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猎犬号

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汤姆·汉克斯,斯蒂芬·格拉汉姆,伊丽莎白·苏,迈克尔·本茨,罗布·摩根,大卫·马尔登那多,吉米·坦顿,马特·赫尔姆,汤姆·布里特尼,曼努埃尔·加西亚-鲁尔福,特拉维斯·普里兹比尔斯基,杰里米·丹尼尔·麦登,戴文·德鲁伊,特拉维斯·昆汀,威尔·普伦,乔什·维金斯,迈克尔·卡罗洛,凯莱布·J·塔格德,格雷森·拉塞尔,杰夫·阿德勒,戴夫·戴维斯,李·诺里斯,切特·汉克斯,卡尔·格洛斯曼,马修·祖克,B·马丁·威廉姆斯,乔恩·多纳休,伊恩·詹姆斯·科里特,马克西米利安·奥辛斯基,托马斯·克莱舒曼

导演:亚伦·施耐德

播放地址

 剧照

灰猎犬号 剧照 NO.1灰猎犬号 剧照 NO.2灰猎犬号 剧照 NO.3灰猎犬号 剧照 NO.4灰猎犬号 剧照 NO.5灰猎犬号 剧照 NO.6灰猎犬号 剧照 NO.13灰猎犬号 剧照 NO.14灰猎犬号 剧照 NO.15灰猎犬号 剧照 NO.16灰猎犬号 剧照 NO.17灰猎犬号 剧照 NO.18灰猎犬号 剧照 NO.19灰猎犬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08:54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二战初期,由37支盟军船只组成的护航舰队在欧内斯特·克劳斯(汤姆·汉克斯饰)舰长率领的一艘美国驱逐舰指挥下,穿越险恶的北大西洋,同时还要与德国U型潜艇狼群的周旋。

 长篇影评

 1 ) 《灰猎犬号》到底有多好?

——对话体影评的一次尝试

此文中的A可以假定为作者本人,B则是一名资深军事爱好者。

B:《灰猎犬号》相当可以啊?

A:哪里可以了?

B:比如我想告诉你,反潜最高效的是空中力量的打击,这部电影就很生动地表现了。

A:可是这个我随便看个科普就知道了,大家都在吐槽潜艇动不动就上浮。

B:对,这个确实一个bug。但是后来我觉得有几个因素,比如,潜艇并不知道驱逐舰这边已经没有了深水炸弹。在这么近的距离,如果下潜,潜艇最好就是保持7-8节水下航速,可驱逐舰有深水炸弹,7-8节的航速潜艇运动不开的情况下,是一定会被炸爆的。水下炸爆的伤亡,与上浮后被俘虏或被打的伤亡相比,还是大很多的。驱逐舰轻轻松松30节航速,可以围着圈对潜艇扔深水炸弹,潜艇紧急下潜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深水炸弹炸不到的深度,所以上浮还可以算合理吧。


A:那驱逐舰和潜艇靠这么近,互相都知道了,潜艇那种未知的恐怖感就没展示出来啊。

B:怎么说呢,第一是那个时候的潜艇本来也没有那么先进,你看《末日孤舰》觉得潜艇恐怖,那是核潜艇,有一堆现代化的侦测设备,杀伤力也更强。第二是驱逐舰冲着潜艇去,这个是正确的战术,除非我可以判断潜艇的航迹,不然离远了扔深水炸弹根本没用。

A:电影里还表现了诱饵弹使得驱逐舰误判,深水炸弹就没炸到潜艇的场面。

B:对,水听器受到的干扰很大,诱饵弹是一方面,还有船队的其他舰只的螺旋桨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潜艇正上方的时候扔深水炸弹才有用,这时候潜艇位置已知,当然就没有你说的那种恐怖感了。而且你注意他在冲向潜艇时,潜艇是位于潜望镜深度的,这个时候说白了,如果高速冲过去,还可能把他的潜艇指挥塔给撞坏了,那潜艇就废了。


A:有人吐槽说潜艇向敌军发无线电就是暴露位置的愚蠢行为。

B:在这个之前已经有无线电收发被截获了,人家就是明着挑衅你,互相都知道敌我位置关系已经基本明了,用的是航海公共频道啊,就是德军骚了一下。而且狼群、羊群、牧羊犬的这些比喻也很带感,孤狼有一种骑士范儿,包括艇徽也有这种骑士范儿,二战时期大量都是编队战斗了,那种单枪匹马的骑士范儿,也就是U艇还保留了几分吧。

A:(你这个就是德军吹的私人偏好了)那我们俩十几年前去某地拍过的那些潜艇呢?

B:你还算上道,正好就是和这部电影表现的潜艇处于一个技战术水平的。你刚才说恐怖感,我觉得这部电影表现得很真实啊,比我们剪片子的时候故意要塑造什么形象用一些音乐去烘托要高级多了。你看到的就是接二连三有船在爆炸、沉没,但是没什么巨大的声响。

A:对,这点很赞,爆炸声因为隔得远,所以很闷,很质朴,很有大海上的感觉。

B:你就只能看到闪光弹报警,但是赶不过去就船就爆炸了,其实挺恐怖的。默默地爆炸,默默地沉没,默默地被大海吞噬,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幽灵一样的存在。电影只是没有去渲染。


A:是的,克制也是一种表达风格,也不能说不好,只是只适合比较有常识的观众,我要是没看过《末日孤舰》,没拍过潜艇,我就可能get不到这种幽灵的压力。而且你刚说了那么多海战的逻辑,普通观众也不懂啊,电影应该表现得更明白一些,像《怒海争锋》,我对风帆战舰完全不懂,但是我就能看懂海战采取什么战术的逻辑。

B:那如果要挑毛病的话,这个还算小毛病了。

A:怎么,还有更大的毛病吗?

B:这艘舰一颗鱼雷都没放,弗莱彻级怎么能没有鱼雷?甲午海战的时候就有了,为什么不用?就看见潜艇放鱼雷。

A:某几个场景里,放鱼雷可能会误伤自己人。

B:那也不能一颗鱼雷都不放啊,鱼雷是反潜的重要兵器。有一个游戏叫《战舰世界》,驱逐舰这个舰种在里边最主要的就是放雷。因为你驱逐舰那个120毫米炮,你打战列舰打不动,打巡洋舰火力密度没人高,打航母更是够不着,你只能冲进去放雷。《灰猎犬号》里首先就表现了风高浪急,那个条件那么晃,你炮怎么打得准,放雷啊。日本人的驱逐舰,那个鱼雷发射器都是八管儿六管儿一组一下给你来个两三组,一放就是一个大扇面,你根本躲不了。驱逐舰这个名字都是后来的翻译,最开始就叫雷击舰。就《灰猎犬号》里驱逐舰躲鱼雷拍得好吧,各种擦边过,实际上我查了那艘U艇的型号,那个是有六个艇首鱼雷管的,那么根据战术要求,如果真的明确要击沉这条护航驱逐舰,就该六条鱼雷相继放,形成一个扇面,你怎么躲都躲不掉。


A:(鱼雷也是要钱的,一艘潜艇载雷量也是有限的,德国能到大西洋上遛遛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想着每次发射都六枚鱼雷吗?)那你觉得这部电影有没有过于吹美军?

