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

剧情片英国,美国2017

主演:加里·奥德曼,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莉莉·詹姆斯,本·门德尔森,斯蒂芬·迪兰,萨缪尔·韦斯特,汉娜·斯蒂尔,罗纳德·皮卡普,乔丹·沃勒,理查德·拉姆斯登,安娜·伯内特,尼古拉斯·琼斯,查理·帕尔默·罗斯韦尔,布赖恩·佩蒂福,菲利普·马丁·布朗,安杰莉克·琼,希尔顿·麦克雷,詹姆斯·伊莱斯,杰瑞米·查亚德,马汀·麦格,迈克尔·海登,迈克尔·博特,皮普·托伦斯

导演:乔·赖特

播放地址

 剧照

至暗时刻 剧照 NO.1至暗时刻 剧照 NO.2至暗时刻 剧照 NO.3至暗时刻 剧照 NO.4至暗时刻 剧照 NO.5至暗时刻 剧照 NO.6至暗时刻 剧照 NO.13至暗时刻 剧照 NO.14至暗时刻 剧照 NO.15至暗时刻 剧照 NO.16至暗时刻 剧照 NO.17至暗时刻 剧照 NO.18至暗时刻 剧照 NO.19至暗时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04:54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作为首相期间面临的最重要的审判:是向纳粹妥协做俘虏,还是团结人民群起反抗?丘吉尔将集结整个国家为自由奋战,试图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长篇影评

 1 ) 给挚爱电影的人奉上一份飨宴

观影前的历史。

当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把镜头聚焦在普通人身上时,这场「胜利大逃亡」只是丘吉尔当上首相后,所面临众多难题之一。

丘吉尔接手的绝对是个百年不遇的烂摊子。

在二战前夕,丘吉尔提出有争议的政见而在国内树敌颇多,结束了跌宕起伏的议会生涯,却又在国家腹背受敌期间临危受命。

1939年夏天,丘吉尔在报纸的评论文章中写道:“德国代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邪教组织’。”百姓们似乎蛮喜欢听到这种言论的。

而德国对波兰的入侵,刚好印证了丘吉尔的预测。也不知道为什么,纳粹听到了丘吉尔的“指控”一反常态直指丘吉尔是“肮脏的骗子”和“臃肿的猪”。

你知道德国人说话那个腔调是很给力的,反而提高丘吉尔的声望。

就这样,被纳粹“点名是骗子”的丘吉尔坐在豪华轿车上一路走向白金汉宫,在1940年5月10日,国王乔治六世将要求他筹组一个新政府。

在回忆录中,丘吉尔写道当时的心情:“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跟随命运的脚步在前进,我过去的人生都是在为这一刻作准备。”

真是。

客观来说,65岁本该在政治生涯上退休的丘吉尔,算是被希特勒推到台面上“再就业”,翻开历史过往他们俩的梁子早在一战的战场上就结下了。

那时候的两个人,阶级都不高,互相打过对方,结果战后回家都吃了哑巴亏,花了大把时间各自调养叫嚣路线,直到二战给了他们俩正式叫嚣的舞台。

所以二战期间的欧洲,也可以说是这两位雄辩家的对决。

希特勒希和丘吉尔之间的对抗,是极权主义和人文自由主义的对抗;是一个疯子和一个普通老头的对抗;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和一个享乐主义者的对抗;是一个谋杀犯和一个冒险家的对抗;是一个种族歧视者和一个帝国政治现实主义者的对抗。

奇怪的是,没几个人喜欢他们俩,却都喜欢听他们演讲。丘吉尔最有力的武器是语言,希特勒也是。

丘吉尔发表很多华丽的演讲,在1940年6月4日是最著名的的一段:

“我们要在海滩上战斗,在陆地上战斗,在战场上、在大街上战斗,在山坡上战斗,我们决不会屈服。”

这些演讲将无可阻挡的韵律和反复使用的语句连在一起,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那种皇家气势,在电影的预告里看了都会燃起来,更何况当时处于随时开战的英国人民。

但是,希特勒直接用行动反驳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粮食。在1940年夏天,德国已经入侵了波兰、占领了挪威、击败并羞辱了法国,还打的英伦三岛全面溃败,几乎毫无抵挡之力。

当时,希特勒还与苏联结盟,看起来统治欧洲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此时的德国只差吹响胜利的号角,斯大林等着收割韭菜,美国仍处于观望。

只有英国还在反抗这位独裁者。丘吉尔宣布,他只有一个目标:“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胜利,不管道路会有多漫长和艰难。”

希特勒对空痛斥丘吉尔是一个“疯子”、“瘫痪病人”和“世界纵火犯”。

丘吉尔也反击称希特勒是“邪恶的人”,是“过去所有错误和耻辱的罪恶产物”,并说,“欧洲不会屈服于希特勒的仇恨”。

看起来像是在对骂,从人身攻击再到人格羞辱,无所不用其极,实际上是骂给世界听的。就像在香港油麻地暴打古惑仔,还得正义泯然的说对方不要脸抢了我的马子,让围观的群众各自站队。

骂归骂,打还是要打的,所以一边骂一边打。

德国军大举入侵都要炸掉伦敦桥了,丘吉尔唯一明智的行动是向希特勒投降,或者达成一项和平协议。

但老一辈的英国人,那些经历二战的人们,从没觉得英国应该投降。

是什么让他们拥有必胜的信念?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丘吉尔的演讲。丘吉尔的话让这个国家的每个人坚信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真是。

1940年8月英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德军对英国南部机场实施了毁灭性攻击,英国空军顽强抵抗,苦难的挣扎还在持续。

丘吉尔在8月20日又来了一段重要演讲,他赞扬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再次震撼人心:

“在人类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样,有如此之少的人,为如此之多的人,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寥寥数语就把人们无法言表的情绪表达出来。看起来像是输的很惨,但是被丘吉尔这么一说,让英国人民决意生死与共,内心活出荣耀与伟大。

虽然,二战最后是由苏联红军和美国大兵取了胜利,但事实上,丘吉尔还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坚挺,永不放弃的坚挺!

赢得战争靠的不仅是子弹和炸弹,关键是信仰。

这信仰是丘吉尔那些动人心魄的演讲灌输给每个英国人,证明了语言的力量有时比武器更强大,至少拖住了敌人的进程,还活出精彩。

Success is not final,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勇气克服一切。

能把这段历史拍的如此出神入化,演的丝丝入扣,这部电影和演员绝对是要拿奖的。

 2 ) 《至暗时刻》只说加莱的顽强守军

关于丘吉尔的丰功伟绩,已经有太多描述!本文只是想说说,为丰功而牺牲的小人物们!

