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54

详细剧情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长篇影评

 1 ) 豆瓣9.2,这国产新片被吹爆,绝不仅仅因为胡歌

《奇葩说》辩手杨奇函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今天的你又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平心而论,敢于向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不是装X,而是一种底气。 大多数的我们,恐怕连这样自省的勇气都没有。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必不可少的生存工作之余,大都留给了娱乐消遣。 那到底,生活的本质,只剩下娱乐了吗? 最近新出的一部国产片,正在试图解决这个困扰——

但是还有书籍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编剧:罗颖鸾 首播:2019-12-11(中国大陆) 集数:5 单集片长:30分钟

豆瓣评分9.2,接近7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B站出品,大家的“男神”胡歌担任配音。

截至目前,总播放量达578万,追剧人数达41.8万。 绝对称得上是纪录片中的“网红”。

但与通常纪录片中聚焦的宇宙、自然有所区别,这部纪录片所围绕的主人公,是「书籍」。 书籍,也是一种存在着的“生命体”。 书里所呈现的文字,通过作者的文思泉涌,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 当文字汇编成册,经过「编辑」的整理、校正,「设计」的精心策划,借助各类渠道的宣传推广,最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书籍的命运,不仅掌握在写书人的手中,还离不开那些与书密切关联着的人们。

朱岳,豆瓣秃顶会会长。 白天是出版社文学主编,到了黑夜便化身为“野生作家”。

朱岳自画像

人到中年,生活艰难,脱发也成为了自然。 朱岳总是调侃自己的秃顶,但作为图书编辑的他,确实也常常为书籍而愁到头秃。 别人以为图书编辑的生活充满生机,殊不知,朱岳的日常过得死气沉沉。 进门打卡,刷刷豆瓣,看会儿稿,再看看邮箱。 正如他穿的T恤上印的四个大字,“精神恍惚”,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在朱岳看来,写小说是做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 比起编书,他更立志于写小说,编辑这份工作不过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如此消极的日子,持续了十余年,直到一本书的出现—— 《寂寞的游戏》。 作者袁哲生,台湾作家,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另一位作家为黄国峻,代表作《留白》,32岁自缢身亡。)

袁哲生在39岁那年选择了轻生,而当时打开这本书的朱岳,正好也是39岁。

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书本的封页上,印着这样的一句话。 但似乎再怎么精美细致的推荐语,都无法吸引读者们的眼光。 袁哲生的名字,对于大陆读者而言,依然很是陌生。 为了能让更多人读到这样的好作品,朱岳想尽一切办法,向媒体、身边的人进行推荐。 由此还闹了一出绝交的笑话:有个铁哥们拒绝了他的推荐,生气的朱岳直接把人家拉黑了。

即便是遭人否定的意气用事,也无法阻挡朱岳作为读书人的那一股冲劲儿。 从《寂寞的游戏》开始,朱岳开始意识到,身为编辑存在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 “编辑”这份原本只是用来糊口的工作,成为了一件正经的“事儿”。 不仅是处于边缘地带的华语文学需要推广,还有很多冉冉升起的“野生作家”,急需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为业余作者的他们只能抽出空闲时间坚持写作,大部分的作品有些另类、边缘,尚不成熟。 但这些“野蛮生长”的文学新作,却也不断地在爆发着潜力,闪现光芒。

在文娱活动主宰了人们生活闲暇的大环境里,将晦涩却包含深意的文学作品推至人海中,对于所有像朱岳一样的图书编辑而言,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但不管有多难,发现好的文学作品,让这些好作品够融入商业大潮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是编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让书籍有所值,也能让人,有所值。

同样都是编辑,在中华书局埋头干了18年的俞国林,比朱岳可要“难”多了。

编辑这个行业,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时间投入越长,可能质量越高。

作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俞国林深信,“编辑一定要坐得住”。

慢工出细活,坐的时间够长,查阅的资料够多,同时更需要编辑们拥有一双“慧眼”。 俞国林经手的许多古籍,都是在大量的日常阅读中被挖掘的。 书中提及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注脚,都有可能成为这些古籍诞生的契机。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就是在偶然中,被发现的。 俞国林在阅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页郑天挺的日记。

作为西南联大的总务长,郑天挺的日记假若尚存在世,那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研究,必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俞国林立马联系了郑天挺先生的儿子。 幸运的是,先生的日记依然都保存完好,有好几十本呢。

但挡在俞国林面前的,还有一道难关。 毕竟是郑天挺的私人日记,其中涉及不少家庭隐私,家人对于公开日记内容仍有所保留。 为了说服郑天挺的后人,俞国林多次跑到天津,上门进行交涉劝说。 甚至还和郑先生的儿子郑克晟,成为了忘年交。 这一磨,便是13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俞国林终于获得了郑家人的许可,得以将郑天挺的日记整理出版。

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他作为编辑的职责与使命了。 历经了长达一年枯燥、反复的整理和校对,《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终于赶在2018年出版了上下册。 图书编辑,一个在世人看来“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在俞国林看来,并非那么地卑微与不堪。 如果说书籍是作者的结晶,那么对于编辑而言,同样也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晶。

呈现到了读者手上,应该是承载了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的文化享受。 “他们读的舒服,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在书籍到达编辑手中之前,还有一道较为特殊的关卡——文学翻译。 当海外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国内阅读市场时,为了让好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进行本土化翻译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北大西葡语系系主任范晔,除了教书先生的身份,还是一名拉美文学翻译。

