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1930

战争片美国1930

主演:路易斯·沃海姆  刘·艾尔斯  约翰·雷  阿诺德·露西  本·亚历山大  斯科特·寇克  小欧文·戴维斯  沃尔特·罗杰斯  威廉·贝克韦尔  拉塞尔·格里森  理查德·亚历山大  哈罗德·古德温  斯利姆·萨默维尔  G·帕特·柯林斯  贝丽尔·默瑟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播放地址

 剧照

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2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3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4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5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6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3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4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5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6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7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8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19西线无战事193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0:46

详细剧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一腔热血的德国青年保罗·鲍曼(卢·艾尔斯 Lew Ayres饰)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然而当保罗和他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西线参战时,他们目睹到的却是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因伤返乡。可是愚昧的乡民根本不知前线的危急,保罗义愤填膺地向学生陈述战争的无情,西线无战事。他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前线,在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  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经典反战题材影片《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这部堪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的影片,一举荣获1930年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导演用简明精练的镜头再现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也以细腻流畅的手法写活了保罗爱国迷梦的幻灭。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长篇影评

 1 ) 愿世界永无战事

愿世界永无战事
评《西线无战事》
一直认为:真正的战争片的内核,一定是反战。不论是讲述战场兄弟的《太极旗飘扬》,还是牺牲八人拯救一人的《拯救大兵瑞恩》。这些电影载入电影史的原因并非只是宏大的枪林弹雨场景,还有那些通过战争对主人公的影响和带给观众的思考。《西线无战事》也是这样的影片。
  相较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关于一战的电影反倒成为了冷门。或许是因为一直影响电影风潮的美国没有过多参与的原因吧。(中国在一战时期也做出过贡献,但一战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停战后的巴黎和会,这场会议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相关影片——《我的1919》)
  影片的一开始,便是一位管家和一位女仆讽刺战场上法、俄的“英勇战败记录”,之后管家把门打开,外面是整齐划一的德军列队行走在闹市街头的场景,镜头将观众的视线带到街头——德军在街头“阅兵”的盛大场景。军乐、欢呼声盖过了老师在课堂的声音,老师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然而嘴上说的却是“参军光荣,为国捐躯”之类的假大空的洗脑语言。而学生们早已从日耳曼神游至爪哇岛了。有人幻想父母看见自己身穿军装为他骄傲的喜极而泣;有人想自己凯旋归来抱得美人归……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不用上学。
