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二季

综艺大陆2017

主演:许知远,马东,克里斯托弗·诺兰,蔡国强,张艾嘉,西川,汪建,林志玲,罗大佑,李诞,许宏,王小川,刘畅,姜文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54

详细剧情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对话罗振宇时“针锋相对”,探寻”二次元“时恐惧且焦虑,采访陈嘉映又“感到被碾压”,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

 长篇影评

 1 ) 关于佛系青年的社会形成猜想

知道许知远要访谈李诞,从上周等到这周,一直很期待。18号晚上一整晚都未上线有些失望,昨晚一回家就打开了视频。我很期待这两人的碰撞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李诞做的事恰是许知远最看不上的大众娱乐行业,许知远的生活姿态也恰是李诞想要解构的某种崇高的“英雄主义”。这两人本就选择站在生活方式的对立面上,以轻蔑的眼光远远望着彼此。

我在看视频之前做了些功课,看了吐槽大会,也去翻了李诞的微博,他内心其实是一个宁静的充满才华的青年,写书写诗,看看佛学,抄些乍一听上去不那么容易理解的“台词”,这与他平时表现出的戏谑的外表截然不同。诚如李诞在访谈中所说,他曾经也有理想做过文艺青年,在南方报系工作过,南方报系在一些人眼里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理想主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存在。事情的转折点在于,他排长队去买了过年回家的火车票,却偶然听到自己跑春运的同事可以轻而易举从内部搞到,于是他对这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存在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怀疑,对情怀产生了怀疑。他说自己其实当时也能想明白这件事,只是那一瞬间就觉得太扯了…我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可是知道人性“黑暗面”的存在和亲眼看到人性的“黑暗面”就赤裸裸地呈现在面前,那种冲击,从感官上讲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许知远问他,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打击到了,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社会规训了?李诞没有正面回答,我想作为一个九零年生的人,因为阅历、经验、眼光等等方面的局限性,有些事情还没办法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以一种历史的眼光习惯性地去质疑。而许知远七十年代生人,看到了自己这一代,也看到了八零年代,看到了九零年代,也许他就会情不自禁去对比。其实人总是不自觉地跟比自己年轻的人对比,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年轻人的经历,而难以看到年长的人的经历,于是难免以“过来人”的姿态质疑某种意义上“年轻的自己”。

我想试着回答一下许知远的问题,为什么这一代人这么容易就被打击到了,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社会规训了。

因为这个社会在人力和技术的催生下变得更加强壮,于是个人的声音变弱了。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袭来,一切都是新的,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外来事物充满了热情和新鲜感,国家经过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大学生正是用武之地,国家需要他们,时代需要他们,一个新的体制等待着他们重建,这些声音不断地涌进年轻人的耳朵,让他们知道他们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这是创造的一代,对理想有渴望有动力并且有实现的位置。新世纪以来,社会阶层逐渐固化,教育成果与社会现实割裂严重,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发现整个社会现实与校园脱轨,社会规则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庞大的、强壮的,对眼前这个庞然大物,年轻人其实无能为力。我一个大学老师曾这样写道,“在这种模式下,任何一个新进入者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也许在刚开始时充满激情,要改革目前的体制,但很快他就会发现:这没有用,一个人面对一个强大的团体,不会有获胜的可能。……新进入者总是被体制所俘虏,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结果都一样。”我觉得这不是政府的错,而是时代发展到这一步,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背景下就会诞生这样的一代人。

