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处2010

剧情片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2010

主演:艾丽·范宁,斯蒂芬·多尔夫,米歇尔·莫纳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罗伯特·舒瓦兹曼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播放地址

 剧照

在某处2010 剧照 NO.1在某处2010 剧照 NO.2在某处2010 剧照 NO.3在某处2010 剧照 NO.4在某处2010 剧照 NO.5在某处2010 剧照 NO.6在某处2010 剧照 NO.13在某处2010 剧照 NO.14在某处2010 剧照 NO.15在某处2010 剧照 NO.16在某处2010 剧照 NO.17在某处2010 剧照 NO.18在某处2010 剧照 NO.19在某处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1:11

详细剧情

好莱坞著名的男明星约翰尼(斯蒂芬·多尔夫 Stephen Dorff 饰)是一个终日与酒色作伴的浪荡子,他住在酒店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突然有一天,素未谋面的女儿克里奥(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闯入了他的生活,由于克里奥的妈妈将外出办事,约翰尼不得不暂时扮演回父亲的角色,甚至要带着女儿去参加意大利电影节。在与女儿的短暂相处中他们渐渐建立起了感情,一切都在微妙的变化中,在女儿回家后,约翰尼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的生活。   本片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长篇影评

 1 ) 《在某处》:一个人无法走出的长镜头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517.html

在赛车场,在酒店宴会厅,在记者招待会发布现场,在米兰电影颁奖会上,在日落大道,在喷泉街,在飞机场,而几乎从每一个“在某处”回来之后,总是进入夏特蒙特酒店59号,一个不是家的家,一个没有去处的归宿。对于演员约翰尼来说,“在”不是一种幻觉,不是唤醒记忆的时间和地点,就是现实一种,可以关门,可以离开,可以在门上挂出“请勿打扰”的牌子,可以结账最后留在永远的身后,可是,当“在”不在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否定式的肯定会解构自我的存在?是不是一种无目的的行走会化解悖论的困境?甚至当从那辆黑色的法拉利车下来的时候,一个人走在无人经过的路上,却也不是一种决然,因为任何时候他都只在自己身边,无可逃脱,无法否认,无从改变。

“驾驶是健忘症的一种惊心动魄的形式。一切都有待发现,一切都有待消除。”波德里亚的感受对于约翰尼来说,仿佛也是一种命定的怪圈,在那只有一辆车,只有一个人的赛道上,当世界只剩下循环的运动,当世界只剩下轰鸣的马达,到底是制造一种快感,还是消除一种无聊,到底是发现一种存在,还是忘记一种生活?疾驰而过,转弯向前,一圈,两圈,三圈,四圈,以及五圈,当机械的循环最终抵达到镜头前数次经过的位置时,终于停了下来,下车、熄火,当汽车停止了循环,当马达停止了轰鸣,离开了车子,是不是告别了对于“健忘的一种惊心动魄的形式”?3分12秒的长镜头,是重复,就像人生某一个“在某处”的状态,无论如何要回归到终结的起点。

3分12秒的循环之外,是2分05秒的静止,另一个时间,另一个长镜头,约翰尼坐在那里,不能放松只能直起身子,不能睁眼和张口,只能靠着鼻孔呼吸,当造型师将石膏涂满他的脸,他无法看见,无法说话,静止在那里,就像一尊雕像,2分05秒的长镜头对应的是40分钟的头像模型时间,时间在流逝,改变的仅仅只是面容?当2分05秒的长镜头结束,当40分钟的造型结束,在镜子前面被约翰尼看见的是另一个自己,满头秃发,满脸皱纹,仿佛是一个未来的自己,仿佛是濒临死亡的自己。在这样一个长镜头之后,对于约翰尼来说,是一种无法把握的命运,还是仅仅只是被虚构的自己?

