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记录片大陆2013

主演:内详

导演:赵良

播放地址

 剧照

中国通史 剧照 NO.1中国通史 剧照 NO.2中国通史 剧照 NO.3中国通史 剧照 NO.4中国通史 剧照 NO.5中国通史 剧照 NO.6中国通史 剧照 NO.13中国通史 剧照 NO.14中国通史 剧照 NO.15中国通史 剧照 NO.16中国通史 剧照 NO.17中国通史 剧照 NO.18中国通史 剧照 NO.19中国通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5

详细剧情

  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 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 撰稿并邀请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 人员共同参与创作。  为了让广大观众先行了解其面貌,并听取各 方面意见,不断提高拍摄质量,电影频道从已经 拍摄完成的作品中,选出有关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时期的7集先行播出,1月21日至27日晚8:50, 观众将分别看到《诸葛亮治蜀》、《魏晋风 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梁武帝治国》、 《魏晋佛教》、《再造统一》和《炀帝功过》。

 长篇影评

 1 ) 突然出现。突然消失。人生如梦。

好久也没写什么东西了。借着豆瓣影评的机会,今天就来写点碎碎念。 终究说起来,历史和人生还是很像的。时空的框架,或许看起来一个更宏大一个更渺小,但是也一点儿没什么不同:都是转瞬即逝,都是梦幻泡影。 而且都是那同一个玄妙。 很多时候,世界的玄妙之处,确实是会让人惊奇的。就比如说:到底,究竟,为什么,眼前的生活就恰好会是这样呢? 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使用的语言,天经地义。但是几千年前,整个地球还都没有语言出现。它是怎么就突然开始出现的呢?又是怎么就,恰好,一步一步的,一点一点的,演变成现在眼前这样的呢?而且设计的还如此精妙?…… 我们可能会觉得,从农业,到工业,到科技,一切都看起来很理所应当。但是,怎么就恰好会是这样呢?为什么地球上可供人类驯养的一些动植物,恰好就是大麦、小麦、水稻、玉米,猪、牛、羊?为什么,可供人类使用的一些常见金属,恰好就是铜和铁?……人类世界,到底是在怎样的“必然”与“偶尔”当中,才变成眼前这副模样的?…… 而说到,再具体的历史。很多人都喜欢说,如果历史上谁谁谁,没干某某事,或是谁谁谁如果干了某某事,人类的历史就会被改写了。是啊。每件小事确实就是千丝万缕,影响着这世界上可以说是所有的事,一切的事。包括,哪怕历史上只是有那么一丁点的变动,比如某甲如果没有遇到某乙,那么一代一代的基因下来,你也就不可能是你了。我也不可能再是我。他也不可能再是他。 所以。为什么恰好,现在眼前的一切,就是这当下的你我他? 我们总是太容易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以至于,我们不仅忘了,这一切都是无尽的、说不清的因缘的产物,而且,甚至也忘了,这些因缘又是怎么来的?事实上,就在短短的几十年前,你既对自己毫无感知,也看不见这世上有任何因缘。 因为那时候,你不存在。世界也不存在。 那么,对于如此【短暂性突然出现】的东西,我们是怎么就,最终得以迅速适应了这个“诡异”的“现实”的(搞不清是不是“现实”的现实)? (甚至,竟然,可能还会莫名其妙的觉得,这个非常短暂性的、极其短暂性的、突然出现的诡异家伙,可以永生?……) 而在这个普遍的心理倾向之上(总是觉得当下的一切,至少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如此的理所当然),我们还会有另一个普遍的心理倾向:那就是,我们不去问世界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而且还是以一种,被设定的方式而出现。因为事实上,你眼里的世界,和鸟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然而,你只能体验生而为人的世界,而不是活在鸟儿用翅膀飞翔的世界,或是蝙蝠用超声波探路的世界,等等等等。),而是,只会对其中让我们特别关注的某一小部分因果链,执着的去追问为什么。 然而。一切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么(为什么你恰好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类”呢?“人类”又为什么恰好会是这样呢?)?而对于,每个人所特别关注的那些局部的为什么,我们又真的能找到什么答案么? …… 说到这,似乎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是啊。一切都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另外,也没有什么答案。 因为事实上,作为一个梦中人,我们也不可能再知道的更多。除了:知道此时此刻,我们活在一个被叫做“世界”的梦里。 没有人真的活过。也不可能真的活过。 否则,如果“你”是真的,那么你又怎么可能会,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呢? 又可能,有什么东西,会是“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呢,除了梦? 是啊。人生终归就是这样的。 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就像流星划过天空,梦,滑过意识感知的背景。终究一切都会很快归于沉寂。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也正是因为,人生如梦,所以当下才是真正的最幸福。因其转瞬即逝,因其不可得,不可追,不可忆,所以一切都是如此独特和宝贵,所以尤显幸福。因它就是这么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终究恍然若梦,终究,这一生就像是从没活过,所以此时此刻,当我还活着,我只能说,感恩。 感恩被活过这如梦的一生。 当然,所谓众生皆苦,梦里总是难免会有苦难。那就,以我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把苏轼的这句话,引申一下,那它或许就可以表达这么一个意思:生而为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很像是被“贬谪”到人间,因为所谓人生,总是注定会伴随形相世界里的各种不可避免的局限,包括痛苦。但是如果你知道,这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梦,那么你不仅不会有恨,而且相反,你只会感恩:一切其实都是有意思的体验。 正如那句话:兹游奇绝冠平生。