国内社会结构和阶层逐渐固化,从整个世界来看,泛娱乐化和平民化的浪潮也汹涌而来。马未都曾在一个节目里说,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萨特的书刚被翻译成中文引进,在北京新华书店出售,年轻人排着长队,每人限购两本,抢购一空,现在谁还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吗?在技术的催生下,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如《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所描述的,出版业逐渐凋零,人的思想和内涵随着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被逐渐忽视。现在又加入了互联网。业余时间年轻人对于一个连续的、深刻的甚至需要太多时间来揣摩的观念已经不再感兴趣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快餐式、娱乐化的消费品。进一步,年轻人也没有精力再与“人”做任何周旋,因为电子产品就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我想起电影《她》中,男主角最终爱上自己的OS,因为跟一款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人工智能谈恋爱简直毫不费力。技术让更多普通人的声音被听到,大众的声音逐渐成为各领域中无法忽视的力量,流量在行业内占据了优势。有人说这是一个粗糙的时代,我们精致过吗?没有,其实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用波伏娃的话说,个别精英和大多数普通人,只是以前被在意的都是精英的声音,而在这个时代,大众的声音也变得重要起来。这意味着,话语权逐渐从金字塔顶端导向了底端。这当然是好事,但问题是,群体往往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一个群体的声音过大,个体的声音就更加微弱。具体来说,过去虽然群体声音微弱,但因为每个人都不能通过媒介知道大多数人的想法,那么即便自己比较小众,也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小众。但今天的群体对某些事物过分明显的态度和倾向已经成为了另一种“政治正确”,这可能直接导致了个体自我的软弱。我觉得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正如许知远说,每个人虽然以奇葩的姿态出现,但其实本质上都差不多。我们在学校里学到,这本应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然而结果却不如人意地似乎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另一面。

我们成长地太脆弱,打击却来得太快。

在如此大的喧嚣与压力中,我们选择了随缘,选择了看你,选择了你开心就好,选择了取悦多数人,选择了规训于社会…这可能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某种宿命……

 2 ) 你对《十三邀》中许知远最关心的时代命题有何看法?

对于许知远,我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从马东的那一期开始关注他的节目,一期期看下去,倒也不觉得他讨厌,也理解他对娱乐化的焦虑。他总是一遍遍地问嘉宾,“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这个时代是不是更加粗鄙了”“过去那个时代你怀念吗”等等。

而他的每一个嘉宾,似乎都比他现实。

如蔡澜、白先勇,过去俱往矣,只争朝夕。

如马东、罗胖子,怀抱科技与年轻人。

如西川,在文化道德和生存道德的选择下,承认自己俗人。

如诺兰,我不能评价。

如林志玲、李诞,人设不能塌。

就像很多人所说的,许知远在这个讲求现实的社会,有点那么不现实。但也是这份不现实,让他有点固执地可爱。

大众更愿意去指责一个人贪图功利,而不会去指责注重时代命运和理想的那个人,哪怕那人的表达方式有一点笨拙和自负。所以不管许知远招了多少骂,问题问得多么偏颇,这档节目仍然有它的市场。

但是我对许知远仍然存在着一些抵触,刚刚在打开圆桌派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种抵触从哪里来了。

许知远总在说年轻人变得不向往崇高了,不爱看书了,不注重理想了,但他从来没说出为什么,而他的嘉宾要么不答,要么与他一样,感叹“是啊”。看完了两季《十三邀》,我既不知道时代为什么堕落,也不知道过去为什么崇高,所有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用几个专业词带过,留下那些"肤浅“”粗鄙“的指责。

但是看圆桌派的时候,谈到佛系青年的时候,他们会说现在的大学生脸上都很茫然,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也不像我们当年那样不愿意听就逃课,他们逆来顺受,乖乖地听着,然后茫然地看着你。

这个时候,我心里一惊,这不就是我吗?!!

窦文涛的节目,总是以生活见哲学,锵锵也好,圆桌派也好,都是从当代年轻人的情境说起,然后通过嘉宾引出更深的哲理和学术讨论,所以他让我觉得他在观察年轻人,理解年轻人,他不会单单说现在的年轻人有多么不好,他会问为什么,他会想哪里出了问题,他也会指点,表达他对年轻人的期许。

而许知远的节目,先不说节目的部分注水以及他反复的自我独白。很多时候,他似乎想说服嘉宾,得到嘉宾的认同,如同对待他的观众一样。他更像在做一档精英会谈,以大见大,但对于没有看过那些书、没有拥有那些情怀的人而言,是那么难以接近。

而当他在谈论对过去如何如何向往的时候,我甚至有些难过,因为“无知之幕”里说,在帘幕拉开之前你都不知道你是谁,也许你仍然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也许你生于贩夫走卒,也许你出生于战火连天。许知远好像是哪个大院出生,放到那个时代仍然殷实,而我大概都没机会读书,十几岁就嫁人了吧。

