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5

主演:刘恺威,张佳宁,李溪芮,毛毅,薛宇槟,陈创

导演:马鲁剑

播放地址

 剧照

蜂鸟 剧照 NO.1蜂鸟 剧照 NO.2蜂鸟 剧照 NO.3蜂鸟 剧照 NO.4蜂鸟 剧照 NO.5蜂鸟 剧照 NO.6蜂鸟 剧照 NO.13蜂鸟 剧照 NO.14蜂鸟 剧照 NO.15蜂鸟 剧照 NO.16蜂鸟 剧照 NO.17蜂鸟 剧照 NO.18蜂鸟 剧照 NO.19蜂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3 20:32

详细剧情

出身于小家碧玉的段亚蒙,天真活泼,同时受两大豪门公子顾家兴和殷如豹的追求。随着天津沦陷,日军残害了她的父母,突如其来的家仇国恨,她被迫嫁给殷如豹,与男友顾家兴分手,并认识了共产党员罗成方,至此四人的命运开始逆转。顾家兴因日伪的反间计,被迫踏上投敌的不归路,与段亚蒙成为头号对手,一直对她不离不弃的殷如豹为了支持她的事业为她献出了生命。亚蒙在罗成方的引领下逐步接触中共地下组织,两人在风刀霜剑中产生了情感和依恋。段亚蒙历经挚爱的背叛、亲朋的伤害,以及与强敌博弈的种种考验,千锤百炼,浴火重生,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红色战士。

 长篇影评

 1 ) 它凭什么打败《寄生虫》?

这部片子,去年并不火,但其实已经拿了不少奖。

不仅这次青龙奖收获5项提名,此前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台北电影节,都分别得过大奖。

导演兼编剧金宝拉,还是个80后,《蜂鸟》是她的长片处女座。

但这部情感细腻的长片,已经给人不少惊喜。

01

《蜂鸟》的故事很简单。

1994年,韩国一个普通家庭里,女主角是正在上初二的金银姬

学习成绩一般的她,在班上人缘也不太好。

班主任让全班投票,选出两个不学习、去ktv、谈恋爱的「混混」,她当选了。

班主任就跑到她父母开的店里告状。

金银姬的家庭,也普普通通。父母开了一家年糕店。

忙的时候,得全家出动,一起帮忙。

父母的感情不算好,也不算坏。

妈妈知道爸爸出轨了,但为了勉强维持家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隐忍不说。

家里的三个孩子,哥哥学习最好,最有希望考上首尔大学。

所以哥哥是家里的中心。父母不在时,他还会偶尔对两个妹妹拳脚相加。

姐姐是个叛逆少女,考不上高中,上补习班也经常逃课,谈恋爱、抽烟、喝酒。

经常半夜回家,喝醉了,和妹妹吐露一句心里话:「我觉得活着真没劲。」

最小的金银姬,在家里,不太受父母重视。

除了让她好好学习之外,忙于生计的父母,没有太多时间关心她的成长。

在晚餐桌上,金银姬终于鼓起勇气,和爸爸告状:「爸,哥哥打我了」。

但爸爸装作没听见,妈妈也只开脱了一句:「你们俩不要打架了」,这事就算过去了。

在大人的眼里,这只是孩子间的打打闹闹而已,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家庭里,金银姬得不到什么温暖,也没有人告诉她成长是怎么一回事。

但她有一个男朋友

每天放学等她一起回家。

会和她说:你就像小鹿一样。

在少男少女的恋爱中,金银姬体验着初长成人的兴奋。

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第一次接吻。

第一次试着接吻的时候伸舌头,可马上又觉得恶心,吐了口口水。

她还有一个好闺蜜,两个人一起上补习班,在练习本上一起吐槽老师。

一起在蹦床上宣泄各自的不开心。

或者打扮成大人模样,一起去蹦迪、喝酒、抽烟。

感觉到无聊,想找点刺激时,还一起去文具店偷过东西。

和闺蜜一起的冒险,让她体会着青春期的刺激。

对了,她还有一个小小的崇拜者——一个低年级的学妹。

她说她喜欢她。

她会在放学路上等她,送她玫瑰。

让她把BP机号码,写在自己的手臂上。

她动手术住院时,还会哭红着眼来探望。

但是,慢慢的,她忽然发现,原来这些关系,都不牢靠。

那个说她像小鹿一样的男朋友,几天不见,转眼就跟另一个女孩在一起了。

无话不说的闺蜜,偷东西被抓时,为了自保,竟然出卖她,说出了她家的地址和电话。

而那个上学期还说着喜欢自己的学妹,过了一个学期,竟然装作不认识自己。

在一次次的背叛中,少女金银姬渐渐发现,原来一切关系都有保质期,没有地久天长的爱情,也没有牢不可破的友谊。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重视和关爱,在爱情和友情中,也总是一次次失望。

在艰难的成长中,金银姬充满困惑、充满痛苦、充满喘不过气来的压抑。

幸好,她遇到了一个亦师亦友的知己

她是中文补习班新来的老师——金英智

她是一个休学中的大学生。

她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满口大道理,也不像一些老师那样照本宣科。

她和学生交流自己的爱好。

上课前,郑重其事地焚香。

金银姬心情沮丧时,她会给她泡乌龙茶。

两个学生闹矛盾时,她会为她们唱歌,和他们谈心。

她还会教他们中文的同时,和他们说那些生活的道理。

她是如此与众不同,金银姬一下就喜欢上了她。

金英智老师,就像银姬成长路上的那个引路人,她愿意花时间倾听她的烦恼、她的痛苦、她的困惑。

但终于,金银姬发现,即使是这个引路人,也不会一直陪伴着自己……

02

从故事上看,《蜂鸟》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什么精妙的冲突设计。

凭什么它就能打败《寄生虫》,拿下「最佳剧本奖」呢?

