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

剧情片英国2009

主演:本·巴恩斯,约翰·霍林沃思,Cato,Sandford,皮普·托伦斯,费奥纳·肖,本·卓别林,卡罗琳·古多尔,玛瑞亚·达波,迈克尔·卡尔金,科林·费尔斯,艾米莉娅·福克斯,Nathan,Rosen,Jeff,Lipman,Louise,Kempton,道格拉斯·韩歇尔,蕾切儿·哈伍德,约翰尼·哈里斯,大卫·斯特恩,乔·伍德考克,马克斯·艾恩斯,丽贝卡·豪尔,休·罗斯,Jules,Smith,诺利·麦克库尔,若昂·科斯塔·梅内塞斯,丹尼尔·纽曼,Tallulah,Sheffield

导演:奥利弗·帕克

 剧照

道林·格雷 剧照 NO.1道林·格雷 剧照 NO.2道林·格雷 剧照 NO.3道林·格雷 剧照 NO.4道林·格雷 剧照 NO.5道林·格雷 剧照 NO.6道林·格雷 剧照 NO.13道林·格雷 剧照 NO.14道林·格雷 剧照 NO.15道林·格雷 剧照 NO.16道林·格雷 剧照 NO.17道林·格雷 剧照 NO.18道林·格雷 剧照 NO.19道林·格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0:54

详细剧情

穷小子道林格雷(本·巴恩斯 Ben Barnes 饰)从乡下来到伦敦,结识了社交场上的著名画家巴兹尔(本·卓别林 Ben Chaplin 饰)和绅士亨利(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两人见他长相俊美,所以引荐他进入社交名流圈。巴兹尔专门以他为人体模特,画了 一幅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半身肖像画,立刻引起社交圈的惊艳和赞叹。从此,格雷进入了名利场,每日过着五光十色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爱上了小剧场演员塞西莉亚,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听说格雷要结婚,亨利便开始诱导他,不要相信婚姻,应该好好享受风月。于是,格雷跟爱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后来人们在河中发现了她怀孕的尸体,这让他非常震惊和懊恼,但是无力挽回。格雷彻底堕落,不断用女人、酒精甚至毒品麻醉自己。一个灵魂从此走上了邪恶的道路……

 长篇影评

 1 ) 原作不提也罢

看在男主角美颜的份上多打一颗星(装嫩时的小兔子表情大萌)

此片枉我等了盼了那么久。结果又是一部“剧情被改得很奇怪”(奇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最温和的词汇)的片子。
原作的美感在这里都化成了......肉感。
男主角从开场二十分钟开始脱光光摔角,一小时三十分时还在脱光光摔角。萝莉、人妻、群P还有SM全都玩了个遍。
还有一点觉得不适,就是画像异变的部分。冒泡的脓水、烂疮、蛆、哦哦的哼哼声,太B极了。最后男主角死去的桥段亦然,为了配合强拗出的高潮,又是烟熏又是火燎。

王尔德好歹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唯美!唯美啊!)小说的精华真是被那些白蛆搞得渣都不剩了。
所以还是不提原作,单纯的当作一部香艳的魔幻片来看吧= =

看到四分之三时我还异想天开,既然编剧都已经改的这么离谱了不妨再离谱一点让道连在结尾时出现在现代的好莱坞——“你看他直到也今天还在”——这种感觉。

 2 ) 这部片子教育了文艺女青年们

1. 不要在家里挂油画,容易生蛆。

2. “贵”圈太乱。

3. 如果你能把May I have完美地说成一个词儿,那你就真正学会了伦敦腔。

4.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男人可以相信,信你爸!

5. Ben Barnes should be the young Professor Snape....

 3 ) 游离于常态的三角关系,谁杀了Dorian Gray?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Dorian Gray》的电影骂声一片了。因为估计除了Wilde自己,谁也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来驾驭改编这部近乎梦游般无法用语言表达其神奇的作品。不管男主角再小样,再英俊,还是少了书里的那份妖孽般的青春逼人;就算你找最经典,最能代表英国绅士的Mr Darcy-Colin Firth来诠释Lord Henry, 还是有那么点优雅有余,睿智不足;无论你是照般书里的台词还是还原书里的场景,二手的东西观众就是不买帐。所以,电影就成了吃力不讨好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言归正传,不管电影传达出原作的精神有几分,还是值得来好好评一评的,也不知道我的造化是不是能领悟到Wilde最上乘的内功心法:
  
Wilde自己曾经说“Basil Hallward is what I think I am; Lord Henry what the world thinks me; Dorian what I would like to be --- in other ages, perhaps.” 三个人的三角关系是很精妙的:
  
画家Basil为年轻的Dorian着迷,为其创作了画像,Basil对Dorian的感情可以理解为视其为艺术上绝对的灵感源泉,以及暧昧的类同志般的迷恋,而Basil自己是羞于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的,把它作为心里最大的秘密。有一点Basil揭示艺术性质的阐述我认为堪称经典:“Every portrait that is painted with feeling i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not of the sitter. The sitter is merely the accident, the occasion. It is not he who is revealed by the painter, it is rather the painter who, on the colored canvas reveals himself.”所以Basil断然拒绝把这样的作品拿去做展出。
  
是Basil把这样的Dorian介绍给了Lord Henry, Lord Henry本身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但也是愤世嫉俗的典范,从全书的发展来看正是他最终把Dorian送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他本身的意图并没有恶意,他经过许多年的磨砺和思考,产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独到见解。他的想法虽然是睿智非凡的,但也是极端的,消极的。他想把这样的经验告诉给他欣赏的Dorian,但是Dorian却会错了意,或者说以当时20左右的Dorian的思想根本无法理解Lord Henry的哲学,但这种曲解对一个好奇的年轻人来说是致命的。Lord Henry本身的个性非常复杂,他也是我书里最钦佩的人物,他的睿智和生活态度可以说完全体验了Wilde本人的风格,往往妙语连珠,洒脱不羁,一语惊人,似乎看透世事,却又与世间一切享乐玩了一生暧昧。Lord Henry常说:
“Men marry because they are tired, women because they are curious; both are disappointed.”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who are really fascinating- people who know absolutely everything, and people who know absolutely nothing.”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a caprice and a life long passion is that the caprice lasts a little longer.”
“When one is in love, one always begins by deceiving one’s self, and one always ends by deceiving others. That is what the world calls a romance.”
这样的老男人,哪怕只是出现在纸上都已经魅力无穷到叫人无法抵挡,更何况是真人,所以Wilde会直到现在都成为很多人的疯狂追捧精神ICON,他这样的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注定一辈子活得像他的戏剧一样,戏剧到无法对常规和世俗妥协。有创意,别出心裁的永远是备受争议的,但好在如今他终于被接受和推崇了。
  