 2 )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一集 中华道路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一集 中国道路(上)
第一集 中华道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观的锦绣山河,孕育着无限生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塑造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部部历史大剧不断上演,无数的曲折与坎坷,考验着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与众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勇于探索敬守家园 爱好和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无论风雨飘摇,困难重重,中国人都能迎难而上,顽强奋斗、渡过难关,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真理,无论烟雾弥漫,障碍重重,中国人都能坚忍不拔,沉着冷静,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道路,缔造中国与人类的幸福,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绽放,演绎出无数的传奇往事。这些古老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历久而弥新,它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的复兴之路,它像一位母亲,守护着我们梦的摇篮。
片名 中华道路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 西方群星璀璨,老子 孔子 释迦牟尼 亚里士多德 孟子 庄子 墨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个时代都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这是位于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别的思想家不同,墨子的塑像机具特立独行之状,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墨子的一生,相伴着各种各样鬼斧神工般的发明,而这些发明被巧妙的运用到墨子的思想实践当中,在纷乱的战火间,墨子和他的弟子更像个苦行僧团体,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他们不遗余力的宣传,兼爱,非攻主张,兼爱,没有任何亲疏贵贱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与墨子激进的救世思想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依法治世的法家,游说各国的纵横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探寻自然,人与社会如何,相处的真谛,可谓众说纷纭。然而,所有这些思想都与一个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学派就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正是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
专家采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孔子呢,在开始的时候,他就反思对人的理解,人就是全面的人,而且怎么样通过人的自觉,人自己的努力,人自己的修养,能够成仁。
童声朗读: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以礼仪、礼乐、德治教化为基本内容,孔子追求着,个体、家国、天下的和谐,孔子的主张,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思想。孔子在世时,他的思想始终不能为各诸侯国所用,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孔子逝世一百多年后,亚圣孟子,再次行走在宣扬儒学的道路上,然而,他的仁政主张,依然没能被任何一位君王接受,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儒学依然没能成为治世之学,甚至内部还出现了裂痕,大儒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更因为主导焚书坑儒,而被众多的儒者,视为最大的仇敌,秦朝时期,儒学坠入深谷,儒家思想似乎将永远湮灭于历史烟云之中。
在山东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珍藏着出自明朝成为、弘治年间的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36幅,圣迹图大部分展示的是孔子颠沛流离的一生,然而其中的《汉高祀鲁》图却描绘了一幅令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大牢礼主要指的是全牛、全猪、全羊,这个也是规格比较高的一种祭祀礼仪。刘邦祀孔开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焚书浩劫十八年之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用最隆重的太牢礼来祭拜孔子,这是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似乎昭示着儒家思想重获生机,然而,刘邦仅仅需要用儒家的礼来感受与彰显一代帝王的威仪,刚从战乱中走出的汉王朝整个社会需要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才是汉初统治者所需要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真正复兴,在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之后汉武帝时代,这个时代散发着盛世的光芒,但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矛盾急需一整套积极有为的治国新思想,这个时候大儒董仲舒应运而出,董仲舒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然而,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废弃各种思想儒家汲取了阴阳家法家 墨家等众家思想的精华成为经过改良后的新儒学,此时的儒学,在秉持仁义 礼 乐的基础上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的王权等级观念,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由此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
专家解读: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教授
彭:在一个国家里,它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主体文化,否则它就是一盘散沙,所以它一定要有一个主流的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
在东汉后期,佛教已经开始传入中国,盛唐时期,儒学和佛 道均活跃在政坛与民间,然而,随着唐王朝的衰落,数百年战乱不已,混乱不堪,儒学又一次走入低谷。当中国逐步建立起一个局部统一的王朝宋朝时,一大批儒学思想家再次应运而生,其中,以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新学说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继续秉持着以理治国的儒家基本思想,使宗法贞节 孝道等观念大行其道,成为最能稳固宋朝统治的官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由此再度振兴,然而,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程朱理学被凝固在了刻板的书本当中,曾经活跃的思想已经变得保守与僵化,此时的儒家思想需要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青春气息,在大多数科举士子陈陈相因,谨守朱子门户之时,这位十六岁的狂狷少年已游历了北部边塞,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他就是王阳明。不羁的个性注定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人生,也在助推着一位儒家圣者的诞生,丰富的阅历和不辍的思考,让王阳明在儒释道之间有了崭新的思考,他不拘于程朱教条,持续推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命题,构筑起他的阳明心学,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又一次自我更新。
