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底出击

战争片其它1981

主演:尤尔根·普洛斯诺  赫贝特·格勒内梅厄  Klaus Wennemann  Jan Fedder  拉尔夫·瑞克特  古特·拉姆普雷切特  

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

 剧照

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1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2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3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4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5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6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13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14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15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16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17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18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19从海底出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艘出没无踪的潜艇,在海战中无往不利。一次,这艘潜水艇奉命出击,执行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 只能听天由命......  影片改编自战地记者布克海姆的畅销自传,荣获1982年第54届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 沃尔夫冈·彼得森成为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

 长篇影评

 1 ) 纳粹之死

影片以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记者的视角展开,写实的记录了希特勒失势时,德军潜艇的作战情况。执行任务的前夜,士兵们在酒吧尽情的狂欢,他们知道U型潜艇并没有强大到保障他们的安全,此行凶多吉少。法西斯组织的极大煽动性让许多年轻人不顾生死,满怀热情的参与二战,记者和从墨西哥赶回来的年轻上尉就是这群人的代表,他们还以为为了纳粹献身是无上光荣的事吧。侥幸生还的汤姆逊舰长说到那个“学画画的”的时候,年轻的上尉甚至报以仇视的目光。当然,事实会改变他们的看法。

全片大部分在狭长的密闭舰仓内拍摄完成,在潜艇遭遇深水炸弹,被迫下潜的水压,及潜艇探测器搜寻时,摄像机对准了舰员,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驱逐舰螺旋桨声,潜艇探测器搜寻声,深水炸弹爆炸声的恐惧,观众和他们一起屏住呼吸,等待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简直是希区柯克式的悬疑。

对舰长的刻画,正传达了导演对这场战争的态度。舰长深知负隅顽抗的德军撑不了多久,但还是为尽军人天职而服从着上级的命令,他凭借冷静的头脑和对战局的判断,带领舰员们躲避盟军的攻击,他只是希望能活着看到战争结束。他一边唱着英国军歌“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同时以英军为敌。他批评当局只会说大话,撒谎,把攻击商船当成战绩,为了完成任务,他又不得不冒险去攻击商船。他对商船上未被营救的船员动了恻隐之心,却又下令潜艇撤离现场。导演让观众跟着舰长一起,一次次反思人性的根本。

两次拯救舰员的超级工程师兼轮机长更是显现了日耳曼军人的特点:顽强,勇敢,绝对服从。他和舰长一样厌战,但却尽职尽责的完成每一个任务。

当舰长带领船员们逃离直布罗陀海峡,乘潜艇在大海乘风破浪的时候,他站在船桥上呼喊道:“他们在酒吧庆祝我们完蛋了,还没有,朋友!还没有!”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口号,而是替残酷的战争的受害者们吼出了寻求生存的心声。

一群纳粹官兵就这样逃离了正义的审判?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结局。战士们终于熬过了在肮脏,狭小的潜艇中战斗的日子,在鬼门关转悠数圈,抵达码头接受同胞们欢迎,鲜花、啤酒、美女在等着他们了,没准还有铁十字勋章呢。突然,盟军的战机袭击了这个军港,身不由己的纳粹士兵再次身不由己的叙写战争的残酷,他们没能逃脱命运,成了希特勒野心的陪葬品。舰长身中数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潜艇就在眼前被击沉,痛苦、无奈的眼神让人动容。此时,悠扬的乐曲响起,为被卷入的无辜者奏响,也仿佛是在宣告民族主义野心家的必然失败。

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回归人性,重新审视二战,让我想起美国近年在中东等地燃起的战火,值得深思。

 2 ) “德国性”,或当代英雄

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有点诡异:因为它最好地体现了德国性。首先说一下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甚至反对民族主义,但我仍认为这部电影把某种叫 “德国性” 的东西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的作品。

