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2019

大陆剧大陆2019

主演:周峻纬,何晟铭,蒲巴甲,习雪,范雷,范明,张双利,张经伟,王艺明,高曙光,傅亨,党浩予,冯若绮

导演:马志宇

 剧照

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1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2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3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4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5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6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13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14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15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16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17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18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19漫长的告别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12:54

详细剧情

  2006年,南方某县城,女大学生尹露遇害,由于线索的缺失,案件侦破迟迟没有进展。连舟是尹露男友,为寻找真相,不顾所有人反对,毅然搬到了尹露最后出现过的古城,以送煤气罐的工作为掩护,开始了大海捞针似的调查。在此期间,连舟与负责案件侦破的刑警付翔结下了深厚友谊,连舟也从一个年轻莽撞、一意孤行的青年,慢慢成长变得稳重冷静、细思熟虑的成年人。整个调查过程中,一次意外长时间的昏迷后,因牵扯到案件里的人事物的遭遇变化,也不禁令连舟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意义。

 长篇影评

 1 ) 女性是低能牺牲品吗

本来因为福原爱的事最近对日本就很不爽,再这里面有叛逆的儿子、自私的男友、冷漠的老公和失智的爸爸。再看女性角色全是圣母!

她们只是作为绿叶衬托男人存在的,照顾痴呆老公七年的妈妈;为了老公在异国生活寂寞的大姐;就连不婚的妹妹也一定要找个离异男人奉献,男人一有机会立刻回到前妻孩子身边,对她没有丝毫留恋,妹妹还得反省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不是应该去恨那个男人吗?天天攻击自己算怎么回事呢?

最可怕的是剧中这些女人都被描写得无怨无悔,有点你不让她牺牲,她还跟你急那意思。

痴呆的老公年轻就脾气倔强、不体贴,即使陪女儿也是自己在旁边看书,这不就是丧偶式婚姻吗?

剧中强行煽情,曾经这个爸爸为妻女送过一次伞,漫长人生中的一两件事就能成就一个好男人人设,而妈妈照顾儿子一样,吃喝拉撒伺候了七年就理所应当。

吐槽的地方太多,邻居男友感动是因为这片对男性太友好了,完完全全的受益者。

邻居和我说这个妈妈多么年轻而且健康,她如果单身,只有两个女儿,日子多么舒服啊…

 2 ) 我错过了爷爷的葬礼

我人生里最爱的人,在我意识到他会离开的那天,每一次相见我都在跟他告别,后来那段日子,我不羞于拥抱和表达爱,我总是摸摸他的头,拥着他,跟他说:“等我回来。”可惜真正告别的那天我不在。

电影中最打动人的片段是外公摸曜子的头,还有外公一言不发的看着麻里,虽然什么都忘了,可是我还记得我爱你。

 3 ) 当有一天你最亲的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你会如何做?这部电影真的是教课书式的回答

每次看到街上有老年夫妻手牵着手经过时,羽蒙就很羡慕。究竟是什么让这对夫妻能够相濡以沫,相守了一辈子却相看两不厌呢?随着离婚率的升高,我越来越看不懂了,真有长长久久的感情吗?不管是爱情也好,亲情也好,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你还能心平气和的去应对吗?

日本电影《漫长的告别》看一次泪目一次,原来我的泪点在这里。一个日本的普通家庭,一对老夫妻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由于丈夫工作调动的关系,常年居住美国,两年才能回国一次。二女儿(苍井优饰)三十多岁了,一直有一个开咖啡店的梦想,可是总是事与愿违,感情的事也颇为不顺。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在父亲七十岁生日之际,母亲用尽各种办法让家人齐聚一堂,告诉了大家父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事。

我们都知道,人终有一天会离开的,很少有人会平静的在睡梦中离开,大多是会伴随一些病痛离开,而阿尔兹海默症算是病痛里比较让人头疼的一种。随着症状的加深,病人会慢慢忘掉以前的事,渐渐的还会大小便失禁,会慢慢退化成一个急需人照顾的“大小孩”。