我想就在于它独特的叙事视角

整部影片,以少女金银姬的视角展开,充满了敏感、细腻的情感刻画,捕捉了那些被成人世界所忽略,却在少年世界中,影响至深的日常细节。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了,少年看世界的比例尺,和成人看世界的比例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那些在成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在少年心中,就是一件影响他要不要继续活下去的事情。

在忙于生计的父母心中,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就是最重要的事。

什么闺蜜吵架啦、和男同学的小情小爱啦、最爱的老师离开学校啦,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但在一个少女(少年)心中,这些小事,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人生,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天大的事情。

老师们、父母说的考上好大学以后的人生,他们想像不到,但眼前的这些小事,却可能是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

也正是这些一件一件的小事,塑造着他们的成长,决定了他们长成什么样的大人,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

电影中,有好几处都突出了两种视角的差距,突出了少年对于成人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的不解。

例如,在一次争吵中,妈妈终于忍不住说破爸爸出轨的事,两个人扭打起来,争执中,妈妈用台灯砸伤了爸爸的手臂。

一时间,痛哭声、尖叫声充斥着这个外表和平的家,一家人的日子,似乎终于要过不下去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金银姬看到的却是,爸爸妈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依偎在一起看娱乐节目,一起哈哈大笑。

只有爸爸手臂上包扎的纱布,和那盏破碎的台灯,提醒着金银姬:明明昨晚还濒临破碎的家,怎么一下子,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呢?

对一个14岁、上初二的少女来说,这都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对于成年人来说,经历了太多生存的考验、磨难之后,早已失去了对日常生活敏锐的感受力。

遇到任何事情,如果不影响生存,那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夫妻间的感情,也是如此,只要还过得下去,那就凑活过。

也许那个男人会知错悔改,也许那个男人,还是会出去偷腥,但日子不还得过下去吗?还能怎么办呢? 但在少女的世界里,男朋友的一次背叛,就是天大的事情,闺蜜的一次出卖,就能影响她对友谊的信心,动摇她对全世界的信任。

再比如说,在大人眼里,哥哥打妹妹,只是孩子间的打闹而已,一句「你们别再打架了」,这事就算过去了。

但在孩子心里,这可能是一个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

金银姬甚至想过,要不要用自杀,来让爸妈和哥哥后悔。

大概每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和少女,都曾认真想过自杀这件事。

后来他们渐渐长大了,能承受的事越来越多,可以让他们动真感情的事,越来越少,但还能回想起来当初那个少年的心事,而不觉得愚蠢、幼稚的人,却不多。

导演金宝拉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把它们写下来,拍出来了。

03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生活也是一个让我们的情感越来越迟钝、麻木的过程。

《蜂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带我们重返那个敏感的少年,用那颗敏感、细腻的心,再看一眼我们已经熟悉的成人世界。

但《蜂鸟》的好,又不仅止于此。 《蜂鸟》的另一个亮点,在于敢把时代的脉动变成幕布,成为个人成长的背景。

1994年,对韩国来说,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朝鲜的金日成主席逝世,对于朝韩关系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但对于当时正在上初二的金银姬来说,显然无法理解这些。

那天对于她来说,不过刚好也是她动手术的日子。

第二件事,韩国的圣水大桥垮塌。

这直接影响了金银姬的家庭。

幸运的是,姐姐因为迟到,没有赶上那趟沉没的公交车,捡回一命。

在晚饭桌上,哥哥突然痛哭,也许是害怕失去妹妹,也许是对此前对妹妹的暴力的歉意。

因为这个意外,让一家人第一次感受到,彼此对于各自的重要。

和大多数普通的家庭一样,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人生的至要关头,总会坚定地站在彼此身边。

也同样是因为圣水大桥的垮塌,金银姬也失去了她人生的引路人,开始学会自己成长。

这些历史上的大事件,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许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许只是存在于记忆里电视新闻而已。

但是,个人不可能脱离于大时代而生活。

金银姬的成长过程中的压抑、困惑,其实也是刚刚完成民主转型,社会动荡、处于巨变中的韩国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正如她的家,镜头推远一点看,也不过是无数平凡无奇的韩国家庭中的普通一个而已。

《蜂鸟》拍出了那个时代青春的迷惘,但又抓住了时代氛围中那些动人的细腻情感。

正是这些共通的情感,让我们中国观众,也能够代入其中,重返那个多愁善感的年纪,问问那个少年,现在的自己,是否能让他满意。

 2 ) 蜂鸟啊蜂鸟

非影评,一点儿感想。

本片大多数时候都是冷色温的白光,那是一种素净又略带感伤的基调,那位汉文女老师的气质如出一辙。昨天看完已经有很大触动但还没有触及心底,今日坐在图书馆里写作业时回想起一些往事,那些抽丝剥茧的记忆混杂着电影的影像,再次向我袭来。

