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高地

剧情片美国2021

主演:安东尼·拉莫斯,梅丽莎·巴雷拉,斯蒂芬妮·比翠丝,阿丽亚娜·格林布拉特,林-曼努尔·米兰达,Leslie Grace,吉米·斯密茨,科里·霍金斯,达丝莎·坡兰科,克里斯·杰克逊,达芬妮·鲁宾-维佳,Daymien Valentino,马克·安东尼,黄景伟,欧嘉·梅雷迪斯,Valéry Lessard,格里高利·迪亚兹四世,苏珊·波尔法,帕特里克·佩奇,玛莎·尼科尔斯,阿列克莎·波勒,詹姆斯·雷娃,汤姆·伯克伦,亚历克斯·佩雷斯,安妮·比萨比亚,阿尔贝托·巴斯克斯,Henardo Rodriguez,Kei

导演:朱浩伟

播放地址

 剧照

身在高地 剧照 NO.1身在高地 剧照 NO.2身在高地 剧照 NO.3身在高地 剧照 NO.4身在高地 剧照 NO.5身在高地 剧照 NO.6身在高地 剧照 NO.13身在高地 剧照 NO.14身在高地 剧照 NO.15身在高地 剧照 NO.16身在高地 剧照 NO.17身在高地 剧照 NO.18身在高地 剧照 NO.19身在高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00:54

详细剧情

讲述在纽约的华盛顿高地,杂货店老板Usnavi在继承了祖母的财产后,将要关掉店铺回到家乡多米尼加共和国过退休生活,对此他百感交集,而拉美裔社区和那里居民的吸引力让他停下来思考。影片围绕Usnavi、一名大学生、一名出租车司机、一位美容院员工和一个渴望更好生活的老妇人展开,随着中产阶级化开始扎根,闷热夏天中,一场停电让个人危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长篇影评

 1 ) 不小心写长了,记录观影体验

可能中午吃太饱,开场之后和引入各个人物的部分差一点睡着了。前一半都在迷茫这是个什么故事,怎么东边一榔头西边一锤子的,还好老奶奶离世后,各个支线开始收束总算是大概看明白了…刚好有朋友是因为奥观海慷慨的政策得以留美但也因此终身不能离开美国的墨西哥裔,讲undocumented immigrant面对自己的身份寻找自己和社群的出路的部分确实有那么一些动人…(但我觉得这点也,痛苦表现一般,以至于成长力道不足,当然我可以脑补)

没看原版舞台剧没有做过任何功课,观影过程中的几点想法:

1)电影叙事节奏体感非常音乐剧,每一个小剧情结束切下一个的时候都仿佛在大声宣告舞台暗灯换布景进入下一幕,各个情节和场景明明是互相联系的,拍出来的效果却多少显得剧情支离破碎,脸盲症患者单纯厘清人物关系就带了半场痛苦面具。同理,因为十分舞台剧的叙事节奏,好几个剧情收束的小高潮都给我一种结束了吧/是不是应该有个15min的中场休息的错觉。

2)在电影里,实在很难理解blackout对推进情节的作用,除了导致了老奶奶去世,其它角色的成长和blackout的关系似乎都不大,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显得莫名其妙。回来查了一下听说blackout在舞台的效果十分震撼,希望bway重开后有机会看现场。

3)不太懂rap,但是有几首rap秒秒钟跳戏汉密尔顿,可能是因为相似的节奏和律动,也可能是歌词里相似的用词和押韵,实在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

4)有几个剧情的画面和编舞很有意思也很美,喜欢

5)男主的故事结局原来是这样的(不剧透),这个小设计也喜欢

6)哦,对了,女大学生那条线,Stanford哭唧唧.jpg(开玩笑)成长后得出的结论很好很正确很高大上,转变的理由…我个人没有很好的被说服,毕竟前面都偏执成那样了,咋就瞬间升华了啊,但可以理智上接受。这条线要我说更有意思的是女大学生的发型的变化,发型和她心态的转变对应得很好。

