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三季

综艺大陆2018

主演:许知远,张艺谋,尤瓦尔·赫拉利,李宇春,王石,徐冰,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54

详细剧情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本季嘉宾包括张艺谋、李宇春、王石、徐冰、赫拉利、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等。

 长篇影评

 1 ) 十年后,我们成了十年后的愚民

从张艺谋 李宇春 王石,第三期铺展开来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他们身上都正好带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当然节目重点应该不在此,但是我想值得思考。

这三个人都曾经或者仍然是公共舆论的受害者。换句话说,没有错,却被要求道歉的人。

张艺谋之前被曝光没有执行计划生育的事,暂且不谈计划生育,单从舆论的夸张程度不难看出当下社会的心理健康程度大概处于什么水平。

李宇春当年刚出道的时候,还不算真正意义网络时代,可以说当时的“网友”还属于比较提前批的接触网络的人群,况且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原因只是与主流看起来不同。我记得我大概也是参与者,用自己在学校和家庭学到的主流思想判断着他们,庆幸当时自己才是小学生,还没有技术手段发生,不然我可能也成为攻击者之一。而我身边同时代的人,这是共同记忆,也就是说大多数是参与者。而我们甚至仍然不自知。

汶川地震除了本身的伤害外,其实更是一次值得被研究的社会事件。王石的言论其实没有问题,甚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声音,可是下场有多惨,万科甚至差点万劫不复,个人来说被逼道歉,由于公司利益出发甚至道歉以及后来的补捐一个亿,这些事件都是值得深思的。零八年每个人无论学生,职工或者教师,都曾参与其中,事件中也产生了太多的镜子,范跑跑,王石,王老吉,等等等等这样的名字都无需在这里过多解释,在现在都可以分析解读,可是在当时的舆论下,不同的声音简直不允许发出,真的太可怕。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十年前,这个社会的心理结构是什么水平。从13、14年到现在,互联网时代真正的来到我们身边,从08年算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明显节点到如今,正正十年过去,我们发现,智者永远是少数似乎成了一条我们不愿接受的真理。看看如今的一条条热搜社会事件,从娱乐到体育到社会事件,无一例外的说明,民智没有开。从个体纵向分析,我们每个个体也许认知能力都进步了,也知道了艳照门中女星是受害者,可是在十年后的认知水平上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集体主义的高涨,其实根本上来讲是对于自我的不自知与不接受。

生活中我已然接受这样的事情,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会变好,或许是因为即使进步也总是滞后的,而bug在于,我们就活在现在,而有时候伤害已经造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因为从小的教育影响下,对于个体不重视,也就必然造成大批人群对于自我没有充分的认知,不接纳自己。当遇到社会事件,怎么可能接纳别人,且对自己都不够温和。现如今最明显的变化和矛盾点就是,个体意识在抬头,而集体主义还在许多人脑子里,非常根深蒂固,甚至成为底色。

十年后这一切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看似已经进步很多,我依然觉得我是愚民之一,因为一切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十年后我再看如今的自己,大概还是一个愚民。

 2 ) 张艺谋,姜文和科长

我第一个点开的视频是张艺谋那期,也是唯一一期进度条没有进行完的一期。接下来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不会引起我的兴趣或使我兴奋了。老谋子的工作室挂满了自己所有作品的海报,很是壮观。我也绝不否认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优秀导演,毕竟作为第五代的“领头羊”,他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采访的气氛很轻松,这种轻松是不曾出现在姜文和科长的节目中的。虽然我并不喜欢贴标签或者刻板印象,但是老谋子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在电影市场、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游刃有余的“成功者”,他的责任感来源于工作而非艺术作品,面对艺术有谦卑之态,面对自己的成就有溢于言表的骄傲之感。

