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瑞秋·布罗斯纳安,艾利克斯·布诺斯町,迈克尔·泽根,托尼·夏尔赫布,玛琳·辛科,斯特林·K·布朗,简·林奇,扎克瑞·莱维,莉莎·维尔,卢克·柯比,安德鲁·波尔克,乔尔·约翰斯通,马蒂尔达·斯齐达吉斯,许玮伦,努齐奥·帕斯卡尔,马提欧·帕斯卡尔,凯文·波拉克,布赖恩·塔伦蒂诺,卡罗琳·阿隆,贝利·德·扬,辛西娅·达洛,贾斯汀·卢佩,威尔·伯瑞

导演:埃米·谢尔曼-帕拉迪诺,丹尼尔·艾提奥斯

 剧照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2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3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4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5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6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3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4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5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6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7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8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9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20:54

详细剧情

  巡演生活既令人心向往之也让人自惭形秽,米琪和苏西还学到了她们在演艺界里终生难忘的一课;乔尔在支持米琪和追逐梦想的同时苦苦挣扎;亚伯欣然接受新使命,而罗丝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天分。

 长篇影评

 1 ) My Benjamin

前天看完了第三季,因为结尾本杰明的这句话,击中了我,昨天又把第二季有本杰明的片段重看了一遍,虽然第三季本杰明都没几个镜头,好吧第二季其实也并不多,但是只是这么一句话,我爱了。老实说,第二季本杰明编剧对他太不友好,给人物表现的机会太少,对他的形象仅仅是一个性格有点特别,职业为医生的rich的男人,一直想要寻一个特别的女人。

我本是前夫党,第三季前夫真是把我气炸了,拉斯维加斯相拥醒来,还是带着微笑的,但是发现两人在拉斯维加斯再婚后,竟然第一反应不是感觉哇,很happy,然后对女主说我会照顾你之类的话,却说自己最近有个可以发展的对象,我天,拜托女主心碎了好吗,本来她还很开心的拿着你们拉斯维加斯的结婚照在看,等你说完,她再看一眼照片时,那表情唉,你心里既然这么想,为何又和女主滚床单,无力吐槽。

可怜的本杰明,第三季女主都没有一刻想到过本杰明,一人血书跪求编剧第四季本杰明回归,求感情线。哪怕女主和本杰明结婚了,又离婚,我也是能接受的。

 2 ) 对于第三季中多条人物剧情支线的解析和评价(个人角度,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这一季在我看来要比之前两季都更值得夸赞。一口气刷完后,十分满足。新一季富有野心地展开了多条故事线,在我看来它处理得非常好,将剧情推向了一定的深度。并在推动剧情和发展人物的同时,也展现了时代背景和那个时代里不同群体的特点。

虽然很少写长篇影评,但在看到网上有人说这季比之前更乱了时,忍不住想写下自己的想法作为反驳。所以如果有什么错误或者不到位的地方,欢迎指责。

首先想说的是,这种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剧情美剧,如果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从主角的身边人物下手,多展开几条支线。光靠主角,剧情就会变得单薄无力。例子有很多,CW台很多剧就爱犯这个毛病(我当年真是看着几部喜欢的cw剧因此高开低走,最后面临被砍23333)。正面例子就像是《少年谢尔顿》,虽然主角是young Sheldon,但如果只讲他,观众会疲劳,所以第三季YS也把剧情点平均分散在了他的几个家人上。同理,如果到了第三季都只是米琪的视角,只有感情的分分合合和事业的一帆风顺,我敢说绝对精彩程度会比现在少一半。

这一季多线发展,而且所有人物似乎都在围绕一个主题——自我实现。或者有些可以说是觉醒。只不过有些自我实现失败了,有些成功了。人物间的对话内容也越来越有意思,有铺垫有暗示有深意。我还记得当自己看到女主爸爸和自己老友在沙滩上的对话,一段与主角或剧情似乎毫无关系的对话,这段话意味深长并且前后衔接顺畅,我当时就觉得,这部剧野心不小啊。

首先,先说苏菲那条线,虽然很多弹幕都在嫌弃这条线,都说很注水很不想看,但我觉得她的狼狈得很有内容,这是编剧绝妙的一笔。怎么说,不仅仅实现了从一个完全的反派扁平人物化身为一个有故事的圆型人物,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足以拿去拍部电影的支线。让我想起了梅姨的那部《跑调天后》。

苏菲,一个在喜剧界已经有很高地位的有钱女人,与舞台上扮演的粗犷大妈不同,她的真实生活每天养尊处优,被佣人们精心照料。前两季对她的描写已经足够讽刺。但这一季,她开始有了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困境,当她想重拾年轻的梦 进军戏剧界。当苏西帮她打理好一切,所有知名的戏剧圈内人都围着她这么一个自带人气卖座的名人转时,她却连台词都不背还提了一大堆要求,平时都是别人帮她开门所以她连开门这么一个动作都已经陌生到要反复练习。

看到这里,插一下段话,我知道编剧绝对无意,但这一段居然十分碰巧地和当下国内演艺圈一些怪象重合了。一些在别的领域攒足了人气的明星,能够凭借自己的知名度赢得资本的青睐,从而大摇大摆地进入演艺圈,无论他们演技有多么糟糕。

回归话题。其实彩排时,苏菲也有挣扎也有用心,甚至给投资人看的那一段表演发挥得让大家都意外。但当她真正要站上舞台时,很遗憾,她慌张了,并在慌乱中不得不本能地用自己老本行的喜剧发挥去讨好观众。这种紧张这种下意识可能不是她的错,但她错就错在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搅乱了其他演员的演出。最后还把这一切,自己的过度自信和自己的不争气,全部赖给苦心安排一切的苏西。

那一集中,她的怯场和米琪直播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米琪可以因为拿到了反人道的讲稿而坚决拒绝出任何声音,(值得一提的是,爸爸看到稿子的立场后,提醒她要注意自己说的话,也可能暗示了爸爸朋友的过去经历给他带来的深刻教训,甚至可以说是无意中切合了最后的悲剧吧),而苏菲却一直活在自己的温室里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经纪人苏西最后对她恨铁不成钢的话也指出来了这点。

女主父母那条线很值得玩味,我真的太喜欢这两个角色了。爸爸的倔强任性中带着对理想对家人的温柔,妈妈的优雅美丽中又带着对自己生活的坚持不放手。爸爸妈妈这条线虽然从第二季开始就一直进行着,像是可爱的穿插曲,受大家喜爱,但这季明显可以看出,剧组开始对这两个人物背景的深挖,和有意为角色发展拓展空间。

