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情片英国2019

主演:克里斯·希钦,黛比·哈尼伍德,瑞斯·斯通,凯蒂·普洛克特,查理·里士满,史蒂芬·克雷格,哈瑞特·构斯特,米奇·麦格雷戈,罗斯·布鲁斯特,朱利安·艾恩,希拉·邓克利,马克西·彼得斯,克里斯托弗·约翰·斯莱特,希瑟·伍德,阿尔伯特·邓巴,纳塔利娅·斯通班克斯,乔丹·科拉德,戴夫·特纳

导演:肯·洛奇

 剧照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2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5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6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5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6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7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8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9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16:54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北部的纽卡斯尔,因为遭遇了次贷危机,瑞奇(克里斯·希钦 Kris Hitchen 饰)不仅丢掉了工作,还背负上了巨额的债务。为了维持生计,瑞奇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准备靠送货来开启事业的第二春,哪知道他这一没有经过思考的举动给整个家庭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  瑞奇的妻子艾比(黛比·哈尼伍德 Debbie Honeywood 饰)是一名家政工,专门为残疾人和老人服务,如今,她不得不依靠公交车往返于不同的雇主家中,这令她感到非常的疲惫。为了偿还货车的贷款,瑞奇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工作上,这令他们的大儿子塞布(瑞斯·斯通 Rhys Stone 饰)感到备受冷落。

 长篇影评

 1 ) 我希望你看不懂这部电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New字幕组”

作者:耙姐

首先声明,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所以我写一篇严肃的推文评论。

乍一看这电影的标题和海报,还以为是某个导演系学生毕业作品。

但是了解到它背后的履历,才暗自抹一把冷汗感慨:真他娘的厉害!

导演肯·洛奇,1936年生于二战前夜(算一算,84岁的老爷子还在一线拍电影),牛津大学法学系毕业。

童年经历和高学历注定了他思想的不平凡。

肯·洛奇终其一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作品大多为反映社会最尖锐矛盾的现实主义电影。

世界顶级电影节奖项自然不在话下,更引人注目的是各大媒体对他由衷的赞赏。

卫报称:“这个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这样富有激情、痛下针砭的声音(More than ever, we need compassionate, angry voices like his)。”

BBC称他为“弱者们的拥护者(Champion of the underdog)”。

豆瓣更有评论戏称他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斗士”。

在关注了贫穷、无家可归等社会议题后,肯·洛奇这一次将目光投在“英国社畜”身上,直白朴素的镜头语言,大胆揭露了无止无休的工作时间对一个原本温馨的四口之家的无情摧残。

这一次的电影肯·洛奇仍然采用全素人阵容,整部电影看完除了真实还是真实。

>>>人物介绍

(以下内容轻微剧透,但不影响电影观感)

影片中的父亲瑞克(克里斯·希钦饰演)像万千家庭中的父亲形象一样,不善表达、敦厚勤劳。

他为了早日买上自己的房子,卖了家中唯一的车,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开始为一家物流公司跑订单。

美其名曰“自营”,实际则是逃避了劳动合同的保障。

每个快递员都配备了扫描仪,不仅能监视他们的实时行踪,还在驾驶员休息2分钟后发出哔哔的警告声。

自此,瑞克开始了没有假期,每天工作14小时的送货生活。

母亲艾比(黛比·哈尼伍德饰演)是一个温婉善良的女人。

她的工作是孤寡人群的护工。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九点,她要往返于各色各样的人们家里,打理稀奇古怪的麻烦事。

她像很多人的母亲一样,是个心软爱哭的女人。

因为自己分身无能,没法照顾独居老人流泪;因为丈夫和儿子争吵流泪。

儿子塞巴(瑞斯·斯通饰演)是个调皮的高中生。

他和几个家境相同的同龄人因为在学校受到排挤,成日游荡在街头涂鸦。

他们把涂鸦当作“事业”,把自己留在街头巷尾的各种痕迹当作“广告”,并一味地沉溺在这种虚拟飘渺的幻想世界中,逃避现实中父亲的责问、母亲的关切。

女儿丽莎(凯蒂·普洛克特饰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

她陪着父亲去送包裹。父亲被快递主人家的狗咬破裤子时,她留下一张纸条。

她在父母吵架时冲进两人中间,哭着喊着劝架。

影片中瑞克曾说:想给塞巴最好的,想给丽莎最好的。

然后塞巴尖锐地回击:也许你做得还不够尽力。

是真的他还不够尽力吗?并不见得。

那为何如此卖力的一家人,为什么生活愈发窘迫?不仅没买房子,连唯一的车都卖了呢?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battle

物流公司老板对瑞克称,加盟公司是拥有了自己的生意。

长久不得志的瑞克听信了这番说辞,以为自己人到中年抓住了发家致富的机会。

说服了妻子艾比,卖掉家中唯一的固定资产——艾比上班用的汽车,付了一辆新货车的首付。家中的贷款又多了一个车贷。

瑞克以为自己得到了日入155磅的好事,谁知是无轮休无假期一天14小时凭损耗生命赚来的血汗钱。

你以为资产阶级真的好心让你加盟分一杯羹,谁知道他们只是避开劳工法的约束,让你没日没夜地为他们卖命。

瑞克这份“自营”的工作不仅请不到假,而且被人打劫,躺在地上无法动弹时,不能算工伤还要赔一大笔钱。

就算如此,资本家们也不在意你的死活,只是一个电话打来医院,轻飘飘一句话问你:明天你来上班还是找谁代你的班?