人生或者比3分12秒的循环,比2分05秒的静止,甚至比40分钟的造型更为漫长,但是对于约翰尼来说,在一段没有背景没有明天的生活里,漫长只不过是无聊的代称,所以就像看见未来在镜子中苍老的自己那样,不是漫长的一生,只是闭眼睁眼的一个瞬间,依然无可可逃,依然无法否认,依然无法改变。已经被写好的人生,就是一种活着的“在”的状态,但是当“在”变成无休止的悬置状态,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人看见一个明确的出口,还有什么原因让人寻找一个明确的方向?

总是回到夏特蒙特酒店59号,一个只有自己洗脸刷牙吃药的房间,一个只有自己抽烟喝酒睡觉的房间,一个被关上门走在阳台上看见街上喧闹的房间,一个巨大的美女广告扑面而来的房间,以及一个专门招来双胞胎姐妹跳钢管舞的房间。约翰尼躺在那里,面露微笑,他的面前是一面镜子,镜子前面是两根竖立起来的钢管,钢管上是两个性感漂亮的女人,两根光管,两个女人,以及镜子反射之后两个自己,仿佛一切都有着被看见的双重影像,它们对应,它们重复,她们演绎着相同的动作:或者展现情感的屁股,或者做出撩人的动作,或者露出迷人的微笑,在约翰尼的面前,制造和驾驶一样“惊心动魄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也像那循环在3分12秒的赛车一样,“一切有待发现,一切有待消除”——发现的是欲望,消除的是无聊,发现的是进行时态,消除的是完成过程。

尽管闭眼,尽管睡去,尽管钢管舞女最后收拾好离去,但是在发现和消除之间,在欲望和无聊之中,约翰尼还是以一个演员,一个男人的方式寻找刺激。房间的阳台上会有赤裸着抽烟的女人,俯视下面的房间是有脱掉了一半而媚笑的女人,打开门对面有抽着烟诱惑着的女人,他,她和她,陌生的女人,却都在他的周围,而那些熟悉的女人呢?也总是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出现在她的房间里。在一场派对的现场,他和她打招呼,在人群穿越的过程里他们谈起所谓的表演,而派对没有结束,他和她已经来到了夏特蒙特酒店59号;他带着女儿回来,打开房门是一个赤裸着等待他的女人,“你来的不是时候。”他说,然后和女儿下楼吃点心,有女人从他面前经过,和他打招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女人总是这样,进入他的房间,或者让他进入自己的身体,可是在开门关门之间,那些女人仿佛也像“在某处”一样,变成不确定的对象。不知道那个在派对现场喝酒的黑衣女子是不是回到房间被他脱去了袜子的女子?不知道那个开门以接火为由干上的女子是不是后来在走廊上裸体做头发的女人?也不知道因为女儿在身边而被关上门的那个女人是不是就是在楼下从他们身边走过的女人?似乎她们有过名字,但是名字往往变成了另一种障碍,他只是在自己想要的时候,才会让她们变成欲望的对象,而当身边有个女儿的时候,一切都只是“在某处”的过客。

是的,11岁的女儿克莱奥闯进了他的房间,闯进了他的生活,她在他的左手石膏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画上一颗爱心,叫他“爸爸”,而他,也开始送她去学花样滑冰,开始和她一起玩电子游戏,开始和她一起游泳、吃点心、晒太阳,其乐融融的样子,甚至还带她去米兰参加电影颁奖典礼。女儿可爱,漂亮,对于约翰尼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爱,但是女儿却一直是那个夏特蒙特酒店59号房间的闯入者。他是在某一个梦中被惊醒而看到女儿的,还有妻子莱拉,当妻子离去,他带着女儿似乎要改变生活的秩序,在滑冰场,他看到女儿翩翩起舞,在冰上做出漂亮的动作,但是他却不知道女儿什么时候开始学花样滑冰,三年了,约翰尼这个父亲是缺席的,而正是因为这种长时间的缺席,他甚至无法完全走进女儿的世界。

