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德烈晚餐

喜剧片美国1981

主演:华莱士·肖恩,安德烈·格雷戈里,让·莱瑙尔,Roy Butler

导演:路易·马勒

播放地址

 剧照

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2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3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4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5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6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3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4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5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6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7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4-04-14 13:29

详细剧情

  整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演员兼编剧跟一个导演在餐桌上讨论各种人生话题,有很强的思辨性。片中的两个男人,“我”和安德烈。一个是心比天高,另一个则安于现状。两人在一顿晚饭的时间里谈了各自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和迷惘。说起来,这两个人无限的平凡,不仅貌不惊人,甚至你回过身就会忘了...  1957年,年仅25岁的路易·马勒执导了《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而一举成名,影片蓄意的打破了传统法国电影的叙事习惯,偷师于好莱坞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的风格化叙事,奠定了个人风格的基础,甚至被誉为是新浪潮的先驱。而这部《与安德烈的晚餐》是导演移居美国后制作的影片,其以两个知识分子在一家餐馆的心灵交流为主线,但采取的是将剧情片与纪录片融合一起的叙事方式,而富有探索精神及实验色彩(后来徐静蕾的《梦想照亮现实》便是明显的借鉴于本片)。标准公司即将发行的版本不但重新修复了画面,还收录了全新录制的两位主角(即华莱士·肖恩与安德烈·格利高里)的访谈、BBC公司制作的相关电视节目“与路易的晚餐”等。

 长篇影评

 1 ) This is how I see about this movie

我们先看一下维基百科对这部电影创作缘由的阐述

创作这部电影的缘由正是剧作家Andre Gregory想做一部自传作品,朋友Wally提出采用两个人对话的形式,双方共同决定将其以电影而不是戏剧形式将其完成(随后法国大导演 Louis Malle 打来电话说无论如何都要参与制作这部电影,也就成为这部电影的导演)。

值得一提的是剧本中提到的波兰导演Jerzy Grotowski、苏格兰的Findhorn都是真实的,大家可以去findhorn的官网 //www.findhorn.org/about-us/,会发现这个组织的宗旨、理念正是Andre在电影中所想要表达的。

整部电影可以看做一场关于生活、艺术的本质的辩论,Wally站在大众、科学的一面在电影的后半段有力地向Andre发起反击,如此长的对话显示出逻辑上的严密与流畅使整场辩论精彩十足。下面从Wally向Andre提出三个问题入手来阐述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1.I know we need to perceive the reality,but why do i need to go to Mount Everest,Sahara to perceive them? 这是Wally向Andre 抛出的第一个反对性问题,Wally认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就有太多可以感知的东西,比如路边的店的雪茄,因此珠峰不仅不会比纽约更加真实,甚至都少有特别之处。

2.Even I were to totally agree with you ,Even if I were to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re is no way for anybody to have their happiness now,I still can't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 way to make life wonderful would be just totally reject the westen civilization and fall back into some kind of belief or some weird thing. Wally 认为Andre所提到的与前人相重合的掌印等并非Andre所认为的对个人的指引,而仅仅是巧合。同时Wally 在此引用了科学的定义,即科学是建立在试验(控制变量等)上探究问题所得到的具有可复制性的知识。因此,我们本就不该去跟随某些非科学性的引导。

3.But somehow it seems that the whole point of the work that you did in those workshops when you get right down to it and you ask what was it really about.The whole point was to enable the people in the workshops,including yourself to somehoe strip away every scrap of purposefulness from certain selected moments.And so that you could experience somehow pure being.You were trying to discover what it would be like for certain moments without any particular thing that you were suppsed to be doing.(but) I think I just simply object to that .I just can't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re should be moments in which you're not tryning to doing anythng.I think,uh,it's our nature,to do things.现在就来到思辨最激烈的部分,Wally一方面为我们概括出Andre所要表达的核心,即抽离目的性去感受、去做事情,同时表达自己对此的否认,他认为目的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因此无论自己一个人或和其他人在一起都会想到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仅仅独处或者共处。

