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情片英国2007

主演:汤姆·哈迪,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George Anton,Dominic Kemp,尼古拉·达菲特,Claire-Louise Cordwell,艾德娜·多雷,Candis Nergaard,Joanna Maude,Trevor Sellers,Barbara Barnes,Hugh Armstrong

导演:戴维·阿特伍德

 剧照

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1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2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3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4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5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6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13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14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15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16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17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18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19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3:23

详细剧情

  ◎简  介  以扣人心弦的笔法诉说身兼小偷、人质狭持者、精神病与游民等多重身份的男子史都华一生的故事。除了描绘他前科累累、放荡不羈的鲜活人生,也藉此带出了英国下层社会有关暴力、毒品、监狱与犯罪等令人震撼的面貌,以极度真实而又几近残酷的写实手法,刻画出史都华失败潦倒的一生。但令人惊喜的是,作者与史都华都未以悲伤或自怜的口气来诉说哀伤的生命片段,反而能以充满趣味的口吻娓娓道来,使得整本书在浓鬱的哀愁中,却洋溢著活泼生动的韵律,是这部作品最奇特、也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获奖:200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最佳男演员

 长篇影评

 1 ) 一生中最想丢掉的是什么

如果有十星的话我一定要给十星,嗯,不止因为有BC。这片子能让我思考。

片子拍的非常细致,这是英国片一贯的风格。看很多人的评论说BC被TH压住了,我完全不这么看。TH的角色本来就一个阅历丰富的而且有张力的角色,BC扮演的只是一个旁观记录者,还是一个内敛的中产阶级。两个人只要同时出现,必然是TH更惹人眼球一点。但BC的很多小动作都很有趣,很真实,把一个年轻的涉世不深的中产阶级演的很立体。从一开始的去慈善机构只是为了赚点零花钱,到TH去他家的时候,在泡茶期间幻想TH可能会搬空他的屋子然后匆匆忙忙泡好茶还被烫到了都很真实。最喜欢的就是他去TH家,先把三明治扔在床下,然后小心翼翼伸出舌尖舔了一下那个咖喱‘prisoner’,顺便说一下,腐国的黑暗料理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甚至是他在餐桌上逼问TH第一次进监狱的原因,那副轻慢的神态都是很真实的中产阶级的态度。可以给予同情,可以交个朋友,在适当的状况下给予帮助,但心里并不会十分在乎。而且电影里出现了几次,BC说,在声援慈善机构的两个负责人的时候,TH出了很有用的主意。BC把一个年轻,涉世不深,有点热血但阅历不足的中产阶级演的很活,完全不输给TH。

片子里有很多地方值得人思考。从几次发问,是什么Stuart变成现在的样子的,是什么让一个人堕落的。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BC问TH,如果你能改变一件事情,你会选择哪一件。TH的回答是,如果他选了,就说明他把责任全都推到那件事情上,这没有意义。但如果选择的话,他希望是他发现暴力的那一天。几个小孩欺负他,他的继父要他出去报复回来,不然就要打他。他出去了,从此发现暴力的好处和力量。

然后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我在读者或者青年文摘这一类的杂志里很多次读到的一个故事,好像在高中语文模拟题里也出现过。在上个世纪的美国,种族歧视盛行,一个母亲要她的黑人孩子在晚上出去买东西,还给了他一根棍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就打回去。文章里是用赞扬的口气讲述的,那个孩子学会了勇气自信什么的。

但是今天,看了斯图尔特,我却觉得这样的教育做错了些什么。

 2 ) 理想国

我一直有点自豪又有点羞愧地觉得,中产阶级一定是所有阶级里自我感觉最为良好的。出身足够优秀,受优质教育,怀有各种抱负和雄心,以及觉得自己真正在做对于社会有用的事情。更了不起的是,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平易近人且承上启下。一方面,碰到真正的贵族社会,不会感到有什么自卑,反而还会觉得他们懒惰浮肿自欺欺人;另一方面,就像Alexander一样,我们勇于并乐于去了解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想要为自己证明什么。