他所翻译过的作品中,最为惊动的,当属20世纪的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 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渴望能够发掘一本《百年孤独》; 对于译者而言,最大的肯定,都不及翻译一本《百年孤独》来得隆重。 而范晔,还是《百年孤独》出版以来,首位正式授权的中文版译者。 但在一开始,范晔对于如此厚重的邀请,有过犹豫。

在正式授权之前,已经出现了多个盗版《百年孤独》的中译本。 范晔不免担心,会有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初恋情结”。 对于他自身而言,“这是一个学武之人和功夫大师过招的机会”,是一次难度重大的挑战和学习之旅。

通过对马尔克斯其他著作的阅读,以及对于西语原著的反复斟酌。

范晔的译文不仅传达了《百年孤独》所讲述的故事,并且也将行文流利的原著风格和精髓,以中文的语言艺术完美呈现。

《百年孤独》中译本发售之后,一度占据图书销售榜首位,成为出版业的现象级事件。

“让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 这句范晔自己创造的口号,真的实现了。

如果说译者的快乐,在于翻译出一本大众都喜爱的好书; 那么对于书籍设计者而言,通过设计传达出书籍文本的精髓,是专属于他们的快乐。 书中的文字固然是畅销、流行的根本,而精巧的书籍设计,势必为文字的传播锦上添花。 宁成春,55年,1500多本书,书籍设计师的一生都不断在为传达书本理念而努力着。 像是杨绛先生的《洗澡》,讲的是人的思想去“洗澡”。

宁成春便用炭笔在一个很粗的纸上画一个像有污垢一样的东西,来指代洗澡的过程。 新版的设计还采用了PVC的透明封皮,揭开之下是轧了一个凹凸的字样,像是能够洗净污垢的肥皂一般。

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过去,宁成春的工作便是手绘书封的图案和字体。 所有的一切设计,都要亲手绘制而成。 三联版《金庸作品》、《陈寅恪的最后20年》,等等都是宁成春的代表作品。

即便是最不起眼、时常被忽略的存在,历经50年风雨的宁成春,依然甘愿为书籍、为文字而默默无闻。 为传播文学经典而沉默于书本背后,坚持着这一件一生热爱的事情。

经过几大流程,书籍终于不辞万里地来到了读者的手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够获得读者的欣赏。 进行书籍销售的书店老板们,责任重大。 为了把更多的好书带进群众的心里,来自上海的lulu和蜗牛,发起了“带着书本去旅行”的活动。

原本固定存在的书店,随着旅途的变化,成为了步履不停的移动书房。 有的时候会去到大城市里,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走进村落中。 在鲜少有读书习惯的农村道路上,lulu和路过的农妇攀谈着,聊起那些书本里有趣也有意义的人和事儿。 “书就希望它被看”,她脱口而出的这句话,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书籍不分高低贵贱,不分流派种类。 既然它们历经艰难来到了人间,就殷切地盼望着,能够被全世界所有的人所阅读、所拥抱。 书籍就是这样能够给所有人带来美好、幸福的存在。

而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同样也不分场合,没有任何空间的局限。 豆瓣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就用图片记录着努力感受书籍幸福的人们。

创建这个相册的朱利伟,每天都会在拥挤的上下高峰地铁上,坚定不移地进行阅读。 有趣的是,她时不时能在地铁上发现同样坚持阅读着的小伙伴们。

面对这份迫切需要被鼓励的坚持,朱利伟在经过同意之下,用相机记录下了他们读书的那一瞬间。 在逐渐上传至豆瓣相册的过程中,这份坚持阅读的感动,也不断蔓延于冷漠的网络之间。

在手机垄断读书人精神的今天,在熙来攘往、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读书,或许是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场景。 但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阅读都是柴米油盐,都是生活本身。

这是新京报给予这个相册“年度特别致敬阅读场景”的颁奖词。

这段颁奖词,又再度把我们拉回了一开始的困扰之中—— 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金钱、娱乐、速度。 这些关键词,一次又一次地击溃我们对于生活的向往,且又不断地麻痹着为了生存的我们拼命喘息的意志。 在《但是还是有书籍》五集的时间里,解剖了与书籍有关的五个不同的维度和方向。 有的他们,身负传播文学的使命感; 而更多的他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也不断享受着书籍带来的快乐。

我不敢保证,所有的书本里,都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但通过阅读书籍、拥抱知识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感,是其他物质无法给予的。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迷茫,对未来感到困惑,不如读读书吧。 读书没有门槛,也没有那么地难。 小说、日记,甚至绘本、图集,都在等着你去翻阅它们。 生活再苦再累,不管怎样,但是、还是有书籍啊。

*本文作者:阿呆

 2 )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王国》导演手记

(首先感谢一下我偷偷在豆瓣上关注并视奸很久的几位绘本编辑——acaleph、倔强的小野猪和英国学习儿童文学的cuckoo,因为你们我得以加深了对绘本的理解)

在《绘本中的奇幻世界》这一集,拍了蔡皋、熊亮、粲然三位老师的故事。

但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是这么打算的。

事情要回到一年前,我们还在策划分集主题。除了《书海编舟记》那集,“绘本”也是我们最快敲定的一集。原因是,我本人自诩是一个绘本爱好者。再具体一点的原因是,我是一个麦兜铁粉,我希望可以以公谋私,去拍摄我的偶像——谢立文和麦家碧夫妇(我有罪!我忏悔!)。

