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日

剧情片丹麦2015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导演:罗尼·伊兹拉

播放地址

 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4:45

详细剧情

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国军队穿过国界进入丹麦境内。丹麦日德兰岛的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是最先抵御德军进攻的丹麦部队……

 长篇影评

 1 ) 电影BUG问题,MG42机枪搞穿越!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候,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这真的让我严重怀疑这部电影的水平,瞬间关掉不想看了,这也太不严谨了吧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

 2 )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电影拍的极真实,服装、道具、场景高度还原,完美展现了教科书一般的战争溃败和就地躺平任捶,就事论事影片中展示的当时丹麦军队的装备并不是十分差劲,当战争来临时挣扎一下的机会还是有的,最起码我没有看见纯粹用两条腿行军的步兵,基本也配备了摩托车机动队,最差也有自行车排,就算入侵的德军先头部队有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你配置的机枪和步枪打不动,那也可以弄点集束手榴弹扔过去炸它啊,再不济提前在德军必经之路上埋点地雷,地雷就算没有的话,埋点炸药也行啊,只要想办法能让德军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不能机动突击,那不就结了吗,那样的话怎么也能用机枪和步枪消灭一部分德军有生力量,迟滞德军进攻速度吧,也能给后方本国军队留点反应时间。

但不可思议的是,丹麦的表现简直了,让人瞠目结舌、无话可说,这它M军队打的那是什么仗啊,影片中表现得仅仅和德军小股部队短兵相接就一触即溃,然后剩下的就是逃跑。刚死两个士兵军官立刻就情绪崩溃,战争哪有不流血死人的,就这种战斗表现竟然还拍成电影,丢先人的脸啊,丹麦怎么说祖上也曾阔过,曾经也是海盗出身,哪怕灵魂中的彪悍基因万中有个一也不止弄成这样,就算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哪怕双方力量对比再悬殊,哪怕物资再缺乏,总不能一见面就躺平,然后任捶,哪怕挣扎一下也行啊,但每个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惊慌、忐忑不安和极度恐惧,最后投降就投降吧,还表现的义正辞严、冠冕堂皇,给谁看。

如果影片中丹麦军队头上带着的那顶钢盔真就是当时部队的配置,那真是亮瞎眼,怎么就那么别扭,大鹏展翅吗,那造型也太奇葩了,尿罐子也比那好看,当然我不是说真弄个尿罐子扣头上,我一直认为二战中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的钢盔是最难看的,没想到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钢盔的沿也外飘得太狠了,戴在头上都快飘到肩膀外面去了,明显可以看到士兵运动的时候,那玩意在头上嘁哩咣当乱晃,哪有什么舒适性和有效性,而且我深深怀疑这个钢盔在战斗中可以起到作用,可能会比草帽强点有限。

反观影片中当地交战区老百姓的表现让人有点费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毫不在意谁侵略谁,管它是谁打谁,只要不影响我过日子就行,谁胜利了听谁的就行了,至于谁是国王管他哪,虽然影片中没有明说,但好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

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赞赏的,丹麦军队的军服看着很精神,无论是军官的还是士兵的看着都可以,造型和舒适性都不错,看样子战斗力还真不能用军服来体现。 还有北欧四国的人好像都有一点端着的那股劲,用来表现自己的基本人格尊严。仅就影片中的战斗表现来说,基本班排的战斗素养还是有的,撤退也知道互相交替掩护,有序撤离交战区,没有像刚放出笼的兔子一样四处乱窜,逃跑就逃跑,无路可跑时就立刻投降,一声令下就立刻全体举手,纪律性还真不是盖的,可以看出当时得丹麦军队中士兵的基本训练还是可以的。

影片最后德国军官用戏虐的态度询问少尉为什么你们的政府都已经宣布投降了,你还坚持战斗了几个小时,少尉此时才真正的信仰崩溃,原来自己的抵抗从始至终就与国家意志是相悖的,这还打个什么仗,还死了两个人,想必此时少尉的心情一定会极端复杂吧。电影可能是想告诉世界,丹麦政府的迅速投降不能代表丹麦人民没有抵抗,事实上,他们也被践踏,一样有亡国的伤痛,时至今日人民内心一样有伤痕,国家的投降和人民的意愿是分裂的,但现在又不能明说,只能隐晦的通过电影来表达,这才是最难受的。

