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黄渤,张译,韩昊霖,杜江,葛优,刘昊然,宋佳,王千源,任素汐,吴京,朱一龙,王东,陈飞宇,佟丽娅,欧豪,张嘉益,惠英红,龚蓓苾,田壮壮,韩东君,辛柏青,周冬雨,任达华,江珊,王砚辉,耿乐,姜武,梁静,佟大为,魏晨,胡军,王天辰,彭昱畅,罗海琼,郭丞,周依然,樊雨洁,刘涛,马伊琍,张建亚,徐峥,王洛勇,高亚麟,王道铁,程禹森,马书良,景海鹏,陈冬,雷佳音,张子枫,陶虹,郭京飞,袁文康,贾晨飞,邵汶,张芝华,段博文,郎平

导演: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剧照

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7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8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9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0:54

详细剧情

  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

 长篇影评

 1 ) 《前夜》的政治惊悚元素

发现很多观众喜欢排序,宁浩的《北京你好》貌似是大部分人的最佳,而某金融大师的陈可辛同名作品也因为小演员的出彩而被反复提起,浪漫主义的朋友们更愿意把票投给父子档的《白昼流星》,而更资深的影迷还会把张一白的核爆与阿伦雷乃联系在一起。不过,我最喜欢的是管虎和他的《前夜》。

关于整部献礼片,有人持这样的看法:共和国七十年的历史不应该只有荣誉与赞歌,那些悲壮的、坎坷的和曲折的道路同样值得被铭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前夜》是有反思的,并通过一些政治惊悚片常见的元素表现出来了。

最显而易见的元素是摄影机视点的变化,这也是我在影院一刷时就觉察到的。整个短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大多数时候摄影机都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故事的起承转合,除了以下两个镜头。

两扇门的夹缝里的镜头

屋顶下面窥视的镜头

这是很典型的主观窥视镜头,出现在影片的前半段。当时主人公和副手正在为国歌时长和随后的停电问题忙得焦头烂额,而这两个镜头是非常突兀的,我观影过程中就在思考这是谁的主观镜头。所幸很快导演就解答了我的疑惑:两个镜头的视点分别来自屋顶上的人工组组长和门外的四个小战士。

耿乐直接回避了监视的原因

耿乐饰演的组长并没有解释自己监视的原因,而是用几句玩笑话糊弄了过去,还叮嘱手下的小战士去解决停电的危机。我后来回看了耿乐前面出现的段落,同样没有直接说明监视的任务(反倒是影片最开始提到过北平城里的三千特务,这也是我在导演揭晓谜底前想到的一种解释)。

从我自己的观感出发,在一部节奏很快、故事发展又如此流畅的短片里安插这样两个构图很不协调的窥视镜头,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安,这可以说是一种营造惊悚感的手段。至于个中含义,导演也给予了观众自己思考的空间,但如果能联想到之后发生的事情也就不会觉得奇怪,唯一不同的可能是那时的小战士还会佩戴一个红袖章吧。

电影一开始就提到过特务(一种混淆)

刚才说的是视听语言上的技巧,很细小但效果很不错,而之后我想讨论的指涉要复杂一些。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发展之中,影片后半段需要处理的危机事件是旗杆顶部阻断装置的金属材料问题,几位主人公讨论无果之后只得通过屋顶上的大喇叭向全城的老百姓求助。这里的叙事手法其实很普通,主人公采取措施却没有立刻收到效果,短暂的失望之后马上出现了希望,然后越来越多的百姓拿着自家的金属来支援主人公。

门庭若市

金属大会

我以为这个段落就是《前夜》里最大的泪点了,集中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美德,并合力解决了最大的危机。我承认当时坐在影院里的我眼眶已经开始湿了,但随着那位清华教授的出场又马上意识到,管虎要说的怎么会只有眼前的这些东西呢?

我们现在认识的管虎,可能会冠上2020中国电影救市导演这样的名头,可能会立马举出《八佰》和《老炮儿》这些出色的商业片。但我们也得明白,管虎可是拍出过《斗牛》《杀生》这样遍布隐喻且毫不掩饰批判的作品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再回看这场戏,能想到些什么?

在共和国七十年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里,是否也出现过这样的场景:老百姓们前仆后继,砸锅卖铁,甚至拿出自己孩子的长命锁,来响应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的号召。而更可怕的是,后来那个时期的民众表现出的那种主观能动性,那种甚至带着浪漫主义的革命思想,和《前夜》里展现的并无二致。用张麻子和黄四郎的话来说就是,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拿出了铬的清华教授

想到这里,再联系这个危机最终得以解决的方式(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贡献出了实验室里最后的一块铬),是不是已经把整部电影七部短片都没有囊括或者说无法囊括的共和国历史呈现在银幕上了呢?所以到后来我也分不清我眼眶里的泪水,到底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愫。

收拾一下情绪,管虎此处的导演技法也让我想到鲍勃福斯在《歌厅》里花园歌唱的那场戏,当所有人都在少年美好的歌声里陶醉的时候,镜头拉远,臂章露出,大合唱的主基调瞬间转向,这种从历史的迷雾中走来的政治惊悚感,确实是很高级的处理手法。

《歌厅》里这场雷霆万钧的戏

最后说个题外话,去年在平遥影展见过管虎导演,接近两米的身高很容易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虽然只是远远见过几次,但总觉得他看上去很疲惫。如果那时候已经看过技术调整以后的《八佰》的话,可能就很好理解他的状态了。在我的认知里,《八佰》是可以往政治惊悚题材去靠的,而管虎也一定有能力做好这样的项目。但现实就是我们只能看到这样的《八佰》,以及紧接着到来的《金刚川》。

当然这也是我们在经历的历史,如果这句话能起到安慰作用的话。

 2 ) 《我和我的祖国》到底是七窍玲珑,还是七拼八凑?

谈论拼盘电影相对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因为对象是若干为同一主题服务的短片。我们可以随意将之拆解,而不必担心破坏结构,拼盘电影几无完整结构可言。我们也可以不计较个体差异,将之视为一个封闭的影像系统进行宏观判断,因为它们是规约性的创作,是不同作者的个性遵循同一指标炮制而成。当这些短片被凑在一起,打包放在影厅供人观赏时,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比较体系。通常来说,在大众范围内讨论拼盘电影,无须费心调动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经验,它们既然已彼此对照,就很容易进行考察和判断。

各种拼盘电影

平时聊起长片时,会受于作品的长度、厚度与通识性,须具备全局鉴赏的能力。从90分钟到数小时,各式长片所包含的惊人信息量,庞杂的细节,繁琐的制作技艺,都要求评论者要对作品本身的方方面面有深入而充分的捕捉。理性稳妥的方式是按一定章法去批评,这就需要考察作品的影史地位和理论的合法性。如此一来,若想深入探究一部长片所包含的意绪与技巧,便不得不反复观摩以至通透。

而短片的体量更容易把握,再加上命题作文的形式,更体现得是某种制约下创作者的功底。无论导演下了多大功夫,当作品长度和呈现方式被如此固定后,不免给人信手拈来的感觉。拼盘电影天然有着完成任务的属性,因此这种信手拈来的成片效果,是敷衍了事,还是妙手偶得,就全凭导演自身的态度和水平了。再加上一般意义上的拼盘电影,尤其诉求商业收益和政治任务的,请来的都是有一定名气的作者,看上去就颇有彼此过招的意味。短片凑在一起放映,对比便会立即发生,所以孰优孰劣更易被观众察觉,阐释起来也更灵活直接。

