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科特·柯本,科特妮·洛芙,克里斯特·诺沃塞克

导演:布莱特·摩根

 剧照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7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8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9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4

详细剧情

  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将于明年在HBO播出,该片由Brett Morgen执导,并获得柯本女儿Frances Bean Cobain的支持,提供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等等。收集的未发行音乐和录音就超过200小时。该片已制作了八年,将带给观众一个更不为人知的柯本。

 长篇影评

 1 ) 音乐记录一个时代的一面

音乐主题关于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烦恼的蒙太奇》。对歌手说不上喜欢,按个人的喜好会觉得音乐有点吵,歌词有点粗糙。共同点他也喜欢约翰列侬,翻唱他的And I love her比原唱还好听。他们是不同时代的歌手,不同的表达方式。万千宠爱的童年,不断被拒绝rejected的青春期;还好找到音乐来表达;遗憾的是为缓解痛苦,包括生理的胃痛,吸毒。比较难以接受的是Love怀孕时还吸毒。音乐上留下他的创作,作品也是80、90年代时代记录。可惜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有悲剧性。

 2 ) 绽放在27岁的灵魂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比如————

如果他没有死在27岁……现在的音乐世界是什么样子?

《科特·柯本的烦恼蒙太奇》

渣手绘海报登场

柯特·柯本(Kurt Donald Cobain),1987年组建涅槃乐队(Nirvana),1991年发行第二张专辑唱片《Never Mind》,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爆款”。这张唱片让当时的一种边缘音乐风格被大众所熟知,获赞无数。讽刺的是,柯本是一个真·朋克,不屑于被主流的追捧。1993他试图想用《In Utero》这张风格更加极端的专辑驱散那些“盲目的崇拜者”,并不太成功。1994年4月8日,舆论的围攻和自身的状态导致柯本于家中自杀。

在早期的摇滚乐崛起的年代,每一位音乐人都有着传奇的一生。

传奇有时也意味着毁誉参半,道德的模糊性,被狗仔纠缠。

所有的行为都会被模仿,被指摘。

传奇也代表被“键盘侠”口诛笔伐,代表着别人眼中的流量与财富。

任何一个年代都惊人的相似。

前一段时间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有人因为对牙叔的改编不实而引起不满。

HBO的这部纪录片采用很讨巧的方式,兼顾了娱乐性与真实性。

影片把当年的视频素材,录音采访,音频等资料的重组。

配合动画和当事人回访来构建起科特柯本这位摇滚巨星的一生(科特柯本本人一定不愿接受摇滚巨星这个称呼)

开场的一段欲言又止的独白,拉开了对科特·柯本岁月的回溯。

涅槃乐队是药君的国外摇滚启蒙乐队之一,当年高三。

和诸多粉丝一样收集一切能收集到的,不知真假的关于涅槃乐队的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新闻,海报,T恤,鸭舌帽,书籍,视频。

2000年的信息闭塞,能了解到的不多。

即使是现在看来画质渣到令人发指的VCD,也如数家珍般的反复观看。

涅槃音乐里那种狂躁,敏感和困惑也许和当年高三的心境有些共鸣吧。

多年过去,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药君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些喜欢涅槃的人,理由是什么呢?我喜欢涅槃的理由是什么呢?

影片的故事更像是一部主张自己根红苗正的流水记录。

情感的倾向性也比较一致———那些过错都该被原谅。

那些曾经施以伤害的人,那些被伤害的人似乎都多了一点释怀。

面对镜头的谨言慎行也都多了一点虚伪。

虽然对于涅槃的歌迷来说影片没有什么波澜起伏,故事也是那个故事。

但对于柯本这个人展现的却更为多元。

你认为一直愤怒的那个柯本,内心有时如孩童一般纯净。

你认为一直很酷的那个柯本,扯淡的时候也是个段子手。

(模仿鲍勃迪伦那段不知道迪伦叔看完是什么心态,哈哈哈)

面对他的女儿更是眼神如水。

你似乎能走进了他的内心……

毕竟人生总是扑簌迷离的,就算是当事人,也难说清楚是非曲直。

有音乐,这些都不再重要。

郝舫在《伤花怒放》中说,“摇滚乐是一种最没心没肺的艺术,因此也才是一种最没有负担的艺术,它的弑父行为和自相残杀实在是每天都在发生,所以很多心地善良的人都受不了这玩意儿,可是摇滚乐由此也才会永远死不了。”

药君喜欢涅槃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这种没有负担的音乐中感受到最直接的力量吧。

依稀记得当年有一位朋友的QQ签名是这样写的“鲜花和乌托邦都换不走我手中的这壶酒,除非柯本做我的吉他手。”

斯人已逝,别安息!一直摇滚下去!

