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

剧情片香港2005

主演:郭品超,薜凯琪,张国强,彭敬慈,刘锡贤,张清宇,张柏文,丘志文,陈燕

导演:马伟豪

播放地址

 剧照

挚爱 剧照 NO.1挚爱 剧照 NO.2挚爱 剧照 NO.3挚爱 剧照 NO.4挚爱 剧照 NO.5挚爱 剧照 NO.6挚爱 剧照 NO.13挚爱 剧照 NO.14挚爱 剧照 NO.15挚爱 剧照 NO.16挚爱 剧照 NO.17挚爱 剧照 NO.18挚爱 剧照 NO.19挚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1:44

详细剧情

  永然(薛凯琪 饰)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女孩,兄长瘫痪后她独立肩负起照顾哥哥与侄女的责任。因为侄女的关系,她结识了台湾叛逆青年卓勤(郭品超 饰),因从小便与母亲缺乏沟通,就算家里还算富裕,卓勤仍选择自立更新,只能以盗窃为生。他在与永然一家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他们两人也爱上了彼此。  可是卓勤后来遭到黑道追杀,而永然又被证实患上绝症,两个人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到最后又能否冲破困难呢?

 长篇影评

 1 ) 曾经的至爱吧

----多是个人感受,不算是影评

有一点浪费吧,这么好的形式,既没有做得experimental,也没有做得诗意。没有看到梵高对于艺术和生命的热爱,只有爱慕他的人对他的称颂。

这几年印象派被世人追捧得前所未有,过度消费后总有一天会被别的艺术形态取代吧。

对于他的痴迷贯穿了整个高中时代,一遍遍翻看画册,临摹《夜间咖啡屋》,第一次翻墙就是为了上维基百科打印《星空》,循环播放Don McLean的《starry starry night》,来回翻阅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意义》里写他的篇章,在10年世博会时人数寥寥无几的荷兰馆里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高考作文里都写到了他..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周边随处可见,很容易在博物馆或展览中看到围满观众的真迹,随便逮个人最喜欢的画家不是梵高就是莫奈,那感觉,就像是私藏的明星一炮走红,老粉丝心里欣慰又暗含醋意。

年少时对于一些事物和人的痴迷,可能终会淡去。老朋友们还会送我有他画作的周边 发给我拍到的真迹 关于他的新闻书和影,而我渐渐没有了以往的热爱。但每一次无意闯进一个有他画作的展厅时,都像是偶遇老友,熟悉又安全,远远定神看一段时间尔后离开。

几年前便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宣传片,还是很有期待,但没想到开场第一幕星空流动起来时眼泪差点冲出来,虽然中途几乎睡着但又被片尾的《starry starry night》翻唱戳到了。可能像一位深爱过的前任,记忆越来越淡但在心里一直有一块地方是他吧。

 2 ) 梵高的第一封信和最后一封信

梵高在黑白的人生里画出了最明媚的色彩。而满座的电影院里,每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静默之中。

如果我的人生有什么悔恨的话,也许是太晚才见到梵高。前几天刚写的关于马尔克斯的文章提到自己的抑郁症期间,今天又必须要提到自己这一段混沌的日子。(新片《梵高:永恒之门》的影评。)

我离开英国的之前,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游荡中我走进了大英美术馆,在最后的几个展厅里突然撞见梵高的画。在静默的冷色展厅中,《向日葵》如烈日一般辐射出光芒。我从前在书上见过《向日葵》,也在大开本的画集里见过。然而见到真正的梵高所带给我的震撼,至今在都在脑海中泛着阵阵余波。画面上层层叠叠的油彩,厚厚地堆砌起这一束向日葵;越是颜色耀眼明亮的地方,颜料就越发的厚实,仿佛向日葵争相在梵高的眼里绽放开来,透出纸面放射出刺破黑暗与孤独的愉悦光芒。同时,我也能感到梵高的兴奋与对沟通交流的渴望,虽然有些疯狂,但未曾绝望,未曾叹息。今天这部电影里一个旁人这样形容梵高:"What a lonely person is he that a thieving crow could make his day bright. (他是何等孤独的一个人,一只偷食(他午饭)的乌鸦也能点亮他的一天。)"


这部电影里引用了梵高写给弟弟的两封信,让人异常触动。一封来自他最初励志成为画家的时候,一封来自他人生的最后时刻。我在这里各翻译一小段。

Letter 249 最初的一封信

To Theo van Gogh. The Hague, on or about Friday, 21 July 1882.

...
What am I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 A nonentity or an oddity or a disagreeable person — someone who has and will have no position in society, in short a little lower than the lowest.

在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一个怪异的存在,一个不合群的人——一个在社会里没有地位,比最卑微者更卑微的存在。

Very well — assuming that everything is indeed like that, then through my work I’d like to show what there is in the heart of such an oddity, such a nobody.

好吧。假设一切便是如此罢了。但通过我的画作,我要人们看见我这样一个卑微的肉体里尚住着一个灵魂。

This is my ambition, which is based less on resentment than on love in spite of everything, based more on a feeling of serenity than on passion.