Dorian本身的历程同样耐人寻味,他开始只是一个好奇单纯的好青年,意外得到了艺术家和绅士哲学家的青睐,在不知所措受宠若惊的亲密友谊中他接受了他们灌输给他的一切思想,他为自己的美与青春感到自负,他渐渐地用Lord Henry的眼睛,想法去看世界,这样甚至让他的爱人为他自尽。而他却认为这种自尽只是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艺术是无关道德的,这是Lord Henry告诉他的。但是这种艺术和美的追求很快像毒药一样蚕食他的心智,让他沉迷于放纵。最后心里极度惨败与扭曲的Dorian甚至杀了Basil,他认为都是这幅邪恶的作品让他堕落至此。空有数十载不变的容颜,内心却日趋腐蚀。我个人认为Dorian的经历是Wilde自己不敢尝试的一种人生在其作品中的假设性实验,最后他自己证明了这种人生的必然惨痛结果。另外,从Dorian身上反映出Wilde自己对青春和完的苛刻追求,他这样写道:”You have only a few years in which to live really, perfectly, and fully, when your youth goes, your beauty will go with it, and then you will suddenly discover there are no triumphs left for you. or have to content yourself with these mean triumphs that the memory of your past will make more bitter than defeats. Every month as it wanes brings you nearer to something dreadful. Time is jealous of you, and wars against your lilies and your roses. You will become sallow, and hollow cheeked, and dull eyed, You will suffer horribly.”一直以为只有女人才会如此害怕青春流逝,原来同样有这样的男人。但是Wilde本身是有同志倾向的男人,所以这样的观点也不足为奇。
  
不难发现,三个人物都体验了同志倾向,享乐主义,愤世嫉俗,高度艺术修养这些Wilde自己的个性特征。三个人物的三角关系就像是Wilde自己做的一场纠结的心理斗争,从一团乱麻中想试图找出一个线头来。而这团乱麻却又是精心铺设,巧思细扣的一个艺术品。最终这个线头还是被找出来了,Dorian的死成全了道德的审判,丑陋的画像没有被毁,这一刀刺在了他自己的心口。艺术与伦理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结合,应该说是通过矛盾冲突去探索一种最大化的融洽关系,但是艺术的表现在这里仍然是高于道德伦理的,这也很符合Wilde的气质。这里不得不说到电影的改编,Dorian变好这件事是没法接受了,破坏了整部作品的精神脉络,好像一支将要到高潮的古典交响乐突然变成了流行歌曲。这个结局在整部电影的失败中要负上很大一部分责任。
  
另外一直在考虑画像的涵义,从情节本身看,画像和Dorian其实是一体的,只是被戏剧化地颠倒了,内心的腐蚀表现在了画像上,画像的青春永驻却留在了真人脸上。这种戏剧性的颠倒原本应是被期盼的完美的,但却如同一根刺一样成为Dorian一生的梦魇,最终毁灭他。画像没有被诅咒,Basil没有错,Lord Henry也没有错,无知的Dorian更没有错,那么到底是谁错?到底是谁杀了Dorian Gray? 难道是美妙的艺术本身?
  
PS:
看完小说和电影之后我再看了一遍小说的perface, 突然有些新发现,头几句话其实非常有所指:
-The artist is the creator of beautiful things.应该是说Basil发现了Dorian,创造了画像。
-To reveal art and conceal the artist is art’s aim.画像却揭露了Basil内心的秘密。
-The critic is he who can translate into another manner or a new material his impression of beautiful things. Lord Henry用批判的方式表达了他对Dorian的美的赞扬,却适得其反。
-The highest as the lowest form of criticism is a mode of autobiography. 这本书其实是Wilde的一个变相自传,以批判的方式。
-No artist desires to prove anything. Even things that are true can be proved. Wilde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真理,艺术无关真理,无关道德,他的观点在这里再清楚不过。
另外Wilde有关生活目的的一段分析也非常经典,或许可以解除有些人一生无法参悟的疑惑:
- The aim of life is self-development. To realize one’s nature perfectly-that is what each of us is here for. People are afraid of themselves, nowadays, they have forgotten the highest of all duties, the duty that one owes to one’s self. Of course they are charitable, They feed the hungry, and clothe naked. Courage has gone out of our race. Perhaps we never really had it. The terror of society, which is the basis of morals, the terror of God, which is the secret of religion- these are the two things that govern us. And yet-I believe that if one man were to live out his life fully and completely, were to give form to every feeling, expression to every thought, reality to every dream…”
  
-完-
  

 4 ) 《道林格雷》:平行世界里的三个王尔德


《道林•格雷》(Dorian Gray):平行世界里的三个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文:火神纪)

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个艺术品;要么戴一件艺术品。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奥斯卡•王尔德

看完这部电影,多少有些意犹未尽之感,于是我又找来了这部电影的原著来读;说不出更喜欢的是电影,还是原著。于是我又看了一部王尔德的传记电影——布耐恩•吉尔伯特(Brian Gilbert)1997年执导的那部《王尔德的情人》(Wilde),终才作罢。也许,电影和原著其可比性并不太高,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应该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只是在剧情的轻重缓急方面有所取舍而已。
我喜欢这部电影,着实喜欢;所以我才会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又去找原著来读。关于王尔德的一些资料看完,我开始喜欢这位英伦天才,进而喜欢他的作品,然后是由他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就算我接触这三者的次序似乎有些颠倒;然而,我的情感天平似乎依旧如此倾斜。
如果非得咬文嚼字地按照我接触这三者的次序来说,那么应该这样说:我喜欢这部电影,所以去读了它的原著作品,之后我又去读了一些关于王尔德的资料;从作品到其人,我的迷恋逐步加深;而反之,因为对作者的顶礼膜拜反作用到对他的作品以及由他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愈加喜欢。
电影也许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它只是在某一个点上突破了我们的情感防线,而我们就会在这个点上开始丢弃那道曾经坚守的防线,由点及线的全面溃败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我觉得:从电影到原著,从原著到作者,从作者到作品,最后又回到电影上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迷恋,更深沉,也更狂热。这让这部电影在我近期的观影笔记中成了最不知所措更不知所云的迷惘一笔。