影片共六集,每集50分钟,讲一艘U艇的故事。下面我就开始剧透了。不过没关系,因为这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电影。这样的作品不需要奇迹,不需要逆转,不需要悬念就能够抓住你。我以为上乘的叙事都有这一特征:你从故事的三分之一起就能猜到结局(命中注定or性格注定),然而正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令人心动。

第三集中的暴风雨那一场,可能很多观众会觉得无聊。它在情节上完全不必要,但它是整个影片的缩影。这部影片根本上说就是一部讲述人与暴风雨的电影。暴风雨中的艇长要他的艇员播放舒缓的音乐。艇内的静谧与艇外的狂风暴雨形成对比,只有温室里的音乐才能培育出自由舒展的人性,然而人必须摆脱孤芳自赏,必须牺牲这种因世界的局限而产生的完满的错觉。一个理想的男人能够踏入毁灭的风暴,在诸多狂暴的力量之间找回平衡。在这里 “潜艇” 成为了一个人内心的象征并与外部世界的力量对峙。

在一切交通工具中,深海中的潜艇本身即是德国人的绝佳喻体。孤独的潜艇犹如内在的某种叫 “自我” 的东西,它独自面对无边、无底的深渊,并决意沉默以对。在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哲学中,在马勒的交响曲中,在Elly Ney演奏的贝多芬中,在歌尔德蒙的人类之母沉默的微笑中,这个深渊一次又一次展开。其次潜艇与帆船不同,它是纯粹的工业产物,它的设计是完全功能主义的,它的激情如数学般冰冷。如果说《指环王》的故事中对田园的赞颂和对地狱锻炉的描写是一战前后怀旧的英国人在说 “农业文明好,工业文明坏”,那么Das Boot正好是从德国人的视角看问题:一种不带一丝一缕怀旧感伤的浪漫。这种生命中早已隐约可见死亡的硬度,它正是通过向着无界限的深渊的征服赢获证成的。

第四集中有一段堪称伟大的镜头:潜艇在深水炸弹的连续轰炸下潜至200米、210米,早已突破了极限抗压深度。然而就在头顶上方深水炸弹轰鸣中,在 “我们在下沉!” 的绝望嘶吼中,主人公回到了床上,拿出一张照片在手电筒的灯光下看着它睡入梦乡。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照片上是一个眺望远山的背影,构图像极了卡斯帕·弗里德里希的画《云海漫步者》(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主人公在死神逼近的地动山摇中睡去,仿佛潜艇在接连的爆炸挤压下的摇晃颠簸只是命运轻推着摇篮的手。镜头淡出,黑暗,当光线再次进入时主人公醒来,灯光和煦而宁静如同世界新生,人们在安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接下来的两分钟内几乎没有人说话,只有报告声,主人公穿过一道道舱门,眼里带着孩童的迷惑和好奇。

结局的情节是我所预料到的:当这艘潜艇一次次躲过了驱逐舰的追杀,几度经历了死亡的恐惧后终于回到母港,几个月没有刮胡子的水手们有的要去邮局寄满满的一沓子信,有的要回老家结婚(……),有的要去见他的法国姑娘的时候,空袭降临艇毁人亡,只留下主人公一人幸存。但我没有预料到的是,这部影片只用了短短四分钟时间,没有给任何人物哪怕一句台词就描写了毁灭。没有好莱坞大片中奥马哈海滩上痛苦挣扎着喊妈妈的士兵和“同情”,也没有齐格飞里特的葬礼进行曲。战争的残酷不再体现为垂死的肉身的痛苦,而是转化为虚无:二战之于德国人而言不仅更痛苦,还在于它迫使(曾沉浸在狂热的意识形态中的)德国人承认它是无意义的,此间度过的千难万险也是无意义的。

