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热情

剧情片英国2016

主演:辛西娅·尼克松,詹妮弗·艾莉,邓肯·达夫,基思·卡拉丹,乔迪·梅,乔安娜·培根,凯瑟琳·贝利,艾玛·贝尔,本杰明·温赖特,安妮特·白兰特,罗斯·威廉姆斯,诺米·沙伦斯,米尔斯·理查森,埃里克·罗兰

导演:特伦斯·戴维斯

 剧照

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2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3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4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5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6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3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4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5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6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7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8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9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3:25

详细剧情

  影片展现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沉默的诗意

与诗意相对的是琐碎的生活吧,为金钱,为人与人之间不太确定的关系。人类总是不安于现状,这是好处与坏处。很难达到中庸的状态,当你得到,便想得到更多。不止是在金钱上,而是个人的追求中。写诗也好,生活也好。总想过得更好,更自在开心。 这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在争吵,或许是为了还原一个平凡的狄金森,而不是被神化的狄金森。一开始以一场狄金森反对宗教学校的教化而开场,导演似乎想借这种观点来贯穿狄金森的一生。 她一直为了心中某种崇高的理念与特殊的想法来看待他人,而对其他人较为苛刻,甚至是自己的弟弟。导演所展示的只是她生活中的一角。我实在无法相信,写出那种诗歌的人,应该是会可以忍受孤独的人。

导演的表达是她非常渴求异性,这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在那个结婚要靠跳交际舞的时代并不是不可以理解。但似乎有一些过激,让整个人物不真实。

整部影片里面藉由她生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画外音的诗句。表明一种态度诗歌从来都不单单是语言的高级运用,而是用高级的语言来表达深层次的内心情感。

最后附上两年前非常喜欢狄金森的一首诗。

总有一天,我们会与曾经爱过的人重逢。

他们在死亡里有了安全,我们也必须跨越死亡才能再次见到他们。想到这里,也就感到了些许的安慰。 亲爱的人啊,没有死亡,坟墓只是我们为他们悲叹的地方。 如果这是最后的一天 “最后”,又是何等的无限—— 我们所没有猜到的 是我们最终的会面

(我居然没记诗名,艹!)

 2 ) 聊一下这两天做了病的“刻薄”

这个电影很适合用来自我反思。我想我对迪金森是“敬畏”的,敬的是她高尚的灵魂,畏的是她充满肃穆性的庄严而单调的生活,也许只有这样高贵的品质才能写出那些触及灵魂的诗歌。只是我想迪金森其人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应是她那孤傲的骨骼而不是带有体温的血肉,而她的诗歌虽然没有读很多,也应该大多是透着凉气而使人自省的。我敬畏她,且出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或许曾经还很向往成为她,但现在看来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让我觉得很可怖,圣人是属于上帝的,他们散落在人间又怎会快乐,因此他们大多苛求而又刻薄。或许就像电影里演的,知识分子有时候说起话来难免带几分刻薄,但这种“刻薄”是不是最好保持在与密友间絮叨悄悄话以内比较好,而不是用来在严肃的场合与别人进行直白了当的针锋相对呢?很喜欢巴芬小姐说的那句“be outwardly docile, but in your heart, you can be as revolutionary as you like”,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后伊甸园”中的人,傲骨虽然不能丢,但也要有血肉、有温度。

 3 ) 作为传记片中为数不多的类型,这部片子真的不应该被错过

大家应该不难看出,欧美的导演似乎特别中意拍传记电影,政客、商人、新闻人物、文人等各行各业的人物都被拍了个遍。无论是热门大咖,还是冷门小咖的,只要该人物的故事性符合电影的需求,就可以立即上机。放眼于最近两年,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就入围了一部智利片子,名曰《追捕聂鲁达》,讲了一个诗人的故事。2016年末,BBC又拍了一部《隐于书后》,讲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

仔细瞧瞧的话,你会发现传记片的市场中,很少会出现一部针对一个人的成长史来拍摄,大部分作品都是根据一个点去拍的。后者很容易带动起剧情的紧凑程度,而前者就不好控制了,要么数个小故事串成大故事,要么流水账般讲完从小到大,反正都是吃力不讨好(观众)的营生,还真不如“抓重点”。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杀出一部诗人传记电影,这次拍的又是一个文坛巨星,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没错,这部名曰《宁静的热情》的传记电影,实实在在的拍了一个人的一生,而且还是能和沃尔特·惠特曼并肩的诗人。同为美国传奇诗人的艾米莉·狄金森,不同于沃尔特那般一生贫苦,相反,她是一个出身于阿默斯特镇中产阶级的富家女,身后有一弟弟妹妹。其父是当地的首席律师,祖父创办了阿默斯特学院,家庭殷实,家底丰厚,衣食无忧。从小饱读“四书五经”,爱养花,会做饭,人见人爱,与弟弟妹妹关系非常好。