王尔德自己也曾说:巴塞尔(Basil Hallward)是我心目中自己的形象,道林•格雷(Dorian Gray)是我期望中自己的形象,亨利(Lord Henry Wotton)则是世人眼中我的形象。在我看来,这与弗洛依德(Sigismund Shlomo Freud)在1923年的著作《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ld,1923年)中所创立的自我、超我与本我的理论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王尔德将这三个我分解成了三个具体的人物写进了同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
从时间的纵向比较来看,这部书的成书时间要比弗氏的《自我与本我》整整早了34年,虽说这部书并不曾像弗氏的著作那样严谨并且形成一个规范的理论体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总说王尔德是一位不朽的天才——这也许并非只是后人附会的溢美之辞。换个角度说,如果这本书的成书时间要晚于弗氏的《自我与本我》,想必许多人会说:它只是受了弗氏著作的影响罢了。
王尔德是伟大的,这一点在当前也许没有谁会否认——他以一种更直白的方式以及更优雅的语言完美地诠释了几十年后之弗氏的相关理论。

王尔德评价自己的作品里的这些人物的话语里,我看到的是弗氏关于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最初雏形——亨利是王尔德的本我,一个追逐享乐主义却无法将其在自己身上实现的功利主义者;巴塞尔是王尔德的超我,一个追求艺术之美的纯粹艺术家,一个时时扼制自我的自律主义者;道林则是王尔德的自我,只是他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的那些所谓自我完美和自我圆满,他只能诉之于自己的笔端。
我的这篇文章,我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里的三个王尔德,被分割之后各自为政的三个王尔德,生活在平行世界里的三个王尔德。


1.王尔德的本我:享乐功利主义

其实,不只是王尔德,不只是王尔德笔下的亨利,我们每一个人,其本我也都八九不离十,或多或少都会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子,只是影影绰绰,加上我们大都没有及时行乐一味追逐的资本,所以不得已而扼杀了本我强烈的渴望。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如同道林•格雷一样可以永世不担忧衣食,没有生存方面的担忧与顾虑,还会有多少人真的那么心甘情愿地过着朝九晚五的机械式生活;假如我们同时还能够拥有本•巴恩斯(Ben Barnes)那般俊俏的面容,又会有多少人可以独守自我,不去追逐享乐与奢靡。假如我们拥有了这一切,孔子所称赞的颜回那般的安贫乐道——断然不会是我们所愿意去承担的。从本我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是贪图享乐、沉迷于功利的,只是我们真的就如同颜回——既贫之,则只能安之,不得已地以超我对本我进行了约束,并且冠之以个人意志为自我标榜,努力、一直努力地学着去放弃本我的渴望。
说到了底,并不是我们清高;只是我们除了清高而外一无所有。所以我们不得不假装出清高的模样——反正我们已经如此清贫,也就不必再去打肿脸再充胖子,直接承认后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无奈地接受我们的命运吧。清高是被逼迫出来的,只是既然有着清高这样的境界,我们就勉为其难并面无愧色地接受吧。

科林•费斯(Colin Firth)饰演的亨利这个角色,说真的我一点儿都不讨厌他,甚至有点喜欢他。纵然他在这部电影里所占的戏份并不讨喜,甚至被当成了一个反面人物来进行塑造;然而,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去苛责他呢。那些被讨喜的角色,由本•巴恩斯饰演的道林那俊俏的外貌和看似淳良的品性所蒙蔽的人们终会将道林的堕落归咎给亨利,因为这样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地去喜欢道林;可是其实,这样的一个罪名对于亨利来说,多少有些欲加其罪般的张冠李戴。
亨利作为王尔德的本我映象投射在电影里,鼓吹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并非是他的错,因为所有人的本我在本质上几乎都差不太多:本能的欲望会驱使我们去追逐同样的东西。只是当我们被社会化了之后我们不得不把这一切做了深程度的掩饰,并且我们还会将最终还是没能被掩饰过去的那部分再做一层粉饰之后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在本质上,我们并不比亨利强到哪里去。亨利还能说出来,直接赤裸裸地说出,将这一切传授于他人;我们呢,更多的时候也许连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
亨利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本我意象,一个人物身上少了自身的自我去激发他的良善,又少了自身的超我去压制他的人性阴暗,他能有电影里所表现的那般,其实已经颇难能可贵了,他又何罪之有呢。而如果以王尔德的本我来解读亨利这个角色,我甚至还觉得,他其实还是被王尔德自己美化过了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并不太刻毒,也并不太直奔主题,他所表现出来的雄辩,是因为他说出来的话承载了许多人的渴望,只是他更有勇气说出来罢了。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罪,而是包括我们在内所有人的罪;神学上所说的原罪,其实就是我们无法自扼的那点本我,所带给我们的难填欲壑。

在我看来,亨利对道林所阐述的,并没有任何问题。本我的渴望在教唆自我的纯粹,这本来就是人性里自相矛盾的挣扎,是人的天性。终究决定放弃克制的还是那个摇摆不定的自我。而就算我们回到电影本身所叙述的影像上来看,道林决定出卖自己的灵魂以换取永恒的年轻与美貌,这本来就是他一个人的决定,不关亨利的事。从道林的角度来看,他的堕落的确存在着某种必然性;可是如果从亨利的角度来看,他的那套无法在自身实现的荒谬理论得以在道林身上被实践,却存在着一个或然性的概率问题。
如果把一个不是必然原因的罪过推到这个原因人身上,是不是有些不那么公道呢。我觉得,亨利自然是不必为所发生的那一切负上主要的责任。本•卓别林(Ben Chaplin)饰演的巴塞尔也说,亨利对他所认识的每个人不停地重复着他的那套理论;可是我们在电影里所看到的堕落魂灵却只有道林一个人,由此可见,他的那套理论所可能被实现的概率有多底。巴塞尔又说,没有人听他的,更别听他的,听他一句话都会受到伤害;由此可见,道林的出场灵魂其实还是道林自主的选择,更与亨利无咎。
我们也许可以说,亨利也许并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我们却不能把无名之火撒到他的身上,更不该将本不该由他负的责任强加予他。再者说,本我的渴望表达,是自然,也是天性。我所以喜欢这个人物,甚至有点同情这个角色——是因为他的存在,给了道林一个趋于完美的可能,而这个所谓“完美”本来就不属于他。亨利是作为一个人性不善的那一面来被刻画的;而他所承载的,是这部电影必须有的却最不讨人喜欢的那部分;他将承受起所有的责骂,而把一个甚至两个纯善的可能留给了其它的角色——这,难道不是这个角色与生俱来的悲哀?

