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

大陆剧大陆1993

主演:文兴宇  宋丹丹  杨立新  梁天  关凌  赵明明  沈羽倩  

导演:英达

播放地址

 剧照

我爱我家 剧照 NO.1我爱我家 剧照 NO.2我爱我家 剧照 NO.3我爱我家 剧照 NO.4我爱我家 剧照 NO.5我爱我家 剧照 NO.6我爱我家 剧照 NO.13我爱我家 剧照 NO.14我爱我家 剧照 NO.15我爱我家 剧照 NO.16我爱我家 剧照 NO.17我爱我家 剧照 NO.18我爱我家 剧照 NO.19我爱我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0:58

详细剧情

  20世纪90年代,在老北京的一片普通生活区内,住着平凡的老贾一家。一家之主傅明老人(文兴宇 饰)是参加过革命的老干部,退休之后依然官腔不减,但在商品社会抬头的今天,他的言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和可笑起来。某机关任职的长子贾志国(杨立新 饰)和在曲艺团工作的妻子和平(宋丹丹 饰)共同抚养着可爱的女儿圆圆(关凌 饰),加上不务正业的二儿子志新(梁天 饰)和时常搞出状况的小保姆(沈畅 饰),令这个人热闹的大家庭内上演着一段有一段爆笑可爱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平常可见,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古老大地上的国人真实的倒影……  本剧为中国首部情景喜剧。

 长篇影评

 1 ) 九十年代的热风

九十年代的北京,除了有崔健和满天的热风,还有很多部突然出现的经典影视剧。《我爱我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英达给国内带来了第一部情景喜剧,王朔等人的编剧也颇有生活里的戏剧气息和北京味儿,这一切让《我爱我家》成为了中国家庭情景喜剧的永恒经典。之后出现的诸如什么《家有儿女》这样的跟风者,就基本上是照猫画虎了。

《我爱我家》里的几个儿女和老人都各有阶层的所指,每一个人物鲜明、独特,几位演员也是演技娴熟,表演很老道。《我爱我家》里的文兴宇老人已经辞世,他所扮演的老人和梁天扮演的角色是我在这部片子里最为喜欢的。九十年代的生活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到了现在,重新看看《我爱我家》,它还是如此的贴近我们的生活,丝毫没有远离我们。

 2 ) 浮世绘

这部情景喜剧至今地位无人企及,即便是它的作者英达之后的作品也在也无法企及

他刻画了当时中国的多种阶层
大学生,青少年,家庭妇女,无业游民,国家干部,知识分子,保姆
并且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多个问题
下海,经商,政治斗争,中奖,出国,留学,早恋
并且用它的幽默将它恰当的表达

这么多年,我仍然喜欢看

最记得《今非昔比》那一集,付明说
有时候连自己都不能相信,更别说别人了

英若成我十分敬重,英式三杰的才华我十分钦佩

 3 ) 怎么打小三才爽?他们27年前就有答案了

谢天谢地,《三十而已》终于结局了。

刚开播时候大家特别期待。

三个都市女性一起撕掉年龄标签,光看宣传照就觉得有爽到,豆瓣上打到了8.2的高分。

然而,结局一出,令人闪腰,评分直接掉到了6.9分。

今天我就在这里回收一下被《三十而已》闪到腰的观众,整点真的爽的,安抚一下你们欲爽不得的心情。

要知道,打绿茶婊,骂小三,喊金句口号……这种小把戏的快感,转瞬即逝。

货真价实的上头是啥模样?

味道正,high点足,后劲够绵长!

