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妖夜慌踪

恐怖片法国1997

主演:比尔·普尔曼,帕特丽夏·阿奎特,巴萨扎·盖提,罗伯特·劳吉亚,罗伯特·布莱克,加里·布塞,露西·巴特勒,迈克尔·肖姆斯·维尔斯,理查德·普赖尔,娜塔莎·格雷格逊·瓦格纳,约翰·罗斯留斯,路易斯·艾波利托,杰克·科勒尔,斯科特·科菲,阿尔·加勒特,吉奥瓦尼·瑞比西,迈克尔·麦斯,亨利·罗林斯,爱沃瑞·欧欣,杰克·南斯,戴维·伯德,吉纳·罗斯,F·威廉·帕克,盖伊·西纳,亚历山大·福克

导演:大卫·林奇

 剧照

妖夜慌踪 剧照 NO.1妖夜慌踪 剧照 NO.2妖夜慌踪 剧照 NO.3妖夜慌踪 剧照 NO.4妖夜慌踪 剧照 NO.5妖夜慌踪 剧照 NO.6妖夜慌踪 剧照 NO.13妖夜慌踪 剧照 NO.14妖夜慌踪 剧照 NO.15妖夜慌踪 剧照 NO.16妖夜慌踪 剧照 NO.17妖夜慌踪 剧照 NO.18妖夜慌踪 剧照 NO.19妖夜慌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这被认为是大卫•林奇拍得最混乱的一部电影。爵士乐手(比尔•普尔曼 Bill Pullman 饰)和他的妻子(帕特丽夏•阿奎特 Patricia Arquette 饰)一天早上收到了一盒录影带,他们发现里面的内容竟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此,他们每天早上都会收到这样的录影带。这天,乐手发现录影带里的内容竟然是他杀死了妻子!当他冲进卧室时,发现妻子果然死在了床上。
  警察将他带走了。一晚过后,原本在监房里坐着的乐手变成一个年轻的维修工,莫明其妙的警察只好将他放了。维修工因一手出色的修车技术深得黑社会老大器重,这时,他发现老大的女人竟然和他的妻子长得一摸一样,只是头发颜色不一样。老大的女人主动勾引了维修工,两人携款潜逃。当他们来到荒漠公路时,维修工与女子疯狂做爱,之后他又变回了乐手……

 长篇影评

 1 ) 迷失一下又何妨

大卫·林奇David Lynch在编剧Barry Gifford的剧本里看到Lost Highway这个词,就立即喜欢上了,于是决定拍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做《Lost Highway》,电影中这也是一个旅馆的名字。我喜欢这个名字,在沙漠边的公路旁,开一家旅馆名叫迷失高速公路,的确是个好主意。

林奇的片子挑战人的智力和神经,恐惧神秘。每多看一部他的电影,对他的好感和敬佩就增加一分。他不仅是一位导演,还是画家和摄影师和音乐人。虽然他的画作和电影一样,让人有些看不懂。然而看不看得懂这不是他在乎的事,他不觉得你非得弄明白,只要观者从中找到自己情绪和感觉。的确,电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每部电影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一次观看也是不同听感受。

这就是林奇让我喜欢的地方。所以我不再追寻妖夜荒踪的每一个细节和谜底,每个人都会有恶梦,这只是一个男人的恶梦而已。醒来之后,发现生活仍好好地在继续,就有了醒着的庆幸。而梦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周而复始,在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这个圆圈和人的生命不谋而合。

在我眼里,大卫·林奇和维姆·文德斯有了比较和共同之处。至少我发现,他们都喜欢音乐和摄影、喜欢爱德华·霍珀的画、喜欢拍高速公路、他们的原声大碟也十分出彩。他们是在世的导演中,我非常喜欢的二位,除此我还对今村昌平感兴趣,可惜他刚刚已经去世了,感谢他们留下了这么多好电影,我向这些有个性的导演深深致敬。

 2 ) 乱伦冲动——男人的恐惧根源

其实把故事主线和云里雾里的艺术形式分开看,就不会觉得晦涩难懂。最简单的解释是这样的:

一个男人叫Peter,他和一个叫Alice的女人好上了,这个女人是涉黑涉黄团伙老大Dick Laurent的情人。Peter和Alice都知道,两人的关系一旦暴露就会遭致杀身之祸,所以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把Dick Laurent干掉。目标达成了,Dick被彻底除掉后,Peter改名为Fred,化身一名萨克斯演奏者,Alice改名为Renne,化身一位良家妇女,两人以夫妻身份开始新生活,但是对过去经历的阴影和恐惧还是时不时影响着目前的生活。Peter对Alice没有100%的信任,觉得她依然品行不端,搞不好又一次红杏出墙,会联合更强大的黑势力把自己搞垮。Alice生活在Peter的恐惧中,为Peter的恐惧而恐惧,她意识到无论自己再怎么改变都无法让Peter对她产生信任,日子过得如履薄冰。

乱伦冲动——我觉得这就是大卫林奇的永恒课题,他总克制不住地爱上权威的女人,渴望得到她们,又害怕被权威发现杀掉,有着深深地被阉割恐惧😱,可以说是很典型的俄狄浦斯期冲突。他的恐惧、他的主题应该也是大部分男性的根源性恐惧吧。唯一解决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Dick Laurent已死。

 3 ) Castration Complex in Lost Highway

本来是想看大卫林奇的《蓝丝绒》,无奈遍寻网络找不到资源,倒是在优酷找到了他的《妖夜荒踪》。从头看到尾,果然是很弗洛伊德,谜团一个一个接踵而至,让人应接不暇,到了结局还是让人困惑不已。
 
闭幕寻思一番,蓦然发现从头到尾,分明只是讲一个中年男人的阉割情结,讲他的impotence对他的心理造成的巨大阴影。
 
开头就是renee和fred一起XXOO,到后来原来是雷声大雨点小,renee像母亲哄孩子似地拍拍fred的背,轻声安慰“it's ok~it's ok” 孰不知这其实已经碰到了fred的痛处,让fred感到尊严的丧失。后来fred更发现自己戴了绿帽子,忍无可忍终于把renee和她的情人给杀害了。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复仇事件,尊严丧失的fred却在自我催眠中,把事实颠倒了。在fred的幻想中,fred不再是戴绿帽、impotent的中年丈夫,反而成为脚踏两船、年轻力壮、风流倜傥的小伙子pete dave;renee不再是有外遇的妻子,而化身为黑社会老大的爱人alice,却甘愿背叛老大跟随pete浪迹天涯……
 
这就有点像搏击俱乐部里面人格分裂的主人翁,现实中软弱无能,压抑无处释放的人,最后陷进自己的幻想中,化身成为自己渴望的理想人格。一切都那么弗洛伊德阿~~

 4 ) 一直被误解的电影史上最恐怖的电影《Lost Highway》中文《妖夜慌踪》

导演:大卫·林奇

如果恐怖电影有全球排名,这部《Lost Highway》应该是电影史上排名第一的恐怖片。但它却因为一直没有被世人真正看懂,而被忽视。(即便这样豆瓣上截止2017年9月20日,还是有15064人评价,8.1分,这才是这部影片的最恐怖之处。)今年才写这部电影的影评,是因为今年是这部电影上映20周年。导演大卫·林奇在1997年给全球出了一道谜题,虽然看出答案的人可能都不想说出答案。但20周年之际,尝试分析一下这部神级恐怖片。

这里截图留作几年后对比

为什么说这部《Lost Highway》是恐怖电影史上的TOP1?

