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疑云

恐怖片法国2019

主演:朗贝尔·维尔森,欧嘉·柯瑞兰寇,里卡多·斯卡马乔,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爱德华多·诺列加,埃里克斯·劳瑟,安娜·玛丽亚·斯图姆,弗雷德里克·周,玛丽亚·莱特,马诺利斯·马诺里斯,莎拉·纪欧多,帕特里克·波查,塞尔盖·内斯特连科,米格伦·米切夫,伊琳娜·穆雷勒,凯斯特·洛夫莱斯,雅各布·乌尔里克·罗曼

导演:雷吉斯·罗因萨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翻译疑云 剧照 NO.1翻译疑云 剧照 NO.2翻译疑云 剧照 NO.3翻译疑云 剧照 NO.4翻译疑云 剧照 NO.5翻译疑云 剧照 NO.6翻译疑云 剧照 NO.13翻译疑云 剧照 NO.14翻译疑云 剧照 NO.15翻译疑云 剧照 NO.16翻译疑云 剧照 NO.17翻译疑云 剧照 NO.18翻译疑云 剧照 NO.19翻译疑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5

详细剧情

  知名畅销小说作家的遗作——他生前畅销小说的三部曲最后一集,即将发布。为了能在世界主要地区同时出版这本小说,出版商聘用了9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翻译员,同时在现场翻译小说。他们被关进了一间豪华但守卫森严的套房,时刻在监视之下。然而,绝密手稿的前十页突然在网上流出,出版商也被勒索巨额赎金。如果不支付五百万欧元,还会继续泄漏内容。除了出版商和这9名翻译,没有人接触过这份手稿。出版商确信,泄密者就在他们9人当中。究竟谁是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

 长篇影评

 1 ) 翻译疑云 | 属于创作者的乌托邦

《代达罗斯》是全球最畅销的小说,拥有着十亿读者,前两部的成功也让第三部的问世备受瞩目。出版过前两部的出版商艾瑞克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已经拿到了代达罗斯第三部的出版权。

为了将出版本书的利益最大化,他决定同时聘请九个该小说最畅销的国家的翻译人员进行同期翻译,为后续全球发行做准备。

于是,来自九个不同国家的译者们不远万里来到了法国,出于对小说的保护,艾瑞克将九名译者统一安排在了地下室进行工作,美其名曰防止小说内容提前泄露,其实就是将译者们软禁起来,禁止他们与外界取得联系而泄露小说原稿。

但是在如此这般严谨细腻的环境管控下,三周后,网络上还是泄露了第三部文稿的前十页,在泄密者发给艾瑞克的信息中,要求艾瑞克一天之内打款500万欧元到他的账户上,否则泄露代达罗斯第三部的前100页。

在短信的最后,提到了一句话:“现在的世界,需要的是爱,甜蜜的爱。”而这一段词也正是译者们在圣诞party上唱的歌的歌词。这就说明了泄密者在九名译者中。

于是,只为利益最大化的出版商艾瑞克与九名译者中泄露小说原稿的神秘人开始了激烈的博弈。

一、悬疑

本片作为悬疑片来说是合格的,影片用正序和倒叙穿插的技巧叙事,先是交代了每个译者以及艾瑞克的身份,然后在故事发展中将镜头转向了艾瑞克被抓入狱后的场景,再在艾瑞克和古德曼的谈话中让故事回到了地下室中发生的时间节点,两条线反复穿插着,直到最后古德曼将谜底揭开,故事结束。

影片在倒叙讲述这一条线上也耍了点聪明,当艾瑞克打开监狱的门坐下来,威严的气派与坐在对面的古德曼身上流露出的气质形成鲜明对比,很容易就让观众觉得古德曼是被抓入狱的,而艾瑞克是来探监询问他如何泄密小说原稿的。

在影片前半段也的确会让人有此番想法,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原来艾瑞克才是被抓入狱的,古德曼是来探监的。