德国政治家蒙森说过:雇佣劳动者被踩在资产阶级的脚下。

他们蔑视劳工权益法律,通过不断地变相增加你的工作时间,榨取你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当你以为自己是个光鲜艳丽的都市丽人时,未曾想过你也是资产阶级脚下的垫脚石。

这样真实的例子在耙姐身边唾手可得。

某厂下午六点免费晚餐,八点免费宵夜,晚上十点免费班车。

当你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工作了“八小时工作制”的一半。

然而万恶的资本主义却又是历史上的大功臣。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写道: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我们都不可抗拒地参与进这样的制度。有人劳劳碌碌、却愈发贫困,就像片中的一家人。也有人勤勤恳恳,戴着资本家的镣铐杀出重围。

耙姐只求能处在这中间,安稳祥和地过完一生。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作为阶级流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愈发地显得爱莫能助。

>>>穷人的教育赌博

和中国廉价的大学费用不同,英联邦国家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商业化程度高,学费连年增长。据卫报统计,英国大学收入将近一半来自于学费收入。

完善的学费贷款体系需要学生支付绝大部分学费。在学生毕业后,将自动从工资中扣款,有效还款期限长达30年。

于是,塞巴在和父亲争吵的时候,便清醒地指出,自己没有能力上大学。

然而最可怕的事实是,尽管你负债累累读完了大学,低迷的就业市场也并不待见你。

英国官方给出的2019年失业率达到3.8%,然而经合组织表明预计英国仍有三百万之多的隐藏失业人口。

其中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确实要从容些,但情况也并不乐观。

据BBC报道,英国有将近1/3的大学毕业生“大材小用”。

也就是说,读完三年本科,通过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拿到了经济学学士的学位之后,你很有可能从事一个高中毕业就可以应对的工作。

然而,人才过剩、教育过剩的现象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迅速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剩下的就不讲了。

当然好消息是,罗素大学集团的大学毕业生收入满意度普遍较高,可惜在英国164所高等院校中只有24所。

由此看来,教育仍然能够起到一点促进阶级流动的作用(此条规则只适用于顶级教育机构)。

>>>Ending

影片的结尾令人震撼。

被劫匪打的鼻青脸肿的瑞克第二天找不到人代班,只得清晨跑去送货。

启动时,一家人都跑出来挡在车头,然而他们挡不住铁了心要上班的父亲。

货车远去,塞巴退回家门口,双手掩面,若有所思,等待他的仍是休学生活。

瑞克开上大路,突然情绪崩溃,第一次流下眼泪。他给自己小声鼓劲。

影片蓦然结束。

我真他妈难受啊。

 2 ) “给自己打工”成了新时代的笑话

看电影时,在不知晓电影背景的情况下,我一直在想这是十几年前“次贷危机”时的生活困境吗?直到看到了熟悉的智能手机“iPhone”以及它千篇一律的来电铃声,我才知道,他们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是每天早上在楼梯间打扫卫生时碰见你会说“早上好”的阿姨;是哪怕光顾过她的菜摊无数次,但每次买菜还要讨价还价的大妈;是穿着统一的工作服、骑着小三轮在楼宇间快速穿梭的快递小哥……如果社会像一片皮肤,他们则是皮肤上一颗颗细小的痣,他们占据了“皮肤”上微小的一部分,长年累月之下,却成为了最易被遗忘的存在。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讲述的是一家工薪阶层的生活,它不是鸡飞狗跳的闹剧,不是儿女情长的纠纷,不是起起伏伏的人生海海,它是一望无际的平静,它是一汪水,我们是其中的鱼,跳出去便没有了呼吸。

影片中的爸爸Ricky曾经是个上进的建筑工人,却因为次贷危机丢失了工作,无法贷款买房,开始打零工补贴家用,Ricky想成为一名快递公司的货车司机,要么租车,要么买车,快递公司的老板一句话让Ricky为之心动,“self-employed(自己给自己打工)”,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当他卖掉了老婆的汽车后,买了一辆崭新的货车,开始了送货生涯,而迎接他的却是快递公司无休止的不平等条约,“self-employed”成为了一则笑话。

男性在时代背景下,不公主要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工作,而对于女性来说,不公不仅来源于工作,还来源于家庭。妈妈Abby是一名护工,她需要汽车通勤,丈夫向她提出卖掉汽车买货车时,她心有抵抗,却还是选择了顺从。当Abby加班后,公司不给她发加班工资,她因怜悯之心选择无偿帮助客户,她有怨言,可她全都藏着。男性的愤怒像是大雨倾盆前的雷电,声势浩荡,女性的愤怒像是雪崩前的平静,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家庭,她选择了忍耐,面对工作,她选择了忍耐,她要调谐父亲和孩子的关系,还要在客户与公司之间周旋,社会的驯化让她主“内”,家庭条件又让她兼顾“外”,她的难是最黯哑的,无声的,丈夫是那条可以浮出水面,透口气的鱼,她则是在水底淤泥中越挣扎却越陷越深的鱼。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是英国快递员送件过程中,客户有事,无法签收,留给客户的卡片上所写的一句话。“Sorry, we missed you(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是很有人情味的一句话,它无形中拉近了快递员与收件人之间的距离,“miss”它既可以代表想念也可以代表错过,但这句话若放在主角的工作背景下,却成了一种机械性的、毫无人情味的重复。就如快递公司老板对作为一家之主的快递员Ricky所说,“客户谁会真正问候快递员,你开车睡着了,和公车相撞,他们不管,他们只在乎运费、效率和收件。”

当我们每个人都依赖于“data(数据)”时,当社会的一切都离不开“data(数据)”时,人本身就是电脑语言中的一串“code(代码)”,程序员在设计“program(程序)”时,他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精确计算出具体到每时每分的送达时间,但是这段时间里并不包含快递员吃饭的时间或者上厕所的时间,因为它们是工作之外的生活,并不能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人们运用大数据去开发更为便捷的生活,去追求智能化的生活,就像影片中价值一千美元的扫描仪,它可以帮助你导路、追踪汽车行驶数据、收藏收件人和寄件人的信息,它被发明的宗旨是为了服务快递人员,却成为了资本的帮凶,或许人类并不是在制造机器,而是将人类改造成机器。资本家在榨干底层人民价值的时候就如饿狗啃食骨头,龇牙咧嘴,仿佛那带肉的骨头不是它的食物,是它的敌人,狠狠地咬住,每一处缝隙的肉都要被剔得干干净净,末了,还要借着这光溜溜的骨头把自己的牙齿磨得更为锋利。

 3 )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零工经济背后的“现代奴隶制”

