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鹿之死

悬疑片爱尔兰,英国2017

主演:妮可·基德曼,科林·法瑞尔,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巴里·基奥恩,拉菲·卡西迪,比尔·坎普,桑尼·苏尔季克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圣鹿之死 剧照 NO.1圣鹿之死 剧照 NO.2圣鹿之死 剧照 NO.3圣鹿之死 剧照 NO.4圣鹿之死 剧照 NO.5圣鹿之死 剧照 NO.6圣鹿之死 剧照 NO.13圣鹿之死 剧照 NO.14圣鹿之死 剧照 NO.15圣鹿之死 剧照 NO.16圣鹿之死 剧照 NO.17圣鹿之死 剧照 NO.18圣鹿之死 剧照 NO.19圣鹿之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1:18

详细剧情

史蒂芬(科林·法瑞尔 饰)是名优秀的心脏科权威,和同为医生的太太安娜(妮可·基德曼 饰)育有两个孩子,家庭十分富裕美满,史蒂芬最近和一名十六岁的少年马丁成为好友,两人无话不谈,十分亲近宛如父子,也时常邀请他来家裡作客,希望常常看起来有心事的马丁能跟孩子们成为朋友,让他打起精神来。然而,理当和睦的日常生活,却因为马丁的走入而产生变卦,一连串怪事和找不出病因的疾病接连发生,一股说不出的诡谲及恐惧开始笼罩着这一家,究竟马丁的真面目是什么?史蒂芬该如何挽救这逐渐被侵蚀的家庭生活?

 长篇影评

 1 ) 从圣鹿之死引发的希腊诡异浪潮介绍

是一篇日记的复制粘贴,链接都在这里,也就不重新链接了://www.douban.com/note/639757684/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昨天在VIFF 2017(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17)看了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的新作“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作品质量暂且放在一边,这部作品继续延续了导演的希腊诡异浪潮(Greek Weird Wave)风格。但这个浪潮的概念,虽然屡屡在报刊杂志和访谈中提到,但仍然是一个较为新奇基础不牢的概念。在和教授讨论后,暂且总结评论如下。希望有所帮助裨益。

如若未有特殊说明,所有电影链接都关联到相关豆瓣网页。所有概念都请以英文为准,中文翻译是自翻(没有找到相关中文可靠资料,影评文章提法不算)。

这个概念的发起人是几位影评人,第一次较大规模放在主流观众视野之下是来自Steve Rose在卫报(the guardian)上的文章“Attenberg, Dogtooth and the weird wave of Greek cinema”。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原因(金融危机等)但并没有加以深入分析,提到了相关人物阿锡娜·瑞秋·特桑阿里 (Athina Rachel Tsangari)和兰斯莫斯。提到了相关作品,诸如狗牙 (Κυνόδοντας ,2009),艾登堡 (Attenberg ,2010),以及不那么weird的巨型慕沙卡的攻击 (I epithesi tou gigantiaiou mousaka,1999)。在文章发表之后可以归为到这个浪潮的还有备受赞誉的龙虾(the lobster,2015)。

因为其起源和原因实在过于模糊定型。所以现在的讨论主要集中两点。

Alienated Protagonists 疏离/边缘主角
这种疏离感一方面体现在其身份设定,一方面体现在其表达方式。身份设定和电影的环境设定有关,而表达方式的疏离则是导演的特殊的美学体现。有些人尝试把这种方式和布列松的“模特”概念链接起来。个人认为两者虽有共性(比如尽量压制表情的表达,简化的动作行为等)但差异很大。布列松的概念有很强烈的理论基础和展现方式。布列松强调极简,“遵从人的自然,而不要求它更易触摸”。他认为思维是虚假欺骗的,而相关的表情等也是非真实的,是受困于自身的习惯。他强调忘记自己的意志和思考方式,接受导演对于动作的安排。只表现动作,而其他的,留给观众吧。经典作品有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1966), 穆谢特 (Mouchette,1967)等。
而“浪潮”中的表现则更像是为了符合电影的设定而进行的特殊表达。其中的疏离感也是分散不连贯的。比如在圣鹿之死中,有时情节抛弃情绪只强调动作和故事的进展,但有时又能明显感受到情绪(比如结尾射杀和慢镜的一家三人和少年偶遇)。这种不连贯性让作品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而这种状态到底是刻意为之还是偶然,在现在的作品基数上,只能说一半一半吧。一方面用情绪服务主题,一方面又尝试抛弃情绪,虽然有这种不时的对立,但整体而言,给人的感官还是克制的压制情绪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台词搞笑甚至absurd,情绪脱离的问题。