这一个小反转影片并没有着重强调,因为它不算是剧情上的反转,而是观众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反转的发生,当发现两者的身份互换后,会觉得自己怎么那么“蠢”,被自己骗了,又会会心一笑,认为这个安排很巧妙,就像魔术一样,没有魔法的存在,而是用障眼法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观众自己骗自己,这就是观影的小乐趣。

当古德曼开始讲述如何拿到原稿的段落也是全片最紧张的情节,先是讲述了古德曼串通其他几名译者进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复印原稿情节,就像《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艾瑞克原来面对的泄密者不只一个,而是一群。

随后剧情再次反转,原来古德曼就是代达罗斯的作者,因为写这本小说只是为了向自己的忘年交作家乔治证明自己能写出一部好的小说,并不想出版,于是和乔治一起想出了奥斯卡的笔名进行出版,并由乔治的学生艾瑞克作为出版商。

连续的反转使影片在后半段高潮迭起,当然,强调后半段的原因就是前半段叙事较为平庸,甚至有点冗长。

不过瑕不掩瑜,在悬疑气氛的营造上还是可圈可点的。

二、信仰的坍塌

九名译者中有一名来自丹麦的译者杜森。

她是个家庭主妇,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喜欢文学,热爱文学,是一名优秀的译者。

但心底一直有个作家梦,无奈家中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日常的琐事让她没有精力去构思自己的小说世界。

这次为期两个月的翻译之旅可算将她从家庭琐事中脱离了出来,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再续写润色自己的小说处女作。

可是突然代达罗斯原稿被泄露了,发狂的艾瑞克开始搜索每个译者的身上物件和房间每个角落。

他们找出了她藏文件的夹子,以为是代达罗斯的原稿,她歇斯底里维护着文件夹,说那不是原稿,可文件还是被抢走了。

当艾瑞克当着她的面阅读她的小说并羞辱小说和她本人时,她解释说这是她的处女作,目光闪躲,显得有点不自信。

当艾瑞克将书稿放在火中烧毁后,她感到了屈辱,眼里的光芒随着烧毁的书稿一起黯淡,这是她的梦想,她的信仰啊,就这么被人践踏,被人毁灭了。

后来艾瑞克为了找出泄密者将地下室的电停了,几名译者靠着烛光在黑暗中夜谈,杜森也说出了她的故事。

她为了讨好她的老公生了孩子,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就再也没有时间空间去追逐她自己的梦想,可当她终于有点时间可以为梦想坚持那么一小会的时候,却被艾瑞克无情摧毁了,她没了唯一的精神寄托。

于是在座谈会后,她选择了上吊自杀,让灵魂随着烧毁的梦想一起消失。

可以说她是本片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从她身上能看到许许多多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每个创作者都害怕自己的文字被肆意践踏,它可能有缺点,可能一文不值,但对于创作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自己的心血,如果自己的心血被毫无人性地践踏和摧毁,无异于毁灭了一个创作者的灵魂

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古德曼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觉得文学作品应该纯粹,不应该与这种压榨人性、压迫自由的翻译方式结合在一起,于是他让乔治不再继续跟艾瑞克合作。

而艾瑞克是一个十足的商人,他不在乎作品是什么,更不在乎作品的内容,他只想将作品进行包装,进行销售,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他是乔治的学生,可当他听到乔治说不再将代达罗斯第三部的出版权给他时,他慌了,全球最畅销的小说无法在他这里出版,这会让他前期宣传第三部的投入全部打水漂。

他将乔治推下了楼梯,为了小说的正常发行,他拿走了第三部的原稿,并且放火烧了乔治的房子,使其葬身在了火海之中。

而代达罗斯的作者一直都是以奥斯卡的笔名进行发表,没有人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

于是古德曼选择了复仇,为了纯粹的文学梦,也为了忘年交挚友乔治。

当不落俗套只为梦想的理想与充满利益的现实碰撞在一起时,该怎么选择?

