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

爱情片其它1993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山姆·尼尔,安娜·帕奎因,克利夫·柯蒂斯,克里·沃克,吉娜维夫·莱蒙,伊恩·穆内,佩特·史密斯,布鲁克·奥佩斯,罗丝·麦克莱弗

导演:简·坎皮恩

 剧照

钢琴课 剧照 NO.1钢琴课 剧照 NO.2钢琴课 剧照 NO.3钢琴课 剧照 NO.4钢琴课 剧照 NO.5钢琴课 剧照 NO.6钢琴课 剧照 NO.13钢琴课 剧照 NO.14钢琴课 剧照 NO.15钢琴课 剧照 NO.16钢琴课 剧照 NO.17钢琴课 剧照 NO.18钢琴课 剧照 NO.19钢琴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00:57

详细剧情

  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麦格拉斯(霍利·亨特 饰)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只通过钢琴倾诉满腔情感。1852年,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斯图尔特之友乔治·贝恩斯(哈维·凯特尔 饰)爱上了麦格拉斯,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并命麦格拉斯教贝恩斯奏琴。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麦格拉斯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

 长篇影评

 1 ) 钢琴课

看与被看 的确决定了女性的主体位置。许多视觉语言也是突破男性视角的,比如丁丁的出现、性爱中的主体地位、充满抗争的沉默……我觉得在跳海之前女主角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她爱的一直是那架钢琴,所有看似爱过的人都是对钢琴之爱的附属品(抚摸琴键&丈夫的手法是相同的)。直到跳海之后她才感受到自己被压抑许久的本能。表演是厉害,不过还是跟节奏一样令人有些不适应。女儿适应新父亲的“背叛”一开始让她成为了罪恶之因,却最后成为幸福之因。
这部电影无关爱情,或者说片中的爱情微不足道,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一个女人对钢琴的迷恋及对肉体的渴望,霍利·亨特仅用肢体语言便描绘出了角色的心境,优雅、细腻、隐忍、执着、高傲、自私,从各个方面讲她的表演都很出彩,无疑是全片的灵魂所在,摄影和配乐则赋予了其诗意,唯一的缺陷是叙事。

 2 ) 女性观影者看女性导演拍女性电影

《钢琴课》是简•坎皮恩成名作,斩获9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使得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

而我从一个女性观影者出发,只能说坎皮恩太洞悉和拿捏女性心理了,女性导演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了。她知道什么会打开一个对性无知的女人的心。

钢琴课上一次次的温柔抚摸、由浅入深的肌肤触碰,艾达的神经就这样被撩拨着挑逗着,性欲的种子开始萌芽生长。

不管是贝恩斯躲进艾达宽大的裙摆底下吮吸下体,还是两人肉体交缠的做爱戏,都没有加入任何女性的娇喘声和男性粗暴的抽插声,相比于其他影片极其罕见。自始至终,都是暧昧的、温柔的、细腻的。

弥漫涌动的情欲张力给影像注入了强大的魔力,但是毫不低俗色情,看得我浑身欲火燃烧,深深被折服。

且贝恩斯对艾达一直抱持尊重的态度,他完全有条件直接将她强暴,但是却选择用身体换钢琴这样的方式——让她弹奏心爱的钢琴,让他展示自己的求爱。哪怕换的琴键数目也都是听从艾达。

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为什么艾达会爱上贝恩斯,不是表面的“先性后爱”,是从性里感受到了爱。一个男人爱不爱你,由性完全可以体现的,一个女人是完全可以感知出来的。也不止于性爱,这个男人倾听她,懂她。

而后,性觉醒的艾达对性愈发饥渴了,夜晚睡眠时把女儿当做了贝恩斯,手控制不住地在她身上游走。去触碰丈夫的身体但是拒绝让丈夫触碰自己,都是与传统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驰,坎皮恩敢于解放“女性气质”,不困于所谓的伦理道德。

