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之月2014

犯罪片日本2014

主演:宫泽理惠  池松壮亮  大岛优子  田边诚一  近藤芳正  石桥莲司  小林聪美  伊势志摩  佐佐木胜彦  前田希美  

导演:吉田大八

播放地址

 剧照

纸之月2014 剧照 NO.1纸之月2014 剧照 NO.2纸之月2014 剧照 NO.3纸之月2014 剧照 NO.4纸之月2014 剧照 NO.5纸之月2014 剧照 NO.6纸之月2014 剧照 NO.13纸之月2014 剧照 NO.14纸之月2014 剧照 NO.15纸之月2014 剧照 NO.16纸之月2014 剧照 NO.17纸之月2014 剧照 NO.18纸之月2014 剧照 NO.19纸之月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1:00

详细剧情

20世纪末,供职于若叶银行的梅泽梨花(宫泽理惠 饰)转正成为正式员工,并且刚刚从独居老人平林孝三(石桥莲司 饰)那里拿下高额的业务,风韵犹存的她颇得领导井上(近藤芳正 饰)的器重。只是梨花的内心似乎隐藏着种种的不满与压抑,她和温柔的丈夫(田边诚一 饰)结婚多年,始终不曾育有子女,夫妻俩相敬如宾的外表下有着莫大的距离。在与平林老人的孙子光太(池松壮亮 饰)邂逅后,梨花的内心顿起波澜。她开始战战兢兢尝试着追逐如梦如幻的幸福,为此不惜将手伸向储户们的存款。在幸福的塔顶她和光太醉生梦死,可当梦醒来之际,幸福之塔轰然倒塌……   本片根据角田光代荣获第25届柴田炼三郎的同名原作改编。

 长篇影评

 1 ) 生存问题

同样是对自由的表达,放在美国几乎就是破裂的搏击俱乐部,就是无所畏惧的末路狂花,这种对自由夸张式的放大没有人会觉得有问题,这是美国电影,人人生来而自由,我们能干掉所有阻止我们自由的人。我们迫切的向往这种心灵和肉体的释放。美国电影里对这种自由和道德的讨论非常多,我也没有意见这是我能想预想的最好的自由。但是这自由和现实生活区分太大,一瞬间就会忘记我们生活在现实里。


在日本呢?他们与现实接近,与中国接近,与道德几乎摆手可背叛的距离很容易觉得这个是一个铤而走险的犯罪片。这个电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现实里,我们都可能为了其中一个原因走向女主的选择,我们可以为了孩子,或者为了父母,或者为了某个社会可以原谅的理由选择脱离生活,也几乎认识到自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但如果一切都是为了个人呢?这虚假就是个人最大的诉求呢?这和我一直想要的个人的自由有区别吗?

我先看了结尾的辩论,在慢慢回到中间看了她逐渐脱离现实到一无所顾的追求虚幻的快乐。如果仅仅是指向人性的贪婪和自私或者一时鬼迷心窍的犯罪片,不会引起我任何心灵的波动。毕竟我不穷凶极恶,我也不会为奢靡放弃人生。

可如果为了自己呢,为了莫须有的东西呢,为了其他人不能理解的自由呢?你能接受吗?我简直求之不得 。所有道德的东西都是束缚人性的。激烈的表达也是个人的自由。

一个人没有追求,一切都可以忍受,一切也都不觉得是束缚。我不否认这是一种自由,中庸的自由,没有内容。我现在是这种状态,这种自由让我慌张。现实的每一份空气都是绝望的前奏,我一直在听着前奏,前奏,谁不想听一下高潮和结尾?

假如我有对自由迫切的需求,我能像女主可以利用一切所有可以利用的,抛弃一切,忽略所有世俗吗?我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现在的我仅仅是个空手说话的人,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智慧在边缘社会里保护自己。

在没有明白之前,我们可以仅仅维持生命,像女主前半生一样努力生活在世界里。
如果有天突然明白了,你有勇气选择抛弃这个世界,追逐幸福和自由吗?
我迫切地想确认自己还有这个能力。