现在,就拿你闪到的腰跟我换一部剧,一部观点先锋,暴打当代热搜的真实爽剧——

《我爱我家》1993年开播,当初看这剧的小朋友,现在都长成叔叔阿姨了。

不管你看没看过这部剧,但你肯定被这剧的存在感刷过屏。

技术大神做穿越视频,手工大神把剧中布景做成微缩模型,

用心程度路人都觉得感动。

更别提这剧的顶流食粮——葛大爷表情包。

仅凭一张截图,就能在27年后的今天继续引领时尚风骚。

同款T恤一炮而红,同款姿势cosplay被全民打call,顺利出道。

相比各季限定的爆款网红剧,《我爱我家》的粉丝爱得淡薄,也爱得长久

每日多爱一点点,日日复月月,月月复年年,年年复此生。

我爱我家后援会2013年注册的微博,7年如一日。

到现在还在为一部十几年前的剧蹭热点,比我们新媒体在职小编还敬业。

别人看电视剧,都是转发金句截图

《我爱我家》的粉丝,都是传阅剧本品读

玩台词梗那都不算什么,剧里的各个细节都要给你进行考究。

大到贾家住房位置,小到角色随口说的几个明星,他们都要扒上一扒。

知道答案的朋友,把名字打到公屏上

一个角色家里的房间位置,都能从2014年一直讨论到现在。

万字剧评、人物小传各个张口就来。

别的电视剧都要讨论最喜欢哪一集,《我爱我家》的粉丝只关心哪集最不好看。

互相安利看得上眼的剧,就像给失恋的姐妹推荐新欢,都是粉丝自愈意难平的证据。

从民间到官方,都把《我爱我家》捧在手心里宠。

上到《三联生活周刊》,下到粉丝自费出版,

一言不和就给你出一套专题杂志,就差把“我想死你了”写封面上了。

《我爱我家》的粉丝非常苦恼,感觉像是得了什么重病。

沾上《我爱我家》就戒不掉不说,看完这个剧,再看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

能让这帮粉丝爱到病入膏肓,这剧肯定有点东西。

说起来,《我爱我家》的出身非常了不得。

当时中国还没有过情景喜剧,观众走进剧场一起哈哈哈,这样的形式谁也没见过,在当时可是妥妥的先锋剧

策划王朔,导演英达,还有灵魂编剧梁左

每一个都是big胆子的剧界icon,出了名的敢写敢拍。

这几位凑一起,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有的台词现在看起来都又爽又狠,只能狂拍大腿惊叹:“哇,这也能播!”

文良:你(当官的)爷爷一失误,
我(老百姓的)爷爷就要饭了。

现在电视剧讨论怎么暴打小三才解气的时候,27年前的小凡就已经在大学进修婚外恋课题了。

贾志国:学校分你的是什么问题啊?
小凡:第三者插足问题。

这剧的观点之先进,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热搜终结者。

前几天有个热搜,林小宅分手后立刻有了新男友。

“谈恋爱无缝衔接有没有错”这一个话题在网上吵了好几天,其实《我爱我家》里早就有解答了。

傅明:有爱的自由,也有不爱的自由;
有爱你的自由,也有爱他的自由;
有过去爱你现在不爱你的自由,
也有过去不爱你现在又爱上你的自由嘛!

这可是27年前的电视剧啊,我的朋友们。

《我爱我家》就是这样,披着最家常里短的外衣,说着最怼当代杠精的实话。

宋丹丹饰演的和平女士,过着典型的中国已婚妇女的生活。

有工作,演艺工作。

有家庭,两个老人还有丈夫和一个孩子。

光看这设定,我就能脑补一万种影视剧里贤妻良母的角色。

隐忍、谦卑,不好意思,这些“优良传统”你和平阿姨统统没有。

现在的独立女性担心自己表达观点,会被说是打拳的时候,你和平阿姨就已经在嬉笑间重拳出击了。

和平:我白天上班,赚得钱交给家里。
回来还要伺候老的伺候小的,晚上还得陪贾志国睡觉。
我就是贾志国一通房丫鬟,地位还不如保姆小张呢,小张还有工钱呢。

先锋大戏之所以是先锋大戏,绝对不是说说台词,喊喊口号而已。

《我爱我家》这个“家”里,各种细节都散发着平权的氛围。

这部剧里爷爷傅明在家里年纪最大,而且是机关副局长退休,说话自带官腔。

一出场就散发着“爷是老干部”的气场。

不要说在电视剧里,就算是放在一般国内家庭。傅明这样的老人肯定是家中话语权最大的,所有人都得听他的。

然而在《我爱我家》里,完全没有

有一次傅明老人要大兴土木改造家里,包工队都呜呜泱泱杀进来了。

但是因为这件事没经过家里人同意,全家人果断合伙把他们哄走。

在这个家里,什么事都要大家一起商量,会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哪怕是保姆小张的意见。

小张:大姐,你前几天不是说让我当家作主。

这到底是个什么神仙家庭?我一点都不想去顺义富豪家里当月嫂。

我只想穿越到《我爱我家》当保姆,能管退休的副局长那种。

这部剧观点这么新潮,但是看下来并不会让人觉得说教。

家庭氛围特别美好,但是不会让人觉得悬浮。

首先是台词很口语,很真实。每一个观点都很丝滑地流到你心里,不会给你搞假大空的金句口号。

更重要的是《我爱我家》场景特接地气,厨房挂着的锅碗瓢盆,感觉都是做饭随手放的。

餐桌旁的椅子摆放也厉害。

几个椅子都不是配对的,一看就是随着家里人口增加一点点添置的,处处都是生活气。

不像现在的电视剧,一点人味没有。

住房全是高级样板间,角色设定全员精英,追的是一种完美的假象

虽然《我爱我家》里傅明老人也是个典型的精英设定,退休干部plus大家长,在剧里负责慈祥就行了。

但是《我爱我家》没有把他符号化,而是给了傅明最真实的人性

显得正里带歪,格外可爱。

傅明:让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在我眼前晃悠,我要万一……啊。
我的晚节还要不要了?后人怎么评价我啊?
我的追悼会还开不开嘛!

真正好的作品会超越时间,角色会留在人的心里。

就算是10后的孩子看了也会觉得亲切,会想去串串门。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变的,身处的环境起起落落,身边的人会离开,会老去。

但是,经典的作品不会。

即便已经完结,即便角色的演员已经不在。

但是它营造的氛围还是会在你心里生长。不管是五年还是十年,只要你想起,他们就在那里。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一遍一遍看老剧?