  我的家乡称刚入营的新兵叫做新兵蛋子,意思是指新兵初入营不懂得规矩爱办傻事。这群学生也是如此。曾经熟悉的邮递员在这里当上了教官后开始有了官架子,自己辛苦训练的时候,教官休息;剥夺自己本该有的休息时间,甚至上一层军官下令也依然没能休息,而明天就要上战场的他们直至半夜还在为军服没干而发愁的时候,教官却出去酒池肉林……在切身利益的驱使下,愤青们这才开始厌恶军旅生活。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头,后面的考验才是这群公子哥走向这个纷乱世界的主场,面对着最好朋友的牺牲、每日都要狼狈的睡在漏屋的地上、老兵的欺负,每一个时刻都在让他们深思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军队中所教授的忠诚之类也成了纸上谈兵,只有装作敌军的运输兵才能在鸟不生蛋的地方获得粮食。向前辈行礼也只不过是军营里的花拳绣腿,在真实的战场上,上帝是不会等你行完礼汇报完毕在准许你光荣牺牲的。军医会在打麻醉后偷走你的名表。战场成为了丛林法则的课堂。
  当然,他们并不是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与唯一对他们友善老兵凯特的交谈中,导演也透出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我没有见过英国人,所以英国人也没见过我们德国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打架?”“成年德皇都想挑起战争换取名声。”“商人最希望打仗,这样他们就能大捞一笔”“就应该让德皇、国王和总统放在一个地方让他们互相打,谁赢了那个国家就赢了,我们还可以收取门票”。看似字字珠玑的嘲讽,无疑是导演看透战争本质所向我们说的话——谁都不希望战争,希望战争的人从来没有上过战场。
  倒是最后那个方法成本最小,然而电影只是人们对梦的重构,很难成为现实。
  新兵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铺设铁丝网。面对前面未知的危险,新兵们不时的回头看,然而送他们回去的车辆渐行渐远,捎带着他们急切的平安回家情感消失在浓雾之中……
  战争为某些人带来利益,但这些人永远不是老百姓。在河对岸的姑娘们保守节操,但在面包面前全部屈服,男主角保罗似乎和最漂亮的那一位金发姑娘互送衷肠,但却因为语言问题只知道各自的名字,虽然保罗承诺未来无论如何都会回来娶她,可在这时局每一秒都在变化的时期,明天这两位谁活了下来又有谁知道呢?这让我想起《狂怒》的一个片段:同样是新兵,在和团队私闯德国人的民居时(还好只是想吃点东西)与敌国的女子一见钟情,同样因为语言不通,许下终身离开后,纳粹的灭口行动让那一座楼成为废墟,而新兵能看到的,只剩下一只胳臂。
  当初最淘气的学生,在战场上学会了研究数学,当初的纨绔子弟们个个有了男子汉气概,但到最后,死的死伤的伤,当初的众人只剩下保罗和凯特在战场上拼力挣扎。他们的青春可以说是浪费在战场上。
  多年以来的少数休假,保罗终于重回故里,在这里我没有用到荣归故里,是因为保罗不认为杀敌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了。他回到了当初的课堂,那位老师仍然用着当初洗脑的语言教育下一代。保罗进到教室,用着审判的眼神怒不可遏的看着老师,让每一个人都想狠狠地向这位误人子弟的老师抽上一记为英灵报复的耳光,但是保罗忍住了自己,老师想让保罗说出为国作战的快感是如何,保罗却忧愁地告诉学弟们生命是多么可贵,然而早已被洗脑的学弟却骂他为懦夫,一瞬间保罗觉得德国已经走上了亡国的正轨。
  影片的最后,凯特死在保罗的肩上,想《落叶归根》中一样,保罗在路上还一直唠着家常直到送回医务站,得到凯特早已负伤而死的消息时也只是咬紧牙关倍感无奈,连一丝丝泪水也没有流过,战场上的生死离别早已让热血男儿看透生死变得麻木。在战壕里的保罗看见罐头旁边的一只蝴蝶,保罗相似西斯廷教堂笔画创世纪的上帝姿态一般伸手触摸象征人类原祖亚当(可以理解为未犯原罪,天性善良的人类)的蝴蝶时,一旁的狙击手早已准备好,这个邪恶的世界再次向盼望的和平的人下了毒手。
  新兵第一次执行任务回头的场景与墓园里众多白色十字架交叠在一起,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一个万物皆平和的世界。
  战争是人类发展的因素,起源于自然界雄性(或某些物种的雌性,例如帝企鹅)为争夺择偶权的领土而发生的斗争,而人类这个物种有将这种行为伴随自身的进化而进化,与之产生石器时代冷兵器时代直到现在的核武器时代,也有一些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或枭雄将战争提升至艺术层面,例如凯撒、拿破仑、曹操等。人口越多,装备越齐全,并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而是将战争成为某些阶层的娱乐工具。如果站在我们这面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那么对于敌军他们的行为在他们眼里又会不会是一种正义之举呢?当年侵略我们的那些士兵他们又为何参战呢?会不会有很多人也是被老师洗脑了呢?会不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所以只能领军饷呢?难道敌人个个都是猥琐至极的吗?这是一个还不到20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所能想到的,成年人应该会想到更多、更深,如果多想这些问题,中国是不是也会排出流芳传世的战争片呢?到时如《红色》《亮剑》这样的神剧自然会多,雷剧自然会少。
  我站在局外人的身份可以说这些,但当我某一天进入影视圈的时候,我是不是会如同进入战场上的新兵们一样被战争(影视圈氛围)改变呢?
                                                 
