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

剧情片丹麦2012

主演:麦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安妮卡·韦德科普,拉丝·弗格斯托姆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狩猎 剧照 NO.1狩猎 剧照 NO.2狩猎 剧照 NO.3狩猎 剧照 NO.4狩猎 剧照 NO.5狩猎 剧照 NO.6狩猎 剧照 NO.13狩猎 剧照 NO.14狩猎 剧照 NO.15狩猎 剧照 NO.16狩猎 剧照 NO.17狩猎 剧照 NO.18狩猎 剧照 NO.19狩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0:45

详细剧情

刚刚和妻子离婚的卢卡斯(麦斯·米科尔森 Mads Mikkelsen 饰)目前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心地善良个性温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其中,一个名叫卡拉(安妮卡·韦德科普 Annika Wedderkopp 饰)的早熟女孩对卢卡斯尤为的亲近。面对女孩幼稚 而单纯的示好,卢卡斯只能婉转的拒绝,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将他的生活推向了风口浪尖。 卡拉报复性的谎言让卢卡斯背负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时间,这个好好先生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恶意让卢卡斯几近崩溃,而当小小的卡拉吐露真相之后,恶意却并没有随着卢卡斯的重获清白而划下句点。©豆瓣

 长篇影评

 1 ) 【不够黑暗,不够绝望】

(严重剧透)

【问童真】
这一问是最让我痛快的一部分。

影片的第一个拐点出现在女孩儿撒谎说Lucas给自己看他的cock。这时影片的目的初现,之前十几分钟的琐碎到这里开始成为这一拐点的积累。从这里开始,影片的狰狞开始显露。

直到老师找人来问女孩儿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这个女孩儿从一开始的否认到最后的神经质的点头,让我开始鄙视这个“纯真”的个体,而后这种感觉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痛快!

因为我意识到,这正是影片对童真的怀疑,而这种大胆的怀疑实在让我爽死了,这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有兴趣见文末,不在这浪费各位时间)。都觉得孩子天真无邪,其实他们很多时候撒谎眼睛都不眨!而且有时这是他们的一种乐趣,我对他们,太了解!

以这种可能来切入儿童性侵,让我有种泄愤的快感。

【问信任】
当影片中这个儿童性侵的道德问题出现以后,亲情、友情、爱情一起被扔到最艰难的困境接受考验,拷问着这三者在信任与不信任间的取舍。在这个考验的过程中,有徘徊,有拥抱,有再见,Lucas惶惶不可终日。整个过程的节奏跟推进都能逼着观者带着愤怒一起跟进,只是,我对它最后的结果不甚满意。

中途破窗而入的大石块跟结尾的冷枪,都是影片在看似曙光来临时给这种假象的一记耳光,提醒角色和观者,有些屎盆子泼到你身上以后,你一辈子都别想洗干净。你想重新开始,就要时刻准备接受暗算与诋毁。

有时我们自以为是在团结起来抵制罪恶,而实际上,我们恰恰是在用这种团结扶持着每一个个体的暴力走向群众级的极端!孰真孰假,何谓道德,何谓尊重,何谓信任?

其实我觉得不只是我们,整个世界的所有民族,都有趋众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一旦某人被扣上帽子,就会遭世人一同唾弃。这让我想起文革,只是“帽子”不同罢了。

【问影片】
这部影片其实没我想得黑暗,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习惯性的猜测故事的走向。尤其影片在小女孩后来来到Lucas家,跟Lucas提到“其他人”时,我是有些兴奋的,以为有更为阴暗的东西在等着我,于是在过程中我还寻到了几个可疑的对象。我把这些人才当做真正做过儿童性侵的人,包括Lucas的朋友,小女孩的爸爸等等,可惜如我所说,这影片没我想得那么黑暗。

我是觉得这片子是不该留希望的,如此结局,有些优柔寡断,力道也就不那么猛了。

==========================================
所谓我的个人经历是说,我高中的时候,母亲自己办的幼儿园,每到寒暑假我会帮母亲带带那群“天真”的孩子。每年都有孩子离开幼儿园,然后新的孩子进来,一批批更替,同样的“天真无邪”,同样的“胡说八道”,有的时候,你就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相互撒谎……