他还在自己的故事里,还在自己无法挣脱“在某处”的现实里,当从对面的女人房间出来的时候,女儿第二次来到了门口,她问你怎么不在自己房间里冲凉,他说,房间里的东西坏掉了。又是一次闯入,克莱奥就是在解构约翰尼自己的无聊和欲望,而在解构之后,对于他来说,却是没有理由的恐慌。外出的时候,他总是怀疑后面有车跟踪自己,可是女儿却说,后面只是一辆普通的车;没有怀疑的敌人,却最终汽车发生了故障,停在日落大道的半途,他只能打电话叫拖车。

故障,进入到生活里,对于约翰尼来说,意味着一种危机,而所有这一切的发生,其实本身就是一场危机。约翰尼摔伤了左手,从楼梯上走下来的时候跌倒,最后终于被缠上了绷带,这是身体的一种戕害,他却告诉妻子说,是拍戏的时候做特效所致,像是一个欺骗,但是在变成了现实的伤害面前,他的身体,他的肉体,只能接受这样一种命运,但是看起来,左手的伤痛没能影响他的生活,他照样自己开车,照样出席记者招待会,照样来到米兰参加颁奖典礼,也照样和陌生或者熟悉的女人们鬼混。而受伤的左手对于他的唯一改变是,女儿克莱奥可以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画上那一颗爱心,从最初的一个名字一个图案,到最后涂满了石膏,每一句话,每一个图,都是女儿无尽的爱,而这种涂鸦的爱,对于约翰尼来说,像是一种唤醒,更像是一种惩处,就像驾驶是为了遗忘,“一切都有待发现,一切都有待消除”。

对于约翰尼来说,到底该发现什么,又该消除什么?发现自己的颓废,消除与女儿的隔阂?还是发现世界的精彩,消除自我的不安?记者会上,有人问手上石膏上“克莱奥”是谁,他说是女儿,当问及“约翰尼·马可是谁
时”,他竟然无法爽快地回答,他应该遗忘自己?还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名字?那种犹豫中似乎是听说另一个人的名字,仿佛是看见另一段生活——他没有遗忘疼痛和不安,却遗忘了自己的命名。似乎不在自己的生活里,不在自己的故事里,甚至不在自己的房间里,自我异化的现实中,那些不断有人发来的骂人短信,对于他来说,也像是看着另一个人丑陋的生活。“你怎么就这么混蛋?”“你以为你风流得意?”“你他妈什么毛病?”看到这些私人号码发来的咒骂,他只是将它们留存在手机里,然后不理睬,就像和自己无关,就像发错了号码。

自己在自己之外,自己变成了陌生人,在那个电梯里,影星本尼西奥·德·托罗友情出场,是一个没名没姓的过客,却遇到了面熟的约翰尼,他问:“你住哪个房间?”他看了一眼,说:“59号房间。”他说:“我在59号房间见过波诺。”波诺是谁,世界上最有名的摇滚歌手、U2乐队的主唱。约翰尼面无表情,他说了一句:“那很有意思。”电梯开门,他出来,径直向着夏特蒙特酒店59号走去,是的,那房间里是住着自己还是另一个叫波诺的名人?也许只有打开门的时候,在镜子里看见熟悉的面孔的时候,约翰尼才能确认自己不是波诺,自己不在某处。

但是女儿在身边,也不是在某处,当克莱奥要被送去营地的时候,她坐在他的车上哭泣起来,“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你又不在身边?”这是女儿的孤独,这是女儿的不安,那时候,约翰尼的石膏已经完全拆除,那时候,约翰尼和女儿已经其乐融融,甚至,那时候他已经慢慢变成了自己,可是当女儿离去,自己又会变成谁?他带女儿去了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带女儿乘坐了直升机,但是赌场的杂乱,直升机螺旋桨的巨响,是会掩盖那些真情的表达,“克莱奥,很抱歉不能陪你。”约翰尼向着已经坐上出租车前往营地的女儿叫道,但是声音被淹没了,他甚至听不见自己的声音,远处只有女儿无奈的表情和挥手告别的动作。