第二个打开的视频是最爱的姜文导演,没有之一。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会对姜文情有独钟,答案可能是因为其迷人的气质或是富有磁性的勾魂嗓音哈哈。当然根本原因我自是清楚的。同样面对历史,老谋子是敬畏,而姜文仅视之为手段,从这一点也可以感知到二者认识世界的区别。姜文生来是幸运的,生长在精英的环境下,生活中有太多困境靠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于是电影便成为了他的出口,甚至是短暂的逃离。如果不得不给姜文导演贴上一个标签,那么我想他生来就是一个艺术家。不论作品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他从未怀疑过对自我的表达,这种自信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与姜文导演的自信相比,科长缺少了一种坦然。科长对待电影是严肃的,没有老谋子的运筹帷幄,也没有姜文的舍我其谁。面对同一个世界,科长有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将必然导致痛苦和自我怀疑。科长说他对“追求共识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就意味着他曾经追求过。艺术家和商人是从不知“共识”为何物的,艺术家只关注自我表达,而商人天生就会求同存异。在我目前的认知里,科长更像是一个思想家,思想家是痛苦的,或许他们也享受这种痛苦。如今的科长将自己抽离出来,不在关心人与社会,开始探索宇宙,太空和外星人,我们可以认为是科长升华超脱了,视角变得更大更远了,也可以认为是—“人间不值得”。

 3 ) 十三邀第三季|分集评分及最佳单集笔记

作为十三邀的老粉,我总结出这个节目的两种打开方式:

1、能接受许知远的谈话风格、理解他做节目的初衷,因此对每一次对话都抱有好奇心;

2、对许知远无感甚至反感,只是对谈话对象感兴趣,就挑单集来看。

我自己属于第一种。所以我的评分是非常个人的、主观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这一集能否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而不是基于我是否喜欢这一集的嘉宾(当然,如果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嘉宾,我就不看了)。

S3E1: 张艺谋【3.5分】

S3E2: 李宇春【3.5分,李宇春谦逊好学的态度很惹人喜爱】

S3E3: 王石【4分】

S3E4: 电台主播【5分,电台主播说尽人生百态】

S3E5: 谭嗣同【5分,历史名人竟然也有饭圈文化】

S3E6: 尤瓦尔·赫拉利【4分】

S3E7: 唐诺【5分,超级读书人】

S3E8: 徐冰【4.5分,艺术家】

S3E9: 毕赣【4分,新晋名导演】

S3E10: 吴孟达【3.5分,RIP】

S3E11: 王健【3.5分,大提琴家】

S3E12: 黑木瞳【3.5分,严格自律的日本女神】

S3E13: 木村拓哉【3分】

下面是我的一些笔记和感想:

---------------金句摘抄---------------

S301张艺谋

许:你的动力是什么?比如是饥饿感吗?

张:不能对不起别人。

许:这是你的原则?

张:对。小到一个场工,跟你合作完了之后能涨工资;大到一个大演员希望通过跟你的合作,可以有事业的提升。所有人都有很世俗的期望,才跟你合作。你怎么能不用功,觉得自己是天才,嘻嘻哈哈,游游戏戏?不能懈怠。当然你最后失败了,大家也不能说什么。我是劳碌命,求变,不安分。

S302李宇春

李:我去看威尼斯双年展,有一个关小的作品叫做《David》,用影像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去看大卫,有的时候远,有的时候近,有时候被印在T恤上,有时候被印在卡片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消费它,吃掉它,有时我们破坏它,有时又仰望他。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

李:上《时代周刊》的不是我,而是节目。那个李宇春,只是一个符号。

【偶像是什么?】

李:偶像是质疑

许:偶像也是信念哪

李:偶像是生意

许:偶像也是价值

李:偶像是忍辱负重

许:偶像也是大放异彩

李:你的都是褒义词(笑)

S3E07唐诺

唐:过度的渊博会不会丧失我?我们是谁?我们难道不是由我们读过的书,我们经历过的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印象所构成?有时候我们通过书写或思维,进入到一只鸟,或者一个异国人,用他的眼光看世界。这就可以突破我们生命的局限性和单调性。

代价就是,怀疑自我会不会消失。书写和思维会变得困难而复杂,而且它复杂到难以简单的说明。就再也无法说出最简单的话,甚至是人家期待的话。所以不适合革命,不适合召唤群众,不适合当明星偶像,不适合写诗。

许:那最适合当什么呢?