明明剧情已经不能够再熟悉,台词说了上句就能接下句,角色每个眼神都在我们心里早有预期。

但还是想跟剧里的角色多相处一会,想要在那种生活里多沉浸一会。

听听和平贾志国打情骂俏,小大人圆圆和小张拌嘴,傅明老人拿着烟欲言又止“这个这个这个……”

看看吕秀才和小郭吵吵闹闹,小六老白翩翩尬舞……

湘玉举着酒杯念念叨叨“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

聊聊瑞秋和罗斯漫长的分分合合,莫妮卡和钱德勒教科书级的求婚现场……

乔伊永远用不腻的“How you doing?”

在我们还不知道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生活最好的一面和最坏的一面都预演了一遍。

当我们真正遭受生活的重击,陷入无助的彷徨,无人可依赖的时候。

They'll be there for you.

给我们安慰、纾解、答案和快乐。

如同我们第一次点开播放键的那一天。

作者/ 笑 我 编辑/ 影嘤嘤

视觉 / 奥西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4 )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为一句无声的诺言
默默地跟着你这么多年
当你累了倦了或是寂寞难言
总是全心全意地出现在你面前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
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
当明天成为昨天
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向天空大声地呼喊
用心地试过了这么多年
当你热情迸发或是痛苦难言
谁的诺言会真地实现在你身边
爱是一个浪漫的诺言
快乐的内容每天都在变换
人心在飞转谁能让你我停留
当相逢成为再见
再见成为遥远的思念
泪水与笑脸都不是永远
==========
每当电视上重播 我都不会错过
年少时的欢笑 长大后的回忆
成为片段
我不想用更为深刻的思维来纠结这是不是部好的情景喜剧
我只怀念当初带来的那一丝丝触动
一直很喜欢片尾曲
我们都只是俗人 我们都只在生活
不必去纠结
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
靠谱的活
爱是长久的诺言
无论是亲人 爱人 还是朋友
这是一个持久战
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 足矣 足矣~

 5 ) 醉笑陪公三万场——再话《我家》



按:《我爱我家》,是属于电视剧的年代的。它在网络上,近些年又火起来,是因为葛优瘫,因为综艺节目,比如近日浙江卫视的某节目。其实对很多在电视机前边写暑假作业边看电视成长起来的家迷来说,《我家》不应该是任何其他产品的陪衬,不应该被随便消费。其实家迷也不太在乎它多次被拿来和《武林》pk,和《家有儿女》并列……看得懂“我家”的人,都有点儿岁数了。我们是贾志新的灵魂伴侣,爱好文艺,擅长各种雕虫小技。我们曾经想做时代的好青年,如今偏于一隅,睥睨着时代。面对各种“毁我家一道”的事情,也不那么在意。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重聚,其实如今的种种“不能”,世态炎凉,才更是真实。让美好的永远留在剧里吧,“物是人非”了。这样的情感,才是回味无限。“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下面这篇文,写于去年北京台重聚后,《我家》开机23年纪念日,暨导演生日当天。

《醉笑陪公三万场——再话<我家>》

十年前,我大学快毕业,写了一篇文章,评论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文章不到五千字,道出了自己离开北京,异地求学几年,逐渐对这部剧产生的感情。那时候一个北方人孤身在南方,就像北京人在纽约,身边喜欢这部剧的好像不大多。为了觅知音,我把文章贴到了一个叫“我爱我家痴网”的论坛,不想因此结识了几位铁杆“家迷”,也参加过小型的线下聚会。渐渐地,我发现《我家》的群众基础相当广泛——平日里玩儿摇滚的、唱京戏的、听西洋古典音乐的,看美剧、看韩剧的,包括号称只看美剧的,到了《我家》这儿,竟然审美趣味一下子空前统一起来。很多人每天都伴着听剧吃饭、入睡,台词已经相当熟,任何一句,只要一个人说了上句,另一个人就能接下去。多年以后,从一个家迷那里听到一种说法,像我们这样的听法,是和许多戏迷一样,把这剧当戏曲来欣赏。随意点一段剧集(包括花絮),就像点一段戏一样,从词到表演,都要学的惟妙惟肖,自是乐在其中。
 
今年春天,也就是这五千字码出来贴在网上十年后,我仍旧是个学生,这回是漂洋过海读博士,还没毕业。有一次和其他几位老博士喝酒的时候,不知怎的又聊起《我家》,一时兴起,翻出老文章,厚着脸皮,贴在博士扎堆儿的豆瓣上。
 
我的文章一发表,全国震动真不小。
 
在这新的一番以文会友中,我认识了一位超级家迷,来头不小。他是梁左当年北大的校友,与梁私交甚好,两人经常坐在一起论学问,于是和《我家》剧组也颇有些接触,知道不少梁左本人及剧组幕后的故事。经过和他的亲切友好的、事先未经宣布的、深度严肃的学(ba)术(gua)交流,我意识到自己当年那篇文章简直就是牵强附会、漏洞百出,一些自鸣得意的“发现”,也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以下,我就要就江湖上的几个关于我家的耸人听闻的传言,进行辟谣。
 
一、我家和红楼梦,到底是什么关系?
 
