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亚细亚往事

犯罪片土耳其,波黑2011

主演:穆罕默德·乌祖内尔,伊尔玛兹·艾多甘,塔勒·比尔瑟尔,艾哈迈德·蒙塔兹·塔伊兰,弗拉德.塔尼斯,厄康·吉赛尔,Erol Erarslan,Ugur Aslanoglu,Murat Kili?,Safak Karali,坎苏·德米利基,伊敏·托普拉克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播放地址

 剧照

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7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8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9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0:58

详细剧情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安纳托利亚,一个远离城镇的蛮荒山区,肃杀静谧。正是黄昏时分,自山路的另一头驶来三辆汽车,最终停靠在路边一处喷泉旁边。车上的人走下来,似乎在辨认着什么东西。原来不久前发生一起命案,嫌疑人将尸体掩埋在荒原的某个角落。被捕后,嫌疑人带着当地的警察、法医、来自主 城镇的检察官以及其他不同身份的人四处寻找藏尸地点。犯人依稀记得几个标志性物件,却无法确定哪里才是真正的藏尸地。这群人彻夜奔波在山谷中,无聊之时便随意聊天,诉说着心中的隐秘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本片荣获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2年都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亚太电影节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和评委会大奖。

 长篇影评

 1 ) 关于谋杀的回忆

姜文曾说,锡兰作品的优点太过鲜明(工于摄影),他要像罗丹那样,把“完美的手”给砍掉。对《安纳托利亚往事》,杜琪峰说,锡兰是“花了太多的时间,讲了太少的事”。这导演看导演,果然是针尖对麦芒,简单直接。 对戛纳评委来说,秀木不惧风,但《安纳托利亚往事》仍是依然止步于评委会大奖,与2003年的《乌扎克》无异。而在我看来,很多人说《安纳托利亚往事》改变不小,可看来看去,画面里的人物情绪、擅长表现的气象变化、对时间剪辑的迷恋……它依然是再熟悉不过的锡兰。 一直到2008年的《三只猴子》为止,锡兰都偏重讲述人与人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周边发散开来。他没有主动介入现实主义题材,也没有选择太过强烈的人物矛盾和社会冲突,比方说谋杀犯罪。在《三只猴子》里,他第一次承担起通俗剧的压力,涉及了政治、法律、家庭等诸多方面。 面对《安纳托利亚往事》,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只是略加调整。影片故事就一句话:一行人带着罪犯寻找抛尸地点。结果到头来,谋杀始末没讲清楚,案情的来龙去脉更被抛弃。一般观众最关心的东西,他全都放弃了,转而呈现看似庞杂的群像人物。再不然,是留一个背影。 现实生活中,每每有听闻及谋杀犯罪报道,不管耸人听闻还是离奇诡异,不管是否有切身关系还是纯粹瞎操心,一般人都会迫不及待,发表起见解。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多数人觉得,他们已经在靠近真相,或者正在做出尝试努力。但事实上,哪有所谓的真相。即便重回到案发现场,那也不代表,这些人就离事实真相更近。 《安纳托利亚往事》的用意即在于此,当人们还在聚焦谋杀案件本身,电影镜头却突然失焦。即便是那位更有参照意义的医生角色,在关键情节上,他还是被导演放了空。除此之外,电影有大量留白,看似不相关的人物,他们开讲自己的那点事,零零碎碎,但又好像说明了什么。当然,在批判现实的色彩上,锡兰也没有韩片那样犀利。无论《杀人回忆》、《孩子们》还是《熔炉》,韩国的犯罪片大多在表达同样的观点:死者死矣,卷入其中的生者命运却被彻底改变了——无论是警察是凶手,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这一点实在叫人动容,也相当微妙。 锡兰作品的人物情感总是相当之克制,他们宁可把目光投向远方,替代并且延伸观众的视线,却也不会急于总结陈词,去让观众保持警醒。所以,《安纳托利亚往事》仍有惊雷闪电和苹果细流,这些冥冥中的自然规律和景象奇观,它们把土耳其的地域魅力无穷放大。车内的人争论不休,罪犯昏昏欲睡,这种情绪同样传达给了观众。如有神谕启示的光线,在夜晚里居然是迷人的金黄色泽。眼眶的泪、背身的阴影、说给观众听的台词、孩子的愤怒表情、饱含情感的注目和凝视……每到这些时候,我总是再度找到了迷恋锡兰作品的原因所在。他根本不是在跟人物交流,而是和人物置身的环境进行交流。 电影异常精确地把时间一分为二,夜与昼。在进行中的电影时间里,《安纳托利亚往事》始终在路上跑来转去,追寻谋杀案件。如果以这个时间作准,它好像并不是电影题目所指涉的“往事”。那锡兰为什么要以往事为题,抛出回忆、记忆之说?答案就在医生、警察、检察官、司机乃至是受害者亲属的身上。多年以后,谋杀成为了一段过去,然而记忆并没有被埋葬,它成了某个人口中的一则故事。谋杀也对很多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和伤害,这种连环影响,有如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蜿蜒小路,延续不断。【名牌】