所以我敬重那个时代的知识与创造,但我绝对更喜欢现在的时代。我们当然应该去关心这个国家的未来和时代的命运,但是当我们天赋平平,生于人世,又面临着新时代的诸多新问题时,也有权利选择先把自己的生活拎拎清。

所以有时候我又想,许知远大概和高晓松一样,他愤怒的是北大、清华的精英们都没有情怀了,而我大概都不能被划到他愤怒的对象当中去。我还在为找工作发愁,为不知所云的毕业论文发愁,我也没有那些知识分子家庭的情怀。

这样一来,听着许知远的责问,我就更难过了。

我大概喜欢文涛、马东那样的,温声细雨地对着你说,我知道你很难、我知道你很焦虑、我理解,但你看,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看,有空你还可以去看看XXX的书,我的见解就是从他那儿来的,也许对你有些启发。

 3 ) 当马东说自己底色悲凉的时候,他在说什么

今天豆瓣热点推了一篇《许知远其实很会采访》,终于从比较温柔的角度分析了一下最近被骂成筛子的许老师。当所有人都在骂的时候,我去看了《十三邀》第二季的第一期,看之前就带着偏见,看下来却仍然没觉得许知远有大家说的那么差。《会采访》的作者说的很对,对谈不是辩论,不能用谁压倒了谁的角度去看,能激发出内敛如马东者对世界的某些真实观点甚至是情绪表达,许知远的工作其实完成得不错。

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段话:“说实话,我真的没看到马东有什么‘悲凉的底色’,像许知远这种榆木脑袋不知道变通、在第一季里被怼得够呛、第二季还是死不改悔的人,才是“悲凉的底色”,但是像马东这么会变通,会适应,会合作,会拥抱资本,会逢原,眼明心亮的人,哪里有什么悲凉啊。”

许知远“榆木脑袋不知变通”导致被“怼得够呛”,这充其量可以说是在遭遇上比较惨。而所谓“底色”,是比这更深的东西。

整个节目看下来,马东应对机智得体,大多数时候从容不迫,态度看似诚恳真挚,但总带着一点更深层的狡黠。很多人说许知远隔靴搔痒,问不到点子上,所以没法挖掘到人物的内心,但过于专注批评许知远会使人们忽略了,马东本身实在是一个聪明到十分不热衷于袒露自我的人。所以尽管马东说了很多关于时代、关于文化的精辟语句,但最打动我的只有两句,一句是“因为我没那么自恋”,另一句就是“我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底色悲凉”。他真正袒露了自己。

马东的悲凉底色,也许只有同样底色悲凉的人才能理解。“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就不底色悲凉了吗?“会变通,会适应,会合作,会拥抱资本,会逢原”就不底色悲凉了吗?

我理解的马东的底色悲凉,是在最深处对一切不抱希望。

马东所说的“不自恋”,不只是对自己的不偏爱,还有更深一层的,对于全人类的不偏爱。这种态度,类似于李诞的“人间不值得”。

人是动物。动物要吃要喝,要繁衍后代,要娱乐狂欢,这些是真实的。资本权力是人类兽群的生存规则,这是真实的。而自由和真理不是真实的,它们飘在屋顶天窗之外。

历代知识分子做的,就是开天窗,擦天窗,大乐观派如许知远,甚至会去伸手够白云。而许知远之所以去够,是因为在心里最深处,他觉得人类够得到。

但马东不这么觉得。马东觉得够云彩这种想法过于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他从小看红楼梦,看父亲如何从旧相声界挣脱成新中国相声第一人;他在澳洲打几份工,体验的悉尼完全没有许知远读给他听的那么罗曼蒂克;他回来做电视,因为涉及敏感议题被封……马东真实地看到了夹在白云与人类之间的厚厚的坚硬的屋顶。这不是觉得云不值得摘,而是对人类没信心。

但马东(和李诞)之区别于油腻中年男性在于,后者看穿了这是一个名利场,就拿这句话到处去教导小姑娘。但马东们看到了屋顶,生活在屋顶下,却从未收回对屋顶之外云的凝视,也一直在变幻着方式把窗子擦亮,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云。

对人类不在意的人,不涉及“妥协”,谈不上“失望”,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希望。

“一个很明显的粗鄙化的倾向……”

“我们曾经精致过吗?”

