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剧情片美国2010

主演:萨姆·赖利,雷·温斯顿,50分,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米基·洛克,杰森·斯坦森,爱丽丝·巴雷特,盖比·霍夫曼,埃曼纽尔·施莱琪,小迈克尔·贝瑞,Starla Benford,黛西·塔汉,卡洛斯·雷格-普拉扎,Forrest Griffin,艾德·伯格托德,大卫·札亚斯,查克·齐托,安东尼·奇泽姆,Alan Davidson,斯蒂芬·格维顿,Doug Torres,约瑟夫·德博纳,本·戈扎那,罗纳德·格特曼,约翰·贝德福德·劳埃德,帖木儿·巴布鲁阿尼,拉尔斯·格哈德,迈克尔·珊农,唐·弗莱,克里斯·麦金尼,

导演:格拉·巴布鲁阿尼

 剧照

十三 剧照 NO.1十三 剧照 NO.2十三 剧照 NO.3十三 剧照 NO.4十三 剧照 NO.5十三 剧照 NO.6十三 剧照 NO.13十三 剧照 NO.14十三 剧照 NO.15十三 剧照 NO.16十三 剧照 NO.17十三 剧照 NO.18十三 剧照 NO.19十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20:55

详细剧情

  为给身患重病的父亲交付医药费,电工文斯(萨姆·赖利 Sam Riley饰)不得已卖掉了房子。一次偶然的机会,文斯在他修理的房间里得到房主的一封神秘信件和一张不知道终点的火车票。一面是房主的离奇意外死亡和完全未知的危险旅程,一面是一笔足够改写人生的巨额财富,文斯最终还是决 定踏上这次神秘旅程。然而当他抵达隐蔽的目的地之后,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无法全身而退的疯狂杀人游戏。  本片翻拍自2005年法国犯罪惊悚影片《百万杀人游戏》(13 Tzameti),依旧由原作导演兼编剧的格拉·巴布鲁阿尼执导与编剧。萨姆·赖利、米基·洛克、杰森·斯坦森、雷·温斯顿等多位硬汉同台演绎这场生死博弈。

 长篇影评

 1 ) 十三邀--第六季第一期黄灯老师

喜欢十三邀,感谢这个节目帮我打开了一个特别的视角,看到了社会的问题,看到了每个具体的人,感受到了他们的抗争和努力,加油啦。除了清北,中国还有这么多普通的青年,他们一定是祖国的未来呀💪

就像老师的名字一样,真真切切地用自己的力量点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其寻找看不到的意义

ky期间看了十三邀的这一期,买了黄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却一直未曾翻开。当然倔强的我总会有听起来貌似合理的理由,就像之前和学生讲太忙了所以语音作业没有批改完一样。改变的是,之前欺骗的是孩子们,现在是自己。今天开始还债了呢。

看书之前又重新回顾了这期十三邀,好几次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学过“教育公平”的我真的好愧疚,人造的词又理想又美好,固然不公是常态,他们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抗争。撕开自己的伤口打开自己的心房说给别人,写给别人看,写作者首先要拥有的就是强大的内心吧,靠着拙劲靠着坚持去建构自己,认识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去寻找意义。

许老师去了不同的场景,从黄灯老师家里开始,讲述了记录这些学生的开始,分享了学生们的作品。老师通过学生们的写作这一通道了解学生,学生利用写作表达内心,是抛弃了程序化、制式化、应试教育下塑造的语言。例如那呼啸的风不正是自己内心的哀鸣,沉重的父子关系,拿不到奖学金的苦恼。对黄老师来说,她只能看到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特别是二本学生和专科生,尽可能理解他们的不易和困难。难过的是竟然写作对老师来说都变成了一种罪恶,因为她无力改变。必须明确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这是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这个命题下非常非常重要且急需解决的现实。第一步就是“看见他们”。

作为不被看见的二本学生们,毕业后他们都在怎么对抗社会、家庭、自我的重重矛盾和阻力呢?