 2 ) 与《狩猎》相似的真实案例:The Wee Care Case

电影《狩猎》讲述了一桩错案——一位无辜的男性幼儿教师被家长和同事误认为性侵了学生们。在被起诉调查的这段时间内,男主角经历了众多的挫败,同时也几乎成为当地“最令人讨厌的人”。但健全的司法系统最终还是给予了其清白。然而故事远未结束,被污名化(stigmatization)、贴标签(labeling)的男主能否重新融入社区,能否恢复从前的身份(identity)?影片的答案已不言而喻。本片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旨趣十分浓厚,观众能够对它进行很多角度的阐释。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影片中的故事并非只停留在虚构当中,它确有其事,与它十分接近的真实案例发生在美国,而且当事人所遭受的影响也远比影片中的要恶劣。这一案例被称为the Wee Care case(或 the Kelly Michaels case):

1984年,22岁的凯利・迈克尔斯(Kelly Michaels),为了实现成为女明星的梦想,移居纽约。她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平日里非常喜欢孩子,待人接物温和有礼。为了养活自己,她开始在新泽西郊区一家名叫 Wee Care Preschool的幼儿园上班。据说,那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她。
后来,迈克尔斯去了一家薪水更高的幼儿园。就在她在新单位上班两周后,她先前所在幼儿园里一个4岁的小男孩被送进了医院。一名护士揉搓小男孩的背部,向他解释说,等一会儿她将为他量肛温。孩子脱口而出:“以前我们老师[指迈克尔斯]在我午睡时也这样揉搓我。”虽然当时并不清楚孩子的意思是否是说:迈克尔斯有时会揉搓孩子后背哄他们入睡然后又为他们量肛温,然而被孩子的话吓了一跳的母亲,恰好地是一位地方法官的女儿,立马把这事告知学校,同时还报了警。警察询问了这名孩子和WCP幼儿园里的其他孩子,想要找到迈克尔斯性虐待孩子们的证据。随着调查的消息传开,忧心忡忡的父母们互通电话,互相告知事情的最新进展。警方也鼓励孩子们的父母去找州资助的心理治疗机构,以帮助这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反过来,治疗师则鼓励这些孩子的父母与正在进行调查的当局进行合作。
这个小男孩在医务室偶然说出的一句话,引发了青少年和家庭服务部(Division of Youth and Family Service)历时16个月的调查,最后以一份长达235页的公诉书,对迈克尔斯提起上诉。在这一调查过程中许多孩子的父母都被说服相信迈克尔斯用金属或木制汤勺、乐高玩具和灯泡侵害了他们的孩子;她光着身子在钢琴上弹奏“铃儿响叮当”;她把花生涂在孩子们的生殖器上然后自己舔下来、让孩子们喝她的尿、强迫他们吃地上的排泄物。到了审判开始时,迈克尔斯已经成为“全新泽西州最让人厌恶的女性”。
从一开始起,案件中就充满了矛盾和有问题的法律策略。例如,对采访记录的分析发现,调查人员通过引入暗示信息、当孩子们说了与迈克尔斯此案有牵连的事情时夸奖他们、当孩子们说了迈克尔斯的好话时则提出质疑、邀请孩子们假装知道或猜测所谓的事件,从而完全操控了孩子们。控方律师没有呈递任何可以证明性虐待的实质证据,但是他们却把迈克尔斯说成是一个“很会演戏”、“狡诈地迷惑人”的人。她做的每件事,都会从她是一个“怪物”的角度来加以解释。例如,她要是对孩子们很有耐心而且很和善,那就说明她想引诱他们。
在这家幼儿园工作的其他老师,没有一个人曾听到过或看到过什么,尽管多数午休时间的涉嫌性虐待都发生在与他们所在屋子只有一面窗帘相隔的午休室。在审判中,法官允许孩子们在闭路电视上作证,但他自己却依然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驳回了辩方律师提出的对孩子们进行交叉询问的请求。一位控方证人,即孩子们的心理治疗师,在作证时提到,那些否认被迈克尔斯小姐性虐待的孩子们,都得了一种“幼童性虐并发症”,这是一种心理状况,会使孩子们否认自己遭受过性虐待这回事。事实上,孩子们越是否认这件事,心理治疗师就越发肯定性虐待确有其事[按:此心理治疗师真是得弗洛伊德之真传]。
迈克尔斯后来被判有罪,罪状共计115条,其中包括折磨孩子、性虐孩子、恐怖威胁孩子等,她被处以47年有期徒刑。就像雪上加霜一样,在狱中,她收到了埃塞克斯县公共辩护律师办公室寄来的80万美元的法律费用账单。1993年,在她入狱5年后(这其中还包括18个月的单独囚禁,表面上说是为了保护她的安全),新泽西州上诉法院推翻了对该案的判决。不久,新泽西州最高法院宣布支持上诉法庭的决议,严厉谴责并驳回初审判决。法院记录上写道:在法庭上作证抨击迈克尔斯的那20个孩子,都是在受人指使、贿赂或威胁的情况下才这么去做的。
你可能会认为,由像州最高法院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作出的正式无罪宣判,应该可以扭转人们对迈克尔斯的看法。然而,她仍然是群众憎恨的焦点。仍有许多相信自己孩子受到性虐待的父母,继续对迈克尔斯起民事诉讼。其中一位母亲说,要是有机会,她会亲手掐死迈克尔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曾在那家幼儿园待过的孩子的父母,公开收回他们对其孩子前任教师的起诉。