这样一位天之骄子成为一代传奇诗人,实属让人惊叹。影片中的故事开始于狄金森就读的曼荷莲学院,先说下这所学校,在如今曼荷莲学院算得上是全美女子学校中的老大,也就是女子学校中的清华北大,这么吊的学校确实不是说上就能上的。从曼荷莲开始,狄金森就逐渐与这个世界做行为抗衡,影片的伊始,穿着淑女装的狄金森就正在与学院的修女撕逼,并且高调的公开表示自己不信上帝也不稀罕被上帝救赎。

▲极具魔幻色彩的神情,有点置身于恐怖电影的感觉

▲这个镜头非常有意思,隔着两个门框拍,距离拉的很大,像是一幅画。狄金森父亲静坐着,不动声色,仿佛是离开了人世。

说她是青春期叛逆也好,还是矫情也罢,不管怎样这都是她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她不想随波逐流。十九世纪的美国,当时正值独立战争后蓬勃发展的时期,上半叶的时候领土逐渐扩大到太平洋,中期时候工业化迅速推进,男人们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女人的地位不外乎和奴隶一般。所以,狄金森能成长为一名诗人,不光是家庭给了很大的保护,还有一个非常爱女儿的父亲,这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狄金森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她还是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她不去教堂做礼拜,她大声批判大男子观点。影片中最突出的,最能够去反映女人被男人束缚的,就是狄金森的母亲。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全家人在客厅阅读书籍,狄金森的母亲让狄金森弹了一首诗歌体的曲子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初恋。在狄金森母亲终其一生的记忆中,仅有着那段初恋往事,之后,她就被绑上了家庭战车上,操劳至离开人世。

片如其名,就是对《宁静的热情》最好的评价。电影的全篇幅充斥着安静的气息,随着镜头中的暖色调到冷色调的跳跃,影片也在进行主题的更改,即热烈到痛苦的变化。而在剧情的跳跃上,又不难看出导演的小心思,为了使剧情有着较大的时间跨度,导演在情节A和C的中间加上了狄金森的诗。出乎意料的是,诗的融入不仅消除了尴尬,甚至还做到了对前面的解读,以及后面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父亲的离世,影片也完成了冷色调镜头的切换。紧接着,母亲的离世,好友出嫁,所爱之人的离去,在这段时间段中,狄金森患上了癫痫,也注定了文坛新星将要陨落。在电影当中,狄金森就好像一团闪着蓝光的焰火,不刺眼却很温暖,在与世界的对抗中,她最终还是输了,但她成功让世界知道了女性必须要独立起来,自己争取权利地位。就好比她的诗,展现出不朽的生命力。(文/Omiear)

关注微信公号Movie影点,带你独立视角看电影,拒绝烂片侵扰。(如需获取资源,请关注后在后台回复影片名称)

 4 ) 诗歌是我对包围我们所有人永恒的致敬!

作者:方汉君

1

我一直说,传记片是很难拍的,百多年光影史,好的传记片并不多。传记片对于文学性的要求,一般来说要高于其它类型片。它既要突破编年史的概念,又要打破时空的固化,还要赋予角色灵动的生趣感。要让真实角色真正具有“第七艺术”的特殊印记和光彩,并非易事,这就有点像赌徒在赌场稳赚不赔的概率,要想赚得盆满钵满,真是微乎其微。

身为剧作家兼导演的特伦斯·戴维斯执导的《宁静的热情》(2017),在表现其文学性一面的同时,夹杂着狄金森与家人、友人之间的亲情与友情,以及那停留于口头上模糊的“爱情”,都让影片始终弥漫着一种无尽伤感的基调。这其中有对自身的哀怜,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父母亲的相继离世,使得影片从暖色调迅即切换到冷色调,这种时光的跳跃,给人一种可怖感,那种对于亲人渐渐远去的深度隐痛。

这位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诗人,给我们留下很多人生之谜。艾米莉·狄金森(1830、12、10—1886、5、15)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作大都遗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在孤独中埋头写作,留下诗稿1775首,生前只有7首诗发表,由此,她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

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创造了诸多变化,使正常的抑扬格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直到她去世后,随着美国现代诗兴起,她的诗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被誉为美国现代诗的先驱者。1955年狄金森全集出版,共有3卷诗歌和3卷书信。

2

相对照,影片《宁静的热情》的瑕疵显而易见,饰演狄金森的二位演员,给人多少有一种错愕感,形象相距过大。前20分钟的饰演者,尽显青春时期的微胖与明朗,在萨姆特堡的赫里约克山神学院(即现在的曼荷莲学院)毕业时,狄金森拒绝了里昂小姐要求对于神顶礼膜拜的指令,回家又与伊丽莎白姑妈有关诗歌论见的“顶嘴”,以及向父亲请求半夜三点起来写诗,直至一家人轮流照相,遂进行了狄金森的形象大转换。

