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鬼记

恐怖片大陆2015

主演:舒遥,刘蛟

导演:程亮

播放地址

 剧照

捉鬼记 剧照 NO.1捉鬼记 剧照 NO.2捉鬼记 剧照 NO.3捉鬼记 剧照 NO.4捉鬼记 剧照 NO.5捉鬼记 剧照 NO.6捉鬼记 剧照 NO.13捉鬼记 剧照 NO.14捉鬼记 剧照 NO.15捉鬼记 剧照 NO.16捉鬼记 剧照 NO.17捉鬼记 剧照 NO.18捉鬼记 剧照 NO.19捉鬼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一家户外主题度假村附近出现各种灵异事件的新闻,在冯旖旎所在的某权威网络媒体内部疯传,她的属下不断递交上发表申请,性格细心谨慎的冯旖旎多次拒绝了该新闻的报道,直到有一天,她被设计住进了这家远在山脚下的度假村。住进度假村的冯旖旎,感受到了来自黑暗中强大的魔鬼力量,在彻底陷入绝望的时候,细心的她发现这是一场人为制造的阴谋,就当她要和这股力量进行博弈的时候,度假村内开始发生了真正的连环杀人案,博弈的对象也由“鬼”变为人

 长篇影评

 1 ) 秦琼卖马,一群山炮。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原作案人名叫李宝城,两大特点:跑得快,因此案件代号为十八里店飞毛腿;和媳妇儿性生活不和谐,常常吵架,为了发泄怒火他外出作案。据有关资料显示,李宝城作案380起,多为流氓罪,他其貌不扬,身高不足一米六,但是据部分遭迫害妇女反应这个人至少一米八。
导演估计是按照妇女心理预期,找了个又高又俊俏的小伙来扮演李宝城,电影中叫范大成,范大成摘下口罩露出真面目的时候,我满脑子“真好看哦,真高,还有腹肌。究竟什么委屈啊冲我发泄吧!”
导演也把演员的强奸动机改了,把李宝城从一头遭人厌恶的种猪,改成了一头因为插队来到东北感情受到创伤的忧郁种猪。让人恨不起来。

看的时候我满脑子的《杀人回忆》 故事都是发生在麦草丛生的地方,警长和警员都是胖瘦混搭外加一个女警卫,都是凭借着鞋印抓人最后发现抓错了,都有犯人逃跑进群众中央伪装成群众的戏份,哦,对,都有火车。

第一个不同点是,这个角色设置上多了个老太太和她的猪。
老太太叫蔡教授,十年前下放过来东北,懂中医会观相识人,配合警员办案的时候能看出来胖警长肾虚盗汗和阳痿。
老太太养了头猪,猪吃了她调配的中草药,骁勇善干,他和老太太贯穿始终,成为电影另一个主线,像在说:你们看吧,公猪精壮去各个猪栏里肏母猪,这是本事!人不行,人上了兽性去肏大姑娘,这是流氓。

第二点不同的是,本片最后抓到了流氓。

我很少在荧幕上看到聪明的东北百姓,好像人一旦沾了东北口音就会变得愚蠢且一根筋。
导演是上海人,成长经历也和北方无关联,但被片子拍摄地选在了黑龙江伊春。
片子中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扮蠢。警长,愚钝,狂妄自大,多次措施抓流氓的机会。警卫人员,掉以轻心玩忽职守。就连在这个地方扎根十年的文化人蔡教授,在被平反即将离开这片土地的时候都说“我已经变成山炮了。”
山炮:形容人见识平庸,没见过世面。
我后来有翻看史料,发现导演还原故事还原的很好,很多抓捕失误的细节当时确实发生过。
不过把所有的行为刻意的盖上东北的帽子,是否显得过于刻意,轻佻和迂腐了呢?

扫了一圈其他的影评,看到一个题目是“你看过这么聪明的电影结尾么?”我还真看过,上个月看的《我的青春期》也是个阉片,被阉了30分钟,这个被阉了14分钟。都是演到结尾,真正的剧组出现了,喊着“123 action!"演员演一段儿再喊“咔!”“过!”
摆明了告诉观众:是不觉得电影台词很浮夸?是不是觉得他们毫无演技?没错哦,因为我们就是在演戏啊!看完收拾收拾吃饭去吧。