上文摘自戴维·纽曼的《欢迎光临社会学》P340-34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暂未考证电影《狩猎》的编剧是否确实受到了本案例的启发。

最后还想说几句话。虽然从个体视角来说,本片确实是深刻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但除了老是重复这种陈词滥调以外——毕竟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影片都可以套用此话术——我们还必须以更宏观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例如,在本案例中司法系统严重违反“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再例如本案例中的心理治疗师严重的古典精神分析思维倾向——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把“否认”视为是一种“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而这种“不可证伪性”正是一些科学哲学家们(如波普尔)抨击精分是伪科学的关键论据。对于个体来说,对一边倒的公众舆论始终秉持审慎的态度,对从众现象始终予以警惕,自然是避免自己陷入此类现象里的帮凶者境地的最根本的防范之道。不论怎样,以上这些都不能归结于简单的一句“人性本恶”,总是持有这样一种先天论视角,会使我们逃避主动参与社会建构的责任,会让我们的智识始终停留在未开化的水平。如果这样,the Wee Care case在中国继续重演,也不是不可能。

[2023.2.7更新] 本文原标题《〈狩猎〉故事的原型》可能会引起误解,让人以为电影是参照本文提及的真实案例改编的——从而被一些豆友对其潜在的性别议题进行批判。但根据回复区热心豆友的留言,本片导演是受到了认知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有关“错误记忆”研究的启发。“错误记忆”相关研究揭示的是人们(注意,在真实实验中,被试往往都是成人,而非小孩)的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人们往往自信“眼见为实”,然而研究证明,错误记忆能被研究者们轻易地建构出来。Loftus的实验范式已成经典,在记忆研究和司法心理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相关内容可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书中的第16个研究,或我的一则读书笔记(//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annotation/102624627/&dt_dapp=1)。

 3 )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又境界高,不肯跟我好。——《狩猎》拉片分析

    看了几个夸奖的影评,以分析社会意义为主,属于马屁拍在马腿。而专黑此片的几个朋友主要黑了三点:1是开头铺垫多,节奏拖沓。2是风格不统一,一会冷,一会温。3是社会意义太强烈以至于降低了艺术性,或曰电影性,有高端冷艳影迷称之为cinematic。其中第3点,是一般冷艳高端的影迷最爱黑的一点。
下面从编剧角度先对开场部分进行拉片分析,有严重剧透,适合看过本片两遍以上再读。

