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的希望

记录片泰国2018

主演:内详

导演:Pailin Wedel

播放地址

 剧照

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1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2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3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4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3-09-06 18:26

详细剧情

  2014年,一名2岁的泰国女孩Einz被诊断为脑癌,经过十余次的手术治疗却仍无法挽救这年轻的小生命,Einz的父母均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决定在女儿离世后对其身体组织进行冷冻,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本片跟随拍摄了Einz 的家庭——她的父亲、母亲及哥哥是如何作出这个不寻常的决定的,这一举动也遭到了泰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讨论,但是Einz父亲还是希望给女儿留下这个生存的机会,而Einz哥哥也因妹妹的离别受到触动,投身于科学学习,希望在未来这项新兴的冷冻技术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长篇影评

 1 ) 简介

2014年,一名2岁的泰国女孩Einz被诊断为脑癌,经过十余次的手术治疗却仍无法挽救这年轻的小生命,Einz的父母均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决定在女儿离世后对其身体组织进行冷冻,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本片跟随拍摄了Einz 的家庭——她的父亲、母亲及哥哥是如何作出这个不寻常的决定的,这一举动也遭到了泰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讨论,但是Einz父亲还是希望给女儿留下这个生存的机会,而Einz哥哥也因妹妹的离别受到触动,投身于科学学习,希望在未来这项新兴的冷冻技术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2 ) 生死一旦突破,我们还会好好活此生吗?

没有记忆的重生还有意义吗?

生死一旦突破,我们还会好好活此生吗?

这世界太美,所以我们“贪生怕死”,渴望有足够的时间体验。

“人体冷冻”提供了“永远不死”的可能,但涉及到科学、宗教、伦理等问题,因此备受争议。

影片中的父亲,跳出“佛教国家”的思维,让他如此选择的,是科学。

从科学角度解释,死也只是一个病,“冷冻保存”是治病的方法。

本片最大的价值在于,比较科学、详细地从多维度解释了“冷冻”的原理及过程。

同时,从宗教、伦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忽略了一个问题:被冷冻的人自己是否希望如此“活”?

 3 ) 我觉的我看不到希望,但我希望你可以

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为爱你所以用尽全力把你留下来,我知道也许我们无法相见,但我相信你会有醒过来的一天,那一天也许要很久很久以后,但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将你的时间停止,也许你醒来之后会是一个陌生的无依无靠的世界,但是你还是会感受到我穿越时空的爱,它会守护你,我的小天使,我不会让你离我而去,谁都别想抢揍你恶鬼不行,天使也不行,因为我爱你 那么世界所有人都在指责我,说我爱的自己,我也愿意

 4 ) Hope Frozen

191211 20:10

泰国人(中产精英)新印象,爸爸品味更像日本男优呢(妈妈也日本女子来期望自己而不是科学家)。无论这件事,还是在整个家庭生活,大概都是爸爸在主导整家的走向,不过爸爸原本就是个能适时忽悠正能量、超强心理素质的实用主义者同时是个好演员,一个鼓动者、小孩的良师益友。

大家看到佛教和科学的冲突,但哥哥出家时佛教导师开悟的话却让当时的我忽然看到与爸爸观点的融合(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怎样融合法、是哪一点让我忽然自发感觉到那样一种感觉)。当时感觉神奇。

导演映后分享了本片成片的启发:题材需深掘(你看到对比起赚眼球采访得到的效果),耐心地等候,获得拍摄对象的信任。她说很多事前片段来源于对象的手机自拍,在今天大家都有私人影像意识的时候,拍片、纪录是容易多了(我理解为近乎纪录片作弊)……节奏较慢尽管偶尔有漂亮远景。

导演是摄影记者出身,远看简直泰国周慧敏,沟通也有魅力。这种带片(尤其是争议片)各地参展、映后交流是创作者了解各地文化和受众一个颇直接的途径。

 5 ) 关于伦理、科技与爱

我非常能够理解片中父亲的选择。先来说说《冻结的希望》到底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泰国科学家萨哈.托恩和他的家人决定冷冻性命垂危的年幼爱女爱因兹,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但就目前科技而言,没有实验能证明,人体在冷冻一段长时间后,细胞仍可以保存完好并复活。

