年轻时候

剧情片美国2014

主演:娜奥米·沃茨,本·斯蒂勒,玛丽亚·迪齐亚,亚当·霍罗维茨,马修·马希尔,彼得·雅柔,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德丽·海明威,布拉迪·科贝特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播放地址

 剧照

年轻时候 剧照 NO.1年轻时候 剧照 NO.2年轻时候 剧照 NO.3年轻时候 剧照 NO.4年轻时候 剧照 NO.5年轻时候 剧照 NO.6年轻时候 剧照 NO.13年轻时候 剧照 NO.14年轻时候 剧照 NO.15年轻时候 剧照 NO.16年轻时候 剧照 NO.17年轻时候 剧照 NO.18年轻时候 剧照 NO.19年轻时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3:24

详细剧情

  一对夫妇过着平凡又重复的生活,直到他们遇见一对新鲜潮人。生活是变得丰富,还是终归各活各的。

 长篇影评

 1 ) 似乎带有些拼凑感

电影更像是两个不同的饼干在一起,就像片中一闪而过的奥利奥,俩片饼干配上中间的奶油。前一半是很寻常的大众生活常态,女方的闺蜜家新出生了小孩,主人公其实想要孩子但遗憾错过便嘴硬说不想要。 后一半是Josh与Jimmy的接触越发对自己纪录片事业的焦虑和失落,也许还有丝丝嫉妒。然后就是发现真相,但在晚宴上的揭穿,丝毫没有传统意义上权谋戏真相大白的爽感,此时,“真相”不再是告诉大家好人坏人的英雄。 Josh和Jimmy这两组像对照实验一样,可能我还没经历中年,所以当中年夫妇俩模仿或者说融入年轻组的生活样式的样子,就像Josh妻子那用力过猛的Hip hop似的怪异。 越往后看越觉得,这电影怎么什么都没讲明白啊,甚至有些话似是而非故弄玄虚,唯一有点意思的是最后所说的“不是恶魔,是年轻”。我习惯性打开豆瓣影评,发现不少我所忽视的地方。 似乎是欲言又止,可中年危机、年轻人的野心、追求成功等等,一直都存在,还需要说的再明白吗?也许真继续说了,就变成片中不得不剪去的土耳其故事那段了吧。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想不出来,可能和萝卜青菜的意思一样吧。 以及,我觉得这个电影很有纪录片的意思——拍摄手法没有纪录片风格,但所关注、表达的问题和点到为止的叙事就像是客观记录普通人、普通生活。可惜我从创作者角度什么都不懂,只能在观众视角表达一下感受了。

 2 ) 年轻时候


虽然电影主题是年轻和中年的对比, 但我感受到的要比这个主题要多.


---- 本·斯蒂勒 ---

今年属于他的新电影, 很喜欢他的电影, 不狗血,生活化,有点沉闷, 但看上去就感觉很真实, 值得深思.



---又是看完影评才看懂的电影--

今天终于有心机看了,而且一次就看完它. 最后再看影评才看懂电影的含义.



---这就是生活---

本以为执着的男主被生活一次次击倒了, 最后会来一个大成功, 最后居然是如此的绝望, 庆幸最终还是站起来, 对生活妥协了. 而这也就是真实的生活.



--- 关于男人和成功 ----

无论哪一种男人, 都是渴望能够成功 . 电影的老人, 年轻时为了成功也付出了很多, 到最后变得豁然. 男主就是明显的自我自负的个性,所以一直被生活一次次击倒, 到最后绝望, 后来又变得豁然. 而年轻人追求梦想不顾一切, 也只是因为还年轻.

