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穷?

记录片英国2012

主演:Abu Badr,Umm Badr,Raouf Dabbas

导演:布莱恩·希尔,本·刘易斯,陈为军,亚历克斯·吉布尼,Hugo Berkeley,Osvalde Lewat,Bosse Lindquist,Mona Eldaief,耶菡·妮珍儿,Christoffer Guldbrandsen

 剧照

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2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3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4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5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6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3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4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5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6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7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8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9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8 13:17

详细剧情

  贫富不均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穷人真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 所推动的《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跨媒体计划,参与协同制作工作,与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讨21世纪贫穷问题的纪录片。  《为什么贫穷?》是由总部位于丹麦的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推动的非商业计划。Steps曾在2007年推动过《为什么要民主?》(Why Democracy?)。而《为什么贫穷?》即以此为基础,希望用影片刺激大众讨论贫穷问题;计划共同发起人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丹麦广播公司(DR),这两家电视台也是本计划的主要合作伙伴和推动者。  这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本系列纪录片于2012年11月起全球播放,台湾PTS与英国BBC、美国PBS、日本NHK、香港RTHK等在内的70余家电视台均加入联合播出,估计观众总数超过 5 亿人。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当我们穷在一起:动画贫穷史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穷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钱有庇护:金钱、权力和美国梦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无其田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摇滚救贫穷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

 长篇影评

 1 ) 读书致贫??

中国有句老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城市乡村,无论贫穷富裕,人们对教育的尊崇几乎到了极致。

哪怕有些人自己没看过几本书,在贫困边缘苦苦挣扎,也要敦促下一代勤勉读书,在高考中力拔头筹,踏入大学的门槛,此改变命运。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读大学”不仅是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更蕴含跨越阶层的希望。他们本能地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孩子们就不必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汗流浃背,而可以在大城市里拥有一份安稳工作,拥抱全新岁月。 然而现实,果真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吗? 如果让王振祥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工作,他会这么说:“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区区九个字,就概括了一个招生骗局的本质。 王振祥所供职的“弘博软件教育学院”,其实是一个主打成人自考的教育培训公司。但它很快就将目光瞄准了一个更能赚钱的门路——为高考落榜、又渴望读大学的学生提供“文凭”。按王振祥的说法,把这些孩子骗进来,让他们交“学费”,然后到了时间再给一张毕业证。这中间不用做任何事,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管学生们的出路,就是场彻头彻尾的生意。王振祥对着镜头调侃:“在中国,教育就是暴利产业嘛。” 对于考得上好大学的城市学生来说,王振祥的话术就如天方夜谭一般可笑。他们一眼就能看穿充斥着百度图片的“招生PPT”,而且在网上一搜“弘博”,立马就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可是对于穷困潦倒的农村家庭,许多人连“三本”和“大专”的区别都搞不清,孩子们一直埋头学习从未摸过电脑,更不知网络为何物。而这些人,正是“王振祥”们竭力招徕的目标。

在纪录片的镜头下,摄制组跟着王振祥跑遍了湖北的十里八乡。在所谓的“招生宣讲会”上,他拿出厚重的播音腔:“书是甜蜜的,知识是甜蜜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才能收获体面的工作,获得高品质的生活”。可脱下正装的时候,王振祥又忍不住嘟囔:“没良心啊”、“造孽”、“伤天害理”。镜头中的王振祥呈现出了诡异无比的“双面人”状态。他一面盘算着招到了多少个学生,可以拿到多少“业绩提成”;又在知道一年12500的“学费”耗尽一个农村家庭的所有积蓄之后,默默点燃一根烟,在寒风中久久不语。 可在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中国,注定有人会成为被牺牲掉的那个。正如纪录片开头所说:在高考中发挥较好的学生才能进入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立大学,而更多人只能读一个学费昂贵的民办院校,除此之外并无其他选择。可就连这最后的唯一选择,也早就成为利益与私欲交织的狩猎场,谎言和骗局在肆意横行。一场高考,承载了多少人盼望的“出路”。然而他们并不能分清,“出路”的尽头是生路吗? 万超的故事,看上去和王盼、王振祥的截然不同。他是一所民办三本院校——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虽然算不上数一数二的好学校,但他总归读完了书,拿到了毕业证书。 《出路》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问题: “有一份大学文凭,就能给你带来出路吗?” 在拍完这部纪录片后,导演陈为军曾提到: 如果一个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还是不能改变命运,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这是他想借《出路》探讨的问题。可惜的是,直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无数的“王盼”、“万超”、“王振祥”仍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这一场有关教育与贫穷的“恐怖片”,每个人都在参演。 看见,也许会带来发声;发声,可能就意味着改变。我们不知道解决问题的那一天究竟什么时候到来,只是希望,它能来得早一点。