回答Wally的问题并不难,我们只需找到使Andre在过去几年发生改变的原因。

那就是,人们在被以金钱为基础的极权主义世界所进行的自我发展、延续,不知不觉的洗脑后,以及大多数人对思考的排斥,人们兴趣的关注点甚至人生进程被固定,人们开始变得麻木(而麻木的人不会说不),并成就了人类至今空前普遍的无聊。人人都在极好地扮演认为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追求着个人的某项目标,生活变成了定式,人们像是开启自动巡航来处理事情,人与人之间乃至于周围所有事物交互都成了一种机械式的行为,而缺乏对真实的感知。人们变得势利、虚伪、对艺术认识极其肤浅(戏剧要么仅仅在加深他们脑中已有的刻板印象,要么便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而戏剧的本质就在于帮我我们与现实交流),甚至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如Andre所说,“we‘re just walking around the in some kind of fog,we are all in trence.We are walking around like zombies.I don't think we're even aware of ourselves or our own reactions to things.We are just going aroung all day like unconscious machine.And meanwhile there is all of this rage and worry and uneasiness just building up inside us.”

而Andre一直的感受就是“I could always live in my art,but never in my life”,与此同时在甚至对凝结个人家庭的爱意产生疑问之后(可想而知也同样是因为在定式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缺乏对家人真正的感知),决定与小组去波兰的森林,脱离物质欲求,甚至脱离人们既成的语言,去探究戏剧、生活的本质。距他个人叙述,在那段时间里“I went complely on impulse”同时极其的emotional.在整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前来安慰他的怪物,真切体会到了死亡,还促成了一对快速相爱并最终结婚的年青人,看到了Findhorn的人们用心灵与自然界对话并创造出奇迹般的种植收获,还有“And when i alllowed myself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not spending the rest of my life with Chiquita,i realized what i wanted most was to always be with her.”

从此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什么是Andre所说的真正的存在,它是一种脱离一切目标、习惯、意图后对现实的感知,去保持观察、感受、记忆,去询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生活,喜欢与谁交往,而你甚至可以将一天内的任何活动作为一次圣礼。因此,人与人,人与万物重新被联系起来,每一天也都将变得monumental(甚至我们无法承受)。

然后我们就可以回答Wally的问题,因为当前太多人因为无聊已经无法感知我们周围的事物,对科学的崇拜也正是造成我们生活定式、与现实割裂的原因之一,最后percive reality 本就是不带目的性的,所以我们可以冥想,或与爱人相互依偎共度一个温暖的下午。


说实话本人打算写这篇影评纯粹是因为我非常认同电影所传达的某些思想,但我没想到完成之后是上面这些完全逻辑上而毫无感情的文字。

电影中有一条线索是大家最应该值得关注的东西,那就是Wally个人态度的转变。在电影刚开始时Wally口中满是对生活的抱怨,女友Debby去值夜班他的表达也是“After all,somebody had to bring some money”,在知道老友Andre作出某些异常事情之后甚至选择去躲避他。

但随后我们发现在Andre的对话激发了Wally内心潜藏的自己,我们认识到Wally本就是一个善良、有文化修养的人,只是在现实(经济状况)面前去选择逃避,只会偶尔在作品中去直面现实的负面。在回家的路上他看着路边的小店,这换起了他儿时与父亲在一起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事情已经不知道被他定式、压力的生活压迫多长时间了。

这,其实就是对Andre所想要表达的最好的阐释。


 2 ) Finishing lines of the two


WALLY: You know, if I understood it correctly, I think Heidegger said that if you were to experience your own being to the full you'd be experiencing the decay of that being toward death as a part of your experience.

ANDRE: You know, in the sexual act there's that moment of complete forgetting, which is so incredible. Then in the next moment you start to think about things: work on the play, what you've got to do tomorrow.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rue of you, but I think it must be quite common. The world comes in quite fast. Now that again may be because we're afraid to stay in that place of forgetting, because that again is close to death. Like people who are afraid to go to sleep. In other words: you interrelate and you don't know what the next moment will bring, and to not know what the next moment will bring brings you closer to a perception of death!

You see, that's why I think that people have affairs. Well, I mean, you know, in the theater, if you get good reviews, you feel for a moment that you've got your hands on something. You know what I mean? I mean it's a good feeling. But then that feeling goes quite quickly. And once again you don't know quite what you should do next. What'll happen? Well, have an affair and up to a certain point you can really feel that you're on firm ground. You know, there's a sexual conquest to be made, there are different questions: does she enjoy the ears being nibbled, how intensely can you talk about Schopenhauer in some elegant French restaurant. Whatever nonsense it is. It's all, I think, to give you the semblance that there's firm earth.

