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传

剧情片英国2004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丽莎·迪伦,亚当·戈德利,菲比·尼克尔斯,迈克尔·布兰登,汤姆·霍奇金斯,克里斯蒂安·鲁贝克,马修·马什,阿纳斯塔西娅·希尔,彼得·弗斯,罗汉·希瓦,博迪·卡维尔,汤姆·沃德,迪尔德丽·科斯特洛,约翰·塞森斯,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爱丽丝·伊芙,安东尼·豪威尔,里昂·奥肯登,车·卡特赖特,卡罗莱娜·贾梅塔,琳达·斯珀里尔,詹姆斯·沃里尔,大卫·麦凯尔,罗里·科普斯,马克·韦尔斯,多米尼可·普赖斯,菲利普·麦金利,查理·比尔,罗布·奥德菲尔德

导演:菲利普·马丁

 剧照

霍金传 剧照 NO.1霍金传 剧照 NO.2霍金传 剧照 NO.3霍金传 剧照 NO.4霍金传 剧照 NO.5霍金传 剧照 NO.6霍金传 剧照 NO.13霍金传 剧照 NO.14霍金传 剧照 NO.15霍金传 剧照 NO.16霍金传 剧照 NO.17霍金传 剧照 NO.18霍金传 剧照 NO.19霍金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4 12:54

详细剧情

  1963年,霍金21岁的人生发生了一悲一喜两个重大事件。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这一致命的打击几乎使霍金放弃了学业,但生日舞会上一个女孩的出现神奇地改变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

 长篇影评

 1 ) 霍金到底做了什么?

