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错

喜剧片美国1989

主演:比尔·伯恩斯坦  马丁·兰道  克莱尔·布鲁姆  斯蒂芬妮罗斯哈伯尔  格雷格·埃德尔曼  George J. Manos  安杰丽卡·休斯顿  伍迪·艾伦  Jenny Nichols  乔安娜·格里森  阿伦·阿尔达  萨姆·沃特森  Zina Jasper  多洛雷斯萨顿  Joel Fogel  

导演:伍迪·艾伦

播放地址

 剧照

罪与错 剧照 NO.1罪与错 剧照 NO.2罪与错 剧照 NO.3罪与错 剧照 NO.4罪与错 剧照 NO.5罪与错 剧照 NO.6罪与错 剧照 NO.13罪与错 剧照 NO.14罪与错 剧照 NO.15罪与错 剧照 NO.16罪与错 剧照 NO.17罪与错 剧照 NO.18罪与错 剧照 NO.19罪与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8

详细剧情

  朱达(马丁·兰道 Martin Landau 饰)是一名事业有成的眼科医生,他不仅在学术界取得了稳固的地位,更热心的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中去。在外人眼中,朱达和妻子米利亚姆(克莱尔·布鲁姆 Claire Bloom 饰)无疑是一对模范夫妻,两人的婚姻长久而稳定,可是实际上, 这么多年来,朱达一直和一个名叫多罗瑞斯(安杰丽卡·休斯顿 Anjelica Huston 饰)的女子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令朱达头痛的是,多罗瑞斯已经无法再忍受自己秘密情人的身份了,咄咄逼人的她甚至向朱达发出了威胁,要让他们的关系公布于世。  除了朱达,克里夫(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也遇到了自己的难题,他那讨人厌的大舅哥莱斯特(阿伦·阿尔达 Alan Alda 饰)想要拍摄一部自传性质的纪录片,克里夫被迫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在忍受莱斯特恼人个性的同时,克里夫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哈莉(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

 长篇影评

 1 ) The Difference God Ma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the God make? He made the universe structured with meaning, and gifted mankind the capacity to love. Thereafter, the universe is no longer imbued with darkness and chaos but light and order. By teaching us how to behave morally and how to love, he teaches us “how to live,” which in the mean time presupposes “life is worth living,” and having these two questions answered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t God makes. In Woody Allen’s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Ben, a devoted rabbi, tries to help Judah, a illustrious ophthalmologist who also comes from a Jewish background but rejects it,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for his moral dilemma between his wife and mistress. In addition to suggesting a practical movement—to confess the wrong to his wife—Ben points out Judah’s problem of infidelity is not accidental but rooted in his compreh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You see it as harsh and empty of values and pitiless… and I couldn’t go on living if I didn’t feel with all my heart a moral structure with real meaning, and, forgiveness, and some kind of higher power. Otherwise there is no basis to know how to live.” Although Judah chooses to commit murder against his mistress at last, he is not an entirely evil man—there are still “sparks from his religious background that suddenly stirs up” and he constantly hesitates, questions himself, and torments with guilt. But he is a man of moral weakness, “a man that could not make up his mind.” In the end, he tries to justify himself as conducting under irresistible compulsion of the harsh “reality”. He starts to talk like his brother Jack, who seems to cut himself from the moral structure and God’s eyesight and continuously performing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without guilt. “God is a luxury that I can’t afford,” he claims, “I can’t afford to look away form reality; I can’t afford to be aloof.” In my opinion, all their arguments are false. No matter how “desperate” the situation is, man is never deprived of the right to choose. “We are all faced throughout our lives with agonizing decisions,” Prof. Levy says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lm, “We define ourselves by the choices we have made; we are in fact the sum total of our choices. ” Human can always choose to be righteous or evil, and the difference God makes is that he teaches us how to choose. Judah’s suffering is all because of his rejection of God’s guidance on how to choose and live. Like his “nihilist” aunt, he doesn’t believe a moral structure is guarding justice in the world but justice is merely “the advantage of the stronger”. But there is an moral order preserved, however, proved “no matter by the Old Testament or Shakespeare.” The jester Lester is not totally stupid in a way, for he says “Time is passing by… and will make it a fair game.” Moreover, to some extent, the question really is not about “who holds the truth” but “how can one live a good life.” As Halley says, “No matter how elaborate a philosophical system you work out, in the end, it’s gotta be incomplete.” When the philosopher Louis levy jumped out of the window, Judah’s father says “If necessary, I’ll always choose God over truth.” He now appears to be the truly wise man, and it’s the God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In spite of all above, following the God does not guarantee a “happy end”. It’s true that “if you want a happy ending, you should go instead to see a Hollywood movie,” for life is a tragedy. But tragedy does not equal pessimism and demands patho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understand life as tragedy. Tragedy is among the common man (Arthur Miller). “Events unfold so unpredictably, so unfairly, that human happiness does not seem to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design of creation,” and yet we, like the tragic heroes who keep falling, “seem to have the ability to keep trying, and even to find joy from simple things like their family, their work, and from the hope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might understand more.” This is the love of life, and it is the difference God makes.