而在电影中的大女儿虽然自己的生活都一地鸡毛,当她几次听到父亲的事时,她还是会放心不下,出于责任,出于对父亲的感情,她即使跟丈夫吵架,她也会毅然回到家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而二女儿不管是事业也好,感情也好,好像老天总是在跟她开玩笑,她没有当成老师,她就连开一家咖啡店的梦想也总是事与愿违。在母亲生病,父亲生活不能自理的当下,她还是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她跟母亲保证“我会加油,加油处理父亲的大小便,加油照顾父亲”。

影片最让我动容的除了女儿们的孝顺,更多的还是那个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他不苟言辞,有时候又有点过于严厉。即使在记忆逐渐消失情况下,他还是惦念着曾经在游乐园玩耍没有带伞的妻子和女儿,他还是会再次在火车上跟妻子表白:“曜子,是时候带你去见我父母了。”听到这句话的妻子笑着笑着就哭了,她的内心应该是很复杂的吧,原来丈夫的病情已经如此严重了,他已经分不清几十年前的回忆和现在了,或许她又有点感动,丈夫始终都爱着自己,生老病死,不离不弃。

以死亡和家庭关系为主题的电影并不鲜见,《漫长的告别》的独特之处在于,表面上讲的是“告别”,实际上讲的是“重逢”。在父亲生命余下的七年里,母亲和女儿不仅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也在对家庭关系有如“重逢”般加以审视。电影强调了记忆的作用,记忆某种程度上等于过去的人生。而父亲饱受健忘症困扰,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努力打捞回忆的姿态,令人动容。该片是典型的日式治愈系电影,缓慢、平静、温柔,细节极其用心,值得回示的镜头俯视皆是,极易让人泪水决堤,可惜仍未摆脱此类电影煽情过度的通病。

即使这部电影有它的通病,但是它依然好哭。人类的感情就是这么共通,看他人的家庭,审视自己的家庭。如果真有那一天,我还是希望会是圆满的,没有撕逼,没有悔恨,更多的是尽心尽力。就像这部电影《漫长的告别》,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都只有美好,没有其他。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

 4 ) 1352吧那就

好像最近接触的事物都是关于一些老年人的问题,可能也是经历着一些不得已的离别。 不管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是(消失的名字)还是今天下午火车上的(漫长的告别)似乎都离不开这个话题。 人似乎永远没有办法逃避面对这类问题,而大概需要自己面对这些生老病死的时候,我们也人到中年了吧。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地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留下礼物。 我们无法避免的都会死去,问题是我们怎么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 像我们的父母,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子女的存在是证明他们来过这个世界最好的证据。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梵高,贝多芬一类的人,不是金庸,古龙。更不是给这个世界留下多么丰厚遗产的先人古辈。 死亡真的是人生的终极课题,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真心能放下的又要多少,大概余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回活在过去的回忆之中。 当我们第一次相见相识的时候就已经在告别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世界很小,小到转身就能再遇见,这个世界很大,大到一别就是永别。 夏天也彻底告别了,响彻夜空的也从夏蝉变成了蝈蝈,还没来的及跟夏蝉说明年再见呀。夏蝉也没来得及跟我说,来生再会,这个夏天结束的太突然了,就在一场雨之后。 当我们还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每一次的离别都要好好的道别。 记忆是奇怪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也发现的小时候的记慢慢变得模糊,就像昨天晚上的梦,睡一觉,知道自己做了梦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完整的梦境,只剩下一堆碎片随意的拼凑着。 那些患有记忆缺失的人,活在了另一个他们自己拼凑的世界里,无论在哪一个世界里,他们都在慢慢老去。 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年轻的我们甚至都感觉到无法紧跟住这个时代飞速的变化,就是移动通讯2G到5G的变化,3G时代似乎只有短短几年就消失不见,按键机到智能机的变化,到如今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简直是加上了火箭推进器,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并不是友好,再加上遇上后疫情时代,这个去哪都要看健康码的特殊时期,不要说出远门了,就是本市内搭乘公交去走亲访友都做不到。 回到外公身边上班之后我也是愈发的感觉他们正在用我不能理解的速度老去,而子女都远在他乡,同村里似乎也看不见说有同龄人。 亲情不是每天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就可以维护的,老年人的生活还是需要更多的陪伴,热闹。 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每一个人都会被世界遗忘。 我们能做的是记得那些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我们相拥或者握手,我们再见或者不见,其实都不重要。 因为我们在遇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会离别。 因为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 哪怕相聚时光很短,但我们依然会因为明天的再见感到开心。 最好的道别不是再见,而是明天见。 关于生死关于离别,看似离我们很远,但猝不及防的时候,很难让人接受,所以漫长的告别无疑是最体面,最优雅的方式。 如果我的人生进入倒计时,我会一一拜访老友,故交,大家聚一聚聊聊从前的辉煌,谈谈年轻的莽撞,然后再拥抱,挥手,像夏天的蝉,在雨来临前,唱响人生最后的乐章。 曲终,人散,茶未凉。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而辉煌,但我也来过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他们凋零,至少还有人会去缅怀。 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并不重要,有人活在我的记忆和梦里,我也会用一样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 活着,为自己,为别人,为了道别。

