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岁

大陆剧中国大陆2021

主演:孙艺洲,王鸥,代旭,刘威,陈艳茜,周小斌

导演:周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生活万岁 剧照 NO.1生活万岁 剧照 NO.2生活万岁 剧照 NO.3生活万岁 剧照 NO.4生活万岁 剧照 NO.5生活万岁 剧照 NO.6生活万岁 剧照 NO.13生活万岁 剧照 NO.14生活万岁 剧照 NO.15生活万岁 剧照 NO.16生活万岁 剧照 NO.17生活万岁 剧照 NO.18生活万岁 剧照 NO.19生活万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04:54

详细剧情

老曾曾建国 在一场社区篮球赛中突然晕倒,让一个看似和谐的家庭,矛盾集中爆发。老大曾志东是一名大学教师,多年为家庭付出却得不到认可;老二曾志婷是市医院的主刀医生,长期繁忙难以顾家;老三曾志阳为了家庭早早离家开了一家修车行,他是家里最理性的那个人,但他和修车行的香姐的爱情却难以公开;而最像老曾的老四曾志玲,在老爸倒下的时刻依然那么不着四六。 就在老曾倒下的这段时间,家庭过去几十年的积怨一点点被揭开,四个子女矛盾不断,正当这场“战役”进行到最不可开交之时,病床上的老曾醒了,他要让孩子们解开心结、成为真正的家人。在老曾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行动中,子女理解了老爸,兄弟姐妹间知道了彼此的付出,家人之间都用爱理解了各自复杂的生活,最后拥抱生活。

 长篇影评

 1 ) 记录片段

第一次看这个标题觉得,这又是什么鸡汤让我看看。看完开头觉得,真不是鸡汤啊,众生皆苦,看到结尾,真是碗大补鸡汤,我先干为敬。

记录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吧。

首先一开始让我最心酸的是那个蹬三轮的老头,蹬着那个眼看着要散架的破三轮,蹬的时候那个用力程度让人觉得他的身子骨不比破三轮好多少,刹个车仿佛就要用尽全身的力气,转个弯车棚看着都要受惯性影响飞出去了。穿梭在车来车往的大马路上看得我一阵心酸,沿街问要上车不?人婉拒他好远好远哦,他就回一句,那我就找个好近好近的!咧个嘴继续找下一位雇主,可爱程度和揪心程度完全成正比。但看着看着发现作为上帝视角的我根本没必要替人心酸,我的心酸只是我认为的心酸罢了。老头自己可不觉得自己辛苦,就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比老家更赚钱的差事罢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滋有味的生活,作为旁人的心酸实在是没有必要。

第二个是那个烧纸的中年男人,没啥故事性,但他早上还在跟餐桌对面的老父亲聊天,下一个镜头就是和母亲的墓碑说话了,人生真是离奇啊,明明从小到大的父母,怎么就一块墓碑阴阳两隔,永不相见了呢?

第三个是看似攻击性极强,谁也不服的青春期少女,下一分钟就因为微信上分手的男友而哭的泣不成声。和前面生死、生存之类的“大”事相比突然显得微不足道,但转念想起,啊自己在这个年纪也经历过这些事,也是生不如死,痛彻心扉的。所以不要傲慢的轻视别人的痛苦,每一个当下的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

第四个是那个山村教师。一开始被他的拼音教学听得忍俊不禁,接着又被类似村长的人对他说“教育就是一切”,觉得真是任重道远的老师啊。但接下来就是完全想不到的一幕了,怀孕的教师妻子抽泣着说什么时候出去打工,不要再拖了,太苦了,总说明年,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提辞职啊。原来理想的背后是现实的无奈,现实和理想不可兼得的时候,取舍真是一件挣扎的事。

最后就是那对盲人夫妇了。震惊于他俩熟练地过马路,熟练的地扫地上的灰尘、数铁皮盒里的纸币,熟练地蒸馒头倒啤酒,熟练地弹电子琴。不知道在这之前经历过多少碰撞,多少烫伤。但他们完全没有怨天尤人,男人说,这世界上有马有羊,人是高级的生物,我要享受做人的快乐。这句话完全直击我的心灵,盲人尚且这么珍惜生命,这么努力的生活,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面对生活,谢谢这位大叔。

 2 ) 《生活万岁》:普通中国人的困境和信念

文|金微

最近,国内上映了一部电影《生活万岁》,将14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搬上大荧幕。

导演是程工、任长箴,曾执导过《舌尖上中国》、《极地》等纪录片,这一次将镜头对准普通中国人,呈现了身处当代中国不同社会切面的14位主人公,没有剧本,纯白描式的纪录,主角是社会真正的“无名之辈”。

我看了电影,还是有些意外和感动。当然,如果是抱着爆米花电影的心态,可能会令你失望。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需要静下心来看看,因为太现实了,里面折射出了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急速发展中国的一面镜子,有一种集体紧绷的情绪,又拍出了国人的孤独、困境等。