另一方面,坎皮恩敢于揭开和冒犯父权制。

丈夫世俗、自私、善妒、虚伪,完全不理解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不理解艾达的精神世界,不把艾达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而身处父权社会中,不再性压抑、在爱情里忠于自我的女性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断指、被强奸。坎皮恩将女性在父权社会遭受的暴力拆解、具象化,愤怒悲凉的心情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被剁去手指后,艾达满脸沾泥,眼神冷静且决绝,此时此刻,“她通过蔑视痛苦来蔑视整个父权制”,无声的反抗在迸发炸裂。同时也是坎皮恩在向整个父权制“宣战”

艾达没有与钢琴一同葬入海底,而是开始练习说话,融入社会,只因坎皮恩无意塑造为精神赴死的“完美女性”形象,一个平凡的女性为什么不可以选择爱,选择生?

坎皮恩在这部电影里既展现了女性导演特有的纤细、敏感,也展现了她不被性别局限的坚毅、孤傲。且简导的电影有个特点是后劲太大,昨晚看完我都夜不能寐,久久回味……

总而言之,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主题表达都是无可挑剔。

 3 ) 女性觉醒

这是一部通过情色来描述沟通的电影,这看似鄙陋的通过交换而产生的爱情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在这部电影里,通过慢慢加深的肉体纠缠式的情色情节虽然触目,但是却完美烘托出了一个如泣如诉而且沉重深刻的爱情故事。

挺看不惯艾达的所作所为,伯恩也一样,两个打着艺术晃子情色的人…… 这片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就已很讨厌女主…既然选择嫁给人家,选择了这种生活,就不要打着种种旗号搞什么飞机……还是在女儿面前,无关艺术…纯粹讨厌!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4 ) 一部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

我不知道从男性的视角看这部电影会有怎样的感触,但是我想如果说这是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大概不会有人反驳吧。毕竟这种特殊的细腻的情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所以能够跟这部电影产生共鸣连我自己也有些意想不到。

女主角的心灵世界是多么丰富而又贫乏,她的灵魂是系在钢琴上的,这是一种幼稚但是炽热的感情。多半因为生活单纯的缘故,钢琴与她相依为命,让她引以为傲。这个时候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聆听者,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丈夫在不愿搬钢琴的时候就败下阵来。很多时候对男人失去的尊重是再也找不回来的。所以就算她的丈夫对她再怎么好,她的心也已经收不回来了。

对邻居男人的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蔓延滋长的,这是一个很难划清的界线。如果一厢情愿地说它的开端是像所有美好理想般柏拉图式的,不免实在有失公允。这段爱情跟色欲是分不开的。爱情本来就是跟荷尔蒙息息相关,而这段情欲又实在太令人动容。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原因之一,男人和女人在对于性的追求有所不同的一点,就是女人喜欢漫长的前戏。而导演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整整三堂钢琴课的前戏,男人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在女人身后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地方徘徊,好像进行着什么游戏。仅有很少的肌肤的接触,把这段情欲戏不断地推向高潮。后来女人在自己的家中练琴,好像还能感觉到身后的幽灵一般不断地回头,在这个时候她就知道这场游戏已经成瘾了。

婚外恋大多数是没有好下场的。残忍的说,这手指大概是应该断的。这个年代的社会仍然有着沉重的道德和宗教约束,女人家里挂着的十字架就能说明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家。断了手指之后她在林子里木讷地跌跌撞撞,她没有表现出愤怒也没有表现出悲伤,大概是绝望让她麻木了一阵,而从道德上来讲这大概也是她的惩罚,她又有什么理由感到愤怒呢?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地她只有逆来顺受。女人令人敬佩的一点 就是她的温柔可以转变为韧性,在极端的时刻反而更加沉默。这种矛盾让她的丈夫不能理解,致人疯狂。

