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玛尔戈王后

爱情片法国1994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丹尼尔·奥图,让·雨果·安格拉德

导演:帕特里斯·夏侯

 剧照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2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3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4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5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6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3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4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5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6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7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8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9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3:11

详细剧情

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淫靡,腐败不堪。为了平息连年内战,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决定将玛格丽特公主(IsabelleAdjani伊莎贝尔•阿佳妮饰)嫁给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DanielAuteuil丹尼尔•奥德耶饰)。\r\n  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VirnaLisi饰)却下达命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即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r\n  影片改编自大仲马的名著,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伊莎贝尔•阿佳妮)和评委会大奖,1995年凯撒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先看过大仲马的原著,后看这部电影,想必会对马尔戈王后这个悲剧性女主人公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马尔戈一辈子都在被人背叛和出卖。
兄弟们把她视为泄欲的工具,母亲把她当成政治筹码,丈夫将她视为护身的挡箭牌……马尔戈没有获得过一丁点真爱,于是,她将自己无邪的心灵用表面的放荡遮盖起来,她觉得不会有任何人会懂她。

在鲜血面前,马尔戈从来也不曾害怕,因为她深知在这表面奢华的宫廷里,时时刻刻都潜藏着危机。
所以,她也就在圣巴托罗缪节淋漓的鲜血中泰然自若。
在屠杀过后次日的清晨,像往常一样戴上面具去找男人偷欢的时候,她遇见了他……

马尔戈同拉莫尔初会,那情景一点都没有诗意。
拉莫尔对她说:“我没有钱。”显然把马尔戈当成了风尘女子。
马尔戈饶有兴味地用清澈的眼眸注视了他一小会儿,嘴角翘起一个微妙的弧度。
“没关系,免费给你。”

下一秒钟,这对男女在街角阴暗处大做其爱。

拉莫尔对马尔戈忠诚,无比的忠诚。
而马尔戈这辈子必须面对的,却是背叛。
她只遇到也只拥有过拉莫尔的忠诚,这是刻骨难忘的。

母亲背叛女儿,兄弟背叛姐妹,丈夫背叛妻子——这一切马尔戈都忍受了,也都无所谓了。
只要拉莫尔忠于她,什么样的背叛她都能忍受。
但最终,拉莫尔为了他的忠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的,只是保护马尔戈的名誉和安全。
可他应该不知道,对于马尔戈而言,她的名誉和生命自他死后,也就变得轻于鸿毛。

历史上的马尔戈王后就是这样的女人,一辈子生活在众人的背叛中,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知己都不存在。所有和她有关联的男人统统被谋杀被暗算被设计死于非命。
她是一个悲剧性极强的尤物。
但她的桀骜不驯即使是从历史捉摸不定的光影间,也能窥见一二。

马尔戈保存了情人拉莫尔的头。
在去丈夫领地的路上,她抱着那个头颅深情地凝视,就那样拥着他……仿佛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深蓝背景的圣母像。

马尔戈像极了《乱世佳人》中的斯佳丽,当爱人离去,她独自眺望前方的路,一瞬间,被摧毁的一切似乎就又在废墟上立起——她又是个坚强的女人了。

《马尔戈王后》的导演在处理历史背景题材的影片方面显然有着极深的功力。
人物性格亦塑造的很丰满,如查理九世之古怪阴郁,亨利四世之诡谲伪善,凯瑟琳太后之狠毒多谋,阿郎松公爵之荒淫无耻,拉莫尔之忠诚热忱……同大仲马原著相比,应该说是相当忠于原著的。

总之,喜欢历史电影的朋友,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部片子。
另外就是,本片的摄影很棒,很多镜头在色彩上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和反差,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2 ) 与想象不同

我是很多年前就已经看过大仲马的原著小说,直到上周末在东四那淘了碟回来。
好在看的是dvd,如果是电脑上看的压缩版,估计会损失大半的乐趣。来自阿佳妮美貌的震慑力一旦减弱,这部改编版便会大大减色吧。

发现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不爱忠实原著。小说的许多情节都被删剪掉了,其中两个部分没看到觉得有些失望。
一是小说里,拉莫尔第一次见到玛戈是在卢浮宫送信的时候,在一条阴暗的走廊里,玛戈的出现艳光四射。这个场景如果拍成电影应该会非常惊艳吧。
二是小说里拉莫尔和他的朋友在被抓住之后经历了审判。用刑的时候,拉莫尔因为曾经对施刑的刽子手不够礼貌而被他夹断了腿,他的朋友则只是象征性的夹了一下没有受伤。这一区别最后直接导致了拉莫尔没能够逃亡,死掉了。这个地方当时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对一个下等人不礼貌也许是不经意的小事,可是命运偏偏就会安排你因他而死。电影里简化了这一情节。

