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

喜剧片大陆2014

主演:陈建斌  蒋勤勤  王学兵  金世佳  王旭峰  

导演:陈建斌

 剧照

一个勺子 剧照 NO.1一个勺子 剧照 NO.2一个勺子 剧照 NO.3一个勺子 剧照 NO.4一个勺子 剧照 NO.5一个勺子 剧照 NO.6一个勺子 剧照 NO.13一个勺子 剧照 NO.14一个勺子 剧照 NO.15一个勺子 剧照 NO.16一个勺子 剧照 NO.17一个勺子 剧照 NO.18一个勺子 剧照 NO.19一个勺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4:33

详细剧情

  农民拉条子(陈建斌 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金世佳 饰),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影片根据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长篇影评

 1 ) 很多人努力变得聪明 于是这个时代再也没有傻子

电影这种东西,始终都会遇到和它有缘的观众。无论怎样,用过心的片子怎么都会去支持,如果说贾樟柯的《天注定》更粗暴一些展现人性,那么《一个勺子》更精致。 见面会上提问陈老师的问题“ 《一个勺子》是由一个傻子所引起的故事,而傻子、盲人、残疾这些都是这个社会上的弱势,歧视自古以来就有,您是怎样看待社会上对弱势群体歧视的?”陈老师回答“我们原本以为很傻很天真的成分是不好的,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把它抛弃了,当你意识到它有多重要的时候,就再也没办法找回来,有些东西我们自己也无力改变,我经常会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 《一个勺子》用了一种很好玩的方式讲了一个心酸的、彪悍的故事。拉条子用拉皮条一样的方式生活着,滑稽又悲哀的展开自己和勺子的故事,整体更像一部黑色荒诞剧,把一对夫妻由捡到勺子到送走、被骗之间的俏皮故事演绎的悲壮又悲凉。拉条子的整个人生像极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项链》笔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玛蒂尔德因为一条项链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拉条子因为一个傻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即使拉条子和玛蒂尔德是不一样的人物性格,玛蒂尔德因虚荣将人生走向悲哀,拉条子却因为人性本善走向痛苦边缘,两者皆因世俗人事活成了另一种样子。当拉条子的老婆金枝子埋怨好人没好报的社会寓意时,被拉条子打屁股的真实和演技实在惊艳,好一个“夫妻打配”,这样的情节深深的贴合着西北农村男人身上的粗鲁和真性情。所有的造型和语言习惯上都那么贴合自然,即便时不时方普混交,作为观众多少都会选择宽容,难为演员演好一个角色时还要深挖主人公身上的粗旷和流气。 这种同为西北人的情怀,让我想起民谣《西北偏北》 里“西北偏北,你的云彩满天飞,我的羊儿没了腿。” 影片一开始就是拉条子抱着自己的羊羔去看病,然后遇到摆脱不掉的勺子所展开的活不明白的人生。然后镜头一一记录着西北小县城上赶集的妇女、路边炒货店的老板娘、派出所的女警察、临走还要顺一把老板瓜籽儿的拉条子,所有的故事和人性善恶在镜头下娓娓道来。 如果非要把《一个勺子》《家在水草风茂的地方》《山河故人》这种片子归属独立电影或者文艺片,虽然排片和票房上总显尴尬,但这可能是我们的电影成长必经之路。每个国家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片子来审视自己的国度人文和民众价值,我们的观众看不到想看的电影,就会有人来拍他们想看到的电影。中国有那么多导演,有那么多票房,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那些只要票房不要口碑,搬起石头砸自己牌子,然后把电影作为圈钱工具的“聪明人”,总有那么一些人去做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记录,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拍下去就对了。 你会发现片中三哥这个角色安排的必要性,他的经典台词“生活,就是这样的”。当拉条子的老婆哭着说“好人做不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拉条子想破脑子还是不能理解一个傻子为什么被大家抢来抢去?所以他一遍遍的打了心结“羊还能炖了肉吃,傻子有啥用呢?” 当三哥教育的语气一次次说出生活就是这样的时候,他还不明白呐,于是他真的越来越活不明白了。然后在电影的结尾戴上当初他捡到真的勺子时勺子带的破帽子,活成傻子的样子,走在被一群被孩子围攻嬉戏的镜头里彷徨又懦弱,他的精神世界在人性的丑陋下彻底被瓦解。 物是人非,无疑这是最寓意的结尾处理方式。个人感情有点重,眼前早已出现了那些生活在底层里、活的很纯心的老实人,他们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却得不到该有公平和尊重,很多时候我在想其实人都是一样的,不过是穿着不一样的皮囊行走在世间,所以我会经常疑惑“为什么这个社会上有那么多歧视?”。那些美好和温馨难道不是更应该被那些纯心的好人拥有吗?可现实却这么尴尬,真讽刺...... 一句“谁把别人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 容易让人反思自我。想了想走过的二十年和目前在身边的这帮傻崽子,他们总是人群里帮别人取快递的那一个,总是默默站在角落不说话的那一个,或者说总是吃亏的那一个,他们是这花花世界里的笨孩子,在人来人往的聪明人堆里他们往往咬着牙吞下每一次被善良所带来的受挫和讽刺,你要问他们收获了什么?他们可能什么也没得到,但他们的人生回忆起来那才叫坦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活人也是一辈子的事。 不是傻人有傻福,只是傻人更命苦。有力没心活着累,有心无力活着苦,有钱活的累,没钱活的苦,或许就像三哥说的“生活,就是这样”,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继续让自己变的更聪明,冷酷又冷默,于是这个时代好像真的再也没有傻子了。 看一看我们生活的周遭,有那么多底层,有那么多见不得阳光,理想和欲望拿着鞭子抽打着为了生存的人们,生活得继续,可人们依旧愿意拿着“好人做不得”的道德来绑架自己,然后自扫门前。 孩子的心都是脆弱的,我记得朴树有一首歌叫傻子才悲伤,可是真的傻子,才不会悲伤啊。 其实关于这部片子我也真不想一本正经从结构、叙事手法、摄影、灯光、置景、美术、剪辑这些条条框框来谈,撇开所有的学术视听语言,只是聊一聊我自己的心情,就像一篇日记,我问自己所以到底我们人类是聪明呢还是傻瓜呢,而我选择做聪明人呢还是傻瓜? 放下笔后,我骑了很久没骑过的单车,耳麦里放着郑钧的《风马》,一种运动后的发泄。穿过这个灯火辉煌的都市,骑向回家的路,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事儿和单纯,那时候很简单,每天盼的就是放假和一根奶油冰棍,那时候没什么钱,但很快乐。这种感觉看完《一个勺子》后更为强烈,我想我不需要像拉条子一样找明白,可能有时候清醒才是错误的开始吧。 如今想想,那些在我们人生中撂过嘴子的、利用过我们的伪好人聪明人,祝你们努力变得更聪明,而我继续做我的傻子。做一个自信的傻子,这种自信可能来自很多人无法期冀的东西,比如天性和所受的教育,又或许来自我们一无所有,但无所求。就好像经历无数繁华场面,我们依旧喜欢光脚穿一双白球鞋的人。 你有你的平常心,总会有些充满希望的期待,和终将到来的明天。加油

