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

剧情片英国2022

主演:比尔·奈伊,艾米·卢·伍德,艾利克斯·夏普,阿德里安·劳林斯,休伯特·伯顿,奥利弗·克里斯,迈克尔·科克伦,Anant Varman,佐伊·博伊尔,莉娅·威廉姆斯,Jessica Flood,Jamie Wilkes,理查德·坎宁汉姆,约翰·麦凯,菲恩·乔利,塞莱斯特·多德威尔,帕齐·费伦,汤姆·伯克,迈克尔·詹姆斯,罗茜·桑塞姆,马蒂尔达·齐格勒,托马斯·库姆斯,安德鲁·G·奥格尔比,丹尼尔·厄根,泰·赫尔利,斯图尔特·惠兰

导演:奥利弗·赫曼纽斯

 剧照

生之欲 剧照 NO.1生之欲 剧照 NO.2生之欲 剧照 NO.3生之欲 剧照 NO.4生之欲 剧照 NO.5生之欲 剧照 NO.6生之欲 剧照 NO.13生之欲 剧照 NO.14生之欲 剧照 NO.15生之欲 剧照 NO.16生之欲 剧照 NO.17生之欲 剧照 NO.18生之欲 剧照 NO.19生之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1952年的伦敦,担任公务员多年的威廉已经成为战后英国重建的官僚体制中的一枚螺丝钉,办公桌上堆积起无尽的文书工作,而此时这个疲惫的男子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便开始想在死去之前,为灰暗单调的生活寻找一些意义。他尝试了纵欲,忽视家人和工作等,随后,威廉被同办公室年轻的女同事玛格丽特吸引,她本人似乎就代表着生命和生机,和威廉人生中路过的东西。两人的友谊逐渐加深,她不经意地向他展现了如何去面对人总有的一死,如何累计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奉献最后一次全心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去推动一个被推迟已久的项目,帮助动伦敦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长篇影评

 1 ) Gill Delueze在《电影1 运动与影像》中对黑泽明以及《生之欲》的评价

吉尔·德勒兹(法语: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1925年1月18日-1995年11月4日),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四日,德勒兹在巴黎十七区寓所跳樓自杀,終年七十岁。

《生之欲》是黑泽明最美丽的影片之一,他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被判定只有几个月的生命时,该怎么办?但这是真正的问题吗?一切要视情形而定。能否这样解释:怎么才能最后体验到快乐?这个惊恐不安的、笨拙的人玩遍了娱乐场所,酒吧和脱衣舞女。这些算是解答一个问题的真正依据吗?它会不会是一种掩饰和遮盖问题的冲动呢?
当这位男士对一位年轻姑娘表示强烈爱慕时(注:我不这么觉着那是强烈的爱慕),他才从她身上明白这根本不是一个迟到爱情的问题。她讲了自己爹例子,解释说她制造了系列机械小兔,她高兴地得知这些小兔将分给一些她不认识的孩子们,这些小兔可以遍及全城。这时这个男人才明白“怎么办”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的依据。
于是,他重新实施他的公共公园计划,在临死前,他克服了所有遇到的障碍。或许,人们可以认为黑泽明给我们传递出一个非常平淡的人道主义信息。但影片并非如此:它通过情境对问题及论据进行执着寻找,并且随着寻找的深入,最终发现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要重新提供论据,重新论证世界,尽可能地或至少让某种东西动起来,以便通过这些新的或更换的论据,制造和宣扬一些不太残酷、更加愉快、更接近自然和生命的问题。
黑泽明的作品洋溢着决斗和战争的气韵。这种气韵是由单线条表现的,既是作品的综合符号,也是作为黑泽明的个人签名:我们可以想像一条粗壮的垂线从上到下贯穿银幕,然后被两条较细的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横线拦截。在《影子武士》中,信使的优美下降经常被移到左边和右边。黑泽明是表现雨的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在《七武士》中,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而那些落入圈套的强盗骑马从一个村子飞奔到另一个村子。取景的角度经常构成一个扁平画面,突出那些不间断的侧面运动。无论扩大或缩小,如果人们联系到日本拓扑学,就容易理解这个重要的气韵-空间:一般不用个体来表现一个门牌号、一条街道、一个街区、一个城市,而是反过来,先从内部、城市入手。
黑泽明的影片经常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一个构成缓慢展示,一个展开任务的紧张和突然行动(《野良犬》、《天国和地狱》)。所以,黑泽明的空间可以是一个缩小的戏剧空间,主人公掌握眼前一切情况,并针对它们采取行动(《大嫖客》)。