首先是父亲这个理想主义者,他其实早就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改变世界,只是一开始把希望错放在一群过家家般儿戏的嬉皮士上(而且那三个嬉皮士居然让我想起了《戏梦巴黎》,不知道编剧是否有意恶搞哈哈哈)。虽然失败了,梦碎了。但从和老友的对话以及他对出版自己戏剧评论的坚持,可以看出他从来都没有放弃。出版后他也经历了个心态上的过山车,从欣喜地把报纸发给每个人,到亲家说他的文章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世界还是那样时他的失落,到最后,当读过他文章的百老汇制作人用番茄砸他并和他打一架后,这个可爱的理想主义就像是重生一般,快乐地翘起脚坐在沙发上,曾经有些小洁癖的他居然连全身的污渍都没有嫌弃。他很高兴自己的文字刺激到了戏剧界的人。他眼里带着光地宣布:文字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优雅又坚强的母亲,也改变了自己曾经封建的思想。因为生活拮据,她不得不回到老家,面对趾高气昂的亲戚,和把她当作三岁小孩的佣人。作为女性,她不被允许坐到正座上参加家族会议,不被允许替自己说话,不被允许反驳那些日常工作只不过是跟工人打招呼的亲戚对她和她丈夫的嘲笑。她的话语权比一个什么都不用做的未成年男孩还更低。明明是曾祖母创造了家族产业,但这家族却表现得让曾祖母这个创立者上桌和他们这群受益的人平起平坐都是他们勉为其难,所以她才会连支撑家庭的钱也干脆不要,直接带着曾祖母肖像暴走离开,哪怕没有家族的车送她回去。没有平等的对待,她宁可不要其他居高临下的亲戚给的一切好处。母亲回来后有段话也很有意思,大概就是指责米琪,如果不是米琪,她不会觉醒,不会觉得曾经那一切有什么不对。虽然这段话是愤怒的指责,但能看出其实母亲已经自愿接受了这个思想。

作为女主的父母,他们也从一开始的不认可,到后来虽然不赞成但还是同意了,接着妈妈能够在痛饮几杯酒的情况下忍着听完女主的段子哈哈哈哈,而爸爸也能放下偏见去看兰尼的演出 帮他说话 甚至和妈妈一起把兰尼保释出来。

再来是夏尔那条线,这条线有点复杂,混合的元素有点多,我的见解不够到位,所以也很期待更加清晰深刻的解析。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平时待人还蛮亲切友好但有时却容易神经质甚至崩溃的歌手。他敏感又易碎,却对米琪格外友好和信任(其实并非主角光环,米琪在那个年代对有色人种的尊重,和巡演成员打成一片,煮东西给大家吃,都体现了她的友好和善良,而心思细腻的夏尔肯定捕捉到了米琪的真挚和友好)。在60年代,有色人种能够混到那个地位,的确是不容易,我个人认为其实也有侧面说明他经纪人的厉害。情节本身就给夏尔与经纪人的关系留了很多猜想空间。

后来经纪人之间的感悟交流对话很有趣。这两对经纪人与艺人就像映射一样。他和苏西都是嘴上吐槽嫌弃着自己的艺人,但实际上却觉得自己的艺人是世界上最棒的,都带着真心的信心和为他们工作铺路的热情。就像夏尔在船上说的,其实一开始抛硬币是经纪人赢了,但他不肯,偏要三局两胜让给夏尔。

而最后经纪人在飞机场上指责米琪的撕破脸场景,其实也早有许多铺垫,而这一转折也给下一季故事发展留下了悬念。看到那个场景,不得不感叹一下演员的精湛表演,那种自责没能保护好艺人又气愤米琪的过失、却念在昔日与苏西米琪的交情和自己艺人隐私的份上使劲克制自己不要当场爆发的样子,看得我揪心。

嘿嘿嘿,然后就是爱情线。前夫这条就不想说了,虽然也想看这两个人复合,但看走向的确不太可能了。而兰尼和本杰明也只是出现了那么一小会,但编剧真的很会,哈哈哈哈,这两个男人简直是理想型的蓝颜知己和结婚对象。和兰尼的化学反应实在是太强烈了,两个知己在一起,相互捧场的样子太可爱了,而彼此之间的认可已经胜过一切观众的掌声。我也很赞同最后点到为止的处理,有些友情需要克制来维持,不能被其他情感和过界而毁掉。然后,沙赞张丽薇,啊,说错了,本杰明的短暂出现真的是一个亮点,他对(健)女(硕)主(高)的(大)爱(的)与(身)包(材)容,和,被(那)拒(张)绝(好)后(看)的心(脸)碎(蛋)真的让无数人立马入股米琪和本杰明这条线。

最妙的当属,这些线从来都不是单独进行,而是穿插着,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彼此,并展现着时代背景,最后又聚合在一起。

很多时代背景都通过剧中元素体现出来了,电台广告赌城点播唱片机等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标志,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外来移民带来的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冲击,黑人群体的地位上升与仍无法消除观念隔离的矛盾,犹太人文化的展现,麦卡锡主义下部分学者的不幸遭遇和另一部分学者的反叛,上个世纪对公众人物性取向话题的禁忌和敏感等等。

这部剧其实更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都在于女性觉醒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女性开始逐渐重视起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规划。当然它一如既往地在这点上用心了,大多数人都会看到这方面,包括服装的精致和很多长镜头的使用,这些有趣之处绝对能得到许多赞美。那些赞美和解析肯定比我写得更加专业和高级,所以,虽然作为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一个被女主服装搭配迷得神魂颠倒的观众,但我也就不在这些方面上献丑了。

虽然要把整个剧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桥段拆开来对比还是十分不容易的。但要说出我最喜欢的镜头或片段,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后一集的开头那段闪回

一开始,是回忆线,退回到两人热恋阶段并且即将迎来新生儿的时期,镜头 音乐 角色的神情都体现出男女主曾经对当时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期待。后来 镜头一转,十分巧妙又讽刺地,回到了当下那条线,同样的地点,当男女主离婚后 连座椅的距离和坐姿都十分明显地暗示了他们的疏离与不耐烦,两人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以及一些生活琐事而争吵。因为忙碌的生活两个人不得不赶紧结束谈话,走出门后两人各奔东西。最后,立马回到了回忆的那条线,男主急匆匆地赶过来结账并欣喜地宣布自己将要做父亲的好消息。

这种强烈的戏剧性的对比转场,就是这部有趣调皮的剧给你开了个意味深长的玩笑。

当然最后,还是想说一下对于我个人来说,小小的出戏,就是,那种蹩脚且插入得猝不及防的中文把我尬到头皮发麻。我并不是说不喜欢看到中国元素,但主要是 如果那个角色哪怕是个越南人 韩国人 日本人 或者爱斯基摩人,当她在骄傲地操着家乡话时,我绝对不会出戏。就像,你在和恋人过夜后,你自己的父母突然跑过来很亲切地问候你累不累,热闹地讨论你恋人的床上技巧。总之,我不是不爱我的父母,只是一切让我太过出戏了哈哈哈。

【补充:几个月后在二刷时,其实也反思了自己的这番话,也觉得对于角色太过苛刻,其实我们应该多包容甚至是鼓励欧美影视里亚裔面孔和东亚文化的客观展现,应该鼓励欧美创作者们不要忽视并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亚裔的存在。在梅这个角色上,其实编剧是有下功夫的,而且立场也是相当公正的,因此,我也在反思,编剧们的这份真诚其实是可以拥有应得的欣赏。

但是当最后梅和米琪,两名独立自信并带着远大抱负的女性,在酒吧里互相自我介绍时,一反传统电视剧里现任前任的抓马。虽然并非深度对话,但看到这个现代电视剧中仍然弥足珍贵的情节时,我立马就原谅了那些让我尴尬的蹩脚中文和中国元素,因为我感觉到编剧在梅这个角色上的塑造是生涩而又可爱真诚的。

(一切都是本人的观点,不够专业,也欢迎有理有据的批评和交流)

 3 ) 麦瑟尔夫人——女性困境之美国文化解决方式

连看三季《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了。据悉第四季由于今年的疫情要延迟,不能在圣诞节播出,这对于如我一样的麦瑟尔迷,不是个好消息。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米琪和丈夫乔伊结婚多年,两人共同抚养着他们的孩子,生活可谓是幸福而又美满。乔伊一直想要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每周末,他都会前往俱乐部登台表演。然而,乔伊的脱口秀事业一直都不温不火。

