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尾狗

喜剧片美国1997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  罗伯特·德尼罗  安妮·海切  丹尼斯·利瑞  威利·纳尔逊  安德列·马丁  克斯汀·邓斯特  威廉姆·H·梅西  约翰·迈克尔·辛吉斯  苏西·帕尔克森  伍迪·哈里森  Michael Belson  苏珊·克莱尔  Jason Cottle  大卫·科恩查内  

导演:巴瑞·莱文森

 剧照

摇尾狗 剧照 NO.1摇尾狗 剧照 NO.2摇尾狗 剧照 NO.3摇尾狗 剧照 NO.4摇尾狗 剧照 NO.5摇尾狗 剧照 NO.6摇尾狗 剧照 NO.13摇尾狗 剧照 NO.14摇尾狗 剧照 NO.15摇尾狗 剧照 NO.16摇尾狗 剧照 NO.17摇尾狗 剧照 NO.18摇尾狗 剧照 NO.19摇尾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8

详细剧情

  美国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前两周。一桩耸人听闻的总统骚扰未成年少女的性丑闻事件,就在这切要关头被披露曝光,闹得沸沸扬扬。加上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总统谋求连任的机会简直微乎其微。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总统紧急召见了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康拉德·布里恩博士(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善于操纵公众舆论导向的布里恩,在紧要关头很快献出一条“妙计”。为了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布里恩凭空捏造出一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为了让这场虚构出来的战争真实可信,布里恩专程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在他们“天衣无缝”的导演之下,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然而,这场所谓的爱国战争不久便破绽百出,不攻自破。  本片改编自Larry Beinhart的小说《American Hero》。影片赢得1998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荣获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次提名。达斯汀·霍夫曼更凭借此片荣获1998年第70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长篇影评

 1 ) 其实我只想说:我勒个擦!!!!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wag the dog the first idea that came to my mind is: How can people be fooled that easily?! But after a while a came to an astonishing conclusion which even shocked me, that is: people like being lied to and they only doubt about things they can’t accept.But somehow once they find out they have been lied to they got angry because they feel embarrassed.As they need a weapon or excuse to defence themselves,our protagonist---ethic come on stage.

I think the reason why a song with the lyrics” Just gonna stand there and watch me burn But that's alright because I like the way it hurts Just gonna stand there and hear me cry But that's alright because I love the way you lie”.Can indicate part of what I said is right.. Some may say that is words people only say to the one they truly love. But I think that’s exactly the only reason they don’t use anger to hide their embarrassment.

Just like plumber, people think of ethic only when they are feeling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t seems to me that ethic is just a so subjective word that people can use it in what every ways they want to.The only judge is their own persuasive skills.

Of course we can have certain rules. But who make these rules? ---People.And how people do things?----Acording to their aim. So from my point of view, you can never judge wether a person’s behavior is right or wrong base on the so-called ethic.

People do things to achieve their goals.And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always are more than one way.But one thing is inevitable that is, what ever you behave some people will get hurt.And I think the less hurt people get the more right your behavior is.Yes,there are a lot of cases that showing this thought is unfair or totally wrong.But every theory is controversial because again,there is no certain rules.

As for professional,if we could put all the ethics things aside,I think the president’s PR apartment is a really good one.They are aware of the close connect between show business and briliant enough to go to find help from the top Hollywood producer.And if thinking from an open point of view we can find out actually they have matched at least part of every articles in IABC code of ethics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s.
People tend to turn to experts when they have a problem in a certain area.Thus I’d like to suppose that “professional” is use your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 field your are in.And the more problems you can solve the more professional you are.

Let’s see what problem the president’s PR is facing : To ensure the president can be elected despite of there is a scandal.And here is a definition of PR : the practice of manag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organization and its publics.Public relations provides an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exposure to their audiences using topic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news items that provide a third-party endorsement and do not direct payment.It is concerned with relational, which can in principle be private, but also with public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elec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PR I think they really have done a wonderful job.