后100多分钟的饰演者辛西娅·尼克松,演技不凡,借助以往舞台剧表演经验,对于女诗人一生的境况有极为丰富又独到的演绎,但她的扮相过于老迈、瘦弱和憔悴,这种疲惫感,让125分钟的电影过早的进入了衰微期,似乎这样的狄金森是无法嫁出去的,任何前来求爱的人都会被吓跑。形象的落差过大,给电影只会带来负面印象,而不能带来狄金森作为一个女诗人的附加值。

另外,狄金森对于宗教形式的抗拒感,在片中表现显得过多,整部影片都在表现这位女诗人对于宗教和现实的反叛和抗拒,这反而给我们造成一个印象,似乎她的隐匿写作,只是一种迫不得已,而非自我的主动选择,这显然有失公允也有违事实。写诗,乃出于她的天性,也是她从神学院返家后,深思熟虑的必然,唯有诗歌值得去倾心一生。因而,我更希望影片表达狄金森的写作心境,那种内心的宁静和有限的热情,而非一味的对抗。

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影片中的热情,只有她的愤怒。比如她对于宗教的愤怒,置身事外不说,还在父亲面前摔碎盘子,她对于弟弟奥斯汀与其好友巴夫曼小姐(托德夫人)的劈腿,深感恼火,对于交往的男性及主动示好男人们的冷嘲热讽等等,都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这位诗人静若幽兰一生的想象。

也就是说,导演还停留于对于诗人狄金森现实表象上的描述,这种刻画显然是浅显的。对于狄金森这样一位终其一生隐逸的女诗人,从电影角度来说,一定要有一种空灵、静谧和微风轻拂之感,而非世俗的喧嚣。正如片中她的诗句“真相的美丽,理解的诗意。”

我们可以想象,狄金森之所以能坚持三十多年的宁静写作状态,一定是她从一开始就选择避让现实的结果,而非与现实对抗。如果她总是沉浸于愤世嫉俗之中,那她写诗肯定坚持不了太久,也不符合当时她的处境,何况她的家庭是一个富裕之家,保姆都有好几个。她对于自己写作状态的要求,是近乎修女般的虔诚,而非如片中她过多的介入家人、友人等世俗事务,这并非说她不管不问,而是说大多情形下,她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倾听者。心静不了的人,怎会写诗,即便写诗,也不会是好诗。

3

我一直以为,虽然诗歌被称为文学上的皇冠,但就其体力消耗上来说,写诗却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活儿,相比小说及其它写作,可以说轻松极了,因此,诗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其接近成功的路径,诗,相对要比写小说的要容易的多,这也就造成了诗人多于小说家。写作100首诗的体力消耗,肯定不及码1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容量。

颈椎病是给小说家及编剧的大大奖赏。虽然写诗的体力消耗有限,但这恰恰说明诗是要耗竭心力的。诗人往往都是完美型人格,这就使得写好一首诗,抓住灵感乍现之余,必会反复“苦吟”。历史上“郊寒岛瘦”的“清新奇僻”,乃是中国诗人的普遍追求。因苦其心志,这也造成诗人多偏执和古怪的印象。

所以,我对于当代诗人的成功,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不会任意贬低,也不会过于拔高,一切还待时间澄清。不妨这样说,如果一部电影,过了10年仍有人津津乐道,那就有了经典电影的潜质,一部长篇小说过了30年,仍有人时常提及,也就有了经典的可能,而一首诗,须经过百年后,还能被后来者再三品味,我想这就是好诗。因为诗的星空浩瀚无际,多如恒河的沙粒,最终能被人记住的,寥寥无几。即便唐宋诗词,上千个诗人、词人,但好的诗、词总共也就上千首,大多是一种情感的浅显表露,以及意象的堆砌和重复。

正因此,作为125分钟的电影,在其浓缩其女诗人人生精华的取舍上,也就要更加突出她作为诗人的一部分,而非着力表现她抗拒世俗的冲击,这就落入了俗套。想想,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那种诗意影像,应该对于表现狄金森生涯影片有某种示范的作用。触及现实,而不过多拖泥带水,着重角色内心的阐释,即便挣扎和挤压,也是一种举重若轻的轻拂带过。

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不同时期渗入了狄金森的诗,无疑给影片注入了一种活水,或者让影片弥漫着一种生动的诗意。如同片头,她在神学院所说的“我还没有觉醒,我要怎么忏悔,我对我的原罪没有感觉。”伊丽莎白姑妈也对她说过“只有你如此叛逆,狄金森小姐,恐怕是一个没有什么希望的人。”这种微弱的低语和戏谑,给影片带来一种冷倔的质感,只可惜渐渐被现实的棱角磨蚀了。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狄金森是平静的,有一种一眼望穿世事浮云的冰静心境。如同她在诗中所说的:“心首先要求享乐,再从疼痛中抽离,那些小小的止痛片,减轻了痛楚,然后,进入梦乡,如它法官的愿望,而后应当是赴死的自由。”当然,片尾的忧伤令人动容,正暗含着这样的诗句: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4