关注“电影药” 嗨到尖叫

 3 ) Kurt Cobian-他是ANGEL

好了,第五篇影评。这周是纪录影片中,曾经几番停下来,轻轻的喘气,故事最后的最后,握着手机旧旧不想放手,仿佛像kurt在我的世界,在我的时间里,再久一点点再就一点点。影评接力加油加油!


故事架构

Kurt从出生在阿伯丁到他被双亲舍弃,再到迷茫叛逆的青春期,初触摇滚,开始创作,酒吧演出,录制第一张专辑<nevermind>,在这之中谈了一次恋爱(按照纪录片的叙说来,但是实际上就无法得知了,恐怕也没多少人知道),全国巡演,地区巡演,世界巡演,认识了妻子Courtney,沉迷海洛因,演出,沉迷海洛因,胃痛,沉迷海洛因,胃痛,沉迷海洛因,胃痛,生下孩子Frances,想要重头再在,承诺为孩子愿意付出一切,复吸海洛因,胃痛,加重,巡演,胃痛,孩子,巡演,胃痛,胃痛,发现妻子出轨,吃重量迷幻药,胃痛,胃痛,出院,自杀……

深刻情节

1、导演凭借kurt大量journal,录带,图片,视频,旁述,媒体报道,重要人物采访,作品,画画拼接了一位与生俱来的才华天才,被一身忧郁、疾病、讽刺与幽默,玩世不恭的敏感,自毁性作品,疯狂式艺术,宽松的衣服,毛毛的毛衣,垮垮的牛仔裤,整天被砸烂的吉他的Kurt,导演表现手法很精彩,这里看出来很合观众口味,让观众去理解这个“究竟有没有出来过的”Kurt。

2、有一段Courtney和Kurt的录像,摄像头呈上往下140°,两位正在享受毒瘾的那阵子沉迷,仿佛看出了某种震撼吧,其实我也是说不清的,因为我对他一直沉迷毒品都是持有到底这个是消极的上瘾还是说自主的上瘾。

3、kurt跟孩子Frances的录像,其中一直都是看得出来,这个孩子的诞生,一旦弥补了kurt在童年因为家庭破碎,而飘忽不定的被抛弃在某某的家中的那种孤独感,那种迷茫感,仿佛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自己没有被人重视,但是孩子的诞生,仿佛是给他带来了一种寄托,让他曾一度认为,他能够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无所遇见的,而以致最后的精神陨落,我猜想,kurt在临死那段时间(感觉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比的纠结以及敏感,他遇到了很严重的人生难题。然后一大串事件接涌而来之后,“boom——”他的世界彻底陨灭。

我的看法

1、看了很多影评,其实也是符合我心中的想法,在我看来,偏于商业片,以至于里面有很多事件的链接,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kurt到底是真的这样想的,事情到底是真的这样发生的,每一次情绪的波动导演都是能抓得透的?这究竟是真正的kurt还是导演心中的kurt?亦或是导演想要给我们看到的kurt?

2、很沉重的就是,我不了解kurt,我不了解他的垃圾摇滚,我不能很贴切的明白当时的音乐风气,音乐流向,我自己感受到的,都是非常片面的东西。我不愿意完全结合这个影片去了解这位一代的影响人物,或者是我自己也是非常不肯定这到底是真的他吗?

3、但是他的音乐,他的live,他的语言,他的作品,他的画画,我是真的不由自主的拍手感叹,无法评价的好!

4、他是angel。

 4 ) kurtaxl

让我把cue咳妹的图放这儿

我们冷圈也是有人的23333

平行世界俩神经病会成为朋友吗

不会

成为了也还是互相伤害

但多带感啊你说是不是

两个极端敏感的人

两个既可爱又傻逼的人

为什么还有字数限制我不能放两张图吗草既然如此就再放两张

我们地狱见

kurt 请等着我

 5 ) 只是因为短评不够写

我有幸正好听过几首科本很动情的歌And I love her,sappy,以及最后科本坐在那儿唱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他都给我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那时他好忧伤,那时好欢乐,却只有在一切过去、无法挽回后,他才会回来,再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会幸福.......

后记

隔了一年五个月,又想起科本来了。想起网上有句话,大概意思是:只要还未被人忘记,就不叫真正地死去。那时我倒笑了,看来,科本也许连死也做不到了。

后来的我,看待死和从前不同了。那是个正常的事,有待思索的事;科本他当年思索了,然后做出了选择,他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但至少在这里他不在了。现在透着歌想科本,就像透着词想淮海小山一样,也不觉太多伤感......很奇怪,当觉得他是唯一的逝去时,心中伤痛不已,可一发觉,那么多可称之唯一的都不在这里,那不在这里,竟有些成了一个应该的归宿。科本终究是要走的,歌是留下的。所以想念科本的时候听听歌,想念小山的时候想想词,想念有些不曾留下什么的人呢?我不知道了。其实这哪有说得那么简单,科本的意义有岂和小山淮海的意义相同......