一种离去,或者才能发现真正缺席的是什么,是对现实不应该的妥协,还是对自己必须告别的颓废?他洗干净了连,在镜子中再次看见了自己,然后在一个人的房间里打电话给妻子莱拉:“我什么都不是,我都不配做一个人,不知道何去何从,我只是想要……”省略的世界,其实是一种肯定的生活,想要女儿在身边?想要妻子回来?想要告别这样的现实?想要离开“在某处”?约翰尼至少开始行动,他退了酒店,走出了夏特蒙特酒店59号,离开了这个有着欲望、颓废、无聊的房间,驾驶着他自己的那辆黑色跑车,直行、转弯、汇合、加速,穿过林道,穿过荒漠,一直向前,但是在这速度和方向组成的世界里,约翰尼或者还是回到了3分12秒的循环长镜头里,所以他停下车,没有拔掉钥匙,然后走出来,一个人,行走在道路之上,没有回环,没有重复,没有3分12秒的长镜头,遗落在身后的是一辆车,一个过去,一种“在某处”的现实,一个被抛弃的背景。

走向何处?像是一种救赎,像是一种超越,像是一种否定之后的肯定,可是没有女儿和妻子,没有驾驶带来的“惊心动魄的形式”,对于约翰尼来说,在某处就是不在某处,而不在某处也是另一种在某处:比3分12秒的循环更无聊,比2分05秒的面容更恐怖,也比40分钟的造型带来更大的改变,长镜头之外,是更为漫长的一生,是看不见终点的一生。

 2 ) 《在某处》

前半段没觉得和《迷失东京》多么的相似,至少给我的感觉不太一样;也有可能对《迷》具体情节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比尔·默瑞 Bill Murray的冷幽默以及一点点的孤独;当然,另一方面,当年本来也没觉得《迷》有多么的横空出世。后半段稍微唤起了更多的记忆,往好的方向想,权当导演风格的延续吧,况且人物间的化学效应根本不是“大叔和萝莉”就能笼统划等号的。

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其实拍自己生活中有所感触的东西还是可以的,这部影片亦是,绝大部分的长镜头能让人感觉到脉搏,而不少很妙的细节挺有点意思:比如意大利电视台放映的《老友记》、同性色情按摩、主持人提到主人公合作的明星名字、阿尔登·埃伦瑞奇 Alden Ehrenreich、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Benicio Del Toro的惊鸿一瞥……

只是削弱情节支持而选了个缺乏足够银幕魅力的男主角,对于她这样靠感觉拍东西的导演可能不是万全之选。

 3 ) 《在某处》:浪荡父亲与萝莉女儿的几天

这是今年的新片,看了影片简短的介绍,总是忍不住想看。

看完之后,我老后悔了。

一部超级大闷片。可以说,在我看过的上千部电影里,它的沉闷指数可以数一数二。情节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一个浪荡父亲与萝莉的女儿的几天生活。然后浪荡父亲幡然醒悟,最后不知道是自杀去了,还是寻找新的方向。

可能我才疏学浅,全片我都不知道导演要说什么。记录片似地拍摄方式,即没有音乐,也没有旁白。对白也完全生活化,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这个做的好吃”、“我要去哪里做什么”之类的。整部电影干巴巴的。影片的镜头很少运动,都是固定的,观众就好像一个偷窥者,在观察者片中的每一个人。

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什么信息?我感觉到的,首先就是无聊。影片无聊,影片里的男主角也很无聊。片头竟然拍一部车绕圈就用了将近四分钟,然后跳脱衣舞用了将近十分钟,我是佩服到家了。其次感觉到的是,男主角的生活没有方向,按部就班似地生活,跟机器人一样。其余的,就是男主角的女儿很爱他,这种爱还不像亲情……

片尾最后男主角弃车走路,走向远方。我是没看出来,他是想要自杀,还是想要寻找新的生活。如果是前者,我们就可以看到,自杀的人如何走向死亡的。如果是后者,男主角太不理智了,怎么能说抛弃一切就抛弃呢?