短片集《我和我的祖国》,总体而言是主旋律电影很好的一次尝试,但所邀请的七位导演,终究还是拖后腿的居多。可见,如《三更》那样较为出色的完成度是不易达成的。在我印象中,上次看的还是有贾樟柯参与的《时间去哪儿了》,质量一言难尽。而这部献礼的拼盘电影与“我爱你”系列、《爱神》、《十分钟年华老去》和《勾魂摄魄》等一样,基本结构是将七部作品并置,用手写事件梗概的方式串连起来。谈不上新颖,也没什么毛病。事件背景是宏大的历史叙事,短片本身则是小人物视角,这方面算有点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但是成片质量,最终还是要看各自短片的创作水准,从这点上来看,我只能勉强给个及格分。

七部短片,能看的有三部,其中一部非常工整且观赏性相当高,另外两部中的巧妙与拙劣各占五成。在此谈谈对七部短片的观后感,顺序按完成度从低到高排列,而非影片放映次序。

7.相遇

最烂的莫过于这部,结构节奏尽失。张译演的再好,也无法挽救这个极其失败的作品。张一白貌似已经深陷狗血之泥潭无法自拔,看不到任何自我革新的可能性,他对青春片的理解和美学创作的渴求已到尽头,生涯高度基本上也就止步于此了。看看《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高远和方敏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啰嗦无聊。而水平跌成这样,为何还会受到资本和官方的青睐?原因不在此赘述。

这部短片开场的实验室布景和灯光,宛如简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B级片。想突出年代感的话,可以学学前不久的美剧《切尔诺贝利》,看看那里面的内景是如何架构并确定机位的。公交车里的长镜头是我见过最蹩脚的长镜头,没有调度,毫无张力。啰里啰嗦的对话被囊括镜头的纵深运动中,却还不如正反打来的有可看性。要不是张译充满戏剧性的眼神,他的表演铁定会被长时间的错误景别所浪费。

任素汐的音调、语气,甚至行为方式,基本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与合理的艺术逻辑沾不上边。她说的话越多,越显示出与张译在表演上的差距。影片末尾,还画蛇添足地来了一段多年后方敏看电视的场景,更显尴尬。张译是天才般的演员,他的眼神震慑心魄,过目难忘。真正遮掩其演技光芒的不是口罩,而是张一白指挥的摄影机。口罩则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张译的法宝。全片最精彩的特写来自于张译在人群中摘下口罩的瞬间,但这跟导演没什么关系,是演员本人的成就。

6.护航

文牧野带来的东西,也没好到哪里去。短片几乎是将《壮志凌云》中的蒙太奇段落重新组合,并拉长一倍,辅以诸多好莱坞军事商业片里的惯用镜头角度和剪辑方法,配上雄浑的背景音乐,组合成一曲闪回和现实不断穿插的大型MV——这甚至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李晨的烂作《空天猎》。中国导演要么是不会拍飞机,要么就是亦步亦趋地学好莱坞拍飞机,一点自己的作风都没有。 我想给文牧野这种拍摄方法起个名字,叫“空洞蒙太奇”:徒留大段的蒙太奇段落和人物展示,在叙事内容上却毫无建树。吕潇然这个角色可能连纸片人都算不上,类似塑料模特,即便有数段回忆揭示她的经历与情感,也无法充分作用于现下的角色心理,只能靠持续的大特写强撑情绪。短片试图勾勒她作为王牌飞行员,却被安排成替补后的心境与奉献,最终任何一点都没有自然地被表达出来。 与《相遇》类似,这不是宋佳的锅,而是文牧野的责任。再加上吕潇然与周围人的关系得不到有效彰显,以至于所谓的高潮段落也只能沦为隔靴搔痒,无法引发观众的共情。这部短片唯一的效果就是让我们领略了女飞行员的巾帼风采。但是,没头没尾、肆无忌惮地风光展示显然不是合格的电影短片。作为整部电影的大轴,我真有点想提前离场。这款《护航》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送客戏”的意义。也许,导演也只是想拍一段空军宣传片而已吧。

5.回归

鉴于现在的香港问题,《回归》给人平添了一丝现实层面的期许,这是一次绝好的,通过电影艺术回应香港乱局的好机会,结果却相当让人失望。说实话,薛晓璐的这部作品,有几个地方着实恶心到我了,一个是华叔和莲姐美颜到扭曲的回忆片段,一个是杜江升旗时莫名其妙的主观镜头。之所以将它排到倒数第三,完全是因为惠英红和任达华的表演。几十分钟的短片,安排了三条故事线,这显然不是薛晓璐可以驾驭的。三条线没有一条能表达透彻,碎片的结果就是让一切流于表面。

任达华饰演的华叔,作为漂到香港的大陆人,本有更多可挖掘的点,多需要一两句台词的事,指出某种时代阵痛,最终却是蜻蜓点水。惠英红本应也有属于自己的弧光,但在糟糕的剪辑中七零八落,导致换警徽这个非常感染人心的时刻,因为人物和整体结构的失败,就被这么一带而过了。杜江更不必说,他的身上本该出来更多的戏,更好地体现军人的庄重与辛苦,却还是沦为升旗的道具,甚至被编排了一段现场心魔爆发的主观演绎,前无铺垫后无结果,突兀得让人大跌眼镜。相比较而言,王洛勇戏份较多,描写的也较充分,但摆脱不了电影中那类刻板的外交官形象。

短片的台词写的也是极烂,集中体现在程志强这个人物身上。虽然我本人完全不在意,甚至认为那些话是非常合理的,但他说的那几句台词,很有可能会被好事的女权主义者抓住把柄,也是因为上下文不连贯所导致。其他角色的对白也多是可有可无的短句,既抓不住人物性格,也无法推动叙事。归根结底,还是短片的结构太臃肿了,把这么多条叙事线安排进来,没有大师境界和点睛之笔是很难成功的。

4.夺冠

把徐峥的短片纯粹当儿童公益电影来看,一点儿都不违和。当然,这个公益的主题是爱国。徐峥几乎用上了九十年代儿童电视片的所有手法,昏黄又略带梦幻的色调,幼稚的技巧性转场,还有对两个小孩情感关系的成人化臆想,以及过量的升格镜头浪漫化渲染,都让短片显得有些笨拙和想当然。但是在基本的叙事逻辑和细节打磨上,徐峥倒是没出什么毛病。如此一来,这部短片的风格其实更适合用动画来呈现。 这让我想起去年做影展评审时,接触了大量类似徐峥这样的儿童题材短片,照徐峥这样的质量,与其他那些被淘汰的作品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该排除在候选之外的作品。短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主要是调色太差了。我始终认为电影调色是决定影片质感和观赏效果最显著的一环,这道工序的重要性一点不比摄影、剪辑之类的低。有了调色的存在,才真正分隔开了现实的杂乱与影像的凝练。

《夺冠》采用的泛黄色调,其目的与手机上那些滤镜软件一样,单纯是为了给影像做旧的,刻意追求一种怀旧感,再无任何更多的考虑,着实廉价。技巧性转场更是不合时宜的低幼,选择水浪波纹的特效,就别提多掉价了。这个短片也让我明显注意到了镜头边缘的畸变,连续几个画面组接到一起,从直觉上就很让人别扭。我不知道选取广角的意义在哪里,是冬冬的主观视角吗?小孩子的眼睛也不会让世界畸变啊。而且从这里开始,后几部短片也有几个镜头畸变得厉害。总之,台词写的不错,但是整体技巧是非常粗糙的,结尾成年冬冬(吴京)和小美(马伊琍)的出场也是多余,但是女排再次夺冠的历史轮回感,确实安插得较为巧妙。

