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情片英国2012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吉姆·布劳德本特,安东尼·海德,理查德·格兰特,亚历山德拉·罗奇,哈里·劳埃德

导演:菲利达·劳埃德

 剧照

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2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3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4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5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6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3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4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5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6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7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8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9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16:55

详细剧情

当今最优秀的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将和《妈妈咪呀!》的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再度合作,饰演这位出名的女政治家,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r  这部名为《铁娘子》的传记片背景设在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讲述了撒切尔如何利用这场战争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及在第二年获得连任的故事。主要会围绕撒切尔夫人如何突破性别、阶层的重重阻碍,从一个食品杂货商的女儿变成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影片中的其他演员还包括理查德·格兰特、安东尼·海德、奥莉薇娅·柯尔曼、罗杰·阿拉姆等人,威尼斯影帝吉姆·布劳德本特将出演撒切尔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DenisThatcher)。艾比·摩根担任编剧。\r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MargaretHildaThatcher),结婚前名为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出生于1925年,不但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历史纪录。她意志刚强、作风果断,因其强硬态度获得“铁娘子”之称。她曾四次访问中国,1984年在北京代表英国政府与中国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奠定了政治基础。\r  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是戏剧导演出身,她曾以执导舞台剧闻名,第一部电影作品《妈妈咪呀!》就是根据舞台剧改编,这部影片在全球获得超过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长篇影评

 1 ) 做大事还是做大官

“以前人们渴望做大事,现在则渴望做大官。”这是电影中老年撒切尔夫人的感叹,记者问她怎么看如今的恐怖主义,她想了想说,“我们一直与邪恶同行,只是魔鬼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耐心”。

类似的金句,就算是编出来的,也颇能乱真。
撒切尔夫人,是个真正的政治家,政治家的人生目的不是权力,权力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获得更大的权限做事,正如当年她听从同僚建议:你想改变我们的党,Lead it。你想改变我们的国家,Lead it。

这是政治家才会有的抱负,所以她当选后,手腕强硬,作风剽悍,因为这是她一早就想做的事,她做教育大臣时,面对质疑就已经很强硬,择善固执,处变不惊。

这部电影能打动人心,也在于此,它撷取了撒切尔夫人一生的几个代表片段做代表,算是持平客观的描述,她在英国评价反差很大,支持和反对者都不少,也都很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表达的撒切尔夫人,是我想象中比较认同的那种政治家--从政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受影响的人数最多,中国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同样是改变人的生活,良相影响的人更多。

她还是大学生时,听了希斯的演讲,备受鼓舞,觉得理念相近,加入保守党,一步步竞选,终于走进希斯影子内阁,但后来她觉得希斯过于软弱,已经不适合领导党,于是参选,击败希斯,做了党魁,继而做了第一个女首相,背后的动力都是一条,她要做事,要践行自己的理念,她的理念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避免英国走向社会主义。

通过电影中表现的这些事件(事实上,大部分与历史吻合,这段历史并不遥远),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是个深明剃刀原理的领袖,她总是坚持简单明了的理念,并把复杂的失误简单明朗化,比如福克兰群岛战役,她看不懂海军司令的作战图,也不理会国际社会的和平斡旋,只是坚持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和流氓谈判。后来战争胜利,英国夺回了福克兰群岛,在国会发言时,她说:我想今天这个日子,不适合用来质疑,不适合用来批判我的判断。我们需要为死去的士兵祈祷,这是大英帝国的辉煌时刻。

美国来斡旋时她也是用简单的提问破解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她只是问美国外长:夏威夷也离你们国家很远,离日本倒是很近,如果日本占领了夏威夷,你们会不会和它们议和?

其它的政策也是如此,她总是能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找出方案,强硬推行。这是合格政治家的技艺。

当然,政治本身的复杂,当局者未必能够全部看清,她最后的恰好败在党内。而不是对手政党。11年,对她而言,做了不少事,还有不少没做完。

这部电影和其它英国电影(比如 《奇异的恩典》则是更早时期的议会),可以看到老牌民主国家的议会情形,我在BBC看过一点布莱尔去国会答问的实况,几百年过去了,其实差别不大:大家做那儿大声对骂,议长拼命的大叫:order!Order!,然后静下来,有人发言,一句话刚说完,下面又是反对党大叫大骂,或者执政党议员大力支持。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开会时,党友对她说欢迎来到疯人院。事实的确如此,西方国家的议会气氛都是疯人院式的(有的初学者如台湾韩国,还大打出手),可中国人一面茶余饭后嘲笑这种政治形式,一面默默的攒钱把子女送到了英美法日这些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其实也是投票的一种:用脚投票。