《霍金的故事》
我看到这部电影,又回想起之前看的《万物理论》。印象中,《万有理论》重点是“爱情故事”,没有让我看出霍金的科学贡献,而这部电影做到了。于是,我整理出来,然后又回头看了《万有理论》的字幕,我发现一个令人高兴,又令人懊恼的事。原来《万有理论》虽然重在爱情,但其实也充分展现了霍金的智慧和成果,只是因为我没有去研究字幕,最终错过了。之前的大量研究因为没有仔细看字幕,可能错过了很多,非常感慨。而且,这部电影(《霍金的故事》居然比《万有理论》早几年,这又令人更加懊恼,之前居然不知道。不过这次,我可以将霍金的贡献拼凑得更完整,更清晰。或者说,《霍》比起《万》,的确更侧重科学研究工作和成果。
这研究过程中,我查了下霍金的资料。发现有不少人这怀疑霍金的“实力”。其实,《万》中,霍金的同学也说过相同的话:真令人吃惊,他没干多少事情,却是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其实不用怀疑,霍金读的可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博士啊。而且,作为物理学家,他的数学功底也绝对的杠杠的,正如《万》中有一个片段,剑桥博士生读的数学,该是什么样的难度,我们可以猜度一下。然后霍金一直在玩,他的同学布莱恩催他,问他: 萨爱马教授的题目你做出了几道,斯蒂芬?结果他等到快要交作业的时候才开始工作,结果却完成了九道题。这个结果震撼了同学和老师。所以,关于霍金的智商系数高到世界前列这样的话,我认为是可信的。而且就我这段时间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虽然科学发现需要勤奋,需要运气,但是天才是少不了的。顶尖的,伟大的科学家,就我所知都是天才。
霍金还很年轻,就被发现患了运动神经元病。《霍》也给出了完整的描述(运动神经元是大脑中发出运动信号的神经元,他们在死亡,大脑不再向肌肉发出运动的指令。信号发不出去,肌肉得不到运动,就慢慢萎缩了……这是慢性瘫痪。呼吸肌与其他肌肉不同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所以呼吸肌会萎缩得更慢但也会萎缩,渐渐萎缩掉然后就完全不能呼吸了就像溺水。大脑本身呢安然无恙。而且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越是年轻恶化的速度越快),而按照衰退的时间计算,霍金只能再活两年年(当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万》中,霍金妻子最终选择离开霍金的原因:他们说的是两年,你却活了这么多年。我曾经的确爱过你,我尽力了。理解这句话的估计都是究竟人生考验的,质疑霍金妻子的都是少不更事的),所以霍金的父亲就去找霍金这剑桥的物理导师夏马,希望他能够给一个简单的课题,让霍金这死前完成。但是夏马拒绝了。不过,霍金还是开始了他在剑桥攻读博士的历程。
下面我们就来看霍金的工作,然后自己掂量一下到底他是徒有虚名,还是科普贡献远远大于科学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看霍金研究的理论背景。片中谈到的是两个殊途同归的基础。一个是当时这剑桥的权威霍伊尔教授,他的理论是:宇宙是没有起源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宇宙一直存在,也会永远存在……新物质被创造出来以取代所有物质,这一过程一直存在,也会永远继续下去,什么都不会改变,一切都从未改变,这是我的理论,我已将它命名为“恒稳态”……宇宙在膨胀,星系互相远离,会有新的星系填上它们留下的空位,新旧交替的速率刚刚好,什么都不会改变,不管你身处宇宙的何处,仙女座、 火星还是斯卡伯勒,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因为它就是一样的。霍金一开始就找到了他的破绽,指出:创造新物质就需要一个反能量场,那样就会变得很不稳定。然后,在1964年夏天伦敦皇家学院上,霍金当场指出了霍伊尔的错误,注意是数学上的错误:你的计算是错的,高级场会发散。全错了,我算出来了。注意,一个在读博士生,在皇家学院上,指出了权威教授的问题,而且是凭借数学计算指出了问题。
问题是,还有另一位权威,他的观点在本质和霍伊尔是一致的,即宇宙是恒稳的。他就是爱因斯坦。夏马和霍金之前听霍伊尔的理论时,两人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夏马很喜欢霍伊尔的理论,因为它让他感到“安心”。但是霍金则认为:或许它具吸引力是因为它使人安心。情感上来说,很难设想宇宙的起源,宇宙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然后他们的讨论就引出了爱因斯坦的观点,甚至霍伊尔也跑过来,三个人凑出了完整的爱因斯坦想法,霍金认为:看起来他(爱因斯坦)好像预知到了宇宙有个起源,但他一开始就避开了这个话题。夏马指出:不对,他知道。同时他知道这个宇宙有起源的事,将会与诸多科学定理相冲突,科学要怎么解释不存在的事?霍伊尔则补充:这就有了“宇宙大爆炸”的猜想,大爆炸理论的观点是错的……教皇支持大爆炸,为什么?因为大爆炸之前一切都是虚无,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物质,没有科学,没有世俗,你猜还有谁存在?无所不能的主呀!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年轻人。
