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约翰·博耶加,威尔·保尔特,阿尔吉·史密斯,雅各布·拉提摩尔,杰森·米切尔,汉娜·穆雷,杰克·莱诺,凯特琳·德弗,本·奥图尔,约翰·卡拉辛斯基,安东尼·麦凯,内森·戴维斯,佩顿·亚历克斯·史密斯,马尔科姆·大卫·凯利,约瑟夫·戴维-琼斯,拉兹·阿隆索,伊弗雷姆·赛克斯,莱昂·托马斯三世,格本加·阿金纳格贝,克里斯·乔克,杰瑞米·斯特朗,萨米拉·威利,泰勒·詹姆斯·威廉姆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剧照

底特律 剧照 NO.1底特律 剧照 NO.2底特律 剧照 NO.3底特律 剧照 NO.4底特律 剧照 NO.5底特律 剧照 NO.6底特律 剧照 NO.13底特律 剧照 NO.14底特律 剧照 NO.15底特律 剧照 NO.16底特律 剧照 NO.17底特律 剧照 NO.18底特律 剧照 NO.19底特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20:54

详细剧情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摄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电影。  该片目前暂无片名,计划三月开始选角,今年夏天开机拍摄。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骚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酒馆逮捕黑人。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后来警方增援到来,强行驱散黑人,但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这场骚乱持续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受伤。骚乱还蔓延到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州。  这部电影计划在这场骚乱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

 长篇影评

 1 ) 再狠点就恐怖片了

取材焦点事件,直面争议主题,视角冷静犀利,节奏惊心动魄,暴力家常便饭,镜头一晃一晃……嗯,是凯姨的手笔没错了。

在这个全美再次因为白人警察杀害黑人而暴动四起的日子里重看1967年底特律骚乱(美国历史排名前三的骚乱)中的阿尔及尔旅馆事件是再合适不过了。开场令人担忧,过程令人窒息,结局令人心碎。凯姨和编剧Mark Boal擅长的剧情片纪录片混搭风甚至让气氛过于紧张真实(再狠点就可以改恐怖片了),我严重怀疑不同受众对本片的观感可能是两极分化的。事实上,主要人物偏脸谱化确是值得诟病之处,尤其是两个白人施暴者的光芒(或者说阴影?)完全掩盖了本该代表各式人物心态的一众配角们(都怪演员太TM出彩,举手投足间都带着种族主义者的狰狞有木有!)。

最后,Algee Smith确定不是Will Smith的孩儿?还有猎鹰你怎么能忍到底?!

 2 ) 当下美国发生的一切,这部电影早就拍过

明尼阿波利斯

在五月最后的几天里,谁都不曾想到,刷屏各大平台的会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百年难遇的暴乱。

络绎不绝的游行群众,油画般被焚烧的警局大楼,驾车冲击超市的疯狂示威者,挥舞着的“我无法呼吸”的标语牌。

怒不可遏的群众将不满诉诸暴力,目前明尼苏达州国民警卫队再次增兵一千平息动乱。

恶搞《毁灭战士:永恒》的地狱之境:明尼阿波利斯

而这场动乱的根源,在美国历史上已经不是什么少见多怪的事情——警察暴力执法与种族歧视

五月二十五日晚,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的发生案件——一家杂货店收到假钞。

接报的警员们很快赶到现场,一膝盖把明尼苏达乃至全美推入了火海。

根据之前被曝光的十分钟视频来看,视频里一位美国白人警察用膝盖死死的压住一位黑人男子的脖子。期间警察反复要求黑人起来上车,不要反抗否则有他颜色好看,同时毫不放松自己的膝盖

黑人男子苦苦哀求,“求求你,求求你,我不能呼吸”,他无助的呼喊着“妈妈,妈妈”,直至失去意识。

周围的群众纷纷指责警察执法不当,换来的却是其威胁,并被要求离开现场。

当男子昏迷后,人们请求检查他的脉搏,警察仍然无动于衷。

当救护车姗姗来迟时,压在脖子上的膝盖才总算抬起。

可一切为时已晚,最终,年仅46岁的乔治·弗洛伊德经抢救无效,因窒息而亡

警方之后称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于“与警方互动过程中的医疗意外”。

乔治·弗洛伊德

该视频于当晚在脸书发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视频中白人警察自相矛盾式的暴力执法,让每个看了完整视频的人都倍感不适。