 3 ) 年轻的不甘与年老的失落——电影《While We're Young》漫谈

这部在北美上映了几周的电影由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自编自导,他曾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两次合作,分别为《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联合编剧,又一位美型创作者。 这部作品中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细心地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文名的女演员娜奥米·沃茨出演。这两位从形象上,让我们抛开了传统的高富帅和白富美,斯蒂勒的矮小和自嘲像极了我们周遭的普通人,而沃茨的阅历和真诚也都写在了脸上。 有人诟病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不过,我不敢苟同。电影的名字是《While We're Young》,中文译名《年轻时候》。所以电影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定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而成年人总爱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一定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电影中,导演先用中年危机夫妇生活作为引入,顺理成章的驾驭了观众的心理,他们生活很无趣,他们有些焦躁,彼此的关系遇到了瓶颈。在这里特意加入了另一对中年夫妇做对比,区别是他们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感觉到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看起来有了新生命的家庭生活充实且美满。 在这组对比中,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区别是什么,孩子会带夫妇进入一段不同的旅程,真实的痛苦并快乐着。 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孩子,那么他们如何让彼此的关系,进入下一段旅程。 电影给了以我们一种可能,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年人的焦虑,往往感觉自己与现在的年轻人相差甚远,这样的不同让他们切身的感到自己的老去。所以重返年轻是否可以让这对中年夫妇找到焕发青春的激情。 当这对40多岁夫妇Josh & Cornelia遇上了25岁的夫妻Jamie & Darby,他们在“偶然”相遇后,双方在交谈中都流露出对彼此的羡慕之情。深入了解后,男主角Josh发现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却通过不同的方式。四十岁的成年人会看电子书,漫无目的地播着Apple TV,每天凝固在电脑前,当然还有被手机的消息提醒控制。而二十五岁的Jamie却只听黑胶唱片,车里放着卡带,在家只看录像带,用打字机写作,还进行户外篮球运动。这样的成年人依赖新媒体,年轻人回归传统生活的反差,通过镜头的交叉剪辑表现他们的一天,趣味恒生。此时的观众,都会自然的倾向Jamie和Darby那种已经离我们远去,却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于是被震撼的Josh & Cornelia夫妇开始跟这对年轻人越走越近,Josh开始带上年轻人的帽子,穿上旧式复古皮鞋,骑自行车上街,尽管后来被医生告知他已经患有关节炎和老花眼…… 而Cornelia从育儿教育课程逃出来,开始学习Hip Pop,与Josh两个人在家High的不亦乐乎,感觉他们以前的朋友都太无趣了。 看起来Josh & Cornelia已经重返美好生活了,剧情发展到这儿,如果就这样收场,一定会被影迷吐槽,未免太浅尝辄止了。 于是导演用一个阴谋论打破了这个看起来很顺理成章的表象。 其实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变过,文艺范,小清新,充满想法,不求名利,都是用来给别人看的,这个别人不是其他,就是社会上的成年人们。 他们的弱点显而易见,他们越是缺失什么,就越疯狂的想追回那些曾经。当Jamie最终暴露了其真实的目的,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追求名利,想要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人。所以他利用一切资源,洒下诱饵,一步一步,利用Josh,和他交换身份,得到成年人的一切。而背后和未来他又会感悟什么,不是他现在需要担心的,也用不着别人为他担心,年轻时候就是这样的野蛮,任性,自顾自的自圆其说。 而在整个过程中,Josh被当头一棒,想想自己年轻时候,也是极力的模仿成年人,甚至人到中年还在期待被别人认可,希望被人羡慕,从而迷失了自我,被人利用也不自知。