B:怎么说呢,一方面,电影刻意地在表现当时的美军,特别是美国海军缺乏实战经验,汤姆汉克斯的化妆造型表现出来的年龄状态,应该是超过45岁了,中校军衔,但是这种高级别指挥官,而且是编队指挥,都是第一次来应对这样的航行任务,可想而知,电影想表达的是当时美军刚刚卷入这场世界大战,绝大部分的战斗员、指挥员以至整个美军都处于一种经验极度缺乏的状态。美国海军上一次打仗还是美墨战争呢,那都什么时候的事儿了?

A:这个感觉很明显,英国海军就有两三艘舰不听指挥,还不是因为英国海军眼里哪里有你美国海军的位置。

B:是的,那个涂着蓝色迷彩的看起来特别破的就是英国人的驱逐舰,擅自脱离编队,灰猎犬号也没有什么办法。不过呢,电影一方面承认美军缺乏经验,另一方面也暗暗夸大美军的能力,这个片子里就没有好好表现英国人取得了什么战果,但是按道理说,1942年在大西洋上对付狼群,反潜经验更丰富的英军绝对不会比美军差。而且美军消灭潜艇数量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多。

A:结尾部分,英国海军的将军问主角,这是你第几次横渡大西洋,回答第一次的意思就是,别看我没经验,实力就是强。

B:所以还是吹了美军的,尤其是注意表现了中央战情室,这个可是美军的创举。在1942年的一艘驱逐舰上就有了中央战情室,相当于一个舰上参谋部,而别的海军还是只在舰桥去做整体指挥,不会有这样一个房间去做信息汇总。

A:美军连B-29上都有这样的军情分析的房间。

B:这个战情室有多先进呢?就到我们的051级驱逐舰,也就是旅大级驱逐舰的时候,都还没有这个战情室的配置,一直到96年左右,我们的二代驱逐舰才有这样的一个配置。这个战情室的作用就是尽可能规避一切经验和直觉,不再依靠统帅的经验跟直觉打仗,而是靠数据、信息来完成下一步的规划和部署。拿破仑为什么牛?拿破仑发明了参谋部,这个部门让大家把所有的信息、情报、数据汇总,用数字的方法去解读战争,就有了现代军事制度的意思了。

A:《怒海争锋》的时代还是靠舰长自己琢磨海图,然后吃饭喝酒吵架时和其他人商量呢。


B:说到海图,《灰猎犬号》里也是真的拿出一张海图告诉你距离、防卫相对角,然后去算这个账,根据算出来的数据去做下一步的方向、角速度、航迹的调整,再布置兵力、兵器,调整编队,这个在中国电影里根本做不到。另外就是声呐和水听器着两种装备的切换和使用的准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反映二战时代反潜作战的影视片段里最准的。远距离用声呐,近距离用水听器,但是这两个东西在早期非常容易被干扰,而且雷达早期也特别容易被干扰,所以就要不断地切换。而且这个电影的主人公刻画虽然比较平淡、单一,但是整个舰桥,包括战情室里,各个人的眼神、状态,与他们的职责、军衔的关系,这个还是拿捏得蛮好的,可以看出来年龄、经验造成的人的应对的差异。

A:舰桥部分,乃至整个舰的空间表现都不错,舰桥内部很容易拍乱,丧失空间感,但是这个电影完全没有。不过群像部分我不是很满意,我感觉人物的作用没说清楚,你看《怒海争锋》,那个时代还要乱一些,舰上的人员管理制度还乱一些,可是谁是干什么的,看完基本都能明白,这个电影就不行。

B:这个确实,除了舰长,在战情室那个就是副舰长,轮机长是明确了的,来报告过燃料情况和发动机情况,但是枪炮长就不知道是谁了,感觉就是一到开火就自由射击,反潜部门也应该有个专门的指挥官,可能就是报告把深水炸弹都搬出来了的那位。可是为了政治正确,表现黑人的工作职责就很明确,海葬的那一幕还因为尸体已经支离破碎了差点被裹住,不过这个政治正确不算夸张。

A:对,总体来说就是海军感很到位,不燃,但是可以琢磨的地方很多。

B:我准备二刷甚至三刷。

A:那就是你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了吧。

 2 ) 灰猎犬号影片台词记录

Even if I'm a thousand miles away, I will be hoping I'll see you come around the corner. 即便远在千里之外,我仍期盼与你在拐角处相遇。

wise as a serpent, harmless as a dove. 机警如蛇,纯真如鸽

We therefore commit the earthly remains of Anthony pisani,Daniel marx,and George cleveland to the deep, looking for the resurrection in their last day, and the life of the world to come through our lord Jesus Christ at whose second coming in glorious majesty to judge the world.The sea give up her dead, and corruptible bodies of those who sleep in him.Shall be changed and made like unto his glorious body according to the mighty working whereby he is able to subdue all things unto himself.Amen. 我们在此将安东尼皮萨尼,丹尼尔马克斯,及乔治克里夫兰的遗体交付大海。愿他们在最后的审判日后得以转生。在主耶稣基督的指引下活在来世,我主第二次伟大复活时要审判世人,海里的亡魂将会离去,安息在天堂中,而他们凡人的躯体将得到升华和主光荣的身躯相似,他用伟大的力量一个人降服万物,阿门。

 3 ) 又一年,又一部抗德神剧

我继续来编辑这篇影评,看了下大家的回复,我自动过滤那些“口吐芬芳”的人,毕竟,我不是来挑起“骂战”的;当然,说我伪军迷的几位,也没见丢出什么史实资料来反驳我,基本都按照高赞的答案(高赞的答案很客观,我必须要点赞)来反驳辱骂我,那么我继续丢史料,你们继续骂;说我的德粉的人,我会说德语,但不能说我说德语就是德粉吧,也不能说我指出美国电影的问题就是德粉德吹吧,仁者见仁,你们也继续骂,我不再评论。

好了,下面继续分析历史实情。

美国人什么时候对德宣战的?1941年12月11日!这意味着之前美国都没有机会正式对德国潜艇进行大规模攻击,但是不代表双方没有接触。1941年9月4日,美国驱逐舰“格里尔”号(USS Greer (DD-145))在冰岛同德国U艇U-652号发生接触,双方发生交火,但是没有任何损失。脱离接触后,德美双方均声称是对方先开火,这算是有记载的美国驱逐舰和U艇的第一次正面对抗。7天后,罗斯福总统宣布,只要在美军防卫海域发现U艇,将不经警告,一律击沉,所以邓尼茨命令U艇尽量不要主动招惹美国人,毕竟那时候还没宣战。

下图为USS Greer (DD-145),一艘1918年下水的老舰,隶属“威克斯”级驱逐舰,4门102炮,3门76炮,12座鱼雷发射管,1个深弹导轨,2座深弹抛射装置(Y-炮)。看看美军1941年都用的是什么货。

那么美国人第一次击沉U艇是什么时候呢?是1942年4月14日,由美国驱逐舰“罗帕”号(USS Roper (DD-147))完成first kill。倒霉鬼是U-85号。“罗帕”号如下图所示,依然是老旧的“威克斯”级驱逐舰。当时,周围也没有什么护航舰船,是U-85自己浪过头了,13日午夜来到了北卡州博迪岛灯塔附近,被“罗帕”号上的286雷达(英国货)在2500米距离上抓了个正着,然后彼时还没有雷达警告器(Metox)的U艇直到800米才发现美国驱逐舰,然后尝试南逃并且发射了船艉的鱼雷,但是“罗帕”号轻易避开了(35节满速的“威克斯”级,过了30年,估计航速能维持在32-33节就不错,600米距离,夜晚,还能躲开鱼雷,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电影中迎头白天雷击“弗莱彻”不靠谱了),然后在一系列炮战中,U-85被迫下潜,最后被11枚深弹送入了海底。为什么只要11枚深弹?U-85在浅海,只有30米,躲都没法躲,在浅海,基本被抓上了U艇就只有祈祷的份了(鬼子的声呐不过关,到了45年依然会出现在浅海背景杂音情况下无法分辨美国潜艇声音的情况)。