                                                                                                                    2017.6.30

 2 ) 《西线无战事》这可能是最好的反战电影

撰稿 柠檬炸弹

编辑 阿听

本文首发在21世纪赛车手公众号://mp.weixin.qq.com/s/h3xw4MOnJLGDk-_V-0vdQQ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如今人们普遍接受这一不幸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身处当时的人并没有看到一场世界大战的预兆。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没有人会想到这一事件会走向一场导致1000多万士兵阵亡的战争浩劫。

爱尔兰士兵

1914年8月,无数青年被驱赶进了战场绞肉机,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血腥绞杀。除了荒谬的战争理由,还有荒谬的战争过程。在这场,德国东西两条主要战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有累累白骨在战场上渐渐堆积。

德皇威廉二世和将军们

1914年贵族制度犹存,阶级壁垒鲜明。士兵是士兵,将军是将军。与你在沟壕中同饮一瓢脏水的士兵,就是在过去几千年人类历史中难以留下一名一姓的普通人民,贵族与将军发动了战争,千万人民就要为此而死。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1929年初版

1918年,战火暂熄,没有人真正取得胜利。就像两个摔跤手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搏斗,同时摔倒在地。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于1916年从学校应征入伍,多次负伤。

◑战争结束后于1927年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了小说《西线无战事》,并取得空前成功。

◑小说于1930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同年受到纳粹党攻击而背井离乡。

◑1933年纳粹党执政希特勒上台,雷马克的作品被焚烧禁绝。

保罗·鲍曼及他的同学们受到老师的爱国主义鼓动

在影片《西线无战事》中,德国学生保罗·鲍曼及他的同学们受到老师的爱国主义鼓动,纷纷投笔从戎。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真实的战争与想象中完全不同。

这里没有什么英雄主义。

一次战斗一个连队只有一半人回来,但在战斗中存活只是第一步,还要忍受无止无境的饥饿,并要保证在炮火轰鸣的烦扰恐惧中不会发疯。

被机枪一排排扫倒

影片的第一场战争场面就是一幕历史级的呈现,真实、残酷、隔着黑白色也可以感受到血腥。

1930年还没有今天的烟火师,爆炸十分危险,但还是做到了不输今天的战争场面。

而这场战争戏最独特的一点是,里面没有一点英雄主义元素,也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别。每个观众都在以最冷静的视角去审视战争的残忍。看一个人冲上去,如何左杀右挡,如何避开子弹,一枪一个敌人,这不叫战争;看一群人冲上去,被机枪一排排扫倒,卑微如蝼蚁,这才是战争。

抛开决定我们战争情绪的一切因素——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等——没有任何正常人能从战争场景中得到一点愉悦的情绪。

保罗·鲍曼与一名受伤的法军士兵困在一个弹坑里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同学与战友不是发疯就是死去。同样的,敌人也是。

《西线无战事》别出心裁地将保罗·鲍曼与一名受伤的法军士兵困在一个弹坑里。失去战斗力的法国人和世界上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挣扎,呻吟,渴望生存。在战场上杀伤敌军是一回事,但亲眼看着一个人逐渐死去是另一回事。

在刀枪面前,人没有什么不同,都有家庭,有挂念,是肉体凡胎,都不知为何而战,不知为何而死。

酒馆里的绅士为战略战策争执,丝毫听不进一个真实经历过战争的士兵的意见

保罗·鲍曼受伤了,不轻不重。不用像战友那样肢体残缺,但足以让他返乡休假,回到母亲的臂弯。但期待中的家乡却变得完全陌生了,想来也是,后方还是像以前一样,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情绪汹涌,酒馆里的绅士为战略战策争执,丝毫听不进一个真实经历过战争的士兵的意见;学校里的学生仍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所疯狂,将士兵对战争残酷的描述看成懦弱的表现。