某天,在表演又一次失败后,乔伊崩溃了,他向米琪坦白自己有了外遇,并且当即收拾行李离开了家,一夜之间,米琪成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悲伤和绝望之中,米琪登上了舞台,借着酒劲进行了一番精彩绝伦的演说,逗得台下满堂大笑。俱乐部的女招待苏西在米琪身上发现了过人的天赋,决定成为她的经纪人。

在第二季,米琪在苏西的帮助下继续着她的脱口秀梦想。而一直以来矜矜业业扮演着家庭主妇角色的米琪的母亲罗斯,却突然觉醒了女权意识。她抛弃了总是无视自己的丈夫亚伯,前往巴黎完成自己的艺术梦想。

在离开了米琪后,乔伊回到了父母所经营的工厂干活,却发现那里的账目亏空管理混乱,与此同时,他和米琪的心中都还有着对彼此的留恋。米琪在度假期间结识了一名外科医生,两人之间似乎有着碰撞出火花的趋势。

第三季,米琪和苏西发现与夏尔一起旅游的生活很迷人,但却令人谦逊,他们学到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演艺事业的教训。乔伊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同时努力支持米琪。亚伯接受了新的使命,罗斯也知道她有自己的才能。

——这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剧情梗概,并不能说尽这三季的所有内容。这部剧其实还蛮复杂的,不能用“女权主义”一言以蔽之。在看似重头戏的麦瑟尔的脱口秀事业之外,缠绕其间的是她的婚姻问题。在第三季出现麦瑟尔父母婚姻的描写之后,我发现它更想探讨的是女性的困境,由女性在婚姻和情感里的种种悖论,来探讨是否有一种解决思路,可以最终获得某个平衡。看第一季到第三季的走向,我觉得这种思路是越来越偏向美国文化,作为解决之道。

一、女性身体的价值困境

无论东方、西方,状写女性总是与她的身体、与美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隐隐地认识到女性的被造是为了一种美感,也一直在寻求这种美感表现形式的答案。人类的文化总是伴随着人类的物质进程,现代性是伴随着现代化而来的。因此,任何一种新于传统的思潮先天地要打破传统,和革命的历程心照不宣地呼应。在大大小小的战争和科技革命中,人类总是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因而迫不及待地要把“旧”弃之如履。关于女性美感的认识也是如此。无论东方、西方,对女性的认识都要附加上“社会进化”的烙印,而那些在旧的时代就已经发出新思潮的人,被认为是具有某种“自觉性”。然而人对新的拥护也可能是盲目不计代价的,对旧的批判也可能是矫枉过正的。社会自己对此的反思也不计其数。

在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里,对女性美的探寻到达一个以至于耽美的境界。有现代人为之“意淫”,我觉得很不恰当。难道说屈原自比“香草美人”不是为着治世理想的美学追求、而是隔岸观火的观赏把玩吗?中国的古典传统是一个有贵族的传统。它不是现在的马云、刘强东,而是真去珍惜美、渴望欣赏美、喜爱谈论美的、认定美“高尚而无用”的阶级。他们把目光聚集在女性身上,赞叹女性之身的清洁优雅、女性之德的安静贤淑、女性之创造力和诞生的隐秘联系、女性冰雪聪明的对社会暗自的承担。若不至此,没有一位仕女的形象能在博物院永久珍存。现代的女权主义发明了“男性凝视”这个词。概是由传统中男性对于女性永不泯灭的好奇观望、几近自卑的赞颂歌唱。我们要注意一点,传统社会的这种观望权、歌颂权,是由男性垄断的。即便是诗书之家的女子,能言善文也难拥有发言权、发表权。因而“男性凝视”更是男性描述女性的作品更多呈现出来的缘故,而不能一概算作“猥琐”“贬抑”。

传统女性之身闲适于闺阁的平淡场景是由革命打破的。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技术革命,其带来的更普遍的权利。无论东方、西方,作品权不再由男性垄断了。19世纪《织工马南》的作者玛丽·安·伊万斯为了发表这篇小说,采用了一个男性笔名:乔治·艾略特,女性开始从闺阁中来到社会语境,这种初暴露既是惊喜的,也是紧张的,被女权主义视作始祖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个自己的房间》里对这种初暴露作了表面诙谐内里却有悲观的质疑态度,因此提出“一个女人要写小说,她必须有钱,有一个她自己的房间。”——对于当时的女性,经济独立和生存独立都是极不可能的,她等于是在说,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的表达权是遥不可及的。因而后世一轮又一轮的女性革命,无外乎是这种初暴露的紧张和不可能的余声和缩影。即便放到现今,女性之身的潜藏或暴露仍旧是一个心照不宣的重大议题。你之所以觉得现在对此似乎是更开放了,只不过是因为现代对于有重大意义的命题越来越懒得去过多讨论了。在革命和发展的路途中,真正值得关注和探寻的价值已经失却了重要性。

就连艾米丽•迪金森这样一位诗歌天才,也终生未能脱离闺阁之中的女身。她在诗歌里兴味盎然的自我观照,却不是苦闷和封闭的。这才是我们必须去看的内容。而不是教科书告诉我们的,诸如她和李清照,都是封建社会优秀女性不得施展和解放的牺牲品。如果你不熟悉前者,作为中文的学习者和阅读者,你不可能不熟悉后者,你如果诚实地面对词人的作品,断说不出那里头是在倾诉什么封建悲剧。她所感知和记录的意象,那些情愫和诗幻,永远超过现代女性审美能力的极值。要知道“封建”只是后来一些人对它的定义,封建中的丰富、含义之优雅,我甚至不需要从文学作品身上去找寻,单单只要看看我祖父辈的人,其终身恪守而我辈却不屑一顾的东西,那样“高尚而无用”,可能就是现代革命所带走的。纵然不同时代的社会对女性总有些常规和不常规的要求,而人对女性之身的要求,所隐含的是对“美”的规训。虽然儒家没有提供真的有效的解决之道,但它所提出的德性情操的蓝图,代表着那时代的人认为人性应该抵达的高度,因此就不能轻易舍去。

回到这部女权主义现代剧,无处不在宣告着其对于女性之身的态度衡量。这种态度是一个美国文化的态度,而且是一个摩登版本的美国文化。它也相信女性之身承载着人们对道德和美的一个需要,但它所表现的道德就是“自由的自觉”,再矮化成麦瑟尔离婚的自觉、醉酒的自觉、痛苦倾诉的自觉、出格的自觉;它所表现的美仅仅是虚浮,影剧用大篇幅展现麦瑟尔对自己身材的严苛、对时尚的追求、对华服美衣的拥有欲……并谓之“现代女性的精彩”“女性解放的曙光”,这些表现,也许也有人物可爱真实的一面,但却难以担当女性真正的价值和义务。第一季的开头就以一个刺激的场景打破了关于女性的身体禁忌——离婚失落而醉酒的境遇下,麦瑟尔夫人走上酒吧舞台,接近神经质地喃喃诉说,她所说的都是她刚刚经历的,而台下的观众酒客却以为是一种艺术加工的表现,影剧在这里用脱口秀表演的黑色幽默性质,表达了人类悲剧并不能沟通的实情,麦瑟尔也感受到了,她面对这些对他人的悲惨只当做喜剧的观众产生了愤怒,而她,作为50年代被抛弃的女性,唯一的武器仅仅是——裸露上身。这时最后关于女性之身真义的遮盖物被完全除去,徒留下一个精心保养的精致的肉体,只是人们并读不懂它。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第二季麦瑟尔夫人的演艺事业步入正轨,她再也不去做揭示的尝试,而是愈加地穿戴上一件比一件更优美的华服,她接受了美国文化对女性之身的定义:消费、遮盖,她在诚实地面对自身的路上越走越远。可惜的是,这其实是拍出了当代美国文化看似丰盛艳丽实则虚掩美好道德的实景,在观众眼里,麦瑟尔夫人一幕幕脱口秀演出的语出惊人、以及离婚后好像是“独立自由”了的麦瑟尔式的强有力,却成为一个现代女性的理想蓝图,更成为女权主义的凯歌。第三季开始就是极具反讽的,麦瑟尔既然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第一集偏偏就是劳军演出。虽然情节和台词都表现出一些反战和平权的内容,但问题是,她为什么要去。第一集就注定了麦瑟尔的演出是被时代牢牢牵锁的,离所宣称的自由恰恰很远。因而就不难怪第三季充斥了大量的俚语、俗语,苏西的角色进一步地去女性化,道德被抹去了。女性承载美德被斥为枷锁。麦瑟尔作为女性存在的只剩下华彩肉体。