 2 ) 走向深渊

    [纸之月]几乎可以看做宫泽理惠的个人表演秀,或者说,导演吉田大八跟宫泽理惠一起,向观众展示了何为“库里肖夫效应”。电影里的宫泽理惠的表演非常内敛,很多时候都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但观众却可以通过她精湛的表演产生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从她的一举一动,一个细微的眼神里,窥见她的内心所感所想。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马上就想看第二遍的电影,在导演吉田大八的掌控下,宫泽理惠用精彩细腻的表演带着观众一起沿着女主角梅泽梨花的心路历程,“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图穷匕见,逃亡异乡。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埃及的电影[走向深渊],跟这部电影很相似,只不过那部电影的女主角出卖的是国家利益,这部电影里梅泽梨花是盗取公司钱财,但目的都是贪图享受,明知是“深渊”,还是无怨无悔地一步步走下去。

    虽然本质上贪婪无耻,为个人私欲不择手段,但宫泽理惠并没有把女主角塑造成一个咄咄逼人的女人——试着跟[夜行者]里杰克.杰伦哈尔扮演的那个角色比较一下。她的形象是那么普通,言行是那么低调——这也是我不太明白的地方,那个“小白脸”平林光太(池松壮亮饰)一开始到底看上了她哪点?要知道他刚认识梅泽梨花的时候,她可不是“富婆”。这也是让观众更容易“代入”的地方,觉得她跟自己一样,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观众甚至不太明白一开始她为什么要出轨。她应该算是有一个好丈夫,无论她当家庭主妇还是出外工作,都尊重她的意愿,因公出国一趟也能想到给她买高档的手表,她本人也很看重这份礼物,上班也戴着,以至于同事相川惠子(大岛优子饰)看见了还提醒她不要在公司戴这种贵重的手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手表是这部电影里表现角色感情的一条重要线索。梅泽梨花在公司里“转正”之后,也买了一对回来,一块给丈夫,一块自己戴。但丈夫梅泽正文(田边诚一饰)不经意的一句话似乎伤到了她,丈夫说这块表他不打算在上班的时候戴,而适合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因为轻便。但从梅泽梨花愣了一下的反应可以看出,她认为丈夫这么想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表是便宜货,戴着去上班有失面子,估计所谓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也是敷衍她的谎言。

    如果说他们夫妻在感情上有什么隐含的芥蒂的话,大概就是没有孩子了,从后来的对话看,没有孩子的责任是在男方。但从梅泽梨花在整部电影的表现看,她并不是一个很想要孩子的人。总不能说她把潜意识里想做母亲的欲望转移到了平林光太身上吧?

    就因为这些细微的感情裂痕导致她没守住妇道吗?看得出“小鲜肉”平林光太其实也没下大力气追求她,第一次地铁相遇(两人初次相遇其实是在平林光太的爷爷家里,但那次宫泽梨花根本没去注意光太,倒是光太似乎那时候就开始留意她了,这小子口味重啊!),目光对视后她就开始心动了,这段情节里,宫泽理惠展示了精湛的演技,地铁上,她通过躲避对方的目光,佯作镇定的肢体动作和眼神来“透露”出怦然心动的内心活动,下车后她知道光太在跟踪她,继续镇定地往前走不回头,没走几步出现了慢镜头,导演用慢镜头来外化地表现梅泽梨花已经被“小鲜肉”拽住了,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拉住了她本来匆匆行走的脚步,她回头看去,光太已经离开了,这也可以看作对后来两人结局的预示,当她对光太动了感情的时候,光太却抛下她离开了。“女为悦己者容”,梅泽梨花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这个心理活动是通过买化妆品来表现的,带的现金不够,她还“暂借”客户的钱买了高档化妆品。这个“暂借”的细节也是导演逐步丰满人物性格的安排,初步表现出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个性。

    第二次地铁相遇,梅泽梨花就半推半就,欲拒还迎了,一段不伦之恋就此上演。如此轻易被拉下水,我只能把看岛国动作片的观影经验调出来,才能理解这种“母子恋”了。如果说梅泽梨花贪图肉欲之欢迷恋“小鲜肉”,那“小鲜肉”图她什么?一个体貌普通的熟女有多大吸引力?我不信那时候他能看出这是一只潜力股,能弄来很多钱供二人挥霍享受。但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把这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演绎得让人信服,也许,真所谓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吧。

    接下来梅泽梨花的性格开始逐步展现出来,她用做假单据的手段把平林光太爷爷的200万存款弄出来,供“小鲜肉”上大学。这一段情节,宫泽理惠的表演不动声色,但观众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强作镇定的眼神掩饰下,那阵强烈的心跳,而且,导演还把她的心跳通过背景声直接传达出来了。不由得观众不跟她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但这一场戏并没有起到解释平林光太为何追求梅泽梨花的作用,因为他借外债的事情,梅泽梨花是通过他爷爷平林孝三(石桥莲司饰)闲谈时提及而得知的。从整部影片来看,这并不是爷孙俩设的局,何况,梅泽梨花私吞的是平林孝三的钱。