最后,讲Latino的剧也有了,啥时候有一部不带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剧好好讲讲Asian这个社群呢~

 2 ) 吾心安处是吾乡

看《身在高地》百感交集,店长Usnavi、大学生Nina、出租车司机Kevin、通讯员Buuny、表弟Sonny、设计师Vanessa、渴望更好生活的老妇人Abuela……在ta们身上,我总能看到同生而为人的相似性和同诞于这时代的悲悯心,ta们无一是我,无一不是我。

·「Paciencia y Fe」

把街区所有孩子视如己出的老奶奶Abuela,

总把Paciencia y Fe挂在嘴边,意思是Patience and Faith,这句话自始至终伴随着她,也鼓舞着无数彷徨、迷茫、想要退缩的人们,坚韧与信念是异乡人手持的利刃。

老奶奶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老奶奶的。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就跟随母亲从古巴移民到纽约,学英语,叠衣服,擦地板,做女佣,挤在狭小的房间里,奔波劳碌,却也充实美满。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的青春,她的过往,她受过的苦难,她尝到的甜蜜,她的梦想和遗憾,都一一浮现,在满布回忆的时光隧道里交叠。

“I made it through, I survived, I did it.”

这位远渡重洋的少女、迈向终点的老人,走完了她很好很长的一生,自有千百个孩子高举烛火为她送行。

她是我最可能成为,也是我最希望成为的那类人。

·「We are one」

停电、涨租、酷热天气,再多艰难阻碍,在乐观豁达的拉丁精神、热情奔赴的歌舞下显得根本不值一提!

“我们拉美人还会怕热吗?”“我们的先辈忍受过被奴役和贩卖,我们还会忍受不了通勤的地铁吗?”

“Today’s all we got , so we cannot stop !”

谁能如此诙谐唱出那些累累伤痕与斑驳血泪?唯有将坚韧与信念熟稔于心的移民。

被残酷对待,却依然报之以歌。

停电当晚,Benny忍住宣泄愤怒的情绪,转化成了社区责任感,通过电台有条不紊指挥交通;

Nina 直面新环境的误解与隔阂继续学业,只为重返街区引导大家争取权益与保障;

Sonny去参加DACA示威游行,以音乐与舞蹈抗议移民政策的荒唐,“We pay our corporations when we should be demonstratin,What about immigration? Politicians be hatin,Racism in this nation's gone from latent to blatant ! ”

这些散落在异乡、有着相同际遇的人们,早就超越血缘、跨山平海,成为有着命运共同的真正家人。

·「吾心安处是吾乡」

漂泊久了就会发现,home是流动概念,能得到认同、慰藉与爱的地方,都是未曾谋面的故乡。

在那里,你是被鼓励的,被认可的,被欣赏的。

那里没有举报和揭发、审判和打压、一切违反人性,但是看起来冠冕堂皇的礼教文化;

你不必花钱爬上梯子,就能看到人们随心所欲展示和讨论的东西;

不用担心因为说出事实真相或者表达合理诉求,就会从此消失,杳无音讯;

热爱的事业、艺术、电影、游戏或是其他,不再会因为某种“敏感”而遭到禁播与封杀;

在那里,你的狂喜和愤怒,坚强和软弱,都是被看见,被接受,被理解,被爱的。

It won’t be long now. Any day.

敬逆流而上的勇气,敬激流勇退的智慧,敬坚守原地的恒心,祝愿我们终有一天在光明处相见,再listen to our block!

ps:彩蛋是《汉密尔顿》男主客串的刨冰小哥和乔治四世的you‘ll be back!