看的时候像个平淡的旁观者,回味时却觉得震撼,甚至是沉重。

影片中所展现的视野十分宏大。有人说只有片中的高知精英男才能自恋地想到,以及有机会进行这项尝试,但这部片子绝不是给小部分人拍的,每个人都是它的受众。亲人的离世,不论是意外还是早有准备,都可能会产生遗憾,懊悔甚至绝望。是接受现实,还是让生命重生,擅长接受“尘归尘,土归土”的中国人同样会思考这个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现在已经有了唯一一所冷冻研究机构——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据了解已完成十例人体低温保存,展文莲和刘爱慧就是其中公开的两例,知乎里人体冷冻话题中有答主介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说回影片,故事发生在离我们不远的泰国,这位父亲既是崇尚理性的科学家,又是忠实虔诚的佛教徒。他一边在佛堂诵经拜佛,一边在实验室做医疗研究。佛教讲轮回,讲灵肉分离的生命哲学,因此教徒更容易在此信仰体系内接受世俗的无常,另一方面,科学家,尤其是每天和肉身打交道的医学博士,更擅长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宗教和科技有矛盾,但我认为在这部片子里,他们不是完全的对抗关系,这两者都是家里人表达爱的方式。

父亲做出冷冻女儿这个决策,表面原因是他通过自己对科技的了解,设想出女儿在未来科技下死而复生的可能性。

但归根结底,是出自爱。

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爱呢?

美国科学家Robert说,要将他女儿的大脑神经元重新连接,解毒,注水(冷冻后是脱水状态),并且恢复生前的记忆,可以说是不可能。

希望渺茫,但爱是关键。这部纪录片的标题是hope frozen,一语双关,冷冻的既是身体,又是希望,面对社会中巨大的质疑,爱在希望就在。

片中的哥哥一直是家中独子,他一直想要个妹妹,和父母一样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似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为复活妹妹奔走着。

片中有特别让我感动的一段对话。

哥哥在和Robert聊过后,告诉父亲:“就像一所建筑被拆除一样,想要保存记忆会极为困难。获得重生并恢复记忆的几率只有0.1%,我感到有些失落。”

父亲说:“一定会有一种重新连接的方法,我们要耐心等待更好的技术出现。不仅是冷冻的技术,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哥哥略有迟疑:“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是实现不了……”

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别太执着于这些了。”

“如果你相信,人类未来有一天能到宇宙旅行,这还是个问题吗?没关系,我们可以再等一千年,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在这段对话里,父亲的回答实质已经抛开了今生和来生。有人评价父亲偏执自私,我非常不认同。这不是狭隘的爱,这不是父亲想见到女儿的私心作祟,而是他希望女儿能有机会身体力行,好好感受这世界。如果可以实现,就是要等一千年又怎样呢?

这世界太美了,历史人文风俗文化,自然山川丘陵微风,我逢人都说我希望活到100岁,希望有足够的时间体验世界。爱因兹非常可爱,她总是睁大双眼好奇地看着这世界,像是上天开了一个玩笑,她罹患的是最致命的脑癌,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就离开了。普通观者都觉得惋惜,更别说向她倾注全部爱的家人。

哥哥说,父亲确实有点像一个科学狂人,但是世界上的很多新事物,恰恰是由这些狂人发明的,因为他们足够“疯狂”,从而产出新东西。家人对爱因兹的爱穿越了时空,我在这位父亲身上看到拓荒者的勇气与信念。

我特别喜欢这一片段。

父亲和哥哥坐在家中阳台,外面是现代和古朴完美融合的曼谷城,伴随着微风,父亲温柔地给儿子理发,微风清佛,爱因兹在他们的话语里,也在他们心中。

 6 ) 抛开电影的故事,我来说一说中国一位冷冻人

中国第一例人体冷冻的案例是杜虹,她的身份非常独特。而她第一次萌生将自己人体冷冻的想法,也正是来源于《三体》。

以下是迄今为止,找到的中国冷冻第一人杜虹的公开信息。

*******************************分割线******************************

杜虹:作家、编辑、《三体》编审。

2015年9月17日,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已经为重庆女作家杜虹进行了大脑冷冻,遗体冷冻手术在北京进行。