 2 ) 《为什么贫困》小结

1、【动画片贫困史】从古至今,贫穷与富裕都是对立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共同富裕,人人皆富,永远都不会实现,只有贫穷的存在,才会创造富裕。从全球历史来看,富裕一直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拥有权力、资源的极少数人手中,不论古今、不论哪个国家、不论亚欧非。从全球各国现状来看,不论国家和个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产阶级向上的通道变窄、甚至消失,而中产阶级也在下流社会流动。

在新中国的发展中,中国似乎走了正确的道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虽然大跃进运动是造成几年饥荒大的主要原因,但与同期的非洲各国家相比,如果像他们一样采取了接受世界银行、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或许国家的现在也陷入了赤贫吧。这与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尊自强息息相关吧。纵观历史,除却屈辱的近代史,中国与同时期的各国相比,经济、文化、思想都处在一个较为繁荣的水平。而15世纪的欧洲在同时期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如果欧洲各国未采取殖民政策,世界的格局也不是这样的吧。但没有如果,欧洲的地貌、各个分裂却无自然屏障国界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造就了他们善战、掠夺的文化。

孔夫子很久便教导人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会丢失,不知国家领导人是否丢弃人民。

2、【人之初,性本穷】生而贫困。出身似乎成为决定人一生的决定因素,出生在非洲的大多数孩子注定与饥饿做斗争,出生在美国的孩子大多长寿,出生在……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富裕的发达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饥饿、无家可归的妇孺老幼比比皆是,他们有资金实力去启动伊拉克战争,却没有资金精力去拯救社会底层,这个国家有点可笑。

3、【有钱有庇护】富而有道。一条河隔出了两个世界,河的一侧是纽约曼哈顿最繁华的华尔街,河的另一侧却是最贫穷街区、失业率奇高、治安混乱。华尔街不仅撼动美国经济,而且撼动全球经济;华尔街、美国最富有的人通过政治操控美国经济,甚至影响社会走向,是否也引起了世界政局、经济体系的震荡。

社会底层的基本保障也在被“上流社会” 财富拥有者通过操控政府,利用各项政策削减,看似人民受益的政策中获益最多的永远是上流社会的极少数人。

4、【耕者无其田】2008年粮食危机后,新西兰、韩国、中国等各国分别在非洲获取耕种用地,作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各国垂涎。而很多非洲农民失去了自己赖以生活的土地,这与政府政策、不体民等国情相关。

5、【摇滚拯救世界】两个音乐人,用摇滚、名人影响力撼动西方强国对非洲的剥削,实现非洲的债务全免,使得非洲发展得到一点喘息。非洲的发展是非洲各国、非洲人民、债权国、世界组织各方努力的结果,当然,鲍勃和波诺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名人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有着不亚于国家领导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正确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如何传递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生财有“道”】道=盗。瑞士富有而又安逸的小镇,生活着操控综合商品交易的富裕镇民,他的跨国公司掌控者非洲赞比亚丰富的铜矿资源。在“避税天堂”的模式下,赞比亚铜销往世界各地,但赞比亚政府获得的税收少之又少。赞比亚富饶的自然资源在沉重不堪的国际债务、腐败受贿缺少社会道德观的政府、贪婪的跨国公司、受权势影响的世界银行多方面影响下,通过不透明不公平交易,拱手让人,赞比亚铜矿实现私有化,跨国公司受益。

7、【太阳能妈妈】女性如何在家庭、工作、自我中平衡。

8、【出路】中国职业教育与农村孩子的出?读书致贫?在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倾斜,农村教育资源不断被抽离,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孩子、农村与城市的孩子,如何平等竞争?

 3 ) 《为什么贫穷》,这部8年前的纪录片依然让我看得很压抑

半夜三更你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明明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你只能咬牙坚持,因为贫穷。

跟朋友逛街,明明很喜欢那件衣服,但你还是要说不合适,因为贫穷 。

你开始躲朋友聚会,即使有时间也会找个借口推掉,不能每次都是朋友出钱,而你又不愿朋友看到你的落魄,因为贫穷。

……

这是最富有的时代,也是穷人最多的时代。

2012年英国有部纪录片《为什么贫穷》,通过多个方面谈论了世界各地的贫穷。纪录片分为8篇,而第8篇《出路》是在讨论贫穷下的中国教育。

故事的背景是在湖北地区,有三个主要人物。刚参加完高考的王盼,大学毕业后的万超,给教育软件学校招生的王振祥。

王盼,家住湖北农村。刚参加完高考,分数388分。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成绩,注定去不了好学校,但不去上学又有些可惜。