 2 ) 生之欲

生之欲!一部关于人生、人性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电影中,黑泽明达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巅峰。对于生死的精神界定,对于政府的强烈讽刺,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对于人生的彻底反思,都那么地深入人心,淋漓尽致。个人认为这部片子达到了黑泽明电影的最高峰,我庆幸可以看到如此震撼心灵的一部经典,志村乔的表演理应受到和三船一样高度的评价,这也是三船从开始和黑泽明合作,到最后结束共事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的影片。即使是5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时刻照耀着你我内心深处的面孔。 摘自短评 原作者 润物 个人觉得写的很好一定程度上很符合我的想法所以摘抄,侵删!

 3 ) 始知死,方知生

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只是哲学家和宗教人士的份内事务,事实上这是每一个存在着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即使很多人在其一生当中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但当生命的潮水渐渐消退直至干涸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像那傲然矗立的冰山猝不及防地把你撞个粉身碎骨。

日本市政府市民课长渡边是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模范公务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浑浑噩噩地工作了三十年,每天不停地盖章、签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三十年“又忙有无聊”。突然有一天他得知自己患了胃癌,只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这一声晴天霹雳把沉睡中的他彻底地惊醒了,原来生命不是永恒的,原来死亡早已张开血盆大口即将把他一口吞噬,原本鲜活的生命瞬间将了无声息,原本温热的躯体将变成冰冷的、继而腐烂的物质。最可怕的是明明强烈存在着的自我意识将再也无份于那让人魂牵的爱与恨,无份于清晨的阳光和雨露。那它究竟会不会继续存在呢?会往哪里去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里曾描写过自己早年被判死刑的经历,在即将行刑的前几分钟他痛苦地思想着,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渴望使他悲怆地呐喊:“如果不死该多好啊!如果能把生命追回来,——那将是无穷尽的永恒!而这个永恒将全都属于我!那时我会把每一分钟都变成一辈子,一丁点儿也不浪费,每一分钟都精打细算,决不让光阴虚度!”虽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神迹般地获赦之后,他并没有做到不浪费每一寸光阴,可是他真挚的呐喊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在死亡面前对生命的渴望、对永恒的呼求是多么强烈!

在小酒馆里,渡边偶遇了一位庸俗小说家,向他坦诚了自己的遭遇和挣扎。渡边那黯然无光的眼神是那样空洞和无助,整个人蜷缩成一团,仿佛一头受惊的小鹿,又仿佛一个委屈至极的孩子,用沙哑、虚弱的声音喃喃地说:“虽然我想快点死,但是我不能死,我死不瞑目。我不知道为何活到这把年纪。”纵然死亡的胁迫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带给了渡边巨大的痛苦,但是也正是这样的胁迫使渡边的心里腾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求,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强烈的渴望!即便苟延残喘,也要找到答案。从此他便真正开始了寻求生命的旅程。小说家尊重他寻求生命的勇气和反叛精神,甚至庆贺他从奴隶变成了主人。小说家崇尚“享受人生是生命的义务,人必须对生命有贪念”,是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极具象征意义和代表性。他把渡边带到赌场去体会金钱的得失所带给人的刺激和快感,带到妓院去体会曼妙的女人所带来的性欲和冲动。他原本空洞绝望的眼神突然明亮起来,甚至流露着丝丝如贼一般的淫邪。他像一头快死的老黄牛,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于是踉跄地追逐着敏捷又撩人的小鹿。这个场面是多么地荒诞不经啊!终于他还是意识到了,无论多强的刺激和冲动都无法掩盖他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求!在那个热闹非凡的声色之地只听见他一个人用无比凄凉的声音静静地唱着:“生命多短暂,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有褪色前,趁热情还没有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