十年前,受到很多资深家迷的影响,我认定作为红学家的梁左,一定是有心安插了很多元素,向《红》致敬。我以为“家学”的发展潜力不输“红学”。
 
我们知道,红学有三大派别,其中索隐派最喜欢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比附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政治事件;考据派则着重研究没有出过国的文学家曹雪芹的生平、其创作的社会背景;而评点派类似西方的“新批评”,提倡从小说的文本本身入手,关注其文学性。
 
家迷也可以大致分为这三派,或者说三个阶段。首先,大家喜欢《我家》,自是因为像评点派一样,被作品的艺术成就本身俘获,被情节牵引,被台词逗乐,被表演惊艳,然后成年累月反复听,几乎能把台词背下来。
 
接下来,由于《我家》极具时代特色,客串阵容又超级强大,一部分自身家迷就自然步入了“考据”阶段,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在评论赏析中,不断重回九十年代的北方都市生活现场,细数剧中提到、用过的各种90年代独有事件、器物,顺便八卦彼时的娱乐圈阵容——这个级别的家迷,会发现很多初期家迷错过的彩蛋。随便举个例子,比如除了季春生、DEC总裁以外,《我家》里还有一位演员和《霸王别姬》有关,那就是“要变个女的给你们瞧瞧”的贾志国——他在《霸》里面为张国荣配音。
 
最后嘛,就当属这索隐派的观点最慷慨、最激昂、最具体、最邪乎。我个人就属于索隐派——当一般的剧情赏析和创作背景考已经难不倒姆们的时候,姆们就开始往脑洞大开方面发展。比如,这一派认为,傅明老人姓贾,绝不是偶然的,那一定是为了跟织造府贾家认亲。又如,本剧前40集,后80集,而《红楼梦》则是前80后40,肯定也是为了刻意照应嘛。再者,那“万燕杯”莫不是对应“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另外,梁左作为红迷,不但专门植入过一个“林妹妹”的角色,而且他应该是对晴雯情有独钟,所以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小晴”的角色(扮演者又怎么那么巧就是电影版《红楼梦》里黛玉的扮演者陶慧敏),并把晴雯的判词“彩云易散”送给了薛家小桂。除了这些,还有那明眼人一看便知的从《红楼梦》里幻化出的句子——
 
“这红烧肉我吃着竟很受用……”
 
“于大妈那人你们知道,也是个专管六国贩骆驼的……”
 
“我一世的名节毁于一旦呀!我一生的事业付之东流呀……”
 
作为国史研究者,我甚至一度底气十足地认为“818大案”的名字影射的是1966年8月18日他老人家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而其剧情则讽刺的是祸事发生后,始作俑者不愿意负责,挑动群众互相指责,结果没有一个坏人,这事儿糊里糊涂过去得了……
 
然而和红学中的索隐派不招人待见一样,我的这些疑神疑鬼、自作聪明,被那位梁左好友否定了。据说,梁左本人是中国红学会资深会员不假(会员号13),但他并不屑搬上银幕的那些《红楼》作品。一家人姓贾也是巧合而已。这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反证……证据之一是:英达的另一部作品《起步停车》男主人公也姓贾,女主还姓林,但这部剧的人物构思,是完全独立于梁左的。再有,剧集集数的设定,据说是制作方的要求起了主导作用。至于“这红烧肉我吃着竟很受用”,则出自另一位编剧张越之笔。为何叫《818大案》,则是因为拍这集那天,正好是1994年8月18日……
 
最让人失望的,之所以有一个“小晴”,竟然是因为梁左当年看了《来来往往》(注一),成了许晴的粉丝,那一集本来是想请许晴来演的,但由于许晴档期不和,才请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小白菜”陶慧敏老师。
 
索引派自诩的博学和细腻受到一万点暴击。那些本以为处心积虑布下的草蛇灰线,不过浮云一朵,偶尔倒映在谁的波心。正可谓——
 
“小晴原来是许晴,真作假来贾亦行。不言红楼聊白菜,且由家迷猜论平。”
 
 
二、梁左的气魄与技术
 
家迷们在一起讨论《我家》为何空前绝后的时候,一致认为此剧的语言形式,开天辟地,无可复制。如果我们找来梁左的遗著文集《笑忘书》,可以发现《在那遥远的地方》、《灭鼠记》等集,原本就是梁左之前创作的短篇小说。另外,如果回顾90年代家喻户晓的几段梁氏相声经典,如《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不难发现《我家》的气质和这几段相声一致——都是站在小人物的视角,解构大时代的命运,讽刺伟光正、挖苦高大全。
 
