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七季

综艺大陆2023

主演:许知远,陈晓卿,冯远征,蔡皋,西川,李东生,倪光南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8:54

详细剧情

  该节目是一档深度纪实访谈,和往季一样,第七季将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作家许知远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在保持精神与思想之问的同时,本季更强调行动感、走出去,进入更真实的生活,更辽阔的世界,继续以许知远的视角探寻时代之问,寻求另一种智慧和出路。

 长篇影评

 1 ) 寸心如水。

新一季的《十三邀》,水准依旧。

在一个如陀螺般突然停转的周末夜晚,像一个靠枕,如一个拥抱。

92岁的钟书河先生于病榻上,缓缓对许知远说,我要谢谢你,"吹"了一下我,现在是我《念楼学短》的稿费,在支撑我的护理费。而蔡皋说,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特意来到这里,愿意跟我聊聊这些,我终于明白古人所谓秉烛夜谈,多好,我们甚至都不用秉烛。

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行为激发行为。

这些辽阔而无用的事,"动人春色不需多"。

孤落寡闻,此前从没听过蔡皋。她花白头发,穿一件宽大的、紫红色起满了球的毛衣背心,随口念一首波斯文库里的莪默·伽亚谟,"树荫下一卷诗章/一瓶美酒/有你伴我欢歌/荒原都是天堂"。聊到什么,又随意拈一句钱穆,"梅本无心,漫天风雪得梅心"。那么爱美的我竟然想,年迈了也许也不用漂亮,如果能如她动人,不用优雅的老去,也好像把云彩握在了手心。这一期节目题作《在复杂的世界里寻找指望》。幽深与混沌中,寸心如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一棵树一朵花一个吻,一次注定误解的对谈,一场温柔的告白,这如水的寸心,皆可熬一碗忘忧水。

 2 ) 将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相结合——蔡皋奶奶

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喜欢上《十三邀》,于与此同时《圆桌派》也已成为自己爱。最新一期与蔡皋奶奶的对话也许都让我们了解到喜形于色也不是一件坏事,对周围事物保持童真、通透也是生活一件趣事。蔡皋奶奶对许知远老师说:“已经很久没有人跟我聊这些了”,也许会让我们爱看《十三邀》的伙伴感到心酸,蔡皋奶奶说出的这句话,也正是我们。

我就喜欢这个世界还有指望,就像你来我就觉得有指望。——蔡皋奶奶

三年前,我还是一个满腔热血,想通过自己的演讲、阅读激发周围人的感知和对自我的追求,慢慢地自己阅读和感受多与周围人也越来越远,反而自己被周围人不理解(你尽会搬书里的内容),哎,我对自己的这种方式叹气,对他们叹气,也对自己叹气,正是自己知识的匮乏,才会从书中汲取知识啊。逐渐地到现在,慢慢地变得沉默,已经很久没人愿意与自己聊这些了(文化、童真、趣事),于是知乎、豆瓣成了自己记录的地方。

许老师紧接对话:“我们来找您来找指望的”。豆瓣小组中有一条这样的讨论:什么样的人会看《十三邀》?尽管答案不一,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从不同的视角看见世界。今天刚在日记中批判自己喜形于色,恰好就看到了最新一期的十三邀,蔡皋奶奶说:喜形于色没什么不好的。整期节目下来蔡皋奶奶像个孩子一样童真,将理想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展现出孩子的东西,这是极不易的。成年人永远无法返回到小孩子的混沌状态,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去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同。

尽管《十三邀》未在自己成长阶段进入我的世界,却在这之后成为我心灵其中一块住所。当然,青春期时早已知道了《十三邀》并且粗略的看过些片段,但那时的自己无法接受,硬要自己接受也不可能的,同样《圆桌派》也是如此。最后将《十三邀》第一期许知远老师说的“焦虑”为结尾吧。视频弹幕中有一条大致意思是:具体是焦虑的对立面。对于“焦虑”一词的重新认识是在两年前,阅读机工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重新认识焦虑》一书:“焦虑”是对还未发生之事;“恐惧”是已发生的事。所以看到本期节目对“焦虑”一词的认识又多了一份,我们对未来、当下感到焦虑很大一部分只是自己给自己的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并未发生(恶性的内耗也许只是焦虑的另一种说法),具体一点,行动一点。借用许知远老师视频最后部分的内容:

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行为激发行为;是我们从对眼前的困顿或者迷惑之中摆脱出来。——许知远

 3 ) 《十三邀 第七季》第4集许知远✖️陈晓卿对话摘录|仿佛在陈晓卿老师身上看到了和马东老师同款的悲凉

今天看完了《十三邀 第七季》陈晓卿这集,记录了几句陈老师说的触动到我的话:

1. 陈老师说他从小就很听话,享受了听话的所有好处,代价就是磨灭了自己。

2. 他说他自己和年轻的时候比,最大的改变就是热情和自信没有了

3. 多大的平台就能见到多大的世界

4. 人的内心要自由,要多去别处生活,这样才能接纳别人的不同

5. 如果不把它当成职业,我觉得有时候还是挺开心的,那具体到一顿好的饭,如果让我给他评价的话,可能只是让我稍微忘却一下、暂时忘却一下尘世间的烦恼。

看到许知远跟着陈老师去逛菜市场挺有意思的,买了很多菜,还把那个装着菜的塑料袋往自己的肩膀上一甩,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少年的不羁感,我好奇的是,他买的那些菜他真的会做吗?

弹幕里看到有人说窦文涛不如许知远有内涵,我表示十分不赞同,明明完全就是两种风格的人,许永远保持着自己的率真,带着自己的好奇去解锁未知;窦其实很有学问,并且每次节目之前应该都做了很多准备,他的特色在于很多时候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更多地是引导嘉宾去输出更多,然后再在他们输出的观点的基础上现场发散更多或者升华主题,会引发谈话的更多可能性……他们两个人各有风格!真的越来越喜欢他们的节目了,许让我了解了很多小众领域的杰出人物,从他们的坚持或妥协中,让自己偶尔也会停下来去思考谋生之外活着或者生活更多的意义;窦是输出了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他很多年前做的主题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讨论的意义,在这些话题的讨论里也给自己打开了更多看待世界的角度吧。

不知道为什么,在陈晓卿身上好像看到了和马东类似的悲凉的底色,他们在真正想表达的和能赚钱的表达之间达到的看似自恰的自恰,就像许知远说的一定是一种很强的能力。不知道是不是人不管到了哪里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陈老师从老东家出来了,他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但为了让团队更好地活下去,他依然要妥协掉自己最想表达的那部分。陈老师很喜欢食物,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陈老师在做他现在的食物时并不是真正的开心,就像他自己说的就是养家糊口,当爱好变成了工作或责任,或许热爱的热爱真的也会变味吧。

好喜欢开会过程中陈老师走了以后,另外两位导演的表达,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好多人都在类似的困境里挣扎——那种关于内心真实的追求和作品呈现的效果之间的矛盾,很感谢节目对这段细节的呈现,在她们的阐述中我似乎也共鸣到了自己在工作时面对的很多类似的问题。

这一集有点意犹未尽。

制片人邓洁:我觉得陈老师的性格也是这样,他本身是一个特别宽厚的人,他会把心底里很柔软的东西可能放到他的文字里,他永远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不要说那些就是特别想要告诉他的或者教他的话,让他自己去发现

(杏花一开始很排斥他们,但他们离开以后她又经常会给他们发微信,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去)
制片人邓洁:她其实你会感觉到她有不甘,她很向往跟我们接触,他很向往一个小村子以外的世界
许知远:但这个东西能在片子里表达吗?
制片人邓洁:你要在这里面找到一个平衡,就比如说刚才那个地方,是杏花的一家人最后一起吃饭,其实那一段镜头挺长,他就不想删,因为他很喜欢这个家人这样吃饭的场面,他不想剪短那个镜头,奶奶夹给她,这个孙女她又把那个窝窝送到奶奶嘴里,然后奶奶问她说你觉得像什么,她说像海螺。
许知远:跟杏花想象的远方是一样的。
制片人邓洁:对对对,我们自己知道,这一家人是没有见过海的。
总导演:如果这个东西她有更大的影响力,会有更多的人看,它如果在表达上就是那一点点,可能会影响的人就会很多。
制片人邓洁:我觉得我的态度的变化是我只希望这些东西在我心里,如果你能看见就看见,如果没有看见,就是我也不会强求,我也不会硬给你看。

陈晓卿:如果我财务自由了,我要真的是个老板,我就希望能把他们养起来,就是让他们花钱去拍这些,这些是功德无量,因为美食也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还是想拍一些跟文化跟人类生活相关的内容。

陈晓卿:因为你出来了,大家都跟着你,你还得要给大家起码能够找到一个养家糊口的方式,就像你开书店一样,很有情怀,但是动不动就换地方,第一年不要店租,你就换一个地方,你必须变得现实。
许知远:这个东西怎么慢慢找到自己的这种平衡呢?经常是割舍不掉,那东西太难了
陈晓卿:我是站在河岸上的,我的另一位总导演他就说,你们别都听陈老师的,你们还得呆在河里,你们要遵循自己的内心。
许知远:对啊,但是每个河岸上的人或者说一个评判者他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容易被击中的东西,有的人就被这种故事特别容易击中。
陈晓卿:击中我不是目标,我是要过到河的对岸去,如何能让我们到达彼岸,这是第一位的。人很分裂,像个双子座。
许知远:但是我觉得可能这个分裂就是你的很大能力的一部分,你在分裂中找弥合,就是你的很大的能力。
陈晓卿:这个从我不长的人生来看,我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从懂事开始,我就是一个好学生,学习考试不让家长操心,读研也是保送的,分到台里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他就是个好孩子,我享受了这个听话的所有的好处。
许知远:代价呢?
陈晓卿:代价就是磨灭了自己的个性。