 5 ) 当一只斯德哥尔摩的笼子被美化

这是一部恐怖片。之所以花力气写它,因为看完香港点映,回来发现豆瓣600多人评分,高达8.2,标签是温情。这说明它的恐怖潜质,还没有被大众所认识。

故事情节是这样:中学老校长东升平(山崎努饰)患认知障碍症,一点点失去记忆,最后七年,妻子与两个女儿陪他回忆往事,各种有爱互动。

围绕老病死的日常叙事,日本电影本最擅长,总能不动声色贯注一种日式美学,升华观众的死亡恐惧。但这次我的期待大大落空了。导演精心设计了许多催泪细节,软弱如我,一晚上被各种套路成功暴击泪点,结束时带着红肿的愤怒离场。

把失忆老人拍得这样干净可爱,重返童真,拍成家人烦恼生活里治愈系力量源,导演是没有生活经验的傻子吗?不像啊……再说,里面还有苍井优,不是苍井空,就是这几天因为林志玲大婚被反复提起的苍井优啊!

这部电影必有大图谋,我反复想。

而比讨论死亡恐惧更大的图谋,只能是,用美好的、温情的镜头,唤醒生的恐惧。所以故事应该这样:中学老校长东升平(山崎努饰)患认知障碍症,一点点失去记忆,最后七年,家人陪他回忆往事,一个久远的、家庭内部斯得哥尔摩小笼子如何形成的阴谋渐渐浮现。。。

老父亲东升平,一辈子没有管过家,一心扑在中学校长工作上,全家人以他为中心组织生活,强推“当教师最体面”的价值观,二女芙美(苍井优饰)喜欢开餐馆当厨娘,不敢让他知道,只能偷偷摸摸。这个男人为什么值得歌颂?因为一辈子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心血来潮在某个下雨天送三把伞到游乐园给妻女。大概这种经验太过独特,等到记忆都失去了,他还记得要送三把伞去游乐园。

这一幕是导演刻意安排的高光时刻,长期生活在斯得哥尔摩小笼子里的三个女人,简直不敢相信丈夫(父亲)能这样体贴,相拥喜极而泣。老头一跃成为家庭至上价值观的英雄,每天跟在屁股后清理饼干碎屑、照顾屎尿吃喝的妻子,都不足以得到这个荣誉。

也许有人质疑,他年轻时或许还做过别的、关心家人的好事吧?

根据母女仨的回忆,毫无疑问,老父亲年轻时的生活,正被大女婿所复刻。

大女麻里与夫婿儿子全家移民美国,麻里是家庭主妇,家中长女,一边牵挂日本的老父母,一边应对移民生活和青春期儿子。丈夫也有新生活的焦灼,不过统统表现为对妻子的嫌弃,肢体上的疏离。麻里说不好英语,没有与时俱进,麻里为娘家奉献太多,不能全身心奉献给小家,都是麻里的错。

老父母生病,麻里着急要赶回日本,儿子放学回家,饭还没做,她不断向儿子道歉,听到儿子顾自在外吃过了,又转为教训,儿子不搭理,她再道歉。丈夫自始至终都像一个看笑话的外人,冷冷地,等着她被儿子嫌弃。