虽然王盼认为自己发挥不好,还可以考得再高点。但其实我认为,纵使她再复读一年,应该还是这个水平。

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师资力量,教学工具……这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就是放在今天,依然是这样。在农村的教师,可能他本身的学术水平就不高,你又怎能让他教出高质量的学生呢?前段时间我还听一位朋友说过,他弟弟所在的学校,有好多老师是当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们的知识体系可能已经跟社会脱节了。因为学校比较偏,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是不愿意来这里的,所以学校难得有几个年轻老师,不过是学幼教或者其他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才勉强来到这里。

王盼的父母只是村里面的普通人,在砖厂里打工。王盼的妈妈双手只有一根手指,甚至右手都没有手掌,但是这样的状态她还是在砖厂干着跟别人一样的活。王盼的爸爸矮小干瘦,只顾着干活,不操心家里的事。这倒是好多国内家庭的常态,尤其是农村中的家庭。男的只顾干活挣钱,家务都是女的在打点。

如今家里的头等大事就是王盼的上学问题。王盼想要上大学,这是她一直都有的愿望。在2012年的农村,能上大学也是很厉害的事情了。很多农村人是分不清大学还有好坏之分的,他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走出农村且不用卖苦力了。当然,这也是像王盼这样的农村学子走出去看世界的少有途径了。

有的人,真的是会在村里待一辈子的。村里出来的人学识与见识与城市相差太多,这也导致他们内心有着自卑情结。就像小编上大学后才第一次吃过自助餐,当时可是激动坏了,原来食物还可以随便拿。

见识真的很重要,它可以让你去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不少农村出来的孩子发展并不好,不止是没有资源关系,还有他自身缺少与城市打交道的本领。

王盼的妈妈不愿打击孩子,但爸爸却比较直,责怪孩子没考好才导致找不到好学校可以上。为此王盼哭着抱怨爸爸为什么要把自己生出来。这就是农村教育的悲剧,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的教育发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公平是很难做到的。

之后王盼终于收到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书,通知书里有助学贷款申请材料。当妈妈要求她填写时,王盼是嫉妒不情愿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穷困家庭的孩子会更甚。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为了筹集学费,王盼的父母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虽然王盼考得不好,但她上学的钱确实需要大家的帮助才能筹够。

大学毕业后,尤其是学校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会怎样呢?那就再来看看万超的经历吧。

万超是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毕业生,如今这个学校已经改名武汉晴川学院,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虽然片中他的父母没有出现,但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

他是个很本分的毕业生,有些羞涩腼腆,但他在努力让自己更活泼一些。面试了好多工作,在人山人海的招聘市场努力介绍着自己。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想不不敢想,他只能尝试找销售和会计助理的工作,因为这两个是他实习时接触过的。好不容易面试通过了一家公司清算员的职位,得知消息的他激动坏了。但是忧虑的事总是一件接着一件,试用期的工资不高,他还得租房子以及各种生活开销。还没挣工资,就得先支出一大笔钱。工作上的事也不顺心,新手总是面对着很多问题,很快他就被辞退了。

“我觉得好不爽啊”,他在与朋友的聚会中哭的不能自已。

明明自己也很努力,却连机会都不给自己。其实社会就是这样,如今连研究生都扩招了,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教育高度发达的阶段,会是连做苦力的工作都是要受过高等教育的 ,只不过很多人还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那些曾经在校园里一张张欢乐的笑脸,进入社会后只能变得痛苦起来。现在的教育缺少真正的素质提升,导致很多人毕业后开始工作都是从0开始。学校与社会是脱节的,又怎能说学校在为社会输出人才呢?

好多普通的大学对学生管理很松,逃课,作弊,玩游戏是他们的常态,导致毕业后的他们立马就傻眼了。作为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压力是需要自己给予的。做好准备,才不至于毕业后的你会悔恨当初。

王振祥,大学毕业几年的社会工作人员。之前学的是平面设计,如今是武汉弘博软件教育学校的招生老师。

这是个怎样的学校呢、学校的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招聘用的学校图片全是网上下载的。优秀学员的视频都是备好的台词,甚至因为违心说的结结巴巴的。这样的学校现在还有很多,互联网行业大火让计算机培训学校的市场变得很大,也导致了存在很多名不副实的学校。招生时说就业率说分配,毕业的时候就啥也没有了。

王振祥招生都是去农村的,因为城市的孩子是不会上这样的学校的。村里面的人不懂,还以为是多么厉害的学校来招生呢,就这样被忽忽悠悠的报名了。只不过学生从这里毕业后,除了一张并不被认可的毕业证,就什么也没有了。