DNA动了起来,Da da dat dat da ya da🎵

 3 ) 无需应对中国,但很快面对华人

每个工作日都要重复无数遍“应对中国”,周末只想既不“应对”,同时拼尽全力远离“中国”概念,不论南海、台海、钓鱼岛、空间站、疫苗外交、一带一路、新大西洋宪章还是司法部“中国行动计划”。

改编自百老汇歌舞剧的新电影《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提供了一个不错的临时逃生舱,感觉呼吸到了新鲜氧气。故事设置在曼哈顿最北头、乔治华盛顿大桥下拉丁裔移民混合部分非裔的社区,电影里基本没有出现华人面孔。华人不太会选择这种学区未必特别好的地段,大家不会满足于每天看哈德逊河的日落。我们无法在此安身立命,这里的年轻人不太关注分数、成年人没在IT发展、老年人不打麻将。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的终极手段是拼街舞,而不是拼微积分或者拼单词。我对舞蹈的了解比月球背面还少,但总算知道有“拉丁舞”这个词,而没有“华裔舞”或者“亚裔舞”类别。“广场舞”尚未成建制地出口到美国。从我的观察看,华裔在美国有很多可以闪光的地方,舞蹈领域可能需要留给其他族裔,唱歌当然也不太行。

不过导演是华裔,电影中主要场景之一的街角小杂货店bodega还跟正参选纽约市长的杨安泽有关。拉丁裔运营的bodega在纽约成千上万,它们扮演着“支部建在街上”的非正式小型社区中心角色,居民去买日用品和小食品,同时聊天社交偶遇。杨安泽拍了条选战视频显示对bodega经营状况的关心,结果观众发现他去的并不是真正的小店bodega,而是一间大不少的熟食店deli。指责他纽约生活根基不够扎实的竞选对手有了新的例证。

 4 ) In The Heights 彩蛋

本片音乐风格与《汉密尔顿》一脉相承,流淌着同样的音符DNA,合唱和Rap还是一样地让人沸腾。另外加入了民族歌舞特色,有那么一瞬间似乎看到了弗拉明哥。

明亮的色彩,欢快的节奏,故事仿佛不那么重要了。但身为移民看到这个题材还是很有感触的,这不仅仅是滥俗的爱情,还有一代又一代移民的奋斗,“start small,dream big”。每一代人的诉求不同,祖辈们可能会为温饱挣扎,而如今人们则更关注心灵的成长以及尊严;还有前进路上的犹豫和退缩,包括尼娜退学和Usnavi归国的想法,不仅适用于移民,几乎所有人都有过逃避的想法,选择坚持是一种勇气。

发现彩蛋并且在别人那里得到证实是惊喜。更多彩蛋来自本片主创人员的采访和油管大神。

妮娜的父亲罗萨里奥先生给斯坦福打电话时,话筒中传出来的等待音乐是《汉密尔顿》中乔治三世与美国的”分手歌“,You'll Be Back。

“da da da ~~”这部分。(歌名剧透妮娜的结局了哦)

《汉密尔顿》迷很容易就能认出扮演Mr. Softee的Chris Jackson,是《汉密尔顿》中的乔治-华盛顿;林聚聚扮演Piragüero。两角色的关系就像现实生活中的移民与本地居民,在工作和生存方面存在的竞争。一定要坚持到片尾的彩蛋,听一听”Piragua Reprise“这首歌,看看两人的和解。

另外,在百老汇的原版音乐剧中,林聚聚主演乌斯那维,而Chris Jackson则扮演本尼。两人的合作源远流长。

电影主演安东尼-拉莫斯在《汉密尔顿》中演汉密尔顿的儿子。

妮娜回归,一曲“Breathe”中,从车上下来欢迎妮娜回家的二老,是林聚聚现实生活中的亲生父母。

片中奶奶Abuela的原型也是林聚聚本人现实生活的亲奶奶,演员就是本片百老汇原版中扮演奶奶的Olga Merediz。

林聚聚在本片中戴的眼镜是奶奶留下来的。

片中读的书是他的祖父最爱的”Cowboy novels“之一。

林聚聚的夫人也来客串啦。

导演Chu把自己的家庭也带入了这部电影。

租房公司Willow的名字来自他的女儿。 罗恩-霍华德(Ron Howard)执导的1988年美国黑暗奇幻剧情片《风云际会》(Willow)是Chu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女儿的名字由此而来。