本文原载于澎湃思想市场

84岁英国导演肯洛奇的新片延续了他一贯的主题和立场。很大程度上,片名是对被忽视与被损害的工人阶级整体的一句表白,深情款款但也暗含着几分无奈。这正是导演56年执导生涯反复变奏的母题:面对工作与生活的难以为继,工人阶级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尽管难以置信,但很难想象今天还有另一位导演愿意几十年来如一日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地将镜头对准这个庞大然而无法言说的群体。在上世纪70-80年代屡次受到政治审查和作品被禁播的阻挠后,肯洛奇依然没有妥协和放弃。即便如今,年龄也没有阻碍这位导演对工人生活与权益最新进展的关注。

在这部绝对不可错过的新片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导演对亲身见证的劳工三代人的刻画,也可以看到平台资本主义用工环境下传统劳动权益如何进一步受到破坏,从而使得工人阶级家庭越来越走投无路。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海报

劳工三代:被掩盖的劳权衰落史

尽管影片将叙事焦点放在数字资本平台对工人的剥削与工人维系日常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上,但矛盾的展示并没有缺乏相应的历史纵深。导演实际上展示了不同时代所塑造出的劳工三代之间的差异。

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主人公一家。Ricky和Abbie作为正值壮年的1980一代,是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经济危机前他们过着准中产的工薪家庭生活,通过借贷有房有车。但2008年金融危机中银行的破产,导致他们最终失去了房子。丈夫Ricky也失去了建筑业的工作,成为互联网快递平台旗下的一名“自雇者”(self-employee)。妻子Abbie则是互联网平台上的家庭护理工人。面临零工经济的剥削,他们缺乏传统的劳动社会保障,更重要的是缺乏相应的团结组织,更不用说斗争经验。

家里的孩子们则是00后青少年一代。哥哥Seb再过几年就要步入社会,但他透过身边年轻人的经历,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没有希望,无论是读大学还是找工作都不会有未来。所以他成为一个叛逆和悲愤的年轻人角色,频繁逃课,沉迷于街头涂鸦。妹妹Lisa年纪小很多,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压力,聪明体贴,努力照应家里的其他成员,但无力解决家庭的撕裂问题——因为问题无法在家庭内部得到解决。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在影片的结尾陷入了无助的状态。这是必然的。此外,与他们的父母相比,他们是在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对这些新技术更加依赖。

容易被略过的是影片中的1950-1960一代。这代人通过Abbie的护工视角呈现为垂垂老矣需要被护理的老人。尽管影片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由于衰老而行动不便、自尊受挫,但不要因此忽略了更重要的信息传达。首先是一位脾气看似古怪的老人故意打翻了餐桌上的盘子,由于Abbie拒绝了老人为她梳头的好意,并声明自己必须遵守平台的规则不应与“顾客”有亲密的私人关系。但老人的摔盘子是Abbie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此后她开始打破规则,与“顾客”交心。于是才有了Abbie与另一位老人分享家庭照片和故事的场景。影片由此点出这代劳工经历的燃烧岁月。他们是年轻时参与了1970-1980年代英国罢工运动的一代劳工。当他们面对往日的照片,可以回忆起当时载满罢工纠察队的汽车,为罢工者供应免费食物的餐厅,工人们同仇敌忾不惧警察暴力的勇气。但今天的工人面对劳动困境(比如每天996甚至更严重的加班时长且没有加班费)却缺乏维权途径。因此,当老人听到Abbie的劳动状况时感到非常惊讶,他们的抗争精神其实比Abbie和Ricky所代表的年轻一代要更加强烈——这种情况在上一部影片《我是布莱克》中也可以看到。这里展现了非常鲜明的两代人对比。

当我们把导演本人执导的经历与影片结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导演试图以此唤回英国历史中的阶级意识和斗争精神的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恰逢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上台,大力推行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措施,一边控制学术和媒体舆论,一边通过钢铁、铁路、煤矿等公共部门私有化使大量工人失业,并强硬弹压工会工人斗争。与此同时,工会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问题也使得工会高层并不总能代表工人作出最有利的决策。肯洛奇在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领导的问题》("A Question of Leadership",1981)《领导的诸多问题》(Questions of Leadership——Problems of Democracy in Trade Unions: Some Views from the Frontline,1983)、《你站在哪边?》(Which Side Are You On?,1984)因反映了这些问题而遭到严厉的政治审查和禁播惩罚。禁播的理由是这些纪录片失去了记录的“中立性”。从这段历史我们看到工人阶级主体意识是如何被阻断和遗忘的。国家机器通过暴力和意识形态的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但影片没有导向一个完全绝望的境地,实际上压抑中总是暗含着希望的火种。剧情进展到后半段,Abbie在与丈夫争吵、离家出走后来到老人家中寻求安慰。影片中象征两代人精神传递的一幕是令人难忘的:老人一边替Abbie梳头以缓解她的精神压力,一边吟唱着美国民谣乐队纺织工(The Weavers)脍炙人口的歌曲《Goodnight, Irene》。要知道这首民谣帮助纺织工打入大众流行音乐的行列,并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其它的左翼亲劳工作品。

影片也将许多希望寄托在00后最年轻一代人身上。不偏不倚地讲,哥哥Seb具有优秀的团队组织能力,而他对命运的洞察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让人联想到肯洛奇早期作品《小孩与鹰》中的训鹰男孩Casper。妹妹Lisa则展现了她敏锐的分析和批判力。在帮助父亲送快递途中,她对快递公司扫码枪背后的运作机制做了简单的社会分析。她思考了她的父亲从来没有思考的东西:拿着扫码枪工作的一线快递员甚至没有时间上厕所,但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操纵这些程序的管理者却绝不至于如此,而这是不公平的。

现代奴隶制:劳工维权的挑战

影片的重点是展现零工经济对工人阶级家庭生活的摧毁:长时间工作导致两代人缺乏时间沟通,渐生隔阂;工作侵占了私人生活,夫妻关系变得紧张;不安全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使得孩子对未来丧失信心。尽管从社区与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切入劳工问题一直是肯洛奇以往作品的一个特点,这种叙事方式在《我是布莱克 》、《面包与玫瑰》与《凯西回家》中都可以找到,但新片也前所未有地细致呈现了工人阶级在互联网技术的新自由主义路线下如何受到新的剥削。