所以最开始,我们真的去联系了麦兜他爸妈和几米(谁家里没有几本几米呢?),但因为他们本人都比较低调的原因,并没有接受拍摄。一时间,我拔剑四顾、茫然无措,这才明白,我所谓的喜爱绘本,不过是除了几米之外,还知道波特小姐、桑贝、高木直子、奈良美智,家里有几本《银河铁道之夜》、《花婆婆》、《瞬间收藏家》罢了。

现在想来,最初的受挫是一次塞翁失马,我因“此路不通”而转走另一条道路,因而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美丽的世界。为了重新认识“绘本”。我一边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大量购入各种绘本理论书和世界经典绘本(学范晔老师说就是让做纪录片成为买书的借口),由此认识了李欧•李尼奥、桑达克、托芙·扬松、玛格丽特·怀兹·布朗、陈志勇等一众世界性的卓越的绘本创作者;一边设法联系到了我关注了很多年的绘本推广人粲然,从她切入我得以进入大陆原创绘本这个我完全陌生的领域。

我这才知道,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厉害的绘本创作者;我原本以为大陆的绘本不过是这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书籍类型,却没想到,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有前辈在做这件事了,而且做得这么棒。

经由粲然老师介绍,我先后接触了向华、彭懿、熊亮、蔡皋等国内知名的绘本创作者。而在与他们长谈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绘本的人真的都是特别纯粹可爱、有赤子之心的一群人(他们都是李欧•李尼奥笔下的田鼠阿佛!),而且各有各的有趣可爱,每个人的故事都足以拿出来做一个单集。

比如蔡皋老师,她真的是一个宝藏奶奶!她的楼顶花园和她充满诗意的生活,让我们摄制组每个人都羡慕到哇哇大叫。也许有的人会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一个花园的呀。但实际上,我觉得就像蔡老师《桃花源的故事》里表达的那样,最重要的是,你心里要有那么一个花园——你对生命有不灭的热情,你用你的热情去浇灌你生活的土壤。很少有人的生活是一路顺遂的,像蔡皋老师这一辈的人,经历的苦难远比我们要多,而她最可贵的,是能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有一个花盆就种一盆小花,有一个小阳台就种一阳台的花。在她的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书单预警)里,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叫《花开在雨缝子里》。她说有一位音乐老师说她是从“雨缝子里走出来的人“,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从滴着雨水的屋檐下跑过去的经历吧,但每当我们瞅好时机冲过去时,却总会被一大坨雨滴个正着。而蔡皋老师却是那个永远可以轻盈地穿过雨缝、片雨不沾身的人。就像她自己说的:“雨的缝子有多宽,真没法说。雨来的时候,人在雨中行走没有不淋湿的。不过依然有空间的,我们小下去的时候,空间就显得宽了不是”。拥有童心的人温柔、良善,看似弱小,却是最为坚韧、强大的。

蔡奶奶有太多可以说的故事了,比如她和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亦师亦友的情谊。被誉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数次来到中国,帮助推动中国绘本发展的那段历史,一直是绘本界的一段佳话。而蔡皋和松居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识、相惜,并共同创作了《桃花源的故事》。就在我们拍摄完不久,蔡皋老师还专门赴日本去见了九十多岁的松居直。因为考虑到松居直身体和年龄的原因,我们没有跟拍。对于我们做纪录片的人来说,这固然是一件挺遗憾的事。但生活永远是最伟大的,我们能为之记录一二,已足够幸运。

因为片长的关系,我们只重点说了蔡奶奶创作的《桃花源的故事》和童谣系列。但实际上,她还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说《孟姜女哭长城》,无论在画风还是叙事语言上,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读库出的《绘本大师》中,有一篇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和蔡皋老师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深度对谈,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这本书里的其他文章也很值得一看)。

再说熊亮老师,他也是一个“反差萌”的代表,看上去很酷,但一说话,一口南方人的软糯口音把他内心的温柔暴露无遗。他像月亮一样,有明面和暗面,既能创作出像《寻暗集》那样暗黑系的作品,也能创作出《和风一起散步》那样温柔满溢的作品(也是我最爱的熊老师作品之一)。 熊老师也是个有很多技能的人。比如他是一名隐藏的功夫高手,咏春和画画一样厉害,比如他爬树很厉害并以此俘获了一大片孩子的崇拜(片尾花絮里的大型翻车现场纯属意外)。大概是艺术家都有点“疯“,所以他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之举,比如半夜在森林里漫游,比如看到水塘就跳下去游泳。但大概也是这种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才会让他创作出这么多异想天开、光怪陆离的故事吧。(想看到更多的话可以期待加长版花絮)。在熊亮老师这个故事里,我也希望通过《小石狮》来点出“绘本”的精髓——绘本是图与文的合奏,是翻页的艺术。

最后一个故事拍的是粲然老师,如前所说,她是我关注很多年的一个绘本推广人。大概是我还在读书、而她儿子米尼还是小小米尼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吧,可以说我几乎是看着米尼如何逐渐成长为一个小诗人的。所以粲然其实是最早让我开始关注绘本的一个人。但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去拍她,更没想到需要和她斗智斗勇(?)。粲然本人是一个孩子王式的人物,一方面搞笑又逗逼,经常对员工各种恶作剧,是大家的欢乐之源;一方面又是个有着很多能量的人,总是以强大的温柔去鼓舞人心。拍摄的时候很不巧,刚好碰上她重感冒,感谢她吸着鼻涕带病坚持拍摄。所以大家在片子里听到的类似哽咽的声音是因为她感冒了,而不是她要哭了。然后,也非常诚挚地希望大家包容她的普通话(很可爱不是吗?),因为她威胁我如果在弹幕里看到有人diss她的普通话,就死给我看。为了我俩的生命着想,拜托大家了!