唐:不知道……最适合当一个老人吧。

因为老人有一种晚年的自由,甚至恋爱和性爱的功能的离去,都带给你某种自由,世界会完整起来,会回到它真实的样貌,也许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可能。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时间是扑面而来的。你还有多少时间,你还能读多久的书,你还能够走多远。

某种程度来讲,晚年是非常有趣的。我是兴高采烈地在过这个晚年。

-------------------一点感想----------------------------

看到第三季终于明白了许知远这个节目……最开始是觉得很尴尬,尤其是一些演艺明星的访谈。后来因为对嘉宾感兴趣,所以一直听下来。到第三季我终于明白了这节目的吸引人之处。许知远人如其名,他关注的是远方,是更宏大的永恒的主题。有些嘉宾跟他相谈甚欢,因为他们对许知远提出的问题有过思考。有些嘉宾纯属尬聊,因为他们拒绝透露内心,或者是未曾思考这些问题。

许知远的提问方式,乍看故弄玄虚,再看则直击要害。这段对话的经历是一场剧烈的思想碰撞,对于被访者来说类似于一场深入的心理治疗,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表达之前未能表达明确的想法,让受访者和听众都感到受益匪浅。我在心里不禁想象,如果是我和他面对面,被他这样带着思路走,被他一路逼问,被他启发和指导,能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许知远做节目叫做“带着偏见出发”,很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不论是看任何文艺作品,小说、电视也是这样,应该分开看三层个层次的观点:1.角色的观点(正反两面角色) ;2.作者的观点;3.观众的观点(即我的观点)

另外我观看完5季《十三邀》之后,有了一些对整个节目的理解,指路:

十三邀|史上最劝退、最难安利给别人的访谈节目+最佳单集推荐

//movie.douban.com/review/13439609/

以上。

……

茶姐姐好读书不求甚解,欢迎友好讨论,勿喷勿杠,谢谢!

 4 ) 唐诺

本季触动最深的一期,甚至看到结尾处有些发抖。

尽管有几期嘉宾也很有意思,但似乎屏着呼吸看完的总是这类回归自身,探寻处理同自我关系的议题,陈嘉映那期也是。

记录部分对话。

“很早就认识一件事情,生活的很多繁华面,看起来好像各种可能性,但是以我的能力所及来讲的话,重复性太高。但是,书的世界,变化万千。”

“有时候我们通过一个书写,或一个思维,进入到一只鸟,一个异国人,用他的眼光看世界,使得你的世界被扩展开来,这才能够让你突破有限的我们的,在这里就不能在那里、你成为这个时限就不能够成为那个时限的那种生命的局限性跟单调性。代价就是,你所怀疑的那个自我会不会消失。”

“最适合当老人吧。老人有一种自由,有一种晚年的自由,这世界会觉得,你不要多嘴就好。恋爱跟性爱的功能离去,都带给你某种自由,新的解放。你的世界会完整起来,会回到它真实的样貌,它的自由度可能更高,它的发生面最大,也许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可能。”

“人类世界通过记忆,你可以不用从零点出发,而是我们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对我来讲,阅读世界的这个部分来讲,它很自然就是这样,要不然你没有办法书写。因为你不用再细说从头,我可以从接近他们停下来的地方开始,那你才有机会探入到过去的人没有时间、来不及进入的一个领域。可它的麻烦也产生再这里,就是说因为书写不是从原点开始的,所以它对读者就产生了一个要求,这也要求某种读者,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

“但有可能通过这个工业,把你个人的理念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去,对这个呢?尽管这个表达被打折扣了,但是可以抵达很多人。” “梁文道也碰到过这个问题,都是想办法把对一般人来说稍微复杂、稍微困难的知识,做一个解释者。但解释者永远碰到的问题:你设定的解释到什么地方?我自己后来慢慢从解释者本身给慢慢退走了,因为我开始紧张起来,当你的笔变得顺利、变得流畅、变得很知道怎么对付这些东西,就会让我害怕,久而久之,你会变得没有处理困难东西的能力。”

 5 ) 碰撞:许知远与李诞

看了李诞和许知远那一期。

许知远,之前其实没有看过太多他的东西,但是从很多侧面了解到这个时代背景下霸占着网络话语的那些人对他评价的一些关键词——知识分子的酸腐,莫名的忧伤,与主流脱节,甚至与时代脱节。但看完这期节目,我觉得他不止于此,我甚至觉得,这些词汇太浮于表面,这是对他很浅显的理解。

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自己可能和他有一些相似的看法,就是对于主流的怀疑。只不过在我的话语体系里的“主流”所代表的东西可能更加浅薄一些。主流一定正确吗,我有很激进的看法,有些时候我觉得主流的话语、看法什么的可能占据了大部分的声音、眼球,但是它只能代表一种态度,多数情况下,在这个时代,它所映射的都是浮躁与浅薄。对一个人的看法中占据大多数声音的,最后可能只是一群不愿意去真正了解一个人,不愿意去试着接受,挑战一些自己价值观以外的思想的人,集体根据表象给出的标签。

