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1

主演:张子健,蒋竹青,马精武,王昌娥

导演:钱雁秋

 剧照

英雄 剧照 NO.1英雄 剧照 NO.2英雄 剧照 NO.3英雄 剧照 NO.4英雄 剧照 NO.5英雄 剧照 NO.6英雄 剧照 NO.13英雄 剧照 NO.14英雄 剧照 NO.15英雄 剧照 NO.16英雄 剧照 NO.17英雄 剧照 NO.18英雄 剧照 NO.19英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3:23

详细剧情

1940年的严冬,阴霾笼罩着苍茫的关东山。老抗联战士燕彪为保护关东山第一大侠步鹰,全家惨遭土匪屠杀,就在这时,步鹰突然出现以闪电般的速度救走了燕家唯一幸存者燕彪的儿子燕双鹰。他带领双鹰来到一座破庙中,并开始对他进行严酷的训练。在步鹰的精心调教下燕双鹰的功夫突飞猛进。   然而没想到的是,步鹰却是个利益之徒,他投机革命,在革命队伍中经营着自己的地盘,他以掮客的身份周旋于地下党、国民党和日军之间,并与日本官员私下串通,秘密进行着军火买卖以谋私利。他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不惜牺牲双鹰的生命,并害死了双鹰的意中人理惠……燕双鹰万分悲痛之下,手刃了步鹰这个败类。   历经五年后的风风雨雨,将燕双鹰磨炼成了一条铁一般的好汉,他杀匪济贫、来去无踪,因此,得到了一个绰号:“半人半鬼、神枪第一。”为报父仇他向着土匪盘踞的临河集而去,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与土匪周旋之时他又遇上...

 长篇影评

 1 ) 【转】《英雄》色彩的应用

自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了真正的色彩,电影走向了彩色的时代。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色彩给影视戴上了一道道灿烂的光环;同时,色彩自身也随着影视的繁华而更加美丽耀眼。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在巧妙的运行中与观众形成对流,即观众与影片内容本身的对流,让人体验到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 色彩作为电影造型的重要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色彩成为隐语出现,不再是再现的更是表现的,并参与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表达情绪,作为剧作元素推动情节发展等,色彩大大拓展了电影的镜语空间。 在张艺谋的电影造型手段中,色彩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他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以及选择搭配,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张艺谋对色彩的处理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与还原,还很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有人说色彩造型是张艺谋最擅长的造型手段,《英雄》作为张艺谋首次尝试的商业大制作,他再次使用了自己的法宝---色彩。 在电影《英雄》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得到了张扬,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的内涵,都能激发每一个人潜意识里的联想,但并无具体指向,你认为它象征什么就是什么。 在电影《英雄》中,张艺谋充分利用了色彩的隐语功能,来表达和暗示虚构的故事真相。《英雄》开篇以及随后的无名觐见秦王一段,黑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了银幕。黑色给予人得心理反映所产生的抽象联想大致是死亡、刚健、悲哀、忧郁、生命、严肃、 冷淡、阴郁。黑色的秦王宫,人物的黑色服装,秦整个世界是大片的黑色。这样导演透过黑色告诉观众,秦王朝的建立是以死亡和悲哀等等为基础的,无名进入这个黑色的秦王宫是不会活着出来的。在影片结尾当百官吁请秦王下令杀无名而秦王犹豫不决之际,我们都希望会有奇迹,但是我们看到满目黑色时,我们就该知趣的绝望。因为黑色的秦王宫里不会开出生命之花,因为黑色代表死亡。 在影片的现实画面中色彩是再现客体的,如黑色的秦王宫,黑色的服饰等。但在无名讲述中他与长空决战于棋室戏中,导演突然使用了黑白色。黑白色也属于色彩的种类,很多电影都用黑白色表示这些内容属闪回,但在<<英雄>>里的黑白运用有更深的含义:黑白画面表示这是非现实,是虚假的,编造的.张艺谋用色彩高速观众,无名所说是虚假的.这一点随后在秦王对无名与长空之战的推测中得到证实,在秦王推测的画面中,无名与长空之战是还原现实本色的,是接近真相的.我们再深一层挖掘为什么无名在回忆与长空决战时导演采用黑白画面?答案是这并不是为了避免雷霆和画面不好看.我认为是导演借此表达此时无名的心理世界-----无名自己实际上也是以假为假而不是以假为真的.所有即使为了复仇说谎话,但对真假认识的本心是真的.有此真本心,所以他会觉悟到为了天下而不杀秦王,舍身成仁,所以他是英雄。 《英雄》中主要运用了黑色、红色、绿色和黄色四大色系。在这几种主色调的对比中也产生了意义。无名与长空之战后,画面迅即变成了赵国书馆。这是一片红色的世界。人物皆是红袍加身,书馆的布置也是红装饰,就连残剑要写八尺的剑字也需要用红色 的朱砂。常识看来,在红色迷离下的书院肯定不是个好书院,红色的光线下,人的眼睛很快就疲劳了,哪里还能练字?红色给人的心理反 映所产生的抽象联想有“热情、革命、危险”“血和暴力”“让人感到恐惧和危险……”果不其然,随后危险就到,秦军血洗书院。 张艺谋利用色彩大大拓展了电影的镜语空间尤其是单个镜语的空间。张艺谋充分发挥了彩色动的功效。在许多单镜头中,色彩就是长了腿的人,是个活物,变幻无穷。在自然景象的镜头中,风云变幻、四季异景异色也属于客观情况,只不过张艺谋使它加速或延缓而已。但即使在自然景象的镜头中,变现物不变,可以说除了色彩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包括物的形态、位置、甚至是景别。那么这算是一个镜头还是俩个镜头呢?我认为是通过时间变化拓展空间的一个镜头。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色彩就是风,导演让它吹什么颜色到什么地方他就乖乖听命。 色彩即语言,色彩即思想,色彩即情绪,色彩即情感