百度资料显示:《妖夜慌踪》是由大卫·林奇执导的“21世纪的黑色恐怖电影”,于1997年1月15日上映。

恐怖之一:上映20年几乎没人能看懂。

迄今为止,包括豆瓣在内的所有中文影评都是不正确的,包括电影的中文名称都是不恰当的或者说跑题很严重,这也算是导演大卫·林奇在电影史上创造的一个恐怖奇迹。。

恐怖之二:大多数恐怖片一看就是假的、离我们的真实生活太远、看过不久就会忘记。但《Lost Highway》构思绝妙,只有身临其境,站在罪犯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得到答案,他能将观众带入到真正的恐怖世界中,而这种恐惧如同《贞子》那一头长发一样一旦体会到,会陪会伴你一生(这种比喻有些过于抬举《贞子》,贞子太肤浅)。

::写完全部影评之后,如果有人认为还有比这更恐怖的电影,可以拿过来共同探讨。

恐怖之三:真正的恐怖指数在电影本身,尤其是情节的复杂程度,如果想亲身体验其中的恐怖,没看过的建议先自己看一遍,再情节之中体验真正的恐怖。

这位2001年拍摄《穆赫兰道》的导演“大卫·林奇”,在1996年拍摄1997年上映的这部混乱复杂晦涩难懂(更确切的说是根本没打算让人看懂)的旷世奇作,自有他的恐怖道理。所以本着对导演大卫林奇的敬意,今年电影上映20周年之际才写此影评,由于情节过于复杂,不可能一次写完,分期慢慢谈:

电影未删节版,百度搜索《妖夜慌踪》在爱奇艺上就能付费看到。

警告:绝不是哗众取宠,未满十八岁的没有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真不要看这部电影。不是因为影片充斥着大量成人镜头,而是因为影片对人性的揭露过于残忍。心智不成熟的,宁可去看岛国动作片,也别看这个。

但强烈建议:公、检、法、律师等法律相关行业人员认真看看这部电影,建议中国影业人士观看这部教科书级的电影。

----------以下剧透-----------------------------------------------

一、为什么说包括百度、豆瓣在内的目前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都是错误的,甚至是误导?

主流影评认为:电影后半部分,监牢中爵士乐手Fred变身成修车小子Peter,是梦境。这一观点不对,电影中没有梦境,原因

1、男主人公,在监狱看医生时说过,我不能睡觉(I can't sleep),这一点导演已经在刻意告诉观众,他不可能睡着。

2、男主在牢房中看到的所有影像时,眼睛都是睁的,多处特写镜头。导演在刻意强调这不是梦。

3、导演4年后的另一部神作《穆赫兰道 》是梦境与现实,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一部也是,但是这种大师级的恐怖悬疑导演会在四年内出两部同一套路的电影么?一般人都不会这么做的,何况大卫·林奇。所以认为是梦境的影评,都是先入为主,被已有电影知识误导,要知道拍摄这部电影时还没有《穆赫兰道 》。

4、百度百科中提到:大卫·林奇声称他直到2002年才意识到促使他拍摄此片的下意识动机:他的灵感来自当年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杀妻案。在林奇写剧本时,辛普森杀妻案的审判对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说明这是一部关于真实案件的电影!

所以整部电影于情于理都与梦境无关(影片中大量细节同样可以推断出没有梦境)理清这一点才能真正有机会看懂这部电影。

【结论1】《Lost High Way》是一部关于【真实案件】的电影。

虽然电影最终是以画面形式展现给观众,但最终要表达的是导演编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迎合观众的思想,大卫·林奇最终要告诉我们的绝对不是梦境,而是血淋淋的恐怖现实,这才是他的风格。

而这些血淋淋的现实却TM隐藏在大量情色镜头中……

导演在这部电影总埋下太多的伏笔,尤其在爱情动作戏中。第一遍看这部电影,那些男女之间的爱情动作戏都是快进的(本人异性恋,快进只是因为嫌这些镜头墨迹,多年经验,一般的恐怖片中这些镜头都是用来吸引观众眼球,切掉不影响故事完整性)这是我犯的第一个错误:后来才发现,这些镜头是为了让观众体验恐怖的。所以想看懂这部大神级的电影,不要错过每一个镜头!

( 为了通过审核 ,已经将关键部位虚化)我认为这是这部电影中最恐怖的镜头,至少看懂的那一刻,我是第一次看到美女裸露镜头却是头皮发麻的。【剧透】这种恐惧相信也是男主角爵士乐手Fred在片头无法和她正常性生活的原因,不是他无能,是他恐惧。


---关键线索(坑)1 ---

想看懂这部电影,必须先了解电影的情节发生的背景。由于这个最关键线索【坑】太深,直接【剧透】关键线索(坑):导演埋下的最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那些分散在影片中的多处闪光!

多处出现类似闪电、画面强光、内容混乱的镜头,而且每次闪光混乱之后,情节跳跃的很严重。但整部电影没有下过一滴雨,而且很多闪光都是在室内,所以可以判定这些光不是闪电。那这些闪光在暗示什么,它们意味着什么呢?

不是闪电却有闪电般的效果,那就是“电”。

陪审团判你有罪

我判你做电椅

还是英文原版字幕信息量大,直译过来就是:在电椅上(in the electric chair),被处以死刑(be put to death)

爵士乐手Fred( 中文:麦费德),被判有罪,坐电椅。---说明他最终是被电死的。

将所有闪光片段拼接在一起,加上最终的审判结果,得出最重要的第二条结论

【结论2】爵士乐手Fred,死刑,最终死在电椅上,整部电影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这个死刑犯临死前刑场上的所有记忆。

所以整部电影不是梦境,是主人公,一个杀妻犯的记忆,一个坐在电椅上的死刑犯的记忆,画面情节混乱,一是犯人的记忆混乱不完整,再有就是罪犯在行刑时记忆被电椅上的高压强电流打断造成的。所以整部电影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只有几分钟或几秒钟,从开头的黑暗的高速路(没有记忆)、回忆、在家中第一次出现强光闪烁画面(被电流第一次电击,记忆被打断,情节跳跃,紧接着的画面是被打得鼻子流血)、接下来不断的回忆、电击、继续回忆、电击、直到最后一次出现黑暗的高速路(记忆消失)……这也使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形成一个真正有意的环路。

第一次被电流击到

紧接着切换到鼻子被打得流血的画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电影中牢房中爵士乐手Fred变身成修车小子Peter时那么痛苦挣扎伴有内脏撕裂的镜头、修车小子Peter会在杀死皮条客Andy后鼻子会无故流血、上楼屋内强光闪烁依旧不断流鼻血、电影结尾爵士乐手Fred (中文:麦费德)会在车内强光下闪耀下同样痛苦挣扎却戛然而止,因为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他的记忆,在电击过程中的记忆,而他最终消失在电椅上,记忆消失,lost在 Highway 上……

牢房内变身

牢房内变身

牢房内变身

结尾挣扎

结尾挣扎

结尾挣扎

结尾挣扎

结尾挣扎

结尾挣扎

所以如果说大卫·林奇在四年后的2001年《穆赫兰道》中描写的是一濒临死亡的死者梦境,

那么早在1997年《Lost Highway》中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濒临死亡的死刑犯在行刑(坐电椅)期间的死亡记忆。

想体验真正恐惧的,至此可以重看一遍,在恐惧中寻找答案会更刺激!