我觉得这种找补毫无必要,与其这么结尾,不如把注意力转移到正片中演员的演技和台词功底上。



对了,壮阳药叫:淫羊藿。
          

 2 ) 与电影无关的三个小事儿

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让我想起了三个值得一提的事儿:
一,在法院时我曾系统整理过历史案卷,八十年代性犯罪的确很多,差不多能占到一半以上,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大量知青返城,无法安排工作,形成了大量流民,社会秩序一度相当混乱,也直接引发了八十年代初的那次严打;二是与人们刚经过那个压抑的时代,欲望忽然得到释放有关,三是那时经济犯罪少,类似流氓罪定罪量刑又过于宽泛,类似朱德的孙子和迟志强那样的,现在看都不算什么事儿的都杀了、判了。
二,在案卷中看到过,有一个强奸犯,他有一种病,叫阳强,不多说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兴趣的可以去问百度。
三,在呼格吉勒图案件中,一直不能理解从公安到检察院,再到法院,他们与呼格无怨无仇,为何放着那么明显的漏洞于不顾一定要置他于死地。难道仅仅为了那个立功和破案率就连基本的人性都不要了吗?一直想不通,不过看完这个电影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

 3 ) 你见过这么聪明的内地电影结尾吗?

看《东北偏北》之前,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只依稀记得在去年金马奖的提名名单里见过它。看了十来分钟,才发现这部片竟然是奔着中国版《杀人的回忆》做的。开场的历史时间点、公安在犯罪现场取证被围观群众干扰,已经让人闻到《杀人的回忆》的味道。等到强奸、抓捕这些桥段出现,自然可以确认。
即便是不熟悉韩国电影的观众,可能也听说或看过《杀人的回忆》。这部韩国名导奉俊昊2003年的作品,以一桩奸杀悬案为切入点,把类型片和历史表达成功结合,既卖座又有深度,是韩国电影的杰作,放眼全世界类型片领域也属尖货。
《东北偏北》以这样一部电影为标杆,等于对自己也提出了高要求。平心而论,虽然整体水准无法比肩《杀人的回忆》,但《东北偏北》是试图将之本土化的一次出色努力,并且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杀人的回忆》是奸杀案,《东北偏北》变成入户强奸;《杀人的回忆》警力不足是因为警察忙着镇压民主运动,《东北偏北》则是文革刚结束,公安忙着平反。从影像和表演上来说,《东北偏北》也对得起自己的企图心。它的摄影优于一般华语片,提名金马最佳摄影奖即是明证。导演张秉坚是学美术出身的画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班,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第五代”同届,其实是一位“老导演”,但他此前主攻当代艺术,只拍过两部剧情长片、一部纪录长片。《东北偏北》的影像品质,想必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至于演员,《杀人的回忆》是双雄主角,《东北偏北》则是男主角(和宋康昊一样是胖子)VS老太太——80多岁的李滨在片中全无老态,2011年她凭《玩酷青春》获得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表演功力早已广为人知。
不过,这片子最有趣的还是结尾。
在看似正常、凶手在逃脱过程中被发现的结局前,《东北偏北》加插了片场打板的镜头和“第N场(我忘了N是几)第3次”的报板画外音;而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是打板,导演在画外说:停,吃饭。明眼人当然看得出,这电影原本的结尾,就是凶手再次逃脱、逍遥法外。但电影审查和资本压力,可能都不允许这样的结尾。导演的小玩笑,不但带着对“修改结尾”这件事的幽默戏谑,还创造出新的解读可能:真凶在虚构的电影里才会被抓,真实生活里的凶手,早已扬长而去。这种解读甚至可以指向那段历史,“吃饭”更可视为对歌舞升平的当下的指涉。
这真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内地电影结尾。唯一的不满足,是这结尾又让人想起别的电影:阿巴斯,《樱桃的滋味》。但,那又何妨?

 4 ) 片尾海滩

片尾海滩,细思极恐,范兽医真的是最初的老流氓?还是蔡教练故意掩饰?最后海滩的人是范兽医吗?范兽医是蔡教练的儿子吗?

最后的结尾还是精彩的,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而每一个思路都是一种人性。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可能,这又代表着不同的人性,这是电影之外留给大家思考的,也是电影有限时间内未呈现出未表达出来的。

 5 ) 东北偏北是哪里?