“内心先要愉悦,然后从痛苦中脱身,应该是出于审问者的意志,确有死亡的自由。”

煤油灯下闪烁的诗句,温暖炉火的闪耀,父亲爱德华的愤怒,母亲抑郁症的困扰,薇妮妹妹的关爱,对于弟媳苏珊的同情,女友巴夫曼的插科打诨等等,都让女诗人态度诚恳,始终充盈于白雪般的明净之中。

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女诗人的恬淡寡欲。她写下了最为倾心的诗篇“我想死前得到认可”,并有了深刻的反醒:“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如果一年后能够见你,我将把岁月缠绕成团,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抽屉,免得混淆日期,如果只耽搁几个世纪,我会用我的手算计,把手指逐一屈起直到全部倒伏,在亡人国里,如果确知聚会在你和我的生命结束时,我愿意把生命抛弃,如同我抛弃一片果皮,但是现在唯以确知相隔还有多长的时日,这种状况刺痛我,有如妖蜂秘而不宣,是那毒刺。”

显然,女诗人一直觉得“我不是神眷顾的人”。在她不幸罹患癫痫后,电击般的痉挛就像她痛苦而不断颤动的诗篇。她在作最后的抗争。诗人的怒火,总会构筑一个防御的世界。牧师沃兹沃斯的成婚,似乎给女诗人都带来极大的冲击,这让她歇斯底里。弟弟奥斯汀愚蠢地报复方式,便是念着曾经的友人鲍尔斯的评论“我们为何要写作”,那充斥着对于女诗人诗作不切实际的评价及人身攻击。

慢慢,狄金森沮丧至极,她沉默了。只有妹妹薇妮的劝说“我们只是凡人,别再嘲笑我们。”但女诗人不再理会这个不可一世的世界,她在一阵长时间的痉挛后,安详地走了。她双手合握在胸前,就像保护着她神圣的名誉,也好像在说我跟这个迷雾的现实,本就不在一个平行的世界。

如同画外音她的诗篇“逝者因此看到了天堂,生者因此看到了地狱,永别了,我曾生活和了解过的世界,再次为我亲吻那些山丘,我已准备好离去,因为我们无法阻碍死亡,灵车带走的只是我们的死亡,还有不朽……”

这一句“我曾生活和了解过的世界”,足以说明她对于世事烟云的看淡和安然的生活,影片聚焦于女诗人对于世俗的对抗状态,的确有失公平,真是有点捡芝麻丢西瓜。实际上,她的对抗性,是有限的,也是局部的,这注定没有触及到女诗人内心的本质,也是让人颇为遗憾的地方。但影片在整体上,仍不失为一部倾心用情之作。我只是就片中的瑕疵说说。

女诗人的人生,乃是宁静与热情下,一曲抑郁、幽邃又沉缓的生命哀歌。我宁愿相信,作为一生都献给诗歌的狄金森来说,她是有史以来最为纯净的女诗人之一,她乐享安然状态下的纯粹,应包含着她心性的博大和沉静,如同她说过的“诗歌是我对包围我们所有人永恒的致敬!”这也正是她的诗作恒久于世的秘密所在。

2017、8、11

 5 ) 史上最牛逼的相亲(诗全录!)

1

史上最牛逼的相亲,一个站在楼上,一个站在楼下,互相喊话,而且口气都不太好。这就是狄金森,一辈子也没结婚的老姑娘。

嘴臭的要死,而且坚决不信基督教,连家里人都受不了她。发现弟弟奥斯丁偷情,对人家实施了最猛烈的言语攻击。不饶恕,不放过。

第1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很喜欢其独特的气氛,但是现在再看就觉得它特别文献化,就是以她的生平和诗歌互相证明。

以诗证史就是这么回事儿。

再想想你就会原谅导演戴维斯,人家就是拍纪录片出身,讲究个实在,电影中的气氛,服饰、装修都非常考究。

2

1886年5月狄金森因肾脏疾病去世,希金斯(狄金森的伯乐)在日记中说道,她的面容神奇的恢复了年轻时代,54岁看起来却像30岁,没有一根白发和皱纹,在美丽的眉尖上呈现出完美的和平和宁静,她那么纯洁谦逊,连一般人不可避免的虚荣心也不曾有过一点点。

在父亲允许的晚间创作,她在晚风中兴起对幻想中的恋人的爱情,在第51页我们听到:“野性的夜,野性的夜,只要我和你同在一起,野性的夜就是我们豪奢的喜悦。”

又,

1855年,狄金森和妹妹维尼到华盛顿旅行,遇见了牧师查尔斯·华兹沃斯,此后,他们彼此见面和通信,引导狄金森从幽暗的精神世界走向崇高的境界,在一条神圣的路上,他们彼此搀扶,互相支持,给予温暖。