(杜虹和女儿张思瑶)

对话美国人体冷冻专家:中国首例冷冻者杜虹现在一切正常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65011

杜虹的女儿张思遥、女婿鲁辰通过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辗转联系到了一个专门从事人体冰冻研究的科研机构——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英文名称Alcor)。杜虹一家选择了花费75万元人民币大脑冷冻。

2015年5月30日下午5时许,61岁的胰腺癌患者杜虹已进入弥留阶段。

位于潘家园的中国肿瘤医院,杜虹躺在病床上,她知道美国人一会儿就要过来。她对女儿说,帮我弄弄头发。病人可能还能活一周以上,阿伦这么判断。他们此行的目的,是等待这一刻的到来——阿尔科基金会是一家美国的非营利机构:他们致力于将死去的人冷冻起来,然后等待未来某一个时刻,科技将允许这些死去的人复活。

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杜虹的女儿却为此卖掉了房子。

杜虹的女儿最后一次问医生,语调艰难而不甘:“难道真的一点(延长生命的)机会都没有了吗?”“没有。”主治医生说出冷冷的答案。

隔壁房间,两名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已经等待了8个小时,事实上,他们从5月19日开始就在为这一刻待命了。

2015年5月30日,陷入弥留之际的杜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女儿说,我想抱抱你。

下午5时40分,杜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两名美国医生第一时间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并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保证血液继续循环。

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装有冰块的木质棺材中,迅速转移到手术地点,耗时约1小时。接下来是灌流,由于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冻过程中水分凝固会形成冰晶,极易刺破细胞,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冰冻技术的要点是使用冰点更低、不容易结晶的保护液代替水分,达到脱水的效果。

美国医生首先用稀释过的保护液,逐步替换遗体中残留的血液。随后,使用仪器打开遗体颈部的总动脉和总静脉,形成一个液体输入的回路,输入保护液,随后开始重头戏——替换头部残留的血液。

替换过程比较漫长,医生会逐步加大保护液的浓度,从动脉输进头部。当人体内保护液浓度达到遗体保存要求后,继续监测静脉输出液体中保护液的浓度,当输出液体的保护液浓度与输入浓度一致时,表示头部水分已完全被替代。

灌流超过4个小时,整个过程需要在冰冻低温接近0摄氏度的情况下完成。此后需要将遗体进一步降温。工作人员使用-60℃的干冰对遗体逐步降温,最终将遗体保存在一个-40℃左右的冰棺当中。至此,遗体冰冻的初步流程完成。

接下来,杜虹的遗体会在冰冻状态下被送到位于美国洛杉矶的Alcor总部。遗体头部将被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工作人员将按期添加液氮,保证杜虹的头部长期保存。

杜虹有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身份——她是前不久获得雨果奖的大热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在小说中,有一个叫云天明的角色,取出大脑后通过冰冻技术保存,最终通过三体人的克隆技术成功复活。

“妈妈说,50年后能否有效是未知数,但她不介意用自己的遗体做实验,新兴科技总要有人尝试。”鲁辰说,因为母亲节俭,所以他们隐瞒了花费金额。

随后,张思遥卖掉了在北京20多平方米的一套房子,加上杜虹的积蓄,凑齐了所需的75万元费用,和Alcor签了协定。

如今,杜虹的遗体已在美国洛杉矶完成了冰冻。张思遥与丈夫鲁辰期间已前往美国进行了探视。

在母亲被冷冻保存后,杜虹的女儿参加了一个科幻作家的论坛,见到了《三体》作者刘慈欣,他们向后者表示感谢——要是杜虹不是《三体》的编审,可能就没有这第一例冷冻实验了。

刘慈欣曾预言:在他女儿的这一代人里面,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永生的人已经诞生,也就是说在不远的未来,科技的力量或将可以真正帮助人类实现永生。

刘慈欣说:永生阶梯的第一级就是再活过 50 年。按照他的预计,在科技的推动下,这篇文章读者中的一半都将有可能再活 50 年、寿命突破 100 岁。

杜虹女士是在好几年前得知自己患病后,跟女儿透露,自己也想尝试《三体》中描写过的那个冷冻手术,“《三体》这一两年是很火,但是此前的读者并不多。作为一个病人,而且不是年轻人,能主动选择这个手术,对科技的未来能抱有如此大的希望,可见她也是一个很有想象力且充满勇气的人。”

华西都市报也连线到著名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听到记者的转述,他的态度显得较为淡定。

华西都市报:您知道重庆女作家杜虹遗体冷冻的事情吗?

