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后七日

剧情片中国台湾2010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太保,张诗盈

导演:刘梓洁,王育麟

 剧照

父后七日 剧照 NO.1父后七日 剧照 NO.2父后七日 剧照 NO.3父后七日 剧照 NO.4父后七日 剧照 NO.5父后七日 剧照 NO.6父后七日 剧照 NO.13父后七日 剧照 NO.14父后七日 剧照 NO.15父后七日 剧照 NO.16父后七日 剧照 NO.17父后七日 剧照 NO.18父后七日 剧照 NO.19父后七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5 20:55

详细剧情

得到父亲(太保 饰)去世的消息,女儿阿梅(王莉雯 饰)从台北回到乡里,和哥哥一起为父亲操持后事。在师公严格指挥下哭丧,折纸莲花的唠叨妇女们,被太阳晒爆的罐头塔……阿梅时时被荒诞的乡下丧葬习俗、彼此联系诡谲的乡里人情弄得哭笑不得,与父亲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成年以来的二人  疏离,在回忆中才慢慢贴近。繁琐冗长、笑多过泪的丧事终于处理结束,阿梅独个回到城市繁忙生活。几个月后,阿梅过境香港机场,习惯性想买一条“黄长寿”烟给父亲,突然惊觉父亲已经不在了,一直没好好流过的泪此刻终于决堤……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

 长篇影评

 1 ) 你离开以后

  2006年6月,外公过世,我失去了第一个至亲。
 外公过世那天,在外地工作和求学的表姐和我,不约而同都出于某从心潮起伏,回到了老家,但是那时谁都没有预想到,外公会走掉,尽管此前他已频繁出入抢救室,在我们观念里,并没有想到他的身体会糟到如此地步,仍然认为他还会有更长的时间生活在我们身边。我清楚地记得,傍晚时分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出奇地在晚饭时间一个人都没有,那种孤零零的暮色,第一次让我领会真正的不祥感。然后不知道过了多久,爸爸回来了,告诉我外公又进抢救室了,从他的表情和态度,我突然猜到这次的情况非常的不好,然后我进厨房做饭,半途听见电话来了,爸爸低声接听,大部分都只是发出“嗯”的声音,但是我的心一阵紧似一阵,最后他放下话筒,把我叫出来,说外公走了。老实说,那一刻,我没有真实感,甚至哭不出来,只是一直在想,我再也无法与外公说话了,无法让他看到我的脸,无法让他知道自己对于长期缺少陪伴他多么地懊悔。
  最后一面是隔天在殡仪馆见的,他安详地躺在那里,接受我们的道别,然后匆忙地被火化。那天的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小表弟在捧遗像时低头认真端详外公好久好久,阿姨伏在棺材边无限温柔地整理外公最后的仪容,妈妈失魂落魄到连回到屋内仍然忘记穿上鞋子,还有我在火化炉旁抱着泣不成声的妈妈,自己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掉下来,我这辈子第一次知道何谓真正的伤心,那就是一种你挚爱的东西不会再回来的痛,痛彻心肺。
  葬礼结束后我就回到了学校,当时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起,外公过世的事情,我自小就有习惯,真正在乎的事,从来都在心里收得过分的严密,几乎从不透露出来。因为,我是那么的在乎你,如果无法真切的表达或者表达无法被认真地倾听,我都会再次经历同样的痛。
  于是,我直到今天,在看完《父后七日》后,才决定将当时的细节公开忆述出来(在私人的日记里,我已经写过好的关于你的文字,每次都会令自己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好好地怀念你,是我送你离开这个世界必须的礼仪。
  同时,我想告诉你,自你离开以后,我们生活的改变:
  你离开以后,妈妈急剧地老,她变得份外的脆弱,后来我才明白,尽管你离开时已经70多岁,对于妈妈来说,依然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顶梁柱,她至今对你过世所在的医院充满怨恨和惧怕,恨里面的医生抢救你不力,怕走进去会勾你过世当时的痛苦回忆,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如何由依赖妈妈的女儿,变成代替你被妈妈依赖的人,学习收起自己的任性去迁就她、呵护她,虽然我还是做不好,但是会一直不断努力。
  你离开以后,我学会真正重视家庭,以前总是把亲情与亲人当做理所当然存在的,恣意地挥霍,你的离开让我发现,这才是最应该被珍视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已经记不住与在生的你最后一面是怎样的情形,最大的安慰,是在你病情反反覆覆时,一向没心没肺的我从学校拨了一个电话向你问候,尽管通话过程很短暂,内容更是简单的我问候你的身体,你安慰我不要担心并像所有老一辈担心电话费贵早早收了线,但是幸好,给了我最后一次听见你声音的机会。
  你离开以后,外婆尽管因为脑瘤意识不清,但是却是非常明白你已经不在身边的,她很安静地接受了你的离开,继续过着无求的生活,很少问起你,但是我觉得她有半个身心都在等待与你重逢。
  你离开以后,错过了小表弟,也就是你最疼爱的孙子的成长,他现在长成了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非常懂事和有礼貌,勤奋而聪明,已经开始工作,并且有了感情烦恼,你一定会很欣慰看到他现在的模样。
  你离开以后,我觉得家族里的情感羁绊弱了,外婆那辈因为身体原因已不能常常走动;妈妈那辈随着操心老人的时间长了,自己开始逐渐显出老态;我们这辈,要么出外工作,要么留在老家的也各自有各自的朋友,好像我们应该是彼此最原本生活里的人,却又不属于彼此日常的生活圈。
  你离开以后,我一直在学习做一个勇敢表达、珍惜最重要的东西、不错过人生沿途风景的人,尽管成果并不好,但是我会更加的努力,因为这是,我怀念你的方式,