由此,享乐主义者对生命的回答彻底地宣告失败。颓废的渡边结束了旅程,回到了家中。他企图与儿子沟通,就像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一样,他也在子女的身上寄托全部的希望、栽种生命的意义。可是他却悲哀地发现这个曾是他全部生命的儿子与他相隔得多么的遥远,就像那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不管他在内心是如何地呼喊和哭泣,他的儿子也听不见一丝声响。

这时候导演黑泽明给他的生活中安排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曾经的女下属小田切,她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虽然她家境贫寒,但还是无法忍受死板拘谨、毫无意义的公务员生活,毅然辞去这份工作,而选择较为辛苦的玩具制造业,因为她能从每一个可爱的玩具中看到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黑暗中的渡边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死死地黏着小田切,终于使她不甚其烦,无奈中的渡边向她袒露了一切。他说:“我看到你就觉得温暖,……,我这木乃伊很羡慕你,我想像你这样多活一天而死,否则我就死不瞑目。我想在死前做件事,我不知道做什么,但你知道……”原来他把小田切当成了流淌生命的源泉,想通过她来获得生命的答案。惊惧又无措的小田切也不知如何回答,慌乱中拿出自己做的小兔子玩具说:“我制作它们的时候,会想象自己和全日本的小孩一起玩。”恍然大悟的渡边从这句话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只有在爱的付出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于是获得新生的渡边重新回到了市政府,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地为人们群众做了一件大好事——在污染严重的废水沟上盖了一座环境优美的小公园。

黑泽明对于生命意义的回答让我想起《梦断花都》里的一句话:“人世间最伟大的事莫过于爱与被爱,彼此付出。”这样的爱不仅仅指那些带有私欲的爱情和亲情,也指一种全然无私的普世的爱,这种爱是何等奇妙,它与人类自私的本性全然相悖,然而就像自私扎根在人的血液之中,对爱的付出的需要也被镶嵌在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冷不丁地在良心的天空中会响起这样一个问题:“你究竟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很多人都会被这样的一个问题吓得一身冷汗。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对生命本身的探索也没有终止。灵堂里的同事们热烈地探讨着渡边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因,他们不明白一个木乃伊一样毫无生机的人为何突然变得如此高尚、如此博爱。最终他们弄清楚了,原来是死亡的胁迫能让人重新焕发生命的气息。于是他们心安理得地认为“我们也会这样”,最后,他们倍受鼓舞、激情四射,誓要继承和发扬渡边精神。事实上呢?我们可想而知,渡边精神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他们依然是那样专注自我、麻木不仁…

故事的结局极具讽刺之意,但却十分符合人性。人趋于自我的本性自动地构筑起一座无形的坚固堡垒,用以防御他人的伤害。虽然众生芸芸,熙熙攘攘,但人心之间的距离是何等的遥远,每一个囚禁在堡垒里面的灵魂都是那样的惊恐、慌乱和孤独,每一个人都在急切地寻找爱和关怀,寻找安慰和满足。然而人心是多么巨大的洞,所寻求来的一切都无法使它填满。终于,有些执着而真诚的人明白了,只有当突破堡垒的囚禁,真诚地付出一些爱的时候,良心的天空才能稍微安宁。但真的有人能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囚禁,从而一直成为爱的使者吗?就像一个人从死亡的虎口脱险后,就珍惜每一寸光阴吗?假设渡边又突然得知死神从他身上退却了,又还给了他几十年的光阴,那他一定会变成一个从善如流之辈吗?谁能保证他不会像以前一样浑浑噩噩呢?因此,我们缺少爱的源泉,缺少拯救者。恐惧又饥渴的人们从来没有一刻不为自己树立拯救者:佛陀、默罕默德、理性、名利、知识……世界更热闹了,人心更孤单了。

最后,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们自己是渡边,在我们临死的时候彻底悔悟了,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后我们就能十分平静地面对死亡吗?这一件大好事就能完满地回答我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全部疑问吗?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回答。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这正好被很多人用来作为拒绝思考死亡的挡箭牌,而我认为“始知死,方知生”,只有当一个人严肃地去思考死亡的问题时,他才能够意识到人被奴役的真相,他才有寻找生命意义的渴求,并且也只有在超越死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4 ) 生命的厚重与虚无