 2 ) 苹果的滋味——关于《小亚细亚往事》的一点感想

文明之殇
小亚细亚,一个连接欧亚、蕴育多个民族,历经无数朝代洗礼的这么一个地方,是历史、地理、文明的交集缩影。导演锡兰,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以一个人文的视角拍摄了一个犯罪题材的电影。
电影的前一个多小时都是在昏黄的色调里进行,这个色调延续了锡兰的一贯风格,导演在这个格调下把旷野、黑夜、草地、树木、晚风、河流构成的环境融为一体,而内心枯燥、焦灼、茫然的人物则像是漂浮在这个巨大的环境里浮萍。在前一个半小时里,警察、检察官、医生和嫌犯一起寻找受害人的尸体。整个过程中,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却渐渐勾勒出了几个角色所遭遇的生活之殇。疾病,死亡,离异,自杀这些话题被一再提起,角色的苦衷、伤痛被贯穿整个电影,在小亚细亚的环境视野下,人物的这些的问题,多了一份历史文明的参照。当医生在黑夜的闪电中被古老的石像惊吓住的那一刹那,仿佛整个小亚细亚历史的伤痛透过了漫长的时间之旅,终于还是慢慢地浸透到现代的土耳其人心理,匆匆而来与现代人打了一个照面,而又闪电般的回去。现代文明并没有消除伤痛,而分明只是转换了伤痛的表现形式而已。杀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伤痛的样本在这部电影里被提了出来,并且把面对社会伤痛的人文精神之势微作了一个对比阐述。

罪与祛罪
罪,既已罪,那面对犯罪和伤害,我们能做什么呢?那些麻木、疲于奔命、心不在焉的警察、检察官能起什么作用呢?警察及其司法这套体系从来就没能阻止罪案和罪念,似乎只有发自内生的自觉或被感化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祛除罪念、消除罪行的作用。就像警察刚开始一样,先是对嫌犯好言相劝,最后还是忍不住拳打脚踢,但无论警察怎么折腾还是撬不开他的嘴,更不用说让他内心的救赎。而促使嫌犯转变的,却是嫌犯在村长家,听到了他和他子女的情况,特别是他在看到了村长女儿的一刻,嫌犯感动得哭了。村长的女儿仿佛隐世的圣女,不消动得半点威逼利诱或者武力,就能轻易的把他感化到了悔罪的一边。在见了这一面之后,警察再把嫌犯带到小房间审讯时,嫌犯终于进行一步交代了尸体和对被害者孩子的关系。此时,木屋外火光烧得画面昏黄,一阵晚风,村长的女人收完衣服回屋,一个慢镜飘扬起她的长发,进屋后徒留墙面上的一盏明灯。就这样简短流畅的几个镜头,就把锡兰那冷静的“人文之灯”,烙上了强烈的诗意,令人回味。
这个时候,在面对罪案时,锡兰仿佛提供了司法之外的一种人文态度或者说解决方案。电影到了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了转折,之后的一个小时,电影渐渐始明亮起来,但明亮的同时却又让人感觉更加的严酷。