说来说去,一部看完就后悔的电影。看电影是要寻找美,或者是给人以启迪。本片看完更郁闷,看了跟没看一样。一部超级难看的电影。

序列:0087

在某处.[中英双字.1024分辨率]/[电影天堂www.dy2018.net]在某处BD中英双字.rmvb

 4 ) 作者直觉与观众意识的落差——瞌睡

文/仁直

索菲亚•科波拉,一个极简抽象艺术家,一个年近40仅拍摄了4部电影长片的女性导演。去年秋天,她更是成为了第一个斩获金狮的美国女导演。“Salon.com”的Andrew O'Hehir说道,“这是一部迷人的、深思的手工艺作品。相比她父亲,索菲亚在电影的先锋领域走得更远。《在某处》通透着安东尼奥尼电影和贝托鲁奇电影的气质,是对好莱坞电影的一次折转。”反之,《New York Observer》的Rex Reed则说道,“《在某处》没比《绝代艳后》少多少自负,也没比《迷失东京》少多少沉闷。”影评人的嘘声也好,昆汀的摆谱也罢,赞誉与冷遇,始终萦绕在这部以Chateau Marmont为封套的影片之中。相对而言,笔者比较认同《洛杉矶时报》的专职影评人Kenneth Turan的观点,“相比较影片的故事性,《在某处》厉害的地方在于其对气氛的营造以及视觉的形象化描绘上。”

内在风景

以作者论的角度讲,《在某处》里的主角Johnny Marco与《迷失东京》里的主角Bob,有着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各自圈子里的精英级人物——好莱坞大明星&广告界大佬。其次,他们的内心都有某着无形的空洞与寂寞。孤独,正是这两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再次,他们都在影片中进行着各自的人生旅途。成年人的脱位(adult dislocation)以及随波逐流的厌倦(free-floating ennui)正是索菲亚电影一个共通的作者策略。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男主角驾驶着一辆黑色法拉利,一圈一圈地在镜头内打转。观众自觉地开始期待,这辆车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开出画框的车会不会发生意外?结果,车子安然停在画框中央,男主角下车,影片开始。这个被马达轰鸣灌满银幕的开场,一下子定调了主人公的内心情绪——困顿而躁动。

紧接着,索菲亚用一连串的正反打,强化男主角的意兴阑珊——男主角的眼皮全然不顾双胞胎舞娘的钢管舞(《花花公子》的模特Kristina与Karissa Shannon 饰),竟然打起了“架”。影片的前20分钟,几乎是没有对白的。

索菲亚与她的摄影师Harris Savides,经常在影片中以制造“延长镜头”extended shots,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用索菲亚自己的话说,“如此长时间的,无对话的将镜头对准演员的表演,是为了让观众进入人物的私密空间。观众可以看到,他们从不曾看到的,一个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另一面。”所以,影片常常有超过45秒以上的长镜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其它好莱坞明星,都是本名或本色出演。男主角与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电梯相遇,便是一段注脚。

尤甚的是,索菲亚对演员的工具性做出了深刻的批判——物化。在经过几个小时的特效处理之后,男主角的脸被类似石膏的物质,重重填满。银幕上的魔法,现实中竟是如此的单调乏味。置变成一个面具模型的男主角,镜头一切,竟然是一个镜像。镜中人,正是一个满脸老人斑的苍苍老头。男主角,好像在镜中被动地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