其实很难去辨别谁对谁错。

作家负责创作,商人负责销售,作品才得以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整个产业链才得以运作下去。

一般不为利益只为心中执念创作的一般有三类,一是已获得巨大名利的创作者,此时的他们不需要为了五斗米折腰,有着一大堆拥趸,可以不顾市场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是刚出社会的小年轻,没遇到过生活的波折,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愣劲,世界在他们心中就应该是理想化的模样,还有一类是不用考虑生计家境殷实的人,这种较少,不多赘述。

“可是当年纪渐长,当兴趣不只是兴趣,或许变成某种谋生的工具,我该怎么看我自己?”这是热狗《安可》中的一句歌词。

上面几类人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现实中最多的还是把写作当做是谋生工具的创作者,多一个阅读多一个赞同就能帮他们多一笔收入,生活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把文字的纯粹套上一层利益的外衣。

拿我自己来说,主业是一个程序员,看电影写影评只是爱好,更新速度、文章内容完全由我自己把握,有没有人看也不是特别重要,能把想说的写出来,就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但是当某天我决定辞掉程序员的工作,专心运营自己的文章作品时,是不是就要开始对自己的账号开始营销了?

没人看我就没有收入,于是开始疯狂营销我的账号,直到有了一定收入后再回头看,当下的我和曾经因为爱好看电影的我是不是走上了两条不一样的道路?

会不会从怀抱理想的古德曼变成了为了利益的艾瑞克?

所以本片更像是一场梦,一场做给对文字怀有赤诚之心的创作者的梦

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让人暂时忘了现实世界的利益,忘了为着生计不得已做出的屈服,而寻回创作者的初心,寻回最开始对于文字创作的梦。

 2 ) 不应该只有7字头

这个电影作为推理电影逻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自洽的 给百分之九十的观众看都没有问题会是一部爽剧 然后作为翻译文学方向暗线 里面对译者这个很难被看到的、但是对文学世界创建而言必不可缺的角色 展现给了观众 让大家看到了容易忽略的群体 所以实在是不知道为什么才7.2。

去看了一下影评给2-3星的人的评价,几乎都在纠结为什么这个作者要恨出版商,认为不够事出有因。其实我觉得他一开始也不会想着这么复杂,但是出版商杀了老人,他才想整一出戏好让他亲口承认杀人坐牢。他起初讨厌这个出版商并不足够让他去谋篇布局搞这些,可能就是有点讨厌,所以不想让他独家出版了,这也很正常,作为作者选择心怡的出版商很正常,也没有违反规矩(签约的不是独家)但是坏就坏在——没想到出版商为了拿到原稿居然迫害爷爷,如此可怖,所以他才想搞这一出好戏复仇,我觉得逻辑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有人又觉得有些人物是没有意义的,比如那个看起来很无所谓时不时发出嘲笑的老头译者,大家觉得他对主线没有帮助。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所谓的不相关的人物,一是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不然大家凑一块全是与本案相关的也不太合理,有点夸张;二多方面呈现不一样的译者心态、展现“翻译”世界,他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译者的待遇与作者不一样,他看的开了,但是自杀的女人没有看开,这两个看起来无关的人物也表现了作者、译者之间无形的壁垒,留给观众去思考、去更多关注译者。

译者群体庞大而渺小,我是学翻译的,所以很多时候可以感同身受。在学翻译之前,我很少去关注一本书的译者是谁,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或许会发现翻译版本不同而去选择更好的译本,但很少像关注作者一样关注译者。有些世界是在我学习了相关专业之后才打开的。文学的世界很精彩,如果说作者是创造者、译者便是传播者,缺一不可(出版商也很重要)。

 3 ) 我们终究是个普通人

我还真是要反思我自己。

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解读一部电影,越来越盲目的自大。

就像那个盲目自大的商人。

觉得自己看过了太多电影,开始觉得剧情总逃不过那些种种的路数,叙事电影的跌宕起伏,悬疑电影的曲折反转,艺术电影的精美如画,等等……我开始欺骗我自己,蒙蔽自己的眼睛去审视所有的事物。

我该反思。

谈谈电影吧,看到几个人进了地下密室,就开始盲猜结局。“哈,这tm不是又开始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套路吗?还逐个给镜头。又是一个垃圾的剧本,牛逼的导演吗?”真tm打脸。

距离结局50分钟,我觉得,得了,就看看怎么叙事吧。

距离结局20分钟,我觉得,卧槽!这真是一部优秀的悬疑作品。

距离结局10分钟,我觉得,卧槽!这真是一部优秀的人性解读。

看到结局,我觉得,卧槽!我就是个憨p。

所以文学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是为了什么?人性又是什么样子的?