因为真正的恐怖在案件本身,真正的恐怖源自人心。

如果这仅仅是讲一个死刑犯的记忆,那就算不上恐怖电影中的TOP1,导演居然能把这么重要的一条交代故事真实背景的线索都埋藏得这么深:打碎成多个几秒、甚至不到一秒的(闪光)片段散布在影片的各个不同场景之中,感叹神奇之外,带来的【最大疑问:导演他到底想干什么?为什么要拍得如此混乱?目的是什么?】

有一点可以肯定,导演大卫·林奇就是不想让观众那么轻易看到案件真相。

因此了解故事发生的真实背景,只是恐怖的开始,这部电影的烧脑程度远、远、远超想象

对导演影响重大的“辛普森杀妻案”,仅百度百科中一条对此案的描述就高达一万四千余字,而且至今没有定论,同理,虽然此案人物不多,但其复杂程度和《云图》有一拼,而它带给我们的恐惧也绝不会是表面上的这么简单……

↑↑↑↑↑↑---2017-9-20---↑↑↑↑↑↑


关于神秘人(恶魔)

【结论3】神秘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网上目前为止的所有评论都认为神秘人是男主角(Fred 中文:麦费德)幻想或人格分裂。

但到目前为止所有网上评论都【无法推导出一个逻辑严谨的答案】,而且所有人都忽略了另外一种可能:神秘人真的是一个人的可能。

但如果这是一部真实的案件,是一个死刑犯死刑前的所有记忆,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排除任何可能性。

神秘人到底是谁,有三种可能性

①男主角人格分裂出的不同人格,神秘人是男主角自己。

如《搏击俱乐部》 《 致命ID Identity》,这也是网上评论的主流。百度百科中还有大篇幅详尽的心理分析报告。

恐怖心理报告

②男主角幻想出的人物,神秘人不存在。

是一个男主角能看到的真实存在的人,神秘人是一个“人”

但针对第①②两种可能性,网上的普遍对整部电影各种疑问的解释基础是:

人格分裂(分裂出神秘人)+幻想(出狱)+梦境

但很多问题无法解释,尤其是在爵士乐手Fred和色情片老板Dick Laurent打斗中,危难时刻,神秘人递给爵士乐手一把刀,割了色情片老板的喉,人格可以分裂,但身体在那种情况下却不可能分身给自己递刀。也更不可能是想象。

爵士乐手Fred被色情片老板Dick Laurent压制

神秘人递给爵士乐手一把刀

爵士乐手躺在地上用刀割喉

还有色情片老板Dick Laurent在被割喉后,面对爵士乐手说的是guys,这里是复数,说明他看到的是两个人。如果是人格分裂,无论患者自己怎么分裂,别人看到的只会是一个人。

还有色情片老板通过录像设备看到的也是两个人,还有一个这个电子设备下的两人特写镜头。(分裂出的人格是不会被录像设备拍摄到)

通过摄影便携器材看到的是两个人

情色片老板能看到神秘人,说明他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把这一切都用人格分裂和梦境来解释,难免有些牵强,尤其是通过影片中爵士乐手(Fred 中文:麦费德)在监狱中强调“我无法睡觉”I can‘t sleep’这一点,【可以排除梦境这一假设】,没有梦境幻想一说做支持,或者说梦境这一条件为假,网上现有的所有推论,大都为假,不成立。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的逻辑严谨程度远超想象,时间空间错综复杂,同样可以得出另一条结论:

【结论4】这是一件同【辛普森杀妻案】同样复杂的【爵士乐手杀妻案】。

包括爵士乐手(Fred 中文:麦费德)在狱中、在一个封闭的牢房内变身成修车小子(peter) 、神秘人所住的小木屋是建在一片没有任何遮挡的地方、而且是离地架空的、神秘木屋内空空荡荡,先后两次被一个长镜头扫遍整个屋内。

木屋离地架空

爵士乐手Fred第一次进屋,空无一人

爵士乐手Fred第二次进屋

---这些铺垫都有深刻含义,都在排除各种可能性:牢房和小木屋内都不可能藏有或从其它入口进入第二个人。所以只有一个结果,在这个死刑犯的记忆中,进入这两个空间的人,和这两个空间中之后出现的人,一定是同一个人,不可能再有其他人。至于这些记忆本身真是假(一个人的记忆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可以再找证据推断,但至少在这个死刑犯的记忆中是这个样子的。

还有更多其它细节不一一举例了,

当初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一直抱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导演大卫·林奇要拍摄这么哥支离破碎含混含混晦涩的电影?最后的答案不寒而栗---那才是真正的终极恐怖,最后谈这事。

说了这么多废话,只是希望接下来的观看这部片子的观众,只有换一种心态和角度才能有机会看懂这部片子。【心态不同你看到的内容就会不同,才不会遗漏掉很多本应该看清的细节】,这是一部Top1的恐怖片,不存在没有意义的镜头,每一个镜头都有它深刻的含义。

-------------------2017-09-21----------------------------

情节这么混乱,第一感觉是导演在炫技,像《记忆碎片》那样,但当了解背景后,才明白导演的高明

如果整部电影是一个死刑犯的死前记忆,那么在临死前他的记忆必定是杂乱无章的、不断跳跃的、不遵守时间线的;因为是记忆,时间线的跨度也会非常大。所以整部电影乱,不是导演有意让它乱,而是死刑犯死前的记忆混乱(再次体会大卫·林奇的恐怖)

了解了以上这点,那么就能看到导演(或者说是整个案件)为我们布下的另一个【坑】:

【结论5】整部电影的开始只是犯人临死前所有记忆的开始,而不是他所在的真实世界中这个故事的开始。(?那开始又在哪里)

因为我们习惯了按先后次序思考问题,所以这个【坑】可能会让很多人疯掉。


再有如果整部影片都是关于记忆的,而我们都知道记忆可以变形扭曲现实,【记忆中的画面未必都是现实中的画面】,记忆中的画面不完全真实。

例如:在修车小子Peter失手误杀了皮条客Andy后,看到的相片画面

第一次看到的皮条客Andy家相片

而第二次在影片结尾时,四个警察看到的是(开始以为四个警察这一幕是现实,不是罪犯的记忆,但最后还是觉得这场景也是罪犯的记忆,更能说得通。这里先放下以后再寻找答案)

同一张照片,两次记忆是矛盾的,一定是一个记忆是真,一个是假。所以

【结论6】影片中“不是”所有画面在现实中都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

而且当看到录像带妻子报警后,【警探问爵士乐手Fred是否有摄影机时】,他回答NO,他妻子回答他憎恨摄像机(Fred hates them),

爵士乐手Fred,接下来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英语信息量更大。

中文:我喜欢保存自己的记忆

英文:i like to remember things my own way

大意应该是:我喜欢按自己的方式记忆/回忆事情(remember 有“记住”还有“回想起”的意思)这里应是双关语

How I remembered them ……Not necessarily the way they happened.

大意应该是:我记住(回想起)那些事情,不一定是(没有必要、不必要)是它们发生过的那种方式。似乎在说,他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记忆事情(实事)。事情是真实的(实事),但只是Fred用他自己的另外一种方式记忆,没有必要(像摄像机那样)按照事情真正发生的真实方式(先后顺序)去记录。

这里的中文字幕“我脑海里记忆的不见得是实事”似乎有偏差。这句话和上一句连在一起,有点莫名其妙。(?有英文高手可以继续探讨)

所以我的理解是,Fred想表达他用他自己的另外一种方式记忆(而不是用摄像机,摄像机的记忆方式是那种实实在在发生的每个细节),Fred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就是整部电影的记忆方式。

如果Fred用他自己的方式记忆所有情节,所以肯定会有某些情节和现实真实发生的情节不一致,甚至是完全扭曲变形的,但【一定】都有他自己的道理。比如那张Dick、Andy、Renee、Alice四人照片,最后变成三人照片,就是按 爵士乐手Fred 自己的方式记忆的(?为什么会这么记忆,是什么造成的这两次不同记忆)。


由于这些记忆片段过于混乱,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线交织在一起,真实的记忆和虚幻的记忆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团乱麻。所以要捋出头绪,就要先分清楚不同的空间:

想跳出导演布下的这么多的【坑】,分析出真正案情,就要先清楚:这部电影像《盗梦空间》一样存在【多个不同空间世界和时间线】,这一点很重要。(但它却比《盗》早了十几年)