撒切尔夫人的人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英国人字典里没有成功失败,生命的意义并非如此衡量,第一次选举失败,男友丹尼斯手持一份儿英国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美食:炸鱼薯条递给她,然后开始求婚,他说,尽管你有牛津大学的学位,但你是杂货店出身的姑娘,如果你是一个富商的妻子,你的政治生涯就会顺利很多,嫁给我吧。

这样的求婚可一点儿也不浪漫。
年纪轻轻的Maggie接受丈夫求婚前,抑制住激动和喜悦,认真的说:我必须说清楚,我可不想一生在厨房洗碗细碟中度过,在照顾小孩儿中度过。准老公回答:当然,我们会请工人的。她干脆把话说清楚: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人生要有意义,这意义不仅仅是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她一直在追求人生的意义,片中出现两个孪生孩子追着她的汽车跑了很远,希望妈妈能看看自己画的画,她坐在车里,冷静的飞驰而去,留下一对失望的儿女。连一直支持她的丈夫,在听到她要竞选党魁时,也表示不满,不过最后他说,“不要担心我,小玛,我没事儿的”。

电影从她失去丈夫后的老年生活开始,贯穿电影始终的,除了撒切尔夫人做的几件大事外,还有她的感情生活,她的晚年,对丈夫和子女的回忆,比那些军国大事要多得多。直至最后被幻听幻觉困扰的她,说出自己心底话:

”遇到你之前我独自一个人活了24年,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你突然闯进我的生活,害得我不能独立只能依赖你。“
然后,她看到丹尼斯真的走了,在她幻觉中消失,不禁悲从中来。

陶杰曾经多次提到,他在英国生活的十年,正是撒切尔夫人执政的十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她如何重塑了英国,每次说起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在93年(撒切尔夫人下台那年)返回HK定居,希望能经历97的回归,看一看HK的变迁,现在他看到了。

上星期看《60分》采访发明Twitter的Jack Dorcrsey,他的下一个计划是参选纽约市长,他说,我喜欢纽约,我想改变它。这是个地道的宅男,甚至除了打字,不能和人正常的沟通,他设计了twitter,是被twitter公司的股东踢走后,又创办了Square--一个电子支付系统xit系统。因为他一位朋友在一场艺术品展会上一件作品也没成交,仅仅因为他没钱安装Visa或者银联的终端机。

记者问他,到时公开演讲,拉票你怎么办?他说我再想办法吧,其实也可以通过twitter啊。采访过程中,他一直都是羞涩的感觉,眼睛看着下方,从未正视记者。

希望他竞选可以成功,因为驱动他一直向前走的,是做事的冲动而不是权力的欲望。

 2 ) One's life must matter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女性。她是英国第一任女首相,也是英国20世纪连续任期最长的首相。美国人眼里她是里根的忠实密友,苏联人眼里她是难缠的铁娘子,中国人眼里她是同意香港回归的功臣,而英国人自己则对她的“撒切尔主义”又爱又恨。她一方面压缩公共开支、减少经济干预、推动国企私有化,使英国摆脱了长期滞涨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她打压公会、减少福利、收“人头税”,又使得贫富分化加剧民怨迭起。她的果敢给英国带来了马岛战争的胜利,她的固执也常令身边的助手们不堪忍受。终于,她在第三次连任中间被保守党内部质疑,并在第一轮投票中以2票之差未能直接获胜。她旋即辞职,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半的执政(1979-1990)。
影片以老年撒切尔夫人平静的生活为主线,不断闪回她初出茅庐、坠入爱河、平步青云、当上首相、面临危机、遭遇炸弹、马岛大捷、一意孤行、黯然辞职等一系列人生重要经历。正如导演所说,影片非常忠于史实,当然对材料的取舍是为其政治观点和中心思想服务的。大概是女性导演和编剧的关系,片中着力表现了撒切尔对丈夫的深挚感情;两人相濡以沫50多年,以致在丈夫去世后她时常精神恍惚自言自语。取材和叙事结构都无可厚非,导演的思路是要表现一生独立强硬、铁腕治国的撒切尔夫人,其实也有温柔贤惠、敏感脆弱的一面,尤其到了晚年,她又做回了一名普通的妻子和母亲,一切名利是非都如过眼云烟。但本片最大的问题是片段太散,给人支离感;很多事件无疾而终,让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摸不着头脑。或许导演只是想摆事实,不想讲道理,毕竟纪录片风格最不会得罪人;但她忘记了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这么多信息在这么短时间内灌输给观众,大概只有右翼的铁杆粉丝们能消受了。另外,我觉得老年时代的比重稍多了些,那个碎碎念的幻觉老公就是为搞笑的么?
去年乔治六世大红大紫,今年撒切尔夫人再掀波澜,英国执政者这两年很风光啊。咱啥时候能拍部国际上拿奖的毛泽多或邓小平呢?梅姨的表演依旧登峰造极,中年版母仪天下,老年版英雄迟暮,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就把影片提升了一个档次。众望所归的,这位奥斯卡史上提名最多的演员在时隔30年后再次捧得小金人,也首次横扫了金球奖和英国BAFTA奖。