但十分可惜,她们没有留下通信,所以导致了很多很多猜测。在戴维斯的电影当中,查尔斯夫妇的来访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狄金森是在美国第一所女子学院受到的教育。这就是戴维斯电影的第1个镜头,玛丽·莱恩(1797年到1849年)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不满20岁就从事教职,为了女子教育她以极大的热忱四处筹款,在美国当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于1837年创办了曼荷莲女子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东部,并且亲任院长,培养了许多人才,1987年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她的纪念邮票。在电影中,莱恩女士变成了一个雄霸天下的人物,要逼狄金森加入基督教,并洞吓之(bully)。狄金森说她青云之志愈坚(puts iron in the soul)

下面要花一些力气来介绍一下狄金森的家人:

父亲爱德华从1835年起,任安莫斯顿学院财政负责人,直至1972年辞职,1838年被选为马省最高法庭代表,1853年到55年成为美国33届国会代表,1874年再次当选麻省最高法庭代表在政治上很成功。

他的三个孩子中最大的奥斯丁,也就是狄金森的哥哥,在安默斯特从事法律,并接替父亲负责阿姆斯特学院的财务总管,他为当地教会和市政园林规划做出显著的贡献,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狄金森从小关系就非常亲密,但是因为经历了苏珊的婚姻危机,关系逐渐疏远,还曾一度考虑搬到外州。他的这个外遇也是影片中描写的。

妹妹Vinnie在狄金森的一生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两个人系志同道合,同时又相伴相成,形影不离。他与艾米丽一样终身未嫁,一直住在父亲家里,她性格外向的很,经常调侃和开导姐姐,虽然自己不写诗,却对姐姐的才华极为崇拜,其实也正是因为她的不懈努力,狄金森在死后才能够出版自己的诗歌。

3

A cute case of evangelism

( Are you in the Ark of Safety? You are alone in your rebellion. Miss dickinson. I fear you are a no hoper.)

1. 补偿

为每一个狂喜的瞬间

我们必须偿以痛苦至极,

刺痛和震颤

正比于狂喜。

为每一个可爱的时刻

必偿以多年的微薄薪饷,

辛酸争夺来的半分八厘

和浸满泪水的钱箱。

Compensation

For each ecstatic instant

We must an anguish pay

In keen and quivering ratio

To the ecstasy.

For each beloved hour

Sharp pittances of years,

Bitter contested farthings

And coffers heaped with tears.

紧接着唱的就是贝里尼,舒伯特……的歌曲,他们去阿姆赫斯特看伊丽莎白姨妈。 Docility is too much like slavery. Charlotte Corday, perhaps. Vinnie: I'm like Pilgrim trying to improve.

2. 心先要求愉快

再要求免除疼痛;

其后,要那些小止痛片

来减轻苦痛;

然后,要求睡觉;

如它法官的愿望

而后应当是

要求去死的自由。

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And then, excuse from pain;

And then, those little anodynes

That deaden suffering;

And then, to go to sleep;

And then, if it should be

The will of its Inquisitor,

The liberty to die.

3. I went to thank Her —

But she slept.

Her bed a funnelled stone,

With nosegays at the head and foot

.The travellers had thrown.

Who went to thank her.

But she slept.

'Twas short to cross the sea

To look upon her like, alive.

But turning back 'twas slow.

(Vryling Buffam来了: Going to church is like going to Boston. You only enjoy it after you've gotten home....... Don't enjoy playing too much. It might become habit-forming. )

4. 我看世界——诗人

当列第一,第二,太阳——

之后,是夏季,接着,上帝的天堂 ——

所有名列世界的名单——

但检查一遍,诗人

已领悟全部——

剩下,无需再现——

所以我写,诗人包含一切——

包含——

诗人的夏季,四季不变——

所写之太阳,完美东升——

如果还有,那遥远的天堂——

真如上帝为它子民

精心而备——所以

这是不可思议的神迹——

诗人创造梦想之证明——

I Reckon -- When I Count It All

First — Poets — Then the Sun –

Then Summer — Then the Heaven of God –

And then — the List is done –

But, looking back — the First so seems

To Comprehend the Whole –

The Others look a needless Show –

So I write — Poets — All –

Their Summer — lasts a Solid Year –

They can afford a Sun

The East — would deem extravagant –

And if the Further Heaven –

Be Beautiful as they prepare

For Those who worship Them –

It is too difficult a Grace –

To justify the Dream –

(嫂子Susan Gilbert 要来了。commencement ball)

Bees in the lavender.

Then the lazy owl.

(得了面包奖,五美元。小侄出生。内战开始)

5.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吗?

那么我们为一对!

别说! 他们会传开去-- 你知道!

多无聊-- 是-- 某某名人!

多招摇-- 象个青蛙--

告诉你的名字 -- 漫长的六月--

给一片赞赏的沼泽!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Nobody--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 they’d advertise--you know!