我头脑中时常会出现一种意象,那是杨德昌、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这些东亚导演镜头的具体化。我作为一个半睡半醒的旁观者在角落,昏暗的厅堂,因为单元楼的互相遮蔽,午后的阳光挤破脑袋才从阳台投射进一点,可能是高处的鱼缸或者玻璃水杯,反射在地板上的光芒幽幽地闪动。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不知道是否在这小小房子里,但依稀可以看见摇晃的人影、细碎的絮语和厨房传来叮叮咚咚做菜的声音以及油烟气息。

恩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女学生,我,新世纪一十年代的中国男学生,一个是受东亚文化浸淫已久的国家,另一个传统儒文化生生不息,我们有如此多可以互通的地方。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时代的潮流从来没有停歇,我们像是巨浪前的小舟,只因我们年龄尚幼,那些电视台滚动播放的新闻,发生在这个世界上某些地方的巨大事迹,都只是我们成长的背景幕板。恩熙在医院的时候,恰逢朝鲜领导人去世,周围的成年人纷纷感慨议论,她却无动于衷。我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们所渴望的不过是一段友情或者爱情、希望爸爸妈妈更爱自己一点、认真学习可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没有闲暇去顾及这些时事新闻。但是当我们长大后,回头却发现这些事件早已成为镶嵌在成长历程的一颗无法拔除的铁钉,我们像是在看自己的一张童年照,这些带着血和泪的历史变革就在我们的身后,无法磨灭。

我在刚才刻意强调了我们的学生身份,每当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学校和学生身份都是重要一环。人类进化至此,幼年的教育已经自发建立公众场所,由统一具有资格的长辈进行各方面指导,直系血亲的教化功能被不断削弱。还是小孩子的我们,把学校和老师都视为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如果遵守一点规则和秩序,我们都会去好好读书避免惹老师生气。但本质上这些和我们的天性是违背的,幼体的生命具有很强的活力,讨厌社会性的拘束。正如恩熙和朋友会在课堂上写字聊天,会开老师的玩笑,谁没有做过这样调皮的事呢。

恩熙有一点是和我不一样的,她不是常规的学生。她打扮时髦,和朋友一起吸烟,去蹦迪,已经尝过恋爱的果实,还会因为好玩做出格的行为——偷窃。但这样反而让我们存在共性,我们都是少数个体。不被大众接纳,这点从恩熙被评选为飞蛾可以看出,我们秉持个性,情感饱满,性格早熟——原生家庭的漠视不理解让我们更早接触社会、姐姐和男友共处一室不避嫌的亲密行为、爱侣在情感中的不忠幼稚行为——这些都促使我们想要更加独立,想要向外部世界呐喊。这个时候,恩熙遇到了灵魂契合的人——温和寡言的汉文老师,作为一个同样偏离社会轨道的人、一个成年人,恩熙产生了亲近感。细数我生命中每一个过客,也存在过那么几个重要的人,他们为我的价值观塑造和人生选择都起到了重大影响。老师教恩熙汉文、安抚她的心灵、谈论路边的标语、送给她的书和写生簿,两人之间的每一次谈话、甚至每一次凝望都是介质的交换,直到最后老师必然性的消逝。她从未批判评价,也不会给予希望和压力,我们生命的天平终于达到了一次平衡。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淡忘掉老师,但是我们的行为和抉择都会带着死去的影子,有些东西只会历久弥新,回到那一天,瘦削的汉文老师还是会趴在窗口一人抽着烟。

回到家庭,恩熙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普通,像是从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随便拉出来的两个人。不能说他们是不爱我们的,生病了他们会送我们去医院、犯了错(被评为飞蛾和偷窃被抓)他们会淡忘、受到伤害(被哥哥掴耳光)他们也会呵斥施害人,但是这些究竟是爱还是亲缘之间的相互扶持难以下定义。毕竟我们受到伤害他们给予的关怀不是立刻的,给妈妈诉说病痛却麻木不理睬,给爸爸打电话却要交付警察局,两个像是臆想的误会冲突最能反应,恩熙在回家路上呼喊母亲和因为走错房子连续敲门。当婴儿的啼哭得不到母亲的回应,当教化功能失去后连血缘联系也在不断被割裂,我们仿佛都成为了世界上最孤立的个体,像是渺小的蜂鸟。作为子女对待父母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我们承受着与生俱来犹如神性的畏惧,接受着某种程度的“剥削”——无条件的服从命令、接受父权的霸凌和延续。有的时候我们也能体谅这其中的难言之隐,父母矛盾的爱(打碎花瓶割伤手臂的事),所谓的为家着想,给长子投入最大的精力可以为家族带来最大的回报。但这种传统的家情怀,在现时代以牺牲个体为前提下,是否还有存续的必要值得斟酌损益。汉文老师教我们不能一味软弱要反抗,可是蜂鸟翅膀扇起的风儿又能多猛烈?