电影时间差不多是定位在1942年3月(2月?具体记不清了),我们来看看那时候U艇的战绩,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说在“黄金狩猎季”中,美国人根本没准备好了。1月份,U艇在大西洋击沉48艘商船,27.7万吨,几乎全部在美国海岸;2月份,85艘,47.6万吨,绝大部分在靠近美国海岸的北大西洋;3月份,95艘,53.7万吨,创开战以来月猎杀记录。这3个月,U艇损失了几艘呢?0!!你没看错,没有一艘损失,多少年后,那些幸存的潜艇老兵们回忆起1942年的1季度,依然满心的怀念,那才是“黄金”一样的时节啊。美国海岸的灯塔没有灯火管制,商船没有编队,没任何护航舰队,U艇就像是狼入羊群,随心所欲的猎杀,为了延长猎杀时间,U艇的艇员节约用水,甚至有U艇出发时将1/3的淡水柜用来储藏燃料,就为了在北美多呆一段时间。

英国人坐不住了,开始对美国援助轻型护卫舰和武装拖船进行商船护航,要知道1年前,英国人还要向美国人请求援助超过2打的驱逐舰呢,1年河东,1年河西啊。然后美国人才开始正视起U艇的威胁,四月份才有了“罗帕”号的第一次猎杀。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4月底邓尼茨派出上半年第六批,也是最后一批潜艇横跨大西洋时,已经有多达80艘U艇巡猎过北美海岸,而4-6月,U艇在大西洋取得了173万吨的战绩,其中北美及加勒比沿岸占了超过一半。从5月份开始,美军才开始建立护航体系,成立了6个护航队,包括12艘驱逐舰,12艘武装拖船。

下午蓝色曲线代表盟军商船损失,可以看到,1942年开始,斜率陡增,到了1943年初,达到了80万吨月击沉吨位的顶峰。

说这么多,还是想说明,电影将时间设定在1942年初,非常不合理,先不说“弗莱彻”级那时候还没服役(要到42年6月4号才服役,虽然我怀疑电影里更合理的应该是“本森”级),那时候,美军连护航体系都没建立起来,连护卫舰都需要英军支援,哪来的余力帮着英国佬横跨大西洋护航呢?而且人家U艇3个月一艘都没损失,你这一次护航干掉4艘,的确有点太过了。。。。

再来聊一聊电影中的反潜“利器”-深水炸弹。

美国二战初期用的深水炸弹是MK6型,是衍生于一战的老型号,说白了就是一个大桶,里面有压力感测装置,重338公斤,装药272公斤TNT,每秒潜速2.4米,后期才改进到3.7米。电影中“灰猎犬”大概率用的就是这货。看出来这个东西的问题了么?潜速太慢。这还是在静水中,遇到洋流情况更慢,很多情况下根本追不上U艇(人家边下潜边前进,等MK6达到指定深度,U艇已经开到前面几百米远了)。更要命的是,42年初,这货的极限爆炸深度只有91米,在这个VIIB型U艇肆虐的年代,人家随便就可以下潜到150米以下,你怎么炸?后期好歹增加到了183米,但是遇到不要命下潜到250米深度的艇长,依然没招。

后来美军实在是忍不了了,才出现了改进型MK9。下面这个设计加了尾翼,保证入水后,弹头朝下,水流顺着弹体表面叠合尾翼的矫正,可以以4.4-6.9米的潜速下潜,装药也减少到91公斤,为的是多带弹药。

为什么要多带弹药,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问题,之前差的资料,“弗莱彻”早期型只能装备28枚深弹,枚看到型号,我猜大概率是MK6型,毕竟300多公斤的大家伙,20多枚也就7吨多了,要知道驱逐舰本身重量和体积都有限,装不下啊。后来反潜型提升到56枚,我估计不是地方大了,很可能是改装MK9了,重量缩水了一半,携带量提升了一倍。

大家会问,装弹多不好么?杀伤范围大啊。这里就需要涉及到一个反潜概率的问题。你一个装药270公斤的深弹下去,有效杀伤范围撑死也就50米,要能彻底震破艇壳,30米以内才是最好的。所以投弹的时候,一般都会多点同时投弹,

下图我做了个示意图,灵魂画手,大家将就,红色代表U艇,左边代表MK6,蓝圈比较大,代表大装药,因为体重大,装不了太多,所以一般美军驱逐舰也就是2导轨2抛机的配置,这样一次可以投4枚深弹。但是别忘了,深弹攻击是个概率活,二战深弹综合命中率也才3%,所以你就算是这样照住了U艇,也很难保证最终杀伤,并且因为投弹数目少,潜艇逃脱概率很大。右侧代表MK9,因为重量轻,所以投弹装置可以多装(我这里简化了一下,实际上是6抛机),这样一次投弹6枚-8枚,罩的面积更大。同时因为重量轻,投射速度更快。后期英国人为了加大效率,一轮投弹后,后面继续再罩一轮,这样一次攻击下去,就是12枚-16枚深弹,形成上下两个网,而且因为驱逐舰有速度,这个网还是上下错开的,才进一步提升了攻击效率。

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能看到有超过20艘U艇汇报自己在经受了200枚以上深弹攻击后,依然幸存的报告。

真正提升反潜效率的,是43年英国佬发明的“刺猬弹”,它是一种超口径弹药,放在一个金属插杆之上,发射管的外壳套在插杆外面,起到与炮管相似的作用;弹体由电路控制发射,每次发射2枚弹,间隔0.1 秒, 一次齐射时,24发刺猬弹以很短的间隔逐个发射出,可以在舰艇前部200多米远的地方形成一个半径大约130英尺的椭圆形弹幕。 引信为触发式, 需要碰上潜艇才能爆炸,而一发爆炸造成的震动,又引起其余23发爆炸,把潜艇围在火网之中(说白了,还是我们之前讲的套圈,只不过刺猬弹一次攻击,套圈的范围更大,而且刺猬弹潜速更快)。这样到了二战后期,反潜效率才逐步提升到了10%。(所以才有了1944年“英格兰”号护卫舰,15天击沉6艘日本潜艇的壮举,没刺猬弹,你让她累死也打不成这个战绩)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告诉我说42年初,“灰猎犬”号一次猎杀,就用深弹就干掉2艘潜艇,逼出2艘用舰炮击沉,我是怎么都不信的,不是我埋汰美国佬,他们那时候反潜武器太差了。

对了,关于U艇黑入美国通讯系统挑衅的事,海外军迷还做了一番考证,对于盟军常用的护航舰队通讯频道(BAMS),德国人也许有机会偷听到,但是从未发现任何U艇有主动挑衅的行为。让下面某些评论的人扎心了,对不起哈。

最后,有没有片中近距离交火的情况,有,美国人也做了回答,43年11月份的U-405就是这么被击沉的,我要说的是,还真不只这一艘,但是别当真,100场战斗中还能遇到1次就算不错了,“灰猎犬”号运气很好,老是遇到稀罕事。

先写这么多吧,没想到“美粉”们态度这么激烈,我就摆事实讲道理给你们看,说我是伪军迷的,拿出反驳的史料来,大家继续交流,骂人的人嘛,就由他们去吧,反正嘴炮谁不会呢。

----------------------------------------------------------------------------------------------------------------------------------------

再编辑下,我写这个影评,其实不是为了喷而喷,没有意义,咱是混知乎的人,不靠在豆瓣上赚这人气。就事论事,其实你越是把敌人拍的傻,越是无法凸显你实际的英勇,就跟我们的抗日神剧一样,鬼子都可以手撕,抗战还能打八年么?