请允许我直接进行转载,因为那样更有利于您的阅读:

死守加莱的三千勇士

似乎战场上大部队紧急撤离的背后,都有一只垫后小分队的悲壮牺牲。

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如此,

在英国这次至关重要的行动中。

不仅有艰难撤离的数十万士兵,英勇无惧的老百姓,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还有一队顽抗到底的英国守军,他们奉命去执行一次也许不可能生还的命令,

但为了守住加莱,这个位于法国北部的海上交通枢纽,敦刻尔克的最后一道屏障,

他们以壮烈牺牲的代价,为英法联军主力赢得了撤退的时间...

然而,人们似乎只是知道他们在大撤退中的关键作用,

却很有人了解,从临危受命到大部队撤离后,这些人都经历了什么...

JOHN JAY,是这支英勇队伍其中一名士兵的孩子,

可即便作为父亲最亲密的家属,他曾对父亲的往事一无所知,

直到老兵去世,JOHN才终于打开了父亲尘封的档案件,

下面,就听他说,当年的那只“敢死队”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我刚刚看完加里奥德曼的《至暗时刻》,此刻正强忍住泪水,

但让我悲痛的除了那段史实,还有丘吉尔发出的一封电报,

他对仍留守在加莱的准将说:

“你所坚持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对英国远征军的巨大帮助,你部应奋战到底,你的坚守必将赢得无与伦比的赞誉,不允许撤退。”

我知道,在那个不能撤退的队伍里,有我的父亲,Alec Jay...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和他关系很疏远,他易怒,没有耐心,

我只知道大撤退那年他只有20多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留下了长久的阴影,

可对于那些具体的经历,他从来没提过,我也没想过要去了解...

1993年,他去世了,享年73岁,

真正失去他的那一刻,我才后悔和他的沟通太少,

我开始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一沓满是灰尘的文件袋,

那里面有他参战时的记录,和队友写的信,战时的新闻报道...

还有一份笔记显示,他曾经想把所有的经历写成一本自传,

但很遗憾,只写了7页,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这些文件...

我一边读着它们,一边重新认识我的父亲,

原来,他并不是我印象中的怪老头,他是一个英雄,

他曾在加莱抗争到最后一刻,直到被纳粹带走,

他是犹太人,为了隐藏身份曾在集中营里和纳粹斗智斗勇,

从1940年-1945年,他曾5次试图逃跑,最终成为了一名自由斗士,

我完全被这些尘封的过去所震惊,迫切的想知道更多细节,

为此我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循着他的笔记重走欧洲,探访他的老友,

就这样,我终于第一次理解了我的父亲...

1938年,他加入了英国军队,

出于对法西斯和种族主义者的强烈憎恨,即便没有被征召,他也志愿入伍,

当希特勒的军队血洗比利时和法国,他跟随部队离开祖国冲过海峡,

那时他已经意识到了这相当于一次“自杀”性的指派,在笔记里写道:

“手里拿着单程票,已经无路可退。”

1940年5月,大撤退开始前夕,

他奉命和数千名士兵一起在加莱,对抗德军超过2万人的精锐部队,

在敌方的狂轰乱炸下,部队节节败退,

但与共同抗敌的法国士兵不同的是,他们在硝烟中“虚弱”的举起了白旗,

而英国拒绝投降...

事实上,父亲也曾随队抵达敦刻尔克岸边,在海面上看到了三艘祖国的驱逐舰,

但在那里,没有属于他们的撤离命令,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他们不能走了...

我父亲后来写道:

“我背朝大海,再也没有回头,我们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眼前的加莱已经尸横遍野,仍被英军占领的地区不过一个学校操场那么大,

父亲的队伍不再有任何能得到救援的幻想,他们唯一的能做的,

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守住最后的堡垒...

他的准将曾经两次拒绝了德军的招降,面对德军的说客,士兵们异口同声的说:

“如果德国人想要加莱,那么他们就只能用战斗来夺取。”

他们又何尝不清楚,仗打到这个份上,德军占领加莱只是时间问题,

但在战场上,时间不仅意味着牺牲,也意味着胜利,

这场战役哪怕能晚一个小时结束,对于敦刻尔克的数十万士兵而言就多了一份希望...

然而最后一次艰难的反攻后,父亲的部队还是被俘了,

他的枪已经没有子弹了,德军看着他高傲的宣布:

“对不起伙计们,给你们带来了如此血腥的绝望。”

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选择投降...

对于他的一些队友而言,这样的投降不丢脸,

他们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完成了丘吉尔的命令,掩护了大部队,

可这却成了我父亲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他在笔记里写道,

投降,是他心中永远的耻辱,此后被俘的5年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成为战俘的第一个夜晚,他在一块墓地睡觉,满心的沮丧和失望,

可这才只是刚刚开始,从法国去往德国,还有近3周的路程,

队伍行进过程中,犯人如果不小心摔跤,等待他的不是枪击就是暴打,

甚至连停下来撒尿也是要受罚的...

父亲和队友只能强忍伤病,靠喝臭水沟里的水,吃野草,

才勉强活着撑到了德国...

一入境,街道两旁站着的全是愤怒的纳粹,

他们一边高喊着“英国loser来了!”,一边朝父亲一行人吐口水,

尽管士兵们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们仍然吹着口哨,

哼着祖国的音乐,表达不屈...

年轻时的父亲比我印象中的还要傲气,

作为一名战俘,一名有着犹太家庭背景的败将,

他本应该苟且求生,低调隐藏自己的身世,可他却说自己别无选择...

离开加莱以前,父亲把能证实自己犹太人身份的证件埋了起来,

可由于在集中营里,纳粹和俘虏经常因为语言不通大打出手,闹出人命,

有一次,眼看着纳粹的枪已经顶在了队友的脑门上,

父亲不得不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向纳粹说情,这很快引起了对方的怀疑,

随后,一名反犹太的英国人向纳粹直接举报了他,

一名高官直接带枪冲进了父亲的营地高喊:

“Alec Jay这个杂种在哪?给我出来!”

幸好他的队友们毫不犹豫的就站成了一个圈,紧紧的保护着父亲,

他的中士更是直接走到高官前怒吼道:

“我不管Alec是不是犹太人,只要他穿着英国制服,你就不能可能把他带走,除非你枪毙我们所有人 ”

集中营里瞬时一片安静,就在纳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

父亲灵机一动,十分有礼貌的走上前向高官解释,他只是学过德语,

党卫军如果不“嫌弃”的话,与其继续这样对峙下去,

不如任用他为犯人中间的翻译官,调停矛盾...

德国人勉强接受了...

在集中营的那5年里,类似这样的险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父亲一边努力的保护着自己和队友,一边还要从事大量的苦力活儿,

他在一个采石场里工作,经常会受伤,但从没有接受过治疗,

他严重营养不良,体重暴瘦直88斤,

甚至还在从家乡传来的消息里得知,他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变心了,婚约也没了...

那一刹那,父亲几乎认为自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他一共尝试过5次逃跑计划,

有一次他假扮成了一名捷克移民工人,一路跑到了边境线50英里以内,

但最后还是被盖世太保给逮了回去,他们用警棍疯狂的殴打他,

还逼迫他亲自动手给自己挖了一块坟墓...