是的,一手托起小人物、一手扳倒大时代,我以为这是梁左的新相声写作最厉害的地方。《特大新闻》中,卖烤白薯的站在天安门广场,分分钟点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偷公司》里的小偷于抱怨生计的同时,辛辣地讽刺了官僚主义。这些到了《我家》里面,就是傅明老人主持居委会工作日常工作的心,还会不时飞到中南海和大会堂;后进青年贾志新ABCD念不利落,却也不忘感谢伟大时代哺育了他这样的好青年;贾君志国先生为了中奖一箱方便面,还要跑遍国家统计局,贸易部粮油司,食品研究所,经济半小时——
 
同样是北京话写作,“小人物”在梁左的体系里,不是老舍笔下南城的市井底层,也不是王朔笔下的大院子弟,而是介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的九十年代的首都市民。他们可以住在虚构的杨柳北里,也可以住在现实中的木樨地、西便门、六铺炕。他们中有国家离退休干部、中年知识分子、不景气国企的职员,待业小青年,做美国梦的大学生,闹着要追小虎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作为晚期国家社会主义的主体们,他们曾经胸怀祖国,放眼全球,也曾热情地迎接亚运会的召开,真诚地为中国足球失落。他们当中,即使是旧社会艺人习气最重的大鼓演员老和同志,梁左也把她的台词从“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配大王八”改成了“绿叶专配大红花”,一下子“五讲四美三热爱”起来。
 
他们是梁左为时代量身定做的虚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抽象的体制文化与市井小民的柴米生活对接在一起,产生了微妙的喜剧张力,滑稽可笑,又回味悠长,成为多年以后,我们理解转型社会最好的文本之一。
 
梁左除了气魄,还有技术。作为相声大师,他把“三翻四抖”带入了情景喜剧。就这样,一些本来已经很可笑的表达,再经过技术性的“翻”,即反复铺垫,最后一个抖包袱,便成了喜剧史上无法跨越的丰碑。比如季春生说的那句笑死人不偿命的“在一个伸手不见六指的夜里……”,本来是英达想出的一个包袱,但梁左统稿时道,“这里要先铺,不铺就抖哪儿行?”于是有了我们后来听到的三次铺垫——
 
“这位新娘子是又老又丑不说,外带着眼花耳聋腿脚不利索,还是个六指儿!”
“别说她一个六指,没有真正的爱情,就算她是张曼玉林青霞————”
“最后还把我和六指反锁在一间屋子里,妄图利用我们男同志的某些天生弱点……”
 
另外一段展现梁左“翻、抖”技术之炉火纯青的,就是为很多评论家青睐的“老太太抓坏人”梗——
 
“平均年龄七十六,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么?【一翻】那坏人要是让你们给抓住了那坏人得多大岁数,啊?【二翻】那么大的岁数的坏人要是给抓住了,那还能改造的好嘛?【三翻】就是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呐【四翻】,你说你们闲着没事儿抓他干嘛……”【抖】
 
 
三、《我家》编剧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队伍
 
由于梁左的创作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外界评论一般喜欢把《我家》的编剧约等于梁左一人。我曾经也是这样想当然的。但仔细想想,梁左不可能构思洋洋120集所有的故事——按每集20分钟,平均每分钟让人笑1次算的保守估计,这可意味着两、三千个笑料,以及数百个笑料背后的故事。细心的观众可以在每集片头留意编剧的名字,制片主任英壮自前40集开始,就一直是与梁左共同担当编剧。他不但贡献了《死去活来》中一“抬”成名的病人杨大夫这一经典角色,还参与了将近20集的编写,其中,包括诞生了“葛优躺”的《不速之客》、有着梁天拦惊马的《电视采访》、还有那句惊为天人的“少年壮志无烟抽”……
 
另外,英达作为导演,也发扬了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贡献出了好几个自己家的糟心事儿,亲手把它们编排成段子。比如那个手举干枝梅,喊道“请收下这一束花”的小兰,就确有其人——一个拿着干花儿去英若诚老先生家楼底下堵截偶像的迷妹。
 
到了后80集,由于制作速度需要加快,主创库存渐渐不足,编剧劳力严重短缺,剧组开始启用梁欢,并拉来了张越、束焕、吴彤、臧里、臧西……这个编剧作坊人最多的时候,居然有30人,俨然一支队伍。根据张越后来的回忆,当年她受英达之邀加入剧组,第一次去见梁左,就撞见传说中好脾气的他在凶巴巴地骂人,吓得大学毕业不久的张越撒腿就跑,死活不愿意和梁左一起工作,于是和梁欢等人不分男女、自愿结合,形成了编剧二队,不仅写出了《从头再来》(送走志新、燕红和小张)、《请让你来帮助我》(迎进小桂)、《远走高飞》(送走小凡、带来昭阳)、《恩怨》(送老郑、迎老胡)、《为情所困》(带回志新、燕红、张总)等迎来送往的功能性剧集,以及最后的大结局,还写出了《失落的记忆》、《心理诊所》、《目击者》、《真真假假》、《姑妈从大洋彼岸来》这样为家迷所津津乐道的经典剧集。
 