我很少写影评,难得有一点写的冲动,试着作点解读。

一,

这部纪录片,全是你身边熟悉的场景,快递、共享单车、出租屋、街头小店、喝酒等,还有北京、东北、四川、广东、河南、上海等各地方言,一些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元节等也成为电影情节之一,让人亲切熟悉,加上徐小凤的《顺流逆流》、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等歌曲,又有怀旧感。

14个普通中国人,生活在各个角落里,演绎着各自人生百态。电影里,每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造作,也没有煽情的,不卖苦不卖惨,但很多感情又是自然地流露。

比如一个抗战老兵,念念不忘军营的生活,平时的生活除了立正、起步走,他还买个玩具坦克,一边手控操作一边喊着“瞄准、射击”,每年祭日她给妻子上坟时,都会亲笔写上一封情书,称呼妻子为“同志”和“战友”,在坟前读完信又默默地烧掉。

电影有14组人物,只有不到100分钟时间,所以给每个人物留的时间短,但其朴素的言语、对话可以传递出他们各自浓缩的经历,他们的世界观等。

比如,深圳的快递小哥,在送快递之余,他会跑进河里捞单车,摩拜、OFO、小蓝单车,每次下班背两个回家修理。在他回家的火车上,他说起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从小受母亲的教育,坚持正直和善良。

生老病死,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这几年各类癌症高发,对普通家庭带来深重影响,电影多个人物都涉及到疾病对家庭的困扰。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医生,平时兼职着医院的公益项目,扮演小丑帮助治疗期的小朋友带去欢乐,以在精神层面减轻治疗痛苦,后来自己查出了癌症,但“小丑医生”的工作没有停,他有一段独白:“我这辈子没做什么亏心事,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命运挺不公的,为什么我家里有两个癌症病人,说的悲观点,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

还有广州的一位心脏病人,经常接受手术治疗,每次手术前,丈夫会开车去当地有名的寺庙为她祈福,手术前丈夫会不停在跟她说着话,她很少睁眼,终于在一次心脏移植手术前,在推送她进最后一道关卡她说了四个字:“我会回来。”她没有名字,只是丈夫眼中的妻子,儿子的妈妈,医生口中的“33号床病人”,而电影非常真实地手术心脏移植全过程,心脏在勃勃地跳动,女子最终奇迹般的睁眼。

当今社会浮躁,房子、票子无时不刻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尤其是房价全民共同话题。电影没有直接说年轻人买房难,而是讲了一对上海的老人,被动地绑在房子上。电影里统计局公布房价上涨的新闻,他们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着,为了给孩子们买房还债,他们在街头卖油墩子,两位老人对话时谈到自己的愿望是去毛主席纪念堂。还有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同样说到房子,“一个厕所够买老家一套房子。”这些年,十几亿中国人都绑在房子,随房价一起沉浮,话题基本离不开房子。

在取材方面,北上广深,每个地方都选了一个普通人,比如北京的土著,住在四合院,平时到天安门故宫等景点做导演,“我站的地上地是坤,他可以包容,上善若水泽万物”,这些唠嗑,让每个到过北京旅游的人都很是熟悉。至于广州,代表性的则是广东话,广州番禺的明哥,身穿奇装异服炒螺卖唱,电影只选取了他骑车、喝酒、唱歌的简单几个画面,配上粤语版《逆流顺流》歌词:不经意在广州转到这年头,只感到这广州经过顺逆流,几多艰辛我都默默接受。

二,

这十几年,中国急速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城市打工,从中西部到沿海,电影呈现了一幅中国人口流动迁徙的图景。无论是深圳的快递哥,还是上海的“蜘蛛人”,都是异乡人。贵州人到上海做蜘蛛人,埔东新区的高楼擦了一遍,他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带孩子体验蜘蛛人的生活。还有河南老汉跑到拉萨去拉人力车,遇到有人急送医院时,赶紧拉人上车,说钱随便给,不知他的年龄,但头发发白,奔波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里,他在拉萨十多年,无数次气喘吁吁地路过广场,但一次没有去过布达拉宫,因为不舍得,“10年前是100块,现在是200块。”这也是背景离乡的真实写照。

有人离开家乡,有人留在家乡,为了生活,各有各的不易,大城市有对房子、教育、职业的焦虑,留在家乡同样有着各自的无奈和困境。

电影里武汉的女出租车司机,既要带孩子又要跑车,为了孩子不得不“拒载”,她面临的是工作收入与女儿教育支出的矛盾。留在西部的乡村教师,带着几个孩子每天走着陡峭的山路上学,收入不高还要身兼数职,父母劝他出去打工不要守着塌的土房,他面对着的离开还是留下的选择。

这事实上是很多人的困境,也反映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大龄单身青年。黑龙江的守林员,独自在哨塔上守着大兴安岭颜色四季轮回的变化,家里生病的老父亲催婚时,他有种无奈眼神。还有重庆的舞女,每天在热闹的迪厅领舞,看起来没什么烦恼能在她那儿过夜。但她失恋了,给父母报喜不报忧,一直把负能量掩饰得很好,在喝酒时爆发。