除去这两段情节让我觉得很可惜之外,还有一些部分作了改动。
电影里的玛戈是兄弟们的充气娃娃,本身也的确挺淫荡的,大婚之夜跑到宫外去找男人苟且。姑且相信她是因为内心孤独,可这种方式~- -||实在让我不能接受。而原著中也有她蒙面和拉莫尔共度春宵的片断,不过那已经是他们郎情妾意以后的事情了。
电影里的玛戈除了美貌以外似乎完全不通政务,她帮助纳瓦尔国王一部分是因为他是自己的丈夫,剩下的就是同情心,例子有她说过“不愿意和杀人犯一起”云云。而原著中的玛戈,最迷人之处就在于有着不逊于宫廷中任何一个人的政治头脑,她和纳瓦尔国王的同盟是因为她看到了其中的利益和前景。有头脑有野心同时又有感情的美女才是最有魅力的。当智慧被从角色身上抽离,也只能依靠阿佳妮的雪肤花貌来弥补了。

综合以上,本来只想给这部片三星,可是~~根本不知道因为什么,我还是给了它四星。想要找一些理由出来的话,片头华丽奢靡的大场景什么的刺激到了我的感官,剩下的只能说,阿佳妮的美貌果然起了作用!

 3 ) 赢王冠的阴谋,掉脑袋的爱情

话说西元1572年,国王查理九世临朝执政。法国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两边各有大批贵族追随,陷入了“宗教内战”的泥沼。这时候,一对年轻人——20岁的玛戈和19岁的亨利的婚姻就成了一场赌注,赌的是查理九世统治下的稳定和未来法兰西王权的归属。

玛戈是查理九世的小妹妹,法国宫廷里的玫瑰,当时情人无数的天主教徒;亨利是纳瓦尔的国王,法国王冠的潜在争夺者(只要查理九世及他的两个兄弟无后,王位的继承人就是亨利),后来情人无数的新教徒。这两个人的婚姻纯粹是出于政治的目的,根本不牵涉到爱情。于是,两个人在新婚之夜说好各忙各的,互不打扰。但是,亨利在去索弗男爵夫人的卧室前拜访了玛戈,他指望的不是玛戈的爱情,而是要玛戈在这个对他充满敌意的宫廷里做他的同盟。谁承想,他的拜访气走了玛戈的情人——德.吉兹公爵,在新婚之夜形只影单的玛戈只好与闺中密友内韦尔公爵夫人上街寻欢,在街上,她遇见了拉莫尔。这时候的拉莫尔不过是她的一件“工具”,春风一度之后,恐怕再也不会相见。

但是,“命运”岂肯这样干休?

亨利的预感是对的,“阴谋”正潜伏在卢浮宫阴暗的角落里蠢蠢欲动。太后凯瑟琳并没有那么好心,想要通过一桩婚姻来弥合新旧教徒之间的裂缝。这场婚姻是一个陷阱,诱饵就是玛戈。等到作为猎物的新教徒骨干随着新郎的到来涌入巴黎,这个巨大的“捕兽夹”就会合拢。

拉莫尔伯爵,信奉新教的贵族,为了参加这场“世纪婚礼”而来。他的婚礼之行诸事不顺,先是因为房间不够,被迫和一个天主教徒——柯柯纳伯爵同屋,又在街上被抢掉了所有的家当,只剩下了一本书。但这场抢劫却意外地给他带来了一场艳遇——一位带着面具的神秘女郎。巴黎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在阴暗的大街小巷中满是盗匪和充满敌意的眼睛,黑黝黝的拱顶下,她的出现宛如精灵。

午夜,钟声想起!

这是信号,是天主教徒开始屠杀的号角!大街上火光冲天,血流遍地!每一个做好了准备的天主教徒都拿着武器冲向促不及防的新教徒,霰弹横飞,白刃挥舞,在鲜血和宗教的双重刺激下,人们的理智丧失殆尽,统统变成了嗜杀的怪兽!

柯柯纳首先想到的就是干掉拉莫尔——自己的同屋。他带领一群人踢开门,拉莫尔开枪打伤了柯柯纳,飞速地逃上了屋顶。

四处都是咒骂和哀嚎,他在街上无助地奔跑,不断地有人捅他一剑,他因失血而变得眩晕的大脑中浮出一个字眼:卢浮宫。

此时的卢浮宫同样是人间地狱,聚集在纳瓦尔国王亨利身边的新教贵族大部分已经被杀死,亨利被囚禁,大理石地板上渗满殷红的血迹。

门,这么多的门,哪一扇是我的藏身之地?拉莫尔踉踉跄跄地拍打着每一扇门,希望在被柯柯纳追上之前找个庇护的所在。这时,一扇门打开了,他用力扑了进去,扑到了一个女人的怀里。

杀红了眼的柯柯纳尾随而至,他已经顾不得什么宫廷礼仪,滴血的剑尖直指拉莫尔,哪怕宝剑会同时贯通玛戈的心脏。这时,内韦而公爵夫人及时感到,她带着几个手下逼退了柯柯纳,拉莫尔得救了。

玛戈认出了拉莫尔,她和内韦尔公爵夫人给他简单包扎,然后冲出门去营救自己的丈夫和盟友——亨利。虽然她不爱他,但是她刚在天主面前发过和他患难相依的誓愿。并且,他能带给她统治的权力:这不是法兰西公主的虚衔,这是一顶实实在在的纳瓦尔王冠!