让这位女主角如此真实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她的不确定性。就好像任何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一样,她的行动是随性而不可预测的。她要求抛下钢琴,她试探性地把脚放入抽离船板的绳索之中,她随着钢琴下沉了一阵,然后决定挣脱绳索捡回生命。没有人可以说得清她脑袋里究竟怎样运转,是怎样的机理决定走怎样的下一步,但是当抛去试图理论的重担之后,这一切动机都变得情有可原。她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从若即若离的婚外恋情开始,到她决定结束生命的一刻,她都是到了最后才做出选择。而她最后的选择是尊崇本能,就像她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钢琴是贯穿全片的主题,但并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重点。一个女人最终只能侍奉一个主人,因为她的心永远是专一的,她的钢琴和爱情大概从来就不能同时拥有,选择其中一个必定会冷落另外一个。到最后她仍然还能弹钢琴,但却不是最初几近病态的痴迷了。她终于可以放得下它,因为已经拥有了爱情。在亲吻爱人的时候她终于笑了,因为她终于可以享受这段爱情而不背负背叛者的枷锁,对前夫抑或对她的钢琴。

 5 ) 琴声如诉

长久以来,我的审美总是趋于两极,喜欢的东西要不就灿烂如花,要不就清冷似水,《钢琴课》给我的感觉明显趋于后者,看的时候身子微微发冷,眼到之处总是凄清而萧瑟,像是下不完的雨。天空一片冰冷,海水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灰过,海滩空而寂静,艾达穿着黑色衣裙,一个细木架子撑起肥大的裙摆,像被打起来的伞。她轻轻抬起琴盖,一只细手缓缓伸入,仿佛进到一片幽深的国度。琴声如诉,那首曲子叫the promise,承诺,让人惶然无措却又有不禁期许的东西。这个叫艾达女人,冷峻默然,自觉地避开语言,避开可能的一切交流,用倔强的姿态独立于世,却有着近似哀求的渴望。这种强烈的矛盾感,清冽而荒凉。

《钢琴课》确实是一部女性电影,它表达了女性所有的渴求,诉说了女性所有的希冀,同时也暴露了女性所有的内在矛盾。女性——艾达,一个会弹奏钢琴的哑女,用她特殊的方式,在世界这个巨大的帷幕之下演出她作为一个女人,可能被理解被诠释的一切。

导演没有回避任何问题,细节处的雅致做得让人叹服。坎皮恩是个善于勾勒女性心理的导演,对气氛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她直面一个女人一生可能面临的所有选题,包括婚姻,爱,自由,情欲等等。她对待婚姻的矛盾心态,在依赖与反抗间分裂;对灵魂与自我近似执拗的尊重,用钢琴来维护唯一健全的自己;还有对男人,对爱,对原始冲动之下的欲望的唤起,统统处理得典雅庄重,表现出一位女性导演难得的自信与真诚。《钢琴课》没有宏大的叙事,甚至本身就是对叙事的扬弃,倒反而有了诗一般委婉的抒情,朦胧含蓄之下炽热的欲望,充满原始张力的爱的迸发,在缱绻的淡淡描述间,散发出更奇异的魅力。

电影名与钢琴有关,很多人,包括我,都认为这是一部以钢琴为主线展开的电影,其实并不然。对钢琴的设置与其说是主题,不如说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态度。当一个女人没有爱情,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时,钢琴成了她唯一的慰藉。艾达凝视暴风雨中遗留在海滩上的钢琴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渴望有一种孤僻与倔强,这显然不是爱,而是一种近似偏执的依赖。这依赖不同于她与斯图尔特的婚姻,后者是世俗强加给她的,她可以借用强大的内心与自我去对抗它。但失去了钢琴却意味着这种强大的自我也将随之逝去,这对于一个力求精神独立与完整的女人来说,比失去身体更难以忍受。事实上,斯图尔特才是艾达真正的统治者,虽然他看似虚弱、麻木。