Well, have a real relationship with a person that goes on for years, that's completely unpredictable. Then you've cut off all your ties to the land and you're sailing into the unknown, into uncharted seas. I mean, you know, people hold on to these images: father, mother, husband, wife, again for the same reason: 'cause they seem to provide some firm ground. But there's no wife there. What does that mean, a wife? A husband? A son? A baby holds your hands and then suddenly there's this huge man lifting you off the ground, and then he's gone. Where's that son?

 3 ) 怎样看人在镜头前聊两小时且不觉得困

《与安德烈晚餐》是一部特别的影片,原因在于整部电影两个小时,几乎都是两个男人在桌面上的聊天。大概是之前早有耳闻的缘故,看的过程并不觉得闷。两个小时,中途只看了一次表,后半程竟还有点小高潮,令人喜出望外。然而究竟两人聊了些什么,竟可以令人不觉得困呢?

伯格曼、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圣埃克苏佩里、安德里布列东、神秘主义、工具理性的恶……仅仅这些名词,便足以让人感到困顿了。是的,这正是两个人花大力气谈论的东西。原以为制片人肯投拍这样一部纯对白电影,也许是要做一场大型的脱口秀表演,但其实主创只是砸钱耗费3个月时间,把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搬上了大荧幕。

应该承认,这里边的难度可想而知。仅从形式的便利而言,纯粹的谈玄诉诸文字更合适,既然如此,还有拍成影像的必要么?其实,真没什么必要。但如果非得“为拍新片强说愁”,勉勉强强,也还能找出些本片的“斤两”来。

首先,编剧(后来发现就是两位主演)是话结构上下过功夫的。在一般的编剧体系中,每一幕场景都必须设置冲突,并不断给主人公设置障碍和鸿沟。本片虽然没有真正的场景转换,但人物借助口述却实现了不同事件的接替,事实上正是一种替代性的“场景”。整个剧本实际仍是按照一种潜在的“冲突套路”在安排对白。

举个例子,安德烈的叙述开始于他和40个犹太人组建的“波兰组织”的趣闻。谈话者在此设置了很多包袱,引导我们一步步“听”下去,从一种叫蜂巢的活动,到《小王子》的预兆,再到“活埋”的体验,语言在给我们呈现一幕幕想象奇观的同时,也走过了心理试炼的历程。当然,这里边的内在冲突显然更多隐伏在精神层面。

经过影片前半部分的一路High,后半程的情节线急转直下,谈话开始露出强烈批判性的一面,直指世俗生活的死气与机器化,两人更是开始了辩驳与交锋——这时的冲突逐渐外显与激烈。可以想象,语言辩驳的过程,几乎就是情节冲突的等价物。而给主人公设置障碍的,正是片中的第一话唠Andre。

其次,对白中一些颇富戏剧性的情节,还是仰赖了镜头的力量。最典型的莫过于当Andre开始讲述他和9个男人在长岛蒙塔克的万圣节“计划”:月黑风高之夜,当事者被蒙面一个个地带走,到一件被烧毁的房子的地下室里,写遗嘱,最后再被拉到另一个地方活埋,“获释”后又聚集起来饮酒狂欢。这样一种类似于死亡体验式戏剧的情节,内容本身就非常抓人。

镜头在这一过程中缓慢地推进,配合Andre神色凝重的表演,从两人的中近景一直推到Andre的脸部特写。随着故事讲述地愈加深入,情节愈加紧张,镜头也离Andre越来越逼近。整整几分钟不动声色的推镜头,无异于营造了一次影片的小高潮。直到镜头切到三人中景,Game Over。而这,自然是纯粹的文字阅读无法感受到的视觉冲击。

另外,整部影片镜头尽管基本以正反打为主,但还是设置了不少角度和景别的变换。侍者上餐或倒酒也是一种调剂节奏的机关,用以缓解话唠过度的饱和感。最幽默的是,影片前半段还借人物之口表示了对谈话过多导致沉闷的担忧,而提示设置停顿和话题转换的必要。

看来主创对纯粹的话唠有多么无聊,都是心知肚明的。

当然,无论如何刻意设置悬念和包袱,电影都不可能比得上纯粹的脱口秀。多一点戏剧性,不过为了吸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能顺利抵达后半部分晦涩深邃的价值观探讨。而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之物。至于作者最后到底表达了什么,有心者大可从嬉皮士、新纪元运动、禅宗等领域找到解释,此处就不赘述了。