 2 ) 習慣,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失去一個人,最難的是什麼?不是日以繼夜揮之不去的想念,不是從此以後無法再見的憂傷,而是習以為常以為永遠不會改變的習慣。    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榮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描述父親過世後返鄉守喪的七天,如同一場荒謬的旅程,歷經數不清的繁文縟節與家族鄰里的龐大陣仗之後,女主角「阿梅」以極其平常卻又難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親。 平常,是因為散文和電影中完全沒有出現大悲大慟或過度煽情的橋段,反倒以略帶詼諧的方式呈現父親生前百無禁忌瀟灑自得的心性,這一切,沒有因為父親驟然離世而改變。 當想念與記憶合而為一,父親彷彿不曾離開。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記憶中鮮明如昔的畫面再也不能對父親談起。 一種比感傷更深邃的心境:從此以後,父親不在場。 散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彷彿父親就坐在對面,微笑聽她細訴別後種種。情感的鋪陳循序漸進,短短三千字,一氣呵成,看到最後那一刻,完全不自覺眼眶已泛紅。她說的明明都是尋常事,這才發現,原來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疊而成,根本無須刻意煽情。 我想,情到深處讓人淚流不止的真正原因也許是內心怎樣也排解不了的酸楚,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只要不經意的觸發,情緒立即潰隄。    散文非常成功的抓緊讀者情緒,在最後那一刻,水到渠成,讓人自然流淚。電影大致沿用散文橋段,另外添加道士阿義與阿梅姑姑的一段往日情,雖然最終是天涯相隔的無緣戀人,但彼此之間情誼依舊深厚,無論婚喪喜慶,他們都是彼此的支柱,也藉此突顯原鄉情感的重要性。 電影情節雖然比散文豐富,但情感的深刻連結卻不及散文,感覺父親不是坐在對面微笑傾聽,而是隔了好幾個人,只能遠遠張望。我在電影中看到鄉村豐富的人情味,也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有趣互動,然而故事的主軸─阿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相形之下,就被沖淡了。如果能再多些散文裡的情節,感情會更細膩。 印象最深的是:阿梅騎車載父親的遺像返家路途中,疊印當年她穿著女中制服膽戰心驚的騎車的畫面。後座的父親與她背對背,一邊唱歌一派輕鬆自得的模樣,她原本不會騎車,父親笑著對她說:『別怕,有爸爸在。』 當時不管多害怕,都有爸爸在;現在即使害怕了,爸爸也不在了。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小學時,爸爸牽著我的手帶我去上學的畫面。當時天天都在趕時間,一路上車很多,我們很少說話,我只記得爸爸由始至終緊緊牽住我的手,最常說的大概是:『小心車!』長大以後,我不再牽著爸爸的手出門,但每次出門前,只要他在樓下,一定不忘叮囑一句:『走路留心,過馬路要看車!』 當我想起這個尋常畫面,深深體會到阿梅獨自騎車載著父親遺像瞬間想起父親的心酸,熟悉的路上曾經是美好的父女時光,而今,只剩她孤獨一人騎在路上。 因為,爸爸已經不在了。 她說她經常忘記“爸爸不在了”這件事。父後之後,她沒有太大改變,繼續忙於工作,繼續如常生活,也許潛意識希望爸爸一直都在,所以總是忘記他已經不在了。    散文最後,有段非常動人的描述,可惜電影僅以OS帶過簡單的畫面處理,如果可以稍作鋪陳,情感的力道會更強。 有一天,她在從香港回台灣的班機上,在飛機即將降落前,她像往常一樣想幫爸爸買條黃長壽,沒想到:『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看到這裡,我哭了。我突然意識到失去一個人最難的不是日以繼夜的想念,不是時時存在的憂傷,而是早已內化成體內一部分的“習慣”:習慣為他做什麼,習慣他在某個地方。  習慣,才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因為,習慣改變了,一切就變了;一切變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該如何重新找回心裡的安全感?這才是父後最大的難題。 父後七日之後,才是習慣“失去”的開始。而我們總是太習慣擁有,太難適應失去。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我想,面對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仍非易事,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以餵養心中的勇氣。但也許此刻我們應該對父母和心中珍愛的人多一點關懷:記得要常回家,記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彼此,記得在有緣交會的時候惺惺相惜。 當所有的“記得”都被我們好好記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來臨,心中盈滿的愛,將以最柔軟的姿態,守護我們穿過黑夜。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ccc4d0100lzmw.html