3.北京你好

宁浩仍然需要四川方言来给自己创作上的底气。北京这座城市,和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总有一股外来人难以掌握好的气韵,宁浩自己显然也没能找到这个劲儿,于是就全靠葛大爷映衬了。所以影片里的城市景观和的哥张北京,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局限在里面,镜头和剪辑完全帮不上忙,因此显得有些割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葛大爷的北京人形象,对于观众而言早已烂熟于心,他只要继续冯小刚电影里那种爱显摆,臭贫,不正经,关键时刻又颇为局气的路数就好了,事实也是如此。当这么一个形象伫立在故事里,寥寥几笔方能成立,作品也就很难差到哪里去。 这个片子的调色也有点问题。大多是阳光明媚的场景,光鲜靓丽,却有点不贴合人物。因为叙事重心放在了中年的哥和四川小孩的身上,他们与高照度影像流露出的青春感相违和,满身都是现实生活的重量。张北京是离异的父亲,儿子与他的关系不好,四川小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他冷静漠然的表情,和搞怪的行事风格遮掩不住内心的创伤。这两个人物是立住了,一个靠葛大爷的演绎,另一个靠宁浩的雕琢。但是剪辑和主题限制了这部短片的天花板。

我印象较深的一场戏是开头张北京跟儿子见面,儿子作为奥运会志愿者正在布置筹备,脚底下放了好几箱矿泉水。张北京满心欢喜地给儿子带了双球鞋,却遭受白眼,随后又踢倒了好几箱水。这里的剪辑简直一团糟,许多戏剧性的镜头都被放在画面之外了,让我难以相信是宁浩的水平。剧作上也有点过于白开水,几乎每个包袱都在意料之中,却还要花过长的时间抖开,因此会带来不少俗套的感觉。可贵的是,《北京你好》在各种流俗的剧情发展时,还是有几个不错的细节处理,比如红包上的字,扑克牌的设置,“红桃2”的多次运用,以及结尾对球鞋颜色的错误描述等等,葛大爷一如既往的有趣台词也很加分,即便结尾他的呐喊总显得有所保留,有些生硬,像是喷嚏打不出来一样。所以,这则短片只能算半个佳作。

2.白昼流星

《我和我的祖国》把压轴的位置给了陈凯歌,这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而他交出的作品,相较其他五个人(管虎除外)是比较出色,田壮壮的表演很好,运镜和美术也是见水平的,但放在压轴位还是颇为疲软。《白昼流星》有着非常深厚的立意和内核,这是知识分子善于创造的点子,但表层内容却非常脆弱不堪,荒谬到像是架空世界才会发生的故事。

将航天与扶贫连接到一起,委实是大师级的想法。影片花大篇幅一边展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一边聚焦沃德乐兄弟策马奔向着陆点的兴奋。这场戏的象征意味很明显,返回舱落地之时,便是缥缈宇宙与苦难现实的连合,是星辰与荒漠的对撞,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神舟十一号不再是高高在上,离我们甚远的电视转播信号,当它切实闯入沃德乐的生活时,也彻底改变了兄弟俩的人生观。这一上一下,一大一小的意象对立融合,试图说明远在天边的漆黑宇宙并不完全与沉甸甸的日常生活无关,宏大与渺小之间时刻发生着深切的化学反应。这颇有些类似刘慈欣小说中时常出现的副主题,即普通百姓在柴米油盐中遥望繁星的意义。

但是陈凯歌在文本内核之外所做的一切,都是如此拙劣不堪。如果故事本身有抄袭这一说的话,那么《白昼流星》简直该被打入地牢永劫不复。当然,没有任何人禁止同样的故事重复上演,但与《悲惨世界》如出一辙的情节设置,还是让这个短片的原创性大打折扣——古有冉阿让偷银器被主教原谅,今有沃德乐偷钱被老李赦免。先不论它的现实可能性,哪怕作为关键情节,如此雷同的桥段放在陈凯歌身上,也是完全没法给及格分的。而且,从田壮壮在远处看返回舱着陆开始吐血起,陈凯歌似乎就不再关心老李这个角色的命运了,最后只给兄弟俩抱着他的一个镜头以及一句旁白,剪辑上前言不搭后语,极其潦草。短片的几个全景镜头,让我联想到早期的《黄土地》,说不准这是不是一次另类的自我致敬。但是三十多年前的《黄土地》端的是何等波澜壮阔,《白昼流星》的大荒原除了更清晰以外,反而少了许多当初的万千气象。综合来讲,也只能算半部好片。

1.前夜

单拎出这个片子来看,可能也就那么回事,但与其它六部列在一起,瞬间高下立判。《前夜》是非常典型的类型化创作,驱动力很足,情节各种踩点,场面调度由简入繁,颇见功力。从当年的《老炮儿》就能看出,管虎深谙类型片之道,否则也不会把一个那么有争议的人物刻画得如此饱满激荡,让人又爱又恨(虽然他的一堆电视剧很不怎么样)。这个短片从角色设置到叙事手法,都是西方人琢磨剩下的。但能玩的像管虎这么娴熟,中国导演里没几个,能把这些与东方式影像叙事完美接壤的,就更凤毛麟角了。像宁浩,也是类型片高手,却仍有很多摹仿痕迹。宁浩对西方类型元素的本土化改造,主要靠的是方言和一些中国符号,多是文本的东西,影像的更动就比管虎羸弱很多。

《前夜》的创作思路,本质上是放大了好莱坞最古老、运用范围最广的类型元素:“最后一分钟营救”。短片从始至终,就围绕着林治远“营救”电动升旗杆这一过程展开。管虎将“一分钟营救”拉长到数小时,却不失刺激,短片充分利用高超的摄影、剪辑、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不断在叙事上施压,隔几分钟出现的倒计时字幕,也在持续增强紧张感。整个短片的节奏层层递进,从最开始张致祥布置任务,矛盾便迅速建立。既有人物关系上的微小冲突(林治远与老方),也有不可抗力造成的外部困境(天安门广场戒严)。林治远是天才技术宅,有头脑却不通世故,杜兴汉是不懂技术但执行力很强的解放军战士,梁昌寿作为小助手,弥补了林治远欠缺的朝气劲儿,也比杜兴汉多了一层年轻人特有的鬼点子。三个人形成的平衡互补关系,在好莱坞类型片里简直太常见了,放在开国大典这个故事里,又是如此的舒服通畅,这就是管虎的构建能力。

短片全程就像激烈的爵士乐鼓点,通过人物不停歇的动作与对白,以及较为快速的镜头组接,来刻画林治远争分夺秒实验升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停电、实验材料匮乏、缺少人手、林与杜的理念冲突……种种积累起来的问题陆续被解决,而那些无法解决的难关,也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克服了。影片利用这种团结一致的家国情怀,铺设了好几个高潮时刻,一个是在院子里伴奏升旗的场景,把小场面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庄严感,这也是好莱坞惯用伎俩,让观众紧张之余得以喘息,调整节奏,同时也是对主人公团队的某种激励。另一个是街坊四邻争相捐献金属的段落,多数人是拿着半导体和锅碗瓢盆,最后还是一个大学教授递给他们正确的金属材料。这些在曾经主旋律电影里的假大空段落,反而被管虎安排的相当自洽,不至让人反感,又能解读出许多情感。

短片最大的困境在于天安门被封锁,林治远无法现场试验。这个难题在开篇就告诉给观众了,解开扣子的过程也相当精彩。当他们遇到替换阻断球的终极问题后,闯关成了唯一的办法。普通人冲破权力枷锁改变命运的套路,是类型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于是,摄影机跟随人物穿梭奔跑,林治远的性格光芒也在此绽放,“最后一分钟(一小时)营救”的强大叙事张力全部得到体现。当他壮着胆爬上旗杆顶部时,这个角色的弧光也就彻底完整了。环绕镜头毫无保留地歌颂着他,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帮助他的那些人特写。镜头既塑造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也强调了人民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整个《前夜》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任何短板,唯一的瑕疵是梁昌寿的形象有些浮夸。