因为我们是人类,人类都这样。这还不悲凉吗?

人间怎么样,人间不值得。李诞那句引自李小龙的“be water my friend”,送给许知远老师也许很合适。

所以喝酒吧,朋友们。

 4 ) 你对《十三邀》中许知远最关心的时代命题有何看法?

我是来表白贾樟柯的。

“如果你没有偏见,说明你根本没有看法”,这句话仔细咂摸咂摸是有道理的。大多数人就是对世界并没有自己的看法。现代人追求表面上的特立独行,却对精神上的异类无法容忍。衣服要买小众牌子才够酷,网易云知乎豆瓣体验再好大众化后还是被各种嫌弃,而恋物癖之类或者不那么政治正确的人却总被攻击,即使并未伤害到任何人。许知远的所有采访都带着一以贯之的偏见,带着对这个世界及当下年轻人深深的焦虑,“为什么人们不再向往崇高与精致,转而喜欢粗鄙与简陋?”“为什么大众不再崇拜精英,反而变成了精英要讨好大众?”,“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变得如此肤浅而空虚,佛系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会走向何方?该如何扭转?知识分子在其中承担的责任是什么?”他的每一个访谈都在用各种方式强调这些观点和困惑,其实没有人真正给出答案。罗振宇热爱这个有问题的时代,使他的价值得以彰显;冯小刚马东是妥协者;蔡澜张楚选择逃避,躲进自己的世界怡然自乐;诺兰和李安好像完全不care这些问题,也许本质上他们不理解中国人的思想现状;而姚晨李诞,他们就是问题本身。只有贾樟柯,是一个能为理想与现实牵线搭桥,于世俗与艺术间游刃有余,直面世界的惨烈与美好并能找到自己位置的人。

关于共识。许知远的这档节目本身是在寻找共识,他认为这是一个粗鄙化、低俗化的时代,希望知识精英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仅此而已。节目做下来,认同他的不少,支持他的不多,许多温善的观众也认为这就是一场堂吉诃德秀。“共识,是教育的责任,不是艺术家的责任。”贾樟柯一语中的。无论是他说的无情也好,独裁也罢,都基于人格的独立。寻找共识,本质上是在反复自我确认,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内耗,终会沦为无意义的论战,为媒体贡献流量而已。真正价值观念的缔造和影响,得靠教育。但这并不是对这档节目的否认,共识也许无法达成,但论证过程却能引发思考,我觉得这才是节目的意义。

关于使命感。许知远算比较儒家的知识分子,以改造社会、唤醒民智为己任,同时又渴望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商业成功。贾樟柯就比较可爱,一方面他并未追求商业的成功,另一方面他只是为艺术而做艺术。就像马东的态度一样,古今中外一眼望去,思想和艺术从来都是属于特定阶层的,这种状况不会因为facebook和微信改变。一直一直,文明都是靠一小撮人创造、传承和推动的,大众并不对此负责。认清这个现实的人会为杨幂和安吉拉大宝贝这种艺人的流行而痛心疾首么?会觉得吐槽大会侮辱民智?

关于精英阶层,贾樟柯是这么认为的:精英必须反思,必须进步,必须对这个社会的走向负责。这句话我很认同,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社会没有精英阶层。底层的焦虑是房子工作小康,中产的焦虑是如何保持中产,是后代的教育,这一切都拜倒在资本面前。掌握资本的这一批人,理应是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本来是应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批人,可大众传媒改变了这种地位。大众传媒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使得文化消费者成为市场主导者,回报率成为一切投资的唯一标准。大众喜欢青春片,于是青春片泛滥了好几年,后来大家喜欢燃一点,于是再烂的片子加上家国情怀用理想和硬汉包装一下都能收割一批观众。可是,这是商业规律,商业有义务为文明进程负责么?我们就是没有文艺复兴,我们就是这样一身伤痕地进入了现代世界,还莫名其妙地有钱了。