伟福和正敏的家都在热闹的城中村,许老师形容他们的小窝“闹中取静”。伟福的家门口挂着“未居”,是未曾实现的地方吗?可爱的伟福在努力地一点点实现呀,把自己的家打造的异常温馨,很用心地装扮。这么努力的青年,在被问到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竟没有回答。对每个人来说最珍贵的不就是开心的那一个个瞬间,哎,现在年轻人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连最简单最珍贵的开心都没有了吗?弹幕里都在讲黄灯老师见到学生的时候眼里有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呢。正敏的眼里也有光呀,讲到写作的时候,听许老师讲夏目漱石外孙女的时候,都是对写作和表达的爱呢!这么阳光的女生写的文字怎么让人这么难受,她的妈妈迈过一串的如果选择了最难的路走,自己可以弥补她的艰辛吗?她不确定。。一个人不能替另一个人看她没看到过的风景,人的片面和局限以及独特都是因为这呀。

黄老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读书?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东西是重要的?

黄老师留给自己的问题:教育产业化之后,教育和那些年轻人的命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回答,努力生活,尽可能将生活过的美丽,有苦也没事的,苦中作乐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

深职工作坊里的学生和毕业了的伟福正敏又不一样,他们在努力消弭原生家庭的影响。最好的方式也是写作,是表达。看到“工业废水”的时候实实在在地扎了心❤,怎么可以因为成绩不好就否定自己呢?评价标准这么单一这些学生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家庭,怎么支撑自己走过人生中灰暗的日子呢?乡村少年这段好像九连真人的歌,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情绪、精神方面的缺失,父母无法做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由此带来的遗弃感、不安全感甚至要伴随自己一生。

做社工的男孩子说自己有勇气的时候会去拿以前自己写的东西,是呢,在他的心里他放弃了理想主义,他没有勇气面对以前的自己。没事呢,努力去做到“安居乐业”就很好了,再有自己喜欢的写作,人生最快乐的事啦,努力去继续构建自己的人生意义呀。

 2 ) 访谈大杨扬

对这期访谈所展示的大杨扬,感受最强的是“开阔”!是的 ,是那种经历过大江大河的开阔,睿智。放下了往事中不甘,不平,不满,不幸…沉淀下的是知事识人的智慧,帮助他人的热情,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的坚定。

无关胜负只在感受

运动员的成功转型,我认为大杨扬是最棒的。胜过亚萍,她太sharp,转型后还带着浓浓的胜负决心。大杨扬很不一样,她的大大的笑容,柔韧有力。那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3 ) 第一期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有感

是的,很难,要改变这些局面非常难。千万的家庭,千万的问题。

从某方面来说,我们的确是失去了很多(认为的)可能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每一代都有那一代的困扰和机会。至少,至少我们大部分情况下不再为了温饱而担心,前提是,只要我们愿意去做。只是“商品消费”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空头支票”,太多的虚假承诺,这是我们着重着重需要看清楚的地方。

节目中有一幕:

吃饭时,有个男生侃侃而谈。男生说“希望有一个可以一直从事下去的东西,但前提是满足第一点(安居乐业),或者是跟老师学习写一点点文字之类的东西”。黄老师说,你是可以写的。老许问,你想写点什么?男生说,还不知道。

而后他问老师,原版不应该是属于他的吗?老师说,我只是暂时保存,你们想要拿,任何时候都可以去我那里拿。男生回答:好的,等我有勇气的时候,回去看一下。

镜头切到黄老师,又切到男同学,男同学低下头沉默不语,黄老师轻摸了一下眼角。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道长(梁文道)曾经在他的节目《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第一集(印象中)提到他在大学演讲时的经历,最后的问答环节,其中有一个同学告诉道长,让他记住自己的名字,道长问为什么呢?同学说,以后他一定最后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CEO。道长感慨这位同学很有志向,于是问道,那同学你未来想从事什么行业呢?同学说,他还不是很知道。