 3 ) 有时候,我会忘记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父后七日》

有时候,人在电影院,我却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黑暗的空间中,眼睛看着前方的一块光亮,那更像是在看自己,看经历过的人生,看那些长长短短被投射到了银幕上。

盖伊·马丁《我的温尼伯》结尾,电影从温尼伯的风物景貌回归到了家庭亲人。听上去,絮絮叨叨的梦呓话语终于要结束了。那一刻,导演本人的旁白声音变得更加深情。到底是记得还是不记得,他对记忆产生了怀疑——说有时候自己忘记了哥哥离世,忘记了父亲在他21岁的时候走了。雪花一般的斑点划痕,白雪飘零的温尼伯,我的故乡。有时候,当你太想念一个地方,照片上的背景变得比照片里的人更重要。看到一家人的合影,加上那样的画外音,不知道该说这部影片是太私密还是太感人。

几乎可以说是巧合,《父后七日》结尾,当朋友问起丧事,女儿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从某天听闻死讯的毫无防备到某年某月某天毫无征兆的泪水决堤,这中间,电影用群像和多视角记下了丧葬期间的见闻录,牵扯出女儿、儿子、侄子和道士的内心波澜和各自故事。

一开始,我觉得既然这么个人又像散文体,电影应该是深情回首,女儿与父亲,往事点滴,慢慢落在心头。当女儿和道士一起念到: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真是平平淡淡,句句上心。由此,我愈发明白了一件事,丧葬过程对当事人和旁观者永远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就好比无人光顾的地摊上,女人和父亲唱《伤心酒店》,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里。

我忘不了小时候家乡的出殡队伍,西乐腰鼓队、花圈大挽联。当时真觉得诡异,死都死了还讲排场。后来才慢慢懂得,有些东西真的只是作与外人看的,私底下还会为借钱治丧兄弟翻脸。这一切还真是传统文化闹的,不过再闹,比起旧时的繁文缛节,头七十四天到三年服丧,那今时今日的葬礼还是简短了一些。

在这部电影里,死亡的到来是那么正常的一件事。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好准备,但是其他人马上可以开动,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寻常生活的每一天,总有人都在遭遇死亡,可是多数人浑然不知。师公和尚轮番来,看到这些片段,我想起了大体类似的故乡。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忠实记录,那些不可思议的习俗,说跪就跪、要你哭就哭,请人哭丧还有不同哭法;那些完全不合时宜的玩笑,PS遗像、三人往事、爆裂啤酒罐,直欲把葬礼变成一个搞笑舞台。中国人的红白之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别扭。喜事搞得别人下不了台,丧事又搞得别人动不了情。

轻描淡写的议员和小护士,寥寥几笔,《父后七日》变得不是那么悲悲戚戚,整个族群和村落变得清晰可辨。我一直觉得,影片希望观众的情感是克制的,从而能接受女儿在结尾突然到来的情感崩溃,得到一种清醒的感动。要知道,女儿在七天时间里也不是天天以泪洗脸的,有时候还滑稽可笑。哭得越卖力,不代表你和长辈的感情深。你不哭,那也不代表你冷血没感情。在女儿难以入眠的晚上,我一度甚至希望《父后七日》可以安放点恐怖因素,就像《童年往事》里的黑猫,对死亡有所敬畏和恐慌。后来也想明白了,那边是小孩子,这边是有足够心理抵御的成年人,所以一路下来,也只是身体上的疲惫劳累更多。