这一点上,许知远就没有。我理解的他有一个关键词——清醒,那是一种对立于他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给人的那些感觉的清醒。他怀疑很多东西,很多被这个时代所接受,或是这个时代在孕育的东西,这是多数人不解甚至批判的一个点。但是在持怀疑的同时他在挑战自己,他谈话了李诞,这个在最直观上与他是完全相反的人,因为他很清醒。正如他多次谈到的,他不相信真正的自洽,那是自我欺骗,他不想自我欺骗,过分满足于自己的那一个话语体系,呆在舒适区,可能是危险的。所以他既怀疑着,可能也不可避免地享受着这种怀疑、脱节带来的孤独与苦涩,但是他也在积极地寻找答案,在挑战自己,在许知远的怀疑背后,藏着对世界的谦逊与敬畏,他不是孤傲地在那里,他的怀疑可以被打破,但是对于他来说,自己必须坚持到那一刻,他会去一直挑战这种怀疑,去寻找答案,这是他的清醒。

李诞还是李诞,很通透,但是这种通透背后是妥协,如许知远所说的“被规训”,如我曾经理解的,有那么一丝懦弱。怎么理解“通透”这个词,其实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所谓“通透”不过是理顺了自己,确定了一个价值体系来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己过去的坚守与那些不可抗拒的现实的关系,然后运用起来,取得了内心的平和,可能简单来说就是说服了自己。很难说清比起“怀疑”,这究竟是更简单还是更难,可能因人而异,但对我自己来说,我是李诞那样的人,容易被规训,很习惯于说服自己,去寻找一种平和以及世界愿意接受的结果。我觉得客观来讲这可能是一种怯弱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向世俗的屈服,就像李诞说的,当你看到还有人在坚守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活得特别不正义。

又想起那句“人间不值得”,可能贸然用我自己理解的怯弱去解释,太自以为是了,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不一样,李诞有过的那些反叛与挣扎,我没有一样地体会过,或许对于他,那是真的明白了什么,对于那些坚守失望了,甚至对这个世界有过失望,也未可知。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种选择,而不用被理解的那么悲壮。佛家的中道——我清醒的知道这些真相,但是我做出另一种选择,为了一些别的东西。我既并非一端当中麻木无知的个体,但是我又很努力的在维持着一端。

从这期的李诞与许知远,我都读出了一些属于我的自我的部分,某种相似,所以对于这两种状态,我更愿意解释成,个人的选择,同时是符合于个人的所愿意承担的东西的程度的,就像李诞更在意的是,需要生存,需要赚钱这个事实,同时坚持为了别人而活着作为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而许知远在做自己觉得应该的某种坚守,也在享受一种不被理解的欢愉,他不在意大众的看法。但是我觉得许知远可能更加辛苦一些,但那也是他的选择,也是他为了这种选择所决定承担的东西。

(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小白忍不住的长篇大论抒发的理解,也可能这其中的两个人只是我假想中所理解的两种个性,与他们本人毫无关联)。

 6 ) 读书并不能改变我们啊

许知远对话音乐家王健一集中,许知远问王健怎么理解

一个人的审美和他的价值判断能力之间的关系。

王健这么回答:

许知远对话王健

说的太对了!其实读书并不能真正改变我们!

看到这里想起了很久以前看《社会契约论》的译者何兆武先生的一本极有意思的小书《上学记》后记中的一段话:

看书如看人,你渴望什么,便看到什么。你执着于八卦,你便看到八卦;你关注教育,便看到教育;你渴望心灵,便看到心灵。书也是一面镜子,其实你看到的是你自己。你渴望什么,便看到什么;你选择什么,便走进什么,你就会慢慢变成你渴望的样子。

不能更赞同了!

其实我们看书(或者电影之类)根本不可能彻底改变我们自己。正如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所说:

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

其实当我们看到某个段落、句子或者情节时,会突然拍案叫绝以至于深有共鸣,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曾经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中本来就有类似的因素,只不过它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等待着我们下一次的阅读或生活经历把它焕发出来,点燃我们的本心!