1945年,父亲的逃跑计划终于成功了,

他和6个队友翻山越岭逃到了捷克,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希望,

他们又被迫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反德游击队,

在此后的6周里,父亲从一名英国士兵变成了游荡在森林里的“自由斗士”,

他和队友携手炸毁了德军的一列货运火车,袭击了警察局,

他还参加了布拉格起义,亲眼目睹了不少无辜的德国老百姓遭遇恐怖袭击,

父亲当然是憎恶法西斯的,

可是这段游击队的经历,却成了他不愿再提及的可怕回忆:

“他们不只残杀纳粹,也对德国平民进行屠杀,这是我始终不能接受的。”

但至少,属于他真正的自由总算是来了...

1945年,父亲终于回到了伦敦,

不像当年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回家的士兵,沿路没有等待着欢迎他的百姓,

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人们甚至不知道,如果不是眼前的这名士兵和他的队伍,

当年的大撤退可能不会那么成功...

但父亲似乎并不介意这些,他只是想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他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努力试图忘却集中营里的一切,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被监禁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

还有那些他目睹过的暴行,把他彻底淹没了:

“我总是会在半夜惊醒,想起我死去的队友,想起纳粹的尸体。”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并没有多大的好转。

5年后,他和妈妈结婚了,生下了三个孩子,

他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总是冷若冰霜,他“莫名”的愤怒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了解了父亲的一生后我才明白,他不是气我们,他在气他自己,

作为一名幸存者,内疚、焦虑、抑郁、噩梦像恶魔一样纠缠着他,

他气为什么他可以好好活在这个和平年代,而并肩作战的队友们却死无葬身之地...

家人不理解他,部队也没有帮他,他只能自己鼓足勇气去看医生,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减轻内心的痛苦,甚至还曾经回到了加莱,逼自己面对过去,

但可惜的是,一直到死,他和内心的罪孽感都没能和平共处...

很遗憾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我的父亲,

作为加莱的守军,他们的故事远比电影要令人揪心...

ref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346201/My-dad-heroe-sacrificed-Churchill-save-Dunkirk.html

--------------------------------------

很皮还很可爱的小姑凉: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

cece_circle:啊,这段真的看至暗时刻的时候才真正了解了一下,之前就是书面的一句话

少女已死:从小的心愿就是世界和平。有人觉得好空泛,好遥远的一个梦想。但它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总之,从别人的故事里,我没经历过的那些场景里,我恨透了战争。

银杏园的夏天:终于彻底理解了《采薇》的最后一段。向英雄致敬。

Elwing-心属中土:加莱的勇士们应该被铭记,没有他们敦刻尔克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