 2 ) 拉条子和老三,你想做哪一个?

       其实片子看完挺久了,走出影院的那刻告诉自己我很想写点感受,可是一直忙得没时间,一晃从上映都奔进12月了,各种忙跳脚的年底,和朋友抱怨,某只说:“人生就是这样。”
       讲真,观影之前对这部的了解还仅限于陈建斌,金马,某演员吸毒这类关键词,不知道为什么却对片子本身确实充满了期待,从知道这是陈大叔自编自导自演开始。现在想来,原因可能是来自于以往对陈大叔表演方面的不嫌弃,虽然甄嬛里皇帝与读书时脑补的外形差异挺大,但是不可否认,演得还是可以的,尤其你看,陈大叔往那一站就像个老实人,老实人第一次导片应该不难看。其次,作为演而优则导的一员,舍弃商业片,选择这么一部,还是挺想去支持一下的。
       片名叫勺子,和厨房没关,和做人有关。
       勺子取自北方方言,傻子的意思,整部片子讲述的故事其实也简单得很,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花了五万块为儿子减刑,结果刑没减成想把钱要回来,结果钱没要回来路上却捡了个傻子,想甩甩不掉,想扔不忍心,只得 给他吃给他穿给他找家人,结果却几经被骗,最后自己也成了个别人眼中的傻子。
       在这个透着黑色幽默,看似荒诞的故事里,有三个人物印象比较深,拉条子,老三和大头,想来分别说一说。
       首先,拉条子。其实对于他我是不太愿意用“傻”这个字眼的,私心更倾向于用“淳朴”,那种没有被物欲利益的社会改变的人身上最原始的东西。他处理事情的方式符合伦理和逻辑,你说他有错吗?没错。可是我们作为围观者却总在摇头说他傻。
       其实,影院里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总想起几年前的佛山小悦悦事件,那个扶起小女孩的拾荒者。记得当时微博热议,有人为她点赞,有人痛批不作为的路人……还有一条微博我印象深刻,刚刚搜了一下,原话是这样的:“小悦悦被撞后,为什么陈贤妹会伸出援手?这绝不是偶然的,完全是受教育不够的结果。她早年没读过几天教科书,多年来又忙于谋生,不读书不看报,不注意理论学习,不主动接受宣传,没能改造世界观,结果导致良知未泯,天性犹存。”此言出自哈师大历史系某教授,我觉得道破了其中原委,放在拉条子身上同样适用。
       老三这个人物,作为事件的旁观者,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说出文绉绉的“人生就是这样”,出场不多,倒是令人记忆深刻。作为小卖部的老板,见过一些世面,被社会改造得多,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看清一些现实面目,像观影的许多人。
       大头是个很重要的点,串起了很多情节和人物,可惜演员不争气,上映版应该是剪掉了不少。其实大头和拉条子的对手戏还是挺精彩的,即使这个版本的大头真的只剩下个大头和后背。拉条子几次被大头喊下车,后视镜里的身影越来越远,我都能脑补出那一刻拉条子手插袖子的站姿和迷茫不解的脸。这笑梗多次出现,也是屡试不爽。如果是完整版,可能更精彩,可惜了。
       拉条子,老三,你想做哪一个?或者,真正遇到了事,你会做哪一个?
       我觉得导演在片里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说夹杂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做拉条子不糟。你看儿子也减刑了,五万块也拿回来了。观影的时候,后排姑娘说:“傻人有傻福啊!”嗯,谁说不是呢!