麻里就在丈夫与儿子的冷暴力中一点点憔悴。有没有试图反抗呢?有的。影片有一幕,她和母亲曜子吃西瓜,欲言又止问妈妈:爸爸一辈子不管家只管工作,你不会没有怨言吧?老母亲沉默片刻,领着女儿唱起了一首歌,母女俩握着拳,眼含热泪唱道,“不要让眼泪掉下来,不要让眼泪掉下来”……看到这里,我真的想起绣着红旗、誓将牢底坐穿的江姐。失忆的老父亲坐在门前听,像一个放下武器、丢了钥匙的牢头。我觉得导演很喜欢这种恐怖的温情:哪怕门打开了,患上斯得哥尔摩综合症的囚徒,自己会舍不得离去。

麻里与丈夫的互动已经带了很多恐怖片元素,比如丈夫痉挛的眼神,压抑而山雨欲来的脾气,对外人嘲弄妻子的语气。但斯德哥尔摩小笼子之所以能够建成,光有冷暴力是不够的。

老父病危,麻里再次一个人回日本。电影为了表现丈夫的转变与殷勤,为他设计了一套语言动作。他主动将麻里的行李箱放到车后厢,麻里忽然间得到这点关怀,担忧父亲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下来。丈夫从口袋里笨拙地掏出一只手帕,麻里问:干净吗?丈夫:当然,你每天都帮我洗的。麻里擦完眼泪,有些满意。没料到丈夫继续说:回家告诉我,会去机场接你。

麻里:如果飞机误点,你还会来吗?
会的。
麻里:如果不是周末,是上班日,也可以找你吗?
可以的。
麻里:如果不是晚上,是白天,工作日,你也会来吗?
我会把工作安排好来接你。

受够了冷淡、不尊重,甚至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一向小心翼翼的麻里恐惧感忽然落空,她再也不能自控,幸福地号啕大哭。

终于我们听到了卡嚓一声,那只囚禁她母亲曜子一生的笼子,她再也逃不脱了。

 6 ) “消失”的父亲——一种女性角色主导的日本家庭电影

说起在中国有“国民度”的日本女演员,除了上亿中国男孩的“老婆”新垣结衣,苍井优一定也在其列。

一开始,苍井优是以“清新女神”的形象走进了大众视野。

《料理仙姬》中的苍井优

从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开始,看得出苍井优并不只是想为自己的演员生涯找寻一个“舒适的安全区”——

从初期的少女形象到毕业后的大学生,再到之后在山田洋次的电影中“家庭中的女儿”,她在荧幕形象上的不断寻求突破和在演技上的耐心打磨,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去年在日本上映的这部《漫长的告别》

不少提前在北影节上已经“邂逅”了这部影片的观众或许对影片留下的印象是感人、“好哭”。

但如果要用这样简略的标签来概括这部电影,不免有些简化了影片的复杂情绪和低估了新人导演中野量太的野心。

缺页的《心》,被消解的死亡阴影

通过两三处鲜明的细节,影片《漫长的告别》早早地把“老父亲(山崎努 饰)患了阿尔兹海默症(认知障碍)”这个意外抛给了观众——

他渐渐地反感于多年来的饮食习惯;在生日上搞混了爱女芙美(苍井优 饰) 和麻里(竹内结子 饰)的名字;上一秒惦记的书却在下一秒忘记了是哪一本......

而父亲对读书的偏爱并没有被一并“偷走”,当他拿起杏叶所做的书签,夏目漱石的小说《心》第一次出现在了镜头特写中。

夏目漱石《心》

或许你会和我一样下意识地把小说故事中笼罩的死亡阴影与悲伤氛围和影片的基调联系起来,但你很快会发现,其实导演意不在此。

影片中第一个看似合理却带着象征性反转的时刻出现在老父亲大学挚友——中村的丧礼上,出席的老父亲却全然不知悼亡的是同为柔道部的旧友。

中村的葬礼

在他被告知真相的瞬间,气氛很快从轻淡的幽默转变为诧异,但就在你理所当然地以为影片会顺拐进“丧友的落寞”与“悼亡的哀伤”中时。

父亲口中蹦出了一句:

“一分!胜利者为中村!”