所以在王振祥内心是有愧疚的,但他为了生存,还是得去忽悠更多的学生报名。片中的王盼也参加过这个学校的宣讲,好在她最后收到了学校的通知书,没有来了这个学校。

平时王振祥穿的很普通,但在演讲的时候则是西装革履,声音也变得浑厚了。

其实培训行业是最容易进入的,只要你敢讲,敢不要脸。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你就会是一个大师。

演讲的时候,观众是被动输入总容易的时候。文字,图片,视频,人的思考量是逐渐减少的。所以在演讲的时候,你只要说话中找到共鸣点,加上一些托的环境哄托,听众是很容易被洗脑的。这个社会,太多人过得不如意想要暴富,成功学大师就有了很大的市场。就如陈安之大师,包装自己27岁就成为了亿万富翁,这就增加了听众的盲目崇拜感。然后说一些励志的鸡汤话语,宣传你只要跟着他就能成为有钱人。这个社会,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的暴富途径交给别人,除非他是通过拿你的 钱才能暴富。没有人知道陈安之27岁的亿万财富怎么来的,这本就是他自己说了算。

片子的最后,王盼踏上了求学的火车,万超仍然在寻找着工作,王振祥则因为老板投钱去盈利更快的学校失业半年,然后成为了一家材料公司的网络维护员。

三个人的路会是一段循环,而这样的循环会是国内很多学生的路。

这个时代不缺少努力的人,生存也会变得越来越难。

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活着,只能靠自己!

 4 ) 一个故事,一面镜子——分集主题简介

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八集的系列。但从豆瓣的影评看,大部分网友只看了最后那一集讲中国教育的。我自己也是最先接触到这一集,然后又去找了其他七集都看完。

除了第1集带有总述的意味,其他七集分别关注不同的主题,记录了不同的国家地区。在每一集里选择不同的国家地区,自然是因为这个国家地区在这一集的主题上提供了最典型的例子。但其实某一个特定主题,也会同时发生在其他的国家地区。所以,即使是作为中国的观众,看看其他几集里那些并非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也还是很有启发。

-----------------------------------分集介绍分割线--------------------------------------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当我们穷在一起:动画贫穷史

       总述的一集。
       从原始的采集狩猎时代,到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当代全球化经济,借助一个不断转世重生的动画小人,串起了每一个时代贫困的主要表现。每一个时代,也往往是以特定的国家地区为代表。
       全系列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集,因为时间跨度实在太大。

------------------------------------------------------------------------------------------------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穷

       生育的医疗条件。
       塞拉利昂、柬埔寨、美国,三个国家贫困阶层妇女生育环境的比较。没错,美国那个故事,也是发生在美国的穷人家,但比起塞拉利昂和柬埔寨的故事,不知道好出多少。
       全系列中最惨不忍睹的一集,想像一下因为缺乏必要医疗条件而死于分娩的孕妇以及早夭的婴儿……

------------------------------------------------------------------------------------------------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钱有庇护:金钱、权力和美国梦

       政治权力加剧的贫富分化。
       美国,公园大道,一端是朱门酒肉臭,一端是路有冻寒骨。但巨富们还能继续借助他们在政治、传媒上掌握的权力,继续加剧这种贫富分化。
       全系列中朝另一个方向最开眼界的一集。有钱人,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有钱……

------------------------------------------------------------------------------------------------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无其田

       农业的产业化变革与政治障碍。
       马里的农业仍处在各村落分散经营的时代,美国一家农业开发商意图在此实施更大规模的集中种植,需要向农民购买土地。不同村子的农民,却有不同的态度。开发进度一直因此延宕,最终因为国内政变而停止。
       全系列中最“内政”的一集。从经济角度看,集中经营无疑更有效率;从政治角度看,马里也是非常地民主——地方长老的反对,中央政府也没法去强制。但最终结果呢?

------------------------------------------------------------------------------------------------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摇滚救贫穷

       流行歌星的政治影响。
       这是一个我们在初中英语课本上就读到过的故事,两位欧洲摇滚歌星,通过他们的义演向民众呼吁,向各国政客施压,希望增加对非的援助,减少非洲债务。但也有不少人对他们表示质疑……
       全系列中最理想主义的一集。需要看到,在欧美,相比在中国,娱乐明星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瑞士、赞比亚。总部设在瑞士,在赞比亚开发铜矿的跨国公司嘉能可,一边通过避税岛交易的形式,让这个非洲国家损失了巨额的矿产税收,同时还在非法排污;另一边却通过其高管的收入,为瑞士某小镇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回报。当有一位小镇居民提出从中划出一部分,回报给赞比亚时,却遭到了其他多数居民的反对……
       全系列中最“外交”的一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市场开放被视为一种政治上高度推崇的理念,国家保护主义则倍受苛责,但跨国公司那些更为隐蔽的不公平掠夺,又该由谁来监督?