overtherainbow121:英国版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

 3 ) 《至暗时刻》与《南汉山城》:一种命运,两种选择

一 我抽烟,我酗酒,我暴脾气,但我是个好首相。这是电影《至暗时刻》为我们塑造的丘吉尔形象。说来有意思,如果把《至暗时刻》和前些日子上映的《敦刻尔克》还有几年前的那部《国王的演讲》一并看了,我们会对二战初期的英国历史有一个很立体的认识。用《史记》的体例,这里有一部本纪,一部列传,还有一个事件表,然后我们刚好读到了它们交叉的部分。 对于拍摄过《赎罪》《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的导演乔·赖特来说,历史剧正是他的拿手好戏,影片不敢说是杰作,但绝对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场面、台词、人物,无不精致典雅,透着浓浓的英伦风情。最好的场面来自英国下院开会,一个远景拍过去,工党和保守党剑拔弩张,气氛如同在莎剧舞台上那般夸张热烈。最好的台词来自于丘吉尔给海军将领的那个电话,半夜被叫醒的海军将领谎称自己没有睡觉,在看《圣经》,丘吉尔笑道:是“出埃及记”那段吗?《旧约》里的出埃及记,描述的是先知摩西用神力分开红海,帮助犹太人逃离埃及的故事。而当时的英军,正被困在了敦刻尔克,也渴望着有神迹出现。内敛的英式幽默,让人回味无穷。 最好的人物当然是丘吉尔,荣誉属于伟大的加里·奥德曼。在过往的作品中,他所塑造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但这一次,加里·奥德曼这个演员消失了,留给观众的,只有温斯顿·丘吉尔。如果丹尼尔·戴·刘易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科林·费斯能够获得奥斯卡,那么加里·奥德曼没有任何理由得不到这个奖项。把奖颁给加里·奥德曼,这是奥斯卡的荣幸。 二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部影片无法称其为杰作,因为它只是循规蹈矩地塑造了众所周知的丘吉尔。顶多,我们看到了他生活中可爱的一面。所以丘吉尔的形象主要还是靠奥德曼的表演来支撑,而作为一个人物本身却是单薄的。尽管在影片里,丘吉尔也有过挣扎,而且在影片的结尾,丘吉尔说:不懂改变主意的人什么都改变不了,但其实冲突并非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是自洽的,他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简而言之,影片试图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丘吉尔,但调子始终还是主旋律的。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冲突,其实被避而不谈了。那就是面对这么一个兵临城下的至暗时刻,选择和平妥协还是力战而亡,其实是极为困难的。影片简单地站在了历史胜利者的一边,而选择了绥靖政策的外交部长哈利法克斯则被描绘成了一个阴险的反派。说实话,影片中哈利法克斯的形象,跟石黑一雄笔下的达林顿勋爵一比,就高下立判了。同样是绥靖政策的鼓吹者和历史的弃儿,石黑一雄给予了达林顿勋爵极大的同情,去深入理解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影片并未纠缠这些,所有的笔墨都用来描绘丘吉尔的伟大了。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和杰作的分别吧。 影片其实提供了一个冲突点,就是丘吉尔命令位于加莱的4000英军拖住德军,为大部队撤离争取时间,这些人像谷子地一样被抛弃了。是否可以为了更大的目标,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我想这才是丘吉尔和哈利法克斯之间的本质区别,也让他们分道扬镳。其实他们都是在试图回答老祖宗莎士比亚提出的那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 关于这个问题,编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地铁上和伦敦市民交流的时候,丘吉尔引用了古罗马英雄贺雷修斯的言论:(大意)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迟早会降临,要为守护先祖的遗骨与信仰的神殿,去直面强敌并力战而亡。这就是英国版的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这答案当然无比正确,但也草率地剥夺了失败者的声音。丘吉尔声称他赢得了民意的支持,嗯,一节车厢的民意。但毫无疑问,整个国家都被他激昂的演讲和神圣的爱国热情捆在了战车上。当然,最终的胜利成就了丘吉尔的丰功伟业,但如果失败了呢?难道真的像丘吉尔所言,不惜亡国灭种? 记得在二战的最后阶段,面对美国人的攻势,日本也喊出过“一亿总玉碎”的豪言壮语,打算和美国人同归于尽。然后,两颗原子弹熄灭了日本人的狂热。在原子弹面前,牺牲变得毫无意义。那么退一步讲,如果没有原子弹,而是双方以命换命,这样的死法就有意义吗?当然,日本的抵抗和英国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侵略者他们咎由自取。而且再说下去,诸位会诸位我对绥靖政策、投降主义充满同情。 我自然不会持这样的看法,在离开历史现场多年以后,我们可以更心平气和地看待历史,去理解剧中人的选择和动机。这里面当然不乏自私和怯懦的人和事,但还有些选择,我们也该看到那些走向妥协退让道路的人们,是不是也有着他们所珍视的价值。 三 不久前看了一部韩国古装电影《南汉山城》,同样试图回答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编导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给影片中的正反双方辩手以同样的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同样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所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1636年“丙子之役”时朝鲜国王及众臣被清军围困在南汉山城47天的故事。这段朝鲜历史其实和中国历史有很大关联,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元,为了给未来入主中原奠定基础,皇太极首先需要搞定自己的“后院”,也就是明朝的藩属国朝鲜,所谓”丙子之役“正是清朝入侵朝鲜的战争。而8年以后的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年之间,北京城两次易主。 可以想象双方的力量对比,基本上就是鸡蛋碰石头。自然而然的,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影片描述了主和派代表崔鸣吉与主战派代表金尚宪的路线冲突。最后,朝鲜君臣开城投降。 影片把浓墨重彩着落在李秉宪扮演的崔鸣吉和金允石扮演的金尚宪身上,并且不带有主观的褒贬,让观众能够更加客观地思考双方的立场和选择,而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作品,会引发思考而不是提供答案。影评人杨时旸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偷生算不算苟且,赴死是不是忠烈?三叩九拜卸掉自己的尊严,换取一城百姓的生,这算是伟大还是耻辱?‘我们不知道国家社稷,只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是百姓的价值观和真实的日子。两个大臣,一个说着实用的方法论,一个说着悲壮的价值观,该如何评价他们? 影片的结尾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开城投降之后,崔鸣吉去找金尚宪,劝说他和平已经来临,何不出山继续为朝廷效命。金尚宪拒绝了,他说任何人都可以投降,但他这个主战派不行。如果连他也做了墙头草,那么这个民族最后的尊严都失去了。最后,金尚宪上吊自缢。 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金薰同名历史小说,小说原著在韩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发行量超过100万册。据说这本书也受到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推崇,金大中曾在与金薰的会面中给予主和派代表崔鸣吉极高的肯定评价。电影中塑造的崔鸣吉形象,并非贪生怕死之徒,甚至有几次他差点成为振奋军心的祭品。但他始终坚持和谈的主张,在他看来,百姓的生命高于社稷的兴亡。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的人呢?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四 《南汉山城》中还有一个问题耐人寻味,就是真正决定开城投降的是崔鸣吉吗?崔鸣吉只有建议权,真正的决定权在朝鲜国王手里。其实是国王不想死,这才选择了崔鸣吉的主张。然而我们看到,在历史的书写中,国王是隐身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所有的焦点都在崔鸣吉身上。换句话说,国王决定开城投降,但这口锅要让崔鸣吉来背。这是传统文化里的君辱臣死观念 。君主怎么能投降呢?就连北宋徽钦二帝被俘虏到北方都要粉饰成“北狩”,意思是皇上到北边打猎去了。 说到这儿无法不想到一个人,今后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鄙视秦桧吗?他在岳王庙前一跪千年,当真是忍辱负重。离我们更近的,是李鸿章。那么多不平等条约是李鸿章决定签署的吗?他只不过是谈判者和签字人。1901年,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78岁高龄的他还要和庆王奕劻一起出席《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按理说这字应该由中方最高代表奕劻来签。但李鸿章取而代之:“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李鸿章的传记作者梁启超评价说: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当然也有做出不同选择的帝王。比如那位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的崇祯皇帝。无论活着的时候如何刚愎自用,崇祯终究用一死全了自己的名节,也成全了坊间流传的对于明朝皇帝的评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然,崇祯所面临的困境是朝鲜国王不能比的,对朝鲜来说,投降只是换了一个宗主国,而对于崇祯来说,投降则意味着亡国。 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同样也有这样鲜明的对比。在电影《至暗时刻》里,丘吉尔对外院议员发出疑问:你们愿意让纳粹的旗帜飘扬在白金汉宫,飘扬在温莎堡,飘扬在议会大厦吗?同样,英国那位口吃国王乔治六世也拒绝流亡,支持丘吉尔抗战到底。当然,作为一个并无实权的国家象征,乔治六世并没有决定权,但乔治六世的表态,让丘吉尔获得了道义上的合法性,这是超越政治的力量。 而同样面对德国入侵,丹麦政府和国王则号召人民对侵略军“放弃任何抵抗”。德军占领丹麦仅亡2人,伤10人。丹麦的想法我想和当年朝鲜国王差不多,一来实力对比过于悬殊,结局早已注定;二来,丹麦和苏联、波兰这些国家毕竟不同,纳粹和丹麦没有什么种族矛盾。就像清朝面对朝鲜,你投降了就行。 所以面对强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一个国家的选择呢?我发现答案好像挺让人悲哀,危急关头何去何从其实充满了偶然性,往往取决于当时的主政者是谁。碰到像丘吉尔这样的强硬派,自然就选择了抗战到底,而如果遇到像朝鲜国王那样的软弱者,则只好开城投降。而大多数人,则身不由己,只有被裹挟其中的命运。 五 人类走到今天,其实已经有足够的平常心去回望历史,那些曾经不敢碰触的伤口,不愿面对的选择,都需要我们重新去面对和反思。而文艺作品,正承担了这样的功能。所以像《南汉山城》或是《窃听风暴》这样的电影,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反思,而《至暗时刻》,尽管制作精良、演绎精湛,但其实避重就轻,老调重弹。 而反思的好处,则是让我们有机会纠正自己曾经偏狭的观念,同样也对正确的观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比如像李鸿章这个人,面对当时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究竟该承担多少责任,卖国贼这顶帽子戴在他的头上是否合适?我想这是需要我们纠正的地方。同样,对于像汪精卫、贝当、哈利法克斯这些人,无论他们有怎样的理由或苦衷,他们的选择仍然是不可接受和不被原谅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而为何而生为何而亡,这同样是个问题。汪精卫和贝当们,他们以为自己赐予了民众和平,给了他们活命的机会,然而他们意识不到,这选择剥夺了民众做人的尊严和反抗的意志。他们恐怕也难以理解不是每个生命个体都把活着放在第一位,还有人选择尊严,拒绝苟活。 前些日子,媒体人罗振宇在他的节目中也谈到了法国元帅贝当和汪精卫,面对这些人物,罗振宇认为不该存有什么争议,他评价说:“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行为解释得合情合理。以人的智力,再不堪的行为,想找到一番光明正大的辩护词还不容易?但是,如果他们也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被原谅的,那我们整个民族怎么面对那些在抗日战场上阵亡的烈士?如果汉奸不被惩办,下一次国难当头的时候,谁还会挺身而出?” 其实罗振宇多虑了,所谓英雄,并不会因为你辜负了他们就会选择放弃。危难的时候,总会有人选择挺身而出,毁家纾难。而反过来,无论历史如何评价,也总有人选择妥协退让,叛国投敌,这是人性的一体两面。不需要选择的,只有那些制造这种困境的侵略者。关于选择的问题,作家邹思聪说:“我们要清楚一点,人组成的国度,很少是正确与错误的选项,大凡都是在诸多错误选项中选择一个,并且为此承担后果,以及承担后果的后果。这种在‘一堆错误答案中选一个错误答案’的选择,我称之为‘悲剧性的道德选择’。而注定了,这个世界上,只有好人才会去做那些‘悲剧性的道德选择’,因为恶人不需要道德,也从来不想选择。”

