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猎手

剧情片美国2014

主演:史蒂夫·卡瑞尔,查宁·塔图姆,马克·鲁弗洛,西耶娜·米勒,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导演:贝尼特·米勒

 剧照

狐狸猎手 剧照 NO.1狐狸猎手 剧照 NO.2狐狸猎手 剧照 NO.3狐狸猎手 剧照 NO.4狐狸猎手 剧照 NO.5狐狸猎手 剧照 NO.6狐狸猎手 剧照 NO.13狐狸猎手 剧照 NO.14狐狸猎手 剧照 NO.15狐狸猎手 剧照 NO.16狐狸猎手 剧照 NO.17狐狸猎手 剧照 NO.18狐狸猎手 剧照 NO.19狐狸猎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马克(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 饰)是一名职业摔跤手,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他也曾有过辉煌的胜利,然而,如今,一切光芒都已经散去,他不过只一个碌碌无为的无名小卒。马克的哥哥大卫(马克·鲁法洛 Mark Ruffalo 饰)也是一名摔跤手,兄弟两人彼此之间 关系十分要好,可是,马克明白,大卫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而自己却只有摔跤。  某日,马克意外受到了一位名为约翰(史蒂夫·卡瑞尔 Steve Carell 饰)的神秘富商的邀请,希望马克能够成为他所组建的摔跤队中的一员,在约翰的摔跤队中,马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深受约翰重用的他成为了约翰唯一的朋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大卫也加入了摔跤队后,一切都开始改变。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这是典型属于Miller的电影

这不是典型的奥斯卡电影,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希望、温暖甚至任何的美好可言,绝对不符合学院的审美,如果有人说他是奥斯卡的应试题,那么这个应试题或许只能打20分,没办法,他跑题了。
在看到这部电影前,我曾经听说过无数的评价,甚至几乎知道了主要剧情的发展,从人物剖析到镜头的解剖,也看过各种各样的影评,从美国梦,到有钱人的空虚寂寞,甚至到神经病的精神世界。
可是当看到这部电影后我才发现,所有的剖析和解构在镜头面前不值一提,Bennett Miller在年轻导演当中可以说是最不会让人失望的之一,从Capote到Moneyball再到Foxcatcher,甚至包括一战成名的The Cruise,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风格用无比冷静和毫不渲染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始终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冷静的记录,却不给予主观的描述,让不同的观众感受不同的体会,既不不讨好任何人,也不故作姿态以示清高。

在电影一开始筹备的时候,人们听说这个故事讲得是John枪杀David的时候,只怕没有人想到故事的切入点竟然是Mark,可是故事的发展是这么的理所当然,想要成就梦想,拥有热血的Mark遇到希望给美国带来希望的家族继承人John,他们的目标似乎都很伟大,但事实是,他们一开始想做的不过是希望摆脱……
一个是要摆脱冠军哥哥,他希望不受哥哥的阴影,却从各方面离不开他,一个希望不受母亲的阴影,却害怕并且依赖她,这个时候无关于金钱、权利或者任何身份地位,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摆脱不了人性中本能的阴暗面。

故事的开始和发展有无数的影评以及剧情介绍给予了说明,说的再多也不及自己看的那一场,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谈谈这一方面,不得不说Miller真的是一个非常对我口味的导演,曳然而止的台词和镜头,各种景深的切换,少许的动作和神态,不需要通过激烈的画面、昂扬的台词或者大片的长镜头,就能让你从中各有体味。

故事开始的演讲,运动员不善言辞却无比真诚的演说,毫无兴趣的学生,本来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落寞冠军的描写,却在拿钱的那一刻才知道,原来对方请的是David,Mark在财务人员的质疑中想要证明自己,却只得到了对方的沉默,这个时候便知道,Mark生活的困境,或许并不仅仅只有金钱,更多的是被忽视的想法,或许每个普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个比你更好,更出色的人始终在你的身边,尽管你已经做到了很好,但是到最后却悲哀地发现人家看到的还是另一个人。
可惜这样的问题,另一个人却很难发现,因为他太成功,太耀眼也太理所当然,所以他感受不到你的难堪,因此在之后的那场摔跤里面,我们看到了兄长的温柔教导和弟弟的困苦反击。

当然,我并不是说哥哥不好,相反,在这部电影里面,哥哥是最好的那个,成功的运动员,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功成名就家庭美满。他关心自己的弟弟,无数次给予纵容和拥抱,在弟弟最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为了妻子儿女的生活不愿意接受富豪的条件,却为了弟弟陷入了这场深渊,最后甚至为了弟弟得到资助而继续留在了他不喜欢的人身边继续为他工作。

这样的人,谁能不喜欢?不,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特别是对于John这样的人来说,David太明亮,太耀眼,他一切的幸福都像嘲讽,深深刺痛了John的心。
这让我想起了John两次见到David家庭的场景,David的妻子Nancy没有上前,也没有对富豪的任何掐媚,还是微笑着摆了摆手,说了声你好,可是她笑的那样美丽,无比幸福的笑容是对John最大的讽刺。
他们的生活明明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不像du pont家族那样影响了美国或者世界,他们也不像John那样有无比伟大的梦想,不过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玩耍,在床上和草地里面打滚,不修边幅,甚至身上沾满了落叶,可是他们是那样的开心和幸福。
而John,他拥有巨大的财富、权利,生来就高人一等,可以凌驾于无数人之上,可是却得不到这一切,他得不到母亲的肯定,唯一的朋友是母亲花钱买的,他养着的运动员们不听他的,他的成就比起父辈还差的太远,他看似拥有一切,内心却无比渴望认同……
于是他要创建他的美国梦,尽管说到底,那不过是他给自己的理由,实际上不过是想要通过媒体,通过镜头,甚至通过所谓的训练和冠军告诉全世界,你们看,我成功了。