王尔德说,亨利是世人眼中的王尔德。想来,王尔德也是孤儿而哀怨的;或者说,正确地理解王尔德的这句话应该是:亨利是王尔德的理解里,世界对他的理解。这又如何能不孤独与哀怨呢。世人眼里的王尔德,与王尔德理解里的世人眼里的王尔德,还是不是同样的一个王尔德呢;而这二者,又是否真的如电影里的这个亨利一般模样呢。至少在我看来,这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纵然我也否认不了,也许世人对王尔德的理解,真的就如他自己所断言的那般模样。
我说,王尔德是孤独与哀怨的,是因为他的不辩解。我记得,王尔德出名的是他的天才一样的文才,还有另一样则是他雄辩的口才;可是他对于世人如何看他却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消极态度。想来,才华如他雄辩如他的王尔德也放弃了为自己的辩解——是因为强辩如他也辩驳不了世人,还是他觉得后世的人们更能理解他所以懒得争论。
天才,也许真的并不需要得到凡人们的认可与理解,范曾也曾说:做人要自尊与自信,所以孤傲并非不可取。确实,当一个人有着底气去自傲——他也许真的不怕凡人们的诟谤与质疑,天才们总是我行我素,并且坚信自己的成就终将到来。后世的我们对于王尔德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总会而沉淀出真知灼见,然后会浮出几许知己;所以,王尔德自己其实并不担心。所以纵然当世的那些人们真的把他看成是亨利,他也并不心焦着急。


2.王尔德的超我:为艺术而艺术

纵然,巴塞尔在这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他给道林提供了一个飞跃的载体;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王尔德自己说:他是我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所以我曾经把他定义为王尔德的自我映象,但想深一层又被我给推翻了。我觉得,巴塞尔是王尔德在这部作品里超我意识的映象。
根据弗氏的理论,超我意识所代表的是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最高层次;它按照至善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是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从这个理论基础出发,巴塞尔更像是王尔德的超我而非本我。按照我的思路,亨利是王尔德的本我意识在电影里的映象,道林则为王尔德的自我意识在电影里的映象,巴塞尔在这部电影里所做的,不正是指导道林以及限制亨利。
按照电影的设置,故事还没开始,王尔德的自我就已经强悍地杀死了他的超我;所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场注定了即将要失控的悲剧,一场由王尔德自导自演自我放纵后的悲剧。

我们来看看巴塞尔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电影里的巴塞尔无疑是深爱着道林的,所以他总会表现出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时时提点的关照;相比之下,道林显得多少有些没心没肺般薄情寡义。他对道林的情感,显然要比亨利对道林的情感高上一个层次——道林于亨利更像是一个得意的作品而非朋友,道林于巴塞尔则不仅仅只是朋友,更像是一个精神伴侣和艺术追求。
亨利把自己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实现的一切都寄托于道林去替他实现,因而塑造成了我们看到的那个道林;所以,亨利其实并不在意道林的堕落与否,更无遐去关心他的灵魂。巴塞尔则完全不同,他热爱着这个纯朴的少年,毫不掩饰他对道林的狂热,他在道林完全无法自拔地堕落之前还在尝试着救他,甚至还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道林最后得以自救赎尚未堕落的灵魂,得以在被反扑之前勇敢地毁掉那幅让他青春永驻的画像,得赖于巴塞尔之前的自我牺牲给了他顿悟的可能。

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可以让一个人人为了另一个人而献出自己的性命——只有爱,深沉的大爱可以让人忘却了自己,奋然不顾自身所有一切而只求得对方的平安与圆满。这部电影把镜头的焦点引向了巴塞尔与道林之间的肉欲之爱,显然有些浅薄了。如果说,肉欲之爱是因为精神之爱后的衍生物,那也许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二人之间的情感断然不只如此,也许,电影用一个更大的篇幅和比重来描绘他们二人在精神上的依恋会更合理。
巴塞尔对道林的情感,更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柏拉图式情感,这也许还要涉及到《古罗马风化史》里面提及的那种情色内容,展开来说也许是本文所无法兼容的——总的来说,古希腊的情爱观念更向往的是人体本身的美,肉欲之爱是次而又次的,对美的追求与呵护也许是柏拉图式情感里最初始的欲望。
巴塞尔对道林,从他们相识,再到巴塞尔对美的定义以及认可,镜头可以更加细致地展现,之后再往下以展,也许就要比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得多。一个道林解开裤腰带的镜头,把这方面在美学上更大的美感给彻底地扼杀了。

为艺术而艺术,这是王尔德在超我意识上的自律。他说,在他自己心目中自己就是巴塞尔;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可以像巴塞尔那样纯粹地艺术,当然,历史上的王尔德的确很艺术,但是与他笔下的巴塞尔相比又如何,我暂时无法断言。王尔德说的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他希望自己能像巴塞尔一样纯粹地追求美、描绘美、守卫美,甚至最后为他定义里的美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以,为了保护道林,巴塞尔会忍心想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给毁掉,纵然那幅作品早已经面目全非。巴塞尔说过:道林提升了他在艺术上的升华空间,给了他对美的理解更高的一个层次……他也曾经希望道林可以一路陪着他,让他在艺术上能够更圆满……他爱着的何只量道林,他追随着的又如何可能是道林,那是他渴望的美,渴望的艺术以及永不休止的狂热,还有他渴望的精神归宿。
俊美的外貌和纯粹的心灵,这就是巴塞尔在美学上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是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去守卫的理想。电影里的巴塞尔之死,死于一场暴力挣扎和道林自身的犹豫不决;在我看来,这样同样显得有些浅薄。对于他和道林之间那种纯粹的柏拉图式情感而言,多少有些画蛇添足的诟病。如果让巴塞尔之死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愿的选择,对于巴塞尔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而言,也许更加圆满;而对于整部电影的美学造诣而言,也许会提升至另一个层次。

超我,指导自我以及限制自我;而自我与本我又会反作用于超我,这就是形而上的良性循环。巴塞尔的存在意义,其实就在于这种形而上学的美学意义。巴塞尔曾经告诫道林——别去相信亨利;道林说,我现在觉得他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巴塞尔也曾哀求亨利——不要毁了我的道林;只是亨利根本也不听他说的。
当然,超我的指导和限制总是不受自我与本我所待见的——毕竟,超我的要求本来就难以实现,并且还会给人的自身带来痛苦与忍耐;所以,超我所表现出来的指导力与限制力在自我与本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乏力。
也许,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同样生而平凡终又归为平凡——大多时候,我们的超我同样缺乏执行力,我们同样放任着自我与本我;既无力超我,就只能与伟大擦肩而过一直平凡至死。而更无奈的是我们明明都知道问题所在,我们却都同样无力回天——一直慵懒,一直懒散。只有少数特别坚毅的人,才有可能趋于至致达到圆满而成就伟大。所以好在,王尔德的超我映象成巴塞尔却不只是巴塞尔,所以我们能在今天看到这样的电影。