但当我们真正听到了那些故事,那些始于猎奇,却终于酸楚的故事之时,它们的沉重,却反而映衬了我们的无聊。正如Alexander一样,我也很少怪罪“制度”什么。我们天真浪漫地以为,谋事在人。一切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他们的失败,他们在泥潭里苦苦挣扎,不过是因为他们曾经的怠惰和自我放纵。他们咎由自取。

而这种中产的成见,不过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我们乐于去了解不等于我们就了解了,往往去听一下这种故事,就能意识到我们是多么幸运而又多么乏善可陈。人生就是会跟某些人开些玩笑,而Stuart正是其中之一。

TH作为私校出身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得到这种痞子角色,但不可否认地,他真的演得极为出色。TH的表演极为真实,细致入微且充满爆发力。复杂的性格全部都外露:对于中产的偏见和Alexander好意的困惑,愤怒和抗争。在出租屋自残那段,尽管暴露了TH小鸟俱乐部成员的身份(哈,中产阶级无谓的幽默),但真的是在那一刻仿佛戏人合一了一般。

很多人都诟病BC在这部片子里光芒被TH完全掩盖了,这是带有偏见的。BC的角色,是个无聊的中产阶级。相比里外如一的Stuart,BC的Alexander必须要更为内敛,闷骚。BC很好的表现出了我刚才提到的中产对于下层的偏见,在看见针头时,听TH讲故事时,以及微醺时让TH讲他第一次被捕的经历时,他的表情和语调都是那种克制住的蔑视,有点兴趣,外加一点点傲慢和同情,但又努力不表现出来的那样。拿捏得很到位。

剧情的走向很丰满,很真实。有起伏,但却不抓马,都是正常生活中的合理波动。Alex和Stu的友情很温馨非常温馨,顺着Stu人生的起起落落,Alex一直在陪伴和记录。说实在的,当Stu肌肉萎缩,心脏起搏器也无法安装那会,我真的有种心如刀绞的感觉;而当Stu给Alex打电话报告喜讯那会,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仿佛一切终于到了尽头,Stu经历的那些磨难,他恶魔般的哥哥死了,他的犯罪记录清除了,他的健康状况也暂告一段落了。与此同时,他也终于遇到了Alex,这个被他妈妈暗示为一个积极影响的人。快接近片尾时,老湿打着领带穿着西装,衣冠楚楚,但是从西服扣子里冒出来的领带又有点萌地表现了他的笨拙,安安静静地对着BC把他的人生用充满智慧方式讲述了一番。仿佛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Stu从今往后要和Alex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中产阶级又拯救了一个边缘群众,人类又朝着理想国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部,仿佛只要继续努力下去,世界大同的目的最终是能够实现的一般。

然后Stu死了,死在了火车滚滚的车轮之下。我不想在这里妄测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无论如何,这都是给Alex,给我,脸上来的结结实实的一巴掌。在这里破灭的不光是Stu的生命,也是Alex的某个理想肥皂泡。本来以为已经把他拉回来了。就是这样。

我想,倒带人生的意义,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故事的同时,也在毫不客气地戳破我们的乌托邦主义。尽管这个沉重的话题是用无比轻快温暖的语气讲述出来的,尽管Alex和Stu的那一切都那么美好,尽管片尾让BC调皮地把自己的书换到了达芬奇密码的中间,尽管BC还轻轻地笑了一下——但这不过是中产阶级乌托邦主义者们表现自己无力感的一种手法,布尔乔亚式的傲娇而已——就算它外面披着多么轻巧如天鹅绒的帷幕,但当这层面纱滑落,露出来的,都是我们浓浓的无可奈何。

而这,仍然不是这故事的最终意义。确实漂亮的只是外衣,确实信仰受到了动摇。但是Alex没有把倒带人生付之一炬,而是将之出版,除了纪念Stu之外,还是弥漫着淡淡的自我反省气息。坐下来,喝杯茶,翻几页倒带人生,总结一下上一次乌托邦构建行动里失败的可能因素,然后掸掸风尘,再次穿上漂亮的外衣,披挂上马,继续朝着脑海中的理想国,步履更为小心地前进——