恰好我在写《绝对理性》时研究“广义相对论”,知道了一个事情,就是爱因斯坦获得广义相对论公式,其实已经包含了一个问题,根据他的公式,宇宙在不断膨胀。注意,爱因斯坦早就发现了宇宙膨胀。但是,他觉得是自己错了,于是还为自己的公式加了一个“宇宙常数”以使得这个公式不呈现出宇宙膨胀的结论来。虽然事实存在一个宇宙常数,但是比起爱因斯坦加上的那个影响力小得多。爱因斯坦为什么要这样做。很明显夏马和霍伊尔都明白:一、科学无法解释“虚无”(其实霍金完成了“大爆炸”的理论,还是无法解释“奇点”,这在霍金的同盟,霍金大爆炸理论的启示者罗杰•彭罗斯早就清楚地跟世人提出过这一点);二、宗教是科学的死敌,而宇宙大爆炸恰好很对《圣经》的话,科学家那么聪明肯定不会既自残,还帮敌人的(对于宗教与科学对“大爆炸”的争论,希望深入了解,可对比《电影X学•语言学》了解更多内容,该书仍在完成中,敬请期待)。
因为霍金身上拥有杰出科学家的基本秉性:不服从权威。所以,他试图寻找证明。在证明过程中,他受到了罗杰•彭罗斯的启发。尽管《霍》和《万》在呈现的方式上不同,但是都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霍金套用了罗杰的理论。《霍》中,他们是在夏马的餐桌上碰面的,罗杰说了他的一个想法:莫扎特可以睡一觉,醒来脑海里就有一套完整的交响乐,没人能够解释这个。一整首交响乐,这怎么可能呀?音乐创作是灵光一现的,怎么在一瞬间就能创作出一整首的交响乐呢?这话其实背地里就隐藏着一个问题:宇宙开始的“灵光乍现”。 而后,霍金又遇到罗杰在学校草地上跟学生讲“奇点”理论:如果太阳密度再大一点呢,如果太阳坍缩了呢,他的密度变得很大,从而引力很大没什么能够逃逸,将一切都纳入其中,甚至光,奇点就形成了。奇点是什么呢?奇点是一个地方,所有物质、光、空间、时间,一切都被扭曲,然后消失。它深邃,以至彻底的虚无缥缈,一切归虚。迄今,所有写些繁复的公式还有二头肌发达的人总是说,“我的公式以奇点结束了,我肯定是错了”。爱因斯坦就是被这个吓倒了,奇点不可能存在。因为科学的定律不许它存在。错了,奇点存在……而一颗恒星坍缩的时候,奇点的产生无可避免。霍金也质疑他,但是罗杰确定那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向霍金推销自己使用的拓扑学:拓扑学不去管那些不愉快的部分,以及一些糟糕的天体运动,而是研究事物的联系,往大处想,大胆地往大的方面想,这样你就能想到一些定理的禁区。简单地说,霍金受到罗杰斯的启发关键在于:恒星(比如太阳)最终必定会坍缩(坍缩,可以这样理解,把宇宙比喻成一张具有弹性的薄膜,一颗恒星就相当一颗小铁球,它会使得薄膜下陷,把周围的其他行星拉往自己,这就是爱因斯坦解释的引力。而当恒星燃烧殆尽,就会变得密度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一个黑洞,把一切都吸取进去,不仅是物质,还有周围的时空间、光,这就是坍缩)成奇点,拓扑学证明了这是真的。
而最后,当霍金离开罗杰,在回去剑桥的列车上,他和坐对面的妇人闲聊。那位夫人谈起,因为对面的列车在开动,他们就感觉自己的列车在移动,其实没有。这本来是非常简单的无聊话题,仅仅关于人类的错觉,以及相对感受。但是妇人提起:就怪这站台,一号站台,这个站台从不直接往前走,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让霍金想到了一个问题:向后,向后,对,你得把时间的方向反过来,那就对了。我们是活在时间正常的“方向”的,但是现实中,时间却是相对的,列车上的我们如此,宇宙的演变也是如此。所以霍金恍然大悟,下了列车跟罗杰说:建立一个时空坐标图,最先出现的是什么?你得把时间的方向反过来思考,我们在这里,顺着时间轴往回看,光和空间中的致密物质,将空间-时间轴扭曲?将光线扭曲回来,朝向彼此。瞧,过去被画了出来。如果整个宇宙向内坍陷,成一个表面缩为零的区域会怎么样?形成一个奇点,一切都为虚无。你的理论对坍塌适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呢可以证明奇点确实存在。如果它对这种情况也实用呢?那意味着把坍塌的过程反过来,大爆炸。(《霍》中的这段话,估计比较原始;而《万》中,这段话可能更清晰些:我在想如果将彭罗斯的黑洞理论应用于整个宇宙,会得到什么?如果爱因斯坦,或者说广义相对论正确,那么宇宙是在扩张,对吧?那么如果将时间倒回去,宇宙就是在变小。那么如果我把它一路倒回去,看看在时间自身的起点,会发生什么呢?于是宇宙是在越变越小,密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很对,就是让时钟倒转……一直转,直到你发现了一个奇点?一个时空奇点,所以说,宇宙诞生于一个黑洞的爆炸。)简单地说,霍金把罗杰的恒星坍缩成为奇点,放大到整个宇宙,那么整个宇宙间有个奇点,这和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致的。因为黑洞会将给时空和光都吸收进去,就相当于回归到最初的状态。那么反过来,按照正常顺序来描述就是“大爆炸”开启了宇宙。所以宇宙的真实状态就是:奇点——大爆炸——星系扩展——坍缩——奇点(这个部分我不敢肯定自己的理解等同原文)。