《我是布莱克 》剧照

我们看到家庭中的那对难夫难妻由于不被数字资本平台承认为公司的受雇者而遭到了种种不公的待遇。首先,工作时间是惊人的,且没有最低工资标准和加班费一说。Ricky的工作模式接近796(指每天从上午7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模式),每天的工作时长远远超过8小时,且无法间断——这导致他只能朝塑料瓶里小便。而Abbie的工作时长绝不会更低,并且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平台随时可能打电话要求她接活——这正是我们在那场被打断的家庭晚餐上见证的。而这侵犯了她的私人生活。其次,许多过去由公司承担的生产费用现在被转嫁给平台的数字劳动者。Ricky自己花钱买下了快递卡车,且要承担其中的燃油费和维修费用。Abbie则要自己支付工作中来往于不同雇主家的搭乘公车费。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到数字平台的“实力甩锅”。当Ricky在工作途中遭受抢劫和殴打,平台不愿意承认这类教科书级别的“工伤”,没有工伤保险,医疗费自付。不但如此,他还被要求赔偿运送的包裹中丢失的护照和损坏的扫码枪——价格不菲。另外,在他“旷工”的日子里,每天都将面临高昂的罚款。他一再被告知自己是“自我雇佣的”,简直难以置信,如果数字平台不承认Ricky是平台的受雇者,不愿意承担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又何来旷工罚款呢?

更令人恐惧的是,硬性的规章制度与软性的人情关系结合起来,对劳动者构成牢牢的人身控制。公司不会“命令”Ricky努力工作,不许休假。但Ricky一旦休假,除了高昂的罚款,他还不再是经理眼中的“好男孩“了,这让Ricky感到自己辜负了经理以及客户的期望。当Ricky由于处理儿子遇到的困难而不得不连续两天“翘班”时,想想他在电话里对经理卑躬屈膝的样子。他为自己的“失职”而感到自责和愧疚,但他完全没有想过数字平台从来没有履行过自己对受雇者的责任。相反,它们一直在逃避,还以一种冠冕堂皇的措辞而摆出一副虚伪的平等姿态:“你可是自雇者,你不但要对你的合作伙伴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这种道德绑架让Ricky完全忘掉休假本就是劳动者应有的权益。类似的事情在Abbie那儿也发生,平台利用了她对老人们的善心,使她付出免费和额外的劳动。而对于Abbie来说,这种劳动更像自愿的,而这正是数字平台的企图。

类似地,灌输给劳动者“自雇者”的身份意识,通过层层分包(包片包区或包路线)的策略也分立了劳动者,使他们之间形成更激烈的竞争关系,从而削弱了团结可能性——尽管Ricky更多地被呈现为一个非常努力但仍然无法达到苛刻标准的受害劳动者形象,但他为了更多薪水而“夺走”同事路线的行为的确是典型的“工贼”作为。传统工会组织更难进驻到这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快递平台的规则促使Ricky违反交通法,造成疲劳驾驶等安全问题。2018年1月,英国多塞特郡患有糖尿病的快递员唐·莱恩(Don Lane)因错过医疗会诊时间而去世。当时他为了避免每日150英镑的罚款而选择继续工作,没有去治病。肯洛奇以及影片的编剧保罗·拉弗第(Paul Laverty)正是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制作了电影。一切是如此的真实。最后,影片也提醒我们:定位追踪技术对劳动者的人身监视以及收集客户的个人数据隐私并与其他公司进行利益交换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公司用工灵活化(如劳务派遣、雇佣临时工)和分散化(多任务多地并行)的趋势实际上自就业岗位向新兴服务业转移起就越来越明显。但互联网数字平台的产生加剧了这一过程。正如影片中呈现的那样,平台资本主义不承认雇佣关系,从而使劳资矛盾不适用传统的劳动法体系,以此甩掉与此捆绑的一系列风险和责任,压低“人力成本”。这标志着以成文法形式固定下来的劳工历史斗争成果被彻底地否定。

面临这些严峻挑战的劳工并不在少数。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英国为数字资本平台工作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470万,几乎占所有就业人数的十分之一。英国目前有多达1000万人从事某种不稳定的工作,这一趋势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认为的“零工经济”领域,并进入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职业,例如教学,护理和接待服务。而根据《中国邮政快递报》发布的《2019年全国快递从业人员职业调查报告》,2018年中国快递员数量已经突破300万,其中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占46.85%,每天工作10-12小时的占33.69%,近两成快递员工作12小时以上。由于采用不定时工作制,快递员没有加班费,大部分也谈不上五险一金。75.07%的快递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这些趋势也的确使工会组织更加困难。1970年代,一半的英国工人持有工会卡,而如今只有五分之一。在大多数于增长迅速的私营部门中工作的年轻人中,这一数字则下降到6%。2017年,英国的罢工次数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总罢工天数仅为170,000,而在被称为英国“不满之冬”的1979年这一数字为2,950万。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工三权(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团结权)、集体交涉权(争议权)、集体行动权(抵抗权))正在新的资本剥削形式下丧失。

最后,影片落入了反对新兴技术应用的左翼“技术保守主义”的窠臼了吗?显然没有。它试图使我们看到劳权的不断削弱是自上世纪70年代延续而来的。这也是本文将这一观点前置于第一部分的出发点。正如达拉斯·斯迈理在《自行车之后是什么?》中所说的那样,技术不是独立自主的存在,研发和应用技术是政治过程。今天我们处在互联网技术的新自由主义路线之中,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因而关键是,我们需要资本主义之外的替代性技术文化实践路线。

替代性选择:零工工会与平台合作主义

现实中并非不存在我们所说的替代性选择实践。

实际上,新的零工工会正在被组建起来,尽管并非顺利。2012年英国独立工人联盟(Independant Workers of the Great Britian,IWGB)成立,主要服务于零工经济领域的劳动者。根据英国卫报报道,自2012年以来,包括英国总工会(GMB)和IWGB在内的工会赢得了一系列针对零工经济雇主的案件。2018年,英国就业法庭裁定上诉的自雇Hermes快递员实际上是享有基本就业权利(例如最低工资和假日工资)的工人,而不是独立承包商(independent contractors)。此后,法院针对Uber,Addison Lee,City Sprint,Excel和e-Courier 做出了类似判决。但是这并未导致行业发生巨变,因为公司尚未将法庭裁决应用于案件范围以外的工人,并且法庭裁决屡屡受到挑战。优步目前正在就一项判给驾驶员基本驾驶权的裁决提出上诉,该裁决将在今年作出。