我想,这就是这段Backwards的人生,对于Forwards的未来,最重要的启示吧。

 3 ) 倒带人生

     下午读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里面有一段是这样描写一个十六岁的恶霸梁葫芦的:

    梁葫芦心目中是没有好人的,他心目中,人不会白白地好,人必然是为了一个目的去好,好一次就要完成一个任务,或者堵住一个漏洞。
    老几想,这不怪梁葫芦,怪世界这么大,就是没给过梁葫芦一份纯粹的,无贪图的好。

    强烈推荐由真实故事改编的 《倒带人生》,故事的主人公Stuart是剑桥街头的无业游民,而传记作家是收容无业游民的志愿者,一场拯救运动将两人联系在一起。传记作家对Stuart产生兴趣,想为其做传。酗酒,吸毒,暴力的Stuart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却在无意中提出一个想法,就是想让大家了解自己为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谁或什么让纯真的Stuart变成社会鄙视的群体。
    故事展开,两条线索,一条是宏观的拯救运动,而另一条则是解释的Stuart人生的变化。就在我们认为找到原因,也就是九岁那年,Stuart被自己的亲哥哥强暴之后发生变化的时候,影片通过主人公自己诉说出了看似离奇却在情理之中的变化根本。
    原来,Stuart的妹妹也曾遭受哥哥的性侵犯,她却有一个和正常人相同的人生,并且也准备结婚了。
    传记作家问Stuart,如果又一次机会改变他人生中的一件事情,他会选择什么?
    Stuart说,小学的下午,再次受到同学欺负的他躲进家中,而继父逼迫他去门口把那些同学解决掉。他第一次用拳头在争斗中占据上风,就是那个时候,暴力住进了他的心里。他进入儿童学校,青少年管教所,最后成人监狱。
    他说,没有人愿意听他讲那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情,而此后的成长环境更是给了他无从变好的机会。对这个九岁的男孩,健全的社会体制和身边的父母,没有给予帮助,哪怕倾听。暴力是他对待这个社会的唯一工具,对抗整个体制甚至人心的暴力。33岁的Stuart和16岁的梁葫芦是一样的,社会从来没有给他们一份纯粹的,无贪图的好,又怎么能祈求他们是所谓的正常的呢。
    影片的温情在于传记作家,他带给Stuart温暖和爱,让他开始相信人,有目标,发自内心像人一样的笑。最后Stuart自杀,被传记作家用爱反省过后,往往是不能自已的伤心和绝望。他用火烧,用刀割都拔除不了的在他心里扎根的暴力,最终会随着他躯体的灭亡而远离,只有这样,他才能彻底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蜕变。

    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恰恰是最大的悲剧,是对我们这些自诩为正常人异常狭隘心胸的讽刺。体制看似是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实则是画一个笼子,把那些对我们有威胁的人和东西,一并关在里面,那里的空气,没有尊严这个分子。

    微博上一个好友发状态,最后一句是,只相信人。借用一下,世界太黑暗,借助人性的微光,我们彼此,搀扶过冬。

 4 ) 请听他说话

在看它之前,我曾经想象过这会是怎样的一部电影。看过简单的介绍和很多很多的截图,这让我在故事一开始很难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情节里。

这是一个好故事,好电影。
斯图亚特无疑是这个故事的中心,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怪异,甚至有点令人讨厌,正如亚历山大最初见到他时的感觉。他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说出来的话混乱嘶哑,还会让你怀疑他是不是单纯在渲染自己的悲惨,因为那些“黑色烟雾”听起来非常抽象,不真实。