刘慈欣:我知道。几个月前我就知道了。是她的女儿跟我说的。我没见过杜虹女士。

华西都市报:杜虹是《三体》的编审之一,也是《三体》的读者。据杜虹的女儿讲述,生前的她,在得知自己患绝症后,最早冒出冷冻遗体的念头,正是从看你写的《三体》获得的启发。作为《三体》作者,你有怎样的话要说?

刘慈欣:我是写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的科幻逻辑,跟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逻辑,不是一回事。坦白说,虽然我不是生物学家或者医学家,但是以我的知识,我认为,这个冷冻手术未来能将人“复活”,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况且杜虹女士还只是冷冻了头部。比如说,且不管冷冻对细胞深层结构的破坏,将来“复活”手术,对克隆技术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对杜虹女士敢于这样选择,我是充满敬意的。她能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以后,还能用自己的“身体”去向科学的未来探索。这是很有勇气的行为。我真诚希望,50年以后,人类的科学技术真的能达到她所希望的那一步。我也非常期待,50年以后她真的“复活”了。我深深祝愿她,同时期待届时我还能活着见证那一刻。

华西都市报:万一以后还有其他绝症患者效仿她这种行为呢?

刘慈欣:非要效仿也是人家的一种自由。不过我要郑重提醒他们:自己首先要彻底想清楚,要明白,“复活”所将面临的巨大技术障碍。要非常非常慎重。这个技术障碍有可能在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被克服,也可能永远无法克服。要有这个足够的心理准备。

 短评

1.父亲说,我们全家都病了,但心甘情愿,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她还活着;2.哥哥选择出家,信仰科学也信仰生命,其实都是信仰爱;3.哥哥继承父亲的研究,得知有生之年很难做到的时候,父亲在电话那头说,相信人类有天可以宇宙旅行就相信她有一天会回来哪怕是要一千年。这种坚定太感人了。

10分钟前
  • 堀川小鸟
  • 推荐

如果只是想再见就太自私了,这是给她活着的机会

15分钟前
  • 芬芬达
  • 推荐

摘句台词吧:我们哭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现实。我们的思想没有开明到能够接纳真正的事实。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这种悲伤的情绪就会减弱,并且这种悲痛将转化为力量。

20分钟前
  • 404notfound
  • 力荐

单纯记录的话,不好看

23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知晓了 普通人光是想想这个过程可能都觉得无法接受

27分钟前
  • Stay alive❤️
  • 推荐

科技可以解释一切,唯独不能解释爱。

31分钟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故事本身十分精彩,导演本身是一个泰国电视台的journalist,对这个故事做了长达几年的追踪。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科学和宗教两种维度对于生死的冲突和互为补足。科学让宗教的重生有了具体的可能性,宗教灵肉分离的概念又让科学冷冻是否禁锢了灵魂的再次转生而有了争论,到底是记忆的赎回更重要,还是肉体的重生才是重点,一个同时信仰科学和佛教的泰国家庭,父子两个narrator的视角,都让这个故事丰满很多。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正如导演所说,the story is a window of future, which we would face eventually. 个人觉得,可能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记忆的过程,that’s enough

32分钟前
  • 麦人
  • 推荐

选题很好,事件略显商业化,但是有希望真好!