大奖数字的来历:Chu夫人的生日在五月,女儿出生在七月十六日,33是Chu本人最喜欢的数字;至于26,是他第二个孩子在2019年的出生日,他用本片片名给这个孩子取名为Jonathan Heights Chu。

片中Sonny酗酒的爸爸是Marc Anthony来客串的。

Seth Stewart,是百老汇原作中的涂鸦者Pete的扮演者,影片中客串酒吧服务生。

Seth还是《汉密尔顿》中合唱团的成员之一。

干洗店老板,曾在百老汇音乐剧Hadestown中演Hades。

Alegria Hudes是《身在高地》原著小说的作者。

Javier Munoz在舞台上演过乌斯寻维和汉密尔顿。

Priscilla Lopez的照片出现在妮娜”Breathe“这首歌的童年闪回中,她是百老汇原作中妮娜妈妈的扮演者,电影中删去了这个角色。

百老汇剧版的合唱演员Doreen Montalvo也来客串。这位演员不幸于2020年去世。片中的壁画也有致敬她。

妮娜的爸爸宣布卖出车行的消息,表示庆祝时说了“Raise a glass”,这也许不算彩蛋,但同样的台词曾在《汉密尔顿》中反复出现。

九万六,能使人的生活稍有改善,但无法根本改变。林聚聚回忆幼年时,他上学的94街与居住的200街,生活成本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认为96是纽约的一个贫富线。

在本片刚开始时,外来人向乌斯那维问起过96街,纽约东区和上西区的边界。

在《汉密尔顿》的“Right Hand Man”这首歌里,“32000 troops in New York Harbor”重复过三次,加起来也正好是96000。

在纽约的Highbridge泳池的这场戏格外难拍,当时天气寒冷却要拍出一年中最热一天的感觉;纽约市禁止使用无人机,只能用吊臂拍摄,而瓦妮莎的泳圈又在水中不停晃动,最后只能派专人在水下固定她的位置,单独拍摄然后再与群演合成。俯拍镜头是仿《出水芙蓉》(Million Dollar Mermaid)。

《出水芙蓉》是1952年米高梅的传记音乐电影,讲述了澳大利亚游泳明星安妮特-凯勒曼的一生。

“When the Sun Goes Down”这首歌,是本尼和妮娜临别前在逃生楼梯的一幕,仿《西区故事》中玛丽亚与托尼的二重唱”Tonight“,而《西区故事》的这一幕又是来自《罗密欧与茱丽叶》的阳台场景。

林聚聚给自己也安排了阳台戏,是在“Carnaval del Baririo”这场戏中。《西区故事》对林聚聚影响很深远,他在中学时曾将《西区故事》改编成西班牙语并排演。2019年斯皮尔伯格的新版《西区故事》与这部《身在高地》同时拍摄,相隔仅几个街区,双方还曾友好互访。

乌斯那维便利店里自绘的多米尼加地图,包括国旗和许多与便利店相关的细节。

图画的右侧散落了一些好多鱼。

左边有饮料瓶盖,都是为了突出便利店这个主题。

林聚聚创作时的涂鸦出现在他的推车上。

结尾彩蛋环节还有这个涂鸦的特写镜头。

 5 ) In the heights (3.5/5)

朱浩伟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编剧兼客串的歌舞片,作为原版音乐剧身在高地的改编电影,整体还行,但有点乏味,虽然没看过音乐剧,但从2019年的一篇导演与LMM的详细沟通的文章中就对这部影片开始感兴趣,直到看完还记得当时提到的真实经历。 影片开场就点明了主题,什么是Sueñito?翻译成英语就是Little dream,这是普通人的故事,纽约华盛顿高地的拉美裔族群社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生活在此地,为了赚钱,为了生存。 在往后聊之前,我得先把影片的优缺点都讲完,优点,很明显是影片对歌舞的编排,配乐、踩点、服装设计、舞台设计等等,演员的选角也很棒,特别是Usnavi、Vanessa、Nina、Benny四位主角还有奶奶Abuela和表弟Sonny。LMM的客串角色通过少数镜头与彩蛋表达影片主题,利用刨冰小摊与冰淇淋车的拉客相当于两代人移民的思想碰撞。