【空间①】犯人死亡前的世界(犯人的死亡空间):坐在电椅上的那个行刑世界;

【空间①】是整部电影所处的、我们看不见的背景空间。我们看到的死刑犯的所有记忆,但需要时刻知道这些影片中的记忆画面真正所处的现实世界是在【空间①】中。很多疑问,是需要跳出罪犯的记忆,返回到他所处的现实空间中,才能得到答案。

【空间②】犯人的记忆世界(记忆空间):爵士乐手Fred的所有记忆;

【空间③】犯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犯人的生存):爵士乐手Fred生存的那个现实世界;

有了以上三个空间,就可以把那些,【空间②】中的所有记忆分成两部分

不能确定是真是假的、或者确定不存在的、扭曲的、幻想记忆画面都放在【空间①】中;

能推断出那些确定发生过的、在犯人的真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记忆,都放在【空间③】中;

【空间④】当然还有更恐怖的隐藏空间,这里不展开,最后再说。

划分出空间,剩下的就是捋顺时间先后顺序。但由于这些记忆的时间跨度很长,又混乱,想捋顺出时间线,更麻烦一些,对应【三个空间】先划三条对应【时间线】

【时间线①】犯人临死前坐在电椅上回忆所有情节的物理时间,可能是几秒钟、几分钟、肯定是比电影展现给我们的时间短,这条时间线至关重要,虽然目前看似多此一举,后面的深度分析会用到这条线。

【时间线②】犯人所有记忆的时间跨度。

每个记忆片段都有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时间,这些时间虽然混乱,如拼图,可以拼出一个跨度为几年的时间线。

【时间线③】犯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物理时间线。

【时间线③】犯人所在的真实世界,饱含案件发生的真正顺序

通过【犯人的记忆世界】捋顺出【犯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真实时间线,是搞清案件的关键

下面就是把影片所有记忆片段,按这些【空间】重新排序整理出正确的【时间线】。


-----------根据死刑犯记忆的案件分析------------------

介于关于案件中犯人记忆的复杂混乱和导演有意布下的很多干扰判断的陷阱,只能暂时抛开所有无法解答的问题,只寻找可以确定的,条件为真的情节,来逐步还原案件真相


案件的【结论7】:Peter和Fred是同一人,杀妻犯。这个杀妻犯拥有两个不同人格,【单纯无知的修车小子Peter人格】和【有杀气的、内心充满恐惧自己却可能不知道的“因爱成恨”的爵士乐手Fred人格】(所以最后被抓进监狱判刑的也是爵士乐手人格) 。

确定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爵士乐手Fred (文中:麦费德)和修车小子peter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证据

片中二人有两次变身,①在牢房中,爵士乐手Fred 变身为修车小子peter;②小木屋前修车小子peter变身为爵士乐手Fred 。而且两次变身周围都没有其它男人在场的条件,所以可以肯定他们两人是同一人形成的人格分裂;

小木屋前修车小子peter变身为爵士乐手Fred 的直接原因是,是女主角在和他爱情动作之后对他说的“你y永远得不到我”,修车小子peter和女主角一起杀完人、happy了之后,得到的却是这句话,而且紧接着的记忆情节是将色情片老板Dick Laurent杀死 。所以可以初步推断出修车小子peter的人格分裂是源于他对女主角的心灰意冷(或者是恐惧),看清了真相,因爱成恨,由一个单纯无知的修车小子变成一个看透一切(无法真正得到眼前这女人)因爱成恨充满杀气的爵士乐手。

变身成为爵士乐手前,有一个修车小子痛苦挣扎的特写,和变身站起来之后那冷峻充满杀气的眼神

而且【在犯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中】时间线上,先存在的是修车小子Peter后有的爵士乐手Fred。所以【在犯人记忆世界中】修车小子Peter出现在监牢中,是【在犯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中】先发生的事情;但修车小子Peter在监牢那个时间不是整个案件的起始点,因为在修车小子Peter出狱后,很多人一直在问他进监狱之前发生的事情,这个修车小子却记不得了,说明修车小子Peter进监狱前还有重大事情发生过。


案件的【结论8】:这个杀妻犯,一生进过两次监狱,第一次是1991年以修车小子Peter人格入狱,第二次是1996年以杀妻犯爵士乐手Fred人格入狱的,并最终判以极刑。

监牢里犯人由爵士乐手Fred变成修车小子Peter后(?这段情节是真是假),但接下来的信息非常重要,警察看着资料说,Peter是24岁(这也是爵士乐手的年龄)。

又说修车小子Peter五年前因为偷车被捕。画面上还显示了Peter的生日,1972年4月21日,19岁,

1972+19=1991,修车小子Peter1991年被捕过,因为是当时的五年前被捕,所以当时爵士乐手Fred被抓捕并判死刑的时间就是1991年+5年=1996年(正是电影拍摄期间)所以从时间上看导演就是在拍摄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个画面总共出现3秒钟,观众想看清红色区域的信息,个人认为几乎不可能( 把线索埋得这么深,再次证明 导演大卫·林奇是有意让人轻易看不懂)这是看懂整部影片的第二条关键信息。这个杀妻犯关于整个案件的所有记忆,时间跨度在五年以上。


案件的【结论9】:这个人格分裂的死刑犯,在他所在的现实世界里,人们看到的(在别人眼中的)真实形象,是修车小子Peter。

证据

所有犯人记忆中,爵士乐手没有照片,只有出现修车小子Peter本人的照片两次,上面监狱里的作为犯人信息的修车小子Peter这次,和两名警探跟踪Peter时的一次


案件的【结论10】:修车小子Peter丧失了部分记忆,(1991年)出狱前的记忆。

这个杀妻死刑犯分裂出的两个不同性格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丧失了同样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记忆,饱含1991年第一次入狱前丧失的记忆。(?什么记忆)(?什么原因丧失记忆)

证据

单纯无知的修车小子Peter,从监狱放出来之后可以看出他有一部分记忆是消失的,他不记得被抓进监狱前做过什么事,那么他在木屋前分裂成爵士乐手Fred性格之后,那段丧失的恐怖记忆,同样是丧失的。就是说:如果修车小子和爵士乐手是同一个人,修车小子在人格分裂前丧失的记忆,人格分裂后同样想不起来。(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一直被忽略,几乎是最后才推理出的,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解释了为什么整部电影情节这么乱,等以后的很多问题

我不记得

但是我不记得任何事情

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爸爸,请你告诉我

这条结论,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影片结尾爵士乐手Fred杀了色情片老板Dick Laurent,而在影片的一开始,有人在对讲机中说“Dick Laurent is dead”,他不是惊讶,而是却一脸茫然。还有影片开始爵士乐手Fred第一次和皮条客Andy交流时,谈到Dick Laurent时,

皮条客Andy很惊奇,质问Fred:“I didn't think you knew Dick(我认为你不认识Dick Laurent)”

而Fred的回答分别是

“I don't / 我不知道(Dick是否已经死了)”

“我不认识他(Dick)”

爵士乐手Fred这时说话的话,只有两种可能

1、说的是假话,想隐藏他认识Dick laurentd 实事。(如果是这种可能,推理不下去)

2、说的是实话,这时爵士乐手Fred真不认识Dick。这种情况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成立的,即在【空间①】中(死刑犯的记忆中),虽然在罪犯的现实中世界中Dick已经被他割喉了,但在死刑犯临死前的当时的记忆中,他不记得Dick laurent这个人,也不记得他曾经把Dick割喉了!(爵士乐手Fred和修车小子Peter都丧失了部分记忆,都有一些无法想起的记忆)