这其实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不愿意去做那个真实的自己。即使他们每天宣称:“我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当然,这可能就是大家“真实”的一面——一边幻想,一边逃避。

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很多人一开始就从内心认定了自己的不可能这并不是一种深刻思考过后,行动失败的结果,仿佛是一种程序式的印记。

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说读完大学,考研,甚至博士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人生从此就OK了。可大多数人就像蔡志忠老师说的,从来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自己的筹码。并且,总是习惯在失败中妥协。(蔡老师原话 出自《生命觉者系列》)

这个话题没法写下去,太杂了。这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今国家正在往一个更高的阶段发展的轨道中,所以我们更加不能放弃。其次,回到自己,每个人把注意力先放在自己身上,先独善其身,而后有能力了再谈达济天下。

写作的确是一个疏导内心的极佳的方式,特别是在当代。不要怕被人看见,就像节目最后的那个女生,当然她也经历过是不是要写下来的内心挣扎,并且暂时还没有给家人看的勇气,不过她说出来的那些话,就非常有勇气。写出来的是自己的,管他们怎么看,怎么说。

2021马上过去了,不如明年再见。

祝好,朋友们。

龙乾rock

长沙

 4 )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葛兆光观看笔记

自然灾害要比人祸好对付得多(节目开始不久的这一句,歪打正着,放在目前的情势下,真是太让人唏嘘了。此时,葛老师也被封控在上海家中将近一个月了,据他自己说,只能翻看以前去美国、日本和欧洲瞎逛的照片,假装在旅行——摘录者按)。 任何预言对于我们搞历史的人来说,都不大靠得住。 形势比人强,思想总是无力的。我们能做的是把它往远处推一下,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里去看。 过去太多人强调中国和日本,好像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其实我觉得,现在更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它有什么结构性差异,导致了后来的路径不同。如果你太多的强调一样,你没法解释中国和日本为什么在后来现代化的道路,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日本呢,它跟中国的差异其实并不来自于思想的差异,而是来自它背后语境,也就是政治和社会的差异性决定了思想的不同。所以我们一直就讲思想史并不完全是只是单纯的就思想谈思想,它实际上是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特别大。 宋代以前基本上知识分子是认为说要得君行道,然后我们把我们的理想实现出来,可是到了王阳明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叫做“觉民行道”。 警惕后见之明。很多原本简单的道理,没有那么玄乎,后来人总把它们越讲越深刻,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完全离题,和现实离了八丈远。 朱熹:“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盛世是平庸的,因为才学都用在写诗歌上头,没有那个吃过苦,没有流放过,没有产生危机感,没有一个思想深刻的,嗯所以我还特意在前面写方法论的时候,写了一段叫做“无画处有画”。 我们能不能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史?所谓‘没有思想’是说,没有精英的思想,没有特别天才的思想,关注的是下层民众。我写思想史时,心中有一个搏斗的目标——那些具有笼罩性的思维定式和陈词滥调。 我们说跟大学生讲历史,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就是跟大学生脑袋里面(灌输)的历史搏斗。 你说我们心里面有没有什么阴影啊(上山下乡),这肯定有。但是有些事情你得过去了,别一天到晚本事难受。过去有什么好,我们是因为现在你可以面对了。他老讲他这个怎么苦呢,那苦难就变成一个勋章,挂在你的胸口上。反正我不太愿意回来(下乡的地方),是这道理。所以我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有些人也曾经在苦水里面泡过,也许他会反过来想,你们都应该受一受那样的苦,那怎么办? 什么是爱国主义?一种是走向民族主义或者孤立主义的爱国主义,一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主义,你让这个国家更好,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这个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的话,单纯的去抽离出来去谈爱国主义,它就变成会走向是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过去因为没有分清楚区别,听不得人家批评你这个国家,听不得人任何的非议,但是你总得听人家是不是善意的,是不是真的为你好,对不对? 思想史跟知识史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可以进化的,他在不断的积累积累积累就上升了,对不对?可是思想是有时候是不断的重复,有时候想想,其实是蛮悲哀的。 国内历史书写从长时间自己想象自己,到西方的他者目光,再到第三个阶段,自周边国家去打量细部。 你如果把那些地方(周围其他民族)说成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其实是对那些地方不尊重。自古以来……可能反而是成见,要跳出立场框架,将历史放之于更大的背景之下。学着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反观,树立全球眼光,以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与历史认识方式去书写历史、讲述历史。 抗战激起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让一代人习惯用中国的史料、立场和逻辑去看问题。我们都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过于强调特殊性,就没有一体,只有多元。 我们传统的历史书写是不融于现代史学的,第一是常把中原王朝当作叙述的主线,第二是围绕政治,也就是王朝的更替、君臣的事迹,第三它基本上是以精英人物为主的,不涉及社会底层。 1895~1925年这个是作为转型时代嗯出现了很多新东西,我们仍然认为是从1895以后到1898,戊戌变法,中国已经出现三个路上了:第一个就是按照英美这样的人,我想第二个就是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不仅包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包含了一个拯救自强的这么一个,其实这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强一点。就出现一个事件有五四,就是这样开始是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但是很快,转让新文化运动。到了一九二几年,中国文化大讨论保守主义、传统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比这个跟自由主义的辩论?但到了1930年代那就是社会主义来了,其实就这三个东西在那不断的交错着。 问:新一代的这些哲学家,你怎么看呢他们的研究? 答:他们做的题目都很小,太碎了。他们不太关怀中国说跟大的政治命运有什么关系,好像他们只是一个专业,一个技术。我都不跟他们谈起来,这个很有意思。他们会批评我们,你选那么大的书干什么样,你写了那么大的宏观的问题能解决吗?有时候我想,就是说我们还把研究学术不仅当做一种就是我们的好像整个生命都在里面,同时我们非常自觉的说,我们做这个题目它到底能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批评的意义…… 历史学家是诊断病源的医生,不是开刀动手术,不开处方的医生,我们是给你诊断病人,你(政治家)听不听由你。