在没有来得及组建工会的地方,野猫罢工正在进行。2019年8月27日,Rideshare司机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Uber总部外集会抗议。到了9月10日,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投票通过了禁止公司将工人错误地归类为独立承包商的法案。

一些技术被非常巧妙地应用到斗争之中。Whatsapp为快递员和外卖员的网络提供了技术基础。消息得以迅速传播。另外,利用平台的程序设计结构,一些有利于罢工的情形也得以建立。2016年,Deliveroo曾宣布将单方面改变对骑手的薪酬支付方案,这引发了为期六天的“罢工”,骑手迅速采取集体行动使自己无法接单。来自Deliveroo的竞争对手Uber Eats的快递同事迅速效仿,并开始利用该应用程序内的促销优惠:新客户首次订单优惠5英镑。通过反复创建新帐户并订购运送到纠察队的廉价餐食,罢工者积累了一大堆免费食物,而为此买单的正是Uber。与此同时,当源源不断的骑手带着食物赶来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客户原来都是同行,正欢呼着要求他们赶紧登出平台账号以加入罢工。

针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平台合作主义的替代方案也在2014年被来自纽约新学院的学者Trebor Scholz提出。通过合作社模式和数字平台技术的融合,数字平台为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得以成为平台的主人,享有体面的工资和收入保障,参与分工安排的决策,并有权决定个人在平台数据的使用和存留。我们这些年看到了许多运作成功的案例,遍布自由职业、线上零售、创意与艺术、出租车交通、家政清洁、新闻媒体、交易市场等各行各业。

德国的Fairmondo是由用户拥有的离散式在线市场,采取有别于亚马逊、淘宝的合作社模式。旗下2000名成员致力于发展替代电子商务大玩家的平台,同时坚守自己的理念。该网站鼓励公司参与公平贸易且只从社会责任信誉良好的商家进货。在从德国推广至全球的过程中,他们希望平台最终由各个地方的合作社集体所有。

Stocksy则是一家摄影库存图片合作社。它归艺术家们所有。合作社理念基于利润分享,为网站提供照片的艺术家共同拥有网站所有权。艺术家可以申请成为会员,一旦成功,他们会得到销售图片50%的佣金,年底还有利润分红。

美国家政工平台合作社Alia则是由美国的家政工联盟开发的一个平台。在美国的大多数州,家政工不适用一般的劳动法律,不被包括在劳动法保障的范围内。这种情况下,家政工其实是缺乏社会福利保障的。但有了Alia,通过合作社分红的方式,家政工拥有了带薪休假和保险。

回到影片。在影片的结尾,父亲Ricky为了避免罚款,背负着完全没有痊愈的工伤坐上驾驶座,再次踏上没有尽头的快递之路。在难以抑制的哭泣中,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切的无助和苦楚。值得庆幸的是,平台合作主义这一逐渐壮大的发展力量可以算作对肯洛奇新片所展现困境的一个积极回应。2020年被平台合作主义联盟(The Platform Cooperativism Consortium,PCC)定为平台合作社年。我们期待更多劳动者投入到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列中来,一起探索更多替代不公经济模式的另类路线。

 4 ) 差点因为名字,错过这部口碑过硬的“年度十佳”

受疫情影响,大多数国人刚刚度过了史上最漫长的春节假期。 可与此同时,有些群体却早 早便被推上了“前线”。 医务工作者是如此,快递员亦是如此。 不同的是,前者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 后者的奔忙,往往无人问津。 其实,风雨无阻的他们,也不容易。 下次如若由于自己的原因耽误了收件,不妨对快递小哥说一声——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Sorry We Missed You

导演:肯·洛奇编剧:保罗·拉弗蒂 / 肯·洛奇 主演:克里斯·希钦 / 黛比·哈尼伍德 / 瑞斯·斯通 / 凯蒂·普洛克特 上映日期:2019-11-01(英国) 片长:100分钟

2019年5月,白发苍苍的肯·洛奇再度应邀现身戛纳红毯。 这位年逾八十的英国导演是坎城影展上名副其实的元老级人物。 从影半个世纪,他共入围主竞赛单元14回,斩获两尊金棕榈。 评审团奖、费比西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被他收入囊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和英国电影学院奖亦曾授予他终身成就奖的荣誉。 毫无疑问,他就是当代欧洲最不容忽视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

一直以来,出身于英格兰工人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系的肯·洛奇都被视作英国电影的良心。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维护工人阶级,始终将摄影机对准劳苦大众,坚定不移。 21世纪以降,老爷子的创作力依旧旺盛,且势头更劲。 职业生涯中的第二座金棕榈和第一个BAFTA最佳英国影片奖就是三年前的《我是布莱克》为他赢下的。

如今携新作重返戛纳,于他而言已可谓是轻车熟路。 拿不拿奖倒在其次,向社会问责、帮底层发声想必才是其初衷之所在。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能被看见,就有价值。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港口城市纽卡斯尔。 过去,它是资源丰富的煤炭重镇; 今天,它是蒸蒸日上的文化中心。 来自曼彻斯特的瑞奇就和妻儿生活在这里,形同蝼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害他丢了工作,也让房贷落空。 一家人只好在外租房,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十年来,瑞奇干遍了工地上各种各样的苦差事。 这才下定决心跟物流公司签约,成为了一名加盟司机。 按照他的规划,干满两年,交上首付,就能举家搬进新房子。

但凡事总得有代价。 对于瑞奇一家来说,这份工作的代价更是沉重得无以计量。 一方面,为筹钱给丈夫购置小货车,身为护工的妻子艾比变卖了自己的私家车。 从此,纵使客户住得再远,她都只能乘公交前往,别无它法。 非但通勤时间大大增加,准时抵达也成了难题。