困境,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是困在城市,有的人困在家乡,有的人困在情感里,有的人困在疾病里,还有的人困在记忆里,甚至是忘了时间的流逝。

这部电影,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孤独感。有城市的孤独,医生在地铁里默默看着手机、舞女下班一个人走在夜色中;有乡村的孤独,乡村老师静静地看着雨滴;守林员一个人在瞭望塔上,只有飞蛾做伴;有岁月的孤独,拉人力车的老人只有车轮轱辘声作伴,一晃十年;抗战老兵,在老伴去世20年里,只有回忆作伴。

人生的孤独,可谓是绵长。

三,

整部电影里,普通人的生活底色是灰的,但他们也活出了有光的那一面。影片压轴的故事一对荆州街头卖唱的盲人夫妇,他们生活在逆流里,可以说太逆了,喝酒碰杯碰不到一块,互相拿馒头都拿不到一块,从1995年开始,两个人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22个中秋节,他们没有为此而哭死,没有为此而没有感情,该过什么节还是什么节。

他们在街头唱着邓丽君的歌“我愿逆流而上。”老人担心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老伴,但他还是许诺:“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去……我尽量照顾你”。他们对对音乐的追求和从容的生死观让人触动。

这部纪录片是比较贴近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或许艰辛,或许无奈,或许也带着些许苦涩,普通人承载在困顿、柔情、恐惧、希冀等等厚重的情感。

什么在支撑着这些精神或生活,其实电影也不经意地透露出信仰的讨论。

有一句话说:人的信仰决定人的行为。程工有另一部纪录片《进藏》,拍了藏民和汉人进藏的经历,其中就着重说到藏民的信仰,他们是为了来生能过得更好,所以行善所以磕长头,他们这套信仰体系在都市人看来,这有些愚昧而又不可思议。不同民族的信仰对比有意思,《生活万岁》也有这类的讨论,我们不信来世,用盲人夫妇的话说:有今生没有来世,他们希望今生好好享受生活。

至于今生,你信仰什么?这里就复杂了,现实中人们有各种信仰,电影里也有各种讨论了。电影里,有一段乡村教师和父亲的对话,他们是回民有自己的信仰,虽然身在贫瘠的土地,但父亲用古兰经的话说“知识是珍贵的,没有知识的人虚度一生。”

普通国人的信仰的讨论则在酒桌上,广州的明哥唱着“不相信未做牺牲竟无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的欲求。”重庆舞女和朋友吃宵夜时崩溃痛哭,她用力地重复:“我不信天!我不信天!我只信我自己!”河南老汉离开拉萨时好友为他送别还讨论着信仰,有的信佛有的信“金钱教”,老汉则说自己信自主教,他撩起衣服说“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之间还有良心”,这些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情景,透露着普通国人的信仰和精神状态的。

电影的最后,有几段出发的镜头,河南老汉背着行李搭车回内地,深圳青年坐在回乡的列车上,黑龙江青年则搭火车回大兴安岭守林,无论是选择还是离开,每普通人都在默默坚持着,也许一直没有摆脱身处的某种困境,但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困境里沉沦,用导演的话说,“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这群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影片还是比较正能量的。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很多电影每每讲到普通国人,或者底层人物时,总有些偏见,极不符合我们的日常感受。要么常常高高在上的姿态,悲天悯人,或者煽情滥情,或把底层人民描述的愚昧无知,对比形成优越感等。这部纪录片完全采用平民化角度切入,是一种平视,破除精英阶层固化的俯瞰众生的孤傲姿态,底层是什么样的就什么样的,不煽情不卖苦不卖惨,有笑有泪,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百态,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纪录。

作者系财经媒体人,随便写点.

 3 ) 它非常苦,然后给你一点甜。

这不是一部你可以说它拍的很好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但它是一部值得看一看的片子。

从头到尾,影片都比我想象的要平淡,平静,平和。没有过度渲染和煽情,没有大的矛盾与冲突,没有太多情感的爆发。我喜欢这样。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最多的是平静和无言。

记录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人吧。

申通快递员加单车猎人双重身份的青年

关于他最长的镜头,是他在火车上,讲述自己和母亲的几件小事。他的母亲和村里别人起了冲突,让他拿锄头去打对方,他不愿意。他捡了东西总是还给失主,会被母亲骂。他做单车猎人,被母亲说不做正经事。最后,他说,觉得自己小时候特别不开心,眼中有一点泪光。

有时候,来自最亲的人三言两语看似无心的话,最能刺伤人。即使你长大了,你走了很远,这个伤还在,永远不会愈合。

清洗高楼外墙的单亲父亲,和爱踢足球的儿子。

住校的儿子回来,父亲做饭的时候说,做一个番茄炒蛋吧,你爱吃。吃完饭父子俩躺在床上,儿子在玩手机,父亲看着儿子,絮絮叨叨得说着,希望儿子少玩手机,担心儿子现在字练得还不够好。孩子已经在慢慢长大了,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不敢用太重的话去管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所以眼神里有爱,有期望,但又小心翼翼。