所以一切都不过是他的工具,无论是摔跤队伍、冠军或者是纪录片还有哪些娱乐赛事,包括Mark在内,而这,正是Mark和John的失衡之处,作为一个拥有着梦想和热血的青年,他被John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并且坚信着这是正确的,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从一开始邀请哥哥加入的时候他就是无比真诚地相信着John,而当John带给他功成名就的喜悦,带给他一个不在哥哥阴影下的冠军后,他就像John希望的那样,把他当成了教练、兄长甚至父亲,他尊敬和崇拜他,甚至不能忍受兄嫂对John的“怠慢”,这是Mark和John的蜜月期,他们有着一样的目标,尽管初衷并不相同。
Mark希望成为John希望他成为的人,以为这样就能成为John的朋友,得到John的认同,站在他的身边,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他忘了,John唯一的朋友是他的母亲买给他的,在Mark的眼里,这不是朋友,而不过是一个工具,他用来证明和炫耀的工具,所以在世界杯夺取冠军之后,他带着Mark出席各种各样的场合,他让Mark带上金牌,用于展示。
而渐渐地,当运动员们达不到他的期望的时候,他终究露出了原型,而结果就是给Mark的一个耳光,这个耳光打散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关系,更多的是Mark对John的信任以及依赖。

John终于找来了David,通过对David家庭的许诺利用了David对弟弟的关心,可是David的到来换来的是Mark对John更深的失望和对哥哥的嫉妒和怨恨,那天晚上,David去找Mark,作为哥哥的直觉他知道弟弟的不快乐,却得到了弟弟的怨怼,David两次对Mark的提问,第二次甚至比第一次更加温柔,但是结果依然是沉默地抵抗,那一刻,哥哥默默选择了离开,我相信,这时候的他是无比的失望的。

故事在这里本来应该是进入高潮,三个男主的到齐,冲突矛盾加剧,换任何一个导演,或许故事都要开始进入一个高节奏的状态,可是Miller不是别人,所以他依然用他那个波澜不惊的视角,记录着故事的发展,如同生活一样,不需要刻意地高潮,只是将他滑向在多年前就已经注定的那个深渊。

David的到来让中心有了真正懂得教导的教练,也让训练场恢复了生机,可这不是Mark想要的,因为他这么久以来想要逃避的生活又回来了,再经历了失望和背叛后他回到了远点,因此Mark失望,生气,甚至自暴自弃,他用沉默对抗者所有人,无论是David还是John,那这是不是John所期望的么,或许有一个场景证明了一切。
当John的母亲,那个养了无数名马的女人前来的时候,John当了短短数分钟的教练,直到母亲的离开。
母亲训练动物,而他训练人,他在之前的聚会中贬低母亲的动物,说到底,不过是想证明他要胜母亲一筹,可是偏偏,他早已失去了真正的掌控权。

接下来的选拔赛,David终于还是赢回了他的弟弟,在两个沉重的耳光和一个拥抱以及Mark无声的哭泣中,年少的弟弟回到了兄长的怀抱,那个曾经带走弟弟的人成了罪魁祸首,David需要让他远离他,不让他打扰Mark的训练,始终保护他,站在他的身边,而John,在他发现自己的失败后,又经历了另一个打击,那个一直压制他,让他一直想要超越的女人离开了,她的去世让他失去了这个世界最后的家人,而他甚至连朋友都没有。
他放走了母亲所有的马,想要摆脱母亲的困扰,留下David,开始拍摄纪录片,所谓美国的梦想,到这个时候终于昭然若揭,那不过是他的梦想和野心,他想要证明自己能成为别人的导师,能掌控别人的生活。
偏偏这个时候,Mark离开了,David留下的条件却是让John答应Mark的离开并不停的资助他,John表现地很冷漠,仿佛只要David留下就可以,但当Mark离开后,镜头给到的,却是站在窗口独自凝望的John。
那是John用来证明成功的展览品,可是John差点毁掉它,而最终,这个人在离开他后踏上了征程。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John的那部纪录片,富豪在镜头前款款而谈,谈自己作为教练、兄长甚至是父亲是如何成功,而运动员一脸地无奈,笨拙地想要说真话,却在摄影师的要求下演戏,他们终究不是一样的人,一个默默地工作甚至愿意为此而妥协,一个只想证明自己,于是尽力表演。
最后,当John看着电视屏幕里的纪录片,看着镜头里的他还有两兄弟,嫉妒和愤恨最终压垮了他,让他射出了那三枪。
雪地里的David艰难地爬行,只为了离家人更近一点,而John冷酷地离开,完全不觉得自己刚刚杀人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
故事最后的最后,Mark在一片USA的呼喊声中上场,却再也不是那个相信梦想的年轻人,失去哥哥庇佑的孩子剃光了自己的头发,独立承担起了一切。
而他的兄长,死在富豪的抢下,富豪被判决为精神病,最终死于牢笼。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个故事中看出什么,或者枯燥,或者悲伤,或者残忍,亦或是人性,而这正是Miller的故事,他用他独特的切入点去讲述这一切,至于你们看到了什么,那与他无关。