    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后,梅泽梨花就谨慎小心然而却是大踏步地走向深渊了,直至最后东窗事发,赔了情人又折兵。与此同时,导演还安置了另一条故事线,那就是学生时代的梨花捐款给外国受灾难民的情节。当看到少女梨花为了要做最慷慨的那个捐助人而偷父亲的钱时,大概很多观众会想起一句老话:“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少女梨花偷父亲的钱,动机还是比较高尚的,然而,正如有个悖论所说,为了某个人的利益/安全,就应该损害另一个人的利益/安全吗?火车司机走右边的轨道会轧死五个人,走左边的轨道只轧死一个人,那就该让火车走左边吗?那个人就应该牺牲吗?

    这条故事线到了最后,梅泽梨花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满,她从小就具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如果说小时候还怀着一颗救助他人的善心的话,那么,经过几十年的成长,连助人为乐的情操都没有了,变得自私贪婪,助情人为乐,不惜给对她一直不错的丈夫戴上一顶大大的绿帽子,也不惜给本来看重他的上司带来“监查不力”的领导责任——虽然那个上司也不是什么好鸟。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宫泽理惠的演绎下,却并不那么可憎,她凭这个角色获得第三十八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当之无愧!糟糕的表演都是一样的,精彩的表演却各有各的不同。宫泽理惠在这部影片里是一种很内敛的无痕迹表演,但表演并不是都以内敛为最佳,张扬的表演也有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艾尔.帕西诺在[女人香]里的表演,张曼玉在[新龙门客栈]里的表演,都是。

    除了宫泽理惠的精彩表演,导演吉田大八精准的掌控和恰到好处的镜头语言也为影片增彩不少。

    比如几处慢镜头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及的梅泽梨花跟平林光太在地铁“有缘千里来相会”那一段,还有她盗取客户存款的事开始被公司察觉,接着又无奈地跟“小鲜肉”分手之后,我们先是看到一片蓝灰色的银幕,接着镜头清晰起来,那是梅泽梨花的后背,失魂落魄的梅泽梨花推着自行车行经斑马线,这里的慢镜头把她此刻的沉重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还有梅泽梨花把疑似有老年痴呆的老妇那300元私吞存入自己的账户后,骑着自行车飞驰而去,这段镜头她的运动方向是从右至左,按照传统电影语言,这种运动轨迹是反常的,我们习惯的运动轨迹多是从左至右,如果电影里的人物从右至左运动,多半是干了坏事。

    影片最后,梅泽梨花破窗逃走,则是慢镜头加从右至左运动,这种镜头使得她的逃跑显得非常费力,陷入绝境的心态下,她的脚步是如此的沉重,好像空气都在跟她做对,阻碍她的逃离。

    我总感觉她最后破窗逃离直至来到那个东南亚国家的情节有点超现实,不知是她的幻觉还是真的逃到那儿去了。一个体能上的弱女子,真的能从那么高的办公楼上破窗而出成功逃离吗?大概在她的想象中,她曾经救助过的那个东南亚男孩,此刻应该给她提供一个避难所吧。

    整部电影看完,估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对梅泽梨花恨不起来,虽然她背叛丈夫,背叛公司,但在宫泽理惠的演绎下,这个形象普通的女人愣是让人莫名地产生几分同情。也许,小说、戏剧、电影这些文艺作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我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梦想,大概也包括像梅泽梨花那样,偷一笔钱去挥霍享受吧。

    明知终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但还是不管不顾,只是沉溺于当前的享受。忽然想起《倚天屠龙记》里殷素素唱的那首《山坡羊》,就用来结尾吧:

    他与咱,咱与他,两下里多牵挂。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杵来舂,锯来解,把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唉呀由他!只见那活人受罪,哪曾见过死鬼带枷?唉呀由他!火烧眉毛,且顾眼下。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3 ) 很好的犯罪心里电影,但是三观到哪里去了!

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宫泽理惠 。可是她确实老了,看着比较憔悴,也许剧情要求这样,尤其在男主演的对比之下尤其显得苍老憔悴。但是理惠的演技确实不错,把一个良家主妇变成的职业妇女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犯罪道路演得很逼真,感觉这个就是日本那个时代会发生的真实故事,

导演讲故事方式不错,娓娓到来,细腻微妙,没有大段的说教,让你自己去看,真的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悄悄的看着女主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爱上小男主,最后变成罪犯的。

但是最后的结果太出人意料了,感觉是为了那个结局子就安排了一个高尚的理由。好像女主做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日本人的三观到哪里去了!