而且,影片完全没有交代男主角的过去。没有闪回,没有纪录,男主角仿佛真空一般地生活于那座奢华的旅店之中。无尽的钢管舞、无尽的发布会、无尽的剧本、无尽的投怀送抱,对于他来说,睡眠是他唯一的伴侣。他甚至可以在做爱的时候,睡着。但是,女儿的来临,改变了他的生活节奏。他看她跳冰上芭蕾、他与她一同玩电子游戏(吉他、网球)、他与她一同打乒乓、她给他做早饭,等等,父女俩人,不动声色地互相安慰着。说得透彻一点,影片中的这对父女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大。这段旅程,亦象征着俩人的心灵成长之路。

名望也好,女人也罢,对于男主角来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怎样的生活。索菲亚将所有的人物情绪都压制在了最后时刻。路上,女儿终于在父亲的法拉利跑车里宣泄出了自己的情绪。她问父亲,“母亲说她离开一会。她没说她离开多久,她也没说她会不会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父亲与女儿都在通过这趟旅程,自知或不自知地寻找自己的生活着力点。

索菲亚试图通过无数的,略显冗长的客观镜头,将一个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内在风景”,暴露在观众面前。她没估到,高高在上的金领困惑,是普通电影观众无法消化的。

 5 ) 科波拉与张爱玲

张爱玲说:无产阶级的故事,我写不来,至多也就是家里阿妈的故事,我还知道点。索非亚.科波拉和张大小姐作品的气质一脉相承,她会拍的也仅只是好莱坞明星的故事(迷失东京,在某处,法国艳后虽然不是好莱坞明星,但也差不多,都是上流社会闪闪发光的人)。 贵族出身的她们,有的是时间去细腻,去琐碎。张爱玲用绮丽的文字描述着主人公旗袍上的金丝银线,窗外的黄月亮,香炉里的香和屑。科波拉用沉默的长镜头展示着主人公奢侈的无聊和苦闷,那分钟秒钟无尽的百无聊赖啊。不用奔波于生计,才女们在加州明媚的太阳下或者上海皎洁的月光下展露着令人窒息的才华。 如果你喜欢这部《在某处》,至少能证明一件事:你要么是她们(贵族)中的一员(你对男主人公百无聊赖的生活有认同感)。要么,你向往成为她们,过同样的生活(你觉得那种不差钱的生活有种不羁的自由和颓废的美)。 既然我已经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就得赶紧把自己先摘出去,我鄙视这部滥情的文艺片,科波拉大小姐,这位好莱坞的文艺一姐,写下一篇美丽的私密日记,晒出来与普罗大众分享,希望获得喜爱和赞誉,小姐,你拥有的已经很多了,你的苦闷和无聊对我来说都太奢侈。你拍了美丽的长镜头,长镜头里有风走过,有叹息飘过,但是我没有被感动却只觉得你真够矫情。你歌颂了人类伦理关系中的某种暧昧的爱情与亲情,可是电影中的父女情总是让人联想起现实里你和你那位著名的父亲的关系,40岁的女人依然停留在青春期,没有长大。你本可以以一名优秀女性的姿态成为令人尊敬的独立个体,但你却沉溺于你身旁男人的伟岸身影里,你像个小女孩一样坐在他的阴影里玩着小石子,偶尔抬头看到那个男人的威严气势,你觉得无比安全。你想跟全世界宣布,我有他,我爱他。 至于那遭人诟病的金狮奖,我即使用了最大的宽容也只能当作是你与你那著名的前男友的一个爱情轶事。

 6 ) 于无声无息处——《在某处》赏析

午夜,在这本没有过多台词与情节的影片中,我邂逅了久违的心境。某些沉积已久的感触又从记忆深处漾开,那颗在世事尘埃中日渐硬冷麻木的心重又苏醒过来。

在这个物化时代,畅销、时尚、商业成了潮流大军,若无清醒的头脑,人只能被汹涌的洪流淹没冲走。缠绵细雨,午后阳光,璀璨星空成了过往时代的纪念品,鲜有人能静心聆赏品析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过,世间总有智者,总有思考生命意义的人,而这些人会以冷静忧伤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上帝的福音,《在》片的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恐怕就是这样的人。