教科书里不会讲我们的故事,我们的青春挽歌不尽相同,每个人的身体都出现了形状不一病根深浅不一的肿瘤,这在现代文明的人类社会秩序中无法规避,但为何连消弱的勇气都不曾有过。无论是历史的遗留,文化圈的滋养,都不能让这毒刺在阳光下肆意生长。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最后三人站在江边注视着坍塌的圣水大桥,大桥触目惊心的断口就好像我们生命成长缺失的一环、现代规则伦理的罅隙,该怎样弥补影片最后没有给出答案,我同样也不知道。

 3 ) 关于蜂鸟的片段

韩国青年女导演金宝拉拍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蜂鸟。蜂鸟把青春的困境拍的非常有质感,那种青春的迷茫,是有社会和家庭落点的迷茫。相比之下日本的青春片更倾向于把青春置于社会文化和家庭情景之外,提纯个体间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体验,展示出一种更加虚无感的迷茫。韩国和日本的青春片气质太不一样。 蜂鸟前半段讲初二女生恩熙在面对家庭人和同学时陷入的困境和迷茫;后半段讲她在辅导班遇到一个教中文的名校高材生女老师,在学习之外老师还给了她更多的精神指引,恩熙因此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并自己走出困境和迷茫。 有条件的爱 家庭是有条件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成绩好会有额外的关爱奖励,比如哥哥; 成绩不好会有额外的惩罚,比如姐姐;成绩一般就被忽略,只要有吃住,能看病,活着就行。住院了最脆弱时,最需要爱的时候,恩熙也没有家人的关心慰问和陪护。孤独无助时,她需要的无论是心灵的陪伴,还是身体的陪伴,这种爱都已经超出了有条件的爱,超出了家人能想到的给予。而这时,和她并无直接利益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却能给予她没有条件的爱…… 社会的毒打 老师说在遇到不公的时候,不能默默忍受,要反抗。恩熙确实做到了。因为辅导班的主任随口说的错误时间,导致她没能和老师当面告别见最后一面,还被主任说是恩熙自己记错了。她在门口心理建设了一下,估计是想起了老师的话,就再次进门怒怼了主任,指出不是自己的错是她的错。敢挑衅反抗主任?然后她就被开除了! 辅导班通知家里恩熙被开除了,她一回家就被全家人指责围攻,这时她彻底爆发了,歇斯底里的乱跳怒吼道:被开除不是自己的错,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然后就被她哥一个巴掌呼到耳膜穿孔。 她反抗了,她立即遭到了社会的毒打,学校和家庭,二连暴击! 手指在动 当你盯着自己的手指看的时候,会发现手指在不由自主的活动,这个意象成了电影后半段的母题。 恩熙迷茫的时候找老师,老师陪她坐在路边,恩熙问如何摆脱自我厌弃。老师说她自己在自我否定的时候,会观察自己,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有这样的情绪。 这段对话其实是老师在告诉恩熙面对自我否定、厌弃和抑郁的时候,需要暂时跳出自我,不能深陷自我意识。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的思维当做他人去审视,会看到她原来是这样的,然后才能试着去理解她,去以朋友的角度接受她,而不是厌弃。 然后老师告诉恩熙,在自我否定的时候,她还会观察自己双手的手指,手指在不由自主的动。你的手指属于你,却有它自己的运动。观察他们,就像在审视自己,接受自己。眼睛直接看自己的手指,比从精神上观察自己的情绪更直观,更容易领悟。恩熙在以后会逐渐明白这些深意,并实践老师指引她的方法……

 4 ) 我很期待导演和主角之后的作品

蜂鸟 观后

#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

整部片的气氛让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映后在和导演QA的时候导演也确认了受杨德昌导演影响很深这点。主题就像片尾女老师的独白所说的那样:人生不只有好事,也不只有坏事,而是什么事情都有。

影片内容概述可以说是一个初中小女孩的成长史,在家庭环境压抑、学校环境填鸭甚至变态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有一点开心的友情和爱情如果也出现了问题,小女孩要在哪里找到出口。很幸运的,在汉文补习班的老师那里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但就像片中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一样,对事情多思考、对自己多探索的女老师成为了补习班老板口中的“怪人”,而这个小女孩也在全班匿名的票选中被评为“全班最混的学生”。两个“怪人”相遇,彼此似乎都获得了一种理解和安慰,但很不幸的在大桥倒塌的事件中,女老师不幸身亡。

影片整体风格细腻而完整,细腻是导演的视角和主角的表演,一个小女孩怎么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被自己亲哥哥打,和同学交流后发现同学被打得更狠,互相交流被打经验,得出结论还是乖乖被打希望早点结束为好;父亲在医院知道自己要开刀,可能会留下面部神经麻痹的后遗症之后抱头痛哭,小女孩眼神中的疑惑和小惊讶;在地下蹦迪的放肆和回到家里的压抑形成完整的对比。完整是影片剪辑利落,美术扎实,镜头摆的很有教科书的感觉,调色调光也都很温和,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Production Value很高。导演和片中的女主角一起前期工作了六个月,互相熟悉,建立信任,这是这位演员的第一部长片,之前只是拍过一些短片,算是半个素人。演员的眼神真的很有戏,爆发力之强我觉得碾压现在正红的一些同年龄演员。