这是一部反民族主义的影片,不仅嘲笑了被“世界观被塑造了”的副艇长,片中U艇水手启航后、回港前合唱的都是皇家海军的歌 “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 it’s a long way to go.” 是的,就是几度险些让他们葬身鱼腹的皇家海军的歌。正如伯里克利/修昔底德说的那样,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他绝不可能不勇敢,且这种勇敢远胜过那种因狂热、拒绝思考而生的勇敢。一切关于航海的故事都有一个最永恒的母题,那就是水手与大海:他的自由,他的热情,他的畏(Angst)。这些要素构成了“命运”的东西,水手和大海的连接超越了世界上一切甜得发腻的情感,更超越了国别和语言。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蔑视非但不妨碍它成为一部真正体现了 “德国性” 的影片,这种超越甚至是一切艺术抵达一个 “民族” 的真正坚强的核心的必要条件。(只有世界的才可能是民族的,而非相反,这即是歌德那一代人要求德语文学必须成为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因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它就什么都不是。)

如果有 “民族性” 这种东西,那么它最真实而坚固的部分恰恰隐没在日常语言的简单叙事之中。真实之事的整体性,总能在诸多细节中自然显现。在如此的真实面前,一切解释都显得多余(包括本文所作的解释也是如此:它的真正功用只是作出某种标记和指向,以唤起观众对某些影片细节的注意)。胡塞尔说,哲学不要开形而上学的大钞票,要用生活世界中通用的小零钱。“民族性” 也罢,“个人性格” 也好,都只在意识形态的宏大修辞沉默时才以更美、更坚决的方式展现。它正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种可展示而不可言说的东西。它时刻浸润在最寻常、最本能的动机、冲动和渴望里,它不能用 “文化” 或 “范式” 这样的空泛概念来指代,它不是意识形态,更没有自觉的敌我区别。这部影片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避开了所有的高雅的艺术,以最粗俗、下层水兵们为主人公——当赫尔德、费希特、瓦格纳,甚至连同巴赫、歌德、黑格尔全部沉默时,德国人的德国性才能以最纯粹的形式呈现。

 3 ) 关于两个版本的剪辑

早些年前,我更愿意在影院看到完整的导演版,但此片对我当年的观影经验是一个打破。
记得高二时候在家看得影院版,记得还是vcd,看了后大呼过瘾。能把单调无聊的潜艇生活,能在封闭空间内演绎如此长度的故事,至今我也没见到第二例。
大二的时候,我买到了《das boot》的导演剪辑版,293分钟,我很期待没有经过制片方阉割过的完整故事,看完后却大失所望。第一感觉就是情节线显得拖沓,其次就是支脉故事无疾而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上文没下文。感觉是不是还有一个更长的电视剧版本。。。后来又看了边影院版,发现剪掉了如此多的枝节,反而语句更加通顺,逻辑更加严谨,时长更短,容易进入院线播放。
感觉上制片方的剪辑有以下几个针对点,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旁枝感情,比如小水兵和法国姑娘之间的恋情,两人会面完全剪掉,只保留互通照片,因为女孩后来基本没有戏,前面打个照面匆匆一眼,的确毫无意义,还有就是鱼雷长和记者间的关系重剪掉了若干镜头,导演版里可以得到,真正排挤记者的幕后黑手就是鱼雷长,而影院版里鱼雷长却是维护记者尊严的天使。原因也很明显,后面的篇幅里记者和艇上水手的关系并非强调重点,并且感情的转化也没有足够的长度,很难做戏,与其说半头话不如剪掉。
其次就是整体节奏的加快,第一次遭空袭的镜头完全给剪掉了,这是制片方剪掉的一个完整段落。原因也很明显,加快节奏。导演的想法很明确,飞机的炸弹一步一步的靠近这艘潜艇,不过这个步骤在导演版里过于繁琐,拖慢了影片整体节奏。
最后影院版的是3个半小时,影院上映的话可以分为上下部投放,如果是导演版的293分钟,那肯定是三部投放,严重影响其档期安排。所以说制片方如此处理皆大欢喜。