------------------------------------------------------------------------------------------------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

       冲破文化束缚的妇女创业。
       约旦,印度。阿拉伯国家男权主义强烈,妇女一直缺乏公平的就业机会。一个在印度实施的太阳能发电培训,给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带来机会,通过培训她们的技能帮助她们创业。但这总会面临家中男人的反对……
       全系列中最“文化”的一集。有时候忍不住去想,这块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势力范围,如果不是依仗着石油,不知道要被大洗多少回。

------------------------------------------------------------------------------------------------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

       高等教育产业化之后的问题。
       中国,一个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个本科毕业找工作的学生,一个山寨高校的招生老师……
       大家最熟悉的一集,就不多说了。

 5 ) Education Education

第8篇:Education Education
这一部主要取材于中国湖北地区。很能理解,湖北是中国数一数二的人口大省,也自然是教育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之众,让人哑言。
本人亦经历过庞庞的高考大军,所以对镜头所示,不由唏嘘,阵阵恶寒,从心底腾腾的冒起。
当那个镇里的小女孩得知自己的成绩只有388时,霎的,她就哭了。外人可能不明白分数的意义何在,也就不知为什么分数能让一个成年人如此失态。我亦淡忘了当年高考的压力,所以初始,对于小女孩的眼泪,并没有多大的感伤。但是陡然间,想起了我当年高考后,曾经坐在电脑前,心惊抖颤的打开查分的网站时的心情,那种恨不得拜天拜地拜佛拜菩萨耶稣基督等等的心境,那种如果考得好人生就是一片辉煌如果考得不好人生就等于一坨屎的心情,让我重新理解了小女孩绝望的眼泪。分数的意义,在于当时,似乎比我的生命更加重要百倍。我不了解生命的意义,只晓得高考分数的重要性。
孩子们的尊严,和他们的对人生的感观,被高考毁的体无完肤。

镜头切转,到了武汉珞珈学院一个应届毕业生的画面,他正在填写毕业的自我鉴定。他的用语简直可以用“规范”二字来形容。里面谈及的东西大而空洞,看到这样的言语,马上就能感觉到他本人对于社会对于工作的不了解和思想的不成熟。虽然已经感觉到他在校期间为了不和社会脱节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但实际上成效甚微。都说大学是学生去往社会的中转处,但是我感受到的大学,并没有任何润滑剂的作用,学生如果需要获取经验以便能顺利融入社会,都还必须靠自己课余时间的努力,尽量多参与活动,尽量多与人接触。学校的积极作用微乎其微。或许有人说,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但试问如果不是为了文凭,只是需要平台和机会,何不直接就在社会就业,而是经过大学的过渡呢?大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后对于社会不仍是一知半解么?学的专业甚少有实用性,就在这样的情况中还被抛到社会上挣扎求生。除了年岁比高中毕业大上一些,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么?
而毕业之后,学校就和你无甚关系了,毕业的学生对于他们只是一个数据:就业率。他们通过提高就业率的办法达到招生更多进而赚更多钱的目的,实际上你的就业方向是好是坏,在学校学的东西对你现在是否有用,他们一点也不在乎。
万超的工作上,用到office软件的地方很多,但是这恰好是他的弱项,也因此,他没有保住他的第一份工作。关于办公软件我有很深的体会,我曾经在上海的一家备业的酒店面试,测试的第一项是EXCEL,结果做的并不好,毕竟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培训,而上一份工作中用到的软件还是2003年版的,2010年的界面我完全不熟悉,又怎能做好呢?之后我买了一本EXCELHOME 2010的教材自学,然后去参加上海的浦东软件园面试,但还没接触面试,就先被要求做EXCEL测试,结果却是,大部分都不会。我的技术太差?不是,现在的工作中,我的EXCEL水平,仅靠我当初自学的那一点基础部分,就击败了很多人,但是如果涉及函数等,我就完败了。
所以办公软件绝逼是大学应该着重教育的部位,但是实际上呢?我所在的学校只有一个学期有这样的课程,学生接触的机会太少,而且因为对其重要性不知,所以也只是抱着考试考过即可的心态去接触。唯一真正用到的地方,只是论文写作时候的排版而已。不是没有学办公软件学得好的同学,只是,他们都是自学成才,不懂就问人而已。即便如此,实际应用能力是否满足工作需求,也未可知。
就业之难,看他的处境便可得知。只要你曾经经历过那样绝望的等待面试电话等待面试结果,那份心境永远都印刻在脑海里。

