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3:主攻方向

爱情片其它1971

主演:米哈伊尔·诺日金,尼古拉·奥拉宁,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拉里莎·戈卢布金娜,Bukhuti Zakariadze,瓦西里·舒克申,尼古拉·雷布尼科夫,弗拉季斯拉夫·斯特尔热利奇克,Yevgeni Burenkov,阿纳托利·罗马申,彼得·谢尔巴科夫,伊万·彼列维捷夫,弗拉德连·达维多夫,谢尔盖·哈钦科,德米特里·弗兰科,Tõnu Aav,Fred Alexander,Ingrid Andrina,维克多·阿夫久什科,Iren Azer,Viktor Bajkov,Martha Beschort-Diez,

导演:尤里·奥泽洛夫

播放地址

 剧照

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7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8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9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1:24

详细剧情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篇影评

 1 ) 解放

8个小时的片长,立意、叙事、镜头、场面调度让人不能相信这是那个年代就拍出来的作品,创作者能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描写对手与盟友,没有过份的抹黑或拔高谁,这胸襟让人不能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而该有的大场面一个没落下也非常好的展现了电影这项艺术是何其能烧钱的事实,非常确定的是在电影史上的战争片类型来看是无人出其右的地位了。

 2 ) 从胜利走向胜利

2020年,Mosfilm官方YouTube频道(FSUE Mosfilm cinema concern)首映了4K格式电影版本。

影片《解放》讲述了从1943年下半年起的东线战场为主的重大事件,包括了: 第1部 炮火弧线:库尔斯克战役。 第2部 突破: 墨索里尼被捕和被营救,下第聂伯河攻势,解放基辅,德黑兰会议。 第3部 主攻方向: 巴格拉季昂行动,7月20日密谋案。 第4部 柏林之战: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雅尔塔会议,东波美拉尼亚攻势,柏林战役。 第5部 最后一击: 柏林战役。


影片制作背景翻译整理自Wikipedia,以俄语和法语版本为主要参考。 1. 由于库尔斯克战场上仍有大量未爆炸药,库尔斯克战役不是在现场拍摄,而是在基辅附近小城佩列亚斯拉夫拍摄。 2. 《主攻方向》中白俄罗斯沼泽的场景是在立陶宛的帕布拉德拍摄的,原白俄罗斯战斗地点的沼泽地已被耗尽。 3. 弗拉索夫 首次在出现在电影院荧幕。(注:第一部中在集中营与雅科夫对话者)在电影和拍摄现场,都不会提及他的名字,他的代号是”将军“。 4. 电影尽可能地还原了同时期地武器装备。 由于缺少虎式,豹式或象式 ,利沃夫的坦克工厂 制造了10台虎式坦克和8台豹式坦克用于拍摄特写镜头。此外还分配了约100辆苏联T-55坦克,这些坦克重新上漆以用于拍摄德国坦克的远景。 T-34-85 用于拍摄苏联坦克。该型坦克于1944年服役,实际上无法参加库尔斯克战役。 Yak-18扮演了所有苏联战斗机的角色,捷克Zlin Z-526扮演了德国bf 109和bf 110的角色。 头盔是由Mosfilm公司制作的塑料头盔,以减轻重量。 3000多名士兵参加了战斗场景的拍摄,在战场上盘旋了直升机。 5. 意大利人严谨地拍摄了《突破》中墨索里尼相关的戏份,拍摄直接在罗马进行,车队选择了历史上相同地车型,如墨索里尼的Fiat 2800。 6. 雅尔塔会议的场景是在会议实际举行的克里米亚里瓦几亚宫拍摄的。 7. 第5部《最后一击》是直接在东德首都拍摄的。拍摄地点是一处规划的城市重建项目,旧的建筑都需要被拆除,因而在这里拍摄爆炸场景没有限制。国会大厦的外景是在柏林一处残破的大教堂拍摄的,建筑内的战斗在Mosfilm制片厂拍摄。 8. 水淹柏林地铁是在莫斯科河的一处闸门拍摄的。 9. 电影中的许多英雄和英雄原型仍然在世,他们中的许多人担任高职位。因而演员选择不仅需要实现肖像相似,而且还需要获得原型本身的同意。 10. 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导演奥泽洛夫希望朱可夫担任影片主要顾问。但由于那几年的情况,朱可夫没有被批准。最终顾问由谢尔盖·谢捷缅科担任。尽管如此,奥泽洛夫还是与朱可夫非正式地协商过,元帅向他提供了回忆录的草稿。

