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钱斯

战争片美国2009

主演:凯文·贝肯,萨拉·汤普森,佩姬-图柯

导演:罗斯·卡兹

 剧照

护送钱斯 剧照 NO.1护送钱斯 剧照 NO.2护送钱斯 剧照 NO.3护送钱斯 剧照 NO.4护送钱斯 剧照 NO.5护送钱斯 剧照 NO.6护送钱斯 剧照 NO.13护送钱斯 剧照 NO.14护送钱斯 剧照 NO.15护送钱斯 剧照 NO.16护送钱斯 剧照 NO.17护送钱斯 剧照 NO.18护送钱斯 剧照 NO.19护送钱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3:14

详细剧情

2004年,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仍未有结束的迹象,而前方战士的伤亡则一直在增加……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迈克(凯文·贝肯 Kevin Bacon 饰)接受了一项任务:护送一等兵钱斯的遗体回乡安葬,尽管迈克与钱斯素不相识,后者又并非他的下属,但参加过海湾战争的迈克认为有责任帮助这位科罗拉多同乡入土为安。与此同时,钱斯和战友们的遗体从欧洲的机场开始了回家之路,在凝重的氛围中,他们的遗体被仔细的清理、编号,小心翼翼的摆放在灵车中……经过了相关礼仪的培训后,迈克踏上了护送的路途,一路上,他感受到了形形色色美国民众对于战死他乡的战士的敬意,这不单是一次护送,同时也是迈克与死者的一次无声对话……

 长篇影评

 1 ) 《Taking Chance[护送钱斯]》大兵回家路

http://axinlove.com/2009/05/taking-chance/

《Taking Chance[护送钱斯]》大兵回家路
by @xinl.ve 090512

Chance是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国大兵的名,不是名词“机会”的意思。《Taking Chance》的英文片名没有双关或者隐喻,只是带某人(“回家”)—-在片名上和《背鸭子的男孩》的英文译名《Taking Father Home》相同。尊重、同情,无论是对死者还是生者,足够让人动容,繁琐细微的护送灵柩回家的过程中的人和事都告诉你,本片远非一部官方宣传片而已,还是一部对荣誉、国家和生命的再解读电影,根据真实事件的改编也宣告:《Departures[入殓师]》的情感不只在东方。

启蒙时期被爱党爱国过分纠缠,现在社会又强调一致向钱看的时候,对本片的细节始终抱着怀疑,的确会一定程度影响观看电影时的投入。同时又隐含着军方宣传主旋律的阳谋,更会一定程度上激起我们不自觉的抗拒。如何客观看待本片,的确成为一个问题。

军人Michael Strobl肯定有真实原型,凋零的老兵不只在本片,还在Clint Eastwood的电影中。而Chance的存在,无法谐趣或者写意电影,因为年轻生命的遗体作为电影的主线贯穿全片,片尾时的真实影像为本片的真实记忆做了定论—-Chance Phelps曾经来过,但过早的离去了。如《Dear Zachary:A Letter to a Son About His Father[一封关于父亲的信]》一样的悲剧,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杀伤,年幼时Chance脸上的无忧无虑和最后一直无法显示在镜头前的脸庞。对比本片的厚重和《The Lucky Ones[好运之人]》的轻描淡写,也就不能怪我嫌弃后者的矫情。

黄仁宇在《黄河青山》中描写参加滇缅战役的美国大兵:
倾盆大雨无情地下着,这些士兵肩荷着卡宾枪,显然在等候出发的命令,全都站着不动,不发一语。我能说什么呢?要我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坚忍不拔,昂然挺立,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忍受恶劣天气的折磨?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我别有所感。下雨会让他们想家吗?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乡?

亲历了那场战争的黄仁宇,记录了不一样的美国大兵。美国军队不是吊儿郎当的社会混混的收容所,在那个时代有着愿意为正义、自由和星条旗的美国军人。60年过去后,战场换成了伊拉克,正义和自由的含义众说纷纭,星条旗上荣誉仿佛也需要打上问号,但Chance的死真实存在。灵柩转运过程中的旁人给予死者的尊重和敬意,作为一个剖面,用来观察电影中普通美国人的虔诚,同时宽慰Chance的亲人和为他的死亡而自责不已的战友。电影里细节的安排,出于艺术的考量,当真实的个体和被着墨的情节聚集在一起只为感动时,现实和虚幻的距离没有原来想象地那么疏离,观众会主动进入到电影的剧情之中。

篡改一句话:
Why produce this movie? … The reason is that words are never enough.

————–
讥讽的现实:
时代周刊上的募兵官员自杀: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889152,00.html
Why Are Army Recruiters Killing Themselves?