 4 ) 第一次有强烈欲望发表在豆瓣的影评

叨叨逼了两个小时!!无数次的暂停,话唠式的哲学性比起侯麦来说,更能拉进和我的距离! 想好好写的这篇影评,发现无从下嘴,一下子明白了导演的功力! 我有当一个现实小人物的吃喝拉撒睡的烦恼,也有攀登珠穆朗玛的觉醒!不会过度让自己处于不舒服,但是也喜欢让自己刻意感受到寒冷,觉醒深刻的自我意识,而不被机器的得冰冷所覆盖!第一次去看病医生说过一句,人的一生就在于不断的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我想这句话与安德烈的思想是重合的!我扮演过的众多角色,别人扮演的众多角色,无非是别人!!跟血缘,亲疏断开了某种连接,我愿意与一个没有任何亲密关系的人探讨深刻的话题,不是因为孤独,而是因为我想看见我自己,我也愿意通过我,让别人看见他自己。刻板的生活和习惯确实让我觉得可能自己不是个人了!但是也不想掰扯自己用左手来完成生活,也许尝试是新鲜的,但是那不能成为我的另外一个习惯,不成为习惯才是我努力想要作为的事情。我深深的“不作为”感,是通过任何的慰籍都得不到自我的原谅!看再多的书,再多的电影,再多的感悟,都达不到的,这是我需要去攀登珠穆朗玛的原因,也是我停留在原地的原因!矛盾似乎是人的底色,安德烈用语言将我带入了一种不信任感中,这种不信任是对太多被灌以不好标题的行为和思维,我永远不能超越现在看到未来,所以我有时会两边倒,会迟疑,会带有无限偏见的看待事物!哪怕是我要完全唯心想法的时候我也是带着唯物主义的基础去看的物质和自我! 思考的多了之后,才发现感受是最难的,不知是思考排斥了感受,还是感受被思考吓得躲了起来!现在的我就在思考,深刻努力的思考,所以我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这种感受的缺失带给我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麻木体验!而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去除这种麻木!

 5 ) 玄谈式启发

前半部分说故事,后半部分辩道理,粗略地看似乎言之无物,可实际上,谈话中很多点,一句话或一个词,都能给人极大的启发,浮于表面或直达内心,在于个人体验,这是马勒的微言大义。

自己做的中字,算是用心了

http://shooter.cn/xml/sub/233/233877.xml

 6 ) 关于安德烈的晚餐

因为有朋友推荐,而且片中两个作者/演员马上会到伦敦开个讲座,所以找来看。事先已有了看话唠片的准备,实际上要比预想的有趣。导演剪辑和角度看上去不动声色,其实现得出水平。
Wallace Shawn无论长相还是说话腔调都是非常有喜感,他有出演公主新娘一片,难怪那么眼熟。顺便推荐那个很cult的片子。
这是一个关于对话的电影,剧本是由这两个演员写的,对话也是他们所处的纽约知识分子圈会说的,我看的dvd没有字幕,全神贯注还是有点儿累。他们的对话有些很有意思,也有些人指出,只不过是浅显的哲学课,而有些则是比较dated。Andre那种对西方文明现代生活的迷茫,并不新鲜,而到深山老林里追求spritial那一套,现在看来更是嬉皮和new age。比如他提到的在苏格兰的那个社区Findhorn,Steve说在80年代很盛行,而且后来也发现那里传出的一些’魔力的奇迹‘并不属实。Andre是个很会说话讲故事的人,而且也非常有感染力,小王子的段子固然有趣味,而讲到现代城市生活的疾病,人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确实可以让听众感触,我觉着这也是那么多美国有文化的名人加入一些精神宗教組织的原因吧。好在电影后半部Wallace加入了讨论,他平易近人的人文思想和Andre高大深远的精神论是很好的平衡。他觉得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早上起来看到前夜的冷咖啡还在桌上等他,晚上没有蟑螂掉进去死在里面。What more else do you want? Andre对他使用电热毯认为是把人类与现实隔绝,从而麻木。Wallace说可是纽约的冬天是很冷,我的公寓就是tmd冷,我必须要用电热毯啊!
导演并没有对这两个人的讨论做出一个孰高孰低的结论,只是给了观众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两人结束晚餐后,Wallace搭出租回家重新审视了在午夜的纽约街道,这个充满着生活回忆他居住的城市,在Eric Satie的Gymnopédie No. 1的旋律中,也许something’s changed.
这是点睛之笔,把刚才一大段亢长深奥的对话,轻巧地拉回现实生活。我甚至觉得这个片的意义并不在于那通篇对话,如同侯麦的绿光,在你经历了一个似乎沉闷的旅程,而无意间发现终点是如此的不经意的让人回味。这个手法也让我想起了很喜欢的卡佛的短篇‘the calm’,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理发店等候的时候听着别人说了一大通关于打猎的故事,然后当理发师在给他理发时,手指触在耳后,他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平静,无意间他的生活或是他对生活的想法有了些许改变。
所以对我来说这个电影的重点并不全在于如何有深度的(或是装逼)的对话,精彩之处是在于开头Wallace穿过还是乱糟糟的80年代纽约街道,布满涂鸦的地铁呼啸而过他的秃头,在高级饭店的self conscious,颤颤巍巍的老伺者,这些都是幽默的对荒诞的每日生活的脚注。当然还有这个美丽的结尾。
无论你认为是这部片是装逼还是催眠,很多之后的影视作品有对其隐射或恶搞的桥段,还是说明了影片的经典性。而90年代一批美国独立hipster话唠片我想也一定有受其影响。