 3 ) 谁在二战扛下纳粹德国的重击,不是美利坚,更不是英吉利

胜利者书写历史,失败者吞下苦果,这是一个定律,同时也是一个国际社会中大家默认的规则。这一点套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别着急,这并不是对于希特勒作为一个失败者的攻击,而是将盟军以及苏军作为一个胜利者的剖析。苏联以及盟军为什么会胜利,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战争影片中找到答案。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解放3:主攻方向》就是这样一部特殊的影片。本片讲述的是盟军以及苏联在实施大反攻的时候所做的一些事情。当然,轻描淡写的话语并不足以形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的时候,最好看看为什么。毫无疑问,《解放3:主攻方向》就给予了这个“为什么”而且是全方位的给予。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全面撤退,苏军迅速集结,盟军开始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于是,整个二战的局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彻底的,且是颠覆性的,对于苏军而言,之前的颓势慢慢的被扫去了,对于德军来说,之前的士气开始回落,在节节败退中,德军开始了困兽之都,而此时此刻,在战争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加入,且积极的开辟了第二战场,最终,这一举动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这就是《解放3:主攻方向》这部影片想要强调的地方。
回头看下我们的问题,苏军为什么会获胜,德军为什么会败退,虽然《解放3:主攻方向》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但这些答案并不彻底,并不是最终的回答,至于说德军的败退如果需要找一个负责人的话,那么必须是希特勒,然而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希特勒不过是对于战场上的信息进行了正常的分析而已,她的分析在我们看来是昏晕无能的,但是在那个时期,他并没有开辟上帝视角,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因此,指挥失误可以被后来人放大看,但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这或许是最优解。
而苏军的获胜对于苏联来说也是在当时的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在经历了战争初期的惨败之后,当苏联开始站住了脚跟,回过来了神,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开始正式下场了。德军在面对莫斯科的冬天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的撤退究竟有什么意义,而此时此刻的苏军在定了定神之后,便开始正常的进行战略部署了。
斯大林有着自己的战略意图,而希特勒有着自己的战争目的。在这两个元首开始斗智斗勇之际,历史的天平就如同之前的拿破仑东征一样的结局继续上演了。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昂扬的斗志即将消弭在这个1944年。
战争需要的是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只有团结才能爆发出来反击的力量,然而在苏军开始回过神来奋勇向前的时候,德军内部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内斗了。而此时的希特勒不仅仅要面对苏军的猛烈攻势,而且要面对国内的反对情绪,这些情绪共同作用起来之后,希特勒便被一些狂人密谋着要进行刺杀了。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刺杀希特勒并不能阻止德军节节败退的事实,冲动的人总是想要通过某一种方式来获得牵一发而送全身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刺杀的意义仅仅是一种刺杀罢了,当希特勒倒下后,德军真的能一雪前耻,浴血重生吗?自然不是,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词语,大势所趋,当苏军开始接连胜利且开始战略反攻的时候,留给德军的时间很多吗?临阵换帅真的能让自己重新活过来吗?显然不是的。
当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的时候,我们自然知道一些细节原因或许是战争局势扭转的关键,但是那些深处战争中的人们,不论是士兵,政客还是普通的平民,他们是真正的参与者,但是却没有像我们这样能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来给予自己参考。因此,每一个参与者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然而战争就是战争,当你刚好契合到某一个点之上的时候,一切就都会顺其自然的变化,反之,则是塌天大祸的降临。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盟军的投机行为,当罗斯福与斯大林在考虑如何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丘吉尔想到的是在二战获胜后,如何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每一个人都去考虑自己的未来的时候,然而战争还在继续。这就是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利益,但即使是丘吉尔这样去想,二战依旧是在结束的时候没有给予英国太多的利益,反而是削弱了英国作为一个老牌殖民国的地位,想太多又怎样?还是要看实力地位。
……你好,再见