文章转自百度

 2 ) 本电影可改名《狗雄》

残剑:请你放弃刺杀布什。

无名:你可知我是伊拉克人。

残剑:我也是。

无名:美国是否要攻打伊拉克。

残剑:是。

无名:布什是否我们伊拉克的敌人?

残剑:是。

无名:那你在替谁说话?你如何配做伊拉克人?

残剑:飞雪也说过同样的话,她问我,为何不杀布什。我告诉她,布什不能杀。

残剑:请你放弃。

无名:不。

残剑:你的军事,莫非只为仇恨而发展?

无名:不错。

残剑:你如何才肯听。

无名:除非你杀了我。

残剑:你一定要去?

无名:是。

残剑:那好,我送你一句话。

于是残剑在沙地上用ak写出了【the world】

许久之后,无名来到布什总统面前。

布什:残剑给你写了哪句话。

无名:the world。

布什:the world!

无名:残剑说,中东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总统才能停止战乱,一统中东。残剑希望我,为了中东,放弃刺杀总统。

布什:没想到最了解本人的,居然是本人的刺客,本人孤独一人,发动伊拉克战争,忍受多少责难,多少暗算,无人懂本人之心,多少外国言论,也视本人为好战之人......

布什:想不到残剑,与本人素昧平生,才真正懂得本人,与本人心意相通,能有残剑这样的知己,本人再无遗憾。

说罢,布什把随身携带的手枪丢给了无名。。。。。

 3 ) 在旧金山的音像店里

出差的时候去了一趟旧金山的音像店:不时看到《英雄》《十面埋伏》片段作为片花在循环播放着,这我觉得比得到奥斯卡奖更重要: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能够生存,首先是要用户觉得好看。
张艺谋能拍出这样的产品还是挺感到自豪,《英雄》中的摄影和原声音乐我都是非常喜欢的……

 4 ) 总有导演喜欢站在历史的高度去俯视历史故事

化用别人评价《南京南京》的一句话,世上事皆可原谅,但远远轮不到一个导演想个蹩脚的理由来替别人原谅。

秦始皇伟大不伟大?一统天下,修长城、设郡县、统一度量衡,乃中国第一个皇帝,当然伟大。这对现如今中国有什么影响呢?起码不必像欧洲那样分裂;加快了历史的进程;促进了文化发展等等等等,所以我们现在提起秦始皇一样要报以尊崇的态度,

但,这不代表当时的百姓也愿意和我们一起尊崇他。

战争是会死人的,秦王朝为统一六国发起了22场战争,死亡人数达两百万人,对于那些生活在战争中的百姓而言,那些失去了家中亲人、顶梁柱的人,他们真的会如电影中那些侠客一样去尊重秦始皇吗?有人会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宏图霸业自然少不了白骨累累;也有人说个人的性命比起国家的繁荣来说又算的了什么......