有一个人好好的听了。

片子里有两个让我很感动的点,第一个是斯图亚特问亚历山大他为什么对流浪汉这么感兴趣,亚历山大回答他,他如果只是对流浪汉感兴趣,就不会这么老是和他混在一起了,他是把斯图亚特当成朋友。
第二个是斯图亚特去参加妹妹的婚礼前,亚历山大问他,如果你能改变一件事情的话,你想改变的是什么。斯图亚特开始没有回答,他觉得这样会让人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一件事情上,后来在亚历山大的坚持下,斯图亚特回答说,是他知道暴力的力量的那天。

在这之后,这故事将真实呈现了出来。曾经种种让人以为是伪造的、用来引人注意的悲惨,其实都是真的,尽管它们听起来非常的不真实。
经历过这一切,斯图亚特的内心充满了憎恨、恐惧、混乱,但他并没有将所有一切的责任都推到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身上。他更多地可能是迷惑于自己是如何走上了这样的一条路,让自己变得这么悲惨痛苦。
他原本可以光明正大地说这一切不是他的责任,是他人、社会,让他变成这样的,但是他没有,在他回想过去的时候,斯图亚特责怪的,是自己曾经接触到了暴力,并且选择用暴力解决一切。

他的内心缩着11岁时那个瑟瑟发抖的小男孩,他恐惧、痛苦,但他不想用暴力解决,他仍然充满着一切属于人的东西,他不单单是一个善良或者一个痛苦的人,斯图亚特很复杂,像他所经历的事情那样复杂。
而这一切,并不是斯图亚特自己想要的。也许他想要的,是有个人认真听听他的话,有个朋友,有个简单正常的生活。

 5 ) 转:哪一个伤口是致命的(苏七七)

哪一个伤口是致命的 (苏七七)

TT:

上个月的信里跟你说起《勇士》,因为喜欢汤姆•哈迪,就去翻他的电影列表,看到一部叫《斯图尔特•倒带人生》的电影。片名很怪吧?一看就很不大众,很不商业,但这个片子居然汇集了两个个性帅哥,汤姆•哈迪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想不到他们两人居然在文艺片里有过这样精彩的合作,当然,在这个电影里,两人都说不上帅,汤姆•哈迪那简直是能怎么糟蹋自己就怎么糟踏自己……

可这真是一个好电影。就是,你本来是冲着帅哥去的,可是后来,他扮演的角色打动了你,再后来,这个电影让人感动、迷茫,而又清醒、痛苦。它讲社会的另一面——反社会的那一面。但它不是用苦大仇深的调子来讲的,也不是用暴力惊悚的方法来讲的,它力求“轻松”,用一种纪录片的方式,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进入一个游民的生活,抱着怜悯和好奇(当然要尽量掩饰好奇,对他人的痛苦的好奇是不道德的)。慢慢地,话被套出来了。过往呈现了。于是,一个“街头游荡者、酒鬼、瘾君子、反社会分子、街头吟游者”,他的既专注又空洞含混的眼神,迟缓的模糊的腔调,走路的趔趔趄趄的样子,所有这些被汤姆•哈迪呈现得惟妙惟肖的表像之后,一个个生命中的创口重新被揭开。哪一个创口是致命的?这是一个残酷的问题。

在电影里,本尼迪克特•康巴伯奇演的亚历山大和汤姆•哈迪演的斯图尔特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亚历山大出身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到冬憩所去打工,因为时薪九英镑还轮休,他可以有空余时间来从事写作。为什么要写作呢?因为全家都是写作的。亚历山大的气质是干净的,有理解力也有想象力、还有很好的平衡感。他身上有种微妙的冷淡,是知识阶层的通病。想过去,亚历山大有充裕的写作能力,但是他缺乏良好的写作题材的。因为他的圈子太中产,太知识分子,修养太高而痛感太少。他抓住斯图尔特这个题材时,是不是有一种卡波特写《冷血》时的兴奋心情?但卡波特对题材是赤裸裸的一次性利用,而亚历山大则有一种英国人的克制和淡定。并且,他的写作和他的行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为冬憩所管理者的入狱而发起抗议行动,陪着斯图尔特参加审判。他进入了他的题材,与他的题材成为朋友,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斯图尔特说他的父亲是一个贼,母亲是酒吧服务员。小的时候父亲对母亲家暴,后来失踪了。这是一个底层的,边缘的社会群体。一些人(可能承受力更强的女性)尽量保持着生活中的正常状态,比如妈妈,妹妹,另一些人,父亲,哥哥,斯图尔特,他们像是暴力的接力棒,伤害别人,毁灭自己。斯图尔特在九岁被哥哥和哥哥的朋友性侵,进儿童福利学校时被校长性侵,进少管所,进监狱,他33岁时,已经伤痕累累,摇摇欲坠。——电影用倒叙来回顾他的人生。他最近一次入狱?第一次入狱?他曾经有过的家庭,妻子和孩子?他12岁?他9岁?一直追溯到他还是个婴儿。与哥哥有一张合照。两个纯洁的、可爱的孩子。等他们长大后,哥哥是自杀了,斯图尔特,也可能是自杀了。