 3 ) 《一个勺子》:一部让人坐立不安的电影

这是一部让人坐立不安的电影,是真的,坐立不安。我第一次在影院里拿起手机,不是看时间,而是查剧情简介,查结局是什么。大概是年纪大了,心理承受能力差,我非常害怕这是一个坏的结局。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影片名的“一个勺子”指的不是一开始跟在陈建斌身后脏兮兮傻乎乎的傻子,而是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这个好心捡了傻子却陷入连环麻烦中的普通农民。

但我没想到导演会用这种镜头语言去交代这个印证。结尾的时候,拉条子穿着傻子的大衣,拿出傻子的防晒帽戴上,被一群小孩追打。一切那么自然,一看就是在影片最开始就铺陈开了,而我们,一直没有发现。这并非宿命的轮回,而是一种善良加愚昧无知的必然结局,我们只是被动地被拖着往前走。

而末尾那个主观镜头,遮阳帽的帽檐挡住一半视线,小孩扔出的雪球迎面击中镜头,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冰花四溅。我知道导演是想用这个主观视角,让观众体会拉条子的状态和心情,而我的确感受到了雪球打在自己身上的感觉,痛,冷得很。

说实话,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面前,即使是一直以捕捉真实展现小人物命运见长的贾科长都算是小资。

可是它非常尴尬。

同样是讲述小城市人物的命运,贾科长抓住的群体是小镇青年,多少混在大城市的青年都曾经有过小城镇的回忆,他们要么折腾出来了,怀念过往粗糙的感同身受的青春,要么落寞地,怀念混在街上意气风发的生活。同时,这些人是有消费力的,或者说,起码能给影片背书的。至于跟体制大环境相关的表述,更是某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

可陈建斌选的是更底层的农民,这些人就跟片子里拉条子和金枝子一样,对自己受苦的命运都不自知,他们怎么会在这个片子里找共鸣,他们当然也不会去电影院。而城市中的青年,很难在这部“农村电影”里面找到共鸣,那些可能引起共鸣的点在影片里展示得又过于粗粝和刺痛了。

那么,到底谁会为这部电影买单?

众所周知,去年的金马奖给《一个勺子》买单了。

作为电视演员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提名5项金马奖,一举夺得了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两座奖杯,实在很厉害。

电影的质感很像一部新人电影,或者说一部优秀的学生作品,不精致。稍微有点熟悉金马奖的人,看个开头,就一定会恍然大悟,难怪它能得金马奖,它是金马奖会喜欢的路数。

如果奖项和人一样有趣味有取向的话,那金马奖大概会青眼的电影其实大家都有数。可能不够完全客观,可能狭隘,跟观众的趣味很大程度会不同,也不按照票房成绩来,甚至有一定的偏向性。但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奖项,而每个奖项偏向性都不一样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如同我在金马奖的那篇观后感里写到,奖项,是告诉你,"一个人有同类",用陈国富的话来说,它代表“今年我们想鼓励哪个人或者哪个作品”。它按照它“关注”的这个领域去寻找这个领域上做出贡献的人、影片,如此而已。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于它获得金马奖,没什么专业角度点评,只有一个普通观众的感叹:这种电影,如果连金马奖都不能给它应有的位置,又何况普通的观众,如果连金马奖都没获得,还有谁会知道会关注会给它更多的排片。

当然大家都知道,很多获了金马奖或者其他什么奖的电影我们也看不到,不关注甚至根本连名字都记不住,这也没错,这些哪有红地毯上女明星的礼服裙闪耀。

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影院里一列海报,消失的凶手,怦然星动,什么魔术什么的,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大概会是什么样的片子,但是,真的,早知道看完《一个勺子》那么抑郁,我也愿意看那几部片子,哪怕是《火星救援》,我也能想到,不管多凶险多负面,结尾一定是正向价值观,导演和编剧一定会想法设法给我们一个好故事。那是商业社会的准则。

“人好有什么用,尽是被欺负,好人没好报啊!”

我就算是站在金枝子面前,也说不出反驳和安慰的话来。

我记得前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热传的文章,说什么样的题目和观点能够引起100万+阅读,里面提到一个“好题目”,《你活得这么失败,大概因为你是个好人》。我毫不怀疑这篇文章的打开率和分享率会很高。“反鸡汤”这么流行,当然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传统的那一套东西。怀疑的种子一旦播下,潜移默化分崩离析。再说了,我今天经过前门附近,还看到墙上有一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写着“牛奔草处去,人往高处走。”

陈建斌的演技有金马奖褒奖,蒋勤勤的演技经过时间考验,王学好因为众所周知原因镜头被删减得差不多了。令人惊喜的是《爱情公寓》里展博的突破性演出,我不是指他背面全裸,而是从一开始脏傻子的形象睡羊圈,到全片只有一个字台词喊“妈”的演技,我觉得他演技是成的,唯一的障碍和蒋勤勤一样,长得太好看了容易让大家出戏。

每个人演出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明,警察合理合法的不作为,姑娘还给人热水喝我已经感激涕零,村长和老吃拉条子家羊羔子的三哥很讨厌,骗子都该死,大头哥这个人倒是有点复杂,结尾还钱这块我不太理解。

但最令我心惊的是那群孩子。他们承接了两个傻子最重要的连接工作,打金世佳傻子到陈建斌傻子,落定陈建斌“勺子”标签最重要的一环。他们完全是无意识的,没有纯粹的恶意或者其他的原因,好像“傻子就该打”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思想钢印。细思恐极。

新人导演陈建斌贡献了不少好镜头。除了最后的主观镜头,拉条子追车从一群花花绿绿跳着舞的广场舞大妈之中跑出来的运动镜头,去镇上经过一段空旷的山路那个大远景,一个小黑点在全景的一处,人显得特别渺小,都非常棒。他擅长使用重复的镜头,去强化某种东西,在你习惯这种重复之后,用一点变化打破,展示出他想表达的理念。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次下车,拉条子在大头哥的后视镜里慢慢变小,然后是他主动下车,被大头打下车,两次变化,意味深长。