这话你去跟死者家属说去。

平时各位公司里加个班没加班费都咋咋呼呼地,谈人权啦,谈法律啦,骂老板不人道啦,这不是为集体作贡献吗?怎么千年前打仗的士兵死得、修长城的百姓死得、被坑杀的方士儒生死得,你连自愿加个班都不愿意了呢?

作为历史车轮的受益者,想当然的觉得推动历史车轮的人死的应该,恶不恶心?

我这人不太懂人际交往,但是当我分不清对错或者把握不住分寸的时候,我就做一件事:换位思考。我把自己放在各个位置,想彼此之间的分界线放在何处最合适,这让我对大多数人宽容,但我不能忍受将客观存在的东西直接抹掉。

当我看着无名本来有机会杀掉秦王却不杀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一个中国好汉摸进了日本天皇的宫殿,然后大说特说了一番和平与统一,最后日本天皇被感动了,说,好吧那我就统一中国吧,等我统一了中国,我要实现大东亚共荣、要整个东亚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我要修建长城,抵御来自俄罗斯的军队......

其实我一直觉得始皇陛下对中国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一个活在因他而受益统一的国家里的百姓,至少在面对历史时,我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你不可否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原大地上确确实实的存在的是七个国家,至少在他们的统治者看来,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现在的中英美日俄法意之间的关系没什么区别,秦国动用了强大的武力将七国合一,如同今日某国统一全球,或许千百年后会有“球民”赞扬这个统一全球的领导者,但作为此时此刻被统一的国家,或者说,活在战争中的你我而言,这个发起战争的某国领导者,绝不会受到我们的爱戴(假如发起者不是中国)。

秦国是战争的受益者,千年后的我们更是受益者中的受益者,但因此而给战争的发起者戴上围光正的帽子,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侥幸心理——幸好前人把中国统一了,我们不用做战争中的难民了。

回头再看《荆轲刺秦王》,荆轲明知此行有去无回,但他依然前行,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理由:”我不能让他再杀燕国的孩子。“当荆轲刺秦失败,秦王照样在刺客面前说起自己的理想,他问:“你为什么要杀我,你知不知道我有一个多么伟大的梦想?你知不知道我想要把天下都变成一个国家?”荆轲只是凝视着不知名的某处,说:“有人要我给你带句话,他说‘大政宫里的秘密,他谁也没说‘“

我们歌颂他伟大,那是我们的事,你可以拍部电影展现现代人多么尊崇秦始皇,但你不能替那些死在战争中的百姓原谅秦始皇,不能替那些失去国家的人原谅秦始皇,更不能替一个刺客去原谅秦始皇,其无理程度几乎不亚于替伊拉克人原谅美国总统。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有些人,尤其部分作家和导演,都觉得这姑娘是街上卖的彩陶,一片纯白,就等着自己去上色,可偏偏历史姑娘其实是天生迷人色彩的,真的用不着你去夹带私货。

 5 ) 中国电影最成功的文化输出

很多年不上豆瓣了,我以前也觉得这部电影很一般,后来因为自己价值观的一些改变,我觉得我必须上来为这部电影说一些话,讲出我认为的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以及张艺谋导演的用心。

    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业的里程碑,大家是公认的,因为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在这之后国产商业大片数量爆发式增长,大家开始只为赚钱来拍电影。但《英雄》这部电影,我认为赚钱是次要的,这是一部专门针对外国观众的文化产品,宣扬文化才是主要的。这部电影在国外最大电影评分网站imdb评分高达7.9,可见外国人对此片评价极高。