所以说,管虎是七位导演里,唯一一个将意识形态完美融入到小人物叙事中,又丝毫不显生硬的创作者。其他几个片子,或多或少都没能充分兼容小人物的日常性事件与爱国主义的大主题。当两个文本相碰撞时,其他几位导演都会给人一些割裂和跳脱的感觉,似乎不知该怎么烘托了。更别提有几位连小人物叙事都没做成功。而《前夜》结尾的仿纪录片影像也非常合适,将历史纪实与虚构影像结合,就像《阿甘正传》那样,增添了文本说服力。另外,只拍摄毛主席的背影,不仅符合林治远的视角地位,也借用了《宾虚》里对耶稣的处理方式,不给任何正面镜头,只给出侧写或轮廓,是对伟大形象的神秘性展示,非常容易营造出神圣感。最后的真人照片,也是每个传记片都会用的结束方式,赋予观众惊叹和意绪。

《前夜》是这部拼盘电影第一个登场的,如此高的质量让我对后几个短片立刻来了精神。结果看来看去,还是第一个最好,让我很失落。更失落的是,看完《前夜》,让我愈发期待《八佰》了,但这个片子真不知能不能在不动刀的情况下重新定档。

 3 ) 让我打脸的主旋律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质量上绝对是国庆档数一数二的,同时为拍摄主旋律电影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我和我的祖国,既要有我,也要有祖国。

其实对于主旋律电影,尤其是这种带有浓厚的完任务色彩的电影,真的期待值不高,因为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代表这种主旋律电影的普遍拍法都是:一些重要历史进程的重现,顺带堆明星脸蹭流量,其实故事和人物都很干巴,越往后观众也渐渐不买账了。今年听说这个项目的时候在暑假看院线电影的贴片看到,片方找了七位导演分别选取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拍七个短片,当时我就和同学说这就是完任务,绝对没多少看头。因此28号的点映场我并没有选择这部电影,但是从那天友邻的反馈看好像不错,因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没想到真的被打脸了,七支短片的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是整体质量不差,算是圆满完成了对祖国的献礼,而且大部分都选取了大时代下的一些小人物去拍,而不是光堆事件喊口号了。

《我和我的祖国》导演大合影

下面就根据自身观感简要对各短片作出评价,仅是私人意见,仅供参考,为防止被喷收钱,先把票根晒一下,个人总体评价是《北京你好》(9.5)>《夺冠》(9)>《白昼流星》(8)>《前夜》(7.5)>《相遇》《护航》(7)>《回归》(6.5)。取平均分后总分为7.7分。

一.《前夜》 导演:管虎 个人评分:7.5分

拿管虎的这个开篇是再合适不过了,讲述开国大典前夕升旗的准备工作,用卡时间点的叙事方式展开,选取一个小事件去体现开国大典的重要性。这个短片胜在选对了黄渤,完全投入这个角色当中了,这个设计师的固执和坚持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都体现的非常出色,而且重重困难被管虎戏剧化处理后,观影过程非常紧张,生怕真的出现差错,这个短片在群戏上也是一个大亮点,人民群众集体去捐物帮助做阻断球的戏,感动程度不亚于国歌响起,而且旧影像的巧妙使用也很加分,把黄渤P进去真的不违和。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时长所限,这个短片的其他人物存在感太弱,所有的戏份几乎都给了黄渤,王千源的转变说服力真的不够(虽然可以拿时间紧去解释),从而在看某些情节时感觉并不流畅,观感上并不是很完美。而且卡时间点叙事的一个坏处就是困难是接踵而至,虽然说观影过程更紧张,但同样也容易造成情节设置上的刻意,显得太假。

二.《相遇》导演:张一白 个人评分:7分

张一白其实是挺会拍爱情戏的,包括他接这一个剧本也是他擅长的题材,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为背景,讲述一段因投身国防事业而不能相认的恋人的故事,处理上冷静克制,并没有强行煽情,这点我挺喜欢的,尤其是张译戴口罩的眼神戏,可见他的高超演技,最后两人相隔在庆祝胜利的人流中,也是我印象极深的戏份,片尾任素汐见到张译照片的哭戏,当时同场不少人在偷偷抹眼泪,但是我感觉导演光注重情感上的处理,而忽略了讲好故事,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任素汐的大段对白,这确实为了铺垫情感,但是我个人还是感觉影片整体上亮点不多,没有足够的情节支撑让我相信这段曾经的感情(反正光靠那点对白确实不够),略有遗憾。最后真的要致敬一下默默无闻的国防科技英雄们!

三.《夺冠》 导演:徐峥 个人评分:9分

徐峥导演的这一部是我最大的惊喜,巧妙地将女排夺冠的历史大事件嫁接在两个没来得及告别的小朋友身上,风格可爱而又浪漫,而且由于徐峥本人的童年经历,他把故事置于上海的市井,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影片的节奏调节通过冬冬的心理状态变化和女排比赛进程同时进行,而不是单独拍女排,有好几处冬冬在选择调整接收天线和送礼物小美之间的冲突,徐峥有意识的将他们处理成囧式喜剧,非常搞笑,可能当时的冬冬并不知道女排夺冠的意义,但是他享受了当英雄的时刻,这并不是多大的壮举,却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结尾用16年女排重夺奥运冠军的时间线与前面巧妙呼应,解决了当年的遗憾,真的让我意想不到。

四.《回归》 导演:薛晓璐 个人评分:6.5分

情感的蓄积是非常饱满的,也真实还原了当时香港回归的谈判历程,罗大佑的《东方之珠》一响起我确实也掉了眼泪,但是相比其他短片,这部更像是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作业的同学,我并不反对这么拍,这样最安全,但我更期待看到是对任达华(修表师),惠英红(巡警)这类香港普通市民的更多着墨,尤其是手表的串联意向,真的是很好的一个拓展点,不知道是时长所限还是导演能力不足,东拍拍任达华他们,接着西就还原谈判现场和升旗仪式了,这样确实可以多弄进去一些明星,但意义确实不大。反倒更加的散乱,把手表的串联情节作用完全冲掉了。

五.《北京你好》 导演:宁浩 个人评分:9.5分

这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主旋律作品还能保持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个结合我真的是非常满意。宁浩完成的程度用它里面的一句台词就是:“牛掰格拉斯!"以一个奥运会入场券为线索拍了个小人物喜剧,让你笑,最后还有点小感动(本片还同时串联了08年的另一场大事)。张北京这个角色就很有疯狂系列那些小人物的影子,没本事又特爱面子,更不用说里面葛大爷的表演加成了,他的光头一出来就有人笑了,而且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一本正经的搞笑,看的真的是“歪瑞嗨皮”啊,期待他们俩后续合作拍喜剧。片中选了郝云的一首《回到那一天》,超级好听。

六.《白昼流星》 导演:陈凯歌 个人评分:8分

这一部也是极具作者风格的电影,也是我同学和友邻集中开炮的一个短片,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蛮喜欢的。虽然这个短片在故事的叙述上非常莫名其妙,甚至有些凌乱,但是细细想来,陈凯歌是在向观众的心里注入那个白昼流星,去引导观众思考,白昼流星绝不仅仅是那个掉下来的返回舱,而是两位迷途少年产生的信念与希望,是李叔对他们无私的关怀与奉献,田壮壮这个角色串联起扶贫与航天两大热点,而刘昊然和陈飞宇饰演的角色(两位的演技仍需磨练)不禁让人思考:扶贫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像李叔那样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充实,获得精神上的白昼流星。

七.《护航》 导演:文牧野 个人评分:7分

自打《我不是药神》后,文牧野进入了我的视线,我个人对他这部短片本来抱有极高的期待值,实际上文牧野也只是工整地写完了作业,并无太大的亮点,《护航》这个故事其实有非常大的讲述空间,宋佳饰演的吕潇然因为成绩优秀被组织选为备飞,只能当阅兵式的替补,在药神中,文牧野是有极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物心理表现能力的,但是这两个优点我几乎完全看不到,加的大量闪回对宋佳这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改变的意义并不大,反倒冲淡了叙事主线,沦为平庸之作,雷佳音和郭京飞纯属过来搞笑,不过这一部的男女演员的颜值都达到了巅峰,包括选了宋佳,演的非常用心,虽然她的发挥空间真的不大,而且在大荧幕上看抗战的阅兵也是一种享受。

总体来说,这七个命题作文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整体完成得不错,绝对是国庆档口碑和票房冠军,也是为后续主旋律电影的拍摄提供了思路,以小见大,更容易引起共鸣,更易出奇制胜。码了一晚上的字,喜欢的话欢迎点赞转发收藏,不喜欢或者意见不同欢迎来评论区讨论,祝各位友邻国庆节快乐!