提起黑泽明,人们更多的会想起他镜头下一系列和武士有关的电影。从《罗生门》到《七武士》,黑白胶片藏不住的,是大师极富魅力的镜头语言和毫不留情的人性揭露,而后期的《蜘蛛巢城》和《乱》,更是用史诗级的滂沱气势,将莎翁故事灌入大和之魂,在屏幕上绽放出别样的宏伟。
其实,在黑泽明整个导演生涯的三十部作品(含与他人联合执导)当中,古装片不过十一部,其中还包含了《红胡子》和两部《姿三四郎》这样在时间上可以归为“近代”的作品。可能从知名度上来说,这十一部作品涵盖了黑泽明大多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代表作,但这却绝不意味着,有着“电影天皇”美誉的黑泽明在时代剧领域无所建树。恰恰相反,正是一系列类型各异、题材殊途的时代剧,架构起了大师的作品谱系,也在武士道的灵魂纵横之中,夹杂着他对现代日本的理解与反馈。
其中,《生之欲》或许可以称作最重要的一部。不仅因为本片是继《罗生门》斩获威尼斯金熊后,黑泽明又一次获得国际三大电影节肯定的力作,更因为,比起以幕府时代为背景的《罗生门》和《七武士》,这部拍摄时间恰好在二者之间的作品,以其与拍摄当下吻合的时空设置与人物设定,更好的展现出黑泽明人到中年所积累的世界观与人生哲思。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近年的出版市场上,不止一部作者知晓自己罹患绝症后,在等待死亡降临之前写下的心路随笔引起阅读热潮,人们需要的,是从他们的故事里,读出励志的力量,也不乏从中咀嚼他人的苦难,满足心理某种移情需求。但黑泽明的《生之欲》却并不着眼于此。他没有惺惺作态的让主人公与这个世界恋恋不舍,也没有故作清高的将主角如何用最后的时间实现梦想的故事讲诉得娓娓动人,而是用冷静的镜头,和多数时候都十分克制的情感宣泄,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命的虚无与厚重。
这里不得不提到黑泽明麾下爱将志村乔。同为天皇御用演员,比起三船敏郎略带浮夸的表演风格,我更欣赏志村乔内敛和儒雅的演技。这两位日本电影黄金时代最具国际盛名的演员,似乎总在共同出演的电影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甚至充满对照的角色。《罗生门》里,三船敏郎是嚣张跋扈的大盗多襄丸,志村乔是懦弱胆小却最终留下人性希望的樵夫。《七武士》里,三船扮演的是粗俗无礼、有勇无谋的菊千代,而志村却饰演智珠在握、极具领导魅力的岛田勘兵卫。
比起三船敏郎和仲代达矢,志村乔算得上是老一辈的演员,与黑泽明的合作也早在后者的处女作——《姿三四郎》中就已经开始。但志村较为内敛的表演方式和更多饰演配角的角色定位,让他在知名度上比起前二者略逊一筹。其实,在他担纲主演的几部电影里,他展现出了丝毫不输三船和仲代的演员水准。无论是《野良犬》、《酩酊天使》,还是最具代表性的《生之欲》,都将这个外表并不出众的中年男人厚积薄发的超强演技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本文讨论的影片《生之欲》,更是让他在纽约时报上赢得了“世界第一男演员”的极高赞誉。
从一开始“不迟到、不请假、不工作”的小公务员眼中的迷惘和麻木,到获知病情后的绝望与无措,再到回忆儿子幼时的温暖、纵情声色时的慌乱、与少女交往时的慰藉,直到最后在秋千架上度过人生最后片刻时,那种满足中带着些许不甘、无悔间夹杂片刻留恋的深情,都被他完美的用脸上每一寸肌肉的变化演绎得恰到好处。本片的成功,除开剧本的得力和导演黑泽明一如既往的强大场景调度能力和精美构图之外,志村乔一生一次的巅峰演出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回到电影本身。以渡边之死为界,电影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在一系列铺垫之后,着重描绘了渡边期冀在死之前寻找生命价值的历程。不过,三次打击,就如同三根被溺水者捉在手中的稻草,都无法改变他永陷沉沦的结局。
第一根稻草是亲情。渡边一个人孤寂的坐在房间里,脑海中关于儿子年少时光的闪回,是影片最煽情也最让人心冷的片段。为了孩子一直没有再婚的渡边,遭受着人生最大的危机之时,却无意中听到儿子与媳妇讨论如何将自己的退休金骗到手,好另购宅邸搬出单住。那一刻,他的心如死灰或许并不略输于诊所里从医者口中听来的晴天霹雳。周遭的琐碎细屋让渡边想起过往。那个棒球场上丢失好球而沮丧的孩子,那个盲肠手术前等待自己安慰和鼓舞的少年,还有那个出征前与自己挥泪作别的青年,然后,是如今这个希望摆脱自己的,似乎从来没有如此陌生过的儿子。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首好了歌,不只是曹雪芹的看破红尘,也道尽了人世间的万般无奈与人情炎凉。虽说父母的付出不为回报,但真的到了自己为子女所厌弃的那一天,心中如何不一片凄凉?而对孤身一人的渡边而言,这种孤寂更会成倍放大。在儿子心中,他的作用不过是一笔不菲的退休金。所以,当渡边听到儿子的呼喊,如同抓到救命稻草般急切的想去到儿子身边,却被告知不过是希望他帮忙顺手反锁大门后,失望的蹒跚着退下楼梯时,原本可以为他带来救赎的亲情大厦,已然瞬间坍塌。