在查理九世的武器室,深陷重围的亨利面前有三个选择:死,改变信仰,或者进巴士底狱。玛戈冲了进来,被亲人背叛和出卖让她的蓝眼睛里几乎喷出火焰,她大声提醒他们:“你们刚把我嫁给他,他现在是我们家的成员!”国王屈服了,他让亨利改宗,从而保住性命。

玛戈回到卧室,却发现拉莫尔不见了。侍女告诉她,他一醒过来就冲了出去,谁也拦不住。拉莫尔去哪里了呢?在街上,他遇见了柯柯纳,两人在遍地的尸骸中厮杀,最终互相拉扯着倒下。

巴黎的大街小巷,玛戈和内韦尔夫人疯狂地寻找,她们翻开每一具尸体,她找拉莫尔,而她则寻找柯柯纳。他在新婚之夜拯救了她,而她在屠杀之夜拯救了他,两次邂逅,她相信他的到来是天主的旨意。但是,她最终没有找到他,难道他已经死去?

拉莫尔和柯柯纳并没有死去,刽子手发现躺在尸堆里的两个人还有呼吸,把他们救了回来。拉莫尔最先痊愈,他得知亨利和玛戈被软禁了起来,立刻赶回纳瓦尔王国,商量如何实施营救。等他带着营救计划回到巴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柯柯纳。

柯柯纳住在内韦尔公爵夫人的家里。两人相见后尽释前嫌,结成了生死之交。从公爵夫人的口中,拉莫尔知道了玛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在公爵夫人的帮助下,这两个人终于见面了。没有了面具的遮掩,两个人尽情地吐露对对方的思念,拉莫尔成为了纳瓦尔王后的情人,纳瓦尔国王的宠臣。

凯瑟琳太后并不满意得到的结果。她的占星师兼药剂师勒内向她预言:她的三个儿子都将暴死而无后,未来的法国王冠属于纳瓦尔国王——亨利。所以,她想借大屠杀的时机除掉亨利,但因为玛戈作梗没有得逞。于是,她策划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谋杀。天缘巧合,第二次她让勒内在唇膏中下毒,可惜只毒死了索弗男爵夫人,亨利又被玛戈救下;第三次,她安排杀手躲在亨利的卧室,但因为在狩猎中救了查理国王,洞悉了母亲阴谋的国王把亨利带走,让他逃过了一刀。恼怒的太后只好亲自动手,在她顽强的欲望面前,哪怕天主也得屈服!她让勒内给她配制了一剂含有砒霜的毒药,用它涂在一本有关狩猎的书上。阿朗松公爵——她的小儿子——把这本书放在亨利的书桌上,想让亨利通过读书中毒。过了一会,他再进来时发现了一幅让他毛骨悚然的景象:国王正捧着它读得津津有味!

国王病了。

他腹部剧痛,鲜血从每一个毛孔渗出。

他知道自己的病因,自从他的狗咬了那本书死掉后,他逼问过勒内,方知造化弄人。

但是,法兰西的国王怎么能把太后当作杀人凶手?一个儿子怎么能审判母亲?

为了家族的荣誉,他决定带着这个秘密死去。

但是,他知道,他死后,太后必然放不过亨利。于是,他趁着一次狩猎活动让亨利逃走,留下了玛戈。

拉莫尔疯狂了,国王回来了,可玛戈没有!于是,他和柯柯纳再次潜回巴黎,要把玛戈带走。

这时,国王被毒害的消息再也隐瞒不住了。太后急需一个替罪羊来承担罪责。找谁呢?当然是那本被毒药浸透的书的主人。谁是它的主人??扉页上写着:拉莫尔。

拉莫尔和柯柯纳被逮捕,罪名是阴谋反对国王。玛戈肝肠寸断,扑到国王的面前为情人求情。查理告诉了她一切真相,并且说:“为了王室的荣誉,你必须忍受失去情人的痛苦,就像我必须在沉默中死去。”

尽管玛戈和内韦尔夫人百般营救,拉莫尔和柯柯纳还是被判斩首。柯柯纳本来可以逃走,但他不愿丢下双腿被打折的拉莫尔。在冰冷的晨曦中,他抱着拉莫尔走上了斩首台,亲吻了死亡的刀锋。