绘本这集该怎么做呢?其实我纠结了很久,是写成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如果要科普的话,也许光是解释绘本这个概念就要十分钟了。而那些群星闪耀、卓越不凡的绘本创作者又如何在一集片子里尽数呢?所以,和别的集一样,这集最后仍是聚焦于三个人的故事。以我们小小的篇幅,不能道尽他们的可爱万一,但希望这个片子里呈现出的有趣,能吸引大家去关注他们背后更多的故事和作品,去关注中国原创绘本。(读绘本的人会变得更可爱哦~)

绘本在欧洲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日本也有半个世纪,而在中国不过是这二三十年来的事。中国原创绘本起步很晚,如今处于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大众对于绘本的理解和绘本的普及度仍远远不够。所以,我也想以这个片子来许下心愿,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并投入绘本这个领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绘本的奇妙世界”中尽情玩耍。“书中万有奇妙,而你们,都是故事的孩子”, 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孩子们的童心吧。

接下来,我想重点说说我们的动画,因为这集是动画最多的一集。实际上,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纪录片,探索动画如何与纪录片结合。在我们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动画团队而愁眉不展时,几乎是命定一般地,遇到了现在的动画导演呷饱。当时是我们的分集导演阿西向我们介绍了她在CCDF上认识的她,当我们看过她自己做的动画纪录片《爱山记》之后, 马上决定约她过来聊聊。在一起看过我们当时粗剪出来的几集片子,探讨了关于动画的想法之后,几乎是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合作了。

如今我们回想起来,这真的是一件过于幸运的事。如果我们早早地敲定别的动画团队的话,就碰不到她了;而如果再晚一点,也会与她擦肩而过。因为在几天之后,她就奔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纪录片动画”研究生了。

所以我们可是一个“国际化团队”啊。隔着一整个亚欧大陆,隔着八小时的时差,我们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的合作(当然对于习惯性熬夜的我们来说,时差是什么,不存在的)。距离阻挡不住呷饱喷涌而出的才华,她每出一个分镜都会让我们眼前一亮、赞不绝口。拼贴、投影,呷饱为我们带来各种新颖有趣、灵气逼人的动画形式,也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

呷饱初到英国,学习繁忙,又要准备自己参加影展的作品,有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熬夜爆肝。而且我知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社恐患者,第一次担任动画导演,对她来说压力不小,在只能线上交流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无效劳动、反复修改甚至是重做的情况。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没有降低对动画的要求(甚至常常因为主动提出一些高难度的想法而让动画制片人胆战心惊、疯狂哭泣)。

从第一眼看到呷饱,我就知道她是那种对于自己热爱的的事物怀抱赤诚和热忱的人。而在合作过程中也越来越深地体会到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是,在看完绘本这集以后,她因为对蔡皋和熊亮老师的喜爱,主动提出还有几个地方可以增加动画,知道我们的成本有限,甚至表示可以不收多余的劳务还要从她劳务中匀出一部分给动画制作人员。对于这样傻到令人发指的请求,我们当然没有答应。增加动画的事,最后也因为制作周期和成本的关系未能如愿。但经此一事,我们都更确认了对方是志同道合、可以继续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片子过半,动画陆续登场,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都说要给动画团队加鸡腿,好的呢,我们在北京等着呷饱回来,一起吃鸡。

感谢我们的动画导演呷饱,感谢我们的动画制片人汪汪(边奶孩子边要遭受我们的午夜凶铃),感谢我们认真敬业的动画制作团队(我才知道还有动画师中途做了个手术休息了一周就回来继续肝动画)。

谢谢你们为我们的片子增添了这么多颜色,你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3 ) 读书的快乐

还是回来把第一季看了。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还是一上来就高大上了一把,翻译《百年孤独》的大佬让我汗颜。

到了第二集算是接地气了一些,二手书的奇幻漂流,标题一出,不出所料有一堆弹幕开始刷多抓鱼,我还看到了刷孔夫子旧书网的。我已经看电子书看了很久了,前一阵子重新拾起实体书,拿在手里的感觉确实不一样,看的时候专注度也和电子书不一样。中国的图书价格已经很低了,也许今后我会因为有多抓鱼这样的二手书市场的存在,选择重新回到实体书的世界吧。

羡慕台北那位家里开旧书店,从小在书堆里长大的姑娘。我爸也喜欢看书买书,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在自己家里的书架里翻来翻去,有时候也不会拿起一本认真看,就是一本本看过去,就有一种满足感。环境对人的影响果然是潜移默化的,或许我也应该买上一书架的书,给女儿一个在家里完成书海遨游的机会。

我好喜欢那对收旧书、开移动书车的夫妻啊,太浪漫了吧!我已经太久没有逛过书店了,一部分是因为疫情,一部分是因为习惯了电子书的便利。在书店或者路边的小书摊邂逅一本喜欢的书,着实是一件无比幸福和浪漫的事情,可惜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实体书店一家一家地关门,就在这个月,我还在怪异电台听到了时晨的孤岛书店关门的消息,虽然我并不熟悉这位作家,但是实体书店关门的消息总是让人唏嘘的。