    托了格瓦拉“新放映”的福,看了国产电影《东北偏北》,说实话,如果不是“新放映”我可能并不会走进电影观看。我想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样的想法,这个暑假档,该看的不该看的都看完了,接下来就等着看《刺客聂隐娘》和《烈日灼心》了,第三选择或许是张婉婷汤唯林青云的《三城记》(虽然我真的好难说服自己去成龙父母的故事)。
 那《东北偏北》呢?
  深受某些国产电影的毒害,或者说就算本人内心阴暗好了,先看《烈日灼心》的海报slogan:灭门大案、沉底七年、不法之徒、绝路狂飙。《东北偏北》的slogan则是:全民抓流氓。同样的类型同样的狂飙,会不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外,还有一部经典影片《西北偏北》在前面放着呢。当2014年《白日焰火》在国内突破了亿元,加上同样为犯罪体裁的《烈日灼心》获得肯定,会不会有一大批打着“犯罪片”外衣电影加塞呢?如同去年我们被小妞电影包围一样。
   看完电影,发现对《东北偏北》的评断很矛盾,有着很绝妙精彩的地方,但是犹如间歇性的烟火,三星半。导演张秉坚出生“富贵”,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届,《东北偏北》的班底也可以说非常好,因为张导演美术系出身,整场的美术摄影非常漂亮,当老流浪躲在户外厕所从白天到黑夜的时候,夜幕降临像是画面被处理成油画风格,一度以为会以一张油画作为定格,没想到其实是一个正常的镜头。美术风格会让人想到这部电影的监制、导演的同学霍建起,像他曾经的电影《暖》,色调漂亮,每一帧的配色都很讲究,这与现在的大柔光是完全不同的观影感受。另外一位监制则是中国当下艺术片的推手——沈旸,从《白日焰火》柏林捧杯,到《路边野餐》洛迦诺获奖,让人臆想下这部电影的海外市场会如何呢?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份热帖,大致的意思现在的导演都是跨界的,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在哪里呢?虽然现在导演门槛貌似很低(其实是无序),但我认为扎实的学院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在《东北偏北》中,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美术与摄影,镜头语言也很突出,比如说电影到第90分钟,无数次在黑暗中出现过的老流氓终于正面出现在了屏幕上,兽医范大成依旧带着口罩,双目紧盯着屏幕,大、带一丝慌张、一些惊恐但更多的是凶狠,半拉子这位编外公安从前一刻误打罪犯时候的恶狠狠顿时吓尿瘫坐,紧接出现了牛眼特写!三个镜头组合成蒙太奇很有冲击力,我在观众席里腿都软了。我们在学电影知识的时候,蒙太奇总是处在最前面的那几章,但现在银幕上能用好这种基础电影语言的人还有多少呢?【八卦时间:老流氓饰演者赖迦童在拍摄尔冬升导演的武侠巨制《三少爷的剑》时,尔冬升因为他深沉绵远的眼神特意多加了几场戏】。但可惜的,如此吸睛的镜头之后,老流氓脱下了口罩,气场顿时弱了很多,然后开始透露出“变态”的原因,就更没意思了。
      这里的“没意思’就是因为,在整部电影中,其实文革的时代背景表现的还是挺好的,淳朴的农场/无序的集体主义(追贼)/不专业的侦探人员,但老流氓的心理问题应该是16岁还跟母亲睡在一张床上吧。因为初恋情人为了回城上了别人的炕,然后他就开始上别人的炕,说起来也可以通,但是前面90分钟如此戏弄公安,作案手法,这个原因作为造成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其实有些牵强。但是导演还是让主人公开口说了,或许78届的学生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情结。
      电影的拍摄地时东北伊春市上甘岭卫国农场(瞧地名就知道这里是一个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导演喜欢汪峰2000年专辑《花火》中的《东北偏北》这首歌,在东北拍摄与主题曲,所以片名就如此任性的确定为了“东北偏北”(真的好任性哦,尤其是主题曲什么的)。《东北偏北》除了拍摄地在东北,跟《西北偏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西北偏北”可以说是希区柯克最复杂的一部电影,一位广告公司经理被误认成一位特工,过程诡异,百口莫辩,因为这位特工即使有名字、有住所、有沾着头皮屑的梳子,但其实美国政府创造出来混淆视听的一个不存在的人,当加里格兰特沿着西北偏北方向想找到对方证实自己是自己的时候,可想而知一切是多么的荒谬与好玩。那《东北偏北》呢?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吊诡”,老流氓强奸了300多位而没被抓,公安前几次开展追捕竟然都发现了他,但是老流氓是飞毛腿跑的飞快,十来年后偶尔原因被抓了,但是关在牢房里被警察遗忘了……。这简直是比艺术创作还曲折的故事,东北的吊诡不比西北的荒谬委婉呢。但大家认为看完这个剧透就不看电影了嘛,骚年,不要森破,试想一下,一部电影的2/3都是追老流氓,发现了,追,跑了,再发现,再追,再跑,还有第三第四次哦。大家闭上眼睛冥想下:嗯?就是追和跑能有多少种电影形式来表现呢?在追捕过程中,依次脚印大师、蔡教授、功勋犬轮番上场,难道靠他?难道是他?难道最后是靠冠军猪吗?
      有一次有幸与林旭东老师交流(林老师是第六代导演的推手,王兵与贾樟柯许多电影的剪辑师),我问林老师:您喜欢什么电影呢?他的答案是大卫芬奇的《十二宫杀手》,因为他睡着了醒来还是不能猜到结局,他最不喜的就是那些一眼望到底的电影,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中国版的《杀手回忆》,我个人觉得其实并不是,难道因为有双侦探和犯罪题材,这就是中国版的某某某吗?这对导演的劳动还是太抹杀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与杀人回忆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一部充满了沉重/诡异当然也是痛心,《东北偏北》虽然也是伤心的题材但是导演还是想尽量用喜剧的风格来表述,这里喜剧风格的成功不是因为情节不断的反转,而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一直到以上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最不喜欢的就是结尾,或许这也是学院派的缺点,最后在麦田中出现了打板的时候,哎,虽然我能理解,这难道是隐喻还有一个结局,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观众不太尊重,一下子就被打断了观影情绪,完全可以放在花絮或者彩蛋,用不破坏全片的形式来表现。