许知远:你怎么看待那个时候的自己?
陈晓卿:就是有些东西你现在永远没有了!
许知远:是什么呢?
陈晓卿:热情,自信。那个时候,就是你让我受多大的罪只要能让我拍片,这个真的很难以想象。
许知远:那时候整个时代那种叙事的包括情感的这种风格是什么?
陈晓卿:怎么描述?正在发生改变。像上帝一样教育人的那个时代正在过去,我们伴随一个人看这个世界的时代正在兴起。
许知远:就回到更个体视角?
陈晓卿:对,这种片子会非常多,就关心个人的命运的东西。所以我说它正好处在一个转变期,就是当时央视所有的节目都是前瞻的,就无论是文艺、娱乐、电视剧、新闻、纪录片,就是央视开什么你会看到
许知远:它是风气之先的。
陈晓卿:对对对,所以我从来没有说过老东家的任何的不是,就因为我觉得,多大的平台你才能见到多大的世界。
许知远:就信息的接收程度完全不同。那你在那个大的环境,你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你在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陈晓卿:我觉得是我特别多吸收营养的时候,看了大量的国外的纪录片河故事片,全世界和纪录片相关的电影节我几乎都去过,那你就会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同时也知道我们在世界上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包括后来我对历史感兴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做人物传集记的纪录片,特别迷恋年鉴学派的著作。

陈晓卿:这个实际上我们去菜市场就是这个感觉,就是我能够找到这个有几个牌子的酱油。
许知远:对,这个咸鱼是怎么回事
陈晓卿:实际上每个食物都有历史的回音,我们往往见到的是历史的某一个切片,但历史真正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需要太多的人来参与叙述才有可能。

(写《食物》的外国作家提到中餐和西餐的区别:中餐是粘合剂,一大家族坐在一起吃饭,美国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他们这种聚会,只有在他们的葬礼上才会有)
陈晓卿:其实这个正好是今天中国人失去的东西。
许知远:对,就是在丢失掉的东西
陈晓卿:有一次我给《寻味贵阳》的导演发火,我说,你不能每个故事都是全家人一起吃一次饭。他说这个真的太难了,真的太难得了。就是,食物并不是只满足于你的本能

(食物他其实不仅是食物,它可能储存着很多东西,例如里面陈老师提到的他的日本朋友回去要带一大箱子稻香村的糕点,陈老师觉得这糕点其实也不好吃,但对于他的朋友以及他们同一批的8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来说,这个就是独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特殊的记忆,他们都是留着泪吃的。)
陈晓卿:就是你可能对一个吃的东西你有各种各样的记忆,就是画在你的内心深处。
陈晓卿:我实际上做这个工作是养家糊口,如果往高大上了说, 希望食物是能够让大家多一点吃的少一点相互的仇恨、战争这些东西。

陈晓卿:如果我,我现在还生活在安徽,我都不会是现在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痛苦的裂变的过程,我对一个新的环境不适应的过程到发现这个新环境的美好的过程正是我和世界打交道的过程。所以人内心要自由,要多去别处生活,这是有道理的,这个才能接纳别人的不同。
许知远:对你说这个内心自由非常重要吗?找到这个内心自由。
陈晓卿:对啊。你见到了更大的世界,你知道你自己的渺小,你就不会渴望权利的集中,你就不会仇恨,你会变得特别现实,而不再乌托邦,尤其像我,老是不小心地在美食圈里面混,你就会专心在自己的食物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避风港。

陈晓卿:说起来很悲伤,实际上我成长的年代,最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时代,是没有东西的,让我知道的,我都已经是一个少年了,才第一次看到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这个真的很糟糕的,这个记忆还是很糟糕,后来我高中语文老师帮他看房子,冬天我印象特别深,我们那生活很粗陋的,他家有汤婆子(焐脚的桶/壶),我每次都是从家里拎一暖壶水,到那去,然后这个洗漱完了,钻到被窝到剩下的水倒到汤婆子里面,就开始看他的书,他家都是书……一直看到汤婆子凉。那这些东西,它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它其实是不一样的。