Unreal Setting 非真实/奇艺背景设定
电影的故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奇妙的设置背景下,在不同的电影中会有不同的延伸,比如反乌托邦(龙虾),希腊悲剧的现代化表达(圣鹿之死),集权具体化(狗牙)。这种设置的共性就是非真实性。其中的逻辑表达被刻意忽略,导演也没有去解释分析类似世界观的构成肌理。这种背景设定是为了突出服务特定的主题,而观众也没有去纠结其合理性而直接深入到了背后的命题思考。当然,特点都是相互链接的。比如布景的视听美学会影响到非真实setting背景的“可信性”;主角的疏离情绪更能跳脱表情行为等桎梏而直接表达情感内核。而在非真实背景设定下,主要出现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有时的absurd对话和刻意营造的瘆人气氛(haunting)。这种营造方式主要是通过灯光颜色等设计而营造出的。有时也体现在一些奇怪的动作表达(例,圣鹿之死中情爱之前的裸体平躺)。另一重要推手就是配乐。瘆人甚至惊悚,这也联系到诡异的机位。当然,主要都是为了表达一种非真实的背景设定。而如何把握非真实和真实之间的界限,或者很多人喜欢的“隐喻”提法,可以说是这个浪潮的一大特点。

此概念暂时还仅仅停留在一定的报刊杂志上,相关的学术研究分析较少。一是因为时间限制的原因。但个人认为,更重大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浪潮缺乏一定的根基:理论根基和影响根基。现在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于视听语言相关方面的总结(generalization)的阶段,连解释(interpretation)还没有,更无从谈起背后的逻辑(logic)分析和影响(influence)变革(reform)了。可能原因除了时间限制外,还有可能是希腊国家的电影影响较小(相对于其他),而现在暂时还无法跳脱导演化,风格化,作者化(quote from the prof “I do not like the term Film d'auteur in this context. I think it is an overstatement, at least at the current stage.")的讨论而上升到理论层面。相关导演旗手也没有作出足够明确的表态和理论分析。而作为分析学者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相关电影的基数太小,而涵盖的话题命题又相对杂论。但作为一个仅仅6年(从Rose文章起)的提法,现在的讨论热度和接受度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如果想从字面上的浪潮变成真正影响产业的实质浪潮,那还差的太多太远。

(待补充)

 2 ) “我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一个古典的且戏剧感很强的复仇故事,前半段性冷淡,后半段略血腥、怪异。它的一切都似是而非。故事的男主角是个心脏科医生,他的身上有一些父权的影子,比如他会强令儿子剪短头发,他有一些特殊性癖好,连床事也是妻子配合来满足他的心意。

所以这个家庭没有任何温情,大家相敬如宾客客气气的。专制的同时,他又是一个懦弱没有担当的人,出现治疗事故的伤害,他并不愿意面对。直到医疗事故的逝者儿子出现在他面前,他也以一种敷衍的态度面对,故事便在上述语境里展开了。

电影顾名思义,sacred本就与基督教相关,所以整体也被塞满了宗教隐喻,包括特殊的音乐,音乐是最大亮点,以及带着宗教符号的情节。家中另外三口人的遭遇,包括小男孩最终流下血泪,像极了天使一般的救赎,都没能融化男主角冷而硬的心,显然,这样一个人来当心脏医师,是他家人的不幸,更是患者的不幸。