另一方面,每周6天、每天14个钟头的工时剥夺了瑞奇与家人相处的机会。 本就叛逆的大儿子塞巴开始肆无忌惮地逃学。 乖巧、机灵的小女儿莉莎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失眠的毛病。 驾龄25年的老司机瑞奇一下子被大大小小、难以应付的变数打得措手不及。

影片的前半程,肯·洛奇的镜头以一种令人安定的节律在一家四口间游走,详实地纪录着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 这边,瑞奇正被送货地址搞得晕头转向; 那边,痴呆老人就打翻了艾比精心准备的餐食。 这边,喜欢无事生非的收件人屡见不鲜; 那边,状况频出的病患也让艾比筋疲力尽。

晚上回到家,两人累得倒头就睡。 反倒是懂事的老小时刻关注哥哥的动向,照顾起了父母的起居。 不着家的爸爸、操碎心的妈妈、爱惹麻烦的儿子和善解人意的女儿。 肯·洛奇精准地从茫茫人海提取出了一个最为典型的家庭样本。 社会底层的百般窘态便是这样,于细节的描摹之中被一寸寸地铺展在眼前。 真真切切、原原本本,亦难能可贵地携有辐射全局、反映时代的普适性。

压力层层累积,总有撑不住的时候。 在好脾气的艾比失去理智的瞬间,故事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当她在寒风萧瑟的车站情绪失控,掉下眼泪,戏剧性第一次占了上风,并逐步将纪实感取代。 她的崩溃就像是一个信号,预警了紧随其后的一系列悲剧。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学校就发来了塞巴被予以停学处分的消息。 可在家待着,他也不安生,跑到外面偷东西,又进了警察局。 向来能把家里家外各项大事小情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艾比此刻已是心力交瘁。 瑞奇不得不亲自出马,搞定所有问题。 在此过程中,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被激化到了极致。 父子之间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夫妻二人身不由己的疏远也进一步凸显。

但肯·洛奇意不在责难爸爸的武断或儿子的反叛。 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相亲相爱而被迫疏离的家庭。 如同警官所言,塞巴的家人在乎他、关怀他。 单凭这一点,他就比许许多多没人爱的孩子幸运。

只可惜,在被金钱和效率支配的社会,爱从来不是万能的。 于是,源自外界的压力在令瑞奇和艾比苦不堪言的同时,也间接造成了整个家庭的内部分裂。 而这种制度性的压迫才是肯·洛奇真正想要批判的。 艾比说得没错,瑞奇之所以乱发脾气,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太累了。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自雇型经济正以迅猛的势头向传统经济模式发起挑战和冲击。 瑞奇和艾比就是所谓的“自雇人士”。 他们拥有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自主调整工作节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领导的监视。 但相应地,他们也无法享受员工福利。 最致命的是,风险全得自己担,劳动法不为自雇者提供任何保障。

至于诸如不算绩效和不用打卡一类的诱惑,在瑞奇和艾比这里则根本不存在。 片中不是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吗? 瑞奇一请假,上司就破口大骂,生怕他完不成当天的派送指标。 抑或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家深夜求助艾比,善良如她当然不忍心拒绝。

“自我雇佣”说得好听,对于勤奋、老实且极度缺钱的瑞奇夫妇来说,不过是换了种形式的剥削。 他们其实仍被围困在资本的链条里,如永动机般奔劳不息。 我们看到的是高科技和大数据带给人类的无限便利。 而肯·洛奇挖掘出了其背后资本运作的实质—— 它们移花接木、居功自傲,却让劳工阶层叫苦连天,置身炼狱。

然而,更加悲哀的是,这重困境,肯·洛奇有心干预却无力推翻。 听听瑞奇的上司是如何为自己和整个体系辩护的吧。 他说的话,句句扎心,但皆是事实。 事实就是,没有顾客在意快递员的死活。 人们看重的仅仅是价格和效率,以及一切庸俗不堪但可以凭数字衡量的东西。

资本异化了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资本的奴隶。 它冷漠无情,严苛至极。 乖乖听话,你就能拿到应得的那份酬劳。 可一旦违抗,必“死”无疑。 讨人厌的扫描器“哔哔哔”地响个不停,却掌握着整个快递站的命脉。 在资本家的眼里,生命即使无价,跟1000英镑的扫描器比起来也一文不值。

所以,艾比才会梦见自己跟丈夫跌进泥淖,并且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越是努力工作,越是沉入无底深渊,陷得更深呢? 面对制度对个体的残酷剥削,肯·洛奇无能为力。 但制度而外,还有家庭。 就像在艾比的梦里,是孩子用树枝搭救了流沙中的父母。 肯·洛奇的镜头下,也是一对儿女给了他们夫妇宽慰。

懂事的莉莎曾在周末陪爸爸一起送货,做她力所能及的事。 大人吵架了,她明明害怕得不行,却还是站出来制止。 即便是挨了一巴掌的塞巴,也会在爸爸受伤之后默默地表示关心。 也是这个成天不务正业的男孩,在妈妈准备独自搭车前去照看老人的时候,提议爸爸开货车载全家同行。 他们一起唱歌,一起玩闹,没有抱怨,没有争吵。

如此美好的回忆,仅此一次,不可复制。 片刻的温馨只能不期而遇,永不缺席的唯有资本的驱赶。 哪怕鼻青脸肿、视线模糊,早晨六点半,瑞奇还是得准时发动引擎, 为了还债,为了养家,跑遍整座城市。 不管是偷钥匙还是扒车门,何种形式的挽留都无济于事。

天真的孩子总以为丢了恼人的工作就能回到从前。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 现实是,爸爸没了工作,生活会变得更难。 他们上不起学,吃不起饭,买不起房,或许要做一辈子的蝼蚁。

最后一次出发前,瑞奇给还没睡醒的妻子留了张卡片。 相同的卡片在莉莎帮他打下手时曾经出现过。 快件送达,如果赶上收件人不在,就写张卡片,聊表歉意。 因此,“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实则是快递员对顾客礼貌的告知。 但这一回,瑞奇的“对不起”说给了家人听。 他想说,“对不起,我去工作了;很抱歉,让你们替我担心。”