陈晓卿:我可能说出来你可能不是特别相信,其实我可能是一个悲观的人,别人都说你天天弄美食,多开心,有时候怎么说呢,我想美食真的这么开心吗?如果不把它当成职业,我觉得有时候还是挺开心的,那具体到一顿好的饭,如果让我给他评价的话,可能只是让我稍微忘却一下、暂时忘却一下尘世间的烦恼。它没有那么严重,其实现在,怎么说呢,人到了这个岁数,了,更多的只是知道干扰你平静生活的因素有多少,如果就是让我这么一直生活下去,我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欲望。

最后访谈中还涉及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值得作为延伸深入一看。

📖《至味在人间》:陈晓卿美食专栏散文集,围绕吃什么、怎么吃、和谁吃等问题,集结散落在大江南北的地道美食体验。

📖《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梳理了从古至今食物被分享的历史。

🎬《远在北京的家》(1993):陈晓卿执导纪录片。跟拍了家乡安徽五位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记录了她们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

🎬《龙脊》(1994):陈晓卿执导纪录片。龙脊是一片梯田的名称,以三个小孩日常的学习、生活为主轴,记录了龙脊所在地广西桂林龙胜小寨村发生的故事。 2001-2006年间陈老师又重返龙脊回访三个小孩的人生轨迹创作了《时间的重量·龙脊》2006。

🎬《牧野村千年物语》(1987):由日本导演小川绅介执导的最后一部纪录片。跨越近十年,以牧野村世代传承的“口述史”、舞蹈等形式再现历史。

🎬《古屋敷村》:一个村落的详尽记录。

 4 ) 随记

个人记录和想法

十三邀S7E1

蔡皋: * 施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 * 对于过去,不要修补,要去回味。 * 画家眼里,没有脏颜色,痛苦是对比色。

许知远: *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世界与生活的肌理,总蕴含意外的感受。 许知远说他是注重观念的人。的确,在他身上一直有知识分子的抽象感,尽管他的任务是从人的行为、社会的现象等等这些周遭的事情出发,但最后展现出的总是概括性的断论与追问。

他是“游离”的,当蔡皋老师突然把纸笔递给他时,也是如此。他慌乱犹豫、在本子上信笔勾勒,好像一个不太熟的人闯入自己家门,他一边招呼着随便坐,一边在内里生怯。

片子最后许说的一段话,让我觉得这段采访完成了闭环。他说:“我画完那几笔以后,又很想继续画一画。”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前面蔡老师说的“不教而教”吗?

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暂时跳脱出现实的困惑,去在树干上寻找它重生的痕迹、去想下一锄头要挥多深。

在我们自己的桃花源里,对比色也是亮眼的。

 5 ) 还是那个味

跟随许知远的采访,体验另一种慢生活

e1.永葆童心,是一种奢侈。

蔡皋老师的心中一定有一个丰富而有趣的灵魂。

我们成年人的世界真的不需要迪士尼、格林童话吗?恐怕不见得如此。

世上的人,哪个不想去看看现实世界里的桃花源呢。童心未泯、返璞归真也是人生的真谛。

e4张双南,去看地球的荒芜,捕捉宇宙的洪荒

e3对话彭凯平 心理学家。不再是对性讳莫如深

e5对话冯远征,我们需要话剧

而不仅仅局限于老舍,启动新员工确实是任重道远,推陈而出新的百花齐放 。

e6徐京坤(我最好奇的是他们如何相信前方有陆地)。一个大山里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冒险