正是在这样的日渐积累、相似经验的日益叠加之中,我们慢慢被改变了,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人。其实上述毛姆的完整的表述是:

一个人仿佛是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
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

这也是唐诺说的意思啊:

许知远对话唐诺

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就拿《十三邀》来说,四季看完,不同的人最喜欢的可能都不太相同:

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的,可能认为项飚那集是所有四季中的巅峰。项飚提到的新自由主义、附近的消失、个体性、民粹主义等等概念都是社会学、人类学能深挖的概念。这集结尾的部分,两人走在黄昏的海边,夜幕逐渐降临,远处海上的圆号传来宽广的嗡嗡声,项飚说:

当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

这句话与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异曲同工。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意指哲学以反思为核心,是“对思想之思想”,“对认识之认识”。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其实,对于我们每个想探寻生活真相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只密涅瓦黄昏时刻起飞的猫头鹰呢?!

许知远对话项飙

热爱读书、喜欢文学的,可能四季中最喜欢唐诺那期(比如我自己)。唐诺对《尚书》《易经》《春秋》《左传》《礼记》等等中国古代经典如数家珍,还有西方的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卡夫卡、弥尔顿、密尔等人的作品和思想也是张口就来,让人惊叹于唐诺的渊博。许知远称其

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无人能敌

名副其实。对这期感兴趣可以移步《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无人能敌》看精彩部分记录。

许知远对话唐诺

学音乐的,可能最爱王健或者坂本龙一那期。尤其是王健这期,王健谈到他对音乐的理解时如是说:

音乐是最能够让你体会到自己灵魂的这么一个工具,你体会到自己灵魂的时候,你会变得更强大。
许知远对话王健

很多女孩子可能最喜欢陈冲那集,我觉得我从陈冲身上看到了中年女性最美好、最优雅的样子。

许知远对话陈冲

喜欢哲学的,应该是最喜欢哲学家陈嘉映那期。

许知远对话陈嘉映

理工男们可能对以上几集的都无感,他们可能觉得最好看的是王小川那集。

等等……

前两天看到《十三邀》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十三邀》第4季的总结,这也代表说第4季结束了,心里竟然有一点感慨。

《十三邀》影响甚至塑造了我的阅读审美和阅读趣味:通过看《十三邀》,我知道了人类学家、牛津学者项飚,买了节目中提到的他的《跨越边界的社区》;知道了“天下第一读书人”、作家唐诺,买了《阅读的故事》;知道了可能是中国现在唯一一个可以配得上“哲学家”称号的陈嘉映,买了陈老师的《无法还原的象》、《走出唯一真理观》以及《何为良好生活》三本书;看了白先勇那集后,读了白先生的《台北人》;看了金宇澄那集后,读了《繁花》…而这些,我在看《十三邀》之前都一无所知。

许知远对话陈嘉映

如果说看《十三邀》以前,我知道自己是有那么一点无知的,那么看完《十三邀》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如此的无知!

感谢许知远,感谢《十三邀》!

期待第五季!

 短评

比起陈凯歌、姜文、贾樟柯,张艺谋这种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太难得了。

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唐诺这期很棒

10分钟前
  • :)
  • 力荐

看了对话张艺谋的完整版 感觉是个真诚努力的人 但是他说自己想跟上这个时代 想让年轻人喜欢自己 又说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喜欢库布里克和黑泽明 又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回自己 我想这里面挺矛盾的 并且我也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会不喜欢库布里克等大师的作品

15分钟前
  • 340
  • 推荐

第一期的嘉宾张艺谋导演,享誉海内外获奖无数不是他的标签,可能国内部分文青爱踩他因为他是标杆批评他可以拔高自己,但张导这个人不同某些导演会反击会据理力争,现在就连于正就可以大喇喇的说他是国内美学最好的,服化道很多都是山寨他的,但是张艺谋从来都是很低调哪怕关于他的任何新闻褒贬不一全部埋头认了,咱们对于艺术家其实有点苛刻,国内享受一点礼遇的可能只有“姜文 李安”吧。早期文艺电影的张艺谋频频亮相国际,戛纳威尼斯柏林欧洲三大电影节走透透,金球奖奥斯卡也是常客,既《英雄》后开创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时代,英雄广受争议但如今回看我个人认为这是导演最好的作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气磅礴无与伦比使得他不仅是电影导演被人封为“国师”,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记录了他幕后创作艰辛,接着G20 APEC 金砖峰会伴随着中国每桩盛世