以下是花絮时间
1、兄弟两个人的演员Mark Ruffalo和Channing Tatum为了这部电影在拍摄前练习了七个月的摔跤,拍摄期间他们还继续训练,因为训练太苦最后哭成一团。
2、Mark Ruffalo的戏份本来要大的多,结果在拍摄前的最后一次剧本修改和拍摄完成后的剪辑中分别删除了一次。
3、剧中哥哥打弟弟的耳光的那一出戏,由于失误,Mark Ruffalo打穿了Channing Tatum的耳膜。
4、这是Channing和Steve Crell的第一次冲奥,Miller和Ruffalo的第三次冲奥。
5、Miller到现在为止只拍了四部电影,其中Capote在奥斯卡获得了四项提名并得到了奥斯卡影帝,Moneyball获得了六项提名,Foxcatcher目前形势不如前两部乐观。
6、Channing的角色是第一个确定的。
7、现实生活中,David的妻子在David去世后创建了又一个狐狸猎手,用来继续摔跤事业,直到2005年。
8、现实的Mark在后来成为了大学教练,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小孩。
9、David是在Mark离开八年后被杀的。

 2 ) 猿类和它的饲主

一部从剧本到导演、演绎都完美契合、毫无差池的作品。这个故事在不动声色间,做到了层层铺垫、滴水不漏,人物关系的建立、嫌隙、崩溃,流露得波澜不惊而又触目惊心。惊心到哪种程度呢,我在看了原型故事和大量幕后介绍之后,仍然被诸多镜头和整体氛围吓得不轻。
最让我胆寒的,即是它反映了一种类似于猿类和主人的角色关系,一种献媚和被讨好、被动和控制、反扑和被袭击的关系。
这种关系反映于Mark和John du Pont以及John du Pont和他的母亲之间,又突出反映于两组镜头:
染了头发也染上毒瘾的Mark彻底沦为John du Pont的私人收藏品,他半夜趴在地上陪他训练,甚至于给他刮胡子,蹲在他面前问他还好吗。查宁塔图姆贡献了一次非常有特色的表演,很有原始感的肢体动作里,无处不显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特别是他蹲在John du Pont面前,假意进攻一下又拍打Du Pont的膝盖的动作,活脱脱一只猩猩。
而John du Pont在母亲来训练场地旁观时,为了表现自己的教练地位,装模作样地指导队员,甚至拿出杀手锏,趴在地上让队员扳开他。这组动作于观众看来是尴尬的,因为都知道John du Pont是个没有真本事的假招子,他的这些动作在观众眼里和杂耍无异;而在他母亲眼里,痴迷这些“恶心”的运动的儿子也和小丑无异。
John du Pont用欲望、野心、认可来饲养Mark,而John du Pont要在母亲那里百般表现寻求承认,他有着畸形的自卑和满足感,一方面因母亲而内心脆弱,一方面又用手上的权力吸引更多的“收藏品”。
但是Mark还跟别人串通伪造John du Pont的摔跤胜利,表明Mark对John du Pont的外强中干也是多少清楚的,这从John du Pont给了他一巴掌之后,他备受屈辱又立马翻脸的状态也可以看出。
“你有什么资格侮辱我?你有什么本事侮辱我?”一开始的导师和学徒的状态早已被肆流的私欲淹没,面具被撕破,礼物和奖品也一起消失,他剃掉金发,如同撕掉Du Pont烙在他身上的所属标记,猿类立刻攻击主人。
这是John du Pont并没有估算到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这些运动员当成人看待,只是他的玩物、金牌奖章,随时能陪他进行摔跤游戏的宠物。而他没有摔跤上的真本事,就永远赢得不了这些运动员长久而真正的尊重。
所以Dave才如此勉强地挤出唯一一句赞美。Dave非常清醒,他出于真心帮助弟弟,把摔跤当成职业,把和John du Pont的合作当做生意,他还有美满的家庭。这一切都让John du Pont无法收买他。意识到诱惑无用,John du Pont又一次试图摆出尊贵者的架势,讲几句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唬人话,可话还没出口他已经吓退场,面前这个人完全不似Mark一样心智不全,称呼他John而不是Du Pont先生。
John du Pont濒临崩溃到能听见嘎吱声的心理在观看录像带时到达临界点,他一个人对着镜头夸夸其谈,好似对着母亲不断重复自己的丰功伟绩。在他的认识里,要么是人们臣服于他脚前,要么是他母亲,鄙夷地不拿正眼看他。
“你有什么问题吗?”开枪时这一句暴露了他的失衡,这个不尊重他、拒绝他抛出来的绳子,胆敢直视而非仰视,胆敢不蹲在他面前示好的人,只有狠狠打上几枪才能泄愤。
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这个阴鸷变态的有钱怪物,以整部电影之灵魂的地位,成为一半惊悚的来源。而米勒的构想里,一个纨绔子带着一帮摔跤运动员征战奥运会,那是一个疯狂的情形。他的构想十足十地呈现了,这个疯狂、怪诞而诡异的画面里,被挥舞的鞭子驱赶的一群群猩猩,绕着杜邦家族的野地,和那名贵的马群一起来回奔跑。

 3 ) 权势的豢养——评《狐狸猎手》

《狐狸猎手》出自《点球成金》的导演贝尼特·米勒之手,但比《点球成金》所揭露的体育行业内部的腐败与黑暗更进了一步,影射了美国整个社会体制的桎梏与亘古不变的人性困境与交际法则。这部电影出现得非常及时,抨击力道非常精准,直指当下这个拜金时代的软肋,它拥有比它表面所表现的体育励志片更深刻、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从几个出身不同阶级的人之间微妙的矛盾、控制、嫉妒与争斗,乃至最后的仇恨爆发和谋杀,逐渐延伸扩大到不同社会阶级间整体性的战役和较量、反抗与征服,细致表现了穷富阶层所各自具有的生活困境与迷惑,生活的永恒动荡与人心深层次无法排遣的孤独。
 