这是我的野望。它不因愤恨而起,而是因为我爱着,无条件地爱;因为一种隐忍而非激情。

Even though I’m often in a mess, inside me there’s still a calm, pure harmony and music. In the poorest little house, in the filthiest corner, I see paintings or drawings. And my mind turns in that direction as if with an irresistible urge. As time passes, other things are increasingly excluded, and the more they are the faster my eyes see the picturesque. Art demands persistent work, work in spite of everything, and unceasing observation.

也许我总是一团糟,但我的心里仍存有平静,纯粹的和弦和乐音。在最破败的室内,最污秽的角落,我依旧看见艺术和绘画。而我的思想朝着那方向而去,像无法遏制的冲动。时间流逝,更多的东西被忽视,我便越发清晰地看见了绘画。艺术呼唤不竭的动力,不断工作,永无停歇的洞见(观察observation)。

Letter 638 最后的一封信

To Theo van Gogh. Arles, Monday, 9 or Tuesday, 10 July 1888.

...
Just as we take the train to go to Tarascon or Rouen, we take death to go to a star. What’s certainly true in this argument is that while alive, we cannot go to a star, any more than once dead we’d be able to take the train. So it seems to me not impossible that cholera, the stone, consumption, cancer are celestial means of locomotion, just as steamboats, omnibuses and the railway are terrestrial ones.

正如我们坐火车去塔拉斯孔或鲁昂,我们乘上死亡而到达星星之上。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活着的我们无法到星星上去,如同死了便赶不上火车一般。所以对我而言,霍乱、乱石、肺痨、癌症像是天国的运输工具;亦如蒸汽船、小巴、火车是人世间的运输工具。

To die peacefully of old age would be to go there on foot.

平静的老死好似去天空远足一般。

For the moment I’m going to go to bed because it’s late, and I wish you good-night and good luck.

这一刻我便要睡去,因为天色已晚。我祝你晚安和好运。

Handshake.
Ever yours,
Vincent

握手。

你永远的,

文森特


梵高身边的人都被他当做模特画过像。在电影里,这些画像里的人变成了动图,带我们走过梵高的一生。

Portrait of Armand Roulin
Portrait of Père Tanguy
Portrait of Adeline Ravoux
Girl in White

 3 ) as beautiful as you(新增画作汇总)

2015年是梵·高忌辰125周年。波兰画家、导演Dorota Kobiela想要借此致敬这位天才画家。他和奥斯卡获奖制片人hugh welchman一起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一次众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顺便插一句,kickstarter可以说是美国众筹网站的鼻祖了,很多项目都是在这个平台上筹资成功的。 《Loving Vincent》这部致敬梵高的动画电影是史上第一部全手绘油画长片,由曾经获得奥斯卡奖的波兰制作团队Breakthru Films打造。

工作室在全球招募油画家,入选者经过三周对梵高艺术风格的培训后,即加入团队开始创作。这百余名油画家在波兰北部名城格但斯克的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创作出56800幅油画,再将这些画作制成电影。整个创作过程基于PAWS系统,包括借助定格动画制作软件来辅助手绘。

完成绘制过程的画家们来自15个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波兰。波兰的艺术教育系统非常成熟,据说学习艺术的人从很年幼就开始接受某一细分门类的艺术教育。还有一部分画家来自乌克兰,其他的就来自各大洲的不同国家。这些画家里面最年轻的是21岁,最年长的有63岁,他们中很多人基本都有艺术学位或从事艺术品修复工作,也有少数属于非科班出身。

本片还请来了多位演员,先由真人演员在绿幕上拍摄从而制成动画,再由画家们根据这些动画进行绘制。过程相当复杂。

场记板

至于本片的情节,则是根据梵高留下的800多封信件来还原这位传奇画家的一生。这800封信,大多是梵高给弟弟提奥寄出的。提奥是他的弟弟,也是他的伙伴与知己,更是他在绘画上的坚定的资助者。在两兄弟的书信往来中,被提及最多的话题就是“钱”。

现存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书信手稿

提奥是一名小画商,并不是十分富裕。梵高每次都带着愧疚和纠结给弟弟写信。 梵高给弟弟的信,经人总结,基本上是这种套路:先讲自己怎样花钱和节省,然后还不断地做出保证,决不会轻易糟蹋弟弟一分一毫的血汗钱。如果迪奥寄给他的钱迟了,他就会喋喋不休诉说自己的窘境。虽然穷途末路,但梵高依旧踌躇满志,他向弟弟承诺,尽管他暂时还没有成功,尽管眼下他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他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 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当梵高画作的价格远远超出200法郎的时候,梵高和提奥已经看不见这一切了。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一片麦田中举枪自尽,两天后不治身亡,死在弟弟的怀里。