Taking.Chance.2009.DVDRip.XviD-RUBY

 2 ) 生者的态度,逝者的尊严

        在我看过的诸多战争题材影片中,《护送钱斯》算是其中相当另类的一部,战争类电影,常常要么表现战场英雄主义气魄;要么是惨烈真实的战场恶战;或者干脆诅咒那万恶的战争,竖起反战大旗,而《护送钱斯》显然很难归于其中任何一类,它没有战场的硝烟,也没有深刻的批判,相反,它是一个关于死亡和如何对待亡者的故事,出奇的平静,出奇的纯净,但是关于战争的代价和意义,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却随之而生,将我深深的感染。

        《护送钱斯》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战士死后的最后旅程,从细节上我们得以一窥美国军方和民众对于战死沙场的战士的态度,特别当他死于一场正被国内越来越多人反感的战争时。一个19岁的战士钱斯,在长者眼中还只是一个孩子,却不幸战死于伊拉克,陆军少尉麦克本不必担当护送者,但是却毅然决定将这个孩子的尸体护送到家乡。麦克的抉择在片中显得有些另类,因为一个军官从事这样的任务并不常见;但是他的选择又顺其自然,可以看到他紧锁眉头,精神低迷,作为一个数字化计算军队伤亡和人员补给的技术官僚,他同样深深的为前方的悲剧震颤,事业上更有其建议不被重视的苦闷,看着不断跳动的伤亡数字,他选择与钱斯同行,某种程度上也是要抚慰自己的伤痛。

        接下来,本片一直在平缓而感伤的节奏中进行,但是却时刻给人以温暖人心的力量和感动。钱斯等阵亡者的尸体被整齐的,以较大间距摆放于大型军用飞机中运回祖国,在雨中,接棺者庄严肃穆向同袍致敬。面对战场上常常目不忍睹的尸体,专门的团队极力给他们以最富尊严的遗容,我很喜欢这段的镜头节奏感和音乐,生者用的双手柔和的清洗着死者的双手,他们的细致与努力令人敬佩。接下来,麦克伴随钱斯而行,一路上,他庄重的不断行礼,更令人动容的是普通美国人的态度,在片中关于战争政治上争议的背景,基本只有飞机上一个乘客阅读的报纸的时事新闻一带而过,整部影片没有一丝火药味,美国人质疑政府,质疑布什,质疑这场该死的战争,却对他们的大兵充满敬意,因为,犯错的不是他们,他们只是一系列逐利的政治决策的牺牲品。所以,我们看到,得知麦克的身份后,空姐会为他献上祝福的护身符,机长会主动请乘客在飞机降落后让麦克先行下机,乘客们不但配合,更向战士的棺木行礼致敬。这部影片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几乎是一出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却依然激起一阵阵情感的涟漪,也不乏对战争的批判,当麦克路遇一位护送兄弟灵柩的战士时,这种悲剧和伤感尤其令人感叹,亲兄弟生死相隔,离的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我知道,看着美国人如此伤感的对待一场对外战争中消逝的生命,会有人对此冷嘲热讽,会认为美国人装淡,只知道怀念自己牺牲的人民,却无视他国在战火中消逝的更多生命。但是,作为一部影片,拍摄过程无疑都会带上其所处角色的角度,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就是,它立足于一个侧面,却表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死观,这些战场上死去的孩子,也是战争的牺牲品,这个国家在对待他们最后的旅程是,以一种真正关乎个体尊严的态度在整个国家推进。没有鼓动招摇的全民纪念,日夜不停,我们看到的是,麦克带着钱斯的尸体,静静的在美国大地和天空穿行,获得的是民众自发的,发自内心的敬意。可以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美国主旋律影片,它就是要给美国人疗伤止痛,给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军属们以情感安慰,其中渗透的就是美国人的视角,美国人的价值观,但是它又带着强大的感染力,让你可能斥责它的虚伪,却又不能无视一个国家至少对自己国民生命的尊重,无意中,美国的价值观输出也这样自然完成。

        对于一场战争,解读的角度是多样的,《护送钱斯》给了我很纯净的体验,看到一个美国士兵的死亡,和他以极富尊严的方式回家,伴随的是麦克心灵的疗伤。其中,无数细节的感动也让我自然的在内心升华这份情感,超越战争背景,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严肃的国际政治分析,就在这不到八十分钟的时间里,将感情聚焦于一个逝去的生命,学会如何去尊重,如何去关怀,如何对待死去和尚且存活的生命。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6c48e0193c139da267fb54b.html