而贝因之于艾达,与斯图尔特正相反,恰恰是建立在这种自我的被认同之上。贝因粗犷、野蛮儿霸道,却反而激发起外表冷漠的艾达内心从未有过的激情。也许女人的矛盾就在于,其内心渴望的东西往往是其在外表上极力避免被察觉的,于是才要通过弹琴这个隐秘的手段委婉得表达出来,让表达的过程与效果显得如此绵长而缓慢。贝因指挥下人驮着钢琴走在崎岖泥泞小路上的那组长镜头拍得动人,他的沉默坚定之下是对艾达温柔的慰藉,他本能地通过琴声了解了艾达内心的一切。导演把艾达设置成一个哑女,目的或许正在于要表达出这种“穿越式”理解的难能可贵。影片中,艾达在弹琴,贝因钻入她宽大的裙摆,手指慢慢张开,细细触摸她的身体,躲在漆黑的裙子里,幽暗的光线弥散开来,暧昧而唯美。琴声流淌,情欲与音乐,爱与灵魂犹如两股细水流淌在一起,如此完美,让人不由叹喟。

虽然结局并不是我一贯喜欢的风格,但我尊重坎皮恩对于女性重生问题的思考。艾达抛掉了钢琴,努力地挣扎着活下去,并开始练习说话。在爱的作用下,她终于放弃与世界接触的一贯方式——钢琴,一种独立而孤僻的人格消失了,另一种健康而向上的人格形成了,是爱拯救了她,导演把一切归功于爱。其实爱的力量令人怀疑,爱的确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可这却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方法,无论是坎皮恩、艾达还是我,或是其他的女性观众,难道就没有人寻求过,或者仍在寻求这种方式吗?也许正因为爱并不可靠,把爱与情欲联系在一起更不可靠,所以这种寻求才会更显示出其悲剧的意义来。钢琴不能拯救女人,爱情也不能拯救女人,这是双重的悲剧,只是坎皮恩于心不忍,她是女人,女人应该疼惜自己的同胞,于是多了份柔弱,少了份决绝。

 6 ) 分析下钢琴课

首先还是得缕清楚剧情。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还是很清楚的,钢琴的位置的变化就代表了情节的推进:

楔子:钢琴在储藏室。这一段是专门介绍艾达个人情况的。

开端:钢琴在海滩。这一部分又分几个小部分。
1.上岸:这一段主要体现了艾达对新环境的抵触,当地男人的粗俗也衬托了艾达的高贵与纯洁。
2.迎接:斯图尔特和贝恩登场,准备将艾达接回城市。这里的冲突主要是在艾达和斯图尔特对是否要带钢琴走的争吵上,斯图尔特赢了,但是这个胜利所展示出的是他对艾达的不理解,算是他们婚姻一个非常糟糕的开始。
3.婚姻:一些琐碎的蒙太奇,表现艾达对此地粗鲁人情的不适应,以及她的婚姻究竟有多糟糕
4.寻琴:这是非常精彩的一段。艾达希望贝恩带她去海滩找钢琴,然后弹了一曲,展示了很开心的一面。

发展:钢琴在贝恩家。贝恩对艾达萌生了点念头,想通过钢琴课的方式接触她。这一段里一方面贝恩和艾达的接触不断升温,斯图尔特也在试图挽救他们尴尬的婚姻。

高潮:钢琴在斯图尔特家。这里又分几个部分.
1.告白:贝恩感觉自己的行为很过火,决定把钢琴还给艾达,而艾达却感觉一个人弹琴有些别扭了。她发现贝恩已经是她很重要的人了,于是去告白。
2.禁闭:斯图尔特发现两人关系之后很生气,把艾达禁闭在房间里,自己也想尽办法希望让艾达对自己倾心。
3.断指:贝恩准备离开殖民地,艾达希望在他走之前能传达自己的爱意,结果被斯图尔特发现。盛怒之下斯图尔特砍了艾达的一根手指,把这跟手指送给了贝恩。
4.对峙:斯图尔特在晚上来到贝恩家,决定按照艾达的心意,让贝恩带艾达走。

结局:钢琴在海上。艾达跟贝恩离开了殖民地,在海上艾达企图自杀,但是她体内的一个声音却告诉她让她活下去,最终她选择了生活。

尾声:钢琴在海底。艾达和贝恩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然后是意味深长的独白——
At night I think of my piano in its ocean grave
and sometimes of myself floating above it.
Down there everything is so still and silent,
it lulls me to sleep.
It is a weird lullaby, and so it is...
It is mine.
There is a silence where hath been no sound.
There is a silence where no sound may be
In the cold grave, under the deep deep sea.