    首先开场不久,中国秦汉时期著名打击乐器编钟登场,在悠扬的钟声中,秦王会见无名,无名开始讲述他与长空的一战。全片的战斗几乎都设置在广阔的地方,而这一场专门设置在棋馆——现代生活中几乎已经消失的地方,此时,中国国粹围棋登场,同时伴有一位老先生抚琴。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中国人可能司空见惯了,但是对于外国人,编钟、围棋、古琴都是新奇之物,充满民族特色。打斗正酣之时,突然停止,这时候专门加重琴的戏份,无名请老先生再抚一曲,同时体现侠客情怀,习武之人不是只知道打打杀杀。

    之后,无名给秦王讲述他与残剑飞雪的故事,此时全片存在感仅次于“武侠文化”的“汉字文化”登场。残剑是一家书馆的书法家,他从书法中悟出剑法,将文与武联系起来。无名便是去找他求字,也想从他的字中悟出剑法。当今中国恐怕学书法的人已远不如学绘画或音乐的多,汉字主要是工具而不是艺术品,我个人对此稍感惋惜。世界上使用各类字母表作为文字的文明是不存在书法的,他们的文字根本无法作为一种艺术品,所以很多欧美明星对于汉字是很惊奇和喜爱的,甚至把一些字纹在自己身上。电影这一段向外国观众展示了汉字的艺术性以及深厚内涵,甚至能从字中悟出道理。残剑刚登场时,无名在一旁磨墨,残剑在沙中写字,这些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奇怪,而对于外国观众恐怕大多数是第一次见。秦军来袭,赵国人即使被箭射死,也要稳如泰山地写字,正如那位老先生所说,要明白“文字的精义”。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英雄》时,我爸在旁边嘲笑:“真是搞笑,箭都长了眼睛吗?就是不射他。”我当时也觉得好笑,但我现在觉得这真的不是重点,这只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凸显汉字的内涵,凸显汉字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书馆之后是飞雪与如月在胡杨林一战。这里就说说电影的取景,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林,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国家公园,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广西桂林山水,有人说无名残剑飞雪满中国到处打,不合常理。我想说这也不是重点,独有的自然风貌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本人在欧洲生活多年,像桂林漓江那种山峦的形状,在欧洲是不存在的。电影团队煞费苦心地长途跋涉跑这几个地方,我想目的就是在于展现中国的河山给世界看。

    在无名讲述事情真相中,引出了全片争议最大的思想主旨,也就是个人与集体或者国家的重要性之争。有人说,这片就是给独裁霸权洗地,秦王暴虐,而影片却宣扬为了停止战争,少一些战乱,也可以忍受秦王的高压统治。我想说影片的确提出了这一点,但并没有表示这一定正确,只是残剑和无名认同了这一想法,而残剑的爱人飞雪始终坚持个人大于集体,即使死更多人也要复仇。影片只是提出了这一个论点。我在imdb的评论看到外国人评论,认为这部电影不同于《勇敢的心》等一众西方电影强调个人自由,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讨论。So many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the first and most centralized state and alternative models of civilization like the west, are highlighted subtly in this film. 你可以认为这对,也可以认为这错,正如那一对爱人,残剑与飞雪的不同选择。
 
    剑、箭、枪、棋、琴、钟、字、武,这些文化;山川、河流、沙漠、胡杨、瀑布、棋馆、书阁、宫廷,这些风景,饱含在这部电影当中。电影在国外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15年前就在美国取得了5000多万美元的票房,而日本更是高达40多亿日元,在韩国和欧洲也取得了极好的成绩,想一想,这得有多少外国人欣赏了、感受了这些文化、这些风景。直到今天,通货膨胀加上荧幕数大增的情况下,没有第二部中国电影在海外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战狼2》在北美仅有可怜的20多万美元票房,并且恶评如潮。所以《英雄》应该是中国电影最成功的一次文化输出,当今韩国明星,美国电影,日本动漫在中国非常强势,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固然好,但是如果也能把中国的文化展现给世界看,就像这些国家把他们的文化展现给我们看一样,这不是值得鼓励的吗?很可惜因为某些原因,我国文化现在并不强势,《英雄》做到了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我在油管上看视频,视频前经常看到各国的旅游广告,尤其是日本的,拍得很诱人让人很想去东京玩,甚至最近看到了印度的宣传片。《英雄》再不好,作为一部高级旅游宣传片,总是合格的吧,哈哈。