另外,许多观众们日后乐此不疲的梗,可能并非创作者们有意而为,而只是源于巧合、偶然,甚至错误。比如现在家迷按说“生末净旦丑、神仙老虎狗”,但其实一般的说法是“生旦净末丑”,只是当时文老爷子在台上最一哆嗦,说错了,导演没有喊停,也就将错就错。
 
还有那句志国说的“我们老了,无所谓了”,大家本以为这大手笔,一定是梁左的伎俩,不想竟是杨立新老师自己的临场发挥……后期看粗剪的时候,梁左本人倒是惊出一身冷汗:“你们还想不想播出了?”大家居然揶揄:“你这戏已经够反动了,不在乎多这一句!”也许主创们也想不到,当年他们当着或背着梁左留下来的“张志新、遇罗克”,在90后家迷那里,已经失去了讳莫如深的含义。他们需要查维基百科,才能懵懵懂懂了解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四、《我爱我家》是一部元喜剧
 
当英达、梁左们搞创作的时候,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情景喜剧在中国,会拍成什么样子。毕竟,连“情景喜剧”这个名字,都是王朔帮他们现起的。它其实无法和美国的sitcom直接对应,也不能拿来与日后的任何中国情景剧做比较。因为在《我家》创作的时候,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还远远不是如今一副高度工业化的图景。主创团队中的导演、编剧、演员,都多少参与了创作,分工没有完全分化、清晰地标定界限。今天我们感叹《我家》的演员阵容强大,从主角到客串,不是当时已经红遍大街小巷,就是成了后来的大明星。就连主题曲的作者和几名演唱者,也都是响当当的大腕儿。这样的卡司,是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无法想象的。在今天,你的投资要有多少,才能请得起剧中所有人?而在当年,话剧界积累了几代优秀演员,市场经济大潮刚刚来袭,电视剧艺术方兴未艾——人才、市场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召唤之下,《我爱我家》呼之欲出,只待有人能将这几方力量,聚合在一处。
 
英达就是这个人。他在美国学习戏剧,作为制作人,把新鲜的艺术形式理念带回国来,而英家父子两代与文化界、人艺的渊源,又让英达作为导演,有着一手打不完的好演员牌。这些新概念与老艺人的碰撞,火花四射,不但高度完成了《我家》的创作,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行文至此,我想我再次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二十多年间无数人问《我爱我家》为什么经久不衰。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不是一般的电视剧,甚至不是最典型的情景喜剧,这部作品,台词和剧情的密度,是一般电视剧的十倍,几乎句句有典故,处处有设计,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纯粹承接剧情的白开水。或者说,这部剧可以叫做“元喜剧”,它是1994年以后许多喜剧的剧上之剧,作为源头,为后来很多的作品提供了桥段、包袱、类型语言、表演风格、角色灵感、舞台美工,当然还有编演人员。而它的最核心,是艺术——文学、表演,乃至美术、音乐,在剧中都表现出的高超水平。以上种种无法速成,需要艺术家经年积累,所以恐怕也就不会产生于今天这个一切都在迅速发生、迅速腐朽的时代。
 
就像贾圆圆的扮演者,我的同龄人关凌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所说,“《我爱我家》23年了,还是深受大家喜爱。看看我们今天的各种作品,再过二十三年,有几部还值得重新回味?”何止是值得重新回味。二十三年来,《我家》还是能让我们一遍遍笑出声来。听说,后来的很多情景剧不带观众,后期灌制的,也是我家当年的真笑声。
 
如果笑声可以统计,二十三年,我们加在一起,一共笑过多少次?小时候,是和圆圆一样,不识愁滋味的哈哈大笑;而今,电视内外出现过在我们生命里的人,交错着相逢,又接踵道再见,我们也懂了笑中带泪的滋味。《我爱我家》像我们的一位爱叙旧、爱喝酒的老朋友,他说,“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今天是大型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机23周年纪念日,也是那位告诉了我很多创作内幕的北大学长的生日 。这位学长网名胖头鱼,是我见过的最懂我家、最爱我家的家迷。我祝他生日快乐。
 
——此文献给《我家我家》全体主创和全球家迷

注一:《来来往往》是胖头鱼讲的,他应该是因为年代久远,把这个1998年拍的剧和1992年拍的《皇城根儿》记混了。《皇城根儿》是由赵宝刚导演,许晴和王志文主演的。

 6 ) 快二十年了,那一家人,还好吗?