 4 ) 伟人的成长沃土

看《敦刻尔克》的时候,以为那会是部像《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辛德勒名单》式的好莱坞大片,没想到诺兰玩起了结构和电影时间,完全违反好莱坞的创作规律,那当然是部好电影。不过看《敦刻尔克》之前如果看了《至暗时刻》,会更好的理解那部电影。

《至暗时刻》的故事并不复杂,讲德国在二战中不断侵略欧洲国家的过程中,英国面临和解和对抗的选择,国内保守派步步紧逼,而丘吉尔以其个人的意志和领袖魅力,说服国会继续对抗法西斯,最终英国在为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对丘吉尔这个人,我听过一些趣事,也看过他写的散文,据说他还会画画。他除了是政治家,还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至暗时刻》中刻画的丘吉尔,是他在1940年内的关键时刻下的一段时间的事情。正是因为面临抉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独特的魅力。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丘吉尔是个爱家爱国的人,虽然晚年的他脾气古怪,初次和莉莉·詹姆斯主演的打字员见面,就呛得她委屈地说不出话来,但他和妻子,仍旧充满温馨的爱。电影中也讲了她妻子回忆讲述的一段往事。

《至暗时刻》剧照

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他仍旧看得清大势,当保守派打算和解的时候,他明确的说明,坚决不允许希特勒那个独裁者继续下去,他明白不管英国多么危险,一再容忍地退让,只能让这个世界陷入混乱。

他不断研究战争形势,并做出有效的部署,包括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当他被逼地快要接受妥协的时候,国王看出了事情的真相,他开始支持起丘吉尔来,对于战争的事,他让丘吉尔去问民众,而当民众说出永不妥协的时候,他从人民那里获得了力量。

伟人就是伟人,懂得从人民群众中借势。

电影对丘吉尔的刻画是出色的。

首先,这个人物在故事中有始有终,他从当选首先开始,就没打算妥协,一点也没顾忌到保守派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底。

其次,这个人物的癖好和人物本身结合很棒。可能丘吉尔在生活中就是那样一个人,对打字员要求严苛,生活中不拘小节,慢悠悠抽着雪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一点惧色也没有,一直给人民带来无比的勇气和信心。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又会感觉到这个人物活生生的存在。

英国人写过《纸牌屋》,也拍了剧,后来美国翻拍,火遍全世界。《纸牌屋》揭露了西方政治的暗黑,岂不知,在中国政治面前,简直是小儿科。毕竟在中国有些人物我们是无法坦坦荡荡评论的。我们一概不知。

丘吉尔这个人物在电影中随着时间的推动,所经历的事一波三折。最打动人的是他到了民众中间,他去坐了地铁,并收集了民间意见。故事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这才是个真正的领袖的样子。

看了这部电影,没感觉到那是至暗时刻,反而觉得是黎明前的黑暗。

而最近在北京发生的事,却让人感觉这个冬天无比的寒冷、魔幻和黑暗。

《至暗时刻》剧照

丘吉尔是个英雄,英雄的诞生自时势,也得有沃土。

加里·奥德曼演技绝佳。

 5 ) 这些高分影视作品,是英国二战史教科书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放出第一支预告片开始,影片《至暗时刻》就因为主演加里·奥德曼的精湛演技而备受期待。果不其然,这部讲述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传记影片刚刚上映,立刻引来好评如潮。

2017年似乎是英国二战历史的聚焦年,关于诺兰的《敦刻尔克》的讨论尚未完全退却,《至暗时刻》又将观众的焦点引向了1940年5月那个决定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生死存亡的关口。听到电影中频频出现在内阁讨论中的“敦刻尔克”,小伙伴们是否有想把两部影片连着再看一遍的冲动呢?

事实上,不止《敦刻尔克》与《至暗时刻》,2017年前后,英国还出品了几部高分电影及电视剧,贯穿起来,恰好就是一部英国二战历史的教科书。那么,重点来了,就让我们一边拿起爆米花,一边把历史学起来吧。

二战前:《唐顿庄园》

大热英剧《唐顿庄园》中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剧情,这大家都是知道的了。第六季全剧终的时候,剧集中的时间最终停在了1926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彼时,距离二战爆发还有整整十四年的时间,似乎离得还有点远。但认真看剧的小伙伴定会发现,《唐顿》中其实暗暗埋下了许多和二战有关的情节。

早在第三季的一次家庭晚宴中,当唐顿二小姐Edith向家人告知自己应报社之邀投了稿,Maggie Smith饰演的老夫人率先以“贵族之女不应在报纸上发表意见”为由站起来反对。二小姐立刻以英国最早的战地女记者之一“Lady Sarah Wilson”为例进行反驳,说她身为堂堂公爵之女,依然可以身赴前线报道战争。老夫人对此的回应相当巧妙,她说:“She’s a Churchill. The Churchills are different.”

对,你没有看错,Lady Sarah Wilson在婚前的姓正是Churchill,她是英国第七代马尔巴罗公爵的小女儿,也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姑姑。从老夫人的评论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出丘吉尔家族的不同之处,他们热衷于政治,家族中出现过多位身居要职的成员,同时行事作风也有别于一般的贵族家庭。拿Lady Sarah Wilson来说,她成为战地记者的时候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报道战争还曾被捕过,这在20世纪初的英国是非常惊世骇俗的举动。

Lady Sarah Wilson

到第四、第五季,《唐顿庄园》中直接出现了开始在德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希特勒和未来的纳粹党。铁粉们应该都记得,唐顿二小姐Edith的前男友Michael为了去德国和有精神病的妻子离婚,正赶上了希特勒于1923年11月8日在慕尼黑发动的“啤酒馆暴动”,莫名死在了德国。剧集中同时还借格兰瑟姆伯爵之口说出了“啤酒馆暴动”之后,德国当局对希特勒的处置——他虽然被捕入狱,被判了五年监禁,但其实只服刑了9个月就被释放了。正是在这段服刑期间,希特勒写下了被视为法西斯理论和行动纲领的《我的奋斗》。