保罗·鲍曼怅然若失——大后方的人们生活在政治浪潮与偏执谎言中一头扎进幻想,对真实战争的无情毫无了解。

保罗·鲍曼只能回到连队,只有在这里才有靠鲜血而非欺骗铸成的坚固友谊

保罗·鲍曼只能回到连队,只有在这里才有靠鲜血而非欺骗铸成的坚固友谊;只有在这里人们才会为了生存而尊重现实。

工农群众与知识分子在战壕里建立的亲密友谊带有天然的阶级属性。战壕里的士兵没有身份属性的区别,平等观念从中酝酿,并对战后世界有了显著影响。

一战后期俄国接连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左翼运动在全世界逐渐兴起。与之相伴的是贵族制度从此落幕,从战争的余烬中走出来的生者再也忍受不了这些存在了数千年的封建领主了。

保罗背着负伤的老战友

一战的影响力被紧随其后的二战盖过了很多,但一战是最值得人类深思的。二战,越战等之后的诸多战役里,由于其牵涉的意识形态之争至今仍影响着我们,所以很难做到彻底的反思反战,更何况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二战、越战题材影片仍然充满了英雄主义与意识形态宣传。

一战则大不相同,它的荒谬性给我们提供了战争的冷静视角。

所谓战争,就是无辜的杀戮,对个人来说永远是悲剧。

战争本身的残酷不会因个人的情绪及意志所改变,也不会因战争的内涵及立场而有任何区别。

纳粹记录影片《意志的胜利》,1935

从保罗·鲍曼休假时的遭遇看,十几年后的德国重蹈覆辙似乎是必然的。二战的爆发虽有其政治复杂因素,但未能从一战吸取教训也是原因之一。

一战是士兵的战争,战线拉锯在极窄的空间里,后方民众对战争的残酷性没有直接认识,直到战争风暴再次席卷世界。

即将踏上战场的学生并不知前路艰险

个人的命运在历史洪流下是极其脆弱,不值一提的,这是我们反对战争的重要理由:

我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任何需要以牺牲无辜生命为手段才能实现的宏大理想,都是值得商榷的,都是历史性的悲剧,都是以人类之智慧却不能解决内部问题而主动招致的灾难。

战场上保罗伸手去捕捉一支蝴蝶

重返战场的保罗·鲍曼已经失去了一切——

家乡、战友,都被战争毁灭。

在一次平静的对峙中,

保罗伸手去捕捉一支蝴蝶,

没有冲锋,没有炮火,

只一颗子弹,就将其生命夺去。

“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撰稿 柠檬炸弹

编辑 阿听

本文首发在21世纪赛车手公众号://mp.weixin.qq.com/s/h3xw4MOnJLGDk-_V-0vdQQ

 3 ) 为什么叫“西线无战事”

    今天终于看了这部之前一直想看的电影,1930年拍的,但是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落后,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深刻的现实性、思想性打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千千万万的人失去了生命,千千万万的家庭破裂了,并且,造成了几代人无可恢复的心灵创伤。但是,这部电影没能够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能够阻止现在还存在的无数战争,为什么人类的文明发展了几千年了,还有这么多野蛮的人?
    我对这个电影的名字一直很奇怪,看了下面的简介才明白:
[separator]
[hr]
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击溃了所谓的”爱国”迷梦.