片头卢卡斯亮相后的第一个段落,以三个递进关系明显的戏剧动作,完成了人物出场。
1陪大家捉迷藏一场
2给男生擦屁股一场
3送迷路女孩也就是女主回家一场

卢卡斯的出场设计相当缜密,三次互动,层层递进,而且全都是被动行动。不要小看这种被动设计,在一连串的被动设计铺垫之后,卢卡斯的主动性才会微妙而强烈的表现出来。
第一场互动,是男主的人物亮相,一群孩子捉迷藏,卢卡斯作为游戏的目标出现。孩子们藏在树后桌边,等着和卢卡斯来个已有默契的围猎游戏,而卢卡斯也非常愿意配合。这里有一个看似随意的主动行为,是卢卡斯在篱笆后观察孩子们,我猜测这种选择是在剪辑时完成的,因为这组镜头显然拍了不只这些。而观察结束后,他已经“不得不”对这个场面进行水到渠成的配合。
第二场互动,是一个男孩内急,园长习惯性的安排卢卡斯带他如厕。卢卡斯当然没有选择,但在男孩如厕结束后,我们看到孩子对卢卡斯颐指气使的态度:孩子们已经理所当然的认为,卢卡斯需要为他们的一切需求负责。所以当男孩要求卢卡斯来擦屁股时,卢卡斯尽管口头上对男孩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提出了婉转的抗议,但行动上他是无法拒绝的。这场戏涉及了较为私密的生理需求,比上一场的群体游戏深入一步。他再次“不得不”对孩子负起责任。
第三场互动,是结束了幼儿园内例行公事的为人民服务后,遇到孤身的女主角。在这里我们对男主的心理了解也得以深入一步。这场戏的指向本来很明确,小女孩迷路了,卢卡斯送她回去,这一切发生在幼儿园外,证明卢卡斯的被动行为来自其人格而非来自职业要求。但在这个情节点内,插入了双方心理的深入描写:小女孩迷路是因为害怕踩到地上的格子线。当卢卡斯再次“不得不”把萝莉送到家时,这个人物的主动性终于开始展现出来:他不在乎被颐指气使的工作状态,不介意被孩子们当成玩偶,反而对敏感的儿童心理世界给与一种相当严肃的认真态度。
这段对话,完成两个人物塑造。对小女孩来说,使她与开头那些嬉闹的儿童群体拉开心理距离。对卢卡斯来说,也使我们对他的理解超越了片头那些为赌钱而在冰湖中放肆跳水的其他成年人。(因为跳水动作有露点,洁版的剪掉了几个镜头。)
至此,卢卡斯的出场完成了一个被动人物设计的三连招,他从配合群体儿童的游戏,到照顾个体儿童的生理需求,终于进入女主角的心理隐私。

送女孩回家后,卢卡斯作为一个单亲爸爸的身份背景被进一步展开,而这个过程和女主的生活环境是并列展开的。
我们看到女主的胡子老爹对和卢卡斯的第一次单独沟通,就是涉及信任:胡子老爹说,当你眨眼的时候,我能看出你在撒谎。这里的人物关系基调轻松调侃,胡子老爹就像每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年人那样“轻松的调侃着”。而卢卡斯的狗对胡子老爹狂吠不止,也暗示出潜藏的关系危机。
卢卡斯是一个细腻敏感,对孩子们需求从不拒绝的老好人。他离了婚,工作不忙,业余时间很多,爱心更多,他对这份工作的态度也不像园长奶奶那样,只看做一份责任,而是怀着爱。他是如何比他那些莽撞的成人朋友们更敏感,在第一幕开头短短十几分钟已经得到全方位立体展现。
再看看我们的小女孩,她的父母是如何耽于片刻的欢愉与片刻的情绪宣泄,而对一个如此敏感的女孩疏于理解,也在极为浓缩的背景中完成了交代。他们不是不想爱她,而是没有卢卡斯这样懂她。当下面几场,小女孩对卢卡斯展开一组示爱动作递进完成并接连受挫,于是采取否认和报复行动后,第二幕的血雨腥风便拉开帷幕。

始乱终弃的女同事当然是一条重要线索,她不能理解男主的愤怒,也就不配享有男主的深情。因为悲欣喜怒的程度,其实最终都无差别的指向一个人的敏感程度,所以女同事不过也是一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水中浮木而已。这点设计相当明确,无需多言,看不出这条感情线的虚伪,就会觉得很多细节莫名其妙。