 6 ) 张艺谋《英雄》批判

《英雄》(中国/2004年)
导演:张艺谋
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甄子丹、陈道明
出品:新画面


很少有一部华语电影,能够像张艺谋的《英雄》这样,在它的筹备制作期间,就吸引了如此广泛密切的关注。然而,这样的作品是否就必定意味着精彩、美妙等一切罕见的品质呢?答案显然是未必的。在《英雄》公映前夕,一本自命为“中国第一”的电影期刊刊登了有关《英雄》的十余页的专题特写,充满着以古龙、琼瑶加汪国真的文字风格混杂在一起的纷乱眩目的空话,词藻华丽但意义空洞。不过,事实证明,这种浮华和其书写对象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似。
在《英雄》之前,中国古典武侠题材电影在全球的最佳表现,由李安的《卧虎藏龙》创下。张艺谋的紧随其后,很难说没有一点凑热闹的意图。《英雄》问世之后,曾有说法预测它将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卧虎藏龙》更大的轰动,并同样积极参加了美国金球、金像两奖的竞逐。但是,这种论调过于乐观了,抑或本来就意在炒作。《卧虎藏龙》在北美的空前成绩并不是偶然的,其中最主要的归功于导演李安多年来积累的在中西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功力。美国人能够看懂的是刁蛮的玉蛟龙任性的反抗心态(六十年代以来的女权和青年运动背景)、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内心感情“卧虎藏龙”(宗教、伦理背景和全球首屈一指的心理分析学普及程度)、以虚/盈或空/满等对立名词所折射出的东方哲学玄机(中国古老哲学和文化在外国知识阶层中的影响力)……这诸般特点融合在一起,才是《卧虎藏龙》走红的内在肇因。如果单纯依靠中国武术的动作噱头和吊钢丝飞行的奇观,实在不足以实现奖项与票房的双丰收。反观《英雄》,老美观众能理解(甚至引起“美丽”的误解也好)的因素在哪里?迄今为此,张艺谋的长处在于他曾经对几个欧洲影展投其所好的精明揣摩,他的声誉也来源于此,但他在世界电影头号重镇的北美向来业绩不佳,奖项虽有提名却始终未受青睐,票房甚至难破百万美元。本来,这些虚幻的“标准”不应用来衡量一部严肃的艺术作品,但既然《英雄》主创们一再流露出很看重的态度,我们也只好勉为其难:《英雄》凭借武侠片的流行特征和动作演员的号召力,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益,但要想达到并超越《卧虎藏龙》的高度-------不可能。
如果《英雄》仅仅为了名利收益而拍,我们仍必须承认,张艺谋及其团队的表现是成功的。但是,张艺谋在各种接受访问的场合,也不断谈及《英雄》的思想境界。那么,这部中国大陆电影史上划时代性的“大片”《英雄》,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张艺谋是个天才,不只是在电影艺术领域,而且因他出众的投机本领。尽管他表示出对武侠片的向往已久,但从《英雄》的班底、运作等角度来看,难免较劲或赶潮流之嫌。事实上,投机就是张艺谋多年来的成功特点。他能通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来投西方视角之所好,亦能在适当时期以《秋菊打官司》博得官方话语的赞同。观察他的创作历程,他总是能敏锐把握身外的“大势”走向和需求,这使他在第五代导演,甚至在整个中国文艺界都能长久保持站在潮头的显著位置。然而,这是一位匠人的小聪明,农民的狡黠。仅仅因为他选择已经在中国影坛成为“烂馍”的刺秦题材,就足以表明他的艺术独创精神的枯竭和一种流露着骄矜的懒惰。
十多年来,刺杀秦始皇的历史事件受到了中国影视界、确切地说是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群体非同寻常的瞩目,周晓文、陈凯歌、张艺谋先后以此为题材拍摄了自己的电影,也提出了个人对历史的不同想象与解读。尽管这些影片呈现出多种面目,但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具有共同性的线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中曾多次出现的霸道统治者的代表形象,这类帝王的特征是不容违逆的独断专制、挥斥方遒的战略手笔加上不管功成万骨枯的铁血意志,他们一方面创下一时无两的辉煌霸业,另一方面则留给后人无尽的毁誉争议。第五代导演之所以对秦始皇的故事高度热衷,首先在于他们几乎整个青春时代都生活在一位秦始皇式人物的阴影笼罩之下,这位霸者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成长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这样的联系并非捕风捉影,事实上,张艺谋《英雄》的主题歌第一句就是“在很久或不久以前”,言下之意相当明显。