 4 ) 当时算力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苏联鼎盛时期,霸气侧漏,美帝胆寒。又是计划经济,要拍部大场面电影,只要能鼓舞人心有宣传效应,哪管它什么成本不成本的。于是《解放》里面的场面那可是想多大就有多大,要多牛掰就有多牛掰。那可是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大家可以想想,《解放》花了多少钱,动用了多少军队,造了多少道具。没有副国级的领导批准,要实现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片的战争场面拍得还是很震撼的,从双方元帅到普通士兵的刻画,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对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的表现,也基本符合历史形象。

对斯大林、朱可夫的刻画,太完美,不符合历史事实。考虑到是苏联拍的,可以理解。毕竟比起我们的抗日神剧,这算好的了。

本片意识形态方面,可以说是太过美化,比如说红军政委在里面,基本都是慈眉善目积极正面,对逃兵的处理也比较温柔,没有扫射逃兵、溃兵的画面。实际上政委在苏联红军中,是令普通红军士兵不寒而栗的存在。

苏联官兵与波兰官兵太过和谐,简直就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实际上波兰人对苏联红军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具体自己百度一下二战简史和“卡廷惨案”。

攻入柏林后,苏联红军士兵与柏林市民太过亲密,事实是确实“亲密”得不得了,不过那是强制性的。

虽然有种种不足,但纵观二战影片,本片仍然是力作,尤其是在五十年前,难能可贵。

 5 ) 看到短评区某些说假、烂的短评就想笑

要喷也要喷得有姿势水平一些,对于一部拍摄于70年代、苏联官方主品、以苏联红军为主视角的电影,去吐槽电影的立场,以及吐槽拍摄技术实属“正确的废话”,对于正确认识本片的价值毫无意义。而在苏联时期拍摄的一系列类似电影下面,却总能看到类似的自认为自己最头脑清醒的评论层出不穷。。。

引用电影简介的说法:影片编剧之一、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认为影片“有些近似以资料和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编年史,它描写历史人物,描写广阔的战争背景,从士兵的战壕到统帅部的大本营,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很大”。导演尤里.奥泽洛夫则强调《解放》是一部政治电影。 可见导演和编剧都已经为本片定调了,人家并没有遮遮掩掩地说电影“客观中立”“贴合历史真实”,而是毫不掩饰地表明,这就是一部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献礼片。如果不能接受这一预设立场的话,这部电影确实不适合观看,建议去看兄弟连。

对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尤其是苏、中国家人民相对单调的信息接收渠道而言,这样全景式从基层战士到高层决策,以及横向其他空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巨细靡遗地展现出来以至于有点流水账的电影,是除了枯燥晦涩的文字材料和数字记录外,群众喜闻乐见的认识一段历史的主要方式了。从这个角度,应该把《解放》与前几年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系列类似的纪录片相比较,而不是来和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商业战争大片来比较谁的战争场面更具视觉冲击力。有多少人不是从小时候看的影视作品、从玩的游戏来逐渐对一段历史产生兴趣的呢?

在十年以前,我也对苏联时期拍摄的这一系列二战电影相当轻视,觉得已经是过时的文物,对拼凑出的粗糙道具坦克,对毫无特效的中弹演技更是嗤之以鼻。实际上,那时候我并没有完整地看过本片----虽然从孩提时代就断断续续从央视的反复重播中无意识地记住了一些经典场景。而写在本文的今天,用了接近一周的时候,以电视剧一天一集的方式,刷完本片之后,我才发现过去的观点是多么幼稚。

单从第一部中炮火弧线的虎式道具车细节来看,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非常还原,如果大家愿意和拯救大兵的虎式道具仔细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实两者还原程度在伯仲之间(尽管在全片中,虎式坦克的形象未免太泛滥了一点)。这方面唯二的硬伤其实是库尔斯克战场出现的IS-2(似乎是想伪装成其他德式坦克?)和反攻柏林时出现的IS-3。