1930年出品
导 演:路易斯·迈尔斯通
主 演:卢·艾尔斯
约翰·雷
  ·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在一九六二年美国西雅图世界博览会评选的"电影诞生以来的十四部最伟大的美国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故事简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正在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战事十分紧张、激烈。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在德国后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批青年学生在老年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煽动下,报名参军。年仅19岁的保尔一心想当个英雄,于是在政府宣传所谓"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也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朋友凯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参了军,其中还有一个叫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们分在同一个部队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这样成为了士兵,他们离别家乡和亲人,去为军国主义卖命。

  保尔和同学们一入伍就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他们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湿又黑的田野中来回跑,几经折腾,累得精疲力尽,而教官史托斯还要把他们"训练得服服帖帖",成为"真正的德国士兵"。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然而现在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不久,经过训练后的保尔和他的同学们被派往西线参战。这些青年从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一上战场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轰击,在隆隆的炮声下,他们都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班长卡钦斯基,他是个老兵,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顾,他主动安慰他们,并教给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技巧。于是保尔和同学们开始冲上战场,杀死别人的爱子,夺走别人的生命。弹雨之中,他们抱着"我不杀人,人也杀我"的观念大叫"冲呀、杀呀",失败了,退下来,然后再反攻。在高度的紧张与恐惧中,贝姆真的发疯了。一次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不仅如此,士兵们还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保尔沉痛地哀思着:"为什么要打仗呢?"

  保尔在一次战斗中也负伤了,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康复后被批准回家探望母亲。病重的母亲见到平安归来的儿子格外高兴。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忧愁,不知儿子下次还能否归来。保尔也为以后能否见到母亲而担忧。归队的日子就快到了,这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厌恶战争,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可那些学生却还在以此为乐呢!

  保尔重返前线后,发现连队中来了一批像他们当年一样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战友却所剩无几了。原来,在他休假期间,班上的战友差不多都牺牲了,只剩下老班长卡钦斯基一个人。而此时,卡钦斯基因部队供应困难,外出给"娃娃兵"找吃的东西去了。保尔跑出连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长,久别重逢,两人分外高兴。恰在这时,一架轰炸机飞来,投下炸弹,弹片飞向老班长,把他炸伤了。保尔拼尽全力把卡钦斯基背到医疗站,但他已经死了。

  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流弹击中,他倒下了。但是,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b]西线无战事[/b]"。