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加持的拉条子,人物形象也很完整,善良、经常被骗,前面有交代,细节也有,其他人的对手戏也很清楚,展示出合理的人物行为逻辑。

我原以为会看到《疯狂的赛车》或者《小武》,但这部电影最让我想起来的是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而且它显然比《偷自行车的人》更冷酷,正如51届金马奖的评语,“犹如照妖镜,让社会中的人无从遁形”。

所以在观影过程中,有好几次,我都想从椅子上站起来,不是想离席,是真的,坐立难安。

“一个傻子,他们要了他有啥用?”这是困扰了拉条子大半部电影的问题,但到电影结尾也没有给出解答。镇上最活络的最有社会知识的大头哥,也说“我怎么知道?我要是能知道这个事,还在这小地方呆着做啥?”

看到一篇观后感说“至此整部电影图穷匕见”,这当然并不是一部仅仅讲述“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的电影。

像《撞车》给我最大的感受,所有人都是加害者,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弱者欺负弱者。像《亲爱的》里面黄渤困惑的,“我做生意赔了,婚也离了,现在还把孩子丢了,已经是人下人了,他们为什么还要来骗我?”这一点,《一个勺子》里也有。而当陈建斌骂着村长打傻子的时候,这个问题显然更复杂了。人当然是有多面性的。这一点陈导挖掘得不深,但已经触及到了核心。

我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我看完了很抑郁,因为它提到的问题,我们非但不能解决,甚至不敢面对。大多数人像三哥那样,用一句“人生就是这样”草草交代过去了,回去喝口酒,啃个羊蝎子,蒙着头睡一觉算了。

思及此,我也只好说一句,“我跟你说部电影,你别去看啊!”

 4 ) 一个傻子的自戕

一个男人像古希伯来人那样在黎明的星还未降下之前举起了心爱的羊羔,拔刀决绝,就像千年前将长子用于献祭的亚伯拉罕;另一个夜里,它把羊羔献给了所谓了“智者”,领回了“智者”对他的定义:你是一个勺子(傻子)。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象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耶稣在两千年前这样叮嘱门徒与人为善;两千年后,拉条子与金枝子接待了一个无人关心其饥寒的“勺子”(傻子),然而最后却沦落为众人指责中的“勺子”(傻子);最后的拉条子,最后一次以拉条子的名义发出最后的拷问:“一个勺子有什么好的,怎么那么多人争啊抢啊,我就是想不明白。”“智者”回答他:“那么想知道,你就变成勺子,变成勺子你就知道了。”这句话像一个咒语那样赶走了最后的“拉条子”,磨灭了这具躯体先前四十四年建构的所有社会属性,成为了一个“姓名不详”仅剩性别与年龄的“勺子”。鬼故事中常有这样“一命替一命”的桥段,然而也许没人想到,在一部拷问社会道德沦丧的电影中,它这样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正应了德勒兹的那句名言:“精神分裂者才是疯狂社会里的正常人。”

从羊圈里的梦开始,我看到了金马奖授予陈建斌“最佳新导演奖”的理由,那种中年人压抑已久的锐气,就在这样疯狂的剪辑中淋漓尽致地爆发。在第一个小时里,《一个勺子》是部有趣的喜剧。陈建斌所扮演的拉条子就好像中国乡土版的卓别林,一个“聪明”社会中的“残次品”,他们蹩脚的生存方式引人发笑,自身却浑然不觉。拉条子和金枝子自觉远离人群,过着几近单向的社会生活。封闭世界中拥有相对静止的时间,直到这个世界被外界的“勺子”硬生生撕出一个大口子,其中的人才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

拉条子的觉醒是自戕的,在梦里他谋杀了自己,在现实中,他以生命的代价爬上了“聪明骗子”的车,像俄狄浦斯王那样迎来他一直以来躲避的事实:他寻找的人,弄丢的人都是他自己。俄狄浦斯王在迎来杀父娶母的事实时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拉条子迎来自己的“死亡”后成为了新的勺子,在雪球的狂轰滥炸中,如犯奸淫的女人那样被乱石砸死。

“原著像一个瓶子,容纳了我多年想要表达的东西”也许是陈建斌的戏剧功底最终让他在潜意识里选择了这样一个“俄狄浦斯王”的典型悲剧搬上银幕。《一个勺子》作为一部电影,还有许多的瑕疵。例如它的开场就如一场交代故事背景的序幕,一定程度上造成观众“入戏”上的困难;拉条子和金枝子的世界太过单一,以至于这个故事在竭尽全力贴近真实的过程中恰恰使两个人物陷入真空,难以在感情上完全说服观众接受这样一个故事。在摄影上,虽然片中包含大量手持摄影片段,却在画面上过分精致细腻,透出一种“假古董”式的真实感。但是,陈建斌已经在《一个勺子》中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掌镜能力与卓越的镜头感,“最佳新导演”一奖受之无愧,其忠于自身背景的叙述也成就了《一个勺子》的独特风格,“作者电影”一名当之无愧。

虽然好的电影本该不需要更多的注脚,我还是想引用陈建斌的《准时迟到》祝福《一个勺子》的未来一帆风顺:“坏事在某个时间结束,好事在某个时间发生。”