父亲看孩子练球,儿子体验了父亲每次工作时在高空的感受,然后两个人看着繁华的陆家嘴,儿子问,哪些是你擦过的楼?又问,这里的房价多少钱一平米。父亲沉默了一下后,说十七八万一平吧。再一次的小心翼翼,因为他买不起这么贵的房子。

儿子说,“以后我踢球挣钱了,就给你买这里的房子”。儿子长大了后真的能挣到很多钱吗?当他自己为了高昂的房价挣扎痛苦时,会不会怨恨没有能力帮他买房的父亲?完全有可能。片中的另一个人物明哥,靠在路边卖唱养大了女儿,供她念书,但女儿长大后瞧不起明哥。明哥说,我失去了我的女儿。明哥没有忍住落了泪,喝得醉醺醺走路东倒西歪得回去。温情不会永存,小时候那个真挚得爱着你的孩子,在长大接触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后,可能会变成一个让你觉得无比陌生的人,可能会把你给的爱狠狠丢弃在地上。但至少此刻,这句话,让那些高空作业的辛苦,让那一盘番茄炒蛋,让那些小心翼翼,都值得了。温情不会永存,但它在的时候,就好好珍惜。

得了癌症的医生。

认真跟着视频学小丑的年轻人,有着整部片子里最整洁明亮的家,然后他扮成小丑去陪得了病的小朋友,给他们带去快乐。然后他满身疲惫得回了家,你可以看到他是不快乐的。“我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家里两个人都得了癌症呢”。

这是第一个触到我的泪点。因为人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就是大多数陷入苦难的人,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但却要承受比别人多的痛苦。

独自一人守着森林里的瞭望塔的男人。

瞭望塔很高,要一层一层爬上去。森林很大,放眼望去只有无尽的树。值班室很小,好像连电视都没有。孤独,孤独,还是孤独。长久的孤独就是一种痛苦,没有几个人可以忍受的痛苦。

我很喜欢这一部分的一个小片段。有一只蛾子困在了窗边,男人轻轻捏起它,我有一瞬间以为他会玩弄甚至虐杀这只蛾子,但是没有,他只是走到屋外把它放走了。挺温柔的。

去亡妻坟前念信的老兵。

“她不让我穿短袖,说我穿短袖像个猴子”。

日历本上写着亡妻的名字。

穿上自己的军装,佩戴上所有勋章,去她的坟前念信。与其说是信,其实更像是情书。

人世间的夫妻,有人背叛、算计、薄情,有人却能深情到即使你走了二十多年,我也会去你坟前念情书。

卖唱的盲人老头和老太太。

一开始,两人在路边唱完后,推着工具慢慢往家走。老头在前,老太太在后,老头偶尔还要埋怨老太太几句,你使点力啊,看上去脾气有点坏。但是下雨了,他马上拿出唯一的伞给老太太撑上,“你最怕下雨了”。

回到家,也是老头在照顾老太太。

老太太哭的时候,老头用手捧着老太太的脸,给她擦眼泪,真是很温柔的爱情和亲情的样子。

两个人买了新的电子琴,开开心心拉着手一起回家。他们拥有的东西太少了,一个几千块的电子琴,可能需要存很久的钱,需要很大的决心才去买。但是背着琴拉着手回家那一刻,他们相依相守的温情,胜过无数情侣和夫妻。

生活非常苦,然后在苦里给你一点甜。

到底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唯有好好体会,好好珍惜。

电影结束的时候,有两个人鼓掌,我犹豫了一下,终究没能鼓起勇气和他们一起鼓掌。希望下一次我可以勇敢一点。

 4 ) 众生皆苦,但人间值得

大部分时候,我不太喜欢别人问我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可能也不该说是不喜欢,而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比如生活万岁这样的电影,它没有特别的拍摄技巧,也没有精巧的叙事结构,甚至可以说它是凌乱的,琐碎的,缺乏艺术性的。这样粗糙的胶片也许的确够不上“好看”两个字,但它简单镜头里的生活影像,它忠实记录下的那么多也许大多数人都从未接触了解过的人生片段,都应该值得被看到。

我以前不知道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是要挑着孩子们的书包,亲自带去教室上课的。几近90度的沙丘,书包滚落了,他要小心翼翼去捡;路被堵了,他要扛起铲子自己重开。妻子抱怨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只惦记上学的娃娃,这个年轻的教师只尴尬地笑笑,劝慰道再坚持坚持,给妻子按摩的手却没停下。

偶尔聊天的时候说起快递的工作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啊他们真的是好辛苦啊。诚然的确觉得辛苦,可说出来的言辞又有几分真诚,对他们辛苦的了解又有几分真切。但总有直击心灵的一些瞬间,比如看到那几乎被狂风骤雨吹倒的小电动车,比如从污浊的河水里费力打捞出的缠满水藻裹满淤泥的共享单车,比如十几个人拥挤蜗居在几平方米的逼仄出租屋里,比如那个揉着眼睛说自己童年不快乐的瘦弱单薄的快递小哥。