我能理解这部电影,好莱坞想在1个半小时里塞进去日常2-3个小时的内容,同时,反潜其实是个很枯燥的工作,“犁海”3个小时起绝对是那时候的日常工作,一遍遍用主动声呐去ping,然后降速用被动声呐去听,但是这样呈现出来,观众肯定要骂娘。就好比“从海底出击”,这么写实,但是其实国内影圈看得人还是相对不多(鄙人已经啃了不下十遍,隔三差五还要拿出来复习)。

说这么多,其实就想指出好莱坞电影的一些通病,美国人似乎越来越难以接受把敌人描绘的高超了。早年《拯救大兵瑞恩》到《兄弟连》,你还能看到对手战术的闪光点,到了《太平洋战争》,大段就只剩下对手的“猪突”了(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事实),再到后面的《狂怒》,总有人说虎式单挑干掉3个值了,但是怎么偏偏把人家原地转向的功能给省了呢?车长傻X的和谢尔曼对冲,你说这样的敌人能算合格么?这次《灰猎犬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下面有人说“大灰狼”U艇想要挑拨护航舰离开岗位,给队友创造机会,你可以拍的更委婉点啊,直接黑进人家频道挑衅,这个多无厘头啊。

而且三英战吕布,迎头射鱼雷,咱不说玩《猎杀潜航》没有发言权了,鄙人也算看过些战史的了,你见过那个艇长敢这么“扛”?你一发失的,对手从你头上开过去,你都来不及深潜,深弹骑脸,直接就GG了。所以,现实中,U艇能不接敌就不接敌,接敌了也不能头对头或者头对尾,没有射角,逃也逃不掉,这些都是潜艇战常识问题。

最后,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因为结构工整,气氛紧张,完全能调动观众情绪。但是也是部抗德“神剧”,狼群被组织的一塌糊涂,没有第二天的追击,你说这是44年我信,哪怕43年我也信,但是这是42年2月,再过几个月,被称为“快乐狩猎”的北美大狩猎就要开始了,你会发现,届时被派到北美的几乎每艘U艇都会战果累累而归,美国人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更别说反潜了,所以这个节骨眼,德军一口气在一个菜鸟驱逐舰面前损失4艘U艇,你觉得可能么?

事实就是事实,电影则是电影,看电影鼓掌,看完,还是要想想背后的故事,不是么?(笔者不是杠精,别再说我为了喷而喷了,各位:))

--------------------------------------------------------------------------------------------------------------------------------------

总的来说,一部中规中矩的海战电影,但是,作为资深军迷,必须要开始吐槽了:

首先,“弗莱彻”级驱逐舰的反潜武器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位于舰尾的两具Mk3型深弹投放导轨,二是位于舰体后部两侧的6具Mk6型抛射机(又称K炮)。全舰共搭载56发深水炸弹,包括Mk6型和Mk9型二种。这种赞载弹量在单次巡航中如果不是遇到大群敌人,基本够用。但是,偏偏“灰猎犬号”在片子一半时深弹就不够用了,为什么?我看了一下片中用到深弹的地方,第一次白天攻击,投弹4枚,干净利落干掉敌人。

第二次,第一天夜里,对付插入船队中央的U艇,“灰猎犬号”进行了两次攻击,数了下,大概耗费了十二枚左右的深弹,然后U艇发射了诱饵弹,美军中计,没有任何斩获。

然后第二天一汇报,结果投了32枚。你告诉我就两轮就干掉了32枚,没有刺猬弹,没有所谓的环射,就是两个导轨加上左右各3个抛射器哦,你这不是干了两轮啊,你这是4轮弹药量啊。然后还剩6枚,请问这么个打法,什么弹药储备够你用的?

而且32+6+4=42,标准载弹56枚,剩下的弹药去哪了?好吧,我承认有点认死理,但是看看人家德国人的“从海底归来”,鱼雷得算着打,不是么?

好了,下一个吐槽点:Pillenwerfer 是怎么出现在1942年年初的,而且美国佬连名字都知道了?!这玩意大规模应用要到42年6月份以后了,看片子里的意思,“灰猎犬号”不是第一个遇到的。。。

这哥们的好基友41年就遇到了,德国佬:“我那时候还特么没发明出来这玩意呢,你是怎么遇到的?”

就是这么个东西,翻译过来叫“诱饵弹发射装置”,发射的东西在片中是这样的,它大概15厘米直径,装不到500克氢化锂,像一个巨大的药丸,氢化锂混合海水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气泡,阻挡潜艇的回声,可持续25分钟,严重干扰ASDIC的效用。这玩意要是早半年出现,U艇们的战果可能要比历史上更恐怖。

第三点:42年初的德国人是从哪找了这么一个二杆子做狼群领队的?先不说黑进美军公共频道发战书,你这言语间,是动作片看多了么?

而且,纵观U艇部队6年战斗历程,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艇长敢用无线电对近在咫尺的美军如此挑衅,还带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没钱找德国人,找的阿三客串的么?)。而且最不能忍的是最后一天白天时,这哥们竟然在潜浮状态继续挑衅美国人(注意指挥塔上的大灰狼艇徽,这哥们绿野仙踪看多了)。请问你是已经攻克长波通讯秘籍了么?请问你是把无线电绑在了潜望镜上了么?那么为啥你们U艇直到43年开始用通气管之前,每次收发报还得浮出水面呢?这特么才41年啊,大哥!!

好了,吐槽完这个头狼的二货行为,才再来看看他们的战术,我觉得任何一个玩过历代“猎杀潜航”的玩家都能冲这个哥们说俩字:“菜鸟!”一般而言,Kreigsmarine在每次猎杀中,都会对预定航线上布置一定数量的狼群,注意,是不同的狼群,为的是锲而不舍的猎杀,而最好的机会就是在晚上。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个夜晚,当U艇干掉6艘商船时,我一度认为这种正常的发挥(42年上半年)应该能保证这部片子最少带走12艘商船。结果。。。。。。第二个夜晚狼群没了?!你要知道,北大西洋,双方对于空掩区域的空白低端都一清二楚,德国更是铭记在心,因为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了,你不在空掩空白区干掉更多商船,进了苏格兰北部的空掩区,根本没机会进行大猎杀。这也是为什么Kreigsmarine会在截击路线上布置多个狼群的原因,当然,类似电影中这种6-7艘的大狼群,如果机会合适,可以进行二次猎杀,问题是,德国人人呢?让下图二位在夜间轻松的拟定策略,简直是U艇部队的耻辱!

好了,第四点,U艇接敌的策略。玩过“猎杀潜航”系列的各位都应该明白,潜艇单挑驱逐舰到底是多自虐,不到万不得已,U艇绝对不会这么做。不仅极少会出现下图这样100米近距离刺刀的情况,

也极少会出现下图三英战吕布这种盛况,注意下图两条鱼雷尾迹,感情你们这是组团猎杀驱逐舰啊,作为一个初次执行任务的驱逐舰,又是炮战,又是各种躲鱼雷,“灰猎犬号”表示我真是日了。。。

最终,“大灰狼”高扬着潜望镜冲向“灰猎犬号”的场景,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这位艇长可能是重度偏执狂+暴露狂,他一定以为自己是“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可以将对方的船底割烂。

比如说这种?!