国王驾崩。

在一片慌乱之中,玛戈怀抱着拉莫尔的头颅,踏上接应的马车,向纳瓦尔驶去。

最先知道这个故事是在高中的时候读《红与黑》,最后的结尾与这个完全相同。大概是司汤达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所以他安排的女主角玛蒂尔德伯爵小姐是拉莫尔的直系后裔,而男主角于连则同样是被斩首。

这部电影是根据大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故事的背景是天主教徒对新教徒进行屠杀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事先看过小说的缘故,我在看电影时总忍不住不断地与小说对照,进入不了情绪。作为一部改编之作,《玛戈王后》表现得中规中距,虽然对一些情节进行了改动,但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原著的神采。想想也真不容易,编剧们要把一本七、八百页的故事压缩在2个小时讲完,而且台下必然还有一堆像我一样手捧原著打算挑错的观众,以大仲马作品在法国家喻户晓的程度,这个活练成这样已经超级不容易了。

影片美中不足的是对纳瓦尔国王亨利的刻画。在原著中他只有19岁,可在电影里扮相39都不止,而且缺乏原著中的那一点狡诈。要知道,那时候的人整天在宫廷阴谋中打滚,时刻要提防毒药和匕首,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是一个整天等着玛戈营救的土包子。如果要真是这样,他也成不了后来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

而依莎贝拉.阿佳妮真是扮演玛戈的不二人选!无论她的美貌还是激情,她都是这部片子当之无愧的主角。就是和她演对手戏的拉莫尔太不提气,此君和苏菲.玛索一起演过《芳芳》。他的扮相太过忧郁文弱,和我心目中风流倜傥的拉莫尔相差十万八千里,实在不能接受玛戈爱上这样的家伙。而扮演查理九世的男演员是《巴黎野玫瑰》的主演,法国男演员好像就那么几个,兜兜转转,老是那几张熟面孔。他倒是把查理九世混合着自大与懦弱的神经质演绎得非常出色。

在这部影片中,玛戈和拉莫尔的爱情成了全片的主线,但是在小说里,贯穿始终的是对王冠的争夺和阴谋,无论是拉莫尔和柯柯纳的友谊还是玛戈和拉莫尔的爱情,都不过是这场权力角逐中的插曲,甚至玛戈在向拉莫尔示爱时都会说:“你要知道,像我这样的王后,爱情里总会有些别的东西。“(原著,我不记得原话了,但是这个意思)。

对于这部片子,或者不如说对于这本小说,我最感兴趣的是潜伏在纸面底下的那一股以“爱”为名的狂热。太后凯瑟琳“爱”她的三儿子安茹公爵,为了让他登上王位,她不惜策划一次又一次的谋杀,不惜血洗参加婚礼的新教徒;玛戈“爱”纳瓦尔的王冠,因此她牺牲了情人的性命;虔诚的教徒们“爱”天主,因此只要听到一声命令,他们就能毫不怜悯地对异教者展开屠戮。“圣巴托罗缪”之夜不过是历史上这种狂热爆发的无数个瞬间,它就像横扫沙漠的风暴,即毁灭,又塑造。动荡的时代,大人物常常由它成就,而小民则往往倒霉不堪。虽然没有经过这种天崩地裂的风云变幻,但不难看出,在这股毁灭性的激情面前,人类的理智往往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助。

哎,看来太狂热的情感往往只能带来毁灭性的结局,无论我们膜拜的是天主,王冠,还是爱情。

 4 ) 关于皇后以后的故事及其他人的命运

大仲马说过:“历史是什么,不过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看看历史上这些人物后来的故事吧。部分资料从Wiki搜集。

王后的命运:
亨利逃回纳瓦拉后,玛歌一直被哥哥亨利三世软禁,但是最后还是被给予自由,玛歌于是追随丈夫来到了纳瓦拉。

“在以后的三年半,玛歌和她的丈夫在波城(Pau,法国西南部)过着受人非议的生活。他们都有公开的情人,并且经常吵架。
在1582年的一场病后,玛歌返回法国王室。但是亨利三世对她的声誉产生了反感,强迫她离开王室。经过很长的商谈,她被允许返回她丈夫的国家。但是她受到冷淡的接待。为了度过难关,她在她的封地Agen发动了一场政变并夺取了政权。在几个月的防御后,Agen的市民奋起反抗,并把她关押到Carlat城堡。
在1586年,她被亨利三世关押在奥弗涅的Usson城堡, 在那里她度过了18年。
在1592年,开始了长达7年的关于解除她和亨利婚约的谈判,1599年,谈判以保留她王后的称号结束。而在不久的将来她的前夫会成为法国而最受喜爱的国王之一。
在这些年间,玛歌写了她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在她去世后的1658年发表。回忆录中以故事的形式记述了她的哥哥们和前夫的生活。
然而后来她的美丽渐渐褪色,她陷入了贫困,债务人上门催讨。无奈中,她变卖了所有珠宝。她和她的前夫,及前夫的第二任妻子玛丽·德·梅第奇和解,返回巴黎,成为贫穷的艺术家和赞助人的顾问。她经常帮助策划宫廷活动和养育亨利四世和玛丽的子女。她于1615年5月27日在巴黎逝世,被埋葬在瓦卢瓦的教堂。数以千计热爱她的人哀悼着她的离去,同时也哀悼着瓦卢瓦王朝的消亡。”