 4 ) 从海底出击

战争背景之下的生命失去意义,符号化的个体丢失人性也丢失特色,沦为毫无生命的数字,残酷而麻木。狭窄密闭的潜艇空间在深海之中暗夜航行,与孤独与自然与危险的搏斗,杀出一条血路,但从大自然抗争中逃生后却葬身在战斗机轰炸之下,意味深远,振聋发聩。荡气回肠!
三小时十九分的导演剪辑版,不知道完整版什么情况。就剪辑版而言,是很很到位的潜艇题材,有如教科书般。潜艇作战在其天敌驱逐舰诞生前一直是取得制海权的极有效手段,风险也小,但随着声呐和驱逐舰的出现,潜艇的优势越来越小,并且潜艇需要经常潜伏在海下很长时间等待机会,有时是以月为单位的。狭小密闭的空间,沉闷枯燥的水下生活,腐败变质的食物和长期食用罐头食品,还有战争的危险,这些无疑是对潜艇兵最大的考验,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

 5 ) 既不伟大也不光荣,只有残酷和求生

首先声明,我看的是209分钟版。
 
看完电影,第一印象,这条潜艇运气好得出奇。先后两次遭遇驱逐舰围剿,先后遭到三十枚以上的深水炸弹的攻击。在直布罗陀,被航空炸弹直接命中,被驱逐舰猛烈炮击,鱼雷管进水,蓄电池破裂,艇内充满毒气。沉入破坏深度以下,坐沉海底,居然还能浮上来,开回基地。
  
在真实的战争中,随便哪一项,都能要了潜艇的命。这不是真实的战争,这是导演手下留情。
  
导演让潜艇饱受磨难,最后在基地挂了。九九八十一难,死在八十一难上。让观众和艇员一起经历所有的磨难,然后才结束潜艇的生命。
  
对海难的船员来说,望见海滩以后溺水而死,是双倍的凄惨。对潜艇兵来说,能死在水面上,是极大的幸运。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要和铁棺材一起坐沉海底。四万潜艇兵,三万阵亡,其中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命运。
  
如果大家觉得电影中战争残酷,那么真实的战争比电影残酷百倍。
  
潜艇的船舱好像春运的车厢,拥挤、肮脏、闷热、汗臭刺鼻。难怪潜艇兵盼望早点把鱼雷打光,早点回港。打光鱼雷就需要遇到英国船队,遇到船队才有商船,它们是潜艇的目标。当然船队中也有护航的驱逐舰,他们是潜艇的天敌。
 
驱逐舰是猫,潜艇是老鼠。水面上,驱逐舰比潜艇快,火力比潜艇猛。水下更是如此。对于驱逐舰的深弹,潜艇根本没有还手的能力。只能拼命深潜,希望驱逐舰找不到自己,外加祈祷上帝保佑。
  
潜艇发射鱼雷,看秒表,听到鱼雷爆炸的声音,然后是商船龙骨断裂的声音。这就意味着“老鼠”得手了,也意味着“猫”来了。“猫”不会轻易放过“老鼠”。后面的几个小时里,“猫”会用声纳反复犁遍嫌疑海域的每一寸角落,寻找那只做坏事的“老鼠”。稍微得到“老鼠”的一点蛛丝马迹,“猫”就会投下一连串的深弹。深弹不必直接命中潜艇,只要在一定范围内爆炸,水压和冲击波,就能粉碎潜艇。由于水几乎不可压缩,是很好的传导冲击波的介质,所以深弹在水下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水面。
 
对潜艇兵来说,后面的几个小时,随时都可能挂掉,是最难熬的时候。先是越来越近的螺旋桨声音,然后是“嘀嗒”、“嘀嗒”的声纳声,接着是深弹落水的“噗噜”、“噗噜”的水声,最后是深弹爆炸的轰鸣。不知道哪一颗深弹就要了潜艇的命。一条驱逐舰开过去了,马上还有另一条。一会突然安静下来了,一点声音都没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走远了,还是在水面上守株待兔——关闭发动机停在嫌疑海域,静静地耐心守候,等待潜艇氧气耗尽,自动上浮。死亡不可怕,等待死亡最可怕。连续这样反复折磨,谁也受不了。在电影中,久经沙场的轮机长几乎崩溃。
  