这已经是超出暴力执法接近故意谋杀的行为了,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对生命的践踏

这同时也践踏了每一位公民的尊严,27日,暴乱一触即发。

有网友把暴乱场景的录像和电影《小丑》最后的桥段无缝连接。

有人cosplay蝙蝠侠参与示威活动

《绿皮书》艺术海报中的小绿车被P成反向行驶的警车,暗示加剧了种族矛盾

各大影视公司也纷纷声援,表示站在黑人权益这边。

底特律

回顾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关于种族歧视的暴乱,巴尔的摩、洛杉矶、辛辛那提等等地方都有留名。

而由唯一一位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凯瑟琳·毕格罗拍摄的,是1967年7月23日的底特律大暴乱

七月,底特律平静的夜晚被警察浩浩荡荡的抓捕行动打破。

他们扫荡了一间黑人区的酒吧,将派对上的男女老少一一押上警车。

气势凌人的警方当即引发了群众的不满,荷枪实弹的警察前脚离开,后脚就开始了打砸抢烧的暴乱活动。

最终暴乱持续五天,导致7200人被捕,43人死亡,2000座建筑被破坏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把视角放到这五天混乱的全局上,而是将冲突交到了三位暴力执法的警察,几位无辜的黑人少年身上

第一个死于警察克劳斯枪下的冤魂,是在暴乱中浑水摸鱼抢劫便利店的黑人。

面对毫无还手之力,慌不择路的犯人,克劳斯选择手起枪落。

在之后的质问中,克劳斯百般狡辩自己开枪的正当性,而对于枪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仅仅表示“对不起”,并保证下次会更冷静些。

而他的冷静促成了更多无辜者的死亡。

在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时,暴乱已经形成了部分武装力量。躲在窗户后的狙击手让士兵和警察倍感紧张,秉着错杀一万不放一百的标准,他们错杀了不少民众。

电影开头因好奇望向窗外的小女孩被警卫队射杀

在惨案发生的阿尔及尔旅馆,年轻黑人卡尔不满白人警察的狂妄自大,拿着自己的发令枪向远处的警卫队射击,原本只想恶作剧式吓唬对方的卡尔被当作了狙击手。

巡逻的克劳斯和警卫队火速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一阵乱枪扫射。

当克劳斯冲进旅馆时,卡尔正在惊慌失措的逃窜,崩!

这次克劳斯冷静的布置了现场,在血泊中放下了弹簧刀,作为卡尔袭警的证据。

寻找那把根本不存在的狙击枪无果,克劳斯开始折磨旅馆中剩下的五位黑人(拉里、弗雷德、奥布里、李和格林尼)和两位白人女孩(凯伦、朱莉)。

殴打谩骂不如他们的黑人,即便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兵格林尼也被打的半死不活

那两位女孩则被视为与黑人厮混的妓女、婊子,克劳斯、弗林仿佛圣人老师一样教导着自己的种族歧视思想。

克劳斯最后玩起了盘问游戏,他先把李拖进屋子,开空枪。

然后对剩下的人说李被杀了,借此击溃其他人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招供。

本应相安无事的审讯,克劳斯却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把“生杀大权”交给了新手狄曼斯。

根本不知道是开空枪的狄曼斯,毫不怠慢的枪杀了奥布里。

慌了神的克劳斯决定收拾现场匆匆离开,格林尼等人都在威胁下保证不透露三人的暴行。坚持真相的弗雷德被克劳斯杀人灭口。

纸终究包不住火,而种族歧视是“野火烧不尽”。

影片最后三十分钟,看上去平缓的起诉情节,其实比前面血淋淋的暴力执法更让人窒息。

在旅馆,没有法官没有群众,在这黑暗的角落,种族歧视者可以为所欲为。

而骇人罪行被公之于众时,幸存者们发现凶手竟然还是得不到司法的任何惩罚

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之死令人愤慨,它让群众对整个社会的正义感到失望和绝望

不再执行任务的克劳斯三人无一人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只有一位死者获得了五千美元的赔偿。