专家解读: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他是吸收了各种不同的思想以后,他的认同更壮大,同时它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得它能够一度一度的重新再建然后重新发展,这种比较宽广的这些韵律呢,这是儒家使得中华民族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 法 释 道等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演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些思想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礼仪道德,政治观念,影响着诸多政权的成败兴亡。
公元前361年,精通法家刑名之术的商鞅向急于称霸图强的秦孝公提出了以法家为指导的变法强国之术,得到了秦孝公的高度认同,商鞅制定出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并得到实施,使秦国成功崛起,在商鞅变法一百三十八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秦朝,然而,严刑峻法在成就了秦的统一之后却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仅仅十五年的王朝兴衰,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光靠严格的法律制度。
专家解读: 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以法治国,这个是必要的,但是正如之前汉初的政治家对秦朝灭亡的总结所说的那样,徒法不能以自行,仅仅依靠法律也是不行的。
从周初到秦亡,经过近千年的探索,以礼治国、以法治国两种方案均已提出并实践,然而,究竟该怎样成功地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合理地治国安民,这些问题秦始皇没能解决,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没能彻底解决,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的国策弊端丛生,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一度强盛的汉朝,走上了重蹈秦亡覆辙的危机边缘。公元前89年,汉武帝深刻检讨和反省自己多年来所犯的错误颁布了《轮台诏》,宣布了以明(民)休息、思富养民的新国策,千古一帝的哀痛之诏,不仅挽救了即将覆亡的西汉王朝,它也为如何治国理政打开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逐步得到成熟与完善。为了促使百姓大量垦荒种田,均田制在北魏时期颁布执行并被隋唐所继承,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达政治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在隋朝被确定下来,隋朝开启了科举考试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制度的完善,人才的涌现,生产力的提高,使唐王朝社会稳定、国富民强、思想开放、文化繁荣,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又一文明高峰。然而,强大的唐王朝也没能做到历久长存。
专家解读: 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封建制度它的本质是专制主义,那么如果说,中央集权出现衰弱,或者说皇帝本人出现了昏庸的情况下,再好的制度,它也很难坚持下去。
在历代传习的少林拳术套路中,有一套神秘的拳法被称为太祖长拳三十六式,据说,正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立的,从乱世走出来的赵匡胤,差不多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通过陈桥驿兵变实现了黄袍加身。五代十国时期,兵变与政变竟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果这个难题无法解决,中国将可能永远分裂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赵匡胤接下来的做法才真正显示了一位开启伟大王朝的帝王风范。宋太祖在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住兵变,实现了国家的长久统一,终结了历史的轮回。为了压制武夫悍将,宋太祖还将一大批文臣放到重要的岗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使整个国家重新稳定下来。其实,无论重用文臣还是武将,在中国历代政治中都有一个顽疾,这就是腐败,腐败解决不了,任何强大的根基都会腐朽坍塌。这里是南京明城墙,六百多年的风雨之后,明城墙一如当年巍峨,走进明城墙会发现,城墙的每一块墙砖上都刻写着铭文。
专家解读:杨国庆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陈列部 主任
杨:府、州、县三级地方官,正式的官员和相关的文书,也就是吏,官和吏的名字全部都要刻在上面。每一块砖都要有这样的一个制度。
几亿块砖都能找到准确的出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明城墙历经几个世纪屹立不倒。曾经深受元代官员腐败盘剥之苦的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便采取高压态势反腐,朱元璋还不惜使用酷刑来惩治贪官。洪武十五年,涉及空印案的一千三百多年官员全部受到处理,三年后,户部官员粮食贪污案被查实,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至地方官被判处死刑者三万余人,几乎把朝廷上下官员一扫而空。
专家解读: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毛: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的结果效果非常明显,当时说,一时世风丕变,无不洁己爱民,但是贪腐和反贪腐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你反的力量大,贪腐就会少,如果你反的力量小,贪腐就会多,这是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博弈,所以这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这是是否坚决执行制度的问题。
朱元璋倾其一生,都在为他心中那个美好的世界而努力,但腐败与封建制度与生俱来,朱元璋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遏制住腐败。当崇祯皇帝的最后时刻来临时,所有的官员早已不见踪迹,这位勤勉的皇帝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他只有用血衣遗诏表达对腐败官员的痛恨,朕自登极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皆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的衰亡悲剧曾不断上演,当后庭花的歌声,在陈朝后宫不断响起,沉溺于荒淫玩乐的陈后主已离亡国之君不远了,当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一笑,以烽烟召集诸侯,将执政大事视为儿戏的时候,西周的灭亡也就迫在眉睫了,当商纣王相信只要天命护佑,他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荼毒生灵的时候,商朝的灭亡也就同样在所难免。政治腐败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当矛盾激化到无可调解的时候,残酷的战争往往成为唯一的解决之道。