以下是我看到的问题。

1.导演试图想要呈现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演,但是这样割裂的表现我有点没反应过来,甚至在地下蹦迪那场我还看了半天确认是不是主角本人;

2.1994年的时间设定有些成为了背景,而不是渗入到主角的生活中,因为主角最长呆在的家里其实平时并没有关心政治问题,只是在大桥倒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小孩有没有遇难,而且可能因为我对韩国的背景不熟悉,对于片中美术上的安排也很难让我回到1994的那个氛围中;

3.利落的剪辑是优点也是缺点,影片前半段经常是一小段故事发展到高潮然后就切掉,切了三五次之后我就知道啊导演要切了,有种小跳戏的感觉(虽然对于情感体会上来讲没造成太大阻碍)

#导演人真的很好,在场内QA结束之后还在外面和观众合影留念继续QA,大概站在那里至少要一个小时吧。

 5 ) 是老师先看到她的啊

一种可能

第一次看恩熙和老师相遇的一幕,以为是恩熙上楼时先看到抽烟的老师,而老师是在进教室后才认识恩熙的。后来却发现,或许是老师首先注意到了恩熙才对。

那天恩熙在饭桌上说哥哥又打她了,爸妈却只是习以为常地给出象征性的答复。接着镜头一转,恩熙已经独自一人在汉语课楼道门前的水泥阶梯上徘徊了(实为蹦上跑下)。她以如此沉默温和的方式排解了一会儿内心苦闷,就上楼去,紧接着便经过了那位站在窗边连头也没有回一下的陌生抽烟女子,并受到某种不可知力量的牵引,转头看她。

初遇

如果拿我们活泼可爱初中二年级女生上楼梯的时间和老师从容不迫点烟放空的时间相比,后者大概会久一点。而站在窗边,手中除了香烟茶杯别无他物的老师,除了看看窗外上下左右的风景,大概也并没有更多消遣方式了。

所以,如果楼前的树木没有遮挡得太彻底,老师是有蛮大可能注意到有个小姑娘在那里蹦上跑下的。若是,那么她也一定看到小姑娘走进了自己所在的楼道,因此才在知觉到背后有人经过时毫无警惕,不曾回头,接着在走进教室看到陌生同学笔下的画作后,又目光一转,面露悦色地认出了刚才那位小姑娘的身影。

这种可能性于我而言,成了对老师随后和恩熙相处中种种表现的附加注解。即使它其实并不成立,老师所说所做也足够动人:她总是关切,总是沉吟,总是在温和话语中传递着某种不必多言的理解。

或许最初在内心产生好奇的人是老师,首先发觉彼此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契合的人也是老师。她的善意并非任人索取,只是源于自身对二人之间亲近感的体认。因此当恩熙问生命何时才能发光,她似乎从未意识到,自己在相知者眼中,本就是一个发着光的人。

知心能几人
乌龙茶

傻问题

“我喜欢来医院”

反抗的约定

终于有人说出了这样的话

喜欢极了,没有过多解释的缓慢的片子。大量戛然而止的留白足够实现拍摄者和观看者的共同创作,而呈现出来的部分又节制饱满,不至因叙事中断造成感受的隔阂。目光暗淡了但它还在追索。情绪截止了但它还在延续。美中不足是老师的中文写得不太好看。但是,抄着板书突然回头说“打糕很好吃”,好像有点可爱犯规。

啊!

还有啊,如果有了想说的话,就不要再等来日方长。种种不可理喻的事情不是还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吗。

 6 ) 打败《寄生虫》,这部新片才是真正的年度最佳!

第4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在近期落下帷幕。 今年最受关注和争议的《寄生虫》横扫青龙奖,收获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五项大奖。 而打败《寄生虫》拿下“最佳剧本”的,却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青春电影。 但我敢说,它一定是本年度「最佳青春片」,没有之一——

蜂鸟

벌새 导演:金宝拉 编剧:金宝拉 主演:朴智厚/ 金玺碧/郑仁基/李胜妍 / 朴秀妍 上映日期:2018-10-06(釜山电影节) 片长:139 分钟

影片出自年仅28岁的新人女导演金宝拉之手。 作为她的长片处女作,《蜂鸟》可谓一鸣惊人。 先是在釜山电影节被授予KNN观众选择奖,又荣获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的评审团大奖。

片场照:导演金宝拉和主演朴智厚

跟其他同类型的青春题材影片相比,这部《蜂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一切还得从故事的主人公说起。 恩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初二女生,来自一个再平凡不过的韩国家庭。 家里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恩熙五口人。

和大多数青春片的主角没什么两样,恩熙的生活也充斥着没完没了的烦恼和困惑。 在学校,同学嘲笑她脑袋不灵光,老师嫌弃她只顾谈恋爱。

在家里,重男轻女的父母不把她看在眼里。 就算被成绩好的哥哥揍了,也只能忍气吞声,没处儿讲理。

对于恩熙来说,只有好朋友全智淑和男朋友金志源是她无尽苦闷中的那一点甜。 所以,她平时不是和志源腻在一起,就是跟智淑去歌厅蹦迪。

虽然在哪都不招人待见,但有智淑和志源陪伴,恩熙倒也自得其乐,过得还不至于那么差劲。 可生活的不如意总会不期而至,而且十之八九从最亲近的人开始。 当志源和智淑也背叛了恩熙,她才明白,原来友情和爱情都并非坚不可摧的东西。