 3 ) 炮灰的不朽

十九岁的男孩显然没有享受到他名字字面意思所暗含的吉祥,chance-机会-Chance Phelps,年轻一等兵甚至连生存的机会都过早的失去。
如果电影想要表达美国军队或者社会的人情味,它无疑成功了。那些仪式感很强的敬礼和程序,那些自动停下的脚步和亮起的车灯,那个悄悄塞到军官手里的十字架,陌生的人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着尊重,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士兵,只因他永远双眼紧闭无法看见人们悲伤的脸,可惜,他永远双眼紧闭,再无法看见人们悲伤的脸。
除了士兵的亲人朋友,并没有太多人热衷了解士兵失去生命的经过,对于他们来说,那部灵柩上覆盖着国旗,已经决定了一切。敬意献给他的恪尽职守勇敢无私,无论追根溯源到怎样的背景原因,在生命消失的一刻,他履行了一名国家军人的职责。
值不值得,是身处和平中的人们,在讨论战争中的流血牺牲时最惯常使用的标准,可是谁又能说的清楚。要依据什么判断呢,以根源论吗,以结果论吗,以人们或热血或冷漠的态度论吗,以资财补偿是否丰厚论吗,以墓碑庄严肃穆还是坟塚杂草丛生论吗,都不公平,都太单薄,对于那些勇往直前却终被尘土淹埋的身影,任何一种评价都显得似是而非。
Chance Phelps倒在异国的土地上,心里想必装着正义的信念,而当年John Lennon唱响《Give Peace a Chance》时,已不知有多少士兵深陷遥远的越南丛林,他们中的许多人永远都来不及讨问一句,值不值得。
于是暂时忽略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政治说辞,时过境迁之后真相会变成假象,假象也会成为真相,唯一不变的事实,是生命消逝,无可挽回。Chance Phelps被护送回家,受到应有的尊重,他的回家之路让我想起曾经见过的那些无名墓碑,孤零零伫立在某个角落,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也没人能让他们魂归故里。比起他们,以及那些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可寻痕迹的灵魂,Chance Phelps似乎算是幸运。
其实都一样。没有谁死得其所。
在一片又一片的战场上,有的人牺牲,流芳百世,被纪念,被叫作英雄;有的人牺牲,毫无声息,被遗忘,无辜沦为炮灰。然而生命的尊严并不因身后称号分出贵贱,当一切虚哗散尽,显露出的,是生命尽头的悲凉,一般无二。
很早以前读到过一段文字,感同身受的忙不迭抄写在随手翻开的书页空白处,摘录于本文结处,以纪念所有在战场上消逝的生命。

“那些鲜活的生命在需要的时候是最可爱的人,是勇士是烈士,是一种充满光芒的符号。
之后如沙如风如落叶散落于我们周围,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令我们想起看到,然后发一声惊讶。
英雄与炮灰,都是对他们的羞辱,因为一切战争,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摧毁。”

 4 ) 回家之路

你可以把本片看作是一部宣传片,或者照咱们的说法:主旋律电影。作为一部讲述人物内心情感的电影,《护送钱斯》缺乏真正的力度,从头到尾不过是文职军官主动请缨,护送一个他不认识的士兵的遗体回乡的故事,相当平面化。但从宣传爱国主义的所谓“主旋律”电影角度来说,本片算是拍得相当好看了:它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让观众不会着眼于“为祖国当兵光荣”这样虚浮的概念,而是深切体会到国家、百姓对为国死难者的尊重——完全与党派、利益、意识形态无关。说到底,这就是对人、对生命的尊重,对某种意义或价值的肯定。在这个益发虚无化的社会中,本片更显难能可贵的质朴和传统。当你看到公路上的车辆自觉为装棺椁的车子开道,统统打亮大灯时,你会忘记这是一部美国人的电影,仅仅为其真诚和细致感动:认真的形式中所包含的东西比口号更动人。

 5 ) 王书亚:谁带你来,谁带你回家 (转贴)