除了那段父女合唱,父亲骑车载女儿回家一段也是《父后七日》的精彩一笔。太保饰演的父亲更接近于常人喜欢的一类,比《爸,你好吗》的动物园一段强了太多。他其实记不得女儿生日,平时幽默笑呵呵,没啥大作为。学开车的桥段也常见于其他电影,而挂画像那段就别有用意(在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里,走队伍拿画像的都只能是男性子孙)。画像是父亲,倒挂画像就出现了虚拟的一幕,父亲倒坐在后面让女儿载——对应了之前的学骑车。就如原著和电影一样,女儿用个人仪式完成了对父亲的祭奠。而同样是这部《父后七日》,它让我再一次想起了奔丧往事和定格在51岁的父亲。有些东西不能忘,或许,也不会忘。可为什么有时候,我依然会忘记……

【外滩画报 见刊有删减】

 4 )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金马奖说《父后七日》展示了台湾独特的丧葬文化,看完整部电影,我倒是觉得,其实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这样的丧葬文化都差不多,也无所谓文化吧,所谓条条框框多了,就成了规矩,所谓规矩多了,就成了文化。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头七这样独特的安排,死者魂魄会于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类似这样的规矩不胜枚举。

父亲的死,女儿的回忆是主线,父亲生前的影像穿插在女儿的回忆之中,主要包括路边摆摊唱歌和开摩托车,道士和徒弟是副线,还有议员、阿琴、小护士等人的拜访,影像不多的展示了父亲,一个和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样的父亲,平凡艰难而又卑微的一生,虽然少不了死去的黄色画报、绯闻流传的小护士,讲的是“葬礼综艺事业”,说的人情家常世故。
与其说是电影,更不如说是温情小品,台湾电影一贯的大量长镜头的使用,画面影调的刻意装扮,多种音乐的杂糅交错,人物简单而又错乱的关系,是个道场更像个众生展示群像的过场,一边是作法场的道士。“死者长已矣,生者尚悲歌”,和尚们下了新一代福克斯轿车走场子,道士们忙于专业的指点丧葬规矩,孩子们途中还忘不了敷个面膜,最温情的当然是最贴近死者的,常年在外的女儿和一贯做死人生意的道士。

既然是温情小品,导演还是由比较多的设计的,除了断断续续略显刻意的笑料,最有诚意也最打动人的一段,是女儿背着父亲的巨幅PS照片,骑着父亲曾经用过的摩托,中间几经周转最后只好把父亲照片放在背上。陶渊明给自己写的《挽歌》说“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当摩托车飞驰过,镜头叠画父亲生前的笑容,让人动容和落泪。

最该悲痛的女儿频繁地被各种恶搞,半认真半怀疑求学求道的摄影师,半道士半诗人的阿义,用诗人的那句“我干天干地干命运干社会,你又不是我老爸,你管我那么多!”当一切归于平淡,悲伤的人儿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女儿,在真正远离家乡永远离别父亲之后,情绪在机场得到了大爆发。个人觉得最感慨的是见识了各种生死的道士,火车开过去之后,当大学生摄影师和椅子上的群众演员已经乘火车离开的时候,他静静的呆在那边,并非我们所一贯理解麻木和冷血。

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是让我们参透了生死,才会更好的领悟生的意义,父亲说,女儿,请你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导演说,观众,请你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启程;这是电影的意义。

http://t.cn/aRRC7B

 5 ) 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

來自台灣的電影"父後七日"(導演: 王育麟 / 劉梓潔), 看前有點擔心會哭足全場, 帶備紙巾. 幸而完全不是煽情片, 而是攪笑片, 但又拍得細心感人, 只是最尾一段有點眼淚而已. 是今屆電影節最難忘的電影之一.

女兒從台北趕回苗栗老家, 趕及見父親最後一面, 之後是七天裡的後事. 第三天大殮, 第七天火葬.

繁文縟節以幽默滑稽的手法演繹, 令人哭笑不得.

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

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女兒被吩咐什麼時候不可以哭, 什麼時候要哭. 於是吃了兩啖飯時忽然被叫去"哭爸", 便含著大口飯都要跑到棺木前大哭; 忙著摺衣紙時又要忽而跑去"哭爸", 非常攪笑.

唯一瑕疵是回憶讀書年代的女兒外貌和現在完全沒有分別, 有點牽強.

喜歡最後一段, 父後四個月, 女兒才告訴友人父親掛了, 進出台灣香港, 穿梭機場間, 一個想買支煙給老家的父親的念頭, 令她哭了一個多小時.