 2 ) 潜意识的奴隶

剧中有意思的一点是马丁兰道的潜意识叫来了他弟弟,他嘴上说着不希望他弟弟除掉自己的情人,但从他叫来他弟弟的那一刻,这个想法就无时无刻不被他的潜意识怂恿与酝酿着。说白了,人都是潜意识的奴隶。
      这一段中本我和自我进行了极强的对抗,一人便完成了很不错的戏剧冲突。更有趣的是接下来的一段黑白片,同本片一样,画右的人一直是作为画左的人的潜意识出现的,看似是别人在说服自己,其实最终是自己说服了自己。(刚才室友梦呓了,他用山东话说:“NMGB.")

 3 ) 浅析

这是一部典型的伍迪式喜剧。最近看了很多伍迪的电影,可以算得上是第二个高峰了,而这一部是所有这些里面最好的一部。

首先来说说(我把电影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为马丁兰道的故事,一个为伍迪的故事,一个为派对上的故事)第一个故事:马丁兰道饰演的医生是一个博学、有钱的上层社会的人。和妻子结婚25年,早没了激情,于是两年前搞起来外遇。马丁承诺会离开妻子,但最后又反悔,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出过承诺,而真爱难寻,眼看他要离开自己,女方怎么也不愿放手,并且以马丁挪用公款的事来威胁他。这使得马丁进退两难。一是不想离开自己舒适且温馨的生活,二是面对抉择的懦弱。马丁分别找到好友本和弟弟杰克,前者说世界上是有一个道德体系的、有温度的,而马丁的态度正好相反,他认为世界是无意义的、冷酷的。这里为后面的情节做了一个伏笔。马丁以前帮过杰克很多次,虽说两者是亲兄弟,但命运却完全不同,马丁是成功的人、上层社会的人,而杰克则是个“令父亲失望的人”。杰克懂得马丁的暗示:除掉这个女人。但马丁心里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定。马丁的家庭是一个宗教家庭,但其实也并非全部家庭成员,也许是受家里的一些唯物主义者的影响,马丁从来都不信上帝,但却对童年拉比的一句话深深牢记:“上帝的眼睛在注视着你”。女友的逼迫越来越紧,她威胁他带她私奔,并不断往他家里打电话。最终,马丁崩溃了。杰克找人,马丁付钱,女人被干掉,事情十分顺畅。但从听到结局的第一秒,他便开始后悔了。这也成了他无法跨越的心坎。