正义污点?
锡兰在对这个罪案的处理上,并没有像通常的人文式犯罪电影一样,尽力的去探究犯罪发生的动机、原因或者其背后的社会体制因素,锡兰甚至连还原这个犯罪的前因后果的欲望都没有,而是留了大量的空白给观众自己去填写,与此同时,电影更关注罪案发生之后人们的伤痛状态及其所需的人文关怀——这相比惩罚罪犯、维持正义来说,也许更容易被忽视而需要我们去关注。
作为生父的一号嫌犯,即是施害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愤怒的人群,亲生孩子的不解和投掷石头,使他处于无法回头的绝境,罪犯固然要受到惩罚,但人们在惩罚的同时也面临了态度的选择,而文明驱使我们要在“铭记仇恨”与“宽恕仁爱”之间做更理性的选择。
母亲与孩子的伤痛和需要的关怀则更加明显。电影最后,母亲带着孩子匆匆路过操场,而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在操场上玩耍。孩子和母亲这个残缺的家庭注定要在这个罪案的阴影下不断挣扎——面对这样的慢性二次伤害,我们如果漠视而纠结于谁之过,以及惩戒谁的问题上似乎都显得轻重失当。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医生尸检时的场景,连助手从肺部和气管的阴影都可以看出死者是被活埋的,但医生却轻描淡写,若有所思的跳过了这个细节,继续解剖下去。因为,如果是被活埋的话,那就与之前死了好几天的说法有矛盾,而孩子生父的供认就有可能有问题,继续推演下去,谁能确保孩子的母亲不会被牵连进去,孩子不会因此失去了更多?记得一起观看本片的观众甚至觉得,即便母亲没有参与犯罪的话至少也背后的指使(虽然电影里并没有指明或清晰的暗示)——医生的若有所思和忽略“活埋”的情节,被导演巧妙的安排在了母亲与孩子路过操场的那段之前,这两段影像的衔接构成一个埋伏已久的“准对比蒙太奇”,隐晦的指向了一个比正义更需要关照的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即使牺牲正义,沾惹上污点也无所谓的人文关怀——一个也许佯谬的价值观——医生脸上的那个小血污点成了他行为原因的一个图解。

结语
整个电影节奏缓慢,锡兰不急不慢的用两个半小时,以一个不普通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案件。电影给人一种严峻而温暖的诗意,虽然电影里的所有主要角色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像被困在苦恼的牢笼里一样生活,但锡兰不哀怨,不怜悯,而是冷静的娓娓道来,在漂亮摄影、迷人的光影色调中完成他的讲述,在一些长镜头,画面诗意上与安哲、塔可夫斯基等欧洲电影大师有着气质上的相承。而电影刚开始在草地夜行的那一段,又不禁联让人想起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一个他杀,一个自杀(未遂),再看看这部电影的海报——草地上一棵树与《樱桃的滋味》的海报如出一辙。似乎锡兰对阿巴斯的敬意已经呼之欲出。另外,电影人物的展现和整个电影主旨也接近以阿巴斯、Dariush Mehrjui为代表的伊朗电影。正是这种欧亚的交汇融合,铸就了独特的锡兰式的土耳其电影,这种交汇融合,不正好可以用“小亚细亚”这个词来象征吗?

 3 ) Once upon a time about Lie

一个人在家,关灯泡茶。

趁热打铁,看完《三只猴子》,因为喜欢这种大气的大远景镜头,直接跳转过来。

好似与谋杀有关,但却又貌似无关。影片前半纠结于各种土耳其人名,一头雾水。

开场,识骨寻踪。几乎无外界灯光的土耳其小亚细亚地区,在ceylan的世界里,有一种狂野而旷野的空间感。突然想到在《樱桃的滋味》里面德黑兰同样豪迈的山路。

在我看来,这不是个悬疑片。没有人拾着绳索去探寻谋杀的真相,自杀活埋先奸后杀酒后时常,没有人在乎。

在大的框架背景下,还是讲,人的故事。

先说男人。医生是全片从头至尾出现的角色,穿针引线。似乎因为职业特点,置身事外般的冷静决绝。很少说,看在心里。洞穿秘密,也保守秘密。悲观主义者,看管生离死别,视生命为沧海一粟。平视,但不尊重。
“时间仍在流转,而我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寒冷和黑暗缠住我疲惫的灵魂……”车灯粗犷的扫出去,枯草连天……