      今年是2013年,傅老要是健在的话,已经86高龄,这位老革命是“旧社会吃过糠,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当然是带有夸大的成分,朝鲜战场那会儿老傅应该是没参加,但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是事实。纵观这位老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壮阔的一生,1927年出生,17岁参加抗、日,随后又参加内战,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又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晚年退休后和大部分老干部一样,在家安度晚年,傅老身上既有老一辈长者严肃认真的一面,又有老顽童的一面。在50年前的初恋女友文怡找他要批文的时候,他进行了极为复杂的思想斗争,最后宁可让文怡恨他一辈子,也不愿意利用职务以权谋私,算是体现了一个老干部的高风亮节。社区竞选健康老人,老傅因为戒烟的事儿装疯卖傻让人忍俊不禁,志国夫妻俩出差时,这位60多岁的爷爷又跟10多岁的小孙女较上了劲儿,因为觉得志国一家不关心自己,他又独自在家玩起了儿童玩具,平时没事的时候就爱跟老胡打打嘴仗,怎么看都是个老顽童形象。不过傅老身上也带有一定的官、僚、主、义,喜欢搞面子工程(大兴土木搞房屋装修,未经大家允许就招来好几拨包工队,弄得鸡飞狗跳,最后志新拿着饭勺一个打七个才把他们赶跑),爱听奉承话(被车子撞伤了后,被几个肇事者轮番拍马屁拍得飘飘然,最后连赔款也不要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贪大求洋,好大喜功”。这位性格特征鲜明,集正气凛然的老同志和搞笑搞怪的邻家大爷形象于一身的老人是《我家》灵魂人物。多年以后的《圆圆》里,中年发福的志新用略沙哑的声音跟圆圆说:爷爷已经不在了,想对你好也没那份力啊。听到这句话时,不禁鼻子一酸。还好圆圆家已经重新装修了,如果还是二十年前那个布局,看到老傅经常坐的那个沙发空荡荡的,我一定会忍不住流泪的。没有了傅老,这家就好像少了灵魂一样。斯人已去,只能在此缅怀一下故人,愿傅老(及扮演者)在天堂一切都好。

    今年,1950年代初出生的志国61岁了,和平也快年近花甲了,这对共和国下成长的一代,从解放初期“祖国的花朵”到文、革时候相知相爱,经历了改革开放,生下了圆圆这个80后独生子女,目睹了90年代初经商下海大潮,也遭遇了单位倒闭下岗在家的困境,依然是相濡以沫,算是一对典型的中国式夫妻了。志国因为看到当年的发小一个个升官发财、名利双收,心里很不平衡,也曾想辞掉工作另谋出路,在经历了搞绘画将白纸涂成了黑纸、做根雕将树根劈成了柴禾、卖包子让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之后,终于看明白了一些事情,不再好高骛远,安心做回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和平呢,因为一次机遇跟一些大腕儿演员同台演出,沾了他们的光,也开始自我感觉良好,琢磨着自己独立走穴搞场演出,结果在经历了惨淡的票房纪录后亏损了两万块,让一家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些事情反映了那个年代下很多小人物不安于现状,想逆袭而又无望的经历。虽然在《圆圆》里,志国当上了局长,和平成了知名演员,但总觉得这是为了配合和谐小康的主旋律而给设的剧情,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我心中的志国依然是那个穷酸却又有点清高的上班族形象,和平依然是那个没见过啥世面却善良有时还爱贫嘴的大鼓演员,这些小人物所具备的本质才能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故事,大时代作背景、小人物来演绎,这就是《我家》的独特之处。
        
    今年,1963年出生的志新50岁了,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这位曾经吊儿郎当、袜子上破洞懒得补的年轻人,算是那个年代较早下海的一帮人。做生意的人三朝富、五朝穷,失意时,他被志国夫妇挤兑,说他“文不能测字,武不能卖拳”,得意时,他带着一家子花5000块吃了一顿大餐,让志国夫妇羡慕嫉妒恨。虽然做生意也没赚啥钱,生活总是起起落落,但比起中规中矩的志国,他的生活要精彩得多,尽管“待业在家三年”却依然“花钱如海”,志国拎个人造革的皮包去上班的时候,他也许一身西装革履,头发梳得锃亮,装模作样做起了皮包公司的“假总经理”,当志国夫妇晚上没啥活动只能看电视的时候,他也许在跟胡三儿在“玩拱猪”,当志国周末在家写就职报告的时候,他也许跟溜达姑娘在约会,也许跟艳红在打情骂俏...不过,尽管生活上比志国精彩,但是感情上却遭受了不少挫折。尽管跟艳红青梅竹马,彼此心里也都有那么点意思,可是俩人都不愿意说出来,而且还喜欢对着干,成了一对欢喜冤家。志新谈了各种类型(猪马羊猴鱼)的女青年,都被艳红一一搅局或吓跑,好不容易勾搭上一个溜达姑娘,又是个犯罪分子。看上了富有江南气息、小家碧玉的小晴表妹吧,却又牵出一个不愿意接受的真相。另一头,艳红对风流倜傥的阿文一见钟情,随即双飞去了海南,这一下让志新觉得心里被掏空了一样。实际上,对于志新,我一直比较关注他的个人问题,如今年过半百的志新,是否还是单身一人呢?最后是跟张总结为秦晋,还是跟艳红再续前缘,从头再来?--恐怕只有茶餐厅里的那个西装革履的中年贾总自己知道了。