《十三邀》S07E06许知远×徐京坤
制片人手记
《十三邀》这期不仅是在讲徐京坤船长,还在讲更多的人;它与其说是在讲一个人的冒险故事,不如说是在讲一个人出发之前,他遇到的那些人和事。
当徐京坤从山东平度的小山村只身一人来到青岛,想要实现航海梦的时候,最开始住在医院注射室,餐馆老板高军收留了他。
当徐京坤实在找不到船,眼看希望就要破灭,是高军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找到了一条报废的破船,才有了后来的故事。找船这件事,高军从来没有跟徐京坤说过。
徐京坤的发小猴子,在老家种葡萄,徐京坤修船需要帮忙的时候,他总是放下农活,来帮他,船修好了,猴子送他出海,哭着大喊“京坤加油”。
修船的时候,没有地方住,船厂附近村子有位大爷,腾出了自家一间屋子给他,房租随意,让徐京坤有了落脚之处。
二十年后,我们找到了大爷,他从家里挂钟拿出两张珍藏的剪报,一张是报道杨利伟航天成功,一张是报道徐京坤环中国海成功。
这些人和事,让我做片子的时候,时不时想起自己刚步入社会的那个夏天。
所以,这篇文章,讲的不是这期节目,我想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2003年8月,差不多20年前,我大三暑假,从陕西关中一个小镇来北京实习,第一次到一个这么巨大的城市。
还好不是举目无亲,在京的堂哥一家帮了大忙,实习的地方是中国最大的媒体机构,是堂哥爱人的前同事帮忙联系的,给了一个暑假,三个月的实习期。
但刚到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坏掉了,取不出来钱,那里面有下一年的学费4000块,也是我在北京可以预支的生活费,那时候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钱只有银行卡可以放。
北京的房租好贵啊,一个单间一个月500块,现在看觉得好便宜,当时可将近一个三线城市的10倍了。房租只交了一个月,下个月怎么办?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小,不求助,也不愿意再问家里再要钱。
最尴尬的一次,是跟编导出去拍摄,很远,人家开自己的车,拍完特别晚,编导说“要不你自己坐公交回去吧”。可是我没有两块钱车费,我死撑着说:“不行,我不认识路,你得送我回单位。”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还好,交通解决了。还是我堂哥,借了我一辆自行车,很破旧,后来这辆车被偷了。我现在都记得,车钥匙上挂的是一只黄绿色丝线编织的小乌龟,那只小乌龟陪了我很久。
然后我发现,实习的单位管饭,一天三顿,早中晚都有。假如每天都让自己忙活起来,是有理由三顿都蹭的。于是我开始什么活都干,谁的忙都帮,没多久,就得了一个外号“移动小秘书”。
忙起来果然好,8月底,开始做国庆节目策划,我骑着小自行车,在北京城穿来穿去,联系选题。有一天回来赶上下雨,淋得湿漉漉的,跟制片人汇报,完了他突然叫住我说:“我会给你开实习证明,以后一个月给你发500块实习费。”
我就“嗯”了一声,摁住激动,转身就跑,过半天,抹了抹额头雨水,才回过神,是因为头发淋湿了么?我看到他眼神里的感动。
房租解决了!
不止房租,那可是中国最大的媒体机构,一个实习证明,可能就代表着一份工作,那个时候,一个组差不多有十个实习生,都没有钱和实习证明可拿,都是奔着学习来的,而我竟然成了“名利双收”的那一个。
好事接连而来。8月15 中秋节,秘书张敏珍送我一盒月饼,还有一笔额外过节费,150块。这150块很有用的,作为一个创作型机构,记者导演们都是中午下午才来,偶尔早来一位,在食堂碰见蹭早饭的我,都会奇怪的问一句:“你怎么来这么早啊?”为了那小小的自尊,我也需要偶尔自己买早饭,故意到得晚一点呢。
业务学习也开始了,那时候,盗版碟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卖碟的来了,大家都会去挑,我就只看。有一次挑选的时候,一位导演随手扔两张碟给我说:“这两张送给你,是经典,好好看。”其中一张是《美国往事》。
我的确好好看了,三个小时的电影,每个镜头几秒,中景,近景,怎么接的,都在一个小本本上记下来,琢磨。开始慢慢有了故事、镜头、场景、段落的概念,这是我导演入门的开始。
帮我最大忙的是一位杨姓导演,我们都叫她杨姐姐,一位幽默至极的人儿。因为当时播出的节目都要整理文稿,原本她是可以安排我做的,“移动小秘书”嘛。她问我:“一共多少期要做”?我数了下,“12期”,她掏出钱包,刷刷刷,数了12张递过来:“你来帮我做吧,我付钱。”
她又神神秘秘的说:“你以后不许叫我杨姐姐啊。”“啊!为啥?”“你得叫我姐姐,这样我就和其她的姐姐不一样了,才会更亲,嘿嘿嘿。”
我有钱买更多的碟学习了。
那时候采访需要做场记,秘书负责找速记公司,有时候对方接不过来,我问秘书没人的时候我来做,速记费给我行不行?就这样,我偶尔能接到活,等晚上下班后,一个人在办公室做,我不想再动用我的4000块了。
就在其中一次,碰到了我一生的恩师,当时的主编,他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回来了,看到我在那里埋头苦记。我被发现很不好意思,他看着我的眼睛说:“你记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想来这里,你随时都能来。”
写到这里,我流泪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在中国最大的传媒机构获得了一个更长的实习期,甚至工作的机会。
11月到了,我去单位对面的军人服务社买了一床棉被,冬天要来了。
看看,那短短的一个夏天,我都得到了什么。
介绍我实习的人叫鹿敏,鹿敏姐,将近退休,还在拍片。
解决我房租的制片人叫陈真,请他原谅,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懂,转头就跑,谢谢都不会说。
送我碟的是傅健老师,已经退休了,到老也可爱的老头儿。
姐姐,豪掷一千二给我,后来还教我做菜的人叫杨云苏,纪录片导演,作家,微博名叫“故园风雨前”,去看看,她好玩极了。
跟我说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回来的人叫李伦,他是《十三邀》的创办人。我不需要回来,因为从来没有离开。
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一路狂奔的我,今天早上6点钟开始敲下这些回忆,随着那些瞬间一个个浮起,我一会扬起嘴角,一会又抹抹眼泪。那个夏天,那些温暖的,小小的善意,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推着我走到了今天,唯有感谢。
我想我们在开始自己人生的时候,那个梦想的起点,总有一些普通又平凡的朋友,在帮助我们前行。仔细想想,一定有,很希望能听听你的故事。也请相信,即便身处黑暗无垠的大海,前方一定有陆地。
这一季的《十三邀》,在保留原有色彩的同时,还想能带来一些温暖与力量。这是我们的一些期待,希望你能够喜欢。
——《十三邀》第七季制片人徐婵娟