缺点,影片大概在前一小时,一首首歌舞不断出现,却没有开头那段精彩,就像过渡剧情一样,看得有点枯燥乏味,直到停电后奶奶的感人片段开始才变得越来越精彩,我感觉是剪辑不当的问题,导演之前许多作品都有剧本不行的情况,这次剪辑前一小时的问题比较多。后面社区派对一群人高举国旗,电回来后再次回到各自的生活,歌词里说的话当做发泄,其次电影提到了移民、教育、工作、种族歧视、待遇不公等等,但这些内容比较流于表面,我觉得这和电影版剧本改动与影片剪辑有关系。

电影最后还是靠前面的伏笔彩票翻身,每个人都希望拥有96,000美元改变人生,很现实的内容,整个社区即将消失,被各种各样的新居民代替,物价上涨,Sonny一直都想为整个社区进行抗议,他因为是非法移民上不了大学,Nina上了斯坦福大学却发现离开家之后,外界与学校都对她有偏见,与父亲的冲突看做是为后面人物转变的铺垫就行。电影这些内容反应了现实,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调整好心态,继续读完大学证明自己,而Sonny要面对很有可能失败的官司,未来两人必将会利用知识帮助社区解决教育问题和无证移民。

剧情说回到奶奶与Nina的父亲Kevin,两人代表老一辈的移民,经历的苦难比现在的人更多,年复一年的工作,辛苦赚钱,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些人来到纽约之后,不断继承上一代的梦想,用耐心和信念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好,这群人的家就在这里,现实却越来越缺乏人情味。

Usnavi继承了Abuela的信念,希望存在于每一代人的心中,只能一步步去慢慢改变,他放弃了去多米尼加的机会,Benny的演员表演很精彩,但角色比Nina具体描绘的要少许多,更像是被父女俩夹在中间,但这对情侣贡献出了影片最精彩的一幕,在夕阳中的城墙上唱歌跳舞。

我很喜欢影片对Vanessa服装设计师的安排,主要还是觉得这些服装设计图很好看,但是有一段她唱到最高音时突然打回现实,不知应该说是设计巧妙还是收尾太突然,后面与Usnavi约会,两人因为没有互相跳舞吵架有点突兀,最后两人的爱情桥段相当于为了收尾,应该算是圆满结束。

整部电影肯定没有原版音乐剧好看,但歌舞很震撼,这也是影片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来看的原因。

 6 ) 米国梦在移民中的高度

一直对歌舞片不太对路,也不是不喜欢,就是缺乏了热情,也许源自于我本人天生的小短腿对舞蹈的敬畏而导致的敬而远之吧!

印象中比较喜欢的歌舞片大概就是《雨中曲》和《妈妈咪呀》了吧,还有《霹雳舞》也记得不太清楚了,可算歌舞片,反正印度电影不算,因为它每部电影都是歌舞片。

本片据说改编自比较出名的舞台剧,反正我是没听过,有没有在国内院线上映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没上映之前,网友和观众对于本片的评价还是极高的,但是对于我用2倍速看完的网友观众来说,却没那么感冒!

本片说的是一群在“华盛顿高地”生活的各地移民,大概是以拉丁裔为主,什么古巴、多米尼加、西班牙和波多黎各啥的一些小国家,我也不是很了解。虽然这些人都揣着米国梦,但是都在这近乎于贫民窟的“华盛顿高地”艰难的生活着,即使一个开出租车调度公司很多年的老板也不得不卖掉公司才够支付女儿片中女二的学费!这么对比一下吧,街区出了张彩票9万6千美刀,竟然让所有社区居民都兴奋不已,60多万人民币而已,我们六安今天才有人中了个1042万的大奖,和这区区60万比,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吧!