 4 ) 《纸之月》:虚幻下的自由,论电影版的细腻微妙

  看完了日剧《纸之月》,又把这部电影浏览了一下,很多人都说日剧比电影拍得好,我却觉得电影更精致。“剧”的形式有它的冗长,且侧重言语,电影作为更高端的影像表现形式,言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时,眼神,笑容,会比言语更有分量。
 
日剧版“言语”与电影版“神态”
 
  有争议的梅泽梨花(宫泽理惠 饰)与丈夫的关系,及接受平林光太(池松壮亮 饰)的过程,很多人表示日剧刻画得比较细腻,而电影由于时间关系则显得潦草而牵强。实则不然。日剧由于在时间上相对自由,因此常会用好几个类似的场景和对话去反复表现,达到刻画的效果。而电影则用了多种手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这段关系和这个过程表现出来,选取的是关键之处。
  宫泽理惠饰演的电影版梅泽梨花,如人所说,浑身都充满着一种紧张感,这给剧情和电影氛围都注入了张力,在她与光太的关系发展中,在她越陷越深的犯罪路途中,一开始就隐隐含着一层雾霾,让观众有预感结局不妙,却更生出兴趣去看。
  日剧版《纸之月》侧重的是言语,而电影版则侧重眼神和性。从光太与梨花第一次见面,光太的眼神就停留在了梨花身上,那时在他眼里,梨花虽年长于他,却有着惊弓之鸟的柔弱,她的温柔,她的宁静,她的弱小,都是吸引光太的地方。地铁站相遇,光太的眼神更是无法离开梨花一秒,那种专注而沉醉的眼神,包裹着心底深深的欲望。而梨花的表现呢,尽管除却第一次在地铁站相遇的简短回答,没有与光太进行言语上的交流,但离开地铁时脸上禁不住泛起的羞涩和若有若无的笑容,以及第二次从楼梯下来时闪烁的眼神,两人在地铁内相对,梨花低垂的头,不经意中,电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比起日剧,电影的这个过程更加细腻微妙。而后梨花与光太的一次次幽会,两人安静缠绵的片段也向观众传达出了,梨花感情上沦陷的过程。

日剧版主题与电影版主题
 
  在主题上,两者也是不同的。电影版专注于一点,金钱带来的自由,而日剧版则侧重于金钱带来的解放,得到感情,得到自我价值。日剧版的主题接近去年很火的日剧《昼颜》,相同的被丈夫轻视与冷漠对待的主妇生活,压抑到窒息,感情和自我价值都呈干涸状态,于是她们都选择了一条畸形的道路。并且,日剧版《纸之月》还加入了梨花的两个闺蜜,通过她们与金钱的羁绊凸显金钱这一主题。
  日剧版的主题易于理解,而电影版的“自由论”则颇具哲学意味。虽然结尾梨花与隅的对话,对于“自由”的论述不免潦草,需看上两三遍,才能理解其逻辑——因为梨花在与光太第一次约会的隔天早上,在地铁站外看到尚未西沉的月亮,电影用梦幻的手法营造了梨花伸手擦掉月亮的一幕,梨花由此顿悟,自己用出轨和金钱铸就的,本就是虚幻的幸福,如月亮一样,什么时候被人轻轻一擦,就消失不见了,因此她不再感到痛苦,她觉得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这个逻辑也是很费解的,我尚不十分明白,只觉里面有苍凉意味,即使明白自己得不到也要拼尽全力得到些虚幻的假象,即使从未真正得到也满足于这虚幻的假象里。是怎样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绝望,才会有这种想法呢?同是东亚人,对日本人的内敛也不是没有体会,那种内心巨大的幻灭,有时置人于死地而后生,经历过“重生”的人,即使不如梨花那样孤注一掷,也会走向一条分外坚定的路,那些从前在乎的人与事,都已死去,再也不会出现在心里。