TT,当电影把镜头推进到斯图尔特童年受到的伤害时,一般说来,逻辑也就是到此为止了。在最柔弱的童年受到的最肮脏的伤害,使人对人的最黑暗的那一面不寒而栗,而不能不对斯图尔特给予最深的同情。然而,同情是无用的,感慨人性与命运也是无用的。恶魔在人类的头顶盘旋飞行,有些人幸运地没有成为目标,有些人不幸成为牺牲品,还有人让恶魔入驻内心。斯图尔特的哥哥,他是一个让恶魔入驻内心的人?他是斯图尔特不幸的根源吧?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是不是没有这个哥哥,就有另一种可能?然而斯图尔特对哥哥有一种奇特的宽恕。“如果哪个事情是决定性的,”他说:“是我发现暴力的那一天。”一个孩子的内心只有恐惧,只能承受着落到他身上的残酷伤害。但是有一天,恐惧变成了难以承受的怒气,和怒气一起的是无可挽回的生命被浪费了的感受。

在童年到少年的一天,斯图尔特在把头撞向两个欺负他的孩子身上知道了暴力的能量。狂怒成为他的一种情绪状态,一种能带来暴风骤雨般力量的状态。但是这种狂怒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在清醒的时候,斯图尔特比正常人更能清醒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有一种让人动容的哀而不怨,他说,也有人也有他这样的经历,但后来还是过上了得体、正常、有意义的生活。而他也让恶魔入驻了自己的内心,他的不定时的狂暴状态什么时候来临,他并不知道。

“我让他住在心底,就再也无法摆脱他了。我想把他烧出来,割下来,他只是笑着说:‘不不,我不走。’”他笑了一下,说:“他为什么要走呢?他也不想无家可归。”

TT,这是看关于童年阴影与成年暴力的电影中,最让我泪下的一段独白。此时此刻,斯图尔特几乎有一种圣徒的气息。没多久。斯图尔特死了。他被火车撞死,不知道是不是自杀。磁带里的声音还是那样含糊不清:“我所希望的就是躺下来死掉,我觉得自己如此污秽,又他妈的可怕。我仇恨,攻击每一个靠近我的人。我只是希望,哪怕一次也好,能够逃离这种疯狂。”

游民斯图尔特其实对生活有一些很“正统”的想法:他想赚大钱,他想儿子上商学院,他去亚历山大的中产朋友家做客时很快乐地开割草机。人类,变成了人群,变成了社会,然后结构形成了,阶层分化了。再然后,有些人被从这个结构中抛出去了。他们成为这个社会中的,背面的存在。虽然这个社会不能算太坏,给他一个住处,给他免费治病,但他知道他回不进那个“社会”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内心都被摧毁了?