 4 ) 2006-03-09

       自从要求自己每看一部电影都写些文字之后,我发现我对电影许多狭隘的看法都改变了,比如,我不喜欢战争片、认为老片子过时了,当中的技巧已经用滥了。
    所以我又要说,这部黑白的战争片《西线无战事》又一次改变了我的看法。
    影片讲述了一群十几岁的中学生在老师的煽动下参军打仗,立志为国捐躯,当战斗英雄,结果无一生还的故事。
    影片中有太多的片断在我脑间萦绕,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开头画面从街道移到道旁的教室,教室里,老师并没有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用充满鼓动性的话语,言词激烈甚至狂热的宣讲为国捐躯的光荣。而大多数的青年听的浮想联翩,幻想自己穿上军服的飒爽,所以毫不犹豫地决定参军。老师的话语使那么富有激情,使人毫不怀疑,完全有一种催眠的力量。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这样而盲目加入了军队。
    正式打仗之前的训练,他们碰到了曾经是邮递员的教官,本以为他会像以前一样和气,没想到,到了军队,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严厉不通人情,甚至故意整那些新兵,故意让他们在泥泞的洼地匍匐前进。观众肯定会以为如此严厉的教官在战场上肯定是一员猛将,没想到还是他,上了战场却应为手划伤了一点儿躲在弹坑里当缩头乌龟,占有催促他快走,他害怕而不肯动一步,但是当他听到“FORWARD”,就又有不顾一切的冲了出去,仿佛人格分裂了一样。一句平时他常喊的口令又让他进入了疯狂的状态,迷失了自己。
    眼睁睁看着那一群风华正茂的孩子,一个个别战争夺去了生命或人性,我不知道两者哪个更宝贵。
    又一次战斗,一个战士冲锋时埋伏在弹坑,周围到处都是敌人,就在他不知所从事,一个敌人发现了他,出于求生的本能和战斗中养成的自然反应,他拿出匕首刺向了法国兵的胸膛,然而法国兵却没有马上死。本来早就对杀人麻木的他,独自面对一个一个垂死的人竟然无所适从,接着,他忏悔了,他主动为法国兵喂水,他求他不要死。法国兵不住痛苦的呻吟,在轰鸣的炮火声中,他竟然忍受不了那若有若无的呻吟,我欣慰地看到他的人性并没有泯灭,他的内心也在谴责自己,终于他心里的痛苦使他说出你为什么不快点死!因为他再也忍说不了这样的煎熬。然而立刻他又后悔了,他带着哭腔说到,不,你会好的,我们本该像兄弟一样……然而,受了终伤的法国兵最终还是不治而亡,他又一次的对他忏悔,我会给你家人写信,我会让他们好过一点,直到他看到法国兵口袋中妻女的照片,更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罪。
    这又让我想起从前一直想不通的问题,为什么个体作出的一些有违道德的行为放在战争中就是允许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
    战争会泯灭人性,这点很快从士兵回到军队后不再为杀人懊悔看出来。他甚至安慰自己,我之所以感觉不好是因为我跟他呆得太久了。
    战士有机会回到家,除了母亲和妹妹对她关怀备至,他的父亲却还是跟朋友喝着酒讨论战争的进程,毫不了解战争的惨烈。回到学校,发现又有一批的学生准备步他们的后尘,他好心劝他们理智些,战争是件残酷的事,结果却被耻笑胆小。
    很快他又回到了战场,他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见见曾经待他如兄弟如父子的战友,结果就在他们相见没多久,敌人的炮弹炸死了他最亲近的人。战争如此之残酷,令我目不忍视,最令人痛心的是他竟然对战友的死毫不知情,直到将他送到军医院,还以为他只是昏死过去,可想当他知道战友的死讯改是多么伤心。也许是战争将他磨炼的成熟,也许是见过太多的人死去,对于战友的死,他并没有表现得太悲伤,仗依然要打的。
    结尾我很喜欢,看似平静的战场,他被一只蝴蝶所吸引,为了帮妹妹捉那只蝴蝶,不幸被敌人打死。
    导演并没有拍演员被打死的全过程,却将视角落在了捉蝴蝶的那只手上,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他只是想捉一只蝴蝶而已,却因此献出了生命。而那一天的报纸上却赫然写着:西线无战事。

 5 ) 没有反战片

1930年的老电影,看了仍然让人唏嘘。 唏嘘是因为1930年就有如此鲜明的反战意识,可是人类此后的战争却越来越残酷。不用去打仗的人不断忽悠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去送死,到了战场年轻人才发现战争残酷又毫无意义。西线无战事其实是西线战事不断,到处是谎言。 从战争片的角度讲,影片场面到现在仍有看点,两方战士的反复冲杀仍然十分过瘾,只是音效实在太落后,应该重新配配,现在看着倒是相当有喜剧色彩。不过真实的一战战场大概也就是如此,你冲一阵我冲一阵,大批大批的倒下。 本片被纳粹德国所禁。