男主是波多黎各的移二代,父辈来到米国,为他打下了基础,也不过是一间兼卖咖啡啥早点之类的杂货店,而他却梦想着回到故乡的海滩,开一间酒吧。本来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都来自于男主的对于梦想的追求,直至片尾才知道,所谓男主坐在海滩酒吧给女儿和别的孩子讲故事,竟然都是在自己的小杂货铺里幻想的!直到最后,男主竟然在临上飞机改变了想法,依然留在了贫民窟,表面原因好像源于女主的挽留,追其本源,还是夸赞米国好,米国贫民窟都比你波多黎各的海滩好!

值得一说的是,导演是美籍华裔,发现里面的一个中国元素的细节也就说得过去了,但是,能拍出这样电影的华裔,大概也就只是一副华人面孔了吧,骨子里中华精髓已经被洗脑洗的干干净净了!

至于演员,除了片中的美女比较养眼和舞蹈比较热辣之外,对于演技我也不好评判,毕竟歌舞剧是通过歌曲和舞蹈来表演的,这方面我是外行!男主到有三分眼熟,就是那一脸小雀斑看得我密集综合征都犯了!

如果让我推荐,及格分总归是有的,也许对于喜欢歌舞的观众应该多给点分!

推荐指数⭐️⭐️⭐️

 短评

当人们一一离去,LMM用音乐记录下了社区文化最后的热闹。

2分钟前
  • 阿基米德
  • 还行

编舞好棒啊!比起Usnavi和Vanessa的感情纠葛还是更喜欢Nina的线,Abuela最后的歌和停电时大家一起载歌载舞也特别打动(然后满脑子都是piragua~ piragua~)

3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推荐

大幅删改了舞台剧剧本,原有的人物弧和流畅的故事线被破坏了。。编舞倒绝对是升级版,几个布景也是很美。。Abuela段全片最佳

5分钟前
  • 经典款猫猫
  • 还行

Meh…一首catchy的歌都没有

10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冲着LMM来的,就还行,主要是没有上口的歌,唯二喜欢的是老奶奶的独唱和最后的大联欢。情节是比较弱的,想说移民问题又说得特别肤浅,比如Nina和父亲的冲突指责一代移民经历过的歧视没有自己深刻,我就很翻白眼。两条爱情线都很一般,最后Vanessa给Usnavi揭幕惊喜的时候我愣了半天,就这?最搞笑的梗是Usnavi的名字出自US NAVY....反而更喜欢配角们,比如Salon三人组还有Sonny。

15分钟前
  • Miss Coconut
  • 推荐

一开始几首歌颇有Hamilton的感觉 后面越来越后继无力 为了blackout铺陈了很久 可是也没突出高潮 两个半小时实在有点久 几度以为快要结束结果并没有

16分钟前
  • finddevil
  • 还行

剧情比较单薄,但是街区场景的氛围捕捉得非常棒,很有代入感,一曲曲移民的美好赞歌。多元还是更美好的。

19分钟前
  • Helicopter
  • 推荐

其实整体还可以,但是真的无法像《爱乐之城》或《芝加哥》那样真正喜欢上,也许是因为缺少抓人的一首歌,也许是因为没有高光的时刻,也许是因为无法和这些拉丁裔人共情。在我看来,他们居住的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号版的唐人街,在外面受歧视,在里面又憋屈,整个社区停电了,唱唱歌跳跳舞就能自得其乐,来电后便当无事发生。这确实属于某种小确幸,但当一整个社区全是小确幸时,我觉得男主还不如回老家开店呢。

23分钟前
  • 雨苔思音
  • 推荐

二代移民对社群困境的虚伪想象,根本没有试图理解父辈对美国的向往滤镜和在此遭受的特色歧视,整个宽街吹捧也不过是欺负一代移民不会看200刀一场的英文musical罢了。