其实几周前的一个周末,我还在路边看到过用三轮车卖书的小书摊,但是书摊上都是些成功学啦、鸡汤之类的书,而且十有八九都是盗版,价格也是论斤称的那种,一点浪漫气息也没有……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文案太绝了!我特别喜欢给女儿买绘本,618、双十一、世界读书日这种时候肯定是要买一堆的,上个月看了两本适合更大一些的孩子看的儿童文学,发现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残酷和悲伤比我想象中更深更浓,也许是时间过了太久,我已经忘记我在那么小的时候能够接受多大程度的残酷和悲伤,总觉得孩子的世界应该充斥着真善美。之前给女儿买过一套艺术大师系列的绘本,无论是画风还是内容,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有反战的,有讲科技对地球的危害的,还有充满哲学气息的,不过女儿可能还是太小,兴趣并不大……其实孩子能吸收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多,也许该给她接触更多元内容的机会吧。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是我非常陌生的领域。我已经非常习惯电子书了,所以在我看来,书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装帧和设计都属于营销手段而已。

现在有太多书喜欢起夸张的名字,腰封上都是博眼球的推荐语和内容简介,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这种事情对书籍的设计师来说恐怕是挺奢侈的一件事情。但那些精心做出来的书确实都是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逊色于书籍本身的内容。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里我最羡慕的是书友会,可以一起阅读同一本书,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目前弥补我的生活中这一出空白的应该就是博客了,我看到一本喜欢的书之后就回去搜有没有将这本书的播客,听听别人的解读,遗憾的是缺少了一些对话的感觉。

在地铁上读书的体验非常好,而且通勤的时间利用起来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月能看完不少东西。另外,我觉得听播客和看短视频并不会低读书一等,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承载内容的媒介。

B站关注了小隐,去看看她的推荐。书单这种东西对我来说并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当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之后,一本书总会将你带到下一本书,或者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或者是同一类型的作品,又或者是书里提到或者借鉴的作品,完全不需要借助别人的书单。可是排行榜呀、清单之类的东西是一种非常容易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我会不自觉得去看豆瓣读书的榜单,或者去关注喜欢的播客主播列出的书单,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我并不会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发现我看过他们推荐的书,比起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带来的满足感更强,所以或许我去看书单是为了获得共鸣感吧。

 4 ) 但是书籍还有“我们”吗?

最早在bilibili看到《但是还有书籍》定档预告片的时候,我认出了几个熟悉的面孔,而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朱岳、俞国林、范晔的出场。范晔老师的知名度就我交往所知,是三位中最高的了。而定档预告片对于朱岳老师的介绍是“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我作为得到会长签名确认的“新晋会员”也是会心一笑。而俞国林老师的会参演,则是我去中华书局递交外审稿的时候,偶然听他说起bilibili剧组的人会来补拍一些镜头,因而我就跟着他一块下楼,他出镜,我围观。记得自己时常混迹古籍出版圈,所以这条消息发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个老的“出道”也就成了圈内的佐茶配饭话题。

圈子虽小但是反应清奇

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以及翻译家的关注,始自初中,而接触古籍并且稍微知道几个点校整理者,则在高中快卒业时,至于关注编辑,则是大学以后的事。而阅读华语文学,是最近两年的事了。而逐渐地,虽然自己不论是在外语,或是在文献学,或是在编辑出版都并不专业,但觉得这三者的工作或许有相通之处,尤其最大的共同点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都是隐藏在书的背面的角色。从前我对于这样的“幕后者”也只是抱有礼敬,但自己确实参与了以后却又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样的工作。是故《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选择了这样的三位角色,在我这样的华语文学、古典文献、世界文学三栖书迷来说,称得上是一本满足。会长作为小说家其编辑工作总与文学创作相济,个老的身份既是编辑同时也是古籍整理者,范公子则是译得一手好诗歌的翻译家。翻译是我限于自身能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想,文学创作则是我明显知道自己天赋不足所以难以涉足的领域,所以自己最愿意做的还是编辑。

而我其实在前去中华书局交稿的那天,就已经听剧组提起胡歌配音的事情,至少配音演员是我听说过名字的,这在向来对文娱事务几乎声闻断绝的我而言,倒是罕见事。也听个老和剧组说起怎样提供适宜的出版物,以借用其流量为书局拉动销量的事。彼时听剧组工作人员说,胡歌拿到书以后,是真的会阅读的——这在多数红人愿意做的仅限于摆拍而已的大环境下,总算让人觉得有些快慰。

与一位爱书的朋友聊起此事

尽管这部纪录片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尽劳,但是预告片放出之前,追剧人数一直只有三万馀人。但在预告片放出以后,这部纪录片由胡歌配音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在想,自己到底是对流量无知,毕竟在开播前接触到剧组人员的我自己,只是跟人说,个老会“出道”,而并没有多少人会因此愿意关注本片;但是胡歌配音的消息放出后,每次因为预告片更新而点进剧集页面,都能明显地看到追剧人数的增长,几乎每放出一集,就多处一万馀追剧的人来。到了第一集正式开播这天,已经有二十一万追剧了。

我为每一集预告片而激动,尤其是为定档预告片,除了我一直向人广为推介的会长、个老和范公子,我还看到了满头花白的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尽管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材质印刷依然是我尚未开发的知识领域),看到了一些买书卖书人,就看侧影的话,感觉是今年刚谋面的谢其章和陈晓维,此外还见到了布衣书局的胡同,胡局那句“感谢感谢,感谢花钱”在我觉得几乎有些洗脑。在那以后接连几天我几乎如逢人说项一样地说起胡局。

胡局双连

全剧集预告片走到第六集也就是最后一集的时候,是胡歌朗诵的米沃什诗歌《但是还有书籍》,彼时正逢图书界一件大不可思议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杞忧,是故这首诗的这次朗诵,多少让人有些安慰。