引用文字内容来自公众号《十三邀》


笃定之笃定的背后是什么?是上帝的无形之手还是脱离大陆统治的桎梏。属于冒险者的游戏本来就是少数人的游戏,没想到的是成本如此之高。这样的壮志凌云本身就让人羡慕,因为可能那些有钱人也未必能有这么丰富的阅历。

看了一些才知道他是独臂男孩,残疾成了他扬帆起航的桨,这个靠谱的零件将给他有力的支撑,哪怕是充满荆棘之路。

犹如陆地之王的狮子,许知远在船上也成了晕船的动物。

我们很难想象这其中的孤独,也许就是一场迎接海浪的挑战,而回到人群何尝又不需要极大的勇气呢?就像那个孤独的海上钢琴师1900

这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去探访那个慷慨收留年轻人的老人,这样的善举促成了一段传奇。好担心物是人非,却又感慨。有一个细节是钟表里面拿出来的剪下的报纸,一张是杨利伟登天,另一个就是独臂小伙的流浪地球。这很让那人感动,老人特意强调这是他专门收藏的。


 6 ) 一集飙升9.5分,最惦记的国产良心回来了!

来了,今年口碑最强国产综艺。

刚播出一集,它就在豆瓣获得9.5的评分,满屏五星。

从2016年开始,这档节目几乎保持着每年一季的频率,且季季都好评如潮。

我敢说,它绝对是开年最不该错过的国产节目,没有之一——

这是一档由许知远主持的人物访谈节目,迄今已推出七季。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摒弃了客观、中立的原则,带着许知远个人的“偏见”出发,来采访每一期的嘉宾,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正如节目的slogan所言: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可以说,绝对的真实和赤裸,奠定了这档节目的基调。

《十三邀》采访过许多我们熟悉的演员和导演,比如李安、张艺谋、陈冲、克里斯托弗·诺兰等等。

此外,它也曾采访过一些备受争议的公众人物和网络红人,比如罗翔、李诞、罗振宇等等。

在新出的第七季里,节目组的选题更加接地气。

比如在第一期里,就采访了绘本画家蔡皋,以及历史学家、散文作家钟叔河

上:蔡皋

下:钟叔河

在上一季的第九期中,许知远曾和钟叔河展开对谈。

他是一个人生经历十分丰富的学者,年轻时曾当过编辑、记者,文革期间被开除公职并判刑十年。

平反出狱后,已经年近50的他开始担任出版、编审工作,并以《走向世界丛书》闻名出版界及史学界。

钟叔河广博的学识还体现在他的文集《学其短》和《念楼学短》中,简短畅达的文字里尽显其独特的文人趣味。

后来,钟叔河又从《学其短》系列文集中选出80篇做成画本,与他合作的人正是绘本大师蔡皋。

国内的读者可能对蔡皋不太熟悉,但她其实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她是一位以给孩子们创作图画书为毕生追求的画家,其作品曾在日本巡回展出,并被日本小学教科书采用。

她曾被选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中国分会理事,并在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上获得“金苹果”奖,是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有人评价:中国如果有一个有资格获得安徒生奖的话,那一定就是蔡皋。

这两位大师都是年逾七旬的老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不懈创作让他们相识交汇。

蔡皋评价钟叔河的文集:结合了古人的文字和今人的文字,在流动的色彩中,交织着美好的意象,让人流连忘返。

钟叔河评价蔡皋的插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形神兼备,意蕴丰富。

的确,蔡皋笔下的画就像有魔力一般,瞬间把你带入天真梦幻、绚丽多彩的童趣世界。

而蔡皋也像她的作品一样,始终像孩童一般喜形于色,始终保持着孩子气的简单与纯粹。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这一辈子都在寻找童年。

通过许知远和蔡皋的对谈,你能她和她作品中一些共有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鲜活的生命力。