 4 ) 详解《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的剧情硬伤

前天点映时,因为开映之后还不断有观众进场干扰了观看,《前夜》的剧情信息又非常密集,虽然明显感觉到存在多处剧情硬伤,但也不排除是自己的理解有误,于是今天特地去二刷了《前夜》,以下是详细讨论。

首先,梳理一下《前夜》的剧情(如果有观众理解的剧情与此不一致,那么请相信我看过两遍之后的表述):

9月30日,大典举行前一天,由于查到附近有特务于是把广场封闭了。此时,黄渤(林治远)认为他的电动升旗方案还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于是黄渤回到他的工作室,开始用他早就搭建好的三分之一比例模型进行最后的试验。为此,他们还需要找到同样比例的国旗和国歌(台词原话)。

欧豪上房顶呼吁群众凑来了国旗,但国歌录音没法用,于是王千源特地去找了个小号手来吹奏国歌。

一切就绪,升旗试验却出了问题,旗杆顶部用于阻断的金属球开裂,需要重新制作质地硬实的金属球,又一次,欧豪上房顶呼吁群众送来矽铬镍。

阻断球做好,升旗试验成功。这时魏晨正好路过,传来了突发消息,广场上升旗演练时旗帜卷进滑轮了。黄渤们冲破一切阻挠来到广场,这时,卷进去的旗帜已经被特地请来的棚彩手艺人爬上去取了下来。但焊接阻断球只有黄渤能做,所以他冒死爬上旗杆,完成焊接。时间到,最后一切顺利举行。

以下是剧情硬伤:

第一,升旗作为整个大典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事项,是不能有丝毫马虎的。既然如此,这项工程不可能到了最后一天还出现如此多未解决的问题,编导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把bug集中放在最后一天,却完全意识不到这样的处理缺乏合理性,除非编导是想借此表现大典工作人员乃至整个筹备团队的无能和失序。

第二,黄渤既然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个项目又是如此重要,就算史实是当天真的封闭了广场,有关部门的领导也不会头脑简单到要把所有的筹备人员都拦在外面,更何况是重中之重负责升旗的黄渤,他怎么着也可以拿到特许出入证吧?

第三,我可以理解三分之一的比例模型在方案实施初期的作用,比如它用来指导如何布线(特别是从广场到城楼的电线),但我完全不理解在实际项目已经完工(电线早就布好、旗杆也立好了)的最后一天还用模型试验的意义。这一点,连只会带兵打仗的王千源都已经通过台词指出了,要试验就是现场试验,现场出问题现场解决,而模型试验出了问题其实跟现场是否会出问题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身为技术专家的林治远如果连这都不懂,那这个负责人绝对是个错误人选。这样思维僵化的人值得赞美吗?

第四,你非要用模型试验就试验吧,但是你怎么又玩起了形式主义呢?试验需要旗帜,无非就是保持和广场升旗用的旗帜的重量大小成比例(事实上这俩因素对试验真没多大影响),颜色和图案都是无关紧要的,结果林治远非要弄来最紧俏的红绸布,还非要镶上五角星;试验需要国歌,无非就是要时间上保持一致,你知道国歌正常演奏的时间不就好了吗?就算你之前一直没准备,竟然直到最后一天才发现录音机录的歌是坏的,那么你赶紧联系有关部门确认一下准确时长不就得了,结果林治远非要弄来一个小号手现场演奏,真是合了王千源那句台词,是不是还要找两万群众来配合你当升旗仪式的观众?在时间已经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不是以迅速有效解决问题为导向,而是想着要完美庄重地呈现一次试验,为此不惜各种费时费力的折腾,主席要是知道了也会批评这种人的啊。远的不说,对比一下同部电影里的《回归》,负责人对升旗手杜江的要求也只是形成肌肉记忆保证时间丝毫不差,而不是去玩形式主义非得放着国歌来练习升旗!

第五,欧豪爬上房顶找群众凑红绸布我可以理解,但请问有几个群众听得懂你要的矽铬镍是啥玩意?别说放在文盲遍地的七十年前,就是现在这部电影的观众,有多少知道矽铬镍的?这完全就是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事实也证明,群众拿来的东西都不能用,而那么上千号人围过来除了消耗欧豪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别的意义吗?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动用资源向科研院所求助啊,我想最后赶来的清华教授,也不可能是听到欧豪的喊叫才从几十公里外的清华园实验室赶来的。此外还有一个bug是,欧豪也说了,金属球开裂是因为“时间久了”,可是大典明天就举行,那么你随便炼制一个新的金属球,管一天时间是没问题的啊。在时间紧的情况下,任何决策都应该首先考虑最佳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而不是追求某种虚无的完美。

第六,魏晨扮演的那个军官是看着人多正好路过,又正好说到广场上的旗帜卷进去了,而黄渤则是正好坐他的车去广场,因此也没有任何准入许可。这就真的太巧太巧太巧了。黄渤作为负责人,广场上出现了故障,不应该第一时间就有电话来找他,并派专人把他接过去,而且一路畅通吗?大典的筹备组都是吃素的吗?为了彰显个人英雄主义也不要把其他部门的同仁都当成草包吧?

第七,前面都说了广场封闭得那么严,连黄渤这样组织上经过了审查考验的人都进不去,怎么接下来就突然被没有任何许可的黄渤长驱直入了?那一道又一道的保安战士都是形同虚设吃干饭的吗?对于这样不守规矩的可疑人员,应该一枪击毙才对啊!

第八,黄渤爬上旗杆的第一件事就是敲掉了原有金属球残留的桩,所以又一次非常巧合的是,当工作坊试验的金属球坏掉的同时,广场上的金属球也跟着坏掉了,这真的一点儿也不科学。

综上,编导为了强行制造戏剧冲突,忽视了一个又一个基本的合理性,胡编乱造地讲了一个逻辑不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非常不讲科学的技术专家兼非常不懂管理的项目负责人,以低效和笨拙的方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好巧不巧挤在一起突发的事故。

而史实是什么样子呢?查了相关资料,史实就是经过一个月的测试施工之后,升旗项目已经准备就绪了,也正是因为都准备好了,才会把旗杆旁的脚手架拆掉。唯一的意外发生在最后一晚,实地升旗时旗帜没自动停止被卷进去了(跟金属球没关系,金属球也没坏),而脚手架早就拆了,只好请了棚彩手艺人爬上旗杆把旗帜取下来。然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让欧豪饰演的原型在第二天升旗时站在旗杆下面待命,一旦旗帜升到顶没有停止,就手动断电让它停止。它真没有那么多不合理的戏剧性和无厘头的幺蛾子。