 3 ) "I will NOT die washing dishes in the kitchen!"

看到最后玛格丽特在厨房里与一般家庭主妇无二般地洗杯子,我很害怕结局是她当初自己的一语成谶,说着"I will NOT die washing dishes in the kitchen",却恰恰如此离开人世.大概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或者其实内心不够相信一个女性终究可以自始至终地不理睬世俗的一切阻挠,不仅倔强地不从于任何基于性别强加的标签,而且时时直白地点出这样标签的荒谬之处.

幸而玛格丽特想到了什么放下碟盏,该干嘛干嘛去了,"business as usual".

并不是说女性就不能下厨房就不能做一个默默支持男性事业的人.在我自己看来,没有人能干涉别人对自己做的知情选择,就如同没有人能够将泛泛无意义的标签强加在个体身上(习惯被所在集体标签的我们该是有多习惯标签化呢),尤其是当这些标签的来由碰巧是人类历史上某个性别占据了生产工具因而有话语权.

只是我这样想着,却会自然地在生活中自我审查自我妥协.如果我自己都没有办法做到,又有什么资本去说别人应该如何如何? 大家都一样的面对现实,然后规避风险,然后去做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人.


心情低落了许久之后看这部电影很励志.从小到大被其他女孩排挤的玛格丽特该要多大勇气和信念坚持到牛津,而这只不过是个开始.电影好在没有简化一点她所遇到的阻力 - 来自男性的或者不来自男性 - 然而玛格丽特坚持己见,一次次勇敢地直面和应对质疑.

性别从来不是她的借口和倚仗.或者说,她认为不是.既定的男权社会固然给女性造成了先天的不公,但是就像自我审查,许多时候,限制也是女性自己给自己圈定的."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只有当一个人自己"care more about what I say, rather than how I say it"的前提下,才有能力响亮地对对方说出这句话.


看的时候会想,King's Speech vs Iran Lady.一个要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外在的压力),另一个要战胜外在的阻力(和内心的恐惧).但是叙述方式何其不同.乔治国王面对的外界质疑不够多吗?玛格丽特面对的内心斗争不够多吗?但是我们看到的两个电影,一个浓墨重彩在国王一个人的拼搏战斗,另一个女首相的刻画是通过她与其他人的关系 - 与一个男人和另一群男人的关系.是因为国王的演讲要讲的只是一个故事而玛格丽特要说整个政治生涯吗?那么胡佛呢?一个极度自负的政治家,讲述他的一生的电影是如何塑造他的呢? 是他不断地回忆自己如何一手遮天翻云覆雨打造了中情局,在每一断回忆里他都是主角,哪怕他的爱人和他表面上的爱人几乎都可以被隐去,都是他的注脚.

回过头看玛格丽特,电影在强调强调强调她是一个人,从1979年之前到1990年一直是以匹夫之勇敌对万夫.这大概是事实,却未必是玛格丽特的烦恼.只怕事实会成为借口和不作为的动力,那女性就没有其他人能责备了. 也许在从小到大的环境影响下,更多的女性确实会被她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来定义,但是如果自己本身不在乎被标签,更重要的是不因为自己被标签而加倍地标签其他人,一定程度上又有何惧? 又有何怨?

哪怕是在别人耳语你是"grocer's daughter"的时候,你也完全可以不吭不卑地提声让他重复一遍,然后用自己的理论将其辩驳.