论电影版精细的镜头
 
  电影之所以成为更高端的影像表现形式,镜头对于观众心理的把控也是一个因素。如果是伦理片,常见的中景镜头既显得稳定方正,又能表现出角色的感情、心理,更能增添紧张氛围。电影版《纸之月》便大量运用了中景镜头,这与电影的伦理片身份有关,也与梨花作为银行职员及其身上正统的气质有关。而这种方方正正的镜头,也能给本片增加张力。
  而俯角镜头能表现出角色的孤独、渺小、无助、恐惧。影片中也有几处采用了俯角镜头,如发现光太背叛后,梨花回到与丈夫的家,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零乱,这时俯角镜头下的梨花,显得那样柔弱而令人怜惜,无言的她,满含深深的无助。
  另有几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兹以为在地铁站与光太第二次不期而遇,一辆地铁飞逝,梨花不见了踪影,光太慌张中,见梨花从他那一边的楼梯缓缓而下。电影这里处理得很微妙,先露出梨花修长的腿,然后是裙子,接着是上身,最后才是脸,如同那些美人下楼梯的镜头,在这缓慢过程中,说不尽的婷婷袅袅,说不尽的暧昧,把梨花婉约动人的女性特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光太虽是背对着观众,但配合梨花低垂的脸上淡淡的不安和羞涩,这两人的感情早已完成一项质的变化。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便是梨花撞见光太偷情的一幕。直面赤裸裸的现实,给观众乍然之间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比日剧版由端倪、怀疑到雇侦探得到真相的缓慢发展,显得更加残酷。艰难维持的虚幻幸福瞬间破灭,不留余地,不给退路,无所适从。
  岛国的伦理片总是能抓住人内心的边缘,将那种如临深渊的景况展现给人看,往前一步是深渊,往后则重复日复一日的厌恶。走还是不走,而走了,就真的会有自由吗?

 5 ) 《纸之月》是想表达自由意志的重要

《纸之月》是想表达自由意志的重要

很多观众可能都被电影版的《纸之月》(紙の月 2014)给恶心到了,我也一样。但回个神来仔细想想,难道这片子仅为了恶心人?应当不是。无疑本片关键之处在结尾梅泽与隅前辈关于自由的那段对白。虽然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两人对“自由”的理解完全不同,梅泽是在意志自由角度来说的,而隅是从行为自由角度来谈的,但我无法判断本片的目的是想表达前者重要呢,还是后者?如果要考虑它的社会意义,显然我们应当支持后者,要反对所谓的意志自由;然而,在这段对白中我们发现,隅似乎都非常欣赏梅泽的勇气,因为梅泽做了她自己想做的事,而她自己在世俗规则的约束下,什么都不敢做,因此隅觉得自己比梅泽还要悲惨。如此,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认为本片是批判三观不正的伦理片。在犹豫之际,我发现本片的宣传语:“别人笑我不知耻,我笑别人不懂自由意志。”不知该宣传语是制片方自己推出的(这将真实反映本片真正意图),还是我们的电影节为宣传本片概括总结出来的(这仍是一种猜测或推断),但我觉得这宣传语是理解本片的真正意图的一把钥匙。

的确,如果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审视本片角色的行为,我当然觉得女主角梅泽的行为是不对的。然而,如果一部电影通篇就为了表达了一个人们心中的“当然”之事,好像没有多少价值,就成了纯道德宣传片了。这样一来,我们是应当支持意志自由的重要了。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点呢?难道一个人为了有着自私目的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挪用公款,偷盗他人的财产?似乎我们不应当这样来理解,因为它与我们的常识都不合,又如何给出它的合理性。然而合理性论证似乎并不是本片意图所在,它的意图是利用这种极端事例来提醒观众意志自由的重要。但这个观点可能会被这样驳斥:一点合理性都没有的东西,如何让人接受?事实上,“自由意志”概念无论从哪个学科角度都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电影更无法像理论学科那样进行逻辑论证,它只是展示,思考是观众的。那么,我们不妨从如下角度来解释自由意志的重要。

梅泽从小就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人,她拿父亲的钱捐给灾区小孩,只为她觉得“给予比得到更幸福”;长大以后,她仍然在这自私的“幸福观”下偷盗银行钱财去支助一位大学生,甚至穷奢极欲。如果仅从“自私”的角度,我们是无法认可她的幸福观的,因为她是拿别人的钱来满足她自己幸福的欲望。但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这种幸福观未尝毫无可取之处。她小时拿父亲钱来捐赠,结果是灾区小孩非常快乐,她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幸福,而她父亲会遭受财产损失的痛苦。试问:“快乐+幸福”的功用是否可以使“痛苦”变得无足轻重。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定,毕竟,钱包中的“财产损失”对于梅泽父亲来说也谈不上会造成多大的“痛苦”,而灾区孩子获得的“快乐”以及她因此体验到的“幸福”绝对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功利主义总会遭到批评。有人可能会说,上述事例只涉及到个人,没有涉及到群体和公共秩序,因而不具有普遍的合理性。事实上,即使梅泽现在偷盗银行巨款来支助大学生平林光太(前提她不知道这小子是个渣男柸子),功利主义解释似乎也可适用。