父亲在片中的第一次微笑在镜头的特写中被定格——这一刻,导演把观众的视线从丧礼和病情上短暂地抽离,分享着本该只属于父亲和中村的“美好回忆”,以一种观众意想不到的方式“正式”打开了这场漫长的告别。

两年,四年...时间的跨越下,父亲的记忆被逐渐“吞噬”。

而镜头之下,更多温情的瞬间被编排进时间轴——虽然身边每一个至亲的模样在父亲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但他还记得汉字,这成了美国回来的外孙和他之间的“情感联结”

他还记得初次带曜子(松原智惠子 饰)初见父母的场景,郑重地征求着眼前“陌生的妻子”是否愿意跟他回家;

他还记得下雨的某一天,游乐场的母女三人等着他送伞去接她们回家——

于是,我们便终于和父亲来到了他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去的地方,也在旋转的木马旁见证了全片最为温馨的一幕“全家福”。

告别的过程免不了会有泪水,或是因为要兼顾父亲的病情,而让母女三人在面临个人的难题时更感生活的不易;

或是因为告别终究还是要迎来最后的“生离”和“死别”,然而不管是老戏骨山崎努毫不矫饰的自如演技,还是诸如导演“在病房里开生日会”的互文编排。

影片中的每一个泪点时刻似乎都能让角色从亲情关系或父亲身上找到支撑的力量,从而冲淡其中的悲伤情绪,让观众更多地触碰和感受到那些时刻背后所凝聚的温情,甚至是能在某一个瞬间会心一笑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就能够理解老父亲撕下《 心》中的几页并吞下的“小插曲”和导演想借此传递的言外之意——

缺页的《心》

人生之中会有太多的告别,即便命运有时预示了告别的“终点”会是死亡,也未必要急着歇斯底里地抗议,或是悲观地声泪俱下;

注定了结局的“马拉松”,沿途未必皆是荒芜景象,亦会偶有温情。

“消失”的父亲,女性角色的主导

之所以说从影片中能够管窥到导演中野量太的创作野心,是因为导演试图消解的似乎并不仅仅停留在“死亡”和“悲伤”。

这还要延伸到导演的处女作——《滚烫的爱》。

导演处女作《滚烫的爱》

《滚烫的爱》讲述的是经营着一家小浴场的女主双叶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她鼓励女儿安澄如何面对学校受到的欺凌的同时帮助她和生母相认,

她找回消失许久的丈夫一浩和他的另一个小女儿,所剩无多的日子里,她却竭尽全力把自己滚烫的爱留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滚烫的爱》

虽然在背景和角色年龄上有着比较大的跨度,但《滚烫的爱》却和本片的人物关系如出一辙。

《滚烫的爱》

独当一面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和两个女儿,不论是神秘的失踪,还是患了认知障碍的父亲与家人渐行渐远,本质意义上,两部电影中父亲这一形象可以说都是“缺失”的。

如果把是枝裕和导演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拿来对比,这种“缺失”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不具备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主导权”——

正如《步履不停》中,正是老父亲横山恭平坚守的传统观念和对于长子纯平逝世的固执不放,才让他与良平间的父子关系无法和解;

《步履不停》

《如父如子》中,恰恰也是父亲良多在血缘与情感之间的抉择和后知后觉,迫使两家人不得不两次调换孩子;

《如父如子》

到了《小偷家族》更是因为有了以偷窃为生的“父亲”阿治,他对祥太笃深的情感才让祥太和观众一同陷入到“血缘与亲情”/“法律与道德”的两难抉择之中......