第一次看到蔡皋的人,很难把她和七十多岁的老人画上等号。她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能在她身上看到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而这样的特质,和她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在蔡皋家中的楼顶,她种植了一片花园加菜地。钢筋水泥堆砌的楼宇间,这里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新鲜的茄子、辣椒、苦瓜等蔬菜,想吃的时候就随手摘一个下来炒菜。

还有香水月季、牵牛花、绣球花、昙花,在不同时节开放,装点着这里的一隅天地。

在蔡皋的楼下,也有蓬勃生长的植物:

看似枯黄的爬山虎根茎,顺着墙壁不断蔓延伸张,在最高最远的地方长出最绿的新叶。

被砍断的树木,十多年间长得更高更直,昔日的伤疤都藏在坚硬的树皮之下。

正是这样的环境滋养了她的精神世界,让她笔下的一草一木灵动而富有生机、也让她笔下的故事更触动人心。

蔡皋身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强烈的感受力。

在成为绘本画家之前,蔡皋就有用图文形式的手账来记录生活、保存记忆的习惯。

姥姥纳鞋底的方式、儿时的手指小游戏、一棵树的成长历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被她画了下来。

她对看到的事物、经历过的事情,乃至做过的梦境,总有极强的感受力。

于是在面对许知远的采访时,一场梦中的飞行之旅、脚踩在云朵上的奇妙经历、走迷宫的恐惧,都被她描述得绘声绘色、极具趣味。

此外,蔡皋还特别擅长和小孩对话。

与朋友家的小孩对话之前,她会先去看对方送给她的书,然后再去和对方交谈。

她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创作作品,而非站在大人的视角进行俯瞰和审视。

感受并进入小孩子的世界,才能帮助她创作出真正受小孩子喜欢的作品。

蔡皋身上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温暖的治愈力。

年轻的时候,蔡皋曾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老师,在湖南的乡村学校任职。

谈及那段特殊的经历,蔡皋坦言她也曾因为不懂事而犯错,有过十分不愉快的经历。

但是她懂得过滤这样的不愉快,把坏的部分消化掉,只留下好的、积极的部分,储存在记忆里、应用于作品中。

就像在一个画家的眼中,没有坏的颜色,只有明与暗的对比色,但他们都共同构成了蔡皋笔下的桃花源。

对于所有痛苦的记忆,蔡皋的原则是可以回味,但不要修补。

她懂得对内和解,对外包容,并把这样的治愈力体现在每一幅绚烂的画作上。

钟叔河评价蔡皋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对于花草、小孩和笔下的作品都寄托了深厚的感情。

许知远评价蔡皋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武林高手, 躲在自己的小岛上种花、画画,练一身绝世武功,顺便给人治病。

正是这种温暖的治愈能力,才让蔡皋的作品变得天真烂漫,为每一个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截至目前,《十三邀》第七季只播出了这一期,就已经好评如潮。 接下来,许知远还将对谈陈晓卿、冯远征等人物,继续带着偏见去挖掘一个个不同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娱乐至死、快节奏的时代里,《十三邀》这样的节目显得太格格不入,也很难想象它能一直做到第七季。 但它却坚持着初心,带着一种逆潮流的反叛精神,为每个期待它的观众交出了一份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希望这档在浮躁的世界里依旧保持思考、追寻意义的良心节目,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

 短评

许知远说“我们来找您找指望的”,蔡皋回应说已经有多年没有人这样跑来和她谈这些,老师表露出的兴奋让人心酸。

5分钟前
  • 妍妍
  • 推荐

对这样的节目还能苛求什么呢 有它的存在就心怀感激了

9分钟前
  • Kylin.
  • 力荐

之前还抱怨《十三邀》水准忽上忽下,直到第七季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原速、不划进度条、不觉得无聊烦躁、认认真真、有滋有味地看完一整档节目了,无论是综艺还是剧集,十三邀还是牛逼的,希望一直做下去。

11分钟前
  • 笑聪
  • 力荐

问题问的越来越精准 这季明星也少加一颗星

16分钟前
  • 3
  • 力荐

真是一个雪中送炭的节目。

17分钟前
  • cooux
  • 力荐

感觉十三邀近乎这些年中国社会人文谈话节目的顶峰了。年轻的时候觉得怎么还有老许这样格格不入矫情的文艺装13青年,人到中年感慨幸好还有老许这样的人文知识分子,还能找到一群人些许关怀一下社会和人心,难能可贵。

19分钟前
  • 蓝瓦 Lanval
  • 力荐

锺叔河用「我是世界的人」开解着当下的无力感。蔡皋对许知远讲,「希望这个世界还是指望,就像你来我就觉得有指望」。两句话,也是两种姿态或动作,一方形成自觉,一方来自他者。但最后都为达成一致的愿景,愿我们都还在世界的潮流里面。