《麦田群鸦》(据说是梵高最后的作品,还有一说认为他最后一幅作品是《树根》)
树根

在梵高死前,写了两封信给弟弟,一封寄出,一封带在自己身上。寄出的那一封和以往的信内容没什么区别。然而,在他随身携带的、沾满了自己血迹的信上,他一反常态,竟没有再提到有关钱的事。下面是这封信的一部分。 “我亲爱的兄弟:  谢谢你的信和一起寄来的50法郎。  有很多事情想对你说,但是又觉得没有用处。我希望你面对的是那些体面的绅士。 我自己经历过幸福和悲伤,因而你如何看待我对你家庭的影响,我想我并不在意。不过我颇为赞同你所说:在位于四楼上的公寓里抚养孩子,对你和左是件可怕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我还要对不太重要的事情浪费口舌呢?据我看,在我们有机会对情况加以更恰当的讨论之前,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的画家无论他们怎么想,总是本能的与艺术品经营的实际事物保持距离。 是呀,真理在于,我们只能让我们的作品说话。然而,我亲爱的兄弟,有一件事我经常对你讲起,我现在要再次对你说,这番话出自一个竭尽全力想要把事情尽可能做好的头脑,出自只有这样的头脑才能体现的真诚—我要在一次对你说:我会永远把你看做一个不同一般的画商,以我的工作为中介,你对一些作品的诞生出了力,而这些作品经得起风暴的考验。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这是我在一个相对的危急关头不得不向你说起的全部或至少主要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关头,在经营死去作品的画商和经营活着的艺术家作品的画商之间,事情正是十分紧张。 哦,我自己的作品,我冒着生命的危险画出我自己的作品,我的理智为此已经跨掉了一半——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你不在我所说的画商之列,我想,你仍然可以坚持你的立场,带着仁慈的心去行动,但那又怎么样呢?” 弟弟提奥在6个月后随他一生所崇拜的哥哥而去。他们并排葬在了法国的奥维尔。这是梵高37年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驿站。

梵高生前只售出过《在亚尔的红葡萄园》这一幅油画作品。他在死后11年才真正成名,蜚声世界。这全靠弟弟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的努力。邦格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业,她整理了梵高的全部画作和书信,并一生为梵高的名誉奔走。

在亚尔的红葡萄园

这部电影的每一帧,都是真实的油画,而每一幅油画,都是由画家根据梵高的120多幅原画来复刻并再创作。

梵高在世时曾说:“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他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获得了艺术界的无上殊荣。如今,100多位画家带着全世界对他的爱戴,画出了他的一生。

本片的片头,包括演职人员表,都是以一块虚拟的油画布为载体而展现的,每一个制作人员的名字都被涂抹在画面上。最终画面转变为梵高的《星空》。镜头抬高,从黑色的火焰般的柏树上掠过。《星空》是梵高在割下自己的耳朵后进入阿尔勒的精神病院期间创作。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与《星空》中类似的暗色的柏树。比如《柏树与星空》。

梵高曾经创作过不止一副关于柏树的画作。其中的柏树永远保持着梦幻一般的曲度,绿色的火焰一般冲向天空。 故事的开始,是两个男人在发生肢体冲突。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梵高的画作。穿黄色外套的男主角形象是梵高生前好友,邮差约瑟夫鲁林的儿子阿尔芒鲁林。而前来问询的军官、酒馆里的女子,也是根据梵高作品中的形象进行绘制的。

梵高为阿尔芒画像时,阿尔芒只有16岁,还是一名铁匠学徒,后来他去了突尼斯服役。

与男主角阿尔芒冲突的这一位军人的原型,是梵高的系列作品“轻步兵”。

而军官的原型则是梵高的朋友米勒中尉——一位朱阿夫兵营中的军官。米勒中尉是一位警官的儿子,在梵高绘制他的画像时,他刚刚从印度归来,在法国南部养病。米勒中尉在二战期间死在了巴黎。

男主角与警官在一间台球厅开展了对话。

而这间台球厅也是根据梵高1888年的作品《夜间室内咖啡座》绘制的。这幅右下角有着梵高签名的画作描绘的是室内的咖啡馆的场景,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一有张台球桌。画面中的五位顾客被描述成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汉以及妓女和嫖客,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这间咖啡馆是穷困潦倒的人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据说,这家咖啡馆位于Form广场,是梵高经常光顾的咖啡馆。画完这幅作品的两个月之后,梵高搬进了黄房子。

接下来,影片中出现了梵高割下自己耳朵的场景。关于梵高为什么割下自己的耳朵,史学界众说纷纭。 在两年前的2015年7月29日,一则爆炸性新闻轰动艺术界:考古学家在法国阿尔勒地区发现一只耳廓骨,这只耳廓骨极有可能就是梵高割下的左耳。经过骨骼结构调查与初步分析后得知,这只左耳属于一位30至40岁的白人男性。而当时的梵高正是在其35岁时割下了自己的左耳。根据当地资料,该地区在过去150年中仅有4起与割下耳朵有关的案件,且这4只被割下的耳朵均已被找到。因此,尽管还没有进行DNA配对检测,考古学家们仍然确认这只耳朵应属于这位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被发现的耳廓骨附近,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与梵高自画像中尺寸相符的烟斗,和一只梵高的画笔,烟斗中还塞满了梵高最喜爱的烟草。1888年12月23日,在梵高经历了与高更持续不断地争吵后,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然而当时具体的情况却始终不为大众所知。也许从这最新的考古发现中,学者们能够挖掘出这段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梵高的后人们对于梵高左耳的发现表示欣慰。在经过最后的检查之后,梵高的左耳将被送回奥维尔镇,与梵高的遗体合葬于一处。