《小偷家族》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枝裕和以家庭为题材的电影中,女性角色更多地以传统的隐忍而贤静的形象出现,她们总是处于被主导的状态。

而到了中野量太的镜头之下,即便是本片中以一个传统母亲形象所出现的曜子,她却可以在最后时刻决定是否维持老父亲的生命;

在麻里对婚姻产生了困惑的时候用歌声教会她什么是坚韧、告诉她:要一起走下去才知道

(影片对于这一幕的表达也别具匠心——门框之内的母女二人各自面临着生活的不易,窗外松树的“借景”却积极地呈现着她们内心的坚强和面对生活的积极)。

所以说,中野量太的两部长片中女性不仅是被围绕和关注的重心,她们还自然地作为一个家庭中互相支持的共同体出现。

同时又积极地面对生活与情感的困境,在其中寻求变数。

《漫长的告别》中三位女性

虽然对于女性力量的呈现有些过于理想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野量太在铺设寻常的情节和细节的同时,为女性角色的形象书写找到了合适的“反转点”,

并且不动声色地把这股动人的女性力量与全片的温情气氛糅合了起来,挑战着观众的泪点。

野心之外的“现实关照”

影片在老父亲凝视着镜头的特写“你好”中展开,

最终在外孙的一句:“大师,再见!”和他的背影中落幕

可见,对于阿兹尔海默这个老年症的设置似乎不是导演无心而为;对于芙美面对理想和麻里对待婚姻的积极态度的刻画似乎也并不止于女性主角——

导演中野量太在影片的主题中投射了对于日本现实社会问题的个人关照:

“人口老龄化”作为日本当下一个严峻的危机,导演在消解“死亡阴影”的同时,为现实中很多和崇年龄相似的年轻一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应对情绪——

对于老龄化困境的悲观与恐惧只会让双脚在泥沼之中愈陷愈深,只有在困境之中积极地寻求希望的指引,或许才能“收获土豆”、“找到新的出路”。

同样,在本片长达七年的时间跨度之中,“日本311大地震”被再次提及。

只不过不同于近年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对于311地震的“再现”或是其他日影中对于“311震后创伤”的表述,中野量太将311地震与“2020年东京奥运会”委婉地并提,

这其中的积极意义在影片“与现实语境的结合”的表述中也不言自明。

撰文作者/ Kieslowski ➡️豆瓣主页://www.douban.com/people/182946707/

排版/ 冷狗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短评

三星半,按理来说应该是很打动人的电影,我没有为其所动,可能是今天自己的心情不好吧。很多细节都是直给,编剧的痕迹有点重。开场不久有些画面组接上有一点点不连贯,比如上个镜头用筷子从土豆沙拉里挑葡萄干挑了很久,下个镜头的盘子里葡萄干却没几个。

8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还行

大女儿一家在美的生活就像是传统日式家庭片的畸变,一种想要打破常规却最终失败的可敬也略显可怜的尝试;永远不曾期盼的地震海啸总会不期而至,一直翘首以盼的新东京奥运在本片首映后一年遁后一年,我带着口罩在影厅里突然感觉仿佛银幕内外的时空在某个节点交接在一起。

1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的確讓人感到漫長了

16分钟前
  • misty
  • 还行

能将家里有一个患有认知障碍症的父亲的生活拍得如此恬美,只有日本导演了吧?!

1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北影节第4⃣️场@天幕新彩云丨好久没哭成筛子。看似是一个威严父亲患老年痴呆的故事,其实却是对身边女性的温暖抚慰。尤其是30+的我们,无比动容。你没结婚。你的感情似乎也总无法顺遂,终得一人,无奈还是敌不过他的前妻和孩子,以及曾经家庭的牵绊。你有一身厨艺,梦想开个饭店,却最终因要照顾父母而无限搁置。可当话都说不出的爸爸一口气喝完你做的汤,满足感确是无法言说。你结婚了,有了孩子,搬到美国。大家以为你一定过的很好,其实早就跟丈夫无话可说,甚至分床分房。你看着感情甜蜜美满四十年都嫌不够的父母,心情岂是羡慕二字所能表达。你的儿子早恋,逃学,拒绝交流,你却连跟他老师沟通的能力都没有。原来有女儿的父亲,越老才越懂得表达宠爱,而这迟来的宠爱,已足够支撑这漫长的告别,和自己未来的一生。愿一地鸡毛中也能见阳光。