How dreary--to be--Somebody!

How public--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6.

To fight aloud, is very brave --

But gallanter, I know

Who charge within the bosom

The Cavalry of Woe --

Who win, and nations do not see --

Who fall -- and none observe --

Whose dying eyes, no Country

Regards with patriot love --

We trust, in plumed procession

For such, the Angels go --

Rank after Rank, with even feet --

And Uniforms of Snow.

(下配盖茨堡照片)

7. There Is A Word

Which bears a sword

can pierce an armed man.

It hurls its barbed syllables, --

At once is mute again.

But where it fell

The saved will tell

On patriotic day,

Some epauletted brother

Gave his breath away.

Wherever runs the breathless sun,

Wherever roams the day,

There is its victory!

Behold the keenest marksman!

Time's sublimest target

Is a soul "forgot"!

(讲到自己的嫂子,对于自己的丈夫非常性冷淡。虽然奥斯丁很温柔,但是却得不到排遣。)

华兹沃斯的讲道: Oh, what a call is this? The dear ones, whose names are written in the Lamb's Book of Life. Cry "come, come!"

And the church below, Christ's witness unto the world and the church above, With the rustling of the white robes, And the sweeping of the golden harps, Cry "come, come!"

And the angels of heaven, lo! Rank above rank. Immortal principlities, As they circle the eternal throne. They have caught up the sound and Cry "come, come!"

8.

胜利来得太迟了,

它被低低地送向冰冷的唇

那覆满寒霜的唇

已无法把它品尝。

那会是多么甜蜜,

哪怕只尝上一滴!

难道上帝如此吝啬?

把他餐桌上的食物摆得太高

我们只有踮起脚尖才能够到。

碎屑适合这样的小嘴,

樱桃适合知更鸟;

雄鹰金色的早餐

只会把它们噎住。

上帝向麻雀信守着诺言,

那些没人抚爱的麻雀

懂得如何挨过饥饿!

VICTORY comes late,

And is held low to freezing lips

Too rapt with frost

To take it.

How sweet it would have tasted,

Just a drop!

Was God so economical?

His table’s spread too high for us

Unless we dine on tip-toe.

Crumbs fit such little mouths,

Cherries suit robins;

The eagle’s golden breakfast

Strangles them.

God keeps his oath to sparrows,

Who of little love

Know how to starve!

(向男神献诗之后)

9. 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

如果你在秋天到来,

我将轻拂夏日而过

半带微笑,半带弃绝,

如家庭主妇把苍蝇扑捉。

如果能在一年之中将你盼来,

我将把月份缠绕成一个个纱球—

把它们分开,各自放进抽屉,

以免这些数字熔合,不在分开—

如果只是延至数个世纪,

我愿搬弄手指度日数数,

逐日递减,直到手指全部掉入

塔斯马尼亚岛屿的土地。

如果确定无疑,当今生度完—

它应属于你和我,

我愿把它,像果壳,扔向遥远,

去到来生把你赢得—

而目前,日期遥遥,

等待无期,天各一方,

像妖蜂,使我伤痛不已—

无法诉说—如刺如燎。

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

I’d brush the summer by

With half a smile, and half a spurn,

As Housewives do, a Fly.

If I could see you in a year,

I’d wind the months in balls—

And put them each in separate Drawers,

For fear the numbers fuse—

If only Centuries, delayed,

I’d count them on my hand,

Subtracting, till my fingers dropped

Into Van Dieman’s Land.

If certain, When this life was out—

That your’s and mine, should be

I’d toss it yonder, like a Rind,

And take Eternity—

But, now, uncertain of the length

Of this, that is between,

It goads me, like the Goblin Bee—

That will not state-it’s sting.

8分亩要结婚了,嫁给数学教授。而华兹沃斯牧师去了三藩市,她痛哭欲绝。

10. We outgrow love, like other things

爱情就像其他东西一样

穿不下时放进抽屉,

直到它变成过时的古装

像老祖宗穿的衣裳。

WE outgrow love like other things

And put it in the drawer,

Till it an antique fashion shows

Like costumes grandsires wore.

11. The Dying need but little, Dear,

A glass of water's all,

A flowers on obtrusive face

To punctuate the wall,

A fan, perhaps, a friend's regret.

And certainly that one

No color in the rainbow

Perceives when you are gone.

Look back on time with kindly eyes.

He doubtless did his best.

How softly thinks his trembling sun

In human nature's west!

(父亲去世,放门德尔松的幻想曲,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12. Of so divine a Loss

We enter at the gain,

Indemnity for loneliness

That such a bliss has been.

(If we reach into the silence, then we cannot be afraid, For where there is nothing. There is god.) 三天绝食,穿白衣。Bowles大叔来了,狄金森还指责他修改了她的标点符号,hyphen here or a semi-colon there?

艾蒙斯Emmons先生来了,来求婚的。

Look back on Time, with kindly eyes —

13. He will mount the stairs at midnight.

The looming man in the night.