鹿在基督教有美好纯洁的意思,“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所以圣鹿之死也预示着这家人里最纯洁的那个人将会死去,所以最终的结局在我意料之中。

故事的一切都模棱两可,像是预言一般,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剧情推进,所以观赏过程充满了无力感,我们既不能断定患者儿子就是凶手,或许这个男主家人的遭遇本就是老天的安排,同时,我们也不能理清楚人物的动机和前后因果,戏剧的间离效果满分。

就这样,导演用声、画来制造惊恐,把我们引进这样一个怪异的设定里,而圣鹿最终成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殉难者。

那么我们该怎么解读和理解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呢?如果法瑞尔饰演的角色代表的是被批判的父权男权的话,那么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便是,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从宗教和古希腊神话建立的文明语境里去解构和重构“男权、父权”,这足以写一大篇论文了。毕竟所谓“间离效果”就是让观众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剧情不合逻辑地推进,因而以批判的眼光一览全局,对角色当前的困境做出思考。而角色的困境,即是人类面临的困境。

依旧是在微博发布框里写完的,思考尚未完成,所以只是简单写写。不妥之处不要指责,多多探讨。

2017.12.31日更新: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一位大咖通过希腊神话里阿伽门农的故事来理解这部电影。我认为这个更符合这部电影,而基督语境反而有些勉强,电影里的间离效果的确更符合古希腊戏剧的特征。

 3 )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

据说这是地狱阎罗殿门口的对联。
说的是人,总会犯错,不犯错的不是人,是神。
我们犯错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这幅对联是神给我们的提示。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耿耿于怀,甚至从此一心不分善恶,远离光明和正道。
这个人绝对上不了天堂,也不可能得到大众的赞赏。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理解,并且原谅,然后依旧积极生活,努力改成错误,
这才是我们人类的主旋律,也叫光明,也叫正道。
有人会说剧中医生不该喝酒手术,这就是有心作恶。
可是剧中还有台词说,这个医生以前一直手术前喝两杯,也不多,而且次次完成手术很好。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理解万岁,
有哪个医生,有心要病人死在手术台的?
我们人类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就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去原谅他人,原谅自己。他也是人,他不是机器,他习惯了手术前喝两杯,又不是两瓶,而且一直以来完成手术都很好,这才是人,怎么了,你们要用道德绑架他成为神吗?确实,医生手术前不该喝酒,可是恰恰是这种小瑕疵,小错乱,才导致了地球上出现生命。难道这也算大逆不道,需要死一个亲人来惩罚吗?这难道不就是人区别于神的特征吗?
这部电影灌输的一种逻辑是带有恶魔色彩的,一切的为恶,都是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和借口的,一切的为善,却仅仅只是因为心底一软,下不了手。这才是正道,这才是光明。这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片子里面宣扬了一种看似公正的邪恶,无心之过得不到原谅,有心作恶却义正辞严。这个世界怎么了。为什么魔鬼的呢喃可以摆放到如此高级的位置播放给全世界的人,不应该焚烧,深埋吗?
作为媒体就应该有媒体的责任,而不是去宣传例如孩子亲手杀了母亲。母亲亲手弄死孩子,诸如此类的故事。即便你有一万亿个借口。下不去手,才是真正的一心向善。善就是每个人心底的那一份原谅和包容。
宣扬善良。光明。正道。是媒体的责任。
是的。我知道。这个世界当然有黑暗,就像每个人脚底不小心沾上的烂泥。但是你见有几个人把脚底的烂泥抹在额头出息大型宴席的?这部电影就是在把世界上的肮脏,摆到台面上,给大家看,把屁眼里抠出来的没擦干净的脏东西,拿出来给每一个人闻闻。哎。还有人在赞美,说它很有特色,其臭无比的非常另类,精彩。
悲哀。