 5 ) 素朴的电影素朴的心


《一个勺子》的海报风格来自中国传统的门神画,在这里,男女主人公似乎与门合为一体,成为门神画上的图案。他们身上农村风格的强烈造型,以及站姿和墨镜阐发出来的那种抗拒的精神,是传统对现代性的一种负隅顽抗的意念,在此处,他们成为门神的象征,对抗着外来的、现代性的层层侵蚀。然而这种对抗又是无力的,于是这张海报最终表达的意图,是他们作为旧物被裱入了历史,最终化作一种悲观主义的慨叹。

一、傻子与羔羊

在西北方言中,“傻子”称作“勺子”。《一个勺子》讲述的是关于一个西北放羊的农民拉条子(绰号)的故事:拉条子某天碰见一个傻子,傻子却跟着他回家,他拼命想甩掉这个傻子,中间却和傻子产生了感情。拉条子印了无数张招领启事,不久之后便有人认领了傻子,接着又有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最开始被人嫌弃的傻子竟成了香饽饽。拉条子觉得事情有异,想办法要找回傻子,却被全村人嫌弃,成为他们眼中的“一个勺子”。

影片以一个固定镜头的全景拉开一个小镇的生活空间,陈建斌扮演的拉条子随后亮相,在他的羊皮口袋里装着一只小羊。这是电影中的第一个符号,象征着弱者的存在方式,在随后的一场戏里,拉条子邂逅了傻子,他们一起穿过狭长的隧道,在隧道内/外、明/暗的构图方式中,拉条子第一次完成了对傻子(或者对他自己)的审视。披头散发、满身乌黑的傻子头下脚上地躺在隧道口的雪堆上,这样黑白分明的强造型强化着傻子的存在。

拉条子的小羊构成了傻子的第一个参照物,片中的小羊被拉条子夫妇呵护备至,在炉边烤火和踱步,作为人的傻子却要被赶到室外、睡进羊圈。拉条子对傻子的处处提防被验证为多余的,傻子其实有一颗羔羊般的心,其渐渐被拉条子夫妇接纳的过程,实际体现了一种物以类聚、弱者相依的现实。在影片中,拉条子的儿子被判入狱六年,作为年轻人的傻子成为缺席儿子的一个情感意义上的替代物。

在原著里,拉条子的羊皮大袄是父亲留下来的,但现在人们都穿轻便的羽绒衣,羊皮袄便没了用途,傻子出现之后它便有了用途。在这里傻子对所有旧物的接受是自然的、无条件的,没有任何社会意识、审美的左右。拉条子给傻子剪发、洗澡,给他穿上儿子过去的衣服、鞋子,也完成了这种情感认同的可能。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道具是拉条子儿子那个残破的塑料遮阳帽,当傻子戴上它的时刻,就有了一种滤镜式的观察社会的视野,它呈现为“傻”或者“疯癫”,成为小孩子的雪球攻击的对象。在这里,傻子是弱者,有着羔羊般的赤子之心,也同样容易被社会践踏和宰杀。电影里反复出现的拉条子奔上的土龙坡,其实有如亚伯拉罕的祭坛,他最终用暴力的方式杀死了那只小羊,其实等同于亚伯拉罕杀死自己儿子的举动,这是询问信仰的举动,也是现实对凡人最大限度的考验。

二、 戏剧式的简约

陈建斌的处女作,体现了极简主义,以及最大程度的质朴。它处处呈现着戏剧式的简约处理,拉条子的家呈现为一个迷你的剧场,在全景的处理中,摄影采用手持的方式,带着一种呼吸感,和人物内心的烦乱有着相同的节律。

整个社会的微观模式被他呈现在这个看似简陋却又极其丰富的文本中间,体现着一种五脏俱全的结构性。电影里出现了政府-司法-平民的社会结构,也有暴发户与贫苦人口的道德冲突。反复出现的拉条子和傻子坐在马路牙子上的镜头,伴随着身后换来换去的名车的背景,以及身前熙来攘往的各种人物的调度,形成一种人物在时间变化中的“滞留”感。在处理所有大全景的时候,陈建斌的构图没有美感,镜头画面的边缘呈现一种“生切”的感觉,造成画面内的压力,成为对蝼蚁化的现代人的一种观看方式。

影片中的动作基本上是戏剧式的,人物之间倾向于建构一种强烈的冲突,陈建斌、蒋勤勤都以农村化的强造型亮相,而扮演暴发户大头哥的王学兵,被处理为瘦骨嶙峋的秃顶的颠覆性形象——这都是戏剧化的造型方式。拉条子与大头哥的对白,基本上都发生在后者运动的豪车之中,摄影机大部分时间都拍摄两人的后背,这也是戏剧化的调度方式。

在认领傻子的“家属”不断出现后,拉条子和自己的老婆发生了直接冲突,最终发展到床上的打架,陈建斌的处理是在两人缠斗都将蒋勤勤压在身下,打她的屁股。这也是戏剧化的处理,以造型化的动作替代日常行为。《一个勺子》的细节中处处流露的戏剧化的手法,是陈建斌常年舞台经验的无意识表述,在电影语言上,他却呈现出一种粗陋的质感。在电影后段拉条子爬上大头哥的豪车的一场戏,镜头笨拙地对准陈建斌入画的特写,“不藏拙”正是这部电影的特点,背后是一种素朴主义的书写。