 3 ) 一个人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看完了100集的《中国通史》

有一个很深的感受

曾经

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那些波诡云谲的朝堂政变

那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志士

那些兵荒马乱、烽火狼烟的残酷战争

.........

无一不随着文明嬗变、朝代更迭、时代变迁

湮灭在滚滚历史的车辙下

不论是传奇不朽的秦皇汉武

还是古今传唱的唐宗宋祖

亦或是千古一帝的武皇帝

........

他们都无一幸免

看着这部纪录片,在了解人文历史

汲取古人思想精髓的同时

我更多的在想:

几千年的沧海桑田,现在回首起来不过弹指一挥间

和瀚海星辰比起来,渺小如蝼蚁般的我们也终将随着大时代的大江大海逝去,

可是,一个人究竟要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有意义?

这让我不禁深思

与我而言,就是不去计较得失,坦荡、愉快的活着。

更多的是在現代社会里去寻找勇气和爱的追思,轻盈而饱满的活着,像水至柔。

写到这突然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4 ) 当作科普看看

有几个教授是真的文采飞扬,气质卓群,而有几个就有点。。。

科普性的历史纪录片,看完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概念,对我这种不是专业人士又喜欢历史的人来说,算是不错的纪录片了,每一集看完后我都有很多有兴趣的point想多找些资料,会去网上找资料等,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概念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算是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的最大收获了。