No ordinary bridegroom he.

But I will wait all my days.

And he will come before the afterlife.

Oh, please, let him come.

Let him not forget me.

( 歌:Since first I saw your face, I resolved

To honour and renown you.

If now I am disdained, I wish.

My heart had never known you.

What! I that loved and you that liked

Shall we begin to wrangle?

No, no, no, my heart is fast

And cannot disentangle)这一段拍得比较造作,有点像爱你9周半的感觉。

14. We never know we go,- when we are going

We jest and shut the door.

Fate following behind us bolts it

And we accost no more.

15. He fumbles at your spirit

As players at the keys.

Before they drop full music on.

He stuns you by degrees.

Prepares your brittle substance.

For the ethereal blow,

By fainter hammers, Further heard

then nearer, then so slow.

Your breath has time to straighten,

your brain to bubble cool

Deals one imperial Thunderbolt

that scalps your naked soul.

16. This World is not conclusion

A sequel stands beyond.

Invisible, as music.

But positive, as sound.

It beckons. And it bubbles.

Philosophies don't know.

And through a riddle at the last.

Sagacity must go.

To guess it puzzles scholars.

To gain it, men have shown

Contempt of generations

And crucifixion Known.

( Mother had her stroke.)

 6 ) 湖面下的女性困境——评《宁静的热情》女性群像

我并不是很了解这位美国的女性诗人,所以并没有将这部电影视为传记而是从故事的角度去观看的。电影的镜头虽然没有过多技巧上的炫耀但无疑在美学上是极为出色的,油画一般的质感,与《燃烧女子肖像》在风格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多处空镜以及古典女声咏叹调配乐穿插在电影中,十九世纪美国上层阶级的生活画就此展开。而这样的美学给我带来了一种静谧、缓和带着一丝神性的心理体验,但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却有一种祥和下的破碎、压抑之感,这些衣食无忧的“幸福”女人的眼睛像一汪色泽忧郁的镜湖,只要风一吹就能无声无息地打破其间的宁静,透出似有若无的哀伤的波澜。《时时刻刻》想要表达却没有传达给我的那种压抑感,我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了。

电影中最光彩夺目的角色大抵不是主角艾米莉,而是她不时妙语连珠的挚友布范小姐。她读勃朗特姐妹,能将男人问得哑口无言,无人不感知到她的机敏,她在不受世人想法的桎梏这一点上甚至远坚定于艾米莉。与其他女性相比她是最与脆弱和哀怜沾不上边的。她不带一点女性受环境压抑而被男人赋予的“神经质”,她与自己亲自挑选的数学教授结婚,去了一个她喜欢的有喜剧电影的城市。这部电影的女人大抵都不会面临过于惨烈的命运,但她也能算得上其中最自在幸福的一个。“将这份叛逆保密吧,让顺从覆盖于表面而保持一颗革命的心。这也许是一种虚伪,但没有人会混淆外在与内在的虔诚。”她向艾米莉说道,她比艾米莉坚韧亦或说老于世故,她为在这个与自己不羁灵魂格格不入的逼仄世界生存创设了一套天才般的行为系统,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法,我却可悲她像绝世美丽的中东女孩将面庞藏于黑纱之下。

狄金森夫人的戏份很少,起初最令我不耐,她与布范小姐是电影中的两极,她在镜头中总是沉默的、哀伤的,或怔怔地出神或卧床不起,带着比林黛玉更消沉的哀愁。她在才思敏捷的狄金森家族中如此不起眼。而镜头中那晚她坐于沙发上,依旧是那份怔愣、迟钝,如同被艾米莉狄金森不屑的同时代最佳女人,我甚至在镜头外拿起了手机想要消磨这段冗长的情节。她闪着泪光喃喃自语:“我的人生像梦一样逝去了,我却好像没有参与过一样。自温妮出生之后,一种忧郁缠绕上了我,而我却以为是满足。”她在变成老妇人前,也曾经有过朝阳晨露一样的少女时代,曾经人生的画卷还待徐徐展开,她被时代所为女人设计的道路推着前行,她没被教导过或者被赋予过思考自我的能力无论是志趣还是抱负,她跟那个一起参加毕业舞会的男人结婚了,然后开始生儿育女,从此她成为了全美无数个一模一样的母亲之一,守着屋子自少到死,她甚至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在无言悲伤什么,坐落在如此美满幸福的屋宇家庭内,她到底从未得到什么。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心情是少有的沉重。艾米莉受困于那个时代,幸运地依靠家族避世拒绝同流合污以创造出不朽的诗篇,布范小姐带着准备好的虚伪入世,以求俗世与灵魂的勉强平衡。而大多数女人垂着泪,疑惑哀伤甚至疯癫的走过这一生。我为之焦虑,我所处的时代真的较于当年有更好吗?我的灵魂该安放于何处?我不愿做艾米莉,那我只能效法布范小姐的不真诚吗?我会想清楚。该如何过这一生吗?停下笔,我带着芜杂的心绪静默不语。