检察官。占领社会的上层,却无法掌控自己的下身。看似光鲜的生活却隐藏了不为人知的痛楚。酒后乱性,捉奸在床。原以为风平浪静,其实内藏暗涌。“一个人,会以自杀来惩罚他人吗?”不小心吐露出的“我妻子”其实是埋藏在心里多久的秘密……不愿示人的一面。

警长,被岁月磨平棱角但仍有血气还存有一丝人性的男人。妻管严,儿子多动症,20多年依然还是警长。岁月在他身上砍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头一次他拒绝让医生给kenan香烟,因为他觉得他们诡计多端禽兽不如,而第二次他点了两支,一只是给触动了他神经的kenan,一支点给戒烟已久的自己。他的内心在颤动,父爱,是不分贵贱而会产生共鸣的。

这似乎是部男人的电影,女人的出现有种画龙点睛的意味。

先说那个纠结的女人的故事。三次出现,贯穿电影,起伏跌宕,最后翻了底牌,分毫不差。谁能讲别人的故事讲得如此意犹未尽?

村长的女儿领人眼前一亮,满场男人的电影终于不那么紧绷。那听可乐,
那风中飞舞的长发,似水柔情。

托普拉克女士的出现似乎更多的是在用表情诠释内心。最后一场,检察官丝毫不在乎她的眼泪,丝毫不感冒她的悲恸,自说自话只在意报告内容有没有完美。托普拉克女士的戏份不多,但是如果如同kenan所说,那么一个男人被杀,一个男人被抓,拉扯着一个幼童的她今后将何去何从?……

孩子不应该承受大人的罪过,但是所有似乎都压在他们的身上。那一颗石头,打中了是一个人的脸,却是三个人的心……

彻头彻尾,谎言贯穿了一切。生活,或许就包裹在谎言中。

 4 ) 体验的完成

完成电影的体验,是导演、影片与观众的三位一体。一位导演若是无法创造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一部影片若是无法展现空间和重塑时间,一个观众若是无法割舍观者与被观者的区别,电影便无法完成体验。

诚然,是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空间,但在他那儿空间仍然是附着于影片作为一个表现元素。将空间超脱成为第一语言是后来的事。一种新的影像类型:空间-影像,正由越来越多的新导演创造出来。这是一种物理的空间,纯粹的空间,一种用来体验的空间。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就像是对此的一个宣言:我们要创造新电影。借由灯光(车灯或煤油灯),锡兰完成的是一次在彩色电影中绝不曾有过的革命:无论将事件的发生选择在黑夜,还是故意让村子停电,都是为了突出光在创造空间上的独特地位。有光便有空间,这是锡兰的想法。黑白电影也曾借由光创造过美轮美奂的影像,但那终究是一种平面式、空间被黑白灰同质化的影像,构不成体验,只完成观看,就像画作。但《小亚细亚往事》独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了黑白电影用光的方式,同时也保留了彩色电影对色彩的敏锐感知,这是汽车的黄光,如何在小亚细亚平原刷出空间,也是少女手上煤油灯透出的黄光,如何在明与暗之间将一个封闭空间表现出来。

空间是完成体验的第一步,还需要时间。在此,要提到的是另一部同样伟大的电影——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这部电影同样完成了体验,只是与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差别在对时间的处理。有两类时间,一种是物理时间,就是表盘上指针划过的无差别的时间,另一种是心理的时间,我们所感觉到的时间。一部电影尽管如此模式的只有百来分钟,但有些电影却让我们有已经渡过悠悠岁月的苍凉感,这是以上两种时间的魔术。