3.王尔德的自我:超堕越远的人性弱点

假如,我们恰逢青春年少;假如,我们对自身的现状非常满意;假如,我们已经相貌俊俏生活无忧。给我们一个现在看来似乎并不太沉重的付出,我们是否愿意去交换,以葆有我们现有的这一切,直至永远。
再假如,就给我们道林那样的一笔可以永世享用的财产,再给我们本•巴恩斯那个俊俏的脸容;如果我们愿意以我们的灵魂去交换,我们就可以永远拥有这二者……
你会去交换吗?永远年轻。永远俊美。永远富甲一方。这是人性的弱点,别说——你并不愿意去交换。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对于大多数终身平凡的人们来说,就算是早已经预知了那样一个可怕的结局,可能依旧还会有许多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交换。

记得几年前看美剧《邪恶力量》(Supernatura)里关于魔鬼交易的情节单元:深夜,找一个十字路口,把黑猫骨头、墓地里的泥土以及自己的相片埋在十字路口中央,可以召唤来Crossroad Demon,你可以提出你能想得到的任何条件,只要你承诺在十年之后把自己的灵魂献给魔鬼;和魔鬼做一个死亡契约之吻,你就可以得到你要得到的那一切。只是十年之后,魔鬼会放出地狱之犬(Dark Dog)向你索取牠应该得到的报酬。
在那个情节单元里,其实每一个做了魔鬼交易的人都知道自己只有十年的岁月,也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可是这个交易确实很诱人,一个死亡之吻可以换来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那些人们都乐而不疲。许多人就算终其一生孜孜不停地努力,也难得企及这样一个交易后的成果;而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切居然可以如此丝毫不费气力地得到,那些人们又如何拒绝得了呢。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如果有一个这样的选择机会,许多人依旧还是会选择曾经拥有。因为只有这样的一时风光,他们平凡的生命也许从此将被改写,有了荣耀也许就拥有了一切。如何死去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每天这个世界都有许多人渐渐死去;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下死后声名,因为死去的那么多人,其中能被这个世界记住的寥寥无几……
这其实就是人性的弱点。我们都索求无度,我们都欲壑难填——假如给我们满足一切的虚妄,我们大都愿意付出所有一切。其实,如果你每天都觉得自己只剩下十年的光阴,也许你能够做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大事来;只是,这一切都必须要付出努力,那一切却似乎唾手可得。纵然最后也许只能两手空空地离去,可是许多人都会愿意和魔鬼打下那样一个契约——因为我们只想得到一份免费的午餐,并且我们都不想付出;就算最后付出的会是我们的全部,可是现在,我们能吃十年的免费午餐,那就先吃完了再说。

这是我们的自我所无力左右的;因为本我渴求,而一切就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王尔德的自我也一样,只要是人,永远也逃不离人性里共通的所有弱点;道林作为王尔德的自我意识在这部电影里的映象,自然也不能免俗。只是,这个人物角色是被浓墨重彩塑造起来的最重要主角,所以他被尽可能地美化,往美好的方向去描绘。
看这部电影,我常常有种看《红楼梦》的错觉,道林其实在这部电影里就像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几乎是人见人爱我见犹怜;可是往深里去想,纵然他也许本来就是一块璞玉,但是他又似乎极度的自私,像陀思妥耶夫斯基(Ф. М. Достоевский)的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里那个看似单纯并且憨态可掬,实则极端自私的小公爵阿寥沙一样,正如陀氏所说的:最自私的人,看起来似乎是最无私的。

佛学上的自我,又名我执;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这一点和道林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是何其的相似;他在这部电影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堕落的责任,归咎于本我映象的亨利;拯救的责任,则交给超我映象的巴塞尔。道林所承担的,仅仅只需要穿着华丽地吃喝玩乐,略带着忧伤却纯真的眼神加上一个俊俏的面容已经足以替他抵消所有的责备。
我其实喜欢道林;也许,看这部电影的人们,没有谁能够拒绝得了他。只是,理智中的判断有时候并不受感性认知的影响,我喜欢他,同时我也批判他。感性上的喜欢可以压倒理性上的批判;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看清楚一些我们也许应该看清楚的真相呢。
或许,这仅仅只是一种无法效仿的妒嫉,我们会羡慕那些我们没有办法得到的一切,我们也会喜欢那些;然而,我们却无法从心底最真诚地底线出发,去诚挚地爱他。也许,自我意识本来就并不需要其它意识的认同。

王尔德说,道林•格雷是他自己期待中的那个王尔德。可以想见,其实王尔德自己应该都是挺羡慕他笔下的这个人物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承担起了他在人性所有的原罪,承载起了他在人性里所无法承受的丑陋;永远轻装上阵,永远年少轻狂,永远青春正茂……
纵然最后他的心态如同老去迟暮,满载了沧桑与绝望,可是只要他有足够的勇气,他依旧能够得到永恒的解脱。人活着一世,如果每天都能正值黄金时代直至死去——也许,这才是王尔德所期待的王尔德。作为一位天才作家,王尔德也许比其他人更明白,一个天才的黄金时代对于他的创作生命而言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中国人会《伤仲永》,因为他的黄金时代太短太短。

最后,我想说,我的这篇文章也许牵涉到了太多与电影本身无关的东西。这也许跟我写此文字期间所经历的以及所感受的有关,各位看官就稍带些宽容;我从来不曾说,我是一个纯粹的影评人。

2010-4-14;庚寅虎年庚辰三月甲午初一寅头;3:20。


--------------------------------------------------------------------------------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Dorian Gray》
■译名:《道林•格雷》
■导演:奥利弗•帕克(Oliver Parker)
■原著: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编剧:托比•芬雷(Toby Finlay)
■主演:本•巴恩斯(Ben Barnes)\科林•费斯(Colin Firth)\本•卓别林(Ben Chaplin)
■类型:剧情
■片长:112 min
■产地:英国
■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分级:UK:18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摄影机:Arriflex Cameras and Lenses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Ealing Studios
■发行公司:Alliance Films
■首映日期:2009年9月9日(英国)

 5 ) 要美貌还是灵魂?