But in contrast let’s see whether the “top” Hollywood producer is really professional.
The problem he is facing: Creating a event attractive enough to distract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oresident’s scandal.
The definition of Showbiz: The word applies to all aspects of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from the business side (including managers, agents,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to the creative element (including artists, performers, writers, musicians and technicians). It applies to every aspect of entertainment including cinema, television, radio, theater and music.
I think before he decided that he wants the credit for the production he is professional.Because getting himself the credit is not a problem included in this task.Actually I think there is a song which can explain Showbiz better then its definition here is the lyrics:
” The opening when your heart beats like a drum
The closing when the customers won't come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ike no business I know
Everything about it is appealing
Everything the traffic will allow
No where could you have that happy feeling
When you aren't stealing that extra bow
There's no people like show people
They smile when they are low
Yesterday they told you you would not go far
That night you opened and there you are
Next day on your dressing room they've hung a star
Let's go on with the show
The cowboys, the wrestlers, the tumblers, the clowns
The roustabouts that move the show at dawn
The music, the spotlights, the people, the towns
Your baggage with the labels pasted on
The sawdust and the horses and the smell
The towel you've taken from the last hotel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If you tell me it's so
Traveling through the country is so thrilling
Standing out in front on opening nights
Smiling as you watch the benches filling
And see your billing up there in lights
There's no people like show people
They smile when they are low
Even with a turkey that you know will fold
You may be stranded out in the cold
Still you wouldn't trade it for a sack o' gold
Let's go on with the show Let's go on with the show!
The show! The show!”
What the Hollywood producer is wrong is he have forgot the words” No where could you have that happy feeling When you aren't stealing that extra bow ” He is in Showbiz but he have forgot its definition. So he is not a professional but a victim of his own egotism.

I think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Could it happen in reality?” is “yes”. The Hollywood producer in this film said” Look at it. The whole thing is a fucking fraud, and yet it's 100 percent real!” And Is it true?how the fuck do we know? Nobody knows so a film can be either something people make up or the truth.People are being deceived and information is withheld.But still what matters most is people like being lied to.

And what really matters is “who” is trying to create a better reputation instead of “what” he have done. Everyone have their own duty PR department,showbiz president etc.It is the president that people put expectation on. So PR department can never let the public down.So I think if you are aware what is your duty and what you gonna do is legal and really can solve a problem, it is allowed.

第二次写英文的影评居然是交作业,哎,岁月无常世事难料啊~

 2 ) 信息时代――评影片《摇尾狗》

一个完全失去记忆的人在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而我要问他,你能找到答案吗?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上面的问题似乎并不能成为问题,因为他们自以为已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无论它是否美妙。我承认我们在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身边的一切,但这一切难道就一定是真实的吗?如果我们面对虚假,那么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努力岂不都是冥灵中注定的无聊与荒谬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情愿失忆,在一片干干净净的空白之后,再重新对大脑进行填充的游戏,可是那填充的东西也许或说肯定也是一种新的虚假,于是我便难以摆脱对失忆的渴望。信息是如此地不负责,这使我对这个继续美好的世界产生了疑问,而这样的置疑在看过影片《摇尾狗》后则变得愈加强烈,我因此而哭泣。

影片《摇尾狗》讲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通过信息媒介来掩盖或说转移总统丑闻的故事。有许多报导曾介绍过这部影片,说它在以影射克林顿绯闻的故事背后对美国政府进行了有力的嘲讽与揭露。我却并不以为然,原因大抵上有两点,一是讽刺的力度显然不够,因为所谓的政治上的卑劣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在人民的理解与想像中,这样的事情还会更有东西可以挖掘,何况无论哪个国家,无论是何政党,这样的事都避免不了,根本就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二是将这样一部影片的含义仅仅局限在这个无谓的政治层面也过于肤浅了,无非就是又有了一个赞颂美国自由创造环境的理由罢了。我想中国的许多人会惊讶于这部影片对总统的直接嘲讽。

我也惊讶于这部影片,但那原因显然不是关于政治上那些肮脏的手段的再现,那于我是毫无意义的。我更关心的是影片所提供的一个深层面的问题,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与我们生活空间的关系。

我并不是一个惮于将丑陋摆在桌面上的人,但我还是要为影片中电视这种媒介所受到的待遇进行辩护。我们都很明白,电视是当今社会上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一种信息口舌,但它仅仅是工具,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出去的工具。作为工具,它的作用是与报纸广播互联网甚至社会上人们的言谈是同等原理的,信息的谬误与否并非是作为工具所能辨析的。正如锄头,刨地可以,杀人也不是不能。当信息并不真实时,电视或是任何一种媒体都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把信息错误这样的黑锅令电视背上这是不公平的。其实没有人会对技术产生反感或抵触,只不过人们习惯上对信息的不信任嫁接到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上来,也许仅仅是个指代的关系罢了。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指代的关系呢?又为什么传媒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况呢?