片中割去耳朵的梵高在沙发上痛苦地呻吟。好朋友约瑟夫鲁林赶来帮助。梵高的房间应该是取材于“阿尔的卧室”系列。这也是梵高为黄房子所绘制的唯一内景——不是画室,而是自己的卧室。

梵高这位邮差朋友约瑟夫鲁林多次出现在他的画作当中。梵高与鲁林一家非常亲密,除了约瑟夫与阿尔芒,梵高还曾经为鲁林夫人与小儿子画像。

在这段剧情中,似乎可以隐约看出梵高与高更的争执。梵高恳求高更留在“黄房子”里,然而高更不为所动。该情节曾经在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当中出现,不同的是毛姆把梵高改为一位女性形象。影片中出现了这座“黄房子”,它脱胎于梵高的原画作。 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0日到达阿尔勒)。梵高打算把阿尔勒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他在此地居住直到1889年4月。

约瑟夫与阿尔芒在咖啡馆对坐长谈,最终决定去探寻梵高的死。这幅《露天咖啡馆》与上面提到的室内咖啡馆绘制于1888年同一时期,梵高曾说,自己热爱画夜晚的场景。

在两人一番长谈之后,他们决定“寻找梵高”。影片主题就此展开。 从影片的第13分钟起,梵高的画作一副接一副,缓缓浮现。先是1887年的“阿尼埃尔之桥”。这座桥位于塞纳河上。梵高不吝自己对于塞纳河的热情,曾经无数次地描绘塞纳河的场景。就连图中这座桥也曾经被梵高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

继而是“克里奇大道”、“风车小镇”、“蒙特马的小坡路”、“蒙特马街道上的铁轨”“在观景台俯瞰蒙特马”、“巴黎屋顶景观”。其中,梵高和提奥同住的公寓就在克里齐大道附近,铃鼓咖啡屋也位于克里齐大道的62号。在蒙马特,梵高创作了9幅关于风车的画作,“风车小镇”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窄幅的是电影画面截图,为了直观对比贴上去的,并非原作。不容易对比的几张我没有截图,大家可以去看电影中的动态图像,在第14分钟。场景非常优美。 阿尔芒见到了唐吉老爹。唐吉老爹是一位蒙马特画店老板,性格亲切温和。塞尚、高更等人也时常出没于唐吉老爹的店中。他曾经在梵高生前给予他帮助,是他的好友。梵高曾经为他创作过多幅画像。

可以看到梵高的这幅画像四周出现了很多日本画的形象。这是梵高对浮世绘作品的临摹。在另一幅唐吉老爹的画像中,梵高也同样在画的背景上临摹了许多日本作品。右上是广重的《名胜江户白景》,右下是英泉的《花魁图》,中央是北斋的《红富士》,左上是广重的《飞鸟山暮雪》,左中是丰国的《歌舞伎演员图》。电影中选取的应该就是这一幅肖像。

阿尔芒在一次长谈后结束了行程。他乘坐交通工具离开。此时出现了梵高的“火车车厢”与“马车和远处的火车”。美轮美奂,令人动容。

阿尔芒来到了寻找梵高的下一站。在这里,更多梵高笔下的人物出现了。弹钢琴的女孩,白衣女孩,还有小旅馆的少东家。这位弹琴的女孩,叫做玛格丽特加歇。她是加歇医生的女儿。这幅画本来是三张竖长的画作连在一起,其余两幅是玛格丽特后侧影的草图。有传闻说梵高对玛格丽特有暧昧的情愫,不知是真是假。

电影中,这位白衣女子是加歇家的管家。其原型是梵高的“白衣女子”。

下面这位旅馆少东家,叫做艾德林拉武,在梵高作画时年仅12岁。据说,梵高死后,小姑娘将自己的画像卖给一位路过的美国商人,得到了40法郎。

梵高还曾经为玛格丽特加歇创作过“花园中的玛格丽特”。

“瓦兹河畔游艇”、“瓦兹教堂”、“黄昏景观”,随着阿尔芒的足迹,梵高画中的景象纷纷苏醒。“母牛”、“喝酒者”等画作,也在阿尔芒的这次旅途之中复活。

阿尔芒与姑娘们进行了谈话。他感觉自己离梵高越来越近。夜晚,他在梦中见到了梵高。梵高对他远远地回过头来,表情迷茫而悲戚。 阿尔芒醒了。他在梵高曾经无比接近的白房子里惊醒。

他去了麦田。麦田,梵高生命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站。他在这里对着自己开了一枪。这是被世界所牢记的一枪。阿尔芒搬起椅子,坐在麦田中央。他一遍一遍想象、模仿,梵高是怎么样倒在这片金黄色里。