人们常说,电影和文学都是艺术。我看来他们更像兄弟一样,只是文学生在前面。伴随着《火车进站》以后电影出生了。从此艺术多了一种形式,而文学也因为有了这个弟弟多了一种表达的方式。

我们时常会去欣赏这些,我们阅读,我们观看。开始在里面寻找自己,开始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能创造这些。然而当“与生俱来”这道门槛摆在眼前时,堵死了多少在这条路上努力又没有闪光的人。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会因为周围的小称赞误以为自己天赋异禀,然而看到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愧不如。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我依然有面对的勇气。而不是选择悬梁一梦,重开下局。

自我有对文学与电影有一定认知以来,我觉得它们就像雨水一样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当然,水是资源,只要是资源注定会成为资本用于收割韭菜的利刃。

所以有了剧中的资本家。我们都会批评这样的丑恶嘴脸,电影也予以了惩罚。可现实里,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有千千万万个商人,也有千千万万的作家。但,这样的情节会有一天真实发生吗?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问。前不久关注了一下某文事件,唉,真不敢问。

其实我们都不过是电影里那句:“现在一份工作就可以糊口了?”所描述的人。我们也很难因为热爱艺术抵制金钱的诱惑。所以我们乐意看到有人这么做了,而且做的非常漂亮。这就像是有人在帮我们做梦的感觉。

不过,又有什么意义呢。奥古斯丁说的那样“梦里的食物和醒来时的食物虽然相似,但却不使睡者吃饱,因为他正睡着”。

我该反思自己。

天呐,我不仅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还是个一个虚伪的人。我竟然因为有人不为钱财只为艺术这种真正的道德主义的存在而喜闻乐见。

我应该认真的再看一遍《忏悔录》。我爱我自己,我也恨我自己。

总之,生活还要继续。

反思过去,珍惜时间。

加油!我给我自己灌鸡汤。

 4 ) 对知识付费的无意识消解

在知识付费如火如荼的时代,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并不是那种觉得你真该花钱买课补知识的焦虑,不来自受众,而来自生产者。显然,这个词就带着厚重的工业色彩,也不再是“作者”这么简单。

随便打开一个app,刷到一个网页,甚至随便去听一场讲座,都在极力推销着自己的所谓的“知识”,不买不报就错过几个亿的感觉,当然这还是从受众身份出发的焦虑,偶尔会反感,但实在不舍得花这个钱,也没人真正能让你焦虑。但我真正担忧的是这个遍地都是“大师”的市场环境,似乎让知识分子、学者都难以潜心于自己的学问,以前是教授们导师们谴责学生、年轻人浮躁,现在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师们”、甚至“伪大师”们也纷纷坐不住了。“有实力的人”坐不住,“没实力的人”更是坐不住,心想:人家都出去卖课,赚得盆满钵满,还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为什么我不可以试试呢,也许我一下子就名利双收了呢!而真正祸害人的地方就在于让本应潜心于研究的“大师”为了赚钱而不断迎合市场,让本应潜心于学习的普罗大众也认为学习有捷径,花钱就能解决。资本更是忙着介入“知识付费”的狂潮,圈地圈钱,生怕错过风口,不断扩大“知识再生产”,通过一波波营销,收割一茬茬韭菜。

是的,谁会不心动?