贝拉·塔尔的电影只有前者:物理时间。《撒旦探戈》是一个物理的世界,一切都被转成了物,无论是人物、音乐、环境声,还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都已经被物同质化。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唯物主义的世界。如此,贝拉·塔尔才如此地需要将镜头的长度延展,以将发生的物理时间毫无保留的记录下来。《撒旦探戈》里没有感情上的东西,没有我们所熟知的感官上的愉悦。那是静默的时刻,借由构建一个物的世界,心理时间被消失。让长镜头穿越空间,让物理时间无差别的被保留下来,《撒旦探戈》完成的这种体验是纯粹的体验。

相反,锡兰在《小亚细亚往事》里构造的体验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心理时间被重新的组合夫,以期无限地贴近物理时间。当观众从看似漫无止境的长夜中脱身而出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像是真的从一次搜寻尸体的行动中脱离出来,这是体验的效果。12个小时的影像时间,为缩减为2.5个小时的电影长度,这两个时间显然无法在量上对等起来,但因为心理时间是被重组的,它们在质上便是可以等同的。我们虽则只看了仅仅是2.5个小时长度的一部电影,但在体验上却是一次十足的12个小时的寻尸经验。唯有以此种体验完成的经验,才会被我们储藏进无意识的记忆中,这是普鲁斯特的发现。

一部体验式电影完成了,借由空间和重构的时间;但要完成体验,却还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有两个观赏者,一个是导演创造的观赏者,其关系如下:导演-观赏者-电影;另一个是观众在观影活动中生成的观赏者:一位观众若是无法将自身无限地去靠近导演在电影中所创造的这位观赏者,体验也便是不可完成的。

同样,只有当一位观众认识到观者与被观者没有本质差别之后,他才能真正体验电影,不然他只是在看电影,却不是体验电影。我们需要的不是看,我们需要体验,这是唯有电影才能给予我们的经验。电影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之外重新创造一段时间,并把它带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5 ) 小亚细亚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2011