他一定有他没说出来的事,或许有些隐藏着,借着那些隐藏的东西,再去发现科本这个人。那科本就是唯一了。不过在现在,他的垃圾摇滚,是个很奇怪地。我倒一点也不着急,慢慢扭着科本的遗迹,也不知以后会如何,也许是,想着想着又到这里来说说他吧。

 6 ) 一点小感受

Kurt从小就患有抑郁 在遇见崔西和摇滚后他短暂的解放了自己 可成名后新的痛苦随之而来 盲目的听众 粉丝的追捧 无良的媒体 自身的疾病 都让他痛苦不堪 他又一次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了 他开始吸毒 希望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麻痹自己 可他渐渐失去对音乐的热情了 他很久不能在创作中找到激愤了 他彻底迷失了 在94年的清明节他离开了我们

 短评

科本不那么痛苦的时候,简直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根本就没变,永远都是个孩子

9分钟前
  • 咂么嘴儿
  • 力荐

烂番茄98%,个人观感是即使大屏幕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Curt Cobain本人所讨厌的一切媒体的集合。

10分钟前
  • ann宁
  • 还行

“你不知道你帅过布拉德皮特” Kurt的sensitive fragile 笑起来cute都是让人心疼的,从他的blue eyes里看到的是他的一生。

13分钟前
  • 尤里卡
  • 力荐

史上长得最好看的摇滚明星,说到底Kurt cobain 的悲剧80%都是他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太不负责任了~看后很气愤。

16分钟前
  • 未命名
  • 力荐

柯本被他的童年胃疼和媒体毁了,因此才能成为传奇才能一直站在巅峰。

21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纪录片为何总是这么屌…人生永远比剧本精彩

22分钟前
  • 道臣岚
  • 力荐

片中的那些蒙太奇场景简直就是视觉艺术,而且最后的收尾很出人意料,也是童年毁一生的名人故事,才发现科特·柯本的颜值竟然这么逆天。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不同

26分钟前
  • 推荐

"幼者的稚趣之美是引取慈爱的骗局" kc真的也就如此而已~ 离艺术家远得很呢~

29分钟前
  • xlL
  • 很差

在好莱坞Arclight的Dome看首演。音效太棒。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不断地擦眼泪。电影之后的Q&A导演也感动得语无轮次。Kurt的录音和笔记是这部记录片的重要原素。导演将这两者运用得十分完美。

34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 RichMix Great film to go through his life with an artistic eye. Highly recommended.

35分钟前
  • GA
  • 力荐

大荧幕观影效果真的非常爽,修复过的演唱会片段高清得让我忘记了那是一个被我彻底错过的年代。

39分钟前
  • 肉一
  • 力荐

一点钟出来到家到现在都没有睡…从kurt1~3岁生日开始,到小Frances生日,再回到3岁生日小kurt对着镜头飞吻的画面,简直戳心戳肺…有家人采访,Courtney贡献了很多他们的生活录像,可是我还是对她喜欢不起来……kurt的笔记配上音乐节奏表现成动画,只有音频资料的配上了制作精良的动画,总体很赞

43分钟前
  • (●⊙(工)⊙●)
  • 推荐

柯本很好 但是谈论柯本并不好

44分钟前
  • zjj
  • 还行

看的难受。如果他当时能挺过去,现在老了也许会做很多更棒的冷静的音乐,可是这种假设不存在

49分钟前
  • guiltyboi
  • 力荐

美人你好!

53分钟前
  • 力荐

本届柏林,我经历的第一场观众过载、零人退场放映终于在最后一天到来,散场已是半夜1点,可见柯本魅力之大。关于他的纪录片有好几部,这个史料很详实,从刚出生到去世前的录像都有,少年时代啊,此人一生都维持在颜值和才气的巅峰...亲朋好友采访,动画填补情节,笔记和涂鸦做成暴走风小动画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科尼和柯特他妈贡献了如此珍贵的影像素材,再次教育我们要想以后能有个说得过去的个人传记片,还是得多多自拍啊。其实科尼那些家庭素材,以前也曾在诸如“柯本性生活录影带”之类的色情网站流传,只是纪录片导演有本事把它剪为预兆柯本悲剧命运和终结X世代的漂亮节奏。加上自己逛过西雅图,这片完美了

5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Stoned in blissful oblivion

57分钟前
  • Blavatsky
  • 力荐

泪点太多。纪录片穿插用动画以及笔记涂鸦形式呈现,节奏把握太好。

1小时前
  • Stell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