这部电影通过三名男主角间云谲波诡的人性角力,渐渐向我们揭开了社会现实的冰山一角:在已完成分离和角色固化的阶级社会,想僭越和沟通难比登天,大家都是被各自的阶级出身所钉死的蝴蝶,只能维持各自僵化和沉闷的标本生活;而我们试图触摸彼此,赢得信任却多么难,它太难建立却可以轻易崩溃;不一样的生活里有着一样的孤独处境,挫败感和残缺感总和成功的生活表面如影随形,很多人用很多方法解决它,可没有人能摆脱它。


一切都是用钱买来的
 
 
我不能说拥有巨额财富是一种不幸,毕竟大家都想拥有它,权势与财富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绝大部分的难题,规避掉人生很多常规困难;就像本片的主人公杜邦一样——约翰·杜邦就是美国最古老的财阀家族杜邦集团的继承人(我听译过整部电影,因为目前该片的正式中文版还未出现,所以在这篇影评中我会对电影多做一些背景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领会整部电影的构意,电影辐射的信息是非常系统和丰富的,它的结构精致繁复也在于此)——你也许听闻过这个家族的名声,这个真实存在的家族延续了200多年的长盛不衰(相对于美国很多富豪家族的过早崩塌和灭寂),发家于火药和化学工业,涉足多个领域,并至今在世界各地乃至中国拥有它的庞大集团;但财富过于庞拥却导致额外的问题和人生困境,堵塞人自我独立的自信和奋斗自由,这就是约翰·杜邦所遭遇到的,一出生就拥有一切的他无须奋斗,想得到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购买,杜邦在豪奢的象牙塔尖里惟一的儿时伙伴,是母亲掏16年的钱雇佣做他朋友的人;没有来自母亲正面亲切的鼓励,他始终艰难索求着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优渥生活的腐蚀使他有心无力、徒有其表,经常半途而废。他试图在父辈的猎场上豢养自己的猎犬,追逐自己的猎物,却身心一直矛盾空虚,步伐虚弱迷茫;渐渐猎物跑远,杜邦被自己一手建立的猎狐游戏击溃,他最终亲手杀死了自己豢养的宠物,断送了自我的前途。
 
杜邦拥有历史悠久的豪宅、庄园,庞大的政治势力(杜邦家族参与到了美国的军火生产和交易中并染指政治,这在电影中不断出现的军人、军火测试和警察身影里可窥一二),财富和权势可以让他任意购买最好的世界摔跤运动员、整只竞赛团队,他甚至还能买下奥运会的冠军头衔;但这一切都没更有助于约翰·杜邦更加快乐和阳光。

“我第一次遇见他时,他的状态不是喝醉了酒,就是嗑过了药,吃喝得太多以至于快要吐出来了”,马克·舒尔茨回忆杜邦说,马克就是被杜邦买下的奥运摔跤冠军,也是本部电影的男一号,这部电影就是根据马克的回忆录而改编。
 
出身豪门望族、外表多才多艺、热衷体育事业的杜邦在马克的回忆录里有着颓靡而阴郁的脸;马克也坦白说曾经想用各种方法杀死杜邦——即使杜邦是马克的金主、贵人,赞助人和名誉教练。
 
回忆录里的寥寥数语揭示了他们之间真实残酷的关系,金钱和血腥交织的气味扑面而来,交易来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恨带领我们走向这个谜团。

追猎狐狸曾被视为美国贵族阶级的高贵游戏——这种游戏来源于欧洲贵族,在美国上流社会得以效仿和推崇,用来夸耀他们广阔的庄园和品种优良的马驹与猎犬,电影最开篇是一小段类似纪录片的黑白影像,人们兴致勃勃地骑马等待在猎场周围,一只体格健壮的狐狸被放逐。

在这段黑白影像里能看到杜邦母亲的身影,一个微笑的带帽女士骑在马上。她兴趣盎然,附身向身边尚且年幼的儿子耳语,但杜邦却在马上显得无所适从,他憎恶这个游戏。成年后的杜邦叛逃了这一世袭的贵族运动,象征他背叛了部分家族传统和纪律,他开始热衷摔跤运动。比起母亲热衷于收藏“名马”,杜邦更热衷于收藏“世界级摔跤手”,他不惜大价钱资助舒尔茨兄弟参加奥运会比赛,但体格矮小、精神涣散的他自己既不是优秀的摔跤运动员,也不是经验丰富的摔跤教练,他摔跤运动的理解只在表面,完全是随兴所至,没有运动员该有的持之以恒和吃苦耐劳,因此杜邦在自己热爱的游戏中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感,他始终无法进入,始终被排斥为局外人,这让他易怒又倍感自卑,他是被驱逐于游戏之外的游戏缔造者。一方面他居高临下,充满优越感;但另一方面他有嫉妒舒尔茨兄弟的成功和有所作为。杜邦对马克和大卫的宠爱与嫉妒在电影里表现得忽明忽暗,有时他非常喜爱他们,像带着儿子和宠物那样巡视庄园;但有时他又非常讨厌马克与大卫,试图讽刺和毁了他们。约翰运用足够的金钱去购买奥运奖杯,以便在母亲面前证明自己,其中一个细节就是他迫不及待地扔掉了母亲所有的赛马奖杯,换上自己的奖牌,以彰显自己的价值和存在。但有一个事实是杜邦一直逃避,也是他的母亲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的一切,都是他用金钱购买的;如果没有金钱和权势的帮助,他很难靠自己达成这些目标。“一切都是用钱买的”就像一句咒语被杜邦的母亲挂在嘴边,它阴魂不散地盘旋在杜邦头顶,成为杜邦无法摆脱的阴影和心理创伤。