37分钟前
  • 秋霆小朋友
  • 推荐

爱的伟大

42分钟前
  • wise
  • 推荐

选题很棒节奏也很棒!主要拍的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泰国(举国信仰就是佛教)科学家庭如何去面对家中最珍视小女儿的逝去。佛学的轮回、讲齐物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哲学,可以算是世俗者寻求解脱的出口。信仰者一般也更容易去接受无常事实;另一方面,接受过世俗价值教育的科学家,往往对人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自信。这就是一个矛盾。所以说这部片选题特别妙。而素材的处理也很好,从失去爱女之痛展开,然后顺叙展现为了挽救女儿的努力;新闻采访和拜访脑科学家适时铺开这个科学家庭的内心世界。“我只是想说,如果肉体还在那她就还有希望,有形体还是她复活的基础。”在面对主持人点破转生理念与他所做矛盾时,信仰佛教的父亲却这么说。最后还生了一个和死去女儿一样的小女孩,起一样的名字。那被困在轮回的,究竟是小女孩的灵魂还是他自己?这很哲学。

46分钟前
  • 云朵面包酱橙子
  • 力荐

插叙的方式,先将女孩的成长片段放在前面,再讲离去,让观众从一开始建立起对于人物的喜欢与同情。一个举国信仰佛教的泰国中的科学家庭里所体现的科技,宗教,人伦情理,灵肉分离因果轮回的人类认知之间的矛盾。不变的是我们都要信仰爱。科学可以保存爱吗。冻结她真的是爱她的方式吗。倘若这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又该如何定义人类生存空间里的新秩序。上限和下限是什么。如果人都可以被救活,那还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吗,如果没有了死亡,还会更加珍视生命吗。那人的一生何时是尽头。是不是又会引起贫富之战。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有痛苦,遗憾,与伤心吗。

49分钟前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还行

当看到儿子说出继承父亲衣钵,在一件或许此生都不会有成果的事上愿意奉献一生,我看到的是一种拓荒者的勇气与冒险精神!非常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刷有钱真好的???

54分钟前
  • 寒山独见君
  • 推荐

很浅也很散,看不出个所以然,也许等几百年后再看会比较有感触

58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还行

“如果我做這些,僅僅是為了想見到她,那我就太自私了,如果你想給自己的孩子希望,那就要給她活著的機會,沒有生命就沒有機會可言。”這個醫療世家將復活小女兒作為科研的信念,讓我想起了《星際穿越》那句“愛是我們唯一能夠感知的超越所有緯度的信號。”

59分钟前
  • 雅鸡仔饼
  • 推荐

这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还是同一个你吗?

1小时前
  • Arika
  • 推荐

一个很有趣的题材,在一个宗教的统治权和影响力都很强国家,科学家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走到了伦理的边界上,引发的思考是巨大的;也许这是一种注定,一个科学家家庭里的一个绝症孩子,也许是上帝给的一次契机,让人类勇敢尝试一下push the limits of science? 影片给我一个感觉,就是他们都很平静,平静地绝望着,平静地希望着,因为佛教,泰国是个好国家,虽然穷;泰国的佛教修行更入世,这种阶段性出家我很需要,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我们凡人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永恒的觉悟,而且相对的觉悟,以便来面对这个世界的糟糕和痛苦。

1小时前
  • Estelle
  • 推荐

有钱人的世界满是希望,他们不需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担心今天,或者明天或者这个月上,他们思绪飞得很远,为那些所谓的希望注入很大的耐心,所以事实上他们并不在拯救女儿的过程和路上。在泰国这样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比这些人穷,他们看到这部片,不知道作何感想。我看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一丝希望,也不觉得他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科学家,根本就不是这番景象,如果真的够学识,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希望上。

1小时前
  • 鳏螤溟
  • 还行

我们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人存在啊,如果她来过,又怎么会愿意轻易割舍,我想或许等我当上母亲的那一天,也会愿意舍弃所有换她平安。

1小时前
  • 豆瓣茶花哥
  • 推荐

补标,2019在GZDOC实习,为展映单元入选名单。传统与科技之间关于生命伦理博弈的一个典型案例。信佛的科学家家庭选择冻结亲爱的女儿or妹妹,冻结的不仅仅是一份爱和希望,还是让亲人活下来的执念。放不下这份执念,同时也有了以一技之长救众生的志向。

1小时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将死人冷冻,未来的科技能解决疑难杂症吗?一辈子太短,短到不能与家人再团聚。这一家人真好啊,哥哥的美式口音也很棒,还继承了父母医学专家的衣钵。

1小时前
  • Q.V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