TT,看完《斯图尔特:倒带人生》,回想《勇士》的时候,觉得《勇士》作为主流商业片,永远都给亲情和回归留出最大的可能性。可以说那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对观众心理的迎合,但有时候,这种主流电影的温情与艺术电影的残酷,也是相辅相成的吧。

七七。
六月。

 6 ) 暴力是一种惯性

Alexander问Stuart倒数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得从人生中选一件事,你想要改变什么?肌肉萎缩症?各种成瘾?还是你哥哥Gavvy?
Stuart回答:我发现暴力的那一天。

那一天,年少Stuart被歧视他的俩孩子追赶回到家里,他的继父非但没有帮他赶走他们反而恐吓他自己去解决。后来,胆怯的Stuart凭借自己的力量赶走那两个坏孩子。那一刻,他发现自己不再弱小,他说:“我发现暴力那天,感觉自己强壮了不止50倍。在你总是被欺负,被叫做废物,被欺凌了这么久之后你会发现,暴力这东西以及对暴力的恐惧,还有疯狂,足够唬住别人的。我过去常常让自己处于一种狂怒的状态,这样六个月过去后,我发现我无法停止,之后那疯狂就再也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这样的一种感受,你认为自己很弱小,无法面对面前的困厄,但是却没有任何空间让你逃避,所以你只能选择反戈一击,最后发现原来敌人并不是那么强大,自己不是那么弱不禁风。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这种感受不是任何没经历过的人能够说明的。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马加爵,这样一个受到众多欺负最后选择用暴力反击的悲剧人物,我相信他在行暴的过程中是矛盾的,必定挣扎的,但是他无他法,不受牵制就得先发制人。只不过在第一次下手之后他就无法最制止自己了。人类往往是想弹弓,受到的压力越大,反弹的力度越大。而暴力就是一种惯性,让你持续着这样的习惯,欲罢不能,因为你一旦低头,只会遭到更重的欺压。

片中Tom Hardy饰演的Stuart似乎就是一个上帝的弃儿,从一出生就厄运不断:肌肉萎缩症,在学校遭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凌,年少失去父亲,遭到亲生哥哥的侵犯,后来学会了运用暴力,开始干出各种犯罪,甚至杀了自己的哥哥,就算在狱中,他也依然遭到不公平的暴力对待。这样的命运无论是谁都难以接受,但是Stuart并没有选择将一切归咎去其他人,他甚至说很多人的童年和他一样,但是他们适应了这一切,然后过上了正常得体而且有意义的生活。他只是怨恨自己学会了暴力这一技能,但是弱小的他却无法将其丢弃。“我也不了解我自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恶魔之子,我让他住进心底就再也无法摆脱他了,我试过将他烧出来或是割下来,但是他只是笑着说‘不不,我不走!’为什么他要走的呢?他也不想无家可归。”他无奈地说道。

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了,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Stuart用暴力对抗世界,以减免受伤的疼痛,却发现自己心灵更加伤痕累累,痛得更重。他的精神已经在压迫之中变形,失去原来的形状,更悲伤的是仿佛有另一个他看着疯狂的自己,却无能为力一样,所以只能总是无缘无故抓狂,歇斯底里却又无比的憎恨自己,希望消灭躯体里的自己。还好他也是幸运的,他还有对他不离不弃的母亲和妹妹,外公外婆,还有在生命终结之前认识了Alexander这样一个能够同情理解赏识帮助他的挚友。

电影Stuart的几乎每一句话都让我心酸和心痛,最后的录音传来了这么一段话:“我所期望的不过就是躺下来死掉,我觉得自己如此污秽又他妈的可怕,我仇恨攻击每一个靠近我的人。我只是希望,哪怕一次也好,能够逃离这种疯狂。”想起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奄奄一息,有气无力,精神错乱,可怜的Stuart ,我差点就要哭了。

不得不说,电影中Tom Hardy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他将Stuart的病态的神情行动话语表现无懈可击,让人不得不对其产生一丝怜悯之心。

 短评

幽默 心碎 残酷 辛酸 糅杂成一段真实的杯具人生 膜拜Tom Hardy的演技!