不过,这首诗出自《故土追忆》,是《米沃什全集》汉译四卷本的第三卷。另外三卷皆由林洪亮、赵刚担纲。虽则这套书的条目在豆瓣出现得非常早,但是没有想到正式面世让人等了这么多年,记得最早看到条目的时候我只知道林洪亮,大约知道全套书的规格以后,杨德友先生逝世的消息已为昨日黄花,虽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此事。而我从知道赫贝特开始知道赵刚老师的名字以后,也在新书发布会上知道《赫贝特诗集》汉译本即将出版的情况。记得大家在发布会上得到林洪亮、赵刚两位老师的签名以后,竟然有一位读者拿着《故土追忆》请林洪亮先生签名,说起:“也许杨德友老师今天因故没有来,所以请您帮忙签一个名。”我说:“不是因故没有来,而是永远不能来了。”而我自己也在发布会结束以后,发了一条状态说,可惜第三卷永远得不到签名了。

米沃什《但是还有书籍》(杨德友译)

是故我和人提起,虽然译者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还有他的译文,他的译文在别人的声音里也传播下去了。“但是还有书籍”这个主题,指向的是某种永恒。

只是不论是哪一集预告片,弹幕中几乎都是与胡歌相关的内容在霸屏。起初我对这套纪录片借用流量的事,并没有表示太多的抗拒态度,尽管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也许大多数粉丝的可能就是带着追星的态度来看,而对于这部纪录片所愿意传达的内容,未必能心领神会。但是我也想,也许让原来不那么关注书籍,或者虽然也读一点书,但是对于做书、买书、藏书这类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人与事也能有所了解的话也好。哪怕纯粹为了胡歌前来追番的十几万人里,能有三到五万人看完这部剧集,并且对纪录片里的人与事也能有了解与共情,也愿意把这人与事讲给别人听,那可多好。

与另一位很爱书的小伙伴聊起此事

但是在纪录片更新第一集以后,我还是感受到了深层的割裂感。我是在吃饭的时候追着看第一集的,这天下午收到新出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是个老签名所赠,这段时间几乎预告片中每每有他出现,我都在转发的时候如同划重点一样标出来,个老也颇有些“练习生出道”的风范,屡屡为自己打广告。

文字不足以概括个中的劳苦

在观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也每每为一些自己所知的事而感动甚或觉得温馨。就像片中提到秃顶会会长去年杪写的文章,那篇我还读过,《我们分到了土地》,记得我就是从这篇文字开始,决定正式入坑自己从前只是围观而犹犹豫豫一直未下水的华语文学,而且便打算以后浪出版的这套丛书作为钥匙。尽管目前只读了很少的几本,而仅限于对黄锦树别有感触。

《我们分到了土地》与无节制的豆瓣海报

至于范公子,大家会提他与《百年孤独》的缘分,而本集也提及他入坑西语文学是因为赵振江先生——也译小说也译诗的前辈,“拉丁美洲文学丛书”翻译主将——虽然从时间上看,是赶了热潮的尾巴。全片近尾声时,也提起了范公子翻译涉及的作家——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塞尔努达……我当时想着,这些都是范公子的很好的值得看的译著,但是还不足。至少,当我看到西语本《三只忧伤的老虎》时,我想,如果纪录片能也提一句这本书,该多好啊。

还有更多也应该被知道的名字在这里

似乎,当我对书籍的关注已然引着我走向书籍的背面以后,我就一直关心着这些纸页背后的人与事,会默而识之,会向懂的人如数家珍,仿佛这就是我作为三千世界中的一颗微粒,与其馀星尘联系碰撞的暗号。我会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好,作一箩筐倾倒出来,只要我确信和我对话的人会愿意听我讲这些的话。

但是,看着弹幕和评论区,我会有期待落空的感觉,我本希望大家能够跟着别具磁性的声音,将那些本来“不足为外人道”的人与事化作自己的感动。但是我看着弹幕和评论区的狂欢,似乎分明是得筌忘鱼,他们迷恋的是声音,而不是声音承载的内容。

尽管会有人在评论区开列纪录片中提到的书,做了一期书单,甚至有些人因列得比较“完整”,而被推许为“科代表”。可是他们又会有多少,真的去买书,真的关注到《寂寞的游戏》所属的“后浪·华语文学”,真的理解秃顶会会长在《我们分到了土地》中隐然标榜的价值追求?而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个老的工作其实意味着怎样的烦难与艰辛,他们或许看到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过程一瞥,但是他们又是否会知道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明年将出的《清代学术概论》做汇校、做“定本”,需要怎样难以想象的搜讨与难以索解的斟酌?之于范公子也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出同在纪录片里出镜的汪天艾老师,我也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他们的译者前言后记中,读到作为象寄者的情怀的投注。

昨天看到的一条日记

而事情就是这样的,就这集的观感来说,或许“书籍”氛围并没有一些要求较高或谓求全责备者想象的那么浓厚,但是这样的娓娓叙述才最为温情,最具有感染力。我本来希望纪录片可以为旁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给他们带来向所未知的感动。可我看到的,分明是更多的人关上了窗,然后沉浸于自我感动之中。

那么,我之前不遗馀力地在豆瓣以外的世界为会长、个老和范公子作鼓吹,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5 ) 片中的那些书籍(书单更新中)

我来给大家整理书单啦!