火上浇油的是,恩熙的耳后还长了个肿块。 一次没治好,这下非动手术不可了。

总而言之,眼下的处境让恩熙的身体和心灵都饱受煎熬。 突如其来的种种遭遇非但令她一时间身陷囹圄,也为这本就灰暗的少年时代勾画上了更为沉重的几笔。 在最无助的时候,新来的补习班语文老师金英智带给了恩熙一线光明。 初见英智,恩熙就觉得,她跟别的老师不一样。 当时她站在楼梯拐角的窗边,抽着一根烟,身形瘦削,神色惆怅。

稍加接触后,恩熙果然喜欢上了这个神秘、洒脱又温柔的老师。 从此,每当恩熙受了委屈,英智总会陪在身边。 任她哭泣,听她倾述,还教给了她许多道理。

是英智告诉恩熙,不能屈服于哥哥的暴力,得学着反抗。 也是英智让恩熙相信,即便对人生再无能为力,只要手指还能动弹,就有回转的余地

可年少的恩熙或许没能想到,有一天,就连她最信赖的英智居然也会不辞而别,从她的生命里消失…… 就这样,影片围绕着恩熙周遭走走停停的人们,和降临在恩熙身上的大事小情,描摹出青春的迷惘和心碎,反叛与挣扎。

剧情没有大起大落,但胜在真实、细腻。 年轻的金宝拉展现出强大的节奏把控能力,也让人看到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洞察。 通过事无巨细地将恩熙的生活琐屑和人际关系一一奉上,影片塑造了一个立体且可信的少女形象。 在校园和家里,她是压抑、隐忍的受气包。 到了夜店,她就摇身一变成为潇洒、自信的大姐头。

和志莞、智淑玩耍时,她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但每当独处,她又时常茫然失色,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她眼神清澈,心思单纯,不谙世事,却也会抽烟,会撒谎,会犯错。

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孩子。 而《蜂鸟》的最出色之处正在于,凭借异常精准、极度写实的人物刻画,它唤醒了蕴藏在孩子小小身躯之下的,那深不可测的复杂性。 恩熙的14岁,没经历过《过春天》里佩佩那样的惊险、刺激,也不曾像《少年的你》,遇见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小北。 她所经受的全部,不过是一场风险不大的手术。 她所拥有的一切,也仅仅是一个不懂担当的男孩。

可恰恰是这看似不值得刻骨铭心的一个个人和一件件事,让她和她的生活看起来离我们很近。 无论是朋友间幼稚而热烈的分分合合,还是甜吻与眼泪共同浇筑的青涩爱恋, 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却每分每秒都叫人觉得似曾相似。 从心动到心伤再到彻底放手后心如止水的“其实我没有喜欢过你”,

从靠近到亲密再到分道扬镳时云淡风轻的“那都是上学期的事了”,

这些平淡日常里貌不惊人却隐隐作痛的疤痕,才编织起大多数人青春的本来模样。 当然,如果导演的野心仅止于呈现残酷青春的母题,本片也必然不会得到如此多的褒奖。 除了恩熙,影片对恩熙的家人、朋友,以及恩熙所处社会环境的描绘同样细致、逼真,别有深意。 恩熙矛盾而纯粹、清透而混沌的少女形象是在特定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语境下构建起来的。 造成恩熙叛逆性格和忧郁气质的首要原因,无疑是她的家庭。

为了强调这一点,导演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展示恩熙和各个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也成功地营造出了全家人共处时那种紧张而尴尬的氛围。 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恩熙伤害最大也最直接的显然是哥哥泰勋。 他学习好,又是学生干部。 在父母看来,三个孩子里唯一指望得上的就是他。

这给了他欺负妹妹的底气。 正是因为有底气,他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骂恩熙,变着法儿地惩罚妹妹。

甚至是在明知道妹妹面部刚动完手术的情况下,毫不留情地给上一耳光。

那么,对于泰勋的暴行,这对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什么也没做,只是偶尔敷衍地数落两句,不温不火,无足轻重。 在他们的默许下,泰勋日益变本加厉,恩熙也渐渐放弃了抵抗。 每每鼓起勇气告状,却被三言两语糊弄过去,恩熙暗淡的目光中弥漫着的,总是深深的无力。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父母身上,尤其是父亲。 事实上,这是一个典型的为父权阴影所笼罩的家庭。 表面看来没有一丝裂隙,内里实则布满数不尽的淤青。 片中,泰勋虽然动不动就对妹妹耀武扬威,但在爸爸面前却始终低眉顺眼,一言不发。

妈妈也一样。 至于不受偏爱的恩熙和姐姐,就更没话语权了。 某种程度上,姐姐比恩熙还要可怜。 没考上重点高中,爸爸嫌她丢脸;隔三差五逃学,回家又得罚跪。

她是这个家里最屈辱的人。 所以不论是在餐桌上面对父母,还是当与妹妹对视,亦或是窝在床边独自失神,她的疲惫和空虚都表露无遗。 你会发现她的眼里已经不剩什么神采了,可她明明还很年轻。