德国潜艇的主要目标是没有武装的商船。商船是潜艇的猎物,潜艇是驱逐舰的猎物。发射鱼雷攻击商船,代价是挨深弹,每个潜艇兵都清楚。商船被击沉,海员或溺水或烧死,潜艇兵不会援救。潜艇也一样,潜艇兵或溺水或窒息,驱逐舰也不能救助他们。一报还一报,现世报,公平合理。
  
潜艇一旦坐沉海底,基本没有靠自己能力浮上来的机会。库尔斯克号坐沉150米,在和平年代都没有浮上来。老式潜艇坐沉280米,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能浮上来?
  
一条潜艇出航了,谁也不知道在哪里。按时回来了,就是回来了。没回来,就是被消灭了。他们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能说他们在大洋深处长眠了。
  
卷入战争的战士,不是杀人就是被杀,残酷的战争中他们努力做的就是求生。如果驱逐舰不猎杀潜艇,潜艇也会偷袭驱逐舰。这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
  
导演不能展示真实的战争——如果那样的话,潜艇很快就挂了,没戏可演了。
  
至于几十号人挤在春运车厢一样的船舱里,两个人共用一个床铺,几十号人用一个卫生间,一个多月不洗澡,浑身油泥,爬满虱子,晕船的呕吐物没有地方处理,二十四小时听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十五天不见太阳,经常连续若干天不能上甲板呼吸新鲜空气,吃长满青霉的面包,没有刮毛的猪肉,等等等等恶劣的生活环境,和随时长眠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了。
  
战争中,命如草芥的不仅是潜艇兵。德国步兵在东线被活活冻死,飞行员和飞机一起化为烈焰,坦克兵死在钢铁的坟墓里。
  
当元首鼓励德国人为了祖国去光荣、自豪、义无反顾地献身的时候,多数德国人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轮机长想念自己生病的妻子,娃娃兵想念自己的法国女朋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人都是有感情的。潜艇兵都渴望结束战争。他们是否后悔自己当年选择了元首呢?
  
对于德国和被侵略国家的痛苦,每个德国人都是有责任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元首,选择了战争。
  
亚洲也是一样。
  
当日本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冲撞美国军舰的时候,当日本士兵被美国人的喷火器烧成焦炭的时候,当他们在暗堡中疯狂射击突然被美国的推土机活埋的时候,当他们被美军坦克碾碎的时候,是否想念自己的父母妻儿?是否后悔自己当年狗血沸腾地支持战争,去建设什么“大东亚共荣圈”?
  
当美军对日本平民使用燃烧弹和原子弹的时候,他们是否想到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平民呢?他们还记得南京吗?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应当接受的报应吗?当被俘的关东军被苏军送到西伯利亚的时候,他们是否想过自己当年怎么对待中国战俘?
  
战争并不伟大,也不浪漫。
 
有一个纪录片名为《意志的胜利》,记述的是1934年纳粹党纽伦堡大会。从时间看,《从海底出击》讲述的是7、8年以后的事情。1934年所有的德国人都热血沸腾,要在元首的领导下,要为祖国献身,建立一个千年的民族帝国,享受幸福生活。元首说德国人热爱和平,但是决不软弱。
 
德国人确实热爱和平,也豪不软弱。他们和平地吞并了奥地利、捷克,他们“反击”波兰的挑衅,“反击”苏联的军事压力。当他们能和平地吞并其他国家的时候,他们就和平。当和平的方式不能达到侵略的目的的时候,他们就毫不软弱。
 
德国人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元首,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元首,是他们自己消灭了不同的声音,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战争。没有他们,元首不过是一个光杆司令,纳粹运动不可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们是纳粹运动的燃料,这场运动最终化为熊熊战火,烧遍了欧洲。他们也为民族主义的疯狂扩张贡献自己的血肉和生命。
 