第二根稻草,是性情懦弱,循规蹈矩的渡边一辈子从未享受过的放纵。他请机缘巧合下认识的二流作家带着自己,游历数十年生命中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夜东京的歌舞升平。红男绿女,欲望都市,这些夹杂着荷尔蒙气息的狂欢,与带着老式礼帽的渡边有多么格格不入,他的内心就有多么惶恐不安。一方面,儿子对自己钱财的惦记让渡边深受刺激,于是在一生的悭吝之中醒悟,认真考虑着如何用金钱为自己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就像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他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体会到更多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对他而言真的有些疯狂。
在这里,渡边的帽子成为一个带有能指性质的隐喻。这疯狂的一晚,他丢掉了自己的旧礼帽,换上新买的帽子。这既暗示着他丢开了过去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却又暗含着有些东西,他永远也放不下。这顶新帽子,一直陪伴他走到人生的最后,而在葬礼上,又被警察送回,并藉此带出了渡边在秋千上安然死去的画面。或许也可以这么说,正是这顶帽子,串起了渡边两次唱起的那首原本清醒却被演绎得无比凄凉的歌曲《生活多短促》,而黑泽明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三根稻草,是曾经的下属小田。小田是个天真而有活力的少女,她的存在,与老迈懦弱、一成不变的渡边形成了互文对照的镜像关系。正是这种特征吸引了对生活万念俱灰的渡边,他既像对待女儿,又像对待情人一般的纠缠着小田。这个女孩身上有太多他所欠缺的东西:年轻,以及漫长得无所顾忌的生命;从乏味枯燥的公务员生活中跳脱出来的勇气;儿子和儿媳所无法带给他的天伦之乐;甚至,或许还有鳏居多年后稍稍萌动的一丝暧昧。但最重要的,可能只是,小田是唯一可以帮助他驱散寂寞的人。
在整个影片的叙事上,小田更为关键的作用,是帮助渡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像小田所做的玩具兔子,渡边也想到了他可以为这个世界留下的东西。曾经因官僚习气作祟而束之高阁游园计划,从此成为他生存的意义。
第一根稻草是葬送,第二根稻草是改变,第三根稻草是醒悟,至此,导演希望表达的东西已经变得非常明白——“do something”。生命多短促,来过,活过,或许亲情也好、欲望也罢,终究只化为乌有,唯有留下些什么,哪怕只是一堆毫不起眼的兔子玩偶,也是生命激情燃烧过的痕迹。
之后的第二部分,导演更多的将笔墨放在了对日本政治制度的嘲讽上,我并不想在这里做太多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剧情结构的别出心裁。当渡边鼓起动力准备大干一场,观众正期待着正能量出现时,旁白忽然响起:故事的主角死了。之后便是守夜时众人的种种闹剧和不断地闪回。据说黑泽明的本意,是想用线性叙事的方式讲完这个故事,但编剧的坚持,让本片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一改变,现在看来无疑是惊喜的。叙事节奏的急剧变化和情节上的戛然而止,给了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让导演想要表达的多重主题收到并行不悖的良好效果。本片作为黑泽明导演时代剧的唯一代表,常年入选IMDB TOP250行列,这种结构上的创新应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吧。
本片整体上,无疑是带着些灰暗与悲凉的,但全片看下来,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哀而不伤、绝望中带有希望的氛围。这不能不归结于黑泽明导演向来擅长的小幽默。比如当渡边到医院检查胃痛时,门诊室外病友的玩笑与医生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般无二;比如一群下属在渡边的葬礼上刚刚热血沸腾的下定着好好工作的决心,下一个镜头立刻给到新任课长一如既往的推诿拖沓。这些幽默无疑带着浓郁的黑色风味,在并不冲淡全片基本格调的情形下,又加重了讽刺意味。与多数惯于一本正经的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同辈导演相比,这应该也算的是黑泽明的一大特色了。
战后十年,是黑泽明创作生命最旺盛的时期。本片拍摄于1952年,在此之前的两年,黑泽明拿出《罗生门》,着着实实惊艳了整个世界一把,而在此之后的两年,一部《七武士》,将黑泽明送上了世界级电影大师的宝座,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日本电影送上了世界舞台。与其他英年早逝的同辈名导不同,黑泽明以88岁高寿去世,且直到耄耋之年,仍在继续继续着自己的导演生涯。如果说,《生之欲》中的渡边,将一座城市小游园视作自己生命留下的遗产,那么黑泽明则是用沉甸甸的三十部名留影史的杰作,为他伟大的生命留下供后人细细品位的注解,也将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以巨人的姿态带到了新的高度。
套用一句被用滥的话,如果说科波拉、斯皮尔伯格这些日后巨匠在电影领域站得足够高、走得足够远,那么,只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5 ) 生之欲