第二部分:伍迪的故事。伍迪是一个失败的纪录片导演。和妻子关系不合,妹妹的老公早亡,于是他和侄女很亲密,经常带她去看电影,与她分享有趣的事情。伍迪的妻子有一个弟弟,叫莱斯特,与伍迪相反,是一个成功的电视人,拿过好几个艾美。但伍迪对此不屑一顾,他根本看不起莱斯特,认为他的作品不值一文。并且时时与他针锋相对。看着伍迪好几年没工作,妻子便让莱斯特安排一下,莱斯特想拍一部展现个人魅力风纪录片,便让伍迪接手。伍迪一开始是反对的,但在钱的面子上,他妥协了。但给他拍了一坨粪。在片场,伍迪认识了联合制片米亚法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欣赏伍迪才华的人。与此同时伍迪正在拍摄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由李维教授口述,法罗看完之后认为很有意思,并鼓励伍迪继续下去。伍迪渐渐地对她产生了好感。但谁料到莱斯特也对法罗有意思,伍迪十分着急,不想让莱斯特把法罗抢到手,便处处为法罗担心。法罗对此十分模糊。在被莱斯特解雇后,李维也跳楼死了,可以说,伍迪的人生是一团糟。法罗过来关心他,而他吻了法罗,就像我上面说的,法罗很模糊,不知道怎么办。此时,她就要启程去伦敦,要花三四个月(怎么感觉这便是曼哈顿的后续呢),伍迪同意等她。

第三个故事:伍迪和妻子和解了,感情也几乎耗尽。为了配合妻子,他来了一个派对。是本女儿的婚礼。(本好像是伍迪妻子的弟弟还是什么)马丁也来了。伍迪在派对上遇到了法罗,但此时他早已拥入莱斯特的怀抱。他们在伦敦偶遇(鬼信),他俘获了她的芳心。此时,伍迪为影史上留下了一个无比悲伤的特写,看得我鸡皮疙瘩掉一地。伍迪抑郁了,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喝闷酒。从另一个伍迪妻子与莱斯特的镜头中可以得知,伍迪的妻子已经有别的男人了。此时马丁也进了房间,与伍迪开始交谈起来。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人的结局。马丁后来一直被谋杀所困扰,甚至有自首的冲动,但他发现这毫无意义,因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是罪犯,与其自责,不如继续从前的生活。马丁把这个故事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告诉了伍迪,因为伍迪与他刚好谈到了谋杀。最后一组镜头里,马丁笑着迎接妻子,而伍迪坐在阴影中思考。最后影片用了李维的一段话来结束,是关于人生与价值的,这里就不灌鸡汤了。

我可以把道德体系比作一扇半开的门。每一个都有两种选择:门内、门外,却完全没有一半一半这种选项。如影片所说,你怎样选择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站在门内,意味着你站在世界一边,而后者意味着与世界为敌。

影片中罪与错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我可以大胆地说影片里没有人有错,他们只是做了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但区别是,马丁是有罪的,伍迪和其他人则没有。马丁是罪人,却没有得到惩罚,因为没人知晓,他自然把自己排除在道德体系之外。而伍迪没有罪,他追求爱,追求成功,却无形中承担了所有的痛苦,因为他把自己置身于道德体系之中。这便有力地证明了上帝并不存在。而我们所谓的公正,其实也是相对的,只是对于在门内的人们的公正。我一直都不愿服从于任何一种思想,除非是自己真正想要,我想成为公正的受益者,也想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这是矛盾的,两者之间永远无法妥协。那怎么办呢?也许忘记一切束缚,做自己想要做的人,才是自己最应该关心的事。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被关在门内的,甚至连门的存在都不知道。(感谢这些好公民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社会)我也许无法找到门,但我能摸索到一扇窗,我坚信。即使被关在门内,也要时不时望向窗外。

 4 ) 1他们上东区主要玩情感游戏,从未玩过电脑游戏,由此引发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罪与罚(下)——
1
爱与性之类人生核心问题,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艾伦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1989)中有一句台词,“我的感情生活就是糟糕,记得上一次进入女性身体还是去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时候。”(My love life is terrible. The last time I was inside a woman was when I visited the Statue of Liberty.)