有个有趣的现象,梅第奇(Medici)家族似乎一直与艺术结缘,玛歌晚年也是致力于资助艺术家们。而亨利的第二任妻子也是梅第奇家族的成员,与玛歌的母亲一起,那个片中哥特味十足的老巫婆,即是梅第奇家族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法国皇后。而亨利的第二任妻子,玛丽·德·美第奇(Maria de' Medici),就是路易十三的母亲,后来与红衣主教黎塞留斗争失败被赶出法国的那一位。

再说说玛歌的母亲,著名的凯瑟琳·德·梅第奇(Caterina Maria Romola di Lorenzo de' Medici),她是最典型的梅第奇,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玩家。顺便说个有趣的事情,知道束腰么,这种东西就是她推广的,因为她大力排斥粗腰(想必老巫婆腰很水蛇)凯拉奈特利在加勒比海边装晕过去的时候,该感谢这个老太婆~
下来重点说说这个老太婆对子女婚事安排的故事:
大儿子弗朗索瓦二世 François II,就是苏格兰玛丽女王的丈夫,不过16岁就死掉了(当然,历史上有他被玛丽和情人害死的版本)。这里要提一下的是玛丽的身世,她的母亲,是法国权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就是玛歌的婚前情人,片中的大黑手之一)之妹玛丽·德·吉斯。所以,现在大家明白这个婚事的政治背景了。一方面是吉斯家族对王室的控制(当然,老太婆很不爽),另一方面,根据当时天主教的规定,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是私生女,所以没有继承权,但是英格兰又是新教国家。所以如果英格兰的国教改变的话,苏格兰玛丽就将统治整个不列颠,老太婆看的也很远~当然,后来发现伊丽莎白地位的巩固后,她走了下一步。
三儿子亨利·亚历山大 Henri Alexandre,即后来的亨利三世 Henri III,当时还是安茹公爵,这是老太婆最喜欢的儿子,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同性恋,据说是相当的漂亮,风度,关于他们母子的不伦传说也一直有流传~老太婆构想让她最喜爱的儿子安茹公爵和信奉新教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结婚,这其实是她计划的新旧教婚姻中最大的一笔,比女儿玛歌的要重要。但是大家知道,牛叉闪闪的伊丽莎白成了不婚女王,老太婆只得作罢。
当时窥视英格兰的人很多,同时向伊丽莎白求婚的还有西班牙的腓力二世Felipe II(这里提下,腓力二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伊丽莎白的姐姐血腥玛丽,这男人真是狂热亨利八世的女儿们....),被拒后,加上苏格兰玛丽被伊丽莎白咔嚓,出了无敌舰队,当然,西班牙的衰落,就从他开始的。不过猜猜他第三任妻子是谁,瓦卢瓦的伊丽莎白,即老太婆的长女,玛歌的姐姐。老太婆很会与天主教强国联姻的说~
早亡的长子后,最可怜的君主之一,老太婆的二儿子查理九世Charles IX登基了,他的统治阶段也是电影中主要的历史背景,查理只有一个女儿(就是和亨利吃饭时那个小婴儿),没有子嗣,所以前面的三儿子安茹公爵亨利(期间还做过短暂的波兰国王),就成了瓦卢瓦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

下来谈谈玛歌最辣手的婚前情人吉斯公爵和漂亮狠毒的哥哥,亨利三世。前面说过,吉斯家族有不下于卢瓦卢家族的实力,吉斯公爵也一直窥视于法国王位。
“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和继承人、安茹和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就是片中帮老太婆把毒书放在房中,没想到害死了哥哥的那个孩子),使胡格诺派首领纳瓦拉的亨利,玛歌的老公成为王位继承人(同性恋国王啊~没有儿子啊~)。天主教徒担心形势将对他们不利,于是在首领吉斯公爵亨利领导下反对亨利三世(一旦吉斯家族掌权,继承人自然不会是现任国王的妹夫),引发所谓三亨利之战(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纳瓦拉的亨利)。
1588年5月12日,吉斯公爵进入巴黎,在街上架起街垒,这天史称街垒日。亨利三世逃往沙特尔。同年12月23日,吉斯公爵与其兄吉斯红衣主教在一次与亨利三世鸿门宴性质的谈判会晤中被亨利三世的侍从刺杀(玛歌婚前的情妇和后来片中的大黑手就这样翘了)。吉斯集团在巴黎拥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国王,称“查理十世”。亨利三世只好与纳瓦拉的亨利联合(玛歌最毒辣的哥哥和玛歌的丈夫,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人啊~)一同进攻巴黎。
1589年8月,亨利三世屯兵巴黎西南郊,在雅各宾修道院被一名多明我会修士雅克·克列孟刺死。(悲剧了,没有平定叛乱自己就挂了的漂亮国王,如果是海伦米伦的版本,伊丽莎白女王此时该在隔海为他悲切了~)”