然而,当我们知道真相后,就支助之外的享乐花费而言,我们就不愿再用包括功利主义在内的任何理由,来为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的依据了。当然,这只是“我们”不愿而已,因为这个事件是被展示给我们的,我们的道德感、价值观、规则意识就不会让我们对此事无动于衷的,但要提醒的是,我们没有必要为电影大动肝火。现实当中这样的事情是不会让你知道的,银行是不敢公开的,它不敢让客户知道,更不敢推卸责任,所有损失它得自己扛。其实我们非常清楚,对于个人来讲多么大的损失,对于一个大银行来讲,也只不过是同比利润下降了点而已,这在电影里是有暗示的。当我们不再纠缠自己的情感时,我们也就不觉得梅泽行为有多恶心了,这样,我们仍然可用功利主义来为梅泽行为“辩护”:她的幸福感满满的,她按照她的自由意志行事了,她做了她真正想做的事,却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痛苦,站在个人主义的角度,站在内心获得自由的角度,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支持?

当然,梅泽还没有傻到用上述观点来为自己的幸福辩护,她毕竟还是有着基本道德观的人,否则别人一提到做账弄手脚的事时,她就不会那么地紧张。她是从意识决定存在的角度来为内心自由的重要性辩护的:“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我觉得我获得了自由,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这段话讲得非常有禅味,大有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味道,虽然她立即遭到隅前辈的反驳,但梅泽成功地为她行为的合理性给予了论证。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我想反问一句,那种自由是不要付出代价的呢?隅前辈在现实当中获得的行动自由,难道不是以她这也不能做那也不敢做的意志自由的丧失为代价么?

如此说来,本片编导是否一定就支持意志自由呢?难道就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三观”正确的导向作用?答案也许是否定的。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本片引起了人们对意志自由的重视,梅泽抡椅子砸向窗户玻璃后,她回头跟隅前辈说了一句“你要一起来吗?”与其说是她向隅发出邀请,不如说她是在向所有观众呼吁:珍视意志自由吧。如果影片在她逃跑之际结束,说明编导就是完全支持意志自由的,然而,影片还展示了她逃到国外,见到了她曾支助的已长大成人的小男孩,这似乎是在说明“镜花水月”其实是真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就看你更看重哪一头了。(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5月31日)

 6 ) 金钱买不到梦想,或者爱情——《纸之月》


    若你想看一个情节跌宕的故事,那是挺失望的。整部电影平淡,不起波澜,呈现一种非常淡漠的色调和人物情感。这并不是一部“抓人眼球”或者令人激动的电影,却是一部第一次看觉得无聊,第二次看觉得心寒,第三次看却会微笑,第四次看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电影。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的表演都达到了根本不像是表演完全就像是本人出演的地步,仅仅这一点就非常难得。没有一个角色是不需要的,没有一个镜头是不需要的,吉田导演一共拍了五部电影,有三部获奖,几乎所有的电影主题都直逼现代社会的人性挣扎,人性与社会的相互碾压和斗争几乎成了唯一的主题。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社会的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如果脱离社会(既我们所处所知的这个社会),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影片忽略了梨花在忍受不了家庭生活的平淡而去银行兼职工作之前很多年的挣扎,在片尾有一段当她的丈夫提到,你想要个孩子吗?这样的一句话时,会让人觉得非常的寒冷,那么多年的家庭主妇生涯,为一个男人放弃工作的机会(实际的工作证明她是有能力工作的)和接触社会的机会,甚至生孩子也需要男方的认可。 如果我们要剥除女性所有的个性、热情、魅力、权利的话,那不仅仅是一种倒退,更加是一种背叛,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有权利支配,对生育有发言权,对居住有决定权,对爱情有追求的权利,这些在亚洲社会里就是被强大的直男癌社会华丽丽的忽略了。甚至女性在工作上的进步与否都会被贴上“利用女性身份和性魅力”的标签。