尽管信息是错误或荒谬的,但真相终归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谜一样的永久沉寂毕竟是少数,所以当事件昭然出世的时候,所有那些已经相信荒谬的人必然会有种受到愚弄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强烈地变形为不信任。于是,人们首先会追寻那些错误信息的准源头,传媒自然便被提到了眼前,成了代罪的羊。由于电视等传媒工具自身的特点,即其广泛性所决定的,上当受骗的人很多,于是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怀疑心理。这样,尽管传媒会保持一种无辜的姿态,但它的特点注定它是难辞其咎的。可是同样的,当信息始终不被认作是错误的或其错误始终被掩盖着的时候,那么人们又对这些传媒产生的依赖感,而这种依赖感却又占据着主要心理,原因仅仅是人们必须通过传媒获得信息。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增加信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一直延续到死亡。那初生的婴儿和失忆的人若想象正常人一样地活下去,那么他们便不能拒决信息,可见信息对于每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尤其是生活于这个社会的人,他绝对不可能依靠其动物性的本能而生存。但信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谁可以保证自己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正确的呢?我并不是一个怀疑论者,但我知道过多的相信或说不质疑则是丧失自由人格的表现。

《摇尾狗》中的错误信息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我也不必赘述。但那些被认为正确的信息难道真的就是无误吗?其实信息的正确与否与我们的关系并不在于是否有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已经在服从信息,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动,包括情感与思想,可以说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再构过程。模仿信息则是人类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基本能力,否则这个人的下场一定是被淘汰,这是勿庸置疑的。模仿当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但正是由于这种模仿,使信息变得神圣,使人类也失去了些想像的空间,即自由意志,尽管任何自由意志也是建构在信息之上的。

我们把失去自由意志的生活叫作命运,认为命运是上天的安排。但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命运的原因就是对信息的态度,是一种消极的模仿的结果。从《摇尾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的形成实际是人为的因素,那些规则,制度和习俗都是经过人脑而设定的,而对自然的知识也是经过人脑而发现的,所以信息的产生完全是人的因素。而命运既然是对信息的重复,那么它也就不是冥冥之中上天的意思,而是人为的安排。只不过每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许多的古人与现代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建构出来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益于信息。

我们回到影片《摇尾狗》看,无论阿尔巴尼亚战役与“旧鞋”是否真实,人们还是要进行选举,这便是在模仿前人的信息,而这些新闻的真实性只是影响了选民的热情取向。作为人民来说,判断信息的真伪并不是他们的价值所在,他们只是在接受信息,然后在信息的影响下作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与错都是一个接受的过程,都要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而做出反应,而媒介在其广泛性之外,只不过又将这种接受的过程变得短小些罢了。

每个人都象影片中那个制片人一样,在模仿信息的过程中也再创造着信息,并用这个信息影响到他人的命运,而每一个人也在接受着信息,演绎着自己的命运。我想人生如戏的感叹不无道理,导演与演员的双重身份装扮起这个社会,而剧本就是那无时无刻不在的信息,命运的科学术语。

生命无常,命运也不再神圣,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无聊的模仿在继续,信息成为世界的主宰,它操纵一切变得庸俗与典雅,这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残酷的地方,我也只好无聊地笑。

2000年于小西天

 3 ) 辛辣又讽刺,这部23年前的口碑好片,最适合今天看

今天是美国大选日。

在此之前,包括“美队”克里斯·埃文斯Lady gaga等名人,都曾花式呼吁美国民众进行投票。

作为局外人,我们旁观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政治角逐进入终局,前段时间的辩论交锋、轮流出牌还历历在目。

在这时,一部辛辣犀利、黑色幽默的美国政治片,显得格外应景——

摇尾狗

Wag the dog

导演: 巴瑞·莱文森

编剧: 希拉里·亨金 / 大卫·马梅 / Larry Beinhart

主演: 达斯汀·霍夫曼 / 罗伯特·德尼罗 / 安·海切 / 丹尼斯·利瑞 / 威利·纳尔逊

上映日期: 1997-12-17(美国)

片长: 97分钟

影片改编自Larry Beinhart的小说《American Hero》,一举赢得1998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荣获1998年第70届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次提名

其中,达斯汀·霍夫曼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片中的政治隐喻极尽夸张,却很难否认,它与今天的现实仍有某种巧妙的重合——

狗为什么要摇尾巴?
因为狗比它的尾巴聪明。
如果尾巴比狗更聪明,
尾巴就要摇狗了。

美国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前两周。

谋求连任的原总统陷入一桩耸人听闻的骚扰未成年少女的事件。

偏偏在这切要关头,丑闻被女方披露曝光。

媒体一旦大肆炒作,必定闹得沸沸扬扬,总统成功连任的机会转瞬间急转直下。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当时身在中国访问的总统紧急召来了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康拉德·布瑞恩(罗伯特·德尼罗 饰)

善于操纵公众舆论导向的布里恩,在紧要关头很快献出一条“妙计”。

为了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布瑞恩凭空捏造出一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

可行吗?