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他必须选择后者。 毕竟,家人愿意等候你,理解你,支持你,但客户、上司和扫描器没有耐心。 当对家庭的顾念让他受到太多的惩罚和警告,爱与柔情就注定沦为生活的注脚。 因为他已然明白,资本和金钱才是足以决定全家生死的重头戏。

常常有人指责肯·洛奇卖惨、煽情。 我想,说这话的人大概不曾知晓世上的苦难何其普遍。 时至今日仍旧能够看到这样的电影,我们不是理应感到庆幸吗? 在这个连影像都被拿来粉饰太平的年代,没几个创作者有资格谈真诚。 但肯·洛奇可以,他值得相信。

他让高高在上的人们打破浅见,略见另一种生活。 他允许城市底层的“失语”者吐露无处倾诉的心声。 最重要的是,他还告诉每一位为主人公心碎的观众—— 流泪并不代表懦弱,感谢你的温柔和悲悯。

*本文作者:kiwi

 5 ) 想到两件小事

(一)

英国疫情最严重的四月,我网购了些夏天的衣物。快递公司照例给我发邮件更新包裹状态,估计是商家为了拉近所谓的亲切感,还附上了快递员的信息,一个快递员本人的头像,是那种手机面部识别视角下的,出现在我们健康码上的那种头像,一位干瘦白人中年男人,尴尬的笑脸。同时还有快递员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Richard,我平时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或者去户外活动。后来我正常拿到包裹,那位叫Richard的快递员把东西放在集中取件点后应该就走了,所以我没有见到他看看真人和照片是不是一样,nice不nice。不知怎么的,我一直记得那封邮件上快递员信息那一栏,头像,以及自我介绍,朴素、简短,我宁愿相信那不是敷衍。

(二)

夏天的时候去Morcambe海滩,初步解封后人逐渐多了起来,天气也不错,沙滩上还有对情侣打排球。坐在石堤上吹风,并成一排。身边走近一个男人,胡子拉碴、头发蓬乱,个子很高却弓着背,穿一套破旧褪色的连帽运动服,拉链随意一拉,内里的T恤圆领早已松垮变形。短短向我伸出右手的同时以近乎哀求的语气重复着:“能给几便士咖啡钱吗”。我当然没有动,迟疑着他已走向身边的游人,眼睛里浑浊没有一点光。我看着他一路这样问过去,沿着长长的海岸线,直到淹没在人群里。资本社会饿不死人,但让人没有一点心气和尊严。

抛开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情节不谈,电影的背景相当真实,完整的展现了英国下层阶级工人的生活。英格兰东北部城市纽卡斯尔,红砖矮房子、蜿蜒街道,父亲和母亲一年没有几套衣服,做着繁重的工作;一个叛逆的儿子,大概率上不了大学,即使上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一个女儿,年纪小却很自立。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日常开销巨大。影片最后,父亲被劫匪打到一只眼睛看不见却还要清早六点去送货,面对家人的阻拦,只是歇斯底里的喊着必须要工作,然后在父亲独自的哭泣中结束。西方从疫情解封中以来,一些中国同学非常不理解民众坐看每日增长人数,还一边强烈要求复工,甚至发出“要钱不要命”的质问,本片结尾是一个很好的互文。

 6 ) 看完了,很忧虑

推荐 向导演肯.洛奇致敬。一个资本主义的老爷子,五十几年来持续关注底层社会,用镜头为底层人民呐喊。 电影里的故事每天在全世界上演,只不过有时候我们选择不去看见。 底层的压力每天在聚集,膨胀,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据央行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人口近14亿,有5.6亿人的银行存款为0,储蓄率下滑严重。 广义货币M2增量惊人,但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存款为零,扣除少年儿童群体,依然是一个惊人的数据。更为让人担忧的是,数以千万计的贷款买房家庭虽然有存款,但是扣除贷款总额后存款为负数。按照工商银行公布的财报数据,2%的人拥有80%的存款,如果推而广之,可以保守的说80%的家庭存款极少,意味着超过10亿人存款要么为零要么非常少。 相当多的国民存款为零,这意味着这部分人的抗风险能力极低。少年儿童有父母呵护不用说,中青年人如果没有存款,遭遇失业、大病时,生活都会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前几天总理提到有六亿人月收入在千元以下,很多人表示不相信。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很多人,包括我,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二,我们的媒体人,在宣传正能量方面成绩显著。 再次向84岁的导演肯.洛奇先生表达我最深的敬意。

 短评

每一部肯洛奇都可以打五星

6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72nd Cannes# “戛纳之王”肯洛奇第14次入围主竞赛,仍然是他擅长的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片名其实应该译成“致歉卡”。延续了《我是布莱克》对数字鸿沟的探讨,这部影片里主要讨论“机器统治人”,关于八小时工作制是如何被大资本和电脑系统无情地改写为14X6,且没有任何保障的“自我雇佣者”。灵感大概是来自亚马逊的物流。比起肯大爷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的前作而言,少了很多愤怒,而多了许多温情。问题在于首先肯大爷这次操纵观众的手段就有些太明显,煽情的地方又太生硬。其次是肯大爷对零零后和互联网的认知实在是……这个家庭让人感觉他们还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入围戛纳主竞赛应该已经是很大的(敬老+左派立场)认可了。看完片子观众能记得要对快递大哥外卖小哥Nice一点,影片的目的应该就达到了。

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比电影还要残忍的是,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却在全球各处上演着。责怪穷人很容易,很多人热衷将贫穷和社会问题归功于底层中下人民的好吃懒做。殊不知,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可能付出着最多的努力,却一步一步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肯洛奇拍片来说已经无比流畅和成熟,在不过度煽情下激起观众的反思和同情,目的就达到了。

14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还是那个习惯将镜头对准英国底层阶级的Ken Loach。不娇柔不炫技,直白、真切、有力量!将劳工压抑重负的工作与个人家庭生活交叉描述,怜悯苦役、控诉资本,直指社保行政的缺失。女儿坦白那段,一家三口哭了,我也哭了,我身边的少年哭了,全场都哭了,比《我是布莱克》好。求求你,耄耋之年的Ken Loach,一定要继续拍下去,你是英国的良心。

19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肯洛奇已经不需要玩弄任何电影技巧,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当下全球劳工的生活。这是电影在体认存在,和获取除了小我以外的经验最好的东西。为什么中国没有人拍这样的片子?为什么霸占院线的全是战狼?