原本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同的,结果发现与当年的自己是一样的,忽然感到些许宽慰,接下来就是如何善待那个已经被自己正视的自我了。 然而,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循环,很少被打破,是每个人成长的路径。从少不更事,奋力拼搏,出人头地,到怅然若失,回归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渴望成功,之后才会真的体悟自我,再修正自我,人生就是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只不过不同阶段,我们眼中的自己是不同的,眼里的目标更是不同。 电影中这对25岁的夫妻,看起来是那么的逍遥自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拼凑起来的,被世人认可的故事,是否属于他们自己。 而当你人过中年,在突然发现人生有一半已经消失在你身后时候,你当然会怅然若失。看着眼前那最后一半路程,即反思自己前半段来路上似乎没捡到什么宝,又感受到正在衰退的身体与疲惫的心灵,于是更加纠结于未得到的事物和做错的选择,对未来的自己失去信心,需要重新构建自我。 电影中除了对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的介入,Josh的岳父是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象征了主流社会,现如今哪个行业顶端不是被一些老人家霸占,而获得他们的认可,你才能蜕变为成功人士。而作为女婿的Josh一直没能获得岳父的认可。 电影结尾,男主角没有戏剧式的反击,当Josh跑去和Jamie对峙的时候,在无人的后台,正好与前台老导演的演讲交叉剪辑,一面是谎言的揭穿,一面是老一代人的真理宣扬。虽然Jamie无法回答Josh的逼问,可是回到人前,Jamie就像个固执的孩子不肯承认,而众人的反应更是让Josh有气无力,人们根本不在乎那些谎言,只要Jamie拍出来的纪录片好看就行了,至于其中是否利用了你,又编了几个别人的故事进去,Who cares, 这里Josh的一切愤怒都会被人归结于他的嫉妒,因为他努力了前半生,都没有让自己的纪录片获得关注,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拍摄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所以也是索然无味的,枯燥亢长的。 而关于创作和做事的方式:真实的索然无味,还是虚构的感人至深。将永远是创作者对自身的拷问,而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年龄人对此的态度。在现实面前,年轻时候你可以犯傻,中年时候你反思自己当时真傻,而老年的时候你反而学会了装傻。 电影通过聚焦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从表象到内心的相互投射。从彼此羡慕,到将自己变成对方。 年轻人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成人的舞台,看起来过着文艺的生活,其实骨子要的还是普世的成功,而Google,Facebook,Gopro,都是他们的武器,在背后隐藏起来,再成年人不备之时,将其拉下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执迷于得到了什么,而不是经历的什么。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我,而不是我自己是谁。 而岁月匆匆,幡然领悟,既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必匆忙追赶成年人的步伐,反之,也没有必要在年迈之后盲目弥补年少时的自我,人们总是因为以上两种想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左右自己的选择与决定。 影片的最后,Josh 放下了他长久的没有完成的纪录片,和妻子Cornelia踏上了新的旅程(准备领养一个孩子),他们坐在候机大厅,看着杂志上那个曾经相识的年轻人,像他们的过往一样,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成人的名利场。 感叹过后,镜头转向了下一代新新人类,一个两三岁的宝宝拿着智能手机,不停的点击,自言自语。影片在夫妇二人错愕的眼神中落幕了。下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无法想象,未来在他们的年轻时候……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趋于平庸。 而岁月累积过后,你才体悟到那份真实。 成为别人,还是成为自己。 Face the reality, we are boring. 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 2015年4月10日观后编辑整理。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4 ) 年轻时候