看过这么一句话,“精英阶层,大都对人情本能地认为理所应当”。理解人情,是对人性的尊重和体谅。贾樟柯说他是无情的人,但他人缘极好,他的电影大多是朋友投资,所以没有很大地票房压力。无情,大概是对自己无情,承认人的孤独性,放弃讨好别人强求共识;人缘好,是怀一颗真诚仁慈的心与人交往,同类自然会找到你。许知远对贾樟柯的“稳”由衷地羡慕,我也很羡慕,四十多岁就经历过沧桑和荣耀,在平静的生活中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慢条斯理地讲出那些别人思考很久都想不通地道理。他的电影演员用的是老婆表弟,剧中人物名字大多就是演员的名字,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感。得多性感的脑子才能拍出山河故人?

十三邀真的是一档很有趣的节目。

 5 ) 提问的人

西川在《难以描述的旅行》结尾写了一个固执的印度老人,“挨家挨户地打听着什么”,“直到他找到他所要找的人,或得到他想得到的某一问题的答案”。真没想到《十三邀》这种节目居然会有第二季。这一季一开始我忽然觉得许知远像西川描写的这个老人。神奇的是这节目居然就采访了西川。那一期里许知远和西川像两个能玩到一起的孩子一样开心。

第一季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许知远是中国最糟糕的采访者。问题问得拙劣、矫情、滑稽。但是慢慢的,这些拙劣、矫情的问题变得有力起来。同样是这些问题,怎样自处啊,怎样面对时代啊,对时代的看法啊……就这永远的三板斧,到第二季的时候,效果完全变了。对方势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社会角色,同时又要尽量保持一份做人基本的坦诚。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被固执地抛出来,渐渐地对手也会掂量接招的分量。越往后这问题份量越重。对手的级别越高,这简单的问题分量也越重。

我不太喜欢李诞这一期。非常苍白,他想和许知远掏心窝子却实在没什么可掏的。我不认为这苍白是一代年轻人的缩影。我在公司面试年轻人,很多人比我看书多看电影多。说来惭愧,我是从面试者那里知道的齐奥朗,知道的阿兰·德波顿。他们不仅读,还有自己的见解。远不是一个伪佛学实虚无的李诞能代表的。

马东则是另外一种,我不认为“底色悲凉”是他的坦诚,甚至可能有丝粉饰。多年前王朔“出演”过一部电影,他在里面扮演王朔。电影叫《小说》,内容却是讨论诗意。王朔的回答算得坦诚。“城市花花绿绿的垃圾堆,挺斑斓,我觉挺好。”入世和出世,都要有一份淡然。不是说底色悲凉大家就会认为你是大隐。当然马东肯定比罗振宇“段位”高些,因为幽默永远是有魅力的。马东的幽默来自对世态炎凉的透辟认识,这是他独有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造成的,别人比不了。

汪建这一期令我深深恐惧。无论从行为举止还是世界观,他几乎是上一代人的最佳代表。战斗哲学、专研精神、坚韧不拔混合着霸道的草莽气。实事求是又胡吹乱侃。我恐惧的是他们的能力太强,而且奋不顾身,不容置疑。

林志玲很好。整个访谈让我想到《逃出绝命镇》里的黑人女仆。眼泪从眼眶中迸溅,脸上的表情却是微笑。 她被名攥住了。

两季看下来,第一季我最喜欢陈嘉映,这一季我喜欢西川(虽然诗歌理念不同)。其实世界上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做什么。如何自处,如何面对你所处的时代。

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应该学会尊重真正的问题,尊重提问的人。

————————————————————

偶尔看《脱口秀大会》,这一季李诞复活王建国,还挺有人情味儿的。而且王建国对李诞评价,大意是说李诞属于不纠结的那类人。其实没什么不对。也许佛学真对他有某种效果。2020.09.3,备一注。

 6 ) 用尬聊,才能切开大众迷狂的剖面!