而这部电影恰恰就是在抵抗着这种“心动”,是理想主义式的对抗。经过几轮反转之后,我们终于知道了谁是书真正的作者。而作者却并不在意你知不知道他是作者。他甚至不在意出版商视之为比自己的命更重要的“8000万欧元”,可以说他“从来没碰过钱,对钱不感兴趣”。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作者”。他珍视的无非就是自己的文字,而创作过的人是能体会到自己投入到文字里的性情与温度,不是钱能完全替代的。而反观电影里的出版商,他眼中的书稿就是存入银行的巨额本金,就是投资的孵化器,他是除作者之外第一个接触书稿的人,但他却从来不愿打开扉页,体会文字中人性的力量。当他把来自世界各地的9名译者豢养到地窖里,像牲口一样利用对待甚至不惜杀掉时,他的“罪”是他为多少个作者带去多少种成功都洗涤不了的。而”罪至恶极“的还在后面,为了拿到书稿的独家出版权,他把替代发表的作者,一个开书店的老爷爷推下了楼梯,放了一把火烧掉了整个书店,这一把火贯穿了片头和片尾,是对金钱的欲念之火,也是“真正的作者”复仇的怒火。最终“你不是作者,我亲手杀了作者”,兄弟,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前面的层层铺垫,在这里一下被推向高潮。人性战胜了金钱吗?虽然结局看似是这样,但我不认为这是真实世界能给我们的答案。

这部电影塑造的人物还是太过于扁平化,“真正的作者”代表的对文字的纯粹,对金钱的漠视,“出版商”代表的对金钱的迷醉,对创作的藐视,(这其中“译者”的地位更是被批判的对象,这个要另写一篇),脸谱化的角色塑造最容易解决问题,但也最容易遮蔽真正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曾看见他们在这二者之间的挣扎。而这恰恰是我一开始所说的“知识付费”带给“知识生产者”的焦虑。

看电影那一刻让我对这种焦虑有了短暂的消解,我想我可以继续梦想着做一名纯粹的作者,而电影落幕,我依然要面对当一个社畜、当一个知识搬运工的现实。

 5 ) 看不见的作者

正如影片片名《翻译疑云》,这是一个由小说翻译开启的故事。举世闻名的悬疑巨著《代达罗斯三部曲》的完结篇终于要问世了,为了使全世界的书迷能共同欣赏到这本伟大的畅销书,出版社邀请了9名翻译同时翻译该书。

从各地赶来的翻译被专车接到了巴黎郊外的一处别墅中。在入口安监处,所有的电子产品与可能泄密的工具都被封存,工作人员提醒道来此工作的条件就是“绝对保密,不留痕迹”。

森严的保安制度已经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社对原作的保护程度,那接下来进入密码把门的地堡就不会太令人惊讶与惊吓了。地堡中没有网络,但是设施齐全,游泳池、餐厅、图书馆、健身房一应俱全。当然对于原作的保护也更为严苛,原稿放置在出版社长艾瑞克的密码手提箱中,每日发放20页给各位翻译,原稿及带锁电脑设备都不能离开工作间,保安全程监视。

可是,谁知2个月以后,艾瑞克竟然出现在了监狱里,而小说也已出版,坐在他对面的究竟是谁?艾瑞克对他/她说道“除了我和作者之外,没有人拿到过原稿。尽管如此,原稿还是落入你手中,什么时候?”片名中的疑云似乎已经渐渐浓重。这是一个找泄密者的故事么?我只能说这是一部不逊于《看不见的客人》的电影,值得每一个感兴趣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层层抽丝剥茧揭开谜底。

在这看似是找嫌疑人的悬疑故事里,文学的力量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呼之欲出。贯穿全片的 《代达罗斯》如同当年万人空巷的《权力的游戏》,从读者到译者,人人都为之痴迷。它的故事它的主角它的结局,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弦,它的不同凡响也使出版社赚得盆满钵满。可是谁能想到在这个世上,最不了解这本书的可能就是离它最近的出版社长艾瑞克。商人冷漠的基因助他成就了辉煌的商业版图,也使他错过了文字带来的温暖与通透。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被他关在地堡里毫不尊重的翻译,是被他当做摇钱树却毫不理解的作者,他们的生活未必如意,他们的事业未必成功,但是他们与书中人物的共情令他们明白主角的痛苦与无奈,也期待着故事的发展与结局。这些文字,既是他们的工作台,也是他们的避风港,他们把人性投射进文字,又从文字里汲取养料。