影片描述一个得胃癌晚期的模范公务员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 遭遇的种种。政府市民科科长渡边堪治,是近三十年全勤的模范地方公务员。家庭主妇们联合申请市政府填平地下水道的积水,在上面建造儿童游乐场。申请书转了一圈后,又被踢回市民科。一年后,主妇们第二次到市政府提出建议。一个月后,渡边科长因身体不适,去医院照X光透视,被查出胃癌,而且只能活4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渡边回到家,望着妻子的遗像,追忆往事,感到孤独无助,又得不到儿女善待。绝望中的渡边没有去上班,取出存款中的一半,在酒馆借酒浇愁,希望能得到解脱。女科员小田给了绝望中的渡边以启示。第二天,渡边上班了,在堆成山的文件中取出了那份家庭主妇的联合申请。五个月后,在人们的怀念中渡边死在了儿童游乐场的秋千上。

 6 ) 叙事独特

    各路电影大师里,黑泽明应该是最没有争议的。其他人,因为风格差异,总有人喜欢有人无感,但黑大师的靠谱之处在于,不管拍什么,他首先致力于把故事讲得生动、细致、引人入胜,不会拍着拍着,就把观众甩到后脑勺,让人如坠云雾。
    一直很认同徐皓峰老师的说法,“故事就是观念。所以要讲故事,不要讲观念。”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是业界良心,应该作为一个行业底线,也是导演的基本诚意和水准的体现。
     其实写小说也是同理(所以我不会)。
    
    《生之欲》的故事线索很简单,但又十分别致:三十年来一直循规蹈矩的公务员渡边,突然得了胃癌。儿子不亲近,工作没激情,剩下的半年时间,他不知该如何过下去。
     为了不至于等死,渡边想尽办法。他找到末流的小说家,对方带他逛遍了声色场所,可惜,渡边没有从中找到意义;于是,他换了条路,开始接近年轻的女职员,这让他感觉到了活力,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处处苦缠人家,到了让人厌烦的程度。
    不过,追寻总算还是有点收获:受到女职员的启发,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生活目标,那就是,帮助妇女联合会,建一个儿童公园。

    有意思的是,到这里,电影的镜头直接切到结局:渡边死了,死在刚建成的公园秋千上。
    然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灵堂里:来给这个平民典型吊唁时,副市长争功、同事们种种猜测、妇女联合会女人们的回忆、儿子的悔过痛哭……遗像里的渡边,平静地看着这一切。
    灵堂里的这一段,长度占整部电影的三分之一。用这种拼凑的方式,把渡边建公园的过程讲了个清清楚楚,各人的立场和心思也展露无遗。如此安排,实在是大大地出人意料。