本拥有大好前程的拉里选择永远不给白人唱歌,一辈子在教堂唱诗班工作。

影片极力构建了一个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瞬间。

克劳斯第一个枪杀的黑人确实是抢劫犯,被污蔑夺枪的卡尔也是自己惹火烧身。

现实中的弗洛伊德在被警察杀害前,也涉及到假钞问题,但他故意犯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影片被杀害的黑人与弗洛伊德,警察可能有调查逮捕几人的必要,但绝无杀死他们的权力。警察残忍的杀害了他们,用自己极端的种族仇恨宣判了罪不致死者的死刑

克劳斯,弗林,狄曼斯三个白人警察无疑是片中行走的人形种族歧视,前两人的极端、冷酷完美对应了被控三级谋杀和过失杀人罪的德里克·沙文。

作为新人的狄曼斯更多反映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被两个种族歧视者包围的他最终铸成大错,连自首的想法都被“好老师”克劳斯亲自否决。

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纵容三人暴力执法的州警,帮助凶手脱罪的司法体系是他们无言的帮凶

白也不约等于恶,站在黑人一方的律师,为幸存者作证的警卫用自己的方法帮助着黑人。

《底特律》用真实的暴行记录和不可思议的判决,重现了五十三年前就深植美国的种族歧视。而五十三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仇恨与不平等

回到这起席卷全美的暴力事件,其事关种族歧视、滥用职权的社会问题。

它们看似离我们很遥远,是美国几十年的老病灶,不过细化出的警民冲突、种族矛盾、私人恩怨(弗洛伊德与德里克曾共事与一家酒吧,是否有私仇还未有定论)。

以及之后变本加厉,即便弗洛伊德家人出面呼吁停止暴行,也走向失控的暴乱之夜。

本质上其实都是通用于世界每个阴暗角落的“仇恨”与“不平等”

记得有豆瓣网友说,美国现在是黑人对抗白人,中国则是男女之争

也许你和身边的人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都相去甚远。

可放眼现如今的网络,有不少人直言不讳的将种族歧视,将对异性对他人的仇恨看作骄傲。

混迹于柯洁微博评论下的斗鱼6324余孽,推特上刷爆NMSL,以抽象、孙笑川、祖安脏话之名为荣的人,他们在网上散播的仇恨不比种族歧视差到哪去。

图源网络

几个月前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出现时,他们说,嫁给外国人的女人是肮脏的坏女人,变着法的支持着“着汉服,坠高楼”的中二言论。

人们还应砸烂现存的整个西方世界,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图源网络

他们当然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带有仇恨色彩的种族歧视、极端主义或男子主义,因为“只要外国人不来中国就是好外国人,女人不嫁给外国人就是好女人”。

他们审判女性的样子,就像《底特律》中警察弗林震怒于白人女孩和黑人在一起,粗鲁的殴打、谩骂她们是妓女一样。

幻想着自己“保卫种族”言论的高尚,自己保护中国女人的高傲姿态,却从不在乎自己的言论多么卑劣和侮辱女性。

你怎么能和黑人在一起?

我当然不想借题发挥批判网民素质,更无意跑题到男女问题上。

我想说的,只是种族歧视与和它相同的各种仇恨,在你我共同生活的2020年是相当广泛的存在,并不遥远。

男女、种族、贫富亦或单纯的恶意,它是个相互的、无尽的闭环。

你眼露仇恨,背后就会其他仇恨的目光,无人幸免。暴乱中被焚毁的店铺,被伤害的无辜群众做错了什么呢?他们只是成为了仇恨宣泄的对象。

这甚至没有谁先谁后、孰是孰非之分,它就像病毒般传播,而且难以治愈。

你以为大家都是人,可能语言不通。你以为语言通了,可心却不同。

当年有影评说《底特律》有勇气上映,是美国自信的自嘲,我们需要学习这种精神。

而三年后的今天,美国需要再次狠狠的自嘲,比如拍一部《明尼阿波利斯》?