椅子,又是椅子,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意向。梵高曾经兴致勃勃地搬着椅子进入黄房子,最后却无奈地离开了那个地方。他曾经满怀热情地创作了一幅“高更的椅子”,那把椅子又承担了多少纠结的情感?梵高去世后多年,高更也公布了一幅自己创作的“梵高的椅子”。可惜梵高无缘得见。 阿尔芒在许多人的语言里寻找梵高。他遇见了劳作的老者,遇见了独眼警察,遇见了疯子与喝酒者,遇见了椅子上的医生。

他感觉自己越发接近梵高。他回到了那片永恒的麦田,椅子已经翻倒在地。阿尔芒朝着麦田扔出一截树枝,乌鸦猛地惊起,扑剌剌飞了一片。就像梵高朝着自己开枪的那一瞬间。 阿尔芒最终见到了加歇医生。加歇医生告诉了他剩下的故事。

这位加歇医生,不仅仅是一位精神病专家,还是一位业余画家。他是印象主义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梵高最后的陪伴者。梵高曾经评论加歇医生:“他病得比我还严重。”

就这样,阿尔芒结束了这次旅程。他坐上了回程的马车。他经过寇迪威尔的茅屋,普罗旺斯的干草堆,梵高生前唯一售出的画中的葡萄园,劳作的播种男人。他经过了梵高。

最终,阿尔芒与约瑟夫并坐在“罗纳河星夜”下。梵高迷茫而悲戚的脸再一次浮现。音乐声响起来。全片结束。

本片不仅大量使用了梵高绘制的画作,还在其他画面中最大程度地运用梵高作品的风格。比如在加歇医生住处附近,女孩剪下玫瑰花时,玫瑰的特写镜头,即是取自“玫瑰与甲壳虫”。

再比如,影片开始不久的第一段回忆杀里,梵高在一片田地里作画。那片田地就是脱胎于梵高的“罂粟田”。

以上包括梵高的57幅完整画作。关于这些画作的资料以及片中出现的其他画作,将会持续补充。抛砖引玉,还请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最后,如果有兴趣观看更多风格类似的作品:

 4 ) 谨以此文纪念梵高背/身后那个女人

(梵高死后的一些事。与电影无关。影评写了又删了)

每个梵高都需要一个提奥,一个提奥妻子。

当提奥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梵高传记中时,提奥的妻子,只有在几年前出现过在新闻上。新闻内容是“最新研究猜测,梵高割耳是受到提奥要结婚消息的刺激。“好像提奥老婆的作用,仅此而已。

提奥的儿子给母亲约翰娜·波尔严做传时提到,梵高死后,那些当时不值一个钱的画塞满屋子。很多人劝她“处理掉”,但她没有。她开始整理梵高兄弟的信件,将那些没有时间顺序的信件重新编序,寻求出版,翻译出去。

我承认,以前在梵高博物馆里,看到介绍里稍微提及过约翰娜做的事情时,我心理阴暗地想:拥有这么多梵高的画和书信,她一定很有钱吧。唉,我真阴暗。没办法,我看的梵高传记里,她只作为“给提奥生了小孩,两夫妻一起去看梵高,梵高很开心”的功能性人物出现。我能够对这样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有什么想象呢?当然是……合理的中国式想象了……

找到她在1892年2月24日的日记,大概意译了一下:

“今天有两个画家——Verkade and Serrurier。再次说法语感觉太好。他们觉得文森特的作品很美,听到这种赞美太不同寻常了。荷兰人不太欣赏他的作品。这让我想起了在巴黎的美好日子。

明晚有个文森特的画展。我有很高期待。当我想到这种欣赏终于来到,就觉得是莫大胜利。这感觉真美。我一定要去那里听听人们说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态度——那些曾经嘲笑文森特,那他来作乐的人。“

(没想到今天看电影哭了一场,今晚看约翰娜的日记也忍不住要哭)

“孩子(指她跟提奥的儿子)会判断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想什么,感觉什么。他可以从她的日记,连同他父亲跟叔叔的书信,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在5月、6月和9月的日记中,她都不断提到梵高画展。她在日记中写“我要继续多翻译点东西了,我要赚更多的钱。“有钱,她才可以养活跟提奥的儿子。有钱,她才可以继续推广梵高的画。

提奥死后,她写到“提奥的病之后,这些信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在家里度过第一个孤独夜晚(应该是指提奥死后的第一个夜晚),我就拿出这些信。我知道在里面,我可以重新找到他。悲痛日子的无尽夜晚里,这些是我仅有的安慰。我不是在寻找文森特,我是在找寻提奥。我在每个字里痛饮,我在每行间戳吮。不光用心去读,还用整个灵魂……我一读再读,直到看到文森特出现在我面前……我意识到这孤独艺术家的伟大和高贵。有时候这让我很伤心。我记得去年,当文森特死那天,我出去很晚。有风,下着雨,天很暗。屋子里到处有光,人们围着桌子。我觉得多么凄凉,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文森特那段时间感受的东西,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当他觉得‘好像世上再没有我的地方’。我希望你能体会文森特对我产生的影响。是他让我重拾内心平静。”