相爱相杀——权势的豢养
 
 
马克本身是一个心性简单的年轻人,他在国家队里长年枯燥而清贫地训练,得了奥运金牌又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生活没有出路。杜邦突然的资助和邀请使马克看见了一线希望。这个际遇是对他们各自生活的一种互补和拯救,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选择了彼此,造成了随后的命运。杜邦在物质过分富裕的生活里丧失斗志和目标,而马克却一直保持着顶级运动员该有的争胜心和吃苦精神。但马克来到杜邦的庄园后,很快被杜邦腐朽纵欲的生活所侵蚀,他跟杜邦一起酗酒、吸毒,体重大增,懒散终日,斗志不再。

杜邦称自己为“金鹰”,众所周知,美国的符号就是鹰,所以杜邦的身影也与美国有了太多的重合与意指。他不仅是美国的富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国精英社会和上流阶层的代表。杜邦推崇美国梦和所谓的美国精神,但他自身却扭曲阴骘,象征了美国梦的虚伪与病变。同时杜邦对于母亲有着复杂而深厚的感情,一直渴望母亲的认可,但目光犀利的母亲总能直指杜邦虚荣与浮名之后的缺陷和虚弱,这使得杜邦无法自欺欺人。年迈的母亲是惟一凌驾于杜邦头顶的权威和裁判,她一直都判杜邦“无能”,这令杜邦总是倍感压抑和挫折,变得敏感易怒。上一秒他充满慈爱与宽容,下一秒却能阴暗锋利,随时准备用伤害他人来弥补自己的痛苦,流别人的血来止住自己的伤口。所以就本质来说,杜邦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缺少正常家庭温暖,非常自私和自恋的人,他所建立的游戏和头衔都是围绕他的虚荣心展开的,包括豢养马克和大卫,设立摔跤训练基底第一要务不是为了成就马克,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被权势豢养不见得是一件多幸福的事,因为权势之所以豢养你,头等目的在于让他自己开心。开心的时候逗你笑,不开心就摔死你,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马克很享受这份物质极大丰富的情谊,他从小没有父亲,对父爱和家人的渴望显而易见;杜邦起初给了他别墅和安逸的生活,也给了他象征性的尊重和关爱,但很快杜邦就开始嘲讽和羞辱强壮的马克,重新把马克边缘化,打回了底层和原阶级,这对马克是巨大的打击,他恍惚意识到与杜邦的关系很难逾越阶级与身份的鸿沟,不同阶层的人始终存在隔阂与歧视,这种坚固的屏障根深蒂固,很难从人的潜意识中拔出。而拥有权势的人总觉得自己高于他人,总倾向于摆弄他人,为所欲为。这种高姿态造成了杜邦的终身孤独,也造成了他始终无法碰触到生活温暖简单的爱与信任。
 
马克就是那只开心的时候被捧上天,失宠时被摔到地上的小宠物,被杜邦昵称为“儿子”、跟杜邦形影不离;又被杜邦怒骂为“一只不知感恩的大猩猩”,继而飞快踢出庄园核心集团。失宠后的马克只能躲藏在角落,伴君如伴虎,马克如梦初醒,恶习和讥讽摧毁了他,葬送了他的前途和意志,如果他不逃离,他会变成在这个狐狸猎场上,另一个废物。

如果说电影的上半段,伴随着马克在个人体育生涯上的黄金期和上升期,他一直得到杜邦的垂爱和厚遇,那后半段随着马克状态的下滑,风头不再,就是他遭受虐待和噩梦的开始。杜邦常常酗酒,并在半夜来叫马克起床去摔跤。这个黑夜里的镜头非常诡异,包含了很多没有说明的信息,画廊里只有他们两个人,马克被矮小的杜邦死死压在身下,回廊里充斥着两个男人疲惫的喘息声。
 
虽然马克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始终否认自己与杜邦发生过肉体上的关系;但导演却用这个镜头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马克遭受的侮辱,不仅是精神上的,显然也有肉体上。
 
对于顶级运动员马克来说,这种豢养让他付出了身心双重巨大的代价,有着难以启齿的羞辱。
 
有些时候,权势的豢养很难说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变相的灾难。它外表光鲜亮丽,充满诱惑,却内里空洞颓靡,充满腐败的气息,令人丧失斗志,尽失自我,只懂得追随和迎合权势的爱好与口味,沦为人形宠物,跟一匹赛马、一只猎狗、一件奢侈品的角色无异;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侮辱和冷遇,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伤害非常严重。马克离开杜邦的“狐狸猎手”庄园后沦为一些低端娱乐摔跤比赛的选手,风光不再。如果让他再一次选择,他是否后悔接受杜邦的资助呢?
 