 5 ) 第7期 对话葛兆光摘录

《回望香炉,我的苗疆生活》?片首

1、中国和日本差别太大了。为什么大正Democracy会走向战争。更应该强调日本和中国的结构性差异,最后导致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2、日本从来不是中国的朝贡圈,一直有疏离意识。中国人合法性一直认为是以德配之,承认汤武革命。日本是天皇万世一系,对国家没有严丝合缝的控制,反而是封建制。所以中国总是颠覆,整体性的颠覆,revolution。

日本能保留它的很多的文化的象征物。日本思想史的主轴是王权对神佛。中国的王权和神佛不是对立的是垂直一体的。

3、日本跟中国的差异并不来自思想的差异,而是来自背后的语境,政治和社会的差异。所以研究思想史不要仅仅就思想而谈,而要关注背后的政治、社会。

4、中国是有整体主义来接受外来知识,它特别需要一个道理。我现在特别想知道元宇宙是什么?

5、古代讲流刑,有这种对远离故土的心里恐惧,人们把它来作为惩罚。

6、搞历史的人容易犯后见之明的错误。比如龙场之于王阳明造就的意义、转折点。

7、所谓的原理是很简单的,原来孔子是没那么复杂,后人加上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8、朱熹:“埋却书册无了日,不如抛去去寻春。就像胡塞尔说的我直接面对现象,有那么玄乎吗?