经历了第二段婚姻,以及第二任丈夫的再次离世,约翰娜还在坚持给梵高办画展。尽管有人猛烈批评她,说她根本不懂画,说她在做一个她不了解的领域的事情。提奥儿子写到,直到1910年梵高画作首次在伦敦展出时,人们还在取笑这些作品。而约翰娜还在持续地整理那些没有日期的书信。通过里面提到的事件,给书信编号。一开始手写,后来打印,这些书信后来在1914年首次出版。在约翰娜在世时,出版社提出再版这部书信集,说明卖得还不错,这让她非常高兴。

以前我想,梵高的作品太过超前于时代,注定只能在身后成名。看了约翰娜的日记后,我有了新的感悟:活得够久就是胜利。(此处应at德川家康就)如果梵高活得够久,也许就能等来约翰娜这双推手,也许生命就会不一样。当然,假设只是假设,梵高不死,提奥也不会痛苦发病,追随而去。约翰娜也不会因为思念而反复读信,最后读懂了梵高这个伟大灵魂。不痛苦,不穷苦,不孤独,梵高还是梵高吗?这话说出来,总觉得非常残酷。

真正的艺术家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敏感地将世界的所有痛苦都抗在身上,转化成美的能量,奉献给这个世界。短命梵高如是,活得长一些的南海十三郎,亦如是。

梵高终于是被后世记住了。而我要纪念一下提奥的妻子。

 5 ) 概念伟大情感充沛的算计之作

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凭深厚的感情来对它严格要求,还是三星。

概念伟大,完成度3.8星,故事二星。在概念伟大的强烈情感共鸣下,看到太多电影技术上不足:

1.影片很明显能看出是由三种技术制作的:手绘油画、真实拍摄加后期油画效果处理、前两者结合(背景是真实油画、前景是人物实拍抠像加油画效果处理)。这种技术首先没什么问题,不算偷懒,但由于三种风格呈现出来的差别太过明显,导致观影上的割裂感受很强,以下几条详述。

2. 油画模仿原作部分,笔触豪放不羁,神还原梵高原作,画面动起来的时候令人目眩神迷,基本全是风景画,也是预告片用得最多的镜头。而当人物和叙事出现的时候,绘画风格就变了,笔触细小了很多、光晕变化风格完全不同,能看出很明显演员表演、“油画效果滤镜”既视感。这个在所有黑白和彩色的叙事画面上都能看出来,黑白画面尤为明显。第一条所说的第三种手法,明显能看出背景来自真实手绘、前景人物来自实拍抠像,非常出戏。人类对自身面部表情和身体肌肉的观察度就很敏锐,我和一起看电影的朋友都从“油画效果滤镜”里认出了认识的演员,观影过程中不断在说“这一看就是谁谁谁演的”。

3. 再说这三种风格制作,有几个共同的小毛病。根据影片整体处理不难看出主创想表达的梵高式油画风格是贯穿全片的,不是油画和木炭画、别的画相结合,也不是油画和真实拍摄相结合。那么在这个极高的概念和极伟大的致敬下,对油画风格的艺术处理就显得不够精致严谨。我看到了不统一的笔触、太过随意没有标准的笔触运动规律、最抓眼球的光点闪烁运动运用得太过随意,甚至还看到了多次人物抠像的周围一圈油画背景上有明显的处理痕迹。经常在同一个布光的场景下,人物或物体身上的笔触运动时有时无、时冷时暖、时粗时细、时动时静、抠像痕迹时隐时现,有很多美丽的变化不是因为布光的运动或人物动态造成的,而是纯粹的“为了动而动”,在我一个视觉工作者的职业病眼里简直是不能忍的乱动!这与梵高作品的伟大 — 目眩的抽象中蕴含着真实的具象 — 大相径庭。

4. 限于要将真实拍摄转换成油画质感的概念,为了能达到“整一帧都像一幅画”的效果,导致叙事画面里的景别非常有限,这让90分钟的叙事显得单调无力,尤其这故事看得出来还有探秘、探案、悬疑的诉求。每当有人物出现的时候,本来就是对白推动剧情了,景别却又只有两、三个,令观众看得十分疲劳无聊。影片后半部尤为明显,人物对白一出现景别就变成了情景剧式的三机位,而对白本身却又不够精彩抓人,让被影片带动着而期待层层剥茧找到真相的观众开始昏昏欲睡。

5. 上面一条的“疲劳感”看到很多短评都提到了。其实叙事的孱弱、技术的纰漏、滤镜效果的穿帮这些都不是一个伟大艺术概念的绊脚石,但却是一部完整电影的完成度丢分项。试想一下,如果主创大胆放弃“完整电影”的大野心和小算计,把它制作成30分钟内的短片,我们看到的作品该有多惊艳!浓缩了真实油画的冲击,减少了滤镜式效果的割裂和絮叨,叙事紧凑、欲说还休、结局开放!想想就非常激动。

6. 剧情的拖拉和对于悬疑手法的不合理运用很多影评都提过了,我不够专业也不赘述了,综合到上一条里,一切迎刃而解。

7. 站在梵高作品的高度,他不需要世人的怜悯和追思。当后世人对他致敬时,创意的大胆和表现手法的颠覆,远比现在模仿的画风和好奇宝宝走访探案的剧情来得更珍贵、更“梵高”。

故作严格地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在影片结尾Vincent响起的时候也流泪了。作为美术出身的电影爱好者,情感的敏感和充沛让我深刻理解梵高、也愿意严肃对待艺术类作品。

 6 ) 这种电影,这辈子,就一部!