就这样,霍金两年就通过了博士论文,他的导师对论文的评价(《万》更详细,这里采用《万》的描述):斯蒂芬,总的来说,呃。在我们看来,第一章漏洞很多,呃,缺乏数学依据。第二章原创度不高,借用了很多罗杰的想法,不过至少能套用下来。呃,第三章,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然后,当然。我们还有第四章:时间起点的黑洞。太棒了,太漂亮了,斯蒂芬,一流。这段评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霍金当初的具体工作。
当然,霍金在理论上成功了,可是正如被霍金打败的霍伊尔所说:按你这么讲,大爆炸应该留下一些辐射,而且也应该有人曾接收到了,但是还没人收到,是不是?你说这是为什么?会不会是因为没有大爆炸呢?当然,作为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没有实际证据,不过《霍》中,从头到尾一直在媒体前絮絮叨叨,谈论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对哥们——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虽然他们根本不认识霍金,但是他们证明了霍金的理论。他们意外发现了它——大爆炸留下的辐射。而且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正如他们所言:这是时间起源的声音,是大爆炸留下来的余温。我们无法降下来的3级辐射,无所不在环绕着我们,有一百五十亿的历史,我们找到了它,这就是我们的发现。
更具体地,《万》中,还谈到霍金后来的一次演讲,尽管很多科学家都嗤之以鼻,但是却获得了来自苏联科学院的卡拉什尼科夫教授(其研究领域是热宇宙的演化,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性质以及黑洞理论)的高度认可。而该片段,引用了一段霍金的讲话:这让我们可以预言,事实上有一些粒子是可以逃离黑洞的,所以黑洞其实并不是黑的。它们会向外辐射热能,这种稳定的热辐射,会导致黑洞损失质量,并最终在一场壮丽的爆炸中消失。这非常非常简单,就像身体失去热量一样。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的,就是热力学。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黑洞确实在不停地失去粒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越变越小,它会蒸发,它会消失。所以,首先一颗恒星坍缩为一个黑洞,然后这个黑洞本身也会消失,不见了,什么都不剩,从什么都没有到什么都没有!注意,这里更加具体谈了黑洞的特点,而且还涉及一个观念“热力学”,所以有资料指出霍金的贡献在于在“统一广义相对论、热力学、量子理论”,形成万有理论上迈出了关键一大步(因为奇点,那么高的密度,那么小的体积,自然也会涉及到量子理论)。尽管人类至今还无法成功,甚至可能永远无法成功,但很明显,这是关键一步。
当然,也许我们会问,为什么霍金还拿不到诺贝尔奖(网上有个答案,有些道理,就是说诺贝尔奖委员会有规定,就是获诺贝尔奖的成就一定要是实践领域的),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光就我们上面理解的内容,已经足够让我们客观地去思考其价值。
何况,正如《霍》中,霍金妻子对剑桥财务主管所描述的霍金:一个非常勇敢,天赋异禀,并能对命运的不公不屑一顾的人。换言之,抛开他科学理论的贡献,他真正是用一颗大脑在思考,在活着的人,何况他还能够将艰深晦涩的宇宙理论写成《时间简史: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等科普作品,而且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其他的科普作品,让科学家尝试将自己的思想推广开去。这样的贡献,何其深远。
“百度百科”中,谈到:史蒂芬•威廉•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断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空间正是起始于此。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已经相当完备了。这段话至今我不明确出处,但联系电影,我认为非常中肯。所以,也一并附录在此。16.10.22