刺杀秦始皇的题材,其核心有两个:一是如何塑造秦始皇的形象;二是如何评判刺秦的行为。在中国传统历史观中,这两个问题早有主流的解答。后世说秦,往往是“暴秦”,拒绝接受秦的统治也是“义不帝秦”。秦之暴虐,不但是令民不聊生,二世即亡;也指其统一过程中行事凶残狠辣。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长平之战。赵自武灵王胡服骑射,军力强盛,更连出廉颇、赵奢、李牧等名将,而秦一国之力终究和六国相比处于劣势,为此秦抓住长平之胜,一举坑杀赵卒四十万,令敌国元气不可恢复。这种大规模的杀俘事件开中国历史恶性虐杀之先河,秦之不择手段亦昭然天下。因此,秦始皇虽然建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帝国,但永难摆脱暴君的形象。而关于刺秦,最经典的历史叙述来自太史公的《史记》,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相当重要的“侠”、“义”等价值观的最重要阐释之一。
然而,在这几位当代导演的作品中,他们对秦始皇和刺秦自有他们的观点。
以秦始皇为例,第五代(不能忽视年龄上稍小、但和第五代合作频繁的、把领袖画像挂在办公室、曾扮演过秦始皇的姜文)的作品中对领袖人物的描摹尤为值得认真分析,遗憾的是,迄今尚未看到严肃的整体性探讨。第五代在这一点上,由成长历程中造成的集体的心理阴影,于他们的影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意识流露。
第五代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造神运动从兴起到极盛又到破灭的全部过程。他们对领袖的魅力有印象深刻的切身感受,对领袖的威力有任其摆布的由衷敬畏,对领袖的权力有既恨且羡的复杂情感。此一领袖人物的言行思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自身的人格与思维构造。这位领袖人物有霸气,有匪气,有狂气,甚至有他自称的“猴气”,同时也有某种阴柔气。最复杂的是,他变化多端,喜怒无定,翻云覆雨,心意难测。第五代对领袖,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因青少年受到的磨难,令他们在口头上有不满、有反思、有批判,但在骨子里,领袖的气势、声名和操纵无数人命运的力量,又令他们充满艳羡,当他们有了权力,哪怕是导演的权力,也会展示出与领袖相近的气质。有时,他们会抓住其“匪气”和“猴气”,加以挖苦贬低,最典型的是陈凯歌的《荆牁刺秦王》中丑角般的赢政;有时,他们又会表现出对“霸气”、“狂气”的推崇、赞赏以及效仿的冲动。迄今为止,第五代的作品没法直接涉及那位领袖的题材,因此频频以化身秦王的方式来绕着弯子说话,乃至在其它权力人物的塑造时,也不自觉地“代入”。在《荆牁刺秦王》中,燕太子丹挥刀将一名部下砍翻,仅仅因其说了句劝阻的话。这种对下属性命的漠视,随意生杀与夺,也折射出领袖风格对第五代造成的人性认识误区。
第五代对领袖的暧昧心态,进一步渗透于他们嬗改后的刺秦故事。荆轲的刺杀行动被后人赋予的侠义色彩,是因为他既受太子丹之托而带有政治动机,也不排除个人拼死一搏以拯天下的责任感使然。侠为何物?除了以武犯禁,更代表了一种个体对强势压迫的反抗,象征着一个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生命力。但是,在周晓文与陈凯歌的电影中,荆轲或高渐离的行刺已经被荒诞化了,到了张艺谋的《英雄》,刺杀竟然没有发生!不管是谁刺秦,都应该是一个反抗的故事,而电影一部又一部,反抗的精神内核被抽离得越来越少,直至张艺谋这里,反抗反倒成了反动。
张艺谋的不少作品都围绕着“反抗”的命题,从《菊豆》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而在《秋菊打官司》里,“反抗”已在结局里背上了道德歉疚的包袱。张艺谋式的“反抗”,是注定无望的,图有其表的,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的。但是,《英雄》连反抗的合理性也做出了明确的否定,或许亦是张艺谋思想的发展必然。这样的精神境界,使得张艺谋的刺秦只有武,没有侠,称之为武侠片,是对真正的中国传统侠精神的轻辱。