无论是译者,还是作者,这些文字都是他们的孩子与希望,他们也期待能带给更多人力量与勇气,因为“打开书页,世界就在眼前,文字的力量,胜于一切,它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这部电影里被看见的或者不被看见的作者们,都是这些文字的缔造者,都值得被感谢与纪念。

而在如今IP影视化轰轰烈烈的潮流中,正因为对那些感动过自己的文字的珍视,许多书迷往往对改编影视颇多苛责,这是怒其不争,也是哀其不幸。在娱乐至死的产业链中,太多的从业者像唯利是图的出版社长一样,包装着表面的热闹,迎合着喧嚣的人群,却从不曾打开书页,去体会书里的冷暖世界、悲欢离合,工具化的文字失去了其本来的温度,又如何使影视化的作品感动观众,一帧帧精修的美图也无非只是没有灵魂的计价器。

关上屏幕,我只想翻开书页,任何一本书,我要把自己放在这凝结了许多人心血的字里行间里哭哭笑笑、与世隔绝……

事已至此,不如及时行乐

 6 ) 谋杀谁的似水流年?

影片中有一幕,男主角被反派开枪射中心脏瘫倒地上,后来缓慢苏醒过来,原来在他胸口藏着一本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流年》,挡住了子弹救了他一命。恐怕只有在法国电影里才能看到如此巧妙结合文学主题与惊悚悬疑气氛的浪漫化情景,这无疑证明了法国人确实很擅长拍摄犯罪悬疑题材。这部新片《翻译疑云》的构思大胆巧妙,大部分情节发生在地下室的密闭空间,让人误以为是密室杀人悬疑类型片,但看完之后却发现那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情节。悬疑题材的成功关键肯定要依赖滴水不漏的剧本,而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取胜之处在于不可靠叙述者的视角,令剧情在后半段接连出现两个意外的反转。这种叙事方式像在阅读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有一种出其不意的文学化意味。

事实上,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跟文学密切相关。话题围绕着作者、出版商和翻译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大做文章。在影片里,出版商永远是自私逐利和心狠手辣的,他不懂得文学创作对于作者的意义,在他眼中写书只是赚钱的工具;作者全心专注于文学创作,漠视金钱,但现实中却要依靠出版商才能获得名利;而作为作者真实思想的传达者,译者无疑是最受压迫和剥削的底层群体,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译者大有人在,剧中那个来自希腊的老翻译家就是例子。而无辜的则要数一死一重伤的两名女性译者,她们卷入这场无妄之灾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有暗中支持翻译者,并为这个弱势群体发声的意味,不得不让观众在体验精心设计的悬念与反转之余,留下一些现实思考的时刻。

 短评

当柯瑞兰寇遇到了法语流利的“毕志飞”……虽然这个险恶心灵·梦碎出版业的故事试图以文学和翻译为影片升品,怎奈本身的套路程式感还是太过明显,明显到翻译组成员之一的爱德华多诺列加曾在若干年前出演过另一部形式雷同却更具品质和影响力的电影——职场无间道。老实说,这种“群疑自闭悬念戏”除非找到特别犀利别致的题材切入,否则一旦陷入程式让观众似曾相识之后,欧洲大陆的完成度还真的远远比不了英国人。因为英伦特产之冷黑幽默性格总能保证过程本身的生动有趣,总能将老相识讲出了新滋味!

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电影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法语口音,较难理解。关键时刻文学能保命、语言能致命,Proust的小说可以当防弹衣用...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所以不要自作聪明地用来当暗号。

8分钟前
  • 荔枝小丸子🍡
  • 还行

哈哈哈有点文人自high

10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开始以为是密室题材,后来以为是群盗题材,最后,原来是复仇题材……