谁带你来,谁带你回家

海军陆战队的麦克上校,每晚睡前,上网查阅伊战阵亡士兵的名单。祈祷说,不要看见我熟悉的人。一天早晨,他走进将军办公室,请求护送一等兵钱斯的遗体回家。将军提醒说,你是一个高级军官。麦克说,这个19岁的孩子,和我来自同一个小镇。我没上战场,希望能为他做这件事。
  这个遗体护送的故事,以异常简单的力量打动了我。电影几乎每个镜头,都在说同一件事。就是对死者及其遗体的尊重。军方的太平间,无数工作人员,将染血的遗物,一遍遍洁净。尤其一个黑人女军官,将钱斯的手清洁干净后,一双黢黑的、女性活着的手,停留在死者净白瘫软的手上。这是上百个打动我的镜头之一。
  尽管追悼仪式都是闭棺的,亲人只会看到遗照,不会亲眼见到遗容。可为了这张阵亡士兵的遗照,这个国家实在是不惜血本。更宝贵的,是有无数的人,委身于一个人的遗体。不,不是委身于钱斯的遗体,是委身于他一生的作为,和不死的灵魂。有个精心的细节,负责派遣护送员的军官,交给麦克两面国旗。他说,因为钱斯的父母离婚了,必须分别送给他们。
  作为一个军方护送员,麦克上校胸前挂满勋章,跨越了大半个美国。在机场、饭店、仓库、车站,一次次以缓缓举起、缓缓放下的军礼,迎送遗体的每次装载。转机时,搬运工们围拢来,和麦克一起向钱斯致敬。在费城上空,一个空姐蹲下来,轻轻叫醒他,将一个十字架放在他手心。好像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护送军官是干什么的。在另一次航班上,一个时尚女孩坐他身旁,发短信给朋友,说旁边的军官真帅。抵达后,机长广播说,我们的机上还搭乘了一位阵亡士兵,请大家留在座位上,让护送员先下飞机。那女孩转过头来,以忽然间的母性,轻轻对麦克说,对不起。麦克站在行李装卸口,再次缓缓举手,所有乘客都停住脚步,向永远躺着的钱斯致敬。他在一场他们认同或不认同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但宝贵的是,如今他像一位驾崩的王子那样,被送回了故乡。
  日本的《入殓师》里,对尸体的精心修护,出于对生命一种泛神论的敬畏。入殓师站在河边,看见鲑鱼回游,死在途中。那一幕,点出了导演的哲学背景。《护送钱斯》不同,每个镜头都在肯定一件事,就是整个国家对死者的责任。麦克上校将遗物交给钱斯的父母后,说,我必须让你们知道,一路上,有无数人向你们的孩子致敬。
  最宝贵的,是这一切真发生过。麦克在回程,填写护送报告。或许因为他是上校,不愿像下级军官,写得那么公式化。他便叉去“报告”一词,将题目改为“护送钱斯”,细细记下了无数美国人对阵亡者的尊重。随后,这个故事在网上流传,去年拍成纪录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今年又翻拍,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提名最佳评委奖。
  为我们死去的人,值得如此对待。这不关乎仗该不该打,你们的孩子死得值不值。因为一个人的死,值不值得我们记念,和他自己值不值得去死并没有关系。至少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尊敬,就是死亡本身。一个人用自己的死,发给我们一封鸡毛信,就是我们当中有人去了,我们也终于要去。
  换言之,死去的人,其实都是为我们而去的。而去的人,总和我们有点关系。去年夏天,一个志愿者从绵阳回来,带给我一张照片,是九州体育馆中,一个叫王怡的小女孩的蜡笔画。那一刻,我和麦克一样,无法不认为这和我有关。随后在网上,我找到了这位幸存者的照片。一年过后,我也像麦克一样,上网查询地震死难学生的名单。直到看到另一个叫王怡的小男孩,绵竹九龙镇九龙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
  1993年,索尔仁尼琴在海外已流亡了20年。他归国前夕,对俄罗斯记者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们必须对死难者履行纪念的义务。没有纪念,人民的历史就不存在。
  但我要如何护送小男孩王怡呢。这一生,我们护送的人少,要纪念的人多,多到只能分给每个人几秒钟。生命的荒诞,不在于死亡,在于活着的人,无法将自己委身给那些需要纪念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别人的死亡,无法打动我。只有那些和我有超级链接的人,他们的死亡离我比较近。或者说,亲人和我们的链接,是看得见的。一个同乡、一个同名者,和我们也可以互相点击。但其他人和我们的链接,往往无法被看见。看不见的,就当没有,这总是一个方便的、唯物主义的借口。
  上校护送钱斯,还有一个强烈的心,是觉得自己坐在办公室,不像军人。看见一个19岁的同乡死了,他有一种内疚,仿佛钱斯是替他死了。麦克认为自己舍不得家庭温暖,他已习惯了回到家里,拥抱妻儿。他对失去这一切的恐惧,超过了对自己职分的承担。这是他参加海湾战争升职之后,从事文职的潜在动机。在同僚的死亡面前,麦克无法找回自己存活的正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他在无数普通公民面前,一次次向着钱斯缓缓行礼时,他重新获得了军人身份的确据。这就是他为什么,在机场安检口坚持不脱军服、不摘下勋章的原因。
  我们所做的事,如果有意义,就意味着有一个家,超过地上的家。否则一切理想、事业,本质上都与我们对家庭的责任冲突。也必有一种血亲,超过地上的血亲;必有一种弟兄,超过地上的弟兄;必有一种看不见的链接,超过看得见的链接。不然你说“四海之内皆弟兄”,你说“血浓于水”,不是一个实现不了的梦想,其实就是一个哄我们去死的谎言。
  8岁的小男孩也好,亲身的父母也罢,我没有带你们来,我也无法带你们回家。我不能拯救,只有陪伴。今天早晨,我和母亲过马路,一辆车不顾红灯,昧着良心而来。我挡在路边,伸手过去,示意他停下。我忽然想起杭州的谭卓,风华正茂地走着,被飞车撞死在斑马线上。那一刻,我伸出去的手,停在空中,大概两秒。我在心里默祷天上的神,将我的手势,当作麦克在电影中缓缓举起的军礼。
  