“非常后悔。”马克在回忆录里说。
 
这部影片的摄影和剪辑都稳定简略,镜头凝滞感很强,似乎戴了灰蓝的滤镜,从形式上表现了死气沉沉、无法攻破的人心壁垒。Rob Simonsen创作的背景音乐简洁异常,你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它像一个隐藏的狙击手,总能准时出现,一声命中。摄影机在缓慢的推进中营造了阴沉压抑的气氛,这种压抑随时都会被打破,爆发与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马克的哥哥大卫也被杜邦收购,居家搬到庄园,他看到了颓靡而肥胖的弟弟。在最后一次参加奥运选拔赛上,马克的状态非常差,轻易丢掉了比赛,输了之后马克独自返回房间,为了弃赛,他竟然暴饮暴食了一大桌子的食物以增加体重。看到曾经优秀而勤奋的弟弟沦落到如此丧失斗志,大卫的痛心可想而知。他意识到弟弟来到这座华丽的庄园得到的并不仅是恩宠与庇护,更多的是沉沦与压抑,有危险的自毁倾向。但想让马克从狐狸猎场的脱身并不容易,大卫以同意放弃自己的参赛教练名号为代价,换取弟弟的自由和保障。

从狐狸猎场逃脱的马克不仅失去了健康的人生,也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在他离开的八年后,他的哥哥兼教练大卫被杜邦枪杀于狐狸猎场。杜邦称枪杀原因是“自己当时的心情很糟糕”,在电影里,我们看到,杜邦驾驶自己的林肯车,带着保镖冲到大卫的家门口,二话不说就打了大卫一枪,这一枪并没致命,杜邦冷静了下,又补了致命的两枪,“故意杀人”可谓非常清晰。

后人在分析这次枪杀原因时更多把它归结于杜邦的“嫉妒”。很难想象一个几乎拥有一切的超级富豪会“嫉妒”一个平常人的生活。大卫那里有他一直向往的自信和真正的成功。
 
在拿着枪支与警方对峙两天后,杜邦缴械投降,被判三十年监禁,之后杜邦死于狱中。三个人之间微妙而复杂又剑拔弩张的关系与谜团,就此落幕。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醒悟,生活纵有高低之分,却无明显优劣的区别。不论怎样的生活,都有它无法逃逸的困境和吸附,人们在其中束手就擒,无能为力;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看待物质与金钱的诱惑,看清楚所谓的幸运背后复杂的真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恨皆有原因。除却父母的爱,其余人的爱都是讲条件的,不是看上你的脸就是看上你的特长或才华,都不会是无条件无原因的;这样说虽然非常残酷,撕开了很多所谓浪漫与痴情的面纱,但它就是事实,是一条稳固的规律。互惠互利、各取所需是社会上人际交往铁的法则,也是很多感情交情延续的根本动因。相对于哥哥对杜邦的警惕,马克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幼稚得可笑,他太贪恋安乐窝,对别人抱有过分的幻想。猎人的诱饵和他的贪心令自己和哥哥深陷凶险的猎场和枪口之下,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过失。主子的喜怒随时更改,不知名的馈赠和幸运最危险,要学会小心识别。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裕是很多人的理想,但过于优渥的生活会令人丧失斗志,无法品尝辛苦与勤奋劳动所换来的甘甜和欢乐。不能全力以赴去奋斗和自食其力是种悲剧。杜邦在奢靡腐朽的一生中都无法感知自己的力量和尊严。极度的豪富跟极端的贫穷一样令人生畏,危险丛生。白手起家靠自己能力争取财富的人们,站得最稳固,看得见高处的风光,也知晓低处的暗味,是历练人生烈火冰封考验的真正强者,才能确保在人生的追猎场上一直幸存到最后(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4 ) 狐狸猎手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狐狸猎手》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的悲剧故事:杜邦集团继承人约翰·杜邦希望奥运金牌获得者马克·舒尔茨帮助杜邦地产组建一个团队参加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马克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希望借此走出德高望重的兄长戴夫的阴影。

在杜邦集团的光环下,马克越来越依赖他的“恩人”。起初一切顺利,然而杜邦善变的性情,错误的引导渐渐开始影响马克的训练。不久,杜邦的怪异和残忍就削弱了马克本已摇摇欲坠的自尊。同时,杜邦也将兴趣转移到了戴夫身上。在他的离间之下,三人终于走向了悲剧的深渊。[1]马克最终离开了自己一度认为是“导师”和“父亲”的杜邦。而八年后的某个冬天,杜邦当着戴夫妻子和杜邦保镖的面,开枪射击戴夫,三颗子弹结束了这位前奥运和世界冠军的生命。 杜邦随后被捕,后来被判三级谋杀,死于狱中,他终年72岁

《狐狸捕手》是一部意蕴丰厚的电影,超越了体育传记片的范畴。这或许会是米勒最好的点,也是最好的关于美国人、美国人生活和美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片。米勒在片中显示的娴熟、自信、游刃有余,令人敬佩。尽管主角是哀伤而动人的查宁·塔图姆

 5 ) Foxcatcher:有钱就任性的代价(8.5/10)

对摔跤这个奥运会项目基本一无所知,偶尔在奥运会上看到也是立马换台。没想到这部关于摔跤运动的电影拍得如此精致,伤感和深刻。《狐狸猎手》完全不像一般的体育电影一样简单和励志,而是借摔跤这个体育项目讲述了三个男人的孤独和苦闷,那是一种任何金钱,荣誉和地位都无法弥补的苦闷。

电影最后一幕,哥哥倒在血泊之中,亿万富豪被带上了警车,曾经是奥运摔跤金牌得主的弟弟最后只能参加低级的打斗联赛。漫天大雪中,喧嚣和灯光下,三个人的眼神都让人不忍直视。曾经在一起奋斗,为了美国奥运代表团的荣誉而拼尽全力,但在最后只能接受这样的结局。每个人的眼神或有不同,或惊诧,或傲慢,或绝望,但共同的是,三个人的眼神中都有着无比荒凉的孤寂。