喜欢作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绝对理性 和 电影X学

 2 ) 生日快乐,霍金先生

就当这只是一个粉丝的贺卡吧。

如果人生真的有所谓的转折点,我想我的第一个转折点便是初中买了《霍金的宇宙》这本书的时候。从此一个文艺少女开始为宇宙学所倾倒颠狂,以至于走向女博士这种灭绝师太的不归路。

而看这一部BBC的传记片,却是因为追BC的各种电影。看着如今的男神演绎曾经的男神,实在是粉丝的大福利。

无比喜欢BC所扮演的Hawking跟Penrose在路上描述他的理论那一段。那个被疾病摧残得口齿不清步履蹒跚的青年,手舞足蹈的描述着脑子里飞速运动的思想。那眼里闪烁的光芒,像夜空的星星一样。也正是这种物理所带来的思想的火花,照亮了这个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而这样的状态,多少人荒度一生也未必能感受一瞬。其实上帝对于Hawking实在是是太厚爱太多了。

1942年1月8日,Hawking诞生在这个据说是Galileo逝世300年的日子。传奇的人生有个传奇的开始,大抵就是如此吧。

生日快乐,霍金先生。

 3 ) I can feel U

  超五星的片子!传记就该这样拍!
  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几个人或某个领域的传记。这是一部关于真理和梦想的传记。是用了一主(Howing's theory)两副(Howing's romance & rebellion's fossil)线条穿插构架起的伟大的传记。
  影片中三次出现的潜水屏气,独具匠心地诠释了TIME的迟缓、停滞、压缩和反向。这又何尝不是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写照?
  再来说说Benedict完美的演技。
  自然兼超自然的驾驭,INPLOSION!所以说,何必去充卷福哄少男少女呢?单凭这部戏足已!足已将各大影帝一网打尽。真正的无冕之王!
  尤其那盏近乎白痴又无比烂漫的笑容。。。你懂的。相信任何正执着走在寻梦道路上的人都懂!是收起一切泪水、彷徨与落寞,乐观直面人生的笑容。
  是的。我爱这样的人。希望自己也是。

 4 ) 对于真理和完美的永恒追求

补BC的片子来看的。BC总是谦虚得让人不知所措。对于这部的表演真的没话可说。BC的表演和霍金的成就相似之处太多。Don't anyone fucking dare to ever talk about this man not deserving all the love he now gets. 他和霍金一样是那么的执着,执着得让人心碎。每一次抽搐每一次艰难的迈步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总是要揪心他就那么一下子垮下来再也无力爬起,而冥冥之中却一直也坚信他不会跌倒。
跑个题,BBC的处理太完美,我们太轻易将霍金这样的人看做弱者, 若让他倒下无疑就会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削弱片子的感染力。我觉得这就是看此片之前对霍金的奋斗史了解甚少如我之所以看过此片会如此感动的原因。同情这种字眼在霍金身上显得太过渺小了。他的勇气足以藐视一切。
其次是对于真理和完美的执着实在太让人唏嘘。虽然是个文科物理小白,但初中时候也曾试图拜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自然是看得一知半解但却忍不住把一本书都翻完,在夜晚时候仰望星空努力地去感受自己的渺小。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恒而无界的。虽然无法读懂具体的内容,或者对于伟大的艺术作品并不能够说出具体的好在哪里。但真理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给人以强大的震撼,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以及能够在追求真理道路上不断探索是多么的不可方物
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罗素的这句话在这种时候总是会给人莫大的勇气(强迫症发作觉得改一个字都不能够)。在这么浮躁的社会,对于这些倾尽一生去追寻真理的人,在灯红酒绿中仍然坚持仰望星空的人,永远崇敬。

 5 ) 不错的电影

电影开始的时候,霍金刚开始自己的博士生涯,正在为研究什么而寻寻觅觅;电影结束的时候,霍金刚刚发现他文明世界的理论,鉴于我们纯文科生,就不露怯去叙述具体内容了。电影截取他这一段生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正是这段生活,让他由一个普通的年轻物理系书呆子博士生,变成我们现如今仰视的科学伟人。那一段时间并不长,大约也就三两年(片中说他的病大约给他2年时间,事实也就是如此,不过是短短2年时间),但也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被诊断出了恐怖的运动神经元绝症;他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学术上证明了自己;娶了心爱的女人,组成了家庭。不得不承认,这两年是他的黄金岁月,就仿佛是浓缩了的人的一生,他用这两年,以非常完满的方式过了人可以享受的十分辉煌的一生。虽然医生当年断言,这病只给他两年的时间而已,但他活到了今天,这要感谢科学进步,但如果他不是一个杰出的人,恐怕也没有机会以如此的方式充分利用科学吧?扯远了。我想说的是,哪些生活时期、哪些片段和场景、哪些对话进入电影呢?导演这些方面的选择是非常成功的,不过是一部90分钟上下的电影,英国人打造了一部标准篇幅的片儿,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立意有抒发的故事,让人喜欢得心服口服。