当下反观谩骂、举报成风,进一步恶化的网络生态环境中,我们也需反思,反思这些年信息爆炸、刻板传统带来的仇恨该如何化解,至少不要再期待用冷静期来解决婚姻、男女问题了。

 3 ) 从一个安全的角度讲述的一部平庸电影

这是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骚乱中一起警察暴力事件的电影。整部电影从一个相对安全的角度讲述了这个事件,充分渲染了警察暴力以及人性之恶。然而或许是出于避免争议的原因,电影对于骚乱的起因,骚乱中的暴力,警察系统的纵容并没有深究。

虽然长达两个多小时,这部电影几乎没有花时间介绍骚乱的原因。观众直接被扔到一场巨大的骚乱中间。对于对这件事情不了解的人来说,骚乱,愤怒和以及种族之间的对峙显得毫无缘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影片为了给后面警察以及国民护卫队对狙击手的剧烈反应做铺垫,在影片前期加入了一个小女孩偷看坦克而被射击的片段。这个片段告诉我们,警察对狙击手是很敏感的。但是军队为什么对狙击手如此敏感,是因为有狙击手造成的巨大伤亡?是因为有大量狙击手的存在?影片没有讲。一场巨大的骚乱必然是有两面的:一面是来自于民众的暴力,一面是权威的镇压。导演对于两方的暴力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民众暴力的观察很明显是抽离并且冷静的,而对警察的暴力则是感性的,细致的。

而当骚乱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观众又突然被扔到一场欢乐,与世隔绝的派对中间。这些宾馆里的人似乎对骚乱一无所知。接下来有人玩笑般地向警察开了玩具枪,警察以为有狙击手在偷袭他们,突袭了整个宾馆,并且对所有人进行刑讯逼供,最终总共杀死了三个在场的人。

作为一部讲述底特律骚乱的电影,导演的切入口选在了这场发生在宾馆里的悲剧上。由于对骚乱起因的一带而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对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之间的紧张态势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这导致了后面一个多小时的残酷暴力在震慑观众的同时,缺乏道德上的支撑感。同样的,电影对于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的背景,也几乎没有做交代。这导致整个旅馆到最后更像是恐怖片场景,而不是讲述种族对立和警察暴力的场景。三个白人警察变成了纯粹邪恶的象征,而被虐待的黑人则像一群羔羊。看完电影,你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暴力,你不知道恨来自于哪里,你只知道有一群坏人虐待了一群无辜的人。

和导演之前的作品拆弹专家,猎杀本拉登不同,这部电影并不强调角色内心的冲突,不描写角色随着情景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而只纯粹的展现了恶。电影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在旅馆的走廊中间,极其有耐心,甚至重复地展现了来自警官的暴力。重复的暴力场景,没有间隙的手持镜头,以及警察毫无变化的恶,使得这个可怕的场景渐渐变得让人难以忍受。

当我们看一部关于“底特律”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求更多。我们想知道在底特律发生了什么,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我们想知道一些那个年代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而导演只给了我们一部道德分明,简单的恶的电影。也许导演这么做是为了避开一些敏感的种族话题,也许导演作为一个白人女性不愿意过多触碰黑人群体的东西。但是在一部讲述种族冲突的电影中避开这些话题,使得整部电影的分量变轻了。所有的受害者中,最有反抗精神,最出彩的,竟然不是越战老兵,而是两个年纪轻轻的白人小姑娘。

 4 ) 知道真相的人,永不忘记

失落感多少还是有,因为前半部实在太刺激、太精彩了,精彩到足以煽动起一场种族战争,看得我心怦怦乱跳,后半部(有一个小时)戏剧张力其实是缓慢递减的,它在慢慢舒缓着观众已经被激怒并点燃的情绪。这很他妈奇怪对不对?对对票房有野心的电影人来说这是釜底抽薪啊。在我看来,《底特律》是电影的“非虚构写作”,如果不尊重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它完全可以提供给观众一个更震撼、更圆滑的结尾,可以很容易就让你“从头爽到尾”,无论它指向更黑暗或更正义的方向,但那会违背“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叙事伦理,将使这部以还原真相为目的的电影,变成一段被淹没的历史的伪证,那就不是冷静看现实的社会派作者凯瑟琳·毕格罗了。结尾那一笔很了不起,它用一个个体最软弱、最消极的反抗事实上表明了最鲜明的态度:知道真相的人,永不忘记。

 5 ) 既然是美帝种族歧视引发的骚乱,待遇应该好过韩国的司机

底特律 Detroit (2017)