二、女性职分的价值困境

这部剧有两条主线:1.麦瑟尔的演艺事业;2.麦瑟尔夫妇的婚姻关系。剧目指出,麦瑟尔夫妇的离婚是因为乔伊偷情。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离婚之后女子还归为娘姓,然而麦瑟尔不仅没有回归原姓,还故意地用“麦瑟尔夫人”这个名号作为自己的艺名,也作为她全新身份的指称。这是值得玩味的。她跟革命式出走的女性形象有很大差别。上面讲了她在女性之身上所面临的的困境和所选择的解决方案,就是消融于当代美国文化,遮覆自己的身体,可以说这样的离婚和不离婚对她而言并无本质区别,不过仍然固锁在金丝雀一般的身体的殿堂里安逸,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婚前她在这个殿堂里,不讲脱口秀;婚后,更关注一切的享乐,但仍在殿堂之中。我们对现代一个先入为主的看法就是旧的不合理。因此我们对女性在政治身份上的作为的重视远大过她的操行。从前者的角度来看,一切勇于破四旧的创新举态都可归为新的女性道德,一切从行为上似乎不愿改变的女性生活方式都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原因。我想这是和女性职分的困境有关的。无论是东方、西方,在近代史都经历了社会的巨变,尤其是劳动分工的巨变。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再依赖纯粹繁重的体力,轻盈地操纵机械杠杆取代了人工,致使越来越多的妇女也可以从事从前必须由男性承担的劳务,这在狄更斯笔下的英国是如此,毛时代“女性能顶半边天”的中国也是如此。女性的社会职分和社会属性都发生了巨变,然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很大可能永远,也不会改变,即妻职和母职,当然,在中国语境下我还想加上非常重大的家族礼教的职分。

麦瑟尔的妻职的困境源自哪里?影剧讲了,乔伊的外遇。第一季第一集第一幕是他们的婚礼,婚礼上交代了他们的相识、相爱,也许是有如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夫妻一般的流程:上东区的家庭出身、常青藤名校的教育背景、富足安稳的工作岗位、美好舒适的婚姻家庭。所以麦瑟尔说,一切都是乔伊亲手毁掉的——我相信观众也是这样想。可是,影剧中的乔伊,好像除了这一个“污点”,各方面都可算是完美男人了。他优秀而体贴,重感情而有情趣。为婚姻的破裂,他也极度痛苦,并在之后数次想要和好。每次乔伊出场,演员都赋予这个角色一种沉重,我们隔着屏幕都能看出来,其中自然也有离婚男人的失落,但更主要是他对这一切、这种文化、这种生活方式、这种处境的怀疑而不得解决。别忘了乔伊原来也是个脱口秀演员,但在麦瑟尔夫人走上脱口秀生涯后,他就不再演出了。当麦瑟尔夫人决议彻底地拥抱世俗文化、消解自己的女性之身的时候,乔伊始终在抗拒。这是一种“直男癌”吗,这不是,这是作为女性性别旁观者的男性出自本能、发自需要的对于女性性别价值最终极的渴盼,对于女性真正的美的含义不愿舍弃的痛苦。因此,造成麦瑟尔妻职困境的深层原因,不是丈夫的外遇(即她总结的女性由于不具有经济价值而导致的不公平),而是自身的陨灭(即女性由于不再作为审美载体而产生的世界的损失)。

麦瑟尔的母职困境来自哪里?影剧认为,来自母职本身,来自子宫。由于母亲和婴儿的关系,这种牵绊总不能给她带来真自由。影剧用一幕幕鸡飞狗跳的场景描画了这个意思。也用麦瑟尔的紊乱、丈夫的抱怨,展现母亲角色的荒谬。剧中的孩子也几乎是没有哪一点可爱的。基本上是个恼人的累赘。步入现代,由于社会职分的入侵,母职受到强烈的震荡,无论东方、西方,都曾试图解决这个困境,而且手段是一样的。如果说东西方都曾不约而同地通过身体的复辟破坏女性道德的自我专一,那么东西方也都不约而同地通过身体的遮盖维持女性神秘特征以求达到母职的神化。天主教所做的正是如此。我非常喜欢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呼喊与细语》中的三姐妹,以一副赤裸拥抱病体的画面展现类似圣母与圣婴毫无隔绝的场景,以图探寻人与人情感互通之可能性。通过赋予玛利亚神圣地位,维持母职不受到社会更迭、社会分工巨变的震撼。东方也是如此,并且仍然是毛时代将这一“母亲”概念加强到“英雄”的地步。现代性的确是要加强母职的地位,但却选择了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因为母职的定位和母职的实现,是需要全社会真去面对和解决的,而不是通过对母亲的歌功颂德。因此我常常感喟现代性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不应该舍弃的东西进行舍弃,又对应该制止的事情网开一面,它所谓的祛魅无非是依据经济伦理的需要对抗真实道德的伦理。在其中女性恐怕是最现成和方便的一块橡皮泥。因为女性这个性别从来也不只是生理的,而更在于对社会主流价值的选择权利和道德风向。

最后,我想谈一谈这部影剧没有谈到的,中国语境下女性家族礼教方面职分的困境,因为这是我国特有的,而且仿佛很少有学者会讨论到。我们知道“封建礼制”的精髓在于嫡长子继承,便误以为家族中一切的重担都在嫡长子身上。然而不是。中国封建社会能运营几千年,两性的分工合作在它这个体系里肯定是最优的。落在男性肩膀上最终的担子是国,对女性则是家,这两条线的并行不悖,才能确保历史稳固一成不变。国的事虽则重大而神圣,家的事同样艰难而琐碎。旧时代的妇女不在家里,而在家族里,哪怕是没写进族谱中的侧室、妾室,也都在各自的位置履行家族礼法。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固然体现了多妻制家庭女人面临的危机戕害,但影片不厌其烦的重复场面的琐细拍摄,更是在说明这一整套礼法就是家族中女性最大和最重的职分。——以上论述,前提多采用“旧时代”,可你把该词去掉,放在现在,虽说不能百分百成立,可也总有体现吧?再怎么革命,再怎么发展,一个社会的礼仪轻易都不会废去。这是民族的自觉性,这种民族的自觉性,仍然选择了女性。因而作为现代女性,不管形式是怎样,我们还是卷入这一整套的礼仪之中的。新中国的成立,到后面独生子女政策,对这方面的职分产生了直接威胁。因为只有一个女儿,便不可能有长媳来操持家族未来的礼教的。出于种种原因,时代的,现状的,父母对女儿有一个新的期待,是中国从古到今都不曾有的:望女成凤。说是时代的、现状的原因,其实根源还是传统的、民族的,是举仕的热望,是佳子弟的传承,也是后继有人。这使得50-90乃至现在初出茅庐的10后这整整半世纪的女性,她们必须同时承担世俗之劳与风俗之务。这主要还不是体现在劳务上的,而是体现在他者的期待上。对女性承担家族礼教的职责并没有减轻,而对女性承担社会职责的期待却理所当然地加重。是这种期待而不是这种劳务,是现代女性的困境之一。如何跳脱出这个双重的困境,不仅需要我们和社会坐下来谈,怎么减轻我们的负担,更需要我们和自己坐下来谈,这两种职分的意义在何处。毛时代用兴建男女宿舍的方法试图将女性从家里向劳动场所倾斜,家庭的破坏直接导致了礼崩乐坏。对于家族礼教,女性是风范的拥有者和承继者,是传统忠实的审查者和缔造者;对于社会责任,中国女性像涓涓细流填充了钢筋水泥不能填补的地方,传统女性力量,对社会对家庭都不可缺。我认为盲目地去除其中任何一种女性职分,都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损失。