28分钟前
  • 有生之年
  • 较差

可能看到了Spike Lee的镜头之后,最具生命力、感染力的街区捕捉。全片也始终洋溢着那些对传统的盛大庆祝与自豪,还有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最真切的纪念和唱颂。它让人得益从繁忙的日常抽身,并迅速投身一场始终不停歇的派对- - 即使是不同的语言,也发生在另外一端。故事上还是有些冗赘的地方,或许有更好的方法能够补足它与唱跳段落之间的平衡【Stephanie Beatriz,我还怎么看B99最终季~】

3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剧情偏弱,街舞可以,朱浩伟在自己的舒适区间蹦迪。就像见证了纽约西裔社区的一场盛大派对。都说美国是移民熔炉,但这片熔得还是太肤浅了。最后要怨念一下,百老汇为什么还没复活?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你永远不用对一部朱浩伟执导的影片抱有任何期望,哪怕是在林漫威的加持下。我也想像那些傻乐呵的观众们一样看完以后献上掌声或者被煽情流泪,但作为一部歌舞片甚至没有一首能够被记住的歌曲与舞蹈场面,作为一部群戏演员之间几乎没有化学反应,作为一部多线叙事却切换生硬毫无衔接,不好意思,我做不到

3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其实还是蛮不错的,延期延了一年多我以为会很不行,结果还可以诶。在阳台上跳舞居然把我浪漫到了,虽然现在常见有人吐槽lmm太过cringe,但theater kids不都就是这样的吗

39分钟前
  • 推荐

看哭好几回……生活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44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感觉故事不太连贯.......

49分钟前
  • 雪花粉碎机
  • 还行

其实导的有点混乱?有很多镜头可以更利落大气,和官摄的剪辑有一种一脉相承…?好多宽街老熟人。i miss broadway. 个人好像不能rap泡妹浓度摄入过多…有点轻浮…但是部分镜头还是很惊艳的。

50分钟前
  • 梧桐呓语
  • 推荐

3.5星。首先我认为这是LMM很有潜力的一个策划,有成功的因素。故事从一开始想要强调的纽约拉美裔社区的文化与矛盾,从大纲层面都是成立的。但是电影本身有太多值得提升的地方,男女主角之间的connection非常脆弱,化学反应甚至不如男主跟他的小兄弟;斯坦福公主全部的戏份都像是高中生的无病呻吟;故事像是音乐剧被直接搬到了大荧幕,没有连贯性的衔接。对于一个跟纽约拉美裔社区有过亲密接触的人来说,最喜欢的是奶奶去世与女老板搬家前的两场戏,感觉出现在镜头里那群短暂理性且性格火烈的拉丁裔纽约人是真实的。

53分钟前
  • 竹和
  • 还行

前面歌曲之间的衔接有点松散,到停电之夜就一路发力,展现出极强的舞台编排能力,奶奶的独唱直接让我哭得停不下来。停电之夜太美了,比live版表现力强很多,蓝色的海洋游弋的人们夜空的焰火,堪比盖茨比的荼蘼之夜。而后马上衔接奶奶生前最后一首独唱,到社区嘉年华都一路高能。社区嘉年华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场群舞,没有前面几场的刻意,这场就是非常自然的街头集聚—人们开始跳舞。一句“拉丁人什么时候怕过热”,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古巴、墨西哥国旗劲热狂舞起来,与政治主张也衔接的特别棒。看完电影版我终于理解了live版的结局,“我们是纽约波多黎各人,我们是不断前进的民族”,电影版增加了更多移民立足的艰难(上学被歧视,租房不被信任,没有身份无法上学),妮娜求学要精英话语权和乌斯建设社区都是争权益手段。LMM刨冰叔太可爱啦

56分钟前
  • 风蚀蘑菇
  • 推荐

和《毕业舞会》类似,都是歌舞盛宴,内涵不深,虽然一直在强调拉美移民的艰难,但偏弱的戏剧冲突没办法突出这个主题,还好有奶奶的那段独唱,惊叹之余又潸然落泪。

59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还挺失望的… 歌舞片那么多closeup是为什么…编舞都看不到了。剧本也是很鸡汤… 所以少数裔最后的救赎要靠彩票??

1小时前
  • Al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