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新作,毕姐保持了一贯女汉子的本色,强悍,霸气,对电影的控制力丝毫不逊于大名鼎鼎的前夫。真正的女权可能就是可以让别人忘记性别的标签。最起码对于我来说詹姆斯卡梅隆和毕姐只能选一部,我选毕姐。

故事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五十年前底特律大骚乱。由当地警察查封一家无牌黑人酒吧引起,最终演变为了全城骚乱,数十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在警局,州警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直到国民警卫队的介入之后,事态才得以控制。电影的着力点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在五十年前的美国司法体制下,已有定论。可是在毕姐极具张力表现形式下,还是惊心动魄令人唏嘘不已。只是1992年的洛杉矶,2014年的弗格森,还有耐人寻味的2017年夏洛茨维尔,悲剧还在上演。

川普当选总统以后,美国电影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涉及社会和政治题材的影片,很容易判断出导演当初有没有投票给川普。由此可知美国社会族群分裂的情况应当非常严重。毕姐无论如何也不会投票给川普吧。这部电影在IMDB的评分还不到8分,对于从林肯时代开始,就把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奴隶,自己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作为崇高理想的美国人来说属于偏低了。原因在于既然川普能够当选,现在的美国人大多数对于毕姐表达的情绪并不待见吧。

一部好电影在看了之后很长时间都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困惑之中。

我自信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也不认同区域歧视。在北京时有个董存瑞的故事挺时髦,经常有人口沫横飞时在座就有河南的朋友。我总会觉得很尴尬,有时忍不住会抱打不平。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说白了中国人都是河南人,其他地方说白了都是被征服被殖民的待遇,唯一能和河南叫板也就陕西东边的一小块,其他地区都没这个资格。

话虽如此可是年纪越大就越无法用二元思维思考问题,一生二,二生三,不是老子一说所有人都会明白。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最近几年好多了,二十年前我在广州白天绝对不会一个人去三元里,晚上多少人我也不去。十年前北京的纺织大厦和沈阳的西关也一样。我知道种族歧视绝对是错的,可我真的不去三元里吃宵夜,多好吃我都不去。

九八年我陪一位上海朋友去北京路逛街,正走着,听见后面传来拳打脚踢的声音。两个穿着制服的中年人,对一个十一二岁的金发少数民族小孩大打出手。北京路的客流量广州朋友应该知道,不到一分钟有多少人围观可想而知,可却没有人出来制止。我们两个当时也是二十出头热血青年,管你是警察,辅警还是保安,当然忍不了。指着二人的鼻子制止他们,一个说东北话,一个说上海话当时就把两个讲白话的搞蒙圈了。两位大叔普通话肯定是不太熟练,被我们的气势压制的哑口无言,最后从那个小孩的衣服里掏出了我的钱包。当时谢过那位大叔是一定的了,我们也没有朝小孩踹两脚,也没有去治安亭做笔录,灰溜溜的消失在人群之中。这件事到现在我也搞不清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这就是所谓的困惑。

这部电影开始的部分,直接把我带入了这种困惑之中。假设我住在美国,当我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一群和我儿子同龄的孩子,唱着嘻哈,跳着街舞,在街边游荡,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搬家。我无法做到驱赶他人离开我的社区,但是我肯定会选择放弃远远的离开。我知道种族歧视是错的不容置疑,可这种选择是不是就是种族歧视的表现,令我十分困惑。

电影开始部分骚乱刚起,一位黑人议员站在汽车上劝阻自己的同胞。大意是需要改变,正在努力改变,但是不能选择毁掉自己家园的方式进行改变。这话放在豆瓣会有一溜的跟帖说这个五毛党是在洗地。下面这段在宋大饼那部看完后,想写长评的,可那部的最终命运我是有预见性的。资源一出来,我就不断提醒微博,微信的网友,没有时间看也要保存到硬盘,而不是百度网盘,结果一语成谶。既然都想到这了,写不写也没意思,一直放到了今天。