20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推荐

这个时代感谢有许知远

24分钟前
  • 係鬼
  • 力荐

目前只说两个打动点。一是第二集园区门口写的“宇宙无限,信使有痕。”二是张双南跟许知远一边吃烤串一边谈宇宙,特别打动我。我们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吃的每一根串,都是这无边无际中的“信使”。智识与烟火的愉悦,永不过时。

27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十三邀又回来了,等了好久!第一期就很有感觉,很触动。真的太喜欢蔡老师对于生活的记录了,不管是一棵被砍掉但又长得笔直的树,还是她和外婆、学生、孩子的可爱回忆,都让人由衷地觉得:生活真的还蛮有趣的,我们的生活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有趣又可爱的事情。所以,就是当我们在做具体的事情的时候,生活就鲜活了起来。做好每一件事情,爱具体的人,即使我们都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尽管我们都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 但我们就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呀!♥️

28分钟前
  • 霁凡
  • 力荐

《十三邀》从第五季开始逐渐“封神”,这种越做越好的节奏是非常反常识的,到了第七季甚至从正襟危坐的谈话节目,变得像极了情景交融的文化真人秀。第一集开头锺叔河的自述、结尾蔡皋坐在房檐下对往事的追忆,都让人动容得想哭,那种文化即刻磨灭的危机感和对未来莫衷一是的指望感此起彼伏互为映显。蔡皋以风动的白发入镜,那不就是古诗里“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描述的样子吗!蔡皋在谈及理想主义和梅心时,我意识到,从第七季起,《十三邀》开始了文化“传灯”。

31分钟前
  • 楚门
  • 推荐

来看徐京坤,中国船长

32分钟前
  • 黎颂慈
  • 力荐

这么多期追下来,越来越感到感到庆幸,庆幸这个时代还有《十三邀》这样的文化节目。它好似是一片桃花源,每次打开,都仿佛经受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第一期非常出色,蔡皋老师活得自在、自如,她一直在追求“返童”,果真拥有了返璞归真后的心态与气度,一举一动都散发出童真。她与自然共生,在一棵树上寻觅到真理与意义;身处闹市亦同样开怀,因为可以任由它繁华,而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点热闹。同时,蔡皋老师也有某种矛盾在,她不希望真的回到充满苦难的童年,而是以艺术与审美获得自救,消化痛苦,描画诗意。她的很多话都富含哲理,“不教而教”“记录就是我的针脚”。还需注意的是,许知远也没那么紧绷了,他的问话也像挥出去的锄头,既要挖掘到果实,又不会伤到根茎。这是采访者的境界。

34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徐京坤这期“封神”,完全是电影感的剪辑和文本。除了野孩子闯荡成独臂船长的生命激情外,还有组成他英雄叙事的小小善意和温暖配角。把命运的巨浪和生活的细流并置在一起,意蕴丰富得难以言喻。当真正的勇敢和真正的温情发生,当事人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旁观者已止不住热泪盈睫。我们在别人的赞歌里,瞧见的还有自己的遗憾。一如恐惧衰老的许知远渴望英雄主义时,看到徐京坤背后无可替代的生命经验与代价,他已经知道:有些奇迹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35分钟前
  • 書崎
  • 力荐

看完这期节目,我感觉到一点确幸,还好《十三邀》还在,还好有蔡皋这样的人物在。

37分钟前
  • 同宇安小魏
  • 力荐

蔡老师太可爱了,一边翻手比划一边念歌谣“看事容易做事难”

39分钟前
  • 马里扬泊列的树
  • 力荐

徐京坤这期太牛了!!!当你以为他的励志故事已经讲到尾声了,殊不知,他的人生处处是精彩。徐京坤似乎也没太抱希望能找到当年住的地方,小心翼翼的确认电话那头的人是不是当年的房东老大爷,更不确定大爷还能否记得他。不可思议的是大爷不但记得他,在大爷心目中,这位独臂少年和杨利伟一样伟大,他从墙上的钟表盒里拿出两张报纸,一张是他,另一张是杨利伟,大爷说除了这两张报纸,再也没有了。

43分钟前
  • ffffkk
  • 力荐

“我没有桃花源”“我是被逼出来的桃花源”

48分钟前
  • 局部解
  • 力荐

以前我对老了之后的想象是广场舞大妈,现在我对老了之后的想象是蔡老师

53分钟前
  • 亲爱的影子
  • 力荐

蔡皋老师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在轻松的访谈氛围中,她很平和的讲她的‘桃花源’是被逼出来的,看到这里我流泪了,每个时代都有人深陷不同泥淖,在蔡老这里,我看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顽强乐观的生命力。

56分钟前
  • 大萝卜小白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