有不少导演拍过梵高传记。

但用梵高画作解读梵高本人的,这还是第一部。

所以当时放出第一支预告片,就造成了全球轰动。电影不仅在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获了观众选择奖,还斩获了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

电影以梵高生前写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为契机,把镜头聚焦在梵高去世前的六周。

电影开场,就是老邮差希望儿子阿曼德·卢兰,能把这封信送给提奥。阿曼德不情不愿的态度,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心理:

人都已经死了,把信送出去又有什么意义?

但他架不住老爹威逼利诱,所以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里,阿曼德接触到梵高生前的一些朋友,通过他们从自己立场对梵高的描述,他逐渐走进梵高的内心,意识到一个天才的孤独与凄苦,亲朋好友对他去世的惋惜和愤怒,以及世俗之人对天才的残害和虐待。

比如阿曼德的老爹,就对梵高去世感到心痛不已,并痛恨小镇居民联手签署“驱逐令”,才让梵高这个可怜虫,遭受相当大的精神摧残,否则他也不会选择自杀。

对父亲的愤怒稍有体谅的阿曼德,带着信去找“唐吉老爹”。

他是当地著名的颜料供应商,见证了梵高从28岁拿起画笔,前往巴黎寻求艺术追求,再到开创自己的风格,并最终悲惨离世的过程。

在阅画家无数的他看来,梵高是个天才,本应该有个好的结局:声名鹊起、功成名就——但这个天才却没能坚持住,而是选择了自杀。

他对梵高的突然去世,既震惊又扼腕。

顺着唐吉老爹的指引,阿曼德前往巴黎北部的瓦兹河畔欧韦——就是在这里,梵高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并在这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六个星期。但他先见到了加歇医生家的女仆。

在这个虔诚的基督徒眼里,梵高就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子,他做的全是亵渎上帝的勾当:眼神里透着疯狂,随意糟蹋粮食和颜料,身上的衣服总是邋里邋遢……

随后,阿曼德住到了梵高去世的“来福酒馆”,在那里遇见了酒店老板艾德琳。

在她眼里,梵高本可以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却被加歇医生和警察等别有目的的人耽误了——谈及梵高去世当晚的情形,她身为亲历者,内心涌动着悲伤和哀婉。

等待加歇医生时,阿曼德在河边见到了青年船夫。

他还记得梵高面对姑娘时的木讷和绅士作风。

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他被镇上的富二代羞辱了一次又一次,毕竟梵高没钱亲近任何姑娘。船夫是个明哲保身的生意人,他见惯了富二代在镇上横行霸道,也就没想过去帮梵高一把。

不过船夫亲眼见过梵高和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约会。

只是玛格丽特一再否认,因为她很后悔,后悔自己给过梵高不一样的感觉,否则梵高还能跟父亲做好朋友,那样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不是最终选择自杀……

但她父亲加歇可不这么看。

这位自诩是梵高生前好友的医生,觉得梵高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不仅活在深深的恐惧里,更觉得自己是弟弟提奥的累赘——加歇医生很痛惜,自己没能治好梵高的精神病,甚至眼睁睁看着他在自己面前去世。

电影就用这些旁观者枝桠丛生、且偶尔截然相反的回忆和评价,勾勒出梵高的画像。

它的形式是“罗生门”的,但它要说的东西却清晰而明了:即天才的悲剧性。

在这些人眼里,梵高是个可怜虫,是饱尝精神病折磨的天才,活在不被认可的恐惧和孤独里,内心却是对生命和艺术的炙热情感,即便躺在床上快要死去,也谈论的是生命和绘画。

这就像梵高的最后一封书信里说的:“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

正是梵高这种以绘画做生命的态度,让导演多洛塔·科别拉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希望能如他所愿,他的内心,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就由他的画来讲述吧。”

于是她找到同样是梵高粉丝,且凭借《彼得与狼》斩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休·韦尔什曼,邀请他一道来制作这部为纪念梵高诞辰125周年的油画电影。

也正是因为都对梵高有种疯狂的爱,多洛塔和韦尔什曼在电影制作中互生好感,最终成为了夫妻。

这对夫妻花3年时间,考据梵高与弟弟的书信来往,并根据梵高生前周边人群采访留下的记录,才完成《至爱梵高》的剧本。

剧本完成后,导演又从全世界找来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接受为期3周的课程训练——为追求完美的梵高风格,剧组获得梵高博物馆授权,借助梵高的许多幅真迹作为参考。

在随后的4年多时间里,油画师把静态画面转变为动态来适应电影,这才有了这部每秒钟12幅油画,共有超过65000幅作品组成的世界首部油画电影。

也就是说,在《至爱梵高》里,我们看到的每一帧,都是一幅美到炸裂的“梵高式”油画。

比如梵高笔下的《马车与远处的火车》(1890)、《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1887)、《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1888)和《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等作品,像是从梵高笔下活了起来,慢慢地在观众眼前铺开。