20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

“差不多……差不多是时候一起去见我的父母了吧,曜子”这一定是2019年我听过最美的情话。

23分钟前
  • 杨艾歌
  • 力荐

误打误撞在#HKIFF43#看了全球首映。典型的日本温情电影,用含泪的微笑抚慰观众的心灵。认知障碍天生就是一个极度催泪的题材,“漫长的告别”是慢慢的遗忘,更是迷失在回忆里的老人奋力打捞宝贵瞬间的过程。山崎努爷爷那些很轻又很准的表演都有够动人,某些段落里影像和情绪确实流淌起来了。体量颇大,还容纳两个女儿的故事,回想起来略显冗长。不愿像《东京物语》般直面琐碎残酷的现实,而是温柔到没有叩问,用一双无形的手轻柔抚摸我们都曾有过的伤痕,编剧的痕迹之重则让电影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力量。

25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太可怕了。导演的坏品味在结尾那段狗尾续貂的孙子戏里暴露无遗:煽不动,硬凑戏的感觉。山崎努老爷爷要多活几年啊,整个片子都靠老爷子和优酱才勉强撑起。

28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很美,是熟悉的日式家庭片。但太电视剧向了,台词和角色风格像是想象出来的,非常缺失实际元素。国外一家人线也尬尬的。

33分钟前
  • 阿亚
  • 还行

【北京电影节展映】一个严肃的父亲形象在失忆症中逐渐远去,伤感温馨的题材,催泪场面比比皆是。但后期也显得节奏略拖沓、煽情较过度。缺乏适当的克制。山崎努老爷子连神态和步态都彰显出演技,让人为之动容。首尾呼应的游乐园旋转木马一场戏真是全片最大的闪光。以孙子作结尾是最大的败笔。三星半

3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用两个小时讲完了《都挺好》40多集的故事。

41分钟前
  • psyduck
  • 力荐

金鱼用下垂体适应咸水淡水,人类用爱适应月圆月缺。他的记忆力衰退,仍记得说该把曜子介绍给父母;她的视网膜脱落,仍能准确摸到他所在的二号床。和他一场漫长的告别,还来得及戴一次尖顶生日帽,这是不成文的规矩。来得及学一下汉字,毕竟他是大师。看着导航里的圆点喊加油,因为他是我们一生的挚爱。

4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所以人生就是不断的告别。

4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苍井优的蛋包饭

49分钟前
  • 九個9
  • 还行

非常典型的温情系作品,所有的感动其实都在标题里了,家人的羁绊,漫长的告别。整部电影做的很细腻、很温柔,一种缓慢的感动。一家四口全员出色。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BJIFF. 三把伞、冰西瓜、读倒书、挥挥手。典型的日式生活片,以细腻动人。逝去的枫叶,似最好的回忆,新生的绿叶,是明媚的未来。人生无限好,莫被死亡扰,这漫长的告别,着实温暖。

54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片子本身没有太突出的亮点 基本就是工工整整四平八稳 但这类题材实在太狡猾了 一旦你代入自己或家人 基本上就是哭崩的节奏 山崎努演得太好了 凹陷的两颊都是戏 苍井有种回到08年那时候的稚气 好神奇

58分钟前
  • T.V.Zoe ி
  • 推荐

“我多希望,我们能像你和妈妈一样” 雨天去游乐园接女儿的故事、妈妈低着头找爸爸床位、工作日白天下雨飞机晚点都来接你、爷孙俩视频里的隔空挥手、病房里戴起生日帽…都是既温馨又泪目的瞬间。“他们管老年痴呆,叫漫长的告别。他们渐渐失去记忆,一点点离开…”只要他想活着,那就开心的活着。长达7年的告别,苦中作乐,生活的酸楚变幻成家人的幸福。“无论我多么努力,都无法胜过他的家人”

6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中规中矩的日式家庭片,套路感太强缺了表达的真诚,大女儿一家在美国生活中的白人角色脸谱化的让人尴尬

1小时前
  • 没有烦恼的少女
  • 还行

#BJIFF2019#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呀,漫长到用一生的时间来和你的家人和一切来告别。故事写得体面,电影拍得从容。力求克制但情感饱满。好多细节都很好,比如树叶书签,比如手帕,比如加了葡萄干的土豆泥,比如从来不回日本看望丈人的女婿。这个是最真实的哈哈。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