再来看学平面设计的学校老师,做着类似传销的招生活动。他举办的招生会上,一群人,都神色黯淡,简言之,很难看。但是这个难看,更多的是因为,不得志。高考之后,考好的人,神色红润,异常兴奋好像中了大奖;而考砸的人,则像濒临死地般的,让看到的人都觉得异常绝望,似乎已是绝症晚期。而这群人,也就是这位学平面设计的老师去忽悠的对象。通过行业内一位还有良心的人口中,听到如此残忍的行业内幕,再配上家境贫穷的王盼的处境,和毕业后难找工作的万超,简直就是撕破内心的最后一点防线。昧了良心去赚的钱。
篇末告知此学校老板拿着赚来的钱跑了...跑了...那些本已输了高考的学生,接着便被骗,这是何种残酷的社会!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更强大的必须手段,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你真的明白么?
用大众对于民主的观念来举个例子,最近在读刘瑜的《观念的水位》,突然萌生了一个疑问:什么是民主?原来我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本身都不了解,就已经开始接触关于民主是好还是不好,民主对于人民来说是否重要,民主是否适合于中国国情这般的话题。我想不止是我自己,看网上对史天健(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中提及的对于国民的一个调查,大部分人对于民主的概念都很含糊,而且对于民主的分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也并不了解。对于这个调查的方式和受众以及对结果的推断,我并不清楚,但是我比较认可这个理论,因为平时接触的人,在网上看到的言论,没有多少人对此表达过清晰的认知。
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过所谓的民主,所以对于此只有感性认识而无理性认知。这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像民主这种东西,真的只是那些读政治系哲学系的人学习的东西吗?还是说全民都应该有个比较基本的了解?
发达国家的民主,其民主教育早已体现在日常的媒体报道和父母老师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在发展中国家,没有这样的一种通识教育,取代的反而是高考分数这种压抑人心灵的机制,对于小孩和小孩的家长而言,分数才是决定一切的真理。这样真正关注通识教育,真正关注教育本身的人,便越来越少,国家的未来也就越来越昏暗。

我想这就是Education Education编入“Why Poverty”里的原因吧。国家的未来,全都掌握在年青一代的手中,而教育,则是富强的钥匙。若国家对于教育如此轻蔑,又怎能不贫穷呢?这种贫穷,是精神的贫瘠,比钱少的贫穷更可怕。

 6 ) 贫穷绝不会灭绝,但你也许可以为自己和后代做点什么

附8集链接 要看快点~不知道还能撑多久://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nprint.org%2Fbbs%2Fthread%2F97%2F198758%2F

学心理学,看了太多关于人性的东西,明白有些孽根性永远不会消失,现在发现贫穷也如此。

各国都有贫穷的人,只是相对环境不一样。美国的穷人想办法领救济,能有基本房屋保障,而非洲的穷人面临温饱问题疾病困扰,没有干净用水,没有教育资源…都是穷人,投胎的地方不同,命运差别好大。

看完8集,心情复杂。世界这么大,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我这辈子或许都做不到像摇滚明星那样耀眼的为非洲贫穷疾病人民做点事,而我能做的基本的,就是让我的家人远离那样的困苦。人性存在自私的一面,不需要摈弃,在不伤害他人情况下的自私是良性的模式。如果更多人努力一点,让自己和家人能远离贫穷,那就是在为减少贫穷做贡献。

贫穷,可怕的不是你自己遭罪,可怕的是世世代代的遭罪。而很可惜的是,这样的状况在恶性循环。越缺乏资源,越陷入对资源的追逐。

比如因为没有过硬技能而只能做低工资的工作,时间长,耗费劳力,挣的钱勉强生活。这样的状态很难拿钱来投资自己。对比摇滚明星为了非洲人的债务问题,觉得需要深造,就去深造了。现在很多职场人都想要提升自己,不管是想转行业还是因为工作需要提升,越底层的困扰是缺钱,中高层缺精力和时间。

其实有狠心想要学习,总会找到法子,总会找到机会。贫穷者最可怕的是:没有想法提升自己,改变生活。

约旦拉菲雅的村庄,很多人家里全部没有工作,一大家子人每天就围在一团抽烟喝茶。拉菲雅不想要这样的生活,而其她人觉得没什么,她母亲说:“这样没什么不好,我们又不去伤害别人。”天啊,那么好的机会,不识字,政府都会给你提供半年培训机会,出国去印度学习,不花钱,回来有工作有工资。对比现在随便自费学什么课,好贵。

真的可以靠自己努力走出贫穷吗?