最后谈谈玛歌的老公。玛歌的哥哥死后,自然她的丈夫,纳瓦拉的亨利即位,即亨利四世Henri IV。但是这时巴黎不是还在吉斯家族控制下么~
“为了合法继承法国王位,他宣布改信天主教(这男人天生就在两大教派之间改来改去,第二次了~),并颁布南特敕令,为延续二十多年的宗教战争画上句点。这也是第一部承认新教徒信仰自由的敕令。法国的经济在他统治时代发展起来,亨利四世为此深受人民爱戴。
1610年,亨利四世于巴黎遇刺身亡。凶手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名为弗朗索瓦·拉瓦莱克。”(所以说,你改来改去,人家还是不承认你,要纯血啊~记得那个荷兰的犹太商人说的话了吧~)

现在来看,玛歌的三哥和丈夫都是被刺杀死的,大哥和二哥按野史是被毒死的,老妈一生醉心艺术和毒药,意大利的魔法到底没有庇护到她的下一代~唯一看来幸运的玛歌,一生的情感,却是坎坷无比的。

来一个小八卦,根据历史记载,片中的男主角Joseph Boniface de La Môle,曾陪同玛歌的哥哥安茹公爵亨利,去和伊丽莎白女王相亲。如果按野史上,伊丽莎白其实倾心过安茹这个漂亮风度的gay男,那么伊丽莎白与玛歌,真是“两位公主,一个爱上了王子,一个爱上了他的侍从~”,可惜都是悲剧了~
说到这里,提个腐女们会YY的话题,既然亨利和拉莫尔曾一起去英国,史上也说安茹公爵在一群美男子簇拥下去向女王求婚....嗯嗯,他又是个gay....好吧,其实玛歌你最爱的情人和你的辣手哥哥也有JQ......

 5 ) 美人依旧

看《玛戈皇后》只有一个理由,伊莎贝尔阿佳妮。一直觉得她是最美的法国女人,尽管只看过《罗丹的情人》,尽管是多年前的事。然,那张清丽容颜根植于心,始终相信,她,是最美的。

碟片封面上的阿佳妮身着浴血白衣,双手掩面,满目惊恐。这个遮去大半面孔的女人是否那个我倾慕的,不确定。黑幕上历史背景和着挽歌般的音乐缓缓滚动,法国宫廷片,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那么阿佳妮又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茫然。

开画,一片混乱黑暗。镜头一转,大婚教堂,宫廷片的华丽精致扑面而来。我钟情的那个身着红衣跪在台前,漆黑长发,浆白面孔,湛蓝眼眸。冷漠的眼神,仿佛一切与她无关;略微抬起的下巴,骄矜而倔强。依旧没法把她和记忆中的卡米尔重合起来。这个阿佳妮美则美矣,没有灵魂,荒淫生活中的她只剩空壳,灵性早已不知所踪。

再次出场,9分50秒,长发裸肩的她娇慵地靠在侍女身上,肆无忌惮地大笑,骄傲不羁,无视一切。突然有种熟悉感。这样的笑容,这样不遮掩的姿势,与我美丽的姐姐如出一辙。是的,太相像的感觉。那时她不这样笑,那时年纪还小,那时一切还很美好。

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多大?初二?或者更小?不记得。姐姐大我9岁,那时已是成年女子,有娇好容貌,光洁肌肤,当然还有美丽恋情。晚上,我们拥着被子在床上聊天。她说她和她的男友,絮絮地说。说他们初遇,说他们相处,甚至说他们争吵。眼睛注视前方某处,眼神迷恋而陶醉,仿佛他就在眼前,就在这里。说着说着就咯咯笑起来,有些甜蜜又有些疯。

然后的某次她说,有部片子叫《罗丹的情人》。她和他一直很想去看,却错过了电影节时的上映。不久后一天,她发现电视会播,于是电话他。两人一面看电影一面抱着电话聊天。我不知道谁是《罗丹的情人》,不知道那是部法国片,甚至不清楚罗丹是谁,听过名字而已。记得她说是很好看的片子。又说,那个女人的技巧远高于罗丹,最后为爱疯狂。小小的我懵懵懂懂,不明所以,只是从此很向往,要去看它。
几年后看到电报纸央六那栏里《罗丹的情人》几个字兴奋好久。待得那天,早早坐着等影片开始。很老的片子,画面始终处于一种昏黑不明的状态。老实说当时并没怎么看懂,以至于看完后多少有些失望,心目中牵挂那么久的片子也不过尔尔。唯一记得的是阿佳妮雪白美好的脸孔,纤尘不染的清丽气质,不食人间烟火般。那种感觉像是她和罗丹初遇时雕刻的那只脚,通透纯洁,散发美丽光芒。即便最后为爱疯狂,即便最后衣衫破败地待在堆满雕像的黑暗小屋中,还是脱俗,令我念念不忘。