更难得一见的,是梵高最知名的《星空》,也在银幕上流动起来,那种梦境的华美与繁盛,足以让我们窥见梵高灵魂深处的高贵与炽烈。

那一刻,我们不仅看到了梵高作画的瞬间,更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混乱、不安和疯狂、对生命的绝望和热爱。

这让人想起知乎上询问“梵高《星空》好在哪里”的问题下,有个相当感人的回复: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总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而孤独的灵魂也可以有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这是《至爱梵高》在让观众领悟“天才的悲剧性”之外的又一个主题:即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感受梵高跨越时代的生命激情。

这就是梵高通过画作,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仔细看梵高笔下的作品,其实压根看不到颓废与失望,它们反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彰显着梵高努力在痛苦中挣扎和奋斗的激情。

也就是说,这部以油画、梵高色彩及形式向梵高致敬的作品,重点不再搞清楚梵高为什么死。而是要用绚烂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为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天才叫一声悲恸。

这就注定了《至爱梵高》的色彩会像梵高的作品一样饱含激情,而它的内容则会像梵高本人,激情被压抑、情感被困囿、身心被局限……这种观影带来的局促感,尽管会把很大一部分习惯了娱乐电影的观众拒之门外,但它能提供的养料却是其它电影的十倍不止。

它让我们有机会,以电影的方式走进一个天才的内心,并让我们知道: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短评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温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头发

5分钟前
  • 力荐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10分钟前
  • 法蘭琪
  • 力荐

画面表现形式新异。但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故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情怀是满满的,但情节是浮光掠影的。

14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做到这个程度只能忽略情节了

16分钟前
  • 🥺
  • 推荐

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1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22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每秒12幅画,也就是12帧,这简直就是电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础之上画成梵高风格的画作,油画本来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细节,加上帧数减半,细节损失更严重,而且用动画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经完成的故事,毫无想象力可言,结果还不好好讲一个故事,这片子除了视觉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以油墨的流光溢彩表现对光线的捕捉,视觉呈现美轮美奂;在他人的言语罗生门中展现梵高生平及临终疑点,结合经典名作,剧本虽不无单薄,但整体编排还算合格,带有悬疑色彩的追寻,其实并不能增进世人对天才的解读(孤独是恒星的命运),情感落脚点反而在于卢兰;“在她卧室挂了四十四年”泪目。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有创意,也足够有心意。六万多张画,组成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看的有些莫名难过。

32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故事平庸,本来以为是纯手绘动画,原来是在真人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手绘,老实说很多场景好像……通过Prisma 之类的滤镜……效果也……不会差很多?贫穷艺术家的故事再一次养活了一百个贫穷艺术家

3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亨利.托马斯说过:“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用梵高的画风包装一个“罗生门”式的不同视点,创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梵高之死的动因做出一个推论。当众人皆笑梵高疯癫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生无可恋、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曲高和寡即是如此。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虽然不懂艺术,也不是梵高的粉丝,但真的被电影的美工和艺术风格所感染。故事有点像悬疑片,但越往后越能让人专注,天才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在个性和形式独特的追求,电影的画面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3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画面大美,情节的着手点也很新颖,美中不足是关于梵高本人的刻画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关于艺术的探索。结尾感人至深。

4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以纽约MOMA《星夜》开始,到巴黎奥赛《罗纳河星夜》结束,全片参照和模仿的120多幅原作,在大银幕上呈现出画家表现主义印象派的浓烈气质。天空黄蓝翻滚的“梵高曲线”和努力向上几乎刺穿天空的柏树,会给观众当头一棒的眩晕和不适感。在工匠精神和致敬外,让画师这么团结奉献的,只能解释为真正的挚爱

4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催泪大作,心灵暴击。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真人演员加持让每一帧油画都有了人间烟火气,透过颜料可以读懂西尔莎罗南的哀叹。见到了两位导演,十分荣幸。

46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49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电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响起的时候暴哭

51分钟前
  • vesper
  • 还行

多一星给幕后画手 明白导演想让大家通过梵高的画作来理解他 但以手绘油画作为电影 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描绘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 确实“形式大于内容” 但内容上为了吸引观众制造的悬疑叙述 不会被片中玛格丽特“为什么要关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这句打脸吗

56分钟前
  • UndertheWater
  • 还行

真的好美呀。能看见画家们的笔触在一帧帧变化时流淌的过程,很神奇,大概也会有点分神吧。故事本身就是个侦探揭秘类的,如果要看梵高本人更细致的描绘,皮亚拉和奥特曼的版本都更好;但这部动画自然有它的独特美,能在每个场景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多么奇妙。罗南的脸和声音辨识度一样高!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多方角度碎片式拼凑还原梵高逝前内心真相。1秒12帧,1帧1幅画,6万多幅油画,形式上够惊艳!油画卡通这是头一遭,美轮美矣,却因先拍真人后作油画,导致油画的惊艳感在观影中逐渐被真人影像感取代。不过就像导演所说,未来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界限本就会越来越模糊,几近融为一体,我们在见证历史啊~~

1小时前
  • 科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