布瑞恩让总统助理威妮弗里德·艾姆斯(安·海切饰)向媒体放出风声,否认美国正在部署B3轰炸机,果然引得记者们咬了钩。

随后,为了让这场虚构出来的战争真实可信,布瑞恩又专程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达斯汀·霍夫曼 饰)

布瑞恩说,人们记住的只是战争的标语、图像、录影,而不是战争本身。

满身都是汽油的赤裸女孩
代表胜利的V型手势
5个陆战成员在折钵山树立国旗
人们记得50年前的这幅画,却忘了战争本身
海湾战争,智能炸弹从烟囱里掉下来
一段关于炸弹的录像 莫斯先生
这就是美国人民所相信的战争

因此,总统竞选、战争宣传,“这就是演艺界的事情”

金钱傍身的莫斯恰好不满制片人工作缺少声誉、不受重视,立即兴冲冲地投入了战争剧本的“创作”。

他将剧本第一幕,设定在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

阿尔巴尼亚的恐怖分子在加拿大放置了一个手提箱式炸弹,并企图将其带入美国。

布瑞恩与莫斯强强联手,借助来自白宫的大笔资金,开始着手制作一盘名为《饱受战争蹂躏的阿尔巴尼亚》的影带。

他们请来本土演员饰演战争下的的阿尔巴尼亚难民,精心设计惹人眼球、容易煽情的画面:

在先进数字摄影技术的加持下,摄影棚里抱着薯片缩头缩脑的女演员,一键变成了抱着猫咪跑出恐怖分子轰炸废墟、无辜而脆弱的阿尔巴尼亚少女。

还安排总统的班机在雨中降落,聘请小演员说着阿尔巴尼亚语、拿着“第一捆稻穗”向总统道谢,赚取观众的泪水。

在他们“天衣无缝”的导演之下,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

另一位总统竞选者、参议员尼尔等人对总统性侵丑闻的质疑,在阿尔巴尼亚的舆论浪潮下,竟没有激起任何水花。

同时,配合影带的爱国歌曲也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众星云集,歌颂民主、自由和美国梦

然而,这场无中生有的战争,当然不可能骗过所有人。

当各大媒体纷纷炒作这场危机、阿尔巴尼亚政府艰难申辩时,中央情报局调查员查尔斯·扬(威廉姆·H·梅西 饰)几经周折,终于查出阿尔巴尼亚并未发生战争,也没有所谓的“恐怖分子”。

于是,中情局出面干涉了布里恩的行动,并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宣布“阿尔巴尼亚战争”已经结束。

投票日日趋临近,在布瑞恩的压力下,莫斯又突发奇想编造出另一场闹剧:

宣称一名勇敢的美国士兵在前线遭到恐怖分子俘虏,滞留阿尔巴尼亚。

他们为这名士兵起名“舒曼”,绰号“旧鞋”为利益相关者的鞋子生意铺路。

莫斯为总统撰写了极尽煽情的草稿,别出心裁地设计舒曼被俘的照片,衣服上的破洞以摩斯电码形式传递出一条信息——

“勇气,妈妈”。

舒曼很快被新闻界吹捧成传奇英雄,现总统的选民支持率也逆风翻盘,在阿尔巴尼亚危机和英雄舒曼的“助力”之下,一路飙升到86%。

为了让舒曼在大选前日再度吸引公众的关注,布瑞恩和莫斯决定演出一场“英雄回国”的戏码。

没想到,白宫为此挑选的“英雄舒曼”,竟然是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犯人。

更糟的是,载着“英雄”的直升机在飞往华盛顿的途中不幸失事,那名因强奸修女而入狱的罪犯也在落地之后,对当地女孩再动邪念。

砰砰两声过后,这位国家“英雄”宣告死于女孩的壮汉父亲枪下。

眼看英雄回乡的戏码山穷水尽,莫斯却又灵机一动,顺水推舟,导演了一幕隆重的葬礼。

看到美国国旗盖在“舒曼”的棺木上,被面容肃穆、气度威严的美国兵士们拥簇着献礼和悼念,莫斯因这异乎寻常的“创作”备感兴奋慨叹道:

这完全是一个骗局却又100%的真实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因为它是这么的真实

但就在这时,莫斯却听到电视机里传来了大选评论人们的对话:

总统在今天选举中的成功 89%的支持率并不是由于某些如今已在掌控下的事情有些人说 是竞选宣传帮他取胜广告,广告,广告,广告,广告……总统只是个商品

原来,他最伟大的“作品”永远无法公开于世,人们反倒要将总统连任的成功归功于他最鄙视的、“电影学院的白痴”搞出来的竞选广告!