11分钟前
  • Blue Jasmine
  • 力荐

我们来说中文,1、2、3……砰,一个细节让整片提升一颗星,哈哈哈。

12分钟前
  • Tina
  • 推荐

我实在不喜欢男主。

16分钟前
  • peipakoa
  • 还行

反转悬疑,每个人的秘密,人性善恶,老派推理,致敬阿婆

1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男主,说你什么好,要颜值没颜值,要身材没身材,演技不是最出彩,角色却是最讨厌的,那赶地铁的计谋十分牵强,还有如果你和甲方在监狱里面对面时,那是一堵玻璃墙隔在中间靠内线电话联系怎么办,你还怎么捂住麦克风又让对方听见?最后我最奇怪的就是,整件事的起因,人家好吃好喝好玩的供着你,就让你帮忙翻译一本书,怎么就成虐待了呢?难道比二战集中营还惨?比学生还惨?比996还惨?不是你圣母婊道德感的情绪化反应,有谁会死?

19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文学谋杀案。译者不只是作者的附庸,有时候作者愿意为译者付出更多。悬疑部分有阿加莎的风格,小图灵的演技和一口流利的法语真没得说,这娃是迟早要提名奥斯卡的呀~~~~~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隐身的译者,地窖里的译者,无法创作的女性译者,被审查的译者,没有版税的译者,成为作品本身的译者,从利润低的语种开始杀译者,经济赞助人vs专业人士,译者反击!

26分钟前
  • Sean S.
  • 推荐

一失足成千古恨,小心驶得万年船。“谁已脸红便已认罪,真正的清白是无需羞愧的” 谜团会在所有的简单事情之间解开。请记住世界通用的三位数常用密码:123,321,567,365,069,666,911,007,777… 其实本片厉害之处在于:翻译与创作的悬殊,作者跟营销的角力,书迷对作家的痴迷…9国翻译对剧情的精妙运用,电影故事跟书的情节完美结合,都有渲染点题。“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好…犯罪是一种戏剧”

3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前中期都太過鬆散,明白想令觀眾在最後的反轉得到最大的感覺,但過度的切換時間點讓觀眾難以去消化,不過個人是挺欣賞最後的反轉。但劇情也是令人無言和奇怪。好壞參半。

35分钟前
  • love216
  • 还行

最后悬念揭晓,感觉只需要这一场就够了啊,还搭两条命进去,何必呢。James耍起心机也是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

37分钟前
  • 苏解放
  • 推荐

书作者想匿名的动机是真的偏激,赚钱和文学又不是对立面。对暗号败在了普通话已走向世界这个属实有创意。p.s.汉语译者竟公然表示在自己的家乡创作自由只是个抽象概念,但自己有经验在这套规则内过审。

38分钟前
  • 邮差总按两次铃
  • 推荐

整体来说比较臃肿不够短小精悍的作品。角色过多,除了主角以外的工具人角色的寥寥可数的镜头都能看出来是编剧为了把该角色培养成假犯人而设置的,人设一点都不丰满,观众也不能自己去挖掘他们的疑点,失去了观看悬疑电影的乐趣。/偷换主线,铺垫了不少时间的主线最后缩成了佐料,而主线则又双叒叕是平淡无奇的凶手自白讲故事。

40分钟前
  • 苍海王子
  • 还行

把话撂这儿了,这电影会像《十二怒汉》和《完美陌生人》等群像类型一样被翻拍。美中不足的就是反转不够多,书袋掉得太稀松,要是让我改编……怎么禁忌怎么来,反正傻子看不懂。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如果不是疫情,其实蛮可以在北京今年的各种电影节上期待一下。爱、自由、热情与人道精神战胜冷漠、体制与金钱,理想主义的温情为时代招魂。本片的结局在片中就已写就,真正令本推理迷愉悦的是强势迅速的反转。(秘书就是秘书,倒是有点反常)以及本片也是编导合一呀。

42分钟前
  • CarmenX
  • 力荐

那华人小哥是毕志飞演的吧?长的也太像了😂

44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777. 你们说什么123,应该说甲乙丙。读过了乔伊斯,拿普鲁斯特挡子弹。

4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中文是通用语言了,一二三,都听得懂。关于互联网版权、粉丝创作、志愿翻译、传统出版等内容,本可以再深入和尖锐一些。不到一半我已经直觉锁定“嫌疑人”,编剧可以再认真点。

49分钟前
  • malingca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