写这个长文只是为了<图片1><图片2><图片3>
<图片5><图片6>
<图片9>

 5 ) 日复一日,如何乐此不疲?

题记:

新加坡是一个很奇特的城市,时间在这里被日常生活所拉扯得绵密又细长。生活就是一个七天接着另一个七天,日子一点一点坠入庸常,活力被这快节奏的城市一点一点抽干。悲哀的是,你感受得到,但是你无能为力。

~~~

晚上8点,和朋友吃过简单晚餐,他便匆匆回公司加班了。在新加坡,这样的模式很正常。一个人溜达到电影院,因为之前看过Trailer, 觉得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应该很符合现在这样的自己,便买了票入场。

Josh和Cornelia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已婚朋友相聚,听他们说婚后生活的日常,调戏熊孩子的时候会时常手足无措把人家弄哭,朝九晚六做一份工作(教书),按部就班做一件自己还算不讨厌的事情(拍纪录片),很长时间没有性生活,和伴侣只是互道晚安,然后各自睡去。如此的生活,谈不上什么热爱,只是不讨厌。生活好像就该这么过下去。

直到这样苍白生活的“中年人”,遇到了他们一直抵触排斥的“年轻人”,才发现原来年轻夫妇的生活可以这样度过:在如此快节奏的纽约城里,他们躲在自己的小空间,听黑胶、看DVD、读书、做冰淇凌,穿着裙子头戴头盔脚踩单车在城市里晃悠,参加陌生人的派对,邀请陌生人参加自己的派对,为了拍自己想拍的纪录片,可以运筹帷幄,可以步步为营,可以使出浑身解数,不惜利用朋友。

这些年轻人,可能就是曾经年轻的自己:

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直在结交朋友,情绪化,不畏惧,永远充满热情。

 6 ) 成大事

高一的时候,那个普通话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地理老师曾在某节自习课和我对视。
当时我坐在讲台左边,饮水机右边。后面是身高不足1米5喜欢东方神起的女同学们正埋头写作业。她们为了和前面这个1米8的壮汉打成一片,一直努力安利他东方神起的种种,以及分享各类班级八卦,务求倾听,被爱,和同仇敌忾。
那个下午地理老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良久说了一句,xc,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后来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去仔细玩味他那句话的含义。而在这十年里,我明白,我应该成不了大事了。

什么叫成大事。
鸡哥当年和我提及某位女同学时,说她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将来必定是成大事的人。
我没听出他话中揶揄的意思,感受更多的则是褒奖她的意味。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谁不背负点血海深仇,死人堆里爬出来,死人堆里再爬进去,沉着冷静,心思细腻,再加之有手腕,懂交际,敌我双方游刃有余,撕逼撕得固然精彩,爱也爱得极端深沉。

我们当然要提到道德情操,体育精神。鸡哥大概觉得那位女同学早已抛弃种种原则底线,向着美好明天发足狂奔,由此更可成大事,所谓不拘小节,便是如此。以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姑娘为例,引申至古往今来,倒也是以小见大,管中可窥一全豹矣。

但什么时候大家认为的成大事,必须条件就是心狠手辣,不顾道德了呢。
这不禁让我有些背脊骨发凉,想到大学室友书桌上摆的一系列成功学书籍,大多都是类似厚黑学一类,他每每朝我微笑的时候,我都害怕不知何时他一把尖刀就插进了敌人的心脏。我并不鄙视长袖善舞,面厚心黑的朋友们,起码他们最常说的不还是,你看,我虽然对别人怎样怎样,但我对你是真心的啊!

每个人看待成功的角度当然是很不一样的。因此获取成功的手段就变得大相径庭。我的确在渴望一段闪耀的,做作的,世俗的成功。让每个人都由衷地嫉妒我所得的成就。我永远明白那些巨富,那些明星,在提及自己苦痛生涯时候的添油加醋,也相当厌恶你知道,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和安静,让我们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吧这类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狗屁发言。我是真的缺钱缺事业啊大哥!

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比如反应慢,偶尔的懒惰,表达能力欠缺,另外,也诚如朋友所说“你真tm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倒霉的人”,的确运气上也稍微有点那么不尽如人意。但我如每个普通人一样,都在努力战斗,也不抱怨生活,只是大多数时候因此而陷入焦虑和担忧。向往着我的成功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不拐弯抹角,永远勇往直前。正如海贼里T骨大佐的剑招,直来直去,大开大合,他在全海贼里只有几句台词,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则是他在风雨中对索隆说,“我讨厌弯曲的刀法!”。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还是一个字,蠢。就是智商低,不存在情商低这一说,之于我,情商低,实际上还是智商低啊。
大多数青年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蠢就蠢在你爱抱怨,你有这份时间你倒不如仔细研究,努力打磨,过程中即使使点小手段,稍微违背一下你的原则和尊,不,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你自己已经催眠了自己,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天要下雨,爷爷要死,房子得买这类的刚需。你看jamie干得多漂亮。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成天一副抑郁得要死的表情,眼神里饱含着我要为理想献身,但我可是一朵白莲花啊的情绪,是真的要不得的。虽然jamie的种种行为的确恶心到我了,但还是那句话,成功的花,你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tm知道当年他干了什么吊事。相比大多数青年,jamie工于心计,但起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得不说,他干的很漂亮。而如果你一定要说,不择手段,力求成功,这是年轻人才会去干的事,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牵强了。