莫斯感到荒谬、愤怒,他决定告诉美国人民真相。

为此,布瑞恩严厉警告他闭紧嘴巴。

但多年担任制片人工作、受够当“无名英雄”的莫斯并没有接受,宁愿不计后果也要争得自己应得的荣誉。

布瑞恩目送莫斯离开,若有所思。

飘扬的美国国旗倒映在布瑞恩面前的窗玻璃上,为这位幕后操纵者的脸孔染上底色。

总统团队不会允许泄密的可能性存在。

几天后,莫斯心脏病发作身亡的消息从好莱坞传出,死得莫名其妙。

他在大选之前所做的一切,也依照“计划”成为了永远沉默的秘密

然而,即便莫斯已死,他生前打造的那场 “阿尔巴尼亚危机“仍在不停地制造着新闻。

有一群自称是“阿尔巴尼亚联合军”的人 宣称对不久前发生的爆炸事件负责爆炸事件发生在阿尔巴尼亚卡罗总统为对此作出评论但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威廉·斯考特将军 表示我们必将派出战斗机和军队 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只是不知道,这次兴起的是新的一轮政治作秀;

还是当初莫须有的反恐行动催生出了真正的恐怖主义,让一切无法回头。

按照故事中赋予的意涵,片名“摇尾狗”(Wag the Dog)更准确的翻译,其实应当是“尾摇狗”

当总统大选成为选举故事的宏伟秀场,布瑞恩与莫斯精心炮制骗局,用口号、画面、意象和音乐将选情一手扭转。

隐藏在舆论海洋之下的掌舵手,只需让一浪被更大的一浪淹没,便能摇摆国民。

传播学理论曾化用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认为我们就像山洞里背对光源、面朝洞壁的囚徒,看到的不过是事实的影子。

影子和其产生的物体到底有多大相似,取决于光线,于是越是大众的传播,真相就越不重要——

因为,光线掌握在谁手里,舆论就掌握在谁手里。

警惕,勿让“尾巴”轻易摇动了“狗”。

*本文作者:温C

 4 ) 你真的知道真相吗?

本片讲述了在美国总统大选11天前,现任总统被爆出了一桩绯闻,与一名未成年女性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一时间,舆论纷纷。而这时,我们的主角登场了,他是一位专门替总统解决麻烦的人,他解决麻烦的办法是创造一个新麻烦,然后解决掉那个创造出的新麻烦,自然而然,那个旧麻烦就被人遗忘掉了。 他决定发动一场战争,当然是假的战争 海湾战争甚至都是他一手导演的,那些镜头那些照片都是由电脑合成的。可是人们不会在意,他们只记住了几个炸弹,几张照片 他立即联系了一位好莱坞制片人,让他上演一出好戏。 他们首先对阿尔及利亚发动了战争,当然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导演了一出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女孩被拯救的故事,女孩之后来到美国,感谢他们的发动的战争,并且受到总统接见。 这成功转移了舆论的注意力,但是战争结束地太快了,还有八天才到竞选日。为此他们还有继续想办法 得了,再拍一部拯救大兵瑞恩,当所有人都被这个故事感动后,总统把他成功带回来了,支持率一路高升 但是没想到那个大兵是个囚犯,并且在运输过程中死了,可是英雄最好的归宿不就是这样吗? 在这个过程中,制片人表现出了绝对的能力,解决了无数困难后,他想要荣誉,可是这些事都是见不得光的,于是乎,他成了被抛弃的那一个。 (我是张麻子这个事得替我永远保密 永远保密 枪响) 其实电影名跟剧情关系不大,甚至跟主旨关系也不大,制片人只是过河拆桥的那个桥,摇尾狗那条尾巴而已。 谈谈关于真相,关于舆论,关于信息的一些东西吧 虽然我不太信有什么阴谋论,什么假球啦,什么假赛啦,什么世界是由什么共济会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啦。 但是我相信,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都是被筛选过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甚至现在更高级一点,信息爆炸,让你不会去关注那些真正有用的信息,当然,那些信息也被筛选过。 我在想,那些人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给我们真实,在这部电影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总统连任,为了选民的选票。 他们做的那些事都是为了煽动选民的情绪,去给总统投票。 煽动大众的情绪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麻木群众?群众一直都是麻木的。但是可能也是他们行动的结果。 为了稳定?麻木群众就是为了稳定吧,为了让民众向他们想象地那样去做,去买房,去消费,去工作……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相信我获取到信息的真实性,但是有些东西是一直都不会变的吧,比如剥削与被剥削。 Anyway,但是这些都不重要,管他呢?谁又在乎事情的真相呢?没有人,就像楚门的世界楚门最后的演出谢幕了,观众也不过哀叹一声,下一秒就观看别的节目了。世界缺了谁都会正常转动的,寻羊冒险记最后那个羊死了,他可是在地下操控一切的人呢?可是到了舞舞舞,世界照样运转,而且并没有什么改变。 想起电影中一句台词:这肯定是真的呀,因为电视上播出了。 我总记得我在哪听过,是一本书里还是另外一部电影里。 我倒是很喜欢那个制片人,天塌下来也不怕的态度。 最后,这部电影很好看,喜欢。