《至暗时刻》中因奉行“绥靖政策”而被迫辞职的英国前首相张伯伦也曾在《唐顿庄园》中出镜。在最终季中,时任英国卫生大臣的张伯伦受老夫人之邀前往唐顿做客。唐顿的仆人们在厨房里议论纷纷,他们援引当时报纸上的评论,说出了张伯伦所在的保守党对工人阶级的不友好,以及张伯伦被看好成为下一任首相的人选。

《唐顿庄园》中的张伯伦

《唐顿庄园》没能继续演到二战一直是很多粉丝的遗憾,但好在还有之后的许多作品能让我们全面了解二战时期的英国。

二战中:《至暗时刻》《敦刻尔克》《繁华酒店》《国王的演讲》

作为二战“三巨头”之一,温斯顿·丘吉尔一直是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英国政坛人物。在2002年BBC举行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全民调查中,他也获选成为英国民众心目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但看过《至暗时刻》之后,或许你会从影片的种种对白中看到二战爆发前丘吉尔在政坛和民众中的不受欢迎。

史实的确如此。虽然出身政治世家,且很早就因为在南非报道战争被捕又独自越狱的事件而闻名全国,但丘吉尔在正式成为首相前的政绩一直饱受诟病,其中就包括影片中提到的“转换党派”(从保守党转到自由党,再从自由党转回保守党)、任海军大臣时期批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失败行动、以及任财政大臣时期搞坏英国经济等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从平民到政府都不相信短期内会再次爆发战争,而丘吉尔偏偏大唱反调,在二战爆发前的十年间,不停的警告纳粹德国与希特勒的威胁,令他更加不受待见。

其实在1939年9月1日德国正式进军波兰之前,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一直是英国政坛的主流思想,英法两国都希望以和谈和签订条约的方式换取纳粹德国的停战。就像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样,直到逼不得已对德宣战,甚至在荷兰、比利时相继投降之后,英国政坛中仍有不少人对希特勒的野心认识不足,幻想可以与之和谈。

从1940年5月10日奉命组阁到6月3日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的三个多星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丘吉尔或者说近代英国的“至暗时刻”。英国不仅要面对欧洲盟友的相继投降,还极有可能在敦刻尔克丧失绝大部分陆军主力。就像我们在电影《敦刻尔克》中看到的那样,德军从海陆空三面夹击被困在敦刻尔克海滩的英法联军,丘吉尔政府最初的估计是能撤出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很不错了。

《敦刻尔克》剧照

在民用船只的征用和英国空军的火力掩护下,33万英法联军得以从敦刻尔克海滩撤出。但法国也同时宣布投降,整个西欧地区只剩英国还在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

今年早些时候,我曾撰文推荐过一部名为《繁华酒店》的英剧。这部由ITV电台于2017年1月推出的英剧中,衔接了1940年间从张伯伦下台到“不列颠空战”的所有重大事件。

《繁华酒店》剧照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希特勒指挥德国空军向英国发动了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繁华酒店》的主要剧情便发生在“不列颠空战”期间。剧集中的首都伦敦,随时都要面临德国战机的轰炸,市区建立了多处防空洞,只要防空警报拉响,人们便要立刻避入就近的防空洞中。这并不是剧集的戏剧化处理,历史上,1940年9月7日至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战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白金汉宫也未能幸免。

酒店在这一时期的伦敦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消息汇聚与传播的中心。在《繁华酒店》中,有英国上层人士的亲德立场,有空军士兵的顽强抵抗,有犹太难民的悲惨处境,有美国摇摆不定的中立态度,也有伦敦市民在猛烈空袭下照常工作生活的乐观与从容。直至1941年10月,一方面由于在空战中损失了过多的战机,另一方面又制定了进攻苏联的计划,纳粹德国停止了对英国的进攻,不列颠空战告一段落。

《至暗时刻》中有一段丘吉尔在卫生间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打电话请求支持的情节,并未得到罗斯福的回应。事实上,为了顺利撤军,英军在敦刻尔克丢弃了大量武器和物资。且至1940年年底,英国的外汇储备也行将枯竭。好在在不列颠空战期间,丘吉尔终于通过罗斯福说服了美国国会,得到了美国在军事物资上的大力援助,并与罗斯福一起签订了《大西洋宪章》。也是在不列颠空战期间,希特勒对苏联宣战,丘吉尔暂时搁置多年反共立场,与苏联结成同盟,为日后的全面反法西斯联盟奠定了基础。

丘吉尔卓越的演讲才能也在《至暗时刻》中再现,其两篇在下议院的著名演讲都得到了很好的演绎。相比这位依靠演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天才演说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在1939年底发表的“与民同在”的演讲也同样在英国二战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几年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想必大家都还记得,讲的就是乔治六世的这段经历。

《国王的演讲》剧照

英王乔治六世同样是英国二战史中不可不提的人物。前面提到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白金汉宫也遭到轰炸,乔治六世和他的王后在二战爆发后拒绝内阁“离开英国”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民众与纳粹德国斗争到底的士气。而关于王室与丘吉尔之间的摩擦和渊源,《至暗时刻》中点到即止,若想深入了解,还得去看下面这一部剧集。

英王乔治六世

二战后:《王冠》第一季

Netflix去年推出的高分剧集《王冠》(IMDb 8.7分,豆瓣9.2分)是想了解英国历史的观众绝对不能错过的一部剧。虽然剧集的主角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但因第一季主要讲述的是女王登基前和登基过程中的事,所以同样是学习英国二战历史的样本教材。

《王冠》剧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的王室也很不太平。英王爱德华八世继位仅仅325天,便因决意要赢取离婚人士辛普森夫人而退位。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引发了英国的宪政危机,由于没有子嗣,他自动退位后,他的弟弟、患有口吃的英王乔治六世才逼不得已接任王位。(爱德华八世在《唐顿庄园》第四季中作为威尔士亲王也有出场,还和表小姐Rose共舞一曲,表小姐就是在《至暗时刻》中饰演丘吉尔女秘书的Lily James)

唐顿庄园第四季圣诞节特辑中表小姐Rose与威尔士亲王共舞

在爱德华八世与英国教会、英国政府磋商迎娶辛普森夫人期间,丘吉尔是少数支持温莎公爵的议会成员。也是因为这一点,乔治六世对丘吉尔心存不满。

历史上的温莎公爵夫妇

《王冠》第一季始于1951年。这一年,丘吉尔在卸任战时首相五年后,二度出任首相。接下来的几年中,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女王继位,丘吉尔扮演了女王导师的身份,帮助王室顺利过渡。在十集的故事中,能看到丘吉尔、温莎公爵、下一任英国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在《至暗时刻》中也有出场)等人轮番登场。同时,更重要的,是看到二战对英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虽然得益于美国的援助赢取了战争胜利,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重创了英国,使得其世界地位及影响力被美国取代,海外的殖民统治纷纷瓦解。