类似“马里兰州诉帕特里克·马理”案中帕特里克·马理和金娜的非洲裔、拉丁裔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基本难觅踪迹,除了偶尔出现过的几位爵士音乐家以外。艾伦电影中的主要角色清一色为白人,大都出自WASP(盎格鲁—撒克逊族裔的白人新教徒)和犹太人群体。
从职业来说,中上及更高收入的专业人士和艺术家占据着重要比例,其职业成就和财务状况跟帕特、金娜有些差异。他们不会住在低价公寓,一般都有条件选择纽约中央公园周边,尤其是上东区(Uppper East Side)。出入大都会艺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俄罗斯茶室、Argosy书店以外,工作之余他们从未玩过电脑游戏,他们主要玩情感游戏,由此引发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伍迪·艾伦的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提供了观照犯罪与惩处的宗教及伦理视角。
杰出的眼科医生朱达一次旅行中认识了空嫂德洛丽丝,在不影响原有家庭的情况下两人比翼齐飞长达2年才出现问题。问题并不奇特,德洛丽丝要求对方放弃旧家庭、建立新家庭,但朱达无法满足愿望。很快,德洛丽丝进入逼宫状态,手段包括直接给原配写信(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一次次深夜到对方家门口要求约会等。朱达一再劝慰仍无济于事,德洛丽丝对通过财务手段解决纠纷的提议也毫无兴趣。她进而威胁朱达,要将他从事慈善事业时出现的挪用公款事宜公诸于众。朱达得出结论,“她已经无法跟随理性(She doesn’t listen to reason)。”

怎么办?艾伦给身处美国中上阶层的白领朱达安排了一个状况明显不同的兄弟杰克,杰克建议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与其说杰克象朱达的兄弟,还不如说象他的隐身,与高尚、体面相对的另一半。
朱达非常犹豫,他和德洛丽丝有过在夕阳中的沙滩上跑步之类的美好经历,也有过关于舒伯特和舒曼音乐格调如何不同的讨论,只是当她的想法超越现实可能性以后,可爱的程度才逐渐下降,一路跌落至水平线以下,变成可恨。
其实直到了断前的最后关头,德洛丽丝给朱达准备的生日礼物都还是舒伯特的黑胶唱片。相比之下,朱达妻子送了个跑步机。关心健康固然重要,只是其中包含着无休止的重复与单调。从朱达 的案例看,妻子与情人的区别仍然显现出人世间的一种常态:两者无法互相取代。

朱达问杰克,同时也是在问自己,“她不是只虫子,我们不能够就这么一脚踩上去。”但怜悯无法战胜恐惧,经由杰克安排,德洛丽丝只能彻底停止各种方式的骚扰。
她遭到谋杀的一组镜头没有台词,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5号》作为背景铺在音轨上。事后朱达去案发现场即德洛丽丝的公寓收拾自己过去两年留在那里的物件,电影给了遗体一个特写,不是朱达希望她闭上的嘴巴,而是眼睛。眼睛是《罪与错》电影中最重要的象征物。朱达专攻眼科,他与德洛丽丝感情炙热的时候曾有过关于眼睛的对话。
德洛丽丝:“妈妈说过,我应该找个医生,因为我眼睛不太好,而你是个眼科医生!”
朱达:“啊哈。”
德洛丽丝:“眼睛是灵魂的窗口,你同意不同意这个说法?”
朱达:“嗯,我认为眼睛真是窗口,但不敢说我看到了灵魂。”
德洛丽丝:“妈妈告诉过我,我有灵魂。即使我不在人世了,灵魂还会在。如果你能看进眼睛深处,灵魂就在那里。”
德洛丽丝躺在公寓的地板上,朱达看着她的眼睛。她已经无需为人世间的烦恼所困,但双眼并未合上,朱达应该看不到其中灵魂的存在。他告诉弟弟杰克,“我看到她躺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盯着天花板。你仔细看进去,只有漆黑一团(black void)。”


罪与罚(下)——
1
爱与性之类人生核心问题,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2
医生与牧师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一系列质疑——由此造成无奈、无力、无所适从

伍迪·艾伦电影中道德完美的人物基本处于缺席状态,本牧师或许是最接近的一位,他对理解、忏悔、宽容的论述流畅自如,伍迪·艾伦最后却安排他失明。
艾伦这样解释,“有人会认为本比其他人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他对世界的理解其实更少,所以才让他失明。我觉得他的信仰是盲目的,如果要管用,其实需要你合上双眼,看不到现实。”(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 2005年出版)