因为自己是个女人就降低智商和能力的要求,难道不是正是因为对方是个女人就低估其智商和能力的翻版么? 是,想要家庭,想要爱恋,但是想要感情生活的又不是只有女人.

该干嘛干嘛去了, it's business as usual.

 4 ) 反正后人要写什么拍什么她自己反而管不了了

虽然我真的哭得眼睛又肿了。
挺煽情的不是。
我在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其他的评轮,大约和我要说的没什么两样。而由于我对英国的各种政治问题毫无研究,于是就只能通过一个天朝人士的眼光去看这位曾经被称作铁娘子的女人。
话说我小学的时候,香港回归了。
然后当时很多报道称赞小平同志的强硬手腕。以及撒切尔夫人摔的一跤。我觉得这一个事件才是最能体现她身为一个女性领导人的矛盾。
没办法呀,必须穿的高跟鞋,要是这事换男人了,一个恍惚倒还不至于要摔跤(-"-)

废话打住回到片子。
一开始真的好飙泪啊,我也是知道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真的不是一般的深厚,所以一开始就没忍住……
可是越看越觉得不是味儿,泪点依然很足梅丽尔大妈的表演也很是老练……但是人家比较想看她怎么把那些男人杀得片甲不留啊!片名是铁娘子!我要看一个铁娘子!不是一个现在已垂垂老矣的女人啊!她并不是普通的女人啊英国人!她是你们的前首相啊!尼玛写她柔情就是等于把她大力把国民福利都砍掉的屠夫般的生猛形象的玷污啊!!
她怎么奋斗的啊!!没说啊!!只说了她要去竞选然后老公跑啦!女儿怒啦!!不上驾驶课啦!!然后不知道怎么的镜头切来切去就当选啦!
马岛战役不想吐槽啊!!明明连女王的小儿子也差点在那边挂了啊!!这么淡定不可能啊!!

再看一遍后糟糕的感觉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想啊!!!!!从我第一次看开头的时候就想按照顺序写好不好啊!!尼玛出来的是倒叙啊!!还是断断续续的倒叙啊!!多想在本剧高潮的时候看到她在三届任期里面做的那些“下地狱”的事情啊!!搬出唐宁街10号有那么浪漫吗!!还玫瑰花瓣!!人家叫撒切尔不是叫玛丽苏啊!!

看现在欧元区一片混乱啊!!英国人偷笑啊!!这又是谁的功劳啊!!怎么都没说啊!!要是她是希腊领导人,希腊根本不存在经济危机啊擦!!!!!!!!!!!

没有说她有多么讨人厌就直接说晚景凄凉,因果都失控了好吗!!
绝不原谅那些赶她下台的人也没错啊!!反正圣人都会犯错啊!!失业率都这么高了不是吗!!后来的哪一个男首相不是做美国的小跟班啊??美国是你们英国一手带大的好吗!!

而只有她老年痴呆她才变成一个女人【编剧们的自以为是】,才有了煽情的材料。【不禁要问一句,是这样吗?】毕竟老公去世了她还是会脆弱的。【这个才是真的!】

所以剩下的都是编剧的错!!只有男人【最懂她的男人已经去了】才知道她在想什么啊!!你们两个女人在瞎搅和什么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听过没有啊!!她老了但是心没老啊!!

而不争气的儿子似乎就是特意为了加重她的病情存在的——又有谁敢说她儿子一度变成全球通缉犯和她早年专心往上爬一点关系都没有咩!老说住在南非住在南非!他再婚了你也不知道啊!!

现在连自己都已经只成为一个符号而已啊!!名字不仅代表她自己啊!!还代表一个时代啊!!真是又光荣又骄傲啊!!亲爱的你看了记录自己一生传奇的片子不要觉得太陌生!!因为那个女人是你但又不是你啊!!!!!