 短评

照相馆里老去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分了几天多次才看完,过程都在熬,努力抑制拉快进度条的念头。人物塑造又空、又作、冲突来得又莫名,立不起来,大概真素材太少,单凭精致画面+两小时诗朗诵,是无法撑起一部丰满传记片的。特伦斯.戴维斯《蔚蓝深海》中是用“诗的方式”讲故事,而这部,是试图直接用诗讲人物。絮絮叨叨闷坏我。

8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很平稳的一部传记片,但也仅限于此,除了表现出色的女主几无能称道的地方。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TIFF# 不是我的菜……太直白了中心思想全靠吼……

16分钟前
  • 何何
  • 还行

被女主角病情发作时的演技折服。

19分钟前
  • 慕詩
  • 还行

宁静是Emily在人生大部分时期的深居简出更是对生死独特的领悟,也是她清晨做诗时周遭的安静。热情却是她对自由,女性,道德和信仰有着自己独到而又诚挚的理解。穿插着的诗篇搭配着细致的处理,让人对Emily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五颗星全部送给生涯以来最佳发挥的Cynthia。

24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放心了,诗人电影里没有可以超过bright star的。

26分钟前
  • 黄小米
  • 较差

如果能做到人物隐后,诗作里的音节与风景来串起一生就够了。片尾真是败笔,她喘的像只风箱,以及对他人的咆哮情绪化,谁要看这种写实,她是最该写意的一个。

30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还行

作品依旧深赋导演一贯的影像风格,对称的构图,细致的打光,舒缓的平移镜头。灵性的诗句穿插在剧情的角落,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形象深入人心,尖锐、自我却又充满独特魅力。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又美又做的女性传记电影。像艾米莉·狄金森这样一位生前波澜不惊、死后被推上神坛的诗人,如何拍出戏剧性非常考人。导演巧妙的把诗歌和女主生活中的细小相结合,让人感受到这位从未谈过恋爱、甚至房门都懒得出一步的“老姑娘”内心隐藏着一片燃烧的平原,很契合片名。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妳有我 ——是妳让我的灵魂如妳的一般成为我的骄傲。而我有妳 ——此后还有什么孤独和恐惧能让我觉得难熬?

44分钟前
  • 力荐

拍得不像好莱坞,这太值得尊敬了。狄金森对华兹华斯牧师的单相思,冷若冰霜的独居生涯,拒绝自己有原罪的说法,当过议员的律师父亲带来的影响,肾炎的痛苦,内战的岁月。我看五遍都不觉得厌烦

48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这不是艾米丽·迪金森,是特伦斯·戴维斯的“艾米丽·迪金森”。

49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为何片里那么多人眼中常含泪水,可能是因为对生活的失望又对人生充满热情吧。

54分钟前
  • 狗富贵
  • 推荐

比【日暮之歌】好些,台词极富文学性,影像还是不及【蔚蓝深海】诗意,平实的叙事也使得拍出来的感觉还是淡了点。女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对己越来越具有毁灭性,除了坚持自己那套价值信仰之外,跟内心的渴望也脱不了干系,毕竟即使接近圣人却也终究只是凡人。

58分钟前
  • 奥利
  • 还行

狄金森小姐,你之後的世界更醜陋啊,我也不明白,我也想哭。終於,看到一部電影。

1小时前
  • 667DJP
  • 还行

@balmes 狄金森像一团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的熊熊烈火,寂静地燃烧在整部片肃穆沉郁的气氛之中。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被几近残忍地切割,诗句不以为意随时跳出,格格不入又仿佛本该如此。她反叛的心在岁月中疯狂跳动过,被伤害过,最终渐渐止息、遁入虚无。两段魔幻现实的戏极好,戴维斯剧本还是那么棒。

1小时前
  • Lycidas
  • 力荐

镜头很棒,拍照换演员和两次环拍印象深刻。剧本用心,整部片诗化完成度很高,每一场对话都精彩至极!更不用说完美穿插其间的诗句了!

1小时前
  • Ecane
  • 力荐

看十分钟就需要站起来喘口气干点别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基本就没什么正常的沟通,不是在打机锋就是在斗聪明要不然就是在直抒主题思想。所有冲突都跟山区暴雨似的,说来就来,一来就猛。我中途吃不消了。全程诗朗诵得再好也吃不消。

1小时前
  • 小斑
  • 较差

3.5;镜头轻移宛如滑过无波无痕的时间长河,拍照的推进镜头中她遽然老去,逝去的时光多么平淡而珍贵,她至死都守住了心灵的净土和原则;特伦斯·戴维斯常见的父权主题依然有带到,但已非重点;“直到青苔爬上了唇际将我们的名字遮掩。”结尾的诗句正是狄金森独有的生死观。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