三、女性情感的价值困境

在烟雾缭绕的酒吧间,还存在一条暗线,那就是麦瑟尔夫人的情感路径。上文讲到,这部影剧体现了女性职分的现代困境,影剧提供的解决之道是美国文化。是把妻职和母职化解到美式的狂欢之中。在一场场尽情嬉笑怒骂的表演中,女性职分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萎靡。我真不知道,这是影剧宣扬的,还是它反讽的。不管怎么说,身体是客观存在的,职分是身而为人必然具有的,而情感则是常常被轻忽和误解的。

演员的表演,是舞台剧性质的,不包含过多的阐释,更在于表现。她在舞台上神经质、梦呓般的喃喃自语滔滔不绝,都在对抗来自心灵那股最真实的力量——情感。除了第一次在酒吧登台曾绝望不能自抑失声痛哭,重整旗鼓的麦瑟尔夫人之后并没有这样痛痛快快地流过眼泪。因为情感被成功地抑制了。这涉及到女性对情感、对眼泪的处理,也涉及到人类意志对女性情感、眼泪的态度。

女性对自身情感的处理,能搜索的依据其实不多的。我还是只能想到女性诗人、作家,或是女性人物和形象。无论张爱玲的笔法有多么冷彻,还是钻心地在其作品中流露自身的深寂和绝望。她所书写的爱情是冰冷的,其中的女性是没有盼望的,其中的男性象征某种遥远的对立。她也并不认为是封建礼教而认为是男女之间这种永恒的无望的对立产生了刘兰芝式的泣诉。张爱玲的文学其实是革命的,有革命的义无反顾和注定的牺牲,与之很不同的简•奥斯汀,她的作品则是反对革命的,是改良的,希望在既有的庄严的社会标准之下实现爱情的真实丰满,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是理性的,固化的,看待婚姻也是高于感情的。除此以外,无论东方、西方,都存在另一种对待自身情感的女性“异端”,西方是圣女贞德,东方是花木兰。同样是部分地压制女性情感、企图跨性别地逃脱情感的束缚,两者的性质仍然不同。前者是依据“天主的启示”捍卫失地,后者是因为“阿爷无大儿”投入远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神圣,前者以殉道的光荣被铭记,后者以名利的轻淡被传说。她们同样的被铭记和传说,都代表人们仿佛希望女性情感也具有这样一种英勇顽强的面相。

回到麦瑟尔身上来,当她面对丈夫出轨和婚姻破裂,她在舞台上的流泪是痛苦的,也是真实的。是她仅能作出的对自身情感的一种处理。很多人认为流泪是完全不可控的,是生理性的,也是基于意识的。但泪水背后的意志却可以很不一样。强烈的震荡导致遏制不住的眼泪,在麦瑟尔这里流泪还代表了对乔伊的指控,流泪并不是价值中立的生理现象。在中国土地改革期间,妇女的眼泪曾经是“斗地主”活动中强有力的武器,诉苦是把很多地主、富农推向断头台的重要情感力量。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即便如此,情感仍旧是人性最珍贵的东西之一。很遗憾,麦瑟尔夫人其本质是刚性的,她在短暂的毫无顾忌的情感流露之后,就彻底忘记了情感。通过脱口秀这种消解日常话语的形式,她和自己的情感对抗。因此后来乔伊出于偶然的好奇在台下听到麦瑟尔把和他的婚姻细节当作笑料以飨观众时,就崩溃了。麦瑟尔的爸爸亚伯在台下听到女儿把这位正统犹太人无法接受的露骨话题当众演说的时候,是如此暴怒,尽管他从政治上已经开始倾向左翼,口口声声宣称女性的独立。因为无论是乔伊还是亚伯,无论是出于男性的尊严还是民族的尊严,都没办法接受麦瑟尔对自己情感的不忠诚和戏谑。他们看到,脱口秀并不是一种娱乐,哪怕他们可以大大方方地欣赏其他女人这样的表演,他们无法直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对情感的背叛——同时也是对传统的背叛。他们无论是跻身商业还是醉心现代政治,都并不是他们所以为的那样新,他们是旧的,这种旧是不可能消散的,这种旧里面蕴含着人类本原的一些东西,需要得到我们认真的注视、诚实的对待,它不能被现代社会所消灭,不能被美国文化所覆盖,也不是泡沫。是不分民族的人性的基石。

 4 ) 。

麦瑟尔和兰尼之间无厘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渊源是本季最大的亮点。感情是一场临时起意又声势浩大的化学反应。兰尼无厘头的临时起意,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心动不已。不仅仅是麦瑟尔,那一瞬间作为观众,强烈地希望能发生点什么,但最后二人不动声色地转身离去,这场景却更值得玩味。这段感情戏太棒了…剧中的兰尼像是某个符号,某个“存在”的符号,这一季中,恰如其分的情感戏也牵出了本季的主题“情感是需要界限的”。任何自我情感的投射和泛滥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爱需要约束,打8分,一如既往。

 5 ) 黑人、华裔和女人——权力中心之外的形象透视

非常意外第三季会选在唐人街来展开故事。突然细细琢磨起来,第三季似乎有意无意地加入了许多少数族裔或者“边缘人”元素来丰富整个故事的展开。(当然主人公麦琪挑战男性地位,离婚发展喜剧事业本身的基调在这里无可厚非)

麦琪的故事线围绕黑人夜莺夏伊及其团队的巡演铺设,乔尔的事业发展则从误入唐人街的神秘地下室开始,而同时苏西则努力让一个公众印象中的丑角喜剧表演者苏菲,以严肃话剧演员的形象惊艳世人。如果硬要数全:papa艾比自从上一季怒从“体制”辞职以后,在不惑之年重获叛逆少年的浪漫和不羁;mama罗斯受够了娘家兄长压迫一气之下一刀两断,还开启了媒人的生意,艰难地迈出了她那个圈子新独立女性的第一步。还有伊莫金…很多角色都在慢慢开始改变,故事也丰富了许多。不过这次我要讲的主题不是他们,所以还是回到之前的三条主线上来