    今年,70后的小凡也44岁左右了,那个曾经青春靓丽的90年代女大学生,那个曾经对自己导师产生懵懂情怀的美丽少女,如今应该是一位美丽依旧又不乏知性的美籍华人女性了吧。我大概能想象出,在美国的别墅里,小凡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儿女们在草坪上玩耍的场景;或是周末跟先生一起开车前往百老汇看歌剧的情景;抑或夫妻俩在学校里坐在观众席上观看孩子参加橄榄球比赛的场面。一直觉得,小凡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是比较适合生活在国外,换做家里其他人都不适合。根正苗红的老傅自不必说,志国和平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男女,加上深受傅家的革、命思想影响,也许对国外生活存在一定的向往,却又有很多的顾虑,志新身上特有的市井味儿和老北京气息,注定剧情只能安排他创业,不可能安排他出国。只有小凡,那个年代具有新潮思想的大学生,敢想敢做,敢于面对面跟固执的老傅叫板,大胆说出自己要去美国的想法,并在志国和孟老师的帮助下争取到出国的机会,尽管当年说“一定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不过还是被老傅给不幸言中:“放你出去,你还回得来吗?”“美国那是什么地方?凶杀贩*毒,卖银漂昌,一贯的歧视有色人种,白天让我们戴着手铐脚链,晚上还把我们关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可惜老革命老傅口中那洪水猛兽一般的美帝国实在吸引力太大,不仅是对门“假洋鬼子”老胡年轻时留学的地方,也是他姐姐贾淑芬跟随国、民、档丈夫晚年定居的地方,至今依然吸引着不少中国人移民到那里。

    今年,80后的圆圆31岁了,已经步入而立之年,应该已经结婚有了孩子。就像那个曾经套着红袖箍爱管闲事而今满脸皱纹的余奶奶回到杨柳北里说的那句话一样,“圆圆长大了,出息了,可惜老傅同志看不到了”。其实自己也是个80后,圆圆的生活似乎是所有80后的缩影,小时候也爱顽皮捣蛋,但总归是中规中矩的一代,那一代开始大多是独生子女,曾被父母老师们称为“小皇帝、小公主”,“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主人”,“未来四化建设的接班人”,那一代人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80后大学毕业,开始踏上社会,然后一个特殊的现象出现了:这是两极分化的一代人,一部分80后已经早早婚嫁生子,孩子都已经上学了。另一部分80后依然单身,90后结婚了他们依旧单身,00后开始恋爱了他们照样单身。也许是物质原因,也许是观念原因,这些人一直单着,于是当年小张口中的“大龄男女青年的个人问题”演变成了“剩男剩女”这个社会问题。圆圆自然是不属于后面那部分人,也不必担心这些问题。和很多80后一样,放下了当年想当航海家、科学家的雄心壮志,全身心投入了到事业和家庭中。白天为事业拼搏,晚上在家理享受天伦,平凡而幸福,这也是很多80后向往的生活。
        
    时间总会流淌,人生总会有聚散离合,那个客厅里不可能永远会有那么一家人坐在那里温馨地看电视。一晃快二十年了,那一家子,你们还好吗?

 短评

很小很小的时候电视总播这个

6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推荐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这是个怎样的倒退过程啊???

7分钟前
  • 力荐

比内什么家有儿女档次高多了 起码嘎们的笑声都是真心的 八是配音!

8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13分钟前
  • 少数豪
  • 力荐

伴随我成长

14分钟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欣赏不了大多数情景喜剧,这个东西我没刻意看过,但是在各个地方被动的看过,简直是我最讨厌的背景了..其他所有被我评低分的情景喜剧理由同.

15分钟前
  • 球宝宝
  • 较差

望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母们母们母们!

19分钟前
  • 普通美
  • 还行

很早的喜剧电视剧,宋丹丹演技真好,特别是喜剧演得自然流畅!

24分钟前
  • 婷婷爱八卦
  • 推荐

那时他俩还在一起~

2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他们有老友记,他们有请回答1988,我们有我爱我家。

28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中国最好的情景喜剧

33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力荐

大陆情景喜剧的最高峰,120集遭遇大量的意外却仍然坚持下来。英达英诺诚父子最广为流传和受好评的作品,可惜收尾偏弱

35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这一家子人就是陪着我成长的一家人,有感情。

36分钟前
  • 元宝宝
  • 推荐

我说我看过会不会暴露年龄。。。

37分钟前
  • shield
  • 还行

有多少星打多少星

41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100星

4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确实一看就巨想家

45分钟前
  • 晚晚
  • 力荐

最好的情景喜剧。可惜文兴宇老爷爷已经去了。

50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力荐

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你是我一生都解不开的疑问

55分钟前
  • 南桥下午睡
  • 力荐

这就是我的圣经,思想启蒙之作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