精神正常点的艇长一般有多远就会躲多远,等到夜色再临伺机而动。最终“大灰狼”可耻的在潜浮的状态下被一炮“中出”,然后被迫上浮,被“灰猎犬号”乱棍打死- -!德语怎么形容这种哥们来着?“Arschloch!”

记住,各位观友,这是42年初,北美狩猎的美好光景就在前方,这不是44年,这是克雷齐默尔,卢斯等大牛还在的时代,是一个盟军海员听到U艇名字就颤抖的年代,当年要是都这么玩,估计邓尼茨不用到45年,可能42年底就被元首枪毙了。

所以粗略看了下,整个电影结构工整,好莱坞标准水平,但是要是考究嘛,德国人可能又要骂娘了,毕竟咱们有抗日神剧,美国有抗德神剧,既然可以在“狂怒”里被屠,“灰猎犬”里为啥不能再屠一遍呢?所谓成王败寇,好莱坞就是这么占领意识阵地的,不给五寸炮们一点机会,怎么能显示我美帝水手们的应用呢?最后再吐槽一点,美国127炮的炮手们水平是真的烂,前后大概打了上百炮,命中2炮,看看人家U艇,88炮发射1发,命中1发,欧耶!

 4 ) 谢谢你,灰狗号。再见灰狗号!祝你一路顺风。

美国二战期间的驱逐舰有如下几级美国二战期间的驱逐舰有如下几级:Benson / Livermore,Fletcher,Gearing,Sims,Sumner,翻阅所有舰艇限号后,没有Greyhound弦号或别名的驱逐舰,也没有548弦号的驱逐舰。影片的灰狗号驱逐舰的原型应该就是弗莱彻级驱逐舰 ,因为美国二战时期的驱逐舰弦号500之间 就是 弗莱彻级驱逐舰,下图为真实的DD 545 Bradford 驱逐舰,那么影片里面548号驱逐舰应该就是他的姊妹舰艇了。

DD 545 Bradford(真实)

DD548 Greyhound(虚构)

按照以往美国主旋律电影的风格,尤其是二战电影,很喜欢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然后虚构一个故事,拯救大兵瑞恩 风语者 兄弟连 太平洋战争都是这样,故事都是虚构的,或拼凑的,但是历史是真实的,战争是真实发生的。因此本片的主要架构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下面再说U艇,跟明显,影片的就是VII型潜艇,服役最多,性价比最高的,甲板单主炮,前4后1鱼雷发射管。玩过xxx海战游戏的玩家都知道,U艇里面线条最纤细好看的就是VII型潜艇。

真实的VII型潜艇

武器都是真实的,那么战斗时不是真实的?我的分析是一半一半。

首先影片是1942年,那时候美国刚刚参战,加强海上生命线的保卫工作,同时德国下水了最大规模的潜艇部队,把加勒比地区的潜艇大部分抽调到中大西洋地区,破坏海上生命线,一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空对潜艇战役进入了最高潮。 1942年7月,英国和美国进一步加强护航制度,海军开始装备机载搜索雷达、磁探仪和新式声纳、深水炸弹等武器装备,航空兵的巡逻范围扩大到北起格陵兰、南至弗里敦的北大西洋广阔海域。战争背景如此,影片开始。

本片是以汤姆汉克斯率领的4艘驱逐舰护航大约30艘军舰和商船,穿越大西洋中部地区。途中遇到5-7艘U艇攻击,期间反复战斗,灰狗们干死了4匹饿狼,逃跑了2-3艘狼。具体潜艇数量记不住了。

从一个资深海战迷的角度来讲,战斗过程很激烈,很真实,但是也不真实,玩过猎杀潜航和xx海战游戏的玩家都知道,潜艇在发动攻击前是不可能被发现的,因为当时的雷达只是水面雷达,水下没办法,而且声呐的识别完全是靠人耳来听,在U艇静默航行过程中,根本听不见,噪音比水噪音还低。而邓尼茨制定的狼群战术是围捕,而不是尾随,因为U艇不论在水面上,还是水面下 速度都不如驱逐舰甚至是补给舰,因此狼群的攻击队形都是从前面和侧面,因为这样可以最大发挥鱼类之间命中率和概率,可以覆盖所有舰船的行走路线。基本上都是一轮扇形齐射,然后攻击艇迅速下潜,撤离战斗区域,由指挥艇远距离观察战斗成果。

u艇狼群战术自画图

影片中真实的地方:一、U艇在夜间发动突然攻击,而且是多个方向的。

不真实在于:一、U艇是不会进入到舰队中间的,而且还是潜望镜深度,一来容易误伤,二来容易被撞,三来进去了也发动不了攻击,距离太近无法调整发射角度。

真实的地方:二、U艇需要定期上来充电换气,二战的U艇主要是靠柴油发电机提供动力、压缩空气提供空气。柴油机提供动力时燃烧耗费大量空气因此在水下完全靠电力系统提供动力,因此蓄电池需要充电,由柴油机运行充电。空气需要定期上来由压缩空气机进行续气。

不真实在于:二、UII型潜艇一般水下续航时间在20小时左右。因此,完全可以在早上8点下潜,第二天凌晨4点上浮。这20个小时,完全可以够夜间突击的,而且不用上浮,攻击前完全可以做到不发现。

真实的地方:三、U艇紧急上浮可能会因为深水炸弹导致,把U艇的压载舱阀门炸坏了,潜艇要不就一直下潜,要不就是一直上浮,这种情况在电影U571也发生了,最后选择了上浮。

不真实的在于:三、U艇不可能为了换气和充电尾随在舰队可视范围,更不可能在舰炮的火力范围内因为换气和充电上浮,这是多么脑残的行为。

真实的地方:四、潜艇近距离和驱逐舰对轰,基本就是找死,没有一点机会。而且不能使用鱼雷,因为会大概率误伤友舰。

不真实的地方在于:四、潜艇都和驱逐舰贴上了,潜艇甲板上的士兵长时间没被击毙,反而有时间给主角灰狗号来了一炮,要知道驱逐舰上的除了近距离机枪还有陆战队员的,拿着冲锋枪都能打死潜艇上的人。

真实的地方:五、飞机保护那么重要,就是那么重要,飞机载有空中雷达,范围更广,而且可以立即给予对方俯冲轰炸,基本上只要发现了,就能给予潜艇重创甚至击沉。

不真实的地方:五、盟军会根据情报出动飞机巡航,而且是编队巡航,地毯式拉网巡航,基本上不会和舰队通行。没有潜艇出没情报一般不出飞机巡航。而潜艇只要下潜了,飞机就没用了, 因此飞机主要巡航的范围就是U艇那20小时之前的范围。实际很多U艇都是在刚刚出港不到几天,在海面上行驶时,被盟军发现从而击沉。

大西洋海战长达6年,是目前历史上历史最长,战况最复杂的海战。从战略、战役、武器装备到人员训练、情报站、文化宣传、科技战等等各方各面都是在进行着焦灼的战斗。

现在看来德军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德军的潜艇数量不足,缺乏舰队的支援,希特勒财力和物资都压在了陆军和空军上,海军的投入少的了可怜,同时东线战场日益艰难,强大盟军,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海军部队装备了数量远远超过德军水面战斗舰艇的舰艇,空军战斗飞机和先进的雷达、声呐等武器。其实早在1941年,盟军就发现了德军潜艇的问题所在,就是港口远,补给困难,而缺乏有效的舰队保护,因此从1942年逐渐加大了对潜艇港口的轰炸和封锁,下面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时候的潜艇基地法国 洛里昂 基地