虽然说看文字或者看二十四史能知道更多,但是文字太枯燥了也看不进去。在家做饭时当背景音乐听听,也是一种收获吧。

 5 ) 雅俗共赏的主旋律纪录片

1,非常主旋律的纪录片,唯物史观下的作品,同时强调多民族、大一统意识,服务于当下统治需求。

2,拍摄了很多最原始的文物、史料、遗址,特别是一些近年的考古发现,比如海昏侯墓,使得很多观点有了有力的支撑。

3,对某些历史时期的解读角度很新颖,比如两汉经学、清议与党锢、海疆互市,能让人从纷乱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一条比较根本的线索,从而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个时代。

4,采访到的一些历史专家很有个人风格地,很有温情地解读,让纪录片变得有些有趣了,有些“心灵史学”的味道。其中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南北朝部分的楼劲、梁满仓,明朝部分的商传。

5,还原历史场景的一些表演和动画太渣了。演员形象不和历史人物,化妆潦草,服装不合身,表演业余,全是槽点啊。动画连电视剧水平都达不到啊。不过这都不是评价历史纪录片的关键点,不影响对这个片子的五星评价。

 6 ) 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1-14集)

100集....实在太长了.....比《甄嬛传》还长.....

而且《甄嬛传》我一口气能看一个通宵,而《中国通史》真的是看超过30分钟必犯困....

虽然还是蛮精彩的。

刚开始找历史纪录片的时候,网上评价这部《中国通史》适合作为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辅材用,有助于将整个5000年历史拉通了解一遍,恩....很适合我....


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看完,先趁热写前14集的观后感吧。

其实也不是观后感,只是随手记一下自己有印象的知识点。都是很简单的历史知识,作为一个许久不曾学习的人自我记录吧。

【1】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从现在倒推5000年是华夏大地出现古猿人的时间,5000年的历史就是从那时记录开来的。

【2】

人确实是猴子变的,当人还是猴子的时候,大脑体积很小、褶皱很少,所以人还不是人,只是猴子,还是猿猴。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猴子开始需要离开树上,来到地面寻找食物。这就需要他们的两条前腿逐步承担从地上拣果子、搬开石头看有没有吃的、拨开挡路的草木等功能;而两条前腿去做这些了,后退就需要变得更发达,以便支撑整个身体。慢慢地,猴子站起来了,从猿猴变成了猿人。这个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

古猿人有元谋人、山顶洞人,元谋人在现在的云南地区,山顶洞人在现在的北京附近。

【4】

猿人不会制造食物,只能被动的等待大自然的给予,活下去很艰难,所以族群而居。后来,猿人学会了制造食物、使用工具,猿人就成了人。会使用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人和猿人的根本区别。

当人学会种粮食,不再为饿死而发愁,就会有更多的人和人的脑子解放出来,去从事制造业和手工业等,这就使得社会有了分工。

【5】

早期,众多人生活在一起,有一个首领,这时还不叫做“国”,叫“部落”。华夏大地有很多部落,例如现杭州附近生活的人,他们留下的遗迹称为“良渚文化”。那时各部落之间就已经开始由交往、或战争的寻在了。

【6】

尧、舜、禹都是早期大部落的首领,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第一个皇帝。启也是夏朝的皇帝,他是我国国君“世袭制”的开端人物。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有名的暴君。

【7】

商朝的首都是朝歌。商王汤是商朝的第一个皇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妲己是商纣王宠妃,酒池肉林用来形容商纣王的荒淫无道。

【8】

青铜器在商朝蓬勃发展,工艺发达,商朝的振国之宝是司母戊鼎。

【9】

周文王是周朝代商的奠基人,姜子牙“吊”的就是周文王。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武王的弟弟是周公旦,儿子是周成王。周成王登基初期不相信周公,后来看到周成王写得“愿代武王死去”的手书,才相信了他。

周公摄政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制:周推翻商王朝的初期,政局并不稳定,为了能够全面控制商朝广阔的疆土,周工将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分封为王,并给他们划分土地。他们享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可以征收赋税、拥有自己的军队,只需每年向周王朝进贡即可。

宗法制:通过血缘、宗族将王公贵族联系在“一棵树”上,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皇帝是树根,皇帝的儿子、兄弟向外分支;而在每一个分枝上,儿子、王爷又都是对应的“根”,爵位一律由长子继承,这就是世袭。虽然长子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十分有利于周朝初期证据的稳定。