今时今日,每每有人说苏菲玛索如何如何美丽,总不以为然。苏菲无疑是美的,在《勇敢的心》里的面容堪称精致完美。可是心目中最好的那个一直是阿佳妮,不甚完美却特色的面孔,略带神经质的夸张表演。最重要,超凡的气质,那样有灵魂。特吕弗说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单是你的面孔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当然他是对的,阿佳妮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大婚当天,她的丈夫和她的情人离她而去,她说:今晚竟然没有男人和我一起度过。于是,她和侍女穿着华服,带着面具来到街上,遇见了拉莫尔——她的命定。这个原本被兄弟视为性欲俘虏,被母亲出卖许配给新教国王的贵族女子就此坠入爱河。

屠杀过后,她面对惨绝人寰的街道,在一堆尸体中寻找翻找。她说,每天晚上,我梦见一个鬼,每天早上,我期待你活着。我知道你会认出我,始终知道。不可思议的湛蓝眼睛看着他,深情中又带着某种渴盼,潮湿而温暖。

他说,我知道她比我更孤单,她像报负一样宣泄激情。我想也许面具里的她或许很丑,或者毁容,那不要紧。屠杀之中,我张开眼,你在那里。

她在他的话语中绽放笑容,不同于开篇时纵情声色的笑容。那种笑容不羁却冷漠,笑意达不到眼中。此时却完全发自内心,甜蜜而满足。于是我爱的那个女人,那个充满灵魂的女人又回来了。就是这样,就是这么简单,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有爱。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争斗。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终究是小说,倾一座城来成全一段爱情的故事只是虚构。历史总是残酷,勾心斗角的阴谋争抢才是主线,异教间,同种间,无一幸免。屠杀的镜头,大量的鲜血、泥泞,这哪里像最浪漫荒诞的法国片?残酷、血腥、肮脏,全然没有法国人的美丽优雅。每个男人都要霸住玛戈,她的兄弟,她的情人,她的丈夫,每一个,不肯放手。而她,她勇敢、坚强、智慧,拼尽全力去保护她的丈夫和她的爱人。最后却只救下她的丈夫,她的爱人终不能活。在动乱中,即使是国王也摆脱不了命运的作弄,何况是她。

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玛戈没能和拉莫尔一起,卡米尔得不到罗丹,而我的姐姐终于也要和男友分离。只有荧幕上的阿佳妮仍旧如往昔般脱俗,如往昔般吸引人全副注意,30岁的卡米尔,40岁的玛戈,美人依旧。

依然记得最后的场景。玛戈怀抱情人的头颅,远走他乡。画面定格在她的美丽蓝眼,泫泣表情上,挽歌般的背景音乐再次响起,幕黑。

 6 ) 人人都道苏菲美,我却更爱阿佳妮

“法国最美的女人是谁?”
很多人多半会回答:“苏菲玛索。”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伊莎贝拉阿佳妮。”
阿佳妮成名的80年代中国引进的法国片还比较少,这兴许就是中国观众对阿佳妮没有苏菲广为熟知的原因吧。不过阿佳妮主演的片子我总是哀叹这么美丽的女人总是得不到幸福,难道是给平凡如我们的女性一帖强力振奋剂。口中喃喃自语:“大美女命运都这么惨,你算个球啊。”
曾经有人说阿佳妮的眼睛可以震碎摄像机,神经质般的美丽啊。仔细看,阿佳妮不太笑,倔强的眼神,乌黑秀丽的长发,如瓷娃娃般吹弹可破的皮肤,娇艳的红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实这部片子冗长,人物关系复杂,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者时常会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正是其中之一。
食色性也,为了阿佳妮的巅峰期的美貌,场面宏大的景观,华丽的服装,我还是咬牙坚持看完了,一切为了阿佳妮。



 短评

我总觉得她的艳丽乖戾里面含有不可遏止的苍白和自我决裂。当她怀抱拉莫尔的头颅坐在马车上时,阳光把她眼中的泪水照耀的如同宝石。

6分钟前
  • 力荐

阿佳妮的美貌,油画质感的场景,歌剧一般的配乐都是这部电影的华彩之处,可是观感上却是时间冗长又感觉情节跳跃,玛戈和拉莫尔的爱描述的太浅太容易,反倒最后国王和哈里之间的情谊更深刻。

9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玛戈,39岁的阿佳妮。如果女人的虚荣和欲望是如此真实而直接,那么这种无需言说的赤裸更接近于一种近乎神的美丽,也可以说是魅惑。玛戈,浮世繁华仅仅只是刹那,只要真实地活过,众生颠倒又算得了什么。玛戈,玛戈,玛戈……想一次次呼唤你的名,直到双唇紧锁,直到沉迷,沉默。