我是理科生思维,相信总会有办法。不过当看了一些人面临的现实状况后,我也开始怀疑了,真的好难。香港的《穷富翁大作战》好几位富翁体验了穷人生活后,觉得确实难。而中国内地还有更难处境的,交通越困难的地方越恼火。

要改善交通很难,要提升教育也不容易。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偏远地区教书,这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我所知的并不算偏远的地方,是离三线城市1小时左右车程的乡镇,好老师基本上很难留住,而班上学生水平真的很差……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不懂的不好意思问老师,从小学就存在的问题一直延续到初中。一个初二的学生可以把5+0算成0,你觉得能想象吗?因为她搞不清楚零的乘法和加法的区别。

这样的孩子以后学一些技能还是可以生存的,最致命的是她的思维,她的表达。思维上她觉得自己这样的原因是别人造成的,表达上总以冷漠的语言把关心她的人拒之门外。从心理学发展来说,我理解她对成人的不信任,从小她就遭遇了很多“抛弃”,一年到头父母最多回家一两次,家里老人只管饿不着冷不着,交流很少。

而这样的境遇,她的父母期待孩子长大能让家里经济好转?这样的她期待自己能有体面轻松工资可观的工作?她们就是这样满怀期待。

第8集说读大学是出路,现实让我们知道读了大学依然面临困苦。原因何在?很多大学教育内容与社会脱轨,老师教授理论技术,却不会教授团队合作、职业精神、如何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如何发展自己、如何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学校教死知识,而生活是活的。如果只是挣钱的工具,只知道挣钱,不知道生活,其实也是贫穷,起码是思想上的贫穷。如果人生是游戏闯关,那脱离经济贫穷是一关,脱离精神贫穷也是一关。

为什么贫穷?原因很多,一部纪录片只能通过镜头看到一部分,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里看。不管有多少原因,我们没法一下子去改变,只能改变自己。

改变,也许你的人生难题很难,但如果你想方设法,一点点改变,总会让你自己的境遇好一些。

一个人力量很薄弱,我只能逐渐影响我能影响的人。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生活。

如果你现在没什么钱投资提升自己,那就读书!读你想学的专业系统技能书,这是我知道的最便宜的学理论知识的方式。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能实践,比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实践你可以在网上找别人提问,可以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分享出来让大家讨论。

别像那个入职就被提醒要提高工作技能,最后没过关的那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主管做面试的时候,若遇到他也不会录取,若试用出现别人一个多小时弄完,他要一天甚至加班,我也会毫不留情的请他离开。

职场上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出现不足想办法提升是关键,实在想不通他被指出工作能力问题要辞退时,他脑回路想到的是工作又丢了,又要重新找,好麻烦…为什么不是想到我要怎么提升工作技能?别人一个多小时能完成为什么我要花那么长时间?不知道他后来学会这个教训没~如果他没学会,那他在职场上会更艰难。

贫穷不是一下子造成的。很多都是上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现在我们拥有的,有一部分就是父母以及上一辈所积攒的,不管传下来的是思想还是物质,这些积累给了我们一定的基础。而如果我们没法保护这些,那我们下一代就会少一些资本了。

想到第一集有个国王被入侵,一下子没了财富没了国家没了性命。他拥有了祖辈给他积累的财富,而他没有拥有保护的能力。这段让我想起动物世界有一集,一群黑猩猩,生活在森林最好的领地,这些也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领头的黑猩猩享受着老大的特权,很惬意。然而因为食物问题,毗邻的家族觊觎他们的地盘,突袭偷袭,都被原老大带领族群给打回去了。场面蛮血腥的,双方都有损伤,侵略方损伤惨重。

想要的去争取,拥有的要守护。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力量,这个力量包括知识、技能、心理资源等。

你想要什么?你不想要什么?

你要守护什么?你能守护什么?

 7 ) 真实得让人心酸

NHK制作的纪录片 为BBC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之八 导演陈为军 作品另有《请为我投票》等 (豆瓣搜索页面) 此片讲了三段故事 发生在武汉

一个刚高考完的女生 家境困难 分数不理想 家里最终选择了民办高校 举债读书

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男生 面试找工作 短暂的试用 又再次找工作 苦苦地算计着维持生活的费用

一个在各地宣讲招生的青年 直言不讳 世故地昧着良心"传销" 骗农村孩子的学费 最终学校倒闭

他们是整个教育链中的三环 紧紧相扣 这样的循环 要怎样跳出来

一切都始于97年的教育产业化 大学扩招带来畸形的求学观念 传统思想中和父母辈所缺失的那个读书梦 应试教育所无法带来的独立思考 以及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社会撕裂

看到片中"老师"说学习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却无法反驳 看到母亲安慰说学医以后就有出路了 女孩只是一味地低着头 看到男孩头一天上班 那个上司的嘴脸 隐隐便是一张中国人的脸