2017-03-13 05:20阅读:111

 5 ) 鱼子酱最终获胜

一直思考 两名男主 是什么关系 以为自己溜号 错过了哪段 然而结尾处 四个月后的婚礼中 两人最终同框 双故事线的叙事模式 最后有些重叠 的确有点意思

WA的剧 总会意外被某句台词逗笑 知识分子的幽默 我可能只能理解到最浅薄的那一层 不过也好 至少我也真正笑过

结尾处 法罗摘下眼镜 长发披肩 贡献本剧最美一幕

👨🏻 香槟和鱼子酱是我最喜欢的

👩🏻没有鱼子酱 我有燕麦片 对心脏很好

新年伊始 突发奇想 第一篇豆瓣短评 献给WA🥰

 6 ) 最后一段话

我们一生中都要不断面对,痛苦的抉择,道德的抉择,有的选择意义重大,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实际上是我们所做选择的总和。
   世事难料,生活也有诸多不平之事,在上帝造物的时候,仿佛没有考虑到人类幸福这件事。只有靠我们自己,每个人爱的能力不同,才会赋予这个无情的宇宙以意义。
    但是,大部分人,都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甚至从小事中寻找到快乐,比如,从家人,工作,还有从对未来一代的希望中找到快乐,希望他们可以更加理解生活。

 短评

较明显的犹太背景,以表象相对轻松实则沉重的诗意方式处理关于死亡的哲学问题,浓重的伯格曼影子。不要低估伍迪的赤子之心(他自称“较满意的作品”)。最后一段说教真是太好了,我们就是所做选择的总和,不是所有的罪都会被惩罚,不是所有的错都会被发现,生活仍然在无望继续;上帝和真理究竟谁更重要,没有给出的答案,延续在以后作品中。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克里夫被迫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在忍受莱斯特恼人个性的同时,克里夫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哈莉(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

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我最近一次在一个女人身体里,是在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时候。。。

9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好像终于绕了回来,分合结构是《汉娜姐妹》的翻版,两个泾渭分明的故事,之一显然脱胎于《曼哈顿》,另一个后来演化为《赛末点》,把形式与内容的心得拿来重新整合,既像创新也像取巧,两个宗教主题的糅合说服力并不强或说不是重心所在,整体基调还是属于其个人的怀疑精神、调侃趣味和无奈气质。

10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伍迪艾伦和伯格曼的对话(大约也是他“伯格曼时期”巅峰作品了),两个部分交叉进行。伯格曼部分是伯格曼化的黑色电影,拍得极为精彩,主题上也走到伯格曼常问的“上帝在不在”;伍迪艾伦部分则自反了喜剧的构成。本片后来发展出[赛末点]。

1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8/10。影片把圣经中罪与罚的意识贯穿于角色心理,杀人者最终要遭受良心上的谴责,观众所希望犯罪行为都受到应有的制裁,但现实并非如此,这种良心谴责随着时间流逝淡化成个人心中隐藏的肮脏秘密。第一段话题严肃而不有趣,拍摄下投资人献媚女友、剪辑对照墨索里尼而被炒的伍迪艾伦自演的后段较为突出。

1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电影的故事情节有两条主线平行交织而成

17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由伍迪艾伦编剧和导演的美国存在主义喜剧电影,成功融合了情节剧、《杀人短片》式的哲学探讨和喜剧。裘德道德困境的轮廓——一个人是否能在知道犯下谋杀罪的情况下继续日常生活——唤起了对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6)的核心观点,尽管他提出了一个与小说几乎相反的解决方案。艾伦会在他的电影《赛末点》、《卡珊德拉的梦》和《非理性的人》中重温这个主题。艾伦处理如此多不同音调和声音的连锁故事的能力,凸显了他戏剧家的天赋,一个悔过老人对童年餐桌场景的追忆则暗示了向伯格曼《野草莓》的致敬,其中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平行切换的关系。关于失明、良心和自知之明的危险而巧妙的隐喻,使故事统摄到一种精美的框架中。