电影并没有具体解释造成三个男人最后悲剧命运的原因,也许本身就没有任何原因,世界就是这样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和性格本身决定了悲剧的发生不可避免。电影不紧不慢地交待环境,铺陈背景,自始至终营造着压抑的气氛。摄影基本使用蓝灰格调(没有浪漫的气氛,只有现实的粗粝),音乐压制着情感的迸发(就算拿了世界锦标赛金牌也只是用了现场声,没有任何激昂音乐背景)。很多镜头就如纪录片一般地不动声色,不加修饰(比如开场哥哥和弟弟摔跤训练的长镜头,又如哥哥在摄像机镜头前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演戏声称亿万富豪是自己的导师),但又有些镜头在用光和取角度上精心雕琢(比如亿万富豪很多个侧面特写,雕像般的精致),这些都显示了导演对电影气氛和表达情绪的丰富变化和良好控制。在舒缓的节奏中,却处处隐藏着爆发的危机。

导演Bennett Miller在之前的体育电影《Moneyball》中就已经显示出了出色的叙事能力和气氛营造功力。Moneyball中Brad Pitt饰演的棒球经理人坚持己见用心良苦却不为人理解,而《狐狸猎手》中光亮的奥运台下面也尽是酸楚和挣扎。史蒂夫·卡瑞尔,查宁·塔图姆和马克·鲁弗洛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敬业非凡(据说他们练了很长时间的摔跤),特别是Carell,几乎是举手投足间,每一句台词中,都显示出一个亿万富豪的傲慢和空虚。他每时每刻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他的巨大家族财富既可以让他随心所欲,却又让他背负了巨大的负担。他说, I only have one friend in my childhood, and later I know my mother pays him to be my friend.

我体验不到有钱人的这种悲伤,但我想,还是比穷人开心多了吧。影片开始,弟弟只能天天吃方便面度日,偶然去中小学讲讲自己的昔日奥运辉煌拿个20块劳务费什么的,哥哥也是在日渐衰败的学校摔跤队混日子。直到两人被亿万富豪雇佣,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但在影片最后,哥哥和弟弟坚持了自尊,结果又如何呢?哥哥命丧黄泉,弟弟虎落平阳。可惜,穷人除了自尊之外,几乎什么也没了,如果坚持了自尊,可能失去的是一切。。。

《狐狸猎手》用不动声色的笔调讲述了一个特殊的悲剧,但这种悲剧的构成元素又可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这正是电影的深刻之处。

 6 ) 对人物关系的一点理解

来讲一下片中的人物关系。有剧透。
首先是杜邦母子,片中没有交待清楚为什么JOHN 的母亲会对他如此冷漠疏离和无情,以及对他的不信任,以至于要用钱来收买小时候JOHN的友情。在这种关系里,母亲越是不认可他,他就越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认可和支持。他利用他的财富和资源,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几乎一切东西,包括他后来对摔跤运动的支助。
舒尔茨兄弟的关系,MARK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他是跟哥哥DAVE一起长大的,DAVE对他来说亦兄亦父,DAVE是个伟大的摔跤手,MARK在哥哥的调教下,也成为一个伟大的摔跤手,但他总是感觉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他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哥哥,这让他变得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依赖他哥哥(所以他知道他哥哥加入其他组织后会感到愤怒),也让他自卑。
就是在两人这样的生活成长背景影响下,两人几乎可以说一拍即合:他们各取所需,JOHN想摔跤手能为他摘得金牌,希望能获得母亲的认可,也需要和别人建立关系,需要被人需要,想被他的摔跤手们当成哥哥、父亲、导师和领队;MARK想脱离和哥哥的关系,利用JOHN提供的资源打下自己的一片天空(殊不知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自卑和依赖的话,这样也只是从一个囚笼来到另一个囚笼),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就。过程中JOHN带他接触到许多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让他长见识、开眼界,在这样的关系里JOHN成为了MARK的另一个父亲和哥哥。
直到JOHN的母亲再一次打击他,认为他所为之努力的东西很LOW,根本就不认可他,随后当他发现摔跤手们不在训练营训练,而是听MARK的话在屋子里休息看纪录片,他情绪终于爆发,打了MARK一巴掌,骂他为不知感恩的猿类,还说不惜任何代价都要请到他哥哥DAVE来训练营。MARK从此崩溃,他的伯乐以这种态度这种姿势来表明他哥哥比他好,他也从此远离JOHN,变得颓废,与冠军距离越来越远。
JOHN和MARK的关系破裂,和DAVE的关系勉强维持,DAVE带着MARK要求要他留在基地就必须保证MARK的资金支持,可怜的MARK又一次活在DAVE的羽翼保护下,像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小孩一样,没有尊严,受人鄙视。
DAVE有亲密的爱人和小孩,他们相亲相爱,是个牢不可破的整体,他们的家庭气氛两次和JOHN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JOHN第一次与他们相见后沉下脸离去并不全是因为他们没把他当一回事,也因为JOHN对别人家庭温暖的愤嫉。
拍纪录片成为这三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线,上面讲到DAVE有自己的家庭,给不到JOHN所需要的东西他,而真正当他是哥哥父亲的MARK又被他一手推远,加上母亲去世,感情再也没有寄托,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也崩溃,于是他就枪杀了MARK真正的如父亲般的哥哥。
总的来说就是两个感情缺失的人互相需要互相取暖,但这却不是一段平衡的关系,因为一方富甲一方,另一方只是个只会摔跤的穷小子,JOHN的喜怒不定和傲慢最终伤害了这段关系,俩人都是玻璃心,关系无法补救。
有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不代表可以买到任何东西。说到底舒尔茨兄弟对JOHN来说就像马对他母亲一样,只是一种玩物,或者一种精神寄托。
越是空虚越是需要被肯定,就越追求伟光正假大空的理想和精神。这电影是对美国梦的一个赤裸裸的讽刺。