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曾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相继在此处生根发芽,盛极一时。走入高原荒野,便能看到这些帝国留下的巍巍石雕;伸手剥去浮尘,便能捡到那些皇亲帝胄洒落的金银珠宝。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曾经确实是世界最强盛繁荣帝国的中心地带,但那确实也是“俱往矣”了。时过境迁也好,沧海桑田也罢,安纳托利亚高原上那些曾经的荣耀和光芒,如今都已经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如果不是被闪电霹醒,被狂风鞭笞,被车灯打亮,被绳索勒疼,那些苍茫辽远的痛就会逐渐消亡,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半人高的荒草跳起舞来。苹果顺着山坡滚入溪中。黑狗对着默然的人群狂吠。撕心裂肺的声响中汩汩血涌。安纳托利亚的诗歌,就顺着这起凶杀的泉水蜿蜒而下。爱情和仇恨,难道不需要时间吗?等待和思念时,难道不需要忏悔吗?安纳托利亚人就是这样继承了那些埋藏在旷野当中的历史的秉性——所有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化成了沉默和隐忍。历史的秉性。只有历史,才能赋予深沉和忍耐,还有痛。
谁也无法在小亚细亚的这些往事之中抓住什么,甚至连贯穿始终的案件的最基本经过也说不清楚,但尚可以猜测,可以拼凑,也可以感受。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人们很少说话;就算是说了,也不尽是实话;就算是实话,也不尽耐听。人们遮遮掩掩地透露出一些自己的历史和生活,不外乎关于孩子和妻子。检察官、医生、警察、司机,嫌疑犯,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谁也逃不开这个话题。
生活沉重而压抑,逃离残酷质问的唯一方式就是用谎言。警察会欺骗妻子,说并没有忘记给孩子拿药;司机会欺骗大家说自己没有家室;检察官会欺骗医生,把自己的妻子说成人妻;医生也跟别人说自己没有妻子。嫌疑犯也在欺骗,但欺骗的是警察,所以被暴揍一顿。然而欺骗并不能解决问题,生活越发沉重,积攒在心,久而成疾,于是需要发泄。警察拿嫌疑犯发泄、司机拿子弹发泄、检察官拿喝酒偷情发泄、医生拿尸体发泄,嫌疑犯拿死者发泄。他们都在发泄,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嫌疑犯”这三个字触动了法律的神经,所以命运在他身上显得更为不幸。
可这世界上何尝只有嫌疑犯是罪人。
譬如检察官,他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十分漂亮,二人可谓举案齐眉、伉俪情深。然而在孩子还有五个月就要降生的时候,检察官一次意外地喝醉了酒,并跟另外一个女人上了床。尽管妻子表面上忘记了这件事情并原谅了检察官,但她却从那天开始永远记住了这件事。为了惩罚检察官,妻子下定决心在孩子降生之后自杀。妻子平静地把自己的死期告诉检察官,他听后不以为意,认为那是妻子正处在怀孕抑郁期时的胡言乱语,然而恰在五个月之后的一天,妻子从父亲处取食过量心脏病药地高辛,导致心脏病突发去世。检察官悲痛万分,却怎么也搞不懂妻子的真正死因。由于妻子曾在五个月前断言自己死期且并无丝毫偏差,检察官只能将其死因归于不可知。
往事不堪回首,惩罚却永不消失。当医生出现在检察官面前,开始怀疑检察官口中这位“朋友的妻子”的死因之时,陈年往事翻涌而出。羞对医生的检察官再也受不了手术刀般的目光,因为真正的凶手就是这个法律的执行者,就是罪犯的审判人,就是世间正义的化身,就是他自己,至今逍遥法外。
生活本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不幸福,区别只在于幸运和不幸运,承受和不能承受,流眼泪还是捅刀子。人和人也没有什么不同,逃得了法律,逃不了内心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面对自己的家人,任何人心中都是波澜难平;检察官不过其中一例。医生离婚之后独自生活孤寂难耐;司机被指腹为婚,生活并不美满;警察孩子患有抑郁症,需要靠药物维持;嫌犯发现仇人的儿子竟为自己所生。这些故事隐然潜行,时而出现在被镜头揭穿的谎言里,大部分时间却藏在沉默中,藏在眼神里,藏在拿起茶杯的一瞬间,藏在解剖死者肺部的阴影里。
那么一颗烟里到底又隐藏着男人们的多少故事呢?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可以让警察为了一个罪犯,破了自己已经戒了多年的烟?是一个怎样的亚撒,可以让两个人在狂风中默默吸烟,瑟瑟发抖?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看看那个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男人,再看看影片结尾那个不愿承认丈夫尸首、默然流泪不吐一字的女人,再看看女人和罪犯的长久对视。也许这真的是一桩凄美的爱情故事,真的是一个终于完成的爱情承诺,也许罪犯正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近乎付出了生命却又被自己不知情的亲生儿子投石以对?
到底什么才是犯罪。
人们愿意把纷繁复杂的、最脆弱不过的东西埋在心里,可有时又止不住倾诉,所以言语就变成了朦胧的诗歌;镜头愿意让最残酷、最血腥的往事躲在门后,可又拦不住爬上脸的忧郁,所以电影就变成了忧伤的图画。唯有一片片声音从来就很清晰,从来没有止息。稀树间的虫鸣、汽车的马达、人群愤怒的咆哮、群鸟低飞的尖叫、窗外学生的欢笑,还有嘶嘶的划破皮肠……所有这些声音灌进耳朵,毫无掩饰,甚至真实得让人作呕。如果有永远也张不开的嘴,永远也说不出的话,那么所有被掩盖的真相,大抵就都是沿着这些刺耳的声音横冲直撞地闯入内心。
……
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就像一个迷宫一样铺展在面前。然而我们既不需看透,也不需摸清,因为正是历史交给他们盘根错节的心理和关系。历史交给他们习俗,授予他们文化,把每一寸土地融入他们的血液。那些仍然痛苦的活着的人脸上的沟壑、眉宇间的表情,不是正与闪电下的石雕一般无二吗?今日滚滚的雷声和狂暴的风雨,不也已经在这片高原上流动了十数个世纪之久了吗?世袭了千年的往事和情感还会承继下去,曾经的生活变成往事,往事融入记忆,记忆回归生活,往复循环,无休无止。
检察官意味深长地把整个解剖流程交给了医生。助手开始解剖死者、确定死因的时候,内脏翻腾、血污四溅。几滴黑血迸到脸上,医生赶忙擦掉,离开解剖台,无意间在窗口看到了正在下坡的死者的妻子和儿子。坡下是个学校,孩子们正在扔球。一个不小心,球被扔到坡上,儿子立即跑过去,用尽力气把球踢下山坡。然而这终究不是他的游戏。母亲渐行渐远,孩子奋力追赶——这就是他的童年。孩子追赶的大人们的爱恨情仇早晚也会成为这个失去了两个父亲的孩子的爱恨情仇,往复循环,无休无止。
哪怕那个残忍的事实已经永远埋没在了医生的尸检报告当中。