那年我才上高一下学期,只是凑热闹的旁观者。那段时间我过的蛮滋润的,因为我家到学校经过沈阳市政府广场,那段时间是沈阳人最多的地方。因为这个缘故我几点去都没有老师过问,老师也人心惶惶的,年纪大点的都怕像从前一样被小将揪出来。我开始热情挺高的,晃晃悠悠九十点钟来到市府广场。在东工的阵地听一会,这货东北的,声挺大都是口号没意思。再到辽大的阵地听一会,这个蛮子口齿不清道理倒是一大堆,听到激动之处也跟着鼓掌喊喊口号什么的,真正他们说什么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玩累了到学校把饭盒一热吃完就回去再听,听够了回家。

没几天规模越来越大了,马路上连交警都没了。我家到学校挺远要坐做四十分钟的公共汽车。一天早上正在车上打盹,一群农大要到市府广场的学生拦住了汽车。他们本来是靠腿走的,真远恐怕得走两个小时,走累了现在要征用公共汽车。车上的乘客肯定是不愿意了,很多人和他们争论起来,我也不愿意,可我没敢吱声怕学生急眼了踹我两脚。僵持没几分钟,司机带着哭腔哀求乘客下车,那家伙可能因为害怕太激动了,叨叨咕咕说啥都听不清,有一了句有地方车都被掀翻了的话,最终让乘客们下了车。还有些怕被扣工资,奖金的大人,在车站焦急的等待下一辆。都这样了还等个屁呀,来了能不能挤上去不一定,挤上去了谁知道坐几站又被轰下去了。小爷向后转齐步走回家睡觉去了,这次逃学我老子都不会批评我。

上件事并没影响我的热情,我还是在上学途中听几个小时再去学校,公共汽车不好做,我改骑自行车了。可是我发觉广场上不是学生的人比学生还多了。我从初中开始就是名副其实的街头少年,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认识不少,我发觉张王李赵刘的哥一上午我得叫十几遍,大哥给烟的就得有十几根,我刚学会抽不久,那么多根抽的我晕晕乎乎的。

人多了的地方自然有商机,一些头脑精明的在广场做起了生意。五六月份沈阳也开始热了,卖雪糕的最多。那时卖雪糕挺辛苦的,不是顾客在冰柜里自己挑选。要用泡沫之类保温的箱子再包裹厚厚的棉被,托在自行车上去卖。一箱百十来根雪糕,一箱赚二三十块挺不容易的。开始几天还很正常,有买有卖我也花钱买过,一边吃雪糕一边听讲演挺惬意的。没几天思维活跃的带头大哥就意识到,这些卖雪糕的其实和发国难财差不多。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雪糕都被大伙分着吃了,聪明的笑呵呵的欢迎大家吃,不到一分钟箱子见底推着车悄悄走了,再也不敢来了。也有不开眼的,我看见一位比我母亲年纪大很多的大妈,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着破碎的箱子和车条都断了的自行车,低声哭泣都不敢嚎啕。我没有去扶这位大妈,也有没有学生停下演讲去扶,我那时觉得自己应该和她不是一伙的。

虽然那时我只有十几岁,就在那天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件事过了几十年我仍然记忆犹新。学生苦口婆心的试图煽动和利用的力量,他们压根没有能力驾驭,当这些力量失去束缚脱困而出以后,事态绝不会朝着学生设想的方向发展,唯一的结局只有失控。别人我不知道,我那些张王李赵刘大哥们的眼里,学生脆弱渺小的可怜,怎么可能在挣脱一种束缚之后,又心甘情愿的接受学生的控制。那些大哥对于学生究竟在讲什么,可能和我一样懵懵懂懂不知所以,他们热情高涨志不在此,他们渴望的是挣脱束缚。那天以后我自己给自己停课了,市府广场也懒得去了,班主任和我老子都没有意见,我在一段时间内挣脱了束缚是实实在在的。

每当看这种题材的电影之后我都会困惑一段时间,不会太久然后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生活安慰自己,从而得到解脱。在透不过气来的时候,觉得有所改变是必须的,可是我还是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于是还是困惑,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吧。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6 ) 黑暗料理吗

威尔.保尔特我太特么讨厌他了,我确定不是因为他角色进入的好我才讨厌他,是看脸就TM讨厌那种

看完之后压抑的不想说话,整部影片过于黑暗现实,不知道一个没有正义的审判的结局的凭什么要改编成电影,电影明显有明确的种族立场,那么正义在哪里?不想再看这种题材,反而拍成纪录片更好一些

想不到出演的演员什么感受,演完这部时候可以走的出来,观众看后我想应该会加速种族对抗情绪吧

 短评

Stunning! Unbelievable powerful!!