 6 ) 個人電影清單#192.《东北偏北》

广州试映场现场

见面会赠品


個人評分:7.5/10
原本应该在9、10月份尝鲜的试映在特殊原因下突然撤档改期延迟了两三个月,虽然比正式上映要提早,但是还是有点人走茶凉的不尽兴。因为不想被剧透所以一直只是关注豆瓣的评分,但从接近8分一直跌至6.8也是让我有点存疑,但毕竟是部上了东京电影节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也的确如此,看完正片后我能理解试映观众打分逐步变低的原因,但是在此也必须正名下这部片可看之处还是不少的——相比大部分国产作品而言。

1、关于故事背景。
关于故事出处,豆瓣友邻也在最热门的那篇影评里有很具体的讲述,甚至如果有细看的话,其案件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不过在现场映后交流会中,导演倒是有点不想过多讨论这个历史事件的意思,没记错的话导演原话大概是“那个案件是那个案件,这个故事是这个故事”。大概还是想观众把焦点放在电影本身吧,毕竟导演还是通过电影在这个案件中融入了一些个人风格,从而让一个本来比较耸人听闻的故事混入了一些诙谐色调以及黑色幽默。不可否认故事的一些地方的确很有《杀人回忆》的格调影子,但是因此就判定了电影就是“模仿”我觉得是不是也有点不太公平,纵观电影史近百年来大大小小的电影题材以及套路都基本被拍透,你很难寄望日后的电影每一部都能保持完全创新独立性(指的是完完全全),难免会有这里和那里的相似熟悉感,而我们作为观众其实可以更加关注电影在此之外有什么惊喜。

2、关于片名。
关于片名,《东北偏北》。其实这个问题导演说基本每场试映会都有观众问道:这片子跟希区柯克的经典作《西北偏北》有什么关系,是致敬还是噱头?导演现场的解释也显得有点无奈与无力:他承认片名的确有受《西北偏北》片名的启发,但故事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且最开始电影不打算叫这个名,片子开机时本来打算叫《捉鬼记》,但广电局过审时要求不能出现“鬼”这些字样,于是提议导演给鬼子打上双引号,导演拒绝了。后来这电影在拍摄时一直处于有剧本没片名的状态,直到导演迷茫了好一阵,终于有一晚心血来潮决定将拍摄地也就是东北上甘岭这个在东北北部的地方作为片名,同时也取巧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多少能更加吸引些观众吧,我倒觉着无可厚非。

3、关于结局。
电影的结局采取了一个比较调皮的玩法——在凶手逃到铁路另一边的田地后先黑屏,然后下一幕就是连场记拿着场记牌的片段都不删就接着开始,然后找到凶手。导演说这部电影进行过删减和补充,而删减片和加拍段则先不打算透露,后来我忍不住在现场将自己对加拍片段的猜测与理由分享了出来,导演才不得已说了其实删减的其中一段重要片段是凶手最后再对面田地上当场阉割了自己,而并非完全是我想的那样。不过比较好玩的是,导演对于我提出的观点和猜测也是觉得很有趣与有想法,而我的猜测与观点则是(注意这仅是我的观点,导演证实我的猜测并非他们的用意):
为了过审(弘扬主旋律),凶手最后必须抓到,不能让这案件成为个坏人没抓到的悬案(其实这也是本片跟《杀人回忆》的区别,不能论两者谁更有深度,但个人觉得耐人寻味的结局总是会更意犹未尽一些),因此结尾必须加拍一个凶手被抓住的版本结局,因此就有了黑屏后特地为过审而“准备”的结尾;但是其实从场记拿着场记牌的这个动作开始,我就是理解为电影正片在此之前已结束,这之后你可以理解为另一个结局,也可以理解为花絮,但是导演所表达的,在场记牌出现前已经表达完了,要过审嘛,那我特地给你补拍一个,但是电影在哪里已经结束了,场记牌仿佛就是个暗示的标志。
当然,导演假如不是为了不得罪广电而否认了我的想法,那则说明是我的想法和理解跑偏了,但就我对结局的理解与感受,我还真觉得我的这种理解仿佛更说得通。