工作终于完成,没人知道有没有加班费。医生回到自己的房间,一片沉寂,几声叹息。翻一翻照片里精神焕发的被爱包裹着的自己,照一照镜子里疲乏困倦、胡子拉碴的面容,望一望窗外随风飘零的枯枝败叶和无处藏身的黑猫……岁月。这个与死神共舞、与魔鬼共骑的人,恐怕又一次清晰地感觉到衰老、慢性死亡和生存不易。可这就是活生生的生命。虽然困顿,但仍在生存,还会痛、还会看,还温暖、还心寒。知生,亦知死,作为一个医生,一个可以与死亡握手言和的天使,心里该还有些慰藉吧。

 6 ) 那颗苹果

现在追评:反映普遍人性的片子,朴实却厚重。导演只拍下了真相的50%,另一半不可见的真相需要通过思考得到。困扰自己的问题,从与别人的对话中找到答案。大路向天边延展,颜色晦暗,车灯划一道明亮的线,近至眼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却句句都在引出问题。

现在依然印象深刻的,是那颗自己从果树上落下,随着水流载浮载沉,最后搁浅的苹果。世人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就只是搁浅了的事实。时间流逝,大风吹过,真相不易寻觅,于是有了种种解读与猜测,你可以知晓它从哪条小溪漂流而下,但可能永远无法知晓它从哪棵果树上落下。透过这个长镜头,可以映射全片。

 短评

片子就像人生本身,大量堆积的、貌似无意义的时刻里,少量如光灌顶的瞬间(如少女持灯出现的一幕)。谁说这是用太多时间讲太少的事?这明明是部非常【满溢】的作品。只不过那些伤痕、宽恕、惩罚…所有的故事,所有导演意图你明了的,都在讲述的留白之中,需要你跟随事件耐心走一遭,自己去揣度出来。

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一个好电影的镜头是不存在情绪的,它无关乎道德,也不存在情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这个故事,情绪由观众本身来决定。

8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留白的力量很强大,似乎对白和动作都无法拼凑出所谓的真相,电影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残酷的事实在于画面和电影之外,需要观众去思考,去探寻。通过不同角色的对白和社会体制现状来探寻真相,让人无所适从也是很正常的,完全留白给观众,看来努里·比格·锡兰太信任自己的影迷了。★★★★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寻尸之意不在尸,随着故事的推进,支离破碎的对话中对于生存与信仰、死亡与愧疚、法律与科学的双重对应一一展开,然而所有这些又都处理得不动声色。黑夜戏尤为迷人,听一群老男人唠嗑之后,那个端着油灯的女子突然叫人眼前一亮。

1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7/10。锡兰是一如既往的匠气,却是死气沉沉,少了点早期的灵性。150分钟的沉闷纪实,错综复杂的人物,旁观倾听的态度,在未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也是需要观众在电影外寻找‘’真相‘’。‘’谋杀‘’并非重点,人物间大量对白缓缓铺设出土耳其现况全景图,这才是本片社会意义所在。