《十三邀》播到第二季,许知远终于被推到各大内容媒体的讨论中心,只是负面的评价都言谈甚浅,似乎大部分都停留在采访的技巧及风格,或者直指许知远式观念的偏见陈腐,如果仅在这个层面讨论,那《十三邀》第一季的任何一集,都可以直接被否定掉,何须等到第二季的归来,只是因为新一季第一集这号人,是马东,及其背后代表的娱乐狂欢的“思潮”。 常常说尬聊,殊不知,尬聊才是《十三邀》的最大特色,如果说柴静的《看见》是用一种体制内难得的温婉一刀,试图去戳穿迷障的社会百态,那许知远的《十三邀》则是用一种心理攻防式的尬聊,去击溃流行文化背后所过分圆滑的意识统治,前者娓娓道来,但四两拨千斤,后者生涩难懂不招待见,但刚性浓烈,都不失为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大众迷狂下的理解疏漏。 结论不是《十三邀》的核心宗旨,也从未心存侥幸地妄图使被采访人缴械投降,就像许知远抛出的几个或直接或晦涩的“偏激”问题时,马东依旧神态自若地予以回复,而答案是狡猾还是违心,不重要,对峙才是这种尬聊最可贵的地方,《十三邀》想要做的,或者试图通过许知远人格想去切开这个社会的出发点,在于:我们需要讨论它,纵使它显得不合时宜,我们更需要重重击碎它,不断重建,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人性、看待舆论、看待娱乐、看待一切世界成分的本质,这仿若文学,这种探讨即是文学。 最后谈谈许知远说的思维诱惑,以及现代人那种自以为甚高于人的思想自觉,这如王朔笔下的“知道分子”,就像昨晚罗振宇的【得到】举行的002号知识发布会,当知识仅仅作为所谓社交货币存在,那再无知识分子,只有通街的知道分子,在鼓吹效率的同时,如果只追求广度而罔顾纵深,那这种知识需求与鸦片又有何差别,这也是在奇葩说走到第四季的时候需要站在其对立面进行审视的原因。文化的意识形态需要正态分布,奇葩说和得到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伴随着商业法则的驱动,这类似的意识引导已经出现局部迷失的隐患,那《十三邀》及许知远直言不讳的拷问,也当无可厚非。

 短评

许知远对庸人忧虑,马东对庸人悲观。实际上人们崇拜的应该的是许知远,但是因为理解水平的问题,他们只崇拜马东。

8分钟前
  • 预则立
  • 力荐

看完许知远对话马东,为什么完全没感觉到尴尬!深度交流不就是这样吗!那些很流畅没有冲突的聊天…叫做寒暄吧。

1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我站许知远,终于看到一个和我一样,觉得奇葩说是垃圾的人了。

15分钟前
  • 培疯
  • 力荐

许老板一直喝水(还是啤酒)来缓解尴尬,这尴尬来自于一个中年知识分子落魄的清高,科技的进步把他的话语权淹没在茫茫的自媒体海洋,而马老板已经看穿一切,自始自终从容淡定,文人的关怀和商人的运筹帷幄奇妙地重叠在他割了眼袋的脸上,个子不高但令人高山仰止。

20分钟前
  • 林久久
  • 力荐

概括而言,许知远想问马东的是,这本应是个聪明的世界,你也是个聪明人,为什么选择去做赚浅层快感的傻事?马东回答许知远,这本是个愚蠢的世界,你也是个聪明人,既然什么都改变不了,还不如去赚个快感,带着一群人一起傻乐也是一件聪明事。

24分钟前
  • 贝克街卢平🏃
  • 推荐

这是两个都很痛苦的人,只是应对命运和内心的手段同,表达方式也不同。相比较而言许知远的表达方式致使他更加痛苦,马东的方式更加圆润。我们应该庆幸还有少数人在用许知远的方式来应对世界,虽然不喜欢许知远这人,但他的这种对内心的坦诚是很有价值的,而且有勇气去讨论这种坦诚,而我辈之流只能藏匿