 3 ) 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看《开战日》

《开战日》 的确应该将视线从好莱坞、英剧、韩剧等上面移开一会儿。欧洲还是有很多好影片的,比如很多法国片,以及这部。 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很像《拯救大兵瑞恩》。但是没有那么惨,当然可能正是因为主角最后投降了。 几个细节,最能表现影片的主题: 一,自行车排因为敌人的追击无处躲藏而躲在农妇家里,农妇提出可以将士兵们藏起来以保全生命,少尉却说随着战争的延续,需要这些孩子们站出来保家卫国。人性角度和国家、民族角度的矛盾,在这个瞬间定格。 二,在牺牲了几名士兵之后,自行车排的少尉终于带领士兵宣布投降了。德国军官很诧异地问少尉:你们为什么抵抗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早就投降了。少尉回答:我不知道政府投降了。德国军官给敌人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 三,最后,采访二战的丹麦老兵。一个老兵讲:父亲说,我愿意听到我的儿子投降了,但是不愿听说他没有战斗过。 士兵给轮胎补胎的镜头,让我想起了街口的老大爷。

 4 ) 一日的战争,写尽了一国的脆弱与彷徨

看罢电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之前,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小国是无需参与的,即便参与了,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然而,《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不仅如此,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记忆中,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几句话的篇幅。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深深感受到,丹麦作为一个小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实在感到滑稽可笑,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可以发现,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其中,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真的能抵抗成功吗?阵地真的能守住吗?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只是身为军人,他不愿轻易承认,甘做最后的抗争。或许,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故事最后,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想,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事实上,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也缘于人心的彷徨,或许,对丹麦而言,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开战日》是沉重的,更是悲伤的,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扪心自问,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5 ) 无奈的抵抗

片子拍的比较真实,终篇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寡民面临压倒性优势的敌人的时候,作为国家守卫者军人的无奈。
战斗基本在班排一级,连手榴弹都没用上。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这是在打仗?平地上连战壕都没有,打机枪就跑了。城市战在大街上随便对射几分钟就投降了?

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相差太多,尽快结束没有意义的抵抗也是无奈之举。

小国可以如此,大国却不行。德国侵吞丹麦,对丹麦伤害不大,这样一个小国根本就是可有可无,无战略意义,无重要工业资源,形同鸡肋,最重要的还是想借道丹麦进攻挪威。
大国放两枪就投降,基本就等着亡国灭种吧。第一体量太大,入侵国一口吃不下,第二资源工业必然属于被掠夺对象,人民属于被奴役对象,不抵抗投降基本就宣布本民族和国家被开除球籍了。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无法如此!

 6 ) 一出滑稽而悲凉的闹剧

看到简介时就觉得这是一场滑稽的闹剧,看完电影后发现滑稽的背后是沉重和悲凉。

和德军精良的装备相比,丹麦人的装备实在是过于简陋了,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结局已定的战争。战争趋近,丹麦人进行军事演练,一遍遍提高换自行车轮胎的速度,守军每人获得40枚子弹的“巨额”储备,德军入境,他们骑着自行车吭哧吭哧赶往前线,在平坦的草坡上设下埋伏(只有一挺机枪和几把步枪)。这一幕幕真的是太心酸了。我之前从没想过二战中竟然还有自行车战队,这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对抗的是德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啊。打不过是必然,然后他们狼狈地骑着自行车跑路也是挺滑稽的。

虽然且站且退,被德军强力压制,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往北寻找下一个守卫点,直到最后弹药打光才不得不投降。但是最心酸的莫过于,这时候才尴尬地发现国家早已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只是电话线被切断了所以他们未曾得知。这一整天的死战苦撑、流血牺牲、狼狈转移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国家忘记了你,人民也只会好奇地站在街边看热闹,哄抢侵略者给的面包,所以举枪顽抗到底是为了什么?

虽然丹麦没抵抗几个小时就投降了,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丹麦在战争铁蹄下也曾作出过很大程度的努力。只是实力过于悬殊了,放弃抵抗虽然有些羞耻,但却是减少流血、保住生命的理智做法。士兵们虽然一直在坚持着他们得到的抵抗命令,内心却也是茫然无助的,因为现实就摆在面前,就连军官的内心也是动摇的。小国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通讯都被切断,国家军队也失去了有序的、统一的指挥,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干嘛,只剩下一群装备简陋寒酸的散兵游勇试图做着无谓的抵抗,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是滑稽,越是悲凉。

 短评

第一次看到能够把投降拍得如此伟大的电影。克制的摄影,冷静的剪辑,恰到好处的镜头语言把战争前夜的焦虑、紧张、压抑、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保卫祖国的战士被押上囚车,车窗外掠过的是祖国的孩子登上敌人的战车欢呼雀跃……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战?深层次的思考带来的意义远大于震撼的战争场面。