也解释了为什么直到影片最后才是(回想起,记忆起)爵士乐手Fred杀色情片老板Dick Laurent的情节,说明 爵士乐手Fred临死前,他终于想起这件事了。

这部电影的神奇(恐怖)之处就是:真相被一段段的亦真亦假的记忆碎片层层包裹,每得到一个答案,就会带来新疑问,而这些新疑问的答案就藏在这个杀妻死刑犯的记忆中,所以解答新疑问的唯一办法就是将这个死刑犯临死前的所有记忆印在自己的记忆中,再在这些已经成为自己记忆的记忆中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就变成反复搜索自己记忆的过程,而这些记忆是一个死刑犯坐在电椅上的记忆。想不出答案,只有一遍遍的想,当一遍遍的回忆所有杀人作案细节过程及原因时,控制不好自己就会进入角色,让自己成为那个杀人犯,而那些记忆会把这个人格分裂的死刑犯面临的所有恐惧全部加在自己身上。他的失忆、他的人格分裂、包括他和妻子不能正常夫妻生活,这些由恐惧带来的创伤,在他的记忆中都能找到答案,但在他记忆中找到答案的那一刻,产生的恐惧与他坐在电椅上面临死亡的恐惧叠加在一起,会瞬间感同身受如电流般击穿心脏蔓延到浑身每一个角落每一根汗毛。尤其是是半夜一个人躺在床上去搜索记忆时,而且是所有记忆都已印在脑海中想忘已经忘不掉的情况下,带来的真是毛骨悚然的感受。共有六七个环节,在想通的那一刻,瞬间从头麻到脚、心脏同时咯噔咯噔地剧烈收缩、不敢继续想下去(找到故事背景是发生在“电椅上”这一点就是其一,而且只是第一个环节)。但心中太多的疑问却确驱使自己不断的在这个死刑犯的记忆中寻找最终答案。

从未有一部电影让我几天连续失眠、并且想找心理医生,这是实事。所以这真是一部超级恐怖片,未成年的别看。

↑↑↑↑↑↑---2017-9-21---↑↑↑↑↑↑


案件的【结论11】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 的女友 Alice 和爵士乐手Fred的妻子是同一人。

证据

①反证法:如果修车小子Peter和爵士乐手Fred是同一人,24岁就因杀妻入狱判极刑。一个人不太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几年内(18岁-24岁间)找到两个长相完全一样的女人,并上床。

②皮条客被杀时家中的那张照片,在修车小子Peter眼中是两人,而在结尾四位警探(旁人的)眼中是一个人。

③(推理)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记忆是有偏差的。不同人格的眼中世界是不一样的

④神秘人给出的提示,在木屋内,Fred问神秘人

Fred Madison: Where's Alice?

佛瑞德·麦迪逊:爱丽丝在哪儿?

Mystery Man: Alice who? Her name is Renee. If she's told you her name is Alice, she's lying.

神秘人:谁是艾丽丝?她的名字是Renee。如果她告诉你她的名字是艾丽丝,她就在撒谎。

在误杀皮条客Andy后,看着照片问色情片老板的女朋友Alice,这两个人都是你吗?

Alice只着照片中的Alice说,这个是我。

神秘人说了,她的名字是Renee,如果她说她是Alice,那么她是在说谎,

而Alice这时说她是Alice,就是说,Alice真正的身份不是Alice而是Renee。

⑤指甲,误杀皮条客Andy时,Alice的黑色指甲。影片开始爵士乐手Fred和妻子happy时,她的妻子Renee也是黑指甲。(注意进度条上的时间)

⑥后面还有其它证据,到时再说。


这张照片中的三个人都被杀,他们在爵士乐手Fred记忆中的死亡顺序:

①爵士乐手妻子Renee②皮条客Andy③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 。

案件的【结论12】这三人在罪犯现实中的死亡顺序是:①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 ②皮条客Andy③爵士乐手妻子Renee。这条线索同样被大卫·林奇埋藏得非常深。

证据

如果【结论9】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 的女友 Alice 和爵士乐手Fred的妻子是同一人,成立,那么

①皮条客Andy和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死亡时,爵士乐手妻子Renee都在场,说明爵士乐手妻子Renee是最后一个被杀的。

②在爵士乐手Fred和皮条客Andy第一次见面时,当皮条客Andy提到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时,在爵士乐手Fred问Andy,Dick Laurent不是已经死了么?而Andy却十分震惊,反问Fred“我认为你不认识Dick”、“你怎么知道他死了”并很确定的说“他(Dick Laurent)不可能死”,并再次反问,“谁告诉你他死了”。

说明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 死的时候,皮条客Andy还没死,而且他一直不知道Dick已经死了。

③影片的一开始就是Dick Laurent is dead。

④当然这几个证据,还不是很严谨,后面在进一步分析神秘人时还有更充分的证据。

⑤从死刑犯的角度,先回忆起最后杀的人,最后回忆起第一个杀的人,也是说得通的。(再次证明死刑犯坐电椅的结论没有问题)

Dick Laurent不是已经死了么?

我认为你不认识Dick。 你怎么知道他死了

Dick不可能死

是谁告诉你他(Dick)死了的?


案件的【结论13】:神秘人(恶魔)就是爵士乐手的妻子Renee/Alice。

证据

①影片第一次出现神秘人形象,就是在他的妻子连上看到的。

打开灯,神秘人消失。

②第一次和神秘人对话,神秘人说我在你的屋里。 当Fred问神秘人你怎么在我屋里时,神秘人回答是你邀请我的。

Fred Madison: I don't think so. Where was it you think we met?

佛瑞德·麦迪逊:我不这样认为。我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呢?

Mystery Man: At your house. Don't you remember?

神秘人:在你的屋里,你不记得了吗?

Fred Madison: [angrily into the phone] How did you get inside my house?

佛瑞德·麦迪逊:[在电话里怒气冲冲]你怎么会在我屋子里?

Mystery Man: You invited me. It is not my custom to go where I am not wanted.

神秘人:是你邀请我的。我没有习惯未被邀请就到人家的屋里去。

爵士乐手Fred同妻子结婚,也是“邀请她(神秘人)进到自己家”。

③神秘人是色情片老板Dick Laurent的朋友,

根据【结论11】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 的女友 Alice 和爵士乐手Fred的妻子是同一人。爵士乐手Fred老婆也是Dick的朋友。

④ 杀死皮条客Andy后,修车小子Peter和色情片老板女友Alice第一次进木屋,屋内没有人

木屋悬空

修车小子第一次进木屋

屋内没有人

Alice在扶着门口说,我们得等。注意下面这个镜头,Alice似乎是屋子的主人(而且是一身黑)。、

Alice一身黑,同神秘人同装

两人happy完之后,Alice一丝不挂的走进屋内

Alice什么都没穿,进屋后消失

修车小子Peter人格分裂成爵士乐手Fred,紧接着神秘人出现在木屋门口,

Alice消失不见(木屋是悬空的,旷野中,周围没有建筑),屋内也没有Alice。只有一身黑的神秘人

根据【结论3】神秘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那么他只可能是Alice。

至此得到整个案件的【推论1】:在这个人格分裂的死刑犯的记忆中,妻子就是神秘人(恶魔)。觉得他的妻子就是个恶魔,见色情片老板 Dick Laurent和妻子有染,潜伏在旅馆外伺机杀死Dick。与妻子合谋杀死皮条客Andy谋财害命。他杀人都因为与妻子与别人有染,而他自己又无法满足妻子,无法真正得到妻子,最终残忍杀死妻子分尸。

第一次以为找到答案,当然很快发现【推论1】是错的……【错的】……因为还有一些情节说不通

-----2017-9-23-----

【推论1】是错的,首先是多处有特写的手枪,小木屋前,放在车中座位上的手枪(?为什么要给这个特写)答案在色情片老板Dick之死的那条时间线中……


先根据罪犯的记忆,还原他的现实世界中【色情片老板Dick被杀经过】

爵士乐手Fred,进入lost Highway旅馆,26号房间,他的妻子正和色情片老板Dick上床。爵士乐手Fred走进25号房间,看到妻子开车走以后【拿起放在床头柜上的枪】,敲门冲进26号房,痛打Dick,将他塞入车后备箱中……这一切神秘人在屋内窗口凝望。【这是第二次让我在那一瞬间浑身发麻的镜头】