等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等到了这部由我最爱的小说之一,王尔德生平唯一的小说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的电影《道林·格雷》。

  这么一个传说中的美丽男子,自然会选择俊美的男星扮演。当初在英国上映前看到新闻的报道说是由本·巴恩斯主演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疑问。毕竟原著中的道林·格雷是有着“猩红色的嘴唇曲线柔和,蓝蓝的眼睛坦率真诚,金色的头发曲卷有致”的美丽形象,而本·巴斯恩虽然有着柔和而漂亮的嘴唇,其他则是褐色的直发和黑色的双眸。当然,他和原著中的少年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年轻而俊美。在刚看到海报和剧照的时候,并不觉得本·巴恩斯的扮相有多么的惊艳之说。只是一个英俊的男子,中规中矩的美貌罢了。之后看了预告,对于影片中的诡异气氛,充满中世纪英伦风格的场景和阴暗的贯穿腐朽气味的华美视觉效果产生了强烈的期待。虽然早在九月英国已经上映,无奈的是到了12月底我才看到了本片的庐山真面目。不过还好,时间不长,也算是对于即将消失的09年的告别赠予。

  影片一开始的片头就很好的渲染了整部电影的鬼魅基调,黑色背景中充满泡沫般的浮现出道林·格雷的苍白而俊美的面孔,展现给观众的并不像原著所描述的从画家巴兹尔的画室开始,而是直接跨越到了那个俊美的男人用着复杂的表情直视着下方的某个人,思绪似乎飘远到了记忆的某个角落。猛地回神将他的迟疑转为了决绝,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刺死了身下的躯体。大量的鲜血从死者的身体上喷涌,溅落在俊美男子苍白的皮肤上。镜头始终没有拍向死者究竟是何人,而重点表现了道林的面部表情。那个杀人凶手用沾满了血迹的黄色丝巾缠绕在手上,俊美的面孔上展露着紧张而有些兴奋的,甚至是痴迷的表情粗重的嗅着充满在丝巾上的血腥味道。阴暗而有些变态的性格瞬间展露无疑。下一秒钟,镜头切换到了马车上,道林冷酷的看着身边的巨大的正在滴血行李箱,镜头再次的切换到了河边。在苍茫的夜色中,道林用力的将那个标有DG字样的行李箱推入了河中。之后故事回转到一年前,开启了整个故事真正的序幕。

  和原著的平铺直叙相比,此片的开头更能在瞬间抓住人心的魔力。毕竟阴暗而血腥的谋杀和田园般柔和的景色相比,无论在视觉冲击还是情感基调上都更为震撼有力,也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逻辑。故事从道林·格雷由于需要继承爷爷的遗产来到伦敦,在车站管家接到他开始。之后便是道林和巴兹尔的相识,巴兹尔迷恋于道林的美貌而开始创作道林的画像,在道林的央求中带他参加了一场聚会并认识了亨利勋爵。而这个过程是原著中并未描写的,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在这个增加的内容中,影片还加入了一个精心安排的小细节,当道林央求巴兹尔带自己去参加宴会时,曾经在布帘后更换衣服,无意中裸露出洁白的后背,上面交错着触目惊心的一道道暗红的伤痕。在之后的关于道林的记忆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伤痕来自于儿时祖父用拐杖暴力的抽打而形成。而关于这样悲惨而灰暗的童年阴影也是原著中所没有的。或许这一细节的增加是剧本的创作者托比•芬雷想要更深层次的展现道林·格雷的人物性格为何会如此迅速而猛烈地堕落的依据,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刻意创作的。不过个人觉得这对于道林之后的性格扭曲并没有直接或过于间接地关联,倒是多少增加了影片中惊悚而诡异的气氛。 在聚会中,女人们惊艳于道林的俊美,而亨利勋爵对道林的痴迷也由此开始。从他递给了道林第一支香烟开始,或许已经预示着他将堕落随之传递给了那个曾经懵懂纯真的少年。

  与此之后,影片便开始了原著中的开篇场景,亨利、巴兹尔和道林在画像创作时的对话,以及在之后的接触中亨利对道林关于堕落的理由完美引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使道林堕落的最大“功臣”非亨利勋爵莫属。他永远信奉的关于“美丽比善良更可贵”的论调,由于他的关于美丽会马上衰老不可永恒的腐朽思想像毒药一样侵蚀着道林渴望拥有美貌的永恒的单纯心灵。于是在不自觉间,他将灵魂出卖给了恶魔,也最终造成了悲剧的结束。

  关于道林与西比尔·文的结识与相恋在影片中则表现得纯粹而美丽。年轻而羞涩的道林,纯洁而动人的西比尔,两人的结合好像最美的一切都融入其中般美妙。而影片中唯一明媚的画面也仅限于这些片段,在河堤边那对两情相悦的男女的对话,清澈而深情。两人结合时点到即止的亲吻和唯美的裸露画面,本·巴恩斯消瘦、苍白而紧致的胴体散发着大理石般的洁白、光滑和柔美。在噩梦中惊醒而弄伤了自己的道林,和西比尔交谈时倾诉着儿时被虐待的阴影,当他向西比尔展示自己背上的伤痕却发现光洁无瑕之后,即使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也在此时对这样怪异的场景或多或少的有了关于和画像相连的猜想。

  两人结合之后,当道林向众人宣布他要订婚时女人们的失落表情,在影片中都叙述的自然而理所应当。而亨利勋爵自然不会轻易地让道林属于一个女人。他带道林去了妓院,让他抽大烟,品尝着滥交的堕落快感,最终让道林在与西比尔的争吵中决定分手。关于此处的改动与原著中道林是因为西比尔在话剧表演中的失常而发觉自己不爱她了相比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思维。毕竟在如今的年代,对于因为爱上其表演而爱上一个人,因为其表演的失常而不爱一个人确实过于难以理解。但是和原著中西比尔的哥哥吉姆从未见过道林而在多年之后的偶遇决定杀死道林,与剧中安排吉姆在西比尔刚死时就找到了道林并试图杀死他的情节相比,我则认为原著更有戏剧张力。西比尔的死去让道林几乎崩溃,而亨利勋爵那张舌灿莲花的口中说出的偏离世俗的宽慰之语也居然让道林找到了释怀的理由。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理由吞噬了道林关于感情的忠贞和纯洁,从而彻底的走向堕落。