14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阿佳妮美得让人肝儿颤!PG的安茹公爵有种魔鬼般的邪恶美,摄人心魂。DB的红发造型像女先知西比尔一样灵秀。美男子VP反而被他们的光芒盖过了。屠杀场面如史诗般宏大惨烈,阴谋斗争惊险,结局孤寂凄凉令人嗟叹———永恒的只有女人。但每逢历史剧,我总怀疑影视的杜撰太多,盖过真实或粉饰真实

16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阿佳妮的脸就是一桩盛大的大众审美事件

20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那天早晨,你闻起来像茉莉花一样,当时我对自己说,也许面具下的她很丑,或是被毁容了,但是这不重要……那时我想,她比我更孤单,她的爱就像人们的恨一样强烈……是上帝把我带到你面前的,在屠杀中,我睁开眼睛,你就在那里。

25分钟前
  • 名残り
  • 推荐

毫无历史宗教背景知识只觉得阿佳妮美得令人窒息。

28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谁能美过阿佳妮?!

30分钟前
  • vritti
  • 推荐

“她生着黑色的秀发,光泽的皮肤,肉感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红润的小嘴,雅致的颈脖,柔软丰满的身躯,紧裹在高跟缎子鞋里的一双孩子的脚。法兰西人为自己的国土上开放出如此艳丽的花朵而骄傲。”——大仲马《玛戈皇后》

34分钟前
  • 宁宁
  • 推荐

只要是阿佳妮的片子一律五星!全是最爱!!

36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讶异于它竟如此血腥暴力,电影在还原历史方面的确不错。或许是得益于原著,几个人物都刻画得很棒。相比起片子里一个比一个妖冶的男人,丹尼尔奥图都没有存在感了;而能镇得住佩雷斯、安格拉德这种相貌的,或许也只有阿佳妮了……(看的修复版,美哭!怎么还不出蓝光让人舔啊。。。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诸神渴了,巴黎又成修罗场。宫廷的药剂师,同时调配香水和毒药。卢浮宫的地下,是巨大的下水道。历史的书页黏连,一页页浸过砒霜。老佛爷亲手烧毁罪证,“这里还有一点血”。新王后裹起七层纱舞,又一颗情人的头落地。相比美得亡国的阿佳妮的玛戈,更爱美第奇太后备受催残的阴鸷面孔

3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关于法国历史上圣巴托罗缪之夜事以及人物玛戈皇后的传记影片涉及战争、人性、宗教、欲望等内容。不管何处,动荡不安的时代,都会有无数惨死的人们,而所谓的统治阶级远比你想象的肮脏黑暗玛戈艳丽妖娆不失顽强坚毅的形象在阿佳妮演绎下变得如此真实灵动,最后抱着男主头颅流泪的场景看得令人心碎

42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力荐

还有谁能四十岁还美成这样?

45分钟前
  • 沈书君
  • 还行

本身对这类题材没什么感觉,而且对相关背景也不了解,虽然没觉得闷,但感触不多,除了阿佳妮完美的面庞外。比较纳闷的是,这部明明阿佳妮角色和戏份都是主角的片子,女二号却凭借此片获得戛纳影后,戛纳评奖不看戏份的么...

5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只为阿佳妮

53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那个时期的欧洲宫廷真是从里到外的野蛮肮脏啊,又淫乱又血腥。阿佳妮太美了,全程一直盯着她的眼睛移不开。

58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看完只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法国人热衷于起义了————自上而下,完全是一群狂妄自大有勇无谋的蠢材。

60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1、清教徒的尸体都非常美,(有点瘦但符合他们的教义)个个修长的好像练瑜伽的,而起充满年轻的弹性。导演相当的热爱美。2、演亨利的家伙好像就是巴黎野玫瑰里的男主角。他的眼睛非常温柔,虽然这是两个毫无可比性的角色,我还是凭这温柔认出他。3、拉莫尔这种娃娃脸圆眼睛仿佛才是法国人民最爱的帅哥模式。他细瘦得可怜的大腿还有小屁股有点遗憾。他跟那个脑袋被他砍了一下的家伙之间的情感另我羡慕。4、我欣赏影片中那种红色,希望有朝一日能很好的运用它。5、阿佳妮当然是雪肤花容,她唯一的缺陷就是嘴角向下,可这却很好的

1小时前
  • 石卓灵
  • 推荐

拉莫尔决定为玛戈赴死之前对她说,如果你的爱人死了,他就会永远在你身边了。绝望的玛戈,就这样拖着被染红的白色长裙,背离了自己的城池。走过泥泞的街道,白皙的面孔镇定如初,但翡翠色的眼眸里却有一种燃烧成灰的决然。终于,有泪滴下。

1小时前
  • 眠去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