黑人夜莺——夏伊·鲍德温

1960s对于美国黑人来说是特殊的。看过《绿皮书》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黑人钢琴家唐·雪莉在南方巡演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旅店、酒馆、餐厅、甚至厕所都要划出有色人种专用区。电影中,白人司机托尼在出发前拿到了一本名为《绿皮书》的小册子,以供指导黑人出行。这个小册子是1936年,纽约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及其妻子编写,一经出版销量飙升,直到60年代中期黑人平权运动的推进,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这季第7集艾比给出的“数学模型”里,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当时大概是1960年左右,正值美国黑人歧视的高峰期,也是平权运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第6集里,麦瑟尔夫人和黑人歌手夏伊·鲍德温及其团队巡演停留佛罗里达站,一个位于美国东南部充满阳光沙滩等热带风情的地方,夏伊遭到袭击,麦琪说带他回旅馆补妆时,夏伊的回复是:我不能去你的旅馆。

此处翻译应为:我们不能待在你们(白人)的酒店

尽管剧中对种族歧视的描写似乎蜻蜓点水,但我们仍可以想象,夏伊的处境并不是那么容易。那么仅仅作为一名黑人歌手尚且如此,不难想象如果夏尔同性恋的身份曝光,简直是灾难性的。

非常巧的是,《绿皮书》中对此也有描写。唐在澡堂因同性恋行为被捕,面临指控。托尼贿赂警察后成功救出唐,他当时说了一句:如果这件事传出去,你的职业生涯就完了。因为在1960s的美国,同性恋被指为一种犯罪行为,而同性恋的平权运动,远比黑人平权更为艰难。那么再回到故事中,导致麦瑟尔夫人被开的那场表演。

每到关键剧情的时候,我就很担心麦瑟尔夫人的表演里会说错话,果不其然这次又是妥妥中招。如果细细品味最后一段在夏伊家乡哈莱姆的表演(巧的是,如果你还记得之前《绿皮书》的编写者,他俩还可以算是老乡了),简直从一开始就妥妥地踩上了雷点。

致命一击

以上的表演,在一段外网的评论中,被指为是,麦琪通过将她口中的朋友描画为一个十分女性化的形象来获取笑声(//www.refinery29.com/en-us/2019/12/8980438/marvelous-mrs-maisel-season-3-finale-midge-jokes-shy-tour

朱迪·嘉兰自从1939年在《绿野仙踪》里扮演桃乐茜以来,就被视为是“同志偶像”,《The Advocate》(著名的LGBT杂志)将其称为“The Elvis of homosexuals”(同性恋的猫王)。对于这一由来的产生有一些讨论,指路://en.m.wikipedia.org/wiki/Judy_Garland_as_gay_icon

但无论在怎样,麦瑟尔夫人的这段表演的确是非常露骨地将夏伊推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所以最后麦瑟尔夫人被开除,夏伊的怒火大概是对来自这个声称会保密的朋友的背叛的愤怒,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同性恋者心理的敏感和“小题大做”。

似乎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尴尬的夏伊(个人感觉)

失语的华裔群像

说实话,当看到第三季有华裔参与故事线的时候,的确是非常惊喜的。但当我看完整个第三季再回头时,心里有那么点不是滋味。

相比于夏伊的黑人乐队故事背景里1960s美国风起云涌的平权运动,梅和唐人街的“表亲们”,则显得单薄而孤独。他们就像可有可无的背景板,增添着来自异域的魔幻风情,当然若是去掉,似乎也无伤大雅。因为在全剧中,他们看起来总是这样的:呆滞、沉默、不懂英语,永远充满着犯罪气息,多子多孙表亲成群

藏在酒馆下危险的地下赌场

与房东的第一次见面

永远看起来不会说英文的房东,正试图贿赂乔

直到最后一集都没能有一句台词的背景板们

唐人街女孩Mei,则是神秘而充斥着危险气息的。她似乎掌管着地下赌场的事物,作为中间人联系乔和房东。和乔发展起感情线以后,来来去去总是能指挥着一大群“兄弟们”帮乔做事,拿来充满异域风情的中文唱碟和各种小物件帮忙充实酒馆的布置,她深知唐人街的整个运作体系并参与其中,甚至还帮乔搞定了一直拿不到的酒水许可证。同时她的英语流利,正在攻读医学学位,有知识有学问家境应当也不错,意味着她成功地融入到美国的社会中,从而也成为了剧中唯一有英文台词的唐人街华裔女孩,为整个失语的华裔群体代言。

乔向好兄弟介绍梅

当两人吵架后,乔在公众前告白梅时,他说对梅所知甚少,知道她在读医学院,却不知道是哪一所。不知道她的电话,不知道她的住址,说不清两人间的关系,他甚至说不清他到底喜欢梅的哪里,因为那种神秘气质本身就是吸引他的地方。当然编剧给了乔一个解释,说是因为他自己的生活不顺心所以并没有敞开心扉地坦白自己并了解过对方。单个人看来,这借口实在是勉勉强强。

告白时的乔

如背景板般失语的华裔群像让我想起那个年代美国华裔文学里的描写,或者上个世纪美国电影里的残破画面。如果说那时的表现带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那本剧中的剧情设计,就觉得不是那么走心了。剧集一边书写着1960s的黑人故事,一边却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唐人街印象呈现着华裔的世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待更)

 6 ) 美国六十年代,不止有单口喜剧

连续两季爆红之后,集编导于一身的Amy Sherman-Palladino开始更为大胆的尝试。

新一季重心当然仍然放在米琪的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事业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女权主题,但主创对《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的期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行业剧,又或者仅仅是所谓的“女权大作”。

从第三季内容来看,他们希望这部热门喜剧转变为年代剧,成为一个可以承载起六十年代美国/世界历史重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代,女性平权、自由言论、反文化运动、反战运动、黑人平权、LGBTQ平权意识的觉醒等。

正因为如此,较之前两季,新季才会有那么多看起来和米琪/单口喜剧关系疏离的内容,如大量的夏尔•鲍德温乐队巡演现场、劳军联合组织义演、萝丝(米琪母亲)家族的引入和新职业灵感、安比(米琪父亲)失业之后的新动向、伊莫金/阿奇的婚姻生活,当然还有乔的中国新女友。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Amy Sherman-Palladino有这个资本和实力去挑战:承担失败的成本,又或者享受成功之后的赞誉。

IMDb显示第三季目前均分是8.95分,远远超过第一季的8.53分和第二季的8.73分,共有4集评分超过9分,比第二季要多一集(但注意第二季可是有十集),而第一季只有季终集达到了9.1分。

目前成绩可以算是对这种尝试一种比较正面的回应。

有人诟病新季里单口喜剧的内容比例严重下降,米琪的段子也没有以前好笑和走心,女主感情线事业线被突然增多的各个配角戏份(苏西、夏尔、安比、萝丝、乔、梅等)冲得支离破碎,给人一种重心失衡的感觉,有点零乱。

对于以单口喜剧为重心和出发点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来说,第三季确实对主次线内容处理做得不尽如人意。

但同时,它也更全面地为观众展示了一个美国六十年代横截面,那些我们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情节内容和人物角色,背后都和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许,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部剧的态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1.反战思潮的前奏

USO劳军联合组织义演

这一季被诟病得最严重的冗余情节清单上,第一集前后超过半个小时的USO义演绝对是榜上有名(也有可能是因为首集,所以看得人最多)。

米琪的段子几乎让位给了数不清的美国大兵和夏尔的现场歌唱表演,被视为单口喜剧内容削弱的第一炮。

但若对六十年代美国/国际政治环境有过了解,你就会发现这一段设计得是多么的巧妙和具有讽刺意味。

剧里的那些欢庆画面,Mitchell Burns军士向苏西宣扬的那些参军福利和好处,最终都将成为美国军人和全美国土的噩梦,并引发了全国性的抵抗运动。

就这样,《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开场用了一个简单的军士娱乐现场为美国未来十年的大事件埋下了伏笔。