最后想说一下片尾,众多评论都认为是男主一家回归社会的授枪仪式,其实并非真正的成人仪式。大家应该还记得令很多人感到费解的开头——那个看似是闲笔的打赌跳水的场面——才代表着真正的成人游戏:一群二逼而有闲的成年人看似激情澎湃的封闭世界。类似的无聊而刺激的节目不断上演着,它不涉及任何严肃的感情。而授予男孩猎枪,不过是类似毕业证或考驾照之类的表象礼仪而已。它对于男孩来说甚至因其过于严肃而显得残酷,因为他与成人世界的距离,还没有女主那个两个看毛片的兄弟接近。
在经历了这荒诞的一切后,温特伯格给授枪这场戏赋予了某种仪式感和神圣性,但绝非指向回归。因为对本片真正的主角卢卡斯来说,是否回归社会已经并不重要,当他和女孩在遍地格子中再次相逢,他抱着她说出要大步走的时候,社会的误解早被忘在脑后。那个萝莉挥手一笑的画面,看得我心头一颤,面对这一笑,卢卡斯怎么会在乎背后隐藏的黑枪。(分析黑枪是谁开的脑残也可以休矣。)卢卡斯的内心深处,一定宁愿接受她无情的鞭打,也许是十年后,但肯定不是现在。不为别的,只因他是可以为萝莉肝脑涂地的那种大叔。


拉片分析告一段落,下面对本文开头的三点辩护一下:
1关于此片的开场,已经在上面拉片分析,后面的节奏也是一样,故事讲的干净利落,严丝合缝。
2关于导演风格,我没听过导演轨,但猜测觉得此片剪辑师一定很吊,把本来资质平平的镜头素材,处理的到位出彩。俗话说导演是爹,剪辑是妈。
3关于社会意义,电影当然是有社会意义的,只看出社会意义就黑的,跟那些只看出社会意义就捧的人其实没啥区别。要看社会意义,为何不直接去看南周?
此片以经典结构毫无废话干净利落的叙述节奏,三幕清晰明确,被动人物塑造完美,足可以拉片为师,消除认为有此岸必有彼岸的狭隘偏见,以渡故事创作的无涯之海。

道格玛95一党其实早已不再道格玛久矣,早就超越了一纸宣言给自己限定的囚笼。但教条主义者还沉浸在教条中,怀着成见期待“后道格玛作品”面世。此片进入商业影迷视野后,先是带来一阵瞎捧狂潮,后因为迷影群体那种高端冷艳的期待,在迷影影迷中又分裂成黑捧两派,动辄以《大象》《浪潮》等日美著名“社会意义片”横向纵向类比。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因为本片导演太帅而认定人家是个花瓶的一批人,正好和因为冯提尔太颓而认定其装逼的是同一批人。

 
—— —— —— ——2014年5月分割线—— —— —— ——

此文是去年在某个专黑电影群里互喷之后的意气之作,虽然反黑有些过,但也不代表我就觉得这此片取得了多么牛逼到不行的成就。道格玛嘛,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意气用事的团伙,谁本科的时候不想当当震撼业界的标题党呢。
这个片也是意气用事的团伙的一员,人到中年以后拍的一个常规片,人家可取的地方在于没有躺在年轻的成就上矫枉过正,用了一些好莱坞的技巧,继续讲述一些催人泪下的歪风邪气,这主题也是道格玛的老菜,仅此而已。

 4 ) 真相是什么?黑了洗白会还原吗?

好早的片子,今年又去看了一遍有更深的感受,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仅仅是把它当做一部电影感慨电影主角所经历的。后来发现电影即是生活,生活远比电影还要复杂。今年过来发现现在的网络环境远比电影里的情况还要恶劣,一系列类似的事件在发生。一个个所谓的真相被大肆传播,不相信事实,跟风各种添油加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我国有一个民众理论孩子怎么可能说假话。可是孩子都是天马行空,没有自己独立思想而且不分辨是非说的话又怎么可以当真。最后男主中枪的那一幕我又联想到了好多事件最初发生的时候满城风雨,然而可能真相出来了并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去相信。

 5 ) 说一下小女孩

自以为是的道德捍卫者对真相的扭曲和无辜者的伤害,孩子可能是魔鬼而不是天使,已经蒙污的名声无法再清白,等等,都有人说得很多了。好像还没人仔细分析小姑娘,来谈一下。

小姑娘确实喜欢Lucas,而且很清楚自己喜欢的性质,也很清楚自己谎话的性质及直接的后果:Lucas被当成坏人,而她可以在这个谎言中和他有她所想要的那种性质的连接。这个手段并不稀罕,难得的是她太小了,如果她不是五岁而是十五岁、二十岁,那蛮可以是另外一种故事,也许还挺浪漫,而现在几乎是Lucas一个人的悲剧。