7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力荐

面对不该来的还是来了的那种紧张感,作为战斗新鲜人的心理,以及习惯于被迫接受的无奈,都刻画得不错

10分钟前
  • #烧光光#
  • 推荐

可恶的是才进行了这么一点抵抗还好意思拍成电影,更可恶的是竟然比《百团大战》好看。

13分钟前
  • bluecaribbean
  • 还行

自行车步兵排对阵2号坦克 老旧的麦迪森机枪散发着悲壮气息 二战史告诉我们德军几次闪电式袭扰就让纵深极浅的丹麦全境投降 4个小时土崩瓦解 1940.4.9开战日也是沦陷日 然而小国就没有军人吗?实力悬殊就完全放弃抵抗吗?并不!这片是彻底的群戏 冷静克制的摄影 北欧风很浓 评分太低了

14分钟前
  • 🥗
  • 推荐

丹麦2015“冷门”战争片。是的,除了丹麦人估计没有谁会拍这段历史了,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开战几个小时一个国家就投降了,哪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然而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无奈的命运这种题材还是深得我心。喜欢最后国防军中尉不收丹麦少尉的枪这个梗,不得不承认骑士精神在西线还是存在的。

1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其实全世界国家拍的抗战片都把凶猛的敌军拍得笨笨的,好像被一群笨蛋占领了一样。

23分钟前
  • NOMORECHILDISH
  • 还行

丹麦的一段真实历史,小国面对强国的战争,就如电影中六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与德国装甲车的大战。最后打不赢就投降,也没什么有损尊严的。有意思的是,老百姓似乎并不分什么入侵者不入侵者,当战争甫结束,与入侵军人的友好就开始了。影片让人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战争。

2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打不过就跑,实在不行就投降,多现实的丹麦人那。骑自行车去边界打仗,围观打仗看热闹的群众,德国人来了喜迎王师的群众,咋有点喜感呢。

31分钟前
  • Cathay
  • 力荐

让这些丹麦士兵感到憋屈的是,同胞们不仅仅是站在马路边上迎了一次王师。后来还有略少于十万的丹麦人参加了德国商船队、维京人师和诺德兰师。

34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华丽渲染,也没有众志成城!一切相当简单平凡更贴近写实。当目睹国家早已投降,民众毫无关心领着敌方面包时。不经感叹:我们到底为何而战?!

37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还行

战斗场面并不多,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接战。那种无能为力的悲哀比尸横遍野的血腥更具有杀伤力和感染力,政府出卖了军队,无知的群众欢呼雀跃地领着敌军的面包,孩子们在敌军的战车上举着纳粹的旗帜玩耍。这一切是多么的悲哀,又为何而战……

42分钟前
  • 双月鲲鹏
  • 推荐

《自行车队的陷落》。最后那一幕,他在装满战俘的汽车上,看到孩子们兴奋地爬上德国战车时,心里一定在confuse这场抵抗的意义何在。

46分钟前
  • λΔ消极分子
  • 还行

我们做对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做错不会有人忘记!

48分钟前
  • aiwoshuoai33
  • 推荐

我所看过的描写战争最细节的电影。没有大战役陆海空的波澜壮阔,只有一个排几名战士在中尉带领对强势德军的抵抗。没有血战到底誓死抵抗,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同时节节防御。全片弥漫着淡淡的小国士兵的无奈与悲情,却是对战争中的个人最好的注解。

52分钟前
  • lyfcanfly
  • 推荐

自行车排对坦克营,我们战斗了,国家却投降了,人民开心地与敌人欢庆就像迎接一位朋友的重逢,我们到底为何而战,小国的悲哀或许只有他们才更为清楚。

55分钟前
  • Master Kyle
  • 力荐

不给力啊,全军学习自行车维修,仗刚开打政府就投降了,子弹打光主动投降,然后看着自己的人民和德国兵谈笑风生…真是个郁闷的故事…好想要一辆丹麦大兵的自行车。

60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二战丹麦抵抗了几小时,战死16个士兵,它能拍出什么战争片?恰恰相反,开战日非常出色,战争题材上品。它仅拍开战日一天的故事,战争气氛、士兵心理、对阵视角都很抓人,紧迫和压力贯穿始终,战争片不一定需要大场面和血浆。但由于时间紧促,所以对无谓的牺牲伦理主题展开不充分,这点不如波兰西盘岛。

1小时前
  • novich
  • 推荐

1990年代初的《足球世界》有一则“幽默一刻”:历史课上,老师点名“德国打丹麦用了多长时间?”一个心不在焉的学生站起立即回答:105分钟,2:0,丹麦获胜。那说的是1992年欧锦赛的丹麦童话。回到这部电影,确实特别,把一场悬殊和毫无悬念的战争,控制到几乎与线性时间同步的细节。

1小时前
  • seamouse
  • 推荐

一场尴尬的战争,丹麦大兵自行车修的很溜,德军依然很上镜

1小时前
  • luiluibi
  • 还行

连一个炸弹都没有的战争,感觉就像一场儿戏的战争。小国军人的悲哀,或许也是小国人民的福气!!!

1小时前
  • Henr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