最后,我想起十年前大庆时叶大鹰导演、潘粤明主演的同题材影片,是一个完整长片,讲的是大典之前城楼上那八个大红灯笼是怎么设计、制造和挂上去的幕后故事。大家去看了那部片,就会知道一个合理又不失戏剧性的编造故事的方式是怎么样的,一个讲科学又讲人情的项目负责人是怎么有效地规划和实施方案的。

此时传来六老师的声音:改编不是胡编。

 5 ) 性感葛优,在线发牌

上周看完《星际探索》,一出影厅发现旁边就挂着本片的海报,写着十月一号上映。当时先是诧异了一下,因为直觉上这种主旋律的似乎不太容易出口,再一想又觉得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就跟美国人拍给自己爽的《独立日》照样卖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是一个道理。

“拼盘式电影”听上去好像总感觉低人一等,大概是因为前几年情人节档的一些比较鸡肋的拼盘式爱情片造成的审美疲劳,按揪拉哔哔老师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我对“拼盘式电影”其实还挺有感情的。年轻时没见过什么世面,看过一部名叫《命运呼叫转移》的拼盘式电影,感觉还不错,主要是里面徐峥和葛优分别领衔主演的两段比较不错。而这两位光头大佬也出现在了本片当中。

原以为本片会像大爷三部曲一样捂住评分不让人说话,那样的话我当然不会去看。没想到本片不仅有评分,而且分数还不低,祖国七十年华诞,正好赶上周二电影票打折,下班之后顺理成章地就把本片看掉了。只要是国内的爆款,在这边都是一座难求。之前的《唐人街探案2》《流浪地球》还有本片,都差点没抢到票。

避开宏大叙事,着眼于贴近生活的小人物谋求观众的共鸣,这是本片做得最成功的一点。过去的献礼片总是把主角神化,把人拍得不像人。其实只要老老实实说人话,真诚地跟观众交流,大家都会买账。扣一星主要是因为七个故事彼此关联性不强。前年的《无问西东》我虽然不喜欢,但是哪怕硬拧,也拧成一条主线了。还有本片主演之一刘昊然的大银幕处女作《北爱》,虽然有时间线错误,但是导演试图整合几个小故事的同时还玩点叙述诡计的尝试也值得肯定。有人会说我举的这俩反例都是一个导演执导的拼盘式电影,比较容易整合。那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前年的香港电影《树大招风》,跟本片一样,也用到了香港回归的资料片段。那部电影是三个导演互相独立拍了三个故事,照样也整合起来了。

给七个短篇排座次,这几乎已经成了本片观后的固定仪式,我也不能免俗。从这篇东西的标题就能看出来,我最喜欢的是《北京你好》。剩下六段我的喜爱程度是《前夜》>《夺冠》>《白昼流星》>《护航》>《回归》>《相遇》。接下来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挨个简单说说。

1、《前夜》

有着非常完整的起承转合,是所有七个故事里,最有潜力拓展成长片的。黄渤一露脸,观众就开始笑。类似的哄堂大笑,接下来还出现过三次,分别是葛优、郭京飞和雷佳音登场的时候。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最后一个故事应该是笑点最密集的,因为它笑星最密集。

《前夜》结尾处刻意做旧,让黄渤扮演的主人公林治远走进历史资料片,与伟人同框。这种处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甘正传》。其实黄渤成为百亿影帝之前,演过一部名叫《蛋炒饭》的电影,当时被批评为对《阿甘正传》的拙劣模仿。有了这一次的高配模仿版,大概他可以释怀了。

2、《相遇》

我一直觉得张一白导演是跟郭敬明导演处在一个水平的,所以本片最早公布导演七人组里还有这一位的时候,我就有不祥的预感。因为这一次是相对严肃的题材,所以张一白导演终于洗掉了他执导和监制的国产青春片那股油腻的感觉。然而整段故事大部分有效信息都是任素汐念出来的,还是显得太过粗劣。这一段结尾还接了一点女排的新闻,一开始我以为是要跟下一段故事联动,结果看到后面发现也没什么关系。

其实硬要联动也是联得上的——受到辐射的张译基因突变,成为超级士兵,被送往非洲执行撤侨任务,与他搭档的是香港回归仪式的升旗手。或者张译为了根治核辐射后遗症,远赴喜马拉雅山寻访至尊法师,途中遇到了来自战狼中队的吴京,而后者之所以也来爬山,是因为他们家电视天线太烂,所以他想找到全世界海拔最高、电视信号最好的顶点来观看女排决赛。

3、《夺冠》

张无忌啊张无忌,虽然你换了短发和短裤,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你。就算是已经过去了700多年,你还是一样骚,看到正妹就想撩。

没想到的是,无忌长大以后就成了吴京。其实整个故事在小男孩扑在爸爸怀里哭那里结束就挺好。30年后这一段加得略显突兀,可能也是时长导致的。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没有这个大团圆结局,整个这一段故事就显得政治不正确了——大人们为了集体荣誉陷入狂热,迫使小男孩放弃萌芽中的爱情。所以他必须跟初恋情人久别重逢,而且必须又适逢女排夺冠。

不知道徐峥导演是幸运还是不幸,电影上映时,现实当中的中国女排正好创下11连胜的惊人战绩。这一方面让这段故事变得更加应景,却同时也让这段故事中呈现的昔日辉煌显得不那么稀罕了——因为以现在女排的状态,似乎打破记录再创辉煌是分分钟的事。

4、《回归》

线索松散,故事仓促,主角模糊,但最致命的是——这一段跟《前夜》撞梗了,二者的关系有点像《黑凤凰》和《惊奇队长》。如果不是有这个特殊情况存在,我是相信薛晓璐导演有能力拍好的。

5、《北京你好》

最好的导演碰上了最好的演员。宁浩只是不想重复自己而已,如果他想,他可以一直不停地拍这种讲述小人物的小成本喜剧片,让其他拍喜剧片的同行无路可走。

我一直是个很麻木的人。当年地震发生时,身边很多人一看新闻就哭了,但我做不到。我看着死亡人数不断升高,也只觉得那是一串数字而已。后来接触到一些地震亲历者的事迹,我会为这某一个个体落泪。人,尤其是像我这样麻木、迟钝的人,是特别需要故事的。故事帮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感谢像宁浩这样的导演,他讲的故事让我有机会像个正常人一样发自真心地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灾难感到伤心,而同时他又用他的幽默感去帮我遮掩这种伤心,使我这样一个死要面子的大老爷们不至于在乱哄哄的影厅里表现得过于失态。

另外,看本片时我才意识到,宁浩真的挺喜欢动物的,特别是狗——从《疯狂的石头》里差点被道哥微波了的小狗,到《心花路放》里的果汁,这次干脆让主角前妻开了一家宠物店,满屋子都是狗。

6、《白昼流星》

宁浩最大的本事就是会讲故事,而陈凯歌导演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会讲故事。所以这次他非常机智地选择套用《悲惨世界》的经典文本去装载他要表达的主题。故事的问题解决了,他就专心搞他的浪漫就行了。最后骑马那一段,我一开始以为是马屁股会喷火。马蹄踏得沙尘飞扬的效果确实拍得足够酷炫。

刘昊然蓄须之后感觉颜值明显提升了,期待有朝一日他能演陆小凤。田壮壮问他名字时,他一个战术后仰,接着邪魅一笑,矢口否认,我还以为他要说:其实我的名字不是满什么勒,而是阿苏勒。

7、《护航》

比较平淡的一个故事,不过至少比《惊奇队长》强,只可惜宋佳没有猫。

拍阅兵,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女排夺冠,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论怎么拍,也不如真的阅兵震撼。

前夫哥雷佳音再次实力抢镜,他扮演女主角的前男友,真的无愧于前夫哥这个绰号。两人散伙饭上有句台词“你天天在外面开飞机”,说完之后前夫哥顿了顿,我猜后面应该还有半句是“我天天在家里[哔]飞机”。