 4 ) 《圣鹿之死》:层层隐喻下的同态复仇故事

希腊导演兰斯莫斯早前曾凭借《龙虾》和《狗牙》两部作品为许多人所知,在黑色幽默+反乌托邦题材中发挥了其独到的掌控能力,为我们带来一个个怪异独特的世界。而在兰斯莫斯今年的新作《圣鹿之死》中,反乌托邦和黑色幽默这些元素被一并抛弃,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部更加黑暗、更加现实的(不包括超自然元素在内的现实背景)惊悚电影。

一名心脏外科医生因为一场手术结识了已故病人的儿子,或出于内疚,或出于欲望,医生开始与这位16岁的少年开始了亲密的交往。而这样的关系却在少年接触了医生的家人之后变得越发危险和难以控制。少年的母亲开始爱慕起医生,少年也开始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医生的家庭。不久,医生的家人开始怪病缠身,少年声称这一切原来是他为自己父亲的复仇,是医生那场手术中的失误夺走了他的家人,而他如今也要让医生尝尝那样的滋味。他的三位家人会恶疾缠身七窍流血,而医生只有牺牲其中的一人,才能够拯救剩下的家人。在一切尝试都失败之后,医生最终闭上眼睛,杀死了自己最小的儿子。

片名《圣鹿之死》其实来自古希腊神话。伊菲吉妮娅(Iphigenia)是希腊联军命令官阿伽门农(Agamemnon)最心爱的女儿。一日阿伽门农(Agamemnon)外出打猎,却不慎误伤了狩猎女神阿苔密斯(Artemis)的宠物红鹿,他必须在停止特洛伊战争与牺牲女儿之间做出抉择。最终他做出了与《圣鹿之死》的医生相同的决定——牺牲自己最小的孩子。

圣鹿所指代的绝非狩猎女神的红鹿,而是伊菲吉妮娅(Iphigenia),也就是这个故事中的小儿子。小儿子是整个家庭中最纯净的人——父亲心怀不轨,母亲心照不宣,就连姐姐在少年来到家庭后也早已受到污染(姑且不论女儿脱去外衣却被少年拒绝所暗示的精神上的失去童贞,我们可以看到女儿在面对死亡时已经开始如少年一般说话说三遍,在窗边坦然地点上一支烟)。最纯净之人的牺牲,换来的是内心污秽之人的苟活和永远的愧疚。

虽然就连兰斯莫斯也在访谈中亲口承认,《圣鹿之死》的主题是复仇,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隐藏在字里行间中丰富的信息量。

首先是医生的角色。从一开始医生与麻醉医师的谈话,再到下一个场景送出的手表,很难让人不怀疑医生与少年之间的关系是否仅停留在医患或普通朋友之间。再到后来医生希望少年不要自作主张来医院以免被人看到,又希望少年来自己家中做客,可谓是欲盖弥彰。也许这样一段关系的开始是因为愧疚,但此刻对于医生来说,却早已变成了由欲望驱使的危险关系。而当少年再一次前往医院主动找医生做心脏检查,提出要查看医生的腋毛这一奇谲的要求,一方面是对父权的挑战,而另一方面已经几乎可以视作是对性关系的隐晦表达了。

在第二幕中,当医生希望从小儿子口中获知怪病的原因,便提出交换秘密。

“我还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自慰,我才刚开始射精。只有一点点,差不多一滴。我还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因为在学校里我听到很多故事。然后有一天,我爸爸喝了很多酒,我哥哥们都出去了,只有我爸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我溜了进去,把手放在他的阴茎上,然后开始套弄他到射精,射了整张床单都是,我很害怕然后跑走了。”

从中不难看出医生自小由于对性无能的恐惧而产生的对父权的崇拜和性取向的异变,而与之相映成趣的则是小儿子的默不做声。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秘密吓坏了他,但在这个场景中,我认为他表现出另一层意义:因为小儿子是纯洁的,即便是和同样年龄时的父亲相比,他没有什么可隐瞒的。