那个每天在上海地价最贵的黄金地段陆家嘴给林立的钢筋水泥怪物清洁玻璃的“蜘蛛人”父亲,他带儿子趴在窗口眺望这个欲流旋转的中心,调侃道这里的一个厕所可以买咱老家一栋房。儿子笑着,传达源自内心最朴素的爱。他说,我好好踢球,以后进职业队,在这儿买个房,给你。

本科时期调研过盲人,但更多以群体分布以及他们的工作为落脚点,和记录生活有本质区别。我也许想过自己失明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但从来没有想过夫妻双方都是盲人,他们该怎样相互照护相互关爱。他们在街上卖唱,老爷爷弹琴老奶奶唱歌;他们推着小车子在路上慢慢地走,下雨了就撑起小伞;他们回到家里相对而坐吃着馍馍,兴起还要端起酒杯,认真地碰上一碰。失明的老奶奶有一副甜蜜的娃娃音,她向老爷爷撒娇:“你摸摸我,我是不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呀。”老爷爷摸索着走向她,伸出手揉抚她的脸颊:“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咯,但只要我还在,就不让你自己到处摸去,我尽量照顾你。” 他们真的就像歌里唱的一样,逆流而上,越是看不见光明,头颅却越是高昂。

开出租车的单身妈妈,从早到晚都带着女儿在车后座。女儿小小的,闹脾气不乐意妈妈拉客人,只想自己和妈妈在一起久一些。“你爱不爱我呀。”“爱你。”“你怎么爱我呀。”“我就这么爱你。”

有一种工作叫护林员,他日日夜夜孑然一身,独处于百米高塔之上,脚下是密密麻麻千篇一律的树林,恍若与尘世隔绝。这是多么可怕的孤独感,想想我就后背发麻。护林员的父亲腿脚不好,冬天更甚。父亲低着头躲着儿子的视线,手揉搓着膝盖,说出了大约早已唠叨多遍的话:“年纪也不小了,真的得找一个了。”护林员放下碗筷,看着父亲半晌,站起身走去厨房,轻轻留下一句,“这不还有你吗。“

拉萨蹬人力三轮车的老大爷是河南人,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出来这么远的地方赚这点微博的收入。可是他有特别好的心态,和乐观的处事态度。他沿着街边慢慢骑三轮,遇到人就拉拉手刹问走不。有个客人说不走啦,要去的地方好远好远的。老大爷呵呵笑,脸上漾起皱纹说,好嘞那我去找个好近好近的。老大爷在临走的酒桌上跟朋友们聊天,他站起来掀起衣服,用力拍着胸膛喊道:“上有天下有底,中间有我这颗良心。”

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在影片里看到了朝思暮想的广州。小蛮腰,花城大道,宝业路,大排档,粤语……虽然这许多年我从未听说明哥传闻,当然也无缘得见过其人,可我看着看着就觉得,这样独特自由的人生,在广州这样包容的城市,就是很和谐啊。

还有那个等待心脏移植的女子,她太虚弱了,连眼睛都无力睁开。她软软地,靠在丈夫的怀里。她有一个温柔的丈夫,那是个声音很和缓的男人,他慢慢地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是佛祖的生日。佛祖会保佑你。她听到了,慢慢地点头。丈夫送她进手术室,深深弯着腰贴近她的耳朵,不呼天抢地,不痛哭流涕,他就是慢慢地,温柔地,对她耳语。“都坚持这么久了,再坚持最后一下,就好了。”女人闭着眼睛点头,藏着晶莹的泪。术后第二天,她醒了。

影片的最后,打出了一些字幕,大意是说,你比他们都幸福。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有些扭曲了这个记录片的原意了。

万物生长,众生皆苦,这世上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一回事,而人和人之间的痛苦也是无法拿来比较的。我来窥探我完全不曾接触过的别人的人生角落,并不是为了得到优越感,也不是为了给我泛滥的同情心找到什么归宿,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份好奇心。也许这样说听起来很无情,但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生活轨迹的人,对于他人的人生,又能共情到什么程度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像热门短评里说的那样吧,是的,你看了,你哭了,然后离开影院,被自己的生活打回原形。

但仍然会有一些改变。我看了,我哭了,我知道了有这样的人生,我看到了有这样的态度,我从别人的生活里找到自己走过或想要走的影子,这会让我更加珍惜生而为人的机会。众生皆苦,我帮不了谁,也没有谁能来帮我,可至少,我能试着体谅别人,我还能好好爱我自己。

 5 ) 《生活万岁》:他们碰杯都碰不到一块儿

上周天去看了《生活万岁》的点映。

我是从望京赶去十里河看的,全程16公里,导航是林志玲的合成音,一直在叨叨,因为拥堵所以拥堵。“这人啊,就没少过!”——司机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根烟,得知我不抽烟后开窗狠吸了几口,还剩大半截,前方有松动的迹象,他把烟扔出窗外,挂挡前行,高冷沉默。