 短评

安德烈的观点很变态:都市是我们自己建造的集中营,我们都是机器人。现实中的角色都是虚构错位的。这个人是个疯子 或者我们是疯子。最后奏起的萨蒂的裸男舞曲太妙太妙了!!!

5分钟前
  • 小豆子
  • 推荐

世界各处的糟心新闻和外面的寒风阴雨终究同我无关,在开着暖气的房间的躺椅上,我舒适地看完了这片——每到周末无所事事时就想着得看部片子,因为我脑袋空空,不做些什么令我焦虑——真精彩,我打开豆瓣写上短评标记,履行一个文艺青年电影爱好者的角色设定。【觉得自己很像华莱士,也许很多人也一样

7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正如前不久我要“破解虚像”;正如一些人就算有机会停下来,ta们也不敢;发呆与无所事事也是一种能力;感到虚无,也说明敢于思考,敢于真正花时间精力面对孤独、死亡、以及肮脏不堪的自我;但行动上不虚无也是一种珍贵能力——给自己找目标和乐子;无论在恍惚,还是在孜孜不倦忙忙碌碌——请相信,实际上没有一秒是“白白”度过的,而且,就算“白白”又怎样?大约几十年后,你有比几十亿年还大的几十亿年飘荡在宇宙中;双方的理论不是非黑即白,我根据现阶段的状态都有赞同和反对的部分,比如我赞美科学,因为科学可以自我推翻,科学让我尽力把握基本常识去认识世界的某些本质。我也赞美无目的地去感受、体验,这是真正不被任何——如虚荣或惯性的观念/所谓的责任/社会身份牵着鼻子走的时候,深刻看看自我德行和德性。忘我是奢侈的,不应对此害怕。

12分钟前
  • 👹綠大壯🪩
  • 推荐

用对话的影像来代替文字,但是书需要慢慢读,电影却必须用思维的速度跟上说话的速度,话语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些奇妙的经历最终也还是只能通过想象去触及。而奇妙的是,当最后两个人的观点产生冲突时,才呈现了完整人格,这意味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完整所以选择无论怎样的生活都是一种自由。

16分钟前
  • 云童
  • 推荐

有些point还挺引人思考的,spiritual那些倒不太感冒。镜子用得挺有意思。他俩都吃的好少。。andre gregory是harvard的,活人被埋那段居然说是在richard avedon的乡间房子。avedon在非洲曾被人偷掉一只鞋,还曾随身携带防身喷雾结果不小心在20世纪fox的董事会上引爆了,这两件事都成了大吉岭的素材。

17分钟前
  • 苗儿
  • 推荐

看完我就把电热毯热了,然后感冒了又买了一床

19分钟前
  • Crush
  • 力荐

坦白说,这顿影史上最著名的晚餐确实有点挑战我的耐心了。所谓晚餐,其实是两个人的一场高端的、思辨的对话,安德烈是这场对话的主宰。与其他单一场景电影不同,该片几乎没有情节或者戏剧冲突,纯粹就是一场东拉西扯的对话。这是一部实验性作品,也许很少人会认真看完,但其已经且必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2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距离印象最深尬聊的电影就是濑户内海,不过毛头小子的尬聊终归是流于青春迷茫的絮絮叨叨。昨天看了十几分钟许知远和李诞边吃边说互相嫌弃的尬聊,那真的是尴尬。又想到圆桌派几个老友觥筹交错借酒抒情的尬聊,终于多了几分陈酿。以上的尬聊相比于本片则都成了小儿科,想着有一日也能如此,足矣足矣~