 6 ) 四两拨千斤

文/布宜诺斯

       非常明显,[父后七日]首先对应的便是[入殓师],都是以丧葬文化为主线,串起一些埋藏内心的感情,连最后的落力点——父爱之殇也都一样。这类题材的影片,最令人反感的手段便是挟亲情以令观众,拼命煽情、催泪、揭伤疤,电影本身的面目反而会模糊不清,好在[父后七日]这点好处与[入殓师]也别无二致,手法清清淡淡,甚至嬉笑怒骂,内中氤氲的感情却三日绕梁。

       影片故事一如片名,锁定父亲过身后七日之内,孝子孝女返家奔丧,遵循“师公”教诲完成仪式的各种繁琐。影片首先体现出编导一体的最大优势,所有素材皆来自刘梓洁亲身经历,因此无论是时下的忙乱,还是引发对父亲的回忆,均能真切动人。失亲的眼泪交织葬礼的劳累,许多尴尬场面化成黑色幽默的表达:为尸体供上色情书、边刷牙边被拉去哭、探讨俗语“累得像哭爸”……种种“大不敬”,也能因发自肺腑的体会与感慨,变成对生活、生死本身的豁达调侃,这个“度”的确非亲身经历过而不能把握。同时,在真实回忆的基础之上,片中逝去父亲的形象也被勾勒得完满生动。酒桌上“有医、无医”的笑话,经营一个卡拉ok小摊的热情、粗心忘记女儿生日,被提醒后送上一颗肉粽、手把手教女儿骑摩托车的温情……七日之内,或一首歌,一幅画,或一句玩笑,一个场景,很自然引出对应的一段段回忆,让我们对这个始终乐观生活的小人物父亲心生好感,再对应如今灵堂里被包裹得很好的尸身,死亡本身的力量、隐隐的哀愁和觉悟,就这样在看似轻巧的谈笑间慢慢弥散。

       如果去掉黑色幽默的形式表象,影片内在的脉络倒是与安静的[步履不停]一脉相承,探讨的同样都是“越走越远”的问题,将[步履不停]“父母不知不觉掉队”的命题换个角度,便是本片的“手边的习惯突然变空”。影片一开始点出“真正的悲伤从父后七日开始”,因此从头至尾几乎没有太多情绪宣泄,失亲之痛始终被古老仪式的过多荒谬拨散,直至影片结尾,四个月过去后,在外工作的女儿再次返家,想到要为父亲带一条烟时,发现“习惯”已然不在,悲痛才排山倒海般袭来,全片至此终于触及最重最疼的一个点,也正似所有被忙乱掩饰的常日里,太多人已经习惯佯装轻巧,想找到最真实的内心变得多么难。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部电影真可做到对现代人心理的状态与变化了然于胸,因此有合理的情绪过渡,最终又沉得下情感,落得到那么沉重,没有一味“闹剧”下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能把葬礼活成人生最后一场闹剧,又何尝不是一种豁达的生存态度呢,乐观如师公为父亲送行时口中念诵的“现在你的身躯全都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刹,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

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12月上

 短评

電影拍出了台灣喪禮特有的荒謬感,真正的悲傷與思念從父後七日開始.........

4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想起給你買包黃長壽

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没有刻意煽情 但还是令人感动

10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多看些台湾电影,弥补些生活中的人性空白。

11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有幽默与讽刺,又有怀念与感动,这一出五味杂陈的台湾民俗风情画。少些文艺腔与无病呻吟,台湾电影其实很好看,在今年看过的台湾电影里,这个比较优秀,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最痛的不是这七日,是七日以后那无数个日子。当亲情成了一种习惯,以后就是无尽的痛。本片让我想到了【步履不停】【东京物语】【入殓师】等无数个经典,当然【父后七日】是独一无二的!★★★★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感动,父爱如山却又如涓涓细流,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2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

2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与生活贴得太近,能让人动了真情,破涕为笑又突然转喜为悲。

2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一有机会,我就开始找你。”通过一个诙谐荒诞的场景设置,以苦中作乐又悲中带喜的方式来追忆感人的往昔。导演十分注意细节部分的描述,好几处情节都能感受到父亲对于女儿的关爱,且那么自然不做作。影片结尾的处理更是让我十分喜欢。★★★★

30分钟前
  • Q。
  • 推荐

有关于亲情的我的泪点总是很低😭

34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有点伤感

35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愿子欲养亲还在

40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让人感动的亲情

45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父爱,生前之轻,世后之重。“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54分钟前
  • 忘了时间的猪
  • 还行

难怪说葬礼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忙碌到没有时间,甚至忘记悲伤。

59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与父亲的爱似乎总是这样 无声无息但强烈的存在

1小时前
  • 不侠与
  • 力荐

闽南语小清新。太散了,散得也不好看。当人类学资料看看还行。。。

1小时前
  • 阿子
  • 还行

“以前人家说,累了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这么累人的一件事情”。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