9、写思想史要重建它的生活环境,想象其当时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如何待人接物。

10、中国的近代史不该开始于鸦片战争,1895巨大的耻辱才根本的想问题,思考变革。

11、盛世的思想是平庸的,你没有危机感,没有底层生活经历,都用在写诗、歌功颂德去了。

12、他们不喜欢我们,因为我们要分他们的粮食。你们又不会干活。

13、中国现在有一个问题,曾经长期自己想象自己,后来西方来了用西方打量中国。我们能否用更细的镜子去看中国,从中国的周边国家看中国。

14、如何跳出中国的框架,反过来看中国。就中国看中国是谈不了,我们需要从更大的视角去看中国,周边对中国有一个蝴蝶效应。

15、一定要有一个全球的历史眼光,和大家都能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历史认识的方式。

16、我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也许有人就是觉得我受过哭了,你们都得受这个苦,拉低他们的底线。

17、黄金十年:很多法律、制度国家性的建设开始,包括我们这一样。时间缩短、空间扩大、(满蒙回藏、史料增多、问题复杂,中国学术进入世界主流,世界很重视中国学术的成就。一方面是日本侵略打乱中国的现代化,二是救亡压倒启蒙,迅速改变了整个中国。因为抗战时期,民主主义、中国特殊、爱国主义迅速崛起,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它背后的情感其实是依托于抗战时期,有现实的语境)。这种以民族主义、中国特殊论、中国文化优越的模式来解释中国历史的模式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

18、我们都不否任中国有一些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的价值?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哪个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适性文明?

特殊性不能强调地过头,否则的话呢你就等于是说没有一体,只有多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化都不能沟通了,那怎么能行呢?!

19、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界限辨析。

20、思想史和知识史是不一样的。思想史经常重复。比如希腊人一直在讨论being(存在)。我们还是在梁启超原来的位置上。。而知识史可以不断地进步。

21、我们走歪路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走在正路上。。。

22、我们的史学传统:一、中原王朝为叙述主线。二、王朝更替为核心。三、以精英人物为核心,而非社会底层。

23、历史学家是诊断病原的医生,不是开刀动手术、开处方的医生。听不听由你。。

参考资料:

1、//new.qq.com/omn/20220414/20220414A06PJV00.html

2、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2058.html,葛兆光:非青非红

 6 ) 笔记

特别版刘擎 远方的暴政,需要全球性视角看世界。 早慧代替不了阅历。 中国文化最高的精华是美美与共,各美其美。而现在中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是过时的西方思想。 斗则两伤,合则两利。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会被滥用。前者是放纵了,后者是压迫。 现实主义乌托邦是有实践可行性的。 概念魔术。 分类评级无孔不入。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过度反省的人生是过不下去的。深度的哲学思考未必得到更好的解答,但是你是作为一个更充分意义上的人在生活,精神性。 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但丁、培根、康德、笛卡尔、黑格尔、约翰穆勒、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维特根斯坦、加缪、阿伦特、马雅可夫斯基、贺敬之、《文化:中国与世界》、伽达默尔、马克里拉、刘瑜、《论自由》、《政治自由主义》 影:《大浪淘沙》、《中国不高兴》 音:德沃夏克《自新大陆》、陆庆松 1、黄灯 2、鲁白 3、何多苓 展示悲观又给人以力量 时间的私有化 创造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自洽与放松 4、高圆圆 5、扬扬 6、宁浩 7、葛兆光 中国和日本的结构性差异:1.中国人认为合法性要以德配之,日本没有。2.日本天皇没有绝对权力,封建制。中国郡县制,书同文等,所以总是颠覆。3.中国政治管理从上到下,下遵从上,破四旧都破。所以日本能保留文化。4.日本王权与神佛平行。中国垂直,政府管僧侣等人。 书:《明儒学案》 8、吕燕 9、钟叔河 万不可以自己的学问做职业。 书:走向世界丛书、何其芳《预言》 10、papi酱 搞笑(周星驰)、可笑(生活)、好笑(有设计的喜剧) 你的观点是谁的观点,你的思考是谁的思考

 短评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5分钟前
  • Shoreline
  • 力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6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10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15分钟前
  • 菲林
  • 推荐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16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17分钟前
  • 林展
  • 力荐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22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24分钟前
  • yiyi
  • 力荐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25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30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31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36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41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46分钟前
  • 三仛
  • 推荐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50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54分钟前
  • 楚门
  • 力荐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55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5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1小时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1小时前
  • 连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