据说现在英国已经考虑了给她安排国葬了,即使是恨她的人也觉得她很伟大【恶魔般的伟大?】,即使她完全不像个女人,不煽情,是个女权主义者,强得像鬼一样,被时间一点一点地蚕食着。
但是TM的她依然是那个号称铁娘子的、强硬不屈的、真实又充满智慧的撒切尔夫人!


ps.诶,不如发起个“我给撒切尔夫人写张生日卡”活动……就是不知道这算是调戏还是致敬。

==========================================
过了很久再回来看看这个影评,百般滋味涌向心头。当初写这个的时候我年轻,想法多。现在看来,对于英国来讲,她做的其实根本没错。如今老人家早已仙去,若她还在,看到现在的欧盟不知道要讲什么呢?
                                                                                                  2015.10.06

 5 ) 传奇的玛格丽特,出色的梅丽尔。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这样让我倾心的影片已经多年未见。影片以一种幻想一般的表达方式,随心所欲但是有自然贴切地穿越在漫长的时空之中,出色地刻画了玛格丽特传奇的生涯。影片不仅仅让人们了解了她政治思想以及政治生涯的来龙去脉,让这位政坛铁娘子跃然于银幕之上,而且还贴切地反映了她作为一名女性那细腻的情感和生活,不由使人动容而伤感。
而扮演玛格丽特的梅丽尔,则在影片中显示了她出类拔萃的表演天赋,恐怕现在只有她,才能游刃有余地胜任这个角色的扮演。

 6 ) 写到一半的影评

我看的电影并不多,所以没有能力和资格用一种技术的眼光去评价这部电影。那,只想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我不明白为什么好多人说碎碎念,无数的闪回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许吧。不过因为仗着自己对英国近代政治的了解,我反而觉得这部电影对这段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的历史反应的相当到位。

英国在我眼中是一个十分精妙的国家。他们很少动用激情澎湃的革命去改变自己的体制,很少有翻天覆地的破坏与创造。一切都像是查尔斯王子的性格那样,温吞吞的固守着自己本身拥有的一切性格,对外界的变化迟缓的做出反应。他们喜欢在本来就存在的机制上修修补补,不断改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拥有最官僚但是十分有效的政府体制。英国人最伟大的发明,我觉得不是蒸汽机,而是对权力的掌控。权力这个东西如同怪兽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想尽办法自我膨胀。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导致的是掌握权力的一方对其对立方进行压迫和统治。但这好像不是英国的做事方法。他们精妙的体制就像是玲珑剔透的监狱,将各个方面的权力困在其中,互相制衡。若是一方太过强大,那么这个机制相对的会进行自我调整,以重新调整这一平衡。英国政治始终是在衰落中寻找发展,在抗衡中寻找平衡。他们始终在想方设法通过改革寻找两全策。

很多英国人不太喜欢撒切尔夫人,尤其是劳苦大众。因为正是她将法律引入到工业关系中间,使得原本由自愿主义(Voluntarism)被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代替。个体主义本来就是美国的东东,而英国最不待见的就是美国的各种玩意儿。而且,这么一来,本来工会可以通过集体谈判取得回旋余地的领域一瞬间都被法律夺走,甚至连罢工的程序也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使得性格温顺的英国人也无法忍受继而诉诸暴力,当年各种暴动从影片中可见一斑。

工会(Trade Union)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为了保障雇员利益而存在的组织,就仿佛是在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对雇主的管理和统治。但是上世纪后期,英国的情况远远不是这样的。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威胁,英国的高成本人力使得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由于与工会达成的协议,使得英国雇主们想要重组自己的人力是几乎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走向国际市场寻求更为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销量的下降必然导致产量的下降,产量的下降必然迫使走投无路的雇主走向裁员。裁员会引起罢工,罢工更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源成本。恶性循环导致的是经济衰落,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为什么工会不考虑“企业也要生存,只有企业能生存,才会有工人一口饭吃”,而是咄咄逼人将企业往死路逼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工会绑架工人,获取政治力量和经济利益。(这种情况在动画片马达加斯加里企鹅和猴子的谈判里表现的活灵活现,对不起,乱入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虽然市场里个体都是理性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人不能做出绝对理性的选择。工人们只知道自己想要更高的工资,更多的休息时间,更多的劳动权益,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会让自己最终失去工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玛格丽特.撒切尔出场了。我之所以说那么背景,是因为我觉得撒切尔夫人身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妥协”。工会的力量足以调动全国整个无产阶级,与政府抗衡。而她站出来并且顶住了改革阵痛带来的压力,这种魄力绝对可以和丘吉尔当时和德国死磕到底的精神相提并论。