——现在到你了,告诉我个秘密。
——我不知道。我没有秘密。
——不可能。一定会有的。
——我没有。

医生对性无能的恐惧导致他竭尽所能地以控制获取父权的体验。而少年则从一开始便表现出了对这样一种控制欲的不屑与反抗。医生为其买表时特地强调“我加钱给你买了金属表带”,少年却很快换成了皮革表带,甚至擅自闯进医院,置医生的风险于不顾,甚至主动曝光在公众之前(医院是这部作品中的主要场景之一,更是与“家”这一私人概念相对的公共空间)。

在少年与医生的初次见面中,少年表示自己的迟到是因为朋友新买了摩托车而迟到,医生于是说“希望你带了头盔”,而这一场景实则与后来女儿坐少年的摩托车后与家人的对话是相呼应的。同样是“希望你带了头盔”,女儿却是口是心非,也不难想象少年的话真实性几何。这是少年开始入侵这个家庭结构后带来的反抗,如病毒一般,慢慢瓦解着这个曾经稳固的结构。医生与少年河边漫步时,少年曾说自己没有多少朋友,母亲却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少年的摩托车借口从一开始就是子虚乌有,目的则是在这场对话中对医生的控制进行反抗,夺取主动权

而相比之下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母亲则更加精于算计,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她始终保持着一种诡异而异样的笑容,在皮笑肉不笑的表情之下,观众完全有理由相信她从未被医生的谎言欺骗过,只是始终心照不宣。甚至可以说母亲的角色其实才是影片前半部分最为惊悚的元素之一。甚至在获知丈夫与男孩早已交往将近半年时也没有一丝惊讶,反倒只有一种“情理之中”的复杂表情。

在得知男孩的死亡预告后,她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反抗,仅凭直觉认定对于男孩的复仇计划他们无计可施,也没有进行丈夫那样无意义的抗争(尤其是在目睹了复仇计划中无法言喻的超自然元素后)。

此刻二人的意见已经出现分歧,而导演巧妙地运用构图表现出二人意见的对立,随后镜头转向妮可基德曼一人的特写,你知道,她是对的。

她同丈夫商量着杀死一个孩子他们还能重新生育,但由于这个场景处在一个“众人求生,父亲抉择”的序列中,与其说是在必须作出抉择这一前提下对丈夫的安慰,倒更像是恳求丈夫(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丈夫的身份已然成为生死的判官)让自己活下来,但是对于要牺牲自己的骨肉来使自己苟活,她却丝毫没有任何的迟疑。

但在此时,她已早已不再是最初那副“一切尽在掌控”的神情,紧锁的面部下散发出绝望的神情。她对必须牺牲一人毫不迟疑,但面对死亡她却无能为力。她不想死,即便代价是牺牲自己的孩子。在地下室她为少年清洗伤口,亲吻他的双脚,这与前面丈夫愤然甩开少年母亲的手遥相呼应,形成了尖锐的呼应和对比。

最初的姐姐是纯洁的,她所受的污染是少年所带来的。美丽的歌喉暗示少女的纯洁,而她却在终于站到合唱团中心的时候突然恶疾缠身,恐怕不是没有在暗示些什么的。躺在病床上的少女开始暗自咒骂起自己的母亲,坐在轮椅上默默地点上一支烟,此刻的少女早已成为了少年的附庸,暗自沉沦。少女脱下外衣的场景所指代的并非是少女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失贞。当她意识到恳求父母变数太大时,她开始转向少年求助。(如果说父亲此刻的角色是判官的话,那么少年则更接近神,即阿苔密斯(Artemis))

此刻她不仅仅是作为将死之人祈求天神的怜悯,更多的则是企图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她自认与少年之间的“情愫”),来索要活下去的权力,即便此刻的她对少年的情感早已异化为仇恨。少女的行为是受到母亲的启发,然而二者的目的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希望少年拯救自己,而后者则是希望少年放弃复仇,拯救所有人。此时的姐姐已经达到了堕落的极点,在地下室这一场景中,她的正脸始终处于阴影之中,显示出与前面截然不同的诡吊神情。