苏西说,现在都没有战争。

确实,1960年不是战争年代,艾森豪威尔还是总统,但肯尼迪在当年11月就会赢下总统大选,并在次年下令派遣400名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和100名军事顾问进入越南南方,标志着越南特种战争的开始。

正如剧中的Mitchell Burns军士所说的,这些士兵当中,最终将会有10%的人死去。这一数据,和美国官方统计的在援越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士兵比例一致。而这些,都是当时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

援越战争成为了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纪元的一个引爆点,也将会是后来兰尼•布鲁斯和安比大力抨击和讨论的内容之一。

2. 言论自由

匆匆出场的兰尼•布鲁斯

这个美国单口喜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早逝表演家,在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纪元和言论自由方面的贡献,我在第二季的时候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戳:Lenny Bruce: 虚构喜剧中的真实悲剧

安比爸爸的新动向

兰尼在“自由言论”主题中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在第三季过渡给了米琪的父亲安比。

50年代的美国,言论自由还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一回事,米琪在第一季第一集就因为在酒吧公开谈论性(还露了奶)被警察以“公众场合猥琐行为”和“没有公众表演执照”为由拘留了。

第二季季终集的郁郁寡欢的兰尼也因为在公众演讲中提及淫秽词汇而被芝加哥政府驱逐,新一季中甚至都还没有开场,就已经有警察来候着抓他了。

安比在迈阿密叙旧的老友亚瑟Asher这个角色灵感也被认为是来自在40-60年代红极一时剧作家Arthur Asher Miller,后者曾被当时专门侦察亲共人士的政府组织HUAC(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于1953年定罪,并没收护照、入狱并禁止从事戏剧行业。

剧里亚瑟的设计和这位百老汇著名编剧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前者的首名和后者的中间名完全一样这个就不提了),同样写了多部大热赚钱的百老汇戏剧、获得过普利策奖、因作品被指亲共而被禁止从事戏剧行业。

真实的Arthur Asher Miller

但与事实稍有出入的是,Arthur Asher Miller在1958年指控被撤销,重新开始执笔后继续写出不多大热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激情年代》(The Crucible),后在1992年被电影改编,由三度摘得奥斯卡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薇诺娜•瑞德(《怪奇物语》)主演。

剧中则是由安比代为执笔,继续为自由言论而战,如果第四季(未续订)安比接受《乡村之声》影评人一职的话,应该还会和亚瑟这个角色有交集。

3. 种族歧视

被暴揍的夏尔•鲍德温

在第二季匆匆亮相之后的夏尔•鲍德温(Leroy McClain扮演),在新季里成为了绝对的第二配角,比起第二季的本杰明(我才突然发现,原来本杰明是沙赞演的),夏尔不仅成为米琪事业上的贵人,将她的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商业水平,也反映出了那个年代黑人群体的尴尬处境。

夏尔在这里的故事简直就是《绿皮书》的翻版,一个功成名就的黑人歌唱家收获了财富,但却享受不到一个普通白人视为最寻常不过的日常权利,在某些州甚至都只能住特定为黑人准备的酒店,而他的同性恋取向更是让事情雪上加霜。

甚至连操管实际事务的经纪人雷吉Reggie都需要有一个“白人”来充门面,因为黑人在行业中并不受尊重。

在哈莱姆占主场地位的莫姆斯•马布利

虽然出场只是短短两三分钟,但莫姆斯•马布利Moms Mabley(原名Loretta Mary Aiken)这个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角色揉合了太多的主题,种族问题、女性歧视、LGBTQ在她身上都有着强烈的印记。

即使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清晰留名、获得商业成功的喜剧家,马布利在年幼时候曾被强奸过两次,一次是被同为黑人的年长男性,一次是白人警官。

在27岁的时候(也即是1921年)马布利就已经公开出柜。

相对之下,和在60年代仍然因为米琪几乎不能算是笑话而怕被出柜的夏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男性成为社会既得利益者的同时,也相应地承受着极大社会压力。

左:真实的莫姆斯•马布利

哈莱姆区

让夏尔在最后一集回到老家哈莱姆区表演并不是编剧脑袋一拍(正如国内大多数电视剧编剧一样)决定的,而是延续夏尔所带出来的黑人歧视问题。

19世纪的哈莱姆区居民主要是犹太人和意大利后裔,但在20世纪的美国大迁移之后,慢慢变成了非裔美国人的集中区,在20-30年代,还产生过被称之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黑人文化艺术潮,大量的非裔艺术家冒起,夏尔应该也是在这种文化潮流和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然而,在电视剧时间线(1960年)四年之后,哈莱姆动乱爆发。

十五岁的非裔美国人James Powell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白人警官Thomas Gilligan枪杀致死,Powell所在学校超过300名学生得知消息后发起抗议,随后抗议人数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超过4000名纽约市民参与了这场长达六天的动乱,在此期间,警察局被袭击,商店被砸被抢,而警察也对这场动乱进行了暴力镇压。

4. 女性平权

菲利斯·施拉夫利:隐藏的反派

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就是那个被米琪现场拒绝的政治竞选电台广告。

她当时美国六七十年代美国著名的顽固保守派,反对堕胎合法化、反对女权运动、并极力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该法案想以法律形式赋予两性全面平等权利)。

她成立的政治团体Eagle Forum(美国之鹰论坛),影响了许多美国中产阶级,特别是天主教徒,使他们也和她一样认为一个自由化的国家是危险的,生前还支持川普排外的移民政策。

菲利斯•施拉夫利的立场和手段非常强硬,是美国七十年代行使分化作用的重要人物,这种反女性平等的保守态度,在米琪眼里可能仅仅是“一种白痴行为”,但正如安比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并不是一个白痴,这样才显得她特别的危险。坚守立场,明知反人权而为,这样的人才是最危险的。

米琪 & 萝丝 & 伊莫金

米琪、萝丝和伊莫金三人,所代表的正是以“冲突家庭束缚”为核心的第二次女权运动。

到今天为止历史上共有四次女权运动:

1. 第一次女权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主要集中在争取女性的投票权、已婚女性的产权和对后代的抚育权问题;

2. 第二次女权运动被认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称之为女性解放运动,在法律和社会层面追求更广泛的男女平等。

3. 第三次女权运动在90年代兴起,与个人主义和多元化相结合。

4. 2012开始的第四次女权运动是历史上所有女权运动最具攻击性的一次,大规模利用发达且成熟的社交媒体来狙击性骚扰、针对女性的暴力、还有长期存在的“强奸文化”,最集中体现在ME TOO运动。

比起第一次女权运动简单粗暴地要求一份更为公平的工作合约、在法律上给予妇女应有的家庭权力(比如对孩子的养育权、产权)等,第二次女权运动超越“丈夫”“妻子”的局限性(甚至将其作为重点攻击的对象),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追求社会男女平等。

和乔离婚、为了事业放弃本杰明的米琪、为表抗议放弃家族信托基金/为不让自己生活受丈夫影响而决定把做媒当事业经营的萝丝、男人夜不归家大着肚子决定去学一技之长的伊莫金,无一不是在逐渐清理和降低家庭aka丈夫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依附男性所带来的天然脆弱性。

正如萝丝所说的:

当女人的生活由男人的一时兴起决定时,它是多么的不确定。你父亲也毁了我的生活,他一瞬间就夺走了一切,现在轮到我把一切夺回来。

而这还是在安比深爱萝丝的前提下,想想那些丈夫把妻子当成佣人的女性们,她们的状况将会更加无助,这也是现在非常多家暴案例中女性无法抽身的重要原因,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他事情都无法独立。

米琪父母房子的新女主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为丈夫工作原因要搬走,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也不得不跟着离开,这种生活环境剧变的变动背后,是没有夫妻双方讨论空间的,单纯由男性一方而决定。

比起第一次女权运动,第二次女权运动变得更加聪明,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她们懂得了利用理论和支撑自己社会平权行为,平权模式也趋向更为多元化和丰富性,懂得纵横社会其他弱势群体的力量,慢慢地与黑人群体、LGBTQ群体建立起微妙的联盟关系,为第三阶段的女权运动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早在1949年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就已经写出《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书中所提及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才成为女人的”,从女性角度出发剖析社会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为后来兴起的政治/社会运动提供了一个哲学角度的思考基础。

196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贝蒂·弗里丹,她所写的《女性的奥秘》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我看不到自己结婚生孩子是什么样子,也许那时我不会有自己的个性,我的母亲像是一块被海浪磨平了的礁石,就像是一处真空。她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家庭中去了,自己什么也没有留下。由于她没有得到足够的报答,她对我们也有不满的情绪。有时候看上去什么都没有意思,除了打扫房间,她什么事情都好像漫无目的。她自己不幸福,也不能使父亲幸福。如果她根本不管我们几个小孩子。其结果会跟溺爱我们是一样的。这使得你想反其道而行之。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小时候,有一次激动万分地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我学会倒立了。她根本连听都不听。
后来,我常常照镜子,我害怕变得像母亲一样,如果发现我自己在言行举止或其他方面像我母亲,我就会十分害怕。我在许多方面都不像她,但是哪怕在一个方面像她,或许最终我也必然会像她。这使我非常害怕。

她将家庭比喻为“舒适的集中营”,描绘了女性面临的“无形的困扰”,号召妇女冲破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结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第二次女权运动并没有随着第三波运动的兴起而落幕,它的影响甚至广及到现在第四次运动,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也超越了男女性别在生理性上的不同,而与社会学相结合,从根本上对既有男女角色提出质疑之余,还进一步,为其他少数群体争取同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季终集开头米琪和乔婚前婚后在同一家咖啡店关于小孩的谈话场景就特别有意思。

男女平等的口号叫起来确实容易,但一旦落到实际,利益冲突之下,已婚女性的独立之路几乎就被堵死。

作出同一个决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对子女的养育责任仍然停留在男在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中,社会不理解也不愿意去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来处理人类后代的养育问题,乔已经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角色设定,这样的人物,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不多见的。

育有子女的女性再想要追求独立事业,任何事情都还没有发生,社会就已经将后代可能出现的问题先行归咎在女性这个决定上,这样一种无形的压力(不带有法律效力的强制力),就已经把很多想要追求独立的女性拦在起跑线之外了。

期待第四季(如果能把段子质量再提高一些那就完美了)。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短评

不必纠结她应该和哪个男人在一起或者是不是胖了这些根本不是重点,从家庭主妇到单口喜剧表演、从布鲁克林的小酒吧到Shy Baldwin的开场嘉宾这些你们都看不到吗? 妈妈那段话“我不需要性别平等或为自己挺身而出,我以前很好,一辈子都让别人替我做决定,我很爱我之前的生活,是你让我变得激情又独立还身无分文。”←这才是Mrs. Maisel真正marvellous 的地方

5分钟前
  • 兔11
  • 力荐

一觉醒来上线了。第三季虽然内容丰富,但进展其实不快,路演走了一半就被犯错强行结束,折腾一季又基本打回原点,前夫兼老公还是在不停找女友,房子买了还不知道付得付不起,总是让观众悬着心,第四季要为这季闯的各种祸解套,再离婚、事业重启、还房贷,最后,Vegas是结婚圣地真是神来之笔(想起friends),和Lenny的关系就停在没有实质发生之处吧,心疼本杰明,至少应该努力试一次而不是写封信逃跑。。。

10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本杰明是拿了达西人设的剧本了吗

15分钟前
  • Soleilll_F
  • 推荐

本杰明,就决定是你了!!第四季下注本杰明不亏!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17分钟前
  • Lois
  • 力荐

为什么又和前夫睡了,男人那么多,干嘛每一季都和前夫缠缠绵绵,一个爽剧搞这么粘糊的剧情

21分钟前
  • LindSay
  • 推荐

你前夫哥还是你前夫哥。

25分钟前
  • 王食欲
  • 力荐

看到本杰明对米琪说出最后一句话时,我一个鱼跃从吊床上蹦起来,大声的喊出了世界上最卑微的话:求求你们在一起吧!!!

26分钟前
  • RoseDiLibertà
  • 力荐

我很肤浅 我只想看到米琪无忧无虑的生活

29分钟前
  • 谁家那小谁
  • 还行

“在我死之前”,给爷迷晕了

31分钟前
  • 23:33
  • 力荐

我太喜欢萝丝了!!她回家那段真的绝了,性别意识的觉醒BTW一口气看完真的爽

33分钟前
  • 神经蛙
  • 力荐

简直要变成破产姐妹了

35分钟前
  • 季呵_呵
  • 推荐

奇了怪了你們都在看什麼東西?這劇的服化道、場面調度、鏡頭運用、色彩都是一流水平,加上密集的台詞帶來的巨大的信息量配合演員的表演分明是一場盛宴。這季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爸爸要用“文字改變世界”,媽媽開始做紅娘,前夫哥開起夜總會,蘇西更有責任感,麥瑟爾夫人從不知名的酒吧站到了有三層樓滿滿觀眾的大劇院!最後兩集真是要哭出來了,這季好溫暖啊。

38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好喜欢Lenny Bruce,智慧、幽默、帅气,偏偏还带着忧伤。歌手Shy让人想起《绿皮书》里的钢琴家,Rachel这点的确越界了,怎么开玩笑都ok,但是out别人的性取向有点过分。整季笑点都在爸爸身上,而Rachel有点停步不前,没有找到事业突破点。前夫不想提,也不想看到。

39分钟前
  • 小宗
  • 推荐

不会又是一次性放出来吧卧槽!我就知道会这样。我的数学题型整理妈妈的呀!

43分钟前
  • 棕毛巨贵二大爷
  • 推荐

虽说要根据历史,但是女主真的不能跟兰尼吗???就差临门一脚了!!!!!

44分钟前
  • 奢求一个梦
  • 力荐

LennyBruce这种带点斯拉夫血统感觉的实在是太帅啦!!睡他!!以及,林俊杰请你小声一点我都要聋了!!

47分钟前
  • ASK TANG
  • 还行

无语了。现在美剧都是在我考前播吗。这次月考继续追剧~

49分钟前
  • 野生动物
  • 力荐

兰尼布鲁斯那段太lalaland了,一脚把我踢去站兰尼布鲁斯

52分钟前
  • 推荐

我太讨厌片头的林俊杰了!无法忍受!

53分钟前
  • 兮仔
  • 推荐

第三季扩大视野,加入政治/种族/LGBT元素,米琪的衣服永远都那么美,最后本杰明为什么出来了!编剧,你为什么要故意塑造一个完美角色!那一大段心碎咆哮真是虚幻而令人心疼= =

57分钟前
  • 满月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