张艺谋曾表示,作为中国导演,拍摄武侠片是早有的梦想。这并不奇怪,但武的设计,只要有专业人士便不难解决;侠的概念,却不能不加以解析。侠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形象出现,起自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他们的最大特征,莫过于以民间身份和个人能力,表达对举凡官府、豪门、巨富等强势力量的反抗。“侠以武犯禁”,执政者对于这种不驯从的反抗者,除了以武力镇压之外,另一个可能就是用“义”的说辞来进行招安,使其成为帮手或工具。因此,在一些武侠题材文艺作品里,侠站在了他本应颠覆抗击的一方,并为之维护效力,最典型的莫过于小说《三侠五义》。这种官方立场对武侠文化的干涉和改造,当代并不少见。(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在政治背景特殊的香港,才能较多地看到具备“侠”的原初反抗力量的故事。)比如已故武侠片大师胡金铨,他的《大醉侠》等作品直接以官差为侠,剿匪平叛,除恶济善。在《龙门客栈》等影片中,他也强调忠臣虽然一时落难,最终必胜奸臣,这显然是当时台湾的主流政治话语的变相体现。而在张艺谋这里,刺秦成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同样和当代中国大陆语境暗中符合:为了一个“正确的”堂皇的宏大理念,个人小我应该与威权媾和,甚至做出让步与牺牲。
《英雄》中的宏大理念,就是张艺谋让梁朝伟在临死前写下的“天下”两字。这两个字,令李连杰主动放弃了刺杀计划,而刺秦故事原有的核心也遭到完全地摘除和偷换。千古之下,刺秦最感染人的悲壮感,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张艺谋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英雄》的刺秦里有这样的场景:代表赵国的复仇刺客要杀秦王时,秦王讲出了“等寡人用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寡人能让江山永固,天下太平”的胡言乱语,而刺客们竟对此逐渐信服,背弃了自己的理想。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清楚,秦之前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灿烂年代,而秦平灭六国,让更多的老百姓失去了好日子,这才骤然败亡。张艺谋的常识水准不至于差到这般地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历史观有重大的偏差。作为早年思想定型于一个特殊年代的张艺谋们,对宏大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喜好认同。在《英雄》里,这个宏大概念就是秦王的终极追求:“天下”。按照张艺谋的说法,秦的统一以后,就“没有了六国和秦,没有了六国和秦的仇恨”,这种话语和过去年代里的某种口号何其相似。面对秦发起兼并战争的血腥,他还让秦王反问:“这一切难道都是寡人的错么?”那么,到底是谁的错?以张艺谋的理论,或可说所有的仇杀征战都是“历史”的错。加缪早就发现了这种说法的吊诡------“个人无罪而历史有罪”,所以个人可以不计较手段、不负担责任、不需要反省,而这也正是在张艺谋前后的文革一代人中普遍存在的思想症结:他们将自己完全打扮为受害者,将应有的愧疚忏悔统统推给了一个宏大而虚无的替罪羊------“历史”。(注①)
张艺谋的宏大癖好不仅体现于其历史观,也支配了其美学观。《英雄》、以及此后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都为制造华美、瑰丽、浩大的影响而倾注了大量的心力人力物力和财力。他的色彩和景象运用,决不只是偏爱乡土式的大红大绿与喧嚣热闹,而是一以贯之地为他的“宏大即美”观念服务,具有强烈的暴力灌输性,令人想起里芬斯塔尔展现纳粹美学的影片。说来也不稀奇,张艺谋的美学观形成所处的时代,本来就和纳粹时期存在多重相似。
《英雄》这部影片,对张艺谋来说的一个特殊意义,应是前所未有地剖白了他的精神世界中属于那个非理性时期的厚重积淀。放大地说,一个个新版的刺秦故事,也揭示了其他创作者类似的境况。而这种畸形现象在今天依旧大行其道并把持主流话语的最根本原因,或许是那个时期从来都没有受到过应有的深入清算与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讲,或可严厉地说:三十年了,一切还没有结束。