4、关于东北。
最后说说电影所呈现的东北。由于今年年底我即将跑去东北旅游,所以在我想象中的东北是个到处是积雪长年处于深冬的冰雪天地,显然跟电影所呈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大概夏秋季节的东北有所区别,不过得益于影片的出色摄影,电影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外还将非雪季的东北很原生态地呈现了给我们,没雪的东北感觉更像是中原的村落,这也许也是让我对东北的印象的一种补充吧。

 短评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6分钟前
  • 浩子菌
  • 推荐

挺好一个故事,编排得乱七八糟没有一点节奏感,本以情节取胜的影片却总让人看不下去。

10分钟前
  • 最爱百年孤独
  • 较差

想法挺好,可惜给拍简单了,感觉每个人物都浮在面上……还有,不是每个胖子都是宋康昊啊喂……

14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可惜了这么美的景色和摄影

15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摄影不错风光美。国产片里少有的能让人感兴趣的题材——哪怕你说它是又抄又学。说不是学《杀人回忆》,你敢信么?那个回力鞋,不也是《杀人回忆》NICE鞋么。但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演员问题很大。老太太半夜三更也去潜伏抓流氓,实在是硬朗得可以。凶手暴露后,一句我等你很久引发全场爆笑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从头到尾都想抄杀人回忆,却连表皮都学不好。

21分钟前
  • 文西
  • 较差

张艺谋、陈凯歌的同龄人拍出来的影片,果然有第五代的影子,讲性压抑的方式与张艺谋不同,但动机类似。这部影片如果在八十年代,应该是颇有意思的,但在今天,有点过时了。男主角班赞憨萌,女主角李滨是老戏骨,浑身是戏。

25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感谢高纬度,东北林区的光线和水色就是比其他地方都要通透。片子有着还不错的质感、合理的情节,却也生硬带来了尴尬的风格和混乱的情绪。一组组人物关系,尤其是胖队长和中医奶奶的欢喜冤家完全没能建立,彼此的语言风格和幽默也完全搁不到一块。案件原型的“双桥飞毛腿”也没被活灵活现体现出来。

28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为什么从《西北偏北》改到这名字,档次瞬间低了这么多?

29分钟前
  • 卢布廖夫
  • 推荐

后文革时代的背景设定很好,但故事就像是片中人物一样硬不起来。

30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还行

“其实我已经无数次梦到,你站到我门口” 全片营造着一股疲软感的荷尔蒙气息,那种想抓抓不到反被调戏的感觉,真的就像是中国版《杀人回忆》。据说最开始片名叫“捉鬼记”,因国情改成现在这个。片尾抓到罪犯采用场记板形式,耳目一新,国片应对广电的手法越来越会玩了。

3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片子借鉴<<杀人的回忆>>,虽有不足但挑战经典勇气可嘉。

32分钟前
  • 百味
  • 还行

闹剧心态与现实题材的处理失当。

35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很差

一直看好的导演,从《窒息》开始就印象深刻

39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还行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闹哄哄的文革性冲冲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举国抓流氓,毛主席保佑吃饱饭的人民。李滨、吕中、金雅琴…岁月增戏人增寿

42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一个连东北话说得极其敷衍的东北电影,可见导演有多么敷衍,没有才华可以理解,但不真诚是道德的败坏。《杀人回忆》你学不来,出门看看左转也可以学习学习隔壁的《轻松+愉快》。

43分钟前
  • 破辐
  • 很差

还好,欢乐(?)的乡村探案电视剧

45分钟前
  • RYZ
  • 还行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47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不足的地方不少,有点被浪费的感觉。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7/10。叙事实际是正面角色之间的冲突纠葛、潜默互渗关系,两人年龄背景的悬殊造成破案方式的二元对立(诱供取证/身体特征分析)。笑料、惊险元素均有,细节更加丰富显露了公安队长的脑力不足,比如传讯致使受害人遭退婚、召集各路不熟的民兵捉鬼让疑犯趁机溜走,民众争执早被蹲守警察听见等玩味处频出。

5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