     电影的旁白,也十分个性。故事开始,镜头扫到满桌子文件背后的渡边,这时,画外音响起:这就是本片的男主人公,不过,现在讲他的故事还为时过早,因为他此时还在想方设法打发无聊的时间,生活对他而言,还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人物的空虚无力,电影前半段,此类旁白频频出现。不过,随着叙事不断深入,情节越发精彩,观众情绪被自然带入,慢慢地,几乎不再有画外之音,中间的过渡十分自然,看时浑然不觉。

 短评

志村老爷爷的眼睛快要瞪出来了。好孤独。

6分钟前
  • 七 仔
  • 力荐

再健全的体制如果没有人的热心、人的激情,就会变成物的罗网,使一切“可为”变成“不可为”,而个体和社会都沦丧为“木乃伊”。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谁也不知明天事“,请为”生之欲“谱”留芳颂“。那空洞骇人的眼睛化为快乐的秋千,黑泽明通过倒写《公民凯恩》在官僚体制内和生命本质坦诚相见。

10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个人心目中黑泽明最杰出的电影,同行朋友评价说“后劲太大”。这种电影,看一部少一部,看到就是赚到。世界没有进步,电影也没有进步,我无法相信一部讲故事的电影,能做的比《生之欲》更好。说理蕴含在叙事中,因此显得格外通透。每个人都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思考如何抵抗庸俗的生活。当你的生命只剩半年,你会怎么做?——这是每个人都听过但无法给出确凿回答的问题。黑泽明不仅提出问题,他还给出了答案,这答案不仅领先于观众(叙事技巧),而且每一层次的回答都是对之前的超越(主题)。从后悔到享乐再到认真生活,最后落在对政府及个人辛辣无情的批判。每个人酒后都振臂高呼继承遗志却无一改变,而真正觉醒的人无非也是独木难支、黯然神伤。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主义。人生的真相就这样向我摊开,印证了心中所想后也难免要陷入深深的失落。

1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很大胆,不到三分之二处突然拿掉主角,后一个小时真的有与《M》的异曲同工之妙!人无论生死,都是存在别人的记忆里,像一个拼图,拼出完整的故事。里面讽刺各种部门先不提,光是这种“不知为何而活”的悲凉,就无法言喻...

1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生之欲!一部关于人生、人性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电影中,黑泽明达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巅峰。对于生死的精神界定,对于政府的强烈讽刺,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对于人生的彻底反思,都那么地深入人心,淋漓尽致。个人认为这部片子达到了黑泽明电影的最高峰,我庆幸可以看到如此震撼心灵的一部经典,志村乔的表演理应受到和三船一样高度的评价,这也是三船从开始和黑泽明合作,到最后结束共事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的影片。即使是5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时刻照耀着你我内心深处的面孔。

18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身患绝症的公务员决定在死前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然后他幸福的死去了。

19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B+】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即便放到现在也不会有几个导演敢这么拍。主题简单动人又不乏深度,既有对个体的思考又有对整个社会的拷问,看的人阵阵心酸。不过若是藏的再隐晦一些,我相信会更好。

2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竟然用了后50分钟来质疑、猜测和怀念死者,黑泽明太自信了,按正常套路可能是用成倍的卖惨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和眼泪,但导演却让渡边的故事线在中段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群与已逝主角有相似身份的人,当然,活着的人,而主题也在吵闹中深刻起来。主角的心理和《新女性》中服毒自杀的韦明有共通性。

24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9/10)因为《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而知道了这部影片,看了一遍后才知这部1952年的片子对后世作品的影响之大。而作为早期的讲述绝症主角的故事,却是最反俗套的一作,我原以为这个故事会终止于老人和女主一起玩快活地度过剩余时光、或者以建完公园作为故事结局让主角在满足之中闭上双眼,但结果却都不是……黑泽明真的是大师。相比之下,后世的同类作品,却在不断拍出黑泽明在本片拼命回避掉的俗套片断。另外这部作品也让人感叹二战仅过去了几年,日本社会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27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志村乔的表演已经很像《乱》的仲代达矢了。黑泽明喜欢把原本应当高潮迭起的“动”的部分,用相对的“静”来表现。仿佛一颗悲悯的心,在静静旁观。黑爷是喜欢讲道理的,他觉得电影应该简单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我喜欢黑爷,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坦荡,不故弄玄虚。“道理”不会因为你讲得深奥就加深了价值,“道理”是要让人们接受的。中井朝一的摄影无可挑剔,早期黑爷的最爱。