第一集 书海编舟记 朱岳老师部分 《往事与随想》 赫尔岑 四川人民出版社 《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社 《送行》 袁哲生 《雨》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无伤时代》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北雨》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考》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度外》 黄国俊 四川人民出版社 《隐歌雀》 不有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迁徙的间隙》 董劼 四川文艺出版社 《大河深处》 东来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余国林老师部分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 中华书局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晔老师部分 《马丘比丘之巅》 聂鲁达 (范老师开头在课上朗读的是第XII部分) 《万火归一》 科塔萨尔 《八十世界环游一天》 科塔萨尔 《克罗诺皮奥与砝码的故事》 科塔萨尔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致未来的诗人》塞尔努达 片尾出现的书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奥尔加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奥尔加 第二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旧香居部分 《和菓子图鉴》 布衣书局部分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鲁迅编 《晦庵书话》 唐弢 《蜜柑》 沈从文 《边城》 沈从文 《书贩笑忘录》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买书记历》 陈晓维 中华书局 《好书之徒》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乐开书店部分 《小王子》 李继宏翻译 《日本MOA的自然农法》 《俺爹俺娘》 焦波 华艺出版社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片尾出现的书 《陈映真小说选》 陈映真 第三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蔡皋老师部分 《一蔸雨水一蔸禾》 蔡皋 《宝儿》《荒原狐精》 蔡皋 《百鸟羽衣》 蔡皋 《孟姜女》 蔡皋 《花木兰》 蔡皋 《晒龙袍的六月六》 蔡皋 《月亮粑粑》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月亮走我也走》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桃花源的故事》 蔡皋 松居直 《小房子》 维吉尼亚.李.伯顿 熊亮老师部分 《寻暗集》 熊亮 新星出版社 《小石狮》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兔儿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灶王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悟空传》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变形记》 熊暗(熊亮) 《饥饿艺术家》 熊亮 新时代出版社 《点点点》 埃尔维.杜来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屠龙族》 熊亮 《梅雨怪》 熊亮 《京剧猫》 熊亮 《游侠小木客》 熊亮 《湘州记》 庚仲雍 《 管子.水地》 管仲 粲然老师部分 《小夜熊》 酒井驹子 《骑鲸之旅》 粲然 片尾出现的书 《野兽国》 桑达克

昨天才看到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今天整理了前三集出现的一些书。

基本上是按照在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整理的。如果有哪里欠缺,欢迎大家给我指出来。

那些标出版社的都是在视频里出现的确定的书籍,我去找出了他的出版社。没有标的就是,在片中没有出现或者时间久远没能找到。

 6 ) 33个镜头,论编辑工作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第一集《书海编舟记》结构与细节详解

编辑出版,相对小众的行业。 但是还有《但是还有书籍》这样的片子出炉, 不能不让编辑们提神振气。由此萌生了动笔的想法。

以编辑之眼去看《书海编舟记》,职业病是免不了的:首先就会尽力去看,这个片子,都有什么书被推荐,什么书上镜了(有没有自己单位的书)……

我主要聊三点:一、片中被推荐的书;二、片中“入镜”的书;三、片中其他有意思的细节。

两种思路贯穿其间:“书究”思路,找寻片中书的镜头及相关细节;编导思路,排片的人有意用书的镜头表达什么,无意间又有哪些亮点细节。——我的想法是,不只是盘点罗列出现了什么,还要看出现的镜头背后的东西。

【第一节 朱岳——后浪】

问题 一:朱岳老师推荐什么

(一)外国文学

根据朱岳的言语,再看后浪版的译者,可推断当年让他着迷的《往事与随想》旧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这两本,推荐的地在片尾作了推荐(彩蛋?)。个人也有印象:书先出了,豆瓣推了一阵《太古》然后作者获诺奖,书才蹿红的。有时爆款就是这么“不期而至”。

(二)中国文学

度外这本,从排片角度,值得一提。该片描绘朱岳编辑生活时,朱岳在豆瓣“打(刷)分”的,就是《度外》。此后,在拍摄后浪编辑室书架时,又几度有《度外》的影子。

远处红黄色的《发条橙子》很突出

(三)原创文学

“火之组”三本,是他们主推的。其他“无意”进入镜头的,无法一一细聊了。其中下面这本值得一提,朱岳不只是编者,也是作者。

这本书是朱岳在抽出《寂寞的游戏》时出现的。

问题二:朱岳和他的编辑们读什么

《象征、交换与死亡》

《西洋世界军事史》

……

(不由地摸了摸头发)

左手边:《儒林外史》

左边出现了老版本的《儒林外史》(话说,朱老师《说部之乱》都出了,那除了《儒林》,“说部”之书《聊斋志异》等等敢情也要看起来?)

【第二节 俞国林——中华书局】

问题一:俞老师他们编什么书

孟森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2093

容庚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441

陈梦家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379

其中,孟森是两度被提到的。

好字!

“西南联大”,成为了这本书的一大卖点,让小众的学术事业有了大众化的关注度。片中提到郑天挺的书受各大媒体推荐,而我们再从镜头看,郑天挺的日记,是平摆在书店的——可见这类书,还得到了线下实体书店的推荐。

销量开心ing

而绝大多数的书的“待遇”,如上图(架上是中华书局的古籍书系)……学术终究还是寂寞的事业,还有很多学术精品在架上等待着懂它的人们去发现

销量开心ing+2

像上面,书店平摆的书,更醒目。郑天挺、梅贻琦的书信,能进入推荐之列,是幸运的。(细看,还有台湾郭廷以的书)

我们看看俞老师的案头《仰顾山房书信集》——仰顾山房,就是俞老师本人。

该片还有一处给了俞老师档案的镜头,涵盖了《文献家通考》《孟森书信集》《陈梦家书信集》《宋云彬文集日记》《徐旭生文集》等各类已出、未出图书资料档案。正如片中所说,背后都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问题二:俞老师读什么书?