2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路易·马勒最具实验精神的影片之一,一场2小时的2人话唠戏。一个脚踏实地信奉科学活在当下知足常乐,一个追寻远方寄情山水愤世嫉俗钟情超验。谈话内容以戏剧、当代人的异化与物化及精神家园的丧失为核心发散。不拘泥于正反打,机位变换、节奏把控、镜像借用与后景服务员让影片于沉闷中超拔出来。(8.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6/10。安德烈相信思想高于物质,肖恩则代表实用主义,分享着跑去波兰森林与巫师共舞、日本和尚一根指头支撑身体倒立的奇妙见闻,再到戏剧观念、人生哲理的争辩;发挥演员个性和控制语速、细心调度的反应镜头、减少侍者其它顾客掉入场面的取景,这些手法使观众脑内参与到俩主角谈话内容所形成的画面感。

2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画面上是两个老男人喋喋不休,但观众却可以看到荒山、丛林、坟墓、僧侣,看到假象之下的荒谬、幻想之后的庸常。所谓剥除陈词滥调的“里世界”.....影片拍摄看似不动声色,却四两拨千斤,微妙动人至极

30分钟前
  • 一叶
  • 力荐

伍迪艾伦如果哪天修炼进入了新境界应该就是这样:话痨却不无聊,台词的轻微私密性会让人有很强的参与感甚至是介入谈话的欲望。Abed你就是Andre化身,拜完这片让我再拜你一下。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从头到尾的会话电影,却没一秒觉得闷,镜子弥补了安德烈多数时候侧对镜头的不足

3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1. 今天川普总统的大形势下,这种电影会被无情的嘲笑。可这就是知识精英们的日常啊,这种思考、讨论、分享并没有妨碍到谁啊?这些对生活、社会的思考可以说是这些知识分子的日常思维训练吧。2. 以前这种方式拍电影的有很多,伯格曼就是杰出代表,现在就只剩伍迪艾伦、林克莱特了。3. 不重复自己。

3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wife? 安德烈最后那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 刚说完 钢琴声响起 思绪飘散~

41分钟前
  • ⸜( ˙-˙ )⸝
  • 力荐

森林无意识群体舞蹈与《小王子》驯服主题与纳粹之关联;跟日本和尚一同在沙漠里吃沙直到在探讨计划生育的教堂里看到紫色巨大神秘生物;从不幻想做梦的数学家遇见了潘神后找儿童文学作家用海岩筑造UFO教堂停机坪;所有城市居民都同时是狱卒与囚犯建造出一个自己想逃出的巨大牢房;寻找真理的话在隔壁雪茄店与在喜马拉雅山顶并无实质区别;恐惧沉默与静止是怕暴露本体虚无人间失格;外遇是为不安中寻找稳定立足点,长久情感关系才是驶向未知海域,夫妻亲子称谓只是前人虚构出的幻想海图……美妙诗意的俩佬晚饭相谈,Wallace Shawn 和 Andre Gregory 真戏精瑰宝

4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厉害,像是看完一本书的感觉。仅有的二人谈话虽单调却深厚。

50分钟前
  • 僵尸不美
  • 力荐

I think that kind of comfort just separates you from reality in a very direct way.哲学家追求完整,普通人追求舒适。路易马勒追求极致。爱死电影的文学气质。

55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这样的剧本似乎不是写而根本就是聊出来的。从奇幻故事到联系生活最后推向哲理高度。一气呵成。像极了之前修的一门课。晚上六点到九点四十五。教授进来胡乱点个名就开始幽暗的灯光下各种玄聊。现在想来那是至今最有启发的一节课。每次下课都似乎能写个剧本。

56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路易·马勒对各类电影风格的尝试真的有点定向越野似的, 但每个新的体裁都做得这么体面,我也不抱怨什么了。这部存在主义危机对话片,有理论性也不乏诙谐,至少英语片里我是还没看过更流畅的。

58分钟前
  • Curt Dunc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