人生对于霍金来说是残酷的,但是导演没有把本片拍成简单的励志片,也没有毫无廉耻地让赚人眼泪的情感戏泛滥成灾。霍金打败人生无奈的办法就是去尽情地工作、科学研究和恋爱,父母是他的坚实后盾,事业更支撑着他活了下去。导演巧妙地回避了绝症无奈的一面,毕竟,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更应该给人带来正能量,就像《阿甘正传》那样,不是吗?但这部电影最讨人喜欢的地方还在于,导演没有很贱地使劲对比霍金人生的悲催和他小强一般的不服输,就像通常的励志片会做的那样,电影里的霍金也有很气自己的病的时候,但他似乎更是很单纯地在活着。其实,真的,这样我们照样能懂霍金的艰难与强大,不用导演死乞白赖的煽情。有时,电影能不落俗套真是很让人感动的。但演员演得还是挺痛苦受罪的,观众看得也还是挺纠结抓狂的,落泪的人也还是大有人在的。

霍金是个调情高手,电影5:30左右的时候,霍金通过调侃伽利略,用很高端的方式追到了他的女朋友。29:05,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派上了用场,同样的话,换一种方式就是书呆子的风言风语,而霍金却用它成功地忽悠晕了一个金发美女。换我,我也晕。理科男生真心应该学着点儿!但讽刺的地方在于,那个金发妞问了一句:“你是什么星座的?”啊哈!典型的文科小傻瓜。但这也恰恰说明她已经被忽悠晕了。

有几个小细节是我很喜欢的,比如。。。

全文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9y6c.html

 6 ) 爱情,存在感,和作为信仰的学术——After Hawking

很奇妙地跟着BC,从Sherlock,到To the Ends of the Earth,到Hawking。追探案剧是娱乐,遍寻海洋三部曲是为了完成当时阅读原著时的想象。那么Hawking对于我是什么呢? Hawking首先是关于爱情的思考——简对霍金的爱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霍金,21岁,已经开始在剑桥做PHD,而简则被牛津剑桥拒之门外。霍金热爱瓦格纳(Jane:I think he is pompous, ridiculous),简喜欢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勃拉姆斯,披头士(Hawking:Who?)。霍金是Cosmologist,而简相信上帝。霍金对于简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当这个男孩在星空下告诉你,银河系正在以2亿英里的速度远离你,所以如果你想要握住星星,就要赶紧,当他告诉你,是的,星空浩瀚,人那么渺小,而上帝也许让你觉得自己不那么渺小,当他告诉你如果你向着遥远的东方行进,非常非常快速地行进,那么你的时间会变慢,时间不是我们测量一切的背景,时间——Time——is dynamic, active, wonderful! 那么我想,对任何一个女孩来说,这个男孩的魅力难以抵挡,因为当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为你打开的,是整片星空,宇宙,时间,永恒。 或者这么说,当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获得的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感。在时间和寰宇之中,人是渺小的存在,但是有趣的是,当你意识到这些,你就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如果医生告诉你,你的人生只剩两年时间,渐渐地,你的神经不再向你的肌肉传达指令,渐渐地,肌肉因为不再运动而萎缩失去力量,你甚至会失去呼吸的能力,那么你同样会获得一种存在感,你必须飞快地行进,非常非常的快速,那样才能让你的时间变慢,让你的生命延长。我想,霍金对简来说,固然是天才,但更重要的是那种存在感。正是这种存在感,让人超越生,超越死。 人生会有多少这样的时刻?对霍金来说,是经过一夜的运算看到的第一缕晨曦,是在博士论文的扉页签下自己的名字:This dissertation is my original work—S.W. Hawking,是在火车上的那个瞬间。呵,那段太美了,不是吗?用一支粉笔,在街边的青砖上,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绘出时间的起源。一切都褪去了……只有狂喜,狂喜!对我来说,是似乎没有尽头的思考,然后在一个奇妙的瞬间找到了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是终于建立起富于美感的结构。是的,Hawking让我又回想起那似乎已经忘却的喜悦,思考、工作、学术带给我的喜悦。虽然我的喜悦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但是对我来说,那不也是生命的奖赏——我的存在感么? 在这种存在感中,人进入一种纯真的状态。霍金是纯真的。他对宇宙和时间的好奇,他对物理的热情,使绝症这难以想象的沉重和悲苦,变轻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便你对着出租车司机说不清你的目的地,即便你躺在地上无法起来,即便用刀叉、关水龙头、写字、走路,都需要更多的力气。如果信仰上帝能让你变得不那么渺小,那么作为信仰的学术,同样能让你变得不那么渺小。这是美丽的,不是吗? 用影片结尾的对话做结语,同时希望这是一个开始: Hawking:We are very very small, but we are profoundly capable of very very big things… Where are you going? Jane: Things to do, things to do. ... Hawking: 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

 短评

你们这些瞎了眼的,BC叔明明是演技派!