如果说少年是姐姐堕落的外因,那么死亡的氤氲则是激发出姐姐真实人性的困境,即诱因。困境是激发人物真实性格的因素,而死亡的氤氲为我们呈现了一出属于这一家人的罗生门。

在全部家人中,着墨最少的是弟弟,因为结构要求这个人物必须是纯粹的,即便他看起来并不完全是这样,即便这样的人物现实中是难以存在的。

开头少年说“我想把它(薯条)留到最后”,而在结尾时姐姐将番茄酱淋在薯条上(牺牲),literally“留到最后”

而少年,正是整部影片真正的骇人之处。他从前半段展示出令人极度不舒服的各种关系和处事方法后,却又在后半段戏剧性地转变为阿苔密斯(Artemis)的角色。也只有当少年揭示了自己的计划之后,观众才能够真正理解他在前半部分的行动和言论究竟意欲为何。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少年在此刻扮演着一个视角不同(也许可以说是对古典复仇悲剧的解构)的古典复仇悲剧的主角。他精神失常、受到亡灵的召唤(父亲的死)、伪装与欺瞒,性欲望的执迷与复仇热情之间产生相关联的共鸣,但此时他既是抑郁的英雄主角,又是阴险狡诈的反派。而少年使一家人恶疾缠身的方法,则是这个故事中的麦高芬。(麦高芬MacGuffin,意思是某种用于推动剧情的设定/事件,但其本身常常与角色与剧情缺乏内在关联和重要性。当故事的情节发展以后,渐渐的角色们本身的忠奸或爱恨情仇成为观众的焦点,麦高芬渐渐不是那么重要了,有时甚至完全不重要了)方法是什么早已不再重要,它只是一个无法反抗的超自然元素。

如果说《龙虾》将社会的某一做法极端化后构成(反)乌托邦能够以寓言的形式引发观众对现实社会的隔空探讨,那么《圣鹿之死》则只是一出纯粹的对欧里庇德斯悲剧的模仿,将这一古典定式套路搬入现代语境,碰撞出新的火花。

但问题也同样来自于此,对于完全不能(不愿)理解影片主题的观众,这无疑是一部晦涩难懂的作品;但对于能够理解导演基本意图的观众,这又无疑是一部包裹着神话/宗教隐喻和层层阴谋的作品,但这样一种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最终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态复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杀人偿命。

我相信所有古希腊戏剧都是有现代意义的,因为它们直指人性。 ——迈克尔·柯杨尼斯

《伊菲吉妮娅》的导演,同为希腊导演的科扬尼斯这样说道。同态复仇是神话题材亘古不变的主题,它直指最根本的人性。但是这样一种题材在今天是否有些过于普遍和单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复杂华丽的形式之下是略显简单粗暴的主题,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失望。也许对欧里庇德斯悲剧的执念某种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作品本身的发展,有些可惜。

有罪的人不止医生一人,麻醉医师也同样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受到自己的欲望驱使。然而这样一个场景在推动剧情后戛然而止,沦为一个纯粹功能性的场景。而又或许是过于害怕观众看不懂导致失败,兰斯莫斯特地安排了少年咬下医生一口肉后又咬下自己的肉,大喊三遍“这是隐喻”,对于能够理解主题的人来说,又有些过于直白和尴尬

《圣鹿之死》在形式上是成功的,非常成功;内核虽然说不上差,但与表面故事的复杂性不相匹配的主题还是有些可惜。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即便有瑕疵,但它依旧十分精彩,值得我写这四千字来分析它,也值得观众在看完之后继续玩味

 5 ) 马丁: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马丁总在提及的是相互的联系 吃面方式与父亲相同动作的联系 收到男主礼物也要回赠给小刀的联系 反复提及母亲自己一个人在家需要马丁的联系 包括最后被绑架马丁后咬自己更用力的牙印 都在说明他十分在意种种的联系纽带 希望能彼此感同身受 那么可以猜想下和她妈妈睡一张床是强调自己与父母的回忆也用挑逗话语想让男主成为自己的继父 继续强化父母与自己的联系 因为受邀看到男主一家无论房子还是表面亲情他都太羡慕了 羡慕到了深深的欲望中。。。他的"掠夺亲情"计划 从这一刻启动了 (麻醉师说过在停车场见过马丁 但是没有理睬打招呼的他 与上次见面判若两人)与其观后疑问道:死的要是其他两人呢? 答案早就给出了 只能是小男孩 不会是其他人 只有男孩死了 男主才能体会到马丁的痛苦 就像之前提到过马丁对自己咬的更用力更血腥 说道: 只有这一种方法才能让你我更好受些 这最后他还再强调自己与他人的联系