  影片演到中部,便出现了故事中的一个小高潮——道林将巴兹尔杀死的情节。起因与原著相同,都是因为巴兹尔认为道林的生活过于堕落,希望可以挽救那样原本纯洁的少年开始。剧中则更为大胆的表述了道林在亨利勋爵的怂恿下与一对母女发生了不伦的关系,甚至于与巴兹尔本人的不伦性行为,将原著中的腐坏与堕落发挥到了极致。而冲突爆发点则是巴兹尔希望展出那幅画像引爆的。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帮助道林将巴兹尔毁尸灭迹的艾伦·坎贝尔,对于这一点,我仍旧觉得原著更为谨慎。当然,影片中当道林将尸块从箱子中拿出丢弃,并将行李箱上装满了石头推入河中的镜头更加触目惊心。那鲜血淋漓的尸块,那颗第一次没有被扔出而在行李箱中滚动的头颅,更加增添了影片的恐怖气氛。当那个巨大的行李箱沉浸在河堤之中时,道林·格雷的人性也随之彻底的沉沦。当道林·格雷的良知彻底陨灭之后,他便过上了极度沉沦与近似于变态的生活。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斑斓场景描述这段情结。在和裸露的年轻的男女们纠缠着的、喝着女人鲜血的、被人打到血流满面的、拿着刺刀自残的……一幕幕堕落的美丽的暴露的充满肉欲的画面强烈的震撼着观众的神经。

  最终有一天。道林感到了对生活的疲倦,于是他决定远游。当他极力的邀请亨利勋爵与自己通行时,亨利则因为自己的孩子即将出生而不得不婉拒了道林的邀请。

  “告诉我你见到的一切。”

  “我从来都是什么都告诉你的。”

  ——这两句话记录了两人长久的道别。

  影片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道林出游数年的片段,只是寥寥几封道林写给亨利的信件片段诉说着他的部分经历。通过镜头中亨利看向窗外小女儿在外玩耍时告诉观众已经度过了数年。

  直到某天,仍旧俊美的道林出现在一场聚会中,看着垂垂老去的昔日老友、爱慕他的女人们时,这才惊觉已经度过了数十年之久。除了老去的人们,导演也非常细腻的运用街道上出现的士兵、原本的马车变成了汽车等等细节表现着时代的变迁。在此次的聚会中,道林遇到了一位年轻而充满着新时代气息的女性艾米丽。在与亨利勋爵的攀谈中,道林无意中发觉这个女人就是亨利的女儿。

  不可避免的,艾米丽仍如其他女人一样无法自拔的陷入了对道林的迷恋。也正是由于她的爱恋,将道林紧闭的心门再次打开。他们开始相恋,并最终热恋。而亨利勋爵则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并开始企图寻找道林保持着如此年轻的秘密,从而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了被道林早早藏起的画像之上。另一方面,道林开始感到了良心的不安,开始希望重新成为一个好人。为了这样的不安,他去了埋葬西比尔的河边,去了教堂忏悔,并最终引来了西比尔垂垂老矣的哥哥吉姆的再次追杀。当吉姆意外的被火车撞死之后,道林封闭已久的愧疚与良知便火山爆发般的彻底迸发了。

  影片的最后,当亨利发现了道林的秘密、当他用油灯焚烧了道林的画像、当艾米丽赶来央求道林从房间中出来,而道林绝望的从铁栏中握住她的手指,告诉她“你是我心里的唯一”而义无反顾的回到了被燃烧的画像中的时候,全剧到达了高潮。最终,道林·格雷手持利剑,将画像中呼之欲出的邪恶而丑陋的灵魂刺死,葬身火海。亨利勋爵也在大火中毁掉了半张面孔,并使女儿因为愤恨他对道林所做的一切而与之决裂。在影片结尾的最后几分钟,当他走进储藏室看着道林·格雷又再次恢复了美丽的画像说着“可怜的男孩,也就只有我能忍受看你了”之后转身离开,在紧闭的幽暗的房间中,那幅画像中原本温柔美丽的道林渐渐地再次发生了变化,原本的善良神情再度消失慢慢的变成了一幅冰冷而残酷的神情。

  这样的结尾或许是为了留给观众一个悬疑的伏笔,暗示道林并没有死去,所以画像才会又开始了腐朽的轮回。亦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暗示,告诉人们灵魂的堕落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怎样,这样一段原著中并未出现的结尾讲故事表达的更加完整而悬疑,算得上是锦上添花。虽然我并不喜欢亨利勋爵的女儿这一个原著中并未出现过的角色的出现,更倾向于道林·格雷只是因为自身的解脱而希望重新做人而并非爱情。而亨利勋爵也应该是原著中描述的即使得知巴兹尔是被道林杀死也表现得无动于衷的麻木与冷酷。但是相对于原著突然地完结而言,这样的完整或许也不为一种圆满。

  就演员表演方面来说,本·巴恩斯的演技在此片可圈可点。虽然和实力派老将科林·费尔斯相比还略显稚嫩,但是和《纳尼亚传奇2》中的凯斯宾王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将少年时期的单纯与懵懂、中年之后的阴沉与老练,英伦味道极浓的贵族气质都将人物形象展现的相当成功。尤其是那双富有魔力般深邃的黑色双眸,将情绪毫无保留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仍旧不免花痴的说上几句。或许看图片有人觉得本·巴恩斯并不算得上特别俊美,但是影片中,鲜活的本·巴恩斯绝对可以用无可挑剔的俊美来形容。玉石般的纤细而高挑的身材真绝对可以让色女们满足YY的趣味。就外貌协会荣誉会员的我来说,唯一的不足就是此片中的女人没有什么惊艳或者特别漂亮的演员出现。或许所谓的英伦气质美女胜在气质,而不是美貌。