7分钟前
  • 泽马
  • 还行

BC啊,各个领域的天才都让你去演了,从霍金到梵高到夏洛克到阿桑奇到图灵…… 站在站台上用粉笔对着Penrose画示意图的一幕好有感染力……

9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BC演得好好,一举一动都像行动不方便的人~ 整个学院派的打扮真美好!!萌点重重啊~~~

12分钟前
  • SERENoelA
  • 力荐

她从没有说过什么甜言蜜语, 她只是在得知了眼前的男人患上渐冻人症 将会全身瘫痪,不能走路不能说话的时候, 仍然选择了和他共度未来的人生, 她无比自豪地向别人宣布宣布, “这个如此勇敢的,天才的,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真理的人。

16分钟前
  • 伊卡洛斯
  • 力荐

我说,这片儿里的罗杰彭罗斯好帅啊。。。二缺的霍金也好帅啊。。。在一起更加耀眼啊。。。大家知道我要说啥了吧。。。(逃~~

17分钟前
  • 快晴
  • 推荐

如果不去想生活大爆炸里霍金亲自去客串时缩在轮椅里的模样,不去想后来她和他离婚时那些不堪提及的细节,那么这一切都无比美好。Time的魔力,就在Benedict孩童般的笑容里,在他无法控制的肢体和口齿不清的话语里。「年轻十岁带着粗框眼镜的Benne看着真像Nick Hoult。

19分钟前
  • Misshesitate
  • 推荐

介尼玛绝对是宇宙美的标杆啊摔桌!

20分钟前
  • 推荐

最后他说can you hear me 那里很妙。就像把双手浸在水里,然后对水说can you feel me的感觉。BC演得真不错!

21分钟前
  • 乌冬
  • 力荐

结果这怎么成了向BC致敬的电影了?Hawking看到会哭的....

22分钟前
  • 墨惜之
  • 推荐

它穿越了黑洞,穿越了童年,穿过蟑螂与行李箱,穿过了美国甚至成真的美国梦,你懂吗?这噪音,这美丽的嘶嘶声,是时间起点的声音,是大爆炸的余温,是冷却不下来的三度热量,有五十万年的历史,无所不在,环绕着我们。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I believe small though we are, insignificant though we may be, we can reach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

28分钟前
  • 嗚呼 Cosmica
  • 推荐

我一直以为bc演的福尔摩斯够神了,我日,这才是这货最牛逼的作品,没有之一,这版本是最帅的霍金吧?正如他还演过最帅的梵高~

31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其实我非常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BC。。

36分钟前
  • 还行

因為Benedict Cumberbatch看的。

38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年轻神探演绎卢伽雷氏症的Hawking真是帅得有模有样的。

39分钟前
  • -陰天假期,
  • 还行

传奇物理学家霍金去世 享年76岁:http://news.mtime.com/2018/03/14/1578931.html →看过卷福饰演图灵、梵高,才知道他也扮演过霍金,在这特别的一天观看这部电影里纪念一下:R.I.P!→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去世,1942年1月8日霍金诞生(片中有提);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诞生,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BC饰演高智商天才无鸭梨~

47分钟前
  • 凯西在Tokyo
  • 力荐

每一个研究物理的人其实都在等待一刻的真理之光,有些人等到了,有些人没有

52分钟前
  • Lise
  • 力荐

这片子豆瓣居然8.7分……不得不说BC的脑残粉真是多!看过Eddie的版本,再看BC演得霍金,实在是有点呆,智商有余情商不足的样子,而且女主也太老了点,霍金他妈妈都比女主好看o(╯□╰)o PS:BC真不太适合演传记片,大概因为个人特征太鲜明,演谁都是他自己的痕迹太重。 [66]

56分钟前
  • 五月微蓝
  • 还行

赞下BC的演技 及他脸上的招牌神经质表情 裸看 到后半部有点吃力

1小时前
  • [已注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