到1942年,每一个曾经在1934年为元首狂热的人,都要经历战争的磨难。每一个怀疑元首的人,都被早关进了集中营,在强制苦役或者已经被处决。经历战争磨难的德国人,终于知道什么是元首宣扬的伟大而光荣的战争。然而,此时已经悔之晚矣。整个日尔曼民族被绑在元首驾驶的疯狂的战车上,向悬崖狂奔。作为个人,只能努力的活下去,活一天是一天。
 
人们都是健忘的。和平的时候,人们往往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这就如同人在健康的时候,不懂得爱惜身体一样。这就需要有这样的影片不断提醒人们:当有人宣扬“为了民族的利益,拓展生存空间”的时候,且慢欢呼。须知,每一个欢呼的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沉痛的代价。

 6 ) 黑色剑鱼,德意志钢铁U96

看完之后电影中的几个镜头实在夺人心魄:
1.遭遇英军巡洋舰,躲避敌舰潜入深海,舰内一片死寂,船员们都抬头望着上方,其实不可能看到什么,英军的超声波探测发出的蜂鸣和舰体被水压压迫的声音,头顶随时会落下的深水炸弹犹如达摩克里斯之剑令人窒息。
2.舰长:沃纳,不要装英雄,你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舰长面对沃纳职责舰长不人道的质问:船上装了必须的50个人就几乎满了,你想救上来多少人呢?1个?10个?100个?我们接受到的命令是在发现敌舰的地方击沉它,剩下的,你去问发动这场战争的人吧
3.U96于浮上水面,打开气阀的一刻,所有在指挥舱的船员都立刻扑向楼梯口大口的呼吸。
4片最后回家时船员们又唱起了英军的军歌longroad,又再次说起要美美的干一个下午。
5.始至终的配乐到最后听起来觉得完全不同了。
6.舰长中弹后望着U96完全沉入水中的时候也倒下了,U96对这群德国人意味着什么,不谈战争立场,日耳曼民族着实令人起敬。
       影片中很多细节很有深意,不一一说了,这是部举手投足都真实透骨的二战经典,这不是什么米国英雄主义式的单方面的说辞电影,平实的镜头道出了战争就是赤裸裸的泯灭人性的残酷的真相,沃尔夫冈其实什么别的都不用拍了单靠这部电影就可以打上伟大的导演标签。

 短评

1981年的德国电影,209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没有先进的拍摄技术和特效,一部纯正的男人戏,看完心情却异常的沉重。

2分钟前
  • 夏洛特的舟
  • 力荐

密闭空间的残酷和求生,不光荣也不伟大,却把战争中最普通的官兵生活心理状态真实的展现出来了。看过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在海上阻击英国货船的那段历史,英国损失惨重。没想到德国潜艇大多数时候都在隐藏和躲避,也同样过的很惨。战争中真的没有赢家。结局反转,在海上遭遇大风大浪和那么多次攻击甚至停车搁浅在海底,都幸运的与死神擦肩而过,没想到回到祖国回到港口反而送了命,唏嘘不已!看电影的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三个半小时一直揪着心,最后荡到谷底。摄影配乐场景布置都很好,舰长太帅了

6分钟前
  • 带刺的黑玫瑰99
  • 推荐

10.31 三小时版,窒息、煎熬、等待、致命,欲望无法停息,意志无法止歇。狩猎、鏖战、重生、荣归、消逝。封闭空间,永不放弃希望,憾人心魄。人格完整意志完整,男人教程。

9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毫无疑问是最强的潜水艇电影。

13分钟前
  • 僧撸矛机茅笆时
  • 力荐

最后一场潜艇里的戏,泛着青光的场景如地狱一样。写实的战争片,让观众承受如片中人一样的煎熬。一种生与死的对抗,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五小时的超长战争写实,拥有潜艇片的一切要素:幽闭空间,深水炸弹,舰艇对战,绝境逢生,不可逆转的命运...