于是回到影片,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印象里,年轻人是热情,单纯,直白,向往纯粹的,而大人应该是工于心计,敷衍了事,深藏不露的。也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才导致了一张老好人脸的本斯蒂勒上套了。关于本我得说几句,他总是自带一副我努力向上,我是老好人,我靠,我怎么这么倒霉,算了,我内心平静,我可以和自己和解,我不和世界一般见识的表情。虽然是面瘫,但他主要走内心戏,他的世界你不懂,他不怪你。

最近的电影很流行这类厚黑成功学,比如夜行者,华尔街之狼。也挺感谢这部电影,能突然把对于成功的不同认识摆在25岁的我的面前,我的意思是指,我真的以为他们是要讲中年危机来着。

正面的情绪还是要有的,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应太容易被人影响。我依旧追求爱和美丽,我这朵纯洁的白莲花怎么能这么容易被你们糟蹋。我知道不说谎,真性情,直来直去的成功可能很难,但我仍然愿意试一试,哪怕中年后变得庸碌,只在酒桌上喝酒吹牛,回到家开着电视睡一整夜。

 短评

一些段子很逗,但总体感觉不深,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了。美国年轻人,不太懂。

5分钟前
  • 忆秋
  • 还行

好莱坞励志片的烂拍法

6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婚姻版HA。James Murphy Scoring

10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本爹,你能好好演你的逗逼行么

13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较差

Noah Baumbach的新片。纪录片导演的中年危机没有因为遇见一对有活力的创作青年而解决,在后半段反而变成对于何为真实的探讨。但没有《Frances Ha》的那种轻盈和灵气。

14分钟前
  • btr
  • 还行

Noah的片子一直都很有趣 不过此片前后的割裂感有点强 中年危机 纪录片之争 纯粹的老人和功利的年轻人 结尾还是回归了现实 btw:1.最后的交叉剪辑很棒 2.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

17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道理都懂,故事的切入点找得也挺有想法,但拍成长片看下来还真没啥大意思

2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所以孩子又背锅?太多人随年岁增长,活得愈见乏味沉寂,就把孩子当工具,妄图利用他们拯救自己的“中年危机”。投机、犬儒、善巧名目的利用和榨取他人,这是人的本质问题,真不是时间问题,更非太年轻所致。如何在所谓成人世界的规则里葆有初心、活得如赤子般纯粹,这也不是中年课题,是一辈子的课题。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他们傻逼却又充满生机,他们虚伪却毫不掩饰对名利的诚实,他们的矫揉造作都可以从世界求得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就是年轻时候的你。

28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比较失败

31分钟前
  • James忘了昨天
  • 较差

所有穿越剧都是拍给孩子看的把戏,幸而孩子刚好是《年轻时候》的观众兼主角。鲍姆巴赫在这部折光返照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的作品里终于点透《鱿鱼和鲸》并非中产的属性而是时代的语境。那么在这个年轻的流量社会里老式中产的特征是什么?影片一针见血的甩出两个词:无聊和虚伪。新晋中产对这一权力精英形象的崇拜已进化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不上不下的小资最终面临的难题却依然是以人为镜的自我认知。他们既不能像无产阶级那样自由地创作艺术,也无法如成功人士那样专心的养育孩子。从未实现的梦想(孩子)成了衡量他们是否跻身中产阶层的一个内在价值尺度,影片对于三者同时给予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终将历史扬弃的男主也让反思的结果活在了当下。

35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没去过美国,但是Adam Driver的演出,让我看到了好多北京的XX摄影师,XX艺术家,XX音乐人,XX作家,XX红人,XX科技类创业团队的影子。

39分钟前
  • 赵大宝
  • 推荐

今年的惊喜片竟是这部,不过也确实合适。一部非常纽约的电影,充满着小资的自恋和自怨自艾,两代夫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冲突是表面,说的还是夫妻间需要在各个维度都坦诚相对吧。剧作成熟,剪辑略花哨。其中还闪过一个半秒的去年电影节的镜头我恰好当时可能在画面里的,整个人都惊呆了。。。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前后太不搭了,最吸引人还是语言和一些滑稽的小细节。最后解释了国内总是捯饬烂片的导演们,他们都是太年轻了,赶快变为old man吧。

45分钟前
  • bird
  • 还行

好喜欢,真的可以接伍迪老头的班!

47分钟前
  • 不勤劳的小院长
  • 力荐

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了,一个电影中要塞进去太多东西,又是中年危机,青春的诱惑,信息时代弊端,又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反思,创作的本质,最后还塞进去了一个类似伍迪艾伦的互相计算的故事。整体显得很散。

51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本以为就是个纽约轻松喜剧,没想到竟然如此有深度。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婚姻问题和年龄问题,而是鲍姆巴赫对电影制作的见解以及对攀龙附凤现象的嘲讽。自我揶揄和幽默桥段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喜剧外壳下的思考还是让人感到心酸。

52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三星半。人不是到了中年才有危机,只是到了一定的岁数,发现已经没有热情和精力去对抗这些危机。20岁的时候改变世界,40岁的时候面对世界对自己的改变,拥抱你的关节炎。电影不够犀利,也并没有说明白,在挣扎了一番过后,是不是学会的只是不再假装自己是别人。

5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完全吸引你 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对自己有所求 那可能是因为他的所求隐藏的比较深 朋友这个东西 信任还是根基

58分钟前
  • 不忘
  • 推荐

更想看到一个没有电影元素的版本

1小时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