小姑娘从她看色情片的哥哥、也许还有随意在客厅做爱的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模糊的关于性的信息,既有性行为的细节,也有隐约的羞耻和罪恶感,她用这些信息来把她和爱慕的老师联系在一起。按弗洛依德,五六岁的女孩处在恋父期,想要取代母亲成为父亲的伴侣,她的父母对她关爱不够,她就将情结转移到理解她、关心她的老师身上。Lucas当然没有把她的求爱当真,于是她捏造说,老师侵犯她,这个场面既能将被拒绝的羞耻感和性本身的羞耻感转移到老师身上,也能满足她对他的想象。到此为止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但她选择了把这个想象说出来。我认为,她大概是知道她的话会被重视的,并且清楚地知道这些话会打击Lucas。——如果她再大十几岁,这动机就很容易理解。

当别的大人们真的重视起来,逐句要她核实时,她发现后果可能比她想的严重,”很大的事情“。她不知道成人社会对此作何看法,但能感觉出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降临在Lucas头上——或者降临在她头上,如果她坦白说自己撒谎。”Lucas是大人,我还小,让他委屈一点也没什么。“也许她一开始只是这么想的。

后来她目睹那个更严重的后果。她说了实话,但母亲不相信,这也挺好,至少她可以逃避说谎的惩罚。她没有坚持,大人们愿意相信什么,就让他们相信什么好了。

我记得前不久有个儿童心理学的实验,推翻了皮亚杰的某项论断的那个。皮亚杰的原实验大概如此:把五个球排一排,五个方形排一排,一个对一个地放好,并问儿童(大概是四五岁)”哪个多“?儿童答:一样多。再将方形的间距拉大,使该排的长度大于球形那排,再问”哪个多?“儿童答:方形多。皮亚杰据此得出结论说,该年龄段儿童尚不足以分辨空间量和数量的区别。这个结论一直被认为是权威的,但在推翻结论的实验中,工作人员将球形方形之类的换成食物,吃货儿童们马上全都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真实情形是:这个年纪的儿童已经学会揣摸大人的意图,而更小的年纪组(大概是两三岁)还没有学会对成人的迎合,他们的答案是诚实的:一样多。

一般来说,我们会设想她有愧疚之心,但也许她真没有,或者有,也挺微弱。她喜欢Lucas,她会希望自己能对他造成影响,即使用撒谎和陷害,在她看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她当然能想象),他还和她连在一起。更妙的是,他不能恨她,因为她还小,所以他要原谅她,他会原谅她,她也可以装成不知道、不清楚、忘记了,蒙混过关对她来说太容易了,大人们那么轻易地就相信她,他也那么轻易地就相信她。

在某个范围内,小姑娘什么都明白。她知道她的答案会让父母憎恨他,会让幼儿园的老师们厌恶他,其他小伙伴的说法会加强这一点,她将这视为对他的游戏。既然他不要她,她用自己的办法和他玩,几乎毫无成本,否则她就要失去他了。如果没有这件事,他还会对她好,但那不是她要的。

她在教堂看到他的愤怒,这时候她应该是有所后悔的,因为场面已经超出她那幼儿的认识,被保护的小孩子很难知道大人如何受苦。她对父亲再次说出实情,但在她那小小的心里,后悔也有限,因为她不能理解那真实的严重性,她只是模糊地觉得:我错了,现在我说了真话,这就足以补偿了。——别的一切他们会处理好的。

大人们的确处理好了一切,她没有被责备,也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她很快就忘掉了,她只记得她喜欢Lucas,而且可以任性,他也会包容她的任性。她原谅他的拒绝了——但这是因为她放弃了恋父情结,还是因为至少潜意识里知道,她曾经大大地影响过他,之后也有能力对他做些什么,这我就很难说了。她是一个早熟的小女孩,可能五岁的小姑娘会有性幻想,但我不知道她会不会一直记着她做过的事,以及她对老师的爱慕。(话说回来,从国内一些作品中看,那些男作者们普遍把对幼儿园女老师的幻想保留到了成年,或许小女孩也能。)