有人说这部片子女性化过头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撒切尔夫人为了符合首相的身份,在英国这个到今天还非常性别歧视的社会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铁娘子”的形象,让人觉得她无可匹敌,尖锐的如同刀子一样。但你怎么可以忘记她是以为女性?她把治理国家比喻成house holding,治国如治家的政治手腕充满了智慧。她是如母亲一样的照料着整个国家。政府的立场既不是雇主也不是雇员,而是按照经济学上说的“提高了效率对所有市场主体都有好处”的思维对市场秩序进行调整。这正如一个母亲管教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一样。

梅姨的表演真的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其实梅姨本身不是那种气势无比滂沱的人,见过真人之后觉得此阿姨是笑起来温柔无边的邻家阿姨,不愧是我和我娘的共享偶像。但是在片中我揍是忍不住想要像选民一样跳起来喝彩。片中“首相质询”一段,她和shadow cabinet的数次交锋真的是让人忍不住为她鼓掌。在BBC上看了多次当今首相David的首相质询,真的觉得还是撒切尔夫人更加有魄力更加有性格。

(我就是忽然不想写了,先这样吧。要是想起来再补。)

 短评

她作为杂货店的女儿,因为出身贫寒,时常饱受世人的白眼。然而,在聆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虽然在一次议员选举中落败,但是她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与他相伴,坚定了自己从政的人生道路。

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铁娘子

8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推荐

梅姨演技赞

11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今天是2011年12月31日。而這也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一部片子。上次哭得這麼厲害應該是7月16號。

12分钟前
  • ʜarмonica
  • 力荐

You're going to be fine on your own, love. You always have been.

16分钟前
  • 巳注销
  • 推荐

其实是撒切尔夫人晚年的生活写照,每天思念亡夫的孤单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政治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故事有个很严重的断层,没明白为什么年纪大了就有幻想症了。。?看之前并不知道导演是女性,不过确实有很明显的细腻加碎碎念。。。梅姨气场确实演出来了,但总觉得有点太过用力。。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有得必有失

20分钟前
  • Ms.mess
  • 推荐

没人能在一百分钟内“公正全面”的刻画某伟人的一生的,最成功的传记电影永远都是提供一种语气,一个视角,各种切片。(豆瓣那些批评“内容片面”的一句话你们有意思伐)看之前没想到是由始至终的回忆体,somehow觉得这片子很迷人。最后说:Harry Lloyd让我也沦陷了

25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也许再过些年,就会有人拍一部电影叫《梅里尔·斯特里普》了……

26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2012-2-12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29分钟前
  • 传奇☂
  • 力荐

大把音乐,琐碎剪切,频繁过渡转场,我知道这必然被大多数人诟病,但我喜欢。更不用提梅姨非人类级的演技。不用跟我说这片遭撒切尔家人嘲笑,传记片绝少有让原型满意的。吕克贝松拍的昂山素季她本人连看都不想看。但这俩片共同的缺点是感情戏有点过头

30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铁娘子,梅姨演技真是精湛

33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女主的演技果然厉害,演出来撒切尔晚年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当政时的雷利风行,不愧为铁娘子。

34分钟前
  • 豆瓣酱
  • 推荐

36分钟前
  • 瑶一瑶
  • 推荐

剧本过于女性化,将撒切尔夫人的人性一面置于前台,而她作为精明政治家的一面则被快进,甚至忽略。这样的偏颇视角在我看来是极不公正而失败的处理(尤其对比《米尔克》的客观与冷静),除”强势“一点被充分表现外,她的政治理念来源、核心、职业生涯的几大转折点等都模糊不明。频繁的回闪也过于乏味。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伟大之人自有其可爱、可恨之处。

4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老觉得是一惊悚片儿

44分钟前
  • 贾小宁
  • 推荐

如流水账般的叙述,却没有令人感到无趣,处处体现着温情与细心。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挖掘这一位历史上争议极大的女子,展现出的是其不为人知的一面;以老年撒切尔收拾其丈夫遗物为主线,慢慢散开,娓娓道来其政治生涯中形形色色的经历。梅姑的表现干练、强势,这样的女人理应在男人群中有一席之地。

46分钟前
  • 么小熊-泡泡
  • 推荐

改变了历史容颜的女人。

4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片子里撒切尔的回忆都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全部都没有什么深刻的点,很多观点都太个人化了,松散碎片一般的穿插式剪切让这片子很混乱,啊这是糊弄人玩呢吧。。。难道期望太高必然会有失望?ps大家都说梅姨的演技说好,难道只有我觉得过分做作和用力了么?pps:里面的眼镜男啊太像太像YSL先生了!!

5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