迟到了二十分钟,怕打扰人,我猫腰进去坐在第一排。银幕上是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农村老师,教孩子学拼音,开三轮车打场,放羊,发现少数了一只,遍寻不见。他的媳妇不愿意面对镜头,揉着眼睛背过身去,疾病和贫困如影随形,他盘腿坐在炕上,面对摄像头,尴尬地手足无措。

看完出来,等车的空隙查了查资料,才知道这部纪录片讲的是2017年的15个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像李志的歌写的一样——重复着重复着重复,普通的生活。

导演之一任长箴说,“一直以来我们拍的人都是社会精英,都是90分以上的人,但这个片子里的人都是60分的人,甚至更低。他们的生活和追求90分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车还没来,我扣紧衣扣,观察行人,如果摄像机架在这里,没准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画面——吵架后赌气,刻意拉远距离的情侣,停车场门口久站不动,穿灰色制服试图建立威慑的保安。我掏出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年总有几部影像作品,穿越人海和障碍,呈现在你面前。看完出来,在十里河等车,北京的风无比空洞。”

回程照堵不误,司机话多,世界风云聊完,又说起了油价动荡。我在后座装睡,默想纪录片里看到的画面。

一个女孩,喝醉后当街大喊——“姐没服过谁,我不信天!”

她是一个领舞的人,台上疯狂卖力,结束了工作,和朋友在路边烧烤摊划拳。几杯啤酒下肚,转身就拿纸巾擦眼睛。

她失恋了。

她的主题就是失恋的四天,对父母可以轻描淡写,但啤酒和朋友释放了情绪,让她左一下右一下,垂泪到天明。

但她不服气,在夜里,在街头,在众目睽睽之下,划完拳,喝完酒,趁着酒劲说点狠话。

还是一段,是一对卖唱的盲人伴侣的故事。中秋节的饭桌上,老头对老伴儿说:“反正我这也快完了,没有多少时间了,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去,到处买东西弄吃的。我尽量照顾你,人嘛,走到一起有今生没来世是不是?”

任长箴加了一个克制的批注——“他们连碰杯都碰不到一块儿。”

两人谁都看不见对方的表情,这样的话语,只能凭声息到达,灯和光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老太太唱了一首邓丽君的歌《我愿逆流而上》,镜头拍他们从街市到住处的路,看不见坑洼,盲道也不连续,这就是视障人士在此处的遭遇,一段又一段的逆流。他们只能凭着棍子叩问路面,路面再回以声响,有好心人搭把手,更多人,静静远观。

开心的事也有,老两口在家里盘算,两个人合起来一月有四千多的工资和补助,可以买一架新的电子琴,音色更好一些。

老头还表达了一个观点——“人生是很高尚的,世间有很多生,有牛生,有马生,现在是人生……”

结尾处,他们背着一台新的Yamaha电子琴回家了。

另一段,是一个工人,在陆家嘴擦玻璃。镜头里他带儿子到瞭望台,告诉儿子他擦过这里的那几幢高楼,儿子问,这边的房价多少钱?父亲答,十几二十万一平米吧,又补充了一句——这里的一个卫生间就能在老家买套房子了。儿子幼稚但有志气,鼓励道:“我好好踢球,以后在最高层给你买一套!”

父亲沉默,画面切换。

一些碎镜头之后,是崔健唱的片尾曲,《阳光下的梦》。

我一下就陷入到情绪里,今年自己被几次提醒——要记得梦想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啊。自己口头应允,却少有行动,进电影院的次数锐减,待看新片也是寥寥无几。在生活里扑腾得久了,重复着重复着重复,会习惯性地用单一思维看待周围,但这部纪录片和这首歌提醒了我,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早上在路上看到牛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项飙老师的一个访谈,和纪录片内在的追求是暗合的。他说:中国学者,包括我自己,有一种“意义焦虑”,也可以说是主流化焦虑。老百姓婚丧嫁娶、春播秋收,其实都是有意义的,理论工作本来是要去挖掘这背后的意义。但现在好像一定要用一个大灯泡照着,事情才会有意义。我们要很严肃地对待这种感觉,人类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去解构这个东西。乡村打工的普通老百姓,那些十八九岁没法上学只能去打工的人,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尊严在哪里?我们要给他们话语空间。

推荐这部纪录片,看点不一样的,也推荐这首歌,听点不一样的。

 6 ) 这部年度最受期待的非虚构作品,记录着咬紧牙关生活的我们

长假结束,给大家预告一部即将上映的新片。

电影名字叫《生活万岁》,这是在大象内部审片过程中落泪频率最高的一部电影。

电影的主创大有来历,拍摄的对象籍籍无名。

而对于观众,或许在看过这部电影十年后,我们依然会记得其中的人物,并被其所温暖。

《生活万岁》的导演程工任长箴

在2017年年末,有一部名为《极地》的纪录片在B站被刷爆。豆瓣评分高达9.4,被众多媒体称为「年度最佳纪录片」、「是国产纪录片最好的样子」。

其导演正是程工。

程工 而程工和任长箴两人还有一部共同作品更为大家所耳熟能详。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任长箴导演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导演,其中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即是程工和任长箴共同完成的作品,也成为整季纪录片的范式。

任长箴

事实上,习惯于不事声张、低调创作,但在业界声誉卓著的两位导演,已有长达十年的默契合作,《生活万岁》是两位导演首次涉足院线之作。

这一次,他们的镜头对准了十五个普通的中国人。

《生活万岁》拍了什么?