 6 ) 有点烦人。

过誉了。

讲宗教就讲宗教。

既然男孩有办法搞的人家得怪病就早下一个伏笔,不要一边念着写实的台词讲着科学的故事然后莫名给一个怪力乱神的设定。

像这种看到一半都大概明白要讲什么故事的电影,既然全程宗教故事设定,就别搞一帮大夫专家坐诊最后一句啥也查不出来,也别在家摔盘子摔碗一边说着怎么能不相信科学呢一边又最后献祭儿子。

好好塑造你自己的氛围,不要踩一捧一。

生了病之后一直不停的积极的治疗搞的人很想知道到底为什么哪怕是怪力乱神,哪怕是诅咒成真,哪怕是下了巫术,哪怕是超自然事件,你能给个原因不?

你讲宗教行,可你一定要凌驾于一切之上吗?

非常不喜欢这种宗教信仰高于一切你做错了就必须付出代价然后我的道理里我让你付出的代价就是我的亲人死你的也得死,死的是你还不行,我必须讲这个道理给你听,我爹死了我报复你,你死不行,必须你亲人死,这才能缓解我的痛苦。

凭啥啊大哥?还你活着我就死一个,你死了我就死全家。你tm你死个爹就这么超能力附体了?咒怨都没你牛逼。

全程坐那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絮絮叨叨,说话语调还必须跟个灵学大师一样感觉分分钟就要洗脑人了,句句隐喻。人物设定还必须像学校里那种总挨欺负的丑了吧唧的内向不善言辞的充满阴郁的男孩子。

这种人物塑造的太典型,一点反叛精神都没有,真没意思。

你要是弄一个阳光肌肉帅哥,前一秒跟你笑嘻嘻,后一秒阴郁的背后都能倒映出撒旦的影子,那才有意思。

标志性人物是真的很没意思。当然这是我的个人偏好。

宗教不是说让黄大仙附体了:大姑娘顿悟了,媳妇保命了,人性丑恶了,小儿子纯洁了,男主必须付出代价了。

这是极端宗教,没什么意义,真的。非常不喜欢了,看那个小男孩絮叨的时候真想给他一刀割喉,踹进土里。

好多高分影评都在分析电影里充满的隐喻,仿佛隐喻多了片就牛逼了,电影是讲故事的,故事要顺理成章,故事要符合逻辑。不然你拍安徒生童话,没背景、没人物关系、没科学依据、没宗教信仰,那你随便拍,老母猪与鱼相爱生出一颗苹果树都行,但这种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电影前不着村后不着调硬把教义故事埋在里面的电影只能算是极端宗教电影,不是好电影。

 短评

妈的是个Cult Film 我应该从第一个镜头就猜到的…诡异的音乐 大量慢慢push in/out和大广角。场地选的很棒。第一act太长。男主跟男孩的关系是对白中infer出的 妮可基德曼身材很励志。真的有人有的性癖是死尸哦。不喜欢任何一个角色 不懂这个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故弄玄虚

6分钟前
  • 太空船
  • 还行

我觉得妮可是隆过胸了

10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比“龙虾”好太多了啊。Lánthimos用神秘主义和因果律架构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惊悚的“医闹”故事,骨子里却是最原始的同态复仇思想。两千多年前以牙还牙、以命换命就被写进《旧约》,某种意义上“圣鹿”不过是原教旨主义的现代翻新。男主今年还演了“敦刻尔克”耶!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还是那一套,寓言故事的方式,一部必定争议的作品。用影像甚至声音暴力来刺激你,让你各种不舒服,目的就达到了。其实有几场摄影还是很棒的。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由于缺少必要的基督教文化知识和氛围,对影片的理解与共鸣就少了许多,只是制作者的精巧、地道的专业视听技能值得尊重。

2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除了推移广角和大量弦乐塑造的恐怖氛围外,剥离那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探讨的层面都挺表面的...