三、一颗素朴的心

陈建斌多年前出演过孟京辉那部荒诞派的《像鸡毛一样飞》,像电影片头那样马雅可夫斯基画像被献血浸透的诗意处理(或者说是逼格处理),陈建斌不可能不懂。但《一个勺子》呈现出典型的毛边现象,它近似是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夫妻好友一起上阵。整个电影采用极小的成本、极简的资源,拍出一部极其粗糙质感的作品。

作为西北人,陈建斌令《一个勺子》显现了“山药蛋派”的文学特征,电影里出现的农村炭炉、小方桌、天蓝色椰子背景的墙纸(代表一种内陆人对蓝天大海的向往),还原着90年代城镇和农村的现实风貌,这是一种向前的“回溯”,仅仅抓住那个年代旧风物的“路标”,眺望着时代转型、经济巨变中的一种吞噬感。这是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初登舞台时最看重的东西,在贾樟柯的《小武》、《站台》做出此类表述之后,那“糙”的风格成为一代人的标志,然而随着这些人功成名就,在技术上褪去当年的“毛边”的时候,这样的力量也相应地萎靡了下去。于是《天注定》只能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和频频植入的符号学元素来博取关注,这是一代人堕落的表象。

陈建斌的好处在于他拍摄这部处女作时候已到中年,在沧桑中有了阅历,决定了它对待文本的态度。对第六代来说,年轻时候他们是偏执的先锋派,中年过渡到圆滑,至少在镜头语言的成熟趋向于一种“装潢”的时候,他们和大众土壤的亲密度已经不再如前。陈建斌的经历,恰是反其道而行,先有半生哀乐的年岁,再去看这部电影的文本本身,从小小的故事和人物里窥到了那种别有洞天。

《一个勺子》没有玩弄任何形式的花活,也没有任何结构上的杂耍,它始终在有效、直接地,甚至有些笨拙地构造整个电影。它的素朴成为它的声音,这是一种还原电影本身的态度,也是一种直观。拍这种电影的人有一种素朴的心,在处理电影的时候,导演也在审视着自己。这种素朴的态度,令陈建斌的《一个勺子》在没有任何野心和企图的表述中成为一部标准的“作者电影”。

四、镜像,回溯的过往

陈建斌的电影仿佛回溯到贾樟柯等人的早年,但它将贾樟柯强化意义的漫天广播等元素也去掉了,这种还原更加彻底。流行音乐作为一个渲染时代的工具,在《一个勺子》里虽然得以保留,也没有僭越它自身的尺度。片中在这些流行音乐的伴奏中,拉条子一次一次地下车,在大头哥豪车的后视镜中回退,仿佛自身从一个时代大潮中抽身离去。

从镜像中的回退,是影片中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处境,这也让其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勺子”。这是当代价值观的一种影射,全民逐利的时代,老实人成为傻子,价值观的堕落,化作后视镜里主人公脸上的无可奈何。在这里,胡学文原著(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中的社会观点,被陈建斌用一种极富象征性的影像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民间经济、法律和伦理的失范之后,一个普通人仍然在坚持的对抗现实的力量。

“原著像一个瓶子,容纳了我多年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中拉条子对待社会现实、对待经济时代的无力感,引向对人的“良知”迷失的现实表述。羔羊象征人的良知,它又是最容易被迷失的,土龙坡杀羊的一场戏,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叩问天地的场景中流出的羔羊的血,其实完成了对自己剜心刺骨式的审视。影片中的另一个镜像来自梦境,拉条子穿过幽暗的羊圈,看到披着羊皮袄沉睡的“傻子”,摇醒却发现是自己,那种大惊之下对自己的“刺杀”,惊醒于自己对外部吃人社会的恐惧,也诉说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问题,这是吉尔•德勒兹欲望-机器理论的核心表述:精神分裂者(傻子)才是疯狂社会里的正常人。

黄土高原的场景,电线杆构图下的全景强化了人存在的无力感。拉条子拿没有肉的牛骨打傻子的一场戏是一种回溯式的最后的嘻戏,随后熙来攘往的家属则压垮了他,最终令他和傻子“合二为一”,或者说傻子根本没存在过,他本身就是个“傻子”。在电影的最后,拉条子戴上傻子戴过的那个残破的遮阳帽,镜头模拟他的视点看到红色的世界——遮阳帽如滤镜般过滤了世界的表象,而呈现清晰社会的图景(这是傻子的视角才能看到的),在这个真实世界中,迎面走来一群小孩子,拿雪球丢过来,一边喊着“傻子”、“傻子”。在这里,傻子的视点道出了托马斯•霍布斯式的社会学观念:在经济社会里,人对人是狼。

五、金马的品味

《一个勺子》在金马奖获得五项提名,最终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晋导演奖,陈建斌作为本片的导演、编剧和男主角都受到了认可。从整部影片的质量来看,他的表现也配得上所获得的荣誉。

但我们更该佩服的是金马奖的眼力,从大浪淘沙中筛出这样的珍珠,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仅以近几年为例,就有《钢的琴》、《箭客柳白猿》、《到阜阳六百里》、《爸妈不在家》等影片得到金马的肯定,这里面很多是青年导演的作品,是他们的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这种扶植幼苗的态度和善于发现的眼睛,相对于大咖分猪肉的联欢会来说,是一种更趋向于电影本身,而非产业的态度。

《一个勺子》讲述的是整个社会异化的故事,清醒者却被视为“傻子”,这就像金马奖和其他华语奖项的区别,金鸡、百花、华表、甚至金像奖都面对着意识形态的牵绊和商业侵蚀性,金马奖虽然也难逃这个经济大潮的压力,但是它至少懂得反省。