19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实在是好,5个小时不间断。。。最好的写实战争电影,和它比,各路好莱坞经典战争片儿加一块也是渣

21分钟前
  • 沮!
  • 力荐

长达五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并未尝有以何般冗长的难耐,相反《从海底出击》严谨的架构,残酷的真实写照,使战争阴云下人性的挣扎在潜艇这个幽闭的空间中得以极具张力的呈现,当那震撼为人唏嘘的结局到来,唯感这部以德国视角对战争的反思是如此深刻。

25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力荐

这是一部伟大电影,它有史诗级的画面和能量,在潜艇题材的电影中更是无人能及,在它的面前,《猎杀U-571》只能算是一场令人激动的游戏。电影让人令人无法呼吸般地绷紧神经,在紧张和放松之间往复来回,这源于电影出色的叙事结构和对于人物心理的描绘,带有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28分钟前
  • 韩伯愚
  • 力荐

一气呵成的导演剪辑版,三个半小时竟然不觉得冗长。虽然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沉闷。但随着剧情的推进,配乐的渲染以及演员的表演,就会觉得很精彩。影片用狭窄场景,取得了宏大场面所特有的巨片气氛,被誉为潜艇片的经典。以战争中的一群普通士兵为主角,从人性的角度极其真实地再现了二战期间一艘巡游于大西洋的德军潜艇:狭小的空间,让观众完全进入人物的情景,感受到他们的恐惧。影史上最好的战争片之一。8.3

31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推荐

5小时版,这长度也更能体现影片主旨。影片并不十分强调视觉效果,更多地是描写密闭空间里真实的在绝望和崩溃边缘徘徊的船员们。战争并不只是英雄和打打杀杀,更是对人类意志的考验。

35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真没想到这部电影是1981年拍的 ,比我年纪还大,佩服那时候的技术,现在看也不会说很过时

38分钟前
  • ✨小宝贝✨
  • 推荐

一开始觉得冗长、重复、无聊,结果越看越觉得给劲,最后的逆境重“升”真是看high了,演员演技了得;密闭空间,压抑情绪,黯淡的灯光好像在每个船员脸上都写上了悲伤;舰长无情的面对死亡,在生的曙光面前,却湿润了眼眶,这种人格魅力真让我欣赏。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最好的战争片之一!狭小潜艇中精妙的运镜开创同类题材之先河。加长版近5小时片长却毫无拖沓感,随着剧情时间的流逝,形形色色的细节真切无比。我们跟随官兵们一起体验密闭空间中的绝望与焦虑,在意想不到的结局面前大跌眼镜,潸然泪下。影片消解了宏大叙事与英雄主义,呈现了最真实的人性。(9.0/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5个小时。原声乐不错。剧情也不错,扣人心悬,虽然冗长但不拖沓。

49分钟前
  • 船长刚哥
  • 力荐

潜艇真是个邪恶又让人绝望的发明。

52分钟前
  • 愔之
  • 力荐

平实、冗长、出彩。都说潜艇电影闷,我倒不觉得,空间限制了只能直线推进,简单舒心,比看那些装逼导演故弄玄虚的解构片好得多,那种看得一头雾水的才叫烦闷。以德方视角拍的,看得情感难分敌我。比起这普通潜艇的伧陋,那“”红十月”核潜艇简直是豪宅,舰长还有小单间。原来还区分得出演员,海底呆久胡子拉渣后脸盲了。

57分钟前
  • 小重山
  • 力荐

最好的潜艇片

1小时前
  • agean
  • 力荐

看的是5小时未剪辑版。终于明白为啥有149分钟/210分钟的另两个版本了。因为未剪辑版实在是拖沓冗长。除了艇长和上尉外没有塑造出形象生动印象深刻的角色。很遗憾。优点也不少,多个出色的长镜头极好地表现出潜艇的幽闭,气氛的紧张。海战戏逼真而震撼。让我怀念小时候玩的《猎杀潜航》,忍不住去找来玩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

结尾沉重一击,群像表演与空间惊叹调度,斯皮尔伯格一辈子也没达到这种高度!

1小时前
  • 尚在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