一些看过片子的人说,拍的是底层,是穷人。

导演程工却说他拍的是对蚂蚁的礼赞

电影选题的灵感源起于二人在2008年合作完成的同名纪录片《生活万岁》。两位导演从中获得了触及创作灵魂的题材:聚焦普通人奋力生活的饱满生命底色,呈现给更大社会维度中无名彷徨的人们。

“这是一部关于人在困境中奋力生活的电影。没有设计过的起承转合,没有刺激的悬念冲突,没有完美的三幕结构,只有生活逻辑,只有情理之中的意外,原则上这个片子没有所谓‘戏剧故事’,但是那些丰富,多意,暧昧的生活细节,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生活固然冰冷,但我们也要奋力燃烧。这些生活逻辑中产生的情绪和观众共享,让观众动容。”

——任长箴

这份饱满和魅力在日前发布的一组特别的概念海报中也能得以窥见:

给亡妻朗诵情书的抗战老英雄、只身带孩子开出租的单身妈妈、坚持替儿子还债的高龄奶奶、身患癌症却给别人带来欢笑和力量的小丑、远离家乡在拉萨蹬人力三轮车的老大爷、黄土高原上去意彷徨的贫穷教师、夜场美丽泼辣的失恋舞娘……

《生活万岁》拍了爱情,自尊,信念,拍了记忆、梦想、内伤和外伤。拍爱情,只不过爱情发生在一对老年盲人伴侣的卖唱生活中。拍自尊,尽管自尊只出现在街头大排档卖炒螺的离婚中年男的日常里。

导演任长箴曾经找了几个朋友做过一次放映,一个从英国回来的高知朋友说,看了这个片子,我很震撼,我发现我原来对生活一无所知。另外一个电视台的朋友说,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60分以下的人生的精彩。

以往在我们银幕上,看到的大多都是那些光鲜亮丽,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而在银幕下的大多数,没有符号,没有标签,没有伪装的普通人。他们的艰难努力,他们的爱与被爱,他们的付出和得到,却少有人知。

这是一个在昏暗中摇曳着生命之光的那一盏盏油灯的故事,身为形役,但内心却有光亮。电影捕捉到的这些微弱光芒,也是普通人的尊严与信仰。

在电影结尾处,导演留下一段文字:

感恩生活中的不幸

感恩生活中的痛

感恩宿命

我们才更有力量

感恩不如意

我们才开始珍惜

进窄门

走远路

见微光

这就是生活万岁

《生活万岁》即将在“大象点映”上线,敬请期待!

 短评

我俩连酒杯都碰不到一块,我却知道你流泪。我这颗心都快要被换掉,却承诺你一定会回来。凝视孤独的森林,把飞蛾放出去扑火;路过不同的夜景,分海苔来交换爱意。吹破诅咒的气球,扛起锈蚀的单车,为爱情流光了泪,为亲情还掉了债。在故宫里劈叉,在布宫前吆喝,在坟头念情书,在高塔上攀爬,生活万岁。

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生活的破碎之处,是我们穷其一生,都在缝缝补补。生活的迷人之处,是我们无处安放,又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9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丧而不颓,苦而不怨,言不尽意但是力量十足。人生总有顺逆流,从来得失我睇透。年度十佳纪录片。

12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一部能把人看哭的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不知道。但是一部把我看哭的电影,于己而言,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影片人物的生活或许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但这些人物却又与我们比邻而居。生活就是如此,有的人苦不堪言,有的人高枕无忧,更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苦的生活都没有尽头,无力改变,只能默然接受命运。生活苦啊,苦啊。但也只能坚强的坚持过下去。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是的,你们都看哭了,哭的稀里哗啦。然后呢,走出影院,又被生活打回原形。

14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说实话,有些失望。有太多镜头是没必要的,可以删掉的。电影的主旨是想通过呈现生活的苦,让人们感受到生活里的光,但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更多是生活的无聊。BGM强行煽情,很多时候所谓的苦,只是你觉得他苦。唯一打动我的,只有盲人夫妇的故事。能感受他们生而为人的艰难,却也能看到他们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19分钟前
  • 黄小五
  • 还行

生活的属性是缓慢的,有些生活的调性是悲伤的,但生活从不失其多样性。所以,生活才万岁。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我们经常焦灼期待着某一个“反转”。可这部纪录片想说的大概就是,即便是没有反转的人生,也要大步地走,认真地活,才会在每一个时刻都感激呐喊“生活万岁”吧!