因为长期遭受父权压制的关系,这家人只要聚在一起,看上去就永远死气沉沉的。 尽管当恩熙被告知手术可能导致面瘫,爸爸哭了。 对于泰勋的会长竞选和升学考试,家人也表示支持。

可相比平常人家,他们之间的气氛总有些许的微妙,给人的感觉怪怪的。 就好像这五口子只是被动地接受着名为“亲情”的纽带的捆绑,很疏离,很勉强。 在这样畸形的家庭里,每一个个体、每一段关系都深受其害,无一幸免。 恩熙的妈妈自然也不幸福。 对于丈夫有外遇对象的事实,她心知肚明却视若无睹。

为了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为了夫妻共同经营的店铺,她所能做的就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不了狠心戳穿。 “床头吵架床尾和”这句俗语也被这对夫妇表现得淋漓尽致。 头天晚上还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的两人,第二天就能乐呵呵地靠在一起看电视。 既然胳膊上还缠着纱布,之前的争吵,心里也一定没忘。

这种堪称荒谬的相处模式,到底该怎样定性呢? 是貌合神离、勉为其难地搭伴儿过日子,还是不计前嫌,心甘情愿和彼此相依为命? 我想,应该是两者兼有。 成人世界不就是这样吗?暧昧不定,模糊不清。 人们从不断然诀别,但也很少袒露真心。

小孩子眼里的荒谬,对大人来讲,根本不算回事儿。 可以说,恩熙一家就是许许多多韩国普通家庭的缩影。 父权倾轧的不只是一个女人和三个孩子,更是整整一代人。

智淑在家里也经常挨揍

就连掌权的父亲自身,也是被父权社会操纵、摆弄的牺牲品。 从这个角度来讲,韩国和中国的社会现状多少有些相似。 所以,除了父权制度,想必影片对升学压力的生动叙述也能极大地引发中国观众的共鸣。

《蜂鸟》虽然是一部韩国青春片,但它所囊括的层层表述,在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上同样具有高度的普适性。 开篇已经说过,恩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女孩了。 所以,她的这段青春岁月里,也几乎不存在超乎常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 令人窒息的亲情,变动不居的友情,摇摇欲坠的爱情,全都截取自生活本身。

在这部电影里,你没机会经历一场荷尔蒙驱动下的冒险,也不可能完成那些现实世界里兑现不了的梦。 因为它只是带你探进生活的里层。 在欲望、本能、欢愉、痛楚中逡巡,体味青春的迷茫,感受成长的阵痛。 这份返璞归真的质朴和不加矫饰的坦率,才是本片区别于当今市面上大多青春片的关键。

在平凡之中挖掘非凡,制造奇观,固然好看。 但有关「真实」的复述和再现向来不可或缺。 哪怕「真实」再丑恶、再残败、再不堪,至少,这重讲述不会轻易被时间推翻。 而且,它终将构成我们时代的重要一面。

关于这部写实的影片,唯一抽象的就是片名——《蜂鸟》。 蜂鸟体型极小,而且为了采蜜,只能通过高速地振动翅膀悬停在空中。 这倒很像片中恩熙的处境:进退两难,腹背受敌。

但命运是不可趋避的。 所以对于必须拼命挣扎,一刻都不得喘息的恩熙而言, 最好的祝福大概是,多采一些蜜。 如果可以,别错过沿途的每一丝爱与甜蜜。

*本文作者:kiwi

 短评

中學少女成長記,劇本很扎實,情感细腻觸人,家庭矛盾部分很有共鳴。中文補習班部分據說有導演自傳性質。小女主美得令我出戲。可惜服裝和美術完全沒有說服力,並非真正90年代感覺,若不是電視和文字的提醒,真會以為是這個時代的故事呢。金璽碧看起來還是種性冷淡的美。😂2018BIFF1006중극장

10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至此,韓國青春片亦有了『殺人回憶』。

1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纷扰繁杂各方环境加压下,细腻且敏感的孤独少女心事与成长。情感含蓄,留白很多,卫生间里因反抗不解而爆发的戏不错。

16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2.5。戲感挺好,很喜歡小女孩的存在感,不過組織上真的偏冗也過長,或許反映了導演不知還有沒有下一片而塞得滿滿滿的侷促感。餐桌上的哥哥哭泣,女主角擔心姊姊意外,這兩場的反應是否太激烈了?末段節奏尤其不解,好像很多時候都可以收了,讀信那段異常溫暖也非常直白,有種「得獎致詞」的錯覺XD,也有點不那麼高超地把前面的散葉收起。小鹿斑比的眼睛。摸頭。為什麼1994年的首爾要上漢字課?而且那些內容,感覺並不實用啊,像是一種文化薰陶。

21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在北影节电影学院“注目未来”项目中观看。13、4岁的女中学生成长故事。剧作太实在、丰富了,“一人一世界”,青春期中的少女遇到了太复杂、丰富的生活、人生问题及体验。处女作之编导显示了不凡的成熟与才华。