本來想自己寫一個評論的,但是被這個影評打動了。轉過來說說。我是看了這個影評才決定看電影的。

原文出處:http://movie.xunlei.com/comment/107020

 6 ) 卡萨诺瓦or道林格雷?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的天才,而《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倾注了心血和秘密的作品。故事的情节同许多哥特式小说一样,本身已经足以引人入胜,再凭着几张名演员的面孔和夺人眼球的海报,票房赚个钵满自然不是问题。就今年的改编来说,亮点虽不少,不足也明显。
在偌大的好莱坞戏班中,要想找一个美男应该并非难事,但无论在《王尔德的情人》中,还是《不可儿嬉》里,斯蒂芬•弗莱和科林•费斯都是那种老成有余、英俊不足的接近中年的男子,他们对情窦初开的少女也许有无可抗拒的杀伤力,但如果他们能让伊恩•葛拉福德、麦克•辛、裘德•洛先后宽衣解带,那就未免太过牵强。王尔德和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始终散发着对于男女两方的强烈引力,所以要拍好他作品的电影,选用的男主角还得博得男性观众的青睐。
本•巴恩斯的出场相当惊艳,他在电影中宛如一个尤物,1米85的修长体型,近乎完美的五官背后衬托着一个略显阴柔的鹅蛋脸。围在他身边的女生们先生们都为之倾心,也就顺理成章了。更重要的是他的发型和着装染上了浓重的王尔德的风格,熟悉王尔德长相的人会感觉作者在电影中重生了。接着,在现实与虚构之间,也许观众就会把两者的遭遇进行比较对号入座了。
事实上,贝泽尔、亨利、道林,这三人身上都流淌着王尔德的血液。贝泽尔代表了王尔德出众的技艺,亨利代表了王尔德超凡的睿智,道林代表了王尔德曾经的青春和美貌。这三人间缠绵悱恻的关系也许多少蕴含了作者本人内心中的矛盾和冲突,可是电影剧本里却略去了亨利和贝泽尔之间曾有过的对立,并简单地把道林的倾颓之间归咎于亨利的教唆。画面上闪过道林一个接着一个放倒了女士们,夺走了他们的贞操,甚至还同贝泽尔亲热起来。导演对此毫无保留也毫不脸红,大胆地运用镜头捕捉一切,似乎这是一部理想电影所需要的一切。道林格雷摇身一变成了唐璜式的花花公子,他拉德里女儿成人晚会上犯下的一幕更是堪比卡萨诺瓦的壮举。王尔德原本只用了大量暗示性的描写,剧本却将这些内容化作主题,于是剧情也就囿于俗套了。
此外,道林的画像在片中不断地发出令人发笑的喘息声,以及在最后动了起来,也破坏了它在作品中本应有的神秘感。他应当始终无声无息,但却目不转睛地盯着你,他可以是面露凶相的老者,但不该是麻风病人的恐怖造型——来张阿尔•帕西诺或者安东尼•霍普金斯瞪着眼睛的画像,放上一段几秒钟安静极了的特写镜头,窒息的感觉自然就到家了。可惜导演一味追求惊悚片的效果,结果既没能拍出《断头谷》的效果,也没能拍出《格林兄弟》的味道,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本身是不适合用来惊悚别人的,而《道林》原作的开头更是笼罩在一片缭绕祥和的东方气氛中,不知道下一部改编会更好么。

 短评

贼傻贼傻 群众纷纷表示糟蹋了原著 纯当消遣 星星给画面和演员

4分钟前
  • Ragdoll™
  • 推荐

青春可以让人付出灵魂~谁不想有一个那样的画像~

5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推荐

ZB与打击ZB 以及不ZB的最终效果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于它——王尔德

7分钟前
  • MAO1BING
  • 力荐

''Would you, Dorian? Yes.'' 这是一曲关于世纪末颓废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失意恶魔注解 即便某些青春的殉葬品是如此楚楚可怜 即便不朽肉体的神话被虚伪的良善所摧毁

9分钟前
  • Des Esseintes
  • 推荐

男主角长得像蒲巴甲...没有人这么觉得么.....

13分钟前
  • Jas.
  • 还行

拍得有点cheap 但Oscar Wilde强大的故事在其后支撑 所以还不难看 但结尾处太有悖于原著了 PS.他怎么总跟老女人搞 还有那些老女人怎么都那么丑

15分钟前
  • L***
  • 推荐

王尔德是无法被描述的。道林·格雷不止是永恒的美少年,亦是作者心中妄追的不灭火焰。狂欢的酒神与潘,狄俄尼索斯情结,从恶魔存有的根源处激动我们的兴奋、幻想、癫狂、陶醉和销魂。对于生命繁复层次的无穷尽体验,藉由恶魔交易延续的无限青春,并非道德赎罪故事,他应是一个反讽语气下的正寓言。

19分钟前
  • 砚小朵™
  • 较差

失望是一定 完全没有王尔德文字里的精髓 肤浅与庸俗 只有表面的显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还原他的作品 是永远不会满意 是无法描绘的王尔德

20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还行

王尔德是个天才,而本片只展示了他天才的一部分。电影改编就是这样,无法复制全部,就只有开头的部分,而并未伟大的结尾。或许中途的风景点的很明,但是却无法看见最后的尘埃

22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我爱你永不凋谢的年轻容颜

24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看在Oscar的份上给四星,那些俏皮话们=v=唉Colin实在不适合演油嘴滑舌的Henry,表情呆了点眼神木讷了点,需要眼神有灵气+邪气一点的比如丹尼尔戴刘易斯~凯斯宾王子还不错,不过我心中的Dorian永远是JudeLaw(未脱发版)总体呈惊悚风格。最后一句:基情四射啊=w=

28分钟前
  • AshtrayGem
  • 推荐

【道林·格雷】就像一个绣花枕头,说它商业,纯粹的是在消费男色;说它惊悚,更像是在故弄玄虚;说它艺术,是因为有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原著。至于导演Oliver Parker做了什么,那就是颠覆原著,拼命把电影往通俗里拍。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其实Ben Barnes长得不错,很英国范,但下巴实在太难看了。其实他演得也不差,但剧本没给他太多发挥的空间,镜头全照顾他那副好皮囊了。其实加上一个杜撰的角色也没什么不对,但对西比尔的刻画实在太少缺乏对比性。把伦敦的氛围还原得不错,但着墨点明显在情色场面上,真正的内心戏太少了。

35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本片=初中生必读书目1万字精简版+情色SM惊悚+Emily没头脑Wotton

38分钟前
  • Florence
  • 较差

Dorian明明是金发碧眼的,配乐也让我很不爽,改编结尾太狗血了吧!!!这么好的原著,硬要拍成恐怖片...

43分钟前
  • Orchid
  • 还行

1: Dorian Gray不是穷小子.王尔德的书里从来就没有穷小子. 2: 他不是sex addict. 他追求的是美, 是青春, 而电影则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十足的变态.

47分钟前
  • Griet
  • 还行

不列顛蒲巴甲。生命中頭一回爲了雷字幕看完一個大無聊片。糟蹋了王爾德。

52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较差

How shame I am not to read any books by Wilde.

57分钟前
  • 高光光
  • 推荐

You have my heart Emily, my whole heart... T.T T.T T.T

1小时前
  • 小丫丫
  • 力荐

这个故事讲到将近2个小时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情色镜头拖时间,尺度还真是够宽了。王尔德他老人家看见自己不敢明着表达的同性恋愿望被赤裸裸表现出来,估计激动得能活过来,然后看完电影又被气死了吧~

1小时前
  • a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