31分钟前
  • 力荐

电影演到一半他死了,电影演到一半他重生了,happy birthday to you!电影开始时他已经死了三十年,电影结束时他却伴着每一次秋千的摆荡得到了永生。形式结构经典,前半段如木乃伊独自苦寻生的意义,后半段升华后静静俯瞰众生死相(并由此将生死之意从个人过渡到全社会),有如将死生顺序颠倒,与主题相合。以温柔的姿态做出最犀利的现实批判,令在场之人哑口无言。伟大的电影。

36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其实这也是两种自由的选择问题,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理性思辩相比,黑泽明则显得稚气说教。打破现实藩篱去追求灵魂自由固然值得赞扬,但依附于规则来换取具体领域的自由,也是一种饮食男女的人生态度。大丈夫立身于无常世间,只要忠于内心的权衡决定,就要直面得失而无怨无悔【8】

37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前半段是自省,后半段是讽刺。重要的在于很多人是无法教化或感动的。不过儿子的戏很有意思,悼念整场都无话可说,虽然是父亲,却一直是个陌生的家伙。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个低头弓腰言谈卑微的人,他活着时,灵魂已经死了三十年,他孤独地死去时,却在价值满足中得到永生。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声色犬马的短暂快活中挣脱,背负使命涅磐重生的时刻,所有人都在身后应援高歌。黑泽明打破叙事逻辑,悲凉却又辛辣地呈现灵魂的复苏和官僚体系的僵化。自古实事高层懒得做,底层做不动,当一人跳出来以螳臂只身推动人浮于事的巨大官僚机器时,他值得所有白雪温柔相送。少为碌碌无为找借口,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4k修复。

39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重看#世上最会拍群像(调教演员)的导演之一,龙套也充满故事,后半段借用「罗生门」模式,众口闪回,开启室内群口先河,官僚机制之陈腐虚伪与人心之自私丑陋,半世纪验证经典普世意义;剧本绝佳,演技超然,已成志村乔忠粉;生命虽终究寂寞,在死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焕发另一种「新生」。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志村乔的表演令人感受到一种五雷轰顶般的震撼,但就是很容易跳戏到吴孟达....不太喜欢后半段的室内罗生门步步传递出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主题,显得说教味太浓太直。总之,还是我私人的黑泽明前三,太多触动人心的时刻了。

4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前半段,对生命的思索和拷问引人深思。后半段,看导演抽丝剥茧的功力。

49分钟前
  • 2013
  • 力荐

《生之欲》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抛开电影对当日日本政府麻木现实的剖析和批判,从人性苏醒的角度也一样伟大,而单就电影结构而说,也足以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继承了《罗生门》开启了《十二怒汉》。主题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悲观而积极

53分钟前
  • 黑刀
  • 力荐

父亲节观影。占据画面中心的失语者:没有诉说的欲望,没有诉说的必要,就算诉说了也得不到理解,就算诉说了也不再有人听到——生命的解释权终将留予他人。在车流中穿行,在舞池中失神,爬行着登梯追忆,佝偻着奔走乞求。拨开一切前景所遮挡的,是他窘迫但不愿闪避的双眼,而后景是被生机勃勃的假象笼罩的现世。魂魄在秋千上一直荡,荡去他所向往的落日天空,他终其一生也未曾留意的自由天空。

5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1.内容太丰富了:直面死亡与生之意义(沟通,纵欲狂欢,爱恋,献身事业),官僚体制的臃肿低效,家庭问题,激励与惰性... 2.独特叙事结构:全知顺叙+跳跃留白+旁知视角与闪回。3.志村乔演技入木三分。4.独自下楼的生日歌=涅槃重生。5.景深镜头的细节,街头镜面反照,知晓噩耗后的无声空白。6.秋千结尾。(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