  
  2009-5-25
  
  人物周刊,再为20周年而作。

注:看过此片此文,想起很多东西...关于逝者...关于生者...转贴至此。
原文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20576.shtml

 6 ) 军衔错误

本片中无论是字幕组还是剧情简介都把主角麦克的军衔搞错了,主角在片中是中校军衔。电影中他被人称作Colonel,翻译为上校乍看之下没有问题,可是按照美海军陆战队的军衔来分,上校的肩章应该是抓着一只箭的鹰 ,而片中的麦克肩章为银色的橡叶,要知道美军中这可是中校军衔,中校英文是Lieutenant Colonel。上校是Colonel。少校是Major(肩章是金色的橡叶)。之所以片中人物称他Colonel是军队中的简称罢了。
附:美陆军军衔表,海军陆战队同陆军是一样的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BE%8E%E5%9C%8B%E9%99%B8%E8%BB%8D%E8%BB%8D%E5%AE%98%E8%BB%8D%E9%8A%9C

 短评

一种尊重。一种无言的理解。

9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美国主旋律

12分钟前
  • 蓝雨笛
  • 推荐

如果是军人或对那场战争有相关体验的话,此电影值得一看。可以看出导演对场景,镜头和节奏都用心了。

16分钟前
  • zonovo
  • 推荐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剧情,感动得不能再感动的故事。

18分钟前
  • Ryan
  • 力荐

其实更像一部纪录片,美国式的人文主义关怀。

23分钟前
  • qckf2001
  • 推荐

MD,浪费老子两个小时

28分钟前
  • 游牧人BOBO
  • 很差

且不谈美国伊拉克战争的是否正义性,但美国人对于自己牺牲英雄的尊重,每一个细节,都值得中国人深思。想想有摧毁烈士陵园的事件,想想朝鲜战争老兵的遭遇……一声叹息。

32分钟前
  • 小涛
  • 还行

每一生命都值得尊重。不浮夸的好电影,着实让人感动

34分钟前
  • nikki
  • 力荐

对逝者的尊重便是对活人的尊重

38分钟前
  • 思惟凝胶
  • 推荐

劇情很簡單...但是卻很感動...

42分钟前
  • 五十级皮神
  • 推荐

该死的老美,明明知道是主旋律,还是会忍不住感动落泪

43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推荐

只记得无数个ARMS

44分钟前
  • 寓意
  • 推荐

对军人而言,荣誉和尊重才是最高无上的,在钱斯的国度,军人活的有信仰死的有尊严。虽然他们 并不能决定战争的性质,但毫无疑问他们是英勇的是受人尊敬的。钱斯们也无愧于陆战队员的座右铭“永远 忠诚

49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impressed by everyone's respect and honor for Chance's dignity when passing by his coffin..even they didn't know him at all.

50分钟前
  • CaNdY
  • 力荐

我始终就没有感动,放不同角度来看,就是个悲剧,如何会取得这样的尊重,因为一个利益集团而发动的愚蠢战争,一个士兵丢掉了自己生命。

52分钟前
  • 老七
  • 还行

虽然发挥空间有限,但Kevin Bacon的护卫令人放心。

55分钟前
  • 凤尾狐
  • 推荐

护国烈士

57分钟前
  • Yaya~
  • 力荐

最怕看这种结尾有真人影像资料的片子T T。P.S:别看Kevin Bacon老演猥琐男,剪了短发很帅嘛!

1小时前
  • 开开!
  • 力荐

看过

1小时前
  • Lazy Designer
  • 推荐

不是因为你的见证,他将不复存在

1小时前
  • 阿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