 6 ) 战争和猪

战争似乎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社会行动,归根到底只是为了掠夺自己本不需要的资源,来满足本来贪婪的天性。战争是残酷,它使得人的生命如同草芥,生存与死亡变得如此的模糊,在很多时候死亡简直是一种黑色幽默(《拯救雷恩》中那个钢盔被打中的士兵);战争是荒谬,它可以打破所有的常规定律,打破所有的价值标准,打破所有的伦理道德,它能够让一个原本惟利是图的资本家成为拯救生命的天使(《辛德勒》),也可以让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原本应该是充满理想的青年成为恐怖的杀人机器(《天堂此时》);战争是谎言,国家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炮制出无数美丽的谎言来奴役无辜的人民充当炮灰,而对此无能为力的平民只好用同样美丽却无奈的谎言试图来保护自己所珍惜的人(《美丽人生》);战争更是骗局,根本就没有什么英雄,没有什么伟大的胜利,没有什么自豪感,只有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我的无尽深渊。
我从来对战争没有好感,无论是所谓的“正义方”还是“邪恶方”,因为无论如何,胜利得来的好处永远都是只属于那些根本不会上战场的统治阶级,他们在战争中压榨人民的血汗,在胜利之后又坐享其成,以“胜利者”和“和平重塑者”继续奴役人民。不知怎么的,脑子里突然想到了一个寓言:
从前有两个养猪户比邻而居,一户猪少家贫但子孙魁梧有力,一家猪多家富但子孙瀛弱,贫养猪户决定打劫富养猪户,把他们的猪都抢过来,富养猪户的子孙不是贫养猪户的子孙的对手,眼看自己的财产就要被人家夺走了,富养猪户家长就想了一个注意,他对家里的猪说:“别人来抢劫我们,就是为了要把你们抢走杀了吃,所以大家要挺身而出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入侵者抵抗,猪儿们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都冲出来帮助主人抵抗,终于凭借数量的优势击退了贫养猪户的抢劫,猪儿们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能够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富养猪户一家人也很高兴,同时为了庆祝胜利,一家人杀了自己的好几只猪来做庆功宴,并以后总要定期杀猪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西线》故事的结尾,Katczinsky在一个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被敌军开枪击毙,每个平民的希望都如同那只蝴蝶一样的美好,可惜在战争中他们的命运只可能是猪。

 短评

9.第一部有声军事长片,坚决的反战。无配乐、单声道混音的严肃态度,45min的战壕攻守战中高机位俯拍(50英尺吊臂),移动倒退的视觉效果颇有《光荣之路》中斯坦尼康长镜头的前身。最震撼人心的影片结尾之一:保尔临死时一只手抽动、垂落的特写,寓意隽永,堪称伟大。丨对比两部西线战事,关于战争对人物影响戏份的表现,1918在末尾以旁观视点,纵览了一些心理类型化表情以及医院的哀嚎群像。本片则设计了由主人公视点及旁观视点看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段渐入人心的伤怀基调,顺带着还讽刺了一下后方的有闲阶级。750

4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

以后谁想要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把一大块地圈起来,选个黄道吉日,把所有的国王、皇帝和他们的内阁及将军们找来,让他们每个人只穿着内裤,站在圈里,手持棍棒,打个你死我活,看谁获胜了,哪个国家就赢了……

8分钟前
  • 会飞的猫
  • 力荐

本故事并无意指控,或见证战争的残酷,也更加不是一个英雄式的冒险历程,因为对那些必须和死亡近身肉搏的人而言,那并不是一个有趣的经历。本片的宗旨在于忠实地描述那些生活在大时代的人们,有些人或许逃过了武器的摧残、保全了健康的四肢,但他们的人生、心灵及世界却无法幸免于难。

1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A+】拥有一切优秀的战争与反战电影所应有的要素,虽然仍有许多局限于时代的问题(过于直白的舞台剧表演方法和浮夸的中弹倒地表演模式),但其反战理念与影像技法的使用又是无比超前的,或者说从未落后于时代。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再用「新电影」或「老电影」去区分已无意义,它只应属于「好电影」的范畴。

12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战争的残酷在于即使你认清了其真相,却依然无法阻挡以及随后带来的心理上巨大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所有正义与非正义在这部电影中被刻意抹去,电影只是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扼杀。而结尾,追逐蝴蝶的美好在狙击枪响起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诗意之外却也有着四两拨千斤的重量。

1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惊人的战争视觉效果,马克西姆横扫等瞬间竟然不输给大兵抢滩!此外更是借助传统画幅优势构建了宽屏难以企及的冷峻诗意。…“尽管站在同情德国年轻士兵的立场上,本片却颇受美国观众的欢迎。可因反战信息而遭德国禁映一直到1960年。也被一些美国军界首脑视为只是在‘反军宣传’,并遭到美国军方的杯葛。”