18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five-star director seven-star writer

21分钟前
  • 胖丁
  • 力荐

最后的聚会,罪的人与错的人终于坐在一起对话,整部戏都活了,“如果你想要皆大欢喜,就去看好莱坞电影,我们说的是现实世界”。伍迪·艾伦刻薄得令人五体投地。

2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相当喜欢的一部,算是伍迪艾伦80年代仿伯格曼后集大成之作,在技法上把严肃的讲故事与安妮霍尔式的自嘲讽刺结合的非常纯熟,招牌场景也层出不穷,总的来说是伍迪艾伦少数绝对不可错过的片子,力荐

25分钟前
  • Suito
  • 力荐

Don't listen to what your teachers tell you, just see what they look like and that's how you'll know what life is really gonna be like. 噗~开头伍迪艾伦带着侄女看的片子居然是carole的mr.&.mrs. smith....可以和赛末点对着看。

2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按电影类别分的话,这是一部喜剧。尽管里面有谋杀,但是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艾伦式的喜剧基调。

29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观影手记# 2395《赛末点》差不多就是这部主题的再一次演绎,这两部对比,就是最好的无敌艾伦和次好的伍迪艾伦之间的差别,虽然《赛末点》的知名度要高得多。牧师代表“盲目”?我更觉得整个故事是命运弄人作恶不一定受惩罚好人未必得好报(善良拉比遭遇不幸;理想主义纪录片小导演对决春风得意电视节目制片人,事业爱情满盘皆输;婚外情,挪用公款,杀死情人的医生,倍受敬仰,事事顺遂),哲学家的不同解读,我不认可,但好像也无力反驳,这种“多义性”也还蛮有趣。和拉比间关于杀人的告解(对谈)都是幻象?逻辑上确实是,但有什么视听上的暗示吗?很喜欢安杰丽卡休斯顿,但她不适合这个小三角色,看着实在是个收放自如,玩弄男人于股掌的潇洒女人。“上一次我进去一个女人的身体,是去看自由女神像.”,哈哈哈。

31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力荐

说教片,一部讲了《赛末点》《独家新闻》《无理之人》三部都没讲全的,片中许多互文挺完美的。同样是去伦敦,十年前《曼哈顿》结局里You gotta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的破灭——如果【伍迪艾伦有厌女症】假设成立(i don't give a shit),不难看出米亚法罗的离异成熟女性角色和海明威的清纯少女角色的惨烈对比;结尾婚礼上瞎了的Rabbi展现时间的流逝;医生的童年犹太家庭餐桌戏很妙;Alan Alda的第一个伍迪艾伦假想敌角色,和《曼哈顿悬疑谋杀案》里角色的相似之处让人有理由怀疑他只是being himself罢了,片中重复了三遍的名言【喜剧=悲剧+时间】不无道理,但最后医生和伍迪的一番对话暗示了【恐怖故事=未忏悔的罪恶=悲剧+时间=喜剧=生活本身】,嘻嘻;哲学教授角色就是机械降神叭,还好让他自杀了,投机取巧又不忘嘲讽的伍迪老头儿真可爱。

34分钟前
  • 艾斯跳跳
  • 力荐

未免太严肃了,不过,如果今晚没有看这部而是跑去看HAFF那210分钟的闭幕片,估计才是真的要睡着。

38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伍迪·艾伦早期电影的配乐很出彩,多线叙事也算常见,不过这部中“罪”与“错”两条线在最后汇合却是没想到的。看多了伍迪·艾伦,故事走向大同小异,不过前期电影的表达方式要好得多,后来的《卡珊德拉之梦》就太温吞了。P.S.医生回望童年那一段在致敬伯格曼的《野草莓》。

4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演技派、深刻的题材都凑齐了,当然是一出好戏。

4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影片有些过于严肃

48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还行

Woody Allen大概在这个片子里面想讲一些关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边界,引用的哲学博士讲的话太学术太擦边,印象不深。倒是一直挺喜欢这个小老头的念叨,很有一些比较精辟的搞笑的话。

51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