 5 ) 媒体的重要作用 ——《摇尾狗》影评

       传播的构成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反馈、传播效果。
       
       在《摇尾狗》中,老谋深算的布里恩、总统助理爱姆斯和大名鼎鼎的好莱坞制片人斯坦利莫斯(包括其团队)是传播者,其中,布里恩惯于操纵政治、新闻和政治理论,由于总统在大选十一天前被绯闻缠身,这很可能使总统的连任计划失败,他便想出一条对策:制造一场世界性的危机,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而这场世界性的危机就是阿尔巴尼亚战争,即传播内容。传播的媒介在电影中主要表现出的是电视,我认为里面也隐含着报纸、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还有,此次制造的阿尔巴尼亚战争的目的是让美国民众“中途不要换马”,让总统连任,所以受众是美国大选的选民们。在传播学的定义中,反馈指受众接受传播内容后将其接受状况和意见通过某种渠道反映给传播者,从而导致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互换和保持传播的持续性。在《摇尾狗》中,反馈是通过民意调查(可能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调查等等)。传播的最后一个构成要素是传播效果。影片在接近尾声时告诉我们,总统连任,布里恩及其团队大获全胜,说明布里恩的传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有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有人说,如果狗比尾巴聪明,那么就是狗摇尾巴,倘若尾巴比狗聪明,那么就是尾巴摇狗了。的确,《摇尾狗》中谁操纵着大众传媒,谁引导着舆论,谁就是最后的胜者。大众传媒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视听,也左右着大众的思想。以更大的浪去覆盖绯闻这个小浪,是布里恩的计谋,虚无的阿尔巴尼亚战争被无数媒体竞相报导,这个更大的浪吸引了民众的视线,而得益者是欺骗民众的政客们。
   
       布里恩是典型的传播者,他是此次事件的领导人,操纵着媒体和政要发言人,其符合传播者的心理特征自我感觉亢奋,他把自我的意志灌输给受众,强迫受众接受自己单向传播的信息。而且在阿尔巴尼亚战争的传播中,他对民众有轻视和控制心理。
   
      “不要中途换马”是传播者利用受众的怀旧心理来引导他们的思想。同样,民众们也具备普通受众们的心理,从众的心理、盲从的心理、好奇的心理、求新的心理和逆反的心理。
   
     《摇尾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现实。总统的桃色新闻让我们想起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阿尔巴尼亚战争类似于伊拉克战争,媒体的作用如此之大,在影片中很好的展现出来。如今,书籍、杂志、报纸、广播、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新闻是真正的事实、是事实的冰山一角还是虚无缥缈的泡沫?答案无从而知。而作为受众的我们需要冷静的面对这些新闻,多方求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正确的传播视觉。
   
   

 6 ) 四两的鸭子半斤嘴

人世道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很难说个清楚道个明白看个真切想个彻底,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自相矛盾前后抵触皆为常态。比如要不要换工作,你说“滚石不生苔”,我说“树挪死人挪活”。这些陈述貌似矛盾,却在不同的前提下各自成立。诗人惠特曼自我解释:我自我矛盾吗?是的?因为我伟大,我包罗万象。(Do I contradict myself? Yes. 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

当年布什和克里辩论前,有人就嘲笑说,布什不需要和克里辩论,从前的克里拉出来和现在的克里,就有得好辩论。

很多道理有两面性,讲起来要想一剑封喉制服敌手,恐不容易,其实连一下子把观众听众吸引住都难,更不用说让他们去理解,消化,分析,评估。人们习惯了让一些所谓博学的pundit来给自己去思考,自己成了十分被动的消费者。这时候你去问大部分选民,奥巴马、麦坎、佩林、拜登的政见是什么?一般老百姓都很难跟你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而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噱头,你若是问起来,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比如奥巴马的牧师如何在讲道中攻击美国911是报应,佩林十八岁女儿未婚先孕,麦坎如何做战俘,水管工Joe要不要加税, 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逸闻,这些八卦,打败了“政见”,成为最引人关注,最能左右选情的因素,因为用故事包装起来的道理、信息、暗示,就如同包裹了糖衣的苦药一样,更易服用。

在美国看大选,所谓“选情”,只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选举故事。有时觉得这简直都像是好莱坞包装出来的一样。好莱坞的特点不是说道理,而是讲故事。

有这么一部荒诞影片,叫Wag the dog,说的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脱困,在选举当中起死回生的故事。中文译名似乎错误,叫摇摆狗什么的。Wag the dog, 来自The tail wags the dog这个俗语,意思是手段大过目的,喧宾夺主。

片中的总统选举(election)变成了一个制片(producing)的宏大策划。选举前11天,美国总统访华期间,后院失火,爆出了性丑闻来。为了在短短时间之内转移视线,改变选情,总统幕后高手策划了一场针对阿尔巴尼亚的“战争”,以形成“不可中流换马”(Don’t change horse in mid stream)的局面,好让总统连任。从策略上讲,这是围魏救赵。