20分钟前
  • 苍穹ぷ鸢鹞
  • 力荐

张艺谋本人其实比想象的要有趣,也看得透彻。

21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力荐

访问名人真的是挺难的事儿,而看了三季之后我仍然没跟许知远学到什么实际的本领。大部分做到某个层次的名人都会有种顺其自然的同理心,你所认为他可能会有的纠结他完全没有。记者最怕碰到的也是这样的采访对象,他很真诚,但真的没啥可给你看的。他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他一点也没往心里去。

25分钟前
  • 沛沛
  • 还行

第一期挺好,国师比想象中有趣自在。永远对勤奋且有责任感的人抱有好感,不要奔着伟大而去,不辜负的心在那儿,伟大会奔你而来。

26分钟前
  • Bahvoilà
  • 推荐

看了李宇春那集,蛮有感触的,每一个问题都很锋利,但是李宇春回应的超乎想象!13年,能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仍有自己一席地位!这个女孩,不简单!

28分钟前
  • 文先生
  • 力荐

挑着感兴趣的看了几期 对木村拓哉的采访不及格

29分钟前
  • 林木暮
  • 还行

时间够的话一定要看完整版而不是剪辑版啊,感受太不一样了,真心的

34分钟前
  • 阿布鲁齐
  • 力荐

“书写不是从原点开始的,所以它对读者就产生了一个要求,这要求也要求某种读者,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

38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张艺谋真是太坦诚了。承认自己才华不够,是坦诚,也是勇敢。坦言自己的最大强项不是摄影,而是造型。这个从《影》也能看出来。访谈,被采访者重要,问的问题重要。还有就是些偶然的东西,抓住了,就很宝贵。张艺谋这期,抓到了那个吃面的大腕。它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张艺谋来自于出身的朴拙和局限性,也可以作为了解他和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张艺谋的可贵之处是,他不遮蔽。

4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张艺谋确实配得上国师称号,有种脊梁的意味,张艺谋之与中国大概就如黑泽明之于日本。如果把中国导演比作一班学生。张艺谋应该是班长有能力有担当一直做着主流正派一点的事情;姜文就是很有个性的很聪明的那种不服各种制度管理的尖子生;冯小刚大概是哪些混进了班里跟着优等生学了点东西就出去炫耀的痞子。

46分钟前
  • 江湖骗子骗江湖骗子
  • 力荐

张艺谋老师未免太实诚了,你能在这期节目里看到一个极其真挚、喜爱钻研和绝对努力的人。许知远说偏见、自由和突破,从他身上就能看见了,可以算得上是纯真了。

4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暴雨倾盆的午后,看了十三邀第三季的第一集。之前看过许老师采访冯小刚和诺兰,一个满口脏话,一个无比冷静,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尤其是冯小刚,我真的不喜欢不具备基本修养的人。第三季第一集我必须要给好评,最喜欢是在咸阳那段对张导年轻时候工友的采访,真实复活了那个出身不好、全厂唯一的非团员、床头贴满显影配方、七年逆境不放弃学习的张艺谋。成名之后依然不忘初心,谦逊和蔼、自我要求极高,作品保持高产。不论作品好坏,张导绝对是人生的榜样,毋庸置疑。

52分钟前
  • 月亮与六分钱
  • 力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56分钟前
  • 无力烦
  • 还行

黄土地里的实在人,那碗面就看出来了。

60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张艺谋说,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摘金夺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其实一直都没变过,依然是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追寻。变得是外国的评委,他们对成长起的中国不再抱有那种好奇感了。一个时代,人才是固定,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兴起,导致了人才并没有跟上时代。觉得国师还是羡慕王家卫的那种才华的,那种从老上海走来的小资味道。他跟王家卫刚好代表两类人,才华,和勤奋。而王家卫的才华伴随的是导演的集权,和不断的新想法。最后,当第四代导演被《红高粱》取代,五代导演“霸占”影坛。而第五代导演也从启蒙文化走到了大众文化,从对历史的回答,走到了对个人主义的追寻。08年之后他虽然并不像许知远说的那样,前浪拍在沙滩还迟迟不肯死去。但也没有再伴着《活着》那样的作品走上神坛,而是走到了沼泽的中央。

1小时前
  • 苏格兰折耳
  • 推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1小时前
  • Leon·Yang
  • 推荐

张艺谋笑的真好看啊

1小时前
  • 什么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