其实这个大的叙事框架是由两条线索组成的,即是艾达和两个男人关系的进展,我们一个一个看。

先说和贝恩的,这个是所谓的“主线”。这两个人关系的起点是在贝恩带着艾达找琴的时候,开心弹着琴的艾达无疑是美丽的,贝恩正是被这种美所吸引,萌生了想接触她的念头。不过实际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早就对艾达倾心了,不然不会嘴里说着“我没法带你去”边给自己的马套上马鞍。

接下来就是非常色情的钢琴课的部分。有些人觉得这贝恩搞这种勾当是受爱情的驱使,这种看法我不能苟同。这两个人之间只有欲望,没有爱情。贝恩从头到尾上课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要一步一步达到跟艾达上床,这怎么能叫爱情呢?而导演所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其实影片中是有说明的。在艾达和女儿谈论女孩父亲的时候,她用手语说:“我跟你父亲不需要言语,我可以直接把我的心意传给他,他可以听得见,可是后来他却害怕起来,害怕聆听我的声音了。”这个才是真正爱情的含义——聆听的勇气与愿望,一种理解。

这层愿望贝恩是没有的,他从头到尾都没有理解过艾达。在艾达找到他准备告白的时候他说:“我想让你关心我,但是你没有,现在你回来了,如果没带着一点对我的感觉而来,那我希望你出去。”甚至在艾达把身体献给她之后他还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还会再来么?”就算是最后小女孩给他带来艾达为他而掉的手指时他还在问:“她究竟是怎么说的?”——艾达如此强烈的情感都没办法让他知晓,可见他俩之间毫无沟通可言。

再看看斯图尔特。毫无疑问他跟艾达不是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不懂音乐,只懂得经商,而且自以为是,还砍了艾达的手指……于是有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他是个坏人,其实恰恰相反,他对艾达的爱情是最为真挚的。他一直试图去理解艾达,希望得到她的爱情,然而却不得其法。很多镜头都告诉我们斯图尔特对于去了解艾达的尝试,这比贝恩“我就是想上你”的行为要强多了。当他最终找到了与艾达沟通的方法时,艾达的心已经在了贝恩那里。在他于贝恩对峙的时候,他说他听到了艾达的声音,就像艾达原来的丈夫那样。这证明了他比贝恩更爱艾达。不管成功与否,他至少试图去聆听艾达的声音,最终理解了她,而贝恩到最后也没有理解她。

那艾达对这两个男人的感情又如何呢。首先,她对斯图尔特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感情,因为她给他带上了“这个男人不可能了解我”的帽子,这帽子的起因就是斯图尔特把钢琴留在了沙滩上。正因如此,她根本没有试图去跟斯图尔特沟通,斯图尔特本身又不懂女人心,这两方面的原因加起来才是导致后来一系列悲剧的原因,并不全是斯图尔特的错。

他对贝恩的感情就比较复杂。贝恩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艾达心中的一个锁,是情欲之锁。艾达想从贝恩身上得到的并非爱情,而是肉体——艾达本来许多年没被男人碰过,有不愿意被自己的老公碰,自然会寂寞,贝恩毕竟还是个很有吸引力的男子,一直对她动手动脚,也怪不得艾达心里痒痒。这种心痒痒也可以从她对斯图尔特的转变中看出来。她从对斯图尔特爱答不理到爱抚并且注目斯图尔特的下身,这是在寻求一种意淫。她的肉欲已经被挑起来了,但是她就是不想让斯图尔特碰,而其他殖民地人又很粗鲁,她看不上,这样就只能去找贝恩解决。所以说他对贝恩的感情最主要的还是情欲。不过她俩的感情里还是有点其它东西的,那就是被理解的愿望。