23分钟前
  • AnnieKK
  • 力荐

11.25世纪汇嘉禾影城,记录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过程中充满艰辛与坎坷,但片中人物都在默默坚守着,充满正能量的作品,看完都哭了,满分

27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推荐

11.25深圳大象点映。真实记录平凡人的生活,从进场就开始哭到最后,不是因为剧中人的生活有多惨,而是因为他们在对抗艰难生活时体现出了无比质朴的生活哲学,蕴含了巨大的能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困顿但努力,一种不自知的执着和热情。导演在片后访谈里说,生活的困境无处不在,但是你要去发现那一点点的光,然后跟随它、珍视它。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我很喜欢的作家马拉默德,这样的作家/导演有着在琐碎中发现珍宝的能力。片中跟拍了14个普通人的生活,让人感动的角色和瞬间有太多,尤其是盲人夫妇那段太经典了,我甚至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这么棒的人物,任何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演不出那种触动人心的情绪状态,所有的文艺创作者说到底都是在尽全力模仿生活啊。

29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任我多坚强,都替代不了你” 纪录片选取15个身边故事拍摄,每一个片段都抓的准,直戳人心:带女儿开出租车的女司机,干杯都碰不到杯子的卖唱盲人夫妇,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女士,在拉萨踩了十多年蹦蹦车的老爷…后半部分几乎控制不住泪腺。《绿岛小夜曲》《在水一方》以及崔健的片尾曲《阳光下的梦》都很好,赞最后睁开眼的一幕…“你比任何人都幸福”

3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不要嘲笑和轻视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即使衣衫褴褛,但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是在生活中打拼和迸发能量的个体。而你只是平庸的你,没有故事却装得很体面的人。[B]

3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3星半。素材都挺精彩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人生。技术也好,不愧是专业团队。印象最深的是守林员和乡村教师两部分,应该是跟拍了挺长时间。有些线索则不深入,显然是没拍够时长。最后靠字幕跳出来做总结,余味略薄。

34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捕捉到了许多个是枝裕和所说的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年轻时苦点不算苦,老了苦才是真的苦。”最喜欢盲眼夫妇和武汉女司机,莫西子诗的配乐真好。

36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丝毫没有电影的质感,浮光掠影式的观察和记录,上院线真的勉强。那个老爷爷站在墓前的朗诵,那个老头在酒桌上的疯话,让我对这个摄像机的诚意充满怀疑,真假。十几组人,每组人拍三个月,就能喊出生活万岁了?那你之前那么多年白过了。去看纪录片《四个春天》吧,那才是真正的生活,那才是真实的电影。

41分钟前
  • 微微照
  • 较差

有几个人物真的很惨,但真的没有打动到我。我看到作者拍了很多素材,但我看到的也仅仅是素材而已。我看到许多生活的碎片,却无法走进人物内心,就像每天在大街上遇到的一个个人,他们在卖艺、在工作、在失恋中痛苦、在为生活奔忙,他们互相搀扶、互相爱着,仅此而已。作者为什么不再走近一点,再停留得久一点,再陷进去深一点呢?如此疏离的表达真的很难说出那句“生活万岁”。生活是狗屎,让爱无处安放。

43分钟前
  • sTill-Life
  • 还行

老太太说,我们过了22个中秋了。又说,你来摸摸我的脸,我还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老爷子笑说,你那时80几斤,现在是130多。老太太也笑。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爱情,像研开的一张新币,或者颤巍巍接过的馒头与酒,能叫心花开得比笑容还要灿烂。其实这如生活般的电影,有很多时候,叫人说着说着就要眼眶一热,可沟渠里仰望星空的人,还是能够用微弱的光,承担起“生活万岁”的命题。彼此说些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说得生动了,自己都笑自己。笑完了,高楼与荒山,大路与小摊,还去。

4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泪点低到爆。从凝固到流动到天地间渺小一粒,要对得起重新跳动起来的心脏。看到对“摆拍”和拍摄时长与深度的质疑:谈烂了的所谓“真实”其实也包括镜头前那有意无意的表演痕迹;而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延展广度与深度,都凝结在“此刻”这一点上,生活二字便存在于其中。

53分钟前
  • Lyshan
  • 力荐

最后10分钟一直在流泪,止不住,那种在残酷现实中寻找到的温暖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一段段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生拼凑出的是活着最美丽的样子,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到结尾的时候在内心燃起一股如此强烈的暖流了,强推!

5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这样的纪录片能进院线,还是值得看的,摄影的机位安排得不错,声音做得很饱满,几组人物里,喜欢在拉萨蹬三轮车的河南大爷,街头卖唱互相搀扶的盲人夫妇,武汉开出租车带孩子的母亲,广州大排档卖唱、卖炒螺的兰花指大叔,西北村庄里一边务农一边教书的教师……蝼蚁有蝼蚁的幸福,大象有大象的烦恼,每个人都该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不去盲目攀比,不自怨自艾,不妄自菲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在幸与不幸的日常里发现微茫的幸福!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主题大概是穷人过得特别惨但他们还在努力活着所以活着真好!我不如刷快手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