五部曲中,还花了较多篇幅描写德国伞兵营救墨索里尼、德黑兰三巨头会晤、瓦尔基里行动、希特勒自杀等历史事件,基本都可以单独抽离出来当一个微电影独立鉴赏了,相当于看一部电影附送了阿汤哥的《行动目标希特勒》和《帝国的毁灭》等电影,信息量巨大,以至于可以作为众多二战纪录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视图通过挖掘本片政治说教的内容来批判本片的人,估计看完也会失望。实际上,片中基本没有任何直接粗暴的塑造领袖伟光正形象,或者苏军秋毫无犯、英勇无敌的内容。拍摄本片时,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时代均已过去,斯大林在片中更多是一个普通的配角;第一部中出现了苏军临阵脱逃的场面;第四部中也出现了朱可夫视察前线时,一名毫不知晓前线实际情况,只顾自己埋头睡觉的官僚团长形象;虽然只用了两个小情节展现,但却恰好直击了当时苏军中两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片中也一直不忘刻画小人物在战争中的命运。失去爱人的卓雅契卡在国会大厦欢呼的红军士兵群像前默默流泪,与此时赢得胜利的喜庆氛围形成了巨大反差;坦克车长在国会大厦攻防战结束后,进入大厦内,满怀喜悦地呼唤自己的通讯兵情节,却又无人应答他的场面;坦克兵探出头,充满新奇地欣赏战火中的动物园,结果不幸命中冷枪身亡的情节。。。不管是看过再多煽情情节的观众,想必都会受到触动。这些情节,以及片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的提问,无不在向观众表明,这不是一部鼓吹战争的电影,相反,它给我们展示了战争给每一个人、每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巨大创伤。

当然,在片中也无不穿插着诙谐,比如第五部戈培尔安顿好妻女后走出地堡房间,撞到由苏军派来负责接通苏德双方谈判用的电话线路的通信兵天真地问他卫生间在哪里,又默默地退回房间,还有更早之前的情节,当柏林城防司令说不清楚苏军情况,戈培尔就通过直接打电话给柏林市民,询问是否有俄国兵在她家来确认苏军到达的位置,让人对这种黑色幽默拍案叫绝。

认真探讨本片的不足的话,一个是作为主要看点的大场面大而空。虽然看背景介绍动用多少人力、多少车辆参演令人叹服,但是前三部中在原野上的交战大远景,由于缺少标志性的参照物,以及空中拍摄缺乏细节展现,让人只能看个热闹,看到一堆坦克乱糟糟地在边行进边开炮,并不能鉴别出多少战术过程,当多年之后再看到这些片段时,你也很难立即回想起这是第几部中描写哪场战役的场面---因为区别度实在太低了(这也成了导演在后来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重复利用素材的便利之处)。不光本片,后来国内的大决战系列也有这样的毛病,大场面空有氛围,缺乏和所要反映的战役强相关的识别要素,导致花了如此大的人力投入,拍出来的场景只能作为万能的气氛烘托素材。而这种问题在第四部柏林之战和第五部最后一击中得到了修正,因为柏林的城市巷战属性,建筑物让画面分割出了层次,而最后进攻国会大厦的战斗也更是展现了SG-43重机枪逐步推进、发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德军使用火焰喷射器等战术细节,使之能成为描写柏林战役的不朽的经典片段。

第二个不足,就是室内文戏,除了最后希特勒自杀情节稍微表演夸张一点外,整体的指挥官决策的表演,感觉都是缺乏表情、动作缓慢,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年代俄罗斯的表演风格和理念所限定,或是必须要求展现决策领导沉稳处变不惊的形象? 倒是第四部中坦克手和波兰士兵豪饮燃料的名场面,演员的表演倒是生动有趣~

第三个不足,长镜头战斗场面,各个群演的衔接同步成问题。片中经常可以看到,镜头最前面的主人公已经消灭或者制服了敌人,开始闲庭信步,但随着镜头的转动,就在几步之外,竟然还有一个敌人正在专注地继续抵抗,而主人公和该敌人都非常默契地无视了对方,然后这名敌人才反射弧缓慢地和苏军士兵乙扭打在一起,要不就是德军群演走位有问题,都穿到苏军冲锋队伍中间了,才被“发现”并干掉。。。。不过,这种问题在当今的战争片的混战场面中,也不能完全避免穿帮,更何况考虑到长镜头本来就很难每个环节都完美不出瑕疵,算是一个求全责备的批评吧。。。。