案件的【结论14】爵士乐手Fred不是因为嫉妒妻子背后和色情片老板Dick有染才预谋杀的Dick,而是爵士乐手和妻子同谋杀的Dick。和杀皮条客Andy一样,是他的妻子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布的局。

证据

①前面已经证明过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这三个人是一个人,那么在色情片老板被杀案中,屋中静静观望的就是爵士乐手Fred的妻子

杀色情片老板Dick Laurent是Alice布的局

②放在25号房间屋内的手枪,那很可能是事先放在那里的。因为爵士乐手Fred/修车小子Peter没有枪。应该是他的妻子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提前给他准备好的枪。

所以,推翻【推论1】,得出【推论2】爵士乐手和妻子预谋杀死了色情片老板Eddy/Dick。

但是就在那么一瞬间,脑海中闪现一关键画面,发现这个推论也不对,【再一次毛骨悚然】,得到下一个结论

案件的【结论15】爵士乐手和妻子同谋杀色情片老板Dick,而真正杀Dick的人是爵士乐手的妻子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

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看到爵士乐手Fred把色情片老板Dick塞进车的后备箱中后,开车跟随着他们,当看到爵士乐手被按到在地,底商一把刀,并且最终是开枪打死色情片老板Dick。

证据

①最后开枪的是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

②色情片老板脖子挨刀后还能一直说话,说明不是致命伤。

至此,

【结论16】这个死刑犯,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变态杀人恶魔,在色情片老板Eddy/Dick被杀案和皮条客Andy被杀这两件杀人案中,都是在他的妻子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安排下和他妻子一起作案,而且他只是误杀了皮条客Andy一人。

为什么多次在得到结论的那一刹那都是毛骨悚然浑身发麻呢?因为整个社会冤枉他了,更因为这是他坐在电椅上临死前的记忆。

一个失去记忆的神经分裂患者,至少在美国,色情片老板Eddy/Dick被杀案和皮条客Andy被杀这两件杀人案中,爵士乐手Fred事不会被判死刑的。

至此该差不多结束了吧【推论3】,最后爵士乐手Fred,在妻子的安排下先后参与了色情片老板Eddy/Dick被杀案和皮条客Andy被杀案,最后精神分裂杀死妻子。---这个推论也有问题。

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无法解释

爵士乐手Fred那么冷静的参与了色情片老板Eddy/Dick被杀案,最后还详细听妻子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给他的安排,他怎么可能就失忆了呢?

时间还没有完全对上,色情片老板Eddy/Dick第一个被杀时爵士乐手Fred那么冷静,怎么第二次作案就变得那么年幼无知单纯可怜了呢?

色情片老板Eddy/Dick是什么时间被杀的?

爵士乐手Fred的妻子Renee/Alice/神秘人(恶魔)什么时间被杀的?

爵士乐手Fred为什么在监牢中看到燃烧的小木屋和神秘人(恶魔)?

修车小子在刚认识Alice时,怎么也能看到妻子爵士乐手Fred的妻子Renee被分尸的情景?

录像带谁录的?

燃烧爆炸的小木屋是什么意思?

还有他的妻子怎么被杀的,即便前两个案件爵士乐手Fred不是主谋,杀妻案总该是主谋吧?但如果他还是无辜的呢?

为什么要有如此混乱顺序的记忆、人物间的混乱穿插,这些都还没有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恐怖还没有结束,这部电影中,还有没被解开的线索和隐藏的空间。

整部电影,犯人的所有记忆片段,杂乱的时间、空间,就像是组成魔方的各个小方块,可以不断的旋转组合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画面和结果。而恐怖的真相就隐藏在其中……

目前为止,时间线上的各个结还没有完全打开。还有疑问没有解开,还有真相被掩盖。

再??

 5 ) FIFF21丨DAY10圆桌《妖夜慌踪》:你永远无法感化一个讨厌林奇的人

主持人@松野空松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Not Here@果樹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最后一天,最后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大卫林奇的迷幻之作《妖夜慌踪》,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

3星,我喜欢这一部的原因主要是其氛围的营造上很对我的味口,我非常喜欢将电影的梦属性诠释得好的影片。而梦就应该是混乱的、迷醉的、沉浸的、无法逃离的。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4星,一部美丽的电影。《妖夜慌踪》是一部纯粹的感觉电影,它不以逻辑为链条,所以它更倾向直觉。人物在面对自身时是在面对可怖的未知,但未知不会变成可知。一切都像在黑暗的高速公路上疾驰,音乐不会停,对自我的探寻也不会终止。

场刊嘉宾 Not Here

我给了X,我觉得观赏性很低,虽然能看到隐喻性很深,但是没有任何想解析的欲望。

主持人 松野空松

第一个问题,有人说林奇玩来玩去也就是这一套,后面的《穆赫兰道》也不过是一种重复,这种论断也在洪常秀的电影中出现,你们是如何看待作者行和重复性的区别?

场刊嘉宾 Not Here

分人,有时候就喜欢看那老一套,有时候看一眼都嫌多。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仅仅是形式的类似是完全谈不上重复的。没有一部洪常秀的电影是重复的,因为洪常秀的电影很丰富且复杂,它仅仅只是在拍摄手法上看上去简单,但其实拍摄内容非常的精细。

场刊嘉宾 果樹

创作者能找到自己的风格是一种幸事,而风格的成立必然会有其标签,这应该就是主持人所说的重复性的来源。但我并不认同将它看成单纯的自我重复。在风格成型后的不断自我突破与进化是痛苦而艰难的,林奇和主持人提到的洪常秀都算做到了。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的我也认同,很多人说洪对男女爱情之间的关系重复性很大,但其实洪的电影其实在每一部都有部分的不同,这个不同可能占比只有20%,但正是这20%让他的电影如此具有魅力。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他是这方面的大师。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不聊林奇吗?

场刊嘉宾 果樹

主持人不断往洪常秀上带,笑死。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确实,主持人私心狠大。

场刊嘉宾 果樹

大体上看林奇的很多影片那种带有精神分析标签的风格,放眼望去似乎都具备杂乱与隐喻的共性,但是细细品味会发现各有不同。这些不同是通过林奇的视听选择来做到不同的氛围差异带来的,让每一段不同的氛围沉浸体验,都很珍贵(我往回带带)。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在制造梦境的导演中,林奇和今敏你们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场刊嘉宾 果樹

没必要捧一踩一,我都喜欢,他们是不一样的好,但都好(这主持人在干嘛,私心好大,扯完洪常秀轮到今敏,就是不聊林奇)。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感觉林奇的共性是一种惊悚,它不一定是梦境的。《象人》,就在制造一种恶梦来源,但本身没有制造梦境。

场刊嘉宾 果樹

林奇更加给我梦魇感,“梦魇”在这里不是贬义词。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林奇。因为即使我们把林奇电影中所有的精神分析抛开,它依旧会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后者则未必。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如果后者未必,那你是不喜欢《东京教父》?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没看过《东京教父》。

场刊嘉宾 果樹

看林奇的电影,总能找到最后的渲泄口,就像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后的长出一口气。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我反倒是相反,感觉总是在旅程中,没有停止。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不认同耶,这种一口气在《穆赫兰道》可能是对的,但是在《双峰》就不太成立。《双峰》第三季的结局难道不是让人感觉我依然无法呼吸吗?

场刊嘉宾 果樹

我就问一个问题。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反客为主吗?笑死。

场刊嘉宾 果樹

主持人可以宣告《双峰》第三季就是全系列的完结吗?你拿一个还留有后文可能的剧集来讲?(我真的不想撕主持人,但……)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打起来打起来!