在电影刚开始的独白里提到了“silence”这个概念,在这里艾达把silence和死亡联系起来(”silence affects everyone at the end”),同时她自己声称她虽然不能说话,但并不silent,因为她有钢琴。Silence当然可以指死亡,但是同时更是一种无法沟通的状态,而钢琴对她来说,是她生命本身的一个符号,同时也是她进行沟通的手段。这个部分的结尾是一个女仆打断了艾达的钢琴演奏——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镜头,她为什么要因为一个女仆发现了她而停止弹琴呢?也许她并不希望别人听到她的声音。她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人,并不需要什么观众——如此一来,钢琴的意义就又多了一个:艾达的自我世界。

她本是一个不需要观众的人,但是当贝恩把钢琴还回来之后,她弹琴的时候总是要回头看一看,这当然可以理解成她想要贝恩,不过更广义的理解,她想要的或许不是贝恩,而是一个聆听者,一个可以理解她的人。她的个人世界已经不能满足她了——这是贝恩这个钥匙的另一个意义,他把艾达从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解放了出来,不管这是不是贝恩的本意。她需要一个能理解她钢琴的人,在殖民地里唯一一个跟理解他沾边的人就是贝恩,毕竟他能好好听她弹琴,虽然他在听的时候脑子里想什么她不清楚,如此一来贝恩就成了艾达的唯一选择。

于是这三个人的关系就成了这样:斯图尔特想要同艾达沟通,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接触她,而艾达又不愿意跟他讲;艾达的心被贝恩解放,让艾达对他产生了感情,于是艾达想让她聆听自己的声音,然而贝恩却不会。艾达跟这两个男人的关系都是瘸腿的,但是作为她仅有的选择她选择了贝恩——这个选择是她对自己情欲的妥协,也是一种女人感性的错觉。她以为贝恩是爱她的,然而实际上爱她的人是斯图尔特。

影片结尾令人觉得非常的匪夷所思。斯图尔特同意把艾达给贝恩,按理说是艾达希望的事情,但是她最后却想把钢琴丢掉,然后跟钢琴死在一起,结果自杀到一半又逃了出来,为什么?这得研究下钢琴的象征意义,上面说过,钢琴是她沟通得方式,是艾达生命的意义所在,断了指头,无法弹琴,就没法与人交流,她的生命似乎也就不再有意义了;另外钢琴也代表艾达曾经的自我世界,她是想舍弃这个旧的自我——那个自我包含着她的纯洁,是没有被情欲沾染过的——然而在丢弃这个自我时她又不舍得,或许是对现在这个不再纯洁得自我有一点厌恶,于是想了结自己得生命。她最后又选择了生活下去,这就算是一种涅槃——他意识到钢琴并不是她沟通得唯一手段,她舍弃了旧的沟通方式,准备为自己得生命寻找新的意义;她也接受了自己得情欲,接受了自己得不纯洁,接受了自己的解放。在尾声处我们看到艾达在学习说话,这便是她找到的新的沟通方式。她会梦到自己已经死去,感受到真正的silence——她确实已经死了,那是过去的她,那个纯洁的自我。

其实整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解放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女人的成长。砍皮恩电影里的人物经常分不清情欲跟爱情,甚至有的直接拥抱情欲而舍弃了爱情,导演把这种行为看成一种进步,一种女性解放。所以说这是个很女人的电影,它是在教女同志们肯定自己的欲望而成长,抛弃那些束缚自己的社会道德,最终得到解放与涅槃——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没办法给四星,这个道理太不能接受了。

 短评

为什么电影的导演是女性,我们就总要强调女性女性呢,就好像细腻是女性的专长,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对抗男权就是女导演一生的目标和固定任务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倒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超乎性别的部分,即:想怎样就怎样,我不哭不闹,该骚就骚,跟着爱就跑。

4分钟前
  • 你可以叫我水
  • 推荐

【A】有人说觉得不舒服,有人看到出轨的少妇,有人看到丑陋的肉体,他们想看什么?有人为她被剁掉手指叫好,有人觉得她应该死在海里,他们都伸出手指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所以现在知道它伟大在哪里了吗?