影片真实平淡,如同生活本身。约翰尼作为好莱坞巨星,有着令世人艳羡的名誉与财富,然而在名利场中混迹多年的他却过着鲜为人知的颓靡生活:在派对上喝得烂醉如泥,从楼梯上失足滚落;夜夜靠着钢管女郎的艳舞催眠;随时随地与不同女子发生一段艳情,却根本记不清对方的名姓与模样……约翰尼对这样的生活满意吗?索菲亚·科波拉只是用直白的镜头静静地表述:约翰尼整日为某些极端影迷的骚扰短信提心吊胆,外出时总担心有狗仔队或疯狂粉丝的尾随,对于既定的日程表万分疲倦厌恶,甚至在做造型的短暂间隙和做爱的激情时刻也能酣然入梦。这就是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之后的尊荣生活。蒙昧的凡夫俗子总以为做人上人,取得显赫成就,获得尊贵地位,令他人仰视嫉妒便是幸福的全部。就像我们日日劳碌,以为金钱能给我们带来舒适的生活,殊不知我们在追名逐利中早就丧失了享受幸福的本心。

人赤条条而来,空荡荡而归,生死之间不过短短百年,而在空无之间我们只是在寻觅一种叫做幸福的事物。在幸福面前,我们又都是盲人,何是大象,怕是谁也无法下定论。约翰尼是幸运的,有一个十一岁的乖巧女儿。这个甜美的女孩儿克莱奥身上汇聚了许多传统美德,父母离异并未使她性格扭曲,相反,在与父亲相处的短暂时光里,她总是用阳光般灿烂的微笑融化约翰尼寂寞冷硬的心。这个是温柔体贴的女孩:约翰尼为追踪者而焦虑心烦时,她会镇定地安抚宽慰父亲;约翰尼去领奖而缺乏女伴时,她会换上简约华丽的小礼服轻轻挽住父亲的胳膊;约翰尼疲倦懒起时,她悄悄烧好早饭静待父亲……这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她能跳古典优雅的芭蕾,花样滑冰时轻盈的舞姿恍如天使翩飞;她喜欢音乐,与约翰尼弹电玩吉它时还略胜一筹;她爱好运动,约翰尼住在豪华的总统套房里百无聊赖时,她便在泳池里如鱼儿般欢快地畅泳……从约翰尼平和淡然的微笑中,我们或许可以知悉自身在以往年岁里遗落的美好,并对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了。

这是部比生活更像生活的影片,它完全抛却了故事的陈规俗套,处处透着与生活相似的平静格调,甚至没有叫做高潮的部分,可是在镜头缓慢细腻的推移中,我们却时时都能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张力,这与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的一些作品风格相类,在著名的“四季故事”系列及《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等作品中,都有一种宁静的力量。而《在》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莫过于,苏珊去夏令营途中默无声息的眼泪,约翰尼见懂事体贴的女儿痛苦扭曲的脸时心疼不已,而得知女儿是因不知妻子归期,没有家的安全感而悲伤落泪时,约翰尼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试图与妻子和好。只是命运总在与我们开玩笑,妻子还有无法舍弃的自由,生活也永远无法圆满。

影片的结尾颇有意味,约翰尼决定改变生活方式,卖掉了城中的豪宅,开车绕过繁华的都市驶向人迹罕至的郊野,最后弃车徒步走向茫茫前方……这与影片初始时,约翰尼开着豪华跑车一遍遍在赛车道上飚车的场景形成了很有寓意的对照。你是愿意在滚滚红尘中徒劳无谓地挣扎炫耀,还是愿意远离尘嚣过平凡宁静的生活?生活究竟在何处?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其实在这部无声无息的影片中讲述了很多。

 短评

男主角比较帅倒是事实,但影片总有种未完的感觉。

5分钟前
  • 亚瑟
  • 推荐

有时候,一部电影打动了你,的确不是因为有多给力,有多激愤,有多哐哐哐,只是一种感觉。冗长的镜头,透视出来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人生和感觉。迷离和寂寞,有时才最贴近内心。