标记有序号“①”的就是汉堡港疑似U艇洞库的目标

正是我上面所说,盟军对港口施行拉网来式封锁巡航

不得不佩服德国建筑,面对B17 携带的1000磅 2000磅的炸弹,潜艇基地大部分都没事儿。反倒盟军损失了不少B17。 后来德军在英国空战彻底战败,盟军飞机有了巨大的优势。德军的潜艇基地再无宁静一说,刚开始,邓尼茨将军每次都在港口迎接归来的每一艘潜艇,并且为潜艇士兵办法奖章,港口都是热烈欢迎士兵归来的人群和姑娘们。后来到了1943年,能回来的潜艇都是寥寥无几。一片荒凉,满是弹坑和废墟。

就这样,进入1943年德军的潜艇再无优势可言,昔日的狼群现在变成了羊群。聚集在,1943年末,盟军舰队驱逐舰的官兵知道有德国潜艇出没的可能情报后,都异常的兴奋,都希望击沉一艘潜艇,回去和姑娘们吹牛。可见当时盟军的武器装备和科技,在大西洋海战中占了绝对优势。剩余的潜艇和盟军玩捉猫猫一直到二战结束。据说1945年后,还有潜艇不知道失败,依然在发动供给,然后还有一部分潜艇神秘失踪了,去了南极建立了基地,哈哈哈,当故事听吧,有兴趣的看看消失的德国潜艇吧。

彩蛋一...........................................................................................................................

喜欢潜艇的朋友们肯定看过这一部电影。

影片资料

影片资料

但是我想说的不是这部电影潜艇,而是这部电影描述的那个任务,那就是 Enigma,又译哑谜机,这个东西来头大,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百度。总的来说 它就是德国的信息加密频道,有了它德军好几年说话都不背人,随便聊。

来自于网络的Enigma

U571演的原型是,1941年英国海军在Joe Baker-Cresswell舰长的斗牛犬号军舰。

他们捕获德国潜艇U-110才真正拿到德国海军用的密码机和密码本。

然后拿到是一回事儿能弄明白是另外一回事儿。

彩蛋二.............................................................................................

影片资料

影片资料

yes,就是伟大的 图灵,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奠基人,计算机的发明者。他真实的名字叫: 艾伦·麦席森·图灵 。张这个样子。

艾伦·麦席森·图灵

但是,Enigma机最先破译的不是他,是波兰人雷耶夫斯基(Marian Rejewski),其实盟军早就缴获了Enigma机,拿回来给英国情报人员桶鼓了好几个月,连一个单词都没破译出来,后来拿给了英国的教授们,好几个月搞崩溃了好多人。然后被波兰人发现德军密码操作员的失误和习惯,抓住漏洞破译了许多电文,然后德军发现又重新优化了Enigma机和操作指南,然后波兰人的方法不管用了,又陷入迷茫。

这时候图灵登场,军情处特邀他来参与这个项目,他发现波兰人使用的方法过于猥琐,是利用对方的漏洞和失误找到机会,而且一旦对方不失误,你就没法,更要命的是人的失误情况时有发生,而且情况不一样,你无法判断是哪种失误造成的哪种情况。因此图灵 想找到一种简单、直接、粗暴的,像今天百度翻译那么便捷的破译方式,来破译Enigma机。影片很写实,最后真的发明出来了一个机器,就这么搞定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机。

综上,德军大西洋海战失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

回到影片,我认为美国主旋律好看的原因在于,假归假,但是假的很真实,很感人。

影片最后舰长回去休息,面对着被护航的运兵船上的士兵的欢呼感动,然后舰艇打出信号灯,再见灰狗号,谢谢你灰狗号,祝你一路顺风的时候是本片的高潮。

真的体现了那场战争人们无畏死亡,为了正义战斗到底的精神。而有几处用舰艇信号灯作为语言真实秒极了,巨大的舰艇打出“一轮顺风”的信号灯的时候,那种战争年代的残酷、悲凉、未知、恐惧但却勇敢面对的气氛,在没有语言描述的情况下,被电影表现的非常巧妙。再加上汤姆汉克斯精点的、坚毅的眼神,影片档次一下子高了不少。汉哥不愧为二战最佳男主角。

这场战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角色,从舰艇炊事兵、舰炮手,到飞行员和舰长。从B17轰炸机飞行员、到截获了密码机的官兵们,从图灵到每一个位为了破译密码做出贡献的人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闪光点,都是伟大的。

美国的主旋律洗脑指数10星,这一点我们要认真的学习,战争电影,二战电影,美国世界第一,无需多言,随随便便一个用心的片子,就达到了洗脑的境界。

 5 ) 本片的制作发行公司 Zhengfu Pictures

片头可以看到本片有一个中国的 制作和发行公司,正夫影业。

比较好奇,网上查了相关资料:

在主创人员名单中,也有两位中国内地的影视人担任了影片的执行制片/监制,分别是韩家女的父亲韩三平(han sanping,原中影集团董事长 ),以及前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前阿里影业联席总裁张强(alex zhang),两人都曾有过好莱坞A级大片的制片经验。

正夫影业的法人代表:韩家女

韩三平的女儿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她参与了两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一部是《我不是药神》,她是电影的第一编剧。一部是《无名之辈》,用3000万的投资,卖到7.31亿票房,片方分账2.78亿,而正夫影业是主要投资方之一。

 6 ) 战争片能吸引的,绝不只是所谓的军迷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并发表

镇楼图,灰猎犬号中表现海葬的情节,这部片子里关于死亡着墨不多,这场海葬仪式是其中之一

关于这部电影,好友谢里登大道写过一个很不错的影评,链接是这个,//movie.douban.com/review/12723543/,他在这里提到了许多装备和考证的细节,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自己曾经纠结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电影的结局都已经知晓了,观众到底可以看什么“。这样的问题放在历史战争片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历史上发生的战事结局都是注定的,这是一个无可避讳的剧透,既然如此,这样的电影看什么呢?可能有的军迷会执着于装备的考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那辆”虎式坦克“是多么的不真实。还有些军迷会在这样的战争片中找到宏大叙事的由头,借机抒发自己的感怀。老实说,我对这样的宏大叙事并不接受。在我看来过于注重宏大叙事是对个人感受的不尊重,更是对整个事件”质感“的破坏。

那么战争片为什么还得以吸引人呢?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和戏剧,其本质都是冲突,而战争是冲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会面对同敌人的冲突,自己内心几种情绪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人性会得到很极致的体现——这才是战争片吸引人的原因。

对于灰猎犬号这部电影来说,除了盟军和德军的冲突,以及驱逐舰官兵们内心的冲突之外,还应该再加上一个,那就是人和自然的冲突。整个电影里,北大西洋冬季恶劣的海况是所有故事发生的主旋律。电影中的取景想必也是考究的,始终处于慢慢地摇晃当中。在这样风高浪急的情况下,美国驱逐舰就算是发现了德国潜水艇的潜望镜也不能用127毫米火炮在远处开火,而只能等到潜水艇抵近。事实上,所有发生在北大西洋的战斗都必须考虑那里的”高海况“因素。这种海面不但折磨船舶设计师,也在折磨每一个参加战斗的人。当然,对于德军和盟军来说,猎杀潜航的故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但对二者而言,这其实都是九死一生的考验。