21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力荐

工作的货车不能私用于家庭互助,想起了小学放学时排队回家碰到老妈叫一声第二天还要被老师体罚。就是这点小事,在肯·洛奇饱含辛酸的镜头下,显得异常戳人。这片如果在国内引进,不差于《何以为家》的痛点。观感居然跟《跳出我天地》《阳光小美女》一样,关于父子,一家人的丧与幸福,生活纵然很难,终究有收获,一直有挂牵…“我会把你加到明天的计划表里,表的第一行” 妈耶,看到这里终于止不住泪奔。

2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肯·洛奇大爷的“这就是英国”系列永远都这么揪心。物联网革命带来的996现象跟中国何其相似。“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不只是快递员留给客户的未送达通知,也是整个社会对金字塔底层人士的回应。然而只是对不起就够了么?——论福利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没有小偷的小偷家族,无法寄生的寄生上流。众生皆苦,肯·洛奇依然很稳。

2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无论时代变出什么花样,肯洛奇总能在幻影中找到他一直赞颂的与一直控诉的。这是他对二十世纪的忠诚,也是他对信念的忠诚。写实主义或许很容易让你产生“又是这一套”的优越感,但写实主义从来不是为了你的艺术品味而存在,这世界总有一些朴实而坚硬的东西摆在那儿,没什么伎俩也没什么心机,但是一直在那儿。

32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3.5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文件综述还是要看你无产阶级斗士肯洛奇爸爸。电商物流996与劳工法之死,真的是太会抓题材了,尤其当下很难不引发感触,然而剧情发展到结局其实是失控的纯粹情绪宣泄,人物也就此僵化。当然你说他不高级,他不在乎,因为你又不得不承认,看完对996的愤怒再多了一分,完成了今天的忧国忧民份额,在豆瓣发了一条广播“这个世界会好吗”,然后他便欣慰地擦了擦眼镜……

33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对底层职业的描绘,怎一个惨字了得...以后对快递小哥们好点吧😂大儿子痴迷于街头涂鸦以至于被逮进警局,妻子做老年护工,丈夫被匪徒打伤,睁着一只眼睛也不敢再误工,一天罚款一百欧(结尾有点抓马了)...看得喘不过气,只有小女儿是贴心小棉袄。结扎宣传片+1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高手拍电影,不需要花招,朴素就是高招。

40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力荐

儿子的喷枪下是不能幸免的罪人,社会的尿瓶里是无处安放的废液。赚钱买来好吃的咖喱饭,却错过了陪你吃咖喱饭的时间。投递给用户的签单上,写着对家庭说的话。涂鸦的大嘴里有那么多问题,我却都不知悉。你愿意当包裹,当钥匙,当扫码枪,因为它们都陪伴更长时间。我们像仇人,像陌生人,唯独不像家人。

4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好久没在影院哭那么狠了。想想现在欧洲的nationalist wave, 活那么苦真的太容易被煽动了,“都是移民抢了工作,害我们工资那么低”。其实特么都是黑心资本家。

45分钟前
  • brucas
  • 推荐

SIFF. 肯洛奇太狠了,完全不给人活路,又不能去死,只能苟着。真的,只能苟。

49分钟前
  • SleepWalker
  • 力荐

从某种意义上肯洛奇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现实主义在几十年前就作为资本主义的腹语术被判了死刑,但另一方面肯洛奇的每一部作品又实打实地注入了他对底层人的关照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正是在这样强烈的人文性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比《我是布莱克》既有更加复杂的文本,也更具穿透力和冲击性。不仅通过淡出黑场分节、结构鲜明的情节剧描绘出底层家庭在拥有一辆货车(由资本家提供给劳动者的生产材料)后反倒陷入的更加困窘和混乱的境地,又通过对大量日常碎片的精细缝合完成了对无孔不入的现代资本主义(广告、大数据...)的渗透腐蚀的指涉,并在最终以劳动者被资本彻底固着粘连完成收尾,同时也(非常一贯地)在影片中融合了对家庭和社群危机的关注作为主要剧情的辅助。我不会特别喜欢“过时”的肯洛奇,但他真的是个好导演

52分钟前
  • luminary clock
  • 力荐

不知所措坚卢治…每当人物遇到一个无从解决的困境,便会立即用一个淡出逃离现场,乃至沿用到电影的收尾。实在是太初级的对立了,父亲送快递,儿子就要做抵抗消费主义的涂鸦;母亲为他人做护工,却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将社会批判集中地强情节化本无可指摘,强指向性的镜头运动也并无关系,都只是攫取现实素材作议题论证而已。但将体系问题与家庭问题混淆起来,构成一种直接因果导向实在无法接纳。突然从前段的喜剧处理迈入后段的悲情控诉,激发(快递换线)与强化(抢夺事件)矛盾的反倒是剥削体系之外的突发事件,以此来论证体系剥削的失衡,意义何在?

53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肯洛奇稳定发挥,这一部更贴近生活不免看的时候背脊发凉。堆叠起来的压力渐渐满溢,滚雪球一样压垮了这个普通家庭,反思却在戏外:究竟是哪个社会保障环节失职竟让人拼命工作却越来越穷?寒心是寒心,然而下一秒就想滚回去好好工作拼命赚钱。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B+ / 远好于金棕榈前作吧。除了结尾的强转折之外,几乎所有的手法都朴素且自信地专注于人物所处的社群文化及其细腻的互动关系。哪怕剥开血肉看到的可能是相似的模板,但血肉又怎能剥开呢?

6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聚焦于互联网时代自主营业快递员,不得不说肯洛奇仍旧最敏锐抓住了当下资本主义形态中最制度化压迫形式。但陈旧的观念先行的剧作思维依然拖了后腿,尤其是在结尾部分暴露无遗。即使不说是全然刻板的,但试图构造矛盾激化的意图生搬硬拗地拉扯着跟不上人物和剧作,通向真实的反面。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