为了将事情做实,总统的策划人去找到好莱坞的名制片人。制片人给了他故事,给了他激动人心的画面,给出了一首首人人传唱的歌曲,给出了人人难忘的意象:比如四处挂着的旧鞋(象征有待营救的伪英雄)。为了遮掩一个丑闻,扭转选情,制造一个一个危机和故事。

可是如此捏造,人们怎么就会上当受骗呢?美国人不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而说:People are stupid. 他们对事物真相的反应是:“电视上都这样说了!”(Of course it’s true. It’s on TV!)这还能有假?电视上都说了。一般人不会去政客的黑屋里,看着(甚至策划)黑幕如何铺开,于是也就容易被忽悠。

大部分人接触事物的渠道是传媒,是宣传。他们接受传媒的一切灌输,并不带多少思考。别以为大家都会去思考。要是大家都去思考,怎么各家商店里都会在卖那些显然不管用的保健品?群众雪亮的眼睛盯着电视,作为大后方的脑袋就空虚了,商贾和政客乘虚而入。他们只要去宣传,余下的事情不要动手,这些人会帮着去做,这叫操纵民意。此影片中,一个Redneck模样的选民,还印制了“操他娘的阿尔巴尼亚”文化衫来!在体育场,成千上万的球迷自发地将自己的球鞋扔到体育场,以体现自己的爱国热情。

片中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制作人是个自信乃至于狂妄的家伙,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特别本领。他最终通过精心虚构,导演了选战的最后一役,扭转了选情。

至此,我们看到的政治,是一场大秀,是包装,是策划,是故事,是一个接着一个绑架观众注意的噱头。政治的实体内容很少,做政治原来是在做舆论,做宣传,做展示。《辛德勒名单》里的犹太经理问辛德勒,他们生产,我帮你管理,你做什么?辛德勒说:Presentation. 也就是做表面文章。

罗伯特•德尼鲁扮演的总统策划人足智多谋,但不显山露水。他很现实,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样子的人能帮他实现这个目标。他用人,用得淋漓尽致,让人放手去发挥所有才智,只要这一切,都是用于他的目的。影片中从来没有透露他具体的职位,他是幕僚,又是爪牙。他藏在幕后,可是他才是真正的producer, 把个好莱坞的精英团队都玩得团团转,还让他们一个个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好莱坞的那些人物,就如同风筝一样,飞得再高,时间一到,他说收就收回来。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领导,你看看这片子,学习人家如何收放自如。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下属,你也看看这片子,从反面看看如何进退有度。好莱坞制片已经不辱使命,却不见好就收,非要青史留名,那就成了摇狗的尾巴,本末倒置了,结果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折,人死于非命。做人得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你给人做事,完事后轻轻地走开,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进一点麻烦。不然的话,壁虎尚可断尾求生,不要说狗尾。狗尾尾大不掉之时,对方只会挥刀不挥泪。

 短评

哈哈哈哈哈,某人被黑粗翔了。年份刚刚好的同时天才般的编剧也预知了一年之后的事。

4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这片子几乎把所有出现的元素都讽刺了个遍,包括纳什维尔的乡村音乐(当然这个奥特曼已经黑过了!),不得不服。好莱坞和媒体业,其实怎么黑都不过分的,因为再匪夷所思的剧情,回头想想可能真的是那么回事的。。。难得一部不错的美帝非屎尿屁政治喜剧!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The war is a show. The President is a product. A producer can get his credit just when he dies.

12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为了掩盖总统的性丑闻,公关团队不惜联合好莱坞制片人发起了一场莫须有的对外战争。对于政治和媒体地讽刺值拉满。难以想象如果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该如何面对此等嘲讽。无巧不成书,本片上映的同一年,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曝光。电影变成了事实的寓言。上帝的筛子透过屏幕掷中了他们。德尼罗和霍夫曼两大老戏骨都有喜剧基因,看他们在讽刺喜剧中飙戏别有一番风味。

14分钟前
  • 十一月的雨
  • 推荐

兼具电影艺术自反性与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电影,故事叙述方式依据好莱坞固有的脉络,一波三折、行云流水,运镜多变、机位多改,但未超出好莱坞的连贯性系统,明星制(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制片厂制(新线出品,华纳发行),类型片(悬疑架构,双雄合作经典模式),这三板斧,斧斧挥的漂亮,招招砍的致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电影本身对于电影自身的指涉和对政治的揶揄讽刺,后者撕破了美式民主的表衣,显示了操纵下民意的随波逐流,以及美国人自身对于家国的认识状况。前者则描写了电影人呼风唤雨,涂抹现实的能力,且最为精彩的是,将制片人带到了荧幕之前。而在前后两者的联系上,电影贡献了最为精彩的好莱坞媒介论述——第三次技术革命下媒介对于大众的操纵与蒙骗,也揭示了那些处于黑幕下的故事,以及刻意呈现给我们的“真相”。