最后,为了第四部中,为了欣赏动物园的生灵,探出头来被打死的坦克兵小哥的场面而mark~那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50周年时,电视中播放的影像中我打记事起最早铭刻的跟“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意象~

 6 ) 复习一遍

重看了一遍经典的全景式战争史诗片苏联电影《解放》,五集共八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把三年苏德战争(故事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讲起)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情结疏密恰当,把生死与主义把握得非常到位,相信那个时代的人看了无不感动,当然现在就未必了。比如原来看时没注意一个细节。关于希特勒的死有不少谜团,现在一般认为希特勒是自杀的,并且是在吞下氰化物毒药的同时朝自己开了一枪,爱娃·布劳恩是自己服毒的。而电影中爱娃是希特勒强迫吞下毒药的,希特勒却因为胆小没敢朝自己开枪。戈培尔说,元首应该像士兵一样开枪自杀而不是服毒,于是命令一个党卫军军官去“帮”了元首一把。

 短评

不懂打一颗星的什么心态,你不爱看前苏联战争片你可以不看,有的是电影,何必过来碍眼!

7分钟前
  • 迷之尴尬
  • 力荐

样板戏的巅峰

8分钟前
  • HolyC
  • 推荐

太长了

10分钟前
  • 晃垬
  • 推荐

🚬还是毛子会。

1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对英美领导人、对德军领导人、甚至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刻画都相当客观,没有刻意丑化。考虑到影片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创作者的胸襟真是令他们的西方同行汗颜。

14分钟前
  • mlhs
  • 力荐

战争片还是得看毛子的,老美的简直不值一提

15分钟前
  • 猪可夫
  • 力荐

经典~~无需多说了

20分钟前
  • 梅林
  • 力荐

历时三天才看完。全景展现苏联反攻德国的恢宏画卷,漫山遍野的坦克和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大场面杰作。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士兵的宏观视角,对各方领导人的描写也能做到客观,希特勒还有少许偏执、狂热、好战的色彩,倒也不算丑化。这是一部战斗民族的革命史诗,苏联战争片的高峰。

25分钟前
  • 神机铳手
  • 力荐

小时候看过一次。带着午饭进去看的,中间不停地放了8个小时。

27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金发男主也太帅了吧

31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挺进大别山、大决战

35分钟前
  • 咖喱娜
  • 推荐

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什么叫大场面

37分钟前
  • 灰斯基
  • 力荐

喝酒精开坦克,炮眼扫视动物园,神兽萌萌哒~

4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一共五部,共487分钟,每天一部,一个星期终于看完了。类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战争场面真实恢弘,无任何特效,想想在冷战期间能调动这么多的真实坦克、人物,也是惊讶。话说,前两年热议的希特勒并没有死在地下室,而是在阿根廷,让人又遐想万千了。

44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涵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柏林战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多关键战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影里都有交待。战争场面做得非常精彩。虽说是苏联视角的二战电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客观描述,并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方。

48分钟前
  • mysticark
  • 力荐

210930华星北影节37。我们这种强迫症就烦这种不齐齐整整一个半小时。戈培尔真的像。

50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推荐

宏大战争史诗,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第三部

52分钟前
  • 瘦马颊
  • 推荐

看到跟毛子称兄道弟的波兰人我要吐了!解放个旦,叫征服还差不多

54分钟前
  • panzercat
  • 还行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我们拍三大战役的教材啊。看的国配版,这配音演员有点少啊。。

56分钟前
  • ┢落┦
  • 推荐

目瞪口呆。是看过所有战争电影中场面最宏大的。那些一望无际的全实拍、航拍长镜头啊,全是坦克。最后攻克柏林一战,漫长、残酷又激动。稍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穿插不过不影响主线的清晰。各位领袖性格鲜明却不夸张,外交斡旋部分重要且明了。但电影再震撼,也不如最后那个2000万的数字来得残酷。伟大

6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