5分钟前
  • broken flower
  • 力荐

结尾我流泪了。。。老湿应该凭此角色得奥斯卡。两个人的夫夫情甚至延续到了TTSS,里面二缺成了老湿的上司(TOP了)然后对久别重逢的老湿一阵爱的暴打

8分钟前
  • ilovelukas
  • 力荐

(非影评)Tom Hardy真乃黑暗料理界厨神

10分钟前
  • Alayne
  • 力荐

这对二缺cp萌炸了!!

15分钟前
  • 魁建国☘
  • 力荐

於Stuart的遭遇感到難過,也因為他的境遇而心中產生出惡魔,更讓我意外的是原來Stuart所在意的哥哥Guavy才是造成惡魔的元兇;拍攝手法平鋪直敘,讓我一度看不下去,只好展現出為了看BC的毅力了...Tom Hardy讓我認不太出來,可是演技真的很棒,倒是BC長相一直沒什麼變

19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我只希望,有那么一次,我能从魔鬼的手中逃脱出来。我烧自己,割自己,想逼它出来,可是,它也不想无家可归啊。

2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在最需要字幕的时候 你却没有... 冲着Benedict Cumberbatch来 带着Tom Hardy走~

22分钟前
  • 洗狗
  • 力荐

开始我想完了,tom在说什么基本听不懂;中间我想tom太hot了演这样邋遢的角色还是让人觉得很hot;看到最后我觉得Stuart是个让人笑过之后会很心痛的人。tom的演技真是没话讲。还有……他皮纳斯真的不大。

26分钟前
  • Jin
  • 力荐

我用火、用疯狂都无法把身体里的魔鬼驱赶出来,我疯狂地伤害每一个靠近我的人,原来死去是那么难。

30分钟前
  • nadja
  • 还行

倒带人生

3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TOM的演技真好啊把这个人给演活了!一路的口吃不清,一路的fuck不停口,烟酒不离手,一路的疯疯癫癫我完全花痴状态了。从小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哎到最后遇到那么个人还真是不易。没字幕听的好费劲英英语太水了好多连音外加还故意口吃,不过真好~

3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TH小旁友演得太赞了,所谓激萌激虐不外如是。BC的风头绝对被盖掉了啊。绝不自怨自艾的立场实在让人佩服额。Stu拉阿哥是宗桑,看护中心额老甲鱼也是宗桑。

35分钟前
  • selenesun
  • 推荐

哈弟你是如何含着一口痰演完整部电影的= =

38分钟前
  • 泽马
  • 还行

Alexander Masters的原书写得足够好 David Attwood的导演技巧倒没什么真正可圈可点的地方 不过 Tom Hardy的表演挽救了一切:很少能有人可将一个彻头彻尾的游民诠释得如此彻头彻尾xD 那个神经质到骨子里的说话腔调 及长期吸毒者颤抖 萎靡 无法控制的动作 都表现得不像是演出 而像是真正的纪录片一般了。

4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i just hit by head hit by head hit by head. the more you speak,the more inauthentic.no one wanted to listen what i think is really important,so i got myself drunk and sit here making mad conversations,draging down more to hell.all i aspect is lying down, die.

45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推荐

老湿的口水音好可爱啊~女王暗淡了~

47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流浪漢與中產階級、性虐待與暴力史、出生與死亡、自殺與重生。我始終不能忘記是,Stuart在回想自己過去的生活,如果能夠選擇一樣去改變的話,他選擇的是他發現暴力的那一天,感覺到自己強大了不止五十倍,但是漸漸發覺自己開始變得無法自控,憤怒像一頭困獸,霸占了他的整個身體,再也無法回到從前。

5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如果曾有人懂得你,即使日后失去,那也是幸福一种。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Tom Hardy和Sherlock呀,Tom Hardy演技秒杀阿福,无怪乎获提名。一个很伤感的故事,一段很凄凉的人生,所幸讲述的过程还是满带着活泼。英伦式的堕落过程,Tom Hardy还有正面全裸镜头。不过看到这样的故事最后还是不免心中悲从中来,动画效果加分。

5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一开始就觉得男主好眼熟,看了很久才想起是谁,蠢到了。。。演技真的太棒啦!

58分钟前
  • ╯^╰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