1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醉翁之意不在酒,锡兰并不是想让观众为了寻找谋杀案的真相而去看这部电影,他只是用寻找真相这条线作为线索,串联起影片的一干人等,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人生的生命现实。摄影很美,剧情留白很多很辛苦观众,但大师风范出来了。

1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缩壳懦夫《母与子》的光效之夜,一车人寻驶在阿巴厮的伊朗高原小亚细亚,一只苹果从《随风而逝》里穿越而来,跌落在塔可夫斯基的脏水沟里滚啊滚

1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寻尸之一人一段往事,以一个案件作为主线,但目的却不在于此,而是由之辐射到每个人,通过他们不间断的对话引出每个人的一小段故事。留白就像叙事的填空题,需要观众脑补。按片长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黑夜一白天,更喜欢黑夜部分,因为光线更神奇,而白天则专注情节和情绪的力量,大把锡兰的长镜头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太長,完全超出我可以忍受的極限

26分钟前
  • nihaoma
  • 较差

寻尸之意不在尸,在乎言语之间。

3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说实话,我只看到了这导演的野心、努力和计算,就是没看到他的才华

34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就像老人给你娓娓道来,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群人。直到后半程才浮现出愈发鲜明的人物形象。需要安静欣赏的电影。米粒&熊仔侠原创字幕:http://www.shooter.cn/xml/sub/192/192580.xml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黑夜寻尸的部分节奏感过于单一,在缺乏视觉激励的情况下很难吊人胃口;进入小村之后众人个性与隐秘的内心细节逐渐展开,越拍越有力道,越品越具回味。慢热好戏。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抓不到导演的点。

45分钟前
  • 文文周
  • 较差

默认为开启三部曲模式……

4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2021-9-20重看;暗夜灯光里飞舞的落叶,群鸟振翅的天空,细风掠过屋檐的婆娑,光线制造了某种近乎奇迹的象征——少女举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如神祇般激起这些拥有各自秘密的男人们的敬畏或怜惜,虽然这般超俗的美最终大抵也仍是消亡于荒凉乡村;声效依然迷人,溯风飞扬间枯叶旋舞,安纳托利亚高原如一块散佚于世外的审判之地——是谓寄情于景,醉翁之意在乎山水间。草蛇灰线一鳞半爪尽显东方美学神韵,大量留白处的隐秘细节书写着一个个难以言说的伤痛,视点扫视过群像,最后定格于医生,结尾大有余味;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主观感受不尽然真实,影片用摄像之眼叙述了另一种真实。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前半段黑暗中的灯光显得如此具有力量感,却同时又照不透事件真相。片中所有人物都在阐述都在表达,不管是通过大量的对白或只是一个眼神,但却又很少深入他们的内心,所有这些可不知的碎片构建起了这个描绘安纳托利亚的故事,就像片尾被解剖的尸体,存在于画面之外却又似乎历历在目。

55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塔可夫斯基粉丝的又一闷作。杜琪峰说它“用太长的时间讲太少的东西”,这倒不算是问题,每个导演的节奏感不一样而已。那么多的黑夜镜头是受了曼多萨的刺激?视听方面一如继往的精耕细作。只不过,这回的对白实在是多到有点刻意(过多讲述背景和各种故事),削弱了力量。

59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锡兰是在把古代神话(感性概念)与现代神话(冰冷医学),进行彼此渗透。他将一个无形的神秘世界可视化,使这个通过摄影机调度产生的艺术世界与一般现实意义上的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进行勾连。并,节奏分明地借由那澄黄的车头灯,将影片带入一个宇宙空间片的质地,好像一叶漂泊在历史河流之上的舱舟。大赞!

1小时前
  • 仁直
  • 推荐

好漫长的电影,一夜一日,案件只是麦格芬,警长、检察官、法医、凶手,以及村长、司机都各有各的问题,言谈之中带出的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其实是这些人背后的女人们。法医放过了凶手(修改了验尸结果)。这种叙事方法太NB了。大全景,NB摄影。而锡兰的”听点“设置依然很独特。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