惊奇队长是漫威电影宇宙的关键人物,而宋佳应该会是马伯庸电影宇宙的关键人物——毕竟她的前男友是张小敬,而成天跟她眉来眼去的男同事则是司马懿。

影片第一段《前夜》结束,就有不少人鼓掌,全片放完更是掌声雷动。七十年的历程确实成绩斐然,不过看看满场玩手机、屏摄的同胞们,就不禁感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

 6 ) 终于,主旋律不再只会讴歌集体、制造圣人

【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今年国庆档最佳。 大胆预测一下,它将会成为影史最卖座的短片集。 按我的个人喜爱程度为七部短片排序: 第一梯队 | 宁浩【北京你好】、管虎【前夜】; 第二梯队 | 文牧野【护航】、徐峥【夺冠】; 第三梯队 | 张一白【相遇】、薛晓路【回归】; 第四梯队 | 陈凯歌【白昼流星】

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让我们在主旋律中看到了属于大时代背景后平凡人自己的光辉。 “我和我的祖国”,“祖国”重要,“我”同样重要。 【前夜】里黄渤挂在嘴上的“万无一失”,【北京你好】里葛优的中年危机,【夺冠】里小男孩的情窦初开,【白昼流星】里熊孩子的救赎,【护航】里宋佳的飞行梦想……都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寻找的都是属于个体的价值,当然也是时代的变迁给了这些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管虎的「前夜」7.5分, 大概是7部里时长最长的,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有半分拖沓,全程紧张感从未松懈。 片中角色和银幕外的观众心里都一直有根绷紧的弦,但短片又顺当的在结尾情绪最高浓度处把速度缓和了下来,节奏把控之精准7段之最。 百姓捐金属的情节估计是大部分人的第一个泪点,这种感动源于对片中角色行为的理解和信任,一旦拍假了就变成了滥煽情和洒狗血,管虎做到了在短时间内把氛围烘托的极其到位,如果我是在场群众,我也会抱着收音机就去捐掉。

张一白的「相遇」6.5分, 跟在「前夜」后面有些不幸,缓慢的节奏和前段的明快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好在文本好、演员好。 任素汐和张译经住了几乎全程摄像机怼在脸上的演技大考验。 任素汐大家都在夸我就不多说了,张译几乎没有台词但表演细节之丰富也同样令人赞叹。 「相遇」的文本可以说是7段中最突出的,远远盖过了张一白匮乏的镜头语言。 张嘉译的问名字,张译的摘口罩突然被停车打断,任素汐和张译在人群中被冲散,都点穴一般的把控着观众情绪,任谁都很难不着急、不感动。 「相遇」也是唯一一个在剧情上和其后章节产生了呼应的。 不过实话实说,「相遇」的好实在和张一白没太大关系,换成其他6位导演中的任意一位拿到这个剧本,恐怕都能拍的更好,尤其是宁浩、管虎、文牧野。 「相遇」的镜头语言太过寡淡,完全就像白开水,最终呈现电影感稀缺。

徐峥的「夺冠」7分, 终于摆脱了他自导自演作品对于中年男人的危机迷恋,转而用孩童视角去呈现了一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整体而言,「夺冠」可爱、轻巧、讨人喜欢。 短片所呈现的不只是女排三连冠这一个时代印记,还有那一整个弄堂凑在一台电视机前的共同回忆,符号满溢,处处透着一种专属于怀旧的浪漫。 弄堂里那一张张脸也是鲜活的,七嘴八舌之间,哪怕只是一句有代表性台词,都能立起一个有趣又生动的形象。 小男主无意间成为天线超人的设计,也是充满了童趣和漫画感,堪称整段最大华彩。 简单来说,「夺冠」是一段由接连不断的灵光所串联起的故事。

薛晓路的「回归」6分, 整段最大的优点就是任达华和惠英红这对角色写的好,薛晓路是懂得塑造人物的,比如让演员们一说方言,形象就轻而易举登时就生动了。 然而薛晓路的导演水准还是有待提高,想法到了,拍出来的效果却不好。比如杜江在空白12秒的噩梦幻觉,明显是为了将当时人物内心的紧张感外化,却因为处理的过于突兀,反倒会让观众觉得出戏。 「回归」一段那个vlog式的片头也让人不明所以,惠英红和任达华糟糕的年轻特效,即便再模糊也充满恐怖片质感。

宁浩的「北京你好」8分, 可以说是最令我有代入感的一段,这一段平民故事,充满着平民感动。 一个loser老爹的自我实现,体现着宁浩一直以来对中年完蛋老男人的执念。 一出出囧事背后,每一句台词细品,都是未必完美但的确真实的一颗热心。 这也是带给我最强烈国家自豪感的一个段落,虽然它并未歌颂什么伟大,但葛优那双红鞋子实实在在的穿到了我的心里。 而且整段的视与听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设计目的清晰而且奏效,没有打空,没有敷衍,这就是能力体现。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5分, 着实没想到陈凯歌的老毛病在短片里也能犯,前好后垮,我以为「赵氏孤儿」、「梅兰芳」就是最夸张的表现了。 本来一个全片最具文学性的故事,在后半段秒变主旋律错误拍法范本,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拍出来的。 影片前半段所有的感情、信息都是借助电影语言在阐述,顽劣少年的感化与改过自然顺畅,调度多有妙笔。 但是自旁白响起的一刻,所有的好都化为了泡影,主旨表达、叙事推进竟开始全部依靠旁白。两名少年的改变明显要归功于田壮壮,却要强行联系上飞船着陆,实在无法让人信服。 如果说生硬的故事转折还只是牵强,那抬航天员一段就是彻头彻尾的狗血,浓烈的命题作文感让人感觉到了创作者自己并不理解这种感情,结果就拍成了假模假式的笑话。 「白昼流星」结尾还整出了爷爷倒在沙漠之上的桥段,明显是害怕狗血撒的不够均匀,此刻我只想看这部短片快点结束。 讲真,还好陈凯歌没有攒底,不然影片的整体评价都可能下降。

文牧野的「护航」7分, 文牧野作为初出茅庐的新导演,和这么多老前辈同台,竟毫不怯场。 「护航」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帅”,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短小精悍”。 短片的体量显然撑不起一个情绪复杂的故事,于是文牧野巧妙的运用插叙聚焦在“我如何成为了如今的我”。 「护航」整段把极其有限的时间利用到了极致,没有一秒废戏,只能说是难为剪辑师了。 你能感觉到文牧野把片中每个人都是拍的那么利落,每一个动作仿佛是带着风的。哦,应该说雷佳音除外,他简直不要太逗,期待他与文牧野的再合作。 而且「护航」是7段中最让我想看它扩展成长片的一个,宋佳所面对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很出彩,让人想看他们有更多互动。 「护航」作为7段情绪起伏波动各有不同故事的结尾,在维持了观众高兴奋感的同时,又不会过于沉重,就像是健身结束后的有氧。 「护航」最后用两段阅兵实况,巧妙的与影片整体的结尾一段真实映像回顾无缝衔接,更是做到了让人丝毫不觉得突兀。

70周年,7部短片,呈现7个骄傲时刻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 讲真,今后的主旋律影片,要是拍不到「我和我的祖国」的平均水准,也就不用再拍了!