    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里,一个被视为“第二性”的女性在男性身上追求爱情只能是镜花水月(点题,为什么叫做水之月。还有为什么最后在与女性同事的对话中出现了,月亮消失了,这样的词汇)。

    如果影片停止于这里,那么我并不会觉得它是一部值得参加电影节或者值得得到电影学院奖(日本电影最高奖项)的电影,纸之月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人在社会中以金钱去追逐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理想和梦想也注定是不会得到的。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梨花身上,更体现在片中的男性身上。梨花的先生以为提供物质条件,买一只昂贵的手表(包括科长也买了一只昂贵的手表给自己的情妇)就可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实不恰当的表达只能适得其反。梨花以为用金钱来表达自己对光大的感情,就能得到光大的忠诚,并且扮演一种圣母一样的施予的角色(包括她小时候偷爸爸的钱去捐钱),最终还是失败了。电影中的老年客户每天就是买买买,最后花了大价格买的东西还不如一串假的宝石项链得到满足。金钱所代表的购买力似乎可以令所有人心醉神迷,然后金钱所能买到的,却并没有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反而带来的是巨大的空虚。电影中有大量对于日本物质文明极其丰富的社会的广角镜头描述,然后转回主角的脸色,服装和地铁里的人们的神色,都是冷漠的灰色调,几乎从画面中就能读出一种冷来。这种冷是来源于,安于普通平凡的生活是沉闷无聊的,然而使用金钱去追求光怪陆离的物质生活带来的繁华也只是泡沫而已,最终还是要破灭的。

    贪污了三千万以后梨花终于明白了金钱的虚无性,所谓水之月也是指金钱和青春的荷尔蒙所能带来的繁华是虚无的,影片后半段有几个镜头,光太牵着小女友的手在街头漫步,看似登对然而他的眼神是默然的,梨花的老公在上海繁华的街头坐豪车,脸上的表情也是木讷客套的,这些活在套子里的人,一生都是被金钱这个“水中月”吞噬。

    结局竟然是温暖的,女主走在异国的街头,一个面部毁容的异乡人给她一个免费的水果。似乎在这里导演把主旨落在了:世界上真正的幸福是免费的。相比较于《红楼梦》的结局,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竟然是一个比较热情的结果呢。

    看完会骂女主虚荣的人,我只能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不活在套子里,生活出不同的可能性,是每个人,之所谓为人的意义所在,我坚信我们的人生,不是为了单漫地走过一生,身为羊群的一员,得到一些甚至没有一些微小的安慰和哲理,然后在虚幻的immortality里死去。社会人,是改变社会的人,而不是习惯社会的人。人,不能像家畜一样的活着,为了口粮和享受放弃自由的意志!

  

 短评

如果贪欲是纯真的,自以为梦想一样干净清澈,以此心态犯罪,会有多少人降低嫌恶感?上半年最喜欢的日本电影(《0.5mm》《百元之恋》还没看),宫泽理惠演技秀,职业女性的清癯苍白,欲女的纯真和自欺,和小林聪美的气场互相压制,厉害。叙事上稍逊于《听说桐岛要退部》,结尾又赢回一程,打平。五星。

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西瓜》前传了,有小林聪美工作的银行我看都得好好查查账……池松壮亮实乃中年已婚女性出轨的不二选择(至少演过五六部了吧?),乖巧懂事话不多,又孩子气又有很成熟的一面,好喜欢地铁那段哦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自由了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洗脑大法好

1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相比原作改动非常大,吉田大八把故事中心完全移至银行内部,不仅没有影响整体框架,反而更加突出主角。自由与罪恶之间,女主角向前不停的奔跑,直到纸月消失后,她才发现这原来是场梦。宫泽理惠影后级演出

21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表为虚荣贪财,实为用另外的视角看世界,家庭性爱物欲其实都抵不过毫无束缚的自由之身,只剩日式的朝气却没有魂魄。纸月犹如梦境,自由冲破了现实的束缚,揭开了每个人心底的秘密。宫泽理惠。。差点认不出了。。同为吉田大八的作品,我更喜欢《听说桐岛要退部》啊。#上海电影节#

26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还行

宮沢りえ的角色,就是西瓜里的馬場ちゃん吧....还都有小林阿姨做同事~石橋莲司演的爷爷和戴假项链的奶奶全场最赞。

27分钟前
  • 核桃子
  • 推荐

遙距操作而不見實體的慈善、滿口仁義道德卻又點到即止的宗教教育、名存實亡的婚姻、痴心錯付的婚外情、金玉其外的珠寶、金錢似有還無你我不分的虛幻概念,虛實來回跳動,直到彎月一抹。她舉手反駁,摔落床上,敲破窗戶,一口咬在蘋果上。她說,假的是你們,不是我。鬧市夏娃,阿當不上當,獨食禁果去。