1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伟大的反战片

20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影片开头场面调度、深焦长镜头、人物及摄影运动方向及线条感、声音强弱变化,非常精妙,战场上画内多层次空间令人想起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两机拍摄,其一为国际发行无声版本。三十年代在德国被禁,纳粹在电影院放老鼠干扰放映。曾在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被禁。冤魂回首处,一片十字架

23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煽动学生的老师、拿着鸡毛当令箭的邮差、酒馆里高谈战略的闲人,被炸死的老卡特、战场上捉蝴蝶那只手、叠印在坟地上的魂归故里的学生们。1930年就拍出了如此完整深刻有力的控诉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但更可悲的是即使有了这样的电影和它的原著,人们仍不能吸取教训,那些更年轻的年轻人还是走上了战场。

2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这世界从无一时一地可称净土。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结尾安排保罗捉蝴蝶被狙杀可能有几重含义:一、呼应保罗重回学校时说的话,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即使肉身不死也已从精神上被毁掉了;二、老兵和保护者Kat的死摧毁了保罗仅剩的生机,保罗回前线后对Kat说“你是我的全部了”;三、堑壕外的蝴蝶象征着美、希望和生命,而这些跟保罗这样幻灭的死魂灵已无缘分。

37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可以说迈尔斯通养活了旧坞反战片,每个桥段单拿出来补点爱情戏都能凑成一部够及格线的90分钟长片……最后的一次次回眸想到了《他们已不再变老》,很多道理总有人在讲述,也总有人拒绝接受。战争片看得不多,但感觉本片是同时期影片里战争场景做的最好的

42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真正的可贵之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出现了这样一部电影。

46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老百姓知道个屁的战争,对于士兵而言,打仗的每一天都是生不如死的,德国士兵杀了法国士兵又怎样,千万人欢天喜地从教室送出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到最后在前线都沦为了徒有躯壳的行尸。没有任何反战电影能超越这部电影了。

50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力荐

战场上的死亡没有英雄的赞歌与光芒,只有阴冷,沉重与散发着阵阵恶臭的血浆与尸体。而谁又能取得教训,和平就如同片尾的蝴蝶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人看过最棒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54分钟前
  • 西木
  • 力荐

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5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9.9分,完美。被大人的康慨激昂忽悠去参军,体验了军营等级森严和战场的血腥残酷,受伤送进手术室却被人顺走手表,截肢了战友只关心你能不能把军靴让给他,快去世时仍然等不到医生来救你。回到家发现人们仍然对战争的残酷一无所知,该高谈阔论的还是高谈阔论,鼓动学生的仍然在鼓动学生。失望的你回到前线,在战沟里伸出手来抚摸蝴蝶却被一枪狙杀。虽然在一战后拍了这部反战电影,但二战仍然还是发生了。人类从来不知道吸取教训。

60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力荐

8.5 考虑到本片的时代因素 这部作品理应配得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 作品改编于雷马克的同名小说 除了令人唾弃的战争行为和荒唐的爱国主义教育外 更让我记住的是Paul和卡钦斯基的袍泽之情 讽刺的是 它拜战争所赐 又被它无情地夺走 此外Paul归乡在酒吧被后方的民科将军包围的那一幕让我想起那本被遗忘的士兵的二战回忆录 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才会把战争当儿戏一般高谈阔论他们的对于战争的见解 而对于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而言 他们的一切都被改变 就如原作所言--时代在燃烧 可我的灵魂已经熄灭了。希望出一部德语版 毕竟看美国人演德军还是有一些违和感

1小时前
  • 東郷柏
  • 力荐

似曾相识的被欺骗的感觉,所谓国家、荣誉、战争有多少是可信的呢?

1小时前
  • x
  • 力荐

如影片开头所写,这不是一部把炮火集中到反战主题上的电影,而是在描绘狂热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不管是战场上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市民,但当一部电影如《西线无战事》这样简练而逼真地描绘出战争的可怕,它是否被标记为“反战”早就已经不再重要,它已经让人意识到战争的令人厌恶。

1小时前
  • 韩伯愚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