主持人 松野空松

然而以林奇的年龄、演员的年龄,第三季的《双峰》很大可能是最后一季了。哪怕是这样,我们看《妖夜慌踪》,似乎也没有“完结”,仍然具有可持续性的可能。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对,像是莫比乌斯环。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总之,林奇的梦魇并不是一个可以结束的旅程,更像是持续性的……笑吐,我是主持人还是嘉宾啊!

@Not Here 给我来互动,你不是差评吗?说你的看法靴靴。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差评的人将被我击杀。

场刊嘉宾 果樹

没事,主持人能说就多说点,我们就省点事。

场刊嘉宾 Not Here

我已经开始吃肉了,一边吃肉一边看戏。芬奇就像一块炸肉,吃着吃着就会有里面的肉筋硌牙,又软又无味,就这样吧(完全瞎编的)。

场刊嘉宾 果樹

主持人还有问题吗?还是主持人要继续自我表达?

主持人 松野空松

@Not Here 你有喜欢的林奇电影吗?好奇你差评点在哪里。是对梦魇还是怎样?你有类似风格的电影,但是你却喜欢的吗?

场刊嘉宾 Not Here

就是觉得拍得不对我胃口,全程没有觉得有趣的地方,就这样吧,你不用继续感化我了。

#FIFF21#DAY10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19/

《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也许全国所有大学的心理学课上,老师们都会引述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时你会发现,这部被引述的电影肯定是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无一例外!我很想告诉老师们,世上除了《爱德华大夫》,还有成百上千的心理学电影;这世上还有一些能让希区柯克靠边闪的牛×导演。整天唠叨《爱德华大夫》,让人们以为世上就只有希区柯克一个导演懂心理学。其实希区柯克所擅长的,只不过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最直白的引用。而有一个导演,却是不着刀斧地用精神分析的原则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让观众觉得处处与精神分析暗合,却又难以把握暗合在何处。这家伙的名字叫大卫林奇。(疯狂钻石@mtime原创)
 
       《妖夜慌踪》是迄今为止最值得玩味的大卫林奇作品。看似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一旦理顺情节,就发现每个镜头都意味深长,几乎可说是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如果《妖夜慌踪》是个心理病患,那么我就冒充一次心理医生,看看这支离破碎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剧情 分析报告
 
    我坚持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玩味《妖夜慌踪》,都得从剧情入手,只有当影片的情节浮出水面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导演安排的每个细节的用意、才能理解演员们的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表情。
 
        如果想不太费力地搞明白这部看似混乱不堪的电影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建议你把电影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影片开始直到男主角Fred杀妻入狱被判死刑——这段是现实,也是故事的结局;
 
    第二段从男主角Fred在狱中头部变形变成修车小子Peter,直到在沙漠中Peter重新变成Fred——这段其实是男主角Fred在狱中做的一个梦;
 
    第三段从Peter重新变回Fred直到影片结束——这段仍是Fred的那个梦境,但半真半假,其中大部分细节在现实中曾经发生而且发生在第一段之前,其实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所以《妖夜慌踪》的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男主角Fred发现妻子Renee经常跑到沙漠的一个“Lost Highway”的汽车旅馆和一个叫Dick Laurent的人幽会,而且发现她以前可能是一个和Dick Laurent有染的色情片明星。Fred在一次妻子和Dick Laurent约会之后杀掉了Dick Laurent。(这是第三段交待的)
 
        Fred因为杀人的恐惧开始极度焦虑,并开始产生幻觉,还产生了另一重人格——一个可怕的神秘老头,而且还在这个人格的驱使下潜入自己家中偷拍录像。令Fred更无法容忍的是,自己杀死Dick Laurent后,Renee似乎还和一个叫Andy的人有染,Fred了解到Andy也认识Dick Laurent,这增加了他的焦虑和对妻子的不信任。于是终于在精神崩溃中把妻子肢解。之后被判了死刑。在狱中失眠,医生给他吃了药之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是第一段)
 
    梦的一开始,Fred把自己替换成一个修车小子peter,与和妻子Renee一模一样的Alice相爱。但梦境变得越来越真实,清醒时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也开始出现在梦中,甚至peter也重新变成现实的Fred,美梦变成噩梦。最后,警察在高速路上追他,无路可逃,脸又开始变形,代表着噩梦的醒来。等待他的是已经不可逃避的现实。(这是第二段和第三段) (疯狂钻石@mtime原创)
 
 
导演 分析报告
 
    如果你同意我对剧情的分析,那么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就很简单了——无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准确的说,是“日有所虑,夜有所梦”,那些日间引起焦虑的负面情绪体验(恐惧感等),最容易被带入梦境中。即使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俗语仍是解释梦境的最基本原则。我觉得大卫林奇就在这种想法指引下,用《妖夜慌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并带着我们和梦者一起体验梦境之前的那些现实中的焦虑。
 
    不过大卫林奇只负责呈现给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梦境和现实,却没有直接它进行任何注解。所以不论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子、从火中还原的木屋,还是神秘的录像带,大卫林奇把所有这些诡异、晦涩的细节统统留给观众来玩味。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却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以我觉得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看,大卫林奇在表现心理悬疑的手法上,比希区柯克还高明得多。希区柯克无疑非常喜欢弗洛伊德的理论,所以在《爱德华大夫》中原原本本依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造了一个梦境,还煞有介事地进行解析;希区柯克甚至经常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借角色之口引述弗洛伊德的观点。不过这样显得太过刻意和直白。至少我不会觉得《爱德华大夫》里那个怪异的梦境有多大的感染力,相反《妖夜慌踪》带给观众的焦虑和恐惧是那样真实,以至于让人觉得它真的是大卫林奇曾经经历的一个噩梦。
 
  
演员 分析报告
 
       本片所有的演员中,饰演男主角Fred的影星Bill Pullman表现相当出色。如果你同意我对剧情的解析,那么你也会发现在影片第一段,Pullman将行凶后的极度焦虑和随之而来的精神衰弱、对妻子不忠的怨恨表现得相当到位。例如影片第一个正式镜头就是Fred心事沉重,十分不安地抽烟。这时候的情节其实是Fred刚把Dick Laurent杀死,Fred正被笼罩在行凶后的极度焦虑中。可以说,从影片第一个正式镜头开始,Pullman就完全融入了Fred这个角色,影片第一段的情节几乎全靠Pullman的表演来推动。从这点来说,最相似的表演是《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花》的情节几乎就是靠梁朝伟的眼神推动的。(疯狂钻石@mtime原创)虽然国内几乎没有人看到梁朝伟的眼神里复仇的冷意和悔意,也几乎没有人真的看懂《花》的情节,但我觉得嘠纳的评委看懂了,否则他们不会把奖颁给梁朝伟。Pullman就没那么幸运,由于《妖》本身的极度晦涩,一直以来不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观众似乎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演什么。
 
    除Pullman之外,饰演神秘老头的Robert Blake是片中最大亮点。这个谁看了都浑身发冷的老头在聚会那一段的“惊艳”亮相已成为大卫林奇电影的一个标志性画面。这个角色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除了成功的造型设计外,Blake出色的表演功不可没。
 
 
关键病征 分析报告
 
①“Dick Laurent死了”到底是谁说的
 
    这是让大多数观众的逻辑陷入崩溃的情节。影片一开始,Fred听见门铃响,有人对他说“Dick Laurent死了”,然后还听见了警笛声,但从窗口望出去却什么都没有;但是影片最后,Fred自己按响了门铃,说出“Dick Laurent死了”。于是影片进入一个逻辑上无法自洽的死循环。
 