28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改编不如日剧版。电影版的梅泽转变太“急”,未能充分展现女性欲望缠绵与释放间的微妙变化,仅利用与光太的情欲镜头简单带过,抹去了禁欲与挣扎部分不太明智,光太的性格也改得判若两人。唯一可赞:高潮压在阿隈的羡慕与梅泽的可悲对比上,奔跑起来特有感觉!

29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还行

满足感或认同感。一路的情绪走向还是非常顺畅的。宫泽理惠的形象变化蛮大,完全的普通女性样子。只有偶尔几场恢复明星的靓丽。小林聪美表现也很精彩。整体看,吉田大八没有让人失望。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三个银行女职员,三种生存之道。——幸福是浮在头顶一抹就消失的月亮,虚而美丽,终有一天失去也不足为惜,用纸做得钱币来供养至结束来临的一天。人生虚幻自由短暂,已到尽头后她破窗逃跑到天涯海角,前路留给另一人生中的她凝望破窗偶尔夜里默默想象。

35分钟前
  • 推荐

狗血大八

38分钟前
  • 透明稔
  • 还行

这就是一个日本的包法利夫人啊。但是我受不了那种道德意识薄弱又善于给自己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的人,什么很快消失的月亮,去死吧!配乐不错,完全提亮了故事的整体基调。

39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好喜歡!當她把月亮抹去,意識到一切都是「假」的,當她臥倒床上感覺到「自由」的一刻,是多麼動人!這不就是「電影」和「夢」嗎?夢是假的,但卻是人性的出口,在其中我們不顧世俗羈絆追尋心中的自由,哪怕結果慘烈。夢醒後我們回歸正常生活。這部電影像煉獄,是反道德的,但戲劇的內裡卻異常純粹動人

4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吉田大八继桐岛要退部后的新片,改编自同名电视剧,再次证明这家伙是文艺外表罪犯心啊。日本版包法利夫人,讲过度施舍其实是为满足自己虚荣心,并与童年宗教学校经历对应。电影拍得很小清新,插曲都特好听,让人对女犯人很有认同感,然后随她一起逍遥法外...短发宫泽理惠神似桂纶镁

4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三星半入;纸月镜花黄粱一梦,不爱钱不爱丈夫也不爱小渣男,她只爱早晨孤身回家时静躺天上的假月亮,幸福或痛苦都能在瞬间被擦去;此刻心情飞起,何妨下秒坠地死去,不要讲太多道理,唯“我想这么做”而已;宫泽理惠苍白干瘦,倒和角色意外契合。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50531熟肉)看到最后真是飙泪,吉田大八太厉害了,把挥霍和犯罪也拍得那么帅气,相比缺乏个人风格的石井,霓虹映画不是应该更推前者|飞机上看的,英文字幕太小太累但基本能看下来而且是生肉也会觉得很不错的作品,吉田大八才是未来希望,前天同看过生肉的温哥华朝日我都不兴奋要来标看过,我说石井啊

49分钟前
  • laflor
  • 还行

宫泽理惠人生中第一次彻夜未归,她下了最早班的地铁走在空无一人的站台上感觉前所未有的幸福,她发现了一个秘密,月亮竟然可以抹掉,从此她开始此无忌惮的超越道德和法律。

54分钟前
  • zearq
  • 推荐

神作!故事很吸引人是一方面,主要是导演根本没想进行任何批判和说教啊,在这个把体内巨兽压制了半辈子的女人身上,我只看到认同和同情,就像当初对《赛末点》里的杀人犯类似的情感。把苦心钻营半生的小世界毁灭于旦夕还拉他人陪葬,这样极度的放纵和快乐,只有女主角这样的疯子才能、才敢体会和想象。

56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為結尾破窗而逃說出的那句:「跟我一起走吧!」那個活在想做就做的自由國度裏的自己;那個超越了道德,法律,制度,被禁錮的慾望裏的自己;那個從小到大都在一個邏輯裏的自己,有什麼值得羞愧呢。

60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电影技巧弱了点,总是不断的在想办法圆角色的心理动机,电影其实干不了这事,这是小说干的事

1小时前
  • LOOK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