导演蛮可以十年后再拍个后续,假使在设定中Lucas可以活到那时候的话,情节会很烂俗,但认真拍应该也会有个样子。我看电影很少,一般不打五星,依然是因为Mads。不过这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我能专注在情节上,不会盯着他。

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排名第一的那批国家之一,这个背景实在是比科幻还要科幻。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电影个人还是更推荐伊朗的《一次别离》,作为发展中国家,那部体会起来更切身。以及儿童性骚扰问题,在中国,这都不被当个事,啥时候我们能有一部把这个当个事的电影,这就大大地在文明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了。至于儿童说谎什么的,在儿童被当成人以前,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段数太高了,我们现在连父母说谎、政府说谎都不敢面对。

PS

我想起来“想和老师恋爱但老师不答应于是诬陷老师性侵”这个情节怎么这么眼熟了,《挪威的森林》里的十四岁同性恋女学生,“谁能想到那么好看的孩子会说谎呢?”老师玲子因为这个进了精神病院。Klara如果愿意,大可以十年后再来一次,她也一定能把Lucas逼进精神病院的。

 6 ) 从脚底冷到头皮

人生真的很残酷,善良的人注定会杯具,因为他连感知仇恨和积怨的权利都已丧失。

本片男主人公卢卡斯就是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杯具,他就像一颗荒野中的树,孤独而又无法逃避任何来自天空的击打。观影时的这种战栗感就像让你吃了一勺芥末再裹上一嘴滚烫的开水般麻木恶辣。

导演平静地讲述着别人的故事,一个善良的男人如何被围剿的故事。你想找一个契机,以缓解你在故事中感知的心理冲击,但是导演显然不想给你这样的机会,从头到尾你都在几近崩溃的生理边缘,冷,寒冷,你轻蔑你温怒你甚至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凛冽至此。

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言之凿凿,而你,休想摆脱这个被围剿被猎杀的局。人的情感认知天然地伴随着个人偏见,各自的利益和立场不动声色地渗透进去,当情绪战胜理智,去他娘的真相和节制,他心中的杆子就是真理,有谁还理会那些迷失和歪曲?

电影里操蛋的“伪正义”是个多么可怕的玩意儿。傻逼们披着道德卫士的外衣干着流氓才会干的事儿,发泄着生活中无处发泄的恶意,而卢卡斯仅仅只是恰好走到了他们身边而已。这种感同身受的无助让你从脚底冷到头皮。

善良的人总会让人心疼,他深知卡拉并不应担负责任,在受尽凌虐后还能如初般呵护她,拒绝让孩子感受恶意,哪怕他的后半生都要学会接受这个会劫掠他人格的世界,哪怕他这辈子都无法遗忘曾经被葬入深渊的无力。

人人终将陷入遗忘,小女孩道出了真相,你以为一切都会像吃了安眠药一般回归平静,陷入安详,故事的尾巴却给你致命的一击,爆裂的枪声响起,围剿的猎人还在途中,原来这个世界的恶意从来就不会因为真相的大白而消失。

你会因为害怕感受绝望而拒绝一部电影,因为不想让自己善恶的感知力微弱到如同呼吸。

 短评

女人好可怕。。男人好愚蠢。。。。

7分钟前
  • 海边的卡卡西
  • 还行

如果你有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就会明白,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诱导的方式,成人都能从孩子的口中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所以,关键问题是大人们想得到什么,而不是孩子说了什么

10分钟前
  • cancel
  • 力荐

由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引起的连锁反应,最怕的是它一发不可收拾,没想到剧情岂止是不可收拾,竟然到了万劫不复。当所有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当你以为还可以据理力争一下,到后来的破罐破摔、百口莫辩,甚至以为隐忍退让、顺其自然或许一切就会好起来、最后不了了之,然而深入骨髓的东西永远超乎你想象……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即使整个社会抛弃了你,也要活得有尊严。叔顶着满头鲜血回到超市去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是帅爆了=口=卢卡斯从没有抱怨过我什么都没有做你们却要这样对待我之类弱爆的怨言,而是咬牙挺胸堂堂正正的挺过去。如果恶意无法避免,至少要活得坚强。顺说我总觉得下一幕叔就会化身汉尼拔把全镇下饭…