英国前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王冠》第一季中比主演出彩的丘吉尔

在《王冠》第一季的后期,核武器的诞生、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都初现端倪。刚刚放出的《王冠》第二季或许能带给喜爱研究历史的观众又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大冷战期间的西方世界。

 6 )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


评述伟人是需要勇气的,就好比作为小山丘的你要向世人介绍珠穆朗玛峰该如何攀登一样,没有站在相同的高度,说什么都像添加了过多的臆想。
表演伟人是需要勇气的,就好比作为小人物的你要让世人相信此时此刻的你就是他一样,没有相同的人生经历,做什么都像是融入了刻意的表演。
好在,有这部《至暗时刻》的存在。

在历史变革的节点,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总得要有人站出来,要么万世流芳,要么遗臭万年。
影片开始,弹劾张伯伦的英国议会上,丘吉尔的座位上只留着一顶帽子,同僚说他一定在哪里明哲保身,说他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他自己。
张伯伦辞去英国首相一职,由丘吉尔接任。在去见乔治六世前,妻子为他整理衣装,他问:“我做什么?”妻子说:“做你自己。”丘吉尔答:“我要做哪一个自己。”镜头一转,照向了摆满帽子的墙。人类是复杂的高级动物,人心不只一面,伟人更有千面,导演匠心独具的处理,巧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又谦和地将最终评述权交予了在座的观众。

去往白金汉宫的路上,司机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您看,根本看不出在打仗。”丘吉尔说:“我还没坐过公交,我领面包从来不需要排队,我看过别人煮鸡蛋,就觉得自己也会煮。”关于战争带来的伤痛,“旁观者”和“道听途说者”是没有立场定论的。
首次就职演讲中,丘吉尔说:“我没什么可奉献的,有的只是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偌大的议会大厅,议员们交换着眼色,按兵不动,无人支持。
面对狼烟四起的欧洲,面对纷纷开始投降的邻邦,丘吉尔决心鼓励老朋友站起来抵抗,他从英国乘飞机飞往法国,透过舷窗他看见法国的民众,看见一位法国少年。镜头从机舱内切向地面,少年用手作望远镜状看着丘吉尔的飞机,然后慢慢收紧手指,最终飞机在“手指望远镜”的镜头中消失不见,忽的画面一转,转向丘吉尔与法国政府的会面。这样的拍摄手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传记类型电影中常涉及到的空间时间的人物转换问题。
即使丘吉尔不懈努力地协调着,但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以及战事情况不容乐观,他坚持的“坚决抵抗”政策无人支持,用同僚们的话说:“丘吉尔的100个主意4个是好的96个都是馊的。”
与此同时,以张伯伦为首的一众内阁想将丘吉尔换下,借由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与希特勒谈和,维护英国表面的“和平”。
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中,记者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邸门前向丘吉尔追问法国的情况,追问法国是否已经沦陷?原本急急前进的丘吉尔转身用手比了一个“V”。后来丘吉尔也时常在拍照时比“V”,他相信胜利的种子只要不断播撒在大地上,终会生根发芽。

从官邸出来,丘吉尔到达了广播间,距直播开始还有几秒的时间,他仍在修改着他的讲稿,钟表的指针指向整点,开始直播的红灯陡然亮起,全红的画面中,丘吉尔的脸晦暗不清,直播室里一片寂静,然后他缓慢而又坚定的声音充斥着整个直播间,他说:除非我们胜利,我们必须胜利,我们必将胜利。
回到家中,他疲惫地对妻子说:“过去十年,我是唯一一个向民众说实话的人,直到今天。事实上,我们的军队,正在全线撤退。”
被逼至敦刻尔克海岸线的英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丘吉尔决心牺牲四千驻守加莱的士兵,救三十万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将士回家。“谈和”的事情再次在内阁会议中被提及,丘吉尔也再次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但他说:我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让希特勒知道,他征服不了我们的祖国。
离开内阁会议室,丘吉尔在首相专用盥洗室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打电话寻求帮助,却遭到接连拒绝。加里•奥德曼的三段式表演,堪称教科书一般的演技,语句的停顿、换气、表情,将丘吉尔从友好到妥协到气愤的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孤立无援的现状,没有让丘吉尔准备和谈,他选择孤军奋战,当晚他致电拉姆齐上校,征用所有的民船进行敦刻尔克救援行动,并定计划为“发动机行动”。
内阁会议例会时“主和”的一派发现丘吉尔半点儿议和的心思都没有,张伯伦和他的亲信哈利法克斯继续施压,反问丘吉尔所坚称的“奋战到最后一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究竟是指什么时候,丘吉尔愤怒地说:“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你还去和屠夫谈条件!”

入夜,丘吉尔向死守加莱的士兵发出了电报,他在电报中写到:你们每在世上存活的一小时,都对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有着重大的意义。绝不能撤退,绝不。
影片至此,丘吉尔的秘书雷顿小姐哭了,我的眼睛也再度一起湿润了,她问丘吉尔,现实的战况究竟是怎样。丘吉尔带她去了地图室,地图宛若围棋棋局一般,代表英军的小旗子,被代表德军的小旗子重重围困在敦刻尔克。雷顿小姐问丘吉尔,如果没有救援,敦刻尔克的部队还能坚持多久。丘吉尔答:一天,或许两天。
镜头切换到驻守加莱的部队,尼尔森准将看完电报,对躺在床上的伤兵们说:你们是好样的,然后他一路走出房间,仰头注视着天空,炮弹从天上落下,据点被夷为平地,画面由实景镜头变为地图效果,继而又变为雷顿小姐在看地图的眼睛,一滴泪水从清澈的眼眸中滑落。此时此刻英国的民众都还不知道驻守加莱的四千将士的牺牲,敦刻尔克的将士也不知道加莱守军的境遇,但历史知道,历史会铭记这一切。胸口发紧,眼睛酸涩的厉害,想起一句话:如果你觉得生活轻松,那么一定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和丘吉尔‘绝不和解’之心同样坚定的,还有内阁‘除了考虑和谈别无选择’的想法。
看着孤身一人负隅抵抗的丘吉尔,妻子说:“虽然你不是完人,可是你很坚强,你抱有怀疑之心,所以你很睿智。”与此同时,向来不喜欢丘吉尔,但在‘是否应该同法西斯战斗到底’这个国家大义上,敬重丘吉尔的想法和坚持的国王乔治六世对丘吉尔说:“ You have my support.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胆识,谁就配得上我们所有人的信任。让民众去支持你吧。”