另外,周公是“元圣”,他提出了礼乐等级制度。皇帝与诸侯国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等等,在服饰、生活用具、祭祀等方面都有严格地等级,不可僭越,这就是礼。而“乐”是“礼”的变现,礼是规矩,乐是形式。()

【10】

周幽王是周朝有名的暴君,“烽火戏诸侯”就是他为了讨好他的宠妃褒姒而假燃烽火,戏弄诸侯。

【11】

春秋时期是霸主政治,谁有能力,谁就具有被承认的霸主地位。春秋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管仲提出的。晋文公是第二个霸主。楚庄王是第三个霸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就出自楚庄王。

【1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人。孔子出生在山东尼山的一个山洞里,故起名仲尼。孔子一生仕途不顺,曾游走列国,但他的仁政、爱民的理论在充满硝烟的春秋时代并不能得到在位者的支持。58岁时,他结束了颠沛流离,回到鲁国(?)开设学堂。

【13】

战国时期也是霸主政治,但是


未完

 短评

史观和角度夹带私货

3分钟前
  • CorleoneDuncan
  • 推荐

看完100集后恍如隔世

5分钟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中国考古界有两股神秘的力量:1、正在耕地的农名 2、正在施工的某施工队

10分钟前
  • 万能雪梨大王
  • 力荐

看到22集,不打算继续了。太墨迹,废话多信息量少,本想每天看一集带着复习复习中国古代史的,现在看来还不如直接看书来的快。

15分钟前
  • 沸海鲸歌
  • 还行

太好了,良心纪录片!应该好好出产这样的片子!

20分钟前
  • keke
  • 力荐

每日锁定CCTV6。总比看杨洋们的偶像剧多点营养。

25分钟前
  • xialeng
  • 力荐

投入那么多,历时那么长的大型纪录片,居然并没有预期那么好。一集一集的内容和描述老是重复还有自相矛盾,而且有些东西略带主管,怎么跟历史书上一样就喜欢下定论呢,不能好好的偏重于陈述事实吗?

29分钟前
  • 豆瓣喵
  • 力荐

官方纪录片总算不再像资治通鉴一样只关注政治与军事了,经济、文化、甚至建筑、艺术的比例明显增加,汉以前的部分最新考古资料利用的也不少,有进步。

3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与其封几个小众艺人,不如多在寒暑期档少放些脑残剧,多放些这样的记录片给大家洗脑好吧?我朝官员的脑子都去泡药酒了吗?[白眼]

3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中国24史 多少的人物传记 可以拍多少的电影和电视剧。可惜近些年拍的越来越少。

36分钟前
  • 夜空中闪亮的星
  • 力荐

要是我小时候能有这种片子看就好了

38分钟前
  • 盛妍
  • 力荐

最为关键的南北朝与五代十国这两个乱世完全避重就轻,所以不能给高分。

40分钟前
  • Mamacita117
  • 还行

题目太大,100集也只能泛泛的讲,很多点都没有涉及到,但作为一个科普节目,做到了该有的水平,非常适合入门级历史爱好者来学习。

43分钟前
  • 三三
  • 力荐

文案神似中考范文。

46分钟前
  • Louise
  • 推荐

央视这个质量实在讲不过去

51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较差

前面的没啥兴趣,从夏王朝开始越来越好看【推荐大家来b站看啊,增加弹幕】

54分钟前
  • 勃立二象性
  • 力荐

麻烦那些骂的能看完再说话吗?这部纪录片基本按照“军事,文化,政治,经济”把中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一一阐述,文案绝妙,节奏稳妥,解说语气跌宕起伏,看着很有感觉,干货很多,评论也较为中肯,很难得的优秀纪录片

57分钟前
  • 力荐

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轨道上各自奔跑,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交锋,或者是在公元1644年,或者是在公元1840年,也可能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天。

58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打开电视机,也就这样的节目能让我停留下了

1小时前
  • 李每
  • 推荐

很良心了,基本算通俗易懂,虽然并不是100集都看了

1小时前
  • 无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