对于德军而言,影片中出现的VIIC型潜水艇是相当写实的。这种潜水艇是二战中德军潜艇的主力,其水面航速可以达到十几节,但水下航速也只有六节左右。这样的水下航速不要说跟盟军动辄三十几节的驱逐舰赛跑了,就是追上商船队都非常费劲。所以,德军潜艇一般是要通过无线电监听和侦察确定盟军船队的航路,然后用狼群打埋伏。一般而言,狼群会选择在晚上攻击盟军的船队,此时受限于视界,盟军的护航船其实并不能很好地探测德军潜艇,而潜艇就可以乘此机会浮出水面,凭借着较快的水面航速对商船围追堵截了。这方面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发生在1940年10月对SC-7商船队的伏击,德军的五艘潜艇在一晚上击沉了16艘盟军货船,己方无一损失。当然,这是建立在当时美国尚未参战,盟军护航力量非常薄弱的情况下。等美国参战之后,德国潜艇就很难再获得这样的好机会了。

影片中浮出水面的VIIC型德军潜艇

关于SC船队的惨剧,来自游戏“大西洋舰队”。事实上电影中HX-25船队是虚构的,其很多剧情要素综合了其他一些大西洋运输船队的命运

但不管美国是否参战,德军潜艇有一点还是明白的,那就是永远不要去挑战护航驱逐舰。在影片中,作为反派的德军潜艇对灰猎犬号发动了勇猛的攻击。这在现实中其实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VIIC型潜水艇为例,一次齐射最多是四枚鱼雷,在这之后就是漫长的重装填过程。所以,德军艇长第一次齐射要保证”收益最大化“,速度慢,装满了货物又没什么武装的商船才是最好的目标。

1942年以后德军潜艇使用的G7eT3型鱼雷,鱼雷重量巨大,再装填十分不易,且成本高昂,所以德军艇长优先确保的是用鱼雷击沉商船

至于驱逐舰,航速飞快,火力强大,那是潜艇的噩梦,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关于二战时期的德军潜艇,有一部很好的电影叫《从海底出击》(Das Boot),这部电影站在德军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潜艇兵的生活。在漫长枯燥的巡航之后,发现目标和攻击能带来短暂的兴奋,在此之后不管攻击成败,潜艇都要立刻下潜,躲避驱逐舰拉网巡查式的声纳搜寻和深水炸弹攻击。在这样的猫捉老鼠游戏中,潜艇完全是被动的,别无他法,只好期待驱逐舰赶紧远离。倘若运气不好,潜艇被发现了,等待的就是深水炸弹攻击,整艘潜艇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绝无生还可能。

被驱逐舰声纳锁定的潜水艇

所以,电影里德军潜艇跟打了鸡血一样去挑战美军驱逐舰是一个艺术加工罢了,决没有艇长会蠢到这个地步。当然,这个场景里一处细节更加地艺术加工了,那就是德国潜艇通过无线电联系上美军驱逐舰。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德国海军和美国海军的无线电通信频率不同且对彼此保密,在实际中并不会发生”入侵对方无线电“的事情。现实中,倒是盟军破译了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所以对德军潜艇的部署可以有更好的防范。除此之外,电影中盟军驱逐舰的火力和精准度也被适当下调,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实际上,VIIC型潜艇的壳体用40毫米博福斯火炮是可以贯穿的,没有哪个疯狂的潜艇艇长会蠢到浮上水面和驱逐舰对射。

对于德国潜艇来说,猎杀潜航是一出非常危险的游戏,而且这样的游戏在1942年之后更加危险。整个战争期间,有四分之三的德国潜艇兵阵亡,足可以想见影片里煞是吓人的反派德国潜艇其实也举步维艰,并没有嚣张的资本。

对盟军驱逐舰来说,猎杀潜航的任务同样不轻松。

1942年上半年,盟军大西洋护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船只严重不足。这样一来,一个船队无论如何精心组织,一定会有漏洞出现的。而且,这部电影为了艺术化,将德军潜艇设定成一艘一艘前来送死的弱智形象,在实际中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所谓狼群战术,那就是协调一致在一个最有利的时间和地点发动攻击。这样的协同攻击会让盟军的护航舰顾此失彼,而袭击者也可以趁着混乱逃之夭夭。面对这样的情况,盟军护航军舰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次横渡大西洋,几艘货轮被击沉都被当成是”正常情况“,这直到盟军建立了新的反潜组织和采取了新的反潜技术之后才有所改观,这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的事情了。

还是以SC-7船队为例,整个舰队的护航靠的是几艘连驱逐舰都不如的“小型护卫舰”Corvette,这样的小型护卫舰面对德军潜艇显得相当无力

电影中的Dicky就是一艘这样的Corvette,以典型的花级小型护卫舰为例,这些船没有鱼雷,深水炸弹也就是有数的几颗,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这些船去对抗德国潜艇实在是力不从心

而且当时盟军驱逐舰反潜的最主要武器是声呐和深水炸弹。对于声呐来说,当驱逐舰和目标距离接近到500码的时候,反射的声波返回太快就会和刚发射的声波混在一起,到300码的时候就完全失效。也就是说在反潜舰接近潜艇的最后阶段其实探测不到潜艇,只能依靠失去接触前推算的潜艇位置和深度——电影的前半段,导演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去刻画驱逐舰猎杀一艘落单的德军艇,在最后时刻,驱逐舰的确和潜艇脱离接触了,只能靠猜。

而当时,如果潜水艇在水面下,盟军驱逐舰能用的攻击武器就只有深水炸弹。深水炸弹设置在军舰尾部,只能向侧舷抛射或者从舰尾轨道上投掷,这就意味着军舰要驶到潜艇正上方才能开始攻击,深水炸弹投出后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下沉到设定深度上爆炸。 有经验的德国潜艇艇长会在驱逐舰接近的最后关头大幅度改变航向和航速,或者急速潜航。此时驱逐舰按事前判断的位置和深度投掷深弹的时候就会炸个空。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深水炸弹攻击

影片开头猎杀德军潜艇的场面惊心动魄,但放在现实中看,那艘倒霉的德国潜艇艇长只能说是个新手。当时反潜效率不高,平均下来10次深弹攻击才能有1次击中目标。反潜是一种很需要耐心的猫捉老鼠游戏,驱逐舰投掷深水炸弹,然后低速观察是否有击沉迹象并等待声呐恢复工作后再次探测并发动攻击,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有的时候反潜攻击会持续十多个小时,投掷上百枚深弹——这都是建立在护航驱逐舰和深水炸弹数量充足,且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在影片中,就那么几艘驱逐舰护航船队等着护航前往英国,大家的燃料又非常紧张,这样的过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直到英国人在1942年底将“刺猬弹”引入驱逐舰,盟军才有了第一种可以向前发射的反潜武器。电影设定的1942年2月,反潜还是只能靠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在驱逐舰后方爆炸的瞬间

影片中德军的潜艇会使用诱饵来干扰盟军驱逐舰的声呐,这其中,Pillenwerfer投掷的是德国的声纳诱饵,这种诱饵从1942年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潜艇使用。它由一个装满氢化钙的直径约10厘米的金属罐组成。。当与海水混合时,氢化钙会产生大量的氢,这些氢会从容器中冒出,从而产生虚假的声纳目标。不过,这样的声纳目标是静止的,而且就只是单纯的巨大声音而已。另一种稍加改进的声纳诱饵是Sieglinde,它可以模仿潜水艇在水下以6节速度前行时的声音,对盟军而言迷惑性更大。影片中,灰猎犬号和其他护航船就因为在这样的诱饵上浪费了大量的深水炸弹,从而导致在第二天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德军的声纳诱饵剖视图