2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相识满天下 知心能几人

25分钟前
  • L‘Heure Bleue
  • 力荐

是的,原来所有的彷徨、迷茫、不甘、愤怒、难过就这么平静的发生了,就像恩熙问妈妈舅舅的死,如果不这么平静的生活,又怎么抵挡得住这般伤心呢。而在青春时期不能感知的阵痛,又不知会在哪天才缓缓降临。其实这个世界骗了我们,少年从来不是最美的年纪,是不得不蜕变,不得不体会成长的过程与代价,不得不明白一切只能自己经受。“我的人生会总有一天也会发光吗?”恩熙还没问出问题,老师就已经给了她答案,她是悲剧且幸运的少数,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阵痛,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答案。

26分钟前
  • 后自愈
  • 力荐

“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情也会一起到来。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分享一些事。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成长的过程既满怀不安,又仿佛一切水波不澜,我们经历过的痛楚过的犹疑过的,最终都像流水一般只是从身边经过,而我们最终都幸运地存活下来;那些伤痛愤怒不甘,是生命划在身上或心里的刻痕,最终成就了这样的今天的我。风格极为细腻的青春片,但又绝不至于此,留痕处处的女性生存现状描摹,细节勾勒委实抓心(沙发下争吵的残渣,脚上脱丝的袜,餐桌上哥哥突然的痛哭,窗口老师抽烟的身影);剧本功力于细微处彰显,这些泛着生活沉郁底色的片段是那么幽微那么无光,但真的就像是提取概括自普通如我的日常啊。最戳心的对白——“你想舅舅吗?” “就是挺奇怪的。”(平静之下的万箭穿心)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后劲儿有点过于大了 我心摇摆荡漾

31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不出所料的不喜欢,太执着于捕捉生活里微小的涟漪,好像做少女就一定要敏感,一定要若有所思,一定是看着窗外的。但少年时代难道不是最具钝感的吗?太刻意了,最后对着坍塌的大桥,我相信她是什么都感受不到的。

35分钟前
  • 基闹
  • 还行

「你不是说过喜欢我吗?」「那已经是上学期的事了。」不可理喻的事有很多,后来我们毕业了,却还要经历无数个上学期。

36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过春天》有这部电影一半样子就行了。

41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正值<寄生虫>冲奥的紧要关头,本土青龙奖却把最佳剧本给了这部,诧异之下以为是分猪肉的结果,哪知道韩国又出来一位了不起的创作人。年度最佳韩影无疑

44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真的很棒啊,韩影中罕见的女性视角!前面有点脸谱,但也算是必要的铺垫,后面渐入佳境,恍惚间给人一种一次别离的感觉,只不过蜂鸟讲的是“一道伤痕”:国族的、阶级的、性别的、情感的、身体的……层次十分丰富,表达内敛动人。所有一切骤然撕裂,然后以难以辨别的速度缓慢愈合。统治中受害,震惊中平和,温柔中残酷。处女作长片,令人惊叹!P.S.女主是不是有点像赵丽颖~

4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晚上还打架吵架又流血的父母,包扎好伤口第二天就能坐一起看新闻,劈腿的男孩子没过几天又会跑回来说喜欢你,明明是闺蜜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你,之前还说喜欢你的女生突然可以在路上对你视而不见,这世界真是既神奇又美丽,还有各种意外,谁都不知道意外和幸福哪一个来的会更早,哪一个会更好。用豁然开朗的眼睛看着身边的人,用珍惜的眼睛看亲近的人,用满怀深情的眼睛看喜欢的人,用流泪的眼睛看逝去的人,要相信,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你,知心的人一定会在身边。电影太高级了,用琐事来游离漂移不定的心,关键时刻一记重拳锁定。

50分钟前
  • 倚风帘
  • 推荐

金日成病逝,有人担心朝韩开战,有人惶恐肿块留疤;圣水桥断裂,有人迟到逃过一劫,有人失约提前告别。学妹的喜欢只持续一学期,男孩的赞美适用于所有人。凝视母亲破了洞的丝袜,父亲手臂的纱布,我相识了天下,忍受了暴力,什么时候才能发光呢?青春是在错误的楼层敲错误的门,错误的时间等错过的人。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金宝拉展示了她捕捉影像多相性的能力,那些纤细又尖锐、真实又迷幻、遥远又切近、令人困惑却清晰在场的末梢感觉交织一体,构成少女对世界一次次的灵性凝视。叙事上也有妙笔,大桥坍塌处虚枪凶猛,重拳却趋简,最终凝结成一片空濛怅惘的遥望。如果真的存在着“集体记忆”的话,那么它的主语必须要是如恩熙这样的个体生命,《蜂鸟》为惯于呈现后威权时代创伤综合症的韩国电影补上了轻盈的一笔。看的时候总想到杨德昌。

57分钟前
  • Octopus
  • 力荐

好温柔啊 温柔得可以穿透所有的软弱

59分钟前
  • Настя
  • 力荐

Berlinale2019 Generation. 3.5,固然剧作依旧有韩国电影贪多的痼疾,事件并无内部动力,但至少努力地在寻找状态(非常吃重状态戏,一定程度稀释了过饱和的戏剧性)、塑造“人”。对于一个韩国导演来说,创作姿态很可贵。当然也因为这样的追求,大约无法成为某部题材相近的华语片那样的豆瓣爆款了。

60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

喜欢。看得我好想拍电影,现在有这样的梦想好像太晚了

1小时前
  • 松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