2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不喜欢兰斯莫斯之前的作品,但这次却非常喜欢他去除那些社会讽刺和政治影射后专注视听氛围构建,以及对仿效库布里克式惊悚恐怖片的尝试。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少了社会层面的关照,装神弄鬼的兰斯莫斯也就剩下一个大尾巴狼似的作者外观(当然要按技巧风格来说这片儿“诡异浪潮”的程度比「狗牙」或「阿尔卑斯」更纯)。有妮可基德曼也没用。

26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一场医患纠纷引发的血案。

31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A / 寂静与喧腾,肮脏与神圣,陈陈相因的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每个演员的表演都无比精准,将观感始终维系在深渊之前,到最后甚至都已不在意是否要纵身一跃。相比另一部今年塞满了爆炸了的所谓寓言故事偏爱这部太多。

3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今年看过的最disturbing的电影,没有之一。男主的童年秘密disturbing,复仇男孩的行为creepy,躺尸的做爱前戏disturbing,整个设置氛围是都浓浓的二手尴尬和冷,配合此片摄影音效,disturbing。最后破除诅咒反而像是新的一层家在一家三人头上的阴影。ps. 小姑娘都有腹肌,看看我自己的肚子(。

37分钟前
  • Karo
  • 还行

看不懂,多数时间在看他们家的装修。

4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cannes2017 蓄谋已久的医患复仇,层层揭开的诡谲深渊。刺耳的管弦乐一方面拉紧了人物间隐蔽的性张力,更预示了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结局的慢性祭祀。导演在一个最普通的设定下原地起飞,创造出一个《闪灵》般的怪异现实,魔鬼的步伐,渐渐逼近。看到最后太兴奋了完全不懂差评!!

44分钟前
  • 大 蜹 蜹
  • 推荐

其实还是有点玩脱了。形式感强烈,音乐很赞,台词和语气非常有特点,可以成为“如何故意用完整句子和古怪语气营造恐怖气氛”的教科书。但是叙事层面确实不太好,和《龙虾》相比就更是如此。

49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科林法瑞尔转圈简直2017十大恐怖镜头…………

50分钟前
  • 安二
  • 推荐

3.5;套用古希腊神话模式,演绎现代中产家庭的分崩离析,沿袭以往作品擅用的诡异风格和高概念路线,隐喻有所减少(毕竟片名已有所剧透),上帝/撒旦一体的闯入者掀开温情面纱;影像风格非常漂亮,广角镜头挤压出的压迫感,提琴制造的不安,转圈乃全片最恐怖场景。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故弄玄虚越来越不知收敛,影像风格倒是趋于纯熟。

5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宗教的味道很重,就连故事逻辑也和宗教故事一样,已经没有正常逻辑了,彻底把这个当成宗教故事来拍了,各种符号几乎到了隐于无形,导演的风格技巧也越来越成熟。这种电影无须看懂,看到什么就什么吧。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兰斯莫斯的这部新作延续着其强烈的作者风格,封闭性的世界与角色塑造机械地遵循着荒谬与人为设定的规则,却支撑起了罪与罚悲剧的道德逻辑,多数广角镜头都将角色至于天花板与墙壁的笼罩之下,极具封闭与压迫性的构图结合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都在暗示影片是只关乎罪与罚而无关善恶的古典架构的悲剧寓言。

56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兰斯莫斯的电影总是这样概念先行,其实也没啥问题,多看两部就习惯套路了,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听完他自己解说后更加觉得其实本人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些故事似的。音乐摄影的氛围都烘托的可以,其实他什么时候能停止符号堆砌、看似装酷实则装逼,估计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5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