    不过,这个奇怪的细节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影片开始时Fred听到“Dick Laurent死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他自己的幻觉!那时Fred刚刚开始出现幻觉,他越是怕自己杀人的事被人发觉,心底就越有一个跳出来跟自己说“你杀人了,别以为别人不知道”。听到警笛也是因为Fred害怕自己杀人的事败露。因此这个情节与在聚会中和神秘老头交谈是一样的,都是Fred自己的幻想,而第二次出现这个情节其实是Fred的梦境。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走投无路,于是在梦中告诉现实中的自己,Dick Laurent死了,现实已不可挽回。
 
    所以第一次是现实中的幻觉,代表的是焦虑和恐惧;第二次则是梦境,代表的是绝望。它们并非同时发生。
  
②神秘老头
 
    那个神秘老头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其实都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这个人格是他自己心中的恐惧、不安的化身,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时刻提醒他现实无法逃避,越是焦虑,这个人格就越是出现。同时他也是Fred性格暴戾的一面,每当Fred起了杀念,神秘老头也会出现,例如在杀Dick Laurent时和在聚会上见到妻子和Andy暧昧时。在影片最后,当Fred和神秘老头一起在梦境中再次将Dick Laurent杀死,Fred希望逃避现实的愿望被彻底的绝望代替,于是神秘老头就消失了,与他自己合二为一。
 
③录像带
 
        前面两卷神秘录像带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拍摄的,其实就是Fred自己。这个人格通过录像带警告Fred“有人在监视着你,有人知道你的所作所为”,这正是Fred心中最恐惧的。如果仔细看第二卷录像带,会发现拍到的卧室中的Fred和他妻子根本就不像真人。录像带中的“Fred”不但身体僵硬,而且没有头!很明显是个模特。(疯狂钻石@mtime原创)
 
那么第三卷录像带怎么解释呢?一个人怎么可能用运动的镜头拍到自己肢解妻子?——其实根本就没有第三卷录像带!第三卷录像带只有Fred自己看到了,看这卷录像带其实只是Fred的幻觉,或者说是另一个人格的浮现,用这种方式让他记起了杀妻的事实。在狱中,当Fred脑中闪现这卷录像带的画面时,画面变成了彩色,可见这只是他自己的幻觉。
  
④木屋
 
在《妖》中,从大火中还原的木屋总是成为梦境和现实的转折点,木屋第一次出现是在狱中Fred进入梦境前,第二次则是梦中Peter变回Fred之前。由此推断,Fred是将Dick Laurent的尸体在木屋中烧掉了,行凶的地点成为行凶事实的替代品出现在幻觉和梦中,告诉自己现实无法逃避。“从大火中还原”则代表了Fred希望事实可以挽回的愿望。
 
⑤镜子
 
       影片中有两个照镜子的情节。其一是Fred走入家中那条幽暗的长廊,照了镜子之后一脸阴沉地走出来,第二天他就发现自己把妻子肢解了。长廊和镜子都颇具象征意味,走进幽暗的长廊象征走入了自己人格中黑暗的一面,然后在镜子里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当他从长廊中回来时,不如说回来的是镜中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对妻子充满怨恨、失去理智的Fred。第二个照镜子的情节是在梦中Peter照镜子。这是梦境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Peter可以说春风得意,轻松自在,完全是一个美梦,这是Fred逃避现实的愿望的体现。也许Fred也意识到这和现实差距太大了。“这真的是我吗?”于是他从镜中看到了自己。果然,轻松自在的不是现实的Fred,而是梦中的Peter。从这里开始,恐惧不断地侵袭这个美梦,把它一步步拉回到现实的深渊。(疯狂钻石@mtime原创)
 
 
    水平所限,分析到此为止。其实这只算一份很不完整的分析报告。这个病人的内心其实还隐藏着太多秘密等待挖掘。
 
    也许有一天,大卫林奇终会成为电影界的曹雪芹,世上也会出现很多“林”学家。不知道那时玩味起《妖夜慌踪》来,是否还有那么多乐趣?
 
 
疯狂钻石
http://www.mtime.com/my/wzcjojo/
http://wzcjojo.spaces.live.com/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19/

 短评

维修工因一手出色的修车技术深得黑社会老大器重,这时,他发现老大的女人竟然和他的妻子长得一摸一样,只是头发颜色不一样。老大的女人主动勾引了维修工,两人携款潜逃。当他们来到荒漠公路时,维修工与女子疯狂做爱,之后他又变回了乐手

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乱..片中的变态是我见过的长得最变态的变态

12分钟前
  • 胡克
  • 推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这是部神秘、极端的林奇主义式风格的黑色电影。

1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你永远也得不到我”。好像是第一次感受大银幕的大卫林奇,惊悚且神秘,荒诞又诡谲。你甚至还不知道狄克是谁,狄克却已经死了。林奇说,他想要的绝对不是混乱,而是神秘。

1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大卫林奇就跟大麻一样调戏智商玩,他是非常非常会用光的导演,音乐无敌了,除了他和蔡明亮,所有自说自话故弄玄虚的导演都不喜欢,他们有他们方式,别较真,较真也较不明白

1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一部电影如果不能让观众在走出电影院之前就完全看懂,那它一定在叙事上犯了重大的技术性错误,当一部电影需要观影后的解读才能让观众看明白,那编剧和导演一定是不称职的。

21分钟前
  • 这届我选东莞仔
  • 较差

晦涩令人发狂,简单来说,可能是太高深,我看不懂,😂

22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我不是我,我是你,我是他;我不是你,我不是他,我就是我;我到底是谁?高级,高智商碾压;有些观众挑电影,有些电影挑观众,大卫.林奇就很挑,他就是能把观众变成“睁眼瞎”,看到了所有画面,却看不清故事,不知道虚实、真假的逻辑边界在哪里。其实,为什么非要纠结看不看懂呢,去感受,去感受难以言表的氛围不是很好吗。

2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大卫·林奇晦涩难懂程度排第二的电影(比《内陆帝国》低一个层级)。配乐全是重金属和摇滚大神(Marilyn Manson,Rammstein等)作品,林奇把梦境、臆想与现实混乱交叠,融合暴力、凶杀、色情等元素,制造出诡异迷幻的观感,首尾连接的封闭环状结构更加大了解读难度。不过本片还是不如《穆赫兰道》(8.8/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导演端上来一份干锅手撕鸡 然后对观众说:嗨,要拼回一只整鸡才好吃

32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力荐

看的脑袋疼,为自己的智商捉急

33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梦境、现实、臆想的交杂,宗教、色情录像带的混入,精湛的配乐,多么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闭着眼睛一条路走到黑~成功秘诀:典型的野路子+不讲理+一黑到底~

38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适合脑子好使的人 但是真的很好看 烧脑

40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看个电影话费了好多脑细胞😂不过确实烧脑

45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性、暴力、金钱,永恒的主题,比较起来还是昆汀拍得好。林奇兄就这点能耐,每部都差不多,故弄玄虚。

46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我的智商不够用啊

51分钟前
  • 胡二
  • 还行

云里雾里看完胃疼觉得自己也要神经分裂列了其实没有必要搞的那么迷幻,不就是梦境分析+精神分裂吗!ps大卫林奇很喜欢那种奇怪的发型,从橡皮头到lost highway~再到他本人

5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包括双峰在内,林奇的大作基本上撸完。发现,那些敢于剑走偏锋,在大众眼里小众,在小众眼中又没有太特立独行的导演其实都有自己叙事的三板斧。原来总结了库斯图里卡和洪尚秀,这次可以明确林奇的“套路”了:现实和梦境的抽象分离和亦趋亦同,性爱和凶杀的二元交叉和原始兽性。镜头和色彩的乖张暴戾和迷幻迷离。

5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4.5 有魄力的投资商可以找林奇来拍一版西游记

1小时前
  • LOO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