启动发动机计划的那天,大雨。丘吉尔在去参加战时内阁会议的路上,看见没有伞的人们在雨中奔跑,看见孩童带着希特勒头像的面具追逐打闹……
他准备抽雪茄,却找不到火柴,而后他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打开车门,消失在雨中,去往地铁站。接下来是两个镜头的跳转,一边是内阁会议上,丘吉尔的座位空空如也,桌子上放着他的雪茄和火柴;一边是地铁车厢里的民众发现丘吉尔时,久久不能从震惊中平复。
丘吉尔向车厢里的乘客借火柴,询问了借火人的姓名,接着又询问了一个怀抱婴儿的夫人的姓名,大家纷纷向首相报出自己的名字,随着大家一个一个的站起,我仿佛看见星星点点来自民众的火焰渐渐在车厢中凝聚。
丘吉尔说近来有个一直在困扰着他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祖国被践踏了,你们怎么办?”
“Fight!”
“如果和平谈判呢?”
“Never!”
闻此答案,丘吉尔潸然泪下,车厢里的小姑娘问他怎么哭了,他说我时常会哭,你们会慢慢习惯的。
那一刻的他褪去了首相的帽子后,就是个会落泪会结巴会忘词会独自发呆的普通老人。这样的他,可爱而伟岸,一如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他的画面:卧室一片漆黑,他划亮了一根火柴,点燃了一只雪茄,在火柴的光亮中,映照出一个身型臃肿的男人。之后,这个臃肿的身影总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是‘身边站再多人,与你相同的也还是只有你自己’的孤独。
丘吉尔在地铁中引用了一段话: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迟早会降临,要为守护先祖的遗骨与信仰的神殿,去直面强敌并力战而亡。
这次谈话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主战的信念,在威斯敏斯特站下地铁后,丘吉尔首先会见了全体外阁成员,他展开一个火柴盒,上面是他用笔写下的,在地铁车厢中那些民众的姓名,他将民众的意愿传递给外阁成员,并同外阁成员达成奋战到底的共识。
影片结尾,丘吉尔在议院会议上发表了演说,他说:“如果必要,我们就进行持久战,如果必要,我们就孤军奋战。无论如何,这就是我们准备做的。这就是英王政府以及政府中每个人的决心。这就是国会和全国国民的意愿……即使是欧洲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文明古国已经或即将沦于盖世太保及一切可憎的纳粹机构之手,我们也不会气馁,也不会屈服,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国土上作战,要在各个海洋上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这段《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丘吉尔在议院发表的演说,我已经听过很多遍,几乎可以背出。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无论多久,再听仍旧热泪盈眶。
If necessary for years .If necessary alone.这样不惜一切代价的决绝与心甘情愿承受孤独的心,让我的情绪也一起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影片画面处理很平实,贯彻传记片该有的历史真实感,又加入了人物内心的活动,配合优秀的背景音乐和非凡的演员演绎,使得人物形象更富有张力。
伴随着议会全员通过丘吉尔奋战到底的决议,丘吉尔在欢呼中独自走出议会大厅。从无人支持,到几乎全票通过,丘吉尔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主张,诚如他所说:不懂得改变主意的人,改变不了任何事。

《至暗时刻》虽只是讲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人生中的一小段至暗时刻,却也是整个世界被战火所波及民众的至暗时刻。
片尾曲时漆黑一片的大屏幕写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丘吉尔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
——他们说,在最黑暗的地方见吧。

 短评

我已经看到石头姐给狗爹颁小金人的画面了

9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与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赎罪可组成英伦二战风云麻将桌,贯穿各个阶层、视角和情愫。在故事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我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太喜欢充满个性的英雄了,太喜欢充满气魄的奋力一搏,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故事刚刚开始,我已经激动不已。从丘吉尔的视角,他从婴儿时代就在渴望的位置,在至暗的时刻到来,他毫无惧色唯独担心时间太少,这个承受着千钧重担的老酒鬼,在接下来的五年,从孤军奋战,到无奈颓丧,到感染了他的妻子、国王、民众、议会全部都站在他的身旁,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样冲破至暗寻找光明的时刻可以兑现在每个人身上。

11分钟前
  • Mirorio
  • 力荐

我很喜欢结尾,结束在最高潮的一刻,至暗之后、破晓之前,不留多余的陈述总结。

16分钟前
  • eastenluis
  • 力荐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19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夜晚乔六推开了邱团长的房门。“还没睡么”“首长,俺睡不着啊,作战动员做了,同志们思想不统一,还有些抵触情绪”乔拍拍他的肩膀,“老邱,尽管放手去干,我和组织信任你。另外别忘了咱的制胜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一定会给你答案的!”皎洁的月光下,邱的眼中闪过湿润的光……

2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这部和诺兰的《敦刻尔克》算是事件的side-A和side-B,比较起来还是乔赖特赢了。他电影音乐和摄影一直很棒,打字机音效视效贯穿了好几部,战争场面也一向很诗意,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剧本太中规中矩,太主旋律,没有挖更深的东西。预定奥斯卡的最佳男主和摄影。

24分钟前
  • 张大水
  • 力荐

7分,加里·奥尔曼的表演就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法把这个角色跟加里·奥德曼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奥德曼,这就是丘吉尔,太厉害。整体就是个正常发挥的奥斯卡式传记片,乔·赖特电影的摄影仍然很老道,摄影非常至暗时刻。该燃的时候也很燃,结尾有点热血感。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在习惯了那么多廉价奖项之后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影帝级的表演 拜托奥斯卡今年拎拎清

29分钟前
  • Line
  • 推荐

邱吉尔真横,在特殊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也许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

33分钟前
  • 张春[阿卡纳]
  • 力荐

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了,加里奥德曼的时代来临了。杰作。#TIFF2017

36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国王的演讲 赎罪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这4部可以连连看了!

40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真的男人从不回头看鼓掌。

44分钟前
  • 小海
  • 力荐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和剧完全就是一个系列: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王冠……

46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置于黑暗空间独自明亮的电梯间/房间勾勒出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俯拍视角的上升镜头传达出无路可退的决绝,选题切口和光影氛围一骑绝尘。如何营造无声的压力,如何表现厚积薄发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的力量感,如何用剧情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这部电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48分钟前
  • 露苑
  • 力荐

Gary终于成了oldman

51分钟前
  • Chloe
  • 力荐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5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看完内心涨满正能量,随即又转为黯淡。外部的敌人早点晚点总是有办法打败的,内部的敌人要难对付百倍。只能在意念中与之作战,在梦乡中与之作战,在幻觉中与之作战,在网上匿名与之作战,指桑骂槐与之作战,借古讽今与之作战……终无损其一根寒毛,更解不开自己身上的镣铐。

1小时前
  • 胡小猴
  • 力荐

四星半。从他出现第一个镜头开始,Garry Oldman消失了,Winston Churchill复活了。Joe Wright以极其古典而不花哨的方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被建制派同僚所认同,但最终在平民中找到力量的伟大领袖。这片真的太适合与Dunkirk作双片连映了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也太可爱了吧这个丘吉尔。应该搞一个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连映套餐,简直太连贯了嘛!

1小时前
  • Tadashi
  • 推荐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台词秒绝配得上原始素材。Oldman请得奖。片中领袖坚持要告诉人民unvarnished truth,一个恍惚不知道谁才真的活在darkest hour。

1小时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