这种反省表现为任性,会经常性地给匪夷所思的结果,会把最佳剧情片颁给《可可西里》或者《神探亨特张》,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经由它被发现、传播,而被当代观众接受。很长时间以来,因为造势不够、星光黯淡等原因,金马奖常常被人批为“low 咖”,意思仿佛是金马奖就是“一个傻子”(如吹风机事件)。但在这些熙熙攘攘的声音背后,金马奖仍然一如既往,坚定地扮演着如《一个勺子》海报上那 “门神”一样的角色。

【映画台湾】公众号:YINGHUATAIWANG 独家首发(敬请关注)。作者:灰狼。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6 ) 这世上的待宰羔羊



这世上的待宰羔羊
韩松落

        看了电影《一个勺子》,又回过头去看胡学文老师的小说原著《奔跑的月光》,看看哪些地方做了改动。改动是有的,比如,电影里陈建斌扮演的主人公叫马吉(绰号拉条子),老婆叫金枝子,小说里两个人分别叫宋河和黄花;再比如,宋河是庄稼人,而在电影里,拉条子是个放羊的。
        所以电影里总是有羊。傻子(甘肃新疆的方言管傻子叫“勺子”,这是片名由来)第一次跟拉条子回家,赶也赶不走(其实当真赶走了怕冻死),安顿在屋子里住下,又怕他半夜里干个啥,他身高体壮的,拉条子两口子怕不是对手,拉条子就把他安顿在了羊圈里。后来,傻子被人领走了,拉条子被冒充傻子兄弟的人勒索,金枝子恼了,反锁了房门,把拉条子晾在屋外,拉条子就到羊圈里去睡了。还有,拉条子想弄清楚自己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向村里的开小卖部的明白人求教,不能空手去,狠了狠心,把一直小心翼翼养在屋子里的小羊羔宰了,炖了一小盆,端去给那人下酒了。
        他看起来是放羊、宰羊的人,但事实上,他才是待宰羔羊。
        穷,老,没有权力,信息不通,都是他成为羔羊的原因,娶外地人做老婆,更是断绝了用姻亲关系编织一点小小的权力阵营的可能,他们两口子,就像生活在荒原里,周围一片荒寂。所以这片子不能在胡学文的家乡河北拍,河北还太繁盛,有水有草的,这故事就得在西北拍,荒天野地,了无生趣,一道保护村镇的永泰城墙,还是古代的。
        比他略强点的人,个个都能向他下杀手,村长,李大头,杨警官,从天南地北赶来的骗子,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他这一口肉,只要他稍有闪失,趔趄一下,他们就像秃鹫一样扑上来了。上一次趔趄,是因为儿子犯了事,判了六年,他找李大头帮助减刑,李大头朝他要五万块钱,算是打点,但减刑的事情却一直没办妥,电影的最后,他儿子已经减了刑,李大头却不知道,分明说明,李大头压根就没替他操办这事。这一次趔趄,是因为他捡了傻子回家,算是做好事,却惹上了无穷无尽的麻烦。总之,他吃饭是错,呼吸也是错,在上游喝水是错,在下游喝水也是错,做坏事是错,做好事更是错,只要他们想,他就是羔羊,由着别人一刀一刀割肉。
        有没有比他更弱的?有吧,他老婆、傻子,还有羊。被村长敷衍了,他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在城墙根里暴打傻子,受了委屈,被老婆说了几句,在炕上打老婆。还有,为了求人宰杀小羊,其实也可以宰杀别的东西吧,鸡、兔子,但在这里,必须是小羊,那只被他抱着医治腿伤的小羊,那只被他裹着衣服放在烤箱下的小羊。唯有宰杀曾经被自己呵护备至的小羊,他才能觉得自己终于做了一点恶,唯有让自己做一点恶,才能觉得自己主宰了点什么,那种无处发泄的郁闷才能得到纾解。
       还有,至多至多,在梦里萌生一点恶念。小说里有恶梦,发生在吴多多(就是电影里王学兵扮演的那个角色)不堪其扰,把五万块钱还给他之后,他梦见两个黑衣人破窗而入,要抢那五万块钱。电影里也有恶梦,发生在拉条子遭到勒索之后,他被老婆金枝子赶到羊圈旁边去睡,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进羊圈,看见一个人裹着羊皮袄,睡在该自己睡的地方,他拿出刀来,向那个人捅过去,那个人回转头,却是他自己,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恶念,一刀一刀捅过去,那个自己,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发出羊羔的惨叫声。
       恐怖小说大师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创立了一种极为可怕的恐怖小说类型,叫“克苏鲁小说”,在这种小说里,人不过是远古恶魔的食粮,一旦他们苏醒,人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克里夫·巴克继承了他小说的意念,发展出一种更现世也更可怖的小说,在他的小说里,人像牲口一样,被地狱里走出来的魔鬼杀光剥尽,一条一条悬挂着,也不为吃,就为一种杀人如刍狗的快感。
        《一个勺子》没有这么恐怖,它也有恐怖,但它的恐怖是冲淡的、克制的,它用各种笑料,以及主人公的荒诞处境——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解决方案,先发布招领启事又发布寻人启事,还有,先前为了呵护傻子打散的那群孩子,在他失魂落魄的时候,又奇迹般地出现,所有这些,减弱了这种恐怖。它也放过了小说里细思恐极的段落,宋河接二连三遭到勒索后,去找杨警官,颤颤巍巍地问“是不是什么人给他们通风报信了?”“那是盘踞在群蛇中的一条,宋河顺手拎出来。他突然呆住。杨警官的脸青一块紫一块地变幻着,似乎被宋河甩出的蛇咬了。杨警官的目光切刀一样抵住宋河,什么意思?你什么意思?宋河意识到说了错话,忙着声明,我没说你呢。”
        但它照旧是恐怖的,就是北方的冬天,日光静静地照着白土路,空气里有什么在嗡嗡响,期待什么发生,却终归没有发生什么的恐怖。这世上所有的羔羊都在羊圈里等待,日光安静,没有杂质。