 短评

贝尼特·米勒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东西,甚至比上一部《点球成金》走得更远,即便这是一部体育题材,却与热血毫无关系。他用他的方式去讲他的故事,并将很多情绪藏于影片背后,以人物关系驱动影片。三个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史蒂夫·卡瑞尔则奉献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表演,不仅是形象上的变化。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难看的肝颤,如果不是steve carell演有可能还行

8分钟前
  • koroki
  • 很差

贝内特·米勒三部剧情长片均改编自真实事件,而每次他都能选取一个出人意料的视角进行切入,从而产生极为不同凡响的效果:这种去戏剧化,靠人物情绪推进影片发展的手法太需要功力了,最后标榜着让美国再度腾飞的富翁却以孤家寡人之势枪杀了家庭美满工作出色的美国梦代表,残酷又讽刺。

1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贝内特·米勒导演至今为止的每部片子都有一个可以堪称神奇的切入点,剧本改编的视角总是那么聪明且独特,这次他又选择了一个看似可以置身事外的第三当事人,退了这一步却把两位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矛盾冲突刻画的更加耐人寻味,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深入了人物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性。★★★★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故事告诉我们寄人篱下难免要被吃点豆腐

19分钟前
  • Clairvoyant
  • 还行

没看过这么恐怖的传记体育片,像库布里克拍的。演的最好的我反而觉得是绿巨人,被迫对着摄影机说“杜邦先生是我的导师”那场戏,是一切恐怖的顶点。

22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米勒对节奏的把握和沉稳的摄影风格几乎给人以芬奇电影的错觉了,对体育题材的把握他真是一等一的好手,这种缓慢、冷静、不知不觉中的冷峻高潮构建十分迷人。电影的节奏把握和其中人物杜邦的最后高潮出击都遵循了片中谈到的左手拳突袭制胜法,但比一般靠情节推进的电影更厉害的是它走心理推进,大赞。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冷冰冰的破梦电影,没有重要的女性角色,但还不难看。杜邦一出场,直勾勾地盯着马克的表情很有印象,后来才感觉到,那更像是儿童想要占有玩具的外在表露。可是,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人物设定(不管是真实的传记人物还是虚构的电影角色),真的看太多了。孤家寡人,黑路一条。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演正剧的史蒂夫·卡瑞尔,是个大惊喜

33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7/10。与《末代独裁》对照观看,同样以旁人姿态解剖一个支配欲过剩的强者,由崇拜急转直下为憎恶的关系发展都一样。米勒导演技巧高超在捕捉人的心理活动,像那些古怪的标本、没有阳光的室内拍摄、母亲葬后摆脱束缚的放马戏,又轻又重的悲伤情绪发酵凝聚,再到最终爆发。然而影片依然比想像中闷骚绝伦。

3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都说米勒多会拍传记,其实更准确的话,他擅长挖掘故事难被人看到的一面。这次的真实故事改编,其实多诡异的两个人,剧情也可以说是闷。但人与人的关系,他说得比谁都透:看似天差地别的两人,好像找到彼此的共通。而以为这些共通会产生的火花,却因为两人终究不一样,变成血色弥漫至最深处

3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Miller最好的作品。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请给Steve Carell一座小金人。【奥斯卡后:拿到了乐高小金人TAT

40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三星半入;镜头四平八稳,剧情推进缓慢无声,气氛诡异阴沉,三位男主的表演均有力而不过猛;整个事件的进展,虽不详述前因后果,但从一鳞半爪中可以得知些许端倪,悲剧的发生可溯源而上;史蒂夫·卡瑞尔面无表情的阴郁,一开始就让人不寒而栗,美国梦的幻灭。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悬而未明,一切都暗涌在影像中。阴郁却充满张力。我想,杜邦是爱马克的吧。

47分钟前
  • 黑.华兹华斯
  • 还行

这片子并没有提供什么深层次的人物解读啊?事件的发生更多是表面上的展示,没有提供任何内部逻辑。而且Carell的表演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总仰着头是怕假鼻子掉下来吗。不知所云的片子

49分钟前
  • 五乔
  • 还行

父权的缺失,母亲与兄长承担了父亲的角色,约翰和马克各自试图以证明及超越的方式弑父。母亲的离世使得约翰失去弑杀的对象,迪夫的回归割裂了马约两人的盟友关系,约翰最终通过到杀掉迪夫来完成父权的自我转移,马克因此也得以独立。

52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对美式热血开出的一记冷枪。故事讲述得克制冷静,被真人真事绑住手脚后Miller反而把导演调度发挥至最佳。有钱所以任性,但最终还是性格决定了命运!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摒弃了美学和剧作上哗众取宠托大想象,观察家米勒从一个最美国梦式的题材(运动励志)出发,用最平实和传统电影语言,却做到了对“美国性”最深刻拆解。最后枪声不仅是美国梦的幻灭,也是虚无主义对现代性个体吞噬。

5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7.5。我只能说史蒂夫卡瑞尔演得好到让我恨死他。我叔太可怜了,玩胡渣的时候好像一只萌熊。对摔跤手的模仿很到位。这不是励志故事。这是个心理畸形孤独症变态患者养了一群运动员的故事。最可怕的就是那种无声的情绪培养。有的情景蛮好玩。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

58分钟前
  • LoVe
  • 推荐

又一部试图用影像探寻的影片。很阴郁,但又以克制(简化台词甚至是冲突)的方式,带出影像下的暗潮。很多时候都不敢认史蒂夫·卡瑞尔了。影片弱化处理了同志因素,但同时又留下了些线索或暗示。其实它也不着意于透析人物动机。片中拍摄的那部杜邦纪录片,实在是黑。

1小时前
  • 心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