16分钟前
  • 影歌yorihisa
  • 力荐

❶本片极度绝望压抑(但毫不沉闷),易产生诸如替男主抬起猎枪从幼儿园园长超市店员开始杀起这样的冲动,请谨慎观看。❷我们都可能成为那些抛弃卢卡斯的人。就像我们认定一个人精神病,他的所有举止就是精神病。❸熊孩子的恶意比任何恶意都可怕,因为他们不知道后果。

1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不懂事的孩子撒谎惹祸,而孩子还根本就不懂事件的严重性,这是个有趣的创意。在儿童性侵如此重口的丑闻面前,所有人物和角色的行为和立场都变得清楚而极端化,孩子的纯真让善良的人们变得极端的可怕,整部电影的压抑情绪让观众不寒而栗,甚至想要男主爆发报复社会,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电影!★★★★★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极度深寒。很难不联想到韩寒事件、杰克逊娈童案、及阿瑟米勒剧本的<妒焰飞灰>。孩童之恶源于无知。成人之恶却发乎偏见、道听盲从、各种嗜血癖嗜尸癖嗜黑癖,对恶的无反思、不推己、不自知。诬名者往往善假正义之帜,无不高举道德刑具。泼粪杀人的最大恐惧是谁也无法预知,这冤假错何时会降临自己头上。

2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媽的,還是當漢尼拔吃人比較好。

23分钟前
  • 占士鯊
  • 力荐

1、看的人想死的心都有了;2、……还得活着。

2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前半部分悬念铺设出色,后半部分情绪掌控直击人心,点睛之笔的结局让人想起《家宴》。尽管是已经被讲过无数遍的故事,但温特伯格仍然能一步步将你带入其中,所有角色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如此真实可信,也因此更感可怕,观影体验如身临其境般痛苦难熬,堪称一大虐片。麦德斯的表演依然上乘。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童言无忌的威慑力足以将成人置于死地,但更怕的是人言可畏的成人世界,一味愚蠢、盲从、暴力,善良的猎人最终变成众人眼中的猎物。

3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天真无邪才是最大的邪,童言无忌才是最大的忌,天使有时候才是恶魔。能说出口的委屈都不叫委屈,最大的委屈是承受不白之冤还百口莫辩。

39分钟前
  • 安非
  • 力荐

Mads Mikkelsen被冤枉以后变成汉尼拔报复社会了

44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推荐

这电影要是早两年看,不会有这么深感触。很多情况下,真相是什么对围观者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让自己站在虚妄的道德制高点上,得意一时是一时,反正过几天他们就会遗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猎奇淹没,微博上这样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45分钟前
  • 麻绳
  • 力荐

1.萝莉由爱生怨的报复手段又狠又蠢 2.孩子最可怕就在于明明无知,却会本能地以纯真作为武器,让他人深信不疑 3.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站在弱者角度分发所谓的正义和怜悯心,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4.信任和声誉一样,一旦破坏就无法修复 5.你永远活在他人的目光里,而世界本就有太多恶意~结局很现实,好片

46分钟前
  • wino
  • 力荐

權力的反轉,受害者卻成加害者,有趣。其實小孩很早就說是自己瞎說的,但是她周圍的大人選擇相信這件事真的發生,畢竟,我們心裡都隱隱希望罪行真的發生過,這樣我們就都能成為善良正義的人了。

49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这个男人从始至终都善良、宽容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最后Lucas教堂里爆发那场戏看哭了,Mads演得真心好,个人认为结尾开枪的是Klara的哥哥~

52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逃脱了世人的诬网,躲过了森林的暗枪。没有打中你的子弹,它击中了我。继去年《单车少年》后,再一次出现被击中心口的感觉,达内兄弟和李沧东的混合物。平安夜教堂一段,虐惨了。小女孩并非罪魁祸首,他们完全不知道一个谎言的杀伤力,其他人的添油加醋方才可恨(尤其幼儿园那大妈等)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实在是一部虐心的片子。感觉这样的故事很像时下微博流行的一些谣言,我们都喜欢耸动的新闻,人们不关注真相,更关注这个故事是否与自己预想的一致,或是对自己有利。而恶意一旦形成,将伴你一生。黑暗压抑的故事,麦德斯的表演很棒。这是个寓言,所以情节会略有刻意,尽可能的虐心。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占据道德的制高点猎杀他者,你手上可有血污!?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