 短评

陈凯歌凭一己之力把宁浩拉上去的一星又还回去了。

7分钟前
  • 陈妙尝
  • 还行

《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导演各执一环、按年代事件串接,虽风格各异但共成一色,十分特别。与前几个故事或昂扬或细腻或幽默不同,由陈凯歌执导、第六个亮相的《白昼流星》则大气、温暖。“李叔”于荒漠戈壁的坚守,沃德乐兄弟的迷途知返,都在陈凯歌娴熟老练的转切对接、铺垫推进中,化作沁心的感动。而故事的暖又与雄浑壮美的画面相映衬,佐证了陈凯歌的把控功力。

9分钟前
  • 昆仑有人衣青衣
  • 推荐

《北京你好》最佳。宁浩竟然能把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的赛事拍得那么接地气,而且笑中带泪。以一张奥运会门票为线索,巧妙串起2008年另一件事。表面上是喜剧,内核其实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前夜》次之。当他们以为没有人理他们的时候,结果所有人都尽了绵薄之力,从烟斗到勺子,从铁锤到长命锁,瞬间泪崩。《夺冠》和《北京你好》类似,都是透过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大时代大事件,主角不是伟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最能让人共鸣。《白昼流星》借助航天探讨贫富差距。这个年代人类已经能进入太空,也有的人还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扶贫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和思想的扶贫。白昼流星不是流星,也不是宇宙飞船,而是那些带领他人前行的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又或者是让小孩见识到世界广阔的老者。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任务型电影拍成这样可以了,难得的大时代下看到一点小人性,徐峥(居然)最佳,宁浩第二,其他正常发挥,凯歌老师…emmmmm儿子特写拍太多了哈

1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管虎5.5分,败笔很多,用倒计时的字幕和黄渤的大量旁白解说加剧了匆忙叙事的流水账感,这个短片还用了最多的明星客串,分散焦点,增加琐碎感。张一白6.5分,故事太简单,完全是靠任素汐的大段独白撑着,任的演技可谓信手拈来。徐峥7.5分,七部中的最佳,最生活气息,最显时代感,最轻松愉快。唯一值得商榷的是寻常弄堂里怎么会抛出那么大一面国旗。薛晓路7分,“一秒都不能少”这个点切得特别好,唯一的不足是任达华的角色设定太刻意,他的那条线也很牵强。宁浩5分,用“奥运”这个命题作文生造的“一件小事”,葛大爷再能演再可乐也遮不住这个故事的空洞。陈凯歌4.5分,把一大一小毫无关联的两件事硬凑到了一起,符合陈一贯的不着调风格。唯一值得夸的是它把故事放在了边陲。文牧野7分,年轻导演拍出了锐气。【南海万达】

18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我永远喜欢冬冬!

1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1,剧本稀烂导演喝醉了,但演员都特别在线,故事原型太棒,以致看预告我就哭傻了。2,任素汐的感觉一直狠好,张嘉译真帅啊啊啊啊。切尔诺贝利在前,一喷水就没忍住一句shit。3,男孩太可爱了,相互最棒了。重逢那波没排球就大败笔,现在参半。4,数秒对钟都还好,结果换帽徽那块没绷住又尿了。5,葛大爷的故事太空啦,硬尬,转折也是,像春晚小品。亮点也有,倒数时葛大爷右边的女生脸上是彩虹旗🌈,宁浩呐。6,要是田导没倒地的话,个人会挺爱这个故事的。陈导的儿子真的可以。7,最顺的一个,雷佳音没说的那句应该是“你天天开飞机,我天天打飞机”吧,哈哈哈哈哈。

21分钟前
  • Ston3s
  • 还行

三星都给徐峥这段。基本就是卡萨布兰卡+繁花,唯一缺陷是冬冬长大后怎么就变成了吴京而不是胡歌。宁浩这段分寸全靠葛优掌控。管虎这是被罚再拍一次旗帜么?张一白浪费了好题材,本可以是柳云龙风筝蒙冤硬挺情节,但演员没有驾驭好,给弄成了话剧。文牧野最大亮点是雷佳音的荤段子。陈凯歌就又是虚头巴脑的玩意。薛晓璐零蛋。

25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几个人一起看,前面排名无所谓,最差大家都很一致——白昼流星 因此扣了一星

28分钟前
  • _
  • 推荐

第三段那个小男孩太棒了

30分钟前
  • Marquez
  • 力荐

7场“最后一分钟营救”,比的就是怎么去做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7部评分及个人喜好排序:管虎(4)>徐铮(4)>宁浩(3)>张一白(3)>薛晓璐(2)>文牧野(2)>陈凯歌(1,或者X)。管虎开场调子定的太高后面真的不太好追……要数管虎那段最讲究,细节、方言等等都不错(王千源逆人潮而出的那个长运动镜头相当打动人)。徐铮再次搞了一个父子之家的故事,视听和调度还都蛮有想法(这段其实相当值得分析)。宁浩那段可信度实在打折扣,否则可能还会更好。张一白虽然有两段极为精彩的电影化调度(两人在公车里坐下后车外环境,以及cue[青春之歌]的人潮),但无奈整体温吞且群演实在是有点呵呵。其余几部,薛晓璐拍得比较散乱(其实和第一段可以形成复调啊!),文牧野拍得油腻,至于凯爷,真的不知道编这么个故事要干什么……

3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旗杆上升起的不是一块红布,报纸上登载的不是一个名字,电视外错过了情窦,鸟巢里交换了运气。秒针精确了百年的等待,流星划破了回乡的急迫。女排夺冠终结了我最短的暗恋,核弹爆破公开了你最长的沉默。奥运开幕兑换了我最大的运气,香港回归校准了你最久的思念。每个历史瞬间,都有回忆我们自己记得。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才是主旋律电影正确的打开方式啊,没有一味强调家国情怀,几乎都是以普通人,小人物视角去切入,共鸣感和好看程度一下就上来了。戏剧化夸张也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会有“假大空”之感。而且比较难得的是,虽然风格各异,作为故事合集却都维持在了水准之上,最喜欢的是徐峥导演的《夺冠》,明快又充满童趣。

4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这样的电影注定是要带着餐巾纸去的,真的后悔自己是一个00后,感觉大事发生的时候要么自己还不在,要么就是太小了,心境不成熟。还好在我即将步入成年后,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他深深地教会了我,永远与祖国荣辱同在,远比教科书更加深刻而有力的教法,让我急切的期待着有一天能对前辈说:幸不辱命!

47分钟前
  • 禾子戈兀
  • 力荐

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小伙子想对女孩表达爱意,有太多的甜言蜜语可讲,而七个小伙儿一拥而上同时表白,除了“爱爱爱”就听不到别的声音了,慷慨激昂又空洞苍白。

48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我以前是不怎么感冒献礼片的,这次因为朱一龙的缘故关注了我和我的祖国,才发现我比自己想象中更爱这个国家。这部献礼片的意义,是串联,是纪念,是传承,非常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51分钟前
  • 糖小包
  • 力荐

谁能想到呢?这可能是国庆档最好看的一部。从片头王菲主题曲开始就被渲染,看之前有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但当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切口开始讲述后,就会忘掉主旋律的影子,进入这些故事。2个半小时不嫌长,7个故事亲身经历后面4个,喜欢程度按:徐峥的《夺冠》>宁浩的《北京你好》>张一白的《相遇》>管虎的《前夜》>文牧野的《护航》>陈凯歌的《白昼流星》>薛晓璐的《回归》。爬上房顶的求助张罗、陈旧的《青春之歌》、屋顶上的天线超人、一秒也不能等的东方之珠、萨马兰奇送的奥运门票、回乡的人和没能实现的飞行…每一个无名的“我”都是历史书里看不到的,有笑有泪,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生活。

5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宁浩是最好的,葛大爷是完美的。

1小时前
  • 悠三岁
  • 推荐

徐峥胜出。陈凯歌是作为总导演自告奋勇地拿了最烂的那个本子吗?

1小时前
  • 麻绳
  • 还行

最喜欢女排那个故事,小演员太可爱了。 优叔一出现感觉过年了。

1小时前
  • 米米路亚0815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