6分钟前
  • closer
  • 力荐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13分钟前
  • 木上立
  • 推荐

虎头蛇尾。开头展现暴乱的伪纪录呈现反而是全篇高潮,精彩激烈,以假乱真,在大背景中穿插引入了主线人物的设计也格外新颖。中段聚焦旅馆事件对于擅长营造紧张感的Bigelow反而显得中规中矩。结尾则过于仓促温吞,在开头大格局的期待下,电影后半程在力度和深度上感到严重脱节。

17分钟前
  • ballsirius
  • 还行

从整个城市的骚乱,到绝望到底的个体悲剧,导演格局伸缩自如,视角灵活丰富,像寓言,却是黑人悲痛史的真实缩影。他再也走不出那一夜的底特律,那是他的肤色带给他的,永世不能驱散的恐惧。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凯瑟琳·比格罗处理这类题材实在是得心应手,手持、纪实感,尤其是宾馆那一大场戏,都拍得紧张又有压迫感。不过最后是有点弱下来了,略有些可惜。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在如此敏感时期,《底特律》来的不能更及时。50周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美国的警察暴力与种族问题,其实有太多没变。毕格罗不像斯通那样有自己的政治意图,新闻工作式的摆事实和纪实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失望的是强烈紧张的气氛和各种特写盖过了对骚乱本身的解读,人物刻画与深度成了弱点。

24分钟前
  • 阿拉斯加
  • 推荐

中段长达48分钟的旅馆审讯戏,比今年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拍到后面,毕格罗阿姨就有点累了...#

2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30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

31分钟前
  • 郭连凯
  • 力荐

真实而绝望。毕格罗让观众和主角一起,在一个普通的黑人兼职保安视角下看底特律旅馆的警察暴力事件。近几年很多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给人希望,就算法律操蛋,光明不灭。而这部真是黑暗,是目睹了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的绝望,看完我只想和主角一样抱着恐惧和自责在路边干呕不止...

3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一个真相早已遗失在历史中的事件,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3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凯瑟琳.毕格罗真是让人大失所望!她得奥斯卡的那点特色尽失,整电影更看不出她雷厉风行的风格。底特律事件50周年这样强大的故事和背景,居然被她拍成了一部仓皇一夜的惊悚片,完全丧失了这部电影应有的意义。

39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41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最后30分钟太影响观感了。它让一部本来凌厉得心跳爆表的事件电影沦为絮絮叨叨的历史课程。毕格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女性导演,前110分钟把纷繁的人物剧情驾驭得层次分明,心理强度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没有人、只有两种肤色的底特律!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毕格罗一贯的毛病,有技术,没脑子,有场面和冲突,但完全没有温度和节奏感。影片以令人兴奋的大阵仗开场,结果缩小到一件案子,再缩小到一个人,出场人物虽多,却个个脸谱化,以配合影片的政治正确。可见技术并不能保证深度,手持摄影和新闻图片也堆砌不出艺术的真实。

44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片尾字幕+真人照片里面,男主选择一辈子待在教堂圣诗班吗?自断前程,把自己一辈子锁起来不接触白人,这得是经历了多大的恐怖折磨。看完电影和同是华人的男票交流,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Asian能把这么多年受到的压迫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只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子弹、流血和斗殴……

47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多好的一个题材啊,拍成这个样子。无谓的展现一段又一段街头暴乱但是毫无目的。故事散乱。网飞如果把这个题材拍成剧会怎样剪裁?

50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候选。毕格罗导演真是比众多男导演还狠,揭开历史的疮疤,直面悲剧,震撼虐心。开头用油画交代背景,凌厉惊艳。新闻纪实般的镜头穿插史实资料展现事件群像,太真实。聚焦旅馆谋杀案处处戳心,结局唏嘘悲凉,放到现在依然应景。所有演员表演都太精彩,不少年轻演员都是生涯突破表演!

51分钟前
  • JIN
  • 力荐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