7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的确跟《霸王别姬》有的一拼

12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简·坎皮恩代表作,93年戛纳金棕榈奖。①彻底的女性主义电影,将女性心理展现得细腻雅致;②霍利亨特的双影后实至名归,坚毅,孤傲,纤弱外表下情欲暗涌的内心;③摄影美极,幽蓝大海,灰蒙天空,阴湿丛林,海边钢琴与沙滩上的海马-高音符;④诗意而充满隐喻的构图与调度:航拍,特写,过肩,双人,窥视。(9.5/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的我难受,我是说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了都

16分钟前
  • 張騫
  • 还行

钢琴束缚着我。最后一刻,我挣脱了它。

19分钟前
  • A-sun*
  • 还行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23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这个电影拍出了人生落叶之美。霍利亨特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就像舞蹈一样美丽,在钢琴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去找贝因,临走时打他,然后跌坐在门前,这就是被爱包裹着的怒气,恰到好处,让人看到了无尽的渴望的爱。

26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斯图尔特将她当宠物豢养,想着假以时日她总会爱上自己。贝因却把她当成鸽子,还给她翅膀并知晓禽鸟回巢。陷进感情的泥沼,被欲望的套索裹缠。这寂寞的岛屿,压抑不住躁动的音符。经年以后,人们打捞起海底沉默的钢琴,琴键上书写的爱意被后人传为佳话。再没人知道,另一个男人也曾深情,终究殆无孑遗。

3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也叫爱情么?

3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一绝,简坎皮恩是我见过最知性的女导演,片子细腻,安静,美丽,富有诗意,情感饱满,一部讲述欲望,嫉妒与宽容的女性主义的完美之作!!!l Hunter将自闭,高傲,隐忍,内敛,优雅,坚强,情绪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Ada刻画得令人着迷---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41分钟前
  • Thoreau
  • 力荐

花没有声音,安静,温暖的风来了,却愿意四肢全张开,尽态极妍,给人看她猩红色的内里。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她清高因为她得不到爱。于是丈夫便可悲了。——又是一部做作的文艺爱情片,如果女主索性跟钢琴一起被海埋了蜗大概能多打一星 ps:蜗阴暗的觉得,女主迷恋上了肉所以ms得到了爱还搞得轰轰烈烈,说穿了就是个出轨故事

47分钟前
  • prost
  • 较差

以文艺色情之名,扯淡.

52分钟前
  • Zuschauerin
  • 还行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放在海底的琴,那深深的海底埋葬着悄然无声的沉默。” 把最深的寂寞留给大海。

5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过于刻意。。大多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其实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别人哪有理解和同情你的义务!如果真的有人走近这样的你,多半他有一定的目的,或者他也是个只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走近了会发现,无法在实际的生活里相处,或者,他根本不值得你的感情。      自怨自怜、自悲自叹的人,不懂得谦卑。

59分钟前
  • 周先生
  • 还行

断指的那一刻,我流泪了

1小时前
  • veronique
  • 推荐

一堂课,换一个琴键;从习惯到禁恋。在那片海滩,对着汹涌海潮,弹奏出女性的情欲乐章。最后随钢琴被埋葬在海底的,是曾经封闭的内心世界。画面调度完美,简康平女士真是新西兰电影之光。(一定要去那片海滩~!)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1小时前
  • 陌聆
  • 力荐

女性是否真正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1小时前
  • 眠去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