8分钟前
  • 年逝
  • 推荐

大小姐和她爹的无聊生活

10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看完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鼓励自己,看下去吧,后面说不定会有惊喜……结果后面和第一个镜头一样糟糕。

12分钟前
  • 塔奇克马娜
  • 还行

一直觉得科波拉有恋父情结,这是她送给她爹的礼物么?即平庸乏味又矫情得要命。这都能金狮,昆丁这事有点扯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昆汀你最坏了

19分钟前
  • purr
  • 还行

弗朗西斯·科波拉在《雨族》里写出了自己的母亲,索菲亚·科波拉在《在某处》里记录了自己的倒影。架空的孤独,隐约的恋父情结,永远明亮鲜艳却空虚的场景,几处沉闷重复的固定机位拍摄,结尾干燥的荒野。人生无处躲避,何不做些改变?

2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导演没事干自己去晒太阳就很好,可是把没事干晒太阳拍来给观众看就是无聊。。。。

29分钟前
  • yxh66
  • 较差

被严重低估。论场面调度与职业,几乎是部论文体影片,科波拉拍的是“明星”作为一项“工作”而存在的或无形或有形的场面调度系统,并暴露出其虚无性质和崩溃的过程,因为我们并不在乎“Johnny Marco”这个名字,不是吗?当片中的人物热烈迎接他的到来(在此科波拉甚至不惜重复《迷失东京》中的几个motif),我们只可能是漠然嗤笑:他不是阿尔·帕西诺,他什么也不是,但是科波拉恰到好处地拍摄他,力图恢复其人的形象。

30分钟前
  • TWY
  • 推荐

好喜欢钢管舞女郎喔

35分钟前
  • 姬气猫
  • 推荐

犹如【迷失东京】的小情小调,索菲亚科波拉重新复制了一次当初的成功。也许只有拍自己的生活她才是那个才女,所有到目前为止她不是个好导演,本片戛纳上获的那个奖只能说明女人征服男人,男人征服世界。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她的电影,也许你会爱上本片。★★★☆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索菲亚•科波拉——他不让我得金狮,我就让他得阴虱!~

4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这部电影获得金狮到底是怎么回事?昆汀是怎么回事?科波拉为我们带来了一部矫情的要命、节奏差劲、平淡乏味、故事无聊的影片。除了其中一段水中镜头以外,很难有还能让人有深刻印象的场景,唯独配乐还能拿来说上一说。★★☆

43分钟前
  • Q。
  • 还行

大明星的生活流,再怎么光环笼罩,美女环绕,也是一样的百无聊赖。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elle fanning真心嗲

49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完全无高潮的单频琐事会展,无趣无情,going nowhere!

53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这回充分看出来昆汀尊重妇女和念旧情,有情有义,非常充分,谢谢,迷失东京看一遍足够了

5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公路电影实在是让主角改变心灵轨迹的良好载体,特别是有孩童或少年陪伴的公路,《完美的世界》、《寻找幸福的起点》、《地图上消失的名字》……都屡试不爽。索菲亚.科波拉着实适合这样的轻描淡写娓娓道来,《在某处》还算准确地传达了光鲜的主角那种失败者情绪。至于与女儿的旅行改变了什么,不便言喻

1小时前
  • seamouse
  • 推荐

如果你恰好看过并喜欢被热捧的《迷失东京》,那么这部《在某处》的所有亮点对你来说都可能只是失望。索菲亚故技重施了《迷失东京》中几乎所有让人称赞的戏码,让《在某处》毫无惊喜并因此显得乏味。而如果你足够幸运还没看过或者讨厌《迷失东京》,那么你还有可能会喜欢《在某处》。

1小时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一部Lost in Translation還不夠嘛 .... 應該要改名成 Lost in Ennui!

1小时前
  • Amushi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