注①在此或有必要提及一部香港“娱乐”电影,即成龙巅峰期的《A计划续集》。当革命党人劝说香港警察马如龙加入他们反对清廷的阵营时,马如龙的答复是回绝,因为“我不敢保证让成千上万的人抛头颅洒热血,最后换来的是什么”。这种境界与张艺谋的“天下观”相比,何止云泥之别。

 短评

我认为是被严重低估的片 天下与侠这样抽象的大概念 在电影中也用象征性与概括性的大概念来描述 同时也将情感与行为简单化 整个故事建立在这个逻辑上 在我看来是非常妙的

3分钟前
  • 大怪
  • 力荐

无论有多少人骂,但是《英雄》是让我真正开始喜欢电影的一部影片,是一种启蒙,从喜欢到狂热,一遍又一遍,台词滚瓜烂熟,记得第一遍看的时候,生怕错过一个镜头,这种感觉,之后再也没有了。

4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2星—3星—4星-百看不厌

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堪称绝唱。时间会证明这是一部好电影。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在片里位置很固定的陈道明说,《英雄》是著名导演对我的一种考验。我希望这种考验以后最好别有。

1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较差

其实没那么差的,只是他出现在一个基本没什么烂片的时代,那时候虽然我天朝的票房还未爆发,但观众的底线还很高,如果放在被大大大烂片虐惯了的今天估计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12分钟前
  • 大耳朵图图_
  • 推荐

看过“十面埋伏”和“无极”后,调高评级

14分钟前
  • 犀牛
  • 还行

没有感情的电影,怎么能打动人呢

17分钟前
  • 小熊熊熊啊
  • 还行

不比无极夜宴好多了嘛

22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每次看到有人骂就想站出来为它说话.

24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至少视觉上是过关的

27分钟前
  • 徐小花
  • 推荐

至少是中国影史的里程碑,把《东邪西毒》和《卧虎藏龙》学了个遍,可惜色彩再浓烈,情感却不足以打动人,即使是同一拨演员,表现亦是天差地别;不断反转地转述故事,除了推进剧情功能外,编剧是有点野心的,不过台词仍是蠢;特效和大场面,与其后来的作品,几乎就是各种翻版。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如果导演不是国师,这片子在豆瓣至少8分以上。

33分钟前
  • 希尔德
  • 力荐

老谋子学王家卫不成功之作,但这部片子在欧美的影响相当深远。分叙的主题感和武打设计部分不错,值得一提的是画面、音效、色彩等,在国外常常被拿来当作家庭影院的试机片。

3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我觉得要是把张艺谋的名字换成一个老外的名字,估计这电影能拿满分了。然后一群人又在叫:这电影真是神作,中国就是出不了这种导演。【看透

39分钟前
  • 晏己
  • 力荐

片子本身还行 但影响太坏……

43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还行

搞什么搞,想打想搞霸权就搞,还给自己找借口,一副“其实我是为了天下百姓才发动战争你们都不懂我的心”的狗屁表情,陈凯歌你真是为了秦始皇煞费苦心啊

46分钟前
  • 推荐

这片拥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一定位置,但是作为武侠电影,不能没有灵魂...

48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似的作品。从此,国产商业大片在中国的电影土地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52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秦地飞雪,夜挂如月。一曲长天,霜冷残剑。干戈无名,狐悲秦王。

55分钟前
  • 長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