16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一部NB的吐槽喜剧,既吐槽政治又吐槽电影(movie)和传媒,德尼罗鲨鱼般的笑容真是精湛。当然“总统不可见”,同时又道出了“战争不过是一场秀”这种波德里亚式的表达。当然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尚没有Twitter这种东西(即使有也好不到哪儿去)。此片堪比《S1M0NE》。

1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总统也差不多是个营销号...威利尼尔森超好笑,指挥群星录爱国歌曲特别损!最狠的是录好应景炒作歌做旧唱片塞进国会图书馆再假装偶然发掘出30年代民歌。霍夫曼的幽默表情比较假仙儿我反而没觉得很好笑

2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阴谋论」集大成者,甚至可以消解 / 嘲讽 一切政治活动,所有的国家制度下全体人员行为都因为某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任何人都是可被牺牲的——不可见的总统本人以及必须维护的总统成为超越道德审判之上的「道德正确」,好莱坞在这种意淫和自我消解中既是「上帝」也是「走卒」,这也是娱乐至死时代的唯一答案。

24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The tail wags the dog. 港译:作大英雄,霍夫曼和德尼罗的表演延续两人惯性角色,一个絮叨神经质一个狡诈,画面平静、台词超棒。没有激动人心的大起大落,平铺直述里却蕴藏着强大的思想反讽。

27分钟前
  • 海鸥的天空
  • 推荐

将惊人的批判力度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尖锐的变为可接受的-但仍然尖刻,而娱乐也具有了某种深刻-但还是娱乐),美国电影最大的创造力也许就在于此。produce a war,make a hero,invent a history,极富创造力的三幕剧。霍夫曼与德尼罗真是璀璨生辉。

32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此片让我想起了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的名言,你负责提供图片,而我负责制造战争。可悲又可笑的是,当我看到用摩丝码写的Courage,Mum,听到那煽情的乡村音乐时,我竟然感动了。。。

37分钟前
  • MIO
  • 推荐

天啊这剧本太妙了。“Produce a War”媒体的阴暗,政客的伪善,公众的盲从,艺术工作者的无奈,面面俱到。全片没给总统一个正脸镜头,因为总统不过是团队过度包装的傀儡。“狗为什么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要是尾巴比狗聪明,就是尾巴摇狗了。”故事看似夸张,天朝不少有。2848

40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好牛逼 咱们看着老美的选举眼馋 老美直接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选举也是bullshit 这个世界神马才是真的 战争 英雄 什么都都能靠媒体里的两片嘴凭空制造 民众 只是一只狗任意摇着的尾巴罢了 其实我觉的那个old shoe有点像雷锋。。。

42分钟前
  • pabu
  • 力荐

Election campaign equals show business. Propaganda feeds patriotism. Public opinion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44分钟前
  • Alan Sum
  • 推荐

"They don't shut down our picture!""Fuck my life!Fuck my life! I want the credit!"

48分钟前
  • (⊙v⊙)
  • 推荐

双向吐槽:政治和好莱坞,这编剧得有多大怨念?最后回看片头那句"为什么狗要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否则就是尾巴摇狗"看上去太黑了:幕僚都是为总统服务的狗,而总统充其量就是条尾巴。

5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每次看到对这类反应民主阴暗面的电影的影评中,少不了什么“看看,中国的虽然不好,但美国的民主也很烂”这类言论我就忍不住想骂他们sab。能有这样的电影公映,就是民主优良的明证!那些以为民主是万能灵药的人请去面壁。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其实也就是在说,没有万能灵药。

57分钟前
  • 天草树虫
  • 还行

黑色的政治片,说不定PB也曾受其启发。

1小时前
  • 铁皮骑士
  • 推荐

歪打正着地预演了一遍克林顿的拉链门。达斯汀·霍夫曼扮演手眼通天的大制片人,中长发、热衷美黑、戴深色眼镜的细节都在贴近派拉蒙制作部总裁Robert Evans。拍《教父》时Evans曾强烈反对帕西诺出演,嫌帕西诺个子太矮,没有明星相。等他自己独立制作第一部电影,结果找来更矮的霍夫曼做男主角。Robert Evans做女装发家的哥哥Charles Evans,80年代曾玩票做电影,第一部片也找霍夫曼来演,就是《窈窕淑男》。

1小时前
  • 皮革业
  • 推荐

太棒了~ 什么时候电检卡不掉这样的片 中国就真的算是开放了 真是比楚门的世界好看太多了

1小时前
  • 陶陶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