这一切 都真实的可怕 怎能不让人唏嘘 想到如今中国人往往要从外国人那儿才能看到真实的中国 又怎能不让人心灰

 8 ) 片面的真实

看了第八集,片中的故事情节只是那两个学生生活的经历的片段,他们的人生还很长,有很多不确定性,该片只是对他们特殊时期生活状态的截取,找到工作是大概率事件,他们的生活状态最终会改变。
那个招生的老师所供职的学校不是大学只是一个骗钱的培训机构,并不是真正大学,他所招的学生是只那些没有过投档线的考生,这种学校学历社会根本不认可,借它来说中国大学和民办高校骗钱是混淆视听。
中国高考和高等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在招生上是相对客观公平的,重点高校的教学和就业质量也是有保证的,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就业都可以。
说到教育致贫的原因我可以想到以下几点,1很多文科专业和低水平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的大批学生失业,2高等教育行政化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3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低导致的农村学生竞争力下降,4产业低端化导致的岗位低端化和低薪化,5人情社会中的农村学生缺乏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导致其求职渠道窄小。
纪录片要的是真实,不是断章取义。

 短评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主要感受是愤怒、无奈和羞愧 整个人都不好了

3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丹麦五百多万人口中,有32%的人观看了“为什么贫穷”,绝大部分认为电视台应该多多播放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36

4分钟前
  • 种子和芽
  • 力荐

不公平是天然的,投胎真是一张幸运彩票,马太效应的贫富差距无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人家高高在上呼吁人权平等,看非洲每3秒饿死一个人。教育或许真能改变命运,也许坑了你一辈子:”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不管” 9.3

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最后一集几乎是一直忍着眼泪,不读书没有出路,读了书不一定有出路,这个社会对穷人太残酷。

8分钟前
  • wise
  • 力荐

官网连接,可以直接在线观看 http://www.whypoverty.net教育教育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1分钟前
  • Café里的烏托邦
  • 推荐

→pan.baidu.com/s/1sq2FerI-RkJJ-HRfpiuChA 提取 2kqc(带字幕全8集)(2020.10.07已补链)

12分钟前
  • 冰山
  • 力荐

陈导虐心!但三个人物里只有骗钱学校的王老师是典型。查了一下,贫困女孩王盼,毕业于车埠高中,赤壁市两所公立高中之一,不算差了。入读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办职院,学费六千,助学贷款。我认为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家中不贫、三本毕业的万超,学的是国贸却连Excel都不会用,谁之过?

1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虽然米国工会被打压 但至少它们还存在 媒体可以全民参与adress an issue并形成public debate,且不论效果如何,至少对金字塔尖的人群有一定制约力存在。这些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看不到。结果是普通老百姓对政局或政治不甚了了。因为就算参与了了解了意义也不大。可悲。

18分钟前
  • Iris
  • 推荐

只看过第八集,但是也足够让我震惊了

20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力荐

老外自己的大学学费长了几百倍习以为常,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还没完全放开就惹得友邦惊诧了,真是费心了。大而空,还有奇妙的优越感,然后还有一群搭中国普及大学教育便车的人在吧啦吧啦抨击,啧啧啧……另:来自评论七个月后的补充,教育致贫这个问题,纪录片还是看得挺准的,光凭这一集就可以加一颗星。中国的教育也已慢慢成为中国农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23分钟前
  • vyan
  • 推荐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如此之烂。

27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自己从三本院校毕业,就觉得这个故事再真实不过了,大学里的见闻就是如出一辙。坚信学历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家长,憧憬求知可以带来好工作的学生,反正大学里每年招生是比考试重要地多的头等工作,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这三年或者四年之后出来又意味着什么呢...诶

28分钟前
  • 小药水
  • 力荐

第八集。在中国,唯一的出路大概是“家境”

30分钟前
  • viva la vida
  • 力荐

第八集,西方国家还是带着有色的眼睛来看中国,虽然说读书未必就能让你过上好的物质生活,但是读书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

35分钟前
  • 面向心灵去生活
  • 推荐

“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摘自豆友影评。

37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东西我们都不管。“ ——片中某民办高校教师语。

41分钟前
  • 景雲
  • 力荐

为什么贫穷?(权力)资源控制,西方掠夺,分配不公,政治腐败,愚昧,教育欺诈等等,算是这个系列给出的原因。第一集动画贫穷史,比较一般外,其他的都值得一看。最后一集中国的“出路”最贴近也最容易有共鸣,虽然后期加的“教育致贫”的副标题不能赞同。

44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看完第八集,突然想起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真他妈什么都没有。

46分钟前
  • 绣球
  • 力荐

那位软件学校的王老师真敢讲。。

51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

54分钟前
  • Henriett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