       


        

 短评

“人好被人欺”、“谁把别人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 黑色幽默贯穿全片,在荒诞和冰冷的西北土地上,爆发最原始的生命力。生活辛酸,一笑而过,“人生就是这样”。陈建斌、蒋勤勤演技狂飙,为公映版王学兵几乎没露正脸扼腕。亮点:后视镜里飘出来的“粉红的回忆”和“忐忑”、金世佳白花花的裸体…

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庆幸可以看到这部电影 夫妻档的演技飚的很开心 作为电影处女作绝对满分好评

5分钟前
  • 咖喱乌冬
  • 推荐

大头哥笑死我了。可怜片尾字幕都没他的名字。

6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从一开始知道这个题材,就觉得有意思。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拍的是一个很乡土,带着黑色幽默与讽刺的寓言故事。傻子与骗子,有了骗子也才有了傻子,其中的讽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作为处女作导演,无论选材和形式都不错,虽然有些细节会刻意。但仍是个不同的院线片。三星半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通过喜剧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出悲剧,作为初为导演的陈建斌,显然这是给观众的一个惊喜。勺子,就是傻子。此片的傻子难道就仅指金世佳所饰演的傻子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傻子吧。一个勺子=一群傻子。很不错的电影。

12分钟前
  • 铁马冰河皆是你
  • 力荐

從舞台上視角到最後被小孩丟東西的傻子POV。臉譜角色與實景,非寫實性與寫實性的結合。以導演處女作來說不壞,表演都不錯,但「好人無好報、傻人無傻福」的寓言式主題太簡單,戲劇資源也太薄弱,剪到一小時左右應該挺好。表述方式的冗贅與直白,雖不乏應運而生的荒謬,卻不見得是好招。

13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怎么说呢,对这种编排的刻意的荒诞感,已经无感了。鬼使神差地,中国观众的电影观念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本片延续着上世纪的画风,一个大写的“我是学院里出来的”“解读我”~

14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总体不错,原来一个勺子是指一个傻子,这个片名比较另类

17分钟前
  • 弋痕夕
  • 推荐

怎么说呢,一看就知道是中戏的人拍的电影。

2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作為一部處女作,我認為非常精緻。對白具寓意。劇中人物看似巧,卻都傻。互相拖累,相互糾纏。乍看之下真正的傻子反而是得利最多之人。有點黑色寓言的小品,說不定會是本屆金馬獎黑馬

25分钟前
  • wayfarers
  • 推荐

骗子太多,勺子不够用。人心之险恶,细思极恐。

2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同是学院派,中戏人和北电人拍片风格区分大。前者注重舞台形式感,后者注重镜头整体感。前者是显,角色注重起范,视野广。后者是隐,角色与镜头融为一体,小格局尤甚。本片略显造作,好人在魔幻乡村,陷入暧昧的道德困境,直指人性诡谲。鬼畜风入梦,结尾红帽子当半滤镜,仅有的惊喜。

3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生命充满凶险,那些执拗善良的人们,他们没有更深的算计,而人心是一匹疯狂的烈马,怎么会是这一波傻气的乡下人能驾驭的呢?电影真实又残酷,好人没好报, 幽默与讽刺并存的大戏,这个社会从来不会按照德行的高下分配利益,“好人”才是大众眼里真正的“勺子。

33分钟前
  • 睡在巴西旁边
  • 推荐

当善良被欺压被讹诈,当善良被说成傻子;当奸诈被提倡被赞美,当奸诈被当成处世准则;善良的依旧善良着,同时也希望社会是善良的

35分钟前
  • 听风阁
  • 推荐

金馬展看到現在最有力、最喜歡的影片。故事荒謬而搞笑,卻層層剝開推向某些尖刻的現實、人生的殘忍。陳建斌第一次自編自導自演,功力非凡。以前小覷他了。推薦~

39分钟前
  • 張子易
  • 力荐

千百年过去了,在中国依然是“好人无用论”,究竟谁是那个勺子呢?王学兵被剪得只剩背影反而有加分,村姑我愣没认出是蒋勤勤。中国应该有更多这样的方言电影~~~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戏疯子陈建斌携手美女老婆共同打开导演之路,还有王学兵的助阵,可谓是默契十足才能表达的如此完美

45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力荐

两段语录: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观众绝非傻子,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地活着。被傻子缠着的拉条子,拉条子缠住了大头哥……围绕“到底谁是勺子”的台词,太啰嗦了点。它没有让我想起那些中国演员转行拍摄的片子,而是想到了粗糙、凋敝又荒诞的独立影像。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点是,除了剧情声,好像没有画外音,没有非得利用配乐去渲染什么情绪的姿态值得广大中国导演学习。

5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从失物招领到寻人启事,一部寓言性的荒诞小品。重复场景多次出现,神曲运用效果十足。但变成“勺子”后的自我疑问部分,台词还是过于直白。王学兵的角色眼前一亮,期待能早日上映!

5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