一个细节:俞老师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翻到书信的那页,可以看到,早就脱胶了——可见平时这本被翻了多少次。

另一个细节,很考究。俞老师在图书馆书架中逛。先拿了本线装书,——以镜头语言彰显他编校学术经典的身份(渊博的学识)。

这本线装书没看出来是哪本

然后,俞老师又拿了一本翻阅。有意无意间,他挑的书,就是和中国近代学术史相关的书——《吴宓日记》!

左上角书眉,可知是《吴宓日记》

当时,俞老师提到:别人提到的一句话,他就去寻。《吴宓日记》正是这一类的好资料。

中国近代学术史,作为这一节的主线,通过前前后后出现的书串了起来:《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吴宓日记》、《读史阅世六十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等,前后呼应。

关于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编导可能唯恐梁启超署名太小,用了下面更形象地方式做了展现。

地国家图书馆北海古籍馆?——印象模糊——刚得到网友指正,不是国图

但其实细心看,俞老师生活中处处有梁启超,从他的档案袋,再到此处《梁启超手稿精粹》,均如此。

问题三:俞老师他们怎么编书

其一,核对原文。

片中提到,俞老师他们常常编一本书,要去比对多个版本,经常要跑档案馆图书馆。可能为了看观众对他们工作辛苦,有更形象的理解。编导挑的俞老师工作场景,是查微缩胶卷。很累,很费眼,也可见俞老师的耐心与细心。

地点:国家图书馆老馆

这种镜头很能让人感受到“工匠精神”。

此处,俞老师核对的是《万斯同先生传》,核对后,他说:漏抄了“人受其”三字!

刘文武《清文精选》

那么,俞老师为什么要对《万斯同先生传》?最大的可能,是片中提到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提到了钱大昕或者万斯同。(近三百年,自然主要是清代)

其二,录入尊重原文。

有一处,俞老师提到某个字不能类推简化。

关于“类推简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有些字,就被类推简化了。比如赵孟頫,现在右边要写成简体的页;智yi高僧,左、右两边现在也被类推简化为(岂页)。

此次他们谈的问题,可能是,遇到的生僻字,偏旁部首里面有繁体,词典里也找不到,可不可以按照国家《一简表》里对一些偏旁部首的简化方式,类推简化。

另一处,对比郑天挺先生日记原稿,和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版本,可见,原来汉字数字的写法,被保留了。

其他细节/花絮

巴黎贝甜和编校工作,出入古今中西之间……

【第三节 范晔——西语译者】

一、主推的书

最近看到图书馆上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又看到此片谈《百年孤独》,不由感叹拉美文学的热度。我在地铁上,就看到有人在读这本(范晔译本)。

二、问题:范晔老师读什么?

右上那本,是八大爷的

他的书,目前南大社、拜德雅出的比较多,大家可以去看下。

《百年孤寂》,是《百年孤独》的台版,豆瓣找不到和这本书封面一样的版本。因为范晔要翻译《百年孤独》,所以这个版本摆在案头。(或者,这本是范老师译本的台版?)

【总结:三节之间的关系】

这部片,是个三角(环形)的结构。

先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后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再外国/现代/大众/文学经典(翻译)。三节看似相对独立,实则前后呼应。

先看——从第一节到第二节,从后浪到中华的过渡。

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VS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编导选取了两者间的共同性——看稿子——来做前后镜头过渡在连续的旁白中,悄悄地从后浪编辑的改稿镜头,切到了中华书局编辑改稿。

再看——第一节与第三节的联系。

第一节,朱岳说: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而第三节,聊的正是《百年孤独》!聊的还是文学小说。我们看了第二节,不会忘了开头。

这是编导的“有心之笔”。而无意间,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朱岳等编辑也关注拉美,看西语文学。

这一摞老书,除了著名的《马丁·伊登》,还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书已经再版),以及西班牙作家的作品《君走我不留》。阅读面,是朱、范二人的又一交集。

最后,三位老师的联系。

细片中重点展现的三位老师共性所在是“编书”,但细究起来三位老师不只是编辑,其实都是作者。

朱岳除了编书,自己也写小说;俞国林做古籍整理点校,点校是一种著述方式,而不只是出版社的编辑校对;范晔做翻译,而有一说法是“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翻译即创作?)”。

总之,他们所做的其实超越了狭义的“编”(编校修改),都在参与创作……

三个板块,三十几分钟,彼此交织,“编”出了编辑们的日常,与理想。

【按】写这篇时,是按我旧文 《影寻踪:《大江大河》,那代人的书,那代人的路》的思路去走,写完才对比发现《书海编舟记》已有下列文章,盘点片中的书。不过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立意也不在于详尽列举所有出现的书(因为没有买B站会员,享受1080p的画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哈。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404/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1728/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244/

 短评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7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力荐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9分钟前
  • 孤雁
  • 力荐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14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19分钟前
  • 吃饭坐小孩那桌
  • 力荐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28分钟前
  • 虫虫
  • 力荐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32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35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40分钟前
  • 河洛越河
  • 力荐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44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49分钟前
  • 字母大大
  • 推荐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54分钟前
  • 九四一方
  • 力荐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57分钟前
  • 终日梦鱼🐟
  • 力荐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1小时前
  • Yinanaa
  • 推荐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1小时前
  • 嘹亮的小号
  • 力荐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1小时前
  • 景瑞工作室
  • 力荐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1小时前
  • 哎呀
  • 力荐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1小时前
  • 代木白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