26分钟前
  • 不码字
  • 推荐

昨天终于看了传说中的“马东那期”,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许知远真是可爱啊。他的问题更接近“真”问题,所以容易让人错愕。而马东的回答,听着好像更通达,其实就是更懂得怎么让那95%的人高兴而已。那句“底色悲凉”真是引起了严重不适,他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种包装。反而是许知远,尽管喜欢掉书袋,喜欢拽名词,可每一句都来自真实的困惑。跟这些人相比,许知远的言辞才是真正的奇葩说吧。这一季最喜欢蔡国强的那期,比较受不了的是马东和好评度最高的李诞一期。。可能我也比较奇葩吧。

30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妈的,越来越想看许知远对话tfboys 许:在这个日益粗鄙化的时代,你们是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你们如何看待粉丝的狂热,你们难道没有身份焦虑自我怀疑过吗tfboys:???说实话其实我觉得tfboys的底色也是悲凉的。。

35分钟前
  • jumptigee
  • 还行

最近好像好多人骂许知远 我看了一期反而觉得他很有意思 马东在做95%的大众文化 许知远作为5%也在坚持

37分钟前
  • 一生热爱
  • 推荐

许知远的牢骚里有一股天真,一种热爱生活的劲头,对改变抱有期待,就像爹妈念叨不争气的儿女,想把他认为最好的给你,虽然会不接受,也觉得固执烦人,但其中有热乎乎的关切。而真正的绝望,是心平气和的,是马东说的悲凉的底色,不批评当然很礼貌,也很高级,但本质上就是事不关己,置身事外了。

4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反对许知远这样的老清新,但把他骂到墙角以后发现崛起的是一群马东,是不是也挺悲哀的?

44分钟前
  • goodfella
  • 还行

对谈成了辩论,强烈的戏剧性是第一季没有的。争起来,文人总是要被商人包容的,这是情商的差异。许知远还真是典型的心念大众的老派精英,他的历史观的确过时了。马东苍凉底色论可作为所有商人妥协的借口。唉,马东又成功,又被崇拜,又能忍受不完美的世界,多让傲娇清高又愤怒的知识分子嫉妒啊。

45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十三邀》最合适的访谈对象应该就是罗振宇马东这些在文化领域创业的知识分子,许知远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奇,也认同他们是同一类人。而采访艺术家明星等人就会失去观点的交锋,沦为普通的访谈节目。

47分钟前
  • 马扎罗
  • 推荐

对许知远的好感大概来自被问及是否能干这么一件能挣钱又有巨大成就的事时,许知远沉思一会给出很肯定又小小委屈的回答:我干不好,就干一下,出于诱惑或者自我证明的渴望。因为他对我没有真正的驱动力,我大概很快就会厌倦。是很较真又可爱的清高了。

50分钟前
  • 云岫
  • 力荐

马东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只有真正的意识到世界的虚无,意识到社会的悲凉,才能从偶得的美好中得到似乎惊喜的快乐。

53分钟前
  • 刘大壮
  • 推荐

许知远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别较真,较真到一种不自知的程度。他是那种智商上没有优势,情商不高且非常笨拙的人,这样的人很不适合做采访人。再加上他对整个社会的愤怒和自己理想主义的期待导致很多时候他都是在跟人尬聊,受访者对他的否定和质疑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马东这期也是极致了

54分钟前
  • Cecilia
  • 推荐

思想需要融合吗?

56分钟前
  • 豆汁儿大爷
  • 力荐

要求马东创造多么悠远的文化价值 就和要求郭德纲反三俗一样驴唇不对马嘴 不是现今时代的文化变得鄙俗了 而是技术革新推翻了精英的话语统治 马东利用这一点赚钱 许知远面对它内心焦灼 我始终认为 社会的进步在于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容许有禀赋的人成为精英 而非直接去改变大众的趣味

58分钟前
  • 躺倒斋主人
  • 力荐

该节目详细记录了一位正宗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心理治疗过程。之所以觉得好看,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臭老九的气味。

1小时前
  • 爆爆
  • 还行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能力不足以支撑起他的所谓清高和优越感,那真的是一场灾难之前的感觉吧现在的感觉是,尤其看了李诞这一集我觉得,鄙夷崇高,其实是对自我实现没有达成的迁怒,解构确实也是一种无奈。从这两个人我看到一些时代的特质。

1小时前
  • 柚子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