其实对于护航兵力严重不足的盟军来说,只要有一艘德国潜艇漏网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所以,整个北大西洋的航程看似漫长无聊,其实充满了杀机。电影里的镜头切换也制造了这种紧凑的感觉。的确,在海战中,没有太多的时间供人思考。而驱逐舰除了护航,还要负责联络和拯救的任务。所以在通过危险海域时,舰长是没有休息的可能。对于德军来说,他们看上去是猎手,但其实更加悲惨。盟军的船队有明确的目的地,而德军潜艇是要在一片广大的海域游猎,每次出航起码是十几周,他们要忍受无聊,食物不新鲜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潜艇的条件也比驱逐舰恶劣许多。饶是如此,北大西洋航路对盟军和德军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所以双方硬着头皮也得在这条航路上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部影片也很好地还原了小小的驱逐舰在北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如一叶扁舟的脆弱。但是在舰内取景时,驱逐舰的内部空间还是被还原的太宽敞了。真正的驱逐舰内部空间要比电影里小得多。这也在表明真正的北大西洋护航战比电影里描述的残酷得多。

在这样的杀戮场上,不管是舰长还是没一个小人物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生死考验。而人在这样的生词考验中表现出的种种,才是穿越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也是战争片吸引军迷之外观众的原因。灰猎犬号这部电影虽然经过删减只剩了一个半小时,但这点把握的非常好,所以,这注定是一部会让人讨论许久的战争片。毕竟啊,一个凡人被抛入这样时局和自然的漩涡当中,这样的设定本身就具备了强冲突的所有要素,这大约就是表现战争,尤其是海战的影片在娱乐至死,疫情横行的2020年还可以有不少观众的原因吧。

 短评

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和压迫感,尤其是水手们一遍遍的复述命令,但是真的很干,没有一丝一毫的人物刻画,就算是舰长也非常单薄,而最重的性格展开却放在圣经和祈祷上,感觉像传教片。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打掉德军n艘潜艇,真实的海战应该不是这么打的吧?剧本原来是Tom Hanks自己写的!一群小兵中发现好几个熟脸,Lee Norris出现好几次,Devin Druid露脸两秒钟,Will Pullen也串了一个角色!

7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较差

还好只有90分钟。

8分钟前
  • 还行

可以,主旋律电影是这么拍的,少一些国家角度立场,多一些人情冷暖关怀,导演和汤姆·汉克斯也很懂得制造泪点,只要把镜头多对准那些舰艇士兵们的脸,他们看向舰长时那慌张的、祈求希望的神情,就能让很多人产生同理之心。

13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推荐

剪辑、音响都很棒,加之老戏骨压轴,所以紧张氛围营造得很好。虽然故事有些简单,视点略显单一,这个成本下能拍成这样算不错了。

1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U-571》的21世纪姐妹篇,《菲利普船长》二战版,非常值得一看的战争娱乐片。故事的切口极小,场面也相当集中,事件为主、人物为辅展现50多小时内美国驱逐舰和德国潜艇的连场对决,90分钟的电影几乎是从头紧张到尾,算得上是好莱坞战争片中比较少有的表现形式,过瘾。

1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菲利普船长》后汉克斯再“出海”,依旧稳得不像话,他大概是唯一适合演遍所有Captain角色的演员。

21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不愧是非专业人员写的剧本,剧情极其平淡……

23分钟前
  • 亿万露电
  • 还行

故事情节未免太紧凑了一点,关注点全集中在,饭吃上了吗?

27分钟前
  • 曾良君
  • 还行

7分。作为战争大片,这个片长还挺少见的。不过,放在网络上放倒是正好。基本全是干货,从头打到尾,期间几场对战戏拍得还是非常紧张刺激的。或者,也是片长限制,整部片子有点太顺了,基本就是一路下来的。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紧张刺激,一气呵成,虽然依旧是汤姆·汉克斯式的英雄主义电影,但在这场壮烈的争斗中,又能瞥见一个舰长的智慧、责任、荣耀和信仰。只是可惜,为影院而生的片子,只能在电脑上和观众见面。

31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用悬疑片的方式来呈现一出舰与潜艇的海战。3.5

32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apple tv自带中文字幕,为啥还要边看边翻?官翻不香么?一群人天天喊着支持正版,这时候又开始盗版资源走一波了?

37分钟前
  • 风雨无惧的逗比
  • 推荐

很难得,几乎把所有篇幅都集中在海战的呈现上,导演宏观能力很强,把这么单薄的驱逐舰与潜艇的大战,拍出来了牧羊犬抵抗群狼的效果。细节方面干货满满,从雷达声呐到地图定位、躲避鱼雷、深水炸弹,最后军舰潜艇对轰+反潜机联合作战,一套操作配合北大西洋的狂风怪浪和汉克斯的表演,达成技术流+气氛渲染+情绪调动三者合一,观感很棒。可惜不是电影院,巨幕效果八成会晕船

4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要是《从海底出击》10分,这幼稚的烂美国片最多4分。打仗就好好打仗,又是圣经,又是犹豫,又要在世界的拐角遇到相好的。。。。

44分钟前
  • 魏晓波
  • 还行

五千万成本,很可能是2020年最后的院线“大片”,知足吧兄弟们,顶我上去的都是在这最艰难的疫情期间和电影患难与共的战友与兄弟!

49分钟前
  • 凯奇
  • 力荐

看似紧凑动人心魄,实则老套文化意识输出。

52分钟前
  • 100kg的娇躯
  • 还行

五寸砲和四釐米砲擊中潛艇都屬於小概率事件,深水炸彈儲備告罄後標準應對程序就是呼叫駐紮格林蘭的驅逐艦隊來接班而不是讓油料都不足的驅逐艦和驅淺快艇唱空城計。最後,你讓德國潛艇依次浮出水面展示艇徽算什麼意思,這是披二戰皮的超級英雄片麽?

57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空海联手干掉海狼,船长如释重负出舱仰望胜利盘旋的己方战机……此时看下时长,才不过74分钟!也就低成本B级片的篇幅,可讲述的却是惊心动魄护航海战大阵仗!说明什么?影片本身存在结构问题:题材锁定护航反潜驱逐舰封闭空间,可主旋律定位所限又不许此次战事涉及封闭场所最善表现又最易撑开时长的内部矛盾,别指望会有草莓事件突发叛舰暗潮涌动。一片和谐之中,除船长以外的其他船员全都失去了角塑空间,影片几乎变成汉克斯的独角戏,从萨利机长到胜利船长。如此一来,这电影没法不短,首次护航穿越大西洋就击沉四艘德潜让总部直呼不可思议的丰功伟业也只能感觉意犹未至匆匆收场……顺便建议,语感节奏上似乎应该多加一字翻成——灰色猎犬号……汉克斯电影主流之中夹藏暗刃: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039483739

5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汤姆·汉克斯把士兵、上尉、列车长、船长、舰长、机长、宇航员、狱警、FBI、工程师、符号专家、报社编辑、律师、制片人、玩具、汽车……全都演了个遍,人生圆满了。

1小时前
  • 朝暮雪
  • 还行

我仍是怀念20年前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时米勒上尉面对虎式坦克单枪对抗的片段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